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正與智

長久修行以來,遇過無量煩惱,也對治過無量煩惱,有得有失,至今見解,最省事的斷惑功夫,還是一切俱捨!不必在意當個世俗人口中的 「龜孫子」。當然,吾人只是不執著,世俗凡夫愚痴,卻只當吾人怕事不為而如此稱之,入世與出世本就不必然是走同樣的路,除非入世者是果地菩薩,即便如此,二者的身行同但心行仍不同。

煩惱真是無量呀~,所以這二年來,針對自己走在世間中為了斷除習氣,了知一事須豎立,其名乃正。當一切俱正時,必然煩惱斷,真智出。

【正】
  每個人認為的 「正」 各有不同,但真正正確的 「正」 ,是依不墮入輪迴為準!
  若身口意之行,將令吾人墮入輪迴,那麼,該行就不正!了知這個原則之後,吾人就
  能判斷如何在世間修行。

  有人不能如實知什麼行為是不墮入輪迴,這是比較令人悲憫乃至哀傷其智不足者。

  試自問﹕眾生以何因而墮輪迴耶?
  我自答﹕貪嗔痴

  痴,是非常深細的習氣,這裡先不答。

  貪嗔,它們是一體兩面的事,如手之兩面,不能捨一留一,捨一則必然俱捨。
  解脫修行人,若能捨離貪嗔,則亦能命終入四禪五不還天,待彼天壽終則直接
  入涅槃,雖不一世成就,亦能永免輪迴。但若慧力俱足,當世就能一併連痴習
  亦斷除!

  什麼是正呢?正,就是與一切墮入輪迴相反的身、口、意之行為。

【智】
  智是阿羅漢及果地菩薩獨有的功能、境界。阿羅漢具一切智﹔果地菩薩隨其境界
  不同而有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佛則另具成所作智及大圓鏡智。

  波羅蜜有十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智是菩薩乘最後的勝行。

  在未斷煩惱前的因地菩薩,其實一直都在修行妙觀察智,那麼,什麼是此智之真
  正意義呢?

  如我所知,使六根觸六塵時,令己不生三毒,令眾生亦不生三毒,則可稱為妙觀
  察智。

  令眾生不生三毒,對我目前程度來說,這非常困難,即便自謂已達到,也沒能力
  觀察眾生未來無量劫之後,是否有因此時當下的事件,而真正受益不墮入輪迴,
  或有生起解脫、般若等勝解。如此的自謂已達到,實在沒多大意義。

  菩薩乘的修行就是這麼複雜,要顧己也要顧他人,但眾生定慧力不足,還是先顧
  己是否已解脫煩惱吧,行有餘力再進去同時顧(渡化)他人,如此漸進應該是比
  較周全的方式。

  但於修行路上,須能時時警惕自己的身口意生滅,於生時,仍應盡量能含攝同時
  利益眾生的原則,而實際利益之!

  因此,修行人應該要求自己身口意都須 「正」 !這個正,主要是指不產生墮
  入輪迴的現象。

  心念產生時,須正!口語說出時,須正!身體執行時,須正!

  因為身口意皆正,所以不墮入輪迴,所以能利益眾生,而走向菩薩乘,終必然斷
  無明。而於斷無明的過程中,則必然同時生出各類智慧!!


【正的項目】

  這些項目,對於比較敏銳者,其實不用說明,觀察自己身口意及思惟世間善惡事
  ,自己就能推演出來!例如﹕

    安逸、懈怠不正,精進正。
    惡語罵詈不正,善語正。
    ......等等

  其中,比較麻煩的是,某些人的正面行為,會不自禁的墮入負面之中。例如,警
  察太正派,就墮入固執不善巧﹔世俗生活太積極賺錢,於是墮入貪婪。

  由執行正面行為,而墮入負面現象,這事不稀奇,也不難觀察到,更麻煩的是,
  負面現象不顯著之下而產生的執著習氣,要如何警覺?

  警覺方式,我認為,應學習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行為!


歇後語:
  建議解脫修行人,一切都要正!並且學習執行正面行為時,可能帶來的負面現象,
  於執行時警惕之!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離欲判斷式

本文重點﹕
  分享如何於身口觸塵時之對治,以促進欲習淺薄乃至斷除!

--
解脫輪迴的修行,必須離欲,但什麼人事物於觸及時須離,這是一個大
問題!

因地沙門比丘主要功課就是離欲,涉世所需持有的少,所以判斷也少,
因此少生心,不生心就不生煩惱,乃至當下可能就斷三毒,而解脫輪迴


已斷三毒的果地沙門比丘,又稱為大阿羅漢或菩薩比丘,祂們須度化眾
生解脫輪迴(主要是解脫煩惱囚禁),是故,生心之處在所多有,其所
生心不名為識,而名為智,通稱為妙觀察智。若非菩薩比丘而是一般的
阿羅漢比丘,則稱為一切智!

本文的重點不放在出世修行,而是入世修行的方法。

對於入世修行者來說,處處生心是必然的現象,這類的修行,適合菩薩
乘根器者,而不適合像南傳這類以此生梵行,命終不入輪迴的二乘根器
者。

那麼,入世修行者必然要面臨行住坐臥中的用功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
「動中修」要如何修的方式...

動中修之最困難處,在於﹕

  1、未發誓(未下決定)於動中六根與六塵接觸時如何處理,以致於
   時時生心墮入三毒中,不能解脫輪迴(無明故,所以不能下決定
   要時時遠離三毒的執著習氣)

 2、已發誓(已下決定)於動中六根與六塵接觸時,要遠離執著,但
   所接觸太多,不知如何擇善固執,乃至不知如何離執!

這裡主述的是身口的用功,而不是指心念生滅如何用功。

心念的用功方式,無論入世或出世,都必須無欲,而無欲時,並非不能
做事。如同行於路上,看到路邊有小石,此時對它無貪取之心,對它無
貪欲心之故﹔此時對它無憎恨,未受它傷害過之故。當下雖無貪嗔,亦
知它是小石之故,亦不落痴習之中。

是故,於念念之間皆無三毒習氣產生,因此具有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
智,這是七地菩薩的用功方式!(詳見《華嚴經》十地品中第七地的經
文)

吾人具世俗智慧,雖了知上述用心的方式,但於身口對治的方便法,卻
常嗚乎無知,而上善利根者,他們不必讀我此文,自知如何用功斷惑乃
至行菩薩法,所以一般初修乃至未得竅門者,就有必要讀此文多思惟善
巧方便的對治法。

方法是﹕
  非重要事,少接觸,須捨!

方法簡單,但所觸塵所導致的事件類型卻非常多,例如﹕個人的食衣住
行育樂等事。例如﹕應酬或與他人相關的食衣住行育樂等事。

什麼是重要事呢?例如﹕

 ‧必要之食
    不食即死,不能繼續修行,是故只食能維持肉體存續的食物即
    可,不必多食。

    以我為例。目前的生活,比之沙門比丘來說,相差不多,更可
    能單純,說我老宅男亦可。而且,多年以來已養成一日二餐,
    早餐吃一杯流質食物,中午不食,晚餐則視狀況吃飯。

    晚餐也不必然須食,因為已習慣無食欲,若觀察肉體不需要養
    份,或肉體不產生需吃食的訊息給我時,就不會去進食!

    吃食的惟一目的,是令肉體存續,而能於此生繼續修行以斷除
    無明!

 ‧必要的衣住行育樂等,比照食的原則

 ‧必要生活費賺取
    此項對於具智者來說,是不必我多言,比照食的原則就自能得
    出答案。

    具智者了知,人生目的就是在斷除無明塵沙惑,那麼,吾人自
    問賺錢之目的為何呢?...

    我說﹕供肉體存續,而能於此生繼續修行以斷除無明!

    若您認同我的說法,既然明白貪欲愛習不應執著,又何必墮入
    煩惱須賺多少錢的困境中呢?

淡淡的來世,淡淡的去世,乃至斷除無明,繼續依願隨緣了業...

既然本須捨離所有執著,那麼,就要認清並於認同後去執行,凡「非必
要」的,就一切具捨!

見此文的有緣人們﹕

  請持筆寫在紙上,自問什麼是可供您修行的必要事物呢?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慧解脫暨斷痴毒方式

參閱﹕
 ‧未得初禪是否也能解脫?
 ‧俱解脫之如何解脫方式
 ‧巴利註釋書的古層,第6.6
 ‧《須深經》的傳本及南傳上座部對《須深經》慧解脫阿羅漢的理解

以前曾經以為今生無法確定真正斷痴毒的方式,也在百度貼吧上發文尋求有緣人開示斷痴毒的方式(註一),今晨始知其方法,果真如《華嚴經》開示﹕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

心的作用,決定是否能否斷三毒(從慧解脫入,或從俱解脫入皆如此),也決定是否能斷無明入佛地!

----
自問﹕如何斷三毒耶?

自答﹕《大乘楞伽經》云﹕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

   分別爾炎識即是意識。

   但要注意,意識不動也不代表已入涅槃,入四禪無想定也能暫停意識不動。

   所以,要證二乘阿羅漢果(相當菩薩乘六地境界),必須先證入三果阿那含
   (相當菩薩五地位)。

   三果(五地)的特徵就是﹕貪嗔斷。也就是已沒有七情六欲之類的貪欲愛習
   ,此時若向菩薩乘聖人索求肉體器官之佈施,原則上祂會施捨!(菩薩乘人
   若不施捨,必定有更重要的業因緣要去執行。而二乘則不一定會施捨)

----
多年前早已斷除見惑,了知有生必滅無有不滅者﹔領悟所有生滅的背景是無生,生滅如同夢幻、水月,只幻有而實無,若執著為有,則是錯覺!

雖然不疑上述的知見,卻一直無法理解慧解脫聖人,如何能在如同凡夫之無禪定力現象下,而能入無餘依涅槃,尤其是肉體受折磨非常痛苦之下,是如何能不被它影響呢?但今日卻忽然悟入體會到其原因了!原來,果然一切惟心造...

妄生之後,於是有世界相續(十方宇宙)、眾生相續(各類生命體)、業果相續(業報輪迴)的產生!

眾生有妄,所以有業力之演化、流洐,因此有三界,於是不離輪迴,如此排列組合之後,三界又有了六道的分類,人道眾生,又怎能離心而獨存耶?

所以,當下「妄心」的狀況,決定未來如何演變!

肉體既然由「心」(含真、妄)所現,心寧靜就已究竟,慧解脫者必然已先心解脫(已斷貪瞋),又何必須入禪定才能解脫輪迴耶?(解脫輪迴,没必要上綱至塵沙惑之無明,或菩薩七地及以上境界)因此心解脫者,也必然能達慧解脫,只分早晚而已!(心解脫,在四阿含中是代表證得阿那含果位)

**********************************************************************
註一
***************
>如何判斷下一動作是斷除痴毒的行為?

● 自答
 ○俱解脫路
   應該是已如實知業力引發之臨界點,也就是達到知什麼業力臨界點會吸引因緣和
   合,或知哪樣因緣和合而引起果報之臨界點。

   例如﹕在地上往上跳而掉下來,但科學家已確實研究出,物體達到第二宇宙速度
      ,可不受地球重力約束而飛出地球,不會再掉下來。

      禪定者在觀察如何擺脫業力的束縛,如同科學家在研究如何擺脫重力的過
      程狀況。科學家一旦研究出答案,就有辦法能使物體飛出地球,例如火箭
      。

      解脫修行人,若已如實觀察到業力的吸引作用,則能斷除它的吸引,而達
      到所謂﹕斷除三毒!(解脫三界之業力束縛)

 ○慧解脫路
   我不能真正理解這條路,沒有像所理解俱解脫路那樣的有信心。只了知它的解脫
   業力束縛方式,是以斷除貪欲愛習為準,但這只確定能斷除貪嗔!(所證境界
   相當菩薩乘五地)(2018-12補﹕悟透「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得神足通
   經文即能有信心,原因在法住之後,專精思惟,達到已養成淨習,而不落入痴習
   之中)

   至於斷除痴毒,我個人的觀察是須斷除色界、無色界的「五上分結」,引用佛光
   電子大辭典(另加上我個人的領悟)﹕

   (一)色貪(按﹕色愛)
     貪著色界五妙欲之煩惱。

     法迄巴按﹕
     《楞嚴經》開示,於色界四禪有二條路,利根者直接斷三毒出三界,鈍根者
     則入無色界。這裡的利鈍差別,顯示出色貪的濃淺。三果聖人命終落在色界
     四禪的五不還天,這也顯示出其未除色貪的微細習氣。

   (二)無色貪(按﹕無色愛)
     貪著無色界禪定境界之煩惱。

     法迄巴按﹕
     無色界有四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
     空無邊處﹕離色貪能入。
     識無邊處﹕離空處貪能入。
     無所有處﹕離心念之作觀能入,但依諸經論說法,入此處,實際上並沒有
          真正離心念觀,仍有少分識的作用,也就是說還有五遍行的
          微細習氣在。

     非有想非無想處﹕此處仍有因緣和合作用,所以入此處者,又稱為因緣定
             。我個人認為,入此處者, 雖然是已離識,但這個離識
             應該是相對說法,識有生滅,若真已離識的作用,則必
             然能斷三毒,證三三昧,而實不然。

             所以,入此處只是識的作用更微細,之前所離識,應該
             是指伏意識,而入此處定境時,則純粹只剩意根(末那
             識)在不斷的執取(恒審)受業力驅動所生的第八識相
             分。仍有更微細的未停止執著習氣(恒審)!

             俱解脫者,從此處而破三毒, 很有可能是證緣覺/辟支
             位,而不是聲聞位。因為菩薩七地的境界,是念念能
             入寂滅而不證寂滅,這與由此處破三毒而證三三昧之境
             界比較相似。(依《華嚴經》金剛藏菩薩開示,六地就
             能入寂滅,這相當於聲聞果。緣覺果的定境又勝聲聞果
             ,所以可知其定力相當於菩薩七地,而慧力不及)
 
   (三)掉舉
     上二界眾生心念掉動而退失禪定之煩惱。

     法迄巴按﹕
     這現象應該理解成微細的貪愛習氣仍未斷除,而仍在起伏,不能理解成純
     粹是如同一般初修時之心念不能入心一境性之類的現象。

   (四)慢
     上二界眾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煩惱。

     法迄巴按﹕
      這也是習氣。連已斷三毒的畢陵伽婆跰尊者也仍有餘習,對恒河女神稱呼
     「婢女」,何況未斷三毒的修行人呢?

     所以,這裡的慢,是指貢高的極微細我執,只比阿羅漢聖人的餘習粗一些
     而已。

   (五)無明
     上二界眾生耽著禪定,而於真性無所明了之煩惱
      
     法迄巴按﹕ 
     如我所知,無明也有粗細,未斷三毒者是粗,已斷三毒而未覺遍十方者(
     未入佛地)是細。

     這裡的無明習氣,應該是指三毒中的痴毒,是無量劫以來養成的,比直覺
     還更微細的我執!

     分別有比較,心念最粗﹔了知仍有觀伺,心念較細﹔直覺的分辨、了知最
     微細,如練武數十年的國術大師,有飛鏢射來,不經大腦就直接的閃躲。

     例如,我本人念阿彌陀佛佛號也非常純熟,每次突然滑倒時,於當下都不
     自住的念「南牟阿彌陀佛」,不是我有心想念,而是已養成習氣,在直覺
     下就不自主的就念出!

     無明習氣是負面,其微細程度,我估計與我這等不自主的念出佛號,應該
     是很接近或相等的級別/程度,差別在一個是惡習氣,一個是善習氣,若果
     真此二者習氣是非常接近的同一層級,那麼,在下今生解脫輪迴就有希望
     了!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佛真實語之真義

佛的確只說真實語, 但這是以佛的角度來說,而不是以眾生角度來說。如同佛經中佛常開示無生,這是真實語,因為它是以佛的角度、立場而說。

所以,眾生雖不斷地生生滅滅,聽聞佛開示不二法門,而不能理解,明明眾生不斷地生生滅滅,又哪裡有無生的現象呢,最多就是寂滅,如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所以無生是絕對不會發生。這時候,修行人就要真正自生智慧,領悟佛真實語之意義,是以佛的立場來說的。

  而且,學佛法者,應該以佛知見為準!

----
佛之真實語,不是一般世俗所理解的具有善惡二元性的善惡語,而是言者本身已斷無明入佛地,這樣人所發言,才具有真實語之含意。


最常被吾人了知的是,佛之言皆具顯密義!當佛說吃菜善時,顯義指這菜好吃,密義是吃菜行為能令貧窮菜農生活更好,因為有人吃菜他們才有生活費。

密義不必然只有一種、一重,有時會有多種、多重。所以,當佛說吃菜善時,其密義是解脫修行者,可因此而肉體不即死(有食物之故),而能繼續修行﹔而更更深義,則是指吃食之類的生滅法不離佛法,何以故?其義如同《周易·繫辭上傳》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惡之極致,會墮入阿鼻地獄﹔善之極致,則入非有想非無想天。但此二者皆不離輪迴,所以,輪迴中的善語也是惡語,輪迴中的惡語也能成為善語,善惡出乎一心,只要能令聞者達到解脫業力拘束者,皆名為善,反之名為惡!

所以,智者理解了佛之真實語,之後就不會愚痴的依世智辯聰的去理解佛經義理,於是,他們理解放生是善,但若把鹽水魚放到淡水湖則是惡,這叫放死!所以放生之善與惡,要看結果!!

同樣看《楞嚴經》的人,會得出不同心得,真正智者具足般若,它是出世智,所以能體會不二、無生義理,反之,世智辯聰者,只得到  "諍"  !

所以,佛說行善時,輪迴者看到外在眾生,只會去濟貧扶弱﹔解脫修行者卻看到內在眾生,而去斷除貪欲愛習!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甲和尚跑入方丈室對老和尚說這樣、那樣,乙師弟所說是錯誤,我才是對的,
  老和尚說﹕你說的對!

  不久,乙和尚又跑入方丈室對老和尚說這樣、那樣,甲師兄所說是錯誤,我
  才是對的。老和尚說﹕你說的對!

  站在旁邊的小和尚就疑惑了,說﹕
    師父,甲乙二師兄所說的道理相反,又怎能二個人都是對的呢?

  此時老和尚卻轉身對小和尚說﹕你說的也對!

結論﹕
  真實語是佛地語,言者不受業力拘束,也不受生滅(妄)拘束!

  所以,殺人放火不惡,濟弱扶貧不善,殺人放火者是惡,濟弱扶
  貧者是善。善與惡不是世俗表面所見現象,而是存乎一心!

歇後語﹕
  耳順是相當高的境界,但它是被動式的境界,主動式的境界,是隨心所欲不
  逾矩!

  所以,孔老夫子也是解脫道上的修行人!

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業與心之關係,及心亡時業因種子是否亦亡?

某法友有下列的疑問,謹此論述之!

>說一切唯心造。又說唯有業不亡。這個業與心啥關係。
復﹕
  在《解深密經》(二譯本)中開示,第八識又名心。所以,一切惟心
  造是正確的說法。這裡所謂的一切,是指三界內十方宇宙。

  業,它是妄的表相之一,如同水、冰、水汽是水原子的三種表相。

  妄的定義,在人類而言就是錯覺,在道理而言就是妄覺,如同大海變
  相而有海浪、海嘯,又如黃金能鑄出金碗金筷,無論表面是如何變相
  ,其本體沒有變化,不會有海嘯出現,它變成不是大海,也不會有金
  碗出現,它就不是黃金。

  而且,雖有變相但本體卻是不增不減的不二狀況,以上這是佛教中勝
  義有派的思想,有佛經支持。另還有一派稱為畢竟空,它也有佛經支
  持,這裡就不說了。

  妄故,所以有三種相續(詳見《楞嚴經》),於是第八識產生,於是
  前七識產生,這個產生原因,就是妄的驅力,當妄形成第八識時,它
  就被稱為業力,它具有驅動業因與業緣和合而產生業報的力量,所以
  被稱為業力。

  業力,其實不具善惡對錯,但眾生有執著,於是有所謂善惡產生。於
  是,在眾生來說,業力就是產生業報的力量,而在佛而言,業力是產
  生度化眾生的力量(才能有報身及化身,若無共業,眾生是看不到佛)
  ,所以,此時業力被改稱為願力!

  於是,吾人得出一個統計資料。在眾生而言,有妄、業、識,在佛而
  言,有真、願、智。而此二者其實是一,只是用者不同,作用也不同
  。如刀,在善人手中,是拿來切菜、砍柴用來佈施,但在惡人手中,
  卻是拿來殺人、搶劫,而實際上,刀又何曾自云我有善惡耶?


>是不是心沒了,業也跟著消失。還是唯心動不了因果,不管天涯海角輪
>迴幾世,都會找上造業的心。
復﹕
  依目前所觀察的實際來說,業有共業、別業之分。問題所謂的心沒了
  ,應該意指個人的別業,而不是指共業。

  若甲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此時的業因種子,由於沒有業緣和合,所
  以永遠不再墮入輪迴。但有人會思惟,這業因種子會存在第八識中嗎
  ?此時的第八識是指阿陀那識,而不是指阿賴耶識,何以故?以不再
  造作新業因之故!

  第八識有三個特性,所以亦有三個名稱,分別是﹕
  阿陀那識﹕含藏特性,又被稱為執藏,它如倉庫本身可以容物。
  阿賴耶識﹕能藏特性,它如倉庫搬運工,把貨物搬入搬出。
  心   ﹕所藏特性,它就是被搬來搬去的貨物。

  現在對甲阿羅漢而言,他的搬運工已離職,所以外面貨物進不來,裡
  面貨物也出不去。

  1、業因種子會消失

    有論點,認為所謂倉庫,如同正在運作中的記憶體(緩存)裡的
    資料之統稱,而搬運工是電力,被搬運的貨物如同記憶體上的0
    與1差異,所以,一旦電力消失了,就全部一起消失!

    這意思是指,業因種子會消失!


  2、業因種子沒消失

    又有論點,指出佛能知某阿羅漢何時入涅槃,因此已入無餘依涅
    槃者,其業因種子沒有消失。


  3、業因種子維持一段時間之後會消失,佛亦找不出它曾存在過

    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

    所以,又有論點,指出凡到達一定時間之後,所有的業因種子都
    會消滅,在持有不滅時段之後消滅!但持有不滅的時間是非常、
    非常的久遠,甚至久到讓新成佛者,認為不會有消滅的現象出現
    。

    若甲阿羅漢的業因種子已消失了,假設此時有一更勝義客觀的佛
    存在,他要求其它任一佛找出在過去  「持有不滅時段」 之前
    就已入涅槃的甲阿羅漢資料,則被要求的佛,將找不出甲曾經存
    在過的資料。

    這種不知資料曾經存在的現象,是如同吾人不知意識以外的六塵
    ,即便它曾經存在過,但對不知者而言,主觀上它是不曾存在過
    ,若更具有  「持有不滅時段」  的現象時,在此時段之前的資
    料,即便客觀去觀察,也仍找不到其存在過。

    「持有不滅時段」  之時間如同一條環環相扣的鎖鍊,它被設定
    在固定一段時間之後,會把最前面的鎖環去除,若被去除的那一
    環內有某資料,當下要去找它時,就會發生如同在濃霧中看物,
    完全看不到,或如在空室內看物,是一片空白!

    (定性阿羅漢,三昧力不足,在觀察超過其力量之前的各類資料
     時,就會產生上述的看不到現象。這個力量時限是八萬大劫。
     
     無佛時代的獨覺,他不會認為有觀察不到的自覺,只要超過八
     萬大劫之外的他就沒反應。如同超過人類意識能察知之外的一
     切,都不存在,因此自我思惟而沒比較、不與人交談時,不會
     產生我無知的見解。所以,思而不學則殆!

      (也許有人會說,我以下對佛的推論就是典型的
       思而不學則殆)

     那麼,吾人可以推論出﹕
       超過十方宇宙過去、現今所有佛能察知之外的一切,也
       不會令諸佛認為它存在、它不存在。

     若這推論合理,那麼,諸佛當下不知在 「持有不滅時段」
     之前的業因種子是什麼,也在合理可信的範圍內。
    )

    那麼,這個  「持有不滅時段」  的時間到底被設定多長呢?

    這如同人類的生命有多長一般。人類(包括十方宇宙中的一切)
    是不斷地處於生滅中,但卻又能維持一段自覺存在的壽命,稀奇
    吧?而那個維持壽命時段存在的機制之原理,亦可用來理解第八
    識維持業因種子不滅的時間長度。

    這個機制原理,我若不說破,可能會令很多人煩惱它是什麼,這
    裡先說明人類壽命存在的機制,如下﹕

      人類壽命來自煖、壽、識。

      煖﹕指肉體溫度,標準是37度左右,太高太低都將使人類壽
        命斷絕。

      壽﹕指業報應得的壽命長度。若眾生丁過去世助人一百萬,
        今世眾生丁則遇此事之業緣時,則能取得一百萬。若一
        百萬換成壽命,那可以理解成能活若干歲。

      識﹕指第六識。小乘佛法中代表第七識的是意,代表第八識
        的心。凡翻譯用「識」字的,通指第六識。


    人類壽命機制可如上述這般理解,但又如何拿去理解第八識中業
    因種子能有  「持有不滅時段」  呢?

    煖,是已顯化之後的現象,所以可不論。識,亦是妄動之後所形
    成現象,也可以不論。那麼,重點就是壽是如何被維持了?!

    壽的現象,如同一塊冰,放在夏日的桌上,它不會立刻消失,而
    是逐漸的化無。

    分析冰的成分,它是由水分子(H2O)組成,為何許多  「2個
    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鍵結」  形成一塊冰後,不是永存。卻是
    會逐漸再化為水分子,消散於空中呢?要談這裡的知識,見聞者
    沒有相當的物理化學知識,是無法理解所要談論的內容。

    轉以《楞嚴經》開示而言,並從佛法角度來思惟﹕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明覺是妄,它是妄覺。之後,經過不斷地排列組合,於是  「起
    為世界,靜成虛空」。這裡最令人疑惑的是,為何妄動之後,會
    一直有不斷地排列組合之動力呢?我會說﹕

      這就是妄的本質!

    如同餓了要吃飯,睏了要睡覺,這就是人類的本質,不需要多解
    釋,因為人類存在就必然有這樣的基本反應。而三種相續要存在
    ,就必然先有妄覺(妄動﹔妄的作用)存在!

    妄動指妄的動力、妄的作用,妄動之後出現另一個特性﹕
      排列組合!

    不斷排列組合的妄動之後,產生了業果相續的五陰。
     (識陰不應被解釋成八個識,而應被解釋成第八識。行陰應被
      解釋成第八識見分,通謂為末那識、意根。想陰應被解釋成
      分別、了知,通謂意識。受陰解釋成身受及心受。色陰解釋
      成色界及欲界所有現象。)

    又產生了世界相續的基本元素,所謂﹕地水火風空。

    又產生了眾生相續的輪迴投生現象!

    由細至粗,經過不知多少次排列組合後,妄動產生了力場(註一
    ),力場又產生了能量,...又再經不知多少層次排列組合後,
    令氫氧原子組成水分子,然後再組成水汽,然後再組成水,然後
    再組成冰,...這樣層層排列組合的作用,都不離妄動(妄覺﹔
    妄的作用)在其中,但眾生卻不知此事。如同《周易》所云﹕
      百姓日用而不知!

    所以,人類的壽命如上述妄動經由層層排列組合的效應而成立。
    第八識業因種子之  「持有不滅時段」  長度也是依此原理而被
    暫時成立。


  4、業因種子不會暫時成立,而會永存

    雖然有生必滅,但業因種子亦能永存!

    業因種子如同沒有硬盤之電腦上的作業系統或軟體(軟件)資料
    ,及其工作時所儲存的資料,它們都被放在動態記憶體(DRAM;
    緩存)中才能被搬運後作用,而之所以能產生作用,是因為有電
    力在支持,一旦電力消失時,全部歸空,這個空是指絕對空,而
    不是二元化之下有與空的相對空(意指虛空亦不存在)!

    那些動態記憶體中的資料並不是存入一次就永存不變,而是不斷
    的生生滅滅,這是交流電的電力本質(妄的本質也是如此,不斷
    地生生滅滅),由於電力一直不消失,所以資料一直被保留下來
    。

    這裡所謂電力,喻指妄動!(妄就是動,妄就是生滅現象)


歇後語﹕
  眾生有了意識,於是就多諸巧見,如同穿越時間回到過去的科幻小說
  ,都不符合事實。於是,上述的論議,也能被視同為眾生的巧見!若
  您高興這麼認為的話。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所以,論議並不論是非,只論結果是否能破執著。於是,教外別傳的
  禪宗,不跟有緣人講道理,所說只為破除您的執著!

  難聽點說,您認為什麼,他都反對,一直到您當下破除三毒乃至破除
  無明為止!

  已破三毒者,不會有任何執著,就有了耳順的三昧力。耳順是指您這
  大師高興說什麼,我都沒意見!

  這類耳順聖人即便是八地菩薩,也有某些會有心想直接入無餘依涅槃
  ,而不再入輪迴度化有緣眾生!(註二)

  所以,本篇的議論,只是提供您因明/邏輯方面的能力,使得產生智
  信。由因明/邏輯所推論出的結果,不代表皆是正確,但相信它卻仍
  屬於智信的範圍。

  其中因明學,比邏輯學更佳,它主要就是為破除迷信,以及錯誤智信
  而成立。

  希望我上述所說的一切,有剛好提供了善緣,並觸動您的執著而恰巧
  破除之!

**********************************************************
註一
********
依《華嚴經》開示,十方宇宙底層有許多風輪,最下面的風輪名為
平等。

所謂風輪,就是力場。如同地球磁場,會產生磁力,有了磁力,就
能驅動鐵針,羅盤因此被製造出來使用。

妄動之後,再經多層次排列組合之後,於是有了風輪現象,又於風
輪之上產生十方宇宙的現象。

**********************************************************
註二
********
【經文典故】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輪迴的是什麼?成佛的是什麼?

>輪迴的是什麼?
復:
  自覺有我,以此自覺而不能解脫三毒煩惱而不自在,稱此現象為輪迴。

  這個自覺,如同交蘆,外表看似有,但一層層剝皮之後,才發現是中空。

  一切生滅所呈現的現象,如彼芭蕉,看似有發生,而其本性卻不存在。

  佛法是破執著方法,所以佛依眾生不同根器,而設立不同破除的方法,
  以解脫輪迴拘束,乃至斷除無明。方法無好壞,只是因應不同根器所
  需,這些不同方法如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等不同的課程。

  有自知之明或有點智慧的人,會挑選對自己破除煩惱、無明的最適合
  方式。愚痴無知之輩,才會反覆的批評各種修行方法。


>成佛的是什麼?
復:
  是破除無明現象。無明又稱為妄,它既有主動的愚痴,亦有被動的業
  力驅動。

  《楞嚴經》開示: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又開示:妄元無因。
   又開示: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雲何有因。若有
       所因。雲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
       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妄的現象,在印度獨覺派別中,有被說為變相(瑪耶maya)!譬
   如澄清大海,忽生海波變相,雖有海波,仍不離本體而生,雖有生
   滅,但大海本體卻不因此變相而有生滅或增減。

   這派別的說法,等同於大乘中的勝義有派說法(或許這些印度派
   別的理論,是從佛法流出)。

   在勝義有的主張中,所有變相就是十方宇宙的生滅現象,如彼海波
   。所謂成佛,就是證知此生滅現象(識)原因,而不受困擾,而且
   能利用這類現象(智),來度化眾生。

   阿羅漢與佛之不同,是彼證知生滅可寂滅、海波可停息,於是在命
   終入涅槃時,就完全寂滅、徹底停息,而不再產生作用(不入輪迴)
   。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2017-08 幾個重要觀念

2017-08 幾個重要觀念﹕

(1)佛性之常

  有幾處與佛性為常有牽涉的義理﹕
  A、佛性之常,不是外道的有一個上帝,或有一恆常不變的主宰,或有一個
    恆常的意識。而是無生!
  B、a)佛性為常,成立於眾生皆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參閱﹕《大般涅槃經》
     此處定義,與A項定義衝突。
    b)成佛前提,以已發菩提心來決定,參閱﹕(忘了從哪部經開示)
  C、眾生不必然皆具有佛性,因為達到斷三毒入涅槃時,就與佛無緣。
  D、阿羅漢入涅槃,其佛性之常在哪裡被表現出?若定義佛性為常並不排斥
    不入三界,那麼阿羅漢入涅槃行為,才不違反彼亦有佛性為常。

  進一步關於敝人對佛性、見性相關說法,可以參閱﹕
  五義一事: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2)不可思議相用現象

  相用從妄變化而來,它最稀奇之處在於,佛可以瞬間至十方宇宙任何一處。
  依此現象推斷,相用現象並沒有實際存在的意義,也就是說,相用現象如
  空花、水月,只是錯覺。

  十方宇宙的差別,都出於當下心念。如同小孩子跳房格遊戲,在地上畫房格
  此自我約束不能踰越,而變成障礙。若不在意房格,則能自由行走!

  十方宇宙也如此房格,是自心所定拘束!

  問題﹕原始錯覺是怎樣產生的呢?
  自答﹕1、《楞嚴經》開示是妄元無因。以及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2、《楞嚴經》又開示是﹕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3、新時代說法是「原生異常」


(3)眾生如活水,會不斷的產生,否則十方宇宙都已毀滅,何以故?眾生已
   被度化完畢,不再有入三界的眾生。但我能打出這些字,代表十方宇宙
   還沒有全毀滅。 



(4)A.我不願動心念,但它還是不受控制動了!
   B.我要斷業習,但卻斷不了
   C.阿羅漢入涅槃,分別爾炎識(意識)滅,與無想定之意識伏而不動,
    差別在前者業習(三毒)斷後者未斷,這個業習若持無慾心可斷,但
    心行要達到什麼現象,才能百分百確定可斷?(已斷者自知已斷)

    簡單說就是:如何判斷下一動作是斷除痴習的行為?
    舉例   :如同以斧斷大木,已見大木裂的差不多了,可判斷出下
          一斧就能斷大木!

    本項參閱﹕
     ‧如何證慧解脫阿羅漢?
     ‧俱解脫之如何解脫方式

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科學性之無明(妄)本質、現象

(1)妄之生因

   《楞嚴經》開示: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2)諸識二種生住滅現象

   妄動之後,一直不斷地以生滅現象在而存在。

   所謂不斷地生滅現象,是指以如煉環現象而存在,今環不是前環,但今環
   不離前環而存在。今環消失後,後環又不離今環而存在。如此生滅性地環
   環相扣而存在,這個存在而被自覺有我!


(3)無明及輪迴在我執不滅


(4)我是什麼?又是誰在自覺有我呢?

   就是那些不斷地環環相扣之生滅,它在自覺;它又自覺有我;它執著有我
   。

   想像電腦之作用原因。先有電力(業力),於是驅動了軟硬體。先不說硬
   體,作業系統之有作用,是依記憶體中資料,被CPU搬運而產生。

   若有喇叭,則可被電力驅動,依不同資料內容,而發出男聲、女聲。

   若有屏幕,則可被電力驅動,依不同資料內容,而顯現男相、女相。

   若有機器人硬件,則可被電力驅動,依不同資料內容,而做出男人、女人
   的行為。若時代更發達,機器人變成仿生肉質,這豈不就相近男人與女人
   嗎?再更進一步,若女人仿生肉內,具有卵巢結構,男人具有生殖結構,
   那就更不是能產生非常相近於人類的嬰兒了嗎?

   上述被電力驅動所產生的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無我!但卻依其作用,
   而被所製造的設備,執著為有我!眾生被業力驅動,豈不就相似這狀況
   耶?

   所謂的我,只是不斷生滅中的一種現象,這個現象會執著 「我存在」,
   這現象又具有分析、推演、歸納的邏輯功能,於是執著 「我正在自覺」
   。這樣與那樣的執著,其作用產生了所謂輪迴投生!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性與破妄

>求教。明心見性。見的是什麼樣的性
復﹕
(1)性是什麼?

   中國人造字有其意義。佛是弗人﹔性是心生。

   若依造字原理來看,心念產生了才有性,那麼,阿羅漢入涅槃意識永斷,
   乃至入四禪無想定意識暫伏不動,此時還有性乎?......我說﹕無生!

   性的義理,依佛經來判斷,它分有二個意義﹕心生、常。

   心生,指的是自性,由人所生﹔常,指的是佛性,弗人本具(無生滅)。

   常,指的是永恒不變,這十方宇宙形而上、形、形二下的一切,又有什麼
   是永恒不變的呢?......至少我想不出來,您若了知,請開示讓我了知。
   所以,我見一切皆是無常!所謂常,無生也!

   由生滅而判出佛法三大宗派﹕勝義有、畢竟空、無生

   由心生而開示因緣和合其性空(和合無常)。依此和合義,而又有以下悖
   論產生﹕
      A、若有最初因與緣,則彼因緣為常,這與目前所觀察
        到十方宇宙一切皆無常不符。

      B、若無最初因與緣,則自宗相違

   討論性是什麼,仍得回到佛法要破除的根本﹕妄、輪迴


(2)勝義有、畢竟空

   《楞伽經》中有大海喻﹔《圓覺經》中有金莊嚴具喻﹔《大般涅槃經》中
   有佛性常之喻,此三喻是勝義有。

   《大般若經》中有不少空喻,阿含部四經有因緣和合等之喻,這些都是畢
   竟空義。

   佛的開示,還真令人莫名其妙,既有勝義有,亦有畢竟空,而此二者義理
   卻又相反,要信哪一個?

   眾生有性乎?若無,是誰在輪迴?若有又為何墮入輪迴?有性眾生成佛之
   後此性還存在乎?...學佛法,必須先得根本智,一旦見惑已破,其修行
   才有意義。

   云何根本智,謂﹕識本心也。禪宗六祖法寶壇經開示﹕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3)佛法是破執法

   無論當下十方宇宙所有一切(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是什麼,
   但可以確認的是您還在輪迴,您仍在妄中,這些都必須破除。

   如同夢中人,無論是富貴貧賤、善惡良窳,於醒夢中,皆了不可得,皆無
   意義。

   釋迦牟尼佛教外別傳,中國名之曰禪宗,其意旨就是在破吾人的執著!

   執勝義有,以畢竟空破之﹔執畢竟空,以勝義有破之。執常以無常破,反
   之亦然。執因緣和合乃至執自然者,皆以無生破!

   於是,大智的禪宗六祖列出了三十六對法以破執!


(4)佛法體系

   佛法之弘揚,可以分成體、相、用、法四大方面。無論哪一方面的弘揚都
   是在破眾生的我執﹕人我執及法我執!

   人我執,稱為三毒,以輪迴現象呈現﹔法我執,稱為妄,以八識呈現。

   雖然說,二我執皆破之後,必然了知三種相續的終極意義,但如今未破之
   前吾人還能被佛開示而了知耶?

   於是,佛開示了被稱為佛法二大派系的義理﹕勝義有、畢竟空。甚至還開
   示了教外別傳的禪宗,其意旨是﹕無生!

   勝義有﹕
      有一恒常存在,但它會變相,可無論如何變,都不會變更其本質。
      例如不同人在看三稜鏡,角度不同就看到不同色彩,但無論所看到
      到是什麼,都不會對三稜鏡有影響。又如同大海、黃金,可以變化
      不同相狀,但無論如何變化,都不改其本質。

      海浪、漩渦不離大海本體而現﹔金碗、金筷不離黃金本體而現。

      本體不動,但有相變化,不同變化就具有不同作用。如金碗可以盛
      物,金筷可以挾物。不同作用又有多種實現方法,如金筷挾物,可
      由上往下、由下往上、由左往右、由右往左去挾物。


   畢竟空﹕
      所有的和合,其本體並不存在。最常被了知的偈語是﹕
        因緣和合其性空!

      這義理很容易被理解,但卻又很容易引起以下疑問﹕
        最初的因與緣,從哪裡產生?

      於是,無生的派別又產生了!


   無生﹕
      無生義理,在許多了義佛經中都被開示,包括開示勝義有及畢竟空
      的經典。

      勝義有黃金變相,本體不變名為無生,於是其所變相,成了眾生的
      妄想執著,代表無常,如夢幻泡影的錯覺。

      畢竟空之和合本性不存在,不存在名為無生,於是其和合所呈現諸
      相,成了眾生的妄想執著,代表無常,如夢幻泡影的錯覺。


   佛之教外別傳意旨,主要在破執著,無論執有、執空、執勝義有、執畢竟
   空,乃至執一切無生,凡有所執皆是所破處。

   執著產生時,無論所執是什麼高大上理論,終究都落入了執著中,有執著
   都須輪迴。看看那些歷史上具有過目不忘的人,具有多少高大上的理論知
   識,又有幾個於死亡後能免輪迴呢?更不用說破無明(妄)了!


(5)對治法與總持法

   佛法無量種,基本都稱為對治法,眾生輪迴不知多久,其習氣累積下來也
   不知多少個,即便是一個人,要對治的煩惱,簡易的濃縮也有百零八個,
   這也是念珠為何要有百零八顆的原因,每過一個,警惕自己誓破一煩惱!

   隨煩惱如此之多,又被分析歸納成三個主要的根本,稱為三毒﹕貪嗔痴

   其實,貪即是嗔,若無貪欲心,又怎會因為失去而有嗔恨心呢?如硬幣
   二面,彼此互不相離。

   於是,智者對治煩惱,就歸攝到貪與痴!


   貪﹕貪是一個抽象概念,貪就是欲,就是一個心念脈衝,例如好奇心、愛
     、戀、取、擁有...等這類七情六欲,以及不經腦思惟的直接衝動。

     當滿足貪欲之後,就有愛別離、怨憎會的痛苦,若沒滿足,又有求不
     得的痛苦。

     若不了知上述義理,則稱為無明、未如實知!

     當一個人未如實了知其輪迴原因時,就必然有諸多痛苦。

     為了使自己不痛苦,於是就產生了所謂對治法,貪財者作捨觀﹔嗔恨
     多者作慈悲觀﹔色欲多者不淨觀......等等。

     煩惱那麼多,一一去對治也很費心力及時間,所以就產生了總持法,
     以一法來破除所有的執著,那就是﹕

        無欲!

     若不生心貪欲,則一切痛苦不生起,真斷除貪欲者,嗔恨心也不生起
     ,如此是謂證二乘三果者,菩薩乘是謂證五地者。


   痴﹕痴的現象有二大類,一是未如實知,所以稱為無明,這類稱為見惑,
     又分成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很容易被破除。

     一是習氣,又稱為思惑,無法輕易由了知、理解而破除,這須水磨功
     夫徐斷之。如以斧砍粗木,不是一斧就可斷,要經過不斷地砍才有斷
     除之日。

     執著有深淺!

     貪嗔是很容易被觀察到的習氣,痴的習氣就很難被觀察到。此二者都
     是執著,差別在深淺而已!

     已斷貪嗔者,無論是否存世或已死亡,遲早都會斷除痴習。

     無欲是總持法,不斷地捨離欲習,最終都會斷除三毒而證三三昧﹕空
     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若證者有菩提心,則所證至少是六地或七地位,而不會入無餘依涅槃
     。


   行使無欲之總持法,要先存心無欲,身口跟隨之,稱為保任。因緣時節成
   熟時,會有大成就!


(6)破妄

   妄,具有生滅,所以它有力,三界內稱之業力﹔三界外稱之為妄或妄覺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於是,生滅有了二大階段﹕分段生死之三界輪迴,及變易生死之妄覺。

   真正的修行一直是在破妄!

   破妄的功夫,主要是從證菩薩六地之後才開始。

   菩薩於八地之前的用功,稱為有功用行,此時仍有心念控制行為,至八地
   開始,稱為無功用行,乃恒與定俱也!達到了現今人類無法用意識去揣測
   的境界!我常用 「能所俱泯」 去形容此境界。

   妄,是所有生滅的根本,詳見《楞嚴經》世界相續的經文,關鍵字﹕性覺
   必明。妄為明覺。

   由《楞嚴經》的開示,吾人理解到它是第八識產生之原因,而此妄覺的驅
   力沒停止,所以有前七識跟著產生,再接著五蘊跟著產生,於是有了三界
   內的十方宇宙現象。

   當無欲至破除三毒時,此時已有能力不墮入三界輪迴,但妄覺驅力仍然還
   在作業中,於此時選擇泯滅意識(含帶意根)不再於三界輪迴者,稱為阿
   羅漢入涅槃!

   阿羅漢入涅槃是一個階段,我曾花不少時間去思惟,無餘依涅槃與佛地無
   住涅,比較其差異性,以及判斷證阿羅漢果是否也算是一個真正解脫呢?
   畢竟,阿羅漢雖有能力解脫業力束縛,但卻不能解脫妄覺的束縛!

   無欲肯定能破三毒,但能否破妄覺嗎?......

   真正破妄而入佛地自覺聖智境界,這要參考唯識諸經典(含《楞伽經》三
   譯本)、《圓覺經》及《華嚴經》(三譯本)之開示。若依禪宗五祖《最
   上乘論》說法,則能破妄!

   無欲入微時,能發現心念生滅,乃至妄之驅力的作用現象(理解行蘊,即
   業的顯化方式)。


建議有緣見聞者參考以下文章。
 
存在、常、真妄、佛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7/07/blog-post_55.html

悟佛知見者,只破當下執著!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7/08/blog-post.html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一切相的原理

《楞伽經》開示,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這代表所有一切,都不停的在生滅!

於生滅中不斷地剎那所呈現的住相,每一相皆剎那滅,又如何稱之為真實耶?如同電影中一個打坐不動的人相,雖然看它一小時皆不動,其實,這個相並非不同,只是動的太快,人眼無法分辨罷了!電影底片是以每秒30格速度在播放(NTSC標準),一小時共播放了10800影格。

眾生六感官觸塵,六識接著產生,每次生起於住相後,又立刻消滅,這就是整個十方宇宙的現狀!

自覺有我而成能,所覺有塵而成所,都不離上述生滅狀況。如同存在硬盤中的資料,具有指令資料(能),及非指令資料(所)二大類,但對硬盤來說,都只是0與1二種來變化(若以生物電腦來說,則以DNA核鹼基為材料,它用C,G,A,T 四種來變化)。於八個識則被《楞伽經》開示為生、住、滅三種來變化。


至於,一切相是如何被呈現的呢?

那是因為妄!

妄,如同電力,有了電力之後,電腦才能作用。所以,有妄就有業力,二者是異名同義。業力驅使業因與業緣和合,十方宇宙才會被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