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

2007/06/24 16:46 - 19:37

(16:06:47)[*桃園法迄巴]与所有人说:佛法之理有疑者,或修行次第上有疑者,可以提疑問我!
(16:18:21)[*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怎樣才能一心?又如何才能不住?
(16:22:35)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好,请您从唯识的分析一下,为什么一句佛号不断能让人成佛?谢谢
(16:23:53)[*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是大哉問也!
(16:24:18)789毕恭毕敬的向[*桃園法迄巴]弯腰鞠躬
(16:25:0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初唸佛在用心於專一,心專一故,所以能入定而不被外境所左右。所謂定,並非無想,只是相對的用辭。某人坐不動,謂其身定。但其心亦是如水流動
(16:25:5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如是一門深入,入流亡所,就產生了「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狀況。到此能理解嗎?
(16:26:35)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还不能
(16:26:42)[*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哪裡不解?
(16:27:16)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入流亡所?
(16:28:26)[*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入流,指的是入專一的狀況。亡所,指的是若真能專一,就能亡失其專一的對象
(16:29:09)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懂了
(16:29:29)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以其同者而观之
(16:29:56)[*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例如以聞聲為法門,在聲響時聽到「有聲佛號」,聲停時聽到「無聲靜相」
(16:30:11)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做到一心了自然就不住了
(16:30:32)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嗯
(16:30:40)[*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怎樣才能一心?
(16:31:00)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以其同者而观之
(16:31:16)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听不听到,闻性都在
(16:31:48)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不是回答你了吗?
(16:32:55)[*桃園法迄巴]与789说:當專一於聞聲時,聞性並不因聲之生滅而生滅,所以會有「住於聞」之功能上的現象,而稱為「入流」。當入流之後,這時「聽到聲音」這種的現象就會消失,而說「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至此能理解否?
(16:33:13)[*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請解釋該句之意義!
(16:33:46)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能
(16:35:17)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以无分别之心而观,异者亦同
(16:36:2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依照這種專一的現象持續下去,也會出現「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現象,而有「聞所聞盡」的境界。修行的原因主要在破除妄想執著,破除的方式就是無所住。所以,專一有不同入手法門,念佛是其一。
(16:36:59)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其同者而观之,万物一体也,其异者而观之,肝胆胡越也
(16:36:5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但若不從「無所住」而入,於是就要知道「轉折處」。所謂的轉折處,就是當出現某境界時,就要「無所住」
(16:37:30)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合十☆
(16:37:53)[*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什麼是異者?
(16:38:38)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明白什么是同者自然就明白了什么是异者
(16:39:33)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如果还有问题要问的话,那你就把这个弄明白了在来问我吧
(16:39:36)[*桃園法迄巴]与789说:當持名念佛時,要口誦耳聞,或心誦心聞,若能得定,是謂念佛三昧。當此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是要轉折之處,也就是要從「持名念佛」而轉入「實相念佛」
(16:40:42)[*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您若用佛經的經文來說,我當然是能了解義理。若是自己發明的用辭,全世界大概也只有您一個人能懂。所以,請您說明「何謂同者」?
(16:41:17)[*桃園法迄巴]与789说:知不知何謂實相念佛?
(16:41:49)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是二个不同的阶段,而不是念佛有什么不同吧?
(16:41:55)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刚说的就是经文
(16:42:07)[*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請引出處來看!
(16:42:34)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四十二章经
(16:42:46)789与[*桃園法迄巴]说:不知,请问实相念佛如何?
(16:42:54)[*桃園法迄巴]与789说:當然有不同。持名念佛是一直生心,實相念佛是一直不生心。前者是有為法,後者是無為法。
(16:43:08)[*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請給我關鍵字,我去查經文!
(16:43:44)[*桃園法迄巴]与789说:無所住法是實相念佛法。至此能理解否?
(16:44:02)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经文是死了,
(16:44:17)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能理解
(16:44:22)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你去查还是那样,
(16:44:47)[*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或是給我出處的出處明白位址,例如:No. 671 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14c
(16:45:18)[*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無論是否怎樣,您既然要我先去了解「同者」,又不願意解釋,我只好先去看經文再說!
(16:45:53)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见性之人言下便知,没有见性书翻烂了也无用
(16:46:35)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不是已经跟你说得很明白了吗?
(16:47:11)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什么是同者,我已经给你说了,是你自己没悟到
(16:47:1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所以,已至念佛三昧時,那時就是「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至此時要能用無所住,這個能用只是一個「觀念」而已。所以,若是初始念佛時,也能用此「無所住觀念」,則就是一門深入,不必轉折。如何在初始持名念佛時,
(16:48:30)[*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就能用無所住「口誦耳聞」的方法,您要自己去深深的體會。
(16:50:25)[*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我知也不代表您說的人自己也「真的已知」。何況所言簡,如同一圓圓心,它所能發射是有360度角,若依圓心而說,還有那一個角度是正確?如同您所說的「甚是言簡」
(16:50:56)[*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誰知您所謂的「其同者」指什麼?更何況,您自己若不能解釋說明,又怎能說是真的「已見性」人呢?
(16:51:0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至此能理解否?
(16:51:24)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听者无心听,念者无意念,听者自听,念者自念?
(16:52:55)[*桃園法迄巴]与789说:要從念佛至成佛,最好的方式在「入手時」就要用實相念佛方式,若入手是「持名念佛」,那中間就比較要花費一番轉折或心力去調整心態符合實相念佛的狀態。
(16:53:43)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有的人只知道疼痛,埋怨没有悟性可言,有的人一个苹果落下来都有了参透时间的智慧
(16:54:1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我已說明實相念佛就是無所住的意思,細節要您自己去體會如何整點「持名念佛」及「實相念佛」於一時。我這裡不解答這個方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只說明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時,應該注意的事項。至此理解否?
(16:54:29)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有的人一个苹果落下来都能参透世界
(16:55:02)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可以的
(16:55:29)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觉得言简吗?
(16:56:03)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但他却包含了所有的道
(16:56:44)[*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其同者而观之,万物一体也,其异者而观之,肝胆胡越也 」之意旨何指?
(16:57:15)[*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被吃字)
(16:57:54)[*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重點是您要解釋「以无分别之心而观,异者亦同 」之「異者亦同」之意思。及「其同者而观之,万物一体也,其异者而观之,肝胆胡越也 」之意旨何指?
(16:59:51)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前者问后者答,问题答案都已经呈现在你面前了,你还要我怎么给你解给你指
(17:00:0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依所用功,若是實相念佛至此「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時,依此功用不變,就會產生「聞所聞盡」的境界,若是持名念佛者至此處時,就要「轉折心態而盡聞不住」。若是實相念佛者至此處會「自然會盡聞不住」
(17:02:01)[*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若佛的開示,也都像您這樣以他人所不知語圈成一圓,凡圓內只有您自知,圓外無一人知。不知佛法怎麼還能傳至今日?智者,知己心,亦須能將己心所悟能用言語形容。
(17:02:25)[*桃園法迄巴]与789说:至此能理解否?
(17:02:36)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您的意思我知
(17:03:42)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要自己去领悟,真正的道是不可心思口议论的,
(17:03:4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若在此能轉折者,依無所住心,一直下去,就能成佛。再來的境界如同觀世音菩薩圓通章所說,您可以參詳:
(17:03:5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17:04:05)[*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17:04:13)[*桃園法迄巴]与789说:- 全部說完 -
(17:04:23)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老实念佛
(17:04:31)789与[*桃園法迄巴]说:顶礼
(17:04:59)..与[*桃園法迄巴]说: 09-15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这段不是更好
(17:05:14)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我领悟了能代你的愚痴吗
(17:06:16)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佛法以心印心
(17:07:57)[*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所謂「宗通說不必,猶如獨眼龍」。至於您是否宗已通,那也不見得!我來問您一句,看您是否宗已通:若眾一打您,您如何?
(17:08:17)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用了语言给你形容,是你没有领悟,没有超脱文字相
(17:09:46)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你都知道了我无通,还要执于问我.
(17:09:56)[*桃園法迄巴]与..说:1)他問如何從佛號不斷能讓人成佛,這跟銷念不同  2)您知何謂念否?願聞您所知的念之見解!
(17:11:37)[*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您連何謂「宗通」也不懂嗎?這還是古德常用辭。若如此不懂,又何必矯情自語他人所不懂語,又說悟者自己去領會。
(17:11:40)..与[*桃園法迄巴]说:哦---就如有热拿臆生身来比就懂---拿心来说就晕
(17:11:45)[*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我說:您並未通宗!
(17:12:00)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阿弥陀佛
(17:12:32)[*桃園法迄巴]与..说:不知所云,什麼是「有热拿臆生身来比」的意思?
(17:12:55)..与[*桃園法迄巴]说:热==人
(17:13:03)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什么是时候说过我通了
(17:13:33)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通者不通,不通则通
(17:13:44)[*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以上所述,並不是從「唯識」的角度而說,而是從修行斷惑的角度而言。因為唯識的說法比較複雜,所以先說唯心的方式。您要聽唯識的說法嗎?
(17:14:26)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您请说
(17:14:36)..与[*桃園法迄巴]说:兜摄六根--净念相续--这的念不是口念的念了
(17:15:37)[*桃園法迄巴]与..说:若您都攝六根,此時沒有意識,不知您如何吃飯?如何與人說話?還是說,您吃飯說話都不必用意識的嗎?(若無意根就無意識)
(17:17:04)..与[*桃園法迄巴]说:那您刚请的观音那段的'念'也不是口念的念
(17:17:34)[*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依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之經文,識略有三: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廣說有八。這八個您應已知吧?
(17:17:52)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我知
(17:18:34)[*桃園法迄巴]与..说:我剛貼的那段經文,連一個念字也沒有,您在迷糊什麼?
(17:18:56)..与[*桃園法迄巴]说:打字论这个---累死哦
(17:19:24)[*桃園法迄巴]与..说:您要善分辨這個「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之中的念之真正意義
(17:20:24)..与[*桃園法迄巴]说:水有多深--我知
(17:20:34)[*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我對前對「789」所說的,就是「一心不住」而成佛的次第,您仔細的去尋索觀看吧,不要閉門造車!
(17:20:49)[*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我對前對「789」所說的 => 我之前對「789」所說的
(17:21:12)[*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您知不知八識生因為何?
(17:22:01)[*桃園法迄巴]与..说:不能用許多文字說明,代表自己完全不知。不能用簡易文字說明,代表自己迷糊未全明。
(17:22:44)..与[*桃園法迄巴]说:切---我不会打5笔
(17:22:45)789与[*桃園法迄巴]说:一念无明妄动转真如为阿赖耶识
(17:23:09)..与[*桃園法迄巴]说:别先入为主
(17:23:46)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那你理解了佛说<金刚经>吗?
(17:23:51)[*桃園法迄巴]与..说:若連我這一問句都無法「鞭辟入裡」的解析、說明,您也不可能對「念」有更微妙的說明 => 若您都攝六根,此時沒有意識,不知您如何吃飯?如何與人說話?還是說,您吃飯說話都不必用意識的嗎?
(17:24:06)[*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已理解,也在用!
(17:24:32)[*桃園法迄巴]与789说:??
(17:24:59)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所以你在是今天这样
(17:25:55)..与[*桃園法迄巴]说:都攝六根---是一层 净念相续又是一层
(17:26:02)[*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我不在,所以是今天這樣
(17:26:36)[*桃園法迄巴]与..说:先說,何謂「淨念」?
(17:27:10)[*桃園法迄巴]与789说:這一句不是正確,知不知何處有過? ==> 一念无明妄动转真如为阿赖耶识
(17:27:25)*#缘尘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好
(17:27:26)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你已经理解了,也在用,所以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见解
(17:27:30)*#缘尘与[*桃園法迄巴]说:可以与您语音吗
(17:27:40)..与[*桃園法迄巴]说:单说 都攝六根 不入六尘--还得请金刚经---还有一个'生其心'那
(17:27:47)[*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沒錯
(17:27:53)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您说吧,我不知
(17:27:57)[*桃園法迄巴]与*#缘尘说:阿弥陀佛
(17:28:11)*#缘尘与[*桃園法迄巴]说:您走好~~~~~请有空常来《佛学讲堂》,网址:http://t4636.bliao.com,不要忘记哦~!
(17:28:19)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原来如此啊!我想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用是怎么用的
(17:28:31)[*桃園法迄巴]与..说:先說,何謂「淨念」?
(17:29:14)..与[*桃園法迄巴]说:都攝六根 不入六尘金刚经---还有一个'生其心'===净念
(17:29:39)[*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大·家·好~
(17:30:20)[*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金剛經云: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一心不住,是指於「四威儀中皆不住妄習」
(17:30:32)[*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大·家·好~
(17:31:06)[*桃園法迄巴]与所有人说:test
(17:31:11)[*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大·家·好~
(17:31:41)cv与[*桃園法迄巴]说:他是燃灯大居士? )
(17:31:43)[*桃園法迄巴]与所有人说:test
(17:31:51)[*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大·家·好~
(17:32:15)[*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一心等於四威儀中皆要做到的意思
(17:32:17)cv与[*桃園法迄巴]说:他是燃灯大居士? 〖重复〗 )
(17:32:23)cv与[*桃園法迄巴]说: )
(17:32:30)cv与[*桃園法迄巴]说:阿弥陀佛 )
(17:32:56)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佛说: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皆空,空无自性,而你却还能理解,还可以用,阿弥陀佛,善哉,善载!
(17:33:04)[*桃園法迄巴]与..说:您搞錯了,是「應無所住」才是淨念
(17:33:18)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一心不住不住一心
(17:33:19)..与[*桃園法迄巴]说:这个'净念'的前面必需把都攝六根 不入六尘解清还得把'生其心'说明白--才算是说明白了'净念'
(17:33:42)[*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信解行證,這四項知不知差別在何處?還是您為以信就是證?
(17:34:19)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不要问我,问你自己的心
(17:34:29)[*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佛說一切法無我,自性無生,不代表不能理解、不能修行
(17:35:01)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那你修行了吗?
(17:35:03)[*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一時忙,沒有立即回答,現在即說!
(17:35:38)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没关系,您先忙,我等着
(17:35:59)789与[*桃園法迄巴]说:這一句不是正確,知不知何處有過? ==> 一念无明妄动转真如为阿赖耶识
(17:37:12)[*桃園法迄巴]与789说:真如意指無妄。若無妄則無生滅,何以還能由真如轉阿賴耶識呢?所以,八識的生因是妄,在楞嚴經中形容是:「妄元無因」「如是迷因因迷自有」「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17:37:47)[*桃園法迄巴]与789说:這一處,很不容易理解,您仔細的思考,有疑可問!
(17:38:03)[*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我是修行人!
(17:38:25)[*桃園法迄巴]与..说:我不是已說:「應無所住」才是淨念。您不認同這個說法嗎?
(17:38:43)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请您分别说一下这三个好吗?:「妄元無因」「如是迷因因迷自有」「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17:39:01)[*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您大約沒看過楞嚴經吧?
(17:39:18)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没有
(17:40:04)..与[*桃園法迄巴]说:就您所言---咋吃饭??
(17:40:10)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佛所说之法,犹如渡河之筏,登上彼岸就应该舍去,你不是已经理解了吗?怎么还抱着竹筏不放呢.试问这样整天抱着,不累吗?这也是解脱了吗?
(17:40:12)[*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妄,如同一個人照鏡時,忽然以為自己的頭不見了,於是就發狂到處去找。借問:他找到時,有得到新頭嗎?他沒找到時,頭有喪失嗎?
(17:40:49)[*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若照您的說法,佛吃飯也是抱著竹筏了?
(17:40:56)789与[*桃園法迄巴]说:那这个以为从何而有?
(17:41:21)但用此心与[*桃園法迄巴]说:「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住妄想境,而不加了知,即可无咎!
(17:41:23)[*桃園法迄巴]与789说:那就是「妄」,所以妄元無因。而且,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17:41:52)[*桃園法迄巴]与..说:如何吃飯?這就希奇了!真的很希奇!
(17:42:14)[*桃園法迄巴]与..说:就是無妄而吃飯!
(17:43:06)..与[*桃園法迄巴]说:根直对尘嘛----如是如是
(17:43:13)[*桃園法迄巴]与..说:若不知無妄,那就是「無所住而吃飯」
(17:43:21)789与[*桃園法迄巴]说:为何会迷因?因迷而有,实为无有
(17:43:57)[*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不能說實無所有,這是外道的無見、斷見。
(17:44:40)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但为体会迷因?
(17:45:06)[*桃園法迄巴]与..说:吃飯真的是一件大事,真的要仔細的去思惟如何吃飯的方式!
(17:45:34)[*桃園法迄巴]与..说:您這裡說「根直對塵」,請解釋您如何根直?
(17:45:35)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但为何会迷因?
(17:45:52)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你的理解越来越离道了
(17:45:57)[*桃園法迄巴]与789说:這說起來要一段長時間,您有時間,有耐心嗎?
(17:46:28)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有足够的耐心,您请说
(17:46:36)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学习佛法就是要辩证
(17:46:43)[*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我盡量簡短的說吧!
(17:46:53)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好的
(17:47:33)[*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您若知一心是要時時做到。不住就是無所住六塵。那我們二人就無話可說。
(17:47:34)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今天跟你聊得好可以,只是你还要努力
(17:48:17)[*桃園法迄巴]与..说:無語是因為根不直嗎?
(17:48:43)..与[*桃園法迄巴]说:如来有肉眼否???有了能看到饭碗否??看见碗了能看到碗碗里的饭否??
(17:49:16)[*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先問您:您說桌子是有?是無?是非有?是非無?是非有亦非無?還是什麼義理,您可以直說!
(17:49:46)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一心不住不住一心,看来对你来说是很难理解,你根基太小了点
(17:49:55)[*桃園法迄巴]与..说:報身佛有肉眼,能看飯碗,能看碗裡物。
(17:50:18)..与[*桃園法迄巴]说:肉眼没错---碗和饭也没错---错在您问了一句您這裡說「根直對塵」,請解釋您如何根直?
(17:50:42)[*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當您能一心不住時,再來說不住一心吧!斷惑不是比口氣大的
(17:50:53)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我要下了,希望下次见到你是你有所升化
(17:51:19)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阿弥陀佛
(17:51:51)[*桃園法迄巴]与一心不住说:那也是我的祝詞,有緣再會,合十!
(17:51:53)789与[*桃園法迄巴]说:依我现在的理解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看你从什么角度看?从性上说非无,从事上说实有
(17:52:25)[*桃園法迄巴]与..说:「根直對塵」這是您說的,反倒是嫌我問您解釋是錯?您迷糊了嗎?
(17:52:57)..与[*桃園法迄巴]说:
(17:53:01)[*桃園法迄巴]与789说:非也!
(17:53:22)789与[*桃園法迄巴]说:那应如何?
(17:53:46)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好的,同学同修同证菩提
(17:55:07)[*桃園法迄巴]与..说:您這裡說「根直對塵」,請解釋您如何根直? 若說不出,那就顯示您不理解我所說的「無妄吃飯」的意思。那還說什麼「如是如是」,簡直是在作夢一般。
(17:57:0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17:57:55)一心不住与[*桃園法迄巴]说:88
(17:57:56)[*桃園法迄巴]与789说:當妄生時,第八識也跟著產生。所以,妄就是阿賴耶識,二者是同義共名。
(17:58:26)[*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同義共名 => 同義異名
(17:59:2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由於諸識有二種生住滅,所以諸識有三相。=> 轉相 業相 真相
(17:59:59)789与[*桃園法迄巴]说:但阿賴耶識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的识,有妄也有真吧
(18:00:0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流注生、相生,流注滅、相滅,就是轉相。流注住、相住就是業相。
(18:00:41)[*桃園法迄巴]与789说:阿賴耶識「並不是」不生不滅。
(18:01:38)文与[*桃園法迄巴]说:法迄巴,发霉去吧
(18:01:45)[*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所謂的真相,它無生也無滅。如同虛空,不因雲生而生,不因雲滅而滅。所以說虛空無生。真相如同虛空,其中有轉相、業相。
系统:文 成功被您屏蔽!
(18:03:16)..与[*桃園法迄巴]说:呵---您也懂如是??--不会吧
(18:04:0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所謂無生,是指自性無生。譬如這世界是一直的變化遷流,非常。但這不是說,這個世界不存在。如同瀑流,它是剎那剎那的變化,我們可以說無「瀑流」這個東西存在或無「水流」存在嗎?
(18:05:08)[*桃園法迄巴]与..说:不要戲語,下場是被我屏蔽。我問您的話您還沒回答呢:您說「根直對塵」,請解釋如何根直?
(18:05:17)789与[*桃園法迄巴]说:不可以,它只是业续的相续显现而已
(18:05:5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即使如此,也不是不存在的意思。佛說:不實。實乃以無生為標的而說。
(18:06:05)..与[*桃園法迄巴]说:呵---我'如是'一会----看您聊
(18:06:42)[*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佛說一切法如幻,並不是說一切法是幻、是不存在。而是無常。無常不是說它不存在。相續也是如此之義理。
(18:07:08)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这个能理解
(18:07:55)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暂时的停留
(18:08:26)*清音禅心与[*桃園法迄巴]说:万法皆空 因果不空
(18:08:38)*清音禅心与[*桃園法迄巴]说:☆合十☆
(18:08:50)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暂时的显现,无常是指外象,实则无生无灭
(18:09:03)[*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因為一切無常,如同閃電快速,所以說如幻。而這些生起,是依照「緣聚而生」,如同交盧(中間空心的植物)。所以,緣起法如十二因緣,思惟後了知,若無前因就無後緣,這些緣起,它們沒有自性,所以說緣起性空。
(18:09:30)[*桃園法迄巴]与789说:說它們無自性,說它們無生。
(18:09:56)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嗯
(18:10:17)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无生不碍幻有
(18:10:56)[*桃園法迄巴]与789说:這裡的無生,是就其本體而說,如同鏡中影、空中雲、水中月,這些東西有自性嗎?對於鏡、空、水而言,是有生滅嗎?都是沒有,所以說無生。
(18:12:03)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认识无生是为不执着幻有无常?
(18:12:08)[*桃園法迄巴]与*清音禅心说:因果也是空的,眾生妄執才有因果。不然,阿羅漢就不可能不受後有,而要輪迴三界了。
(18:12:1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是的!
(18:13:09)789与[*桃園法迄巴]说:看则看、听则听,不起心念执是为无住?
(18:13:14)vb内心经过一场痛苦的思考, 总算原谅了[*桃園法迄巴]
(18:13:23)*清音禅心与[*桃園法迄巴]说:缘起就是性空
(18:13:29)789与[*桃園法迄巴]说:看则看、听则听,不起心念执着是为无住?
(18:13:40)[*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您可以理解無生是一個假施設的義理,如同數學的「共軛虛根」,它不是實際存在的事,只是為了令吾人更容易了解而施設的。
(18:14:16)[*桃園法迄巴]与789说:重點在「執著」二字。是否分別、起心並不重要。
(18:15:06)789与[*桃園法迄巴]说:为什么?
(18:16:06)*清音禅心与[*桃園法迄巴]说:持花
(18:16:40)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分别、起心则有意起,意起则执,是吗?
(18:16:5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宇宙(第八識)依「能執」的驅力(業力)而產生之後,這個驅力就一直沒停止過,所以展轉產生了其它的七個識。第八識有如大海,眾生如海上波浪,忽於某日「自覺有我」,於是在主觀上就產生了自己的宇宙,
(18:17:37)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
(18:18:0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而與其它自覺眾生的宇宙因為「共相」而產生了交叉之共業。因為與其它眾生的宇宙相異,所以就產生了「自相」的別業。或同相中的自相之別業。
(18:18:44)789与[*桃園法迄巴]说:也能理解
(18:20:47)[*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以上我說是眾生「主觀」作用。若眾生已正等正覺,已經平等,已經斷了塵沙惑之後。則其它眾生的宇宙並不會因為自己的斷離而消失,這就是客觀的。
(18:21:14)[*桃園法迄巴]与789说:這也是所以,為何諸佛成佛之後,所有眾生不跟著一起成佛的原因。
(18:21:50)..与[*桃園法迄巴]说:呵---会解'无明'--
(18:23:04)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是
(18:23:41)[*桃園法迄巴]与789说:眾生是諸波浪,自己平息則稱為佛。其它眾生未平息,所以受諸波相所擾而不安而輪迴生死。由於海不因波成佛而消失,所以佛與眾生皆同一海,所以佛能知十方海味。這裡的大海譬喻有「空間」的意味,但實際的第八識
(18:24:30)[*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之含藏、執藏、所藏功能,是十方法界(含佛眾生等)皆是同時具有。
(18:26:02)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
(18:26:05)[*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佛之所轉,只是轉不自在而為自在,如此而已。也就是所謂的轉識成智,只轉業相,不轉真相。真相無生滅,所以滅的是業相。第八識也有業相,所以第八識也會消滅。所有的識都會消滅,但只滅業相,真相無生滅。
(18:27:05)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只灭业相,不灭心体
(18:27:34)[*桃園法迄巴]与789说:若意滅真的會滅,那就不可能有妙觀察智出現。這就是古人所講的「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之義理。
(18:28:1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在唯識的義理中,當念佛如何達到佛地呢?我說如下:
(18:28:35)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合十☆
(18:30:41)[*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佛在楞伽經中說,「意識滅非七識」。這指意識的業相滅,則所有的根識(業相、習氣)都消滅
(18:31:30)[*桃園法迄巴]与789说: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T16, p0496a
(18:31:55)789与[*桃園法迄巴]说:不用说出处,我信
(18:31:5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離意識非七識。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
(18:32:06)[*桃園法迄巴]与789说: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
(18:33:00)[*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因為意識是藏識生因、所依。所以若意識滅七個識也跟著滅
(18:33:16)[*桃園法迄巴]与789说: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18:33:44)[*桃園法迄巴]与789说: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與相   妄想爾炎識   此滅我涅槃   彼因彼攀緣   意趣等成身
(18:33:50)[*桃園法迄巴]与789说:  與因者是心   為識之所依   如水大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18:36:32)789与[*桃園法迄巴]说:一下子我还很难理解,您请继续,我贴下来再慢慢看
(18:37:50)[*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所以,念佛是意識動,要念佛入念佛三昧,要到念而不念或直接不念時,若意識已不生,那就是真的成佛。但我們來思惟:阿羅漢的意識滅了否?若已滅為何不是佛?若未滅,為何不輪迴三界?
(18:38:55)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我想听您说
(18:38:5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基本上您要問的,我已說完!
(18:39:18)[*桃園法迄巴]与所有人说:在座的那一位,能夠解釋此問? => 阿羅漢的意識滅了否?若已滅為何不是佛?若未滅,為何不輪迴三界?
(18:40:05)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因为流注末灭?
(18:41:39)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只是相灭,流注末灭吧,所以不成佛,但也不轮回三界?
(18:44:21)[*桃園法迄巴]与789说:這裡有深義,要一一心惟。若不再流注,則無此虛空及世界產生。那已斷塵沙惑的佛,他已無識,那他還流不流?
(18:44:34)[*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心惟=>思惟
(18:44:47)yi yi与[*桃園法迄巴]说:☆合十☆
(18:46:14)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是啊,我不知
(18:46:22)[*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所以,玄奘大師立俱生法執,是第七識執取第八識的種子(相分),或執取第六識分別六塵。
(18:47:1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在成唯識中如此的解釋,又與楞伽經不同意思。這種狀況,在佛經中也有彼此互相矛盾之處,必須用真相業相轉相的概念才能轉經。
(18:48:45)[*桃園法迄巴]与789说:這中間有一個圓滿的說法,只有佛佛相知。眾生很難以理解它的真正原因。但我有能說的通之解釋!
(18:49:0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我指譬喻的解釋,並代表它就是真的如此。
(18:49:24)[*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並代表 => 並不代表
(18:49:36)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
(18:50:23)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想听听,在以后看书的过程中作一个借鉴
(18:50:3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您對電腦的咦魇觳皇欤?
(18:50:5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您對電腦的咦鳎觳皇欤?
(18:51:05)789与[*桃園法迄巴]说:?
(18:51:06)[*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您對電腦的作用熟不熟?
(18:51:28)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只是一般的了解
(18:52:45)[*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對帝網之珠的譬喻是否了解?
(18:53:41)789与[*桃園法迄巴]说:不了解,是华严经里的譬喻吧
(18:53:51)[*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是
(18:54:15)886与[*桃園法迄巴]说:本师释迦 )
(18:54:16)886与[*桃園法迄巴]说:供灯 )
(18:54:2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1)電腦是因為有電力才有作用,妄譬如電力
(18:54:39)千千万万对[*桃園法迄巴]微微一笑:我见就是我们之所以会沉沦生死、轮回不已、枉受苦果的根本原因。我见主要指的就是误认「意识」与「末那」为常住不坏心。「意识」与「末那」在佛法上,属世间法,归于生灭无常的十八界法内,不是真心,是为妄心。 )
(18:54:50)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嗯
(18:56:01)[*桃園法迄巴]与789说:2)電腦因為架構,所以電力一開通,之後就依設計的架構而往來跳至內存(記憶體)的各處,來去執行程序
(19:01:18)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电力即是业力,程序即是种子,有业力种子即发生作用,是吗?
(19:03:02)[*桃園法迄巴]与789说:3)內存都是資料碼,至於它能否當程序碼,是依之前跳動的邏輯解釋是否把它當做程序碼
(19:04:30)[*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所謂自心取自心。所以,原本只是電力開通而已,電力依架構而跳來跳去,就產生了電腦各類的功能。
(19:05:01)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
(19:05:5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眾生的架構跟電腦差不多。當妄產生之後,它自組第八識(記憶體)的架構及執取咝械募軜?
(19:06:0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眾生的架構跟電腦差不多。當妄產生之後,它自組第八識(記憶體)的架構及執取作用的架構
(19:06:42)[*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前者是「所藏」,後者是「能藏、執藏」
(19:07:14)无生大乐。与[*桃園法迄巴]说:仁者吉祥。有时,说法连说2遍或3遍,是轻微的相吗?
(19:07:40)wo与[*桃園法迄巴]说:一切是妄吗?
(19:07:53)[*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因為妄是不停的作用,所以就反復的沾染,而以第六識來當沾染的門戶。這個第六識,就是能跳至內存各位置的功能。
(19:08:26)[*桃園法迄巴]与无生大乐。说:不說法也是妄,何況說法一二三遍
(19:08:40)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要对付的重点就是它,这个意识,是吗?
(19:09:4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是的。它是妄的外顯之一,但卻是最重要的門戶。若電腦不再有電,或不再能執行時,它也廢了。(所因滅,所緣滅,則相續滅)
(19:10:06)[*桃園法迄巴]与wo说:當然
(19:10:39)无生大乐。与[*桃園法迄巴]说:还有。请问:仁者虽从圆觉经深入,为何较爱从圆觉经说法,是有所偏执吗?
(19:11:50)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我想我有一些明白了,也许就此能放下心来念佛了
(19:13:46)[*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但我用電腦來形容的重點是,它的記憶體是每一個程序皆共用的,所以,我的過去可以成為您的過去。而且可以在一瞬間就能拿到這資料。這就是為何十方世界對佛而言,如觀掌中庵摩羅果一般的在眼前。
(19:14:15)[*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因為所有都是同時存在。因為佛與眾生是同一體如大海,但只是相不同而已,如波浪。
(19:14:46)无生大乐。与[*桃園法迄巴]说:随喜仁者经常庄严说法。但为何不随顺众生的特点而说法呢?
(19:15:36)[*桃園法迄巴]与无生大乐。说:您為何不吃飯一心念佛,而令自己餓死而去往生極樂世界?難道您還不知道您的所有行為都是在造業嗎?
(19:16:02)无生大乐。与[*桃園法迄巴]说:随顺觉性,并不一定从固定的一两个角度说,对吗?
(19:16:12)[*桃園法迄巴]与无生大乐。说:我用圓覺就如同不自殺的見解。那只是一個見解之下的行為。
(19:16:28)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
(19:17:24)无生大乐。与[*桃園法迄巴]说:探讨而已,别无他意。我亦曾在仁者处受教。
(19:17:3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我們同一體,只是各自著於妄相,佛不著妄相而不自限,所以可以經歷您我過去的著遇,如同是他自己所經歷。
(19:18:21)[*桃園法迄巴]与789说:著遇 => 遭遇
(19:18:52)[*桃園法迄巴]与无生大乐。说:不受我所教,怎知我用圓覺經在說法?旁觀的嗎?若是如此,也是受教了!
(19:19:37)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我能理解,但要实证才是我最终的所愿
(19:20:11)[*桃園法迄巴]与789说:4)當眾生一有妄想心念乃至行為,則這個記憶體就無限增長。但每次跳躍都是在瞬間就能達到目的。
(19:22:11)[*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因為是無限增長的關係,所以,第八識的種子恒不滅。過去無量劫的六根所發妄執,亦皆恒不滅的記錄在第八識的記憶體中。
(19:22:46)千千万万对[*桃園法迄巴]微微一笑:我见就是我们之所以会沉沦生死、轮回不已、枉受苦果的根本原因。我见主要指的就是误认「意识」与「末那」为常住不坏心。「意识」与「末那」在佛法上,属世间法,归于生灭无常的十八界法内,不是真心,是为妄心。 )
(19:24:02)[*桃園法迄巴]与789说:這樣的解釋,就容易的了解,為何能知無量劫的過去,以及未來。因為資料不滅,所以可以算其發生的機率。若以眼見,就顯出未來可能影像給入定者,若以耳聞,就以聲音來呈現
系统:千千万万 成功被您屏蔽!
(19:25:26)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哈哈,所以佛的智慧都一样的圆满,没有一点差别,真是不可思议,谢谢您的解释
(19:25:35)[*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但未來只是一個機率,不是一定會發生,所以有迦葉如來授記調伏子應成轉輪聖王,卻因為吃食而中夭之事件產生
(19:26:50)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好象没听说过此事,指的是怎么一回事?
(19:27:39)[*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世界是報身境界,它的變化是出於意識所能思議,所以什麼情境,在宇宙內都可能發生。相信嗎,有的佛土都是鑽石,連該處的眾生身體也是鑽石所成。
(19:28:03)[*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什麼沒聽過?
(19:28:25)789与[*桃園法迄巴]说:迦葉如來授記調伏子應成轉輪聖王,卻因為吃食而中夭之事件產生 ?
(19:28:44)[*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我的網誌上有,您可以去看!
(19:28:59)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好的
(19:29:15)[*桃園法迄巴]与789说:重要經文典故分類 / 願力及業力相關
(19:29:38)789与[*桃園法迄巴]说:好,我知,谢谢
(19:30:07)[*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原則上,唯識的理解,可以如此想像:
(19:30:43)[*桃園法迄巴]与789说:1)十方法界共一記憶體(第八識或大圓鏡智)
(19:31:35)[*桃園法迄巴]与789说:2)妄有多種外顯,只有一個永不變的現象:執著
(19:31:57)[*桃園法迄巴]与789说:至於為何阿羅漢已斷意識不能成佛的原因,那是妄斷的不夠徹底!
(19:32:53)[*桃園法迄巴]与789说:所以,若您以為看佛經時,要特別小心,要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19:33:22)789与[*桃園法迄巴]说:感谢
(19:33:53)[*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依意識滅的程度,唯識法相宗說有三階的轉識成智。初地、八地、佛地
(19:34:53)[*桃園法迄巴]与789说:但我認為依華嚴經而言,應該至少有四階:初地(分別我法二執)、六地(俱生我執)、八地(能所俱遣,不用意識)、佛地(妄斷)
(19:35:48)[*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大致上說完,還要問嗎?
(19:37:33)[*桃園法迄巴]与789说:先告辭了,有緣再會,合十!

觀四諦勝義

No. 650 諸法無行經 (卷1) T15, p0754a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今云何應觀四聖諦。佛告文殊師利。若行者能見一切法即是無生性。是名見苦。若能見一切法不集不起。是名斷集。若能見一切法畢竟滅相。是名證滅若能見一切法無所有性。是名修道。文殊師利。若行者能如是見四聖諦。是人不作如是分別。是法善是法不善。是法應見是法應斷是法應證是法應修。所謂苦應見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所以者何。凡夫所行貪欲瞋恚愚癡。行者見是法皆空無生無所有不可分別。但積集虛妄。爾時於法無所取無所捨。於三界中心無所礙。見一切三界畢竟不生。見一切善不善法虛誑不實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行者見貪欲性即是涅槃性。瞋恚性即是涅槃性。愚癡性即是涅槃性。若能見一切法性如是。便於一切眾生之中不起憎愛。所以者何。是行者不得是法。若生愛處若生憎處。安住虛空心中。乃至不見佛不見法不見僧。是則不見一切法。若不見一切法於諸法中則不生疑。不生疑故則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故則自寂滅。文殊師利。長老須菩提。知如是法故不來禮佛足。須菩提尚不得自身。何況得如來身。不得自身而得如來身者。無有是處

2007年6月23日 星期六

斷惑是當下義

‧斷惑是當下義

 斷惑是當下義,因為當下的拖延,或放逸自己,怎知下次又不會再放
 逸自己呢?觀察眾生習氣,卻常是這種寬以待己的狀況,以致事件一
 直拖延而不能解決。所以當下應該直接斷惑,而不能放逸自己。

 但若不是因自己習氣所產生的放逸,例如因業力而被工作拘絆,而無
 法當下靜坐來思惟習氣生因,或當下靜坐來澄離。在這種「不由自主
 」的狀況下時,是可以把當下所面臨的斷離決定,放在有空時或下一
 次再發生時來執行。

斷離勸告及解釋之貪習

‧斷離勸告及解釋之貪習

 眾生有貪習之故,所以為了獲得心中的更大舒適,及獲得可能的更大
 外在物質利益,所以養成「解釋」的習氣。例如無論他人指責是否正
 確,都會去解釋原因。這是八風習氣。

 修行人觀察到自己若有這習氣,應該遠離而不去解釋,而默然承受。
 因為,那個指責者,無論是否依慈悲或依其習氣而說,皆是在給您試
 鍊,如同考試一般,修行人一定要通過。

 再審思,即使他人是以其習氣而指責之,雖然是逞其欲,但對吾人卻
 有好處,令吾人了知己行可能有錯誤,或至少是己行未達到完全的慈
 悲行,所以才令其反感。雖然說佛也有被愚痴眾生指責的狀況,而非
 佛自己的過錯,但畢竟在菩薩因地修行中,應該盡量慈(與樂)悲(
 拔苦)才是本份。

 但要更警愓的是,修行人不要學這類眾生的行為!

 因為,若是依習氣而對其他人勸告只是逞己妄習,若是指責更可能是
 無慈悲行為,而令修行人更難斷離妄習。雖然修行人少了一次慈悲去
 磨鍊他人的機會,但畢竟這世界的眾生那幾個不逞其習氣在磨鍊他人
 ?雖說是善意勸告卻是逞其妄習,何況是指責的行為?修行要能自覺
 ,屢次的覺他而不自覺,怎麼可能斷妄習。所以菩薩行者不應愚痴用
 行,而是具智用行,慈悲是應行,但要行其所宜。所以,若已觀察到
 自己有未斷的妄習時,經過「理智審思」之後,若非絕對必要之狀況
 下,不必生心著妄來給眾生勸告,反而應該視若無睹令心寧靜,以養
 成無欲的淨習。若眾生無智,您說了也只是益增他的煩惱,若是有智
 自然會主動發問。

 上述的例外狀況,為當此世界眾生絕大部份人已都默然不去勸告、指
 責他人錯誤時,此時菩薩行者就要具慈悲心來勸告、指責其他人所犯
 的錯誤,雖然在指責時常會有忘了用功而逞己習之狀況,但這也是修
 行本份一定要克服,而令行慈悲時不依己習氣而說,而是依自己斷惑
 法門、依平等心、依無所住心、依四無量心而行。

 不惟心行如此、口行如此,於身行亦應如此。

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諸佛世尊有十勝相

No. 1593 攝大乘論 (卷1) T31, p0113b

攝大乘論。即是阿毘達磨教。及大乘修多羅。佛世尊前。善
入大乘句義菩薩摩訶薩。欲顯大乘有勝功德。依大乘教說如
是言。諸佛世尊有十勝相。所說無等過於餘教。



◆ 編按:佛世尊十勝義相

十勝相者。一應知依止勝相。二應知勝相。三應知入勝相。
四入因果勝相。五入因果修差別勝相。六於修差別依戒學勝
相。七此中依心學勝相。八此中依慧學勝相。九學果寂滅勝
相。十智差別勝相。

由此十義勝相。如來所說過於餘教。如此釋修多羅文句。顯
於大乘真是佛說。復次云何此中略釋。能顯大乘勝於餘教。
今此略釋顯斯十義。唯大乘有小乘中無。何者為十。



◆ 編按:十勝義相略釋

謂阿黎耶識說名應知依止相。
三種自性。一依他性。二分別性。三真實性。說名應知相。
唯識教說名應知入相。
六波羅蜜說名入因果相。
菩薩十地說名入因果修差別相。
菩薩所受持守護禁戒說名於修差別戒學相。
首楞伽摩虛空器等定說名心學相。
無分別智說名慧學相。
無住處涅槃說名學果寂滅相。
三種佛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此三說名無分別智果相。

如此十種處唯大乘中有。異於小乘故說第一。佛世尊但為菩
薩說此十義故。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勝相。所說無等過於餘
教。

復次云何此十勝相。所說無等能顯大乘。是如來正說遮小乘
決非大乘。於小乘中未曾見此十義隨釋一義。但見大乘中釋
。復次此十義能引出無上菩提。成就隨順不相違。為諸眾生
得一切智智。而說偈言

  應知依及相   入因果修異
  三學及果滅   智無上乘攝
  十義餘處無   見此菩提因
  故大乘佛言   由說十義勝



◆ 編按:十勝義相學習次第

-- 編按:(1)
云何十義如此次第說。菩薩初學應先觀諸法如實因緣。由此
觀故。於十二緣生應生聰慧。

-- 編按:(2)
次後於緣生法應了別其體相。由智能離增益損減二邊過失。
如此正修應通達所緣如實諸相。

-- 編按:(3)
次後從諸障應解脫。

-- 編按:(4)
次心已通達應知實相。是先所行六波羅蜜。應更成就令清淨
無復退失。由依意內清淨故。

-- 編按:(5)
次內清淨所攝諸波羅蜜。依十地差別應修隨一三阿僧祇劫。

-- 編按:(6)
次菩薩三學應令圓滿。圓滿已是學果涅槃及無上菩提。

-- 編按:(7)
次後應得修十義次第如此。此次第說中一切大乘皆得圓滿。

此初說應知。依止立名阿黎耶識。世尊於何處說此識。及說
此識名阿黎耶。如佛世尊阿毘達磨略本偈中說

  此界無始時   一切法依止
  若有諸道有   及有得涅槃


阿毘達磨中。復說偈云

  諸法依藏住   一切種子識
  故名阿黎耶   我為勝人說


此阿含兩偈證識體及名。云何佛說此識名阿黎耶。一切有生
不淨品法。於中隱藏為果故。此識於諸法中隱藏為因故。復
次諸眾生藏此識中由取我相故。名阿黎耶識。阿含云。如解
節經所說偈

  執持識深細   法種子恒流
  於凡我不說   彼物執為我


云何此識或說為阿陀那識。能執持一切有色諸根。一切受生
取依止故。何以故。有色諸根此識所執持不壞不失。及至相
續後際。又正受生時由能生取陰故。故六道身皆如是取。是
取事用識所執持故。說名阿陀那。或說名心。


 --編按:心意識,積集名心,恒執為意,分別、了知為識 

如佛世尊言心意識。意有二種。一能與彼生次第緣依故。先
滅識為意。又以識生依止為意。二有染污意。與四煩惱恒相
應。一身見。二我慢。三我愛。四無明。此識是餘煩惱識依
止。此煩惱識由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污。由緣塵及次第能分
別故。此二名意。

云何得知有染污心。若無此心獨行無明則不可說有。與五識
相似此法應無。何以故。此五識共一時有自依止。謂眼等諸
根。

復次意名應無有義。復次無想定滅心定應無有異。何以故。
無想定有染污心。所顯滅心定不爾。若不爾此二定應不異。

復次於無想天一期。應成無流無失無染污故。於中若無我見
及我慢等。

復次一切時中起我執遍善惡無記心中。若不如此。但惡心與
我執等相應故。我及我所此或得行。於善無記中則不得行。
若立二心同時生。無此過失。若立與第六識相應行。有此過


  無獨行無明   及相似五識
  二定無差別   意名無有義
  無想無我執   一期生無流
  善惡無記中   我執不應起
  離污心不有   二與三相違
  無此一切處   我執不得生
  證見真實義   或障令不起
  恒行一切處   名獨行無明


此心染污故無記性攝。恒與四惑相應。譬如色無色界惑。是有
覆無記。此二界煩惱奢摩他所藏故。此心恒生不廢尋。

第三體離阿黎耶識不可得。是故阿黎耶識成就為意。依此以為
種子餘識得生。云何此意復說為心。多種熏習種子所聚故。

云何於聲聞乘不說此心相及說阿黎耶。阿陀那名微細。境界所
攝故。何以故。聲聞人無有勝位為得一切智智。是故於聲聞人
離此說。由成就智令本願圓滿。故不為說。諸菩薩應有勝位為
得一切智智。故佛為說。何以故。若離此智得無上菩提無有是
處。

復次此識於聲聞乘由別名如來曾顯。如增一阿含經言。於世間
喜樂阿梨耶。愛阿黎耶。習阿黎耶。著阿黎耶。為滅阿黎耶。

如來說正法。世間樂聽故。屬耳作意欲知生起正勤。方得滅盡
阿黎耶。乃至受行如來正法及似法。由如來出世。是第一希有
不可思議法。於世間顯現如本識。此如來出世四種功德經。由
別義於聲聞乘此識已顯現。

復次摩訶僧祇部阿含中。由根本識別名此識顯現。譬如樹依根
。彌沙塞部亦以別名說此識。謂窮生死陰。何以故。或色及心
有時見相續斷。此心中彼種子無有斷絕。是應知依止阿陀那阿
黎耶。質多根本識。窮生死陰等。由此名小乘中是阿黎耶識已
成王路。

復有餘師。執心意識此三但名異義同。是義不然。意及識已見
義異。當知心義亦應有異。

復有餘師。執是如來說世間喜樂阿黎耶如前所說。此中有五取
陰說名阿黎耶。

復有餘師。執樂受與欲相應說名阿黎耶。

復有餘師。執身見說名阿黎耶。

如此等諸師迷阿黎耶。由阿含及修得。是故作如是執。由隨小
乘教及行。是師所立義不中道理。若有人不迷阿黎耶識。約小
乘名成立此識其義最勝。云何最勝。若執取陰名阿黎耶。於惡
趣隨一道中一向苦受處於彼受生。此取陰最可惡逆。是取陰中
一向非可愛。眾生喜樂不應道理。何以故。彼中眾生恒願取陰
斷絕不生。若是樂受與欲相應。從第四定乃至上界皆無此受。
若人已得此受。由求得上界則生厭惡。是故眾生於中喜樂不稱
道理。若是身見正法內人。信樂無我非其所愛。於中不生喜樂
。此阿黎耶識眾生心執為自內我。若生一向苦受道中。其願苦
陰永滅不起。阿黎耶識我愛所縛故。不曾願樂滅除自我。從第
四定以上受生眾生。雖復不樂有欲樂受。於阿黎耶識中是自我
愛隨逐不離。

復次正法內人。雖復願樂無我違逆身見。於阿黎耶識中亦有自
我愛。以阿黎耶名安立。此識則為最勝。是名成立阿黎耶別名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經藏付囑

No. 261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卷1) T08, p0868c

復次慈氏我滅度後。令阿難陀受持所說素咀纜藏。其鄔波離受持所說毘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說阿毘達磨藏。曼殊室利菩薩。受持所說大乘般若波羅蜜多。其金剛手菩薩。受持所說甚深微妙諸總持門。如是教門能除有情生死煩惱長夜黑闇。速能出離證解脫果。譬如明燈能除暗暝。使得見道。佛亦如是然智慧炬能照有情十不善闇。使見善道。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果位比較】阿羅漢乘與菩薩乘果位比較(三果約當菩薩五地)

習氣指的是已習慣的情緒,它有粗有細,細從塵沙惑至粗的思惑。即便連見惑也是一種習氣,在佛法中的見惑指的是執著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之結使,但要破見惑除了要破此五見結使之外還要破「疑結」,所以稱為下三結(見結、戒禁取結、疑結),同時,還須具十六行。


  下三結:一見結,即五見之結,統稱我見。二戒取結,行邪戒也。
      三疑結,疑正理也。


  十六行有分大小乘,小乘而言:

  (1) 所謂斷欲界見惑之智,及能忍可其心符合四諦之理,謂「苦法
    智忍,苦法智,集法智忍,集法智,滅法智忍,滅法智,道
    法智忍,道法智」。

  (2) 以及斷色界、無色界之見惑,而忍可於四諦之理:「苦類智忍
    ,苦類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類智忍
    ,道類智」。

  若是大乘,則依圓鏡之智而能令心忍可於無生之理!



◆ 須陀洹,約當初地菩薩而劣

  破三結:見結、戒取結、疑結
  輪迴:尚須七往返人道
  破惑:三界所有見惑,沒有破任何思惑
  破執:小乘破四諦理之分別我法二執。大乘破無生理之
     分別我法二執
  備註:又名見道、入流、預流果



◆ 斯陀含果,約當二地菩薩而劣

  破結:貪瞋漸薄,這指心無淫慾而應配偶所求方行之
  輪迴:尚須一往返人道
  破惑:三界所有見惑,及欲界前六品思惑。欲界又稱五趣
     雜居地,分有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
     。六品思惑約當忉利天或須焰摩天。
  破執:小乘破四諦理之分別我法二執。大乘破無生理之分
     別我法二執。


  判斷小乘二果約當菩薩二地,是依下列經典之經文,以及
  與三果阿那含所證境界相比較的結果: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7) T09, p0575b
     歡喜地中。漸生堅固願。
     離垢地中。不與破戒共宿。
     明地中。捨諸假名。
     焰地中。於佛得一心不壞淨信。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7) T09, p0577c
     持戒及多聞 在於二地中
     猶如香山王 集一切香物
     如軻梨羅山 多積諸寶華
     明地集聞智 禪定亦如是
     焰地多積聚 入道法不壞
     如仙聖山中 善寂所遊止
     五地諸神通 無能得及者
     如由乾陀山 多集夜叉眾
     ...(中略)...
     又復初地中 發於廣大願
     二地持戒品 三地假名壞
     第四地專一 五地眾妙事
     ...(中略)...
     發心出世間 得入於初地
     二地淨持戒 三地修諸禪
     四地道行淨 五鍊方便慧


    No. 220e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68) T07, p0932b
     於初地中得平等身。何以故。通達法性。離諸邪曲。見平等故。
     第二地中得清淨身。何以故。離犯戒失。戒清淨故。
     第三地中得無盡身。何以故。離欲貪瞋。得勝定故。


◆ 阿那含果,約當五地菩薩而劣

  破五下分結:
  一貪結,貪慾之煩惱。
  二瞋結,瞋恚之煩惱。
  三見結,五見之煩惱。
  四戒取結,取執非理無道邪戒之煩惱。
  五疑結,狐疑諦理之煩惱。

  此五結於欲界生起而不能超脫,故謂之下分結。

  輪迴:不必往返人道,住於四禪之五不還天
  破惑:三界所有見惑,欲界所有思惑(九品),
     已破貪瞋二毒
  破執:小乘破四諦理之分別我法二執。大乘破無
     生理之分別我法二執


  判斷小乘三果約當菩薩五地,是依下列經典之經文:

    No. 309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卷2) T10, p0974a

    如是最勝。修成菩薩欲成無上正真之道等正覺者。常當思惟
    心念去離九眾生居。一切眾生我人壽命無所希望。所作因緣
    皆悉避之。亦莫思惟俗間之念。消除一切眾念之想。

    修成菩薩。復於十五殊特之心。向法次法進成其道。從第一
    法入苦法忍。增於善根同無漏行。從於五住至得如來。悉具
    善根思惟欲愛。

    五住菩薩斷除欲愛。滅不善根住於欲界。執忍苦慧思惟苦本
    。無形界中無色之身。不得思惟苦之無本。是故菩薩不於無
    形除欲界法。


    注一:以上五住是舊譯,新譯是五地。



◆ 聲聞及緣覺阿羅漢,約當六地菩薩而較劣

  破五上分結:
  一色愛結,貪著色界五妙欲之煩惱。
  二無色愛結,貪著無色界禪定境界之煩惱。
  三掉結,色及無色界眾生心念掉動而退失禪定之煩惱。
  四慢結,二界眾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煩惱。
  五無明結,二界眾生痴瘖之煩惱。

  輪迴:已破三界
  破惑:三界所有見思惑,已破三毒
  破執:小乘破四諦理之分別我法二執及俱生我執。大乘破無生理之
     分別我法二執及俱生我執。
  證得﹕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無願)三昧。

  判斷小乘阿羅漢果約當菩薩六地,是依下列經典之經文: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5) T09, p0562b

    佛子。菩薩住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
    法而不捨離。以轉勝心故。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

    金剛藏言。從六地來。能入寂滅。今住此地。於念念中。
    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是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
    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請有緣人同時參考以下經文:
初地至八地證境與聲聞辟支境界比較

瑜伽種類

‧行動瑜伽 (Astanga Yoga)
 
 中心:行動之路
 說明:以實際執行體位法、斷食、各種淨化身心的方法、
    勞動、工作來達成目的


‧巴蒂瑜伽 (Bhakti Yoga)
 
 中心:虔敬之路
 說明:以愛、謙虛、柔和、純潔、簡樸、真誠為出發點
 行為:歌誦上蒼


‧耆那瑜伽 (Jnana Yoga)

 中心:知識之路
 說明:追求解脫知識
 行為:通過聆聽教誨而開放出智慧的花朵


‧軍荼利瑜伽 (Kundalini Yoga)

 中心:能量之路
 說明:這是經過喚醒孔達里尼(氣的意思)而一一通
    過脈叢結(諸脈輪)而解脫的方式


‧羅闍瑜伽 (Raja Yoga)

 說明:這是綜合行動瑜伽、巴蒂瑜伽 、耆那瑜伽、軍荼利瑜伽
    的方式。是透過八步功法的修練來達到三摩地。這也是
    最有系列也最難的一種方式。

2007/06/20 12:56 - 19:22

(12:56:26)但用此心与[*桃園法迄巴]说:(12:29:40)*桃園法迄巴与所有人说:大家午安,我是法迄巴,已悟佛知見-------师兄,开,示,悟,入,这四个次第,"开"与"示"您为何不讲?
(12:56:40)nasngnga与[*桃園法迄巴]说:他那么自恋,你没感觉那是个精神有问题的人吗? )
(12:57:16)nasngnga与[*桃園法迄巴]说:自恋狂你好
(13:02:04)[*桃園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一屋中有寶珠,您欲令眾生見此寶珠,打開大門令有路進是「開」。入屋之後顯示此寶珠予人見是「示」。告知此寶珠皆係眾生本家亦具有,眾生亦知如此是「悟」。及至自己亦能擁有寶珠是「入」
(13:04:04)*~逸 飞~与[*桃園法迄巴]说:持花
(13:04:09)[*桃園法迄巴]与*~逸 飞~说:南无阿弥陀佛
(13:04:22)*~逸 飞~与[*桃園法迄巴]说:?
(13:04:29)[*桃園法迄巴]与*~逸 飞~说:??
(13:04:30)*~逸 飞~与[*桃園法迄巴]说:
(13:04:38)[*桃園法迄巴]对着*~逸 飞~笑了笑
(13:04:40)*~逸 飞~与[*桃園法迄巴]说:同意
(13:04:51)[*桃園法迄巴]与*~逸 飞~说:同意什麼?
(13:06:19)*~逸 飞~与[*桃園法迄巴]说:一屋中有寶珠,您欲令眾生見此寶珠,打開大門令有路進是「開」。入屋之後顯示此寶珠予人見是「示」。告知此寶珠皆係眾生本家亦具有,眾生亦知如此是「悟」。及至自己亦能擁有寶珠是「入」
(13:06:30)[*桃園法迄巴]与*~逸 飞~说:了解
(13:06:50)一与[*桃園法迄巴]说:莲花
(13:10:2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仁者成佛否
(13:12:4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仁者成佛否 〖重复〗
(13:13:48)[*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尚未夢見在,何況清醒時
(13:14:15)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为何说已悟佛之之见
(13:15:18)[*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若人行於沙漠,遠見城市在望但仍身在沙漠中,此人可以說,「我已悟出沙漠路」否?
(13:15:24)但用此心与[*桃園法迄巴]说:無生(淨圓覺,法身,佛性),譬如圓鏡,物來即照,物去如如,物再來再照,物再去又如如,圓鏡不隨鏡中物生滅而生滅,圓鏡喻無生,鏡中物喻妄。---您只要假設您的心,好像鏡子,那妄念本來就在心中流轉 ,
(13:15:47)nasngnga与[*桃園法迄巴]说:你离悟佛知见还差得很远啊.要小心别大妄语,那可是地狱业啊.哎!!!!!!
(13:15:55)但用此心与[*桃園法迄巴]说:那就算開悟了吗?
(13:16:03)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即如是为何说佛道无次第
(13:16:21)[*桃園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那是修行方式,十方諸佛皆是依圓鏡智而斷塵沙惑
(13:17:13)但用此心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只要假設您的心,好像鏡子,那妄念本來就在心中流轉 , 那就算開悟了吗?您只是在講,妄念流轉,您好像觀察得到的境界而已 !!
(13:17:18)[*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若此人忽然清醒,方了知之前所見悉是夢幻,借問夢醒之間有次第否?
(13:17:56)nasngnga与[*桃園法迄巴]说:知道一点佛法的道理是不能算悟的
(13:18:28)[*桃園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開悟只是心領神會,只是理解一個道理。有的人在悟時會斷惑,有的人不會。至於依於圓鏡智而行,那是一個行為。
(13:18:31)但用此心与[*桃園法迄巴]说:把觀察到妄念流轉,當成開悟,甚至當成入佛知見 ,这是不太准确的.
系统:nasngnga 成功被您屏蔽!
(13:19:0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仁者醒否
(13:19:55)[*桃園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悟也不是「觀察到妄念流轉」之意思,我已說明過。至於入佛知見,我也從沒說過自己是已入佛知見。不知您說這些的意旨在對我強調什麼?
(13:20:12)[*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還在夢中,之前我已回答
(13:21:37)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即然为成佛为何说顿悟即能成佛 〖重复〗
(13:21:5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即然为成佛未何说顿悟即能成佛 〖重复〗 〖重复〗
(13:22:14)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即然未成佛为何说顿悟即能成佛 〖重复〗 〖重复〗 〖重复〗
(13:22:40)[*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我又何曾說過頓悟即能成佛? 請問您昨夜為何要強.一女子?
(13:22:5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請問您昨夜為何要強姦一女子?
(13:23:0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佛道不需次第不是你说的吗
(13:24:1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我不用您的說法。我會說,對某些人而言,證無生無需次第,這類人是圓覺經所說的頓覺人。
(13:24:25)*~逸 飞~与[*桃園法迄巴]说:(13:22:5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請問您昨夜為何要強姦一女子 )
(13:24:40)[*桃園法迄巴]与*~逸 飞~说:^_^
(13:25:14)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顿觉直时是否就是成佛
(13:25:2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顿觉之时是否就是成佛 〖重复〗
(13:25:5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不是您所說的報身佛,而是法身佛
(13:26:21)[*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不是「通謂」的報身佛,而是法身佛
(13:27:20)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没问法身佛我问的是佛道的修行次第
(13:27:3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這中間還有揀擇處,若一覺就永覺者,所證即是報身佛。若一覺只是當下剎那者,則是法身佛。
(13:28:2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所說的修行次第,是在指報身佛。佛有三身義,是無法分離。
(13:28:2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何是法身
(13:28:38)[*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無生是法身
(13:28:4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何为无生
(13:29:24)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如来藏是什么
(13:30:40)[*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如來藏即是無生之異名
(13:30:53)[*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所謂無生,請詳閱以下經文: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13:31:01)[*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
(13:31:1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猶如迷人四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13:31:29)[*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13:31:38)[*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
(13:31:4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13:32:0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13:32:10)[*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13:32:1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13:32:23)[*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 貼完 -
(13:33:2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圆觉是无生吗
(13:34:21)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圆觉是无生吗 〖重复〗
(13:35:30)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圆觉是如来藏吗
(13:36:20)[*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圓覺是方法
(13:36:45)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可知知幻即离之知幻二字之真义吗
(13:37:4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就是字面的意思
(13:38:24)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圆觉即是如来藏汝尚不知竟敢口出狂言已悟佛知见
(13:38:4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知幻即是悟圆觉
(13:39:13)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不悟圆决则不知何者为幻
(13:39:3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我已貼出圓覺經文,您還看不懂而說圓覺就是如來藏,如同一加一等於三,還罵老師錯誤,我真是無語!
(13:40:20)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是你看歪了还前来误导学人
(13:41:4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再好自的仔細看吧! 若不懂何謂「陀羅尼」,我建議您速查佛學辭典
(13:42:07)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圆决即是如来藏即是禅宗的本来面目净土的自性弥陀唯识的阿赖耶
(13:42:08)[*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這句看分明了嗎 =>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13:42:48)[*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去佛學辭典 查「陀羅尼」的意思吧!
(13:42:53)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何为陀罗尼
(13:43:1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自己查吧,不要懶惰
(13:44:4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这与我有正法眼藏附嘱于汝之正法眼藏有何区别
(13:45:28)[*桃園法迄巴]与*~逸 飞~说:為何「清蓮」被「清蓮」自己給踢出呢? (覺得滑稽) ^_^
(13:46:08)[*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依我所悟,二者所指的目的是一樣的
(13:46:39)[*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正法眼藏之後還有話: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13:47:1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正法眼藏之後還有話:教外別傳,「直指人心」,不立文字
(13:47:3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即是一样为何说如来藏不是圆觉
(13:48:3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如來藏是佛性、真如、法身、淨圓覺、無生之異名。
(13:48:3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圆觉几是禅宗的直指真心
(13:49:05)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圆觉即是禅宗的直指真心 〖重复〗
(13:49:22)[*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佛有三身義:法身、報身、化身。如來藏是法身義,圓覺是化身義
(13:49:44)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如来藏是体,佛性是用
(13:49:59)[*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建議您要說「圓覺法」比較適當
(13:50:13)*~逸 飞~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上班了 〖重复〗
(13:50:15)*~逸 飞~与[*桃園法迄巴]说:善知识们慢聊,末学先行告假,有缘再会!
(13:50:2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体用要分清
(13:50:2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如來藏、佛性、無生皆是異名同義
(13:50:34)[*桃園法迄巴]与*~逸 飞~说:南无阿弥陀佛
(13:51:25)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如来藏是灯佛性是光,光是灯否
(13:51:53)[*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的知見大有問題。若有體,則體為真。則體所顯之用亦是真。那殺人放火就是體之用。但殺人放火卻是妄,如此體就等於妄!我說您的知見大有問題而不自知。
(13:52:12)净心德缘与[*桃園法迄巴]说:你好!我是广东韶钢的
(13:52:32)[*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如來藏等同佛性。若您還不能仔細的看我所說,我不想再重復說
(13:52:39)[*桃園法迄巴]与净心德缘说:南无阿弥陀佛
(13:53:24)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连体用都不分还敢称已悟佛之知见
(13:54:11)净心德缘与[*桃園法迄巴]说:韶关南华禅寺
(13:54:13)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光是灯吗
(13:54:2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才不知體用!昏到... =.="
(13:54:28)净心德缘与[*桃園法迄巴]说:六祖惠能
(13:55:0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光是灯吗 〖重复〗
(13:55:1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檯燈怎會是光線呢?
(13:55:5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那为何说如来藏等同佛性呢
(13:57:06)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如来藏是体是无为,佛性是用是有为
(13:58:15)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们的如来藏他双具无为与有为
(13:58:30)净心德缘与[*桃園法迄巴]说:什么?
(13:58:49)[*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妄才是體,無生不二,既不有生怎會有體? 至於其它的體用說,就免說了
(13:59:2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的知见如此颠倒
(13:59:42)[*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再說第N次:如來藏、佛性、無生皆是不二,離有無、生滅、一異、常斷。若再不懂,我不再應語!
(13:59:50)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们的如来藏是妄吗
(14:00:1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我所說是有經證,不是您一句知見顛倒可以摧毀。反而是您的知見錯誤!
(14:00:29)[*桃園法迄巴]与净心德缘说:??
(14:00:45)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请举出经证
(14:01:31)[*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無生的經證我已舉出,現在我再舉出如來藏、佛性的經證。希望我舉出後,可以看到您說一句:「我的知見錯了」
(14:01:45)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说吧
(14:05:24)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无生的经证你错会了
(14:09:3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无生是说我们的如来藏的自体性的,他本自无生所以不灭.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存在,不是因缘所生
(14:10:50)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若是因缘所生终必坏灭故名无生
(14:13:2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找到了吗
(14:15:51)[*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有數處,但我貼最佳的出處:No. 120 央掘魔羅經 (卷2) T02, p0526a
(14:16:03)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好
(14:16:08)[*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嗚呼苦哉苦哉。不信之人於三世中甚可哀愍。諸說法者。應如是說稱揚如來常住真實。若說法者不如是說。是則棄捨如來之藏。
(14:16:1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是人不應處師子座。如旃陀羅不應服乘大王御象。一切諸佛極方便求如來之藏生不可得。不生是佛性。於一切眾生所。無量相好清淨莊嚴。
(14:16:39)[*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經文中之「如來之藏」即是「佛性」之意。
(14:17:0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而「不生是佛性」,不生即是無生。
(14:17:57)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错会了
(14:18:1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連我貼出的經文都不能了知「無生」的意旨,您的程度很差呀,我再貼另一篇佛經來說明 => 无生的经证你错会了
(14:18:31)[*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這句話是錯誤的知見 => 是因缘所生终必坏灭故名无生
(14:19:04)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看全了不要断章取义
(14:19:06)[*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再看這五篇經文來看看,若再說我錯會,那我們不必再談了,您的因緣還未成熟。
(14:19:22)[*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No. 310 大寶積經 (卷87) T11, p0500a
(14:19:3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再看這五篇經文 => 您再看這「一」篇經文
(14:19:42)[*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無生。云何當得此無生忍。佛言。無生者。非先有生後說無生。本自不生故名無生。非先有起後說無起。本來不起故名無起。非先有相後說無相。
(14:19:48)[*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本來無相故名無相。非先有作後說無作。本自無作故名無作。非先有眾生。後說於空。眾生性空故說為空。如是了知無生無滅本無所染。是名無生。
(14:20:50)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之所说与此有违吗
(14:21:5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09:3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无生是说我们的如来藏的自体性的,他本自无生所以不灭.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存在,不是因缘所生
(14:22:2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是因缘所生终必坏灭故名无生
(14:22:47)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若是因缘所生终必坏灭故名无生 〖重复〗
(14:23:5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經文已說明「非先有生後說無生,本自不生故名無生」,這麼明顯的經義,怎麼還執著「若是因缘所生终必坏灭故名无生」
(14:24:1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因緣是生滅法,還真不懂嗎?
(14:24:5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之所说你尚误会如此地步何况佛说
(14:26:39)[*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1)如來藏是佛性、無生,本無體可言,何以故?無生何來有體?所以,妄是體 2)本來無生,何來因緣?所以因緣是妄。妄是有生滅,有生必有滅,這是定理。
(14:27:41)[*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若不懂因緣是妄,而說「若是因缘所生终必坏灭故名无生」就是錯誤的見解。無生不因因緣之滅而產生。無論是否有因緣,無生悉不二。
(14:27:51)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无生之体即是如来藏若无如来藏一切法不能生起
(14:28:35)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尚未理解不二之理
(14:28:4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無生等同如來藏,怎麼經文看過之後,還有這種見解呢?我再說第N+1次,「無生等同如來藏」
(14:29:23)[*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無生等同如來藏,所以不可以說「无生之体即是如来藏」
(14:29:5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如来藏具中道性故不二离一异
(14:30:39)[*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先看這一句話就知您不懂無生,現在您承認知自己知見錯了吧?
(14:30:40)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无生是说如来藏的自体性的
(14:31:21)[*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再說N+2次:無生等同如來藏。二者同義異名,還看不懂我的話嗎?我都已經引出經文
(14:31:26)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若无如来藏无生之名无从生起
(14:31:50)[*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再說N+3次:無生等同如來藏。二者同義異名
(14:32:07)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如来藏是一切法之所依
(14:33:17)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懂你之所说你却不动我所说
(14:34:0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很明顯的錯誤知見有二 1)說無生之體是如來藏,把無生與如來藏當二種不同義理 2)說「若是因缘所生终必坏灭故名无生」
(14:34:5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第二個錯誤知見,我再引佛經來說明,若您看不懂佛經,我也無語!
(14:35:06)[*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4c
(14:35:13)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错会我之所说如此严重
(14:35:2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14:35:33)[*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14:35:5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這二個明顯錯誤,我誤會了嗎? => 1)說無生之體是如來藏,把無生與如來藏當二種不同義理 2)說「若是因缘所生终必坏灭故名无生」
(14:36:43)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无生是说我们的如来藏的自体性的,他本自无生所以不灭.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存在,不是因缘所生
(14:37:15)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连起来读下一句
(14:37:37)[*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現在您倒是會轉口了,這也算不虛我一番言語了!
(14:38:01)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是你理解歪了 〖重复〗
(14:38:1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無生就是如來藏,二者同義,沒有誰是誰的自體性。
(14:38:35)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还是没懂我之所说
(14:38:59)[*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之前您還不承認無生就是如來藏,還是說,您現在「也不承認」無生是如來藏?給我肯定句
(14:39:44)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何时说无生不是如来藏了你找出来
(14:40:28)[*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 (14:27:51)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无生之体即是如来藏若无如来藏一切法不能生起
(14:40:45)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是你错解
(14:41:3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這句話您也說錯(錯誤之處真是多呀) => (13:38:24)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圆觉即是如来藏汝尚不知竟敢口出狂言已悟佛知见
(14:41:3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还没懂这句话的意思
(14:42:45)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圆觉即是如来藏我还是这样说 〖重复〗
(14:42:53)[*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那句話已很清楚的說:「無生之體」,所以無生有體。這個觀念就是錯誤。無生無體,若是離二,怎又會有體?若不是您的知見錯,也是您的用辭錯。反正,您必有一錯處。
(14:43:1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何是二啊
(14:43:31)[*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就圓覺經該段經文而言,圓覺是一個方法,所以才稱為陀羅尼,您真是鐵齒不認錯。
(14:44:0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二也不知?唉..... 一異、生滅、常斷、來去是謂二
(14:45:1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圆觉经佛明说真心与禅宗无二你却不知反来诬我不懂
(14:46:1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1)說圓覺是陀羅尼,是就該段經文而說。不要拖下整個圓覺經文 2)圓覺經中也沒說禪宗,您不要妄語
(14:46:31)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体即是法身你却说无体
(14:46:49)[*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若有體則有相、用,是不是?
(14:46:5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是啊
(14:47:2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無生離二,您來說無生之體、相、用給我看看!
(14:47:5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真是日用而不知啊
(14:48:33)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即然无体你用什么来成佛
(14:48:52)[*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那來的佛?那是眾生的妄想執著
(14:49:16)[*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修行是在斷妄,不在成佛。妄盡而「假名成佛」
(14:49:1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无佛你为何学佛
(14:49:26)[*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斷妄
(14:49:36)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有妄吗
(14:49:42)[*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沒妄嗎?
(14:49:5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妄在何处
(14:50:00)[*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在您這一句處
(14:50:30)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那为何说无体呢
(14:50:42)[*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這您要耐心看我說明!
(14:52:03)[*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說體,有時是方便說,所以偶而以佛性喻體,但若有體則有相用,由相用知是妄之故,所以,若相用為真,則妄亦真。然妄本不同於真。若如此,
(14:52:07)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即然无体妄从何来
(14:52:50)[*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由體出相用,則體亦成妄。所以了知,所謂體是妄之意。而佛性喻為體者,則是譬喻,譬喻之事本來是在說理,就不是真義。
(14:52:50)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的知见太邪了
(14:53:0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妄之產生本就無因,您不認同嗎?
(14:54:11)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不认同
(14:54:1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佛性離二不可思議,但要說明所以用譬喻。所謂言語道斷,既是不可思議怎是言語所能言真呢。所以惟智者知喻
(14:54:5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不認同嗎?之前我引的楞嚴經就說「妄元無因」,您不認同就是不承認釋迦牟尼佛所說教言。
(14:55:15)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妄若无因那一切法是无因而自有吗
(14:55:51)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元即是妄的因
(14:56:13)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佛说的是妄元而不是妄
(14:56:4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唉...何必愚執呢?承認佛經、折伏心中的剛強習氣,不就一切廓然了嗎?
(14:57:2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若您說「妄元」不是妄,那您來說,什麼是您所說的「妄元」呢?
(14:57:2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可懂失之毫哩谬之千里吗
(14:57:54)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妄元就是妙明真心
(14:58:1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就是我们的如来藏 〖重复〗
(14:58:3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就是圆觉
(14:58:36)[*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依您的邏輯,該經文為何在接下來說: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14:59:1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再解釋,既然妄元是妙明真心,那為何要說「無因」?
(14:59:56)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妄元本无因无智之人却妄想有因而生
(15:00:3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妄元不是因缘所生本自无生
(15:01:02)[*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妙明真心本無因? 它又不是妄,又何必有因? 不管從語義上,或從事實的訓詁學,您都是錯誤。您大概不知「原」在古代是通「元」吧?
(15:01:20)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谁说有因了
(15:01:4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有把整段經文的上下文看清楚了嗎?要我引用歷來古德的注釋說明嗎?
(15:02:16)[*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我看,您是歷史中「第一人」做這種解釋的。既不顧上下文,也不顧訓詁學。
(15:02:28)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妄的体即是元,元无因而自有明白吗
(15:03:0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妄从元体生
(15:03:5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无体则无妄
(15:04:1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妄也不從「無生(如來藏)」而生,這義理您還是不懂,只能說「不離如來藏」
(15:04:2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只是你看不动
(15:05:41)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生而不生,生灭是妄见
(15:06:0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
(15:06:56)[*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既然這一處經文看不懂,而要強解,我就用另一處經文破您的執著。若再妄執而不降伏其心,今日我不會再應語,而將您「屏蔽」!
(15:07:06)[*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15:07:2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随便举
(15:07:34)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一一破你
(15:07:48)[*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15:08:19)[*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看清楚了吧? => 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15:08:33)[*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這裡沒有「元」字讓您迷惑了!
(15:09:3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即是佛所破斥虽佛发明犹不能返之类人啊
(15:10:1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這麼清楚的經文還不能破您的愚執,我真是無語!今日就談到此!
系统:摧邪 成功被您屏蔽!
系统:摧邪 被您成功解除屏蔽!
(15:11:30)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还真是无语于真者面前
(15:11:33)*筷子师傅与[*桃園法迄巴]说: )
(15:13:58)[*桃園法迄巴]对着*筷子师傅笑了笑
(15:14:35)dsa与[*桃園法迄巴]说:莲花 )
(15:14:39)dsa对[*桃園法迄巴]道:拜山拜水拜码头, 在下初到宝地, 还请各位老大们多多关照! )
(15:14:57)dsa与[*桃園法迄巴]说:合十 )
(15:16:31)[*桃園法迄巴]与dsa说:有疑可以問
(15:22: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12 专送】 )
(15:22:33)12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好!欢迎仁者光临佛学交流! )
(15:22:45)12与[*桃園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5:22:50)12对[*桃園法迄巴]很有礼貌地说了一声:“Hi! 你好!”
(15:22:54)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好
(15:23:27)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上段所举是说妄元无因,此段所举是妄无因你自己愚昧无知反来诬我
(15:25:28)[*桃園法迄巴]与12说:南无阿弥陀佛
系统:摧邪 成功被您屏蔽!
(15:25:58)12与[*桃園法迄巴]说:師兄以為你午休啦
(15:26:23)[*桃園法迄巴]与12说:想休而休不了,不只午休,還想時時休呢!^_^
(15:26:30)12与[*桃園法迄巴]说:摧邪師兄問你呢
(15:27:12)[*桃園法迄巴]与12说:我將他屏蔽了,既然理說不清,也省些口舌,也省得令畫面花糊
(15:27:49)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要要掌握楞嚴.圓覺.兩部經典的至理,謝謝你昨天的交流
(15:27:56)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要好好掌握楞嚴.圓覺.兩部經典的至理,謝謝你昨天的交流 〖重复〗
(15:28:05)[*桃園法迄巴]与12说:昨日您用何暱稱?
(15:28:05)12与[*桃園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5:28:12)12与[*桃園法迄巴]说:112 )
(15:28:22)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是我呀
(15:28:40)[*桃園法迄巴]与12说:目前的所有言行,都會如實記錄於敝人的網誌上,所以給我悄語前請先思量。
(15:29:01)[*桃園法迄巴]与所有人说:目前的所有言行,都會如實記錄於敝人的網誌上,所以給我悄語前請先思量
(15:29:13)12与[*桃園法迄巴]说:沒給你悄悄啊
(15:29:17)[*桃園法迄巴]与12说:今日還問什麼?
(15:29:26)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剛剛來而已
(15:29:55)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思量】一下今日還問什麼
(15:35:47)12与[*桃園法迄巴]说:法迄巴師兄大家和氣交氣交流呀
(15:35:49)12与[*桃園法迄巴]说:
(15:35:55)12毕恭毕敬的向[*桃園法迄巴]弯腰鞠躬
(15:36:08)12与[*桃園法迄巴]说:法迄巴師兄大家和氣交流呀
(15:40:00)[*桃園法迄巴]与12说:那我先問您以下的經文意思,您不要問他人,直接回答。在您回答之後,我再回答您上述的話。
(15:40:23)[*桃園法迄巴]与12说: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15:40:25)12与[*桃園法迄巴]说:好的你先問
(15:40:31)[*桃園法迄巴]与12说: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15:40:43)[*桃園法迄巴]与12说:讀完這一段經文,您對妄的認知是什麼?
(15:40:48)abc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罗汉分四级:聲聞、緣覺 还有二个是什么?
(15:40:58)[*桃園法迄巴]与abc说:菩薩、佛
系统:摧邪 被您成功解除屏蔽!
(15:41:28)abc与[*桃園法迄巴]说:菩薩、佛也属于罗汉等级里吗?
(15:41:44)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想想
(15:41:55)[*桃園法迄巴]与abc说:阿羅漢的意思是「斷煩惱」,上述四聖人類皆已斷煩惱。
(15:42:04)abc与[*桃園法迄巴]说:哦
(15:42:19)[*桃園法迄巴]与12说:我這樣問吧!妄有生因嗎?
(15:42:51)[*桃園法迄巴]与abc说:我所言的菩薩指的是含六地以上的果地菩薩,不含因地菩薩。
(15:44:52)[*桃園法迄巴]与12说:??
(15:45: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妄有生因,是從迷積迷以歷塵劫而起吧,就是第一念無明吧,
(15:45:30)[*桃園法迄巴]与12说:您來解釋這一段: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15:46:33)[*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若您能認同妄元無因,那就還可以一談!
(15:47:11)[*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佛經中的「元」是通「原」,指的是「妄的產生並沒有原因」
(15:47:11)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何时说过妄有生因了你找出
(15:48:01)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何时说过妄有生因了你找出 〖重复〗
(15:48:12)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是名妄 而已,妄和真是一體吧,好比喻常不離無常,常和無常是一體吧
(15:48:35)[*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當我指出「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而您說「(15:09:32)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你即是佛所破斥虽佛发明犹不能返之类人啊 」,可見您並不認同佛經,也不認同我所說。
(15:49:00)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是你错解佛经
(15:49:0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依理推想可以了知您心念,何況您又錯解「妄元無因」的經義,所以了知您目前轉念不是之前之心念
(15:49:29)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我给你细说吧
(15:49:44)[*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若您還如此錯解「妄元無因」的上下文經義,還執著此處「妄元」另有義理,那就不再多談了!
(15:50:03)[*桃園法迄巴]与摧邪说:您去參考古來大德的解釋吧!與我多說沒有意義。
(15:50:31)[*桃園法迄巴]与12说:您想清楚了嗎?
系统:摧邪 成功被您屏蔽!
(15:52:02)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你說說解釋這一段
(15:52:51)abc与[*桃園法迄巴]说:罗汉不是分称这四种吗:须陀洹者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怎么又分成聲聞、緣覺 菩薩、佛 这两种分法的区别是什么?
(15:52:57)[*桃園法迄巴]与12说:您的這句見解是錯誤,我沒那麼說 => (15:34:19)12与摧邪说:法迄巴師兄他说如来藏是妄 ,沒錯呀,如来藏也不是真實的呀
(15:53:40)[*桃園法迄巴]与12说:如來藏離真妄,是不二之意。又,如來藏方便說是真,只有第一義諦說才非真實。
(15:54:25)12与[*桃園法迄巴]说:妄心是因境而有的,没有外境就没有妄心,境也是根生塵,起識,那就是無明妄執起妄心
(15:54:54)[*桃園法迄巴]与abc说:阿羅漢的正式範圍是我所說的。至於四果,則各有名稱,不稱為阿羅漢。若有佛經如此翻,那是方便不是究竟。
(15:55:22)[*桃園法迄巴]与abc说:糾正:除第四果稱阿羅漢是正確之外,其它三果各有名稱
(15:56:22)abc与[*桃園法迄巴]说:四果?
(15:56:24)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們矛盾在))))摧邪与[12]说:妄無生因))而你的知見在?妄元無因什麼?
(15:57:19)abc与[*桃園法迄巴]说:哪四果?
(15:57:20)12与[*桃園法迄巴]说:只有第一義諦說才非真實。我認同呀
(15:58:00)[*桃園法迄巴]与12说:若只是錯一二見,又能如理討論,還可以談,但他與我談以來,錯了很多知見,所以我不想再聽他「硬拗」。
(15:58:17)[*桃園法迄巴]与abc说:第四果,不是哪四果。
(15:58:33)[*桃園法迄巴]与abc说:第四果名阿羅漢,其餘之名您已經貼出了
(15:59:13)[*桃園法迄巴]与12说:這一句是果地語,我不能輕易說,您自己體會吧! => 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
(15:59:59)12与[*桃園法迄巴]说:果地語∕你不是悟佛知佛見嗎
(16:00:02)12与[*桃園法迄巴]说:
(16:00:17)[*桃園法迄巴]与12说:悟又不是入,我還在因地
(16:00:20)abc毕恭毕敬地向[*桃園法迄巴]弯腰鞠躬:晕,一个名词有不同的定义。谢谢您的解答。
(16:00:28)[*桃園法迄巴]与abc说:南无阿弥陀佛
(16:00:36)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不能輕易說,那我自己體會吧
(16:02:46)abc与[*桃園法迄巴]说:您的那种分法是依据哪部经?
(16:04:02)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說他錯的那里呢?
(16:05: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如來藏概念,不是虛妄,而是"真實而有",
(16:05:58)12与[*桃園法迄巴]说:每個眾生都可以體證呀
(16:06:19)12与[*桃園法迄巴]说:“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16:06:57)12与[*桃園法迄巴]说:如來藏體不受苦樂呀
(16:08:03)[*桃園法迄巴]与abc说:那部經我還要去查,但您若真了知阿羅漢的意義,就能了知我所說。
(16:08:44)12与[*桃園法迄巴]说:法迄巴師兄如來藏概念,"真實而有", 是用符號引住呀
(16:08:56)12与[*桃園法迄巴]说:師兄說來聽聽,謝謝
(16:09:40)[*桃園法迄巴]与12说:如來藏,它既無體亦無相用。它是無生之意思。所謂無生,譬如虛空,雲在虛空中生,又在此虛空中消滅,虛空並不隨雲生滅而生滅,虛空喻如無生,雲喻如眾生。眾生不是如來藏,但也不離如來藏。這個義理您能了知嗎?
(16:10:19)abc毕恭毕敬地向[*桃園法迄巴]弯腰鞠躬: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 阿羅漢是斷煩惱 无漏 不再轮回,是这个意思吧
(16:11:13)[*桃園法迄巴]与abc说:是的。所以聲聞阿羅漢,緣覺阿羅漢,果地菩薩,佛,皆是阿羅漢。但阿羅漢不一定是佛、果地菩薩。
(16:11:46)abc毕恭毕敬地向[*桃園法迄巴]弯腰鞠躬:聲聞 緣覺的区别?
(16:11:56)abc毕恭毕敬地向[*桃園法迄巴]弯腰鞠躬:果地菩薩?
(16:12: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16:09:40)*桃園法迄巴与[12]说:如來藏,它既無體亦無相用。它是無生之意思。所謂無生,譬如虛空,雲在虛空中生,又在此虛空中消滅,虛空並不隨雲生滅而生滅,虛空喻如無生
(16:12:18)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認同呀
(16:13: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如來藏是“真”或是“妄”,是相對意第一義諦說和非第一義諦說呀
(16:19:03)[*桃園法迄巴]与abc说: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佛斷無明。定境是依次遞增。
(16:19:28)abc毕恭毕敬地向[*桃園法迄巴]弯腰鞠躬:果地菩薩? 〖重复〗
(16:19:49)[*桃園法迄巴]与abc说:不知所問
(16:20:27)abc毕恭毕敬地向[*桃園法迄巴]弯腰鞠躬:果地菩薩的含义?
(16:23:10)[*桃園法迄巴]与abc说:果地菩薩,指的是已斷煩惱的菩薩。從六地開始,定力等同聲聞,但慧略勝。七地定力等同緣覺,但慧略勝。
(16:23:22)abc毕恭毕敬地向[*桃園法迄巴]弯腰鞠躬:緣覺是不是比聲聞级别要高?
(16:23:38)[*桃園法迄巴]与abc说:定力較深
(16:24:43)abc与[*桃園法迄巴]说:哦,谢谢您!占用了您的宝贵时间,不好意思。
(16:24:47)abc毕恭毕敬的向[*桃園法迄巴]弯腰鞠躬
(16:25:09)[*桃園法迄巴]与abc说:不會,有疑可提
(16:25:34)[*桃園法迄巴]与abc说:但最好是自己養成查佛經、查辭典的習慣
(16:25:44)abc与[*桃園法迄巴]说:嗯
(16:26:12)abc与[*桃園法迄巴]说:供灯
(16:33:03)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顶礼
(16:33:06)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顶礼
(16:33:09)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顶礼
(16:33:40)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大德远来..吉祥
(16:35:05)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请你收下小子清静之礼
(16:35:09)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顶礼
(16:35:12)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顶礼
(16:37:52)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如何受持平等清静之心
(16:38:56)[*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您要先了知是什麼令您心不平等? 令心不平靜?
(16:40:24)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此心千千不空..此心大有作为..此心如何觉满.
(16:40:33)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你
(16:40:53)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我记下了
(16:40:59)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顶礼
(16:45:03)12与[*桃園法迄巴]说:唉!!!!眾生知見太多了,真正五濁惡世的濁見,包括我
(16:46:00)[*桃園法迄巴]与12说:指什麼?
(16:46:23)[*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我一問您就知如何解決了?根器大利喔!^_^
(16:47:39)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在因地,微塵惑未斷而已,
(16:50:49)[*桃園法迄巴]与12说:了牽
(16:51:12)[*桃園法迄巴]与12说:了解所說
(16:51:27)12与[*桃園法迄巴]说:可以了解果地的,
(16:51:57)12与[*桃園法迄巴]说:要親證的
(16:52:18)12与[*桃園法迄巴]说:悟后本性起修的
(16:59:27)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外缘红尘多夺我志..如何趋于正法..
(17:05:37)[*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當守我志時,即是正見,當下即是已趨正法
(17:19:09)12与[*桃園法迄巴]说:巴師兄我是恭敬你發大誓願力弘度煩腦眾生的,別的知見可別影恦你的本願,合十
(17:21:21)[*桃園法迄巴]与12说:您放心吧! ^_^
(17:25:24)12与[*桃園法迄巴]说: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他就說定是外道所為)))很偏激也
(17:25:32)12与[*桃園法迄巴]说:唉!
(17:26:59)12与[*桃園法迄巴]说:定慧等持他不明白,很偏激,果斷
(17:30:17)12与[*桃園法迄巴]说:說說非想非非想處定呀 說說滅受想定呀 說說空無邊處定呀
(17:31:07)[*桃園法迄巴]与12说:我知他的習氣,所以才不想多說。因緣未具足!
(17:31:15)12与[*桃園法迄巴]说:說說定慧等持呀
(17:31:27)[*桃園法迄巴]与12说:以上這句話是何意旨? => 說說非想非非想處定呀 說說滅受想定呀 說說空無邊處定呀
(17:31:39)12与[*桃園法迄巴]说:巴師兄你恒順算了
(17:31:55)12与[*桃園法迄巴]说:八定
(17:32: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四禪
(17:32:02)[*桃園法迄巴]与12说:不解所云。恒順眾生心呢,還是恒順覺性呢?
(17:32:59)12与[*桃園法迄巴]说:恒順眾生心猿意馬的心呀,似慬非懂,似證非證
(17:33:03)[*桃園法迄巴]与12说:四禪八定、四無色界定,那都不是佛法的訴求,只要一切時存無住心,就能過了。說了又有何用?何況我也不能說。
(17:33:23)12与[*桃園法迄巴]说:在如來藏上爭持不休止
(17:33:46)[*桃園法迄巴]与12说:我幹嘛要恒順眾生心?入流是入如來流,可不是入眾生流呀。就算要入眾生流,也要證菩薩八地之後的事。
(17:33:49)12与[*桃園法迄巴]说:嗯嗯
(17:33:59)[*桃園法迄巴]与12说:不理他就是了,管他的堅持!
(17:34:32)12与[*桃園法迄巴]说:那你快快證菩薩八地吧
(17:34:58)12与[*桃園法迄巴]说:攀緣修證吧
(17:38:42)[*桃園法迄巴]与12说:不要胡言,修證是依不攀緣,那個因地修行人由攀緣能證?
(17:39:10)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也發了大本願,終生擭持大頂首楞嚴經,要了義其中,為他人宣說,希望十方諸佛保佑我好了,
(17:39:24)12与[*桃園法迄巴]说:哈哈
(17:39:30)12与[*桃園法迄巴]说:
(17:40:13)[*桃園法迄巴]与12说:若要成為法主,應當先莊嚴其心,您若心不莊嚴,則所說淪於嘻戲,往來必是嘻戲者。如此說法,又能利益誰呢?
(17:41:23)12与[*桃園法迄巴]说:那你攀緣宣說吧,不要随緣了,随緣變了不主動,不關自已的事似的,攀緣是主動為他人宣說,
(17:41:54)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有的人随緣就是攀緣
(17:42:15)[*桃園法迄巴]与12说:因地說法要隨緣,攀緣是有特殊狀況才能主動。
(17:42:55)[*桃園法迄巴]与12说:如此至成佛時,也是隨緣而說。佛有五不說,其一是無緣不說。二是不信不說。
(17:43:03)12与[*桃園法迄巴]说:攀緣是有特殊狀況才能主動。 随緣變了不主動,不關自已的事似的,
(17:43: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同意攀緣是有特殊狀況才能主動
(17:43:23)12与[*桃園法迄巴]说:54)[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有的人随緣就是攀緣
(17:43:30)[*桃園法迄巴]与12说:攀緣是果地事,因地不應攀緣
(17:44:22)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明白
(17:44:52)12与[*桃園法迄巴]说:那你也快斷沙麈惑了
(17:44:55)[*桃園法迄巴]与12说:我法迄巴立於此如如不動,有緣人、知學習者,自然會來求法,只有特殊因緣才要去點撥行者
(17:45:23)[*桃園法迄巴]与12说:尚未夢見在,何況清醒時 => 那你也快斷沙麈惑了
(17:46:16)[*桃園法迄巴]与12说:我若不如此而如如不動,則是有妄串習,是云:被轉。
(17:46:27)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明白 明白
(17:47:39)[*桃園法迄巴]与12说:所以,您要小心心行,塵沙惑習氣甚深細,如佛所說的: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17:47:39)12与[*桃園法迄巴]说:看破輪迴大夢
(17:48:38)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們都摄六根把六根收回來,不要向外去攀緣的了
(17:49:10)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們學學淨念相繼的了
(17:49:42)[*桃園法迄巴]与12说:`大·家·好~
(17:50:24)12与[*桃園法迄巴]说:17:49:42)*桃園法迄巴与[12]说:`大·家·好~
(17:50:26)12与[*桃園法迄巴]说:????
(17:50:37)[*桃園法迄巴]与12说:文常不想再打了
(17:50:48)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明白 是的
(17:51:05)kh与[*桃園法迄巴]说:你是哪里的?
(17:51:32)kh与[*桃園法迄巴]说:香港的怕没饭了吗?
(17:51:49)12与[*桃園法迄巴]说:大佛頂首楞嚴經是照妖鏡,什麼鬼怪披住佛衣宣說正法都照破了
(17:51: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
(17:51:52)[*桃園法迄巴]与12说:簡言,習氣有多種,最微細的是您無法察知,但可以思惑而察知,日久功深,塵沙惑也能破。思惑是塵沙惑的表相,一粗一細罷了
(17:52:05)[*桃園法迄巴]与kh说:??
(17:52:38)12与[*桃園法迄巴]说:細惑是塵沙惑吧粗惑是見思惑吧
(17:52:42)[*桃園法迄巴]与kh说:但可以思惑而察知, => 但可以改用思惑為標的而察知,
(17:52:58)[*桃園法迄巴]与12说:是
(17:53:00)[*桃園法迄巴]与12说:可以思惑而察知, => 但可以改用思惑為標的而察知,
(17:53:04)[*桃園法迄巴]与kh说:發錯
(17:54: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讓我【思量】一下
(17:55:52)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最微細的惑在法執和對甚深第義諦上有爭持吧
(17:56:12)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最微細的惑在法執和對所謂甚深第一義諦上有爭持吧 〖重复〗
(17:56:57)12与[*桃園法迄巴]说:見思惑不難破
(17:58:13)12与[*桃園法迄巴]说:塵沙惑習氣甚深細=====>>>唉-------祇好【努力了】
(17:59: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在六根上下功夫吧?
(18:00:13)12与[*桃園法迄巴]说:都攝六根,其境則通吧?
(18:00:30)12与[*桃園法迄巴]说:如何都攝六根呢
(18:01:55)[*桃園法迄巴]与12说:要養淨習就可以攝六根
(18:02: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是的
(18:02: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若從耳根上下功夫,成就了耳根了
(18:03:17)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會解决耳根的事
(18:03:47)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作夢還受六根轉我呢
(18:05:02)[*桃園法迄巴]与12说:靜坐時,都攝五根而觀心時,此時就只有意根。而意根要能攝,只有到八地能所銷融時才可能達到。這中間的心是一直在妄動中,或處極喜中(初禪),坐光明裡(二禪),或覺極清淨(三禪),或住於空(四禪)
(18:05:39)[*桃園法迄巴]与12说:,乃至隨念而念覺(七地)皆是在妄動中,只有入八地的能所銷融之無功用道時,才可能真的把意根攝住。
(18:05:39)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有時我能轉六根,在夢裡帮他人助念,見到如來智慧德相,但是我知道是虚妄的 〖重复〗
(18:06:32)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听见您说话了111
(18:07:07)12与[*桃園法迄巴]说:而意根要能攝,只有到八地能所銷融時才可能達到))))))==>何經典呢
(18:07:28)[*桃園法迄巴]与12说:功夫的使用,從因地初修開始,心念都是一直在擺盪中,一直到八地位才銷融。於擺盪中,就有諸多定境、三昧產生。
(18:07:40)12与[*桃園法迄巴]说:禪定那事我不太清楚
(18:07:49)[*桃園法迄巴]与12说:您可以參考華嚴經十地品
(18:08:09)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是的
(18:14:17)abc与[*桃園法迄巴]说:善知识们慢聊,末学先行告假,有缘再会!
(18:16:08)[*桃園法迄巴]与abc说:南无阿弥陀佛
(18:19:34)12与[*桃園法迄巴]说:巴師兄,找日談談《華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的細節呀,合十
(18:20:41)[*桃園法迄巴]与12说:誰?您可以請他與我談,但華嚴經是佛法的科學觀,也沒什麼可以談的,除了十地品
(18:21:53)12与[*桃園法迄巴]说:巴師兄,找日我們聊聊《華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的細節呀,合十
(18:21:57)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們聊聊
(18:21:58)[*桃園法迄巴]与12说:補充說明,上述是我的溡?
(18:22:23)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有足够證量的
(18:22:37)[*桃園法迄巴]与12说:補充說明,上述是我的寡見(深見的反義字打不出)
(18:22:52)12与[*桃園法迄巴]说:入佛知見的人不會暴露身份的
(18:23:06)[*桃園法迄巴]与12说:我沒入佛知見
(18:23:09)12与[*桃園法迄巴]说:悟佛知見的人少了
(18:23:20)12与[*桃園法迄巴]说:所以找你聊聊了
(18:23:38)[*桃園法迄巴]与12说:悟佛知見很簡易,我說您信就入了
(18:23:53)[*桃園法迄巴]与12说:悟佛知見很簡易,我說您信就悟了
(18:24:23)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信佛言,信經典,你們幾個亦復如是
(18:24:38)[*桃園法迄巴]与12说:佛知見就是無生!
(18:24:46)[*桃園法迄巴]与12说:懂無生吧?
(18:25:26)12与[*桃園法迄巴]说:終生信受佛言决定不因為別人的言論摧翻我的
(18:25:35)12与[*桃園法迄巴]说:懂無生義
(18:26:37)[*桃園法迄巴]对12微微一笑:那您也悟了。有沒斷見惑就難說了。懷疑所悟嗎?
(18:27:46)12与[*桃園法迄巴]说:斷貪瞋癡慢疑見
(18:28:08)12与[*桃園法迄巴]说:見惑共有八十八種
(18:28:10)[*桃園法迄巴]与12说:不知所云...您要打一整句
(18:28:13)12与[*桃園法迄巴]说:多的
(18:28:37)12与[*桃園法迄巴]说:見惑是妄見,不明白四諦的真理的吧
(18:28:52)12与[*桃園法迄巴]说:思惑是迷情迷於世間的吧
(18:29:37)12与[*桃園法迄巴]说:身見邊見斷見我都弄明白了
(18:30:02)[*桃園法迄巴]与12说:針對八十一品思惑,而說有八十八使。其實就是小乘對無常不懷疑也無五見,具十六行,那就是破見惑。大乘是對無生不懷疑,其餘與小乘同
(18:30:45)12与[*桃園法迄巴]说:大乘是對無生不懷疑就是斷見惑?說說詳細
(18:32:04)12与[*桃園法迄巴]说:弄明白了 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妄计为我的身见了
(18:33:10)[*桃園法迄巴]与12说:請不要斷章取義 => 大乘是對無生不懷疑,其餘與小乘同,是破見惑。
(18:33:15)12与[*桃園法迄巴]说:聊聊無明惑呀
(18:33: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明白
(18:33:57)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真要下功夫了
(18:34:05)[*桃園法迄巴]与12说:無明惑業就是三毒的微細惑,也就是業力。若業力能驅動您,那就是無明未破
(18:34:29)12与[*桃園法迄巴]说:諦聽諦聽
(18:34:37)[*桃園法迄巴]与12说:已說完了
(18:34:59)12与[*桃園法迄巴]说:断三惑不簡單我真要下功夫了
(18:35:10)12与[*桃園法迄巴]说:
(18:35:34)[*桃園法迄巴]与12说:不要說這麼可笑的話了吧?你何時聽誰說過是簡單的事了? => 断三惑不簡單我真要下功夫了
(18:36: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9494
(18:37:22)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以為生活沒煩腦.生活随緣.斷身見就能斷見惑了
(18:37:45)12与[*桃園法迄巴]说:身見是重點的
(18:38:07)12与[*桃園法迄巴]说:?幨胧私缤嫗槲业纳硪?
(18:38:13)12与[*桃園法迄巴]说: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妄計為我的身見 〖重复〗
(18:40:37)[*桃園法迄巴]与12说:疑結才是重點。五見很容易破
(18:41:22)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对不起..大德..刚才吊线了
(18:41:43)12与[*桃園法迄巴]说:結疑是不信受四諦法吧
(18:42:40)12与[*桃園法迄巴]说:疑結有幾種呢
(18:42:54)[*桃園法迄巴]与12说:懷疑所破是否為真?即是疑結
(18:43:11)[*桃園法迄巴]与12说:疑就只有一種
(18:45: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放心,我“由始至終”誓死不去狐疑.因為佛是實語者,沒必要騙我們,沒動機,沒利润可言
(18:45:03)[*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了解,我的時間不多了,有疑要問
(18:46:22)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心为红尘所趋..何所了却
(18:46:32)[*桃園法迄巴]与12说:小乘人怎樣才能確知自己已破疑呢? 要阿彌陀佛或釋迦牟尼佛現身在您眼前,對您說「實有妙法是常,我於智鈍者不說,所以無常是常之義」,於此時,小乘人須能呵斥佛,那就是無疑了
(18:46:50)12与[*桃園法迄巴]说:《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我之前未深入,你介紹以後才了知其中部
(18:47:00)12与[*桃園法迄巴]说:《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我之前未深入,你介紹以後才了知其中部 分〖重复〗
(18:47:05)[*桃園法迄巴]与12说:至於大乘人那就是與小乘人顛倒
(18:47: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听见您说话了111
(18:47:57)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听见您说话了111
(18:48:13)[*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反復練習不隨妄習即可。首先有習氣產生時,要自問是否符合修行法門?若不符合者,都要遠離、不跟隨、不串習
(18:48:21)[*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也不故起妄念
(18:48:39)12与[*桃園法迄巴]说:實有妙法是常,我於智鈍者不說,所以無常是常之義-------->>不簡單呀
(18:49:00)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你
(18:49:08)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我记下了
(18:49: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要了知《佛說無常經》
(18:50:53)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作业为财..当何对持..
(18:51:15)12与[*桃園法迄巴]说:“常樂我凈”是真常吧,非第一義諦來說真如是非常非非常吧?
(18:51:26)12与[*桃園法迄巴]说:“常樂我凈”是真常吧,不在第一義諦來說真如是非常非非常吧? 〖重复〗
(18:53:02)[*桃園法迄巴]与12说:非第一義諦來說,常樂我淨是無常
(18:53:05)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怎样对待财富的创造..
(18:53:55)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顶礼
(18:54:14)[*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如理而行即可
(18:54:29)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明白了
(18:54:56)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大德入理三分..妙哉
(18:56:11)[*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依所用法門,如理而行,但不違佛性戒,密宗除外。
(18:56:21)[*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這就入理有九分九了吧?
(18:57:25)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你
(18:57:32)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顶礼
(18:58:28)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何谓圆满功德
(18:59:10)[*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具四智才稱圓滿功德
(18:59:36)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顶礼
(18:59:56)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莲花
(19:00:40)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请收礼
(19:00:44)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顶礼
(19:00:47)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顶礼
(19:00:57)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供灯
(19:00:59)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莲花烛
(19:01:02)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上香
(19:01:04)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木鱼
(19:01:07)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持花
(19:01:09)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莲花
(19:01:16)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9:02:02)*古寺清灯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古寺清灯 专送】
(19:02:10)*古寺清灯与[*桃園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9:02:16)[*桃園法迄巴]与*古寺清灯说:南无阿弥陀佛
(19:02:32)12与[*桃園法迄巴]说:剛才你以天空與白云比喻如來藏很清了吧
(19:03:13)[*桃園法迄巴]与*古寺清灯说:曾看見「雪夢」貼出與您的論談,甚覺玄妙,我們可以談談佛法!在下自云已悟佛知見,亦已斷見惑!
(19:03:23)[*桃園法迄巴]与*古寺清灯说:請問仁者向來如何用功?
(19:03:53)[*桃園法迄巴]与12说:清楚就好。您是大乘人否?
(19:03:59)12与[*桃園法迄巴]说:「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
(19:04:14)*古寺清灯与[*桃園法迄巴]说:阿弥陀佛我只会这四个字呵呵
(19:04:16)12与[*桃園法迄巴]说:03:53)*桃園法迄巴与[12]说:清楚就好。您是大乘人否?---------是大乘人
(19:04:53)[*桃園法迄巴]与*古寺清灯说:若只會此四字,又何必來此?
(19:05: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發了大願力擭持法華諸經等等
(19:05:07)[*桃園法迄巴]与12说:那您說諸行是無常否?
(19:05:28)12与[*桃園法迄巴]说:諸行是無常
(19:05:41)[*桃園法迄巴]与12说:您不是大乘人
(19:06:05)12与[*桃園法迄巴]说:如如不動呀
(19:06:20)12与[*桃園法迄巴]说:不随境生心呀
(19:06:23)*古寺清灯与[*桃園法迄巴]说:一字不识又何妨?
(19:06:44)[*桃園法迄巴]与*古寺清灯说:是無妨,只是不知您自心動了,還自知否?
(19:07:18)12与[*桃園法迄巴]说:俗諦如幻不實所以事佛以無為以為呀
(19:07:37)[*桃園法迄巴]与12说:不知所云
(19:07:54)*古寺清灯与[*桃園法迄巴]说:仁者不心动怎知别人心动?阿弥陀佛
(19:07:55)12与[*桃園法迄巴]说:諸行事佛知道無常 ,心中如如不動呀
(19:08:25)12与[*桃園法迄巴]说:所以不随境生起心念呀
(19:08:39)[*桃園法迄巴]与*古寺清灯说:我心動也不妨您心動,只是您自知否?
(19:09:02)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如梦呤..愿生梦中做佛事...能吗
(19:09:25)12与[*桃園法迄巴]说:在如幻道場中修積資粮呀,
(19:09:28)[*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這是什麼字? => 梦呤
(19:09:41)*古寺清灯与[*桃園法迄巴]说:您自心动与我何干
(19:10:12)[*桃園法迄巴]与12说:現在才說已遲矣,您雖悟無生,但悟未透!
(19:10:16)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源于人生如梦
(19:10:32)[*桃園法迄巴]与*古寺清灯说:我行菩薩道,提醒您呀!您不領情是不是?
(19:10:54)*古寺清灯与[*桃園法迄巴]说:无情
(19:11:01)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现实之中念佛
(19:11:15)[*桃園法迄巴]与*古寺清灯说:無情還能跑來這裡,妄語還真不小呀!
(19:11:26)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也愿生梦中做佛事
(19:11:54)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能够做得到吗
(19:11:59)[*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清醒也能做,一定要夢中做嗎?
(19:12:08)[*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定力夠就能做的來
(19:12:28)[*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夢中佛事,定力夠就能做的來
(19:12:35)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天地一样吗
(19:12:54)[*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不答無益語
(19:13:01)*古寺清灯与[*桃園法迄巴]说:送您一个名字,)*桃園无桃
(19:13:06)12与[*桃園法迄巴]说:眾生是有情呀,因情而生,【無明起執是始因了】所以三藏法師譯作有情是凖確無悟的,
(19:13:16)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根据上面的因缘
(19:13:22)12与[*桃園法迄巴]说:原諒他無知吧
(19:13:23)*古寺清灯与[*桃園法迄巴]说:
(19:13:25)12与[*桃園法迄巴]说:合十
(19:13:39)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梦中和现实一样吗
(19:13:49)[*桃園法迄巴]与*古寺清灯说:您不必送,我可以肯定向您說,桃園真的無桃!古寺還有燈否?
(19:13:50)12与[*桃園法迄巴]说:所以三藏法師譯作有情是凖確無誤的
(19:14:32)12与[*桃園法迄巴]说:原諒他無知吧 :合十
(19:14:33)[*桃園法迄巴]与*古寺清灯说:給您建議,無論所用是何法門,修行人壹皆以直心為首要。我看您心不直,所以給您建言,受不受您自己決定。
(19:14:57)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对持中..天地一样吗
(19:15:04)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对不起
(19:15:22)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不答無益語
(19:15:28)12与[*桃園法迄巴]说:19:15:24)[12]与真如虚空说:你問題很多
(19:15:29)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对不起
(19:16:03)[*桃園法迄巴]与12说:他初學吧,問題自然多 ^_^
(19:16:15)12与[*桃園法迄巴]说:然也
(19:16:34)12与[*桃園法迄巴]说:可惜他的名字不錯
(19:16: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真如虚空也
(19:16:44)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介于思考不周
(19:16:54)*古寺清灯与[*桃園法迄巴]说:心中有古寺,无处灯不明
(19:17:08)[*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佛法主要在說無生,以及如何證無生的方法。至於諸境界,反而不是重點。所以要問就問重點,這才是學習之道。
(19:17: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古寺清墱不知所云,呵呵,悲哉
(19:17:53)[*桃園法迄巴]与*古寺清灯说:心中有古寺,立捨阿彌陀?此處您的佛在何處呢? ^_^
(19:17:54)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你..我妄作梦中境界
(19:18:08)真如虚空与[*桃園法迄巴]说:我记下了
(19:18:12)*古寺清灯与[*桃園法迄巴]说:看见了吗?
(19:18:24)[*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然也,知夢不住夢即可
(19:18:50)[*桃園法迄巴]与*古寺清灯说:看見了,看見您捨佛造寺
(19:20:56)[*桃園法迄巴]与12说:準備離開,還要問什麼?
(19:21:07)12与[*桃園法迄巴]说:巴師兄我飯飯了
(19:21: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想想
(19:21:45)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點化頑石吧
(19:21: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看看你點化頑石
(19:22:39)[*桃園法迄巴]与12说:有緣則聚,無緣則散,心住平等,如法說法
(19:22:54)[*桃園法迄巴]与真如虚空说:要離了,有緣再會,合十!
(19:22:59)[*桃園法迄巴]与12说:要離了,有緣再會,合十!

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2007/06/19 14:18 - 18:22

(14:18:53)[*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我講的次第,指的是修行人要了知,是誰讓他輪迴、生惑的對象,如此不依此對象而轉,所以說要清楚了知。
(14:19:14)[*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您不以為一念不覺就要輪迴嗎?若要,如何能不知念念生滅呢?
(14:20:01)[*桃園法迄巴]与所有人说:test
(14:20:20)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应知。
(14:20:3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意根修行是需要訣竅,我說明之後您就知如何用功了!
(14:20:4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嗯
(14:20:5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什麼意根修行是需要訣竅
(14:21:1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諦聽諦聽
(14:21:1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諦聽諦聽 〖重复〗
(14:21:33)[*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既然應知,那就要清明了知當下心念生滅才是。所以我之前問您:當您與我談話是,是誰在觀照?若心在觀照則無人與我談,反之與我談時就沒人在觀照。在這時,您又要如何用功呢?
(14:21:4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是否有以下的經驗:
(14:22:02)[*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先問您是否會騎機車?
(14:22:1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會騎機車 )
(14:22:2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會騎機車
(14:22:26)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观照谈话。为何要分成2个呢?
(14:22:35)[*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好,請直心反應我所說、所問!
(14:23:02)[*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心在觀照時,您還能說話嗎?
(14:23:28)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能。你总是分成2个。
(14:23:47)[*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騎在自己熟悉的路上要回家,要經過幾個轉彎。請問:您在轉彎前要心中生念說「我要左轉,我要右轉」嗎?
(14:23:52)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性在作用。你听说过吗?
(14:24:09)看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看 专送】
(14:24:17)看与[*桃園法迄巴]说:莲花
(14:24:35)[*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我這樣比喻吧,您有打坐的經驗嗎?
(14:24:42)[*桃園法迄巴]与看说:南无阿弥陀佛
(14:25:1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如是用念頭控制肢體,肢體控制機車,
(14:25:24)看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您是如何面对烦恼呢?
(14:25:33)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不常打坐。我并非说不好。看各人。
(14:26:22)[*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那這樣吧,我現在說夕陽,您是否有一個紅紅或黃黃的圓圈影像出現在腦海?
(14:26:42)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基本没有。
(14:26:44)[*桃園法迄巴]与看说:知是煩惱,然後不隨,不隨時當下即靜
(14:27:01)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有一点。
(14:27:41)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很幻。
(14:27:44)看与[*桃園法迄巴]说:如何做到不随呢?
(14:27:45)[*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若您能產生影像,請問是產生當下的念察知此像,還是產生之後的念察知此像?
(14:28:11)[*桃園法迄巴]与看说:就如同前有糞水坑,您要往下跳嗎?若您能不跳就能不隨煩惱。
(14:28:4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的話是說:轉彎前會生念要左轉,右轉嗎?
(14:28:53)[*桃園法迄巴]与所有人说:test
(14:29:26)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不太喜欢过多地分析。假如您知道我的不足,请指导。
(14:29:3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
(14:30:31)看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看 专送】
(14:30:39)[*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您認為自己可以在說話時「觀照心念」,若是這樣也沒有錯,但卻不是「當下觀照」,而是「後心觀照」。當您觀照到前境時,那已是後心而不是當下。
(14:30:56)[*桃園法迄巴]与看说:您看懂了我所說的意思了? ^_^
(14:31:1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先忙會吧,不用理我的。
(14:31:1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師兄修了幾年
(14:31:24)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谈话时,基本没有别的心念。
(14:31:26)看与[*桃園法迄巴]说:看懂.不等于做到呀
(14:31:34)[*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已修幾年這沒干係
(14:31:58)[*桃園法迄巴]与看说:test
(14:32:14)[*桃園法迄巴]与看说:那就反復去做吧,也沒人說知道就是已達到
(14:32:23)看与[*桃園法迄巴]说:人的情呀.名利呀,这些尘沙很难放下的
(14:32:3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有情的無量劫習氣要消除啊,有關係 啊
(14:32:55)[*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若如此,則談話時您已失心,更不能說是「當下觀照」了。所以您不清楚自己心念生滅的次第。這是您弊之處。
(14:33:18)[*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沒關係的,那是我的事,不是您的。
(14:33:27)[*桃園法迄巴]与看说:那就反復去做吧,也沒人說知道就是已達到
(14:33:40)看与[*桃園法迄巴]说:您说的这些,您能做到吗
(14:33:51)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我现在有点反应不过来。我仔细体会一下。
(14:33:5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回之前話題,若在轉彎時,您一定會生念要左右轉嗎?
(14:34:21)[*桃園法迄巴]与看说:我能做到與不能做到,跟您有關係嗎?重點是您能不能了知這個義理!
(14:34:44)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观照谈话不是观心吗?难道还有另外一个心吗?
(14:34:48)[*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好的,您仔細的想想,之後,我若還在時,我們再細談!
(14:35:15)看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在努力的放下呢,修心转
(14:35:15)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观照谈话不是观心吗?难道还有另外一个心吗?
(14:35:17)[*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您是「觀照談話」,還是「觀照當下心」?
(14:35:29)[*桃園法迄巴]与看说:善,精進用功吧!合十!
(14:35:34)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是一个。不是两个。
(14:36:02)[*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您是「觀照談話」,還是「觀照當下心」?
(14:36:1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回之前話題,若在轉彎時,您一定會生念要左右轉嗎?
(14:36:25)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因为,当下,只有谈话。
(14:36:3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
(14:36:49)[*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所以,當下只有談話時,您就沒有在觀照,此時已失心。
(14:36:51)看与[*桃園法迄巴]说:请教您,比如您的慈悲是尘沙吗?
(14:37:2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若您一直如此,是無法體會如何用意根修行的方式,等我再想另一個譬喻!
(14:37:30)[*桃園法迄巴]与看说:是
(14:38:2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好的
(14:38:28)看与[*桃園法迄巴]说:也就是说,任何观念都不是绝对的真理是吧?
(14:38:32)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我认为是性在作用。不对吗?观照谈话。不是只谈不观,同步的。
(14:38:3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諦聽.諦聽
(14:39:43)看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常坐禅是吧?
(14:39:56)[*桃園法迄巴]与看说:觀念如同浮雲,雖有生滅,但它並不離虛空,而虛空就是佛性、無生、真如。若當下了知浮雲等虛空,如波不離大海,則當下是真
(14:40:2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的問要晚一點,我要想想其它的譬喻,目前正忙著回他人話
(14:40:38)学讲与[*桃園法迄巴]说:别人会不会我不知,但我是会的
(14:40:48)看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常坐禅是吧? 〖重复〗
(14:41:1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等會諦聽.諦聽 你先忙
(14:41:2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哈哈
(14:42:35)[*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我只是在說明心念生滅的作用。您要了知,當下觀照時,若出言,則心已失於言談之後,以心念生滅迅速之故,所以在言談間又能生念了知自己言談。心與言談,就是這樣閃爍交叉產生作用。認同嗎?
(14:43:08)[*桃園法迄巴]与看说:是的,您問這是無益語。問我吃飽了沒,您也能飽嗎?
(14:43:16)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我知道自己有“打失”的时候。
(14:43:38)[*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我只是在說明心念生滅的作用。您要了知,當下觀照時,若出言,則心已失於言談之後,以心念生滅迅速之故,所以在言談間又能生念了知自己言談。心與言談,就是這樣閃爍交叉產生作用。認同嗎?
(14:44:10)[*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我只是在說明心念生滅的作用。您要了知,當下觀照時,若出言,則心已失於言談,之後,以心念生滅迅速之故,所以在言談間又能生念了知自己言談。心與言談,就是這樣閃爍交叉產生作用。認同嗎?
(14:44:19)学讲与[*桃園法迄巴]说:我认同您说的
(14:44:29)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您说的,很可能存在。
(14:44:41)看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想知到,坐禅时,很多乱想怎么放下
(14:44:47)[*桃園法迄巴]与学讲说:旁觀者倒是看懂我在說什麼 ^_^
(14:45:10)学讲与[*桃園法迄巴]说:我看到他不理你
(14:46:19)学讲与[*桃園法迄巴]说:您接下来要说的是?
(14:46:22)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建议我,该如何修?或按您的角度,如何当下“念念不失”,即使在谈话中。
(14:46:36)[*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倒不是可能存在,而是事實就是這樣!您可以現在去閉眼靜坐二三分鐘,觀察自己的心念看看!即使不說話,您的心念也是如此:生一個念,後念察知到前念已生,第三念又察知自己在察知,第四念又察知前念。
(14:47:18)[*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而心念就是這樣不斷察知下去,這叫做:見解為礙,覺礙而不自在。這要到七地才能念念察知而覺,到八地才能銷融
(14:47:26)学讲与[*桃園法迄巴]说:是这样的啊
(14:47:52)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哦。
(14:48:13)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如何当下“念念不失”,即使在谈话中。
(14:48:14)[*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我建議您以後一定要熟讀圖覺經。在這裡,我要說的是「這要依您的習氣,才能定方案」
(14:48:35)学讲与[*桃園法迄巴]说:七地八地是什么啊?
(14:48:37)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好的,谢谢您。
(14:48:53)[*桃園法迄巴]与学讲说:菩薩的境界
(14:49:13)学讲与[*桃園法迄巴]说:哦
(14:49:35)[*桃園法迄巴]与看说:坐禪時,先把心定於一,無論是定在何處皆可。漸漸的,心念就專注而能「遺忘他事」
(14:50:55)[*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上述的察知方式,在圓覺經中屬於「禪那法」。禪那法又稱明數門,也就是念念覺。另有二法:奢摩他、三摩缽提。此三皆是成佛法。但前提要先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來使用才可能成佛。
(14:51:18)[*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您目前的用法基本上也沒錯,但您不了知其細節罷了!
(14:51:32)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觉知“念”的心,经常是自动出现的。我不完全同意您说的:是用“后念”起的觉知心。
(14:52:00)学讲与[*桃園法迄巴]说:那您和我们谈细节啊
(14:52:04)[*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若未悟淨圓覺,不以淨覺心來用圓覺三法,那就不一定能斷思惑,也不一定能斷塵沙惑。
(14:52:46)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不完全同意您说的:是用“后念”起的觉知心
(14:52:59)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觉知“念”的心,经常是自动出现的。
(14:53:07)[*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這個自動出現的,就是後心念。若您的念當下斷而不續生,這叫涅槃,您不可能再察知有前念。
(14:53:38)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哦。
(14:53:43)[*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您也不會有身口意的任何動作。
(14:54:00)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您说得深刻。
(14:54:42)[*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楞伽經說「妄想識(意識)滅名涅槃」,只是您大約是未廣閱佛經罷了!
(14:55:48)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谢谢您。我知道必须“如幻精进”。
(14:56:37)[*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以上您所說的是禪那的方式。至於奢摩他的方式,則是「以取靜為行」。它是當體即靜的方式。時時令心不生妄念。
(14:57:03)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原来自动出现的“觉知心”,仍然属于后心念。还是不能完全理解。
(14:57:05)[*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您要詳閱圓覺經,裡面皆已教授如何用功的方式
(14:57:21)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若念當下斷而不續生,這叫涅槃。我完全同意。
(14:58:32)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若念當下斷而不續生,不觉知,自动断吗?仁者。
(14:58:45)[*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有情眾生的習氣是「妄動」,未到第八地時,一定會有一直出現心念,而念有粗細,分別思惟的稱為意識,直覺的有念仍歸於意識,直覺但無念的則歸於意根攝。
(14:59:24)摧邪与[*桃園法迄巴]说:若一棒子打死就都涅磐了
(14:59:5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掉線了
(15:00:09)[*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當下斷時,就是住於無受想定,不會在未斷前不覺知,而是在斷後不再察知。也不是自動斷,如同砍大木頭,不是一次就砍斷,而是逐漸的砍,至最後一砍時才斷
(15:00:4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還在得受不苦不樂報的問題上了?
(15:01:21)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斷後不再察知。我仔细体会一下。
(15:01:3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還在對五塵,不發五識,樂與意識的問題上了? 我掉線了
(15:01:41)[*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您的每次察知前念,就是在砍木頭,但若未先存念(以淨覺心修行),則次次察知並不能令您斷惑
(15:02:25)[*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的意根修法,我目前還沒空去譬喻,您可以先旁觀,或找他人談佛法
(15:02:35)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您说得对。我这方面是有所忽视。
(15:02:5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等會再談,諦聽
(15:03:1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意根修法很重要的
(15:04:33)[*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小乘修行人,在修行前要知無常。大乘修行人,在修行人要知無生。以心先存無常、無生之念故,所以在次次察知時,才能次次斷離一分習氣而稱為「覺」,至最後一察時,就能銷融入菩薩第八不動地的無功用道。
(15:05:06)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哦。
(15:05:44)[*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入此地後,就因為已養成淨習的緣故,雖不再察知而稱「無功」,但「斷離」的習氣還在進行所以稱為「用道」
(15:06:29)[*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如此的依於淨習而無功用道,最後就能斷無明而證無所證,假名為佛。
(15:06:41)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先存“无生”,就是“净觉心”吧?
(15:06:47)[*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以下說完。但仍請您要詳閱圓覺經
(15:07:25)[*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要先悟無生(淨圓覺),依所悟而銷融所悟,當下即是淨覺心。
(15:07:43)[*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以下說完 => 以上說完
(15:07:44)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好,谢谢您。圓覺經很简要,我能100%懂吗?
(15:08:17)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依所悟而銷融所悟,當下即是淨覺心。 好。
(15:08:21)[*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以上我說的您能相信,又能去仔細思惟,我相信您能看得懂的!
(15:08:37)[*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無生(淨圓覺,法身,佛性),譬如圓鏡,物來即照,物去如如,物再來再照,物再去又如如,圓鏡不隨鏡中物生滅而生滅,圓鏡喻無生,鏡中物喻妄。
(15:08:45)[*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無生(淨圓覺,佛性,法身),譬如虛空,雲在虛空中生,又在此虛空中消滅,虛空並不隨雲生滅而生滅,虛空喻如無生,雲喻如妄。
(15:09:37)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您。一直喜欢圆觉经,但从没系统从头到尾读过。
(15:10:03)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您说的后2句话我都能懂。
(15:10:0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人得樂觸生 喜,是意根在分別?
(15:10:5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談談捨受心法
(15:12:42)[*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就談到此了,您要善分別一切義,而不動心。合十!
(15:13:19)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您。祝吉祥!
(15:14:0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我們來分別諸名相。您說何謂意識?
(15:14:40)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仁者有电子邮箱吗?或者我此问多余。
(15:15:0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專心在我這裡,先停止與他人論議
(15:15:31)nialngbnb与[*桃園法迄巴]说:菩萨你的悲心很好啊,赞叹你的法布施
(15:15:34)nialngbnb与[*桃園法迄巴]说:顶礼
(15:15:40)[*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可以參考我的網誌,法迄巴網誌:http://fatsiba.blogspot.com
(15:15:46)[*桃園法迄巴]与小龙女: 游戏2007说:若住在大陸不能進入,請改用這個:http://66.249.91.104/translate_c?hl=zh-CN&u=http://fatsiba.blogspot.com
(15:16:0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意根能夠生意志力吧,是意根触塵生意識吧
(15:16:01)小龙女: 游戏2007与[*桃園法迄巴]说:好。合十!
(15:16:02)[*桃園法迄巴]与nialngbnb说:合十即可!
(15:16:22)[*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說何謂意識?
(15:17:0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透過 六根與六塵 對應,而生出 六識,意識也是吧這樣吧
(15:17:2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意,在接觸外在環境的
(15:17:30)[*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先專心在我這裡談佛法,與他人的論議先暫停,不然您不夠專心。連我要談這話題都要專心了。
(15:18:0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在接觸外在環境的 意識等識的分別吧
(15:18:10)[*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對八識心王的認識不夠。意識是分別、了知的意思。
(15:18:1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說說
(15:18:2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說說何謂意識?
(15:18:3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意識有四種:獨頭、五同緣、五俱、五後。
(15:19:1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諦聽
(15:19:3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獨頭、五同緣、五俱、五後名相有疑
(15:20:2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基辭上來說,分別、思惟、了知是意識的功用。例如,這是花,這是桌子。以上是比量。
(15:20:38)[*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基辭=>基本
(15:20:5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現在清楚的 基辭=>基本
(15:21:1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現在清楚的 名相=>基本 〖重复〗
(15:21:1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當下所證、所知,不經過比量而得,稱為現量。非目前所知而被認知的,是非量(非比量非現量)
(15:22:0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當下所證、所知,不經過比量而得,稱為現量。名相=>基本清楚的
(15:22:0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諦聽 :諦聽
(15:22:2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名相=>基本清楚的 OK了
(15:23:3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例如,這是花,這是桌子。以上是比量------------>你的比喻也清楚的
(15:24:4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謝謝你回復
(15:25:3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起碼我从基本上搞清一點
(15:26:30)[*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所以,意識是分別、思惟、了知的意思。而意根(末那識)是恒執的意思。無論過去是什麼業種(六根所種),或是目前是何業緣(六根所緣六塵),它都恒執,這就是意根的功用。
(15:26:5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三藏及論你真真切切讀透了?
(15:27:0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意識是分別、思惟、了知.明白
(15:27:37)[*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若懷疑我所說,可以事後去求證。我是否讀透,我一句話您就相信嗎?這是無益語。
(15:27:5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六根所緣六塵),它都恒執--------基本上明白
(15:28:3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相信 :諦聽 :不相信不然會害及眾生
(15:29:5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相信你 :不相信不然會害及眾生 的
(15:31:1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意根的功用,簡易的了解就是「習氣」。例如未斷惑人,遇到心愛之物被偷就生起瞋怒。瞋怒=習氣種子+(其它省略)+恒執習氣(意根)
(15:31:3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多問一句你也不會氣了,我相信證量,不然會害已及眾
(15:31:4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多問一句你也不會氣了,我相信你證量,不然會害已及眾 〖重复〗
(15:32:09)[*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專心的看我所說,多餘的非正語就不要說了!
(15:32:34)[*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我若問您時,您就答。這樣就行了,其餘皆不是必要的話語。
(15:32:4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瞋怒=習氣種子+(其它省略)+恒執習氣(意根)--------基本上明白 好好的比喻
(15:32:57)nialngbnb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你这么自信的菩萨给我们法布施!
(15:33:05)nialngbnb与[*桃園法迄巴]说:赞叹你的辛苦
(15:33:0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遇到心愛之物被偷就生起瞋怒。瞋怒=習氣種子基本上明白 也是好好的比喻
(15:33:1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赞叹你的
(15:33:47)[*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由於意根沒有分別的功用,這些潛藏在意識無分辨之深處的習氣,是要經過「反復養成」,無論是染、是淨皆是如此。
(15:34:00)[*桃園法迄巴]对着nialngbnb笑了笑
(15:34:1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的方便善巧諸佛皆知
(15:34:3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是要經過「反復養成」,無論是染、是淨皆是如此-------不太明?
(15:34:4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不太明? )
(15:34:5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準鲆幌?
(15:35:0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述一下 〖重复〗
(15:35:1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白一點
(15:35:32)[*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不能靜心的思惟我的話嗎?怎這麼多廢話,雖然是讚嘆,但也沒必要多說! => (15:34:1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的方便善巧諸佛皆知
(15:35:4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很深奥似的
(15:36:0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是要經過「反復養成」,無論是染、是淨皆是如此-------很深奥似的 )
(15:36:1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白一點好嗎
(15:36:41)nialngbnb与[*桃園法迄巴]说:看了你的法语,启发很大
(15:37:2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潛藏在意識無分辨之深處?
(15:37:34)[*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意根是恒執狀況,所以它是「俱生我法二執」之根由。而意識是分別、思惟、觀察、了知的狀況,所以是「分別我法二執」的根由
(15:38:5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明白了分別、思惟、觀察在用功,要破除這些習氣的?
(15:39:0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給了分別、思惟、觀察所害,
(15:39:5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聞思法跟頭腦思惟不同吧
(15:40:05)[*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所以,斷見惑者(初果、初地),是從意識上斷離粗糙的習氣。而斷思惑(俱生我執)則是從意根上斷離,乃至斷塵沙惑(俱生法我執)也是從意根上斷離。所以,了知思惑、塵沙惑是由意根(末那識)所攝。
(15:40:2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怎麼从聞思法和頭腦思惟區別開來
(15:40:44)[*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所以,我說『意根沒有分別的功用,這些潛藏在意識無分辨之深處的習氣,是要經過「反復養成」,無論是染、是淨皆是如此。 』
(15:41:14)[*桃園法迄巴]与所有人说:test
(15:41:3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意根沒有分別的功用,我大約明白,,,潛藏在意識無分辨習氣要反復養成?
(15:41:55)[*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簡言之,意根就等同習氣!要從意根著手,就是要直接斷習氣。以上初步說完。
(15:42:3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斷見惑首先搞清是意識粗糙的習氣吧
(15:42:35)[*桃園法迄巴]与112说:聞思,就是意識的功能
(15:43:0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要从頭腦思惟區別開來 吧
(15:43:2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聞思修是聖言教
(15:43:3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頭腦思惟是俗言教
(15:43:3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
(15:44:09)[*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意識的粗糙習氣就是五見及疑見!
(15:44:47)即身修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即身修 专送】
(15:44:55)*~逸 飞~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逸 飞~ 专送】
(15:45:2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關於如何斷三結(五見及疑見),這以後說。我這裡只說如何從意根著手修行。
(15:45:2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喔
(15:45:30)[*桃園法迄巴]与即身修说:南无阿弥陀佛
(15:45:35)[*桃園法迄巴]与*~逸 飞~说:南无阿弥陀佛
(15:45:5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疑見是重點
(15:46:0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疑見生不信受的
(15:46:3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疑見會生不信受的 ,很惨
(15:46:3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目前就在疑了。再說您也疑,所以這個不必多說,回到我們剛開始的議題吧!
(15:46:5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關於如何斷三結以後說的?
(15:47:1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搞清從意根著手
(15:47:1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9494
(15:47:3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若不能先把心安定下來,我就不打算續說!關於目前的共識,您不必一直貼文重述。
(15:47:5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好的,
(15:48:0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把心安定下來
(15:48:3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何謂三結?
(15:48:3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意根是恒執的狀況,意根就是思惑、塵沙惑之習氣!這是第一點您要認知。
(15:49:0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嗯嗯
(15:49:3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先降服見.思惑嗎
(15:49:5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不生起見.思惑嗎
(15:50:0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念念不生嗎
(15:50:09)即身修与[*桃園法迄巴]说:法师说法辛苦了。
(15:50:5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我們一問一答吧!目前關於如何從意根入手都還沒說完,您若再「雜思發言」,我就不續說了。
(15:51:06)[*桃園法迄巴]与即身修说:唉...,我是白衣
(15:51:1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吧
(15:51:4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白衣:真修才是僧寶,居士真修也也可稱呼僧寶
(15:51:5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白衣真修也可稱呼僧寶
(15:52:00)[*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意根是恒執的狀況,意根就是思惑、塵沙惑之習氣!這是第一點您要認知。這一點已認知否?
(15:52:03)即身修与[*桃園法迄巴]说:法师是台湾人吗?
(15:52:10)[*桃園法迄巴]与即身修说:是
(15:52:3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已認知,
(15:53:2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繼續吧
(15:53:3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由於意根沒有分別能力,所以,所謂從意根著手,其實是由意識下手來養成淨習之意思。這一點您能理解否?
(15:53:34)即身修与[*桃園法迄巴]说:台湾的佛教很兴盛。而且有成就者多。赞叹。
(15:53:49)[*桃園法迄巴]与即身修说:......
(15:54:4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意根沒有分別能力是久劫習氣种子養成的吧
(15:55:28)[*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不能說是習氣種子,而是「攀緣六塵的行為」所養成
(15:55:4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破見思惑,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吧?
(15:55:59)[*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目前不談見惑
(15:56:0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好
(15:56:09)[*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由於意根沒有分別能力,所以,所謂從意根著手,其實是由意識下手來養成淨習之意思。這一點您能理解否?
(15:56:5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攀緣六塵的行為-------->這樣好理解
(15:57:0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開始理解
(15:57:3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開始明顯了
(15:58:0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當意識能分別這是貪、這是瞋、這是痴的心行、口行、身行時,若先存念無所住時,此時就會離貪、離瞋、離痴。以上說法理解否?
(15:59:50)[*桃園法迄巴]与112说:??
(15:59:5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若先存念無所住時三毒,能所遠離,可理解,但是能念念無所住時又一個問題
(16:00:4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能念念無所住時三毒,又一個問題
(16:00:4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
(16:01:2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明瞭這個道理當然好的
(16:01:3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若反復無所住,就會養成一個無所住的淨習,於是,進一步的就能在心行時就察知而無所住,而稱為「覺」。
(16:01:42)[*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以上說法理解否?
(16:02:2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當然理解
(16:03:0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恶習種子還存在八識田中還有習氣.要一一清除哩?
(16:03:2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不可能一下子清除恶習種子哩?
(16:03:45)[*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由於先存念「無所住」,於是在反復於斷續察知心行而能無所住之後,將能養成念念皆能察知而無所住之淨習。以上理解否?
(16:04:54)即身修与[*桃園法迄巴]说:您住桃园?
(16:04:5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理解)))))於是在反復於斷續察知心行----希望能做到了--理解和實行兩回事
(16:05:09)[*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由於先存念「無所住」,於念念之間皆能覺,所以將能養成能所銷融的無功用道淨習,而稱為證菩薩第八不動地。以上理解否?
(16:05:14)[*桃園法迄巴]与即身修说:是
(16:06:2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先存念「無所住」,念念之間皆能覺,理解可能做不到
(16:06:3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做不到 即是不理解
(16:06:48)[*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所有的修行,就是這樣依於「無所住心」而反復用功所達成。當意識分別到習氣時,當下無論是染、是淨皆是用意根修行的意思。先意識,後意根。若是直接用意根,那就是時時皆不生習氣之意思。
(16:07:1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先存念「無所住」,是方便說,在因地實行
(16:07:3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凡夫能先存念就好了
(16:07:56)即身修与[*桃園法迄巴]说:有一题外事想咨询您。台湾的宏基笔记本价格怎么样?谢谢。 )
(16:08:02)[*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也就是說,要「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例如我之前的騎車譬喻,若已養成一個「遠到目標」的習氣,您根本不用意識生念說:左轉、右轉,就能直接轉彎。這就是意根修行。
(16:08:2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讓我消化一下
(16:08:29)[*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以上,用意根修行方式說完。連用意識修行的方式也一併說完。
(16:08:3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所有的修行,就是這樣依於「無所住心」而反復用功所達成。當意識分別到習氣時,當下無論是染、是淨皆是用意根修行的意思。先意識,後意根。若是直接用意根,那就是時時皆不生習氣之意思。
(16:08:40)[*桃園法迄巴]与即身修说:我不清楚
(16:08:4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讓我消化一下
(16:09:5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遠到目標 => 達到目標
(16:10:5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生念分別、思惟歸於意識攝,不生念就能達到目的歸於意根攝。
(16:12:3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不生念就能達到目的歸於意根攝=> 達到目標 吧?
(16:13:0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即是先意識,後意根 吧?
(16:14:0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意根是虛無飄渺的吧
(16:14:2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無明生執的?
(16:14:27)[*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但習氣落實到意根及意識時,習氣分有非常多的層次!以心念上的層次而言,就能分出 1)不能分別亦不能作用的習氣 2)不必作意就能用的直覺習氣 3)心念一動的直覺習氣 4)分別思想的習氣
(16:15:3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太覆雜了?呵呵
(16:15:3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太覆雜了?呵呵 〖重复〗
(16:15:5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識宗的東東
(16:16:2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要好好消化的
(16:16:3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1)不能分別亦不能作用的習氣 => 1)不必作意、不能分別、亦無直覺,就能作用的習氣
(16:17:3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最後我說的習氣可以不必去想它,我再額外說明。重點是之前我所說的,您理解否?
(16:18:19)[*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我指的重點是這二句 =>
(16:18:27)[*桃園法迄巴]与112说:1)所有的修行,就是這樣依於「無所住心」而反復用功所達成。當意識分別到習氣時,當下無論是染、是淨皆是用意根修行的意思。先意識,後意根。若是直接用意根,那就是時時皆不生習氣之意思。
(16:18:47)[*桃園法迄巴]与112说:2)也就是說,要「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例如我之前的騎車譬喻,若已養成一個「遠到目標」的習氣,您根本不用意識生念說:左轉、右轉,就能直接轉彎。這就是意根修行。
(16:19:34)[*桃園法迄巴]与所有人说:遠到目標 => 達到目標
(16:20:15)[*桃園法迄巴]与112说:遠到目標 => 達到目標  
(16:20:2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意塵無情,意根有情.無意塵意根起不了作用-,無意根亦不知有意塵吧,----------所以對你以上从意根著手的方案去搞明白由於先存念「無所住」,於念念之間皆能覺
(16:22:2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根本不用意識生念說:左轉、右轉,--------->>>很清淅明澈的比喻。
(16:22:3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很清淅明澈的比喻。
(16:23:0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能做到直接轉彎就好了
(16:23:1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不用意識在分別了
(16:23:4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那是一個養成的功夫
(16:24:3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嗯嗯,吾今諦聽,有所“收获”
(16:25:07)[*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當然是一個養成的功夫! 我貼文殊師利的一個教示經文給您看!
(16:25:0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再“反覆思量”一下
(16:25:1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再“反覆思量”一下 〖重复〗
(16:25:3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好的,
(16:26:0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No. 310 大寶積經 (卷116) T11, p0653c
(16:26:2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有機會再詳說眼根對色塵起眼識,,
(16:26:55)[*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
(16:27:0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16:28:00)[*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若了解我所說、文殊師利菩薩所說,那就沒必要再討論。再生心,就是當下斷離,以遠離「法門染污習氣」
(16:28:0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有點味道」
(16:28:2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有點味道」 〖重复〗
(16:28:30)[*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就是已養成淨習的意思。
(16:28:5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後雖無心,指後來雖然不用意識。
(16:29:1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若要久習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16:29:2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是久習的
(16:29:3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不是一下子的事
(16:30:0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看來您是了解了,以上全部說完。
(16:30:14)[*桃園法迄巴]与所有人说:其它人還問法否?
(16:30:1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如人學射的不是一下子能射中目標的
(16:30:2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很清淅明澈的比喻。
(16:30:4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有點味道”
(16:31:1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文殊師利說的好
(16:31:3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有機會再詳說眼根對色塵起眼識,,
(16:31:4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喝喝水,辛苦了
(16:32:1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
(16:33:2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在未法真要善巧方便才能調伏我等頑眾的所謂六根
(16:33:44)[*桃園法迄巴]与112说:這個可以免了,您還是依今日所悟去「久習」「反復用功」吧 => 有機會再詳說眼根對色塵起眼識,
(16:33:4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文言文難理解
(16:34:5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撥開雲霧見青天【太陽】了
(16:37:0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55)[112]与所有人说:桃園法迄巴已悟佛見,大家有問題請即發問,法迄巴热诚回覆的
(16:37:1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
(16:37:32)[*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現在要沈默去反復看我所說的或是文殊菩薩所說的,使達到能當下用的功夫為準。不要再貼文。
(16:37:4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嗯嗯
(16:37:57)夏天与[*桃園法迄巴]说:供灯
(16:38:0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使達到能當下「用的上」功夫為準。不要再貼文。
(16:38:11)[*桃園法迄巴]与夏天说:南无阿弥陀佛
(16:38:2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嗯
(16:38:4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辛苦了 ,,
(16:39:0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所謂打鐵要趁熱,若熱頭散了,您以後還是會再重複問同樣問題!
(16:39:2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法施是我本願,談不上辛苦!
(16:42:5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心識執取,起了無明就有眼根,對色塵起分別就出眼識吧
(16:43:0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眼識的能見之性.是從如來藏中出生的吧?
(16:43:2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說說呀
(16:45:49)[*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把這當下的好奇心斷掉
(16:46:12)*~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踏浪寻莲~ 专送】
(16:46:15)*~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观音菩萨
(16:46:3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說說呀
(16:46:32)[*桃園法迄巴]与*~踏浪寻莲~说:南无阿弥陀佛
(16:46:41)*~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你好
(16:46:5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能放下這好奇心我就說
(16:47:01)[*桃園法迄巴]对着*~踏浪寻莲~笑了笑
(16:47:0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好的
(16:47:1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放下了嗎?
(16:47:58)*~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师父,我要念什么佛经好呀
(16:48:0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如是
(16:48:17)*~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莲花烛
(16:48:4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能夠見光和暗的是眼識與意識吧?
(16:49:0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全放下了怎發問
(16:49:0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 ?
(16:49:1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若已放下,那我也不用說了。若放不下,我說也沒益處。
(16:49:2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全放下了怎發問 ? ?
(16:49:5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全放了自己就知道怎麼回事,還要說什麼?
(16:50:1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呵呵
(16:50:54)[*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反正,虛空、世界、眾生,皆是由妄產生,如同黃金,可以鑄成各類不同的形相,您要有幾種,它就能產生幾種,所以是無量種。若不知令心止,那就不能得定。
(16:51:30)[*桃園法迄巴]与*~踏浪寻莲~说:1)我不是比丘 2)要念什麼佛經要看您要修什麼法門而定
(16:51:3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那是那是
(16:52:11)*~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哦,我看不明白你跟112说的话
(16:52:16)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你是出家人?
(16:52:22)*~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太深了
(16:52:47)[*桃園法迄巴]与*~踏浪寻莲~说:您要有實際的修行功夫比較能看得懂。您可以去我網誌從頭看起(我離開之後)
(16:52:56)[*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不是比丘
(16:53:07)[*桃園法迄巴]与*~踏浪寻莲~说:您有在打坐嗎?
(16:53:10)*~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哦,在哪呀
(16:53:26)*~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有时候有
(16:53:31)[*桃園法迄巴]与*~踏浪寻莲~说:法迄巴網誌:http://fatsiba.blogspot.com
(16:53:36)*~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很少
(16:53:37)[*桃園法迄巴]与*~踏浪寻莲~说:若住在大陸不能進入,請改用這個:http://66.249.91.104/translate_c?hl=zh-CN&u=http://fatsiba.blogspot.com
(16:53:51)[*桃園法迄巴]与*~踏浪寻莲~说:平常是如何用功的?
(16:54:10)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您 是出家人吗?还是在家人,还是比丘的学生?
(16:54:18)*~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喜欢念心经
(16:54:33)[*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不是比丘
(16:54:38)*~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大悲咒
(16:54:4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打坐的人少囉,有甚深的禪定功夫的人更少囉,這個年頭
(16:54:4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呵呵
(16:54:5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休一會
(16:55:00)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是出家的小比丘?
(16:55:17)[*桃園法迄巴]与*~踏浪寻莲~说:您想從我這裡學什麼??
(16:55:21)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你是出家人吗
(16:55:38)[*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您問這些是無益語,可以不必談!
(16:55:44)[*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不是比丘
(16:56:07)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是居士
(16:56:16)[*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是
(16:56:34)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你懂密法吗
(16:56:49)*~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想问你怎么样可以没有烦恼呀
(16:57:54)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发心修行 真是希有啊!希有啊
(16:58:14)[*桃園法迄巴]与*~踏浪寻莲~说:就「反復不攀緣」就沒煩惱。看到人家要給您十萬塊,您不要生貪心,否覔有得就有失,就起煩惱了。其餘類推!
(16:58:30)[*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不懂
(16:58:46)[*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您不發心修行嗎? ^^
(16:59:00)34与[*桃園法迄巴]说:您打坐吗?
(16:59:08)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你平时都坐禅啊
(16:59:15)[*桃園法迄巴]与34说:是
(16:59:25)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发心修行太难了,我只是佩服啊
(16:59:27)*~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如果人家给钱都不要吗
(16:59:37)34与[*桃園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6:59:42)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敬礼
(16:59:47)[*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有坐禪,但我的功夫是四威儀中都使用,不只是朾坐時才用。
(17:00:01)[*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合十即可
(17:00:22)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顶顶礼
(17:00:23)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什么功夫
(17:00:27)[*桃園法迄巴]与*~踏浪寻莲~说:非己所聞(應得),切莫執取
(17:00:58)[*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詳見圓覺經
(17:01:14)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你是南方人吗
(17:01:25)34与[*桃園法迄巴]说:您看了很多经书?
(17:01:39)*~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哦,谢谢
(17:01:39)[*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報身在台灣
(17:01:40)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天人也顶礼,这是对发心修行人的赞叹
(17:01:49)[*桃園法迄巴]与34说:是
(17:01:58)34与[*桃園法迄巴]说:赞叹
(17:02:07)[*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
(17:02:17)[*桃園法迄巴]与34说:.....
(17:02:23)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哦,你任督两脉通了没有啊
(17:02:52)[*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再下去的話題就不必說了,那已是末節之事
(17:02:54)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是女的
(17:03:12)34与[*桃園法迄巴]说:您能做几天啊? )
(17:03:15)34与[*桃園法迄巴]说:做 )
(17:03:22)34与[*桃園法迄巴]说:坐 )
(17:03:28)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发心修行了吗, 若真发心修行,一切众生敬礼
(17:03:37)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你不想和我说了吗
(17:03:55)天人与[*桃園法迄巴]说:有人在吹捧你哈
(17:04:01)[*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若法門正確的使用,在使用過程自然會遇到許多人道所未見的境界,
(17:04:35)[*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那些境界皆是妄境,所以不必說它們。在此處,我只說斷惑的佛法!
(17:04:55)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
(17:05:46)[*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我是已發菩提心之修行人。若您心生禮敬,那是您自己得益,與我無干。您就算罵我,也是您自己造惡業,亦與我無干。這一點要有正確的知見。
(17:05:47)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真真到空的时候,你能怎办
(17:05:58)凡人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想问您在家怎么修佛?
(17:06:05)凡人与[*桃園法迄巴]说:因为我总是不能静心修应该怎么办呢? 皈依有什么好处呢?
(17:06:33)[*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先問您:若您到空的境界時,您怎知自己已到空境了?
(17:06:41)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情与无情同源种智
(17:06:45)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不知道
(17:07:52)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那您是否知道
(17:07:59)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17:08:06)[*桃園法迄巴]与凡人说:您要如實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無生不滅。若還不能生出勝解,您可以用不淨觀,白骨觀。當您了知身如死屍時,心就少欲。欲少心就能靜。這就是修行。
(17:08:35)[*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正確的佛法不是這樣說的!
(17:08:52)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不会说法
(17:09:02)[*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您不知道,所以您在煩惱,我當然知道,所以我無煩惱。
(17:09:02)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只会聊天
(17:09:35)正建与[*桃園法迄巴]说:到时候没有烦恼,也无不烦恼,何必说烦恼
(17:09:36)凡人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您,虽然说的我不是很明白呵呵
(17:10:48)[*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以五種法能攝大覺地(佛地),清淨法界(無生)、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後四者是佛所用妄,若是眾生所用就「變成識」而「不是智」
(17:11:20)[*桃園法迄巴]与凡人说:心不能靜,是因為欲望熾烈的緣故。若人心死,還靜不下來嗎?
(17:11:57)[*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您又不是已經「到時候了」,所以您現今有煩惱,所以才問我該語。
(17:12:23)凡人与[*桃園法迄巴]说:问什么?心能死吗?
(17:12:39)[*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真到空的时候,你能怎办 ? 若真到空時,自己就能知空,知而不住就行了。這很簡單。
(17:12:55)凡人与[*桃園法迄巴]说:错了是为什么不好意思
(17:13:05)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忘想,执箸而不能证行
(17:13:24)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妄想,和执箸
(17:13:30)[*桃園法迄巴]与凡人说:心能死。您常觀腐屍流血、流膿,時時觀、日日觀,不用七日就能心靜。
(17:14:13)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佛法就是方法,
(17:14:36)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离妄想,执箸的方法
(17:14:52)[*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然也
(17:15:12)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什么识呀智呀皆是白话
(17:15:47)[*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不問佛法的話,我要離了!
(17:15:53)[*桃園法迄巴]与正建说:不問佛法的話,我要離了!
(17:16:57)*~踏浪寻莲~与[*桃園法迄巴]说:善知识们慢聊,末学先行告假,有缘再会!
(17:17:37)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您有离妄想,分别的好方法吗,
(17:17:45)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很想知道
(17:19:05)[*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會不會?
(17:20:43)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何为幻?
(17:20:4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圓覺經你能背熟了?
(17:21:45)[*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不能
(17:21:57)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何为幻
(17:22:08)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何为不幻
(17:22:12)[*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六根所及皆是幻,無有不幻者
(17:24:15)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若皆幻,佛法幻否?
(17:25:3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圓覺經你全理解了?
(17:26:15)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若皆幻,当离。不工作,不学习,不穿衣,不吃饭
(17:26:58)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生活怎么办,?
(17:27:1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沒仔細一一審核。您問這些幹嘛?修行要在心動時就察知,察知後要思惟這心念是否正當?若不正當或不需要,就要捨離,不要跟隨,不要串習,也不要再故起
(17:28:23)[*桃園法迄巴]与空安道人说:您若能如此,我供養您一輩子!
(17:30:0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懂我所說的嗎?
(17:32:03)空安道人与[*桃園法迄巴]说:佛法不离世间法
(17:32:1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在看看圓覺經白話闡述,謝謝
(17:32:44)[*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我要告辭了,以後不確定能否再上來,至少目前沒有這個打算,所以隨緣了。遇到有緣人時,可以請他們去我的網誌看論談記錄,每一次的討論我都有記錄貼上
(17:32:54)[*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那一句不懂?
(17:33:5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等等
(17:34:0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法迄巴網誌:http://fatsiba.blogspot.com
(17:34:07)[*桃園法迄巴]与112说:若住在大陸不能進入,請改用這個:http://66.249.91.104/translate_c?hl=zh-CN&u=http://fatsiba.blogspot.com
(17:34:57)[*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以後要問法,我若未來可以先來函約時間,fatsiba@gmail.com 主旨要加:[請法]
(17:35:0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17:35:1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17:32:54)*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那一句不懂?
(17:36:52)[*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如來藏就如同虛空。雲生它不生,雲滅它也不滅。土地未挖它不滅,土地被一尺它也不產生。
(17:37:4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土地被一尺它也不產生 => 土地被挖一尺它也不產生。
(17:37:50)[*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懂意思嗎?
(17:37:5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喔喔
(17:38:1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思量一翻”
(17:38:25)[*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土地被挖一尺時,被挖處不是有虛空嗎?
(17:39:0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重點吧
(17:39:3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虛空無故,所以無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佛性常故,所以無三世。
(17:39:5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雲生它不生,雲滅它也不滅。能理解認知
(17:40:2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簡易闡述了
(17:40:2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因為無生,所以就無滅,以無生無滅故,所以說其常、洚、我、淨。
(17:40:5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嗯,好好的簡易比喻
(17:40:58)[*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佛性如虛空,因為無生,所以就無滅,以無生無滅故,所以說其常、樂、我、淨。
(17:41:2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17:41:4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也不難理解認知
(17:41:55)[*桃園法迄巴]与112说:能解最好
(17:42:17)[*桃園法迄巴]与112说:解,就是悟,悟後還是要用功的。
(17:42:5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簡短而深入,翻譯的人也不錯
(17:43:0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醒時也不可得-------->>重點吧 ?
(17:43:3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日常當中也感受到
(17:43:38)[*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佛法在講三身義:法身(無生)、報身(四智)、化身(佛法)
(17:44:1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談談
(17:45:30)[*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佛有三身義,妄如黃金(體,法身),而能鑄出金碗、金筷(相,報身),金碗能盛物、金筷能挾物(用,化身)。所以三身是一身義。
(17:47:1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思量一翻”
(17:47:2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讓我“思量一翻”
(17:47:39)[*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17:48:2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嗯,能理解認知
(17:49:0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佛有三身義,妄如黃金(體,法身),而能鑄出金碗、金筷(相,報身),金碗能盛物、金筷能挾物(用,化身)。所以三身是一身義。
(17:49:1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是依佛經嗎?
(17:49:2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謝謝
(17:50:0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本體表相妙用-----,能理解認知
(17:50:1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本體表相妙用----->能理解認知
(17:50:20)[*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是我所說,佛經有相類的說法,但不如我說的清析
(17:50:5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
(17:50:54)[*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無生離二邊亦離三身,所以立法身為妄。這一處要小心思惟。
(17:51:1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 〖重复〗
(17:51:39)[*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法身本離二邊,但立法身時法身就成為妄。若不立時,則不可思議,更何云法身。
(17:52:2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談談
(17:54:1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談談 。。
(17:54:48)[*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意識察知是一木,所察妄習是另一木。功夫用久,養成淨習之後,至八地菩薩而能所銷融無功用道,此時能察所察俱不生,是灰火出木盡,飛煙滅之意。
(17:56:0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能所銷融無功用道,此時能察所察俱不生====>>是八地菩薩也
(17:56:08)[*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八地之銷融並不完全銷融,只是可以「不必依淨習與妄習俱生能察所察」而已,完全的俱滅,只有佛地。
(17:56:0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
(17:56:1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能所銷融無功用道,此時能察所察俱不生====>>是八地菩薩也??
(17:56:32)[*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是
(17:56:39)看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看 专送】
(17:56:47)[*桃園法迄巴]与看说:南无阿弥陀佛
(17:57:00)[*桃園法迄巴]与看说:我大概還有二十分鐘,您若有疑要速問
(17:57:3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談談
(17:57:4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離幻即覺,亦無漸次。===>>談談
(17:57:48)看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学佛修行的目地是什么?
(17:57:57)看与[*桃園法迄巴]说:的
(17:58:4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那你見性本來面目了---->不用修積所謂資粮了?一下子消除累世習氣了
(17:59:07)[*桃園法迄巴]与看说:斷惑證真
(17:59:48)看与[*桃園法迄巴]说:那何为真呢
(18:00:4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意識察知妄習產生,就立刻離妄習。初修不能即離,功夫用久就能即離。離則稱為「果地覺」與佛所證相同。
(18:01:12)[*桃園法迄巴]与看说:斷塵沙惑就假名為真。除此之外別無真。
(18:01:5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談談
(18:02:43)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這句有深度【對我來說】
(18:02:47)看与[*桃園法迄巴]说:佛的智慧是真吗
(18:03:0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談談----這句有深度【對我來說】
(18:03:31)[*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妄性空亡,覺明為咎,於無妄中立因緣性,孰不知此因緣展轉所生亦是妄,所以「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18:04:11)[*桃園法迄巴]与看说:真是與妄對比而說。若無妄則無真。眾生有妄,就有佛的真。眾生無智,就有佛的智慧。
(18:04:40)看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
(18:04:40)天人与[*桃園法迄巴]说:你在这里吹什么牛皮?
(18:04:48)凡人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好刚刚我掉线了
(18:05:0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妄性空亡,覺明為咎,這句有深度【對我來說】
(18:05:07)[*桃園法迄巴]对着凡人笑了笑
(18:05:16)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再浅述
(18:06:57)看与[*桃園法迄巴]说:不过,真理是存在的
(18:07:3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佛在楞嚴經中說妄的產生是因為「覺明為咎」,也就是一直的察知、離妄而覺,這個行為才產生了妄(從有情眾生角度而說)。若從無情眾生角度而言,那就是「忽然產生」也是道之所謂「無極生太極」。
(18:07:44)凡人与[*桃園法迄巴]说:还是想问您在家修的问题,我什么都不懂就知道上香
(18:07:45)[*桃園法迄巴]与112说:而這個「覺明為咎」的原因,則是沒有原因。
(18:08:17)[*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妄的性質是變化、無常,所以沒有本性,而稱其性空
(18:08:3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讓我“思量一翻”
(18:08:4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讓我【思量一翻】
(18:08:46)[*桃園法迄巴]与凡人说:我認為念佛法門最殊勝,您認真念佛不二心最重要。
(18:09:49)[*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佛法有二大重點:無生、妄。無生是無論妄是否產生,它皆如如。妄的產生是可以無因而生,所以就有了眾生的八識,以及佛的四智。
(18:09:55)看与[*桃園法迄巴]说:真理一定是存在的
(18:10:11)凡人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想问您,我父亲有病,我念消灾延寿寿百经可以吗?我还没有皈依
(18:10:16)[*桃園法迄巴]与看说:這一段話就是真理:佛法有二大重點:無生、妄。無生是無論妄是否產生,它皆如如。妄的產生是可以無因而生,所以就有了眾生的八識,以及佛的四智。
(18:10:2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喔喔喔喔喔
(18:11:0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能理解認知 還好
(18:11:19)[*桃園法迄巴]与凡人说:地藏菩薩本願經,或阿彌陀經,或其它了義佛經,皆可以念。重點是1)您要專心不旁虻恼b經 2)誦完要做迴向
(18:11:3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無生、妄。無生是無論妄是否產生,它皆如如。===>>還好 能理解認知
(18:11:3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
(18:11:5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妄在眾生是識,在佛是智。
(18:12:38)[*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佛無妄,指佛不住於妄,但卻能用妄,所以稱為智。
(18:12:3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18:13:01)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18:13:2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談談
(18:14:16)凡人与[*桃園法迄巴]说:那我刚刚说的 经可以吗/
(18:14:3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覺明為咎】一般人不好理解
(18:15:48)[*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您能理解就行了
(18:16:0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覺明為咎】是文言文
(18:16:1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妄是因這個而產生,也因這個而斷離。
(18:16:2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18:16:16)真如虚空与[112]说:请问..桃园法持巴...何许人也 )
(18:16:2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之前我已說明它的意思,您沒仔細看吧!
(18:16:4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一般人不好理解 而已
(18:16:5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認知 也
(18:17:18)[*桃園法迄巴]与112说:這句經文「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等同「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18:17:3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理解理解
(18:18:06)[*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圓覺經一直在說無生的義理,以及無生法(圓覺三淨觀)
(18:18:08)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佛在楞嚴經中說妄的產生是因為「覺明為咎」,也就是一直的察知、離妄而覺,這個行為才產生了妄(從有情眾生角度而說)
(18:18:1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
(18:18:3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離妄而覺..呵呵這個行為才產生了妄
(18:18:4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理解理解
(18:18:54)[*桃園法迄巴]与112说:也將因為這個行為而斷妄
(18:19:4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18:19:5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這明了了
(18:20:0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如同時鐘,往下繞行,到最後還是又回到原點。以任何一點而切入,皆具有方向性。晚如在一點時是向下。
(18:20:27)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
(18:20:3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在六點時是向左。在九點時是向上。方向雖異,但仍回原點。
(18:20:49)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談談這個
(18:21:1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那是報身的境界。沒有說的必要性
(18:21:20)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特別是======>>>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
(18:21:3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特別是當知六根遍滿法界
(18:22:03)[*桃園法迄巴]与112说:給您二個關鍵字,可以自己去搜佛經:「圓鏡「」圓鏡智」
(18:22:12)112与[*桃園法迄巴]说: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談談
(18:22:3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好的
(18:22:44)112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去休一會
(18:22:48)[*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我的時間已到了,您仔細的去看圓覺經,看不到可以參考二個人的說明:宣化上人,南懷瑾菩薩。
(18:22:55)112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辛苦了
(18:22:58)[*桃園法迄巴]与112说:有緣再會,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