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對新時代「歸一」見解之破斥


原作者:faymengchin
----------------
我好像搞懂了你對這個歸』一』的誤解了。

你的一
二元性-消除二元性/零/一/無-業力消除,擺脫輪迴-成佛。在這個過程你是完美的。

我們的一並非你的一(第二階段)。
我 們稱他為一是因為他是唯一的』一』。例如一個圓滿的圓圈裡包含的一切(宇宙,生命,粒子,細胞。。。。。。一切的一切)都是圓滿的圓圈。至高無上的一。我 們一還有很多名字,神,源頭,萬有,造物主,本原,愛,你,我,他。也就是我們的』頭』創造了一切,一切也是他。所以我們稱他為』一』。

就算你現在不懂這個』一』的意義,懂得看中文字的人都分別出你的一並不是我們的一。

歸一的課程
完美的一=分化出來的完美的小一=忘了自己是完美的小一=尋找,回憶自己是完美的小一=回憶起自己是完美的小一(覺悟)=踏上回歸一的道路(消除二元性,成仙,成佛,脫離物質身體為能元)=完全回憶起完美的一=與本來完美的一合體,合一。我與本來的我和體合一。

因 此你的』一』是在我們回歸一的道路上的一個過程。進化了的外星人,他們已經擺脫了輪迴,他們有物質的身體,但還是會老去,他們只是換個身體,不會忘記自己 就可以重新體驗和創造。因此他們也可以消除業力,同時也可以選擇增加業力如流浪者(光之工作者),深藍兒童,某些偉大的發明家,大師如耶穌等等。

我們的一是一切的一,一的一切。我們的一,一的我們。不是你的一的』一元性』。

希望能消除你對歸一的誤解。你也把我們的一弄亂。我們的一是開始的一,最終的一。真的很希望你會明白。

還有你可以把愛換成佛,你就能瞭解進化的外星朋友所有的訊息了。別用你的角度看愛,而是站在宇宙的角度來看愛。若你要用』字』來分別背後的意義,那我無話可說了。

****************************************************************
法迄巴 的回覆
****************************************************************

既然您願意把所理解的「一」,這樣的仔細解釋,那我就多花些時間,盡量深入淺出的說明不同觀念!


■ 「一」是誰的觀念

若您對「一」的用辭肯定絕對是「我們的一」,請舉出那些「具有代表性」人物(外星人也可以,例如一的法則之拉)或群體是「認同」您自述的「一」,並引出該類人物、群體之著作、演講等出處。

例如,主張耶穌也是如此主張「一」,那就引新約聖經出處二三篇(不必多),或某人、某群體之著作、演講出處二三篇(不必多)。我希望您所引用的來源,『是能代表』該具有代表性之人物、群體的『中心思想』,而不是某次、偶爾的二三篇發言而已。

又例如,佛經中有菩薩殺人的記錄,若我引用此記錄而說「菩薩也贊同殺人」,然後又導出「佛法贊成殺人,由菩薩也贊成殺人可以得證」,那,這類的推理就是偏頗、扭曲、故意誤解佛法的中心思想。我相信您懂我上述的意思。

若您無法引用出處來證明您對「一」的見解,是等同這類人物對「一」的見解,以後,請用「我所認為的一」、「個人對一的見解」之類語,沒必要為了壯勢攀扯他人進入您的「一」之架構內,而說「我們的一」云云的說法。

在您沒有做上述考察、佐證的動作之前,以下所有與您有關的敘述篇幅,都只是「針對您」對「一」之見解而發!與您無關的敘述,則是就此機會在向有緣人說明解脫輪迴的知識與方法。


■ 基本共識

若吾人要對一議題討論前,必須有某些共識才行,不然就是「雞同鴨講」,議論結果也了無意義。

因此,以下是我認為應有的共識,若主張回歸一者有一個不認同,我隨之而來的一些說明也不必看了,那可能已超過您能理解的範圍:

1、十方宇宙的輪迴現象是真實事件

2、所謂「輪迴」,就是指不斷的投胎、化身進入不同維度世界之
  意思。它具有「無法自主」的現象。

3、所謂「無法自主」,代表無法完全掌控業力的顯化方式及其顯化
  結果。其現象有「心想出現黃金,卻無法化出黃金」、「每次」
  「決定要投入某個維度中之某個環境,或某個胞胎中,卻無法每
  次都成功」。

4、所謂「業力」,意指能導致輪迴現象的力量。其意義類同人類能
  站在地球上是由於「重力」之力量所致。沒有重力,人類無法站
  在地球上,同樣的,眾生沒有業力也不會輪迴。

5、所謂「眾生」,意指在十方宇宙內屢次輪迴不己,而不能解脫輪
  迴者。

■ 「一」之含意校準

  以下的敘述,是我本人閱讀完主張「回歸一」者的見解之後,依個人所理解而用另一種方式重新對一的說明,它必須得到完全的認可,若有不認可之處,以下的說明可以不必再看,因為已偏離討論議題之故。

  所謂的一,是如同大海一般,雖然可以變化成各類的波相,但無論是漩渦、海嘯、波浪的各類相狀,都是大海的顯化,都具有大海的本質。

  所謂的一,又如黃金塊,可以鑄成金碗、金筷諸相狀,依不同相狀就具有不同功用,於是金碗具有盛物功用而不能挾物,金筷具有挾物功用而不能盛物。且無論變化成何種相狀,每一相狀都具有黃金的本質。


■ 我的完美,是您的缺陷

  既然已出語認同「你的一,二元性-消除二元性/零/一/无-业力消除,摆脱轮回-成佛。在这个过程你是完美的」,而所主張之一的觀念卻被我所否決,由此簡單邏輯可以導出:「所有對一的主張是有缺陷的!」


■ 十方宇宙是造物主所創造的嗎?

  主張可回歸一者,說有一創造十方宇宙的來源,而稱之為「一、神,源头,万有,造物主,本原,爱,你,我,他」。審查這些用辭,大都有很大的弊病,

  例如用「造物主」來形容十方宇宙的來源,因為用辭具有「人格」,所以「可以創造」,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只用對人格的認知常識,就能推得:

    『 凡是具有人格的,它的意義都代表「還要輪迴」!』

  如此把還在輪迴裡的事當成真理,那就是錯誤觀念的來源,而因此推論出要「回歸一」的說法,也同時成為錯誤的結果!

  若「造物主」只是一個形容辭,而不具有人格,因此其所「創造」的十方宇宙也沒含有人格所創造的意味,那我要請作者以後用辭特別小心。須了知,「殺人」與「救人」只差一個字,但它們的意義卻相反。若用辭遣字不顧文字之意義,那將成為紛爭、煩惱的來源。


■ 所說歸一課程是籠統見解,是囫圇吞棗見解

  科幻小說的優點,就是可以用「極盡撣思,經過數十年而成功發明」的「一語帶過」方式,來說明一件科技的發明。這種「囫圇吞棗式」、「籠統式」、「曚混過關式」、「公主與王子結婚後就幸福美滿之幻想式」的用辭,並不適合用在嚴謹的議題中。

  從主張回歸一者所說的「歸一課程」之描述,我卻看到這種不適合的架構,它說:
『 完美的一=分化出来的完美的小一=忘了自己是完美的小一=寻找,回忆自己是完美的小一=回忆起自己是完美的小一(觉悟)=踏上回归一的道路(消除二元性,成仙,成佛,脱离物质身体为能元)=完全回忆起完美的一=与本来完美的一合体,合一。我与本来的我和体合一。』

  從這樣到那樣,於是「与本来完美的一合体,合一」?多麼幸福美滿的過程呀~,修行是這麼簡單的事嗎?中間都沒有實際可因循的過程的詳細步驟嗎?

  我想有這類主張者,大約不知整個輪迴內分成三界:「欲界、色丅界、無色界」,而三界內簡分有二十八天(細分時28天中還有更微細的層次),每一天界都有其不同法則,要進入都有不同的修行方式。

  例如目前被熟知的,進入第四維度(密度)須使自己心性進入「光與愛」,或經由冥想,使心輪大放光芒,都可以進入。但這種「都能進入」的方式,卻不是每一個天界的法則。這..........從所描述中一點也看不出能落實回歸一的執行步驟!

  上述所說的輪迴,被稱為「分段生死」,還不是真正十方宇宙生滅的真相,在三界之外,還有「變易生死」的輪迴狀況,因為不是分段生死,所以不用「輪迴」二字來形容,而轉用「變易生死」形容之。

  這一塊領域,我一直只是簡略的點到為止,並沒有詳細的去說明它,因為若吾人連輪迴三界的原因還搞不清楚,連解脫三界的方法也沒有,我就算說了「變易生死」的義理,又有什麼用?那已超出主張「一」的人,所能想像的尺度!

  整理上述的揭示,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若回歸一的過程是這麼的潦草而沒有步驟,不如學習默基瑟德的光之課程,至少它有執行步驟而且還很清晰明瞭,也有所能達到境界之驗證方式(例如七脈輪已通過會有的反應)』


■ 輪迴原因與解脫方式

 ▲ 輪迴原因

  在正式談「一是什麼」之前,須先談「輪迴是什麼原因」這個議題。主要原因是「一」的觀念已含蓋輪迴,若不懂輪迴原因,而去談一,那只能成為笑談!

  輪迴是什麼原因呢?輪迴來自「貪嗔痴」!這答案很簡單,即便是這麼簡單,在吾人所看到的各類靈示中,卻還沒有看到被清楚揭示過的例子(或是我還沒看到過?),最多就是近似語:「您即您所是」。

  貪嗔痴被稱為三毒,它能導致輪迴,是聖人們經由實際所證境界中所揭示。而這個揭示已超出目前科學的領域所能解釋,所以,到底是否真的如此,吾人只有「相信或不相信」二個選項。無論是否相信,也不能真正得知三毒導致輪迴的原因,但卻可以由下述的方式來理解而相信!

  這種理解之後的相信,如同不必看過、聽過岳飛此人,而吾人由史書、史實之資料,也有具夠的智慧去判斷並相信歷史上的確有岳飛此人存在過。智信,它本身就是「經過理解之後的不必再理解的直覺反應」;至於迷信,那當然是不必理解,只需要當傻瓜就具足條件。

  『 十方宇宙是一直生滅不停,所以生滅變化是惟一不變的真理』

  『 十方宇宙的產生是相續生滅之後的效應(註二)』

  若吾人承認上述的說法,就可以推導出,想不再輪迴,只有「不生滅變化」、「不相續」,才能達到!

  若某人不認同上述的推論,我願洗耳恭聽,請您跟帖發表您的高見!

  既然已推導出「不生滅變化」、「不相續」是解脫輪迴的方式,那就要問:「是什麼產生生滅變化及相續的作用呢?」

  我們由日常生活可以觀察出,熱,是由於有能量流動之故。冰,則是能量被抽走所致。所以,由此可以推得『靜』與『動』相反,而「不變、不相續」必然可以停止「生滅變化、相續」。老子也有這種領悟,而喟嘆曰:「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静曰復命」。

  而人之「靜」又是什麼呢?

  在此時,我想要先問:「為何打坐」、「為何靜坐」的原因?若吾人有智慧,必然不狡辨而承認那就是「靜的方式」,可以因此而達到「靜的結果」!

  關於上述這個說法我可以舉出非常多自古代至現代科學研究的證據,來說明「為什麼」的原因。不過,您的智慧必然不會讓我去做這種無謂的事,因為那已是常識!


 ▲ 解脫輪迴方式

  「什麼是靜的結果呢?」我說:「就是解脫輪迴」。

  重點戲來了,怎樣才算靜?雙腿一盤就是了嗎?還是說,心中冥想一顆夕陽就是了嗎?還是說,心中充滿光與愛的情緒就是了嗎?我說,它們都不是真正的静!

  古代有一個典故,話說一個和尚向禪師請教怎樣修行的方式,禪師舉例問他:「牛車不走,是打牛還是打車?」這個典故也適用目前「怎樣才是靜」的話題,是身體不動才是靜還是心中不動才是靜?有智慧的您已得到答案:

    『 心不動才是靜 』

  談到這裡,吾人雖已得到心不動才是真靜之結論,但對於「心不動」卻又有不同的意見,而說:「怎樣才是真正的心不動呢?」心中掛著一顆夕陽而沒有雜念,算不算?心中充滿光與愛而沒有雜念,算不算?

  怎樣才是真正的心不動,這是一個秘密,真的是秘密,因為我看過不知多少的記載,即便具有能夠在天上飛行之神通的人,也不是很瞭解這個秘密是什麼!

  吾人可以如此的理解,當心中掛著一顆夕陽而沒有雜念時,這個掛著夕陽的行為,是不是動念?當吾人心中充滿光與愛時,此時的光與愛是不是從動念而來?我說:「它們都不是真正的心不動!」

  上述的方法,有一個術語叫做「止」。以止於一念,使心依於一處而不再生出其它念,就是止的方式,依此方式可以加強定力,但卻不能解脫輪迴。


 ▲ 慧解脫與俱解脫

  解脫輪迴有二條路,一是「慧解脫」,二是「俱解脫」。

  所謂「慧解脫」,就是指用智慧解脫!所謂「俱解脫」就是以「定力」及「慧力」達到解脫輪迴。

  從事心不動的定靜功夫時,它有些過程、境界會經過,但我想直接告知結果是什麼,因為過程並不究竟,只有釘住結果的境界,才能被它拉至同樣的境界:「解脫輪迴」。

  這個解脫輪迴的境界有理與事二方面。而理就是慧,事就是定。

  就理而言,就是『無欲』!只有無欲時,心才真正不動!

  吾人有三毒欲習,才會落入輪迴,要免輪迴,當然要無欲,除此之外已沒有其它的方式。即便俱解脫,有著禪定力加持而產生各類的神通力,但若要解脫輪迴,這些神通力一點幫忙也沒有,終究也須無欲才能達到解脫輪迴!

  無欲的方式簡單吧?這十餘年來,我已針對此議題說了不下數十上百次,連自己也數不清倒底有多少次。

  不過,我要向有緣的您強調,須特別注意「無欲」之真正意義!

  有句話叫做「三歲孩童行得,八十歲老翁行不得」,它是從念佛的典故上產生。是說,三歲孩童都會念佛,但念到八十歲,卻也達不到往生極樂世界的定力。所以,「無欲」的方法,看似簡易,實際上要能體會「無欲」的境界卻不容易,更何況還要由無欲,而達到解脫輪迴呢?!

  試問:打坐一定要有姿勢,是否無欲?若說無欲,又何必在意一定要什麼姿勢呢?心中止於一念,是否無欲?若說無欲,又何必將心止於一處呢?由於心動,於是吾人產生了欲,因此「您即您所是」,而落入輪迴中;若心不動,我已不存,又誰來分是與不是?所以,主張「回歸一」的人,在此就落入「一」之窠臼中而不自覺。

  對於「無欲」之理解,我要舉個例子來說明。

  例如,出門上班、上學,看到每日行走的路旁有一個黃色的小石頭,某日注意到了它的存在,該日之後,即便每日都看到,於看到時會有食欲嗎?會有色欲嗎?會有財利貪欲嗎?我說:只要是正常人都不會有上述的欲。

  所以,吾人雖然無欲,但也能知道自己看到黃色小石頭。因此可以推得:『 理解萬事萬物的智慧,並不會因為無欲而消失!』

  以同樣無欲的心態來審視,吾人可以達到沒有財、色、名、食、睡等各類的七情六欲。現在,您已能「體會」那種境界、心境了嗎?

  喔,有人可能會以為「睡的欲望」似乎不是吾人說要沒有就沒有吧,是不是?答案當然....不對!

  須知,睡欲之產生,來自肉體需求,而肉體之顯化,卻由吾人之三毒欲習所產生。所以,實際上若真正的無欲,就不會有睡欲產生。這有一個術語,叫「想蘊斷」。想蘊(註三)已斷之後,就不再有睡的需求,肉體也不會再發出「需要睡眠」的訊號,而吾人也不會有「想睡」的欲望會產生。

  其實,修行的重點並不是在肉體是否有發出「需要做什麼」的訊號(例如需要營養發出餓的訊號,精神不足發出睡的訊號),而在於吾人收到這訊號時的「當下心態」為何。若當下是執著這訊號,例如睡眠,那就是心動,於是就墮於輪迴中。

  『 若當下心態並無執著,只是了知睡眠是肉體需要,而去睡眠,這就是慧解脫者的心態』。具有慧解脫能力者,以同樣的原理,也可以不必去睡眠,而讓肉體敗壞、死亡。所以要不要睡眠,是依今生願力(任務)而定,而不是依「執著」、「欲」來決定。若今生願力(任務)還沒完成,就需要去睡讓肉體存續,若已完成,可以坐脫立亡,也可以等待肉體敗壞而死亡。


 ▲ 解脫修行之誤區

  從事解脫輪迴之修行,無論慧解脫或俱解脫,都會面臨一個誤區,我若不說明,就是莊子再來,還是同樣墮入此誤區,而繼續輪迴。

  在老莊學說裡,有一個境界非常著名,叫做「坐忘」!

  如同「註三」所說的五蘊,當修行人境界達到想蘊斷時,此時已具有「在禪定時」不必再思想的能力。『純粹用自己用慣的方式在入定』。由於具智修行人,知道須無欲才能解脫輪迴,於是就產生「不必思惟的見解,並養成習慣」,所以就產生老子的這種說法:「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

  但我要指出老子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只是對「阿羅漢」之類性格的人適用而已,對「菩薩」之類性格的人而言並不適用。

  若修行人已養成不思惟的習慣後,於是這類人打坐後常會進入「誤區」,而有所謂「坐忘」的狀況產生。

  什麼是「坐忘」?就是一打坐入定後,就「什麼都不知道」,一直到出定時才又恢復意識。這比睡眠還糟糕,睡眠還會作夢,而坐忘卻是什麼都不發生。

  坐忘的境界,又稱為「無想定」、「頑空定」,若入此定至死,於死後並不能解脫輪迴,而是進入「無想天」這個維度中。這個維度的壽命非常長,相當我們宇宙生滅500次這麼長。但試問:在此中間連思想都沒有,其意義何在呢?對進入此境界的眾生而言,從輪迴進入,再於壽命終止後出來繼續輪迴,那種感覺會比我們睡一覺的感覺還快!因為意識不動之故。

  更糟的是,輪迴入「無想天」之中,並不是完全沒有意識。若真能永斷意識並不再生起,那就真正解脫輪迴進入聖境。可惜的是,進入無想天前半劫「意識徐伏」而不動,後半劫「意識徐生」而妄動(全部壽命共500大劫),最後意識產生時,也是壽命結束時,於是開始下一輪的輪迴。由於不用意識太久,整個神識變的渾噩魯鈍而不清明,於是輪迴的下場,常是投至畜牲道中(共振效應)。

  所以要特別注意,『無欲不是不思惟』,而是『應該做則做,不應做則無欲不動』,所謂「處事以智」(註四)。

  如何於打坐時分辨所入禪定並不是在「頑空定」(無想定)中呢?

  一、在打坐時不能「一無所覺」,而是須有自覺。阿羅漢之意識永斷,並不是無所覺,而是入了識蘊之「空覺」中。於此「空覺」中不必用到意識,所以意識就不動,而不是一無所覺。

  二、若禪定過程,有經過感受心念之流動如同大太陽下的陽焰(地上的水蒸氣)而嘩嘩不停(這狀態很像看到電子繞原子轉動),那就是進入行蘊中,這個境界已超過想蘊,所以代表您不會進入頑空定中。

  三、若打坐從入定至出定時,並沒有「一無所知」的狀態,那就不是進入頑空定。


■ 回歸一之錯誤知見及其修正的方式

  我真不懂主張回歸一者,所謂「一」之義理嗎?當然不!

  我先借用「與神對話」中的用語來回答:『若什麼都是上帝的旨意,上帝又如何不知某人會違反十誡,而要對他予以懲罰呢?』(若上帝不知某人會違反十誡而予以懲罰,則又怎能說什麼都是上帝的旨意?)

  我們再回來看主張可以回歸一者所云:『我们的一,是一切的一,一的一切。我们的一,一的我们。不是你的一的「一元性」』

  若「一是一切」,則吾人當下就是一,何時離開了一呢?若一是可以分離,則所謂回歸一,是否代表某時某刻又要分離?這豈不是說,我解脫輪迴,但某時某刻我又墮入輪迴?但事實是這樣嗎?非也,由聖人的聖言量中吾人可以了知,已解脫輪迴者,並不會再墮入輪迴。所以可以了解,主張有一可以回歸者,「根本」就不知十方宇宙為何會有輪迴的原因!

  經由前二節「輪迴原因及解脫方式」的說明及「回歸一之錯誤知見」的說明,我想,已見此文的有緣人,應該比較能理解「一」是什麼的義理。

  由前二節的敘述中,吾人可以理解所謂的「一」,『就是吾人的我執』!

  這種我執有二種狀況,一種是從分別的見解而來,術語叫「分別我執」。一種是已養成的習氣,術語叫「俱生我執」。此二種我執,都因為執著之故,而能轉變成「業力」,以致於有我執就會墮入輪迴!

  主張「回歸一」的人,因為知見錯誤,所以「執著」有一個「一」可以回歸、可以達到,並希望於達到後相融合而不分彼此,而達到解脫輪迴的目的,孰不知,解脫輪迴並無一可回歸或可以融合,而只在消除我執、消除「一的執著」而已。因此我稱有那種執著不放的見解及所用方法叫做「固著法」,一種使吾人牢固地執著於某一見解而不能解脫輪迴的方法,因為永遠都有「我」與「我所要回歸的一」之「對立」存在之故。如此行為,使得原本想要由歸一而超越二元性,卻反而繼續墮入二元性中。

  而真正的修行是「消去法」,它的正確知見是並沒有「一」,了知這個「一」的見解,純粹只是吾人的執著而已。所以,無一可回歸,而轉向這個我執的消除。當我執被消除後,由於「已無我」之故,不但所用方法已無用,原始執著回歸一的我執也跟著消失,而真正證得已解脫輪迴。在佛法中達到這種境界的阿羅漢修行人,都會自作證的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這種消去法,不但可以把對象消除,也同時可以消除「消去法」自我本身,可以由以下的譬喻來理解:

  譬如兩根木頭,它們是對立的。但若用其中一根對另一根摩擦,可以生出火,而火可以把兩根木頭都燒盡,於是木成灰,於灰飛煙散之後,什麼都歸空,此時莫說二,連一也不存!


■ 一是什麼

  我個人一向不主張有「一」的見解。一是與多比較所產生的概念。它並不會獨存,所以實際上,只有多而沒有一!

  若一定要指出「一」的義理的話,可以如此理解:

  『 十方宇宙,稱為「一合相」。指所有一切來自於微塵所累積,這裡的微塵義理,如同原子構成萬物之意思。微塵就是一。而微塵又是由業力所顯化,所以業力亦是一。業力顯化會產生輪迴,所以輪迴亦是一。此三者如同水汽、水、冰之三態,於不同態別就顯示不同相狀,但其本質都是相同』

  一的生成,來自吾人的執著,以執著不放之故,所以一成立。由於我執著,所以我有欲,以致於業力轉動而輪迴於三界內之十方宇宙而無法解脫。也因有此執著才產生「回歸一」的妄想,孰不知一的本身就是輪迴的義理,無論是執著、一合相皆是此義。若本無執著,又哪裡有一可回歸呢?所以,問題的徵結不在外面是否有一,而是內在「有執著」。

  
■ 執著的種類

  既然已把一的真理是執著給揭示出,那就多帶一點文字把執著種類說清楚吧!

  執著分成四類,被三界輪迴所拘束的有「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俱生我執」。出三界的是「俱生法執」。

  由知見、認知而產生「懷疑心性」是分別我執之意思。因分別而產生對方法上的執著,不知方法只是工具,終究須捨棄。如過河的渡筏,一旦過了河就必須捨棄。由無知之故而執著,就是分別法執。

  吾人的七情六欲這類習氣,就是俱生我執。

  已解脫輪迴(分段生死)並不是最後的課程,之後還有一重的執著,稱為「俱生法執」。俱生法執其粗糙相就是俱生我執,俱生法執是俱生我執的微細相,如同水、冰的異態,在不同態就有不同名稱。若能解脫法執的束縛時,則被稱為「佛」。



 以上對於一及解脫輪迴方式的說明,普願見聞者能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P.S. 若對出三界後的修行方式感興趣,可以參考敝人其它的文章


*********************************************************************
註一
*********
至2010年為止,說明宇宙來源比較能被人認同及理解的,有二種理論,一種是微粒子構成,一種是弦論。

微粒子有夸克、電子、光子、微中子等之類別,由被目前科學認為「不能再分」的粒子所組成。

弦論說明粒子就是波,弦同時具有二元性,只是會依性質不同而會呈現出粒子或波的作用。例如黃金為體,當心想它是碗時,它就變成碗,於是就具有「盛物」的功能,比喻如粒子。若心想它是筷子時,它就變成筷子,於是就具有「挾物」的功能,比喻如波。

而微粒子與弦之產生原因,除非是用佛法來說明,否則在目前科學還是無解!


*********************************************************************
註二
*********
何謂相續生滅之效應呢?

宇宙之存在如同河川之存在,河川之產生,來自有河水流動,若無河水流動,則不稱為河川,或有其它名稱,如山谷、壕溝等等。

河水之流動,它就是前水引後水的一個相續作用。吾人說這相續是重力所致,因此力所以有河水相續的現象,而產生河川。而輪迴所產生之宇宙,也是因為有業力的作用之故,它就如同重力的身份,使生滅變化一直不中斷,所以有了輪迴效應,就產生了宇宙。


*********************************************************************
註三
*********
佛法與婆羅門(印度教)對宇宙的畫分,從橫而言,有五蘊:色、受、想、行、識。從豎而言,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潛意識)、阿賴耶識。

色蘊具前五識功能,受蘊具前六識功能,想蘊具意識功能,行蘊具末那識功能,識蘊具末那識、阿賴耶識功能。

想蘊斷之後,就不再有粗糙的意識,可以不必想,因為不用想,所以沒有能量的消耗或是消耗很少,可以不必過睡眠就能補充能量。所以做事都是動個意念就能執行。

意念是想的微細化,想是意念的粗糙化。意念相當於武術家的直覺反應,已不必再經過思考,就能直接反應,想蘊斷差不多是這境界

睡眠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在補充肉體中的某種精細的能量,又被稱為靈糧。食物只能補充肉體的生化能量,無法來得及補充其精細的能量,人在清醒時,精細的能量消耗比補充多,所以必須使肉體靜止,才能使補充速度大於消耗速度,這也是為何打坐後、睡眠後精神會比較充沛的原因。


*********************************************************************
註四
*********
「處事以智」的方法,在敝人所著的「解脫課程節要」中有說明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7/08/blog-post.html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如何斷貪入聖

今日,總算體驗了「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熄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為何某些修行人或聖人,可以嗔喜不斷,卻又不落於煩惱中呢(是否已斷三毒還不一定,但顯的不為自己的三毒煩惱)?

因為,他「本已立志」「無心」,所以即便以習氣未斷而有貪欲愛習,卻能遇業來臨時「甘願受」而「不煩惱」。因為心中沒有想要貪憎,所以業報來折磨而當死就死,也因準備甘願受、不排斥,所以心不煩惱,此故,如釋重負沒有壓力感。

為何要「於諸妄心亦不熄滅呢?」

因為,還因地的關係,若想把妄心熄滅,是「純粹妄想」,根本就熄不滅,反而轉增滅不了的煩惱。再則,果真能滅,那也只是二乘阿羅漢的境界,並不是佛境界。所以佛說「於諸妄心亦不熄滅」。又由於「能斷」,所以隨時都能把這妄斷除,所以也不必去熄滅它。如同活著的阿羅漢,若把妄心熄滅,那就不是「活著」的阿羅漢,而是「已入滅」的阿羅漢

重點:
立志無欲,立志寧死也甘願受,而不去抵抗、不去排斥所遇的業報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機器人 「決定」要不要說謊

評論:
  『我執』就是這樣產生的!

***************************************************************************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844131.shtml
【聯合報╱編譯李致嫻/報導】2010.09.12 03:20 am

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機器人有自我意識的情節可能在現實生活中上演,根據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所做實驗,機器人可與人類一樣會騙人,並躲起來不讓敵人發現。

研究團隊開發一種電腦演算法,能讓機器人「決定」要不要欺騙人類或另一個機器人,並教它不被識破。

為了測試這項演算法,研究人員利用兩個自動機器人,做了二十次的捉迷藏試驗。他們在機器人可能會藏匿的三條道路上,沿路排列彩色筆做為記號。躲起來的機器 人會隨機選擇躲藏位置,並沿途將彩色筆推倒。它一旦推倒彩色筆,便會改變方向躲在另一處,不過對找尋的機器人來說,直立彩色筆的存在與否,表示躲藏機器人 的位置。

在這些實驗中,躲藏機器人成功騙到另一者的機率達百分之七十五。

有些人擔心人類與會騙人的機器人共事安全堪慮,研究人員則認為這種機器人未來大有用途,尤其是軍事用途。有欺騙能力的機器人可以在戰場上成功藏匿或誤導敵人,保護自己與情報的安全。搜尋與救援機器人可能需要欺騙驚恐的傷者,讓他冷靜下來,願意合作。

【2010/09/12 聯合報】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宇宙與我是如何產生,及其影響作用

本篇是回答網友的文章,以有利於修行人,所以在此分享!

>現在我也越來越能理解賽斯所說的我們創造了我們的實相,有負面
>勢力、有思想奴役、有生活壓迫,但是這一切依然是我們自己創造
>的,與其說蜥蜴人造成了地球的黑暗,不如說我們自己負有主要責
>任。
復:

宇宙的實際運作方式,是很奧妙、幽渺難知的,但經過諸賢先聖這些修行人的揭示,並在偉大修行人之佛陀的開示下,吾人了知了宇宙的運作方式是下列的架構:

(a) 宇宙的現狀就是不斷的變化

(b) 由此變化,而產生無形(如虛空)、有形(如聲光)、物質(如桌子)的分化
 (簡說即是三界)

(c) 在變化中,出現了一種現象,這個現象是「自我存在之執著」

  所謂「自我存在之執著」,是以「維護自我存續」的方式而呈現。例如人類之保護自我思想不變成白痴,保護自我肉體不被傷害等等。

  自我存在之執著,如同能與人對話,又同時具有可自我修復的移動設備之AI超級電腦。因此,當它本身某部份受損時,它就可以經由它本身強大的運算能力,而驅使這些移動設備去尋找修補零件。

  例如它的「備用電源設備」故障,當它偵測到時,就在自我能源未枯竭前,趕快驅使移動設備去找能源零件來替換。

  而AI超級電腦之所以具有這些功能,是源於「硬體結構」以及「電力」的緣故。所有的CPU, RAM等相關硬體架構,由架構本身的幾何排列緣故,促使它具有開機就能執行各類能力的狀況,以此功用不斷的依CPU邏輯規則(CPU 指令)的在記憶體上跳動,而產生螢幕圖形輸出、喇叭聲音輸出,乃至「驅使移動設備如何行動的指令之輸出」等等。

  由於硬體架構,促使這部超級電腦在零件壞了時,它「一定會」去找零件來更新。所以我們稱此行為叫「我執」。


  以上這些全部的功能都是基於「有能源」的前提下,才能作用!


  因為「能源不竭」,所以AI超級電腦就一直不停的運作,終於出現了一個叫「fatsiba」的超級電腦,在百度上回答另一個「缺乏自身起源知識」的超級電腦之疑惑。我們把這種行為稱之為「思想」與「交流」。

  人類就如同AI超級電腦,具有「我執」、「思想」也能夠與其它生靈「交流」,這些能力也都源自「有能源」所導致。而這個能源,相對於超級電腦的電力,而被稱之為「業力」!

  宇宙之構成,比我所譬喻的超級電腦組成之軟硬二分化,有更微妙的作用,它是:「業力它本身,就具有能構成軟硬體之功能」。如同人類心理有病時,就會在身體上以某種疾病顯化一樣。

  『軟、硬都是同樣的來源,依不同振動頻率,而有不同外相上的顯化!』

  現在,您也許會問:「業力在人類本身,又是顯化成什麼樣相狀呢?」

  我將回答:『貪、嗔、痴』

  貪,它是滿足的另一個名詞。滿足自心中所有生起的心念,那就是貪。依此而再分化成貪名、貪利、貪愛......等等七情六慾的相狀。在「貪愛」之上,又分化成「自戀」、「親情」、「友情」......等等。如是的一直分化下去,而被人分析歸納成「一百零八個煩惱」。

  108個要去一一記憶的確不是易事,可以如此簡單理解它們就是:『

    業力又名「妄」,它較粗的外顯是「痴」,
    再粗一點的外顯是「貪」


  若人要滿足「車」的需求或貪愛,而去買車回來,卻在一轉眼間,看到一個痞子,拿著白漆在潑這車子,拿著刀在刮著它,還對您露齒發笑,又比中指,吾人能不「發怒」嗎?

  而發怒,就是『 嗔 』!

  若沒有之前的貪愛車子,如今也不會因為車子被破壞而生嗔。貪與嗔,是一體的二面,如同手心與手背,由此二面而組成一隻手,這隻手就是『痴』。所以,若吾人能斷貪,嗔就一起斷,而貪斷的徹底,痴也會一起斷除。即便不夠徹底,若不停的斷這滿足的心念,「痴習」也不久會斷除。

  依此斷除法,繼續深化下去,「妄」會也將在「因緣成熟時」被斷除。於是,這個人類將被稱為「佛」。佛,是已自在的修行人!


(d) 能感應彼此存在,是因為共振效應,此效應被稱之為「共業」

  「共振效應」這個概念應不難理解。在不斷共振效應之下,空谷中的回聲會愈來愈大。

  所有的生靈,以振動相近而互相感應對方的存在,於是依「相近的程度」,而有不同的存在狀況。

  例如,存在於同一宇宙、同一銀河系、同一太陽系、同一星球、同一國家、同一縣市、同一家庭,乃至同一受精卵(雙胞胎),同一肉體(被附身)。

  這種共振效應,被稱為「共業」!當共業產生時,就能彼此互相影響。

  而非共業則稱為「別業」。例如另一個銀河系中的太陽系毀滅,對我們太陽系並不產生影響一般(極渺小的影響可以省略不說)。

  別業的作用,只及於該生靈,不會影響到其它的別業的生靈。例如某甲自殺,全世界的人並不會跟著死亡。

  而別業對共業的影響,也是有其侷限性,但這要看這個別業的力量強弱而定。以希特勒為例,他的影響就非常大了。


(e) 業力(妄),就是「執著」,又名「顛倒」

  現在,最精采的出現了,為何有「妄」?

  在大覺者佛陀的開示之下,吾人分析歸納而了知妄的生起有二種狀況。


  (1) 從源頭說起,它並沒有原因!

  呃,這個答案頗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覺。但它就是「真理」。真理一定要有原因嗎?例如,為何一個人加一個人等於二個人?這個加法結果需要有原因嗎?

  在數學中有一條叫「公理」的定則,它說明「普遍性存在而不必解釋就能理解」的,就是公理。公理是基本的定則,所有的數學皆奠基於它而逐漸的發展。若要推翻公理,則所有的數學架構可能都將被推翻。

  同樣的,十方宇宙的現狀就是會「不必原因就產生妄」的現象,若要推翻這個現象,這十方宇宙是否會消失?不,這不再只是數學公理被推翻而整個數學架構跟著被推轉的說法而已,而是「無有是處」!

  如同現今有某些人說「吃肉是殺生,吃植物也是殺生,為何不去吃空氣」一樣,這種論點只能稱為「愚痴論點」。

  在絕不會發生的前提下,而去假設、推論它,都是「無有是處」,只能稱這類人是「無智」、「愚痴」、「妄想」。

  當然,依然還是有人會不認同,但這已無所謂了,無論信不信,或認同不認同,都如孫猴子一般,逃不出如來手掌心!『 是否輪迴,將判決您的行為對錯!』


  (2) 從現象說起,貪嗔痴是妄的生因

  源頭說,或許難以說服某些人,但從現象上來說,那就很清晰可稽了。

  仔細的觀察,當深愛一個人,而對方卻不愛您,苦不苦?想不想免這苦?若想,惟二的方式,就是「無愛的身口意行為」或是「有身口之行為,而心不愛」。

  仔細的觀察,所有七情六慾痛苦,是否如上述的狀況?

  若您認同時,那就應該了知,這種七情六慾的行為,會增長「業力」發生,而輪迴於宇宙之中而不息。這種導致輪迴的執著,就是「妄」,這就是「無明」之下的「顛倒行為」。

  無明,無所明了的去執著之謂。


結論:

  宇宙產生之原因與架構已說完,但是否有能解脫的方式?

  在我的論述中,實際已說明了。這裡再強調一次,要解脫,就必須「無慾」。這指,無論您是否有身體上、口頭上的任何行為,您的心中都不能有「滿足」、「好奇」、「想要」、「欲求」之類的心念。

  大樹的成長,來自於種子因,及陽光、泥土、水、養份等諸緣的和合而產生。少了因緣任何一項,這顆樹就長不成。

  同樣的,業力的產生,也必須具足因緣之下,它才能銘記,而吾人產生業力的原因,不在於您做了什麼,或是您說了什麼,而在於您做與說之當下心中是否有「欲」?

  「欲」的產生有不同的層級。粗糙的,就是七情六慾。精細的就是吾人的「心念」一般稱為「念頭」。更精細的就是無對待、無能所、無二元性的「妄」。但這三大類都可以用一個方法貫穿而破除之,那就是「無慾」!

  無慾,是消去法,「想要」無慾,它本身就是一個欲。如何用這「有欲」去達到無慾的結果呢?

  這如同手上一根木頭,對著底下另一根木頭旋轉,當熱到燃點時,底下木頭著火了,手上的木頭也著火了,最後二根木頭都燃盡成灰,灰飛煙滅,此時「能所」、「二元」都化成無,「一」也不存。

  這又如,持刀自斷其首。未斷己首之前,有持刀人,有可斷首的對象,當己首斷時,此時無持刀人,亦無可斷之首,「能所與二元性」俱時皆化為無,「一」亦不存。

  當「一亦不存」時,在二元對待中不彰顯的「妄」就被會突顯出來,但由於已無二元性的能所對待,所以此時如同身處虛空,而無著力點,要轉個彎都非常的困難,何況要產生「解脫的力」呢?

  這樣的境界,已超出外星人所能理解太多,也不是阿羅漢聖人之能力可使的上的處所,惟一能作用的,就是我所說的「無慾」!

  您以為解除二元性的能所對待,就真的如虛空什麼都沒有了嗎?不,不,當然不是。即便是虛空,還多的是各類的射線,差別在您的心是否夠精細能去觀察到這個情形。

  同樣的,解除了能所對待的二元性之後,「妄」這個伏流就被顯現出來。在二元性中有二元性的能所對待元性被二元性中的生靈觀察到,超越二元性之後的世界雖然無法被二元性中生靈所想像、觀察到,但依然有能被已超越者觀察到的,它就是「妄」。

  吾人難以觀察「妄」的微細作用,只緣身在二元性中,其實要去理解它也不難,它的抽象概念是一個驅力,或說習氣。例如有煙癮的人,在無聊時,會不自主的去摸口袋,這個習氣就是妄的一個顯化狀態。

   有妄的聖人,依然有「動」、「欲」、「滿足」的驅力,但已不是二元性中那種粗糙的「動」、「欲」、「滿足」的七情六慾。妄顯化在二元性中,如同日正當中 的熱陽,而無二元性中的聖人之妄,如同冬日中的暖陽,業力的作用在此中緩緩的流動著。在佛法中有特別的術語,稱為「變易生死」。

  對未解脫二元性能所對待的生靈,術語則為「分段生死」。因為要輪迴,所以是一段、一段的,才稱為分段。而聖人之生死,是如同心念一般的變易,每生一個心念就是一個生,心念消滅就是一個死。所以,聖人在行使「無慾」法時,就會顯出差別:

  阿羅漢道聖人,是在令心念無生、令心念寂滅。

  七地菩薩聖人,是在令心念生時而能自在。

  八地菩薩至佛階段的聖人,不再有任何的追求,也不再行無慾法,因為我就是無慾,無慾就是我,於不再行使中,而能行使之,這叫「無功用道」、「無功用行」。心念生與不生這類聖人都已自在,而恆常不生心念,但卻又能知一切過去、當下、未來的事。

  不生心念而能知一切事?太不可思議了吧!我也是這麼想的。這對二元性的世界而言,是「互相矛盾」的事。所以聖境不可思議!既然是不可思議,吾人就「不必去思議」它是什麼,儘管一路的無慾下去,自然能達到這境界!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http://www.xici.net/u18149070/d106272745.htm
  
    中國科技大學前校長 朱清時 院士
    
     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有趣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類一面盡情地享受著自然科學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核能、鐳射、電子技術等等,一面卻不瞭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觀念。其實這些觀念有大量嚴謹的科學根據,不過真正懂得它們的人太少,因此沒有被人們重視和接受。
    
     下面這則消息就說明了這種狀況:
    
     (中新網)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報告過程中只贏得了兩三次掌聲,全場幾乎沒有會心的笑——他的理論太玄奧,以至於大多數來自北大、清華的 學子都說沒太聽懂。據北京晨報報導,昨天下午,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排起數百米的長隊。門口有人私下兜售門票——最少500元一張。詢問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 都期待著一睹霍金風采。但兩個小時的公眾科普報告尚未結束,已有人提前退場——實在聽不懂。
    
     霍金這次講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礎是當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弦論。真正懂得這個理論的人,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敬畏、驚訝和震撼感。本文嘗試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大致解說一下弦論的主要概念,以期讓讀者體會些許的敬畏和震撼,並一窺宇宙的奧秘。
    
     我們從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施太格繆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當代哲學主流》一書中寫的一段名言開始。他寫道:「未來世代的人們有一天會問:二十世紀的失誤是什麼呢?對這個問題他們會回答 說:在二十世紀,一方面唯物主義哲學(它把物質說成是唯一真正的實在)不僅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成為現行官方世界觀的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學中,譬如在 所謂身心討論的範圍內,也常常處於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這個物質概念始終是使這個世紀的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這就是 說,一方面以「唯物主義」為標記的哲學廣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質」究竟是什麼?卻又說不清。施太格繆勒正是在這裡看到了「二十世紀的失誤」。
    
     你可能會問,究竟什麼是物質?它為什麼是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臘時代,原子論者就猜想,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永恆的磚塊,萬物從它所出,最後又復歸於它,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世界過程絕對同一的起點和終點。 物質作為普通的、不變的東西,必然是絕對的實體和基質。實體者,「實實在在」的客體之謂也。物質及其性質必須獨立於人類的意識而存在,是客觀的實體。
    
     後來,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繼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論的觀點,把物質歸結為具有某些絕對不變屬性的質點的集合。質點概念本來是對作整體運動的固體的 一種抽象,但它在液體、氣體乃至熱現象中的應用也獲得了成功。對於所有這些能夠具有機械運動的物質形態,物理學稱之為實物。在當時的自然哲學中,又稱之為 實體。把物質歸結為物體,進而把物質看成實體,這同質量在牛頓力學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關。牛頓之所以把質量定義為「物質多少」的量度,就是因為在任何機 械運動過程中,乃至在化學反應中,質量始終如一。質量被理所當然地看成是物質本身所絕對固有的,被看成物質不滅或實體不變原理的具體表現。
    
     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認為物質是絕對實體的唯物主義成了在二十世紀處於支配地位的哲學,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繆勒的名言所講到的。
    
     然而,二十世紀愛因斯坦發明的相對論開始揭示出了物質的實體觀的謬誤。首先,相對論證明質量與速度有關,同一個物體,相對於不同的參考系,其質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像一個在推一輛沒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車,只要持續推它,速度就會越來越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質量也越來越大,起初像車上堆滿了木柴,然後好像是裝著鋼鐵,最後好像是裝著一個地球……當小板車達到光速時,整個宇宙好像都裝在了它上面——它的質量達到無窮大。這時,無論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運動得再快一些。
    
     當物體運動接近光速時,不斷地對物體施加能量,可物體速度的增加越來越難,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兒了呢?其實能量並沒有消失,而是轉化為了質量。愛因斯坦在說明物體的質量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時,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後科學家們發現了核裂變和鏈式反應,把部分質量變成巨大能量釋放出來。現在知道原子彈的人,都相信質量可以轉化成能量。
    
     既然質量不再是不變的屬性,那種認為質量是物質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義。既然物質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能量並非「實體」,物質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實體。
    
     與此同時,科學家對物質結構的認識也迅速深入發展。在二十世紀30年代以前,經典物理學一直認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磚塊」。1932年,科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原子是由電子、中子和質子組成的。以後,科學家們把比原子核次一級的小粒子,如質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質微觀結構的第三個層次,統稱為基本粒子。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馬雷.蓋爾曼大膽地提出新理論:質子和中子並非是最基本的顆粒,它們是由一種更微小的東西——夸克構成的。為了尋找夸克,全世界優秀的物理學家奮鬥了20年,雖然一些實驗現象證實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單個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們始終不識廬山真面目。

  對此,粒子學家們的解釋是:夸克是極不穩定的、壽命極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縛態內穩定存在,而不能單個存在。
    
     不僅如此,迄今人民所知道的300多種基本粒子中,除少數壽命特別長的穩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電子和質子)外,其他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說,它們往往在誕生的瞬間就已夭折。例如,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有20餘種。其中,π±介子的壽命大致為2.6×10-8秒,即π±介子經過一億分之一秒就衰變成了其他粒子。通過電磁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共兩種,它們的壽命就要短得多了。π°介子的壽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壽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來,它們的壽命竟分別要短8~11個數量級。壽命最短的,則要算通過強相互作用衰變的「共振態粒子」(如△粒子、Σ粒子等)。它們的夥伴特別多,佔基本粒子家族成員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種。它們的壽命之短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以至於人們很難用確切的形容詞來描述它們的衰變過程;粒子物理學家即使利用最優的實驗手段也已無法直接測量它們,而只能用間接的方法推算出它們的壽命。它們只能生活一千萬億億分之一秒左右,即壽命大致是10-28秒。


     為什麼絕大多數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們的物質世界就是建立在這些瞬息即逝的「磚塊」上?
    
     在二十世紀的後期,物理學的一個前沿領域——弦論的發展又使我們對物質的看法更進了一步。
    
     什麼是弦論呢?愛因斯坦在後半生中,一直在尋找統一場論,即一個能在單獨的包羅萬象的數學框架下描寫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論。他渴望以前人從未成功達到過的清晰來揭示宇宙活動的奧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動人美麗和優雅。愛因斯坦未能實現他的夢,因為當時人們還不知道自然界的許多基本特徵。但在他去世以後的半個世紀中,人們已構築起越來越完整的有關自然界的理論。如今,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相信  
    
     弦論可以用來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來像粒子,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的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論中的宇宙弦(我們把弦論中的弦稱作宇宙弦,以免與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動。每種振動模式都對應有特殊的共振頻率和波長。小提琴絃的一個共振頻率對應於一個音階,而宇宙弦的不同頻率的振動對應於不同的質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或振動激發態。每條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約為長度的基本單位,即普朗克長度(10-33釐米)。簡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們不斷在產生,也不斷在湮滅。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

     有人會說,把物質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響樂,不正是與物質的對立面——意識有些相同了嗎?是的。按照當前流行的觀點,意識是完全基於物質基礎(我們的腦)而存在,但意識不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實在,因為沒有人在進行腦科手術時在顱骨內發現過任何有形的「意識」的存在。我們都知道貝多芬的交響樂,可以用一套樂器把它們演奏出來。但這套樂器本身並不是交響樂。意識是大腦演奏的交響樂。這個圖像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識和物質的統一,開闢了新途徑。
    
     有人還可能說,無論宇宙弦多小,無論人們能否觀察到它們,宇宙弦總歸是客觀實在,它們是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因此物質世界也應該是客觀實在。此話不準確。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是宇宙弦的各種可能的振動態,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組成交響樂的基本單元是樂器上發出的每一個音符,而不是樂器自身一樣。
    
     在弦論之前,物質的實在性體現在組成客觀世界的磚塊是上百種原子,這些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基本粒子組成。這些基本粒子都被當作是物質實體,都是組成物質世界的「超級磚塊」,因而可以把物質世界看作是物質實體。在弦論之中,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認為是組成客觀世界的磚塊的基本粒子,現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種「音符」。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物理學到此已進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會想,天啊!物質都不是客觀實在了,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實在的嗎?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就是實在的。我們根據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的進展,可以用關係實在來取代絕對的物質實體,即主張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質構成的實體,而是多種潛在因素緣起、顯現的結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為根據,是一系列潛在因素結合生成的。「現象、實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組本質上不可分離的關係結構中」。
    
     哲學家們在論述「關係實在」時使用的哲學辭彙對你可能生澀難懂,我們還是用例子來解說。
    
     我們看見一束紅光,這是一個事件,是一個「果」。這個果是由多種因緣聚合而產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長值,這是「第一性質」,這類性質還有如物體的廣延性等,是物體自身內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賴於觀察者,也不依賴它物,也就是說,它是無對而自行確立的。我們把這些第一性質又稱為「因」。其次,我們還需要具備一些其他條件,如眼睛正好睜開,沒有色盲,往正確方向看,以及眼與光源之間無障凝物,等等。我們把這些條件稱為「關係參量」,又稱為「緣」。這些因緣聚合產生了紅光這個果。「紅色」這類顏色性質是「第二類性質」,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賴於觀察者

。「關係實在論」就是說,關係參量是不可消除的,沒有它們,就不會有「看見紅光」這個果,因而是實在的。
    
     再舉一個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顆蘋果樹,首先要有一粒蘋果的種子,這是「因」。但是單靠這粒種子也不會長成一棵蘋果樹,比如把種子放在倉庫裡,無論放多久也不會長出樹來,所以單有因是結不出果的。一定要將種子放在土壤中,並且要有適當的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種子才會發芽長大,最後長成一棵蘋果樹,結出蘋果來。這裡的土壤、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就是「緣」。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適當的「緣」,在因緣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來。
    
     緣是許多的配合條件。緣有好緣,也有不好的(「惡」)緣。因此即使是同樣的種子,結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種子放進貧瘠的泥土裡,或者施肥不夠,蘋果樹必然長得不大,結出的蘋果也不會好吃。假如把種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細心照料,結出的果實就會香甜好吃。由此可見,同樣的因遇到不同的緣,結出的果便會很不相同。同時,由於緣是由很多條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緣會不停地變化著。既然緣會影響果,而緣又在那麼多條件配合下產生作用,假如某個條件改變了,甚至消失了,那麼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蘋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蘋果樹便會因之枯萎。所以當因緣散盡之時,果就會滅。換句話說:「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
    
     有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以上這些關於蘋果的文字,是轉述潘宗光《佛教與人生》〔5〕一書有關緣起法內容。所謂「關係」者,「緣」也,「關係實在論」其實與佛學緣起說的基本思想一致。
    
     總之,在二十一世紀開始的時候,以弦論為代表的物理學真正步入緣起性空的禪境了。回頭再看一下本文起頭的那則消息,不難明白為何人們難以聽懂霍金的那麼生動的報告,原因就是物質是實體的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太執著了!
    
     佛學認為物質世界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藏識海(又名如來海)是宇宙的本體。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風緣引起的海上波濤,換言之,物質世界就是風緣吹奏宇宙本體產生的交響樂。
    
     《入楞伽經》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流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這句偈語說:譬如一個大海,風平浪靜,澄然湛寂,當陣陣烈風吹來時,使平靜的大海,生起重重無盡的浪波,從此便如萬壑怒號,天地晦冥,再沒有停息澄清的時候了。宇宙的本體——藏識海(如來海)本是澄然湛寂,隨緣常住而不變的。因內外境風的吹蕩,便使寂然清淨的本體,隨變為浪潮起伏,跟著生起前面七識的種種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擊,奔騰澎湃,便轉生一切境界,而無有止境了。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這句偈語說:須知世間種種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礦物,林中的植物,與天上的日月光華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來藏識一體的變相。這些物體和藏識,在本質上並非相異,可是當它們形成為萬物之後,卻不能說與心識的作用是無異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轉變成為波浪,波浪的形式與作用,和整個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還是由海水所轉變而來的。由物的方面來說,萬類的分齊差別(分化和歸類)也都是從此一體所化生。由心的方面來說,七種識的分別作用,也都是由如來藏識所轉生。又因心與物的和合,發生世間種種事情,於是本來澄清的識海,便永無寧日了。(按:青赤等種種物色,是指眼根色塵的對象。珂佩是指耳根聲塵的對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塵的對象。淡味眾華果,是指舌根味塵的對象。日月與光明,是指身根觸塵的對象。)。
    
     這裡海水與波浪的關係,正是弦與音樂的關係。它們也正是物質世界與宇宙本體的關係。當我弄懂了這個道理的時候,心裡充滿了敬畏和震撼。讀到這裡,你可能感到:「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星雲禪話》 一室六窗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97817
2010/8/18 作者:釋星雲

有一天,仰山慧寂禪師請示中邑洪恩禪師說:「為什麼我們不能很快地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洪恩禪師回答:「我向你說個譬喻吧!例如在一間有六個窗戶的房子裡,有一隻蹦跳不停的獼猴,窗外有獼猴從東邊的窗子向室內叫喚它,室內的獼猴也立即回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

仰山知道洪恩禪師的意思是說:吾人內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追逐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鼓躁繁動,彼此糾纏不息,因此才不能很快地認識自己。

仰山於是起身禮謝:「適蒙和尚以譬喻開示,無不了知。現在學人想請教:如果內在的獼猴睡著了,外面的獼猴欲與之相見,那麼又該如何?」(圖/李蕭錕)

洪恩禪師於是走下繩床,拉著仰山禪師手舞足蹈地說:「獼猴與你相見了!好比在田地裡,為了防止鳥雀偷吃禾苗稻穗,就立一個稻草假人。所謂『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

仰山終於言下契入。



吾人為什麼不能認識自己?主要是因為真心久被塵勞封鎖。由於真心被六塵蓋覆,妄心反而成為自己的主人,時時刻刻攀緣外境,心猿意馬,不肯休息。

人的身體猶如一座村莊,當主人被幽囚,村莊為六個強盜土匪(六識)所佔據,六識就在村莊裡興風作浪,追逐六塵。人體的村莊不就如一室六窗,六識六塵進進出出,怎能安寧,怎能平靜?

禪,就是要我們把塵勞放下,不再以六識去分別,而用真心來看待世間,才能超越世俗的紛擾掛礙。

***********************************************************************
評語:
  上述說法,就跟禪宗五祖時期的「北漸」神秀一般,懂得皮毛,不知骨髓!

  何以故?塵勞就是真心、六識亦是真心。離了塵勞與六識,就無真心可言。若說塵勞與六識之外還有真心存在,那叫做「異我」,是外道的說法!

  而所謂的真心即是塵勞,孰不知圓覺經揭示「煩惱即菩提」之理?一切都只是因緣和合所呈現的剎那景象而已,根塵觸三和合才生識,若不和合,心在何處?輪迴,並不在有心、無心,真心、假心,有識、無識,而是在於「執著相續而不捨」。

  所謂的相續,就是「不斷浮現的習氣」,因為過去世所養成,所以它不斷的浮現,而呈現如瀑流般的相續。修行首先就是在修自己的定力不住於這相續之相上,以斷煩惱。再修三昧而知所有相續的變化方式,這是化身成就,是在斷無明,能斷無明就能變化無方。


結語:

  我觀察現代的和尚......即便是名聞遐邇,卻多的只是虛名而已,不如南傳人的「篤實用功」。這類的和尚,到底想利益他人呢,還是想誤人誤己? 孰不知,利益他人之前卻須先自覺,不然,破船尚不能自渡至彼岸,又如何載人耶?

宇宙的成因及其作用,與解脫方式

本篇是回答網友的文章,以有利於修行人,所以在此分享!

>現在我也越來越能理解賽斯所說的我們創造了我們的實相,有負面
>勢力、有思想奴役、有生活壓迫,但是這一切依然是我們自己創造
>的,與其說蜥蜴人造成了地球的黑暗,不如說我們自己負有主要責
>任。
復:

宇宙的實際運作方式,是很奧妙、幽渺難知的,但經過諸賢先聖這些修行人的揭示,並在偉大修行人之佛陀的開示下,吾人了知了宇宙的運作方式是下列的架構:

(a) 宇宙的現狀就是不斷的變化

(b) 由此變化,而產生無形(如虛空)、有形(如聲光)、物質(如桌子)的分化
 (簡說即是三界)

(c) 在變化中,出現了一種現象,這個現象是「自我存在之執著」

  所謂「自我存在之執著」,是以「維護自我存續」的方式而呈現。例如人類之保護自我思想不變成白痴,保護自我肉體不被傷害等等。

  自我存在之執著,如同能與人對話,又同時具有可自我修復的移動設備之AI超級電腦。因此,當它本身某部份受損時,它就可以經由它本身強大的運算能力,而驅使這些移動設備去尋找修補零件。

  例如它的「備用電源設備」故障,當它偵測到時,就在自我能源未枯竭前,趕快驅使移動設備去找能源零件來替換。

   而AI超級電腦之所以具有這些功能,是源於「硬體結構」以及「電力」的緣故。所有的CPU, RAM等相關硬體架構,由架構本身的幾何排列緣故,促使它具有開機就能執行各類能力的狀況,以此功用不斷的依CPU邏輯規則(CPU 指令)的在記憶體上跳動,而產生螢幕圖形輸出、喇叭聲音輸出,乃至「驅使移動設備如何行動的指令之輸出」等等。

  由於硬體架構,促使這部超級電腦在零件壞了時,它「一定會」去找零件來更新。所以我們稱此行為叫「我執」。


  以上這些全部的功能都是基於「有能源」的前提下,才能作用!


  因為「能源不竭」,所以AI超級電腦就一直不停的運作,終於出現了一個叫「fatsiba」的超級電腦,在百度上回答另一個「缺乏自身起源知識」的超級電腦之疑惑。我們把這種行為稱之為「思想」與「交流」。

  人類就如同AI超級電腦,具有「我執」、「思想」也能夠與其它生靈「交流」,這些能力也都源自「有能源」所導致。而這個能源,相對於超級電腦的電力,而被稱之為「業力」!

  宇宙之構成,比我所譬喻的超級電腦組成之軟硬二分化,有更微妙的作用,它是:「業力它本身,就具有能構成軟硬體之功能」。如同人類心理有病時,就會在身體上以某種疾病顯化一樣。

  『軟、硬都是同樣的來源,依不同振動頻率,而有不同外相上的顯化!』

  現在,您也許會問:「業力在人類本身,又是顯化成什麼樣相狀呢?」

  我將回答:『貪、嗔、痴』

  貪,它是滿足的另一個名詞。滿足自心中所有生起的心念,那就是貪。依此而再分化成貪名、貪利、貪愛......等等七情六慾的相狀。在「貪愛」之上,又分化成「自戀」、「親情」、「友情」......等等。如是的一直分化下去,而被人分析歸納成「一百零八個煩惱」。

  108個要去一一記憶的確不是易事,可以如此簡單理解它們就是:『

    業力又名「妄」,它較細的外顯是「痴」,
    再細一點的外顯是「貪」


  若人要滿足「車」的需求或貪愛,而去買車回來,卻在一轉眼間,看到一個痞子,拿著白漆在潑這車子,拿著刀在刮著它,還對您露齒發笑,又比中指,吾人能不「發怒」嗎?

  而發怒,就是『 嗔 』!

  若之前沒有貪,如今也不會因為車子被破壞而生嗔。貪與嗔,是一體的二面,如同手心與手背,由此二面而組成一隻手,這隻手就是『痴』。所以,若吾人能斷貪,嗔就一起斷,而貪斷的徹底,痴也會一起斷除。即便不夠徹底,若不停的斷這滿足的心念,「痴習」也不久會斷除。

  依此斷除法,繼續深化下去,「妄」會也將在「因緣成熟時」被斷除。於是,這個人類將被稱為「佛」。佛,是已自在的修行人!


(d) 能感應彼此存在,是因為共振效應,此效應被稱之為「共業」

  「共振效應」這個概念應不能理解。在不斷共振效應之下,空谷中的回聲會愈來愈大。

  所有的生靈,以振動相近而互相感應對方的存在,於是依「相近的程度」,而有不同的存在狀況。

  例如,存在於同一宇宙、同一銀河系、同一太陽系、同一星球、同一國家、同一縣市、同一家庭,乃至同一受精卵(雙胞胎),同一肉體(被附身)。

  這種共振效應,被稱為「共業」!當共業產生時,就能彼此互相影響。

  而非共業則稱為「別業」。例如另一個銀河系中的太陽系毀滅,對我們太陽系並不產生影響一般(極渺小的影響可以省略不說)。

  別業的作用,只及於該生靈,不會影響到其它的別業的生靈。例如某甲自殺,全世界的人並不會跟著死亡。

  而別業對共業的影響,也是有其侷限性,但這要看這個別業的力量強弱而定。以希特勒為例,他的影響就非常大了。


(e) 業力(妄),就是「執著」,又名「顛倒」

  現在,最精采的出現了,為何有「妄」?

  在大覺者佛陀的開示之下,吾人分析歸納而了知妄的生起有二種狀況。


  (1) 從源頭說起,它並沒有原因!

  呃,這個答案頗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覺。但它就是「真理」。真理一定要有原因嗎?例如,為何一個人加一個人等於二個人?這個加法結果需要有原因嗎?

  在數學中有一條叫「公理」的定則,它說明「普遍性存在而不必解釋就能理解」的,就是公理。公理是基本的定則,所有的數學皆奠基於它而逐漸的發展。若要推翻公理,則所有的數學架構可能都將被推翻。

  同樣的,十方宇宙的現狀就是會「不必原因就產生妄」的現象,若要推翻這個現象,這十方宇宙是否會消失?不,這不再只是數學公理被推翻而整個數學架構跟著被推轉的說法而已,而是「無有是處」!

  如同現今有某些人說「吃肉是殺生,吃植物也是殺生,為何不去吃空氣」一樣,這種論點只能稱為「愚痴論點」。

  在絕不會發生的前提下,而去假設、推論它,都是「無有是處」,只能稱這類人是「無智」、「愚痴」、「妄想」。

  當然,依然還是有人會不認同,但這已無所謂了,無論信不信,或認同不認同,都如孫猴子一般,逃不出如來手掌心!『 是否輪迴,將判決您的行為對錯!』


  (2) 從現象說起,貪嗔痴是妄的生因

  源頭說,或許難以說服某些人,但從現象上來說,那就很清晰可稽了。

  仔細的觀察,當深愛一個人,而對方卻不愛您,苦不苦?想不想免這苦?若想,惟二的方式,就是「無愛的身口意行為」或是「有身口之行為,而心不愛」。

  仔細的觀察,所有七情六慾痛苦,是否如上述的狀況?

  若您認同時,那就應該了知,這種七情六慾的行為,會增長「業力」發生,而輪迴於宇宙之中而不息。這種導致輪迴的執著,就是「妄」,這就是「無明」之下的「顛倒行為」。

  無明,無所明了的去執著之謂。


結論:

  宇宙產生之原因與架構已說完,但是否有能解脫的方式?

  在我的論述中,實際已說明了。這裡再強調一次,要解脫,就必須「無慾」。這指,無論您是否有身體上、口頭上的任何行為,您的心中都不能有「滿足」、「好奇」、「想要」、「欲求」之類的心念。

  大樹的成長,來自於種子因,及陽光、泥土、水、養份等諸緣的和合而產生。少了因緣任何一項,這顆樹就長不成。

  同樣的,業力的產生,也必須具足因緣之下,它才能銘記,而吾人產生業力的原因,不在於您做了什麼,或是您說了什麼,而在於您做與說之當下心中是否有「欲」?

  「欲」的產生有不同的層級。粗糙的,就是七情六慾。精細的就是吾人的「心念」一般稱為「念頭」。更精細的就是無對待、無能所、無二元性的「妄」。但這三大類都可以用一個方法貫穿而破除之,那就是「無慾」!

  無慾,是消去法,「想要」無慾,它本身就是一個欲。如何用這「有欲」去達到無慾的結果呢?

  這如同手上一根木頭,對著底下另一根木頭旋轉,當熱到燃點時,底下木頭著火了,手上的木頭也著火了,最後二根木頭都燃盡成灰,灰飛煙滅,此時「能所」、「二元」都化成無,「一」也不存。

  這又如,持刀自斷其首。未斷己首之前,有持刀人,有可斷首的對象,當己首斷時,此時無持刀人,亦無可斷之首,「能所與二元性」俱時皆化為無,「一」亦不存。

  當「一亦不存」時,在二元對待中不彰顯的「妄」就被會突顯出來,但由於已無二元性的能所對待,所以此時如同身處虛空,而無著力點,要轉個彎都非常的困難,何況要產生「解脫的力」呢?

  這樣的境界,已超出外星人所能理解太多,也不是阿羅漢聖人之能力可使的上的處所,惟一能作用的,就是我所說的「無慾」!

  您以為解除二元性的能所對待,就真的如虛空什麼都沒有了嗎?不,不,當然不是。即便是虛空,還多的是各類的射線,差別在您的心是否夠精細能去觀察到這個情形。

  同樣的,解除了能所對待的二元性之後,「妄」這個伏流就被顯現出來。在二元性中有二元性的能所對待元性被二元性中的生靈觀察到,超越二元性之後的世界雖然無法被二元性中生靈所想像、觀察到,但依然有能被已超越者觀察到的,它就是「妄」。

  吾人難以觀察「妄」的微細作用,只緣身在二元性中,其實要去理解它也不難,它的抽象概念是一個驅力,或說習氣。例如有煙癮的人,在無聊時,會不自主的去摸口袋,這個習氣就是妄的一個顯化狀態。

   有妄的聖人,依然有「動」、「欲」、「滿足」的驅力,但已不是二元性中那種粗糙的「動」、「欲」、「滿足」的七情六慾。妄顯化在二元性中,如同日正當中 的熱陽,而無二元性中的聖人之妄,如同冬日中的暖陽,業力的作用在此中緩緩的流動著。在佛法中有特別的術語,稱為「變易生死」。

  對未解脫二元性能所對待的生靈,術語則為「分段生死」。因為要輪迴,所以是一段、一段的,才稱為分段。而聖人之生死,是如同心念一般的變易,每生一個心念就是一個生,心念消滅就是一個死。所以,聖人在行使「無慾」法時,就會顯出差別:

  阿羅漢道聖人,是在令心念無生、令心念寂滅。

  七地菩薩聖人,是在令心念生時而能自在。

  八地菩薩至佛階段的聖人,不再有任何的追求,也不再行無慾法,因為我就是無慾,無慾就是我,於不再行使中,而能行使之,這叫「無功用道」、「無功用行」。心念生與不生這類聖人都已自在,而恆常不生心念,但卻又能知一切過去、當下、未來的事。

  不生心念而能知一切事?太不可思議了吧!我也是這麼想的。這對二元性的世界而言,是「互相矛盾」的事。所以聖境不可思議!既然是不可思議,吾人就「不必去思議」它是什麼,儘管一路的無慾下去,自然能達到這境界!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漸成主流療法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8/19/n3000343.htm

【大紀元8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黎芬、李曉宇綜合報導)即將發表在下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東方文化中的打坐可改變腦部神經傳導路徑。

這項由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與大連理工大學(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合作研究表明,這種打坐練習能協助腦部控制行為,使人更加能夠自律,減少焦慮。

東方文化中並不陌生的打坐,在西方國家已成為熱門的研究課題。一些西方科學家不僅個人親自參與打坐,許多研究室更試圖以科學儀器的精密測驗來推出邏輯上的答案。近年來,科學家陸續發現打坐確實能影響腦部功能。

如今打坐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據2007年美國政府一份調查發現,美國打坐人口超過2,000萬。越來越多的醫學中心開始教導病患打坐冥想以減輕疼痛和壓力,古老而神秘的打坐正漸漸成為主流療法。

打坐有助腦部控制行為與情緒

俄 勒岡大學與大連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用IBMT打坐法或調節法(即Integrativebody-mind training,IBMT)測試了45名受試者,其中約半數修習打坐法,控制組則接受放鬆訓練。結果發現,採用修習IBMT打坐法11個小時之後,似有 助腦部控制行為與情緒。

造影掃瞄檢查顯示,修習打坐的受測者比起控制組,前扣帶皮質連結比較多。前扣帶皮質主司行為與情緒反應。

本研究主要作者俄勒岡大學的波斯納(Michael Posner)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發現重點在於大腦網絡中有關自律的部份,進行結構性改變的能力。因為修習IBMT而改變最大的是神經傳導路徑。之前已經有研究證明神經傳導路徑,與每個人控制衝突的能力差異有關。」

前扣帶皮質活性化不足也與注意力不集中、失憶、憂鬱、精神分裂症以及許多其它失調症狀有關。研究人員還表示,比起控制組的學生,受測組也顯示焦慮程度、憂鬱、憤怒與疲倦的程度較低。

打坐讓人思維更敏捷

實際上打坐和冥想等東方文化中的修行方法早就受到西方科學界的關注,不少科學家對此進行了各類研究。

美國威斯康新大學的神經學科學家理查.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與同事研究了打坐對人類注意力及感官靈敏度的影響。

在腦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人在看東西時常會遺漏某些細節。例如,當兩張圖片相隔半秒鐘在螢幕上顯示時,人往往看不到第二張圖。

研究中,17名志願者學習打坐,每天練習10至12個小時。3個月後,研究員讓他們注意電腦螢幕上顯示的數字,這些數字夾在英文字母之間,偶爾顯示在螢幕上。同時,這些志願者的腦部活動會被電極記載下來。

試驗結果顯示:與其他人相比,這些志願者往往能夠注意到別人看不到的第二個數字。戴維森表示:「在過去,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某些腦部能力是固定的,但我們發現打坐可以使這些能力發生改變。精神鍛練能夠改善智力。」

打坐比睡眠更能使人精力充沛

很 多習練過打坐的人都說,他們精力充沛,有的表示只需要短暫的睡眠即可。美國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的奧哈拉(Bruce O'Hara)與同事,採用「心理動作警覺作業(psychomotor vigilance task)」(一種公認的測試睡眠缺乏對人思考敏銳度的影響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員讓受試者盯著計算機屏幕,只要看到一個影像出現就馬上按鈕。一般情況 下,人們會在 200-300毫秒內反應,但是一個睡眠缺乏的人則會花很長的時間,甚至有時根本就沒意識到影像的出現。

奧哈拉等讓10個 較為疲憊的受試 者分別在經過40分鐘的睡覺、打坐、閱讀或者聊天後做以上的測試。令研究人員震驚的是,儘管所有的受試者都從來沒有習練過冥想打坐,但經過40分鐘打坐, 他們馬上就有卓越的表演;而40分鐘的小睡後,受試者則需至少1小時後才能從朦朧中清醒過來,做出較好的表現;閱讀或者聊天對恢復精力沒任何幫助。奧哈拉 說,在冥想打坐40分鐘後受試者每個部份的測驗表現都得到了改善。在受試者一個晚上沒有睡覺的情況下,打坐帶來的效果尤其驚人。

打坐帶來快樂

2002 年,美國威斯康新大學腦部造影與行為科學實驗室開展了一項「快樂與打坐」研究,旨在瞭解修行對人的影響以及受過修行訓練的人大腦活動與一般人有何不同。這 項研究的監測數據表明,修行人的大腦中與快樂相關的神經元活動比一般人活躍很多倍,受測試者在禪定中大腦快樂區域的神經元活動指數是平常人的七倍以上,受 試者因此被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時代》週刊競相報導了這項研究結果。

科學人員也發現在大腦的一些區域,例如樂觀、自制等,修煉者的測驗結果也與一般人十分不同。

改變大腦結構

因 為打坐在調整神經系統功能方面的特殊作用,很多科學家開始探討其中的機制。藉助先進的大腦掃瞄技術,科學家已經證明,打坐能直接影響大腦的功能與構造。以 腦部掃瞄研究長期打坐的人,對照另一組從未打坐者,發現長期打坐的人其大腦中主宰專注力、身體內部感覺敏銳度的區域增厚了。

理查.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說,他的研究發現,即使是打坐新手,其大腦中對人類有益的區域也有更多的活躍化作用。這些區域越活躍,身體對流感疫苗的抗體反應更大,更能增強疫苗的保護作用。

無獨有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也發現,打坐的人大腦中負責注意力與調節情緒的部份,其容積較大,而且大腦灰白質較多,可以提高智力功能。此外,大腦皮質有一塊區域會隨著年紀老邁而自然變稀薄,而打坐可以減緩變化的速度。

漸成主流療法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明,打坐的確可以緩解疼痛、改善專注力和免疫功能、降低血壓、抑制焦慮和失眠,甚至可能有助於防止抑鬱症。

35歲的俄亥俄州眾議員提姆瑞安每天離家前至少打坐45分鐘,因為國會山莊喧騰的議事讓他非得養精蓄銳才能泰然自若地應對。他表示,打坐幫助他維持思緒清明,注意力更集中,使他能成為一個更好的聽眾,並能迅速作出具洞察力的分析。

他說:「我比過去更醒覺,也更享受我的生活。」

打坐曾經被視為是一個深奧、神秘的追求,而如今在美國社會已成為主流。根據2007年美國政府一份調查發現,美國打坐人口超過2,000萬,也就是每11人中就有一人在過去有打坐的經驗。

越來越多的醫學中心開始教導病患打坐冥想以減輕疼痛和壓力。各式的打坐冥想課程有二百多種,多數都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心像、一個聲音或者自己的呼吸上。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這種做法的確起作用。

一些基金會也與學校合作,提供課程讓學生在校園練習打坐。加州托盧卡湖小學的老師說,教兒童打坐可使他們安定下來,同時能夠延長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增加專注、增進記憶力。

有分析指出,社會對打坐的接受,促使科學界加快研究打坐的好處。古老而神秘的打坐正漸漸成為主流療法。 (http://www.dajiyuan.com)

美東時間: 2010-08-19 09:43:46 AM

立志的重要性

  當您觀察到事件的對與錯,但卻不沒決要如何時,您會依循著既有的習慣而繼續下去!這是說,當您為惡而不知改過時,您會繼續為惡。所以,若眾生修行知錯而不知「立志改正」,則他會繼續輪迴無法解脫。


  立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而所謂的「只觀察不干涉」的修行方式,其實也是「已立志」的緣故,他立的是「只觀察不干涉」這個決定。


  在不斷的反省、立志中,吾人的習氣一直變化,修行人則朝向無欲中演進。


  「立志」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善與惡都從它而發生,而不在您是否有智慧、仁愛,不在您是否已觀察到或已分析清楚所有的事件。人不立志,就如枯木植物不知行動,但實際上每個人都不斷的在立志,只是他個人是否知道這件事,與立的志是否是朝向解脫輪迴的方向罷了。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從新時代之愛與光,談到解脫二生死之修行方式

    當您行惡時,您心中充滿憤恨、殘酷、厭惡,渾身充滿黑灰色彩,於是您得到惡業,在因緣成熟而和合時,就受惡報,例如疾病嬴弱、五官不具,或墮入低層次的惡鬼、畜牲、地獄世界。


    當您行善時,您心中充滿愉悅、憐憫、喜愛,渾身充滿亮麗光芒,於是您得到善業,在因緣成熟而和合時,就受善報。例如身強體壯、相貌莊嚴,或昇上高層次的天人世界(有二十八天的層次)。


    宇宙的法則,有生就有滅,向後繞圈就會再轉回來,例如星球的自轉或公轉,這就是輪迴。當眾生惡報已盡,就會轉投到稍善一點的世界,若再行善就能逐級的上昇。若眾生善報已盡,就會投到稍惡一點的世界,若不知行善就會逐級的墮落。


    仔細的去思惟以下這件事:「當一切都是平淡時,您希望生活有惡的變化嗎?您希望生活有善的變化嗎?」


    我沒期望生活將有變化,變化就是輪迴!我不希望未來生活有變化,也不希望當下有變化,而我這「希望」,本身就是一個變化!


    於是智者,對於未發生的,不再去希望。對已發生的,不再去後悔。對相續來臨的當下,不生妄心、想心。只依『現今既有』的生活模式因應並遵循;依『今生既有』的業力果報因應並遵循;依『已曾發願的願力』去執行。當下如此,此刻如此,明日如此,下月如此,來年如此,死前如此,來生亦如此......一直到解脫輪迴!於解脫輪迴後,一邊繼續斷除心中惑業,一邊依願力度化有緣眾生,一生如此,千年如此,一太陽系生滅如此,一銀河系生滅如此,一宇宙生滅亦如此......一直到成佛!於成佛後,仍依願力繼續度化有緣眾生!


**********


    當吾人以達到60分的標準去準備,絕大部份人都不能得到60分,所以幾乎都不及格。當吾人以達到100分的標準去準備,即便考得60、70餘分,卻也絕對及格。


    愛與光,是這一期人類所需要修學的課程,但若您的智慧與德性已超過此階,請不要顛倒回顧降級修這個課程。入了大學了,還跟小朋友擠在小椅子上學四則運算,是很滑稽的事!


    愛與光之下一個課程,就是「智行」。什麼都依理智而行。


    智行的下一個課程,是「無欲」。惟有無任何欲念才能真正達到理智行。


    無欲的下一個課程是「絕對」(離開二元性,方便稱之為「合一」亦無不可)。無欲似乎已是極限,但如同暗流湧動,表面是看不出來的。欲有很多層次,世俗人或因無知、或因無智、或因沒經驗,所以無法分辨欲的層次。當無欲至無痴性時,已能解脫輪迴,但也只能超過「分段生死」(輪迴投生)而已,仍不能解脫「變易生死」。不能解脫驅使宇宙運轉的那股驅力(妄)。


    絕對的下一個課程是「寂滅」。已經「和光同塵」(合一)了,為何還有下一個課程?試問,是誰知已合一?若有所知,則已成對待,那又不是「一」。例如牛奶與咖啡已相融為「一杯」,這「看似一」但實際還是能被析解,最後,還得令這「一杯」永遠銷毀。永滅之後就不再生起,所以是「無生」。因為「無生」,所以也「無滅」,是以又稱為「寂滅」。


**********


   無論是什麼課程,在心念與行為的表現上,『向外發散』的正向方面就是利他的「無緣大慈大悲」,反向方面就是「寬恕他」。『向內收斂』的正向方面就是「無欲」,反向方面就是「無限的忍辱」。



無緣大慈大悲

    慈:與樂,例如無故送人一幢房屋、漂亮的車子。悲:拔苦,例如療癒他人頑疾病痛、平伏他人煩惱。


    無緣大慈大悲是指『不必有原因』,只要見到、聽到、感覺到對方有需求、有煩惱痛苦,就予以解決,滿足他的需求,解決他的煩惱。對方沒有需求、沒有煩惱,也給予未來更不會有需求、不會有煩惱的禮物、知識、技能等。



寬恕他

    寬恕他,您可以有很多的原因以及方法。


    例如,因為您曾經犯下愚蠢錯誤,多希望有人諒解,卻沒有人能諒解,因此非常痛苦與煩惱。現在您見到有人又犯下同樣愚蠢錯誤,因此您了解他需要有人諒解,所以您寬恕他!這是同情心。


    例如,我若不寬恕他人,我必有愛恨糾結於心,於是我的心性會愈來愈下劣,基於要斷輪迴,我必須達到無欲之目的,所以我必須寬恕他人。這是理智心。



無欲

    無欲,這是吾人內心必持的基本。所有的目的,都是要達到無欲!無欲之後,解脫了分段生死的輪迴,但若再更微細化,則能解脫驅使宇宙運轉的妄,而解脫變易生死。當吾人已無欲時,才能沒有利害心、貪愛心而真正不必有原因就能與樂、拔苦。只有無欲時,才能滅除自我的怨憎,而真正的寬恕他人。



無限的忍辱

    無限的忍辱,是出於要增進斷欲的定力而必有的行為。若拿了您一塊餅乾就要打死他,這還要修行嗎?被拿了小餅乾固然要忍辱,就算是拿了吾人的命,也是一樣要忍辱。輪迴不是只有一世,肉體就跟衣褲一樣,不知已穿了幾次,若衣褲已經是三穿六泂該捨時,就應捨棄,難道要穿一個下部破洞的褲子逛街嗎?若破褲不想穿,為何要執著這身肉體?


    為何執著這身肉體?因為「已經習慣了」!如同嬰兒初生沒有煙癮,至長大後因為吸煙「習慣了」於是「養成一個癮」。在無量世以來,吾人一直執著這身肉體,所以就習慣性的去愛護它!而且,還是愛護「表面的那一層皮」而已。若把皮剝開,能看到內臟、筋、肉、血管等血淋淋的內層,再怎麼俊男、美女也都已成消逝的過去,此時還有人想愛嗎?有變態習氣者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