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無欲修行:先悟淨圓覺,後持淨覺心


>②請教師兄心念生起時,若是染,是如是觀還是直接讓其回來、消失?
>③此念頭是各種妄想,就是②中解釋的心念的起落。
復:
  用什麼方式是不一定的。可二乘對治法(不淨觀、白骨觀、數息觀
  、空觀...);可 直接了知而不相續;可接續起心思惟,分辨它為何
   產生...等等。

 
  《圓覺經》開示有三種淨觀,排列組合後有二十五種定輪,每一個
  方法都是可以成佛的方式,至於用哪一個,要依個人習氣、根器而
  定,法無定法!
 
 
  三種基本的方式是:奢摩他、禪那、三摩缽提。
 
 
  要使用這三種方式之前,須先 「悟淨圓覺」,於使用時須 「持淨
  覺心」。
 
 
  奢摩他方法是取靜(圓止),也就是一向不生貪欲愛取之心(實際
  無法立刻做到),是先存心無欲所致。這個奢摩他與一般止定不同
  ,因為行者已先悟淨圓覺,而且每次用功都是持淨覺心(主動式是
  無欲心,被動式是無所住心)來用。
 
 
  三摩钵提方法是以幻止幻(圓觀),它不取靜,反而常生心念,方
  法與奢摩他可以說完全相反,但也是先悟淨圓覺,而且每次用功都
  是持淨覺心(主動式是無欲心,被動式是無所住心)來用。
 
 
  禪那法是念念覺,指心念生起時須了知。也是先悟淨圓覺,而且每
  次用功都是持淨覺心(主動式是無欲心,被動式是無所住心)來用。
 
 
  心念生起不一定是過錯,過錯是自己無法控制它。於是,它可能是
  七情六欲的心念。若以斷三毒標準來說,不可控的串習都是錯誤。
 
 
  如何對治心念生起,要看是修哪一種成佛方法(須先悟淨圓覺,並
  且持淨覺心用功)。即便所用不是成佛方式,而是一般二乘的方法
  ,那麼也有很多種因應方式。


  但,無論用哪一種,都要處於控制下的預期反應,不能是不可控制
  下的輪迴習氣反應,這會墮入輪迴,例如生出貪欲、瞋怒,或無所
  措而任它自由生滅(圓覺經中所說的任病)。
 
 
>④觀心念的起落以及中間無念的狀態,或定在中間狀態在於末法時代
>可行麼?這屬於觀五蘊麼?
復:
  心念可以簡分三大類:
 
 
  1、粗糙分別念

    例如心中或說出口,分別告知自己這是紅色蘋果,那個是綠
    色番石榴等。


  2、微細了知念

    例如心中不生分別念,但眼前左方擺了紅色蘋果,及右邊擺
    了綠色番石榴,要求拿起紅色蘋果時,不會自我生分別念(
    實際有產生,但微細而不容易自我察知)如同三四歲小孩一
    般,說這是紅色的,所以我就拿紅色,而是直接了知左邊就
    是紅色蘋果就拿了。


    這個狀況是摻合了第一種及第三種心念現象而產生。也就是
    之前看到蘋果及番石榴時,就 「已存念於心」,不必臨時
    再去分辨。這是由無量劫來的習氣所養成的分辨能力,所以
    不必再如小孩一般特別去分別,而能直接就銘記在心。


  3、直覺心念

    例如大武術家,臨時飛來暗器都不經大腦思惟就直接閃開,
    他的反應已變成了習氣,如同殺手的直接反應。


    設若他所愛的妻子在暗地突然持刀快速刺殺他,即便他在理
    智控制之下絕不可能殺她,但在不經思惟的直接反應之下,
    卻會把刺殺者殺了,之後才痛苦分辨被殺者是自己愛妻。


  修行方法採用禪那法時,要對心念種類、如何反應都須有較深入
  的知識。

-- 
  所謂「觀心念起落」,只能適用在坐臥住之狀態,它並不是圓滿
  的修行方式,因為行走時用不上。若走路都在觀心,估計不久恐
  被車撞死!


  若所用功是奢摩他,初修在行走時是用不上觀心這方法;若是禪
  那,也不必觀心;若是三摩缽提,也不重視須觀心,因為此方法
  是聞思修,心念不生起反而是過錯。


  假設「觀心念起落」是所用的方法,它則偏向禪那之念數門(念
  念覺),那麼,我說「觀心念起落」就是錯誤方式,因為行走、
  做事時很難用這方式。


-- 
  修行用功時機,有很多面向。例如初修與老參用功方式就不一定
  相同。例如四威儀中用功方式就不一定相同,在做事時也算是行
  走的一種現象,而且心念都跑到所處理的事情上,更難以照顧到
  功夫的使用。


  無論用什麼方法,弊病及善終都起於心態!真要修行就要以入佛
  知見為終極目標,也就是 「初發心就與佛之果地覺相同」,這
  是《楞嚴經》所開示(註一),也是《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開示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它們都指向與《圓覺經》相同義,須先悟淨圓覺(識本心、悟佛
  知見、相同佛之果地覺),淨圓覺就是 「無生」!(修禪定若
  只為了獲取五神通,那就不要問我了)


  以上述標準來用功,無論哪一種成佛法,則要以無欲為本,何以
  故?本來無生,又哪裡有什麼可欲的?(不能無欲,就要立志無
  欲)


  若了知當下您一直處於無欲的狀態,那麼就已斷貪瞋。在這狀態
  下,平常是不起心動念,除了有緣來,緣來時,就了知而依最佳
  結果去處理它。若不知什麼是最佳結果,那就依目前已認知到的
  可能最佳結果去處理它。


  處理時之起心動念時而無欲(無七情六欲反應),這就是佛菩薩
  的妙觀察智。所以,吾人要轉識成智,於初理解來緣時須無欲(
  無七情六欲),於處理時亦須無欲,於處理完結束時,無論好壞
  結果也都無欲!


  在事件之過去、現在、未來的各時間的當下時,於心念生起時之
  處置就是了知,然後就看是否有需要進一步處理之來緣事,若沒
  事卻又忽然莫名奇妙串習生念,於察知心念之後就不要相續它。
  若有在處理事情,就不要管心念是否生起,只要管好自己沒有貪
  欲愛習(七情六欲)就行了。


  一個修行人,只要已斷貪欲愛習(七情六欲;即是貪瞋),或假
  設一直處在無貪瞋之下,他的證境都會一直增上。二乘人會自動
  進步到斷痴習;菩薩乘人則會自動的進步到斷無明而成佛。


  所以,無論是哪一乘,哪一種根器,修哪一種方法,都必須基於
  「無欲」!


  心無欲時,無論遇到哪一種塵境都會無所住,這叫做無為法,於
  此狀態,哪裡還要去觀心呢?!


  以了義的、究竟的佛境界來說,都是不用觀心,因為無欲時,心
  念自動不生起,須知,起心觀妄,起是妄!不起反而究竟。

  
  所以,修行重點是令心念不自動妄起,也就是不依輪迴習氣而串
  習生念,它的最好方式,就是當下無欲!所以修行初步要立志無
  欲!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和尚,只差有頭髮而已。
  
  
  佛法修行人不捨七情六欲,是準備要去輪迴嗎?若是不捨七情六
  欲的這種心態,又何必修行佛法,不如直接念阿彌陀佛,求死後
  往生彼淨土,也可以不墮入輪迴,算是釋迦牟尼佛大慈悲,特別
  開這種不必無欲的法門給眾生!
  

  又,無欲人真的不生心念嗎?答案是:要看無欲人的境界而定。


  已斷貪瞋者,證二乘三果或菩薩乘五地位,此時仍有心念生滅,
  由於無欲是捨法,所以只需要繼續無欲下去,日久功深,過往沒
  注意或注意不來的小細節之痴習,則會自動消失,因為早已斷見
  惑,早已明知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以一定能斷痴習證
  阿羅漢果,無論是慧解脫或俱解脫,或證六地、七地菩薩位。如
  此功夫繼續前進,就能逐級證果,最後能斷無明證佛地。


  上述這種專斷習氣的修行方式,是走慧解脫路,但無欲本身就是
  一個定境,即便本來沒有修行禪定,於證慧解脫阿羅漢果時,修
  禪定也只在須臾之間,請看註二佛經開示。


  若有人不同意我上述所說,那只能表明您我根器不同,那麼,您
  就要另找適合您根器的善知識,為您開示另一種適合您的修行方
  法。


--
  有緣人可以參考禪宗五祖對牛頭山法融禪師的了義開示(境緣無
  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請參考以下
  帖子指月錄內容: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5/11/blog-post_26.html


  觀心而不斷三毒,乃外道默照禪,如以下連結的帖子 (明明了了
  不是入涅槃所必須,斷除三毒習氣才是必須。詳見註三):

     http://tieba.baidu.com/p/4223272750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2a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
註二
********
【經文典故】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得神足通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0/03/blog-post_5071.html


*******************************************************
註三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T16, p0605c

復次大慧。涅槃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諸法自性無性涅槃。種種相性無性涅槃。覺自相性無性涅槃。斷諸蘊自共相流注涅槃。大慧。此四涅槃是外道義。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佛性是否有生滅?

佛性二字是在《大般涅槃經》中被定義,它指眾生必有成佛可能性,所以眾生皆有佛性。若以上述的定義來論,不能說佛性非有非無。


「性」,是背景之意思,依中文造字來說則指 「心生」,心若不生就無性,若以造字而言,性是生滅義,有生滅就不能說 非有非無。非有非無的含義有多種,一種是中道,一種是 「無生」。


中道,不走左邊、不走右邊,這就是中道。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以中庸的定義來說,已斷三毒之聖人才能行於中道,以發而皆中節之
   故,亦為和本身是達道之意思之故。中節、中道,就是不落有、不落
   無,所以非有非無。


無生,沒有產生。所以它非有亦非無。


現在來說,目前對 「佛性」的普遍見解,注意,只是普遍見解,而不是百分之百真實正確的知見。


一般的見解是說佛性無生!例如虛空,雲自生於虛空,自滅於虛空,而虛空不隨雲生而生,亦不隨雲滅而滅,所以喻虛空無生。這也意指,虛空能納雲生滅,所以非無;虛空本身無生所以非有。


--
佛性的真正知見是什麼呢? 這要論一論,有緣人見聞並思惟之後才能得益。


試問,佛有生滅嗎?


這是一個大哉問,若連佛是否有生滅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論佛性是否有生滅了,也不能得知佛性的真正知見是什麼!


佛有三身義:法身、報身、化身。若人不了知此三身義,那麼沒有討論的必要性。


法身:無生,如虛空。

報身:輪迴受報之身,例如人類的肉體。

化身:這有二義,一是化身,一是應身。

   應身是指因應眾生祈求,為度化此眾生而化現之身(被動式),如同
   被複製出軟件,所有功能與原軟件相同。

   化身是指依自己願力而主動化現之身(主動式)。

   一般談佛法的人,很少去把化身份成二項來細說。


--
【佛之法身】

  法身是無生。既然無生,當然也無滅。這個法身不惟佛具有,而是每個
  眾生都有,所以,佛經中有時以法身立場,而說心、佛、眾生不二。


  法身既無生滅,說佛與眾生具有,也是錯誤說法,但為了弘揚佛法,所
  以稱之為方便說(不是了義說)。


  法身無生滅之故,就不適合討論佛性是否存在,因為不具有佛性的義理
  ,如同未投出的硬幣而去猜測它的結果會是正面或負面一般的沒有意義
  ,因為,事件還沒發生,不具有二元化的邏輯意義。


【佛之報身】
  
  報身之產生有依成佛誓願而來,所來者是果地菩薩;亦有依業而來,所
  來者是眾生。


  報身有生滅,所以亦有佛性義理。性是背景之含意,在《大般涅槃經》
  以眾生終必有成佛可能性,而說眾生皆有佛性,這如同工作缺錢,而公
  司願意先借錢給您,因為您有能從公司取得金錢的背景(公司還欠您xx
  日薪),有這個背景於是能得錢。眾生也因為有佛性背景而能成佛(得
  錢)。


  那麼,報身之佛性有生滅嗎? 這......請看本文【佛性生滅真實義】之
  說明。


【佛之化身】

  無論是應身或是化身,它都能等同報身。


  依願而輪迴的果地菩薩,報身可以是卵、胎、濕、化四種生之一,最後
  一種就是化身。


  簡單說,化身就是化現,如同光譜降頻或昇頻,從不可見光而變成人類
  可見之光。當果地菩薩要投入輪迴時,就是降頻的狀況,於是選擇四種
  生之一而投入,當然化身也是其一。


  化身的產生,可以與報身相和合一起來,也可以獨立存在。應眾生祈求
  而化現的化身,可以特別命名為應身。以自己願力而主動化現的,可以
  簡稱為化身。


  佛之化身仍有生滅,以有作為之故。


  那麼,化身有佛性嗎?


  若化身與報身相和,請見報身之說明;若化身與報身不相和,而是獨立
  有三種狀況。

    1、依報身具自在力的化現

      例如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應眾生祈求化現,或依度眾生誓願而
      主動化現,這種化身在任務完成之後就會消失。這種化身的
      佛性意義,是依報身而呈現,請參見報身的說明。


    2、不依報身但具自在力的化現

      例如觀世音菩薩無報身,卻也能應眾生祈求化現或依度眾生
      誓願而主動化現,這類無報身卻有化身現象之佛性有無、佛
      性是否有生滅的說明,請參考【佛性生滅真實義】的說明。


    3、不具自在力的化現

      例如眾生起一個心念,於是肉體中的頭腦(依目前科學定義
      ,實際不是如此)發出一個或數個原子、電子等粒子,這些
      粒子有可能不久就衰變而消失,也有可能續存或與其它原子
      聚合而成獨立生命體(沙石、植物...),此生命體經過一定
      時間進化之後,產生了意識(註一),於是成了有意識的眾
      生。


      這類狀況也被稱為化身,所以有某些修行人,會說他自己是
      xx佛、xx菩薩的化身,其實,他只是這些佛菩薩在不知何時
      心念所飛出的能量進化後而產生的生命體而已,與這些佛菩
      薩已具佛地境界或極高境界之後所化現的意義不同。這類化
      現的佛性與佛之報身意義相同,請參見報身之佛性生滅的說
      明。


【佛性生滅真實義】

  佛性是否有生滅,主要在於它是否有產生,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
  !(有生而不滅見解的,這被佛法稱為邪見)


  佛性,其實可以與自性、法性...xxx性的說法一起說,而在佛經中對
  於xx性的說明,幾乎都以無生來形容,如同虛空,它似乎有作用,但
  並沒有生滅!


  佛說法是在度化眾生的執著,而有些眾生顛倒愚痴,執著當下有我存
  在,於是佛就在《大般涅槃經》中開示說: 「虛空無故,非三世攝;
  佛性常故,非三世攝」。


  上述四句偈含意,非三世攝,是指無法由過去、現在、未來顯化。虛
  空本質是「無」,但過去、現在、未來都無法顯化它,若能顯化(與
  化身意義大同)則有生滅,但虛空無生滅。而佛性呢? 它也一樣無法
  於三世顯化,不過它的本質卻是常而無生滅。


  愚痴眾生經佛陀以黃葉為金來止兒啼(妙法蓮華經中的譬喻)之後,
  恐懼習氣就降服了,不再有落空的恐懼習氣,有些人就只因為 「自
  以為是」,相信了佛所說,於是自己斷了虛偽妄想所產生的恐懼習氣
  ,因此而斷了三毒證阿羅漢果,乃至斷了多少習氣而證六地以上的果
  地位(習氣的產生,是演若達多式的是自作自受,被佛稱為「妄」)。


  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這是指凡有言說都是生滅法,不惟言語生
  滅,所意指目標被理解時,它也變成生滅現象。例如以指標月,不惟
  手指有生滅,當吾人依理解看向月亮之理解、轉頭看,它們也都具有
  生滅性質(理解是心念生滅,轉頭看是動作生滅)。


  本來無生,忽然產生了妄,妄以生滅現象(二元化)而呈現,妄不斷
  的排列組合,於是靜成虛空、動成世界,眾生也跟著產生了(世界相
  續、業果相續、眾生相續,請參見《楞嚴經》之開示),這些現象,
  在輪迴時就有了108種煩惱,也就是所謂三毒習氣產生,但反流隨順
  覺性(參考《圓覺經》開示)達到斷無明成佛之後,才了知所謂的
  「妄」,如同夢一般,於「夢中非無,及至於醒,了無可得」。所以
  ,妄又有「錯覺」的含意。


  錯覺,是指覺知時似乎存在,醒悟後才了知它並不存在,如同空花、
  水月、陽燄。


  佛性之有無,它來自於眾生之執著下的思想,思想如同指月的手指,
  不惟它本身是生滅的,它所指的目標被理解時也具有生滅性。而所有
  的生滅,終究都是「妄」!


  一切皆無生!

*****************************************************
註一
******
金玉芝草,不死為靈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0/04/blog-post_20.html

無慾原理及執行方式

某網友說:
>我心中不清淨該怎麼好?禪定被蚊子打擾
論:

眾生無始劫已養成貪慾愛習,所以對於不合己意的打擾,都會想辦法排斥,例如被蚊子咬。因為習氣所以沒注意它是良是莠,智者觀察到這一點,所以修行的功夫主要是用在斷惑(斷除貪慾愛習),而不是在禪定之上。


已斷三毒的聖人,要入禪定只是須臾之間,緣於無貪慾愛習,這個無慾的現象,也是一種定境,被稱為涅槃智。


有緣的修行人,他如何處置己心而使自己能不煩惱於類似蚊子咬之類的不合己意外境呢?


我說,先立志於無慾,下決定無論肉體如何被折磨,己心都承受而不煩惱,這是說,可以揮手令蚊飛走,即便不揮去也不煩惱。


斷欲的竅門,在於了知而不生煩惱。如同行走看到路邊的小石子,了知是小石子,但卻不貪愛它,以沒有價值之故;亦不瞋恨它,以未被加害之故。斷欲就是這樣,肉體被折磨,吾人了知,但不迎不拒,以已立志無慾之故。


簡單說,貪慾愛習太強,什麼都不用說了。所謂斷貪嗔二毒,就是要無慾。某人若說我做不到,那只是還沒有去做,或是反覆做的不夠。這如同有煙癮的人,因為反覆去抽煙,於是養成癮,要戒癮也只需要 「反覆不抽煙」。於是人類肉體、心理之自然機制, 『在多次不去做的狀況之下』 ,所有的習氣(癮)都會被逆轉!



十方宇宙現狀的一切諸相,都是因緣和合之下的現象,不受擾或無慾都不會因被蚊子咬而有煩惱如樓主目前的狀況。


修行人若不立志無慾,不把自己肉體來源視為妄想習氣(因緣)之和合,那麼,即便有高深的禪定境界,也只能稱為高明的外道修行人,終不能斷除三界輪迴。那反不如當個能認真念阿彌陀佛的普通人,這樣命終還有機會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比能入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定,又能變出黃金的五通仙人還好,因為,不必再墮入輪迴!


照我所說去做,才有可能證得二乘三果,或菩薩乘五地位。至於要斷三毒,則要有令意識滅而 不生(寂滅)的能力,這是指心念可以永滅而不生,這個無欲就必須非常、非常徹底,心念才可能不生起。注意外道的心念不生起,是證無想定,以沒斷欲之故,所 以命終後新壽命五百大劫,壽終之後又墮入輪迴。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名相】四無礙智

No. 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卷8) T09, p0352c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四無礙智。

答言。大王。四無礙智者。一者法無礙。二者義無礙。三者辭無礙。四者樂說無礙。


/-- 法無礙:知所有方法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法無礙者。謂觀眾生。初發心行。多欲心行。少欲心行及善法惡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可作法不可作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黑法白法。生死法涅槃法。菩提平等。法性平等。如實而知。隨所應聞。而為演說。是名法無礙智


/-- 義無礙:知所有方法之意義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義無礙者。於諸法中知第一義智。是無我智。無眾生智。無人智。無壽命智。知於過去無有罣礙智。知於未來無有邊智。知於現在一切種智。知諸諦智。是苦不和合智。知集不作智。知滅自性智。知道能到智。知諸眾生心行隨入智。皆如實知。隨所應聞。而能為說。是名義無礙智


/-- 辭無礙:知所有語言、用辭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辭無礙智者。悉能了知一切音聲語言。所謂知諸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人非人等所有音聲語言文字。悉能了知。隨所應聞種類差別。一一能同方音差別。說法說義。是名辭無礙智


/-- 樂說無礙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樂說無礙智者。隨所應聞隨所來問。一切語言及諸文字。口所分別正直而答。心無厭怠。所謂一切禪定三摩跋提辯說三乘。隨諸眾生一切心行。如應而答。言辭美妙說無罣礙。猶如流水不可窮盡。是名樂說無礙智。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成就如是四無礙智。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不可思議能力:銀河系合併、位移及其他能力

曾在大藏經中看過某菩薩把二個銀河系合併的典故,但一時忘了是在那部經中看到。今日查看幾部經,有相關的能力展示,說明在被作用的銀河系中的眾生,不知不覺銀河系已移位。

開貼本帖子之用途,在說明大菩薩有能力,可以移動銀河系、可以合併二個銀河系,而使其中的眾生不知不覺。
--------
No. 475 維摩詰所說經 (卷2) T14, p0546b

/-- 須彌納於芥子中 --/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 四大海入一毛孔中 --/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

/-- 銀河系擲飛過恒河沙世界之外 --/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 短劫入長劫 --/
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

/-- 長劫入短劫 --/
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

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

/-- 一毛孔現十方剎 --/
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

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

又於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鍼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

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

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No. 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卷7) T09, p0352b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如意神通智行者。為欲調伏邪見剛強難化眾生令從正法。是故沙門瞿曇。能示種種神通教化。若色相若勢力若變化。

/-- 教化:若色相 --/
色相者。謂示佛色像。菩薩色像。緣覺色像。聲聞色像。釋提桓因梵天王四天王色像。轉輪聖王色像。及餘種種乃至畜生色像。隨諸眾生應見受化。悉能示現而為說法。

/-- 教化:若勢力 --/
若有眾生恃身強力。而起憍慢瞋恚貢高。為欲調伏如是眾生。示現大力如那羅延。以須彌山置一指端。擲著他方無量世界。或時斷取三千大千世界下至水際。以一手舉高至有頂住經一劫。現如是力。令彼憍慢自大眾生貢高心息而為說法。

/-- 教化:若變化 --/
變化者。以變化力。能變大海如牛跡水。大海不減牛跡不大。變牛跡水能成大海。若劫將盡火災起時。應見水者即變為水。應見風者即變為風。水災起時。應見火者即變為火。應見風者即變為風。風災起時。應見水者即變為水。應見火者即變為火。作如是等種種變化。示諸眾生令生歡喜。而為說法。

何以故。是神通力。信欲精進禪定智慧諸法所攝。調伏柔和心得自在善修集故。是名如意神通

--------
No. 397 大方等大集經 (卷29) T13, p0203a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意神通亦不可盡。云何菩薩如意神通。若欲進心慧所攝諸法。調伏柔和心得自在。善修集故。現在能得是如意通。是菩薩作種種神通變化。以是神通為化眾生。

是菩薩一一示現種種神通教化眾生。所謂若色相若力勢若變化。

/-- 教化:色相 --/
是菩薩示種種色相。令眾生見見已心伏。所謂若佛色像若緣覺色像若聲聞色像若釋梵護世轉輪聖王色像。及餘種種無量色像。乃至示現畜生色像。化眾生故作是示現。示現是已隨其所應而為說法。

/-- 教化:力勢 --/
若有眾生自謂己身有大勢力。而起憍慢瞋恚貢高。菩薩欲為調伏如是諸眾生故示現大力。所謂示現那羅延力四分之一或四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或全示現須彌山王高十六萬八千由旬縱廣八萬四千由延。以三指舉擲置他方無量世界。譬如擲一阿摩勒果。於菩薩力而無損減。斷取三千大千世界。下盡水際以手舉之。高至有頂住經一劫。菩薩成就示現如是大勢力時。能令如是瞋恚憍慢貢高眾生內善調伏。知調伏已然後隨應而為說法。

/-- 教化:變化 --/
是菩薩修如意通。能得智慧變化勢力。以變化力諸所欲作悉得成就。能變大海以為牛跡大海不小。又變牛跡以為大海牛跡不大。若劫欲盡火災起時。欲變為水能如意變。水災起時能變為火。風災起時能變為火。火災起時能變為風。風災起時能變為水。水災起時能變為風。如是變化皆悉成就。若上中下法隨意變化。唯除諸佛。更無有人能移動留礙破壞。菩薩如意神通。所謂釋梵天王魔王波旬及其眷屬。是菩薩作種種變化。示諸眾生令歡喜已。然後隨意而為說法。是菩薩神通勇健自在。能過諸魔煩惱境界。入於佛界不惱眾生。所有善根皆悉成就。一切魔眾無能斷者。舍利弗。是名菩薩如意神通而不可盡

--------
直接點閱: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4) T12, p0388a

--------
另一經也有相似的經文,請參考:
No. 657 佛說華手經 (卷2) T16, p0135c

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畢竟空及勝義有孰優?

對於佛性之主張,目前主要有二大派,一是畢竟空,一是勝義有。


此二者主張,有針對佛性(體),亦有針對生滅現象(相用)之主張,分析如
下。其中的排列組合,就生出四種架構,本帖先列出常被討論的二種架構。


一、佛性部份(體)

  勝義有者,主張「佛性常故。非三世攝」。畢竟空者,主張「非先有生後
  說無生。本自不生故名無生」。


  (1)勝義有

     佛性無生,相用由佛性變相,相用有生滅。

     勝義有者,認為實有一佛性為常,它可以產生變相,但它沒有生滅。


  (2)畢竟空

     佛性無生,相用不由佛性變相,而是眾生妄執,相用有生滅。

     畢竟空者,認為亦有一佛性,但非常亦非無常。當相用不產生時,
     它不作用,所以不可思議,不可說常或無常。

     當妄生相用後,佛性則當背景作用,如浮雲生於虛空,虛空雖無生
     ,但若無虛空,則浮雲亦不能顯化。


  上述二者都主張佛性無生,所以先擱置優劣討論。



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相用)

  標題簡單來說,就是生滅諸相。


  (1)勝義有

  勝義有者,主張佛性無生,但卻能變相,所以十方宇宙所有一切都是
  佛性變相,如同黃金可經妄加工,變成任何相狀。


    於是,戒定慧等同貪瞋痴的原因,是因為都是佛性的變相。


    目前新時代的外星人,也幾乎都是偏於勝義有之主張,於是說有「一」
    存在,所有的眾生,都要合一(全一、回歸一)。


    因此某些說法就產生了非因計因的邪見,而說:

      眾生是一的碎片,輪迴是為了到各世界體驗,以加快合一
      的速度。


    以佛法可以看出這個輪迴體驗,純粹就是業力果報,想不輪迴,也做
    不到,但這類新時代外星人說法,以及跟隨的地球人(已被影響)卻
    偏都要如此堅持。


    若十方宇宙所有一切都是佛性的變相,所變相有生滅,可以無常,這
    種說法,與外道常見也沒有差別!天主教的上帝就是這回事,他永不
    死(常),但又能作用,而懲罰所有不信他者,嘉獎所有信他者。


  (2)畢竟空

    這指十方宇宙所有的生滅諸相,來自於妄,妄以覺明而產生(見楞嚴
    經),妄的本質,就是沒有發生,但眾生顛倒而執著有發生。


    對於新時代外星人中,就有一派是偏於畢竟空主張者,是所謂的J兄
    (耶穌)所傳授的《奇蹟課程》及祂的弟子所說的《斷輪迴》《告
    別娑婆》。《奇蹟課程》說:

       一切都沒發生! 頓悟就是悟到沒有事可做!


    這一派是目前所有外星人訊息來源中,惟一主張畢竟空者,真稀罕!


    ◇ 人天乘

      勝義有的義理,對於人天乘根器者來說,則是場災難,因為這些
      眾生不知無常、不知應斷惑。所以求善造福成了其人生目標。也
      因為有所欲求的心態,所以不能捨,空不掉自己知見及習氣,於
      是出現五見現象。若這時再向這類眾生弘揚佛性有,那麼天主教
      的永不滅之上帝異我的主宰見解,就成了可以預期會產生的結果!


      畢竟空的義理,對於人天乘根器者來說,會令某些人以為人死後
      就什麼都沒有的邪見,可能產生惡事做絕的心態。


      上述二者哪一種對人類的利益比較大? 此二都是弊,這倒不好說
      誰有利益。但對「天人」而言,就以畢竟空比較大,因為天人沒
      有人死後就什麼都沒有的邪見。


      空見是要捨有、滅生,所以對於人天乘的加總利益,畢竟空大於
      勝義有說法。


    ◇ 二乘

      (1) 對二乘人說勝義有之利益

        「佛性常故。非三世攝」之勝義有乃《大般涅槃經》專門用
        來破二乘根器者,因為二乘根器者執無常、無我,而不能迴
        心向大,所以佛特說此經以 「常樂我淨」破之,但如此說卻
        含有密義,其密義就是「無生」!


        例如 「佛性常故。非三世攝」,過去、現在、未來皆不能
        攝,這就是無生之義理,餘類推!


      (2) 對二乘人說勝義有之弊病

        A、某些二乘根器者,可能會退墮三法印的信心,使得信力跟
          著退失,因而墮入人天乘,乃至墮入外道常見之中。


          但這狀況應是少數不常見,因為二乘人主要心態就是空
          ,說勝義有所導引的方向是佛乘,而不是人天乘,所以
          退墮者必是有特別的業報所致,常態應不會發生墮入外
          道常見。


        B、由於眼見一切皆由因緣和合,若佛性是常,卻又出現無常
          的諸相,於是會引起某些人墮入成佛後又會生起墮入輪
          迴的邊見。例如註一的富樓那之提問。這個富樓那之「
          相用」 勝義有的問題是反對所主張佛性無生所產生之非
          常嚴重的缺失!


      (3) 對二乘人說畢竟空之利益

        畢竟空是無生義,所以可以引導某部份二乘人卻具有菩薩慧根
        者迴心向大。


      (4) 對二乘人說畢竟空之弊病

        畢竟空說法,易令某些比較愚痴者或慧根較魯鈍者,誤以為
        入無想定就是畢竟空。


◆ 結論

  放眼看去,這世上有情最多的是人天乘的人道眾生,其次應墮三惡道的人
  道眾生,再次則是二乘人或菩薩乘者(要看地點,視北傳、南傳而異)。但
  卻還是有些具某部份智慧的畜道傍生,及鬼道眾生,以及人天乘中的天道
  眾生。


  當然還有很多眾生類別沒列出,但吾人能接觸的,大約就是上述六大類。


  就上述六大類而言,畜道及鬼道,都應歸類於人天乘,所以,我個人見解
  ,衡量畢竟空與勝義有此二者,則勝義有於佛法弘傳上的弊病比較大。


  人天乘:人道若二者不分高下,但畢竟空在天道中勝逾勝義有之主張者。


  二乘 :勝義有之主張令人恐有成佛後又墮入輪迴的疑見乃至邊見。


  再說,除非吾人專以「破」彼執著來弘法,否則主張畢竟空及勝義有都可
  能令前人聞法而有誤解,於此二者只能選一種來說法的話,敝人建議選
  「畢竟空」,其說法就能利益數量上來說,比較能利益人天乘眾生。


  何以故? 眾生無量劫來輪迴三界,幾乎都是妄執有我(人我執)所致(住無
  想定者例外),因為執有,所以有五見!要破此五見,對治法適合用捨法(空)
  來弘傳。


  捨可至阿羅漢果,但若捨亦捨,則可斷無明,畢竟空而無所證!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0b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


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花。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花所滅空地待花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空元無花妄見生滅。見花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業是什麼,及業力作用

本文有照顧到新時代(New Age)推廣者,所以有些用語不純粹是佛法用語。
****************************************************************

◆ 業是什麼,及業力作用

業,它是記錄,如同存入內存(記憶體)中的資料。內存中的資料有二個主要作用,一是具有執行權的資料,一是純粹被參考的資料。


業力,它是驅力。驅動具有執行權資料,並賦予它去執行,於是它就反身去內存中取出純粹被參考的資料。


例如,起動M$ word ,這個起動就是業力行為。於word 中輸入的資料,它就是純粹資料。而資料鍵入記憶體(輸入行為)中,也是業力的一種行為。再把內存(記憶體)中資料,轉存入靜態硬碟(硬盤)中也是業力的一種行為。


原始的執行權資料,是怎麼被起動的呢?


假設整個業、業力作用,如同電腦的作用,則最原始的執行權資料,是被電力所驅動!


電力依硬件(硬體)架構去跑迷宮,先跑到作業系統具有執行權資料之硬盤位置,取出資料放入內存某位置A。再把純參考資料取出放入內存的其它位置。


然 後重頭戲來了,硬件架構把電力跑迷宮的權力,放給作業系統起動(執行權)之內存A,於是這個內存A位置的資料,接著去跑迴圈,每一圈依不同條件去不同內存 的位置取出資料,再依資料種類做不同的事,這個迴圈,就如同三界的輪迴,它永不止息,除非電力停止!也就是停止業力作用,一般佛法稱為斷除貪瞋痴(三毒) 成功。


執行權的資料是可變更的,例如M$ OS、Linux OS、Mac OS、iOS OS、Android OS...。


純參考資料更是可以變更的,例如文字檔的:.doc, .xls, .ppt...,圖形檔的:.png, .jpg, .bmp...。還有其它一大堆各類格式。


最難變更的就是電力(對電腦而言),或說業力(對生命體而言)。變更也許用辭不恰當,或直接用「停止」!



◆ 停止業力的方式

對人類而言,停止電力就是按下停止鍵或拔掉插頭,那麼,停止業力又該怎麼做呢?


我說,只有一種:斷除貪慾愛習! (所以,必須先立志無慾)


斷除的方式分二大類:服務自我、服務他我。



◆ 服務自我

在地球上最顯眼的是南傳佛法,它以斷除自己的三毒(貪瞋痴),也就是停止自我的痛苦煩惱為準。至於其他人是否要停止,南傳修行人是不去幹涉,但也不主動去協助。


這類服務自我者,最終的成就者稱為:阿羅漢聖人(中國人稱為大羅金仙)。


阿羅漢聖人圓寂之後,不再輪迴於三界中,所以三界中其它生命體,無法從祂得益!



◆ 服務他我

在地球上有很多服務他我的人,或說修行者。北傳佛法、藏密佛法,或現今最流行的新時代精神,都是這一類。


這類服務他我者,最終的成就者稱為:佛!


在達到最終成就之前,過程中也有不必被三界輪迴所驅的成就者,這類成就者的境界,比服務自我者最終成就者還高!


最標準的成就者就是:七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


還有一個六地菩薩,祂境界高於聲聞阿羅漢,但低於緣覺(或名辟支佛)阿羅漢。


除了六地菩薩之外,還有五地菩薩也已經斷除了貪瞋,也就是已經沒脾氣,也可以稱為聖,但仍還要被三界輪迴所驅,無法自在。


目前新時代的外星人(註一),幾乎都是欲界中的生命體,相對上述聖人而言......,若新時代外星人是螢火,那麼上述的聖人就是整個銀河系的光芒,實在沒有可比性!


--
服務他我者,以服務其他生命體,使其能斷除煩惱痛苦為主的行為者,因為全心無我,所以自己也跟著斷除了七情六慾,而且,服務他我斷除的速度,比服務自我還快,在《一的法則》中說是差了20倍(記憶中的數字,可能有誤)。


****************************************************
註一
********
外星人的境界,在《玉苒廈》一書中說明,有一個中央宇宙,說其宇宙主是上帝,週邊有七個超級宇宙,每個超級宇宙之下又有不等的地方宇宙。


而耶蘇是某一個叫「內巴頓」地方宇宙的主人,我們銀河系就在內巴頓宇宙內的一個銀河系。


若上述說法為真,那麼,這個中央宇宙的主人,是相對於三界(無色界、色界、欲界)中的色界初禪天之大梵天王。


三界被分為28個大層次,大梵天王從地球往上數是第9個層次(天界)。


關於28天的分法及說明,請參考以下說明:
十法界與三界二十八天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修行路上

於寂靜中,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未嗅香、舌未嘗味、身不觸物,乃至意不思惟,雖於此寂靜裡,卻自覺我的存在。以我仍存在故,所以不久打破寂靜,心念開始動搖。


如同寂靜湖中,就只有一泓清水存在,卻被投下一顆石子,於是它開始蕩漾......,蕩漾的波浪,就如吾人的心念。


修行路上,不應自覺有我,亦不應心念蕩漾。心念蕩漾,則墮入生滅中;自覺有我,則墮入二見中(能所對待中)。所以正確的方法,是離對待而和光同塵,如水乳之交融而不分彼此(註一),於離對待時,卻不失智用。若失智用,則墮入二乘涅槃中;不失智用,則乘於菩薩般若船上。


不自覺有我,並不是無了知,只是不主動去了知我是否存在,譬如同專心做事,當他人叫我時,卻沒有聽到,此時吾人對所做事並不是不了知,只是喪失對外境的感知。


沒聽到時,與聲音動相無緣,動相既寂,亦無靜相可被聽聞(如硬幣二面,缺一面則另一面亦不存,成立前提是此硬幣並不存在,此硬幣喻如「我」),這是聽的功能被停止,以未聞之故,所以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雖不聞外境動靜二相,但對凡夫俗子而言,此時內心卻正鬧的歡,所以這不是究竟境界,只是一個相似無我的過程。


不自覺有我,於《楞伽經》中的譬喻,是八地菩薩的境界(註二)。菩薩精進斷除煩惱,如同夢中欲渡大河,於渡河半途時,忽然夢醒,才了知夢中有我欲、有對待,離夢之後,則無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永嘉玄覺禪師云:「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註三)。


云何「絕學無為閒道人」耶? 蓋無慾也!無所欲矣,所以不除妄想不求真,如此道人而不稱為閒,更求何閒可得乎?


無欲已,當下寧靜不動,乃至寂滅(涅槃)離對待,妄滅不再生,是名寂滅。


菩薩欲入佛知見,所以,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是以名六地菩薩。


於念念中,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是以名七地菩薩。


和光同塵不分彼此,不墮入對待,於心念亦不起(四禪之念清淨有些相似,但仍有我),入不思議三昧(注一),是以名八地菩薩。


***********************************************************
註一
***********
文殊師利說入不思議三昧


**************************************************
註二
***********
http://book.bfnn.org/books/0947.htm

大慧!彼實無有若生若滅,除自心現量,所謂地次第相續及三界種種行,愚夫所不覺。愚夫所不覺 者,謂我及諸佛說地次第相續,及說三界種種行。

複次大慧!聲聞、緣覺、第八菩薩地、滅三昧門樂醉所醉,不善自心現量自共相,習氣所障,墮人法無我,法攝 受見,妄想涅槃想,非寂滅智慧覺。

大 慧!菩薩者,見滅三昧門樂,本願哀湣大悲成就,知分別十無盡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離攝所攝妄想,覺了自心現量,一切諸法妄想不生,不墮 心意意識,外性自性相計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隨智慧生,得如來自覺地。如人夢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覺,覺已思惟為正為 邪,非正非邪。餘無始見、聞、覺、識因想,種種習氣,種種形處,墮有無想,心意意識夢現。

大慧!如是菩薩摩訶薩於第八菩薩地,見妄想生。從初地轉進至第七 地,見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攝所攝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

大慧!此是菩薩涅槃方便不壞,離心意意識,得無生法忍。

大慧!於第一義無次第相 續,說無所有妄想寂滅法


**************************************************
註三
***********
http://www.ctworld.org/chan_master/east008.htm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云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
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恆沙諸佛體皆同。
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游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

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
優遊靜坐野僧家。闃寂安然實蕭灑。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
住相佈施生天褔。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
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云霞體上衣。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
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心鏡明。鑑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
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舍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
學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認賊將為子。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震法雷。擊法鼓。布慈云兮灑甘露。
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隻劫。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岸。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導摩訶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
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閒相誑惑。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磨為初祖。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嗟末法。惡時世。眾生褔薄難調製。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栴檀林。無雜樹。郁密森沉師子住。境靜林間獨自游。走獸飛禽皆遠去。
師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二乘精進勿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亦愚痴。亦小呆。空拳指上生實解。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
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於今在。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懵懂頑皮靼。
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
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恆沙也無極。
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銷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瞭然超百億。
法中王。最高勝。恆沙如來同共證。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
象駕崢嶸漫進途。誰見螳蜋能拒轍。大象不游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
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

佛智,普能證知諸有情類心行差別之原因

法迄巴註:

  以下經文非常的長,所以有很多省略,若有緣人欲看省略的經文,請自行依以下
  經文出處去電子大藏經中尋找 (電子大藏經下載:www.cbeta.org)。


**********************************************************************
No. 220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305) T06, p0553c

複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普能證知諸有情類無量無數心行差別。


/-- 無五蘊 --/
然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中。無有情。無有情施設可得。無色。無色施設可得。無受想行識。無受想行識施設可得。


/-- 無十二處 --/
無眼處無眼處施設可得。無耳鼻舌身意處。無耳鼻舌身意處施設可得。無色處無色處施設可得。無聲香味觸法處。無聲香味觸法處施設可得。


/-- 無十八界 --/
無眼界無眼界施設可得。無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施設可得。無耳界無耳界施設可得。無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略)...


/-- 無地水火風 --/
無地界無地界施設可得。無水火風空識界。無水火風空識界施設可得無無明無無明施設可得。


/-- 無十二因緣 --/
無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無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施設可得。


/-- 無六波羅密 --/
無佈施波羅蜜多。無佈施波羅蜜多施設可得。無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無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施設可得。


/-- 無十八空 --/
無內空無內空施設可得。無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略)...


/-- 無...一大堆佛法、義理... --/
無真如無真如施設可得。無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無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施設可得。


無苦聖諦無苦聖諦施設可得。無集滅道聖諦。無集滅道聖諦施設可得。無四靜慮無四靜慮施設可得。無四無量四無色定。無四無量四無色定施設可得。無八解脫無八解脫施設可得。


...(略)...


何以故。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中。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尚無所有不可得。況有色受想行識可得示現。


/-- 說明:
  前段經文說一大堆佛法義理皆「無」。下段以前段之「無能」,而相對說
  「無所」,但用「不示現」來表示,於是重新再依佛法義理說一遍。
--/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中。不示現眼處。不示現耳鼻舌身意處。

...(略)...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中。不示現菩薩十地。


何以故。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中。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尚無所有不可得。況有菩薩十地可得示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中。不示現五眼。不示現六神通。

...(略)...


*****************************************************************
法迄巴註:
*****************************************************************
上述多段經文主要是依「體(無生)」的角度,在說明何以佛能證知十方所有眾生心行差別之原因。


對於這類的說法,要特別注意,既然本已無生,又怎能在一切皆無之後, 「又能證知」,這個證知豈不成為另一個生滅了嗎?


開題帖經文在說明佛之化身功用,但要達到這個功用,則必須依法身(第一義諦)原則去修行才能達到。如同《楞嚴經》之開示: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


經文之背景原因是佛已入寂滅忍、已轉識成智之緣故。而已入、已轉的結果,為何
可以證知,這就是佛的自覺聖智,沒有斷無明入佛地者很難以了知、理解。


本人只能用圓鏡喻來說明,那就是佛有度眾生菩提誓願,所以在轉識成智之後,不
學二乘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因此不動心,而以大圓鏡智映照所有眾生之識的生滅。
如諸物置於圓鏡前,一一映照!


  要達到上述結果須具有以下條件:

  1、度化眾生的菩提誓願(佛在《大般涅槃經》開示,不發菩提心無法成佛)

  2、已斷變易生死之無明

譭謗正法,業報比五逆業還重

************************************************
法迄巴註:
************************************************
標題「正法」是指「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它的說明見以下*號框住之經文的說明。

常行般若波羅蜜多,就能行深。如同《心經》開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所謂 「般若波羅蜜多」,意指出世智慧、斷除煩惱的智慧。行這些智慧,就有機會斷輪迴,但這只是分段生死。

菩薩乘所行,則不只要行般若波羅蜜多,還必須 「行深」。行深的方式,請參考開題帖經文。

若有緣見聞的您,無法理解開題經文意義,那麼,本人建議您依序去看以下三部經,而且要看熟、看通。那麼,就有機會斷見惑得法眼淨!

1、圓覺經

2、佔察善惡業報經(只看下卷,上卷不必看)

3、楞嚴經


看通之後,若還有時間、空閒,建議續看唯識法相的相關經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7%9B%B8%E5%AE%97


************************************************
五無間業雖感重苦。而不可比譭謗正法
************************************************
No. 220d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44) T07, p0801a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譭謗法罪與無間業。此二惡行為相似不。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勿謂此罪似無間業。所以者何。五無間業雖感重苦。而不可比譭謗正法。


謂。彼聞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譭謗拒逆。言此般若波羅蜜多非真佛語不應修學。非法非律非大師教。由此因緣其罪極重。


舍利子。是謗法人自謗正法亦教他謗。自壞其身亦令他壞。自飲毒藥亦令他飲。自失生天解脫樂果亦令他失。自持其身足地獄火亦令他足。自不信解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教他人令不信解。迷謬顛倒自沈苦海亦令他溺。


舍利子。我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尚不欲令謗正法者聞其名字況為彼說。


舍利子。謗正法者我尚不聽。住菩薩乘善男子等。聞其名字況當眼見豈許共住。


舍利子。謗正法者我尚不聽被服袈裟況受供養。何以故。


舍利子。諸有譭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彼名壞正法者。墮黑闇類如穢蝸螺。自污污他如爛糞聚。諸有信用壞法者言。亦受如前所說大苦。


舍利子復白佛言。何緣如來不說如是壞正法者。當墮惡趣所受形貌身量大小。


佛告舍利子。止。不應說壞正法者當來所受形貌身量。所以者何。我若具說彼趣形量彼聞驚怖。當吐熱血便致命終或近死苦。心頓憂惱如中毒箭。身漸枯瘁如被截苗。恐彼聞說謗正法者。當受如是大醜苦身。徒自驚惶喪失身命。我愍彼故不為汝說。


時。舍利子第二第三重請如來。說彼形量明誡後世。令知謗法獲大苦身不造斯罪。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我前所說壞正法罪。受惡趣苦足為明誡。當來自類善男子等。聞我前說謗法罪報。寧捨身命終不謗法。勿我未來當受斯苦。


爾時善現便白佛言。諸有聰明善男子等。聞佛所說謗正法人於當來世久受大苦。應善護持身語意業。所以者何。勿我由此語惡業故。惡趣人中長時受苦。


世尊。造作增長壞正法業。豈不由習諸惡業耶。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於我正法毘奈耶中。當有愚痴諸出家者。彼雖稱我為其大師。而於我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譭謗拒逆。


善現當知。若有譭謗甚深般若。則為譭謗無上菩提。若有譭謗無上菩提。則為譭謗一切智智。若有譭謗一切智智。則為譭謗佛法僧寶。若有譭謗佛法僧寶。則便攝受無邊罪業。若有攝受無邊罪業。則便攝受無邊苦報。


/-- 說明譭謗正法之因緣 --/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彼愚痴人幾因緣故。譭謗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善現。由四因緣。何等為四。

一者為諸邪魔所扇惑故。

二者於甚深法不信解故。

三者不勤精進耽著五蘊。諸惡知識所攝受故。

四者多懷瞋恚樂行惡法。好自高舉輕凌他故。


彼愚痴人由具如是四因緣故。譭謗般若波羅蜜多。由此當來受諸劇苦。



************************************************
云何甚深般若波羅密多
************************************************
No. 220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305) T06, p0553b

世尊。云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云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云何諸佛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生。云何諸佛說世間相。


佛言。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有五眼六神通。若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若無忘失法恆住捨性。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善現。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功德。皆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生。由得如是諸佛功德故名為佛。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如是諸佛功德。由此故說能生諸佛。亦說諸佛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生。


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者。謂能示世間五蘊實相。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亦說世間五蘊實相。


世尊。云何諸佛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說示世間五蘊實相。


善現。諸佛般若波羅蜜多。俱不說示五蘊有成有壞有生有滅有染有淨有增有減有入有出。俱不說示五蘊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有善有不善有無記有欲界繫有色界繫有無色界繫。所以者何。


善現。非諸空法有成有壞。非無相法有成有壞。非無願法有成有壞。非無作法有成有壞。非無生滅法有成有壞。非無體性法有成有壞。


善現。諸佛般若波羅蜜多如是說示五蘊實相。此五蘊相即是世間。是故世間亦無成壞生滅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