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門功課還未完成,先做一個大綱,回來再寫...
禪那是直接由七地入手的頓法,但如何在念念覺時,能斷塵沙惑呢?
奢摩他是直接由八地入手的頓法,但如何在無功用行中,能斷塵沙惑呢?
三摩缽提是由九地入手的漸法,但如何在觀幻、思惟時,能斷塵沙惑呢?
一、六地功夫,聞思修,因緣觀察
二、七地功夫,禪那,念念覺
三、八地功夫,奢摩他,能所雙泯無念行,覺所覺空
六地能入寂滅,不能念念入
七地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
八地無念而不住寂滅...
四、九地功夫,三摩缽提(三摩跋提),起幻觀幻,幻盡不入斷滅
五、十地功夫:覺知阿賴耶識業種瀑流,空覺極圓,生滅若滅,寂滅將現前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從現象上說妄如何產生
>一切法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只是心有淨染之別.心淨則國土淨.
您的說法,值得商榷!
如同種子、陽光、泥土、水的因緣和合而有樹,當吾人深悟因緣時,就不能說樹有美醜、有用無用。心亦如是,本來無生,非淨、非染,眾生執妄,才生染淨妄執。於無妄之前固然無生、如如,即便在妄中它亦無生、如如,這才是「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癡相」(註一)原來的意旨。
若是以上這樣知見,才是正知見是謂不二,方能不落染淨二見。
為上述的主張,我要特別的說明妄之產生的過程!這非常非常重要,希望見聞者能省思此義理。
**********
妄的產生
**********
以下的說明,在闡述吾人在正知見中,何以又墮入妄的迷思裏之原因。
當吾人具有正知見時,了知緣起性空,知性空故,一切無生。於了知無生時,知緣起原因,悉由妄執之故。何故由妄執所致呢?若一切悉無生,又怎會有緣起?所以說緣起由妄執之故,或謂眾生顛倒。
如此具智而了知之後,於是修行人開始了斷妄的實踐行為。
修行人,他正知斷妄無法從因上斷,因為「因」已發生,所以他從現緣的產生上斷,但現前外緣無量,無法阻它不發生,所以他再了知,要從接受無量外緣的自我貪愛習氣上斷除。
修行人,他正知貪愛習氣由自我當下從無量劫以來的貪愛習氣所增長之故,所以並無法一次即離。如同一部汽車,它縱然已在煞車,但由於過去的慣性使然,所以若不放開煞車,它也會滑行一陣子才會逐漸的停止。所以,習氣是基於精進的離妄行為,才能逐漸的斷離。
當修行人正知斷貪愛習氣是逐漸斷離的狀況時,所以他選擇不以善惡心針砭、批評、分別世間所有的一切。他以平常心、平等心、無欲心來對待所有的一切。
因為修行人是這種心態,所以,他養成了法門習氣,而這法門習氣卻又令他墮入另一種執著狀態。例如以下的譬喻狀況。
修行人常用無欲,所以養成無欲的淨習,由此無欲心,
而神智清明能明辨糞便為穢,食之不能養肉體,會令肉
體敗壞而不能用來修行。所以,他恒常「自以為用無欲
心」分辨這是食物,那是糞便。於是他取食物而食,不
取糞便而食。
由恒常行使明辨的行為之故,於是,恒於見糞尿之當下
,而以為不淨不可食而「直接拒之」,如此直接拒之的
行為,就落入另一種不明辨的執著中,『而不自知』!
具智修行人,為避免以妄斷妄時,於用功離貪卻反被功用所迷,而產生了無明習氣而不自知的狀況,於是他可以採用三種方式來避免之。
(1) 令神智清明,於時時當下分別時,明明了了知自己
正在分別,於察知自己當下行為後而不住於所分別
行為,而不生「習慣所產生的貪執」之過錯。這可
以避免直接排斥不淨所產生的微細、無明的執著。
這方法可以稱為禪那法。
(2) 須恒常無欲。基於無欲故,雖然直接排斥不淨,於
直接排拒當下明明了了確實沒有貪愛習氣,而不落
入直接妄之中。這方法可以稱為奢摩他法。
(3) 恒常起心反省自己有那些習氣,並思惟何以有此類
妄執習氣原因,而能懺悔妄執習氣行為,以使自己
當下清淨無欲,這方法可以稱為三摩缽提法。
若有緣人對上述三種方法感興趣,可以詳閱圓覺經。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586 思益梵天所問經 (卷2) T15, p0044a
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網明菩薩。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迦葉。汝自問網明。於是迦葉。問網明菩薩言。
善男子。仁者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網明言。大迦葉。若有問幻所化人。汝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幻人當雲何答。
大迦葉言。善男子。幻所化人無決定相。當何所答。
網明言。大迦葉。一切諸法亦如幻所化人。無決定相。誰可問言。汝幾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迦葉言。善男子。幻所化人離於自相。無異無別無所志願。汝亦如是耶。若如是者。汝雲何能利益無量眾生。
網明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一切眾生性。一切眾生性即是幻性。幻性即是一切法性。於是法中。我不見有利。不見無利。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不令眾生住菩提耶。
網明言。諸佛菩提有住相耶。
大迦葉言。無也。
網明言。是故我今不令眾生住於菩提。亦不令住聲聞辟支佛道。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欲趣何所。
網明言。我所趣如如趣。
大迦葉言。如無所趣亦無有轉。
網明言。如如無趣無轉。一切法住如相故。我亦無趣無轉。
大迦葉言。若無趣無轉。汝雲何教化眾生。
網明言。若人發願。則是不能教化眾生。若人於法有轉。是亦不能教化眾生。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不轉眾生生死耶。
網明言。我尚不得生死。何況於生死中而轉眾生。
大迦葉言。汝不令眾生得涅盤耶。
網明言。我尚不見涅盤。何況教化眾生令住涅盤。
大迦葉言。善男子。若汝不得生死。不見涅盤。何故今為無量眾生行於菩提。此豈不為滅度眾生耶。
網明言。若菩薩得生死。分別涅盤。因眾生行於菩提。此則不應說為菩薩。
/* 菩薩真正行為 */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於何處行。
網明言。我非生死中行。非涅盤中行。亦不以眾生相行。大迦葉。如汝所問。汝何處行者。如佛所化人行處。吾於彼行。
大迦葉言。佛所化人無有行處。
網明言。當知一切眾生所行亦如是相。
大迦葉言。佛所化人無貪無恚無癡。若一切眾生所行如是相者。眾生貪恚癡從何所起。
網明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大迦葉。汝今寧有貪恚癡不。
答言不也。
網明言。是貪恚癡盡滅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大迦葉。今無貪恚癡亦不盡滅者。汝置貪恚癡於何所耶。
答言。善男子。凡夫縱顛倒起妄想分別生貪恚癡耳。賢聖法中善知顛倒實性故。無妄想分別。是以無貪恚癡。
大迦葉。於汝意雲何。若法從顛倒起。是法為實為虛妄耶。答言是法虛妄非是實也。
網明言。若法非實可令實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法非實。仁者欲於是中得貪恚癡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然何所是貪恚癡能惱眾生者。
答言。善男子。若爾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癡相。
網明言。以是故。我說一切法相如佛所化。說是法時。四萬四千菩薩得柔順法忍。
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若網明菩薩所見眾生(注:這是倒裝句,正裝句是「若眾生見網明菩薩」)。不應復畏墮三惡道。若聞網明所說法者。魔不得便。若為網明所教化者。不畏墮聲聞辟支佛道。
您的說法,值得商榷!
如同種子、陽光、泥土、水的因緣和合而有樹,當吾人深悟因緣時,就不能說樹有美醜、有用無用。心亦如是,本來無生,非淨、非染,眾生執妄,才生染淨妄執。於無妄之前固然無生、如如,即便在妄中它亦無生、如如,這才是「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癡相」(註一)原來的意旨。
若是以上這樣知見,才是正知見是謂不二,方能不落染淨二見。
為上述的主張,我要特別的說明妄之產生的過程!這非常非常重要,希望見聞者能省思此義理。
**********
妄的產生
**********
以下的說明,在闡述吾人在正知見中,何以又墮入妄的迷思裏之原因。
當吾人具有正知見時,了知緣起性空,知性空故,一切無生。於了知無生時,知緣起原因,悉由妄執之故。何故由妄執所致呢?若一切悉無生,又怎會有緣起?所以說緣起由妄執之故,或謂眾生顛倒。
如此具智而了知之後,於是修行人開始了斷妄的實踐行為。
修行人,他正知斷妄無法從因上斷,因為「因」已發生,所以他從現緣的產生上斷,但現前外緣無量,無法阻它不發生,所以他再了知,要從接受無量外緣的自我貪愛習氣上斷除。
修行人,他正知貪愛習氣由自我當下從無量劫以來的貪愛習氣所增長之故,所以並無法一次即離。如同一部汽車,它縱然已在煞車,但由於過去的慣性使然,所以若不放開煞車,它也會滑行一陣子才會逐漸的停止。所以,習氣是基於精進的離妄行為,才能逐漸的斷離。
當修行人正知斷貪愛習氣是逐漸斷離的狀況時,所以他選擇不以善惡心針砭、批評、分別世間所有的一切。他以平常心、平等心、無欲心來對待所有的一切。
因為修行人是這種心態,所以,他養成了法門習氣,而這法門習氣卻又令他墮入另一種執著狀態。例如以下的譬喻狀況。
修行人常用無欲,所以養成無欲的淨習,由此無欲心,
而神智清明能明辨糞便為穢,食之不能養肉體,會令肉
體敗壞而不能用來修行。所以,他恒常「自以為用無欲
心」分辨這是食物,那是糞便。於是他取食物而食,不
取糞便而食。
由恒常行使明辨的行為之故,於是,恒於見糞尿之當下
,而以為不淨不可食而「直接拒之」,如此直接拒之的
行為,就落入另一種不明辨的執著中,『而不自知』!
具智修行人,為避免以妄斷妄時,於用功離貪卻反被功用所迷,而產生了無明習氣而不自知的狀況,於是他可以採用三種方式來避免之。
(1) 令神智清明,於時時當下分別時,明明了了知自己
正在分別,於察知自己當下行為後而不住於所分別
行為,而不生「習慣所產生的貪執」之過錯。這可
以避免直接排斥不淨所產生的微細、無明的執著。
這方法可以稱為禪那法。
(2) 須恒常無欲。基於無欲故,雖然直接排斥不淨,於
直接排拒當下明明了了確實沒有貪愛習氣,而不落
入直接妄之中。這方法可以稱為奢摩他法。
(3) 恒常起心反省自己有那些習氣,並思惟何以有此類
妄執習氣原因,而能懺悔妄執習氣行為,以使自己
當下清淨無欲,這方法可以稱為三摩缽提法。
若有緣人對上述三種方法感興趣,可以詳閱圓覺經。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586 思益梵天所問經 (卷2) T15, p0044a
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網明菩薩。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迦葉。汝自問網明。於是迦葉。問網明菩薩言。
善男子。仁者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網明言。大迦葉。若有問幻所化人。汝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幻人當雲何答。
大迦葉言。善男子。幻所化人無決定相。當何所答。
網明言。大迦葉。一切諸法亦如幻所化人。無決定相。誰可問言。汝幾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迦葉言。善男子。幻所化人離於自相。無異無別無所志願。汝亦如是耶。若如是者。汝雲何能利益無量眾生。
網明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一切眾生性。一切眾生性即是幻性。幻性即是一切法性。於是法中。我不見有利。不見無利。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不令眾生住菩提耶。
網明言。諸佛菩提有住相耶。
大迦葉言。無也。
網明言。是故我今不令眾生住於菩提。亦不令住聲聞辟支佛道。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欲趣何所。
網明言。我所趣如如趣。
大迦葉言。如無所趣亦無有轉。
網明言。如如無趣無轉。一切法住如相故。我亦無趣無轉。
大迦葉言。若無趣無轉。汝雲何教化眾生。
網明言。若人發願。則是不能教化眾生。若人於法有轉。是亦不能教化眾生。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不轉眾生生死耶。
網明言。我尚不得生死。何況於生死中而轉眾生。
大迦葉言。汝不令眾生得涅盤耶。
網明言。我尚不見涅盤。何況教化眾生令住涅盤。
大迦葉言。善男子。若汝不得生死。不見涅盤。何故今為無量眾生行於菩提。此豈不為滅度眾生耶。
網明言。若菩薩得生死。分別涅盤。因眾生行於菩提。此則不應說為菩薩。
/* 菩薩真正行為 */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於何處行。
網明言。我非生死中行。非涅盤中行。亦不以眾生相行。大迦葉。如汝所問。汝何處行者。如佛所化人行處。吾於彼行。
大迦葉言。佛所化人無有行處。
網明言。當知一切眾生所行亦如是相。
大迦葉言。佛所化人無貪無恚無癡。若一切眾生所行如是相者。眾生貪恚癡從何所起。
網明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大迦葉。汝今寧有貪恚癡不。
答言不也。
網明言。是貪恚癡盡滅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大迦葉。今無貪恚癡亦不盡滅者。汝置貪恚癡於何所耶。
答言。善男子。凡夫縱顛倒起妄想分別生貪恚癡耳。賢聖法中善知顛倒實性故。無妄想分別。是以無貪恚癡。
大迦葉。於汝意雲何。若法從顛倒起。是法為實為虛妄耶。答言是法虛妄非是實也。
網明言。若法非實可令實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法非實。仁者欲於是中得貪恚癡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然何所是貪恚癡能惱眾生者。
答言。善男子。若爾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癡相。
網明言。以是故。我說一切法相如佛所化。說是法時。四萬四千菩薩得柔順法忍。
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若網明菩薩所見眾生(注:這是倒裝句,正裝句是「若眾生見網明菩薩」)。不應復畏墮三惡道。若聞網明所說法者。魔不得便。若為網明所教化者。不畏墮聲聞辟支佛道。
無生及無生法忍
***************************************************************
No. 310 大寶積經 (卷87) T11, p0500a
***************************************************************
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無生。云何當得此無生忍。佛言。無生者。非先有生後說無生。本自不生故名無生。非先有起後說無起。本來不起故名無起。非先有相後說無相。本來無相故名無相。非先有作後說無作。本自無作故名無作。非先有眾生。後說於空。眾生性空故說為空。如是了知。無生無滅。本無所染。是名無生。
云何為忍。如是忍可一切眾生一切剎土本來不生。是名為忍。如是忍可。一切聲聞辟支佛本來不生。是名為忍。如是忍可。一切菩薩一切諸佛本來不生。是名為忍。如是忍可。一切諸法本來不生。是名為忍。
天子。以諸法不生故。剎那剎那空。以剎那空故名為無相。剎那無相故色剎那空。色剎那空故受想行識剎那空。識剎那空故界剎那空。界剎那空故處剎那空。若剎那空則無所有。無所有故則無所染。無所染故則自性離。自性離故。是名一切法本來寂靜。能如是忍入於平等。是則名為得無生忍受菩提記。得此忍者為無所得。
云何名為有所得者。見我我所二相可得。名有所得。見眾生壽者養育我人二相可得。名有所得。何謂無所得。見我自性及我所性。了知無二。名無所得。是則名為成就於忍。天子。菩薩於無數劫修行此忍。是名如來最大神變。
**************************
其它應參考經典
**************************
No. 310 大寶積經 (卷87) T11, p0500a
***************************************************************
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無生。云何當得此無生忍。佛言。無生者。非先有生後說無生。本自不生故名無生。非先有起後說無起。本來不起故名無起。非先有相後說無相。本來無相故名無相。非先有作後說無作。本自無作故名無作。非先有眾生。後說於空。眾生性空故說為空。如是了知。無生無滅。本無所染。是名無生。
云何為忍。如是忍可一切眾生一切剎土本來不生。是名為忍。如是忍可。一切聲聞辟支佛本來不生。是名為忍。如是忍可。一切菩薩一切諸佛本來不生。是名為忍。如是忍可。一切諸法本來不生。是名為忍。
天子。以諸法不生故。剎那剎那空。以剎那空故名為無相。剎那無相故色剎那空。色剎那空故受想行識剎那空。識剎那空故界剎那空。界剎那空故處剎那空。若剎那空則無所有。無所有故則無所染。無所染故則自性離。自性離故。是名一切法本來寂靜。能如是忍入於平等。是則名為得無生忍受菩提記。得此忍者為無所得。
云何名為有所得者。見我我所二相可得。名有所得。見眾生壽者養育我人二相可得。名有所得。何謂無所得。見我自性及我所性。了知無二。名無所得。是則名為成就於忍。天子。菩薩於無數劫修行此忍。是名如來最大神變。
**************************
其它應參考經典
**************************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癡相
*****************************************
No. 586 思益梵天所問經 (卷2) T15, p0044a
*****************************************
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網明菩薩。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迦葉。汝自問網明。
/* 無生義理互相詰問 */
於是迦葉。問網明菩薩言。善男子。仁者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網明言。大迦葉。若有問幻所化人。汝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幻人當云何答。
大迦葉言。善男子。幻所化人無決定相。當何所答。
網明言。大迦葉。一切諸法亦如幻所化人。無決定相。誰可問言。汝幾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迦葉言。善男子。幻所化人離於自相。無異無別無所志願。汝亦如是耶。若如是者。汝云何能利益無量眾生。
網明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一切眾生性。一切眾生性即是幻性。幻性即是一切法性。於是法中。我不見有利。不見無利。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不令眾生住菩提耶。
網明言。諸佛菩提有住相耶。
大迦葉言。無也。
網明言。是故我今不令眾生住於菩提。亦不令住聲聞辟支佛道。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欲趣何所。
網明言。我所趣如如趣。
大迦葉言。如無所趣亦無有轉。
網明言。如如無趣無轉。一切法住如相故。我亦無趣無轉。
大迦葉言。若無趣無轉。汝云何教化眾生。
網明言。若人發願。則是不能教化眾生。若人於法有轉。是亦不能教化眾生。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不轉眾生生死耶。
網明言。我尚不得生死。何況於生死中而轉眾生。
大迦葉言。汝不令眾生得涅盤耶。
網明言。我尚不見涅盤。何況教化眾生令住涅盤。
大迦葉言。善男子。若汝不得生死。不見涅盤。何故今為無量眾生行於菩提。此豈不為滅度眾生耶。
網明言。若菩薩得生死。分別涅盤。因眾生行於菩提。此則不應說為菩薩。
/* 菩薩真正的行為 */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於何處行。
網明言。我非生死中行。非涅盤中行。亦不以眾生相行。大迦葉。如汝所問。汝何處行者。如佛所化人行處。吾於彼行。
大迦葉言。佛所化人無有行處。
網明言。當知一切眾生所行亦如是相。
大迦葉言。佛所化人無貪無恚無癡。若一切眾生所行如是相者。眾生貪恚癡從何所起。
網明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大迦葉。汝今寧有貪恚癡不。
答言不也。
網明言。是貪恚癡盡滅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大迦葉。今無貪恚癡亦不盡滅者。汝置貪恚癡於何所耶。
答言。善男子。凡夫縱顛倒起妄想分別。生貪恚癡耳。賢聖法中善知顛倒實性故。無妄想分別。是以無貪恚癡。
大迦葉。於汝意云何。若法從顛倒起。是法為實為虛妄耶。
答言。是法虛妄非是實也。
網明言。若法非實可令實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法非實。仁者欲於是中得貪恚癡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然何所是貪恚癡能惱眾生者。
答言。善男子。若爾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癡相。
網明言。以是故。我說一切法相如佛所化。說是法時。四萬四千菩薩得柔順法忍。
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若網明菩薩所見眾生。不應復畏墮三惡道。若聞網明所說法者。魔不得便。若為網明所教化者。不畏墮聲聞辟支佛道。
***************************************************
參考本人的見解「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另建議參閱以下經文﹕
⏺【經文典故】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謂生。緣離謂滅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痴相
No. 586 思益梵天所問經 (卷2) T15, p0044a
*****************************************
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網明菩薩。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迦葉。汝自問網明。
/* 無生義理互相詰問 */
於是迦葉。問網明菩薩言。善男子。仁者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網明言。大迦葉。若有問幻所化人。汝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幻人當云何答。
大迦葉言。善男子。幻所化人無決定相。當何所答。
網明言。大迦葉。一切諸法亦如幻所化人。無決定相。誰可問言。汝幾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迦葉言。善男子。幻所化人離於自相。無異無別無所志願。汝亦如是耶。若如是者。汝云何能利益無量眾生。
網明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一切眾生性。一切眾生性即是幻性。幻性即是一切法性。於是法中。我不見有利。不見無利。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不令眾生住菩提耶。
網明言。諸佛菩提有住相耶。
大迦葉言。無也。
網明言。是故我今不令眾生住於菩提。亦不令住聲聞辟支佛道。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欲趣何所。
網明言。我所趣如如趣。
大迦葉言。如無所趣亦無有轉。
網明言。如如無趣無轉。一切法住如相故。我亦無趣無轉。
大迦葉言。若無趣無轉。汝云何教化眾生。
網明言。若人發願。則是不能教化眾生。若人於法有轉。是亦不能教化眾生。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不轉眾生生死耶。
網明言。我尚不得生死。何況於生死中而轉眾生。
大迦葉言。汝不令眾生得涅盤耶。
網明言。我尚不見涅盤。何況教化眾生令住涅盤。
大迦葉言。善男子。若汝不得生死。不見涅盤。何故今為無量眾生行於菩提。此豈不為滅度眾生耶。
網明言。若菩薩得生死。分別涅盤。因眾生行於菩提。此則不應說為菩薩。
/* 菩薩真正的行為 */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於何處行。
網明言。我非生死中行。非涅盤中行。亦不以眾生相行。大迦葉。如汝所問。汝何處行者。如佛所化人行處。吾於彼行。
大迦葉言。佛所化人無有行處。
網明言。當知一切眾生所行亦如是相。
大迦葉言。佛所化人無貪無恚無癡。若一切眾生所行如是相者。眾生貪恚癡從何所起。
網明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大迦葉。汝今寧有貪恚癡不。
答言不也。
網明言。是貪恚癡盡滅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大迦葉。今無貪恚癡亦不盡滅者。汝置貪恚癡於何所耶。
答言。善男子。凡夫縱顛倒起妄想分別。生貪恚癡耳。賢聖法中善知顛倒實性故。無妄想分別。是以無貪恚癡。
大迦葉。於汝意云何。若法從顛倒起。是法為實為虛妄耶。
答言。是法虛妄非是實也。
網明言。若法非實可令實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法非實。仁者欲於是中得貪恚癡耶。
答言不也。
網明言。若然何所是貪恚癡能惱眾生者。
答言。善男子。若爾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癡相。
網明言。以是故。我說一切法相如佛所化。說是法時。四萬四千菩薩得柔順法忍。
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若網明菩薩所見眾生。不應復畏墮三惡道。若聞網明所說法者。魔不得便。若為網明所教化者。不畏墮聲聞辟支佛道。
***************************************************
參考本人的見解「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另建議參閱以下經文﹕
⏺【經文典故】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謂生。緣離謂滅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痴相
阿羅漢自殺入滅無有去處及無記
阿羅漢入滅,無有去處!即便是自殺也如此。(註一)
有去處是因為有生死,有生死就有業識的作用,如十二因緣所說:無明、行、識、名色......
由於已斷無明,所以也無識的作用,是以沒有去處。
佛也常回答此類問阿羅漢死去何處去,是「無記」!
無記,是無善無惡,它不招來業果,所以,阿羅漢般涅槃不再受後有,以不再招業果故,所以佛說無記!
他家說法可參考:http://blog.udn.com/linpepsi/2671093
**************************************************************
註一
************
No. 99 雜阿含經 (卷39) T02, p0286a
(一○九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婆羅山七葉樹林石室中
/* 註:這裡的退轉是退禪定,不是退斷惑,惑已斷就不會退 */
時。有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側黑石室中。獨一思惟。
不放逸行。修自饒益。時受意解脫身作證。數數退轉。一.二
.三.四.五.六反退。還復得。時受意解脫身作證。尋復退
轉。
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獨一靜處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習
。以自饒益。時受意解脫身作證。而復數數退轉。乃至六反。
猶復退轉。我今當以刀自殺。莫令第七退轉。
時。魔波旬作是念。沙門瞿曇住王舍城毘婆羅山側七葉樹林石
窟中。有弟子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側黑石室中。獨一靜處。
專精思惟。得時受意解脫身作證。六反退轉。而復還得。彼作
是念。我已六反退。而復還得。莫令我第七退轉。我寧以刀自
殺。莫令第七退轉。若彼比丘以刀自殺者。莫令自殺。出我境
界去。我今當往告彼大師。
爾時。波旬執琉璃柄琵琶。詣世尊所。鼓絃說偈
大智大方便 自在大神力
得熾然弟子 而今欲取死
大牟尼當制 勿令其自殺
何聞佛世尊 正法律聲聞
學其所不得 而取於命終
時。魔說此偈已。世尊說偈答言
波旬放逸種 以自事故來
堅固具足士 常住妙禪定
晝夜勤精進 不顧於性命
見三有可畏 斷除彼愛欲
已摧伏魔軍 瞿低般涅槃
波旬心憂惱。琵琶落於地。內懷憂慼已。即沒而不現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來。共至仙人山側黑石室所。
觀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殺。
爾時。世尊與眾多比丘往至仙人山側黑石室中。見瞿低迦比丘
殺身在地。告諸比丘。汝等見此瞿低迦比丘殺身在地不。
諸比丘白佛。唯然。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見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闇煙起。充滿四方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此是惡魔波旬於瞿低迦善男子身側。周匝求其識神
。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執刀自殺
爾時。世尊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記
爾時。波旬而說偈言
上下及諸方 遍求彼識神
都不見其處 瞿低何所之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如是堅固士 一切無所求
拔恩愛根本 瞿低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有去處是因為有生死,有生死就有業識的作用,如十二因緣所說:無明、行、識、名色......
由於已斷無明,所以也無識的作用,是以沒有去處。
佛也常回答此類問阿羅漢死去何處去,是「無記」!
無記,是無善無惡,它不招來業果,所以,阿羅漢般涅槃不再受後有,以不再招業果故,所以佛說無記!
他家說法可參考:http://blog.udn.com/linpepsi/2671093
**************************************************************
註一
************
No. 99 雜阿含經 (卷39) T02, p0286a
(一○九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婆羅山七葉樹林石室中
/* 註:這裡的退轉是退禪定,不是退斷惑,惑已斷就不會退 */
時。有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側黑石室中。獨一思惟。
不放逸行。修自饒益。時受意解脫身作證。數數退轉。一.二
.三.四.五.六反退。還復得。時受意解脫身作證。尋復退
轉。
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獨一靜處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習
。以自饒益。時受意解脫身作證。而復數數退轉。乃至六反。
猶復退轉。我今當以刀自殺。莫令第七退轉。
時。魔波旬作是念。沙門瞿曇住王舍城毘婆羅山側七葉樹林石
窟中。有弟子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側黑石室中。獨一靜處。
專精思惟。得時受意解脫身作證。六反退轉。而復還得。彼作
是念。我已六反退。而復還得。莫令我第七退轉。我寧以刀自
殺。莫令第七退轉。若彼比丘以刀自殺者。莫令自殺。出我境
界去。我今當往告彼大師。
爾時。波旬執琉璃柄琵琶。詣世尊所。鼓絃說偈
大智大方便 自在大神力
得熾然弟子 而今欲取死
大牟尼當制 勿令其自殺
何聞佛世尊 正法律聲聞
學其所不得 而取於命終
時。魔說此偈已。世尊說偈答言
波旬放逸種 以自事故來
堅固具足士 常住妙禪定
晝夜勤精進 不顧於性命
見三有可畏 斷除彼愛欲
已摧伏魔軍 瞿低般涅槃
波旬心憂惱。琵琶落於地。內懷憂慼已。即沒而不現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來。共至仙人山側黑石室所。
觀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殺。
爾時。世尊與眾多比丘往至仙人山側黑石室中。見瞿低迦比丘
殺身在地。告諸比丘。汝等見此瞿低迦比丘殺身在地不。
諸比丘白佛。唯然。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見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闇煙起。充滿四方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此是惡魔波旬於瞿低迦善男子身側。周匝求其識神
。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執刀自殺
爾時。世尊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記
爾時。波旬而說偈言
上下及諸方 遍求彼識神
都不見其處 瞿低何所之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如是堅固士 一切無所求
拔恩愛根本 瞿低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會學習的人
怎樣才算是會學習的人呢?
看到一個人殺人,這行為並不一定是惡,也許他正在殺一惡人而救百善人;這行為也並不一定是善,也許他正是典型的盜匪。所以,莫以所見之事而定人罪!
聽到一個人說他人壞話,這行為並不一定是惡,也許他的挑撥、欺騙言語,是在使對方不要犯下殺人的行為;這行為也並不一定是善,也許他正是典型的兩舌、奸詐之人。所以,莫以所聞之事而定人罪!
莫以五根察知他人對外塵有貪欲的行為,而下判斷說某人有貪欲的心念,例如看到某人見到裸女就滿眼淫光注視她。而實際,他可能只是故意表演來迷惑他的敵人。
也莫以五根察知他人對外塵都沒有貪欲的行為,而下判斷說某人具有聖潔情操,孰不知這世上不乏假道學的人,他貪欲時您正沒見到。
當吾人了知自己所見、所聞、所思都不一定是正確時,吾人應具智而了知,我沒有神通,無法正確判斷事情,所以不應評判,否則我就會墮入我執之中。或,我有神通,但我未斷惑,我不應評判,否則我就會墮入我執之中。
於是,由於沒有什麼行為是自己能肯定為正確的,於是,須於當下維持不妄動的心,使自己的心平靜、無欲,這才是最正確的修行心性!
當如此了知且認同之後,於是這個智者會摒除自己的主觀愛憎,而不去指責對方。反而依自己的缺點,去學取對方的優點來彌補。這才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真義!能這樣學習的人,稱為「會學習者」。
********************************
2013/10/26 補述
*****************
會學習的人,主要在於能「趨吉避凶」、「允執厥中」,更上善者,若水,不只自己能得利,而且還能同時利益它人,佛菩薩就是這類的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以下第5樓,本人有更進一步對於「允執厥中」(適當時機,做適當的事)之說明: http://tieba.baidu.com/p/2669171346
在「允執厥中」的行為中,要注意一件事,它不代表就一定把事情做對、做成功,只代表所做的事,是最適當的而已。所以,吾人可以觀察到佛經中的某些記載佛的行為之經文,會發現,佛有時做事似乎自違原則(例如,不剃發就度一在家女眾為尼,但該女眾最後沒有出家,卻證了阿羅漢果),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最圓滿的!
所以,佛與智者的差別在於,智者是做對的事,而佛是把事做對。至於眾生,則既不做對的事,也常好心辦壞事,更有初心惡劣,辦事結果更劣的,這也難怪被稱為「眾生」(數取趣;屢次的輪迴之意思)之名。
本人貼出本文的主要意旨,乃在於說明:
佛經經文上的各類警示、律文、方法,只適合
某類眾生,並不完全適合所有人。而眾生要「
自生智慧」,衡量自己習氣,學習更適合自己
的方法。
換句話說:「不是自己的菜,不要吃」。
有人吃磚頭、玻璃碎片也沒事,但愚痴的眾生
也跟著去吃,大約離死不遠了!所謂:「獅子
能跳的地方,小兔子不要跟著跳」。
若吾人能理解上述本人的說法,乃至更有高超的見解與智慧,那麼,我將認為他是真正會學習的人!
因為自己想要成為「會學習的人」,所以我個人立下了所謂座右銘如下,謹此再次披露與有緣人共勉之:
令心柔軟善法義,令口安祥善法言,令身篤實善法行
以上說明,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看到一個人殺人,這行為並不一定是惡,也許他正在殺一惡人而救百善人;這行為也並不一定是善,也許他正是典型的盜匪。所以,莫以所見之事而定人罪!
聽到一個人說他人壞話,這行為並不一定是惡,也許他的挑撥、欺騙言語,是在使對方不要犯下殺人的行為;這行為也並不一定是善,也許他正是典型的兩舌、奸詐之人。所以,莫以所聞之事而定人罪!
莫以五根察知他人對外塵有貪欲的行為,而下判斷說某人有貪欲的心念,例如看到某人見到裸女就滿眼淫光注視她。而實際,他可能只是故意表演來迷惑他的敵人。
也莫以五根察知他人對外塵都沒有貪欲的行為,而下判斷說某人具有聖潔情操,孰不知這世上不乏假道學的人,他貪欲時您正沒見到。
當吾人了知自己所見、所聞、所思都不一定是正確時,吾人應具智而了知,我沒有神通,無法正確判斷事情,所以不應評判,否則我就會墮入我執之中。或,我有神通,但我未斷惑,我不應評判,否則我就會墮入我執之中。
於是,由於沒有什麼行為是自己能肯定為正確的,於是,須於當下維持不妄動的心,使自己的心平靜、無欲,這才是最正確的修行心性!
當如此了知且認同之後,於是這個智者會摒除自己的主觀愛憎,而不去指責對方。反而依自己的缺點,去學取對方的優點來彌補。這才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真義!能這樣學習的人,稱為「會學習者」。
********************************
2013/10/26 補述
*****************
會學習的人,主要在於能「趨吉避凶」、「允執厥中」,更上善者,若水,不只自己能得利,而且還能同時利益它人,佛菩薩就是這類的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以下第5樓,本人有更進一步對於「允執厥中」(適當時機,做適當的事)之說明: http://tieba.baidu.com/p/2669171346
在「允執厥中」的行為中,要注意一件事,它不代表就一定把事情做對、做成功,只代表所做的事,是最適當的而已。所以,吾人可以觀察到佛經中的某些記載佛的行為之經文,會發現,佛有時做事似乎自違原則(例如,不剃發就度一在家女眾為尼,但該女眾最後沒有出家,卻證了阿羅漢果),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最圓滿的!
所以,佛與智者的差別在於,智者是做對的事,而佛是把事做對。至於眾生,則既不做對的事,也常好心辦壞事,更有初心惡劣,辦事結果更劣的,這也難怪被稱為「眾生」(數取趣;屢次的輪迴之意思)之名。
本人貼出本文的主要意旨,乃在於說明:
佛經經文上的各類警示、律文、方法,只適合
某類眾生,並不完全適合所有人。而眾生要「
自生智慧」,衡量自己習氣,學習更適合自己
的方法。
換句話說:「不是自己的菜,不要吃」。
有人吃磚頭、玻璃碎片也沒事,但愚痴的眾生
也跟著去吃,大約離死不遠了!所謂:「獅子
能跳的地方,小兔子不要跟著跳」。
若吾人能理解上述本人的說法,乃至更有高超的見解與智慧,那麼,我將認為他是真正會學習的人!
因為自己想要成為「會學習的人」,所以我個人立下了所謂座右銘如下,謹此再次披露與有緣人共勉之:
令心柔軟善法義,令口安祥善法言,令身篤實善法行
以上說明,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無知者之輪迴知見
>得道者想吃飯就吃飯想睡覺就睡覺,想站著就站著
>想坐下就坐下,想跑步就跑布想走路就走路,一切
>自然而無所為。即便是同樣情況下的同樣勞動強度
>,有為者努力忍受而無為者悠然行之。
無事生妄而想睡覺、坐、站、跑、行,這還不是無為!
無為,能所雙泯也,那不是口頭說說、想像一下,吾人
行為就變成無為。
例如一位大企業家,他的成功由傳記中瞭解到『一生不
過就是這樣』,理解的確是不難,但認為不過就是這樣
的人,卻『一生不怎麼樣』。須知,他人的成功不是吾
人口頭二三句針砭就以為自己能相比、能勝過。
事實,是經過一番努力後才能達到!聖果也相同,是經
過一番精進斷惑的用功後才達成。
一般人、修行不夠精進者、口頭禪者,總是幻想式的以
為說:哦,無為呀,就是行住坐臥都不要執著就是了。
這說法似乎是正確的,若是正確的,那怎不去殺人、放
火、搶銀行而住於所謂的不執著境界呢?若不敢做,豈
不代表所說無為之行為,本身是有弊病的?
修行,是在修正吾人錯誤的行為,以符合無生,它是一
個實踐工夫,是身、口、意的力行。若不能如此,口說
無為,而於時時刻刻觸外塵時,卻事事落入執著而不自
知,如此說無為,也還是落有為,差別在說無為的這個
人,他自己是否具智慧清楚的認知到自己的過錯在哪里
罷了!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想坐下就坐下,想跑步就跑布想走路就走路,一切
>自然而無所為。即便是同樣情況下的同樣勞動強度
>,有為者努力忍受而無為者悠然行之。
無事生妄而想睡覺、坐、站、跑、行,這還不是無為!
無為,能所雙泯也,那不是口頭說說、想像一下,吾人
行為就變成無為。
例如一位大企業家,他的成功由傳記中瞭解到『一生不
過就是這樣』,理解的確是不難,但認為不過就是這樣
的人,卻『一生不怎麼樣』。須知,他人的成功不是吾
人口頭二三句針砭就以為自己能相比、能勝過。
事實,是經過一番努力後才能達到!聖果也相同,是經
過一番精進斷惑的用功後才達成。
一般人、修行不夠精進者、口頭禪者,總是幻想式的以
為說:哦,無為呀,就是行住坐臥都不要執著就是了。
這說法似乎是正確的,若是正確的,那怎不去殺人、放
火、搶銀行而住於所謂的不執著境界呢?若不敢做,豈
不代表所說無為之行為,本身是有弊病的?
修行,是在修正吾人錯誤的行為,以符合無生,它是一
個實踐工夫,是身、口、意的力行。若不能如此,口說
無為,而於時時刻刻觸外塵時,卻事事落入執著而不自
知,如此說無為,也還是落有為,差別在說無為的這個
人,他自己是否具智慧清楚的認知到自己的過錯在哪里
罷了!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甘願偈及解脫偈
****************************************************
甘願偈
***************
◆ 出處:不詳
◆ 名稱:甘願偈
◆ 經偈
修行遇苦。當思往劫。愚痴造業。今甘願受。
◆ 含意說明
修行人必然會因善惡業,而遭遇許多的障礙。所以,
佛制沙門常摩頭頂,由剃髮而自警惕已為解脫事業棄
家,不應再有三毒欲習。
所以,吾人遇苦時,也應常自思這是吾人過去愚痴所
造業所致,是以不應抗爭、不應不甘願,而以逆來順
受之心而承受之。
佛說修行人應該「如同鹿生鹿死」。這是說,如鹿之
生於曠野,而隨草逐居;死於曠野,而隨無草而死。
所以,沙門之乞食生活亦應倣效如是。
吾人之生,非必生於安樂;吾人之死,亦不必恐懼憂
患!以其畢竟無我之故。
**************************************************
解脫偈
***************
◆ 出處
No. 1807 四分比丘戒本疏 (卷1) T40, p0463c
No. 1828 瑜伽論記 (卷27) T42, p0618b
No. 19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11) T46, p0537c
No. 1829 瑜伽師地論略纂 (卷13) T43, p0186c
◆ 名稱:解脫偈
◆ 經偈
戒清淨故,便得無悔。 知止
無悔故歡,歡故生喜。 初禪
由生喜故,身得輕安。 二禪
身輕安故,便受勝樂。 三禪
樂故心定。 四禪
由心定故,便能生智。 由定發慧
智觀察故,如實知見。 斷見惑得法眼淨。(A)
如實知故,舍貪離染。 三果或菩薩五地。(B)
由離染故,便得解脫。 斷思惑或證菩薩六、七地。(C)
證解脫故,能入涅槃。
(A) 小乘心入初果須沱洹,大乘心入菩薩初地。
(B) 小乘心入三果阿那含,大乘心入菩薩五地。
(C) 小乘心證阿羅漢果(聲聞 或 緣覺/辟支),
大乘心入菩薩六地或七地,乃至八地。
請參考:阿羅漢乘與菩薩乘果位比較
◆ 含意說明
由持戒清淨,所以心中正氣凜然沒有憂悔,是以
心直一往無前,因此,心中就產生歡喜,由歡喜
就離生喜樂,而入於初禪。
心歡喜使得信力充足,於是身得輕安,進趣二禪
。捨離輕安,於是就受勝樂,入於三禪。續捨離
勝樂,入於四禪。
由四禪四支: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一心,而
生智,於是就能如實觀察六道輪迴、生滅,由如
實知見之故,便能離欲、離攀緣染著而身證解脫
,所以自作證不受後有,能入涅槃。
行者至此時,應該了知一切無生,畢竟無心能住
涅槃,所以須迴心向菩薩乘進趣佛地。
◆ 備註
另有相似經文,可以得宿命智,略舉其一,其餘
參考以下(1)(2)出處。
(1)No. 660 佛說寶雨經 (卷7) T16, p0313a
(2)No. 659 大乘寶雲經 (卷4) T16, p0264a
(3)No. 658 寶雲經 (卷4) T16, p0228c
經文:
供養佛者恆於正法常生恭敬。受持正法者亦常
恭敬。以是因緣能受持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
。不惜身命專為正法。淨修戒行身口意業悉皆
清淨。
以戒清淨故心無疑悔。淨持戒故無有蓋障。無
蓋障故心得歡喜。心歡喜故得修禪定。得修禪
定故生處清淨。生處清淨故便得化生。得化生
故得不妄識。得不妄識故便得宿命。得宿命故
能知一身二身。乃至知百千身。
甘願偈
***************
◆ 出處:不詳
◆ 名稱:甘願偈
◆ 經偈
修行遇苦。當思往劫。愚痴造業。今甘願受。
◆ 含意說明
修行人必然會因善惡業,而遭遇許多的障礙。所以,
佛制沙門常摩頭頂,由剃髮而自警惕已為解脫事業棄
家,不應再有三毒欲習。
所以,吾人遇苦時,也應常自思這是吾人過去愚痴所
造業所致,是以不應抗爭、不應不甘願,而以逆來順
受之心而承受之。
佛說修行人應該「如同鹿生鹿死」。這是說,如鹿之
生於曠野,而隨草逐居;死於曠野,而隨無草而死。
所以,沙門之乞食生活亦應倣效如是。
吾人之生,非必生於安樂;吾人之死,亦不必恐懼憂
患!以其畢竟無我之故。
**************************************************
解脫偈
***************
◆ 出處
No. 1807 四分比丘戒本疏 (卷1) T40, p0463c
No. 1828 瑜伽論記 (卷27) T42, p0618b
No. 19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11) T46, p0537c
No. 1829 瑜伽師地論略纂 (卷13) T43, p0186c
◆ 名稱:解脫偈
◆ 經偈
戒清淨故,便得無悔。 知止
無悔故歡,歡故生喜。 初禪
由生喜故,身得輕安。 二禪
身輕安故,便受勝樂。 三禪
樂故心定。 四禪
由心定故,便能生智。 由定發慧
智觀察故,如實知見。 斷見惑得法眼淨。(A)
如實知故,舍貪離染。 三果或菩薩五地。(B)
由離染故,便得解脫。 斷思惑或證菩薩六、七地。(C)
證解脫故,能入涅槃。
(A) 小乘心入初果須沱洹,大乘心入菩薩初地。
(B) 小乘心入三果阿那含,大乘心入菩薩五地。
(C) 小乘心證阿羅漢果(聲聞 或 緣覺/辟支),
大乘心入菩薩六地或七地,乃至八地。
請參考:阿羅漢乘與菩薩乘果位比較
◆ 含意說明
由持戒清淨,所以心中正氣凜然沒有憂悔,是以
心直一往無前,因此,心中就產生歡喜,由歡喜
就離生喜樂,而入於初禪。
心歡喜使得信力充足,於是身得輕安,進趣二禪
。捨離輕安,於是就受勝樂,入於三禪。續捨離
勝樂,入於四禪。
由四禪四支: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一心,而
生智,於是就能如實觀察六道輪迴、生滅,由如
實知見之故,便能離欲、離攀緣染著而身證解脫
,所以自作證不受後有,能入涅槃。
行者至此時,應該了知一切無生,畢竟無心能住
涅槃,所以須迴心向菩薩乘進趣佛地。
◆ 備註
另有相似經文,可以得宿命智,略舉其一,其餘
參考以下(1)(2)出處。
(1)No. 660 佛說寶雨經 (卷7) T16, p0313a
(2)No. 659 大乘寶雲經 (卷4) T16, p0264a
(3)No. 658 寶雲經 (卷4) T16, p0228c
經文:
供養佛者恆於正法常生恭敬。受持正法者亦常
恭敬。以是因緣能受持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
。不惜身命專為正法。淨修戒行身口意業悉皆
清淨。
以戒清淨故心無疑悔。淨持戒故無有蓋障。無
蓋障故心得歡喜。心歡喜故得修禪定。得修禪
定故生處清淨。生處清淨故便得化生。得化生
故得不妄識。得不妄識故便得宿命。得宿命故
能知一身二身。乃至知百千身。
遇境之修行方法
>我的一點體會,在平時行住或打坐中修行都要修行,
>最根本是心性,即契入本覺(或稱無生,或稱覺性等等)
>那麼要點對我來說是什麼呢?後學以為我們由於無量
>劫來的業障輪為現在這樣的"人",所有起心動念當都
>是妄念(這樣說應不違佛經),因此修定(或修心),要緊
>扣兩點:
>一,當下現量.
>二,要抓住現量一根一塵(儘量不從意根意識),並銷磨
>(即禪法所說之不取)此根所發之識(如眼識耳識),以
>至怠盡,覺性漸漸現前,如熱氣臨冰.
>綜上所言,即一定要從當下現量一根一塵為舟,渡煩惱
>的河流,此根所發之識以不隨為要.
答覆:
(1) 現量
現量指根塵相對時之前五識作用。此時也不必特別
要怎樣,就是一向無念(欲)即可。當,根塵相對而
無念(欲),這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包含了「
無所住」及「生其心」二個目的。此心,也被稱為
覺心。
知對境無心應無欲是慧,結果也不被轉是定,定慧
等持則生佛智,是謂覺、覺心。
(2) 比量
當根塵相對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分別、思考,若
未斷貪愛,於是就有了善惡分別。吾人應知,因地
中修行,分別不是過錯,過在執著善惡。這並不是
說,吾人不可以不知善惡,只是要沒執著而已。
例如,肚子餓時,見美食當前,於是不自覺的生起
食欲。
分別:1.眼前是食物。
2.眼前是「被稱為」「美食」的食物
評論:有此分別心在因地中不是過錯,但於分別時
,莫生善惡執著。
灰色地帶:生起食欲。(這是一念貪欲)
過錯心念:欲吃食。(這是串習,相續前念的貪欲)
正確心念:
我肚子餓,是肉體缺乏營養,應該補充之,若不
補充,則肉體敗壞之後就不能繼續修行。所以,
我食用並不為貪欲,只為維持肉體而已。(這是
聞思修)。
評論:
生起食欲時,也不能完全算是過錯,因為在因地
中還不能自在不食,所以於未自在、斷三毒之前
,在肉體空虛時,恒常會生起食欲,只要不於生
起當下不知不覺的立刻回應、或滿足它即可。功
夫是用在「根塵相對時」,或「欲念生起被察知
時」之當下處理方式。時間點在哪一個,端看修
行人用什麼法門而定。
(3) 圓覺三法
若由恒常住於寂靜、空、無相之中,而於當下對境
時,知前境而具有分別能力,卻無念(欲),這是奢
摩他法。
若當下知念(欲)生之後,不作方便而無念(欲),斷
了相續前念(欲)的習氣,此稱為知幻即離,這是禪
那法。
若當下知念(欲)生之後,而思惟生念(欲)原因、或
起觀想,而導致無念(欲)的結果,或產生厭離的結
果,這是三摩缽提法或稱為毘婆舍那法。
若要應用上述三種方法成佛,須先悟淨圓覺(無生)
,然後持淨覺心使用之,才能成佛。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大勢至菩薩(未來)
***************************************************
時 間 :未來
佛 名 :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佛土名 :
剎 名 :
備 註 :
***************************************************
No. 371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卷1) T12, p0357a
善男子。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其壽命。得大勢菩薩。親覲供養。
至于涅槃。般涅槃後。奉持正法。乃至滅盡。法滅盡已。即於其國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
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國土。光明壽命菩薩眾。乃至法住等無有異。若善男子善女人。聞
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名者。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善男子若有女人。得聞過去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善住功德寶王如
來名者。皆轉女身。卻四十億劫生死之罪。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常得見佛。聞受正法。供養眾僧。捨此身已。出家成無
礙辯。速得總持。
P.S. 大勢至菩薩在觀世音菩薩之後成佛
時 間 :未來
佛 名 :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佛土名 :
剎 名 :
備 註 :
***************************************************
No. 371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卷1) T12, p0357a
善男子。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其壽命。得大勢菩薩。親覲供養。
至于涅槃。般涅槃後。奉持正法。乃至滅盡。法滅盡已。即於其國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
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國土。光明壽命菩薩眾。乃至法住等無有異。若善男子善女人。聞
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名者。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善男子若有女人。得聞過去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善住功德寶王如
來名者。皆轉女身。卻四十億劫生死之罪。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常得見佛。聞受正法。供養眾僧。捨此身已。出家成無
礙辯。速得總持。
P.S. 大勢至菩薩在觀世音菩薩之後成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