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名相】三結、五下分結、五上分結

◆ 法迄巴前序說明

  修行人各有不同根器,心量也不同。所以,若皆依 無慾 之無為法修行
  ,因此就會證不同境地。這也是《金剛經》開示以下偈語之原因: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心量狹而以斷除自我煩惱痛苦為目標者,則入二乘(聲聞乘、緣覺乘)
  之行列,可斷三毒而入涅槃不受後生,亦不入三界輪迴去度化眾生。

  心量廣而以自覺覺他為目標者,則入菩薩乘、金剛乘乃至佛乘,恆不入
  無餘依涅槃,恆入三界輪迴去度化眾生。

  佛乘、菩薩乘、金剛乘之差別:

    A、度眾生時之方法

      佛乘與菩薩乘相同,偏於以善揚善。目前禪宗偏於佛乘,其餘
      宗派偏於菩薩乘。

      金剛乘獨不同,偏於以惡止惡,目前密宗則偏於金剛乘。

      俱舍宗、成實宗則是歸納入二乘中,以不入輪迴度眾生之故。


    B、度眾生時之心境

      菩薩乘與金剛乘相同,有可能墮於階級,以心境墮於有為之故
      ,當然用功方式也是有為法。

      佛乘行者則如實知見本來無生,現今十方宇宙一切如夢幻泡影
      ,所以因地發心等同佛之果地覺,即便於斷惑過程中所證仍落
      入階級(菩薩五十五位),但卻了知而不住。

      譬如,當下了知自己各類財產如房屋、車子乃至妻女親朋,但
      卻不執著它們的存在。所以,若被人砸爛、破壞、毀滅時,心
      不住於彼。於無情物則視同未見;有情者則安慰之,無論彼受
      不受,心亦坦然而無所住。


◆ 三結 (又名 下三結)

  ▲法迄巴註

   輪迴眾生之惑業。三結是見結(五見)、戒取結、疑結。斷此三結則
   證二乘初果須沱洹,或菩薩乘初地歡喜地位。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T16, p0494c

     必須見註一


  ▲佛光大辭典

   名相:見惑。

   見道所斷惑之略稱。又作見煩惱、見障、見一處住地。指在見道時所斷
   滅之惑。修道時所斷滅之惑,則稱修惑(或思惑)。

   俱舍宗以執迷於四諦理之迷理惑為見惑,執迷於現象事物之迷事惑為修
   惑。

   唯識宗以見惑為後天之煩惱,稱為分別起,係因邪師或邪教等誘導,而
   於心上生起者;修惑為與生俱來,而自然產生之先天性煩惱,稱為俱生
   起。

   此外,以見思二惑為空觀能斷之煩惱,故天台宗立此二惑,而與塵沙惑
   、無明惑並稱三惑。其中,見思惑因對三界內之事物而起,能招感三界
   之生死(即迷的生存),故稱界內惑。並以其共通三乘所斷之煩惱,故
   亦稱通惑。

   (一)據小乘俱舍宗,見惑凡八十八種,稱為見惑八十八使。即見道所滅
     之根本煩惱有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五鈍使(貪、瞋、痴、慢、疑)等十惑。

     於見道觀三界之各四諦,其所斷之見惑各各不同,即於欲界苦諦所
     斷有十使;集、滅二諦所斷各有七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見、邊見、
     戒禁取見);道諦所斷有八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見、邊見),共斷
     三十二使。

     於色界、無色界各四諦所斷皆如欲界,然各諦之下又除瞋使,故各
     斷二十八使。色界、無色界共計斷五十六使,故三界共計斷八十八
     使。

     復次,十惑中,小乘以貪、瞋、痴、慢四者通於見、修二道所斷,
     疑與五見,則唯為見所斷。

     說修惑有八十一種,稱為修惑八十一品。即修道時所滅之根本煩惱
     計有十種,在欲界有貪、瞋、痴、慢;在色界、無色界各有貪、痴
     、慢。若以此十種配合九地,更依煩惱之強弱來分,則由上上品至
     下下品九種,共為八十一品。見惑八十八使與十種修惑,合稱九十
     八隨眠。


   (二)大乘唯識宗以十惑中之貪、瞋、痴、慢、身見、邊見六者通於見修
     二道所斷,其餘四者唯為見所斷。

     而說見惑有一一二種。即欲界之四諦下各有貪、瞋、痴、慢、疑、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十惑,共為四十惑;色界
     、無色界各四諦下各除瞋,而為九惑,合為七十二惑,故三界合計
     一一二惑。

     修惑有十六種。即於欲界有貪、瞋、痴、慢、身見、邊見等六惑;
     色界、無色界則各除瞋而為五惑,合為十惑,三界合計十六惑。見
     思二種,總計共有一二八根本煩惱。

     〔俱舍論卷十九、成唯識論卷六、雜阿毘曇心論卷四、瑜伽師地論
      卷八十六、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六十五、成唯識論述記卷六下、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末、摩訶止觀卷五下、俱舍論光記卷十九〕

     (參閱「九十八隨眠」126、「見道」3000、「修惑」4047)


◆ 二乘斯陀含果,或菩薩乘四地

  ▲法迄巴註

   二果斯陀含(相當菩薩二地),與初果(菩薩初地)之差別,主要是貪瞋痴
   習氣變薄。呈現於外,就是嚴守戒律,但也不愚痴而受世俗諸不了義戒
   律所縛,何以故?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故。

   戒律之目的,是在令人執行而可斷貪瞋痴三毒之人我執著,而不是產生
   新的執著。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T16, p0495a

     見註一


◆ 五下分結

  ▲法迄巴註

   二乘二果、菩薩乘二地之惑業。斷此五下分結則證二乘三果或菩薩
   乘五地位。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七九七)

   身見、戒取、疑、貪慾、瞋恚。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聖者。

   經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
    .痴薄。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
    .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三八七)

   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
   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貪慾、瞋恚;
   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聖者。


  ▲中阿含經卷第一 (四)中阿含七法品水喻經第四(初一日誦)

   身見(我見)、戒禁取(誓守禁戒與禁忌)、疑(對正法的疑惑)、
   欲貪、瞋恚,為證入第三果的聖者所斷除的煩惱。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T16, p0495b

     見註一


◆ 五上分結

  ▲法迄巴註

    二乘三果、菩薩乘五地之惑業。斷此五上分結則證阿羅漢果,或菩薩
    乘六地或七地位。


  ▲漢譯阿含經辭典,莊春江編(1.4版)

    色愛、無色愛,掉舉、慢、無明,為證得第四果(阿羅漢果)的聖者
    (解脫者)所斷除的煩惱,另譯作「五上結」。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T16, p0495b

     見註一


  ▲佛光大辭典

    指順益上分界之五種結惑。全稱五順上分結。略稱五上結、五上。
    結,繫縛、煩惱之義。於三界中之上下二界各有五種結。

    五上分結即上分界之色界與無色界之五種結 惑,繫縛眾生,令其不
    得超離其界。

    五上分結即:
    (一)色貪,貪著色界五妙欲之煩惱。
    (二)無色貪,貪著無色界禪定境界之煩惱。
    (三)掉舉,上二界眾生心念 掉動而退失禪定之煩惱。
    (四)慢,上二界眾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煩惱。
    (五)無明,上二界眾生耽著禪定,而於真性(法迄巴按:非真性,是
      空性才正確)無所明了之煩惱。

    此五結以聖者身中之上界修所斷之八事為自性,所謂色貪即色界修所
    斷愛為一事,無色貪即無色界修所斷愛為一事,掉舉即二界各修所斷
    掉舉為二事,慢即二界各修所斷慢為二事,無明即二界各修所斷無明
    為二事,總計八事。

    又此五上分結唯限於修所斷,不通於見所斷,因見所斷結令人墮下,
    故不立為順上分結。


  ▲明,一如《三藏法數》字庫

   五上分結﹝出天台四教儀集註﹞上分結者,即色界、無色界之結惑也。

   一、色愛結

     色愛者,即色界思惑也。謂色界眾生,雖無慾界粗染貪愛,而於上
     妙五欲取著無厭,由此愛惑繫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五欲者
     ,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二、無色愛結

     (法迄巴註:
       原說不離受想蘊,此說須特別去理解想蘊之意義。分別是想,
       直覺、了知也歸於想蘊。四無色定都能了知前境仍在二元對待
       之中,是以仍有想蘊。

       四禪無想定,由於無想,所以想蘊暫伏,但仍未斷除。

       證阿羅漢果或菩薩六地及以上階位者,稱為滅受想蘊,也是基
       於上述的義理之故。

       實際上,依華嚴經十地品之菩薩證境,六地七地也仍不離了知
       前境,豈不仍在受想蘊中?!所以,滅受想蘊只適用入涅槃阿羅
       漢,不適用菩薩乘。
      )

     無色愛者,即無色界思惑也。謂無色界眾生,不離受想,雖無色質
     取著四空禪定欲樂境界,由此愛惑繫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
     (四空者,即無色界天中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也。)


   三、掉結

     掉者動也。謂上二界眾生,心念散動,退失禪定;由此掉心繫縛,
     不能出離,故名結也。(上二界者,色界、無色界也。)


   四、慢結

     慢者,自恃輕他也。謂上二界眾生,愛染未斷,慢心不息;由此慢
     心繫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


   五、無明結(法迄巴按:原說為真性,改為空性)

     無明者,無所明了也。謂上二界眾生耽著禪定,而於空性無所明了
     ;由此無明繫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


跋:欲斷無明證佛地者,應該詳閱《華嚴經》(三譯本)十地品,及《楞伽經》
  (三譯本)中與菩薩證境有關的經文,尤其是八地菩薩證境。

  初地至七地菩薩是有功用行,若初地所證是一粒沙,七地菩薩所證是七粒
  沙,則八地菩薩所證是全地球的沙粒,真是不可比喻。何以故?初地至七
  地菩薩猶在夢中,而八地菩薩如從夢中醒覺,是以無功用行。

  打此跋文時,窗外陽光充足而明媚,清風徐撲身臉,感受此時人生一片安
  詳,但以悟一切如夢幻泡影之故,當下心境頓時轉念而不覺,因此不落於
  善惡。彼所謂光明所謂好,也是未斷輪迴習氣之下的反應,實不足為憑!

***********************************************************
註一:楞伽經三種譯本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T16, p0604c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諸須陀洹須陀洹果行差別相。我及諸菩薩摩訶薩聞是義故。於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皆得善巧。如是而為眾生演說。令其證得二無我法。淨除二障。於諸地相漸次通達。獲於如來不可思議智慧境界。如眾色摩尼。普令眾生悉得饒益。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諸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有三。謂下中上。

大慧。下者於諸有中極七反生。中者三生五生。上者即於此生而入涅槃。

大慧。此三種人斷三種結。謂身見疑戒禁取。上上勝進得阿羅漢果。

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分別。如依緣起有妄計性。

大慧。譬如依止緣起性故種種妄計執著性生。彼法但是妄分別相。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凡夫愚癡而橫執著。猶如渴獸妄生水想。此分別身見無智慧故久遠相應。見人無我即時捨離。

大慧。俱生身見。以普觀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蘊無色相故。色由大種而得生故。是諸大種互相因故。色不集故。如是觀已。明見有無即時捨離。捨身見故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大慧。疑相者。於所證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分別斷故。於諸法中疑不得生。亦不於餘生大師想為淨不淨。是名疑相。

大慧。何故須陀洹不取戒禁。謂以明見生處苦相。是故不取。夫其取者。謂諸凡愚於諸有中貪著世樂。苦行持戒願生於彼。須陀洹人不取是相。惟求所證最勝無漏無分別法。修行戒品。是名戒禁取相。

大慧。須陀洹人捨三結故離貪瞋癡。

大慧白言。貪有多種捨何等貪。

佛言。大慧。捨於女色纏綿貪欲。見此現樂生來苦故。又得三昧殊勝樂故。是故捨彼非涅槃貪。

大慧。云何斯陀含果。謂不了色相起色分別。一往來已善修禪行。盡苦邊際而般涅槃。是名斯陀含。

大慧。云何阿那含果。謂於過未現在色相起有無見。分別過惡隨眠不起。永捨諸結更不還來。是名阿那含。

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通悉已成就。煩惱諸苦分別永盡。是名阿羅漢。

大慧言。世尊。阿羅漢有三種。謂一向趣寂。退菩提願。佛所變化。此說何者。

佛言。大慧。此說趣寂非是其餘。

大慧。餘二種人。謂已曾發巧方便願。及為莊嚴諸佛眾會於彼示生。

大慧。於虛妄處說種種法。所謂證果禪者及禪皆性離故。自心所見得果相故。

大慧。若須陀洹作如是念。我離諸結則有二過。謂墮我見及諸結不斷。

復次大慧。若欲超過諸禪無量無色界者。應離自心所見諸相。

大慧。想受滅三昧。超自心所見境者不然。不離心故。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諸禪與無量   無色四摩提
  及以想受滅   惟心不可得
  預流一來果   不還阿羅漢
  如是諸聖人   悉依心妄有
  禪者禪所緣   斷惑見真諦
  此皆是妄想   了知即解脫

------------------------------------------------------------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T16, p0494c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諸須陀須陀洹趣差別通相。若菩薩摩訶薩善解須陀洹趣差別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分別知已。如是如是。為眾生說法。謂二無我相及二障淨。度諸地相究竟通達。得諸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如眾色摩尼善能饒益一切眾生。以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攝養一切。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聽受。

佛告大慧。有三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云何為三。謂下中上。下者極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種有三結下中上。

云何三結。謂身見疑戒取。是三結差別。上上昇進得阿羅漢。

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如熱時炎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

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見身見則斷。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不於餘處起大師見為淨不淨。是名疑相須陀洹斷。

大慧。戒取者。云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

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為眾樂具故。求受生。彼則不取。除回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須陀洹斷三結貪癡不生。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多貪欲。彼何者貪斷。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現在樂種未來苦。彼則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謂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善見禪趣相故。頓來此世盡苦際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大慧。云何阿那含。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名阿那含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羅漢。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三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世尊。為得寂靜一乘道。為菩薩摩訶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為佛化化。

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餘。餘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於大眾中示現受生。為莊嚴佛眷屬故。

大慧。於妄想處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禪者入禪。悉遠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

復次大慧。欲超禪無量無色界者。當離自心現量相。

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現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禪四無量   無色三摩提
  一切受想滅   心量彼無有
  須陀槃那果   往來及不還
  及與阿羅漢   斯等心惑亂
  禪者禪及緣   斷知是真諦
  此則妄想量   若覺得解脫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4) T16, p0537a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惟願世尊。為我等說須陀洹等行差別相。我及一切菩薩摩訶薩等。善知須陀洹等修行相已。如實知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如是如是為眾生說。眾生聞已入二無我相淨二種障。次第進取地地勝相。得如來不可思議境界修行。得修行處已。如如意寶隨眾生念受用境界身口意行故。

佛告大慧言。善哉善哉。善哉大慧。諦聽諦聽。今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聽受。

佛告大慧言。大慧。須陀洹有三種果差別。大慧言。何等三種。佛告大慧。謂下中上。

大慧。何者須陀洹下。謂三有中七返受生。

大慧。何者為中。謂三生五生入於涅槃。

大慧。何者為上。謂即一生入於涅槃。

大慧。是三種須陀洹有三種結。謂下中上。

大慧。何者三結。謂身見疑戒取。

大慧。彼三種結上上勝進得阿羅漢果大慧。身見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俱生。二者虛妄分別而生。如因緣分別法故。

大慧。譬如依諸因緣法相虛妄分別而生實相。彼因緣法中非有非無。以分別有無非實相故。愚癡凡夫執著種種法相。如諸禽獸見於陽炎取以為水。

大慧。是名須陀洹分別身見。何以故。以無智故。無始世來虛妄取相故。

大慧。此身見垢見人無我乃能遠離。

大慧。何者須陀洹俱生身見。所謂自身他身俱見。彼二四陰。無色色陰生時。依於四大及四塵等。彼此因緣和合生色。而須陀洹知已能離有無邪見斷於身見。斷身見已不生貪心。

大慧。是名須陀洹身見之相。

大慧。何者須陀洹疑相。謂得證法善見相已。先斷身見及於二見分別之心。是故於諸法中不生疑心。復不生心於餘尊者以為尊相為淨不淨故。

大慧。是名須陀洹疑相。

大慧。何者須陀洹戒取相。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戒相。

大慧。戒取者。謂諸凡夫持戒精進種種善行。求樂境界生諸天中。彼須陀洹不取是相而取自身內證迴向進趣勝處。離諸妄想修無漏戒分。

大慧。是名須陀洹戒取相。

大慧。須陀洹斷三結煩惱離貪瞋癡。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多貪。須陀洹離何等貪。

佛告大慧。須陀洹遠離與諸女人和合。不為現在樂種未來苦因。遠離打摑嗚抱眄視。

大慧。須陀洹不生如是貪心。何以故。以得三昧樂行故。

大慧。須陀洹遠離如是等貪。非離涅槃貪。

大慧。何者斯陀含果相。謂一往見色相現前生心。非虛妄分別想見。以善見禪修行相故。一往來世間。便斷苦盡入於涅槃。是名斯陀含。

大慧。何者阿那含相。謂於過去現在未來色相中生有無心。以見使虛妄分別心。諸結不生。不來故名阿那含。

大慧。何者阿羅漢相。謂不生分別思惟可思惟。三昧解脫力通煩惱苦等分別心故。名阿羅漢。

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說三種阿羅漢。此說何等羅漢名阿羅漢。世尊為說得決定寂滅羅漢。為發菩提願善根忘善根羅漢為化應化羅漢。

佛告大慧。為說得決定寂滅聲聞羅漢非餘羅漢。

大慧。餘羅漢者。謂曾修行菩薩行者。復有應化佛所化羅漢。本願善根方便力故。現諸佛土生大眾中莊嚴諸佛大會眾故。

大慧。分別去來說種種事。遠離證果能思惟所思惟可思惟故。以見自心為見所見說得果相。

復次大慧。若須陀洹生如是心。此是三結。我離三結者。

大慧。是名見三法墮於身見。彼若如是不離三結。

大慧。是故須陀洹不生如是心。

復次大慧。若欲遠離禪無量無色界者。應當遠離自心見相遠離少相。寂滅定三摩跋提相故。

大慧。若不如是。彼菩薩心見諸法以惟心故。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諸禪四無量   無色三摩提
  少相寂滅定   一切心中無
  逆流修無漏   及於一往來
  往來及不還   羅漢心迷沒
  思可思能思   遠離見真諦
  惟是虛妄心   能知得解脫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未如實知 與 如實知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二角度來回答:一是第一義諦(法身義、體義),二是俗諦(報化身義、相用義)。


佛法討論,都要以佛的角度來看事,才是正確的態度,而佛的角度是從體看事,佛的知見是:無生(註一)


什麼叫無生呢?就是本來就沒有產生,所有看到的生滅都是錯覺(顛倒),例如空花、水月、陽焰。虛空中沒有花、水中也無月,曠野中閃爍的是熱氣而不是火焰。


所以,萬物無生!

----
有人產生迷惑了,為何本來無生,卻有鍵盤可以打字,牆壁可以觸碰,原因為何呢?


佛在《圓覺經》中開示:眾生顛倒。顛倒的白話就是錯覺!

--
於是,有眾生產生迷惑了,為何本來無生,卻有眾生產生呢?


佛在《圓覺經》中開示:眾生顛倒。

--
於是,又有眾生產生迷惑了,為何本來無生,顛倒從哪裡產生的呢?


佛在《圓覺經》中開示:眾生顛倒。

--
於是,又有眾生產生迷惑了,為何佛一直說眾生顛倒呢?


佛在《圓覺經》中有很明白開示:眾生顛倒!

--
什麼是顛倒呢?就是說,我跟您講您正在夢中,不要繼續做夢。但您卻一直在夢中問:我為何在夢中?


於是,又有眾生產生迷惑了,為何本來無生,產生了眾生,又令眾生顛倒如同在夢中,而不能覺醒呢?


佛在《圓覺經》中有很明白開示:眾生顛倒!


佛在《楞嚴經》中開示: 『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

--
『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的意思是:

   顛倒的產生原因,正因為在顛倒中。

   所以,顛倒的眾生,一直用顛倒的思想在問顛倒的問題。


這現象,如同在沙漠中覺的很渴,於是旅人問:為何我現在很渴?


一般人有非常多的答案:肉體缺水、走太累了、太陽太大......


佛的回答:因為您正渴,所以您很渴!


要治療渴症,就是喝下水,喝完就不再產生很渴的感受。


為何眾生一直顛倒呢?因為正在顛倒中!


解釋產生顛倒的理由,可能無量個,但最有效的解釋方法,就是不再有「顛倒」所產生的效果。因此,顛倒原因不必去詳究,只需斷除顛倒本身即可,顛倒本身就是:未如實知!


什麼叫做未如實知呢?就是,沒有真正的了知自己正在顛倒中。這現象又叫做:無明!


這如同,明知前方地上有污水坑,問您看到沒,答說已看到。問若走過時能閃避嗎,答說能閃過。但前腳才剛說能閃過,後腳卻又踏入污水坑中......,這叫未如實知!


為何如此呢?


因為,正在未如實知之中!以世俗的說法,是未如實知已養成習氣了,稱作無明、痴習!

--
問:如何才能如實知呢?


答:反復去確認自己真的已知!確認工具簡分身、口、意三大類。


意:確認有認知到,前方地上有污水坑。

口:問已看到的人,來確認自己也真的已看到,而不是自己的錯覺。

身:親身走過污水坑,驗證不再掉下去。


閃過污水坑之後,於是,又有眾生產生迷惑,如實知之後真的就不再顛倒嗎?


佛在《圓覺經》中開示:眾生顛倒......


(這問題來自於並沒有閃過污水坑,於是顛倒的以為已閃過。如實知的人沒顛倒,不會問這種問題)

**********************************************************************
法迄巴的話
**************

在顛倒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在生生滅滅,沒有一個常而不變的實體存在。


生滅現象就是顛倒本身!


既然顛倒是錯覺,所以也了知沒有生滅。


若當下對上述的說法認同,如實了知,電影就落幕了!


在電影落幕之後,若還坐在椅上問,這電影播的不怎麼樣嘛,或問這電影還有續集嗎?有這類想法的,就是還未如實知。


您的錯覺仍在繼續中!......如同前方地上有污水坑,但卻未如實見,而掉入污水坑中: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顛倒故,不能見如來!


----
問:怎樣才能如實知呢?..........須:無 欲


*************************************************************
註一
***********
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謂生。緣離謂滅

無生及無生法忍
 

無欲之用功方式

◆ 欲是什麼意思?

  「欲」的白話就是「想要」。它也有另一個同音的涵意,就是欲下有心字之「欲」。


  什麼樣狀況是欲呢?

  簡分理性與感性二方面。理性之慾,例如:好奇心。感性之慾,例如:七情六慾。


  分理性與感性,其實只是依欲的濃薄在分而已,它們的基礎都能歸納至貪與痴的習性。



◆ 貪、受及苦

  貪(愛),是一種想要擁有的心態,於是隨著就會發生「取、有」的行為與目的。


  「取」就是達到擁有所貪愛對象的行為。


  「有」就是經過「取」的行為,最終達到擁有之目的。


  在十二因緣法中,把貪(愛)稱為「受」,因為已納受身行、口行、心行的訴求,所以稱為「受」。例如,眼看到漂亮汽車,心中就起了一個想要擁有的貪愛,於是就去執行擁有它的行為,這稱為「取」,最後擁有時就稱為「有」。


  但若不能取或取之後不能擁有時,會怎樣呢? 最典型的反應就是痛苦!稱為「求不得苦」。


  但痛苦不只這一個,有時在取的過程被障礙,於是厭惡那個障礙者,但又常常要碰面,碰面時又不能對他如何,於是產生另一種苦,稱為「怨憎會苦」。


  還有一種無奈卻又會發生之苦,稱為「愛別離苦」。例如愛人病、死,當下心中就感受到痛苦難耐,受不了的人也就跟著去自殺了。



◆ 眾生對無慾的反應

  雖然世間的方法千萬種,但修行人因為知見正確,了知不想受苦,最簡捷省事的方法,就是直接舍欲,稱為「無慾」。


  不過,吾人去觀察一下世人的反應,會很有趣的發現,絕大部份人都了知苦,也不想受苦,但卻偏偏不捨欲而受苦,奇怪吧?!


  如同我常譬喻的,前方地上有一污水坑,甲問乙說看見了嗎? 乙答已看見。甲說能避開嗎? 乙說能避開。但乙前腳踏出後才說能避開,後腳卻又踏入污水坑中。難怪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成佛時自云: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故,不能證得。」


  因為眾生是這麼愚痴,即便我本人已知道這件事,卻也仍在輪迴中流浪,所以佛又在《圓覺經》中說:「眾生顛倒」。


  眾生為何顛倒呢? 簡單來說,妄就是眾生的根本,眾生就是妄的一個表相。如同黃金是金碗、金筷的根本,而金碗、金筷是黃金的不同表相。


  因為眾生是由妄所組成,所以它的根本就是「顛倒」、「愛取有」,所以眾生雖然已知道有愛取有的結果,就一定有苦,但因為根本就已顛倒(不排斥,或無法拒絕)所以無法舍欲(拒絕繼續愛取有),只能再受苦!
  


◆ 用功無慾之困難

  無慾,主要是在感性斷除七情六慾的意思。但實際上這卻是一件麻煩的事!


  用功無慾,其實就是在辨認什麼是輪迴習氣,或什麼是影響定力的因素,當能辨認時,因為已立志無慾,就能遠離之。


  但辨認什麼是欲,卻是一件麻煩的事!


  麻煩在於待人接物或獨處時,自己已生卻卻不了知,因為有些欲是「習氣」,它非常、非常的微渺而難以辨認(成了潛意識的反應,所以難辨認)。因為沒辨認出,所以要用功斷欲就難了,於是就跟著無量劫來的習氣去了。若當下是中陰身(死亡後的一個狀態),就會跟著業感去輪迴了。



◆ 辨認自己的習氣

  辨認自己的習氣,這真是很困難的事,而且每個人的習氣,除了根煩惱與大部份隨煩惱之外,還有很多隨煩惱或渺小習氣各各不同。


  對於習氣辨認的最典型範例,就是阿羅漢畢陵伽婆蹉被恆河女神向佛告狀的事件。事件起於畢陵伽婆蹉過去幾百世都是婆羅門(富貴人家),所以有傲氣,於今世雖已斷了三毒根煩惱,但卻還留有餘習,於待人接物時,不審細節,直接稱恆河女神為「婢女」,而女神也是眾生,當然就不爽,於是向佛告狀。


  為何阿羅漢還有這種余習呢? 這是因為二乘阿羅漢主要是斷三毒根煩惱,而不在斷除余習,所以於一些細節上,就不會去注意「對方反應是否會煩惱」這事之上,注意看禪宗語錄,很多記錄都有上述的弊病,因為這些禪宗上師證境不如佛,或不如某些果地菩薩,所以常說:「因緣不在此地」,要求行者另尋上師。


  所以,整個事件說起來,就是聖者本身證境不足,還沒有走到把余習斷除的階段。


  那麼,吾等仍是凡夫的修行人認知到上述狀況時,又該怎麼辦呢?


  我個人也只能說:「盡力而為」。



◆ 習氣有哪些?

  要談這些反應,必然是「遇到什麼習氣,就怎麼反應」的話題。而能談的習氣,也只能是我本人用功時所遇到的,但不代表其它人也會遇到同樣習氣。


  首先,貪瞋痴三毒的根煩惱應該是每個人都能辨認的(若辨認不出來,那麼您可能不適合用無慾的頓修方式)。


  隨煩惱又有多少個呢? 我個人建議有緣人一定要去讀《百法明門論》,裡面有說明眾生共同都有的根煩惱、隨煩惱,若見聞者的習氣沒被記載,那就是個人特有的。



◆ 無慾頓修

  打坐要入禪定,它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具有「一心禪支」,所謂一心,就是專一心志之意思。


  什麼叫做「一心」呢?


  例如,專心做事時,別人是拍您肩膀說:「怎麼叫您三次都不回應」。


  其實,您當下不是不回應,只是根本沒聽到。在這過程中,有些人是有聽到,只是一時反應不過來所聽到的聲音之意義(事後回想才發現自己有聽到,這就是入定人還能聞磬出定的原因),有些人是真的沒聽到(入定人若沒聞到磬聲,就會被視為涅槃,肉體就會被火化,例如八仙之一鐵枴李,就是這種狀況)。這種沒聽到就是所謂的「凡夫定」。


  入比較深禪定之前,最好要養成聞磬出定的習慣,不然要有心理準備肉體被火化的結局。


  無慾的用功方式,大約如下:

  (1)當吾人已明辨共同習氣之後,就要開始去生活中於待人接物時,清
     楚辨別當下發生哪一種習氣? (打坐時也要能辨別自己發生什麼心
     念想法,若能立刻反應則佳,若不能,於下座後要記錄,並決定下
     次上座遇到同樣反應時,要怎麼因應)


  (2)於反覆辨認且「已熟悉習氣類別」之後,就要逐漸的於「根塵相觸
     」時,知而不隨。


  (3)用功無為法(無慾)者,再來就是要達到「根塵相觸」時逐漸不生
     習氣。若能如此就是在轉識成智。如是定力漸增,因緣時節成熟時
     (用功深入到能斷三毒的狀態),某一時間觸緣就有頓證現象,如
     「香嚴擊竹」、「無盡藏尼睹梅」。

  
  上述方式偏於《圓覺經》中的「禪那法」。那麼,要用「奢摩他法」又應如何呢?


  奢摩他法以取靜為行,也就是一切都不理,這比較適合閉關、深山修行的方式,否則還是要遇到待人接物時的生念、生習之處理方式。有趣的是,自己知道一切不理,但偏偏還是會生出習氣,像教訓自己小孩的打自己巴掌,習氣還是照樣再生出,想要取靜不生念、不生習氣,但自己已養成的習氣、個性可不這麼聽話的。


  至於《圓覺經》中的「三摩缽提法」就不避諱生念、生習,因為它就是動態修行方式,反而歡迎要生念生習,這樣才能針對這些習氣去反省、思惟其不究竟。對於已有神通者,甚至還會變化幻相,於變化時再去反省此幻與報身之利弊、有無,思惟其意義何在。於反省時了知報身與幻相的不究竟,於次次反省時,次次下決定要斷除輪迴習氣,於是在某一次反省思惟時,就可能直接斷掉三毒習氣。


  對於如何斷掉三毒證阿羅漢果,或斷無明證佛地,建議去閱讀《楞嚴經》中的25圓通章。



  以上發文沒有經過校對,若有語義不順之處,請自行腦補。

無欲用功次第

  於斷欲之前須先悟淨圓覺(悟無生),並持淨覺心(立志無欲;意志堅定永遠不再產生三毒習氣)用功才行,若沒悟無生也不持淨覺心,那麼就是還沒準備好正式要斷欲
 
 
  無欲之無為法用功時,基本原則都要保持當下狀態等同佛之果地覺,那就是:無生的狀態!
 
 
  無生狀態,是指在任何時候都沒有三毒習氣,也無心念。而不是心念挾帶習氣產生後而被察知,於察知後不相續,因此不生心念也不挾帶習氣。
 
 
  三毒習氣都是心念產生時一起挾帶出來的。
 
 
  例如,路上有大塊黃金,看到而了知是黃金,這是心念。若對黃金產生貪愛心,這是貪毒;貪愛卻被制止而不能取得,於是生出瞋恨心,這是瞋毒;若看到黃金上有利剌,明知應閃過卻又莫名的用手去抓它,反而把自己刺傷,這就是痴的習氣。
 
 
  無欲的修行人,應該是了知是黃金,了知之後沒有其他念想,然後繼續走自己的路!
 
 
  因為無始劫來的習氣,吾人的習氣沒有這麼簡單可以不產生,這就是要用功的地方。
 
 
 
用功次第
 
  1、剛開始用功要先斷貪瞋二毒習氣,能斷除之後證五地菩薩位。
 
 
  2、然後再斷痴習,已斷則證六地菩薩位。
 
 
  3、再把功夫用在念念生起都無餘習,也就是不令其他眾生煩惱,例如
    畢陵伽婆蹉有餘習,每次過恒河都叫恒河女神:婢女開河。因此而
    被恒河女神告狀到佛之處。這就是心不精細,帶有過去世留下來的
    餘習心念生起,而自己沒察知。
 
 
    念念皆能察知而不相續生起的心念,則證七地菩薩位。
 
 
  4、最後,就是斷除微細的心念,令它不生但又不落入斷滅(涅槃)中
    ,斷除方式,是忽然把能覺所覺一起泯滅,如夢中欲渡河,於半渡
    時忽然醒覺。詳見註一佛經。
 
 
 
(1)奢摩他法
 
   功夫的使用,最理想是奢摩他法,當下頓覺等同於佛,但實際做不到!
   頓覺人從釋迦牟尼佛時代起算,最多就只有《妙法蓮華經》中的八歲龍
   女可能有達到而已,但更可能也沒有達到,她也是經由頓修而斷無明
   (佛經沒有記載原因)。
 
 
   於是,要用無欲這種頓修的無為法,就須時時保持無欲,不生欲習,實
   際這樣也很難做不到,能做到就至少已斷貪瞋二毒,證菩薩五地位(菩
   薩乘根器,二乘根器則證三果)。雖然做不到,但仍要朝無欲的方向保
   持,禪宗稱此功夫為 『 保任 』 。
 
 
   因為一直盡量保持在無欲的狀態,所以貪瞋習氣將愈來愈薄弱,如同砍
   木,愈砍愈薄。
 
 
 
(2)禪那法
 
   但有時會感到習氣似乎反復生起永遠斷不了,那麼就有必要使用禪那法
   在習氣生起時被動察知(註二),於察知後就不要理它(不相續它),
   心念生滅很快,當察知它時,它就已消滅,起心滅念,起是念。於是這
   樣用功,慢慢地習氣就變薄,乃至於斷除。
 
 
   這如同已有煙癮的戒除方式。嬰兒時不會有此癮,它是後天成長中不斷
   抽煙而養成。所以,當煙癮出現時就須被動察知,而不去相續滿足抽煙
   的行為,如此反其道而行,久而久之抽煙欲望變少,最後抽煙行為就被
   戒除。
 
 
 
(3)三摩缽提法
 
   但有時又會發現,雖然用禪那法於察知後不相續欲習,但習氣還是會
   反復的一直出現。若煩惱此狀況,就有必要用三摩缽提法,去主動起
   心觀察。
 
    A、若保持無欲的對治方式,就是反復的做 『 立志無欲 』 的行為,
      多做幾次習氣就會比較薄弱。
 
 
    B、若欲習太強烈,無法保持無欲,那麼要思惟習氣斷不了的原因,而
      採用它的對治方式。用最多的通常是採 『 五停心觀 』(註三)  
      的方式。
 
 
**************************************************************************************
註一
*********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
註二
*********
被動察知:
 
不是主動起心觀察而察知,須養成淨習就能被動的察知,如同武術大家已練功習慣了,不起心觀察週遭,但飛鏢射來總能避開。
 
 
**************************************************************************************
註三
*********
五停心觀
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界分別觀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如來藏定義(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

法迄巴按: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是 大寶積經  別譯本

----------

No. 353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卷1) T12, p0221c

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


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


------
No. 310 大寶積經 (卷119) T11, p0676c

世尊。此聖諦者。甚深微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思量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能知。


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獨覺所行。


於如來藏說聖諦義。此如來藏甚深微妙。所說聖諦亦復深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思量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能知。


若於無量煩惱所纏如來之藏。不疑惑者。於出一切煩惱之藏。如來法身亦無疑惑。


世尊。若有於此如來之藏及佛法身。不可思議佛祕密境。心得究竟。於彼所說二聖諦義。能信能了能生勝解。


何等名為二聖諦義。所謂有作及以無作。


作聖諦者。是不圓滿四聖諦義。何以故。由他護故。而不能得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不知有為無為及於涅槃。


世尊。無作諦者。是說圓滿四聖諦義。何以故。能自護故。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


如是所說八聖諦義。如來但以四聖諦說。於此無作四聖諦義。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作事究竟。非阿羅漢及辟支佛力所能及。何以故。非諸勝劣下中上法能證涅槃。


云何如來。於無作諦得事究竟。謂諸如來應正等覺。遍知諸苦。斷諸煩惱。及超煩惱所攝苦集。能證一切意生身蘊所有苦滅。及修一切苦滅之道。


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何以故。言苦滅者。無始無作。無起無盡。常住不動。本性清淨。出煩惱[穀-禾+卵]。



/--- 以下對法身的說法,與一般所熟知 「法身無生」 定義不同,請特別注意 ---/

世尊。如來成就過於恒沙具解脫智不思議法。說名法身。


世尊。如是法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


世尊。如來藏者。即是如來空性之智。


如來藏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證


世尊。此如來藏空性之智。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空如來藏。所謂離於不解脫智一切煩惱。


世尊。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沙佛解脫智不思議法。


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由信能入。


世尊。如是一切聲聞獨覺空性之智。於四倒境攀緣而轉。是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證。一切苦滅唯佛現證。壞諸煩惱修苦滅道。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No. 261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卷10) T08, p0911b

復次微末底。我觀諸法。亦非和合因緣所生。所以者何。因無生性。因若有生。不應待緣。緣無生性。亦復如是。


若說因緣。我能和合。此亦不然。如二盲人。各別行住。不能見色。設令同住。不見亦然。


當知神我。和合因緣。亦不能生。若能生者。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定是無常。以是當知。離所生外。無別能生。


或說五大。極微是常。能生諸法。此亦不然。猶如水米。和合成酒。飲即令醉。如是醉力。不從外來。非水中出。亦非米出。水米和合。轉變而生。


一切諸法。無有作者。亦無有我。而為因緣。所以者何。大地虛空。水火風界。當知亦爾。豈無情物。生有情耶。


一切諸法。假有實無。非自在天。亦非神我。非和合因緣五大能生。是故當知。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非斷非常。清淨湛然。是真平等。


爾時薄伽梵而說偈言

  一切有為法   如訖闥婆城  
  眾生妄心取   雖現非實有  

  諸法非因生   亦非無因生  
  虛妄分別有   是故說唯心  

  無明妄想見   而是色相因  
  藏識為所依   隨緣現眾像  

  如人目有翳   妄見空中花 
  習氣擾濁心   從是三有現  

  眼識依賴耶   能見種種色  
  譬如鏡中像   分別不在外  

  所見皆自心   非常亦非斷  
  賴耶識所變   能現於世間  

  法性皆平等   一切法所依  
  藏識恒不斷   末那計為我  <= 我執

  集起說為心   思量性名意  
  了別義為識   是故說唯心  

  心外諸境界   妄見毛輪花  
  所執實皆無   咸是識心變  <= 境界由識之心所變

  色具色功能   皆依賴耶識  
  凡愚妄分別   謂是真實有  

  睡眠與昏醉   行住及坐臥  
  作業及士用   皆依藏識起  

  有情器世間   非由自在作  
  亦非神我造   非世性微塵  

  如木中火性   雖有未能燒  
  因燧方火生   由此破諸闇  

  展轉互為因   賴耶為依止  
  諸識從彼生   能起漏無漏  

  如海遇風緣   起種種波浪  
  現前作用轉   無有間斷時  

  藏識海亦然   境界風所動  
  恒起諸識浪   無間斷亦然  

  如酪未鑽搖   其酥人不見  
  施功既不已   醍醐方可得  

  賴耶妄熏習   隱覆如來藏  <= 賴耶即妄薰習
  修習純熟時   正智方明了 

  諸識隨緣轉   不見本覺心  
  自覺智現前   真性常不動  

  猶如金在礦   處石不堪用  
  銷練得真金   作眾莊嚴具  

  賴耶性清淨   妄識所熏習  <= 賴耶不被妄薰習時之本性是清淨
  圓鏡智相應   如日出雲翳  <= 轉識成智,就名為 大圓鏡智

  若有修空者   順空而取空  
  觀空與色殊   不名真觀者  

  觀色即是空   色空不可得  
  此即勝義空   是真解脫者  

  客塵無自性   無明妄分別  <= 客塵無自性
  實相非有無   眾生虛妄見  <= 實相非有無,眾生虛妄見

  猶如日月明   流光能普照  
  如來清淨藏   具足諸功德  

  真妄互相熏   猶如二象鬥  <= 真妄互相薰(真妄皆是妄)
  弱者去無迴   妄盡無來去  <= 妄盡無來去

  蓮花性無染   出水離淤泥  
  菡蓞開敷時   見者皆歡喜  

  如來無垢識   永斷諸習氣  
  清淨智圓明   賢聖所歸趣  

  猶如最勝寶   無復諸瑕翳  
  輪王為寶冠   常置於頂上  

  如來清淨藏   永離諸分別  
  體具恒沙德   諸佛之法身  

  住真無漏界   清淨解脫身  
  寂滅等虛空   法性無來去  

  佛現三界中   不生亦不滅  
  此界及他方   湛然常不動  

  平等真法界   佛與眾生如 
  非斷亦非常   大悲恒不盡  

  諸佛法性身   本覺自然智  
  是真勝義諦   唯佛方證知  

  自性體無生   牟尼本寂靜  
  流轉諸三有   畢竟歸依處  

  法無來去相   三世常寂然  
  住真三昧者   見彼法界身  

  清淨不思議   恒沙眾德備  
  此即無漏界   諸佛之所依  

  佛具三種身   體相用平等  <= 佛三身,體(法身)、相(報身)、用(化身)
  甚深廣大性   勝義無差別  

  無漏無變易   遠離一切相  
  煩惱及所知   本性恒清淨  

  無垢無染著   是真調御師  
  性淨即涅槃   亦是法身佛  <= 涅槃等同法身佛

  體備恒沙德   無垢不思議  
  六度常圓滿   此即薩婆若  

  廣大無邊際   永斷於思想  
  斷習成菩提   具恒沙功德  

  於諸法自在   普現諸色像  
  大悲清淨果   常利一切眾  

  無漏無分別   願力皆圓滿  
  猶如摩尼珠   隨色皆能現  

  譬如工畫師   能畫種種相  
  所現諸境界   皆是識心變  

  眾生諸性欲   如來悉能知  
  法身恒不動   願力隨緣現  

  示現兜率天   降神乘白象  
  生處於王宮   出家修苦行 

  即詣菩提樹   降伏諸魔怨  
  成佛轉法輪   或現涅槃相  

  示現有生滅   真身恒不動  
  鈍根樂小法   方便說涅槃  

  真如法界中   無有涅槃相  
  大悲樂饒益   引導於眾生  

  猶如大商主   誘進諸愚少  
  菩薩廣大心   咸令入涅槃 


******************************************************
另建議參閱以下經文﹕
【經文典故】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謂生。緣離謂滅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痴相

破見惑方式及其驗證法

  破見惑的定義,就是沒有下三結:見結、戒禁取結、疑結。其中疑結最難破,因為它是習氣,而不純只是見解而已。


  所以,破見惑的方式,不是學習知識,而是相信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而無疑心;或相信 一實相印(一切無生)而無疑心。


  純相信三法印而不相信一實相印者,是二乘根器;二者都相信者,是菩薩乘根器。


  相信就會有信心。當信心深到某程度,就具有類似定力的效果,稱為信力。力被產生之後,就能抗拒某些行為,而令其不發生(無欲),或發生後不再相續它(無所住,註一)。


  當信力產生後,就能不再對三法印或一實相印有疑心,這個無疑習氣可以帶到未來世,所以佛才授記,凡是已證二乘初果者,可以七次往返人間就能證阿羅漢果(菩薩乘根器者,應可證六地或七地位)。


  驗證已破見惑的方式:

  (1)、由已證果善知識來印可,以已證俱解脫六地菩薩為基準


  (2)、若無已證果善知識印可時,就自行驗證

     A、觀察自己三年內是否對三法印及一實相印有產生疑心?

     B、已破見惑者,不必人教自己會自動守戒,觀察自己是否有守戒行為?


  身口意的守戒行為,是二果或菩薩二地的標準行為,凡已進入此階層的二乘或菩薩乘行者,都會自動守戒。


  什麼是戒呢?就是會令吾人墮入輪迴(人我執)、墮入無明(法我執)的身口意行為,都須戒除!


*************************************************************
註一
**********
無所住有二種現象,一是等同於無欲,因為無欲,所以根塵相觸時,不生起三毒習氣,因此稱為無所住。


二是根塵相觸時發生三毒習氣,但察知已發生之後,就無所住,於是不再相續生習。


例如打坐時,忽然起一念,想起某人欠我xx元未還的金額,此時就要無所住而不相續它。但定力不足者,就會相續的去想:xx日再去向他要回。


打坐時還可以察知前念、後念的區別。但於其他生活裡就不一定能有這麼精細的察知,因為在動態中之故。


所以,可能前一有欲習的行為(不是心念)做完或沒做完,下一個有欲習行為又接續了。這還只是身口行為,更別說心念是何等的快速而難以被察知。


所以,用功於無欲,須養成淨習。變成自己不必思考的習慣。如同武功大師,不必起心觀察,但有飛鏢射來,就能自然的被動察知而避開。


不會修行的人,才以為要起心觀心;已破見惑(未破就不說了)而用無欲功夫不精進未養成淨習的人,才會發生輪迴(三毒) 現象而不能斷除,乃至於相續發生輪迴(三毒)現象。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無想定與三三昧之分辨

今日在思惟,如何在定境中去分辨「無想定」與「三三昧」之差異處?


◆ 證境分辨

  無想定是意識被伏,入此定意識會逐漸伏住而不產生,比睡眠更徹底,夢境絕不會產生。


  三三昧是證境,當入無作三昧時,若決定舍壽,就是阿羅漢入涅槃,依《楞伽經》義開示,「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釋經者都說「分別爾炎識是意識別名」,我本人也認同此說(《大乘入楞伽經》經文也有此義)。若意識滅就是涅槃。那麼,當此意識不生時,與無想定之意識不生二者,吾輩如何在定境中去分辨我當下是入哪一個定境呢?


  我個人的見解,在定境中無法分辨(意識心念皆不生之故),只能出定之後才知:「我之前必定是入無想定」。因為入涅槃者,永無出定的現象!所以,若有出定狀況,就能判斷自己入了無想定。但等到壽盡出定後才能分辨,那可就什麼都來不及了,因為已被業力所縛,必然被牽去輪迴!(肉體無法延續五百大劫後還存在,所以業識或說靈魂就無所依,於壽盡出定後將被業力給驅使)


  所以,本帖議題就是在探討是否有方法,在未入定前,乃至剛入定時就能分辨自己是否已入無想定,這樣,此人就能了知自己是否已斷三毒。


  我個人知道有辦法可判斷修行人是否已斷三毒,因為佛陀時代,乃至像法時代都有不少的阿羅漢聖人,修行人可以詢問他們而了知。但到了現在末法時代,這方面的判別來源(聖人)就很難被聽說仍存在。所以,現在於網路上去查資料,都查不到有斷人我執的聖人(阿羅漢及六地及以上的菩薩),談過他們如何判斷自己斷三毒之依據,這樣,吾輩就無法分辨自己不生意識時,到底是真已斷三毒或入了無想定?


  對於上述的判斷式,也許可用排除法來達到。就是,斷三毒聖者必然有能力分辨自已斷三毒,但若我自己無法判斷目前是否已斷三毒,那麼即便所入定不生意識,此定也必然是無想定!



◆ 果境差別相

 ▲ 初果或菩薩初地

   入此證境則斷下三結(注一),具十六行(心),自己有沒有證,可以分
   的出來。


 ▲ 二果或菩薩四地
   入此證境則貪瞋薄。是否已到此證境,自己觀察習氣也能分辨的出來。


 ▲ 三果或菩薩五地
   入此證境則斷五下分結(貪瞋二毒斷除),參考注一。


   是否已到此證境,以當下自己的知見,要去難分辨它,還真不容易,因為
   薄與斷,外在都不執著,內在也一樣不執著。真能分別,也許是在內在的
   心念生滅上。相觸六塵時之心念,串習、不自在的生念者,應該就是貪瞋
   薄。而無論是串習或已生念後,都能覺得自在不受拘束者,應該是貪瞋斷
   的三果或菩薩五地聖人。


 ▲ 四果或菩薩六地
   入此證境則斷五上分結(貪瞋痴毒斷除),參考注一。

   如本帖開題所疑的,如何判斷是否已斷三毒。在這裡又有一憑據,那就
   是先判斷自己是否已先證三果(五地)境界,若無,即便意識不生,
   亦必然落入無想定中。


*******************************************************************************
注一
******************
點按參考維基百科說明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之義理。


◆ 同時參閱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

一念不生 及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之四句偈

(1)一念不生
 
討論佛法,必須以佛知見為前提、背景。與佛知見相異的,都是二法,都是不了義的討論。
 
云何佛知見?這看《妙法蓮華經》佛出世一大因緣,以及整部經就能理出。我這裡簡單的說,就是:無生!(註一)
 
依無生為前提,那麼,怎麼用功才能符合呢?阿彌陀佛的日輪觀嗎?不淨觀嗎?呼吸觀嗎?還是,觀心?
 
 想一下,一念不生,它不就是無生,這似乎很符合佛知見,但,它不是真正的了義方法。
 
試想,我過馬路時,而不生心念,被撞死了,這還要修行嗎,還是打算來世繼續用一念不生的方法?
 
試想,我工作時,而不生心念......,這工作還能做嗎?當然不行。
 
人的行、住、坐、臥,若都一念不生,又要怎麼生活了?難道,一念不生是果地佛菩薩才能用,而眾生不能用的嗎?
 
什麼是根結呢,那就是一念不生也不是正確的用功方式。外道入無想定時,也一念不生。
 
那麼,什麼方法才符合無生,又能自在生活,不被車撞死,可以工作,又能於行住坐臥中用功而能斷三毒思惑,又能用樣方法用到成佛的呢?
 
   無 欲!
 
當下真正無欲時,可以一坐至地球毀滅,也能不生念,這符合無生(第一義諦,體之義理)。
 
 
   當下真正無欲時:
 
   1、由於沒有像外道一樣進入無想的定境,意識並沒有暫伏不生
 
   2、也沒有像心解脫聖人入滅盡定,意識並沒有暫伏不生
 
   3、也沒有像阿羅漢入涅槃,意識永滅不生。
 
 
所以,當下真正無欲時,若有根塵相觸的現象時,就能反應。例如有人叫您時,還能聽到並可反應,這符合佛智(俗諦,相用之義理)。
 
 
 
(2)圓覺經四句偈
 
A、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真正無欲時,不起妄念。
         
         
B、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真正無欲時,不起心滅妄心(起心就是妄念),根塵相觸又能夠反應,
  是以妄心亦不熄滅。         
         
         
C、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真正無欲時,達到菩薩八地位,已能所俱寂,離心意識(註二),證無
  生法忍,不再有二法。此時對週遭已沒有真妄的執著,所以住於妄境不
  加以了知。
         
  例如,飛機飛過A地,而A地的地面是平的、凸的、凹的,已對飛行員
  沒意義,因為不行於地面之故。
         
         
D、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這句是助辭。既然不加了知,則必然無了知,又怎會去辨別是真、是假。
         
  如同上述飛機,當飛行員都不看地面,哪裡會了知地面是什麼形狀。
 
 
 
**********************************************************************************
註一
**********
無生及無生法忍
 
 
**********************************************************************************
註二
**********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觀心/觀照是有為法

「觀心/觀照」是有為法、方便法(不以斷惑為目標就是錯誤方式),了義的
無為法是「無欲」,不必特別去觀照。


(1)在生活中,走路踢到 石子(根塵相觸時),自己必然知道,又哪裡要特
   別起心去觀照呢?所以我說這種觀心的有為法是外道默照禪。

   純粹的止禪無法斷除輪迴習氣,觀禪亦同。都必須先悟因緣法,斷了見惑
   才有可能入涅槃,至於菩薩乘用功方法,則都以無為法為準。建議有緣見
   聞者,要詳閱《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上卷不用讀)、
   《楞嚴經》


(2)在打坐時,當下果真無欲則不造作,心念不串起,當下就在無餘依涅槃中
   (大菩薩有能力:入涅槃已還復出生)。至有心生起,此起是智不是識。
   這境界說來不容易被理解,要 自己去體驗才行。


(3)心念不生有許多狀況,無想定是外道法;四無色界定亦是外道法;空三昧
   是二乘法;八地菩薩入無生法忍,能所俱泯是菩薩法;佛之寂滅忍是佛法。



--------

起心觀照是有為法,這個方法在日常生活工作、做事時無法使用,何以故?用的時候,心神都跑到自己心念是否生滅之上,這樣走路,大約活不久了,因為被車撞死!


正確的用功方法,稱為 無為法!


無為法是個方法,但用它時不必特別先起心,只需在正式用它之前,先悟淨圓覺(無生),並持用所悟之淨覺心(立志無欲)即可。若所持志堅定,則行住坐臥時時皆在用功,並不限定在打坐時才能用的起來。


修行人怎樣才能無欲呢?......這真的需要教嗎,它就是沒有七情六欲而已。


又,怎樣才算是無七情六欲呢?


自己情緒自己了知吧?當察知自己生起了欲習,察知是過,當下有三種標準作法,在《圓覺經》中有開示。於察知過錯之後,下一次就要警愓不要再生起貪欲愛習,或是不生瞋怒。


如此用功,日久功深,習氣就漸漸的不生起,打坐時也不生心念。試問:心念都不生起,還要起心去觀心嗎?當然不用,所以我才說觀心的方法是有為法、是方便法,不與法眼淨配合,純粹就是個外道法門,無法斷思惑證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這是二乘阿羅漢及六地菩薩所證境界)!

--------
其它有相關的說明(連結):

這裡有一篇客觀的 默照禪學習心得 帖子,建議有緣人去閱讀
=> 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242.htm


佛乘頓修法:無欲



第八識相分顯化過程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