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一切都要正

此文所述,於覺受之後,我繼續的思惟......


如何使得自己的「定慧力」增長呢? 於是有以下的領悟,其實這些話是不用說的,但以並不是每個人的領悟與我相同,所以,我還是決定把它說出!


若人,已立志於六根觸六塵而無慾,那麼,只要依循此路繼續深化、反覆用功,斷思惑證阿羅果,我個人絕對相信能達到。乃至於以此舍離方法,亦能斷無明證佛智!


於是,這個人的工作,就變成了只要是正確的,就去堅持,即便因此堅持而被開除也不猶豫,因為此人已無慾之故。試問,有阿羅漢因為被刀械置頸的威脅,而退轉定慧力嗎? 當然沒有!


雖然,吾人仍在修行路上,而不是在目的地,但也是持此精神,勇往無懼,不如此行,又怎能斷三毒習氣呢? 所以,必然無所懼,只是所行是正確的行為!


那麼,怎樣的堅持才是正確的行為呢? 吾人所知,世俗凡間之事無量種,種種之事,須有種種之正確的處理法,這是菩薩行,是菩薩才能分辨、才能做的來的行為,阿羅道行不來!


於是,怎麼依菩薩的妙觀察智,去觀察、思惟以什麼方式,來應對所遇的種種事件,那就大須智慧!


我在這裡只說明一事:「正確的,就應堅持」。這不止是工作上,於人際上、思惟上等各類事件上,簡說就是六根應對六塵時,都須有正確的行為!


關於如何是正確行為,有三十七助道品的原則可以參考!


重點是: 『 一切都要正』


覺得快樂,又不覺得快樂

剛剛,再次的反省輪迴原因,再一次的思惟解脫方式,我瞭解到:

1、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

2、因緣和合,而有果報

3、若眼見色而無欲、耳聞聲而無欲、鼻嗅香而無欲、舌嘗味而無欲、
  身觸滑澀而無欲,且意亦無欲思法,如此則不落輪迴

4、想要使六根觸六塵而無欲,必須先立志無欲。立志,就是指下決定。

5、已立志無欲而不能證無欲境界者,必然是力弱,必須反覆。


因為我這樣思惟,於思惟時相信不疑,於是產生輕安。如何是輕安的
意思呢? 有如夏日裡覺得煩燥不安,卻在身體浸入涼水後,感受愉快
的那種感覺。


我覺得輕安,亦覺得快樂,於覺悟自己正快樂時,亦了知此樂亦是身
欲,以立志無欲之故,覺後就不再樂。


以上心得,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補充說明
************

  當吾人已「立志無欲」之後,而又能行,行又得定,於是,見
  美色將如同見到石頭一般的不動心。


  如我今夜沒吃晚餐,由於無食欲,而無食之行為,只是等待,
  等待肉體給我應該吃東西的訊息時,再衡量自己營養是否已超
  過? 若是,則仍不需食;若不是,則食,食則適量。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菩薩法修行方式

我又開始思惟了......


我自思惟,要斷無明(不只是斷思惑以解脫輪迴而已)必然有修行上
的順序。


1、已看透輪迴本質

  首先,修行人須能看透輪迴本質,也就是要「悟因緣和合其性空」
  的道理(註一)。這指,所有的業報,都是因緣和合所造成。


2、只剩念佛

  其次,於已看透輪迴本質之後,就是要在行為上(口、身)去篤行
  解脫輪回的行為。

  
  能夠解脫輪迴,雖已登聖,稱為阿羅漢,但這卻又不究竟,因為有
  佛的存在,所以能判斷即便成為阿羅漢聖人,也不是究竟的果地。

  
  於是,智者了知,只有斷無明(斷妄)才是真正的行為。
  
  
  那麼,剩下來的修行,就只剩念佛,這指「無相念佛」,而不是
  「持名念佛」。
  
  
3、無相念佛

  無相念佛,是真正念佛的行為,但如何能達到呢?
  
 
  感恩戴德佛之慈悲說法,開示了如何達到「念佛之一行三昧」方
  式之一(註二)。
  
  
4、不受,不是究竟境界

  吾人理解了念佛而達到一行三昧的境界,但又如何去「理解」它的
  原理,如何去「感受」它的境界呢?


  「吾所以有大患,惟吾有身」,對眾生而言,這的確是最大的困擾
   。但對於志求成佛者,卻不是唯一的原因。
  
  
  要免除輪迴,只有入涅槃,那就須「受」(身受及心受)能化空無,
  也只有意識滅才能達到這境界(註三)。
  
  
  但吾人思惟看看,佛沒身受與心受嗎? 若佛沒有,又如何說法,於
  說法中如何用眾生之身受與心受事件來譬喻呢?(這一點很重要。若
  佛不能領受此世界中的一切,就無法依眾生根器,而舉出切合眾生
  根器的譬喻來渙散、開釋眾生的執著)
  
  
  而實際上,佛的確能領受眾生世界之身受與心受事件,而用之來譬
  喻,以弘佛法!這代表佛並不是無思、無想,只是思想不能障礙佛
  之自在,而不受六塵所擾。
  
  
  再來,吾人要思惟,如何才是含六地以上果地菩薩,於「身受與心
  受」不化為空亡,卻能不造新業因的行為呢?


5、含六地以上的菩薩,有二大類

  含六地以上的果地菩薩,略分有二大類:
  
  
  A、未能深入業報形成的「物理根源」
  
    這類聖人,依華嚴經十地品經文來判斷,大約是六地、七地二
    階。其已能避免造新業因,所以不再受新業報。不過仍受舊業
    因與今緣和合而成熟的舊業報 (不再俱解脫,即便慧解脫阿羅
    漢也能達到此境界)。
    
    
  B、已能深入業報形成的「物理根源」

    這類聖人,已有能力改變物質變化,例如點石成金。同時也能
    決定是否要受報。本人在佛經中曾看過,凡十地菩薩就具有此
    能力,但我個人猜測含八地開始的菩薩就應有這能力。
    
    
    這類的能力,例如觀世音菩薩能消眾生的五逆惡業。若觀世音
    菩薩不能消眾生業力,使其不異熟,或於其異熟時不能消除,
    那麼佛經中的開示就有欺驗眾生的嫌疑。之所以只說「嫌疑」
    而不是「肯定」,因為有可能是翻譯時譯錯,而原始梵文經典
    中並無此類能消眾生業報的說法。


  物理根源,這是業報中的世界才具有。
  

  當吾人了知含六地以上菩薩的分類,那就能了知,阿羅漢入涅槃的
  不受,並不是成佛的正確行為,反之,佛的行為是受(身受及心受
  )卻能自在,這才是正確的行為。
  
  
  要如此受而能自在,那麼就必須走向俱解脫路,必須能深達業報世
  界中的「物理根源」。這指,能點石成金、能化糞成食。
  
  
  我在「大師在喜馬拉雅山」一書中,看到作者年輕時,去拜訪一位
  外道梵志,彼梵志具有一能力,於念咒之後,可把人的屍體化為蛋
  糕。雖然不真切知道彼梵志是如何做到,但基本可以理解,這須具
  有深達物理根源的能力才能成辦。果地菩薩,所要達到的也是這類
  的能力!
  
  
  當果地菩薩達到深入物理根源之能力,那麼,就具有能轉化身受與
  心受的能力,而不是如阿羅漢之不受而入涅槃。即此轉化能力,就
  不再困於「吾之所以有大患,惟吾有身」這個現象。
  
  
  即便某人,能夠化空不再有身受,卻殊不知,即便如此能入禪定,
  於禪定中仍有心受的拘束,這是到無色介(界)的非有想非無想定
  還不能解脫的拘束,因此彼依然仍受業力所拘,依然須輪迴。所以
  ,吾人了知,拒絕身受與心受,不是菩薩乘應走的路。只有受(身
  受與心受)時卻能自在,也就是轉識成智,這才是正確的路途!
  

6、怎麼做?

  怎麼做才是真正的篤行菩薩乘乃至佛乘的行為呢?
  
  
  佛為了說明三種淨觀二十五定輪,就講了一部篇幅雖扼要卻了義圓
  滿的圓覺經,這部經對一般人而言,也算文句不少。所以,我不認
  為凡夫如我之輩,能把話說的與佛相等,乃至於能三言兩語就說出
  圓滿的話語。
  
  
  所以,以下所說,只是個人的見解而已,有緣又能契機者,才能得
  法利,有緣卻不契機者,應多尋閱了義佛經中的開示。


  不少修行人一直困擾於心念生滅的擾動而不自在,於是,有一類人
  希望永遠不生心念,這類人打算要斷滅心念入於空亡嗎? 阿羅漢
  入涅槃是斷想者,但無想定者,一入定也同時是斷想者,如何能確
  定自己無想時,不入無想定之錯誤窠臼中呢?......這真是很困難的事
  ,只有具智之當事人才能分辨。
  
  
  真正具智者,走的是成佛之路,而不是阿羅漢道,他從不期望自己
  無想,只是把所想轉化為智而已,於不捨念之下,而能自在。如同
  六祖壇經中的偈: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能不斷想,而又能長菩提,我只知惟有「斷欲」而已!
  
  
  所謂「斷欲」,指的是斷貪慾愛習,若能斷的徹底,痴習亦能盡。
  
  
  斷欲者,並不是一無所知!例如,非常飢餓者,即便見著路邊石頭
  ,亦能知彼為石,卻不生食慾。無食慾,是斷貪瞋;知彼為石頭,
  是斷痴,是謂智。
  
  
  若吾人見色而有色慾,見食物而有食慾,那就是被欲所轉。若能見
  美色橫陳於前,如同嚼蠟,那就是轉欲。無慾,並不等同無知(無識
  ),知而能無慾,這就被稱為智。
  
  
  因為菩薩乘的修行是著重於無慾,所以莫求無知、無識,而應求知
  而無慾,才是正途!
  
  
  而那些煩惱於心念老是生滅者,正因為不能舍欲之故,所以有煩惱
  產生,而不能得定。是以,修行要把功夫用至正確的地方。從另一
  觀點來說,真正能無慾或少欲者,也不會一直有念產生,以無慾致
  心寂靜之故。
  
  
  無慾之人,名為入禪定,常住在禪定中,所以心一境,而不生念,
  這就是菩薩定(不是阿羅漢定)。但菩薩也不捨念,這就稱為轉識
  成智。果地菩薩不應六根前塵時,恆與定俱,所以不生念。
  
  
  若吾人功夫用的正確,即便是先行慧解脫路,於須臾間,也能發出
  神通力(註四)。或能肉眼能見十方世界(註五)。這是不修而修
  了,這指不必打坐也仍在修行模式中、仍在禪定中。
  
  
  無論行慧解脫路,或走俱解脫道,菩薩乘的路途,都必須具有禪定
  力,能深入「報身世界」的「物理根源」中,這樣才能創造新世界
  (如華嚴經中所說世界產生之原因有十種),或轉化世界現有狀況
  (如維摩詰所說經中,文殊菩薩把二個世界重疊),或消弭眾生的
  業障(如觀世音菩薩的願力)。
  

  心念不斷生滅不是過錯,錯在於執著於心念,錯在被心念所轉而不
  能自在!
  
  
  話雖如此說,但這說法似乎又與楞嚴經義相左,楞嚴經開示: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其實,它們並不相左,這是二種修行方式與境界。前者我所說的是
  「禪那法」,楞嚴經所說是「奢摩他法」(此二法差別,見圓覺經
  開示)。每個人的根器不同,能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法無
  定法」,契機者就是最適合的方法。
  
  
  本段心得: 不懼念生,惟恐不覺


  名辭解釋: 
  
    覺 - 從迷惑至清醒;從無明至覺明;從輪迴至自在,這就是覺。


7、確實篤行佛法

  當什麼都知道,而又被煩惱所困,或不能解脫輪迴,那麼,若不是
  已執行了佛法而功夫沒到家;就是沒恆心毅力去執行斷無明的行為
  ,乃至於完全都沒去執行佛法。
  
  
  吾人到底是哪一種現象,捫心自問就有答案!
  
  
  我現前的感受只有一種:「執行斷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所有的困苦與煩惱,皆來自己未斷貪慾愛習。當已能捨欲,如三果
  阿那含或五地菩薩,那麼就不會再有「切膚之痛」的煩惱。
  
  
  只有真正領略「貪慾愛習」(貪瞋)與「痛苦」的等價關係者,才
  能了知我所說的話(所以佛說富貴學道難)。


***********************************************************************
註一
***********
【經文典故】 既無有我,誰受果報?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0/03/blog-post_8597.html


***********************************************************************
註二
***********
【經文典故】念佛之一行三昧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2/03/blog-post_7714.html


***********************************************************************
註三
***********
【名相】涅槃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07/07/blog-post_3060.html


***********************************************************************
註四
***********
【經文典故】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 及 須臾得神足通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0/02/blog-post.html


***********************************************************************
註五
***********
【經文典故】三漸次證佛位 (禁戒成就,肉眼能見十方世界)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3/10/blog-post.html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經文典故】三漸次證佛位 (禁戒成就,肉眼能見十方世界)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8) T19, p0141c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掜目亂花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


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 註: 一者修習。除其助因 */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


阿 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 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 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痴。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 註: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常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 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嶮。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 註: 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

云何現 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 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 菩薩乘五十二階之十信位 */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瑩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 信心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 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 精進心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 慧心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 定心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 不退心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 護法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 回向心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 不退心
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 不退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禪那法使用方式

須參閱﹕
  正觀正覺的禪那法
********************************************************

修行之定力,要深入到一一心念發生時,這是很困難的事!這已相當七地菩薩「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的水準。

七地菩薩能念念不證寂滅的前提,必然是念念皆明,「明」的前提須能一一念都能相應。如子彈打飛靶,一一飛靶必須能一一被了知,以不空過,才有可能一一被打到。

雖說如此,但若吾人,以念知念,於後念知前念之時,此後念亦成前念。如此知知不息,就成了《楞嚴經》中所開示無明現象:「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而若要達到《楞嚴經》開示的「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也不是「一無所知」能達到。

成佛的方式,在《圓覺經》中開示有三種淨觀,共二十五定輪的方式。此三種淨觀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上述七地菩薩方式,是禪那法,又名「明數門」。

禪那法只是成佛的一種方式,並不是全部,所以,除了繼續深入去闡明、了知此法的使用方式之外,也可以直接避開,改用其它方式。我在此說明此事,是希望有緣人不要惑於必須用禪那法才能成佛的說法,也同時廓清禪宗各語錄中的某些錯誤說法,我的用意是:「成佛,並不是只有一種修行方式」。

(有些語錄中所記錄的高僧大德說法,讓人錯覺,成佛除了他的方式之外就不可能有其它方法)。

使用禪那法時,遇到一一心念皆須了知時,該如何做呢?

若一一心念皆了知時,就成了《楞嚴經》中所說的無明現象:「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若是一一心念皆不能了知,那又成了《圓覺經》中的任病:任妄習隨心念生滅而不自知。

所以,於一一心念了知時,是過;於一一心念不了知時,也是錯!!

修行人用禪那法之前,須先「悟淨圓覺」,爾後「持淨覺心」去用功,那麼就能免除
上述所說的「了知是錯,不了知是過」的弊病。


云何是「淨圓覺」耶? 又如何作為才能悟呢? 於悟後如何作為才又是持淨覺心呢?

淨圓覺是謂佛性,而佛性無生!

雲自生於虛空,雲自滅於虛空,虛空不隨雲生而生,亦不隨其滅而滅。佛性喻如虛空,妄喻如雲。妄自生滅於佛性中,而佛性卻無生滅。


上述義理能悟者,稱為悟淨圓覺。持此悟於二六時中,能用於四威儀中者,則稱為已能「持淨覺心」用功。而用之能轉識成智者,稱為聖!

若見聞者仍不能理悟,須再參訪其它善知識!

若已悟淨圓覺,卻不知如何持淨覺心用功時,那麼, 須先立志無欲,使心無欲而能用在四威儀中,這是您唯一的選擇!

若再不知「無欲」是什麼,那麼您有極大業障,請多念佛並把功德迴向給自己消業障,或再精進於網路上去搜尋「無欲」的定義是什麼。

所謂無欲,就是無七情六欲、無貪欲愛習之意思。

燈下黑

今晨五點多忽醒,搞不清是何原因,這不是我預計要醒轉的時間,原因也許很多,但已無法找出,只是忽然想到一件事:「昨夜去醫院看完診之後的藥放在哪裡?」


我躺在床上不斷的回想,如同放映電影,一幕一幕的影像不斷的流過心頭,過程很清晰,但卻怎麼也想不起來藥放在哪裡? 奇也怪哉......


後來思惟:
  既然記憶不能提供搜尋資料,那麼,就從自己平常的行為去判斷
  「可能會放在哪裡吧!」


我思惟:若我買東西,通常放置物品的動作、位置是什麼? 


於是,我發現了自己燈下黑之處!


所謂「燈下黑」,是指很明顯卻被忽略的行為。這類行為最常發生於
「自己所熟悉」、「反覆不斷」、「列為不重要」的行為之中,或事
件之中。


例如:
  某日打開門進入家裡,感覺有點奇怪,卻又不知是哪裡奇怪,某
  些人會先判斷這是否值得去搜尋出原因,若判斷值得,於是會坐
  下來一一過濾自己感覺所以奇怪之原因。

  也許,他會不斷的進進出出家門,以尋求出那個奇怪的感覺,最
  後他可能發現:「原來玄關處少了一支雨傘(某些人在進門之處
  ,習慣會放一支雨傘應急備用)」。


由於雨傘只是放著備急用,平常使用的另一支,所以東西一放久了,
就會被遺忘它的存在。但又日日能見,所以產生了燈下黑的現象:「
習慣它的存在,因而漠視它存在


本人此事件的燈下黑,就是買了東西,就順手放進機車座下的儲物槽
中,因為這行為『已養成習氣』,沒想到竟然躲過我的記憶能力,導
致昨夜的行為及過程都能回憶,就是記不起來藥物放入儲物槽的影像
、過程。


因此,經過邏輯推理,一一分析自己的習慣性行為之後,我發現自己
有上述的習慣性動作,為了驗證自己的判斷,於是下樓去打開機車的
儲物槽,果然發現藥物就在裡面!


人生,有太多事件都是這類燈下黑的範例:

 - 男女相遇,因欲而相戀,因欲而結婚,因欲而離異。


 - 警察四處辛苦去追捕嫌疑犯,捕獲罪犯之後才發覺,他就住在警
  察局的對面公寓內。


 - 眾生,痛恨輪迴受苦,卻又一直耽溺於貪慾愛習之名利富貴與愛
  恨情仇中,不肯遠離。


本人的這個事件,給我幾個心得:

 - 記憶力不等於邏輯判斷能力(智力)。

  所以阿難能過目不忘,但就是不能悟佛知見(最後在楞嚴經之
  會中終於能理悟,但卻是到佛入滅後,五百阿羅漢結集阿含部
  佛經時,才斷三毒)。


 - 燈下黑有不同層次

  簡單分別有身、口、意。身是行為;口是言語;意是當下心念
  。它們全都由貪欲愛習所引起的不同現象。


 - 宿命通是可能發生的現象

  宿命通是指能回憶過去世所有已發生的身口意行為。過去某世
  之某時,心念一動,今生若能力具足,也可以回憶起來。

  當我把藥物拿回之後,寧靜沈下心念,緩緩的再回憶昨夜的所
  有行為,頓時有了比之前「一直無法回憶」多了一個似有若無
  的恍忽記憶:「的確有把東西放進儲物槽中的行為」,不過這
  個記憶仍然很淺,覺得飄渺不紮實!它讓我想起黑客帝國(駭
  客任務)的情節。


 - 修行之定力,須深入到一一心念發生時

  衝動,這指某人欲習發生時,不經過克制、不經過智慧思惟就
  去執行的現象。

  眾生的習氣,是染習!所以稱為染習,指它能造成不斷輪迴的
  現象。所以要免除三界輪迴,乃至斷無明,一定要違其現業!
  也就是要違逆自己的現今所有的惡習。一向自己所好的,都要
  捨棄;一向自己所厭惡的,都要去親近。

  上述所謂惡習,是指會導致輪迴的習氣之意思。若是願力,或
  能有益眾生的善業,仍然須去做,但要在做的時候,養成平等
  、無所住的淨習。

  佛云:「身口意業,意業最重」。在本人此事件中,更能襯托
  它的重要性,因為無心於當下,產生了無記,所以無法回憶自
  己曾經做過的行為。

  再試想:「是誰在造業?」,若當下無心無所欲,又怎會去攀
  緣造業呢? 所以意業重於身口業。


************
有緣人請參考「禪那法使用方式」、「即身成佛的禪那修行方式

【經文典故】發菩提心,然後才能成佛(見性成佛)

猜測古德所謂「見性成佛」四字,應從此經文中出。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28) T12, p0533a

善男子。汝言眾生。若有佛性。不應假緣如乳成酪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言五緣。成於生蘇。當知佛性。亦復如是。


譬如眾石。有金有銀。有銅有鐵。俱稟四大。一名一實。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眾緣。眾生福德。爐冶人功。然後出生。是故當知。本無金性。眾生佛性。不名為佛。以諸功德。因緣和合。得見佛性。然後得佛。


汝言眾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見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以諸因緣。未和合故。


善男子。以是義故。我說二因。正因緣因。正因者名為佛性。緣因者發菩提心。以二因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
法迄巴說明
**********************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成佛正因,從另一角度而言,這是法
  身佛、法身、如如、體。無論是否有修行,一切眾生皆俱有佛
  性。


  但若想成佛,一定要發菩提心,若不發此心,則因緣不能和合,
  那麼就無法成佛。在此經中,佛稱「發菩提心為緣因」。


  上述的成佛,是指報身佛及化身佛。


  報身佛來自於妄所轉成。當無明盡時,則稱為斷妄,此時眾生
  之業報身,轉名為圓滿報身,改名報身佛,此報身佛之功用,
  在於滿菩提願,於滿願之作用時,稱為化身佛。


  法身(體)是一切眾生本俱,所以一切眾生皆是法身佛。


  報身(相)是業相,受業力所拘束成為報身,至能轉第八識為
  大圓鏡智時,則把業報身轉名報身佛。


  化身(用)是功用,在業報中,有些眾生有神通,可以在報身
  之外出現類似報身的身體,稱此為化身。在報身佛行使願力時
  ,有時在報身之外又化現無量身時,這些所化出的就稱為化身
  佛。


  法身,譬如黃金(體),經妄加以鑄工,能呈現金碗(相)、
  金筷(相),金碗具有盛物功用(用),金筷具有挾物功用
  (用)。


  此三身是一,於一身中具三身義。


◆ 參閱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經文典故】雖自明見,其力未充,而為生所留


No. 580 佛說長者女庵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卷1) T14, p0963b

時女庵提遮。即隨其夫往詣佛所。各自禮佛及諸大眾。恭敬而立。時女庵提遮。以偈嘆曰

  我念大慈悲   救護十方尊
  欲設秘密藏   賜我淨餘食
  大聖甚難會   世心有所疑
  誰可問法者   發眾菩提基


爾時舍利弗。即白佛言。世尊。此是何女人。忽爾來至此。復說如是法偈言得余食。

佛告舍利弗言。此是長者女。

復問曰。從何而來。何因至此。

佛告舍利弗。此女人不從遠來。只在此室。雖有父母眷屬。其夫不在。以自誡敬順夫因緣故。不從父母輕爾出遊現於大眾。

時舍利弗白佛言。是女以何善因故。生此長者家。其容若此。復以何因緣故。得如是士夫禁約。若此不能自由見佛及僧。

佛即告舍利弗。汝自問之。

時舍利弗。問其女曰。汝以何因緣。生此長者家。復以何因緣。得如是人為夫禁戒。若此不能自由見佛及僧。

其女庵提遮。以偈答曰
  我以不惡生   生此長者家
  又不執女相   得是清淨夫
  我在內室中   以為自在竟
  是分未曾越   聖知賜我余
  嗚呼今大德   不知真實由
  絲毫不負越   故名大自在
  我雖內室中   尊如目前現
  仁稱阿羅漢   常隨不能見
  大聖非是色   亦不離色身
  聲聞見波旬   謂是大力人
  嗚呼今大德   隨聖少方便
  不知本元由   於我生倒見


爾時舍利弗。默然而止。私自念言。此是何女人。其辯若此。我所不及。

佛即知其意。而告之曰。勿退於問答生於異心。是女人已經值無量諸佛所說。是法藥勿疑之也。


爾時文殊師利。問庵提遮曰。汝今知生死義耶。

答曰。以佛力故知。


又問曰。若知者。生以何為義。

答曰。生以不生生為義。


又問曰。云何不生生為義耶。

答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畢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有所說者。以為生義。


又問曰。若知地水火風。畢竟不自得有所和合為生義者。即應無有生相。將何為義。

答曰。雖在生處而無生者。是為正生。故說有義。


文殊又問曰。死以何為義耶。

答曰。死以不死死為義。


又問曰。云何以不死死為死義耶。

答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畢竟不自得有所散。而能隨其所宜有所說者。是為死義。


又問曰。若知地水火風。畢竟不自得散者。即無死相。將何為義。

答曰。雖在死處其心不亡者。是為正死。故說有義。


文殊師利又問曰。常以何為義。

答曰。若能明知諸法畢竟。生滅變易無定如幻相。而能隨其所宜。有所說者。是為常義。


又問。若知諸法畢竟。生滅無定如幻相者。即是無常義。云何將為常義耶。

答曰。諸法生而不自得生。滅而不自得滅。乃至變易亦復如是。以不自得故。說為常義。


又問曰。無常以何為義。

答曰。若知諸法畢竟不生不滅。隨如是相。而能隨其所宜。有所說者。是為無常義。


又問曰。若知諸法畢竟不生不滅者。即是常義。云何說為無常義耶。

答曰。但以諸法自在變易無定相。不自得隨。如是知者。故說有無常義耶。


又問曰。空以何為義。

答曰。若能知諸法相。未曾自空。不壞今有。而能不空空。不有有者故說有空義。


又問曰。若不空空。不有有者。即無有事。將何為空義耶。

其女庵提遮。則以偈答曰
  嗚呼真大德   不知真空義
  色無有自相   豈非如空也
  空若自有空   則不能容色
  空不自空故   眾色從是生


// 法迄巴註:雖已理悟「生而不生」之理,因定力不足,仍會被業力
//      所拘而輪迴
//----------------------------------------------------------------------------------------------

爾時文殊師利又問曰。頗有明知生而不生相。為生所留者不。

答曰有。雖自明見其力未充。而為生所留者是也。


// 法迄巴註:若不悟「生而不生」之理,即便有定力,也仍不能斷輪
//      迴,乃至斷無明

//----------------------------------------------------------------------------------------------

又問。頗有無知不識生性。而畢竟不為生所留者不。

答曰無。所以者何。若不見生性。雖因調伏少得安處。其不安之相常為對治。若能見生性者。雖在不安處。而吉相常為現前。若不如是知者。雖有種種勝辯談說甚深典籍。而即是生滅心。說彼實相密要之言。如盲辯色。因他語故。說得青黃赤白黑。而不能自見色之正相。

今不能見諸法者。亦復如是。但今為生。所生為死。所死者於其人。即無生死之義耶。若為常無常所繫者。亦復如是。當知大德。空者亦不自得空。故說有空義耶。


********************************************************
法迄巴說明:


  通篇經文重點,主要在指出已悟「生而不生」之理,仍須有足夠定力才能解脫業力的拘束。但若不悟,即便有定力也仍無法斷輪迴,乃至斷無明,此處所悟,乃指智(轉識成智之意思,不是識、不是無生,而是已悟無生,卻能起用,這比純粹只悟無生的境界,還高深,以能起用之故)。


  所謂「生而不生」之理,譬如空花、水月、旋火輪,雖說已生,但只是生滅相,其本體虛空、水,卻無生滅。


  生,是相,其本體為無生,如此理悟而能行,才能起用。所以,學佛法要先明體、相、用之義理。體是法身義;相是報身義;用是化身義。


  體相用,此三是一,譬如以黃金為體,經妄加以鑄工,而成金碗(相),金筷(相)。金碗能盛物(用),金筷能挾物(用)。


  所以,空花雖妄,若不視之、若無虛空不得顯;水月亦妄,若不映之、若無水亦不能顯;火輪亦是妄,若不相續、若無虛空,也不能顯。此「視、映、相續」即妄也!


  所謂「體」,即佛性,其無生也。既然無生,當然無生滅、無相用,所以,能彰顯的生滅、相用,其實際的做工,是妄!


  黃金不加鑄工,則不成碗筷;虛空不被吾人所視,則無空花;水若不映,亦無月能生;火團若不相續,則不能成火輪。


  有緣人,若能柔順其心入上說之理,則能悟「生而不生」之理,亦能起用!


  此用,在眾生曰識,在佛曰智!


  轉誦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起用偈:

    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To do or not to do

To do or not to do
-------------------------------
Don't do you want to do, Just do you should do.

-- fatsiba 2013/08/24


譯:
 莫做您所欲做,去做您所應做。

釋:
 依欲而做,墮於無明;依智而做,斷除妄縛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心歸

偶得一偈:
  無言日月飛,出語星辰墜,
  動搖三千風,不動天下歸。


釋:
  大修行人心默口啞的修行日子,感覺日月如梭快速飛逝。若他一開口,所說的話卻能震憾人心,使星辰失色日月無光。他的身體有所動搖時,所帶起的風,響遍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他心不動不搖入於平等不二時,十方宇宙所有眾生,都要歸伏在他的聖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