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二日我註記了虛雲和尚事蹟的Youtube 頻道,今晚心較清淨把它看完,以下是看完後產生的與「虛雲大師」無關的其它佛法心得。
聯想到佛經上的一偈:
戒清淨故,便得無悔。
無悔故歡,歡故生喜。
由生喜故,身得輕安。
身輕安故,便受勝樂。
樂故心定!
以上這不完整,不知多久沒想起,能回想前半段也算不容易了!更詳細偈文參閱此處!
以下錄下半段偈文:
由心定故,便能生智。 由定發慧
智觀察故,如實知見。 斷見惑得法眼淨。
如實知故,舍貪離染。 三果或菩薩五地。
由離染故,便得解脫。 斷思惑或證菩薩六、七地。
證解脫故,能入涅槃。
以上是要寫此文時「臨時的感觸」倒不是之前已想到,才來發文。
發文目的是之前看完Youtube 後的感想,這感想雖不是上述解脫偈,卻也有些相關。
我自思惟:
如何於思惟中得到解脫?什麼狀況才是解脫、寂滅的諸層次境界呢?
《妙華蓮華經》開示佛出世一大因緣,在於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開示佛之知見,是佛應做的事,而眾生則須在聞佛開示之後,須悟佛知見,並修行而證入佛知見!
話到此,我有點熟悉感,似乎以前有多次談到當下正在談的話題......
那麼,怎樣的狀況,才算是寂滅呢?
我自思惟:
悟佛知見有三種狀態,一是純粹理上悟,與世俗智慧無異。一是悟後起修。一是悟證同時。
◆ 純粹理上悟
這與學數學一樣。初不了知而無明,經過屢次的運算,終於算出答案,而感愉悅,這純粹
是世俗人的理解,不紮實,仍受輪迴!
◆ 悟後起修
這又分漸修與頓修!
漸修,有緣看此文的佛法學習者,皆了知它是何意,就不多說了!
頓修,那是因地用一法至佛地皆不變。這在不少了義大藏經中有開示,較詳細解剖的,例
如:《楞嚴經》、《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等
建議有緣人詳閱彼三經就能悟弗知見!
對我來說,從因地至果地,我只需用「無欲(註二)」一法頓修就夠了!!
因地無欲,無欲故不生三毒,而能徐斷輪迴習氣;果地無欲,無欲則無生,能徐斷變易生
死之極微細餘習(塵沙惑)!
斷貪嗔二毒,可證菩薩五地。進斷痴習,能入寂滅(無餘依涅槃,或有餘依涅槃)。
恒與定俱,常覺不住,悟得「諸法無差別相(註三)」,諸法本質、本體相同,不應起差別
相之執見,是故不墮「自相共相、能所取、善不善」之差別相中,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
是謂菩薩七地。
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是謂八地菩薩境界。
・意識,如眼根與色塵相觸而生眼識,意識是意根與法塵相觸而生,亦如是。
・意,又名意根、末那識,是意識之所依、本質,如眼根。
・心,在《解深密經》中開示,心有三名,在不同境界則有不同名。
▻ 應於分別(意識)
不斷攝取六塵入第八識,此故稱之為心。
▻ 應於業報(末那識)
於第八識中具有待平衡的「善、不善、無記」的業報種子,此故稱之為阿賴耶識。
▻ 應於根本執著
形成一識,通稱為第八識,能「執持」善、不善、無記的種子而不失,此故稱之為阿
陀那識(被末那執持而現行後,這種子就平衡了,而不再起作用,但原始的執持功
能不失,只是不再具有得業報的功能)。
第八識,在已證菩薩乘六地開始,就改名為「異熟識」。意指不再造新種子,只是
讓既有種子逐漸的異熟/現行。如銀行中的存款,永不再新存金錢,卻在不斷的往
外提領。
◆ 悟證同時
有些人已先漸修禪定,又有不錯的慧根,在聞了義法之時,於悟佛知見的同時,也同時證
入極深境界。禪宗《六祖壇經》甚至開示:
「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
(
也有可能自以為能至佛地,卻只能到八地菩薩境界!此地之上境界
,在因地中即便能說,亦難以分辨,那是實際功夫所證,不靠嘴皮
之說,亦不依輪迴心所悟之理。意趣幽渺,篤行勝於心思口言!
呃...,自七地開始證無生法忍,無功用行即可,不必篤行!!
如我用「無欲」功夫,用到最後,不在於「必須做什麼」,反而要
注意的是「做了什麼?」
有動即乖,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既然如此,又何必要做什麼?
要注意不失心而相續「世界萬象、業果輪迴、六根所觸」!
簡單說,非必須了結因緣不去主動接觸;但觸緣時,了知即可,不
續攀緣,在二六時中,於行住坐臥反復不住所觸!
)
眾生煩惱來自染習太深,若於對治法能「再用一次、再深觸一層、更深入薰習」,就有機會增進,乃至能「解脫輪迴習氣、解脫染習」而斷輪迴!
若更進一步,迴心向大,且了知果地菩薩不能破無明,亦類如眾生輪迴來自三毒染習太重,而果地菩薩則來自於餘習太深所致,而不能破無明。此時的餘習繩然不再是三毒,而是「無明」,又謂為塵沙惑,塵沙惑乃妄(無明)之衍生!
因地果地一乘對治法,就是無所住!它普遍被理解為「無生法」。
無生,自因地始就是「無欲」之意思,心中無欲,自不生諸多亂想,即便正想亦不生。但能了知若一直行下去而不改變,必入無餘依涅槃!!一乘法行到最後,卻成了二乘果,事與願違!
若想繼續斷無明而成佛,必須「具智」!應該說須「轉識為智」。以智了知一切又「不落於執」,如我常說的「處事以智」。
智,即於根塵相觸時、依願行法時,一切悉了知而不分別(註一)!最後一切身口意行為(必然是「無功用行」)就能如以下《楞嚴經》中開示:
「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
***********************************************************************************
【註一】
*******************************
了知而不分別,乃指無二乘行者有自相共相之諸法差別相的執著。
建議多分辨「了知」與「分別」之差異。
以下我依活人各類現象,簡分三種階段。可分配從了知、分別。
A、現量境(第八識)
現量是根塵相觸而未生心之前的狀態,但還不到「了知」級別。可視為「現識」的現象。
舉個剛睡醒時狀態為例。
某甲早上醒來眼已睜開,眼根與色塵已相觸,依理此時應生出「眼識」,但實際「識(分別)」的功用沒啟動等同於零。此時未起心分別,「一無所知」,不知我是誰?這是典型「無直覺性現量境」(視為帶質境的一種)。
若此時活人的「識」的功用「不准等同於零」,那麼死人眼睛與外界色塵相觸,豈不死人也與活人一樣有眼識?...死人有嗎?!
B、了知(第七識:末那識)
「了知」可視為「直覺性現量鏡」。相當於末那識的作用。雖沒有意識參與,但已比純粹一無所知的機械性轉頭、反應還「更有靈性」。
續承上例,再過一會兒,某甲能轉頭看物,了知在看物,但仍無分別心(無此經驗的人,無法了解我在說什麼!)。
但若此時有人對他說,「看看我」或「喊一大聲」,他的耳朵是24小時都被動接收訊息,此時他必能「隨聲」轉頭看他!看他之前、之時、之後,或已起「意識分別」,也或仍沒有!(起意識,並不是必然結果,因人而異)
了知,在眾生而言,能只是直覺所產生的動作/行為,有時會帶上情緒,不必然須先經過腦袋思想過(意識分別)才能動。
聞聲好奇而轉頭,不必然須先生出意識分別;恐懼而跑開,不必然須先生出意識分別;美女裸體走過,男人轉頭看她,不必然須先生出意識分別。這些,都「很直覺」!也許,之後會隨之產生進一步的意識反應,但在意識沒反應前,光是直覺就能有轉頭、跑開的行為。
但若必須定義「直覺」有覺,就是意識活動,其實也可以,但要改一下、整理一下,自己的「認知體系」!!必要時,要跟全世界宣揚,所有人都必須遵守我的體係才行,否則在討論上可能會出差錯!最好是,自己的認知體系,與佛經定義栂同,這最省力。
體系,就如交通,規定全國遵右行,大家遵守就不會產生危險,規定左行亦然。就怕是有人開車右行,有人左行,那下場就慘了!
C、分別(第六識:意識)
分別是指意識活動。具有比較、分析、推理、歸納等較活動的能力。
再承上例。睜眼、轉頭,最後才生出「意識分別」,分別我已醒,我正在看物,分別剛才有轉頭,這是典型的「分別」現象。它的產生必須先用到意識分別。
D、佛經中的「分別」(執著)
佛經中的「分別」意義,不惟只是上述C項的「分別」義理,更具有「執著」的習氣含意!!
凡無法釋然、無法渙散自己當下執著之「了知、分別」,在佛法上都須歸入「分別」的用辭義理中。但在日常的理解上,不必然須如此,重點是約定俗成即可。了知仍是了知,分別繼續是分別。
否則,依佛法來論世事,那麼「陳義過高」是必然的結果!例如,結婚生子,在佛法來說是不必須的行為,人人遵守,此世界百年後談論它就沒意義,因無人類存在可論其意義之故!。
再論執著!...執著,在佛法上分為「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俱生我執」、「俱生法執」。
「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屬於見惑,是意識上的執著。見惑可獨立斷除!但仍須七次往還人間輪迴,才有機會斷思惑解脫輪迴。
「俱生我執」屬於思惑,是末那識上的執著(一部份是情緒上的執著,在二乘三果或菩薩乘五地斷除)。沒斷此執著前,必墮三界中輪迴,沒有了期!!
「俱生法執」屬於塵沙惑,乃「非意識、非末那識」的「衍生成十方宇宙一切之本質」的執著。
「衍生成十方宇宙一切之本質」這是我臨時起用的辭,以佛法來說是「妄(無明)」在衍生三種相續之最原始的過程時,所產生的執著。
***********************************************************************************
【註二】
*******************************
・2015-11-30 無欲頓覺法
・2020-03-04 頓覺法
***********************************************************************************
【註三】
*******************************
諸法無差別相,又名真相。我又稱彼為「虛空海」。
其如同大海,當它鼓盪生滅時,變化出各類相狀,無論這類相狀如何變更,皆不離「是海水」的本質。
這些變相的海水「自覺有我」,以此妄覺不止歇,以致輪迴三界。
諸法無差別相是一相,喻如海水。
而一相是無相!何以一相無相呢?
因為,有無是從比較產生的。當無比較時,又怎會有一相存在呢?如持刀斷首,未斷首之前有能斷的刀,及所斷的首級。一旦自斷首級,以當事人已死之故,此時不可說、不可思議!
一相絕不會獨存,它必有二相比較才知一相之意義,既然只舉一相之意,那麼就了知「一相等同無相」,因此「一相無相」。
此處「一相」,是指「虛空海」,參閱以下的說明!
・虛空海因由及成佛法
・鄰虛塵與虛空海
・云何如來,云何妄?
・「虛空海」涵意進一步闡釋
・世界與眾生成因
------------------------------------------------------------------------------------
推薦閱讀:
・八識、靈魂、了知之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