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是什麼意思?
「欲」的白話就是「想要」。它也有另一個同音的涵意,就是欲下有心字之「欲」。
什麼樣狀況是欲呢?
簡分理性與感性二方面。理性之慾,例如:好奇心。感性之慾,例如:七情六慾。
分理性與感性,其實只是依欲的濃薄在分而已,它們的基礎都能歸納至貪與痴的習性。
◆ 貪、受及苦
貪(愛),是一種想要擁有的心態,於是隨著就會發生「取、有」的行為與目的。
「取」就是達到擁有所貪愛對象的行為。
「有」就是經過「取」的行為,最終達到擁有之目的。
在十二因緣法中,把貪(愛)稱為「受」,因為已納受身行、口行、心行的訴求,所以稱為「受」。例如,眼看到漂亮汽車,心中就起了一個想要擁有的貪愛,於是就去執行擁有它的行為,這稱為「取」,最後擁有時就稱為「有」。
但若不能取或取之後不能擁有時,會怎樣呢? 最典型的反應就是痛苦!稱為「求不得苦」。
但痛苦不只這一個,有時在取的過程被障礙,於是厭惡那個障礙者,但又常常要碰面,碰面時又不能對他如何,於是產生另一種苦,稱為「怨憎會苦」。
還有一種無奈卻又會發生之苦,稱為「愛別離苦」。例如愛人病、死,當下心中就感受到痛苦難耐,受不了的人也就跟著去自殺了。
◆ 眾生對無慾的反應
雖然世間的方法千萬種,但修行人因為知見正確,了知不想受苦,最簡捷省事的方法,就是直接舍欲,稱為「無慾」。
不過,吾人去觀察一下世人的反應,會很有趣的發現,絕大部份人都了知苦,也不想受苦,但卻偏偏不捨欲而受苦,奇怪吧?!
如同我常譬喻的,前方地上有一污水坑,甲問乙說看見了嗎? 乙答已看見。甲說能避開嗎? 乙說能避開。但乙前腳踏出後才說能避開,後腳卻又踏入污水坑中。難怪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成佛時自云: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故,不能證得。」
因為眾生是這麼愚痴,即便我本人已知道這件事,卻也仍在輪迴中流浪,所以佛又在《圓覺經》中說:「眾生顛倒」。
眾生為何顛倒呢? 簡單來說,妄就是眾生的根本,眾生就是妄的一個表相。如同黃金是金碗、金筷的根本,而金碗、金筷是黃金的不同表相。
因為眾生是由妄所組成,所以它的根本就是「顛倒」、「愛取有」,所以眾生雖然已知道有愛取有的結果,就一定有苦,但因為根本就已顛倒(不排斥,或無法拒絕)所以無法舍欲(拒絕繼續愛取有),只能再受苦!
◆ 用功無慾之困難
無慾,主要是在感性斷除七情六慾的意思。但實際上這卻是一件麻煩的事!
用功無慾,其實就是在辨認什麼是輪迴習氣,或什麼是影響定力的因素,當能辨認時,因為已立志無慾,就能遠離之。
但辨認什麼是欲,卻是一件麻煩的事!
麻煩在於待人接物或獨處時,自己已生卻卻不了知,因為有些欲是「習氣」,它非常、非常的微渺而難以辨認(成了潛意識的反應,所以難辨認)。因為沒辨認出,所以要用功斷欲就難了,於是就跟著無量劫來的習氣去了。若當下是中陰身(死亡後的一個狀態),就會跟著業感去輪迴了。
◆ 辨認自己的習氣
辨認自己的習氣,這真是很困難的事,而且每個人的習氣,除了根煩惱與大部份隨煩惱之外,還有很多隨煩惱或渺小習氣各各不同。
對於習氣辨認的最典型範例,就是阿羅漢畢陵伽婆蹉被恆河女神向佛告狀的事件。事件起於畢陵伽婆蹉過去幾百世都是婆羅門(富貴人家),所以有傲氣,於今世雖已斷了三毒根煩惱,但卻還留有餘習,於待人接物時,不審細節,直接稱恆河女神為「婢女」,而女神也是眾生,當然就不爽,於是向佛告狀。
為何阿羅漢還有這種余習呢? 這是因為二乘阿羅漢主要是斷三毒根煩惱,而不在斷除余習,所以於一些細節上,就不會去注意「對方反應是否會煩惱」這事之上,注意看禪宗語錄,很多記錄都有上述的弊病,因為這些禪宗上師證境不如佛,或不如某些果地菩薩,所以常說:「因緣不在此地」,要求行者另尋上師。
所以,整個事件說起來,就是聖者本身證境不足,還沒有走到把余習斷除的階段。
那麼,吾等仍是凡夫的修行人認知到上述狀況時,又該怎麼辦呢?
我個人也只能說:「盡力而為」。
◆ 習氣有哪些?
要談這些反應,必然是「遇到什麼習氣,就怎麼反應」的話題。而能談的習氣,也只能是我本人用功時所遇到的,但不代表其它人也會遇到同樣習氣。
首先,貪瞋痴三毒的根煩惱應該是每個人都能辨認的(若辨認不出來,那麼您可能不適合用無慾的頓修方式)。
隨煩惱又有多少個呢? 我個人建議有緣人一定要去讀《百法明門論》,裡面有說明眾生共同都有的根煩惱、隨煩惱,若見聞者的習氣沒被記載,那就是個人特有的。
◆ 無慾頓修
打坐要入禪定,它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具有「一心禪支」,所謂一心,就是專一心志之意思。
什麼叫做「一心」呢?
例如,專心做事時,別人是拍您肩膀說:「怎麼叫您三次都不回應」。
其實,您當下不是不回應,只是根本沒聽到。在這過程中,有些人是有聽到,只是一時反應不過來所聽到的聲音之意義(事後回想才發現自己有聽到,這就是入定人還能聞磬出定的原因),有些人是真的沒聽到(入定人若沒聞到磬聲,就會被視為涅槃,肉體就會被火化,例如八仙之一鐵枴李,就是這種狀況)。這種沒聽到就是所謂的「凡夫定」。
入比較深禪定之前,最好要養成聞磬出定的習慣,不然要有心理準備肉體被火化的結局。
無慾的用功方式,大約如下:
(1)當吾人已明辨共同習氣之後,就要開始去生活中於待人接物時,清
楚辨別當下發生哪一種習氣? (打坐時也要能辨別自己發生什麼心
念想法,若能立刻反應則佳,若不能,於下座後要記錄,並決定下
次上座遇到同樣反應時,要怎麼因應)
(2)於反覆辨認且「已熟悉習氣類別」之後,就要逐漸的於「根塵相觸
」時,知而不隨。
(3)用功無為法(無慾)者,再來就是要達到「根塵相觸」時逐漸不生
習氣。若能如此就是在轉識成智。如是定力漸增,因緣時節成熟時
(用功深入到能斷三毒的狀態),某一時間觸緣就有頓證現象,如
「香嚴擊竹」、「無盡藏尼睹梅」。
上述方式偏於《圓覺經》中的「禪那法」。那麼,要用「奢摩他法」又應如何呢?
奢摩他法以取靜為行,也就是一切都不理,這比較適合閉關、深山修行的方式,否則還是要遇到待人接物時的生念、生習之處理方式。有趣的是,自己知道一切不理,但偏偏還是會生出習氣,像教訓自己小孩的打自己巴掌,習氣還是照樣再生出,想要取靜不生念、不生習氣,但自己已養成的習氣、個性可不這麼聽話的。
至於《圓覺經》中的「三摩缽提法」就不避諱生念、生習,因為它就是動態修行方式,反而歡迎要生念生習,這樣才能針對這些習氣去反省、思惟其不究竟。對於已有神通者,甚至還會變化幻相,於變化時再去反省此幻與報身之利弊、有無,思惟其意義何在。於反省時了知報身與幻相的不究竟,於次次反省時,次次下決定要斷除輪迴習氣,於是在某一次反省思惟時,就可能直接斷掉三毒習氣。
對於如何斷掉三毒證阿羅漢果,或斷無明證佛地,建議去閱讀《楞嚴經》中的25圓通章。
以上發文沒有經過校對,若有語義不順之處,請自行腦補。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無欲用功次第
於斷欲之前須先悟淨圓覺(悟無生),並持淨覺心(立志無欲;意志堅定永遠不再產生三毒習氣)用功才行,若沒悟無生也不持淨覺心,那麼就是還沒準備好正式要斷欲
無欲之無為法用功時,基本原則都要保持當下狀態等同佛之果地覺,那就是:無生的狀態!
無生狀態,是指在任何時候都沒有三毒習氣,也無心念。而不是心念挾帶習氣產生後而被察知,於察知後不相續,因此不生心念也不挾帶習氣。
三毒習氣都是心念產生時一起挾帶出來的。
例如,路上有大塊黃金,看到而了知是黃金,這是心念。若對黃金產生貪愛心,這是貪毒;貪愛卻被制止而不能取得,於是生出瞋恨心,這是瞋毒;若看到黃金上有利剌,明知應閃過卻又莫名的用手去抓它,反而把自己刺傷,這就是痴的習氣。
無欲的修行人,應該是了知是黃金,了知之後沒有其他念想,然後繼續走自己的路!
因為無始劫來的習氣,吾人的習氣沒有這麼簡單可以不產生,這就是要用功的地方。
用功次第:
1、剛開始用功要先斷貪瞋二毒習氣,能斷除之後證五地菩薩位。
2、然後再斷痴習,已斷則證六地菩薩位。
3、再把功夫用在念念生起都無餘習,也就是不令其他眾生煩惱,例如
畢陵伽婆蹉有餘習,每次過恒河都叫恒河女神:婢女開河。因此而
被恒河女神告狀到佛之處。這就是心不精細,帶有過去世留下來的
餘習心念生起,而自己沒察知。
念念皆能察知而不相續生起的心念,則證七地菩薩位。
4、最後,就是斷除微細的心念,令它不生但又不落入斷滅(涅槃)中
,斷除方式,是忽然把能覺所覺一起泯滅,如夢中欲渡河,於半渡
時忽然醒覺。詳見註一佛經。
(1)奢摩他法
功夫的使用,最理想是奢摩他法,當下頓覺等同於佛,但實際做不到!
頓覺人從釋迦牟尼佛時代起算,最多就只有《妙法蓮華經》中的八歲龍
女可能有達到而已,但更可能也沒有達到,她也是經由頓修而斷無明
(佛經沒有記載原因)。
於是,要用無欲這種頓修的無為法,就須時時保持無欲,不生欲習,實
際這樣也很難做不到,能做到就至少已斷貪瞋二毒,證菩薩五地位(菩
薩乘根器,二乘根器則證三果)。雖然做不到,但仍要朝無欲的方向保
持,禪宗稱此功夫為 『 保任 』 。
因為一直盡量保持在無欲的狀態,所以貪瞋習氣將愈來愈薄弱,如同砍
木,愈砍愈薄。
(2)禪那法
但有時會感到習氣似乎反復生起永遠斷不了,那麼就有必要使用禪那法
在習氣生起時被動察知(註二),於察知後就不要理它(不相續它),
心念生滅很快,當察知它時,它就已消滅,起心滅念,起是念。於是這
樣用功,慢慢地習氣就變薄,乃至於斷除。
這如同已有煙癮的戒除方式。嬰兒時不會有此癮,它是後天成長中不斷
抽煙而養成。所以,當煙癮出現時就須被動察知,而不去相續滿足抽煙
的行為,如此反其道而行,久而久之抽煙欲望變少,最後抽煙行為就被
戒除。
(3)三摩缽提法
但有時又會發現,雖然用禪那法於察知後不相續欲習,但習氣還是會
反復的一直出現。若煩惱此狀況,就有必要用三摩缽提法,去主動起
心觀察。
A、若保持無欲的對治方式,就是反復的做 『 立志無欲 』 的行為,
多做幾次習氣就會比較薄弱。
B、若欲習太強烈,無法保持無欲,那麼要思惟習氣斷不了的原因,而
採用它的對治方式。用最多的通常是採 『 五停心觀 』(註三)
的方式。
**************************************************************************************
註一
*********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
註二
*********
被動察知:
不是主動起心觀察而察知,須養成淨習就能被動的察知,如同武術大家已練功習慣了,不起心觀察週遭,但飛鏢射來總能避開。
**************************************************************************************
註三
*********
五停心觀:
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界分別觀
無欲之無為法用功時,基本原則都要保持當下狀態等同佛之果地覺,那就是:無生的狀態!
無生狀態,是指在任何時候都沒有三毒習氣,也無心念。而不是心念挾帶習氣產生後而被察知,於察知後不相續,因此不生心念也不挾帶習氣。
三毒習氣都是心念產生時一起挾帶出來的。
例如,路上有大塊黃金,看到而了知是黃金,這是心念。若對黃金產生貪愛心,這是貪毒;貪愛卻被制止而不能取得,於是生出瞋恨心,這是瞋毒;若看到黃金上有利剌,明知應閃過卻又莫名的用手去抓它,反而把自己刺傷,這就是痴的習氣。
無欲的修行人,應該是了知是黃金,了知之後沒有其他念想,然後繼續走自己的路!
因為無始劫來的習氣,吾人的習氣沒有這麼簡單可以不產生,這就是要用功的地方。
用功次第:
1、剛開始用功要先斷貪瞋二毒習氣,能斷除之後證五地菩薩位。
2、然後再斷痴習,已斷則證六地菩薩位。
3、再把功夫用在念念生起都無餘習,也就是不令其他眾生煩惱,例如
畢陵伽婆蹉有餘習,每次過恒河都叫恒河女神:婢女開河。因此而
被恒河女神告狀到佛之處。這就是心不精細,帶有過去世留下來的
餘習心念生起,而自己沒察知。
念念皆能察知而不相續生起的心念,則證七地菩薩位。
4、最後,就是斷除微細的心念,令它不生但又不落入斷滅(涅槃)中
,斷除方式,是忽然把能覺所覺一起泯滅,如夢中欲渡河,於半渡
時忽然醒覺。詳見註一佛經。
(1)奢摩他法
功夫的使用,最理想是奢摩他法,當下頓覺等同於佛,但實際做不到!
頓覺人從釋迦牟尼佛時代起算,最多就只有《妙法蓮華經》中的八歲龍
女可能有達到而已,但更可能也沒有達到,她也是經由頓修而斷無明
(佛經沒有記載原因)。
於是,要用無欲這種頓修的無為法,就須時時保持無欲,不生欲習,實
際這樣也很難做不到,能做到就至少已斷貪瞋二毒,證菩薩五地位(菩
薩乘根器,二乘根器則證三果)。雖然做不到,但仍要朝無欲的方向保
持,禪宗稱此功夫為 『 保任 』 。
因為一直盡量保持在無欲的狀態,所以貪瞋習氣將愈來愈薄弱,如同砍
木,愈砍愈薄。
(2)禪那法
但有時會感到習氣似乎反復生起永遠斷不了,那麼就有必要使用禪那法
在習氣生起時被動察知(註二),於察知後就不要理它(不相續它),
心念生滅很快,當察知它時,它就已消滅,起心滅念,起是念。於是這
樣用功,慢慢地習氣就變薄,乃至於斷除。
這如同已有煙癮的戒除方式。嬰兒時不會有此癮,它是後天成長中不斷
抽煙而養成。所以,當煙癮出現時就須被動察知,而不去相續滿足抽煙
的行為,如此反其道而行,久而久之抽煙欲望變少,最後抽煙行為就被
戒除。
(3)三摩缽提法
但有時又會發現,雖然用禪那法於察知後不相續欲習,但習氣還是會
反復的一直出現。若煩惱此狀況,就有必要用三摩缽提法,去主動起
心觀察。
A、若保持無欲的對治方式,就是反復的做 『 立志無欲 』 的行為,
多做幾次習氣就會比較薄弱。
B、若欲習太強烈,無法保持無欲,那麼要思惟習氣斷不了的原因,而
採用它的對治方式。用最多的通常是採 『 五停心觀 』(註三)
的方式。
**************************************************************************************
註一
*********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
註二
*********
被動察知:
不是主動起心觀察而察知,須養成淨習就能被動的察知,如同武術大家已練功習慣了,不起心觀察週遭,但飛鏢射來總能避開。
**************************************************************************************
註三
*********
五停心觀:
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界分別觀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如來藏定義(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
法迄巴按: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是 大寶積經 別譯本
----------
No. 353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卷1) T12, p0221c
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
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
------
No. 310 大寶積經 (卷119) T11, p0676c
世尊。此聖諦者。甚深微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思量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能知。
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獨覺所行。
於如來藏說聖諦義。此如來藏甚深微妙。所說聖諦亦復深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思量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能知。
若於無量煩惱所纏如來之藏。不疑惑者。於出一切煩惱之藏。如來法身亦無疑惑。
世尊。若有於此如來之藏及佛法身。不可思議佛祕密境。心得究竟。於彼所說二聖諦義。能信能了能生勝解。
何等名為二聖諦義。所謂有作及以無作。
作聖諦者。是不圓滿四聖諦義。何以故。由他護故。而不能得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不知有為無為及於涅槃。
世尊。無作諦者。是說圓滿四聖諦義。何以故。能自護故。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
如是所說八聖諦義。如來但以四聖諦說。於此無作四聖諦義。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作事究竟。非阿羅漢及辟支佛力所能及。何以故。非諸勝劣下中上法能證涅槃。
云何如來。於無作諦得事究竟。謂諸如來應正等覺。遍知諸苦。斷諸煩惱。及超煩惱所攝苦集。能證一切意生身蘊所有苦滅。及修一切苦滅之道。
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何以故。言苦滅者。無始無作。無起無盡。常住不動。本性清淨。出煩惱[穀-禾+卵]。
/--- 以下對法身的說法,與一般所熟知 「法身無生」 定義不同,請特別注意 ---/
世尊。如來成就過於恒沙具解脫智不思議法。說名法身。
世尊。如是法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
世尊。如來藏者。即是如來空性之智。
如來藏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證。
世尊。此如來藏空性之智。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空如來藏。所謂離於不解脫智一切煩惱。
世尊。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沙佛解脫智不思議法。
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由信能入。
世尊。如是一切聲聞獨覺空性之智。於四倒境攀緣而轉。是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證。一切苦滅唯佛現證。壞諸煩惱修苦滅道。
----------
No. 353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卷1) T12, p0221c
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
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
------
No. 310 大寶積經 (卷119) T11, p0676c
世尊。此聖諦者。甚深微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思量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能知。
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獨覺所行。
於如來藏說聖諦義。此如來藏甚深微妙。所說聖諦亦復深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思量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能知。
若於無量煩惱所纏如來之藏。不疑惑者。於出一切煩惱之藏。如來法身亦無疑惑。
世尊。若有於此如來之藏及佛法身。不可思議佛祕密境。心得究竟。於彼所說二聖諦義。能信能了能生勝解。
何等名為二聖諦義。所謂有作及以無作。
作聖諦者。是不圓滿四聖諦義。何以故。由他護故。而不能得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不知有為無為及於涅槃。
世尊。無作諦者。是說圓滿四聖諦義。何以故。能自護故。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
如是所說八聖諦義。如來但以四聖諦說。於此無作四聖諦義。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作事究竟。非阿羅漢及辟支佛力所能及。何以故。非諸勝劣下中上法能證涅槃。
云何如來。於無作諦得事究竟。謂諸如來應正等覺。遍知諸苦。斷諸煩惱。及超煩惱所攝苦集。能證一切意生身蘊所有苦滅。及修一切苦滅之道。
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何以故。言苦滅者。無始無作。無起無盡。常住不動。本性清淨。出煩惱[穀-禾+卵]。
/--- 以下對法身的說法,與一般所熟知 「法身無生」 定義不同,請特別注意 ---/
世尊。如來成就過於恒沙具解脫智不思議法。說名法身。
世尊。如是法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
世尊。如來藏者。即是如來空性之智。
如來藏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證。
世尊。此如來藏空性之智。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空如來藏。所謂離於不解脫智一切煩惱。
世尊。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沙佛解脫智不思議法。
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由信能入。
世尊。如是一切聲聞獨覺空性之智。於四倒境攀緣而轉。是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證。一切苦滅唯佛現證。壞諸煩惱修苦滅道。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No. 261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卷10) T08, p0911b
復次微末底。我觀諸法。亦非和合因緣所生。所以者何。因無生性。因若有生。不應待緣。緣無生性。亦復如是。
若說因緣。我能和合。此亦不然。如二盲人。各別行住。不能見色。設令同住。不見亦然。
當知神我。和合因緣。亦不能生。若能生者。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定是無常。以是當知。離所生外。無別能生。
或說五大。極微是常。能生諸法。此亦不然。猶如水米。和合成酒。飲即令醉。如是醉力。不從外來。非水中出。亦非米出。水米和合。轉變而生。
一切諸法。無有作者。亦無有我。而為因緣。所以者何。大地虛空。水火風界。當知亦爾。豈無情物。生有情耶。
一切諸法。假有實無。非自在天。亦非神我。非和合因緣五大能生。是故當知。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非斷非常。清淨湛然。是真平等。
爾時薄伽梵而說偈言
一切有為法 如訖闥婆城
眾生妄心取 雖現非實有
諸法非因生 亦非無因生
虛妄分別有 是故說唯心
無明妄想見 而是色相因
藏識為所依 隨緣現眾像
如人目有翳 妄見空中花
習氣擾濁心 從是三有現
眼識依賴耶 能見種種色
譬如鏡中像 分別不在外
所見皆自心 非常亦非斷
賴耶識所變 能現於世間
法性皆平等 一切法所依
藏識恒不斷 末那計為我 <= 我執
集起說為心 思量性名意
了別義為識 是故說唯心
心外諸境界 妄見毛輪花
所執實皆無 咸是識心變 <= 境界由識之心所變
色具色功能 皆依賴耶識
凡愚妄分別 謂是真實有
睡眠與昏醉 行住及坐臥
作業及士用 皆依藏識起
有情器世間 非由自在作
亦非神我造 非世性微塵
如木中火性 雖有未能燒
因燧方火生 由此破諸闇
展轉互為因 賴耶為依止
諸識從彼生 能起漏無漏
如海遇風緣 起種種波浪
現前作用轉 無有間斷時
藏識海亦然 境界風所動
恒起諸識浪 無間斷亦然
如酪未鑽搖 其酥人不見
施功既不已 醍醐方可得
賴耶妄熏習 隱覆如來藏 <= 賴耶即妄薰習
修習純熟時 正智方明了
諸識隨緣轉 不見本覺心
自覺智現前 真性常不動
猶如金在礦 處石不堪用
銷練得真金 作眾莊嚴具
賴耶性清淨 妄識所熏習 <= 賴耶不被妄薰習時之本性是清淨
圓鏡智相應 如日出雲翳 <= 轉識成智,就名為 大圓鏡智
若有修空者 順空而取空
觀空與色殊 不名真觀者
觀色即是空 色空不可得
此即勝義空 是真解脫者
客塵無自性 無明妄分別 <= 客塵無自性
實相非有無 眾生虛妄見 <= 實相非有無,眾生虛妄見
猶如日月明 流光能普照
如來清淨藏 具足諸功德
真妄互相熏 猶如二象鬥 <= 真妄互相薰(真妄皆是妄)
弱者去無迴 妄盡無來去 <= 妄盡無來去
蓮花性無染 出水離淤泥
菡蓞開敷時 見者皆歡喜
如來無垢識 永斷諸習氣
清淨智圓明 賢聖所歸趣
猶如最勝寶 無復諸瑕翳
輪王為寶冠 常置於頂上
如來清淨藏 永離諸分別
體具恒沙德 諸佛之法身
住真無漏界 清淨解脫身
寂滅等虛空 法性無來去
佛現三界中 不生亦不滅
此界及他方 湛然常不動
平等真法界 佛與眾生如
非斷亦非常 大悲恒不盡
諸佛法性身 本覺自然智
是真勝義諦 唯佛方證知
自性體無生 牟尼本寂靜
流轉諸三有 畢竟歸依處
法無來去相 三世常寂然
住真三昧者 見彼法界身
清淨不思議 恒沙眾德備
此即無漏界 諸佛之所依
佛具三種身 體相用平等 <= 佛三身,體(法身)、相(報身)、用(化身)
甚深廣大性 勝義無差別
無漏無變易 遠離一切相
煩惱及所知 本性恒清淨
無垢無染著 是真調御師
性淨即涅槃 亦是法身佛 <= 涅槃等同法身佛
體備恒沙德 無垢不思議
六度常圓滿 此即薩婆若
廣大無邊際 永斷於思想
斷習成菩提 具恒沙功德
於諸法自在 普現諸色像
大悲清淨果 常利一切眾
無漏無分別 願力皆圓滿
猶如摩尼珠 隨色皆能現
譬如工畫師 能畫種種相
所現諸境界 皆是識心變
眾生諸性欲 如來悉能知
法身恒不動 願力隨緣現
示現兜率天 降神乘白象
生處於王宮 出家修苦行
即詣菩提樹 降伏諸魔怨
成佛轉法輪 或現涅槃相
示現有生滅 真身恒不動
鈍根樂小法 方便說涅槃
真如法界中 無有涅槃相
大悲樂饒益 引導於眾生
猶如大商主 誘進諸愚少
菩薩廣大心 咸令入涅槃
******************************************************
另建議參閱以下經文﹕
・【經文典故】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謂生。緣離謂滅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痴相
復次微末底。我觀諸法。亦非和合因緣所生。所以者何。因無生性。因若有生。不應待緣。緣無生性。亦復如是。
若說因緣。我能和合。此亦不然。如二盲人。各別行住。不能見色。設令同住。不見亦然。
當知神我。和合因緣。亦不能生。若能生者。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定是無常。以是當知。離所生外。無別能生。
或說五大。極微是常。能生諸法。此亦不然。猶如水米。和合成酒。飲即令醉。如是醉力。不從外來。非水中出。亦非米出。水米和合。轉變而生。
一切諸法。無有作者。亦無有我。而為因緣。所以者何。大地虛空。水火風界。當知亦爾。豈無情物。生有情耶。
一切諸法。假有實無。非自在天。亦非神我。非和合因緣五大能生。是故當知。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非斷非常。清淨湛然。是真平等。
爾時薄伽梵而說偈言
一切有為法 如訖闥婆城
眾生妄心取 雖現非實有
諸法非因生 亦非無因生
虛妄分別有 是故說唯心
無明妄想見 而是色相因
藏識為所依 隨緣現眾像
如人目有翳 妄見空中花
習氣擾濁心 從是三有現
眼識依賴耶 能見種種色
譬如鏡中像 分別不在外
所見皆自心 非常亦非斷
賴耶識所變 能現於世間
法性皆平等 一切法所依
藏識恒不斷 末那計為我 <= 我執
集起說為心 思量性名意
了別義為識 是故說唯心
心外諸境界 妄見毛輪花
所執實皆無 咸是識心變 <= 境界由識之心所變
色具色功能 皆依賴耶識
凡愚妄分別 謂是真實有
睡眠與昏醉 行住及坐臥
作業及士用 皆依藏識起
有情器世間 非由自在作
亦非神我造 非世性微塵
如木中火性 雖有未能燒
因燧方火生 由此破諸闇
展轉互為因 賴耶為依止
諸識從彼生 能起漏無漏
如海遇風緣 起種種波浪
現前作用轉 無有間斷時
藏識海亦然 境界風所動
恒起諸識浪 無間斷亦然
如酪未鑽搖 其酥人不見
施功既不已 醍醐方可得
賴耶妄熏習 隱覆如來藏 <= 賴耶即妄薰習
修習純熟時 正智方明了
諸識隨緣轉 不見本覺心
自覺智現前 真性常不動
猶如金在礦 處石不堪用
銷練得真金 作眾莊嚴具
賴耶性清淨 妄識所熏習 <= 賴耶不被妄薰習時之本性是清淨
圓鏡智相應 如日出雲翳 <= 轉識成智,就名為 大圓鏡智
若有修空者 順空而取空
觀空與色殊 不名真觀者
觀色即是空 色空不可得
此即勝義空 是真解脫者
客塵無自性 無明妄分別 <= 客塵無自性
實相非有無 眾生虛妄見 <= 實相非有無,眾生虛妄見
猶如日月明 流光能普照
如來清淨藏 具足諸功德
真妄互相熏 猶如二象鬥 <= 真妄互相薰(真妄皆是妄)
弱者去無迴 妄盡無來去 <= 妄盡無來去
蓮花性無染 出水離淤泥
菡蓞開敷時 見者皆歡喜
如來無垢識 永斷諸習氣
清淨智圓明 賢聖所歸趣
猶如最勝寶 無復諸瑕翳
輪王為寶冠 常置於頂上
如來清淨藏 永離諸分別
體具恒沙德 諸佛之法身
住真無漏界 清淨解脫身
寂滅等虛空 法性無來去
佛現三界中 不生亦不滅
此界及他方 湛然常不動
平等真法界 佛與眾生如
非斷亦非常 大悲恒不盡
諸佛法性身 本覺自然智
是真勝義諦 唯佛方證知
自性體無生 牟尼本寂靜
流轉諸三有 畢竟歸依處
法無來去相 三世常寂然
住真三昧者 見彼法界身
清淨不思議 恒沙眾德備
此即無漏界 諸佛之所依
佛具三種身 體相用平等 <= 佛三身,體(法身)、相(報身)、用(化身)
甚深廣大性 勝義無差別
無漏無變易 遠離一切相
煩惱及所知 本性恒清淨
無垢無染著 是真調御師
性淨即涅槃 亦是法身佛 <= 涅槃等同法身佛
體備恒沙德 無垢不思議
六度常圓滿 此即薩婆若
廣大無邊際 永斷於思想
斷習成菩提 具恒沙功德
於諸法自在 普現諸色像
大悲清淨果 常利一切眾
無漏無分別 願力皆圓滿
猶如摩尼珠 隨色皆能現
譬如工畫師 能畫種種相
所現諸境界 皆是識心變
眾生諸性欲 如來悉能知
法身恒不動 願力隨緣現
示現兜率天 降神乘白象
生處於王宮 出家修苦行
即詣菩提樹 降伏諸魔怨
成佛轉法輪 或現涅槃相
示現有生滅 真身恒不動
鈍根樂小法 方便說涅槃
真如法界中 無有涅槃相
大悲樂饒益 引導於眾生
猶如大商主 誘進諸愚少
菩薩廣大心 咸令入涅槃
******************************************************
另建議參閱以下經文﹕
・【經文典故】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謂生。緣離謂滅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痴相
破見惑方式及其驗證法
破見惑的定義,就是沒有下三結:見結、戒禁取結、疑結。其中疑結最難破,因為它是習氣,而不純只是見解而已。
所以,破見惑的方式,不是學習知識,而是相信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而無疑心;或相信 一實相印(一切無生)而無疑心。
純相信三法印而不相信一實相印者,是二乘根器;二者都相信者,是菩薩乘根器。
相信就會有信心。當信心深到某程度,就具有類似定力的效果,稱為信力。力被產生之後,就能抗拒某些行為,而令其不發生(無欲),或發生後不再相續它(無所住,註一)。
當信力產生後,就能不再對三法印或一實相印有疑心,這個無疑習氣可以帶到未來世,所以佛才授記,凡是已證二乘初果者,可以七次往返人間就能證阿羅漢果(菩薩乘根器者,應可證六地或七地位)。
驗證已破見惑的方式:
(1)、由已證果善知識來印可,以已證俱解脫六地菩薩為基準
(2)、若無已證果善知識印可時,就自行驗證
A、觀察自己三年內是否對三法印及一實相印有產生疑心?
B、已破見惑者,不必人教自己會自動守戒,觀察自己是否有守戒行為?
身口意的守戒行為,是二果或菩薩二地的標準行為,凡已進入此階層的二乘或菩薩乘行者,都會自動守戒。
什麼是戒呢?就是會令吾人墮入輪迴(人我執)、墮入無明(法我執)的身口意行為,都須戒除!
*************************************************************
註一
**********
無所住有二種現象,一是等同於無欲,因為無欲,所以根塵相觸時,不生起三毒習氣,因此稱為無所住。
二是根塵相觸時發生三毒習氣,但察知已發生之後,就無所住,於是不再相續生習。
例如打坐時,忽然起一念,想起某人欠我xx元未還的金額,此時就要無所住而不相續它。但定力不足者,就會相續的去想:xx日再去向他要回。
打坐時還可以察知前念、後念的區別。但於其他生活裡就不一定能有這麼精細的察知,因為在動態中之故。
所以,可能前一有欲習的行為(不是心念)做完或沒做完,下一個有欲習行為又接續了。這還只是身口行為,更別說心念是何等的快速而難以被察知。
所以,用功於無欲,須養成淨習。變成自己不必思考的習慣。如同武功大師,不必起心觀察,但有飛鏢射來,就能自然的被動察知而避開。
不會修行的人,才以為要起心觀心;已破見惑(未破就不說了)而用無欲功夫不精進未養成淨習的人,才會發生輪迴(三毒) 現象而不能斷除,乃至於相續發生輪迴(三毒)現象。
所以,破見惑的方式,不是學習知識,而是相信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而無疑心;或相信 一實相印(一切無生)而無疑心。
純相信三法印而不相信一實相印者,是二乘根器;二者都相信者,是菩薩乘根器。
相信就會有信心。當信心深到某程度,就具有類似定力的效果,稱為信力。力被產生之後,就能抗拒某些行為,而令其不發生(無欲),或發生後不再相續它(無所住,註一)。
當信力產生後,就能不再對三法印或一實相印有疑心,這個無疑習氣可以帶到未來世,所以佛才授記,凡是已證二乘初果者,可以七次往返人間就能證阿羅漢果(菩薩乘根器者,應可證六地或七地位)。
驗證已破見惑的方式:
(1)、由已證果善知識來印可,以已證俱解脫六地菩薩為基準
(2)、若無已證果善知識印可時,就自行驗證
A、觀察自己三年內是否對三法印及一實相印有產生疑心?
B、已破見惑者,不必人教自己會自動守戒,觀察自己是否有守戒行為?
身口意的守戒行為,是二果或菩薩二地的標準行為,凡已進入此階層的二乘或菩薩乘行者,都會自動守戒。
什麼是戒呢?就是會令吾人墮入輪迴(人我執)、墮入無明(法我執)的身口意行為,都須戒除!
*************************************************************
註一
**********
無所住有二種現象,一是等同於無欲,因為無欲,所以根塵相觸時,不生起三毒習氣,因此稱為無所住。
二是根塵相觸時發生三毒習氣,但察知已發生之後,就無所住,於是不再相續生習。
例如打坐時,忽然起一念,想起某人欠我xx元未還的金額,此時就要無所住而不相續它。但定力不足者,就會相續的去想:xx日再去向他要回。
打坐時還可以察知前念、後念的區別。但於其他生活裡就不一定能有這麼精細的察知,因為在動態中之故。
所以,可能前一有欲習的行為(不是心念)做完或沒做完,下一個有欲習行為又接續了。這還只是身口行為,更別說心念是何等的快速而難以被察知。
所以,用功於無欲,須養成淨習。變成自己不必思考的習慣。如同武功大師,不必起心觀察,但有飛鏢射來,就能自然的被動察知而避開。
不會修行的人,才以為要起心觀心;已破見惑(未破就不說了)而用無欲功夫不精進未養成淨習的人,才會發生輪迴(三毒) 現象而不能斷除,乃至於相續發生輪迴(三毒)現象。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無想定與三三昧之分辨
今日在思惟,如何在定境中去分辨「無想定」與「三三昧」之差異處?
◆ 證境分辨
無想定是意識被伏,入此定意識會逐漸伏住而不產生,比睡眠更徹底,夢境絕不會產生。
三三昧是證境,當入無作三昧時,若決定舍壽,就是阿羅漢入涅槃,依《楞伽經》義開示,「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釋經者都說「分別爾炎識是意識別名」,我本人也認同此說(《大乘入楞伽經》經文也有此義)。若意識滅就是涅槃。那麼,當此意識不生時,與無想定之意識不生二者,吾輩如何在定境中去分辨我當下是入哪一個定境呢?
我個人的見解,在定境中無法分辨(意識心念皆不生之故),只能出定之後才知:「我之前必定是入無想定」。因為入涅槃者,永無出定的現象!所以,若有出定狀況,就能判斷自己入了無想定。但等到壽盡出定後才能分辨,那可就什麼都來不及了,因為已被業力所縛,必然被牽去輪迴!(肉體無法延續五百大劫後還存在,所以業識或說靈魂就無所依,於壽盡出定後將被業力給驅使)
所以,本帖議題就是在探討是否有方法,在未入定前,乃至剛入定時就能分辨自己是否已入無想定,這樣,此人就能了知自己是否已斷三毒。
我個人知道有辦法可判斷修行人是否已斷三毒,因為佛陀時代,乃至像法時代都有不少的阿羅漢聖人,修行人可以詢問他們而了知。但到了現在末法時代,這方面的判別來源(聖人)就很難被聽說仍存在。所以,現在於網路上去查資料,都查不到有斷人我執的聖人(阿羅漢及六地及以上的菩薩),談過他們如何判斷自己斷三毒之依據,這樣,吾輩就無法分辨自己不生意識時,到底是真已斷三毒或入了無想定?
對於上述的判斷式,也許可用排除法來達到。就是,斷三毒聖者必然有能力分辨自已斷三毒,但若我自己無法判斷目前是否已斷三毒,那麼即便所入定不生意識,此定也必然是無想定!
◆ 果境差別相
▲ 初果或菩薩初地
入此證境則斷下三結(注一),具十六行(心),自己有沒有證,可以分
的出來。
▲ 二果或菩薩四地
入此證境則貪瞋薄。是否已到此證境,自己觀察習氣也能分辨的出來。
▲ 三果或菩薩五地
入此證境則斷五下分結(貪瞋二毒斷除),參考注一。
是否已到此證境,以當下自己的知見,要去難分辨它,還真不容易,因為
薄與斷,外在都不執著,內在也一樣不執著。真能分別,也許是在內在的
心念生滅上。相觸六塵時之心念,串習、不自在的生念者,應該就是貪瞋
薄。而無論是串習或已生念後,都能覺得自在不受拘束者,應該是貪瞋斷
的三果或菩薩五地聖人。
▲ 四果或菩薩六地
入此證境則斷五上分結(貪瞋痴毒斷除),參考注一。
如本帖開題所疑的,如何判斷是否已斷三毒。在這裡又有一憑據,那就
是先判斷自己是否已先證三果(五地)境界,若無,即便意識不生,
亦必然落入無想定中。
*******************************************************************************
注一
******************
點按參考維基百科說明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之義理。
◆ 同時參閱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
◆ 證境分辨
無想定是意識被伏,入此定意識會逐漸伏住而不產生,比睡眠更徹底,夢境絕不會產生。
三三昧是證境,當入無作三昧時,若決定舍壽,就是阿羅漢入涅槃,依《楞伽經》義開示,「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釋經者都說「分別爾炎識是意識別名」,我本人也認同此說(《大乘入楞伽經》經文也有此義)。若意識滅就是涅槃。那麼,當此意識不生時,與無想定之意識不生二者,吾輩如何在定境中去分辨我當下是入哪一個定境呢?
我個人的見解,在定境中無法分辨(意識心念皆不生之故),只能出定之後才知:「我之前必定是入無想定」。因為入涅槃者,永無出定的現象!所以,若有出定狀況,就能判斷自己入了無想定。但等到壽盡出定後才能分辨,那可就什麼都來不及了,因為已被業力所縛,必然被牽去輪迴!(肉體無法延續五百大劫後還存在,所以業識或說靈魂就無所依,於壽盡出定後將被業力給驅使)
所以,本帖議題就是在探討是否有方法,在未入定前,乃至剛入定時就能分辨自己是否已入無想定,這樣,此人就能了知自己是否已斷三毒。
我個人知道有辦法可判斷修行人是否已斷三毒,因為佛陀時代,乃至像法時代都有不少的阿羅漢聖人,修行人可以詢問他們而了知。但到了現在末法時代,這方面的判別來源(聖人)就很難被聽說仍存在。所以,現在於網路上去查資料,都查不到有斷人我執的聖人(阿羅漢及六地及以上的菩薩),談過他們如何判斷自己斷三毒之依據,這樣,吾輩就無法分辨自己不生意識時,到底是真已斷三毒或入了無想定?
對於上述的判斷式,也許可用排除法來達到。就是,斷三毒聖者必然有能力分辨自已斷三毒,但若我自己無法判斷目前是否已斷三毒,那麼即便所入定不生意識,此定也必然是無想定!
◆ 果境差別相
▲ 初果或菩薩初地
入此證境則斷下三結(注一),具十六行(心),自己有沒有證,可以分
的出來。
▲ 二果或菩薩四地
入此證境則貪瞋薄。是否已到此證境,自己觀察習氣也能分辨的出來。
▲ 三果或菩薩五地
入此證境則斷五下分結(貪瞋二毒斷除),參考注一。
是否已到此證境,以當下自己的知見,要去難分辨它,還真不容易,因為
薄與斷,外在都不執著,內在也一樣不執著。真能分別,也許是在內在的
心念生滅上。相觸六塵時之心念,串習、不自在的生念者,應該就是貪瞋
薄。而無論是串習或已生念後,都能覺得自在不受拘束者,應該是貪瞋斷
的三果或菩薩五地聖人。
▲ 四果或菩薩六地
入此證境則斷五上分結(貪瞋痴毒斷除),參考注一。
如本帖開題所疑的,如何判斷是否已斷三毒。在這裡又有一憑據,那就
是先判斷自己是否已先證三果(五地)境界,若無,即便意識不生,
亦必然落入無想定中。
*******************************************************************************
注一
******************
點按參考維基百科說明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之義理。
◆ 同時參閱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
一念不生 及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之四句偈
(1)一念不生
討論佛法,必須以佛知見為前提、背景。與佛知見相異的,都是二法,都是不了義的討論。
云何佛知見?這看《妙法蓮華經》佛出世一大因緣,以及整部經就能理出。我這裡簡單的說,就是:無生!(註一)
依無生為前提,那麼,怎麼用功才能符合呢?阿彌陀佛的日輪觀嗎?不淨觀嗎?呼吸觀嗎?還是,觀心?
想一下,一念不生,它不就是無生,這似乎很符合佛知見,但,它不是真正的了義方法。
試想,我過馬路時,而不生心念,被撞死了,這還要修行嗎,還是打算來世繼續用一念不生的方法?
試想,我工作時,而不生心念......,這工作還能做嗎?當然不行。
人的行、住、坐、臥,若都一念不生,又要怎麼生活了?難道,一念不生是果地佛菩薩才能用,而眾生不能用的嗎?
什麼是根結呢,那就是一念不生也不是正確的用功方式。外道入無想定時,也一念不生。
那麼,什麼方法才符合無生,又能自在生活,不被車撞死,可以工作,又能於行住坐臥中用功而能斷三毒思惑,又能用樣方法用到成佛的呢?
無 欲!
當下真正無欲時,可以一坐至地球毀滅,也能不生念,這符合無生(第一義諦,體之義理)。
當下真正無欲時:
1、由於沒有像外道一樣進入無想的定境,意識並沒有暫伏不生
2、也沒有像心解脫聖人入滅盡定,意識並沒有暫伏不生
3、也沒有像阿羅漢入涅槃,意識永滅不生。
所以,當下真正無欲時,若有根塵相觸的現象時,就能反應。例如有人叫您時,還能聽到並可反應,這符合佛智(俗諦,相用之義理)。
(2)圓覺經四句偈
A、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真正無欲時,不起妄念。
B、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真正無欲時,不起心滅妄心(起心就是妄念),根塵相觸又能夠反應,
是以妄心亦不熄滅。
C、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真正無欲時,達到菩薩八地位,已能所俱寂,離心意識(註二),證無
生法忍,不再有二法。此時對週遭已沒有真妄的執著,所以住於妄境不
加以了知。
例如,飛機飛過A地,而A地的地面是平的、凸的、凹的,已對飛行員
沒意義,因為不行於地面之故。
D、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這句是助辭。既然不加了知,則必然無了知,又怎會去辨別是真、是假。
如同上述飛機,當飛行員都不看地面,哪裡會了知地面是什麼形狀。
**********************************************************************************
註一
**********
無生及無生法忍
**********************************************************************************
註二
**********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討論佛法,必須以佛知見為前提、背景。與佛知見相異的,都是二法,都是不了義的討論。
云何佛知見?這看《妙法蓮華經》佛出世一大因緣,以及整部經就能理出。我這裡簡單的說,就是:無生!(註一)
依無生為前提,那麼,怎麼用功才能符合呢?阿彌陀佛的日輪觀嗎?不淨觀嗎?呼吸觀嗎?還是,觀心?
想一下,一念不生,它不就是無生,這似乎很符合佛知見,但,它不是真正的了義方法。
試想,我過馬路時,而不生心念,被撞死了,這還要修行嗎,還是打算來世繼續用一念不生的方法?
試想,我工作時,而不生心念......,這工作還能做嗎?當然不行。
人的行、住、坐、臥,若都一念不生,又要怎麼生活了?難道,一念不生是果地佛菩薩才能用,而眾生不能用的嗎?
什麼是根結呢,那就是一念不生也不是正確的用功方式。外道入無想定時,也一念不生。
那麼,什麼方法才符合無生,又能自在生活,不被車撞死,可以工作,又能於行住坐臥中用功而能斷三毒思惑,又能用樣方法用到成佛的呢?
無 欲!
當下真正無欲時,可以一坐至地球毀滅,也能不生念,這符合無生(第一義諦,體之義理)。
當下真正無欲時:
1、由於沒有像外道一樣進入無想的定境,意識並沒有暫伏不生
2、也沒有像心解脫聖人入滅盡定,意識並沒有暫伏不生
3、也沒有像阿羅漢入涅槃,意識永滅不生。
所以,當下真正無欲時,若有根塵相觸的現象時,就能反應。例如有人叫您時,還能聽到並可反應,這符合佛智(俗諦,相用之義理)。
(2)圓覺經四句偈
A、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真正無欲時,不起妄念。
B、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真正無欲時,不起心滅妄心(起心就是妄念),根塵相觸又能夠反應,
是以妄心亦不熄滅。
C、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真正無欲時,達到菩薩八地位,已能所俱寂,離心意識(註二),證無
生法忍,不再有二法。此時對週遭已沒有真妄的執著,所以住於妄境不
加以了知。
例如,飛機飛過A地,而A地的地面是平的、凸的、凹的,已對飛行員
沒意義,因為不行於地面之故。
D、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這句是助辭。既然不加了知,則必然無了知,又怎會去辨別是真、是假。
如同上述飛機,當飛行員都不看地面,哪裡會了知地面是什麼形狀。
**********************************************************************************
註一
**********
無生及無生法忍
**********************************************************************************
註二
**********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觀心/觀照是有為法
「觀心/觀照」是有為法、方便法(不以斷惑為目標就是錯誤方式),了義的
無為法是「無欲」,不必特別去觀照。
(1)在生活中,走路踢到 石子(根塵相觸時),自己必然知道,又哪裡要特
別起心去觀照呢?所以我說這種觀心的有為法是外道默照禪。
純粹的止禪無法斷除輪迴習氣,觀禪亦同。都必須先悟因緣法,斷了見惑
才有可能入涅槃,至於菩薩乘用功方法,則都以無為法為準。建議有緣見
聞者,要詳閱《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上卷不用讀)、
《楞嚴經》
(2)在打坐時,當下果真無欲則不造作,心念不串起,當下就在無餘依涅槃中
(大菩薩有能力:入涅槃已還復出生)。至有心生起,此起是智不是識。
這境界說來不容易被理解,要 自己去體驗才行。
(3)心念不生有許多狀況,無想定是外道法;四無色界定亦是外道法;空三昧
是二乘法;八地菩薩入無生法忍,能所俱泯是菩薩法;佛之寂滅忍是佛法。
--------
起心觀照是有為法,這個方法在日常生活工作、做事時無法使用,何以故?用的時候,心神都跑到自己心念是否生滅之上,這樣走路,大約活不久了,因為被車撞死!
正確的用功方法,稱為 無為法!
無為法是個方法,但用它時不必特別先起心,只需在正式用它之前,先悟淨圓覺(無生),並持用所悟之淨覺心(立志無欲)即可。若所持志堅定,則行住坐臥時時皆在用功,並不限定在打坐時才能用的起來。
修行人怎樣才能無欲呢?......這真的需要教嗎,它就是沒有七情六欲而已。
又,怎樣才算是無七情六欲呢?
自己情緒自己了知吧?當察知自己生起了欲習,察知是過,當下有三種標準作法,在《圓覺經》中有開示。於察知過錯之後,下一次就要警愓不要再生起貪欲愛習,或是不生瞋怒。
如此用功,日久功深,習氣就漸漸的不生起,打坐時也不生心念。試問:心念都不生起,還要起心去觀心嗎?當然不用,所以我才說觀心的方法是有為法、是方便法,不與法眼淨配合,純粹就是個外道法門,無法斷思惑證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這是二乘阿羅漢及六地菩薩所證境界)!
--------
其它有相關的說明(連結):
這裡有一篇客觀的 默照禪學習心得 帖子,建議有緣人去閱讀
=> 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242.htm
佛乘頓修法:無欲
第八識相分顯化過程之分析
無為法是「無欲」,不必特別去觀照。
(1)在生活中,走路踢到 石子(根塵相觸時),自己必然知道,又哪裡要特
別起心去觀照呢?所以我說這種觀心的有為法是外道默照禪。
純粹的止禪無法斷除輪迴習氣,觀禪亦同。都必須先悟因緣法,斷了見惑
才有可能入涅槃,至於菩薩乘用功方法,則都以無為法為準。建議有緣見
聞者,要詳閱《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上卷不用讀)、
《楞嚴經》
(2)在打坐時,當下果真無欲則不造作,心念不串起,當下就在無餘依涅槃中
(大菩薩有能力:入涅槃已還復出生)。至有心生起,此起是智不是識。
這境界說來不容易被理解,要 自己去體驗才行。
(3)心念不生有許多狀況,無想定是外道法;四無色界定亦是外道法;空三昧
是二乘法;八地菩薩入無生法忍,能所俱泯是菩薩法;佛之寂滅忍是佛法。
--------
起心觀照是有為法,這個方法在日常生活工作、做事時無法使用,何以故?用的時候,心神都跑到自己心念是否生滅之上,這樣走路,大約活不久了,因為被車撞死!
正確的用功方法,稱為 無為法!
無為法是個方法,但用它時不必特別先起心,只需在正式用它之前,先悟淨圓覺(無生),並持用所悟之淨覺心(立志無欲)即可。若所持志堅定,則行住坐臥時時皆在用功,並不限定在打坐時才能用的起來。
修行人怎樣才能無欲呢?......這真的需要教嗎,它就是沒有七情六欲而已。
又,怎樣才算是無七情六欲呢?
自己情緒自己了知吧?當察知自己生起了欲習,察知是過,當下有三種標準作法,在《圓覺經》中有開示。於察知過錯之後,下一次就要警愓不要再生起貪欲愛習,或是不生瞋怒。
如此用功,日久功深,習氣就漸漸的不生起,打坐時也不生心念。試問:心念都不生起,還要起心去觀心嗎?當然不用,所以我才說觀心的方法是有為法、是方便法,不與法眼淨配合,純粹就是個外道法門,無法斷思惑證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這是二乘阿羅漢及六地菩薩所證境界)!
--------
其它有相關的說明(連結):
這裡有一篇客觀的 默照禪學習心得 帖子,建議有緣人去閱讀
=> 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242.htm
佛乘頓修法:無欲
第八識相分顯化過程之分析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比丘之法。檀越與食。應先問之。此是何肉
No. 202 賢愚經 (卷4) T04, p0375b
時婆羅門。即召彼婢於隱屏處。問言。我婦何由有疾。
婢以實答。大家當知。為病比丘故。割肉飴之。
夫聞是已。於佛法僧。生恚害心。便於街巷。高聲唱言。沙門釋子。食噉人肉。如班足王。
爾時篤信優婆塞。聞婆羅門罵佛法僧。憂愁不樂。往世尊所。頭面禮足。
世尊告曰。汝等何故。愁慘不樂。
白言。世尊。有一婆羅門。於多人處。高聲唱言。罵佛法僧。昔班足王。食噉人肉。今沙門釋子。食噉人肉。亦復如是。願佛世尊。敕諸比丘。莫食人肉。
爾時世尊。以是事故。集比丘僧。呼病比丘。時病比丘。聞世尊教。心懷喜踊。世尊大慈。乃流及我。身雖羸瘦。自力而來。到已禮足。卻坐一面。
佛言。貴子。汝何所患。
比丘白言。為病所惱。今見世尊。小得瘳降。
世尊又問。今日汝何所食。
答言今日。食肉汁食。
佛言。所食是新肉為乾肉乎。
答言新肉。天竺國。熱肉不經宿。所食若新若乾。
善男子。汝食肉時。為問淨不淨不。
答言。世尊。我病困久。得便食之。實不問也。
佛言。比丘。汝云何乃受不淨食。比丘之法。檀越與食。應先問之。此是何肉。 檀越若言此是淨肉。應重觀察。可信應食。若不可信。便不可食。
爾時世尊。即制比丘。諸不淨肉。皆不應食。若見聞疑。三不淨肉。亦不應食。如是分別應不應食。
時婆羅門。即召彼婢於隱屏處。問言。我婦何由有疾。
婢以實答。大家當知。為病比丘故。割肉飴之。
夫聞是已。於佛法僧。生恚害心。便於街巷。高聲唱言。沙門釋子。食噉人肉。如班足王。
爾時篤信優婆塞。聞婆羅門罵佛法僧。憂愁不樂。往世尊所。頭面禮足。
世尊告曰。汝等何故。愁慘不樂。
白言。世尊。有一婆羅門。於多人處。高聲唱言。罵佛法僧。昔班足王。食噉人肉。今沙門釋子。食噉人肉。亦復如是。願佛世尊。敕諸比丘。莫食人肉。
爾時世尊。以是事故。集比丘僧。呼病比丘。時病比丘。聞世尊教。心懷喜踊。世尊大慈。乃流及我。身雖羸瘦。自力而來。到已禮足。卻坐一面。
佛言。貴子。汝何所患。
比丘白言。為病所惱。今見世尊。小得瘳降。
世尊又問。今日汝何所食。
答言今日。食肉汁食。
佛言。所食是新肉為乾肉乎。
答言新肉。天竺國。熱肉不經宿。所食若新若乾。
善男子。汝食肉時。為問淨不淨不。
答言。世尊。我病困久。得便食之。實不問也。
佛言。比丘。汝云何乃受不淨食。比丘之法。檀越與食。應先問之。此是何肉。 檀越若言此是淨肉。應重觀察。可信應食。若不可信。便不可食。
爾時世尊。即制比丘。諸不淨肉。皆不應食。若見聞疑。三不淨肉。亦不應食。如是分別應不應食。
過去七佛偈,及禪宗諸祖師偈
宗鏡錄卷第九十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佛教已明。須陳祖意。達佛乘者。皆與了義相應。如法華經云。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第一毘婆屍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由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第二屍棄佛偈云。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第三毘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第四拘留孫佛偈云。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第五拘那舍牟尼佛偈云。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於生死
第六迦葉佛偈云。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第七釋迦牟尼佛偈云。幻化無因亦無生。皆即自然見如是。諸法無非自化生。幻化無生無所畏。復告摩訶迦葉。吾有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付囑於汝。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西天第一祖摩訶迦葉傳法偈云。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第二祖阿難傳法偈云。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第三祖商那和修傳法偈云。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第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傳法偈云。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第五祖提多迦。亦名香眾。初投優波鞠多出家。尊者問曰。為心出家耶。身出家耶。香眾曰。我來出家。非為身心而求利益。尊者曰。不為身心。復誰出家。香眾曰。 夫出家者無我之故。無我之故即心不生滅。心不生滅。即是常。既是常故。佛亦常。心無形相。其體亦爾。尊者曰。汝當大悟。心自明朗。依佛法中。度恆沙眾。付 法偈云。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
第六祖彌遮迦付法偈云。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第七祖婆須蜜付法偈云。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第八祖佛陀難提付法偈云。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是。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第九祖伏[馬*太]蜜多尊者。問佛陀難提尊者偈云。父母非我親。誰為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為最道者。偈答云。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難。因茲悟道。付法偈云。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第十祖脅尊者傳法偈云。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實法。無行亦無止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時脅尊者。於一樹下。以手指樹下地告大眾曰。此地若變為金色。當有聖者而入此會。言當未久。須臾之頃。以為金色。尊者舉手。而見一人當會 前立。尊者曰。汝從何來。夜奢曰。我心非往。尊者曰。何處所住。夜奢曰。我心非止。尊者曰。汝不定耶。夜奢曰。諸佛亦然。尊者曰。汝非諸佛。夜奢曰。諸佛 亦非。爾時夜奢說偈讚曰。師坐金色地。常說真實義。迴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諦。又傳法偈云。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第十二祖馬鳴。尊者傳法偈云。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棄
第十三祖毘羅尊者傳法偈云。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行化到南印土。彼國人多修福業。不會佛理。唯行小辯。不具大智。及問佛性。而云。佈施。我求福業。非解佛性。汝會佛性。為我說之。師曰。 汝欲學道。先除我慢。生恭敬心方得佛性。眾曰。佛性大小。師曰。非汝所知。非說大小。若說大小。即是大小。非佛性也。彼眾曰。我欲棄小辯歸於大海。龍樹即 為說法。對大眾而現異相。身如月輪。當於座上。唯聞說法。不睹其形。彼眾有一長者。名曰提婆。謂諸眾曰。識此瑞不。彼眾曰。非其大聖。誰能識也。爾時提 婆。心根宿淨。亦見其相。默然契會。乃告眾曰。師現佛性之義。非師身者。無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也。語未訖。師即現本身。座上說偈曰。身現滿月相。 以表諸佛體。說法無其形。用辯非聲色。又傳法偈云。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瞋亦無喜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傳法偈云。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
第十六祖羅[目*侯]羅尊者傳法偈云。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
第十七祖僧迦難提尊者傳法偈云。心地本無生。因種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初第十七祖僧迦難提。因至其舍。忽見一子。手執銅鏡而至師所。尊者曰。子幾歲耶。子曰。我當百歲。是時尊者見答百歲。覆問曰。汝當無知。 看甚幼小。答吾百歲。非其理也。子曰。我不會理。正當百歲。尊者曰。子善機耶。子曰。佛偈云。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時尊者敬 之深知是聖。又徵問曰。汝執此鏡。意況如何。爾時童子。以偈答曰。諸佛大圓鏡。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俱相似。父母見子奇異。遂捨出家。尊者即領遊 化。至一古寺。而為受戒。名曰伽耶舍多。於彼殿上。有銅鈴被風搖響。尊者問曰。彼風鳴耶。彼鈴鳴耶。彼銅鳴耶。子曰。我心鳴耳。非風銅鈴。尊者曰。非風銅 鈴我心誰耳。子曰。二俱寂靜。非三昧耶。尊者曰。善哉真比丘。善會諸佛理。善說諸法要。善識真實義。又告曰。我今將此法眼藏。付囑於汝。汝受吾偈。當行化 之。偈曰。心地本無生。因種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伽耶舍多。後付鳩摩羅多傳法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傳法偈云。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第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傳法偈云。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第二十一婆修槃頭尊者傳法偈云。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第二十二祖摩挐羅付鶴勒尊者。傳法偈後。即從座起。踴身虛空。作十八變訖。卻歸本座。以手指地。化為一泉。而說偈言。心地清淨泉。龍潤於一切。從地而湧出。遍滿十方濟。又傳法偈云。心逐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第二十三祖鶴勒尊者付法已竟。即從座起。踴身虛空。作十八變已。卻歸本座。寂然滅度。爾時大眾。欲分舍利。各自起塔。臨闍維訖。欲分舍利。爾時尊者。現身說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又傳法偈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
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法偈云。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
第二十五祖婆舍多尊者傳法偈云。聖人說知見。當境無非是。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傳法偈云。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提尊者傳法偈云。心地生諸種。因事復因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
西天波羅提尊者。化異見王。現神通力。乘雲至王殿前。
爾時大王。問乘雲者曰。汝為是邪。汝為是正。波羅提尊者答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大王。若正。我無邪正。
王又問曰。何者是佛。波羅提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不。波羅提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波羅提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今不睹見。波羅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識。
王曰。師既所見云有作用。當於我處而有之不。波羅提曰。王若作用。現前總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之。幾處出現。師曰。若出用時。當有其八。
卓立雲端。以偈告曰。在胎曰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氣。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腳運奔。遍現俱該法界。收攝不出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
此土初祖菩提達磨多羅。南天竺國王第三之子。常好理論。心念眾生。而不識佛。又自嘆曰。世有形法。而易了之。唯佛心法。難有會者。
爾時般若多羅夫提尊者。至於其國。王賜一寶珠。其珠光明。璨然殊妙。
尊者見已。用珠試曰。此寶珠者。有大光明。能照於物。更有好珠。能勝此不。
菩提多羅曰。此是世寶。未得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得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第一。其此珠者。所有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智辯於此。既辯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辯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辯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法寶以明俗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既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尊者異之。因出家悟道。遂行化此土。
寶誌識是傳佛心印觀音聖人。師述安心法門云。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
問。云何自心現
答。見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自不無。自心計 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 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踉顛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為。終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 法界故
問。世間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
答。由見己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者。由亡己故。得至虛無。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問。諸法既空。阿誰修道
答。 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為通達 佛道。即物不起見。名為達道。逢物直達知其本原。此人慧眼開。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捨違順。愚者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順。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 物。名為行道。即一切處無。處即是法處。即作處無作處。無作法。即見佛。若見相時。則一切處見鬼。取相故墮地獄。觀法故得解脫。若見憶想分別。即受鑊湯爐 炭等事。現見生死相。若見法界性。即涅槃性。無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傳法偈 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
第二祖可大師云。凡夫謂古異今。謂今異古。復離四大。更有法身。解時。即今五陰心。是圓淨涅槃。此心具足萬行。正稱大宗。傳法偈云。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能生
第三祖璨大師傳法偈云。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種盡無生
第四祖道信大師云。夫欲識心定者。正坐時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無妄起是心。知無內外是心。理盡歸心。心既清淨。淨即本性。內外唯一心。是智慧相。明了 無動心。名自性定。又示融大師云。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恆沙功德。總在心原。一切定門。一切慧門。一切行門。悉皆具足。神通妙用。並在汝心。傳法偈云。華 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第五祖弘忍大師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承者。一心是。但守一心。 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又云。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 知。更無別行。傳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
第六祖慧能大師云。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心外更無一法 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萬種法。
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無有諸相。汝莫觀淨。及空其心。此心無一無可取捨。行住坐臥。皆一直心。 即是淨土。依吾語者。決定菩提。
傳法偈云。心地舍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讓大師云。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達心地。所作無礙。汝今此心。即是佛故。達磨西來。唯傳一心之法。三界唯心。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自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汝可隨時。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從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
馬大師問曰。如何用意合禪定無相三昧。
師曰。汝若學心地法門。猶如下種。我說法要。譬如天澤。汝緣合故。當見於道。
馬大師又問曰。和尚云。見道。道非色故。云何能睹。
師曰。心地法眼。能見於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
馬大師曰。有成壞不。
師曰。若契此道。無始無終。不成不壞。不聚不散。不長不短。不靜不亂。不急不緩。若如是解當名為道。
汝受吾教。聽吾偈言。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
吉州思和尚云。即今語言。即是汝心。此心是佛。是實相法身佛。經云。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隨世界應處立名。如隨色摩尼珠。觸青即青。觸黃即黃。寶本色。如指 不自觸。刀不自割。鏡不自照。隨像所現之處。各各不同。得名優劣不同。此心與虛空齊壽。若入三昧門。無不是三昧。若入無相門。總是無相。隨立之處。盡得宗 門。語言啼笑。屈伸俯仰。各從性海所發。故得宗名。相好之佛。是因果佛。即實相佛家用。經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從心想生。亦云。法性家焰。又云。法 性功勛。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諸念若生。隨唸得果。應物而現。謂之如來。隨應而去。故無所求一切時中。更無一法可得。自是得法。不以得更得。是以法不知 法。法不聞法。平等即佛。佛即平等。不以平等更行平等。故云獨一無伴。迷時迷於悟。悟時悟於迷。迷還自迷。悟還自悟。無有一法不從心生。無有一法不從心 滅。是以迷悟總在一心。故云一塵含法界。非心非佛者。真為本性過諸數量。非聖無辯。辯所不能言。無佛可作。無道可修。經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 聞。即見自心具足多聞。故草木有佛性者。皆是一心。飯食作佛事。衣服作佛事。故
嵩山安和尚。昔讓和尚與坦然禪師。在荊州玉泉聽律。二人共相 謂言。我聞禪宗。最上佛乘。何必局此小宗。而失大理。遂乃雲遊。博問先知。至嵩山宗和尚處。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旨。師云。何不問自。家意旨。問他別人意 旨。作什麼。問。如何是坦然意旨。師云。汝須密作用。問。如何是密作用。伏請指示。師舉視之。二人當時大悟
崛多三藏。師因行至太原。定襄 縣。歷村。見秀大師弟子。結草為庵。獨坐。觀心。師問。作什麼。對云。看靜。師曰。看者何人。靜者何物。其僧無對。問。此理如何。乞師指示。師曰。何不自 看。何不自靜。師見根性遲迴。乃曰。汝師是誰。對云。秀和尚。師曰。汝師只教此法。為當別有意旨。云。只教某看靜。師曰。西天下劣外道所習之法。此土以為 禪宗。也。大誤人。其僧問三藏。師是誰。師曰。六祖。又云。正法難聞。汝何不往彼中。其僧聞師示訓。便往曹谿。禮見六祖具陳上事。祖曰。誠如崛多所言。汝 何不自看。何不自靜。教誰靜汝。言下大悟
智策和尚。遊行北地。遇見五祖下智隍禪師。二十年修定。師問。在此間作什麼。隍云。入定。師云。入 定者。為有心入也。為無心入也。若有心入者。即一切有情悉皆有心。亦合得定。若言無心入者。一切無情。亦合得定。隍曰。吾正入定之時。不見有有無之心。師 曰。若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不應更有出入。隍無對。卻問。汝師是誰。云六祖。問。汝師以何法為禪定。師曰。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 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隍聞此說。未息疑心。遂振錫南行。直往曹谿禮見六祖。祖乃亦 如上說。隍於言下大悟
南嶽思大和尚云。若言學者。先須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時盡通。聞說淨不生淨念。即是本自淨。聞說空。不取空。譬如 鳥飛於空。若住於空。必有墮落之患。無住。是本自性體寂。而生其心。是照用。即寂是自性定。即照是自性慧。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離定無別慧。離慧無別 定。即定之時即是慧。即慧之時即是定。即定之時無有定。即慧之時無有慧。何以故。性自如故。如燈光雖有二名。其體不別。即燈是光。即光是燈。離燈無別光。 離光無別燈。即燈是光體。即光是燈用。即定慧雙修。不相去離
牛頭融大師絕觀論問云。何者是心。答。六根所觀。並悉是心。問。心若為。答。心 寂滅。問。何者為體。答。心為體。問。何者為宗。答。心為宗。問。何者為本。答。心為本。問。若為是定慧雙遊。云。心性寂滅為定。常解寂滅為慧。問。何者是智。云境起解是智。何者是境。云。自身心性為境。問。何者是舒。云。照用為舒。何者為卷。云。心寂滅。無去來為卷。舒則彌遊法界。卷則定跡難尋。問。何 者是法界。云。邊表不可得。名為法界
法照禪師云。經云。三阿僧祇百千名號。皆是如來異名。即真心之別稱也。又經云。萬法不出一心。此義是也。夫縛從心縛。解從心解。縛解從心。不關餘事。出要之術。唯有觀心。乃至若舉一心門。一切唯一心。若一法非心。則是心外有。誰能在心外。別制一條者
梵禪師云。若知一切法皆是法。即得解脫。眼是法。色是法。經云。不見法。還與法作繫縛。亦不見法。還與法作解脫
藏禪師云。於一切法無所得者。即心是道。眼不得一切色。耳不得一切聲
緣禪師云。譬如家中有大石。尋常坐臥。或作佛像。心作佛解。畏罪不敢坐。皆是意識筆頭畫作。自忙自怕。石中實無罪福
安禪師云。直心是道。何以故。直念直用。更不觀空。亦不求方便。經云。直視不見。直念不思。直受不行。直說不煩
覺禪師云。若悟心無所屬。即得道跡。眼見一切色。眼不屬一切色。是自性解脫。經云。一切法不相屬故。心與一切法。各不相知
圓寂尼云。一切法唯心無對。即自性解脫。經云。一切法不與眼作對。何以故。法不見法。法不知法
堯禪師云。了心識性。自體恆真。所緣念處。無非佛法
朗禪師云。凡有所見。皆自心現。道似何物。而欲修之。煩惱似何物。而欲斷之
稠禪師云。一切外緣。名無定相。是非生滅。一由自心。若自心不心。誰嫌是非。能所俱無。即諸相恆寂
慧慈禪師云。夫法性者。大道也。法是法身。性是覺性。即眾生自然性也。是以金剛般若。如大火聚。三昧焰焰諸累莫入。故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慧滿禪師云。諸佛說心。令知心相是虛妄法。今乃重加心相。深違佛意。又增論議。殊乖大理。常齎四卷楞伽經。以為心要。隨說隨行。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佛教已明。須陳祖意。達佛乘者。皆與了義相應。如法華經云。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第一毘婆屍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由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第二屍棄佛偈云。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第三毘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第四拘留孫佛偈云。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第五拘那舍牟尼佛偈云。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於生死
第六迦葉佛偈云。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第七釋迦牟尼佛偈云。幻化無因亦無生。皆即自然見如是。諸法無非自化生。幻化無生無所畏。復告摩訶迦葉。吾有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付囑於汝。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西天第一祖摩訶迦葉傳法偈云。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第二祖阿難傳法偈云。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第三祖商那和修傳法偈云。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第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傳法偈云。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第五祖提多迦。亦名香眾。初投優波鞠多出家。尊者問曰。為心出家耶。身出家耶。香眾曰。我來出家。非為身心而求利益。尊者曰。不為身心。復誰出家。香眾曰。 夫出家者無我之故。無我之故即心不生滅。心不生滅。即是常。既是常故。佛亦常。心無形相。其體亦爾。尊者曰。汝當大悟。心自明朗。依佛法中。度恆沙眾。付 法偈云。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
第六祖彌遮迦付法偈云。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第七祖婆須蜜付法偈云。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第八祖佛陀難提付法偈云。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是。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第九祖伏[馬*太]蜜多尊者。問佛陀難提尊者偈云。父母非我親。誰為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為最道者。偈答云。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難。因茲悟道。付法偈云。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第十祖脅尊者傳法偈云。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實法。無行亦無止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時脅尊者。於一樹下。以手指樹下地告大眾曰。此地若變為金色。當有聖者而入此會。言當未久。須臾之頃。以為金色。尊者舉手。而見一人當會 前立。尊者曰。汝從何來。夜奢曰。我心非往。尊者曰。何處所住。夜奢曰。我心非止。尊者曰。汝不定耶。夜奢曰。諸佛亦然。尊者曰。汝非諸佛。夜奢曰。諸佛 亦非。爾時夜奢說偈讚曰。師坐金色地。常說真實義。迴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諦。又傳法偈云。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第十二祖馬鳴。尊者傳法偈云。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棄
第十三祖毘羅尊者傳法偈云。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行化到南印土。彼國人多修福業。不會佛理。唯行小辯。不具大智。及問佛性。而云。佈施。我求福業。非解佛性。汝會佛性。為我說之。師曰。 汝欲學道。先除我慢。生恭敬心方得佛性。眾曰。佛性大小。師曰。非汝所知。非說大小。若說大小。即是大小。非佛性也。彼眾曰。我欲棄小辯歸於大海。龍樹即 為說法。對大眾而現異相。身如月輪。當於座上。唯聞說法。不睹其形。彼眾有一長者。名曰提婆。謂諸眾曰。識此瑞不。彼眾曰。非其大聖。誰能識也。爾時提 婆。心根宿淨。亦見其相。默然契會。乃告眾曰。師現佛性之義。非師身者。無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也。語未訖。師即現本身。座上說偈曰。身現滿月相。 以表諸佛體。說法無其形。用辯非聲色。又傳法偈云。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瞋亦無喜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傳法偈云。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
第十六祖羅[目*侯]羅尊者傳法偈云。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
第十七祖僧迦難提尊者傳法偈云。心地本無生。因種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初第十七祖僧迦難提。因至其舍。忽見一子。手執銅鏡而至師所。尊者曰。子幾歲耶。子曰。我當百歲。是時尊者見答百歲。覆問曰。汝當無知。 看甚幼小。答吾百歲。非其理也。子曰。我不會理。正當百歲。尊者曰。子善機耶。子曰。佛偈云。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時尊者敬 之深知是聖。又徵問曰。汝執此鏡。意況如何。爾時童子。以偈答曰。諸佛大圓鏡。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俱相似。父母見子奇異。遂捨出家。尊者即領遊 化。至一古寺。而為受戒。名曰伽耶舍多。於彼殿上。有銅鈴被風搖響。尊者問曰。彼風鳴耶。彼鈴鳴耶。彼銅鳴耶。子曰。我心鳴耳。非風銅鈴。尊者曰。非風銅 鈴我心誰耳。子曰。二俱寂靜。非三昧耶。尊者曰。善哉真比丘。善會諸佛理。善說諸法要。善識真實義。又告曰。我今將此法眼藏。付囑於汝。汝受吾偈。當行化 之。偈曰。心地本無生。因種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伽耶舍多。後付鳩摩羅多傳法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傳法偈云。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第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傳法偈云。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第二十一婆修槃頭尊者傳法偈云。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第二十二祖摩挐羅付鶴勒尊者。傳法偈後。即從座起。踴身虛空。作十八變訖。卻歸本座。以手指地。化為一泉。而說偈言。心地清淨泉。龍潤於一切。從地而湧出。遍滿十方濟。又傳法偈云。心逐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第二十三祖鶴勒尊者付法已竟。即從座起。踴身虛空。作十八變已。卻歸本座。寂然滅度。爾時大眾。欲分舍利。各自起塔。臨闍維訖。欲分舍利。爾時尊者。現身說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又傳法偈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
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法偈云。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
第二十五祖婆舍多尊者傳法偈云。聖人說知見。當境無非是。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傳法偈云。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提尊者傳法偈云。心地生諸種。因事復因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
西天波羅提尊者。化異見王。現神通力。乘雲至王殿前。
爾時大王。問乘雲者曰。汝為是邪。汝為是正。波羅提尊者答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大王。若正。我無邪正。
王又問曰。何者是佛。波羅提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不。波羅提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波羅提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今不睹見。波羅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識。
王曰。師既所見云有作用。當於我處而有之不。波羅提曰。王若作用。現前總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之。幾處出現。師曰。若出用時。當有其八。
卓立雲端。以偈告曰。在胎曰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氣。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腳運奔。遍現俱該法界。收攝不出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
此土初祖菩提達磨多羅。南天竺國王第三之子。常好理論。心念眾生。而不識佛。又自嘆曰。世有形法。而易了之。唯佛心法。難有會者。
爾時般若多羅夫提尊者。至於其國。王賜一寶珠。其珠光明。璨然殊妙。
尊者見已。用珠試曰。此寶珠者。有大光明。能照於物。更有好珠。能勝此不。
菩提多羅曰。此是世寶。未得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得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第一。其此珠者。所有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智辯於此。既辯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辯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辯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法寶以明俗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既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尊者異之。因出家悟道。遂行化此土。
寶誌識是傳佛心印觀音聖人。師述安心法門云。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
問。云何自心現
答。見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自不無。自心計 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 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踉顛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為。終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 法界故
問。世間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
答。由見己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者。由亡己故。得至虛無。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問。諸法既空。阿誰修道
答。 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為通達 佛道。即物不起見。名為達道。逢物直達知其本原。此人慧眼開。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捨違順。愚者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順。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 物。名為行道。即一切處無。處即是法處。即作處無作處。無作法。即見佛。若見相時。則一切處見鬼。取相故墮地獄。觀法故得解脫。若見憶想分別。即受鑊湯爐 炭等事。現見生死相。若見法界性。即涅槃性。無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傳法偈 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
第二祖可大師云。凡夫謂古異今。謂今異古。復離四大。更有法身。解時。即今五陰心。是圓淨涅槃。此心具足萬行。正稱大宗。傳法偈云。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能生
第三祖璨大師傳法偈云。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種盡無生
第四祖道信大師云。夫欲識心定者。正坐時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無妄起是心。知無內外是心。理盡歸心。心既清淨。淨即本性。內外唯一心。是智慧相。明了 無動心。名自性定。又示融大師云。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恆沙功德。總在心原。一切定門。一切慧門。一切行門。悉皆具足。神通妙用。並在汝心。傳法偈云。華 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第五祖弘忍大師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承者。一心是。但守一心。 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又云。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 知。更無別行。傳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
第六祖慧能大師云。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心外更無一法 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萬種法。
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無有諸相。汝莫觀淨。及空其心。此心無一無可取捨。行住坐臥。皆一直心。 即是淨土。依吾語者。決定菩提。
傳法偈云。心地舍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讓大師云。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達心地。所作無礙。汝今此心。即是佛故。達磨西來。唯傳一心之法。三界唯心。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自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汝可隨時。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從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
馬大師問曰。如何用意合禪定無相三昧。
師曰。汝若學心地法門。猶如下種。我說法要。譬如天澤。汝緣合故。當見於道。
馬大師又問曰。和尚云。見道。道非色故。云何能睹。
師曰。心地法眼。能見於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
馬大師曰。有成壞不。
師曰。若契此道。無始無終。不成不壞。不聚不散。不長不短。不靜不亂。不急不緩。若如是解當名為道。
汝受吾教。聽吾偈言。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
吉州思和尚云。即今語言。即是汝心。此心是佛。是實相法身佛。經云。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隨世界應處立名。如隨色摩尼珠。觸青即青。觸黃即黃。寶本色。如指 不自觸。刀不自割。鏡不自照。隨像所現之處。各各不同。得名優劣不同。此心與虛空齊壽。若入三昧門。無不是三昧。若入無相門。總是無相。隨立之處。盡得宗 門。語言啼笑。屈伸俯仰。各從性海所發。故得宗名。相好之佛。是因果佛。即實相佛家用。經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從心想生。亦云。法性家焰。又云。法 性功勛。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諸念若生。隨唸得果。應物而現。謂之如來。隨應而去。故無所求一切時中。更無一法可得。自是得法。不以得更得。是以法不知 法。法不聞法。平等即佛。佛即平等。不以平等更行平等。故云獨一無伴。迷時迷於悟。悟時悟於迷。迷還自迷。悟還自悟。無有一法不從心生。無有一法不從心 滅。是以迷悟總在一心。故云一塵含法界。非心非佛者。真為本性過諸數量。非聖無辯。辯所不能言。無佛可作。無道可修。經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 聞。即見自心具足多聞。故草木有佛性者。皆是一心。飯食作佛事。衣服作佛事。故
嵩山安和尚。昔讓和尚與坦然禪師。在荊州玉泉聽律。二人共相 謂言。我聞禪宗。最上佛乘。何必局此小宗。而失大理。遂乃雲遊。博問先知。至嵩山宗和尚處。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旨。師云。何不問自。家意旨。問他別人意 旨。作什麼。問。如何是坦然意旨。師云。汝須密作用。問。如何是密作用。伏請指示。師舉視之。二人當時大悟
崛多三藏。師因行至太原。定襄 縣。歷村。見秀大師弟子。結草為庵。獨坐。觀心。師問。作什麼。對云。看靜。師曰。看者何人。靜者何物。其僧無對。問。此理如何。乞師指示。師曰。何不自 看。何不自靜。師見根性遲迴。乃曰。汝師是誰。對云。秀和尚。師曰。汝師只教此法。為當別有意旨。云。只教某看靜。師曰。西天下劣外道所習之法。此土以為 禪宗。也。大誤人。其僧問三藏。師是誰。師曰。六祖。又云。正法難聞。汝何不往彼中。其僧聞師示訓。便往曹谿。禮見六祖具陳上事。祖曰。誠如崛多所言。汝 何不自看。何不自靜。教誰靜汝。言下大悟
智策和尚。遊行北地。遇見五祖下智隍禪師。二十年修定。師問。在此間作什麼。隍云。入定。師云。入 定者。為有心入也。為無心入也。若有心入者。即一切有情悉皆有心。亦合得定。若言無心入者。一切無情。亦合得定。隍曰。吾正入定之時。不見有有無之心。師 曰。若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不應更有出入。隍無對。卻問。汝師是誰。云六祖。問。汝師以何法為禪定。師曰。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 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隍聞此說。未息疑心。遂振錫南行。直往曹谿禮見六祖。祖乃亦 如上說。隍於言下大悟
南嶽思大和尚云。若言學者。先須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時盡通。聞說淨不生淨念。即是本自淨。聞說空。不取空。譬如 鳥飛於空。若住於空。必有墮落之患。無住。是本自性體寂。而生其心。是照用。即寂是自性定。即照是自性慧。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離定無別慧。離慧無別 定。即定之時即是慧。即慧之時即是定。即定之時無有定。即慧之時無有慧。何以故。性自如故。如燈光雖有二名。其體不別。即燈是光。即光是燈。離燈無別光。 離光無別燈。即燈是光體。即光是燈用。即定慧雙修。不相去離
牛頭融大師絕觀論問云。何者是心。答。六根所觀。並悉是心。問。心若為。答。心 寂滅。問。何者為體。答。心為體。問。何者為宗。答。心為宗。問。何者為本。答。心為本。問。若為是定慧雙遊。云。心性寂滅為定。常解寂滅為慧。問。何者是智。云境起解是智。何者是境。云。自身心性為境。問。何者是舒。云。照用為舒。何者為卷。云。心寂滅。無去來為卷。舒則彌遊法界。卷則定跡難尋。問。何 者是法界。云。邊表不可得。名為法界
法照禪師云。經云。三阿僧祇百千名號。皆是如來異名。即真心之別稱也。又經云。萬法不出一心。此義是也。夫縛從心縛。解從心解。縛解從心。不關餘事。出要之術。唯有觀心。乃至若舉一心門。一切唯一心。若一法非心。則是心外有。誰能在心外。別制一條者
梵禪師云。若知一切法皆是法。即得解脫。眼是法。色是法。經云。不見法。還與法作繫縛。亦不見法。還與法作解脫
藏禪師云。於一切法無所得者。即心是道。眼不得一切色。耳不得一切聲
緣禪師云。譬如家中有大石。尋常坐臥。或作佛像。心作佛解。畏罪不敢坐。皆是意識筆頭畫作。自忙自怕。石中實無罪福
安禪師云。直心是道。何以故。直念直用。更不觀空。亦不求方便。經云。直視不見。直念不思。直受不行。直說不煩
覺禪師云。若悟心無所屬。即得道跡。眼見一切色。眼不屬一切色。是自性解脫。經云。一切法不相屬故。心與一切法。各不相知
圓寂尼云。一切法唯心無對。即自性解脫。經云。一切法不與眼作對。何以故。法不見法。法不知法
堯禪師云。了心識性。自體恆真。所緣念處。無非佛法
朗禪師云。凡有所見。皆自心現。道似何物。而欲修之。煩惱似何物。而欲斷之
稠禪師云。一切外緣。名無定相。是非生滅。一由自心。若自心不心。誰嫌是非。能所俱無。即諸相恆寂
慧慈禪師云。夫法性者。大道也。法是法身。性是覺性。即眾生自然性也。是以金剛般若。如大火聚。三昧焰焰諸累莫入。故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慧滿禪師云。諸佛說心。令知心相是虛妄法。今乃重加心相。深違佛意。又增論議。殊乖大理。常齎四卷楞伽經。以為心要。隨說隨行。
-----------------
2022-05-26 補法迄巴悟道偈:
法本非有無,本亦非有本,妄執生滅時,有無當下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