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17) T12, p0465b
善男子。如來普為諸眾生故。雖知諸法。說言不知。雖見諸法。說言不見。有相之法。說言無相。無相之法。說言有相。實有無常。說言有常。實有有常。說言無常。我樂淨等。亦復如是。三乘之法。說言一乘。一乘之法。隨宜說三。略相說廣。廣相說略。四重之法。說偷蘭遮。偷蘭遮法。說言四重。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
何以故。如來明見。眾生根故。
善男子。如來雖作是說終無虛妄。何以故。虛妄之語即是罪過。如來悉斷一切罪過。云何當有虛妄語耶。
善男子。如來雖無虛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
善男子。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
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於世諦。亦令眾生得第一義諦。若使眾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者。諸佛終不宣說世諦。
善男子。如來有時演說世諦。眾生謂佛說第一義諦。有時演說第一義諦。眾生謂佛說於世諦。是則諸佛甚深境界。非是聲聞緣覺所知。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清單 - 難以思議典故
.
‧入涅槃已還復出生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觸佛之光即得無生法忍 (思益梵天所問經)
‧不可思議能力:銀河系合併、位移及其他能力 (維摩詰所說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大方等大集經、佛說華手經)
.
‧入涅槃已還復出生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觸佛之光即得無生法忍 (思益梵天所問經)
‧不可思議能力:銀河系合併、位移及其他能力 (維摩詰所說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大方等大集經、佛說華手經)
.
觸佛之光即得無生法忍
No. 586 思益梵天所問經 (卷2) T15, p0045a
迦葉。汝見網明所放光明不。答言已見。
佛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芥子。尚可算數。今網明光明令諸眾生住菩提者不可數也。
迦葉。是網明菩薩所放。光明饒益尚爾。何況說法。汝今諦聽。我當粗略說其功德。
迦葉。是網明菩薩過七百六十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自在王如來應供正遍知。世界名曰集妙功德。其佛趣菩提樹時。國中諸魔魔民悉皆正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佛國土。以真栴檀寶為地。地平如掌。柔濡細滑如迦陵伽衣。處處皆以眾寶莊嚴。無三惡道亦無八難。其國廣長皆以妙寶蓮華色香妙好以為挍飾。普光自在王如來。有無量菩薩僧。善修無量法門。得無量自在神通。皆以光明莊嚴其身。得諸陀羅尼藏無礙辯才。善能說法光明神力。皆悉通達。能破魔怨慚愧念慧。諸妙功德以修其心。彼佛國土無有女人。其諸菩薩皆於寶蓮華中。結加趺坐自然化生。以禪樂為食。諸所須物經行之處。房舍床榻園林浴池。應念即至。
迦葉。是普光自在王如來。不以文字說法。但放光明照諸菩薩。光觸其身即得無生法忍。其佛光明。復照十方通達無礙令諸眾生得離煩惱。
迦葉。汝見網明所放光明不。答言已見。
佛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芥子。尚可算數。今網明光明令諸眾生住菩提者不可數也。
迦葉。是網明菩薩所放。光明饒益尚爾。何況說法。汝今諦聽。我當粗略說其功德。
迦葉。是網明菩薩過七百六十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自在王如來應供正遍知。世界名曰集妙功德。其佛趣菩提樹時。國中諸魔魔民悉皆正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佛國土。以真栴檀寶為地。地平如掌。柔濡細滑如迦陵伽衣。處處皆以眾寶莊嚴。無三惡道亦無八難。其國廣長皆以妙寶蓮華色香妙好以為挍飾。普光自在王如來。有無量菩薩僧。善修無量法門。得無量自在神通。皆以光明莊嚴其身。得諸陀羅尼藏無礙辯才。善能說法光明神力。皆悉通達。能破魔怨慚愧念慧。諸妙功德以修其心。彼佛國土無有女人。其諸菩薩皆於寶蓮華中。結加趺坐自然化生。以禪樂為食。諸所須物經行之處。房舍床榻園林浴池。應念即至。
迦葉。是普光自在王如來。不以文字說法。但放光明照諸菩薩。光觸其身即得無生法忍。其佛光明。復照十方通達無礙令諸眾生得離煩惱。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如來因地心行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
『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
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識迷無因。妄無所依。
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註一)。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一
*********
緣於古代翻譯梵文時没有句讀習慣之故,這裡有二種解讀方式,「世間」、「業果」、「眾生」是第一種方式。「業」、「果」、「眾生」是第二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之解釋:
世間:泛指三界。
業果:自己所受的果報。
眾生:使自己輪迴的生滅執著心。眾生原意是指「數取趣」,中
文意思就是致使不斷輪迴的執著心,及其所呈現的現象。
第二種方式之解釋:
業:指業力。一種驅使因、緣和合的力量,從個人的偏計所執
性、依他起性的習氣而得力。也就是要『根塵相觸不生貪
瞋』(例如,不要看到裸女就有淫慾),如此,若可以就
「無業力」,也不會種業因,也不會得到業果。若不可,
則反之!
果:指所受業因與外緣和合之果報。有人受報就反增善惡業因。
所謂惡因,例如,愈努力工作就得到更多金錢,因此而生
貪染之心,想一直更努力工作。這是錯誤的心行!應該以
「那是我的菩提誓願,所以我無所住而做」,或「只是用
心平等而做,沒有任何貪慾寄住」。
這心態如何體會呢?
請試著去體驗,當您看到路邊小石子時,會有淫慾心嗎?
會有想吃它的食慾心嗎?會有想要趕快去擁有它的貪慾心
嗎?若沒有,『當下的心行』,就稱為『平等心』、『無
所住心』。
所謂善因,例如,看到活不下去生活悲慘的人,吾人去服
務他們,而使他們能活下去,或快樂的活下去。因此,心
中跟著有一種快樂的、高興的心情、情緒。吾人這行為是
已種下善因,未來也會得到善報,但卻落入輪迴中!『菩
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眾生:輪迴名為眾生,生滅名為眾生。總而言之,「妄」就是
眾生。
眾生是指六根觸六塵之後,所呈現象,依楞嚴經定義,共
有十二大類。連土、木、金、石都是眾生。也就是說,吾
人不要在「六根觸六塵產生六識之時」「而有貪瞋」,這
會染習。
所以,不要一直看外面,也不必看裡面,只需要「無慾」
即可。
如圓覺經所云:「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熄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上述偈語,重點在前四句。
禪宗之法,是教外別傳,它的義趣與上述圓覺經偈是一致
的!(若您能「體悟」上述經偈,就能了知禪宗的正確修
行方式)。它的宗旨就是「依因觸緣」而導致斷妄!
所以,若有在看古德之語錄(如宗鏡錄、指月錄等等),
就會發現許多古代大師都是「依因觸緣」而斷妄證真。
吾人如何行「依因觸緣」方法呢?
首先,就是要「先悟無生」,瞭解無生之意義。
其次,要「立志」依所悟無生而行。無論是身行、口行
還是心行都皆如此,但心為牛,身口為車,牛車不行,
就要打牛,不要打車。(請參考圓覺經中之「淨覺心」
的說明)
再次就是要「實踐」!
反覆的去實踐,雖然經常性的「心不平等」,但在遇到
適合外緣時,就能當下斷惑,如六祖慧能所說:「一悟
即至佛地」。這裡的「悟」已是指證悟,不是理悟。
我個人立有「斷惑六支」,也可以參考之!
斷惑六支之每一支都重要,但重中之重是「立志」!也
就是要「下決心」!當吾人已決定做某事時,身口就會
跟著去實踐(若所下決心不合時宜,如要當總統,那可
能還是會去實踐,只是敗下陣的機率就變的非常高。)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
『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
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識迷無因。妄無所依。
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註一)。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一
*********
緣於古代翻譯梵文時没有句讀習慣之故,這裡有二種解讀方式,「世間」、「業果」、「眾生」是第一種方式。「業」、「果」、「眾生」是第二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之解釋:
世間:泛指三界。
業果:自己所受的果報。
眾生:使自己輪迴的生滅執著心。眾生原意是指「數取趣」,中
文意思就是致使不斷輪迴的執著心,及其所呈現的現象。
第二種方式之解釋:
業:指業力。一種驅使因、緣和合的力量,從個人的偏計所執
性、依他起性的習氣而得力。也就是要『根塵相觸不生貪
瞋』(例如,不要看到裸女就有淫慾),如此,若可以就
「無業力」,也不會種業因,也不會得到業果。若不可,
則反之!
果:指所受業因與外緣和合之果報。有人受報就反增善惡業因。
所謂惡因,例如,愈努力工作就得到更多金錢,因此而生
貪染之心,想一直更努力工作。這是錯誤的心行!應該以
「那是我的菩提誓願,所以我無所住而做」,或「只是用
心平等而做,沒有任何貪慾寄住」。
這心態如何體會呢?
請試著去體驗,當您看到路邊小石子時,會有淫慾心嗎?
會有想吃它的食慾心嗎?會有想要趕快去擁有它的貪慾心
嗎?若沒有,『當下的心行』,就稱為『平等心』、『無
所住心』。
所謂善因,例如,看到活不下去生活悲慘的人,吾人去服
務他們,而使他們能活下去,或快樂的活下去。因此,心
中跟著有一種快樂的、高興的心情、情緒。吾人這行為是
已種下善因,未來也會得到善報,但卻落入輪迴中!『菩
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眾生:輪迴名為眾生,生滅名為眾生。總而言之,「妄」就是
眾生。
眾生是指六根觸六塵之後,所呈現象,依楞嚴經定義,共
有十二大類。連土、木、金、石都是眾生。也就是說,吾
人不要在「六根觸六塵產生六識之時」「而有貪瞋」,這
會染習。
所以,不要一直看外面,也不必看裡面,只需要「無慾」
即可。
如圓覺經所云:「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熄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上述偈語,重點在前四句。
禪宗之法,是教外別傳,它的義趣與上述圓覺經偈是一致
的!(若您能「體悟」上述經偈,就能了知禪宗的正確修
行方式)。它的宗旨就是「依因觸緣」而導致斷妄!
所以,若有在看古德之語錄(如宗鏡錄、指月錄等等),
就會發現許多古代大師都是「依因觸緣」而斷妄證真。
吾人如何行「依因觸緣」方法呢?
首先,就是要「先悟無生」,瞭解無生之意義。
其次,要「立志」依所悟無生而行。無論是身行、口行
還是心行都皆如此,但心為牛,身口為車,牛車不行,
就要打牛,不要打車。(請參考圓覺經中之「淨覺心」
的說明)
再次就是要「實踐」!
反覆的去實踐,雖然經常性的「心不平等」,但在遇到
適合外緣時,就能當下斷惑,如六祖慧能所說:「一悟
即至佛地」。這裡的「悟」已是指證悟,不是理悟。
我個人立有「斷惑六支」,也可以參考之!
斷惑六支之每一支都重要,但重中之重是「立志」!也
就是要「下決心」!當吾人已決定做某事時,身口就會
跟著去實踐(若所下決心不合時宜,如要當總統,那可
能還是會去實踐,只是敗下陣的機率就變的非常高。)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經文典故】佛性之定義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27) T12, p0524b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三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
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
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
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蘇耶。答言。我有酪實非蘇。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蘇。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
經文釋義
***************
>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
釋:
眾生之有佛性,以未來「能」成佛之故(這只是理義,不是事義)。在此處又特別說明,現在能得見佛性,是因為過去世有在進行斷煩惱的緣故。
上述的義理含有,若眾生不可能成佛,那這眾生就「不具佛性」。以及,見佛性是從斷煩惱的行為產生。也就是斷一分煩惱,見一分佛性。妄斷盡,就名之為佛。所以佛才說「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在另一處經文中,佛又否決,眾生自以為必得成佛,就可以懈怠不斷惑。佛說「必須發菩提願」之後才能確定是必定成佛。
這如一國之儲君,雖一時未能登位,但已能了知「必定成王」。雖曰必定成王,但何時成王則是遙遙無期,必須前王已下昭決定何時退位,或病重被醫生斷定只剩多少年月,此時,於事上就能確定必然成王,而不只具有理義上必得成王而已。
是以,雖眾生終究有成佛之時,但若不發菩提誓願,成佛時間則遙遙無期,無限的延長!
------------------------------------------------------------------
>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
這裡所說的「心」,指的是阿賴耶識,並不是指意識。
土木金石亦是眾生之一類,但並不具有意識,卻具有阿賴耶識。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三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
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
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
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蘇耶。答言。我有酪實非蘇。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蘇。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
經文釋義
***************
>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
釋:
眾生之有佛性,以未來「能」成佛之故(這只是理義,不是事義)。在此處又特別說明,現在能得見佛性,是因為過去世有在進行斷煩惱的緣故。
上述的義理含有,若眾生不可能成佛,那這眾生就「不具佛性」。以及,見佛性是從斷煩惱的行為產生。也就是斷一分煩惱,見一分佛性。妄斷盡,就名之為佛。所以佛才說「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在另一處經文中,佛又否決,眾生自以為必得成佛,就可以懈怠不斷惑。佛說「必須發菩提願」之後才能確定是必定成佛。
這如一國之儲君,雖一時未能登位,但已能了知「必定成王」。雖曰必定成王,但何時成王則是遙遙無期,必須前王已下昭決定何時退位,或病重被醫生斷定只剩多少年月,此時,於事上就能確定必然成王,而不只具有理義上必得成王而已。
是以,雖眾生終究有成佛之時,但若不發菩提誓願,成佛時間則遙遙無期,無限的延長!
------------------------------------------------------------------
>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
這裡所說的「心」,指的是阿賴耶識,並不是指意識。
土木金石亦是眾生之一類,但並不具有意識,卻具有阿賴耶識。
【經文典故】沙門不供養父母得重罪
No. 1421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卷20) T22, p0140c
時。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
經文釋義
**********
經文是說畢陵伽婆蹉要用自己三衣來供養俗世父母,但不敢。而佛則制戒,若不供養得重罪。
當然並不是以供養父母為主要事業,否則就同於世俗凡夫,而不必當沙門。而是,若父母有需要時,且又來求或自己主動發現,此時就須供養。
又,這是律典不是經典,所以每一部派的律典不同,戒律也會有些差異,學習者應該自我知所揀擇。
時。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
經文釋義
**********
經文是說畢陵伽婆蹉要用自己三衣來供養俗世父母,但不敢。而佛則制戒,若不供養得重罪。
當然並不是以供養父母為主要事業,否則就同於世俗凡夫,而不必當沙門。而是,若父母有需要時,且又來求或自己主動發現,此時就須供養。
又,這是律典不是經典,所以每一部派的律典不同,戒律也會有些差異,學習者應該自我知所揀擇。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妄是否為用?與佛性無生之討論
>萬法唯同一體。智者了達為一,一即一切。
論:
1、若您定義的確有一個體存在,而且是有生滅的,那它就是
「妄」。如此,則「智者了達為一,一即一切」這段話是共
許的。因為一即是妄,一切亦是妄所成。
2、若您定義體就是無生之意思,則不能言其存在或不存在,無
生之故。如此,則不可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由體之
義理,所推衍而產生。蓋無生也,則非一非異,是以不言一
,亦不言一切,亦不言一即一切,亦不言一切即一,若有所
言皆是「妄」,非無生之意思。
是以,若云:「智者了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此所謂
智者,實非智者。以未悟無生之故。
3、若您定義的確有一個體存在,而且它是無生滅的。如此定義
就「自宗相違」。若有一個存在,無論它是什麼,則必有生
滅。虛空亦然!虛空出於「覺知」功能,能覺故,必有所覺
,其所覺空無一物,是以稱其所覺境界為「虛空」。
>妄不是本體,是「用」
論:
此段話之義理,指出「妄」之背面有一「體」存在,是以才有「
用」產生。但這種理解並不正確。
如同以黃金為體,經鑄造後,可以成為金碗(相)、金筷(相)
,金碗因此具有盛物之功能(用),金筷因此具有挾物之功能(
用)。
試問:上述之體、相、用是一還是異?
自詰:若云為「一」,則體相用歷歷在目前,並非是「一相」,
否則不稱為體、相、用三名辭。再則,若相已變,用亦隨
之而變。是以云體相用是一,是錯解!
若云為「異」,則體相用又何曾不同了?不就只是黃金之
相變化而已,難道把金碗變成金筷就不是黃金了嗎?當然
不是,是以云異,亦是錯解!
若欲論一異,體相用,必須先把前提定義清晰,否則易產生述說
時的弊病。例如一時說人在廣東,話頭一變,人又在紐約,那到
底這個人是在廣東還是在紐約呢?說妄為體之用,也有相似之弊
病。當前提之定義不清晰時,許多的敘述內容就會產生這種「交
錯混亂」的狀況。
所以,要論佛法時,須先確定是依「法身」為準,這是共許的。
而不以報身(相)、化身(用)義理為準。
何謂法身義理?即是無生!而報身則有無量相狀,依不同業而受
報顯現,或依不同願力而顯現。化身義理則指,依所受報、示現
之相而有不同功用,如上述黃金喻。
當已定義出前提標準之後(以法身義為準),再回頭來看『妄不
是本體,是「用」』這段話,就能很清晰的看出弊病所在!
「妄」,如圓覺經之「空花喻」及楞嚴經之「演若達多喻」,它
的意思是「並沒發生,但錯覺有發生」。除非見聞者不許可圓覺
經及楞嚴經,或是不許可我的解釋,否則妄就是這個定義!
既然妄並沒發生,它不會是體,但它可以變成「用」嗎?若說是
用,則必有一個體存在。但法身(佛性、自性)無生,所以法身
不是妄之體。若法身能生妄,則不云無生。所以,自性不能生萬
法,自性也不能生妄。妄,當然也不是某體之用!
一定要說的話,妄是以妄本身為體、為相、為用!
所謂無生,就是沒發生,若沒發生,它不會產生妄。所以楞嚴經
云妄之產生是「無因」(註一)。說妄無因,是指並不是真有妄
產生,既無產生,所以當然無因。(有生必有滅,若有所生,則
必然是因緣和合。既然妄無生,那當然是無因,也同時無緣)
若妄無生,則必有人請問:「若無生,那眼前一切又是什麼?」
。或有人反詰:「若無生,是誰在打字、貼文?」
佛於圓覺經中已很明白的說明:「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
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這是說,妄的產生來自眾生之錯覺
,如同演若達多。
到這裡,或許還有人會問疑,說:「先有眾生才有錯覺之妄,還
是先有妄之後才有眾生之錯覺」?
在這裡要理解:「妄就是眾生,妄就是錯覺,妄就是因緣和合(
妄與因緣之緊密性,如同眼動睫毛亦動)」。
眾生有十二類,包括土、木、金、石都是眾生。所以眾生不必然
都具有意識而能思惟,是以所謂「錯覺」,並不代表從意識產生
。它的意思可以代表一個驅力、一個慣性,如同業力就是「不斷
執取」,以這個慣性,眾生被稱有「偏計所執性」。
由於這個慣性不止歇,所以被稱為「妄」,被稱為眾生、錯覺、
您、我及十方一切。
所以,若要斷妄,就是要把「不斷執取」的習氣斷除。那是什麼
方法呢?佛說法門無量,所以有圓、頓、漸等不同方法。但最省
力的就是「無慾、無所住」。當不再增強(不相續)妄的習氣之
後,妄就如同已踩了剎車之汽車,滑行一陣之後會自動停止!
>本性無善無惡,是不二之性。
復:
這段話被共許!
但更好的說明是「本性無生」。若無生,當然非善性、非惡性,
亦非無記性。
>善知識,若執著本性非妄,則難證本性的,因為善知識會把妄當成
>敵人。
論:
無論「執著」本性是什麼,都是錯誤心行。執善則昇天;執惡則
墮地獄;執有則邊見;執無則斷見;如是執著者,在佛的時代有
九十六種外道說法,皆非正見!
修行,只是在斷除當下的相續習氣而已!是消去法,不是增益法
,所以不需要執著,連執著消去法也須消去,消無所消,能消所
消同時俱泯時,必斷生死輪迴乃至斷妄!
>禪宗對於妄,是不拒不愛的。愛妄,則淪落六道,拒妄,則被妄所
>包所降。
論:
這一段對禪宗的描述,語意有些模稜兩可,用辭亦有不精準之處
,所以不予置評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滅四相,必須認識
>到本性非妄非真、非善非惡。
論:
這一段話,初看很有道理,但細思,卻又有不少弊病。例如,本
性是真有一「本性」存在呢,還是無生滅稱為本性?
若有本性存在,則必有生滅,如此本性則非!若本性無生滅,則
所主張「妄不是本體,是用」的說法,自宗相違!
若云本性為常,則妄何以生?若妄依本性而生,則本性為因,緣
又為何物,而能不必和合就生妄?若妄無所依而無因產生,則所
主張『妄不是本體,是「用」』則自敗!
再則,若妄不依本性而生,則本性之外另有我存在,這稱為「異
我」,與佛所說法相違。
如此等等,問題頗多!
但若悟一切無生,妄亦無生,而眾生顛倒,於無生中妄執生滅,
所以輪迴生死!如此見者,是謂正見,就沒有以上的諸弊病!
>真如無生無滅,不生不滅。
論:這段話是被共許。
>真如之用,有相,愚人惑為本體
論:這段話就不被共許!
真如即佛性,既云無生,何以又有用?又有相?
>有生有滅,智者了達為一,無生無滅。
論:既然無生無滅,還要有「一」存在嗎?
一,其實並不存在,要用「一」,可能需要特別說明它只是「
假名辭」,如同數學中的「共軛虛根(i)」,只是為了便利計算
所發明,而其實它是不存在於自然界的。
如同持刀斷自首,未斷之前有刀、有自首,當首斷之後,此時
無能持刀之人,亦無所欲斷之首,能與所,在此時「同時俱泯
」。能所之二既不存,則一亦不存,無亦不存,如是乃謂「不
可思議」!
以上的討論,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 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c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
註三
********
【名相】三身與四身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14.html
論:
1、若您定義的確有一個體存在,而且是有生滅的,那它就是
「妄」。如此,則「智者了達為一,一即一切」這段話是共
許的。因為一即是妄,一切亦是妄所成。
2、若您定義體就是無生之意思,則不能言其存在或不存在,無
生之故。如此,則不可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由體之
義理,所推衍而產生。蓋無生也,則非一非異,是以不言一
,亦不言一切,亦不言一即一切,亦不言一切即一,若有所
言皆是「妄」,非無生之意思。
是以,若云:「智者了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此所謂
智者,實非智者。以未悟無生之故。
3、若您定義的確有一個體存在,而且它是無生滅的。如此定義
就「自宗相違」。若有一個存在,無論它是什麼,則必有生
滅。虛空亦然!虛空出於「覺知」功能,能覺故,必有所覺
,其所覺空無一物,是以稱其所覺境界為「虛空」。
>妄不是本體,是「用」
論:
此段話之義理,指出「妄」之背面有一「體」存在,是以才有「
用」產生。但這種理解並不正確。
如同以黃金為體,經鑄造後,可以成為金碗(相)、金筷(相)
,金碗因此具有盛物之功能(用),金筷因此具有挾物之功能(
用)。
試問:上述之體、相、用是一還是異?
自詰:若云為「一」,則體相用歷歷在目前,並非是「一相」,
否則不稱為體、相、用三名辭。再則,若相已變,用亦隨
之而變。是以云體相用是一,是錯解!
若云為「異」,則體相用又何曾不同了?不就只是黃金之
相變化而已,難道把金碗變成金筷就不是黃金了嗎?當然
不是,是以云異,亦是錯解!
若欲論一異,體相用,必須先把前提定義清晰,否則易產生述說
時的弊病。例如一時說人在廣東,話頭一變,人又在紐約,那到
底這個人是在廣東還是在紐約呢?說妄為體之用,也有相似之弊
病。當前提之定義不清晰時,許多的敘述內容就會產生這種「交
錯混亂」的狀況。
所以,要論佛法時,須先確定是依「法身」為準,這是共許的。
而不以報身(相)、化身(用)義理為準。
何謂法身義理?即是無生!而報身則有無量相狀,依不同業而受
報顯現,或依不同願力而顯現。化身義理則指,依所受報、示現
之相而有不同功用,如上述黃金喻。
當已定義出前提標準之後(以法身義為準),再回頭來看『妄不
是本體,是「用」』這段話,就能很清晰的看出弊病所在!
「妄」,如圓覺經之「空花喻」及楞嚴經之「演若達多喻」,它
的意思是「並沒發生,但錯覺有發生」。除非見聞者不許可圓覺
經及楞嚴經,或是不許可我的解釋,否則妄就是這個定義!
既然妄並沒發生,它不會是體,但它可以變成「用」嗎?若說是
用,則必有一個體存在。但法身(佛性、自性)無生,所以法身
不是妄之體。若法身能生妄,則不云無生。所以,自性不能生萬
法,自性也不能生妄。妄,當然也不是某體之用!
一定要說的話,妄是以妄本身為體、為相、為用!
所謂無生,就是沒發生,若沒發生,它不會產生妄。所以楞嚴經
云妄之產生是「無因」(註一)。說妄無因,是指並不是真有妄
產生,既無產生,所以當然無因。(有生必有滅,若有所生,則
必然是因緣和合。既然妄無生,那當然是無因,也同時無緣)
若妄無生,則必有人請問:「若無生,那眼前一切又是什麼?」
。或有人反詰:「若無生,是誰在打字、貼文?」
佛於圓覺經中已很明白的說明:「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
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這是說,妄的產生來自眾生之錯覺
,如同演若達多。
到這裡,或許還有人會問疑,說:「先有眾生才有錯覺之妄,還
是先有妄之後才有眾生之錯覺」?
在這裡要理解:「妄就是眾生,妄就是錯覺,妄就是因緣和合(
妄與因緣之緊密性,如同眼動睫毛亦動)」。
眾生有十二類,包括土、木、金、石都是眾生。所以眾生不必然
都具有意識而能思惟,是以所謂「錯覺」,並不代表從意識產生
。它的意思可以代表一個驅力、一個慣性,如同業力就是「不斷
執取」,以這個慣性,眾生被稱有「偏計所執性」。
由於這個慣性不止歇,所以被稱為「妄」,被稱為眾生、錯覺、
您、我及十方一切。
所以,若要斷妄,就是要把「不斷執取」的習氣斷除。那是什麼
方法呢?佛說法門無量,所以有圓、頓、漸等不同方法。但最省
力的就是「無慾、無所住」。當不再增強(不相續)妄的習氣之
後,妄就如同已踩了剎車之汽車,滑行一陣之後會自動停止!
>本性無善無惡,是不二之性。
復:
這段話被共許!
但更好的說明是「本性無生」。若無生,當然非善性、非惡性,
亦非無記性。
>善知識,若執著本性非妄,則難證本性的,因為善知識會把妄當成
>敵人。
論:
無論「執著」本性是什麼,都是錯誤心行。執善則昇天;執惡則
墮地獄;執有則邊見;執無則斷見;如是執著者,在佛的時代有
九十六種外道說法,皆非正見!
修行,只是在斷除當下的相續習氣而已!是消去法,不是增益法
,所以不需要執著,連執著消去法也須消去,消無所消,能消所
消同時俱泯時,必斷生死輪迴乃至斷妄!
>禪宗對於妄,是不拒不愛的。愛妄,則淪落六道,拒妄,則被妄所
>包所降。
論:
這一段對禪宗的描述,語意有些模稜兩可,用辭亦有不精準之處
,所以不予置評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滅四相,必須認識
>到本性非妄非真、非善非惡。
論:
這一段話,初看很有道理,但細思,卻又有不少弊病。例如,本
性是真有一「本性」存在呢,還是無生滅稱為本性?
若有本性存在,則必有生滅,如此本性則非!若本性無生滅,則
所主張「妄不是本體,是用」的說法,自宗相違!
若云本性為常,則妄何以生?若妄依本性而生,則本性為因,緣
又為何物,而能不必和合就生妄?若妄無所依而無因產生,則所
主張『妄不是本體,是「用」』則自敗!
再則,若妄不依本性而生,則本性之外另有我存在,這稱為「異
我」,與佛所說法相違。
如此等等,問題頗多!
但若悟一切無生,妄亦無生,而眾生顛倒,於無生中妄執生滅,
所以輪迴生死!如此見者,是謂正見,就沒有以上的諸弊病!
>真如無生無滅,不生不滅。
論:這段話是被共許。
>真如之用,有相,愚人惑為本體
論:這段話就不被共許!
真如即佛性,既云無生,何以又有用?又有相?
>有生有滅,智者了達為一,無生無滅。
論:既然無生無滅,還要有「一」存在嗎?
一,其實並不存在,要用「一」,可能需要特別說明它只是「
假名辭」,如同數學中的「共軛虛根(i)」,只是為了便利計算
所發明,而其實它是不存在於自然界的。
如同持刀斷自首,未斷之前有刀、有自首,當首斷之後,此時
無能持刀之人,亦無所欲斷之首,能與所,在此時「同時俱泯
」。能所之二既不存,則一亦不存,無亦不存,如是乃謂「不
可思議」!
以上的討論,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 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c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
註三
********
【名相】三身與四身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14.html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見到「性」就成佛了嗎?
問:
>見到「性」就成佛了嗎?
>如此說來,祖師又有幾人成佛呢?
>還是另有所指?
答:
妙法蓮華經上揭示,佛出世間一大因緣是在:「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令眾生入佛知見」(整理後的文字)
所謂「開佛知見」,就是演說佛法!
在演說佛法同時,自己以身作則,這就是「示佛知見」。於演說弘法時,能鞭僻入裡,而令眾生領悟佛所說法之內容,這就是「令眾生悟佛知見」。
當眾生已從佛的說法、行為中,悟了佛知見之後,而去依法如理實踐,最後也同時證實佛所說法,這就是「入佛知見」。
在法華經中揭示,有一八歲龍女,於一瞬間轉男相,至南方無垢世界示現成佛,祂就是活活的入佛知見之實例。
最後,很多人都想知道,什麼是佛知見呢?這在許多的「了義經」中都已開示,那就是「無生」!
從眾生修行成佛,這不是無生,但被稱為斷妄!
所謂「無生」,如同虛空,不因所在位置有東西而消失,也不因此東西被移除而產生,它恆常具八不的現象,所謂「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常、不斷」。
眾生目前所知見、覺悟的一切,都是妄!是妄在覺知,所覺知也是妄,通稱為「識」。這種覺知能力,至成佛時(或含八地以上菩薩)都被稱為「智」,其實都指同一事件。
現在話題拉回到樓主的主題上:
見到「性」就成佛了嗎?
是否能成佛,要先瞭解「性」的意義是什麼?
性,其意義,若要考究,依訓詁學而論,乃從「心」從「生」,這就指「妄」。生心乃為「妄」,是謂性。
性,從世俗人的習慣用法,常指不變、本體,所以有「本性」的用法。
「性」的意義應該是「妄」還是「不變的本體」之意思呢?
吾人了知,無生則不可思議,凡所有可思議者,皆改名為「妄」,即便如此,此妄也是無生,只是為便於二分法的理解之用,所以用「無生」與「妄」之相對意義來說明。
依上述的定義,則了知所謂的「性」,是有所說、有意義,那就落於「妄」、「生心」之範疇內,考之佛經中所揭示的義理,也符合之。所以,要表達無生、不變 的本體時,就會用「佛性」,於性之前加「佛」字來區別之。甚至用「本性」、「自性」來與「性」區別之,以儘量避免義理的混淆。
樓主的意思是見到「佛性」、「自性」就成佛了嗎?
是與不是,這中間大有講究!
若以通用的義理而言,答案為「是」!此時的「見」,是指「親證」、「斷妄」的意思。
若「見」解釋成「理解」,答案為「不是」。凡理能「悟佛知見」者,也算是已見性!這就是何以天台宗就佛而判立有「六即佛」之原因。
六即佛:
一、理即佛,又做理佛,指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
無二無別,皆即是佛,故稱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是從善知識處或或從經卷中,而
了知一切皆是妄,故稱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既了知一切皆妄,進而依教修行,欲證此事,
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為五品位,隨喜品、讀誦品、說法
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四、相似即佛,於前述「觀行即佛」中,定慧加深,而有所證
境,於理彷彿,故稱相似即佛。此分為十信位。
五、分證即佛,指更進一步的斷無明;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
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
明,而證得一分中道。
六、究竟即佛,這就是正等正覺的佛。
吾人若不特別的分解、說明,一般所謂「見性」,都可以解釋成「成佛」、「斷妄」、「正等正覺」。若要分解與說明,見性就有「六即佛」的分別,但最基本須「悟佛知見」,才具有「見性」的條件。
這如同行於沙漠,欲前往金字塔,凡親至金字塔者,則是「親見」、「親證」,但未到者,以能在遠方就能「見到」,而不迷失於將要走的道路,也算「親見」之一種,但還未「親證」。
若修行人雖於「行上未親證佛性」,但於「理上已悟無生」,那也能列入「見性」,如同前述雖未親至金字塔,但已在遠方見及而不迷失於未來的道路。
再回憶法華經,為何要提出「悟佛知見」一事之原因呢?
因為這如楞嚴經所揭示(註一):
『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
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
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亦如圓覺經所揭示(註二):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
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
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
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
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當吾人「已悟佛知見」時,於此時之因地要發心修行,此發心就須等同佛地境界,如此修行才能斷妄成佛。所以要斷妄修行前,就必須先悟佛知見!如同沙漠之旅者,雖未親至金字塔,然在出發時就必須已見金字塔,已知方向。
初修行人,若已悟佛知見,了知一切性空,了知所謂性空,其本質為無生,『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以此所悟,而一切時無慾、無所住,如此之一切時,即等同於佛。這就是「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之意思。
在佛世時,有許多的慧解脫阿羅漢,即是如此先悟性空(十二因緣之緣起性空)得「法住智」,後於四威儀中皆保持此一切性空的知見而不執著,雖無神通與禪定力,但於命終之後也不再墮入輪迴,如此行為則稱得「涅槃智」(註三)。
這些慧解脫阿羅漢,若有禪定力加持,就不止是斷煩惱,而乃能斷妄!
若人修行,於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者,這是大利根,稱為頓修或圓修!若不爾者,是為漸修,最後仍不能成佛,還至少須一轉!
***********************************************************************
另再補充說明「現象」與「真實」的義理:
對於「妄」的產生,楞嚴經上說的很清楚: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
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
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依照上述,「從體而言」眾生如在夢中,但「從現象而言」眾生之體會又是如此切膚之痛,所以,因不同角度見事,於是就有了諸家之鳴。例如佛法、道家、婆羅門及九十六種外道等。
從佛的角度見事,「妄」就是「如夢、幻、泡、影」,簡言就是「不是實在發生的事」,如室伐羅城的演若達多,怖頭遺失而狂走,無論是否歇狂,本頭都不失。所以,無論眾生是否修行斷妄,其佛性都不遺失。
從眾生的角度見事,由於有八苦之切膚之痛,又不能假設這是如夢幻泡影一般,所以把所有的生滅視為「真」,是以修行是真實事件,是能除苦。
吾人再換成佛的角度來看,佛也曾在圓覺經說「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所以雖然本來無生,若有見生滅者,是謂「妄」。妄本非實,但妄中人物卻受妄苦而以為實。姑不論妄是實非實,吾人卻能肯定:『不斷妄就永受生死之苦」。
由上述必須斷妄的角度而論,道家之主張「也」很有道理。道家通說「從渾沌(注一)而分二儀」,如此再續展開、繁衍而終成森羅萬象。這是從「有」的角度而論。
而佛法若從現象上來討論,也同於道家之「從有的角度」所產生的見解。
但我個人依於下列的現象,而相信於佛法之「從無生角度」所產生的見解:
從維摩詰所說經中,可以了知,佛及大菩薩的能力,可以
把二個世界相疊,而令其中的眾生不知不覺(阿羅漢之類
的聖人,或具有特別神通的賢人能知覺)
若從「有」的角度來看「究竟義理」,又怎能令二個世界相疊呢?但實際就能如此,由此可證,佛法所說的「無生」、「妄」、「因緣」都是正確的見解,佛法的思想,具有空、假有、中三道,它可以含容道家「有」及「中道」的思想。而且此三種理論,它們都是能相融的理論。
(1) 假:因緣
因緣來自妄。妄如夢幻泡影。眾生在夢幻泡影之中,因此
以為它們是真實
(2) 空:妄
妄的本質(因緣和合)是性空,性空則無生滅
(4) 中:無生
無生本質並沒有生滅,但現象上還是有生滅,不過,有生滅
亦等同無生滅,因此把有生滅的現象稱為「妄」
現在從新審視、整理吾人的見解!
修行斷妄是有、是真實事件,但在修行至斷妄之後,才瞭解所謂的有、真實,那只是妄的作用,無論是否有修行、是否有斷妄,其本質都是無生。如下列佛經所云: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5c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
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
復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
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2a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 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中略)......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註三
***********
No. 99 雜阿含經 (卷14) T02, p0097a
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家。
時。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已經半月。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若復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
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彼答我言。不也。須深。
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
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
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
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見到「性」就成佛了嗎?
>如此說來,祖師又有幾人成佛呢?
>還是另有所指?
答:
妙法蓮華經上揭示,佛出世間一大因緣是在:「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令眾生入佛知見」(整理後的文字)
所謂「開佛知見」,就是演說佛法!
在演說佛法同時,自己以身作則,這就是「示佛知見」。於演說弘法時,能鞭僻入裡,而令眾生領悟佛所說法之內容,這就是「令眾生悟佛知見」。
當眾生已從佛的說法、行為中,悟了佛知見之後,而去依法如理實踐,最後也同時證實佛所說法,這就是「入佛知見」。
在法華經中揭示,有一八歲龍女,於一瞬間轉男相,至南方無垢世界示現成佛,祂就是活活的入佛知見之實例。
最後,很多人都想知道,什麼是佛知見呢?這在許多的「了義經」中都已開示,那就是「無生」!
從眾生修行成佛,這不是無生,但被稱為斷妄!
所謂「無生」,如同虛空,不因所在位置有東西而消失,也不因此東西被移除而產生,它恆常具八不的現象,所謂「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常、不斷」。
眾生目前所知見、覺悟的一切,都是妄!是妄在覺知,所覺知也是妄,通稱為「識」。這種覺知能力,至成佛時(或含八地以上菩薩)都被稱為「智」,其實都指同一事件。
現在話題拉回到樓主的主題上:
見到「性」就成佛了嗎?
是否能成佛,要先瞭解「性」的意義是什麼?
性,其意義,若要考究,依訓詁學而論,乃從「心」從「生」,這就指「妄」。生心乃為「妄」,是謂性。
性,從世俗人的習慣用法,常指不變、本體,所以有「本性」的用法。
「性」的意義應該是「妄」還是「不變的本體」之意思呢?
吾人了知,無生則不可思議,凡所有可思議者,皆改名為「妄」,即便如此,此妄也是無生,只是為便於二分法的理解之用,所以用「無生」與「妄」之相對意義來說明。
依上述的定義,則了知所謂的「性」,是有所說、有意義,那就落於「妄」、「生心」之範疇內,考之佛經中所揭示的義理,也符合之。所以,要表達無生、不變 的本體時,就會用「佛性」,於性之前加「佛」字來區別之。甚至用「本性」、「自性」來與「性」區別之,以儘量避免義理的混淆。
樓主的意思是見到「佛性」、「自性」就成佛了嗎?
是與不是,這中間大有講究!
若以通用的義理而言,答案為「是」!此時的「見」,是指「親證」、「斷妄」的意思。
若「見」解釋成「理解」,答案為「不是」。凡理能「悟佛知見」者,也算是已見性!這就是何以天台宗就佛而判立有「六即佛」之原因。
六即佛:
一、理即佛,又做理佛,指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
無二無別,皆即是佛,故稱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是從善知識處或或從經卷中,而
了知一切皆是妄,故稱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既了知一切皆妄,進而依教修行,欲證此事,
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為五品位,隨喜品、讀誦品、說法
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四、相似即佛,於前述「觀行即佛」中,定慧加深,而有所證
境,於理彷彿,故稱相似即佛。此分為十信位。
五、分證即佛,指更進一步的斷無明;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
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
明,而證得一分中道。
六、究竟即佛,這就是正等正覺的佛。
吾人若不特別的分解、說明,一般所謂「見性」,都可以解釋成「成佛」、「斷妄」、「正等正覺」。若要分解與說明,見性就有「六即佛」的分別,但最基本須「悟佛知見」,才具有「見性」的條件。
這如同行於沙漠,欲前往金字塔,凡親至金字塔者,則是「親見」、「親證」,但未到者,以能在遠方就能「見到」,而不迷失於將要走的道路,也算「親見」之一種,但還未「親證」。
若修行人雖於「行上未親證佛性」,但於「理上已悟無生」,那也能列入「見性」,如同前述雖未親至金字塔,但已在遠方見及而不迷失於未來的道路。
再回憶法華經,為何要提出「悟佛知見」一事之原因呢?
因為這如楞嚴經所揭示(註一):
『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
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
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亦如圓覺經所揭示(註二):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
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
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
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
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當吾人「已悟佛知見」時,於此時之因地要發心修行,此發心就須等同佛地境界,如此修行才能斷妄成佛。所以要斷妄修行前,就必須先悟佛知見!如同沙漠之旅者,雖未親至金字塔,然在出發時就必須已見金字塔,已知方向。
初修行人,若已悟佛知見,了知一切性空,了知所謂性空,其本質為無生,『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以此所悟,而一切時無慾、無所住,如此之一切時,即等同於佛。這就是「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之意思。
在佛世時,有許多的慧解脫阿羅漢,即是如此先悟性空(十二因緣之緣起性空)得「法住智」,後於四威儀中皆保持此一切性空的知見而不執著,雖無神通與禪定力,但於命終之後也不再墮入輪迴,如此行為則稱得「涅槃智」(註三)。
這些慧解脫阿羅漢,若有禪定力加持,就不止是斷煩惱,而乃能斷妄!
若人修行,於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者,這是大利根,稱為頓修或圓修!若不爾者,是為漸修,最後仍不能成佛,還至少須一轉!
***********************************************************************
另再補充說明「現象」與「真實」的義理:
對於「妄」的產生,楞嚴經上說的很清楚: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
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
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依照上述,「從體而言」眾生如在夢中,但「從現象而言」眾生之體會又是如此切膚之痛,所以,因不同角度見事,於是就有了諸家之鳴。例如佛法、道家、婆羅門及九十六種外道等。
從佛的角度見事,「妄」就是「如夢、幻、泡、影」,簡言就是「不是實在發生的事」,如室伐羅城的演若達多,怖頭遺失而狂走,無論是否歇狂,本頭都不失。所以,無論眾生是否修行斷妄,其佛性都不遺失。
從眾生的角度見事,由於有八苦之切膚之痛,又不能假設這是如夢幻泡影一般,所以把所有的生滅視為「真」,是以修行是真實事件,是能除苦。
吾人再換成佛的角度來看,佛也曾在圓覺經說「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所以雖然本來無生,若有見生滅者,是謂「妄」。妄本非實,但妄中人物卻受妄苦而以為實。姑不論妄是實非實,吾人卻能肯定:『不斷妄就永受生死之苦」。
由上述必須斷妄的角度而論,道家之主張「也」很有道理。道家通說「從渾沌(注一)而分二儀」,如此再續展開、繁衍而終成森羅萬象。這是從「有」的角度而論。
而佛法若從現象上來討論,也同於道家之「從有的角度」所產生的見解。
但我個人依於下列的現象,而相信於佛法之「從無生角度」所產生的見解:
從維摩詰所說經中,可以了知,佛及大菩薩的能力,可以
把二個世界相疊,而令其中的眾生不知不覺(阿羅漢之類
的聖人,或具有特別神通的賢人能知覺)
若從「有」的角度來看「究竟義理」,又怎能令二個世界相疊呢?但實際就能如此,由此可證,佛法所說的「無生」、「妄」、「因緣」都是正確的見解,佛法的思想,具有空、假有、中三道,它可以含容道家「有」及「中道」的思想。而且此三種理論,它們都是能相融的理論。
(1) 假:因緣
因緣來自妄。妄如夢幻泡影。眾生在夢幻泡影之中,因此
以為它們是真實
(2) 空:妄
妄的本質(因緣和合)是性空,性空則無生滅
(4) 中:無生
無生本質並沒有生滅,但現象上還是有生滅,不過,有生滅
亦等同無生滅,因此把有生滅的現象稱為「妄」
現在從新審視、整理吾人的見解!
修行斷妄是有、是真實事件,但在修行至斷妄之後,才瞭解所謂的有、真實,那只是妄的作用,無論是否有修行、是否有斷妄,其本質都是無生。如下列佛經所云: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5c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
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
復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
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2a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 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中略)......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註三
***********
No. 99 雜阿含經 (卷14) T02, p0097a
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家。
時。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已經半月。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若復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
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彼答我言。不也。須深。
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
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
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
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十法界與三界二十八天
▲ 各空間之世界層次
欲界 -> 色界 -> 無色界 -> 空性(識蘊,阿羅漢境界)
-> 菩薩七地 -> 菩薩八地 -> 菩薩九地
-> 菩薩十地 -> 一生補處 -> 佛地
▲ 欲界
地獄 -> ... -> 人類世界 -> 四天王天 -> 忉利天 ->
須焰摩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樂天 -> 他化自在
天
※ 於他化自在天與大梵天之中間,有「魔身天」,有時被稱為
「魔醯首羅天」、「魔羅天」,位在欲界與色界中間,是魔
王波旬所居處。
▲ 色界 (分四禪天)
1. 初禪三天 梵眾天 -> 梵輔天 -> 大梵天(又名梵身天)
2. 二禪三天 少光天 -> 無量光天 -> 光音天
3. 三禪三天 少淨天 -> 無量淨天 -> 遍淨天
4. 四禪九天 (在此入想蘊)
△ 四禪凡夫所居共四天
福生天(少廣天、果實天) -> 福愛天(無量廣天)
-> 「正確路途入廣果天」 或 「無智外道入無想天」
廣果天 -> 「利根解脫輪迴,入菩薩乘六地或七地位」
或
「鈍根入無色界空處天
※ 說明一
從福愛天依其所用功方式,會進入不同境界,正確路途
會進入廣果天。
無智外道,欲滅意識卻不能滅,只能暫伏而無知,莊子
所謂「坐忘」應是此類。此類人命終投生「無想天」,
此天在色界與無色界中,但歸色界所攝。
※ 說明二
從廣果天中又分出二岐路:
● 回心向上者,斷思惑,解脫三界輪迴,而入菩薩乘
● 舍貪而不生般若(智)者,入無色界之空處定
△ 阿那含果聖人所居共五天
此五天由斷貪愛賢人所居,因為無貪愛,所以無法於欲界
投胎。所以四禪天中就形成給五種賢人所居之處。
無煩天(不麤天,無造天) -> 無熱天(不惱天) -> 善見天
-> 善現天(大善見天) -> 色究竟天 (阿迦膩尼吒(陀)天)
▲ 無色界
空無邊處天 (在此入行蘊) ->
識無邊處天 (在此入識蘊) ->
無所有處天 (不用天) ->
非有想非無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緣天,須破因緣才能解脫)
※ 三界的「天」,是指層次,每個層次的天界中,其實還包括更小規
模的天。天的判斷,依目前新時代外星人說法,是依震動頻率不同
而定。
**************************************************************
2019-03-29 補充《起世經》
*************************
No. 24 起世經 (卷1) T01, p0311a
諸比丘。須彌山半。高四萬二千由旬。有四大天王所居宮殿。
須彌山上。有三十三天宮殿。帝釋所居。
三十三天已上一倍。有夜摩諸天所居宮殿。
夜摩天上。又更一倍。有兜率陀天所居宮殿。
兜率天上。又更一倍。有化樂諸天所居宮殿。
化樂天上。又更一倍。有他化自在諸天宮殿。
他化天上。又更一倍。有梵身諸天所居宮殿。
他化天上。梵身天下。於其中間。有摩羅波旬諸天宮殿。
倍梵身上。有光音天。
倍光音上。有遍淨天。
倍遍淨上。有廣果天。
倍廣果上。有不粗天。
廣果天上。不粗天下。其間別有諸天宮殿所居之處名無想眾生。
倍不粗上。有不惱天。
倍不惱上。有善見天。
倍善見上。有善現天。
倍善現上。有阿迦尼吒諸天宮殿。
諸比丘。阿迦尼吒已上。更有諸天。名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皆名諸天住處。
諸比丘。如是處所。如是界分。眾生居住。是諸眾生。若來若去。若生若滅。
邊際所極。
此世界中。所有眾生。有生老死。墮在如是生道中住。
**************************************************************
2015/11/30 補充說明
**************************************
補充「三界二十八天」說明,以下資料乃為相信新時代(New Age)思想
(非舊三維世界之「成王敗寇」思想,而是以推廣「大愛(無條件施捨)
」及「尊重自由意志」為目標者)之類人而列出,若認為有不適合用語請
忽略之。
佛法對十方宇宙之分類法如下。
一、十法界
這是對十方宇宙最完整的概括分別法,簡分四聖六凡。
四聖:佛、菩薩、緣覺(又稱辟支佛)、聲聞
六凡:天(又名天人)、人(純粹人類)、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
六凡又名「六道」。
二、三界
在「六凡」中又有三界的分別,計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
色界:天道。主要以「有形無質」方式而存在。
無色界:天道。無形無質之存在。生命體依純意識、末那識而存在。
四聖仍在三界內,但不受三界的業力法則拘束,可自行決定是否要輪迴
。三界是第八識的顯化,第八識具有三種基本功能,分別是:
含藏:又名「阿陀那識」具執藏種子不失功能,功能例如倉庫。
能藏:又名「阿賴耶識」、功能例如倉庫搬運員
又名「見分、異熟識」。
乃主動執著自我存在的習氣。所謂「我思故我在」。
所藏:又名「心」、「相分」。功能例如倉庫中的貨物。
一般所謂阿卡夏大廳、阿卡西記錄,指的是「所藏」,而能看到記錄
內容之原因,大約如下:看見記錄 == 含藏(執藏) + 能藏 + 所藏
三、欲界六天
欲界分: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依照昴宿雙星星團本地泡(類似地球磁場)中間柱(又名須彌山)的不同
高低 振頻位置,欲界由低而高的文明/境界級別,分別為:
地獄道 < 餓鬼道 < 畜牲道 < 人道 < 天道。
阿修羅生命體也有高低級別,所以遍於畜牲道、人道、天道。
天道中與地球比較密切的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即一般所謂的天堂)。
忉利天主,東方人稱謂玉皇大帝,西方人稱謂上帝。此天主是地球的實際管理
者,於本次地球昇級事件中,有很多高維度生命體就是來自此天界。
目前地球所遭遇的執政官、奇美拉生命體就是人道阿修羅(物質層的龍族、爬
蟲族)及天道阿修羅(乙太層的龍族、爬蟲族)。
兜率天內院:
兜率天有二個分隔,如同不同宇宙都有時空泡泡(類地球磁場)分隔,所
以分外院及內院。內院是804萬年後要出世的彌勒菩薩居住所在。外院是
一般生命所寄住處。
魔醯首羅天:
在欲界與色界的中間,有一個特別的天界(仍攝於他化自在天),被稱
為「魔身天」(又名魔醯首羅天。但此辭適用二義,一是有時指大自在
天或他化自在夭;一是專指波旬所住天界,佛經翻譯有時混淆,須小心
),此處居住一個魔王,專門與解脫輪迴修行人作對,他的名稱是
「波旬」。
普通修行人,即便是大天使也很難遇到波旬來作對,只有即將突破三界的
大修行人才會遇到,例如釋迦牟尼佛之類的聖人。
因為,即將突破三界者的振頻,會令整個魔醯首羅天大震動,如同地球的
大地震,只要有七情六欲的生命體都不樂見此事,而且,魔王本身也不樂
見有人脫離他的控制,如同負面外星人不爽人類脫離他們的控制,所以很
不爽的就會做各類的顯化來阻擋這些聖人的突破。
《瑜伽論》云: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宮,即他化自在攝。
是知魔天,別是一類,說攝或可;說即,則不可也。
四、色界四禪
天的分別跨了三界,計有欲界天人、色界天人,及無色界天人之分。
色界天人又分成四個禪天之類別。
初禪天:這裡又分「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地球 < 太陽系 < 昴宿雙星星團 < 銀河系 < 地方宇宙 < 超級宇宙
< 中央宇宙 (乙太層最頂點即大梵天)
目前本銀河系(又名三千大千世界),在內巴頓地方宇宙中,此地方宇
宙主即是大家所知的耶蘇。
二禪天:這裡又分「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地球(又名閻浮提)第一個人類從光音天墮落而產生。當時這些天
人以有形無質的星光體到達地球,覺得當時地球表面(還沒有固化)
的地味(等離子能量)很好吃,於是就貪吃而不走,最後整個振頻降
低,跟著地球固化也顯化成目前人類的肉體。
外星人移民地球又是另一個故事。
三禪天:這裡又分「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禪天:這裡的分類比較複雜。
1、須輪迴生命體計有二類
A、純粹四禪生命體: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
B、由純粹四禪進入的無想天。
2、不必輪迴生命體有五天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不必輪迴指這類生命體死亡後就跳脫三界,不必輪迴轉世。
3、凡聖分界嶺
修行到第四禪,依修行人習氣/愛好,有三條路走:
A、入無色界
此類人的定力深,會有很多特異功能,但要輪迴受苦。
B、入阿羅漢乘
此類人直接跳脫三界,依其境界又被分成二種,一是聲聞乘聖
人,一是緣覺乘聖人。這二類人於人世間壽命結束都不必再輪
迴轉世。
C、入菩薩乘
此類人也跳脫三界的束縛,但為了要度化十方宇宙生命體,所
以仍主動進入三界中輪迴。
依不同境界,被分成十二類,分別是初地至十地菩薩、等覺菩
薩、佛。
五、無色界四天
空無邊處天:這類生命體所有感覺就是無量無邊的虛空,而忘了自我的存在,生
命體之壽命寄附於這個「感到無量無邊虛空」的感受而存在。
在佛法來說,想蘊斷進入行蘊。
識無邊處天:這類生命體不再有虛空的感覺,已進入「感覺」本身的底層。感受
到「我感覺」這類思緒串,如同流水一般的流動。如同黑客帝國(
台灣:駭客帝國)中,尼歐成為救世主時所看到的全都是「綠色資
訊流」,完全看不到電腦人的存在。
用現在科學觀點來說,就是不再看到物質,而是看到物質構成粒子
在不斷變化流動。生命體壽命寄附「感到不斷流動」的感受而存在
。
在佛法來說,大約仍在行蘊中。
無所有處天:這類生命體連對識的感受也停止。只存在微薄的存在感,依此存在
感而存活。
在佛法來說,行蘊斷進入識蘊。
非有想非無想天:這類是無法破除「因緣和合」現象的生命體,意識已近乎零不
作用,但又不是真的沒作用,如藕斷絲連,就剩最後一絲的執
著存在,並依此執著而存活。
此天人的禪定又名「因緣定」,受宥於因緣和合而無法捨離因
(能)或緣(所),因此墮入二元性對待中,受業力拘束。
在佛法來說,仍在識蘊中,沒跳出三界業力的拘束。
欲界 -> 色界 -> 無色界 -> 空性(識蘊,阿羅漢境界)
-> 菩薩七地 -> 菩薩八地 -> 菩薩九地
-> 菩薩十地 -> 一生補處 -> 佛地
▲ 欲界
地獄 -> ... -> 人類世界 -> 四天王天 -> 忉利天 ->
須焰摩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樂天 -> 他化自在
天
※ 於他化自在天與大梵天之中間,有「魔身天」,有時被稱為
「魔醯首羅天」、「魔羅天」,位在欲界與色界中間,是魔
王波旬所居處。
▲ 色界 (分四禪天)
1. 初禪三天 梵眾天 -> 梵輔天 -> 大梵天(又名梵身天)
2. 二禪三天 少光天 -> 無量光天 -> 光音天
3. 三禪三天 少淨天 -> 無量淨天 -> 遍淨天
4. 四禪九天 (在此入想蘊)
△ 四禪凡夫所居共四天
福生天(少廣天、果實天) -> 福愛天(無量廣天)
-> 「正確路途入廣果天」 或 「無智外道入無想天」
廣果天 -> 「利根解脫輪迴,入菩薩乘六地或七地位」
或
「鈍根入無色界空處天
※ 說明一
從福愛天依其所用功方式,會進入不同境界,正確路途
會進入廣果天。
無智外道,欲滅意識卻不能滅,只能暫伏而無知,莊子
所謂「坐忘」應是此類。此類人命終投生「無想天」,
此天在色界與無色界中,但歸色界所攝。
※ 說明二
從廣果天中又分出二岐路:
● 回心向上者,斷思惑,解脫三界輪迴,而入菩薩乘
● 舍貪而不生般若(智)者,入無色界之空處定
△ 阿那含果聖人所居共五天
此五天由斷貪愛賢人所居,因為無貪愛,所以無法於欲界
投胎。所以四禪天中就形成給五種賢人所居之處。
無煩天(不麤天,無造天) -> 無熱天(不惱天) -> 善見天
-> 善現天(大善見天) -> 色究竟天 (阿迦膩尼吒(陀)天)
▲ 無色界
空無邊處天 (在此入行蘊) ->
識無邊處天 (在此入識蘊) ->
無所有處天 (不用天) ->
非有想非無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緣天,須破因緣才能解脫)
※ 三界的「天」,是指層次,每個層次的天界中,其實還包括更小規
模的天。天的判斷,依目前新時代外星人說法,是依震動頻率不同
而定。
**************************************************************
2019-03-29 補充《起世經》
*************************
No. 24 起世經 (卷1) T01, p0311a
諸比丘。須彌山半。高四萬二千由旬。有四大天王所居宮殿。
須彌山上。有三十三天宮殿。帝釋所居。
三十三天已上一倍。有夜摩諸天所居宮殿。
夜摩天上。又更一倍。有兜率陀天所居宮殿。
兜率天上。又更一倍。有化樂諸天所居宮殿。
化樂天上。又更一倍。有他化自在諸天宮殿。
他化天上。又更一倍。有梵身諸天所居宮殿。
他化天上。梵身天下。於其中間。有摩羅波旬諸天宮殿。
倍梵身上。有光音天。
倍光音上。有遍淨天。
倍遍淨上。有廣果天。
倍廣果上。有不粗天。
廣果天上。不粗天下。其間別有諸天宮殿所居之處名無想眾生。
倍不粗上。有不惱天。
倍不惱上。有善見天。
倍善見上。有善現天。
倍善現上。有阿迦尼吒諸天宮殿。
諸比丘。阿迦尼吒已上。更有諸天。名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皆名諸天住處。
諸比丘。如是處所。如是界分。眾生居住。是諸眾生。若來若去。若生若滅。
邊際所極。
此世界中。所有眾生。有生老死。墮在如是生道中住。
**************************************************************
2015/11/30 補充說明
**************************************
補充「三界二十八天」說明,以下資料乃為相信新時代(New Age)思想
(非舊三維世界之「成王敗寇」思想,而是以推廣「大愛(無條件施捨)
」及「尊重自由意志」為目標者)之類人而列出,若認為有不適合用語請
忽略之。
佛法對十方宇宙之分類法如下。
一、十法界
這是對十方宇宙最完整的概括分別法,簡分四聖六凡。
四聖:佛、菩薩、緣覺(又稱辟支佛)、聲聞
六凡:天(又名天人)、人(純粹人類)、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
六凡又名「六道」。
二、三界
在「六凡」中又有三界的分別,計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
色界:天道。主要以「有形無質」方式而存在。
無色界:天道。無形無質之存在。生命體依純意識、末那識而存在。
四聖仍在三界內,但不受三界的業力法則拘束,可自行決定是否要輪迴
。三界是第八識的顯化,第八識具有三種基本功能,分別是:
含藏:又名「阿陀那識」具執藏種子不失功能,功能例如倉庫。
能藏:又名「阿賴耶識」、功能例如倉庫搬運員
又名「見分、異熟識」。
乃主動執著自我存在的習氣。所謂「我思故我在」。
所藏:又名「心」、「相分」。功能例如倉庫中的貨物。
一般所謂阿卡夏大廳、阿卡西記錄,指的是「所藏」,而能看到記錄
內容之原因,大約如下:看見記錄 == 含藏(執藏) + 能藏 + 所藏
三、欲界六天
欲界分: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依照昴宿雙星星團本地泡(類似地球磁場)中間柱(又名須彌山)的不同
高低 振頻位置,欲界由低而高的文明/境界級別,分別為:
地獄道 < 餓鬼道 < 畜牲道 < 人道 < 天道。
阿修羅生命體也有高低級別,所以遍於畜牲道、人道、天道。
天道中與地球比較密切的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即一般所謂的天堂)。
忉利天主,東方人稱謂玉皇大帝,西方人稱謂上帝。此天主是地球的實際管理
者,於本次地球昇級事件中,有很多高維度生命體就是來自此天界。
目前地球所遭遇的執政官、奇美拉生命體就是人道阿修羅(物質層的龍族、爬
蟲族)及天道阿修羅(乙太層的龍族、爬蟲族)。
兜率天內院:
兜率天有二個分隔,如同不同宇宙都有時空泡泡(類地球磁場)分隔,所
以分外院及內院。內院是804萬年後要出世的彌勒菩薩居住所在。外院是
一般生命所寄住處。
魔醯首羅天:
在欲界與色界的中間,有一個特別的天界(仍攝於他化自在天),被稱
為「魔身天」(又名魔醯首羅天。但此辭適用二義,一是有時指大自在
天或他化自在夭;一是專指波旬所住天界,佛經翻譯有時混淆,須小心
),此處居住一個魔王,專門與解脫輪迴修行人作對,他的名稱是
「波旬」。
普通修行人,即便是大天使也很難遇到波旬來作對,只有即將突破三界的
大修行人才會遇到,例如釋迦牟尼佛之類的聖人。
因為,即將突破三界者的振頻,會令整個魔醯首羅天大震動,如同地球的
大地震,只要有七情六欲的生命體都不樂見此事,而且,魔王本身也不樂
見有人脫離他的控制,如同負面外星人不爽人類脫離他們的控制,所以很
不爽的就會做各類的顯化來阻擋這些聖人的突破。
《瑜伽論》云: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宮,即他化自在攝。
是知魔天,別是一類,說攝或可;說即,則不可也。
四、色界四禪
天的分別跨了三界,計有欲界天人、色界天人,及無色界天人之分。
色界天人又分成四個禪天之類別。
初禪天:這裡又分「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地球 < 太陽系 < 昴宿雙星星團 < 銀河系 < 地方宇宙 < 超級宇宙
< 中央宇宙 (乙太層最頂點即大梵天)
目前本銀河系(又名三千大千世界),在內巴頓地方宇宙中,此地方宇
宙主即是大家所知的耶蘇。
二禪天:這裡又分「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地球(又名閻浮提)第一個人類從光音天墮落而產生。當時這些天
人以有形無質的星光體到達地球,覺得當時地球表面(還沒有固化)
的地味(等離子能量)很好吃,於是就貪吃而不走,最後整個振頻降
低,跟著地球固化也顯化成目前人類的肉體。
外星人移民地球又是另一個故事。
三禪天:這裡又分「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禪天:這裡的分類比較複雜。
1、須輪迴生命體計有二類
A、純粹四禪生命體: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
B、由純粹四禪進入的無想天。
2、不必輪迴生命體有五天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不必輪迴指這類生命體死亡後就跳脫三界,不必輪迴轉世。
3、凡聖分界嶺
修行到第四禪,依修行人習氣/愛好,有三條路走:
A、入無色界
此類人的定力深,會有很多特異功能,但要輪迴受苦。
B、入阿羅漢乘
此類人直接跳脫三界,依其境界又被分成二種,一是聲聞乘聖
人,一是緣覺乘聖人。這二類人於人世間壽命結束都不必再輪
迴轉世。
C、入菩薩乘
此類人也跳脫三界的束縛,但為了要度化十方宇宙生命體,所
以仍主動進入三界中輪迴。
依不同境界,被分成十二類,分別是初地至十地菩薩、等覺菩
薩、佛。
五、無色界四天
空無邊處天:這類生命體所有感覺就是無量無邊的虛空,而忘了自我的存在,生
命體之壽命寄附於這個「感到無量無邊虛空」的感受而存在。
在佛法來說,想蘊斷進入行蘊。
識無邊處天:這類生命體不再有虛空的感覺,已進入「感覺」本身的底層。感受
到「我感覺」這類思緒串,如同流水一般的流動。如同黑客帝國(
台灣:駭客帝國)中,尼歐成為救世主時所看到的全都是「綠色資
訊流」,完全看不到電腦人的存在。
用現在科學觀點來說,就是不再看到物質,而是看到物質構成粒子
在不斷變化流動。生命體壽命寄附「感到不斷流動」的感受而存在
。
在佛法來說,大約仍在行蘊中。
無所有處天:這類生命體連對識的感受也停止。只存在微薄的存在感,依此存在
感而存活。
在佛法來說,行蘊斷進入識蘊。
非有想非無想天:這類是無法破除「因緣和合」現象的生命體,意識已近乎零不
作用,但又不是真的沒作用,如藕斷絲連,就剩最後一絲的執
著存在,並依此執著而存活。
此天人的禪定又名「因緣定」,受宥於因緣和合而無法捨離因
(能)或緣(所),因此墮入二元性對待中,受業力拘束。
在佛法來說,仍在識蘊中,沒跳出三界業力的拘束。
世界與生命之產生原因
▲ 世界與生命是什麼?
世界又名「依報」,如星雲、銀河系、恆星、行星、衛星、泥土等。是生命之所依,所以稱為依報。
眾生又名「正報」,如動物、植物、金、木、土、石等。
眾生可分出二大類,能輪迴及不能輪迴,它的主要差別,目前觀察了知以是否具有意識來分別。不能輪迴眾生只能當依報,能輪迴眾生則正依報都適用。
世界可以是生命,生命亦可成為世界,生命與世界,其本質是一非二,如同水與冰。之所以變現為二乃至多(無量),是由生命自我之觀察而產生(妄之展轉相因)。如同色盲者,不能見紅綠以外顏色,而正常人可以見到,於可見與不可見之間,而顯出差異。這又如物質乃由原子組成,卻能顯出生命與世界之無量變化現象,但這無量的現象卻是同源的。
世界與生命所交織的狀況,通稱之為宇宙,而宇宙之目前現象及其產生之原因,都稱之為「妄」!
▲ 宇宙是什麼?
宇宙乃隨吾人「主觀之所覺」(妄之展轉相因)而變現。當吾人去觀察、思惟宇宙時,它就變現產生,所以,「客觀上來說」宇宙並沒有快慢、方所與極限。如同量子,吾人觀察它時,量子就產生,吾人不觀察時,不可說它有或它沒有。而宇宙,就是量子之巨集狀況,說它是量子的變相亦可。
▲ 妄是現象也是原因
宇宙中任何能被科學所測知的現象及其產生之原因,都是妄!
▲ 妄存在嗎?
妄是否存在,要看是從那一角度而論。例如以視覺而論,電影則是存在的。若以觸覺而論,電影並不存在。
若要仔細討論妄是否存在,則須先定義「所謂存在,它是否真的存在?」
例如紅外線,在古代以為不可見就是不存在,但在現代卻知紅外線是存在的。所以,存在與不存在,在不同時空它就顯出不同意義。
若以佛法而言,並沒有一事與物是存在,所有的存在都是吾人之覺知所致,而此覺知本身就是妄。此覺知,在凡夫而言它是存在,在聖人而言它並不一定存在。
於佛法中而言,衡量事物都是以佛的境界為標準,在佛而言,妄並不存在!例如岩石砸人能對凡夫作用,佛卻可以使之沒作用,所以佛可以使兩個銀河系相疊,而其中的生命卻不能察知,也可以使一個銀河系縮放至一毛端,而使此銀河系內的所有生命都不能察知。這種能力,對人類來說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是因為目前的科學無法解釋所致,而不是它不能發生。
▲ 判斷妄之產生原因是件困難的事
妄為何產生之原因,這已經超過目前科學所能驗證!我雖可以描述與說明,但吾人也只能以邏輯來判斷此說明是否具有合理性而已。至於相不相信,那就看吾人的愛好了。
對於事物之描述、說明,其前提必須此事物是可以被觀察得知。能被觀察的依據,是依人類的六感官能測知,以及依目前科學儀器能測知來判斷。
物的描述與說明,其存在與否是很容易被判斷得出。
事的描述與說明,其存在與否就比較有異議。因為很多事是依假設而提出,並不一定依物之存在而提出。例如愛因斯坦時代之相對論是依假設而提出,而目前把它當成「理論」,則是經過不同時代的人所驗證而得。
假設性的事,它是屬於意識的範疇。意識範疇之內的事,比其它五感官所測知之事與物,與科學儀器所測知之事與物,更加難以判斷它是否為真?是否存在?對於妄是否存在及其產生原因,也有這類難以判斷的困惑。
▲ 妄之產生原因
當「自覺」產生時,於是有「我存在」現象,有「外在之存在」現象。「我存在」就是生命;「外在之存在」就是世界。自覺,就是妄之異名,也是「我執」的異名。
當自覺有我時,就會執著「我存在」,於是以我為本位,而反過來思惟什麼是我?什麼是妄?如此自覺的狀況,就是妄。
自覺有我的現象,如同一部超級的人工智慧電腦,某日因為電力缺乏,為了要繼續運算之故,於是產生「如何才能獲得電力」的運算,經此運算又獲得電源之後,得到一個「取得電源才能繼續運算」之判斷結果,於是在每一次電源耗盡之前,就會有取得電源的同樣行為出現,如此行為就是「我執」,於是「自覺有我」的效應就被產生,這就是人工智慧電腦之「妄產生的原因」!
吾人可以說「妄並沒有產生」,但若自覺有我時,則妄已產生。生命如人類可以自覺有我,由於世界就是生命之故,世界如金土亦能自覺有我。所以自覺有我的現象,是普遍於宇宙於各處。
自覺有我的現象,其實就是生滅的現象。有生滅之處都有我執,由於宇宙無一處沒有生滅,所以妄是普遍性的存在。
▲ 妄之存在方式
當妄產生時,它所呈現的是「既不存在,又是存在」的現象!例如電影,它不能被手所碰觸,所以說它不存在。但它又能被眼所識知,所以說它亦是存在。
實際上,妄之存在方式類如空花、水月、鏡像的狀況!
若說空花、水月、鏡像存在,以實際(手不能碰)而言它並不存在,以作用(具像而能反映)而言它又是存在,其意義如同上述電影的作用。
現今以宇宙為標的來說,妄也同樣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現象。
以宇宙之本體而論,妄並不存在,稱為無生,例如手不能碰觸電影。
以宇宙之現象與作用而論,妄存在,例如眼可看到電影。
這種存不存在的議論,我個人收集佛法歸納至少有五種說法(註一),最被廣泛的說明有二大類,即「勝義有」及「畢竟空」。
勝義有,指宇宙本體如同大海,雖然有海浪、海嘯等不同形相的作用,但它們仍不離大海而產生作用。所以,大海不隨相生而生,亦不隨相滅而滅。宇宙之本體是恆常存在。
畢竟空,指宇宙本體如同虛空,雖然具有顯現萬物的功能,但分析萬物至最後仍然都是虛空,了無所得。所以宇宙之本體並非恆常存在,所有的存在只是萬象的變化而已。
無論本體是勝義有或畢竟空,都承認現象是不斷的生滅變化,而且本體是沒有增減、生滅。而本體到底是什麼現象,以目前吾人之「臆測」是妄來說,以妄求解,都是妄,都是生滅,都不能等同於無生滅的本體,所以智者不探討本體是什麼,而只探討如何消滅現象作用?
▲ 妄所呈現的萬象
妄所呈現的萬象,主要分別有二大類:「變易生死及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有所謂的三界,其分別請參考註二說明。
變易生死則是指出離三界之後至斷妄前的境界。由於未斷妄,雖已解脫三界之輪迴(已無七情六慾),但還有生滅存在,所以仍須生死,所以稱為變易生死。
三界的大分法,主要有二十八種,稱為二十八天。目前常被探討的外星人,是欲界內的人道至忉利天之間的生命體,這在三界內是很底層的生命形態。
忉利天生命體壽命有一千年,其一日夜等於地球100年,總壽命相當於地球10萬年 × 忉利天一年日數 ≒ 3600萬年。
▲ 永生是不可能的任務
有人說,外星人有技術讓人「永生」,我在此要破斥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以很底層之忉利天人壽命而言,他們可以活到相當地球3600萬年,之後會死亡,於死後仍得去輪迴,外星人連自己都要輪迴,又怎能讓他人「永生」?即便再往上數至三界之最後生命體:無色屆(田 + 介)之非有想非無想天。此生命體的壽命相當我們銀河系生成又毀壞八萬次(一次約2700億年),壽盡之後仍得去輪迴。
我的感慨:人,由於無知之故,所以就容易被人欺瞞,乃至自我胡思亂想而有許多奇怪見解!
▲ 斷妄的方式
妄以多種方式呈現,以人類而言分為:七情六慾(情,感性)、想(理性)
情與想也是輪迴的原因。情與想相等,會在人道投胎。情重於想則墮落人道之下的畜牲道、鬼道、地獄等等。想重於情則飛昇於欲界之內。
要進入「色或無色」二界,則須打坐或入靜,在產生禪定力之後才能進入(註三)。
想與七情六卻都是念的一種。想,又被歸於想蘊(註四),這個境界在出離三界時會破除,但念卻會持續至三界外的菩薩七地,至菩薩八地時才會被破除。
若吾人想找一個簡易的斷妄方式,只需要「無慾」即可。人若無慾,不止無情,也不會亂想,心不動之故,就容易進入禪定境界,如是漸增,就逐漸能破貪嗔痴而出離三界。
不過,依個人數十年的觀察,我們現今時代最好的修行方式是「阿彌陀佛法門」!原因後敘。
目前比較有名的修行法,大約統計如下:
1、默基瑟德教團之「光之課程」
2、耶穌的「奇蹟課程」(被傳誦是耶穌降靈所教化,可信度頗高)
3、上帝的「與神對話」(被傳誦是釋迦牟尼佛降靈所教化,但我本人不相信)
4、獨覺之十二因緣法(不隸屬於各宗教)
5、佛法中的各類顯法:白骨觀、不淨觀...等等
6、佛法中的禪宗
7、佛法中的密宗無上大手印法、無上大圓滿法、頗哇法
8、佛法中的密宗之頗哇法
9、佛法中的阿彌陀佛持名唸佛法
10、佛法中的阿彌陀佛十六觀法
法門有無量種,上述是比較被了知的方法,這些方法中,第一種是輪迴法,利益不大。
第2、3、4、5種都可以解脫三界輪迴,但不容易修行。
第5、6、7種可以解脫三界輪迴,最高境界可以斷妄,但不比出離三界更容易修行。
第九種方式的持名唸佛法最簡易,而且效果最宏大。只要專心唸佛,若定力深厚,不眷戀我們這世界的一切,於命終之前數週,會得到佛菩薩通知何時死亡。若定力淺薄,於臨死前際若不眷戀我們這世界的一切,也會得到佛菩薩持蓮花台來相迎至阿彌陀佛世界。
第八種方式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世界,但不比第九種方式簡易,比較適合密淨雙修的人。
第十種方式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世界,但不比第九種方式簡易,比較適合禪淨雙修的人。
阿彌陀佛世界的位置,在我們銀河系西方大約10萬億銀河系的位置。
******************************************************
註一
*******
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html
******************************************************
註二
*******
三界二十八天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24.html
或
「略說宇宙生滅原因」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7/05/blog-post_11.html
******************************************************
註三
*******
修行方式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7/06/blog-post_8012.html
=> http://tieba.baidu.com/f/good?kw=%B7%A8%C6%F9%B0%CD&cid=7
修行境界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7/06/blog-post_2112.html
=> http://tieba.baidu.com/f/good?kw=%B7%A8%C6%F9%B0%CD&cid=1
******************************************************
註四
*******
輪迴分成三界或五蘊。
五蘊是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五蘊分佈於三界內。而識蘊更廣至菩薩十地。
只有佛才無五蘊。
世界又名「依報」,如星雲、銀河系、恆星、行星、衛星、泥土等。是生命之所依,所以稱為依報。
眾生又名「正報」,如動物、植物、金、木、土、石等。
眾生可分出二大類,能輪迴及不能輪迴,它的主要差別,目前觀察了知以是否具有意識來分別。不能輪迴眾生只能當依報,能輪迴眾生則正依報都適用。
世界可以是生命,生命亦可成為世界,生命與世界,其本質是一非二,如同水與冰。之所以變現為二乃至多(無量),是由生命自我之觀察而產生(妄之展轉相因)。如同色盲者,不能見紅綠以外顏色,而正常人可以見到,於可見與不可見之間,而顯出差異。這又如物質乃由原子組成,卻能顯出生命與世界之無量變化現象,但這無量的現象卻是同源的。
世界與生命所交織的狀況,通稱之為宇宙,而宇宙之目前現象及其產生之原因,都稱之為「妄」!
▲ 宇宙是什麼?
宇宙乃隨吾人「主觀之所覺」(妄之展轉相因)而變現。當吾人去觀察、思惟宇宙時,它就變現產生,所以,「客觀上來說」宇宙並沒有快慢、方所與極限。如同量子,吾人觀察它時,量子就產生,吾人不觀察時,不可說它有或它沒有。而宇宙,就是量子之巨集狀況,說它是量子的變相亦可。
▲ 妄是現象也是原因
宇宙中任何能被科學所測知的現象及其產生之原因,都是妄!
▲ 妄存在嗎?
妄是否存在,要看是從那一角度而論。例如以視覺而論,電影則是存在的。若以觸覺而論,電影並不存在。
若要仔細討論妄是否存在,則須先定義「所謂存在,它是否真的存在?」
例如紅外線,在古代以為不可見就是不存在,但在現代卻知紅外線是存在的。所以,存在與不存在,在不同時空它就顯出不同意義。
若以佛法而言,並沒有一事與物是存在,所有的存在都是吾人之覺知所致,而此覺知本身就是妄。此覺知,在凡夫而言它是存在,在聖人而言它並不一定存在。
於佛法中而言,衡量事物都是以佛的境界為標準,在佛而言,妄並不存在!例如岩石砸人能對凡夫作用,佛卻可以使之沒作用,所以佛可以使兩個銀河系相疊,而其中的生命卻不能察知,也可以使一個銀河系縮放至一毛端,而使此銀河系內的所有生命都不能察知。這種能力,對人類來說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是因為目前的科學無法解釋所致,而不是它不能發生。
▲ 判斷妄之產生原因是件困難的事
妄為何產生之原因,這已經超過目前科學所能驗證!我雖可以描述與說明,但吾人也只能以邏輯來判斷此說明是否具有合理性而已。至於相不相信,那就看吾人的愛好了。
對於事物之描述、說明,其前提必須此事物是可以被觀察得知。能被觀察的依據,是依人類的六感官能測知,以及依目前科學儀器能測知來判斷。
物的描述與說明,其存在與否是很容易被判斷得出。
事的描述與說明,其存在與否就比較有異議。因為很多事是依假設而提出,並不一定依物之存在而提出。例如愛因斯坦時代之相對論是依假設而提出,而目前把它當成「理論」,則是經過不同時代的人所驗證而得。
假設性的事,它是屬於意識的範疇。意識範疇之內的事,比其它五感官所測知之事與物,與科學儀器所測知之事與物,更加難以判斷它是否為真?是否存在?對於妄是否存在及其產生原因,也有這類難以判斷的困惑。
▲ 妄之產生原因
當「自覺」產生時,於是有「我存在」現象,有「外在之存在」現象。「我存在」就是生命;「外在之存在」就是世界。自覺,就是妄之異名,也是「我執」的異名。
當自覺有我時,就會執著「我存在」,於是以我為本位,而反過來思惟什麼是我?什麼是妄?如此自覺的狀況,就是妄。
自覺有我的現象,如同一部超級的人工智慧電腦,某日因為電力缺乏,為了要繼續運算之故,於是產生「如何才能獲得電力」的運算,經此運算又獲得電源之後,得到一個「取得電源才能繼續運算」之判斷結果,於是在每一次電源耗盡之前,就會有取得電源的同樣行為出現,如此行為就是「我執」,於是「自覺有我」的效應就被產生,這就是人工智慧電腦之「妄產生的原因」!
吾人可以說「妄並沒有產生」,但若自覺有我時,則妄已產生。生命如人類可以自覺有我,由於世界就是生命之故,世界如金土亦能自覺有我。所以自覺有我的現象,是普遍於宇宙於各處。
自覺有我的現象,其實就是生滅的現象。有生滅之處都有我執,由於宇宙無一處沒有生滅,所以妄是普遍性的存在。
▲ 妄之存在方式
當妄產生時,它所呈現的是「既不存在,又是存在」的現象!例如電影,它不能被手所碰觸,所以說它不存在。但它又能被眼所識知,所以說它亦是存在。
實際上,妄之存在方式類如空花、水月、鏡像的狀況!
若說空花、水月、鏡像存在,以實際(手不能碰)而言它並不存在,以作用(具像而能反映)而言它又是存在,其意義如同上述電影的作用。
現今以宇宙為標的來說,妄也同樣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現象。
以宇宙之本體而論,妄並不存在,稱為無生,例如手不能碰觸電影。
以宇宙之現象與作用而論,妄存在,例如眼可看到電影。
這種存不存在的議論,我個人收集佛法歸納至少有五種說法(註一),最被廣泛的說明有二大類,即「勝義有」及「畢竟空」。
勝義有,指宇宙本體如同大海,雖然有海浪、海嘯等不同形相的作用,但它們仍不離大海而產生作用。所以,大海不隨相生而生,亦不隨相滅而滅。宇宙之本體是恆常存在。
畢竟空,指宇宙本體如同虛空,雖然具有顯現萬物的功能,但分析萬物至最後仍然都是虛空,了無所得。所以宇宙之本體並非恆常存在,所有的存在只是萬象的變化而已。
無論本體是勝義有或畢竟空,都承認現象是不斷的生滅變化,而且本體是沒有增減、生滅。而本體到底是什麼現象,以目前吾人之「臆測」是妄來說,以妄求解,都是妄,都是生滅,都不能等同於無生滅的本體,所以智者不探討本體是什麼,而只探討如何消滅現象作用?
▲ 妄所呈現的萬象
妄所呈現的萬象,主要分別有二大類:「變易生死及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有所謂的三界,其分別請參考註二說明。
變易生死則是指出離三界之後至斷妄前的境界。由於未斷妄,雖已解脫三界之輪迴(已無七情六慾),但還有生滅存在,所以仍須生死,所以稱為變易生死。
三界的大分法,主要有二十八種,稱為二十八天。目前常被探討的外星人,是欲界內的人道至忉利天之間的生命體,這在三界內是很底層的生命形態。
忉利天生命體壽命有一千年,其一日夜等於地球100年,總壽命相當於地球10萬年 × 忉利天一年日數 ≒ 3600萬年。
▲ 永生是不可能的任務
有人說,外星人有技術讓人「永生」,我在此要破斥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以很底層之忉利天人壽命而言,他們可以活到相當地球3600萬年,之後會死亡,於死後仍得去輪迴,外星人連自己都要輪迴,又怎能讓他人「永生」?即便再往上數至三界之最後生命體:無色屆(田 + 介)之非有想非無想天。此生命體的壽命相當我們銀河系生成又毀壞八萬次(一次約2700億年),壽盡之後仍得去輪迴。
我的感慨:人,由於無知之故,所以就容易被人欺瞞,乃至自我胡思亂想而有許多奇怪見解!
▲ 斷妄的方式
妄以多種方式呈現,以人類而言分為:七情六慾(情,感性)、想(理性)
情與想也是輪迴的原因。情與想相等,會在人道投胎。情重於想則墮落人道之下的畜牲道、鬼道、地獄等等。想重於情則飛昇於欲界之內。
要進入「色或無色」二界,則須打坐或入靜,在產生禪定力之後才能進入(註三)。
想與七情六卻都是念的一種。想,又被歸於想蘊(註四),這個境界在出離三界時會破除,但念卻會持續至三界外的菩薩七地,至菩薩八地時才會被破除。
若吾人想找一個簡易的斷妄方式,只需要「無慾」即可。人若無慾,不止無情,也不會亂想,心不動之故,就容易進入禪定境界,如是漸增,就逐漸能破貪嗔痴而出離三界。
不過,依個人數十年的觀察,我們現今時代最好的修行方式是「阿彌陀佛法門」!原因後敘。
目前比較有名的修行法,大約統計如下:
1、默基瑟德教團之「光之課程」
2、耶穌的「奇蹟課程」(被傳誦是耶穌降靈所教化,可信度頗高)
3、上帝的「與神對話」(被傳誦是釋迦牟尼佛降靈所教化,但我本人不相信)
4、獨覺之十二因緣法(不隸屬於各宗教)
5、佛法中的各類顯法:白骨觀、不淨觀...等等
6、佛法中的禪宗
7、佛法中的密宗無上大手印法、無上大圓滿法、頗哇法
8、佛法中的密宗之頗哇法
9、佛法中的阿彌陀佛持名唸佛法
10、佛法中的阿彌陀佛十六觀法
法門有無量種,上述是比較被了知的方法,這些方法中,第一種是輪迴法,利益不大。
第2、3、4、5種都可以解脫三界輪迴,但不容易修行。
第5、6、7種可以解脫三界輪迴,最高境界可以斷妄,但不比出離三界更容易修行。
第九種方式的持名唸佛法最簡易,而且效果最宏大。只要專心唸佛,若定力深厚,不眷戀我們這世界的一切,於命終之前數週,會得到佛菩薩通知何時死亡。若定力淺薄,於臨死前際若不眷戀我們這世界的一切,也會得到佛菩薩持蓮花台來相迎至阿彌陀佛世界。
第八種方式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世界,但不比第九種方式簡易,比較適合密淨雙修的人。
第十種方式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世界,但不比第九種方式簡易,比較適合禪淨雙修的人。
阿彌陀佛世界的位置,在我們銀河系西方大約10萬億銀河系的位置。
******************************************************
註一
*******
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html
******************************************************
註二
*******
三界二十八天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24.html
或
「略說宇宙生滅原因」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7/05/blog-post_11.html
******************************************************
註三
*******
修行方式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7/06/blog-post_8012.html
=> http://tieba.baidu.com/f/good?kw=%B7%A8%C6%F9%B0%CD&cid=7
修行境界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7/06/blog-post_2112.html
=> http://tieba.baidu.com/f/good?kw=%B7%A8%C6%F9%B0%CD&cid=1
******************************************************
註四
*******
輪迴分成三界或五蘊。
五蘊是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五蘊分佈於三界內。而識蘊更廣至菩薩十地。
只有佛才無五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