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No. 273 金剛三昧經 (卷1) T09, p0368b

爾時無住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轉。而轉眾生一切情識。入庵摩羅。

佛言。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何以故。一切眾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何以故。決定本性本無有動。

無住菩薩言。可一八識。皆緣境起如何不動。

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如何有見。

佛言。見即為妄。

何以故。一切萬有。無生無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見。

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識空。覺亦應空。

佛言。可一覺者。不毀不壞。決定性故。非空非不空。無空不空。

無住菩薩言。諸境亦然。非空相非無空相。

佛言。如是。彼可境者。性本決定。決定性根。無有處所。

無住菩薩言。覺亦如是。無有處所。

佛言。如是。覺無處故清凈。清凈無覺。物無處故清凈。清凈無色。

無住菩薩言。心眼識亦復如是。不可思議。

佛言。心眼識亦復如是。不可思議。

何以故。色無處所。清凈無名。不入於內。眼無處所。清凈無見。不出於外。心無處所。清凈無止。無有起處。識無處所。清凈無動。無有緣別。性皆空寂。性無有覺。覺則為覺。

善男子。覺知無覺。諸識則入。

何以故。金剛智地解脫道斷。斷已。入無住地。無有出入。心處無在決定性地。其地清凈如凈琉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覺妙觀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諸識不生。

無住菩薩言。如來所說。一覺聖力。四弘智地。即一切眾生本根覺利。何以故。一切眾生即此身中本來滿足。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眾生。本來無漏。諸善利本。今有欲刺。為未降伏。

無住菩薩言。若有眾生未得本利。猶有採集。云何降伏難伏。

佛言。若集若獨行。分別及以染。回神住空窟。降伏難調伏。解脫魔所縛。超然露地坐。識陰般涅槃。

無住菩薩言。心得涅槃獨一無伴。常住涅槃。應當解脫。

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縛。

何以故。涅槃本覺利。利本覺涅槃。涅槃覺分即本覺分。覺性不異涅槃無異。覺本無生涅槃無生。覺本無滅涅槃無滅。涅槃覺本無異故。無得涅槃。涅槃無得。云何有住。

善男子。覺者不住涅槃。

何以故。覺本無生。離眾生垢。覺本無寂。離涅槃動。住如是地心無所住。無有出入。入庵摩羅識。

無住菩薩言。庵摩羅識。是有入處。處有所得。是得法也。

佛言。不也。何以故。譬如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有。遊行十方。經五十年。貧窮困苦。專事求索。而以養身。而不充足。

其父見子有如是事。而謂子言。汝執金錢何不取用。隨意所須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錢。心大歡喜。而謂得錢。

其父謂言。迷子汝勿欣懌。所得金錢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

善男子。庵摩羅者亦復如是。本無出相今即非入。昔迷故非無。今覺故非入。

無住菩薩言。彼父知其子迷。云何經五十年。十方遊歷。貧窮困苦。方始告言。

佛言。經五十年者。一念心動。十方遊歷。遠行遍計。
^^^^^^^^^^^^^^^^^^^^^^^^^^^^^^^^^^^^^^^^^^^^^^^^^^^^^^^

無住菩薩言。云何一念心動。

佛言。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

無住菩薩言。遠行遍計遊歷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惡。云何令彼眾生無生一念。

佛言。令彼眾生安坐心神。住金剛地靜念無起。心常安泰即無一念。(註1)

無住菩薩言。不可思議。覺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覺利。利無有動。常在不無。無有不無。不無不覺。覺知無覺。本利本覺。覺者清凈。無染無著。不變不易。決定性故。不可思議。

佛言。如是。無住菩薩聞是語已。得未曾有。而說偈言

  尊者大覺尊   說生無唸法
  無念無生心   心常生不滅
  一覺本覺利   利諸本覺者
  如彼得金錢   所得即非得

爾時大眾聞說是語。皆得本覺利般若波羅蜜

******************************************************************
註1:
************
法迄巴法義說明:
  經文「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此四句偈意旨是在指出,若本來已空,又怎會有「緣起」的
  現象呢?這是在把原二乘根器原所認知法義(緣起論、因緣
  法),提升至大乘境界。

  若能頓悟本來無生,當下廓然,就没事了!...

  不,仍還有事,須行菩提願!既能放下,也能拾起,一切皆自在!


法迄巴其它說明:
  修行人若欲斷無明,應以無欲為本,無住為用,若不能用又已斷三
  毒,而住於寂滅,命終必入二乘涅槃,不能入菩薩乘,無法度化眾
  生。

  八地菩薩也有相似二乘阿羅漢的這類弊病,必須起如來智,或有如
  來給予啟智,告知要思惟所發菩提誓願,才會不入無餘涅槃(參閱
  《華嚴經》或《楞伽經》諸譯本八地菩薩相關經文)

  又,禪宗古德常說的「一念不生」四字,應源自此經文。

博至精,生滅至涅槃

◆ 修行困境之認知

修行的困境,在於懂的「令心柔軟善法義」義理,但卻行不來此事。原因主要緣於吾人輪迴習氣所致。


於是,吾人發現某種詭異狀況,在老師教學生須改過時,自己卻落入自己所指責的過之中。更令人遺憾的是,老師本身並沒發現自己有犯下這個過。


更更令人無法思議的是,這個「過」,就是要他人發現自己的過!


◆ 輪迴原因之清楚認知

所謂修行,簡單說就是修正自己不符合佛地的一切身口意行為。但這對於修行人而言,並不是每一個都適用,主要是根器問題,於是佛法中就分出頓覺人、頓修法、漸修法...等,乃至吾人都不知如何認知、如何命名的方法。但無論是何法,終究都是朝著斷除人我執 及 法我執的方向行進。


那麼,怎樣行為才是斷除人我執 及 法我執的方向呢? 依《楞嚴經》的開示(註1),先斷人我執是斷無明(法我執)之前所必經的路途,而所謂人我執,簡單的了知,它就是貪瞋痴三毒(其它的隨煩惱都攝於此三毒)。


是以,修行人須很清楚的認知到何謂貪? 何謂瞋? 何謂痴?


◆ 成佛的修行方法

當目標已認知且沒疑惑之後,下一步就是要去察知自己何時已生起貪瞋痴的現象,於觀察到之後,不去相續、不串習(圓覺經中稱此為禪那法)。


更有修行者,認為察知三毒習氣生起再去斷除不適合他本人,於是採用先把生起三毒習氣之原因先斷除的方式(圓覺經中稱此為奢摩他法)。


還有一種修行人,卻又與上述二類人不同,他認為聞思修才適合他,經由主動性的去學習,去思惟自己的優缺點,然後去修正、斷除會導致輪迴的缺點(圓覺經中稱此為三摩缽提法)。


◆ 更仔細的去辨別輪迴主因

無論修行人採用何種方式,這裡將討論「生起三毒習氣之主因」是什麼這個議題......,以下的說法請仔細思惟!


想想,若自己花500萬元買一部數年來都想買的汽車回來,而車剛停在家門口,人只進屋去喝杯茶就出來,此時,卻發現一個痞子正拿著白漆桶潑您的車子,看到您出來後,不但無悔意,還呲牙舉左手對您豎中指,而右手又當著您的面拿刀在刮車身......


試問,是個人是否都會立刻發出瞋怒心,是否真想把這個痞子捏死呢?


再問自己:我發脾氣之原因為何?


為何人有三毒習氣呢? 無始劫前的原因就不說了,很簡單的就能從目前的現象上理解出,那是因為人有「貪欲愛習」所致!


若某人不愛車,就不會去買車,所以看到汽車被潑漆、被刮時,只會理解那是別人的,一般世俗人通常不會因此而生出瞋怒。但若那是自己新車被潑白漆、被刮,很難有不瞋怒的狀況。


因為貪愛,所以有瞋怒,於是墮入輪迴中!


◆ 修行成佛方法之前提

無論想用哪一種修行方式,都離不開要斷三毒之目的,佛當然很清楚這個修行次第,豈不聞《楞嚴經》四句偈的開示:「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因為佛很清楚修行次第,所以在《圓覺經》中就開示吾人斷惑證真的修行方式,以及修行之前提。


成佛方式有25定輪,但修行的前提卻是必須「先持淨覺心」才行!


成佛方式在《圓覺經》中已有開示,有緣者請自行詳閱。這裡討論何謂「淨覺心」,又如何執持的方式。


(1)云何淨覺心

 所謂淨覺心,依二乘而言就是三法印,依菩薩乘而言就是一實相印。


 三法印大家都已知,而一實相印又是什麼呢......


 吾人若仔細的去看了義佛經,會經常看到「無生」的字眼。慢慢地,只要 智慧不太差的話,就能理解出,原來,「無生」是所謂一實相印。若確實 已理解「無生」義理,那麼就不難理解,所謂「淨覺心」就是「已認同無 生之心態」。


(2)如何執持淨覺心

 A、吾人若想從廣州到北京,那麼,他要先理解有什麼方式可到達北京, 是坐火車、坐飛機或自己開汽車...等等的各類方式。


 B、然後,他須下決定要用哪一種方式來達到目的。


 C、若是坐火車,他必須執行買火車票的行為


 D、最後,他必須親身去坐火車。若沒有意外發生,火車將準時到達北京


如何執持淨覺心呢? 以上例而言,它的落點在「C」項!也就是說,修行人必須時時保持在「無生」的境界中。剛開始一定無法保持(禪宗用語為「保任」),但反覆執行經過無量劫(或一段日期),因緣成熟時(如何練騎自行車,反覆摔了多次之後,漸漸的就學會控制的技術),遇到六塵(包括意識所對的法塵)機緣來臨,很可能當下就一悟至佛地,如同悉達多太子夜睹明星一般,又例如香嚴擊竹、無盡藏尼睹梅花...等等。


◆ 淨覺心之深度理解

以前,我觀察到一個現象,故事大約如下:


甲對乙說:「前方地下有一個污水坑,您看到了吧?」


乙答:「看到了」


甲說:「行過去時,您將如何?」


乙答:「我將閃過」


甲說,您行過去吧。於是乙就走了過去,但奇怪的是......,乙掉進了污水坑中!


修行人都知要斷三毒習氣,但卻又反覆的沾染三毒習氣,如上述的乙一般,「明知生是不生之理,卻被生死所流轉」。


吾人仔細的再去思惟原因,能否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有貪愛之故」。


例如之前所說的買車喻,因為貪愛於是瞋怒跟隨!貪愛與瞋怒,如同手之雙面,有這個就有那個,而沒有這個另一個也跟著消失!


若您也得到與我同樣結論,那麼,對於什麼是淨覺心您將很清楚,它就是「無貪愛」!但我要說的卻是「無欲」,因為無欲還能斷痴毒。


無欲,就是不動!不動就無生滅,是以無欲就是無生之別名。而「持淨覺心」,就是「一直保持無欲狀況」。


仔細的思惟與觀察,若真能「無貪愛」到非常徹底時,通常就會達到無欲的境界。而真的無欲時,此時連意識之念也不會動。能動時,都已轉識成智!(轉意識成妙觀察智),所動的是妙觀察智。但真入不動而不先持智有出定時間(如文殊菩薩之度眾願,參考注2),當下入證阿羅漢之涅槃。


於不動境界中,有許多的微細差異,可能是外道無想定、無色介之禪定、阿羅漢滅盡定、三三昧之涅槃(通於各乘,包括佛)、無住涅槃、文殊涅槃(大菩薩之涅槃)。以上不動,以意識不動為前提而施設。


(1)外道無想定:意識暫伏,五百劫之後才出(前半劫徐停,後半劫徐動)


(2)無色介之禪定:嚴格而言此類境界,不能算是不動境界,只是不同天所證能達到極幽渺的境界,已相似於意識不動之境界,所以列出來一起比較。


(3)阿羅漢滅盡定:有些佛經顯示阿羅漢入此定之後,還有能力出定。若無特殊說法,通常能入此定者,必能入三三昧之涅槃。


(4)三三昧之涅槃:這也是一般所謂的「無餘涅般」,只有阿羅漢乘人才入於此。入於此之後永不再入輪迴,也不可能再度眾生。


(5)無住涅槃:這是佛菩薩所入涅槃。它的境界與三三昧之涅槃相似,但卻不住此三三昧之境界中,所以別列一名相來分別。


(6)文殊涅槃:這是我本人所命名。它來自一個佛經典故,參考註2經文。



◆ 無生、佛性、無欲、不動、體

 ▲無生、體

無生譬如虛空。浮雲(妄)自生於虛空(體),自滅於虛空,而虛空不隨其生而生,


亦不隨其滅而滅。因此說虛空無生,妄有生滅。依生滅而有相及用。


 ▲佛性

佛性本無生滅,因此說它常、無常、有、無、存在、不存在...等等,都是無義語。但以妄如浮雲一般,能不斷的自生與自滅,於是假立有一個類似虛空的本體,而被稱為「佛性」甚至有時被稱為「自性」(乃以佛性為通用語,以免出現意義相扞格)。


佛性是否要被假立,要視修行人根器而定。對於二乘人,不談佛性還是照樣斷三毒入涅槃。不只二乘人適用無佛性,對我本人而言,無佛性也不會妨害我斷無明成佛的修行。


因為,輪迴及無明來自於「妄之生滅」,所以斷妄不是真把妄斷掉,除非要成為二乘人入涅槃。否則,大乘人必然是在轉識成智。而這些所有的行止,都與是否有佛性被假立不相干。但若以釋迦牟尼佛教區(本銀河系)之佛法而言,則有假立佛性之需要。


 ▲無欲

當修行人心中已無欲時,當下就無生,當然也無滅,此時境界若不入阿羅漢乘之涅槃,則必然已轉識成智。若很不幸的未轉識成智,那麼,一般會被以為瞎貓碰上死耗子,暫入此境界而已,但我不認為有這類例外。有這類見解者,應該是對於妄(識)之生滅還沒有清晰認知。


在《楞伽經》有開示,識之生滅非常的快,當吾人以為自己不動心、無想、無欲時,識的生滅(包括意識生滅)就已停住.....,這是錯誤的見解,我建議此類人要去詳閱《楞伽經》。


 ▲不動

真正的不動,我的理解只發生在阿羅漢入涅槃時!因為因與緣已解離之故。如同樹種為因,陽光、泥土、水等養份為緣。因緣和合則樹長出,而阿羅漢之涅槃,是令樹種之因,與諸緣解離「不和合」,是以被稱為涅槃。以不和合之故,樹不能長,又怎會有死亡(無生則無滅)出現呢,更不用說不斷地輪迴現象,所以阿羅漢入滅無有去處!


即便是佛境界亦不是不動,所動的是「智」。即便所有的智都消除,只留大圓鏡智如同一個圓鏡立在當地而「不動」,但吾人也要了知,該圓鏡本身存在就是一種生滅現象,而有生滅,皆不能說是不動。


是以,不動的用辭,除了阿羅漢之涅槃之外,它就如同佛性一般,只是「假立名辭」而已,它於生滅中並不存在!


◆ 佛之大圓鏡智是否真的無生滅嗎?

    以前,我讀《佛說阿彌陀佛經》及與阿彌陀佛淨土相關的經文時,我那時的印象是彼淨土壽命無限,所以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壽佛,後來,在不斷的深入經藏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阿彌陀佛也有退位的時候,先是觀世音菩薩接位,再次是大勢至菩薩接位。


所謂無量、無限等等之類的用辭,只是形容很難數盡,但不是不能數盡!


再回頭討論佛之大圓鏡智是否真的不生滅這議題,我本人這裡所指「不生滅」含意是等同於「不動」含意。


不用見聞者指出,本人直接承認自己就是輪迴眾生,所以這類的討論,都是揣測而已,我個人的推斷是否正確,只提供有緣人參考!

   
以我個人的見解,譬喻就只是相近義的說明,令人可用比較的方式,去理解自己所不知之事物的含意而已,所以並不一定會百分之百等同於原事物之含意。佛之大圓鏡智用世俗的圓鏡來比喻時,也適合上述原則。


於事物,若吾人已經可以認同,十方世界(註3)中所有一切都在剎那剎那生滅不停,    那麼,就只剩佛智是否也如此(生滅不停)的探討。


成所作智因為由前五識所轉,所以它是生滅不停;妙觀察智由意識所轉,它也是生滅不停;平等性智由末那識所轉,它依然仍是生滅不停。最後,就是目前想探討的佛之大圓鏡智是否有生滅這個議題了!


討論佛之大圓鏡智狀態之前,或許有人因為以往所學,就執著於某些「定見」,而認為不用探討了,若見聞之有緣人是這類人,以下繼續的文章也不用閱讀了,它只是會引發您的瞋怒而已,如同天主教徒聽聞異教徒批評其上帝不存在而發生瞋怒一樣,當一個人已有成見,就被成見所綁,而無法接受其它的見解。


因此,我要著文於探討佛之大圓鏡智之前,先探討可能應具有之前提知識,就是六地菩薩之涅槃,與八地菩薩之離能所境界。

   
要談菩薩境界,一定要依了義佛經來談,那麼,有哪些了義佛經可以當做依歸呢? 吾人最熟悉的就是《大方廣華嚴經》,其它還有《楞伽經》(三譯本)、《大佛頂首楞嚴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當然還有不少大乘了義佛經,但最令人熟悉就這四部經,所以就以這四部經為準來談上述二種菩薩境界,論完之後,再談佛之大圓鏡智是否有生滅(不動)之議題。


▲七地菩薩境界

依《華嚴經》(六十華嚴)十地品中之第七地品所云,菩薩在第六地就已具有能入寂滅的能力(註4),稀奇的是到第七地,就能「於念念中。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探討第七地菩薩之境界,對修行非常有助益!


吾等試問,阿羅漢已斷三毒,卻沒入涅槃,依然在人間遊行,那麼,阿羅漢的心態是怎樣的呢? 六地菩薩所證也等同阿羅漢,祂的心態又是怎樣的呢?

   
要理解上述聖人的修行境界,一定要先悟無生的義理,因為阿羅漢所證與佛所證都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智」之運用。如同一惡人一善人皆死,對活人而言只是二具屍體,沒有差別,沒有誰的屍體比較高貴(有人會不認同這見解,若您是的話,那麼我的文章沒有看下去的必要),高貴與否,是世俗人類的執著。


試問,對顧飢餓的動物來說,所看到的就是二具食物而已,還有何差別了? 人類因為執著不放,於是常落入煩惱與痛苦之中。


阿羅漢,識已轉智,名為一切智,所以其意識所用,也與菩薩之妙觀察智相同,差別在所見深淺之不同,如同人類的眼睛,所用方式相同,但視力有深淺不同。阿羅漢與六地菩薩,與含七地以上菩薩之不同也如此。


於是,吾人就能理解,這些聖人的心行現象,如同世俗人路過看到一顆石頭一般,知是石頭,但對它無愛所以不貪求得到它;對它無恨所以不瞋怒排斥它。於心態上,就是「知而不住」的狀況,這也是大修行人的心態,持淨覺心亦是此義。


雖然聖人的心行相似,但還是有微細差別。七地菩薩與六地菩薩(阿羅漢)之差別,在於七地菩薩不是心行常如此,而是念念皆如此。


心行常如此而不是念念皆如此,它代表,偶爾會有失念的狀況,於八萬四千念之中,也許會失一念而失智,因此生心而有空住之類的現象。各個六地菩薩與阿羅漢們,如同幾位世俗人見事,所見同一事卻有所不同一樣(有實驗數據,例如車禍調查,從同角度看見的人所說話內容不一定完全相同),。


失智,指的是於當下用心時,不能符合佛智標準(註5),因此心不平等,而生各類現象,例如住於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重點在於「發生」「住」的事件。


而七地菩薩,由於念念皆能入寂滅,但又不住寂滅,所以沒有阿羅漢(註6)及六地菩薩的弊病。


▲八地菩薩境界

七地菩薩之特點是念念能入寂滅而不住寂滅,這仍在比較粗糙的生滅中做功夫。而八地菩薩特點,則是已沒有七地菩薩的那一種「念念已覺」的現象,而是念已自由,不再專注在念之上(但仍然有念),一般常用無念來形容八地菩薩,但我認為是否無念,要視見聞者對「念」(註7)之定義、認知而異。


此處對念的定義,是等同於五陰。換句話說,有念就有生滅。生滅(死)有二類:變易生死、分段生死。


▲佛之大圓鏡智是否無生滅?

    依註7金剛三昧經所開示文而言,「無有出入才是入佛智地」,那也代表沒有生滅,而念又等同五陰,於是吾人可以推得:有用則有生滅。


不管所用是什麼,是智、是識,都在生滅範圍之內。而佛與眾生之異,在於佛之生滅是自在的、可以不用墮輪迴的。甚至無五陰的。


五陰、念之定義,都屬於染,把此二者放在佛身上,就變成非染義,念從識都變成念從智,於是識念變成智念。雖有生滅,但不礙自在(指不受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之拘束)!


    在斷言大圓鏡智是否有生滅之前,要先對大圓鏡智之用途定義。


若大圓鏡智,純粹只是佛性、庵摩羅識、無生之異名,則它沒有生滅。


若大圓鏡智的用途,涉及到佛本身之度眾生誓願(例如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滿足時,那麼它就有生滅。無論如何的比喻它怎麼不動,都有生滅現象。因為眾生有生滅,要一一對應眾生的好惡而給予最好的度化方式,不能排除生滅作用。


若見聞者能如此認同本人上述的推演,那麼在看某些了義佛經時,就會對一些以前一直搞不清楚的翻譯用語,不再感到迷惑(即便上述推演並不完全正確,但還是可以此類推演來解釋各部佛經中的用語,使成一個能令人理解的系統。這也解釋了南傳佛法有二十部眾,對佛戒律甚至佛法的解釋不完全一致,但卻各自都有證阿羅漢果者)。



跋:
本文從撰寫開始至貼出,共花了近24小時。寫完之後,我也沒有校文,若發現義不順之處,請多包涵也請自行腦補!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1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2b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


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
註2
*********

入涅槃已還復出生



********************************************************************
註3
*********
要小心「十方世界」的含意,它不必然等同「十方法界」。


世俗對十方世界用辭,是以閻浮提世界為標準所立的同一維度中的十方之世界。


而十方法界就很明顯的不是以閻浮提世界為標準。它是泛指不同維度之十方,也就是說,閻浮提世界之十方世界,只是十方法界內中的某一個維度而已。


因此,在本文中我用辭是「十方世界」而不說「十方法界」,是因為佛境界也包含在十方法界之內,若把十方法界定義成等同十方世界,那麼就不必論佛之大圓鏡智,因為此智也必然是生滅不停。


********************************************************************
註4
*********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5) T09, p0562b

佛子。菩薩住初地。有無量身業。無量口意業。已能過聲聞辟支佛地。金剛藏菩薩言。緣大法故過。非實行力。


第七地實行力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譬如生在王家。即勝一切。何以故。地尊貴故。其身長大。智慧成就。爾乃真實。勝於一切。菩薩亦如是。初發心時。勝於二乘。以發大願深心清淨故。今住此地。以智慧力。勝於聲聞及辟支佛。


佛子。菩薩住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法而不捨離。以轉勝心故。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


金剛藏言。從六地來。能入寂滅。


今住此地。於念念中。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是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行實際。而不證實際。譬如有人。乘船入海。善為行法。善知水相。不為水害之所淪沒。


如是菩薩住此七地。乘諸波羅蜜船。能行實際。而不證實際。菩薩如是以大願力故。得智慧力故。從禪定智慧生大方便力故。雖深愛涅槃。而現身生死。雖眷屬圍遶。而心常遠離。以願力故。受生三界。不為世法之所污染。心常善寂。以方便力故。而還熾然。隨行佛智。轉聲聞辟支佛地。至佛法藏。


********************************************************************
註5
*********
所謂佛智標準,指的是「無生」、「無住」、「平等」之類的含意。


********************************************************************
註6
*********
阿羅漢中,又分出聲聞阿羅漢及緣覺阿羅漢。上文所指的阿羅漢,特指聲聞阿羅漢。沒有含入緣覺阿羅漢,原因是,沒有看到有關緣覺阿羅漢心行的相關佛經,所以無法臆測祂的心念是如何表現、持用。


聲聞阿羅漢的證境等同於六地菩薩,但智慧力較劣。


緣覺阿羅漢,又有另名為辟支佛,由觀察十二因緣而斷三毒而得名,祂的證境約等於七地菩薩。因其勝於六地菩薩,所以六地菩薩會被問倒,但智慧卻劣於七地菩薩,所以問不倒七地菩薩。


********************************************************************
註7
*********
念,若是指「今心」,代表識之生住異滅的現象的話,那麼,佛亦將有念。


若把念之產生,定義在被變易生死所控制之不自在,而不是上述識之生住異滅,那麼,佛則無念,其餘菩薩皆有念。


依下列金剛三昧經義來說,則所謂的「念」等同於五陰(蘊),果地菩薩皆未斷五陰,所以菩薩皆有念。上述「果地菩薩皆未斷五陰」說法,某些人不贊成,因為他們以為阿羅漢就已能斷五陰。我的說法是依大乘法而說。


參考: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2015 動中修行

動中修的最大困難在於「難以自察習氣生起」。


例如工作中,心神付於眼前事件,或放在思惟如何辦理相關事件,像開會、報告、做記錄等等。因為意識不在當下做察知工作,於是失神於前,而遺失修行之精進,因此用不上功夫。


若剛修行就用不上功夫,那就不必奢談未來有何成就。這也是為何佛開示修行人要遠離憒鬧的原因:眾生習氣難以扭轉之故。


若吾人不想浪費時間、生命,而想要在動中修行,那麼,「先立志」有其必要性。


如同已經從靜中得到某部份成就,已達到可以進入動中修的準備,這類的準備對於於靜中沒有入禪定的人而言,非常困難直接進入動中修的方式。這也是我說要「先立志」的原因。


禪宗,甚至《楞嚴經》的開示,都是要求學人先悟佛知見,然後再去用功修行。如同在沙漠中要走向金字塔,但若盲眼無所見,試問能走向何處自己都不能確定,又如何期望自己能走向遠處的金字塔呢?


所以,若禪定力尚不足以在動中修時,又想要在動中修,有緣人您一定要先立志!


立志,就相當於準備工作!


例如,要從廣州坐火車至北京,試問不買火車票,可能到達北京嗎? 當然不能!(不要說偷渡,相信修行人不這麼愚痴的心性而說戲語)


因為要知做什麼事,所以才能去做什麼事。而立志就是準備的工作,立了志之後,就知道要做那件事。這個道理跟世俗生活上要完成某事而先做企畫的行為是一致的。但可惜,很多人都輕視這類一致的行為與方法。


這里又有何議題:到底要立什麼志,才是適當的?


若您已悟佛知見或具法眼凈,那麼就不會提這問題。若您沒有,我很懷疑您就算立了正確的志願,也很難達成。


試問:修行人之目的為何?


自答:斷煩惱及斷無明。


斷煩惱的,阿羅漢就能達成,這是自利;斷無明的,必然是佛,這不只能自利,還能利他。


吾人若想學佛,那麼您所立志願,必須是斷無明相關的,例如:我一定要斷除自己的貪瞋痴三毒。這是先斷人我執(斷煩惱),達到之後再轉進去斷無明。又例如上根利器者,誓:我必須達到「外無所住,內無所欲」!


因為一切都是妄的流行,當妄產生後,它就以業力來驅動業種與諸業種和合,而形成十方世界及眾生界。一切的流行、演化,都只是業力自然變化,以己為主的業種稱為「因」,與己有關的業種稱為「緣」。由因緣和合於是有業果產生。


因為修行人瞭解沒有善與惡,一切只是妄的流行,所以「心外一切沒有可住之處,心內亦無可欲之要」,所以陀羅尼(總持法)就是「外無所住,內無所欲」!


當吾人立了這麼的一個志之後,再來就是精進執行。精進代表著須反覆去做,於一切時中「養成凈習」,使自己的執行省力。若不養成凈習,則要念念去察知自己的習氣生起,那就很累人了,也常會失心!也就是習氣生起不自知之意思,例如,打罵人之後才發覺自己做錯了之類的。


總結:

  立志(外無所住,內無所欲) => 精進察知習氣生滅
  => 察知後舍離執著 => 反復察知 => 養成凈習。



以上個人心得,與有緣人分享。

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名辭解釋:
(1) 養成凈習:把時時察知自己習氣生起,又能舍離執著的狀況,養成
  習慣。


義理解釋:
(1) 察知習氣生起,而不察知習氣消滅之原因

  剛開始可能無法分離「生起」與「消滅」,但若重點擺在「生起」
  就會逐漸的能養成對「習氣生起」的敏感度。


  之所以不觀察「習氣消滅」,主要在於滅就涅盤。佛也不會去觀
  察已入涅盤的阿羅漢去了哪裡,因為「眾生輪回之因與緣分離」之
  後,就「無有去處」,所以不必觀察。若修行人去觀察,觀察本身
  反而是「生因」,又墮入輪回中。


(2) 捨離

  開題帖中所說的「捨離」,指的是「不相續」。


  因為所有的心念都一直在剎那剎那的生滅著,不去滅它也會自滅。
  所以,沒有必要生心去滅它,之所以說捨離,就是在強調不要去
  相續前一個妄習,能不相續,就是捨離的意思。

******************************************************************
******************************************************************

--------------------------------------
無欲是一乘究竟總持法
--------------------------------------
個人的經驗:「外無所住,內無所欲」的總持法的確有效!


方法即便是好,若眾生不去做,也如同銀行員數大鈔:「與己無關」。所以眾生欲享樂或修行人欲斷樂,都是要實地去執行,所謂「心動不如行動」、「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經過「立志斷欲」之後,而確實有去斷欲,於是效應就出現了,就是所謂的定力!因此,睹美女裸舞、誘惑,卻味如嚼蠟:「無有善惡念」。


剛開始時,有一種「心似鐵」而外有磁鐵在吸引的感覺,那是一種我隨時都會被誘惑、吸引的感覺,非常深的感覺。這個感覺(感受),是正在經驗大起大落人的感受,例如爛賭鬼、吸毒蟲、酗酒人正在戒離惡習時所經驗的感覺,有一種隨時會失守、破防、潰場的感受。


修行,就是由輪迴中的高情緒感性,而逐漸淡薄感性,而再過渡到理性增多,而再斷除感性純留理性的過程。於是意識漸漸的消失,妙觀察智逐漸的增長!


修行,就是反覆執行三十七道品或能斷惑的一套功法,例如六波羅密、十二因緣法,反覆執行之後,若不懈怠或有懈怠但不遠離,定力都會有增長。


若不談俱解脫相關的禪定力,以上就是純慧解脫路的感悟及過程! 以上個人經驗,與您分享。


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人的意念之外是否存在世界(器世间)?

回復樓主@_因果不空 疑問:

>人的意念之外是否存在世界(器世间)。
復:
  很多的談論,都要設個前提,來把議題拘束在前提之下來談,
  才不會發生「雞同鴨講」各說各話的現象。


  (1)依本吧是佛法討論吧

  (2)依佛法中心思想,所有一切都是妄的作用


  在前述二條件之下,若沒有特別去說明議題產生的前提時,
  都是以第一義諦、佛性為原則。於是,討論就必須明白何謂
  第一義諦、佛性,若這也不明白,那真的是在雞同鴨講了。


  同樣以上述二條件來說,我就以第一義諦為前提來回答您的
  疑問,在正式講述前,先談「妄」的作用,以回答您的疑問
  。


  佛性就像虛空,眾生世界如同虛空中的各類星球,或是地球
  虛空中的各類雲。雲是會有生滅現象,當每朵雲都具有意識
  時​,它就能覺知其它雲的生起與消滅。雖然它不知自己消滅
  後其它雲是否仍存在,但以曾經觀察到的經驗,它能了知,
  當自己消滅之後,其它的雲還是會存在。


  若這朵雲的認知被稱為「意識活動」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
  給予肯定說:「自己意識消滅之後,若其它雲還存在時,這
  世界也會跟著存在」。因此,我們就能了知,「人的意念之
  外還存在著世界」!


  討論到這裡時,要特別說明,哪些我們意念之外的世界,它
  們的存在是因為有眾生意識在活動,所以那個世界也跟著存
  在,通常這被稱為「業感」。


  像佛經中曾經說明,大梵天的產生,是因為有個眾生因為業
  感,而有彼天產生,於是後來與此眾生有相同業感的眾生也
  因業感輪迴至此世界後,卻遇到原來的那眾生愚痴的自稱「
  大梵天王」,因為他認為自己創造了大梵天。


  又有一個發生在印度的佛法典故,談到在釋迦牟尼佛圓寂之
  後,有一世某個高僧因為每次應某一個施主之請去受食佈施
  時,都會揉一食團給一隻狗吃,那隻狗因為如此而變化心情
  ,感受到佛法的不可思議而崇敬佛法,也因此於死後輪迴至
  波旬的天界當天主,與波旬同坐王位。


  當然,波旬遇到這現象是xxxx的一堆惡語,但我舉這個例子
  主要在說明,並不是說誰當了天主就會使他人無法取代他,
  或與他共享天主之位,若無有人,只是尚沒有人發這方面的
  心願,或沒有這方面的業感而已。並不是不能做到!


  上述的大梵天主的那個眾生,他不懂這個原理,於是有愚痴
  的見解!


  我上述的比喻,重點在說明,世界並不因您的消失而跟著消
  失,世界的消失是因為不再有眾生的業力有與它感應的緣故
  。而眾生有無量個,若與某數位眾生同一業感,而在同一世
  界住在一起(例如我們住在地球上),那麼,其中一位死亡
  ,並不會使那個世界消失。


  換個角度來說,「意念之外是否有世界存在」要看問題是以
  誰的角度去看事,若以本人角度來看,那就是沒有此世界存
  在,因為不再有業感的緣故。若以他人的角度來說就是「仍
  有此世界」。


  我囉嗦的說了不少話,希望對您的理解有助益!


  以第一義諦來說,所有的業感,都被稱為妄,它對於沒有證
  到佛果位的眾生而言,都是存在的(被稱為妄),但若以佛
  的角度來看,這類的存在都是虛幻的,如同看電影,雖然內
  容精采,也有影像,但對於看電影的人,再怎麼精采的內容
  (例如主角得到數百億財產),對實體人而言,都是虛幻的
  。這狀況如圓覺經中之云:「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意念內的世界,及意念外的眾生之世界,在第一義諦之下,
  都如同入睡人的妄想執著,當醒了之後,才了知夢中的世界
  對於醒後人生而言,都是「了無所得」,但這並沒否認之前
  睡覺中有夢想存在過。


  整個十方宇宙,它的背景就如同虛空,它不產生浮雲,浮雲
  也不創造它,但浮雲若無虛空卻也不能產生。浮雲產生之後
  ,浮雲所在之處,就是虛空所在之處。


  所以,吾人可以因此而理解,六根與六塵,以及六根所見六
  塵而產生的六識,全都不離佛性!但佛性不因它們之生而生
  ,也不會因為它們消失而跟著消失,如同上述所舉的虛空本
  質一般,它一直存在著,只是要藉著眾生能觀察到的浮雲之
  類的架構才能讓人理解它的存在。


  佛性就似虛空,也是這樣的存在著。這就是大般涅經為何要
  有以下這樣開釋的原因,它開示:「虛空無故。非三世攝。
  佛性常故。非三世攝。」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無限的概念

仔細的看註一及註二經文,它們應是相違背的含意,但若能理解體相之變化原理,卻又互不相妨礙!


註一言「起為世界靜成虛空」,這是無中生有(妄)之狀況,而反向的就是阿羅漢的歸於寂滅。


關鍵知識在於「小而無內,大而無外」的原理。大身可以不斷的變小身,而坐在微塵裡轉大法輪,佛是怎麼做到的? 吾人要了知,這不是形容辭,而是事實!


關鍵知識在於「等比例縮小」,所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銀河系可以等比例縮小到一顆彈珠中,而其中的人類可以不知不覺,繼續生活。


生命可以比喻成震動的頻率(我的理解不是比喻,而是事實),只要把震動等比例縮小,在同一尺度之下,彼此依然不能發覺縮小了,依然可以互相碰觸。而這個縮小,就是趨近零的有理數,但永遠不能歸零,所以「小而無內」。反之,往大發展,自然數也沒有極限!


只要震動存在,它就能無限縮小,及無限變大,而使其歸零的方式,就是不再有震動頻率。例如阿羅漢入寂滅,就永遠不再有震動頻率。


本文我只說明註二「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的原理,而沒有說明「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原理。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0a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a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如來藏、唯識、中觀之分辨

關於「如來藏」的說明:

  有法友不理解「如來藏」含義,所以對菩薩乘(大乘)佛法而有疑產生,謹此略微說明之。


◆ 提綱絜領

  如來藏思想的主要特點是認為「常樂我淨」,一般以《勝鬘經》、《大般涅槃經》為主。


  吾人要具智了知,佛所說法是應眾生根器而說,初說、中說、後說都不離佛知見(無生),只是見聞者自己能否讀出不同時期所弘揚佛經中的「密義」罷了。


  佛所說法,有顯義、密義之別,當佛說菩薩須三大僧祇劫才能成佛,不懂密義的人所理解是須很長久的時間,而能悟解密義者,則了知只需斷除貪嗔痴,就是已過三大阿僧祇劫。


  這如同佛經中常用「八萬四千」來形容很多的意思,難道佛說八萬四千法以度眾生,就變成了佛法只有八萬四千種而已嗎? 當然不是,懂密義的人,所了知卻是知道「八萬四千」是指眾生所有的塵沙煩惱之數,斷了塵沙惑就已成佛。


  佛在說法中的數字,常是要眾生在理解時,「同時聯想」到它的另一層含意,所以讀佛經不能死讀。如同拜佛點香,要理解的不是拜幾香才有福德,而是要去理解點香的含意。


  點香的含意,是在點香時,要同時聯想它數字的真正意義:一支香指的是一心念佛、一行三昧;二支香指定慧等持;三支香指戒定慧;四支香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支香指五根、五力;六支香指六波羅蜜;七支香指七覺支;八支香指八正道等等。


  這又如同拜佛像,一個木頭、石頭或泥塑的東西,有什麼好拜的,這世界上同樣材質塑成的東西海了去。所以,拜佛像不在於佛像是什麼所塑成,而是佛像背後所代表是什麼含意,那個才是我們要去學習的。拜佛像要五體投地的原因,是要吾人「完全降伏」自己身口意,時時皆與佛知見不相離,而佛之知見就是「無生」。


  再以「如來藏」來說,它的真義並不是有一「常住不變的我」存在,若有這類見解者,而說他自己是如來藏學派的支持者,那這個人只是個愚痴人。而那些見聞者,聽到愚痴人說他自己認為如來藏就是「主張有一常住不變之我」,而且也相信這個愚痴人所說,那麼,這些見聞者,也是一樣的愚痴人!


  如來藏之真常、唯識法相之識變、中觀之不二,以及二乘之三法印,其實都是同樣根源於無生而發的不同面向之佛法,是佛應喜歡該類佛法之眾生根器者而宣說。在21世紀資訊發達的現今時代,若還不懂得「法無定法」的道理,那麼此人讀佛經算是讀傻了、鑽牛角尖了!


◆ 如何學習佛法

  學佛法前,要先理解讀佛經要從「體相用」三方面或「體相用法」四方面來學習。要去善知何謂「體」義(第一義諦),何謂「相」義(現象),何謂「用」義(相之作用),何謂「法」義(作用之方法)。
  
  
  譬如以黃金為體,經妄之鑄工,而塑成金碗(相)、金筷(相)。金碗可以盛物(用),金筷可以挾物(用)。盛物可以用碗直接舀的、用其它器物倒入(法),金筷可以下挾、上挾、側挾(法)。


  經由上述的體相用或體相用法去理解佛法,就可以很輕易的領悟佛知見。當然,學習者本身不能有「固執」的習性,否則學阿含經時就會固執「三法印」而有偏見;學習般若經時就會固執「畢竟空」而有偏見;學習楞伽經時就會固執「唯識變」而有偏見;學習大般涅槃經時就會固執「畢竟有」而有偏見。


  佛法,是應眾生根器而弘揚,吾人若要固執不同時期所弘揚的佛法,而不願變通也罷了,但不要毀謗其它時期的佛法,須知,即便現僧相,因無智謗法而墮地獄的和尚,也所在多有!


◆ 無生與生滅

  何謂無生? 例如虛空容雲,雲自生於虛空、自滅於虛空,而虛空不生雲,雲也不生虛空。虛空不隨雲生而生,亦不隨雲滅而滅,是以喻虛空無生,浮雲喻如十方宇宙中生滅的一切(含眾生)。


  浮雲不是虛空,虛空也不是浮雲,但浮雲若無虛空則不能顯現,所以浮雲所在之處不離虛空(百姓日用而不知)。


  某些人接觸無生思想之後,就會疑惑:「既然本來無生,又為何有山河大地的存在呢?」在《楞嚴經》中富樓那尊者也有提出同樣疑問,佛的回答是:「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註一)


  於是,可能又有人要疑惑「性覺必明就已無事,為何會有妄生起,來,自以為明覺,而導致山河大地產生呢?」


  在「註一」的經文中,佛也開示了,所謂的「妄」,就是本就不存在,因為不存在,所以沒有產生之原因。換句話說,吾人當下與佛無異,想要變出一大堆黃金,也都能變的出來,但實際上呢? 卻又變不出來,這不就很奇怪了嗎?


  在「註一」中,佛也開示,這是因為您自己束縛自己,經文用語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如同小象,從小被繫在木頭上而掙不脫,至成大象之後,雖然力大隨意一掙就能脫,但卻因為「積習不改」,於是只要頭被繫一繩於木頭上就老實乖乖地不掙脫。


  本來並無佛眾生的分別,但眾生自以為「迷了」,於是就如大象一般的被迷了(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若眾生當下能徹悟此理而能達到八識心田,那麼就能如六祖《壇經》所稱的:『一悟即至佛地』。可惜的是眾生顛倒,因循苟且於積習不改,而致無法於當下把所悟變化為力,以致不能深達八識心田去改變業相。


  換句話說,所有一切都是無生(沒有發生),如同空花,不過吾人除了知見上認同之外,於習氣上是否也能認同嗎? 若能,那就如同關閉電視,所有影像先縮成一條亮線,再縮成一亮點,最後,亮點也消失了,然後十方宇宙全部都在這剎那間消失,吾人也不再有思想,也不再存在,於是入了涅槃!


  說明:

  (1) 會入涅槃是因為沒有度眾生的菩提誓願,若有則不入涅槃。


  (2) 十方宇宙消失,是指自己別業的十方宇宙,而不是與其它眾
    生共業的十方宇宙。

    眾生所看到的十方宇宙是彼此各自別業之交集所產生。如同
    各自有一台收音機,當把自己的收音機關掉,並不會影響到
    其它收音機繼續收到相同的廣播內容。



◆ 如來藏之真常 (如來藏在不同經典亦有翻譯成「空如來藏」)

  如來藏宗派所主張之真常的前提,是「基於無生而成立」,若不能理解或否認這個前提,而主張如來藏是常有不變,那麼,這個常有就是外道的邪見!如來藏宗派宣說佛性真常,而有所謂的「勝義有」的說法。
  
  
  所謂勝義有,就是因施設而有,並不是實際真有(指在相上不存在),例如浮雲若無虛空就無法存在,因此給予使浮雲能作用的背景名稱,稱為「虛空」。這又如同數學中的共軛虛根(i),它是為了數學運算之便利而被發明、施設,於實際世界中並不存在。



◆ 唯識法相之識變

  此宗派,主張因識而變化成十方宇宙一切,要理解這宗派的真實義理,要去閱讀《楞伽經》三種譯本,及《解深密經》二種譯本,及《密嚴經》等唯識法相相關的經典。


  其中,一般的論議大都以三種譯本的《楞伽經》為主。但該經的翻譯卻有不少的疏漏,換句話說就是翻譯的不完善!所以要三譯本穿插的一起看。簡單來說,識有三(廣說則有八種):真識、現識、分別事識。每個識又同時具有三種相:真相、業相、轉相。以及二種生住滅:「流注生及相生。流注住及相住。流注滅及相滅。」


  很容易的能理解真識就是第八識,現識就是第七識(末那識)及前五識,分別事識就是第六識(意識)。這三個識大家都很熟悉,所以不多加說明。


  要理解三相及二種生住滅含意,可以想像自己在做「水管噴水」。二種生住滅如已噴出的水,它具有動力(流注生住滅),也可以被觀察到(相生住滅)。而業相,就執行前的藍圖,本來預計要澆花,被執行後於是就有澆花的行為。


  轉相,就是動態可以轉變的力量,它可以轉移水管方向與高度、把水力放大放小等,甚至令水噴不出,它可以改變藍圖被執行後的最終結果,所以《大般涅槃經》中開示「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亦非不得。」(註二)至於真相,依楞伽經的開示,可以判斷它亦是基於無生而成立,《楞伽經》云:『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
     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
     識則滅。

     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 中觀之不二

  中觀的弘揚,主要是破法,在破執常、執無常、執空、執有等各類執著,若無眾生執著,而皆能得大乘之法眼淨,則中觀之法將不存在。


  中觀之基礎,也同樣基於無生而成立。既然無生,又怎會有一與異之分別呢? 當然就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因為無生,所以不二!
  

******************************************************************
註一
*************
【經文典故】妄產生之原因,及斷妄方式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14.html


******************************************************************
註二
*************
【經文典故】非一切業悉定得果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1/01/blog-post.html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經文典故】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No. 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38) T10, p0199a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喧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


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


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舍於此忍門。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


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


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


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諭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


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
法迄巴補充說明
***************************
六地之前所修是斷煩惱障(事障),至六地才能斷。

六地、七地皆在斷餘習,也就是二元對待的習氣,至八地才能斷能、所對待。

八地及之後境界開始斷智障(理障),也就是學習後得智(差別智)。

學習到能「由識變相」(在三界內顯化的能力)之原理與方式時,就稱為得證xxx三昧。例如,點石成金,點屍體變成蛋糕(參閱印度翻譯過來的「大師在喜瑪拉雅山」一書)等等,這類的變相方式。

又例如,是應以何身化度眾生,則顯化何身以度化之等等的意生身方式。

又例如,變化山河大地等依報身的方式。

如是等等各類的差別智。

《華嚴經》中又有開示,世界的產生(參閱(世界成就品)),其中一項來源是佛菩薩的願力所致。佛菩薩可創造不同宇宙(註一),而宇宙不等同於十方法界,它只是一個具有獨特時空法則之處。

若通俗來說,一個宇宙,基本等於一個銀河系。再依某些法則,在這個銀河系中會再顯化不同六道之世界。人道是一個宇宙,也可稱為世界﹔忉利天界是一個宇宙,也可稱為世界。因為它們的時空都不同。

2012年之後,新時代思想,對宇宙、世界的分辨法,不再純粹用物理學的維度來分辨,而另加上以震動頻率來論【見外星人Mythi說法:Mythi 2012-07-12】,通用「密度」(這名詞被翻譯的不恰當,若新創「頻度」一辭,反而更加恰當)來稱呼。不同震頻形成不同世界,如同廣播頻率AM、FM之差別,二者能同時起作用,雖同時存在卻互不影響。

-------------------
註一
-------------------
我們現在的宇宙,依正面外星人定義,是指有「數百萬」個銀河系之組成,參閱這裡

猜測所謂「宇宙」之意義,等同《華嚴經》中所指的是「世界種」。如同一朵蓮蓬所結出的一個蓮子的意思。參閱八十卷《大方廣華嚴經》時,可直接搜「世界種」或「香水海」(使用CBETA之電子大藏經及其工具),或至<世界成就品>經文中閱讀。


**************************************************************
2017-09-08 補充說明
***************************
比較好奇的有二項:
A、若入八地菩薩普遍就要入究竟涅槃,那麼初始來啟智的佛是以何因緣沒有入究竟涅槃?
B、入八地的菩薩,一定具有發菩提心之後才能入嗎?

A項之解答,參閱「八地菩薩境界」。

B項答案,本處所引用的經文中已有解答: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
  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
2018-12-23 補充說明
***************************
大慧。諸菩薩摩訶薩見於寂滅三昧樂門。即便憶念本願大悲。具足修行十無盡句。是故不即入於涅槃。

以入涅槃不生果故。離能所取故。了達惟心故。於一切法無分別故。不墮心意及以意識。外法性相執著中故。

然非不起佛法正因。隨智慧行如是起故。得於如來自證地故。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歌(羯)邏藍 及 暖壽識

No. 2131 翻譯名義集 (卷6) T54, p1160b


歌羅邏。或羯邏藍。此云凝滑。又云雜穢。狀如凝酥。胎中五位此初七日。


大集經云。歌羅邏時即有三事。一命二暖三識。


出入息者名為壽命。不臭不爛名之為暖。即是業持火大故。地水等色不臭不爛也。此中心意名之為識。即是剎那覺知心也。長無增減。三法和合從生至死。


此識之種。即是命根。故宗鏡引論云。然依親生此識種子。以此種子為業力故。有持一報之身功能差別。令得決定。若此種子無此功能身便爛壞。故以親生種子為命根。


夫命根者依心假立。命為能依。心為所依。生法師云。焚薪之火。旋之成輪。輪必攬火而成照。情亦如之。必資心成用也。命之依心。如情之依心矣。

1.石頭有沒有覺性? 2.石頭能否成佛?

問:1.石頭有沒有覺性?
  2.石頭能否成佛?
  註:《涅槃經》開示: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
回覆:

(1) 石頭是無想羯南,所以石頭是眾生 (註一)。


(2) 覺性,這裡理解成「具有能察知是非之能力」。

  要具有上述這種能力之先決條件,必須先具有意識。而石頭雖然
  是眾生,但一般所熟知的岩石、沙石、泥土等,都不具有意識,
  所以石頭並不具有覺性,要有特殊因緣長出靈性(意識)時(註二)
  ,才可說具有覺性。


  地球也是有生命,新時代者稱之為GAIA,佛經中有「堅牢地神」
  之名,應是指同一神祇。但這生命是「附靈」,並不是指大地有
  覺性,如同人類肉體並不具有覺性,而有覺性的是附在此肉體上
  的業識(註三)。


(3) 成佛的先決條件須「發菩提心」

   即便舍利佛尊者、目犍連尊者再世,若不發菩提心(註四),也
  一樣不能成佛。


(4) >《涅槃經》: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論:
  無情、無想眾生都不具覺性,連涅槃(註五)都不能證,又如何
  能成佛。至於所引用涅槃經中這段話,只能說是斷章取義,還
  必須把該段經文之上下經文(註六)一同詳看,才能判斷並了知
  它的含義。


  這裡的「非」字,是具有「動詞及名詞」含義。當動詞用時,是
  指翻轉現有狀況之意思。這從註六可以看出來,例如:「云何名
  為非涅槃耶。所謂一切煩惱有為之法。為破如是有為煩惱。是名
  涅槃。」


  又例如冰塊之於大海,吾人不能說冰塊就是大海,但也不能否認
  冰塊所占用位置之海水並未消失,當冰塊消失之後,海水就能顯
  現,可以理解成冰塊就是大海所凝結。這類主張,被稱為「勝義
  有」學派。


  佛性,以楞伽經義,它就是「真相」,也就是無生之含意,所以
  才被譬喻佛性如虛空,虛空也無生滅。而阿賴耶識就是「業相」
  ,是有生滅,它具有所謂的「見分」及「相分」(依宗派不同,
  還有「自證分」乃至「證自證分」,這些都是冗義,見分就能完
  全含括)。


  相分就是泛指三界內的所有一切,又有依報身及正報身之分別。
  依報身如大地;正報身指吾人的肉體。由於土木金石不具有見分
  作用,所以沒有意識,不能發起菩提心,無成佛可能(註四)。


  在這裡,佛性的定義,偏向於「具有覺性」,凡不具有能察知
  妄想執著(意識)者,那就不具有佛性(註七。「無生、開悟、
  明心及見性」一文,請參考五事一義中的「能覺」部份)


  那麼,又怎樣能把這些「非佛性」非成(轉成)佛性之無生狀
  況呢? 但既然佛性如虛空,本就無生滅,又怎能轉呢? 所以,
  實際上它是斷妄的含義,也就是寂滅。


  斷妄的方式,在「大方廣了義」之類的佛經大常有說明,我常
  推薦的是三部經:《楞嚴經》、《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
  經下卷》。


  當吾人之妄(無明)已斷之後,那麼,就入於不二境界。以阿
  羅漢而言,就是入涅槃;以佛而言,就是混光同塵,已無涅槃
  可入,卻能轉識為智。


  既然是不二了,那就沒有佛性及非佛性的差別,所有的見分與
  相分都消失。也就是相分中的山河大地,十方世界都隨同見分
  斷妄之同時而消失不存在,不過,這也只限自己消失,並不是
  共業眾生也會消失。


  原因呢...,如同每一眾生都有一個從共業複製而出的文件,改
  了文件內容會影響到共業,但文件本身被銷毀,卻不影響共業
  。以至於他人不成佛,則仍繼續與共業之人同振,一起輪迴流
  浪三界。


  上述的不二境界,可以參考《楞嚴經》文所開示:「汝等一人
  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註八)


  關於無情成佛的議題,這裡有一討論帖可以參考,請參考3樓
  、6樓帖子。http://bskk.com/thread-318755-1-1.html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7) T19, p0138c

阿難由因世界虛妄輪迴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沈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蒱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軟成八萬四千[番*飛]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屍流轉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沈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痴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
註二
************
金玉芝草,不死為靈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0/04/blog-post_20.html


***********************************************************
註三
************
歌(羯)邏藍 及 暖壽識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4/05/blog-post_27.html


***********************************************************
註四
************
發菩提心,然後能成佛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17.html


***********************************************************
註五
************
涅槃義理
http://fatsiba.blogspot.tw/2007/07/blog-post_3060.html


***********************************************************
註六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36) T12, p0580c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眾生佛性猶如虛空。云何名為如虛空耶。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佛性亦爾。

善男子。虛空非過去。何以故無現在故。法若現在可說過去。以無現在故無過去亦無現在。何以故。無未來故。法若未來可說現在。以無未來故無現在亦無未來。何以故。無現在過去故。若有現在過去則有未來。以無現在過去故則無未來。以是義故。虛空之性非三世攝。

善男子。以虛空無故無有三世。不以有故無三世也。如虛空花非是有故無有三世。虛空亦爾非是有故無有三世。

善男子。無物者。即是虛空佛性亦爾。

善男子。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

善男子。如來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三世猶如虛空。

善男子。虛空無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虛空。

善男子。如世間中無罣礙處名為虛空。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一切佛法無有罣礙。故言佛性猶如虛空。以是因緣我說佛性猶如虛空。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佛性涅槃非三世攝而名為有。虛空亦非三世所攝。何故不得名為有耶。

佛言。善男子。為非涅槃名為涅槃。為非如來名為如來。為非佛性名為佛性。

云何名為非涅槃耶。所謂一切煩惱有為之法。為破如是有為煩惱。是名涅槃。非如來者。謂一闡提至辟支佛。為破如是一闡提等至辟支佛。是名如來。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


***********************************************************
註七
************
佛性之定義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1/05/blog-post_1090.html


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0/03/blog-post.html


***********************************************************
註八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9) T19, p0147b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越過,越過,再越過!

修行就跟跳欄賽一般,在跑道上逐欄跳越,一個個的越過!


近日,明顯感受到自己的定力變強,遇到的一個個障礙逐漸的能越過,我來描敘這個感受,雖然有緣見聞者可能都已知道是什麼,但卻不必然是如實知!就如大家都知道輪迴是苦,卻又不願個個去出家當專業修行人一般,這樣的知,是霧裡看花,所以有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能否越過個個障礙,那是指是否具足「如實知」這個議題!


如實知,指的是具有法住智,也就很清晰的明白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的道理。同時,『又具有涅槃智的部份定力』,雖然還沒證到涅槃智的究竟三三昧(空、無相、無作)或徹底斷除無明,但卻已確實的朝這條解脫路上行走。


如我常譬喻的「污水坑喻」,明明看到前方地上有一個污水坑,也知道要閃過,也有信心要閃過,但前腳踏出嘴上還在叨念著閃過,後腳卻踏入污水坑裡,這就是業障!


真正的如實知,必須經過反復的「試錯」過程,經由每一次的錯誤經驗,又願意修改錯誤行為,並於下一次相類事件而能糾正成功,此三者歷一遍之後,就會產生一絲定力,眼前的霧氣又薄了一分,更加的如實了知十方宇宙內無一事物無時無不在生滅中;更加了知,所有一切都是貪欲愛習的執著!


我明白、我了解,乃至我如實知,於是遇到起心動念乃至七情六欲,在根塵相觸時,生起的那剎那而能察知,並同時遠離!並非察知後遠離,而是察知其本身就是遠離。察知與遠離可以分開,稱為功夫不到,也可以同時,稱為功夫到家。


即便察知之後才再遠離也仍是功夫事!不過,吾人須實際上了知,心念生滅是非常快,於察知之當下,前念如流水已流過(過去心不可得),當下又剎那已過(現在心不可得),而未來的心念仍未生起(未來心不可得),想要不遠離前念也不可能,只是修行人自己是否能了知這件事而已。


當下心念察知前念時,則當下心念亦已滅,就在這時不再串習接續引起後念,若爾後再起念時,卻無三毒習氣,此時被稱為一切智(菩薩乘者被稱為道種智,佛被稱為一切種智),那就是二乘的漏盡明。就如我所說的,常住無欲(保任於此),不事不思想,有事思想亦無欲(《圓覺經》中有開示25種定輪成佛修行法,請有緣人自行往觀,我此處所說的偏於「單修奢摩他法」)。

----

想要成佛的重點是「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所以在因地修行時,就要一直保持在成佛後的果地心態,那麼,是否已悟佛知見,就是非常重要的事!


已悟佛知見者,以無欲的平等心來應對人世間的任何事,因為所持淨覺心(無欲)明確,所以遇事就會以保持此心不墮入輪迴、生死習氣之中為前提、為中心。於是......


第一步驟,是面對各類事件都能跨過,若心中不留礙、不生三毒習氣,稱為跨過(心能轉境)。若不能跨過,也要能明明了知,自己目前已遇到而且還跨不過(被塵所染),以做為警惕,以做為下次遇到時跨過的心理準備。我明明了知,我也跨過許多障礙,所以我很清楚這是我曾經遇過的事件,這是我的修行經驗。


第二步驟,若定力已具足,能屢次皆能跨過貪欲愛習生起後的攀緣,那麼只剩下自己的心量是要選擇那一乘了? 選二乘,那就剩下入涅槃斷除意識的滅盡定;選菩薩乘,那就先斷三毒而不入涅槃,同時亦須再鍛煉轉識成智的金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