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斷妄之說明
****************************************************************
真心乃相對於妄心而得名。觸證真心就是成佛、斷妄的意思。
如何觸證真心,在楞嚴經及圓覺經都有詳細的說明。有緣人只需要去讀通這二經就能了知。若依圓覺經義,則須先「悟淨圓覺」,後「持淨覺心」而執行三種修行方式,即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悟淨圓覺,指的是悟無生。持淨覺心,指的是要「時時稟持」「無慾」或「無所住」。
三種了義的修行方式:奢摩他是止,三摩缽提是觀,禪那是念數門,也就是唸唸(今+心)生滅悉皆了知。
奢摩他是不生欲習妄想,偏於定。三摩缽提是觀察、思惟,偏于慧。禪那是覺念而斷煩惱,念生念滅悉皆了知而無所住。這三種修行方式可以獨用也可以共用。
共用時,平時以奢摩他為主,所以「居一切時,不起妄念」,這相當於八地(含)以上菩薩無生忍的功夫。
至妄念生起時,則依禪那法而察知,於知後不再相續,當下即入寂滅,這相當於七地菩薩念念覺、念念能入寂滅的功夫。
若當下不能寂滅,可以用三摩缽提方式起心觀察妄念何以生起?或直接觀幻!思惟一切悉皆是妄想習氣,不離因緣和合而生,已生如夢幻泡影,悉皆無常,我之所以妄念不斷,是因為無始以來已養成這方面的「習氣」,所以,若不再增長它,則它會逐漸的不再生起。如此反覆思惟後,「相續習氣」就漸無所依,無所依之故,如蔓藤纏枯木,吸不到生氣,不久亦枯無生機而死,於妄念就不會再相續生起。
修行重點不在怕妄念生起,使眾生不生妄念,也不可能。怕的是不知妄念為何生起之原因,以及生起後不了知已生,或了知後卻一直相續不斷而串習。
若一向無慾,則少妄習生起。即便妄習未斷而竄起,基於無所住淨習之故,於了知妄念後也不會相續而當下入寂滅。若欲習強烈,導致無所住功夫不足以斷妄,但若有「聞思修」功夫,也會去觀察它生起的原因,而修正心行,能使自己不再相續串習。
整理要訣:無慾 -> 無所住 -> 智慧觀察 -> 修正心行
真心乃相對於妄心而得名。觸證真心就是成佛、斷妄的意思。
如何觸證真心,在楞嚴經及圓覺經都有詳細的說明。有緣人只需要去讀通這二經就能了知。若依圓覺經義,則須先「悟淨圓覺」,後「持淨覺心」而執行三種修行方式,即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悟淨圓覺,指的是悟無生。持淨覺心,指的是要「時時稟持」「無慾」或「無所住」。
三種了義的修行方式:奢摩他是止,三摩缽提是觀,禪那是念數門,也就是念念生滅悉皆了知。
奢摩他是不生欲習妄想,偏於定。三摩缽提是觀察、思惟,偏于慧。禪那是覺念而斷煩惱,念生念滅悉皆了知而無所住。這三種修行方式可以獨用也可以共用。
共用時,平時以奢摩他為主,所以「居一切時,不起妄念」,這相當於八地(含)以上菩薩無生忍的功夫。
至妄念生起時,則依禪那法而察知,於知後不再相續,當下即入寂滅,這相當於七地菩薩唸唸覺、唸唸能入寂滅的功夫。
若當下不能寂滅,可以用三摩缽提方式起心觀察妄念何以生起?或直接觀幻!思惟一切悉皆是妄想習氣,不離因緣和合而生,已生如夢幻泡影,悉皆無常,我之所以妄念不斷,是因為無始以來已養成這方面的「習氣」,所以,若不再增長它,則它會逐漸的不再生起。如此反覆思惟後,「相續習氣」就漸無所依,無所依之故,如蔓藤纏枯木,吸不到生氣,不久亦枯無生機而死,於妄念就不會再相續生起。
修行重點不在怕妄念生起,使眾生不生妄念,也不可能。怕的是不知妄念為何生起之原因,以及生起後不了知已生,或了知後卻一直相續不斷而串習。
若一向無慾,則少妄習生起。即便妄習未斷而竄起,基於無所住淨習之故,於了知妄念後也不會相續而當下入寂滅。若欲習強烈,導致無所住功夫不足以斷妄,但若有「聞思修」功夫,也會去觀察它生起的原因,而修正心行,能使自己不再相續串習。
再次整理要訣:無慾 -> 無所住 -> 智慧觀察 -> 修正心行
三境、三量與三性
● 三境
第八識 :性境。
第七識 :真帶質境(緣第八識見分)(我個人以為應該是性境)
明了意識:似帶質境、獨影境、性境(大乘立,小乘不立)
獨頭意識;似帶質境、獨影境、性境(大乘立,小乘不立)
前五識 :性境
說明(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八識緣境,對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三境中,前五識緣五
塵境,第八識緣自變的實境,所以都是性境;第七末那識
,緣第八識見分為自我,唯為帶質境;第六識的五俱意識
,初緣五塵境親證自體時,剎那之間是性境,及至分別心
起,推理計度,或獨頭意識的幻想,便成為帶質境或獨影
境了。再者,定中的獨頭意識也是性境。
法迄巴糾錯:
上說:「初緣五塵境」,這是錯誤,法塵也是相分所能變
現的現象之一,所以須改為「初緣六塵境」 。
若法塵不能成為相分,吾人則無法回憶起自己所創造的
方法!
● 三量
第八識 :現量
第七識 :非量(非現量、非比量)
明了意識:現量(緣六塵境)、比量(計度分別)、非量
獨頭意識;現量(緣第八識相分)、比量、非量
前五識 :現量
說明(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在現量、比量、非量的三量中,前五識是根境相對直接
的感覺,所以唯是現量。第八識所緣的是自變的實境,
所以也是現量。第七識見分緣第八識見分執為自我,這
是錯誤的知,所以是非量。第六識的五俱意識,與前五
識俱起緣色境時,是現量;獨頭意識計度分別,或尋伺
推理,或為比量,或為非量,所以第六識通於三量。
法迄巴補充:
三量並不是塵境,它只是指出一種抽象的含意,例如
「1」,它既不是「一張」桌子,也不是「一個」杯子
,它是抽象含意,可以代表所有的事物,這跟易經的道
理一樣,所以稱為向量!加了單位之後,才成為有意義
的「一張」、「一顆」、「一個」。
● 三性
第八識 :無覆無記
第七識 :有覆無記
明了意識:善、惡、有覆無記
獨頭意識:善、惡、有覆無記
前五識 :善、惡、有覆無記
說明(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在善、惡、無記三性中,第八識是無覆無記,第七識是
有覆無記,前六識通於三性。即前六識若與信等十一善
心所相應,則屬善性攝,與無慚、無愧及八大隨煩惱等
十心所相應,屬不善性攝,二者皆不相應,無記性攝
● 補充說明
1、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對於意識的說明,分成四種意識,這是錯誤見解,
正確說明詳見本人所補充說明的 【名相釋義】六種意識
2、八識所緣
(A)第八識所緣
第八識所緣乃第八識見分(真妄習氣)及第八識相分。
真,是對已斷三毒之聖者而言。依不同程度而有差別,惟佛純真。
所謂真習氣,是淨習,是度眾生之願。
妄,是對未斷三毒之眾生而言。所謂妄習氣,是染習,是無明之
根本,一般常用見分業種來形容(佛之見分,改名為智)。
眾生見分是業種,會在因緣會遇時而現行。它之造成原因,依
《入楞伽經》開示,應該歸類於現識及分別事識二類,計有「
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
相分之變現須依見分,在眾生角度那就是上述四種原因(也稱為
業力)。在佛之角度,則是依願力而行。
第八識是所有生命體共用,其中某部份見分業種,承襲妄的驅力,
於是這部份妄,自覺有我,因此執著而輪迴三界。
或不自覺為我(例如已斷三毒之聖者),但仍無法脫離極微細之
不由自主的執著業種瀑流(呈現生滅現象)習氣(被稱為無明)
,而無法成佛。
眾生由見分化衍而自覺有我之外,亦能因此妄的驅力,去執著
某些相分業種為我所造。
例如,某世為王,造成助人、殺人等種種行為。這些行為,未成
佛的菩薩也會造,但成佛之後,雖了知是其本人過去世所造,但
以不再有我之執著,看這些相分業種對佛而言,就如同所看電影
一般,只是個物品,看者不產生執著反應(沒有好看、難看的分
別,純粹只了知它就是影片的快速播放,而且一切如同夢幻泡影
,沒有常、沒有我)。
但對阿羅漢而言,若入無餘依涅槃之後,見分業種不再作用,不
再墮入三界,只餘無量劫來所造的相分業種於共用的第八識中,
而可以被未來有宿命通或宿命明者觀察到。
(B)第七末那識所緣(本項之存在,是本人所提出,他人都不列入
唯識法相的知識中)
第七識所緣乃第八識見分,及第八識相分。
佛法定義:「識的產生是由根塵相觸而達成」。
第七識最初來自第八識之妄習自動化衍而產生。產生之後,就不
斷地無差別執入六塵成為第八識相分(有人說只執著五塵,我本
人不認同,法塵也是可以被執著成相分,否則,昨日想到的辦法
,今日又怎能被回憶到有此方法呢?!)。
第七識之根,是第八識的見分,就是妄習。第七識之塵,則是所
有一切,包括六塵。
(C)意識所緣
A、意根。
B、六塵(有人說只有五塵,我本人不同意)。
法塵也能成相分,所以,某些主張前五識所緣境才是性境,
,但這主張並不正確。
十方宇宙中所有的器世界塵境,哪一個不是經由眾生自己
的業感而產生的呢? 若自己無二個太陽的業感,就不會看
到二個太陽,但某些人,卻可能看到十個太陽,而被曬死
(很特殊的業報)。
既然是業感所成,那就是有執著習氣,這業感習氣之養成
,必須過去已造,既然已造,它就已變成見分的業種。
法塵成為相分業種也相似見分之養成,也是自己過去所想
出的方法,所以意識所緣不獨是前五識,還有已造的法塵
。
意識有二大類:五俱意識、五後意識。
五俱意識所緣是性境,五後意識所緣則是帶質境。
(D)前五識所緣
A、五根。
B、五塵皆是。
【經文典故】深般若波羅蜜多與證得
第六分法界品第四之一
爾時最勝復從座起。偏覆左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云何諸菩薩摩訶薩學深般若波羅蜜多通達法界。
於是佛告最勝天言。善哉善哉。諦聽諦聽極善作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最勝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學深般若波羅蜜多。有妙慧故親近善友。發勤精進離諸障惑。心得清淨恭敬尊重。樂習空行遠離諸見。修如實道通達法界。
天王當知。是諸菩薩有妙慧故親近善友。歡喜敬事如真佛想。以親近故離諸懈怠。滅除一切惡不善法。生長善根。既滅煩惱遠離障法。身語意業皆得清淨。由清淨故便生敬重。以敬重心修習空行。修空行故遠離諸見。離諸見故修行正道。修正道故能見法界。
爾時最勝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法界。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法界即是不虛妄性。
世尊。云何不虛妄性。
天王。即是不變異性。
世尊。云何不變異性。天王。即是諸法真如。
世尊。何謂諸法真如。
天王當知。真如深妙但可智知。非言能說。何以故。諸法真如過諸文字離語言境。一切語業不能行故。離諸戲論絕諸分別。無此無彼離相無相。遠離尋伺過尋伺境。無想無相超過二境。遠離愚夫過愚夫境。超諸魔事離諸障惑。非識所了住無所住。寂靜聖智及無分別。後得智境無我我所。求不可得無取無捨。無染無著清淨離垢。最勝第一性常不變。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
天王當知。是為法界。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證法界。多百千種難行苦行。令諸有情皆得通達。天王。是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爾時最勝便白佛言。世尊。云何能證能得如是法界。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證能得。
世尊。證得義有何異。
天王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見故名為證。後智通達故名為得。
爾時最勝復白佛言。如佛所說聞思修慧。豈不通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而復說有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證能得。
佛言。不爾。所以者何。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微妙。聞慧麤淺不能得見。是勝義故思不能量。出世法故修不能行。
天王當知。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微妙。異生二乘所不能見。何以故。彼如生盲不見眾色。嬰兒七日不見日輪。尚不能見況能證得。
天王。譬如夏熱有人西行在於曠野。復有一人從西而至。問前人曰。我今熱渴知何處有清水樹蔭可見憂濟。彼人答曰。從此東行當有二路。一左二右宜從右路。漸次前行有清泉池及涼蔭樹。
天王。於意云何。彼熱渴者雖聞如是泉及樹名。思惟往趣即除熱渴得清涼不。
不也世尊。彼至入池洗飲息樹。方離熱渴乃得清涼。
佛言。天王。如是如是。聞思修慧不能通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
天王當知。所言曠野即喻生死。人喻有情。熱喻眾惑。渴喻貪愛。東來人者喻諸菩薩。左路即喻非正直道。右路喻於一切智道。諸菩薩眾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善知生死正直之路。泉喻般若波羅蜜多。樹喻大悲。諸菩薩摩訶薩行二法故。遠離異生及二乘道。
天王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雖無形相而巧說故。令諸有情能證能得。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力。無所畏。不共。法空。亦如實知。諸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蘊空。亦如實知。內空。外空及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等空。雖知諸法無不皆空。而知空相亦不可得。不取空相不起空見。不執空相不依止空。菩薩如是不取著故於空不墮。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遠離諸相。謂都不見內外諸相。離戲論相。離分別相。離尋求相。離貪著相。離境界相。離攀緣相。離諸能知及所知相。
爾時最勝便白佛言。若諸菩薩摩訶薩眾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是觀諸法無相。佛薄伽梵復云何觀。
佛言。天王。諸佛境界不可思議。何以故。離境界故。一切有情思量佛境。心則狂亂不知此彼。何以故。同虛空性不可思量。求不可得離尋伺境。諸菩薩眾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尚不見有異生境等可得思量。況佛境界。亦不依止一切妙願。雖行種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而於彼果都無所著。於諸功德乃至涅槃亦不依著。何以故。離我我所。無二無別。自性離故。
【經文典故】如來之意義
文殊師利。如是諸菩薩摩訶薩。依過去善根修諸善行。聞佛說法得無障礙道。一切眾生一切聲聞辟支佛等種諸善根求涅槃道。世間眾生便謂如來應正遍知出現於世。如來說法皆是真語如語不異語。而諸天人稱言「如來」。
文殊師利。以依眾生善根力故法身出聲。而諸天人作如是言。如來說法。
文殊師利。實無如來。何以故。如來法身。無相離相無處離處。不實不生不滅。
文殊師利。而彼如來樂說辯才。為天人說法無有窮盡。隨所應聞皆令開解。
文殊師利。始發心菩薩及以一切毛道凡夫。依於眾生本業力故。應見如來入涅槃者。如來即便入於涅槃不可得見。而彼眾生起如是心。便謂如來畢竟涅槃。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不生不死不起不滅。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無始世來證於常住大般涅槃。
文殊師利。如彼大雲不實不生不滅虛妄故有。而諸眾生念想假名雲雨如是。
文殊師利。如來不實不生不滅本來不生。而諸眾生隨其心想。聞如來應正遍知現有說法
文殊師利。譬如大自在梵天王。於十百千萬三千大千諸世界中自在無礙。下觀一切諸天宮殿。乃至觀於四天王等。爾時彼大自在梵天王。於彼十百千萬三千大千諸世界中為自在主。觀於一切諸天宮殿。
文殊師利。時宮殿中一切諸天。各各捨於五欲境界一切伎樂。捨諸欲念生大恭敬心。合掌供養大梵天王瞻仰而住。
文殊師利。而彼大自在梵天王。於彼一切諸宮殿中暫時而現。爾時諸天為生梵世所有善根迴向梵天。
文殊師利。彼大自在梵天王。十百千萬三千大千諸世界主。不退梵天住持梵宮。依自在願住持力故。一切眾生善根力故。應化梵天日日觀察一切天宮。下至四天王天。各各捨於五欲境界一切伎樂。捨諸欲念生大恭敬心。合掌供養大梵天王瞻仰而住。而彼大自在梵天王。於彼一切諸宮殿中。暫時現身於本處不動。彼時諸天為生梵世。所有善根迴向梵天。
文殊師利。而於彼處無實梵天。
文殊師利。彼梵天空彼梵天。無不實。無名字。無音聲。無住處。無體不思議。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
文殊師利。彼大梵天依本願善根住持力故。依彼諸天善根住持力故。於彼一切諸宮殿中暫時現身。
文殊師利。而彼諸天不知梵天身空無不實。無名字無音聲。無住處無體不思議。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
如是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空無不實。無名字無音聲。無住處無體不思議。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亦復如是。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依彼菩薩本願行力。住持初發心菩薩。住一切聲聞辟支佛乘。依一切毛道凡夫善根力故。如來應現百千萬相好莊嚴之身。如鏡中像本處不動。
文殊師利。初發心菩薩。一切聲聞辟支佛。及毛道凡夫。不知如來應正遍知空無不實不可觀。無名字無音聲。無住處無體不思議。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
文殊師利。而如來百千萬億種種相好莊嚴之身。具足如來一切種種諸威儀行。隨諸眾生種種信故。出大妙聲為眾生說法。能令眾生遠離一切諸障憂惱無染寂靜。而如來一切平等捨心無分別無異心。
文殊師利。以是義故。言不生不滅者是名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來常不生 諸法亦復然
世間無實法 愚癡妄取相
無漏善法中 無如及如來
依彼善法力 現世如鏡像
文殊師利。譬如日光初出。先照最大山王。次照斫迦婆羅山摩訶斫迦婆羅山。次照餘大山。次照餘黑山。次照高原堆阜。後照深谷卑下之處。
文殊師利。而彼日光不分別無分別不思惟。何以故。
文殊師利。彼日光明無心意意識。不生不滅無相離相無念離念。無戲論無障礙離障礙。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高不下不縛不脫。不知非不知無煩惱非無煩惱。非實非不實。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陸地不在水中。不在兩岸不在中流。無覺離覺無色非無色。
文殊師利。依於大地有高下中。日光隨地有高下中。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亦復如是。不分別無分別不思惟。
文殊師利。何以故。如來應正遍知。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無相離相無念離念。無戲論離戲論。無熱惱離熱惱。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高不下不縛不脫。不知非不知。無煩惱非無煩惱。非實語者非不實語者。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陸地不在水中。不在兩岸不在中流。非一切知者。非無一切知者。非覺者非無覺者。非行者非無行者。非修習者非無修習者。非念者非無念者。非有心者非無心者。離心者非離心者。無意者非無意者。非害者非無害者。非名者非無名者。非色者非無色者。非說者非無說者。非假名者非無假名者。非可見者非不可見者。體性如是非不如是。非說道者非無說道者。非證果者非無證果者。非分別者非無分別者。非離分別者非無離分別者。
文殊師利。依彼無邊法界眾生上中下性。如來放大智日光輪。普照眾生亦復如是。初照一切諸菩薩等清淨直心大乘山王。次復照於住辟支佛乘。次復照於住聲聞乘。次復照於隨所能信善行眾生。次復照於乃至住邪聚眾生。皆為如來一切智日光輪所照。為畢竟利益一切眾生。為生未來一切善根。為令增長一切善根。
文殊師利。如來於彼一切事中平等捨心。無分別無異心。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智日光輪無如是心。我為此眾生說於妙法。而不為彼眾生說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有如是分別之心。此眾生信上法。此眾生信中法。此眾生信下法。此眾生信正法。此眾生信邪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信上法。為說大乘。此眾生信中法。為說緣覺乘。此眾生信下法。為說聲聞乘。此眾生信正行。為說清淨心法。乃至此眾生信邪行。隨所應聞而為說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智日光輪。無有如是分別之心。何以故。諸佛如來智日光輪。遠離一切分別異分別及諸戲論。
文殊師利。依諸眾生種種善根。諸佛如來智日光輪種種別異。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浮塵根與淨色根之議
談到意根,又牽涉到第八識見分。
談第八識見分,又牽涉到執著。
談執著,又牽涉到無明、遍計所執習氣、依他起習氣,以及人我執、法我執。
一層牽一層,真要說明白非得大篇幅不行。以下就簡單談談。
*************
識從根塵相觸而生,所以根塵觸三合而生識。
而每一識都由其因緣和合而生,以眼識為例,就須九緣才能成就。現在來談各緣中的「根」。
佛經記載阿那律尊者無眼而能見三千大千世界,那,倒底他是有眼還是無眼? 其實,他是無肉眼而有天眼。但此時可以說阿那律尊者「有眼根」否?,當然不能,因為這裡的眼根是指「肉眼」。而肉眼卻是可觸及的,所以說它是浮塵根。
准此同理,前五根都是浮塵根,至於無耳根而能聽聲之類的功能,那就不隸屬於人道,而隸屬天的範疇。這種無根而能識別現象,就不必談它是淨色根的效應,畢竟那不是人道的自然產物(類電子耳之功用,也非自然產物,在古代有佛法時是不存在這類產物,所以都是除外事例)。
再來要談「意根」,它是什麼?
意根是否浮塵根,向來都有爭議。在楞嚴經中談「意思」是「如幽室見」(註一),而不如前五根而說是「意體」。既然非體,那它的意旨就可能是指不能被肉體所觸及。所以說它是淨色根並不超過。
又,無論是否有體無體,在楞嚴經中都目為「浮根」。可見這裡的浮根並不只代表可觸及。以意無體,所以了知,凡是有生滅的都應歸類於「浮根」之內。若如此定義,則無淨色根之義理存在。
何以故?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之故(注一)。這說明識與智的產生,並不絕對需要根,可以用「明」代根,與前塵相對,就能產生識與智的作用。如舜若多神,無身體也能觸物。
何以故?
連第八識(業相)皆可滅,而十方世界又是由識所變現,如此又有什麼不是浮根之義?
再則,若依某些人說法,意根藏於體內,所以稱為「如幽室見」。如此意根有體而可觸之說,則人死後,意根亦腐朽化無,如是該人以無意故,亦無意識,如是則不能輪迴投生,但實際卻非如此,所以可以了知,意根不可觸,它是形而上的作用,一般稱形而上之作用為淨色。
結論:
依楞嚴經義,以意不如前五根有體之故,則前五根是可觸及,意根則不可觸及,而意之作用,如幽室見物一般的晦昧不實。但若要以浮塵根、淨色根來稱呼六根,則前五根是浮塵根,意根是淨色根。
***************************************************************************
注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3a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
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
阿難言。我用耳聞。
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粘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粘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粘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粘湛發覺。覺精映觸搏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粘湛發知。知精映法覽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暗明。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辯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經文典故】識與智之差別
爾時長老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來不思議大智離識而轉不。
佛言不也。
舍利子復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云何為智。云何為識。
佛言。舍利子。有四識住識。依此住故名識住。何者為四。
所謂色識住者。識緣於色。識住色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
受識住者。識緣於受。識住受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
想識住者。識緣於想。識住想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
行識住者。識緣於行。識住行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
舍利子。如是等相名之為識。
復以何等名之為智。所謂不住五受蘊中了達識蘊。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所言識者。謂能了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是名為識。所言智者。若有不住四大界中。能善通達識之法界不相離者。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所言識者。謂能了別眼所知色。耳所知聲。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觸。意所知法。是名為識。所言智者。於內寂靜不行於外。唯依於智。不於一法而生分別。及種種分別。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從境界生是名為識。從作意生是名為識。從分別生是名為識。無取無執。無有所緣。無所了別。無有分別。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所言識者。住有為法。何以故。無為法中識不能行。若能了達無為之法。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住生滅者名之為識。不生不滅無有所住。是名為智。
舍利子。如是諸相。若識若智。是名如來第三不思議大智。若諸菩薩摩訶薩。聞如是不思議大智無障無礙。一切法中依之而起。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踴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無量殑伽沙 十方界草木
盡焚成墨灰 億載磨於海
十力智深妙 取滴示含生
如實分別知 此某界樹等
如是十方界 塵水示如來
佛智等虛空 遍曉無疑滯
十方眾生心 發貪瞋痴行
如實悉能知 無增減解脫
十力世尊智 照明於法界
無分別離思 佛子能信受
【經文典故】三解脫門
大王。諸法解脫。決定現前。如法界空。不可施設。
大王。諸根各各樂著境界。眼緣色時而生愛樂。是故說色為眼境界。又此眼根緣於色境。有三種相。見可愛色起於貪想。不可愛色起於瞋想。非愛非惡而起舍想。如是乃至意著法處為意境界。
若彼意處緣可愛色極生愛樂。為彼所牽引生貪行。不可愛色生於瞋行。愛非愛色起於痴行。如是聲等三種攀緣領納等相。准前應說 (註:如前面所說)。
大王。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譬如有人於夢寐中與諸婇女共相娛樂。
大王。於意云何。彼夢覺已憶所受樂。為實有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為智者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婇女畢竟非有。何況與之共相娛樂。當知是人憶夢中境。徒自疲勞不復可得。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痴眾生眼見色已。心生愛樂復起貪著。為彼所牽造貪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剎那滅謝。是業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於死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各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
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與諸冤對共相鬥戰。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鬥戰等事。為實有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為智者不。
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冤對。何況與之共相鬥戰。當知是人徒自憂惱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痴異生眼見惡色。即生於惱厭離破壞。毀呰過失造瞋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剎那滅謝。是業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 中間而住。於死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
大王。身識生時無 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為畢舍遮之所嬈害。心生怖畏痴迷悶絕。
大王。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為鬼所嬈。為實爾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
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鬼所惱。何更說有痴迷悶絕。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眼見是色。迷惑不了造痴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剎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
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無有相即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三法與空共行。涅槃先道當如是學。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妄念的種類
妄念,也稱為心,粗糙的說它是分別思惟,細微的就說它是習氣。
菩薩有五十一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佛地及妙覺不能列入),若再把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算入,那就有55個層次。我猜想,相應的妄念至少也有55層。
以下是我簡單的整理,提供參考!
◆ 第一類:思惟分別
起邏輯思惟之演算、推理想法。或心聲發起:這是紅色杯子,那是綠色杯子。
這是比量的範疇。
◆ 第二類:直接了知
不生思想而能身口隨心而動。 例如,拿起紅色杯子,而不必思想那一個是紅色,於眼見之下,而能直接拿起。又如騎機車回家,不必思惟要走那一條路,而於看到應轉彎的路口就直接轉彎,而不必思惟怎麼回家。
這是現量的範疇,不起分段式的邏輯思惟,而直接的反應。
◆ 第三類:決定
當吾人「決定」到甲地,於是會開始找到達的方式,若是火車,就會去買火車票,然後於屆時去搭火車。眾生當「已下決定」時,就會形成一個強烈執念。
◆ 第四類:下意識執念
有一種狀況,比「下決定」還更微細,卻是修行人不能不知的。吾人每一起心動念,其實都是在下決定,都在形成一個執念。但由於沒有浮上心頭,或是已浮上卻隱晦而沒被察知、沒被感知,所以自我就不知已形成一個執念。尤其是貪愛與瞋恨二大煩惱障所導致的執念,因為此二障在無量劫來已「變成本能」,已把非法變成了合法,所謂食色性也,就是此二障所導致的結果。
例如,入鄉應問俗,若不反對這見解時,雖沒有下決定就一定要入鄉問俗,但由於對此觀念「產生認同」,於是就產生了個人的執念而不能自知。若這個例子改成「到劇場就要盛裝」,在認同之後,遇到聽音樂會前就在選穿衣服時,會有愛憎產生。
本項的提出,在於警示修行人,於四威儀中,要善察己心,要無所住,不要有愛憎的欲望,不要產生分別心,即便只是極細微的認同或排斥,都會產生後續的輪迴效應。這也是佛所以要制戒的原因,使沙門不需生心,只需遵守佛戒即可。
◆ 第五類:直覺
感受到差異。例如,某日回家時「直覺」有不對勁,但一時又說不出那裡有問題,於是走來走去的思惟、感受哪裡不對勁之後,才發現是某個傢俱被移動所致。
提出本項,是因為吾人心中對所有六根曾接觸過的六塵,皆有一個「已形成執著的定位或習氣」。例如上述,已早把某傢俱「固執在某個位置」,所以才能有莫名的直覺產生,而能感受出差異。
微細的染習,都是因循這種「不知不覺」的「執著習慣」,而把六塵執著為我 ,這也是「遍計所執」的習氣。
◆ 第六類:率爾反應
這是武術家的反應。例如,遇到危險不經大腦身手就直接反應,可以說是更微細的直覺感應。這狀況已脫離分別能力,但還沒完全脫離了知能力。
這個狀況是與「遍計所執習氣」相輔相成。由養成習氣之後,於是產生了遇到什麼狀況就有什麼反應或執著,這叫「制約」或「場地心理」,由此養成的執著,再反饋並增強遍計所執的習氣,因而形成惡性循環,當然,以武術家而言他會認為那是善的循環,這就看吾人是如何利用、操縱自己的習氣。
一般吾人根塵相應所引起的七情六欲,也是這個範疇之內。
在這範疇之間的反應,有的會起三毒習氣,有的並不會,這要看當初對所反應的外境之養成方法及目的,例如武術家在反應時,並不一定會有愛憎,而只是「習慣性動作」而已。
◆ 第七類:知境而不能辨
一日我早上醒來,張開眼睛四處環顧,我似乎知道看到什麼,但又不生意識,而能判讀所看到的是什麼,可以說是茫茫然。但等意識作用之後,才知我剛才所看到的是什麼東西。這很類似昏倒後第一次張開眼的狀況,有人稱這是「現量境」,但我認為它比較接近「無想定」的現象,差別在真正無想定是不會驅動身口心,而是意識被伏住而不生。
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Kathara (11) Eckasha-Aah最高神的世界
(圖片1)
Eckasha-Aah核心種子世界 (core seed world) 包含
1. 4
2. 4x4 個
3. 4x4 個
4. 4x1 個
5. 4x1 個
6. 1
7. 宇宙 Kathara 網格模板,
8. Cruxansatea 永恆生命梅爾卡巴場,(以後還會專章介紹 Merkaba )
9. Yunasai
由1~5項 ,一個Eckasha-Aah就有
(圖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