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意識滅七種識亦滅,及入滅盡定後由心驅使出定
若意識消滅,則七種識(包括第七識)也同時消滅。所以,若意識在無想定、
滅盡定时可消滅,則第七識(意根)也不會存在。請看註一佛經之說明。
(2)入無想定、滅盡定、眠熟無夢、昏厥時、正死位,是誰驅使生命體之意識醒轉?
依我所知,是心。於非佛者是妄心,又名業力;於佛是真心,又名願力。
--
第七識被一般唯識法相宗派定義成恒常執著第八識見分而以為我。但它沒有分別
能力,就是一直攀緣而已。
第七識之所以有這種現象,它來自於妄之本質。因為,妄就是不停止之二元分化
、對立的作用。
因為第七識恒執第八識見分,但若無第七識,整個唯識法相體系也能成立,因為
第八識本身就已有妄的執著習氣(心)。小乘的印度婆羅門或獨覺法門,為了物
質五根對五塵相對應之對稱性,所以才立一個淨色根來與法塵相對。只是這個多
此一舉的淨色根,被另命名為「第七識或末那識」。
--
不過,上述傳統對意根及意識作用的說法,從註二經文來看,先有意根與法塵相
解後有意識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再以阿含部所開示之識的產生來說,觸=根+
塵+識,也與傳統說法不同。意根與意識的身份,實際狀況是「展轉相因」!
在註一經文(含註二)可以看出,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意俱我(相生住滅,
見分)、我所執(流注生住滅,相分)也跟著生起,且二者是「展轉相因」,並
沒有先有末那識才有意識,或先有意識才有末那識。它們就是諸識二種生住滅之
「相」及「相續(流注),經文已說明此二者是展轉相因。
註一有三譯本,其中《入楞伽經》譯本不同於註二之譯本,有說明「意識執著取
境界生。生已種種熏習增長阿梨耶識」,這段經文又等同《解深密經》(註3)
「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之開示。
這是什麼意思呢? 是指,意俱我之意義,可以判斷出是等同於「心」之意義。
整理上述1、2大項的申論,得出:
A、意俱我=心=第八識見分。
B、我所執=相分。
C、第七識=相生住滅。
D、第六識=流注(相續)生住滅。
E、第六識及第七識是展轉相因,沒有誰比誰優先出現。
F、意識滅,則七種識亦滅。
*************************************************************
註一
**********
涅槃之定義
*************************************************************
註二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T16, p0605c
大慧言。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耶。佛言建立。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識滅。
佛言。大慧。以彼為因及所緣故。七識得生。
大慧。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藏識為因為所緣故。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為因。
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現境界風吹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
我不以自性 及以於作相
分別境識滅 如是說涅槃
意識為心因 心為意境界
^^^^^^^^^^^^^^^^^^^^
因及所緣故 諸識依止生
^^^^^^^^^^^^^^^^^^^^
如大瀑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註三
**********
不設立第七識,佛法唯識系列亦完整
不設立第七識,佛法唯識系列亦完整
No. 676 解深密經 (卷1) T16, p0692b
****************************************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
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廣慧。若於爾時一眼識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
若於爾時二三四五諸識身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同所行轉。
廣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然此瀑水自類恒流無斷無盡。
又如善淨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為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
如是廣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
若於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
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五識身轉。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於心意識祕密善巧。
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
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 我於凡愚不開演
一切種子如瀑流 恐彼分別執為我
**************************************************************
No. 675 深密解脫經 (卷1) T16, p0669a
****************************************
廣慧。彼識名阿陀那識。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識取此身相應身故。
廣慧。亦名阿梨耶識。何以故。以彼身中住著故。一體相應故。
廣慧。亦名為心。何以故。以彼心為色聲香味觸法增長故。
廣慧。依彼阿陀那識能生六種識。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識身。
廣慧。若一境界現前一識身起。無分別意識即共眼識一時俱生。
廣慧。若二三四五境界現前五識身起。無分別意識即與五識一時俱生。
廣慧。譬如流水若一緣起即生一波。若二若三乃至眾多因緣俱起即生眾波。
廣慧。而彼流水亦不斷絕。
復次廣慧。譬如無垢清淨明鏡。若有一像因緣現前即見一像。若有二三眾多像現。即能具見眾多異像。
廣慧。而彼明鏡為彼種種諸像不異。
廣慧。如彼流水明鏡像等。依止阿陀那識。住持阿陀那識。若一眼識因緣現前。即一意識共彼眼識同時取境。
廣慧。若五識身五種因緣一時現前。無分別意識即共五識一時取境。
廣慧。如是菩薩摩訶薩。依法住智。如實善知心意意識深密之法。
廣慧。而佛不說諸菩薩等是善解知心意意識深密之法。
廣慧。若菩薩不見內外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能如實知。不見阿梨耶。不見阿梨耶識不戲論心。不見眼不見色。不見眼識。不見耳。不見聲。不見耳識。不見鼻。不見香。不見鼻識。不見舌。不見味。不見舌識。不見身。不見觸。不見身識。
廣慧。菩薩不見內外意。不見內外法。不見內外意識。能如實知。
廣慧。我說如是諸菩薩等善知第一義。
廣慧。是故我說菩薩應知心意意識深密之法。
廣慧。菩薩如是解知心意意識深密法已。我說是人是真菩薩。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諸種阿陀那 能生於諸法
我說水鏡喻 不為愚人說
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眾生皆有佛性,但未成佛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三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
建議參考: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建議參考:見十二緣者即是見佛性
諸識生滅之探討
一直在生生滅滅。
(2)而且,每個識都有三相:真相、業相、轉相。除了真相無生滅(等同佛性)之外
,所有的識、包括業相、轉相都有生滅。
(3)對於意識之滅,依註一經典是必然的。若要談到正死位、熟眠無夢、昏厥無想等
意識消滅的議題,要先定義,這類的消滅於生起時,能否自覺與消滅前是同一生
命體?
是的狀況有二種:
A、同眾生所自覺之「我」。
B、同一世無我執之生命體,例如阿羅漢入滅盡定又出定,雖無我執,但能
了知是同一世生命體。
依上述定義,以意識能了知是同一世生命體為未消滅。那麼,意識滅只可能是正
死位。其餘都只是暫伏。
不過正死位,也不代表意識一定就必滅,豈不聞人死有魂魄記得死前之住處,而
於頭七歸家探視嗎?
(4)另有比較令人疑惑的二事
A、阿羅漢入涅槃斷滅意識,則其第八識是否仍存在?
有神通者,能看到入滅阿羅漢過去世宿命。所以,雖然沒在佛經看到阿羅漢入
涅槃後第八識是否還存在這開示,但以其過去六塵緣影還都存在,所以判斷其
第八識妄習還在,或改說,第八識業相是眾生所共用,無論該眾生是否入涅槃
或已成佛。
B、第八識業相滅時,業種為何沒有消失?
猜測,生滅太快,而妄習本身就是相續的異名,可以相續前失之故。如同電腦
DRAM(快閃內存)中的資料,當電腦停電一閃又生起時,因為電路板有電容器
,所以能承受一閃幾分之幾毫秒(如UPS不斷電系統)之停電,使資料不損失。
*************************************************************
註一
********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1) T16, p0483a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
大慧。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薰。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
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
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
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涅槃定義
法迄巴推薦同時參閱:
⦁ 涅槃定義及勝法涅槃
⦁ 菩薩不可思議,彈指頃即成佛不經日夜。亦有退墮聲聞辟支佛者
-------------------------------------------------------------------------------------------------------
No. 220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397) T06, p1058c
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世間諸蘊諸處諸界緣起緣生緣起支等可皆是化。諸出世間波羅蜜多。
若三十七菩提分法。
若三解脫門。
若一切空。
若諸聖諦。
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若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若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若菩薩十地。
若五眼六神通。
若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若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
若無忘失法恆住捨性。
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若由彼法所得諸果。
若依彼法施設種種補特伽羅。
豈亦是化?!
佛告善現。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無非是化。然於其中
有是聲聞所化。
有是獨覺所化。
有是菩薩所化。
有是如來所化。
有是煩惱所化。
有是善法所化。
善現。由此因緣說一切法皆如變化。等無差別。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所有斷果。謂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獨覺地或如來地永斷煩惱習氣相續。豈亦是化?!
佛告善現。如是諸法若與生滅二相合者亦皆是化。
世尊。何法非化。
/-- 非化 --/
善現。若法不與生滅相合是法非化。
世尊。何法不與生滅相合。
善現。不虛誑法即是涅槃。此法不與生滅相合。是故非化。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如世尊說。平等法性一切皆空。無能動者無二可得。無有少法非自性空。
雲何涅槃可言非化。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無有少法非自性空。此自性空非聲聞作。非獨覺作。非菩薩作。非如來作。亦非餘作。有佛無佛其性常空。此即涅槃。
是故我說涅槃非化。非實有法名為涅槃。可說無生無滅非化。
*******************************************************************
No. 375 大般涅槃經 (卷34) T12, p0835b
*******************************************************
複次善男子。善愛念心即是欲也。因善愛念。親近善友故名為觸。是名為因。因近善友故名為受。是名攝取。因近善友能善思惟。故名為增。因是四法能生長道。所謂慾念定智。是即名為主導勝也。
因是三法得二解脫。除斷愛故得心解脫。斷無明故得慧解脫。是名為實。如是八法畢竟得果。名為涅槃。
*******************************************************************
以下楞伽經三種譯本,皆可判斷在指意識滅,名為涅槃
*******************************************************
以下經文義理整理及補充:
(1)佛智仍然是流注生滅
《楞伽經》三種譯本經文皆言明「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
是外道見解。所以,第八識永遠不會停止流注,即便成佛,也
只轉識成智,流注也一樣 不停止,否則佛則不受業報,而實
際不然。
(2)下列經文說明意識滅時,則第七識亦同時滅。
(3)至於阿羅漢入涅槃之後,第八識是否也斷滅,目前沒看到有佛經
開示。只看到佛對問及阿羅漢入涅槃的去處,回答為「無記」!
以後看到相關經文時,再補充其開示。
------------------------------------------------------------------------------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T16, p0496a
------------------------------------------------------------------------------
複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雲何為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
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
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
佛言。建立。
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雲何離意識非七識。
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與相
妄想爾炎識 此滅我涅槃
彼因彼攀緣 意趣等成身
與因者是心 為識之所依
如水大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T16, p0605c
------------------------------------------------------------------------------
複次大慧。涅槃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諸法自性無性涅槃。種種相性無性涅槃。覺自相性無性涅槃。斷諸蘊自共相流注涅槃。
大慧。此四涅槃是外道義。非我所說。
大慧。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
^^^^^^^^^^^^^^^^^^^^^^^^^^^^^^^^^^^^^^^^^^^
大慧言。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耶。佛言建立。大慧言。若建立者。雲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識滅。
佛言。大慧。以彼為因及所緣故。七識得生。
大慧。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藏識為因為所緣故。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為因。
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現境界風吹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我不以自性 及以於作相
分別境識滅 如是說涅槃
意識為心因 心為意境界
因及所緣故 諸識依止生
如大瀑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4) T16, p0538b
------------------------------------------------------------------------------
複次大慧。外道說有四種涅槃。何等為四。一者自體相涅槃。二者種種相有無涅槃。三者自覺體有無涅槃。四者諸陰自相同相斷相續體涅槃。
大慧。是名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
大慧。我所說者。見虛妄境界分別識滅。名為涅槃。
^^^^^^^^^^^^^^^^^^^^^^^^^^^^^^^^^^^^^^^^^^^^^^^^^^^^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可不說八種識耶。
佛告大慧。我說八種識。
大慧言。若世尊說八種識者。何故但言意識轉滅。不言七識轉滅。
佛告大慧。以依彼念觀有故。轉識滅七識亦滅。
複次大慧。意識執著取境界生。生已種種熏習增長阿梨耶識。共意識故。離我我所相。著虛妄空而生分別。
大慧。彼二種識無差別相。以依阿梨耶識因。觀自心見境。妄想執著生種種心。猶如束竹迭共為因。如大海波。以自心見境界風吹而有生滅。
是故大慧。意識轉滅七種識轉滅。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我不取涅槃 亦不捨作相
轉滅虛妄心 故言得涅槃
依彼因及念 意趣諸境界
識與心作因 為識之所依
如水流枯竭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入滅盡定者,須慧觀諸漏盡知,才能證阿羅漢果
復次。阿難。有八解脫。
云何為八。色觀色。是謂第一解脫。
復次。內無色想外觀色。是謂第二解脫。
復次。淨解脫身作證成就遊。是謂第三解脫。
復次。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處。是無量空處成就遊。是謂第四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是謂第五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第六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是謂第七解脫。
復次。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遊。及慧觀諸漏盡知。是謂第八解脫。
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俱解脫。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優婆塞也可般涅槃,佛授第一記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時有阿支羅迦葉。為營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闍崛山。遙見世尊。見已詣佛所。
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佛告迦葉。今非論時。我今入城乞食。來還則是其時。當為汝說。第二亦如是說。第三復問。瞿曇何為我作留難。瞿曇云何有異。我今欲有所問。為我解說。
佛告阿支羅迦葉。隨汝所問。
阿支羅迦葉。白佛言。云何瞿曇。苦自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作者。此是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他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苦自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他作。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佛告迦葉。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瞿曇所問苦自作耶。答言無記。他作耶自他作耶。非自非他無因作耶。答言無記。今無此苦耶。
佛告迦葉。非無此苦。然有此苦。
迦葉白佛言。善哉瞿曇。說有此苦。為我說法。令我知苦見苦。
佛告迦葉。若受。即自受者。我應說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則他作。若受自受。受他受。復與苦者。如是者自他作。
我亦不說。若不因自他。無因而生苦者。
我亦不說。離此諸邊。說其中道。
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阿支羅迦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阿支羅迦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於正法律。心得無畏。
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作優婆塞。證知我。
阿支羅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阿支羅迦葉。辭世尊去。不久為護犢牸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
爾時世尊。入城乞食。時有眾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傳說。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辭去不久。為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諸比丘乞食已還出舉衣缽洗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座一面。
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律。辭去不久。為護犢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
世尊。彼生何趣。何處受生。彼何所得。佛告諸比丘。彼已見法知法。次法不受於法。已般涅槃。汝等當往供養其身。爾時世尊。為阿支羅迦葉。受第一記。
使阿羅漢能般涅槃的原因
答:
未斷見惑者,法眼未淨,心中有疑結未斷,必難以想像慧解脫者
無禪定力亦能般涅槃。
般涅槃原因,以已斷三毒無人我執,而能不相續外塵,於不相續
之當下,不住業力(驅動第八識相分)所現境界,不墮入三界輪
迴,而能般涅槃。
不相續之能力所依,只在心念(意識),而不在是否已曾入禪定
。否則所有已入禪定之外道,皆能般涅槃。
但也不否定,已入禪定者,一心(禪支)能力比較強者,比不能
一心入禪定之凡夫,更易於斷惑。
慧解脫者之般涅槃,以無絕對定力可以控制色身之故,必然是在
中陰身現前時而般涅槃。
尊者跋迦梨持刀自殺,佛授第一記
・阿羅漢入般涅槃,無法被感應其存在(雜阿含經)
・慧解脫阿羅漢命終時,所應持的正確心態(雜阿含經)
*********************************************************************
No. 99 雜阿含經 (卷47) T02, p0346b
(一二六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有尊者跋迦梨住王舍城金師精舍。疾病困苦。尊者富鄰尼瞻視供養。
時。跋迦梨語富鄰尼。汝可詣世尊所。為我稽首禮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言。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篤。委積床褥。願見世尊。疾病困苦。氣力羸惙。無由奉詣。唯願世尊降此金師精舍。以哀愍故。
時。富鄰尼受跋迦梨語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稽首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
世尊答言。令彼安樂。
富鄰尼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篤。委在床褥。願見世尊。無有身力來詣世尊。善哉。世尊。詣金師精舍。以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聽許。時。富鄰尼知世尊聽許已。禮足而去。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往詣金師精舍。至跋迦梨住房。跋迦梨比丘遙見世尊。從床欲起。
佛告跋迦梨。且止。勿起。
世尊即坐異床。語跋迦梨。汝心堪忍此病苦不。汝身所患。為增.為損。
跋迦梨白佛。如前又摩比丘修多羅廣說。世尊。我身苦痛。極難堪忍。欲求刀自殺。不樂苦生。
/-- 按:慧解脫阿羅漢命終前應有的態度 --/
佛告跋迦梨。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跋迦梨。色是常耶。為非常耶。
跋迦梨答言。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復問。跋迦梨。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於中寧有可貪.可欲不。
跋迦梨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佛告跋迦梨。若於彼身無可貪.可欲者。是則善終。後世亦善。
爾時。世尊為跋迦梨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即於彼夜。尊者跋迦梨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時。有二天身極端正。於後夜時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第二天言。彼尊者跋迦梨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俱禮佛足。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昨夜有二天子。形體端正。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住一面。而作是言。尊者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稽首作禮。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當往詣尊者跋迦梨比丘所。語跋迦梨言。昨夜有二天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住一面。語我言。尊者跋迦梨疾病困篤。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即沒不現。此是天語。佛復記汝。汝於此身不起貪欲。是則善終。後世亦善。
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已。詣金師精舍跋迦梨房。
爾時。跋迦梨語侍病者。汝等持繩床。共舉我身。著精舍外。我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時。有眾多比丘出房舍。露地經行。受使比丘詣眾多比丘所。問眾多比丘言。諸尊。跋迦梨比丘住在何所。
諸比丘答言。跋迦梨比丘告侍病者。令舉繩床。出精舍外。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受使比丘即詣跋迦梨所。
跋迦梨比丘遙見使比丘來。語侍病者。下繩床著地。彼比丘疾來。似世尊使。彼侍病者即下繩床著地。
時。彼使比丘語跋迦梨。世尊有教及天有所說。
時。跋迦梨語侍病者。扶我著地。不可於床上受世尊教及天所說。時。侍病者即扶跋迦梨。下置於地。
時。跋迦梨言。汝可宣示世尊告敕及天所說。
使比丘言。跋迦梨。大師告汝。夜有二天來白我言。跋迦梨比丘疾病困篤。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言。跋迦梨比丘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即沒不現。世尊復記說。汝善於命終。後世亦善。
跋迦梨言。尊者。大師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見所見。然我今日於色常.無常。決定無疑。無常者是苦。決定無疑。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於彼無有可貪.可欲。決定無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然我今日疾病苦痛猶故隨身。欲刀自殺。不樂久生。
即執刀自殺。(法迄把按:指跋迦梨說完話後,立刻就執刀自殺)
時。使比丘供養跋迦梨死身已。還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以世尊所敕。具告尊者跋迦梨。彼作是言。
大師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廣說。乃至執刀自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共詣金師精舍跋迦梨尸所。見跋迦梨死身。有遠離之色(註一)。見已。語諸比丘。汝等見是跋迦梨比丘死身在地。有遠離之色不。
諸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復告諸比丘。遶跋迦梨身。四面周匝。有闇冥之相圍遶身不。
諸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佛告諸比丘。此是惡魔之像。周匝求覓跋迦梨善男子識神當生何處。
(法迄巴按:這裡「惡魔」沒指出是誰?但本人「印象中」在其它阿含部經文中,似有看過,指的是「魔波旬」)
佛告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識神。以刀自殺。
爾時。世尊為彼跋迦梨說第一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註一
****************
法迄巴 2024/05/04 補充說明:
《莊子》或《列子》一書中,記有一神巫,善觀人色/人身輝光,能言此人何時死亡,而令人懼之!
前蘇聯科學家克里安(Semyon Kirlian)在1939年亦發明炁場照相術, 能用「Kirlian照相機」照出人身之輝光。
以我的認知,這個輝光的正式名稱應是「炁場」,是來自肉體內乙太能量揮發出肉體時,所構成的場,而且每個人的炁場並不完全相同(一般人以為, ,平面視之是六角形,如猶太教的大衛星形;若以立體視之,則應如此處圖示),也有些人稱它為「梅爾卡巴」。
詳細參閱這裡的「宇宙結構」之下各連結中的圖示及說明。
慧解脫阿羅漢命終時,所應持的正確心態
‧阿羅漢入般涅槃,無法被感應其存在 (雜阿含經)
‧尊者跋迦梨屍所持刀自殺,佛授第一記 (雜阿含經)
*****************************************************************
No. 99 雜阿含經 (卷47) T02, p0347b
(一二六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尊者闡陀。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
時。尊者舍利弗聞尊者闡陀在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聞已。語尊者摩訶拘絺羅。尊者知不。闡陀比丘在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當往共看。摩訶拘絺羅默然許之
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摩訶拘絺羅共詣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至尊者闡陀住房
尊者闡陀遙見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任/几]床欲起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闡陀。汝且莫起
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坐於異床。問尊者闡陀。云何。尊者闡陀。所患為可堪忍不。為增.為損。如前叉摩修多羅廣說
尊者闡陀言。我今身病。極患苦痛。難可堪忍。所起之病。但增無損。唯欲執刀自殺。不樂苦活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闡陀。汝當努力。莫自傷害。若汝在世。我當與汝來往周旋。汝若有乏。我當給汝如法湯藥。汝若無看病人。我當看汝。必令適意。非不適意
闡陀答言。我有供養。那羅聚落諸婆羅門長者悉見看視。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無所乏少。自有弟子修梵行者隨意瞻病。非不適意。但我疾病苦痛逼身。難可堪忍。唯欲自殺。不樂苦生
舍利弗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闡陀。眼及眼識.眼所識色。彼寧是我.異我.相在不
闡陀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闡陀。耳.鼻.舌.身.意及意識.意識所識法。彼寧是我.異我.相在不
闡陀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闡陀。汝於眼.眼識及色。為何所見.何所識.何所知故。言眼.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闡陀答言。我於眼.眼識及色。見滅.知滅故。見眼.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復問。闡陀。汝於耳.鼻.舌.身.意.意識及法。何所見.何所知故。於意.意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闡陀答言。尊者舍利弗。我於意.意識及法。見滅.知滅故。於意.意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尊者舍利弗。然我今日身病苦痛。不能堪忍。欲以刀自殺。不樂苦生。
/-- 輪迴原因 --/
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闡陀。汝今當於大師(按:指佛陀)修習正念。
如所說句。有所依者。則為動搖。
動搖者。有所趣向。
趣向者。為不休息。
不休息者。則隨趣往來。
隨趣往來者。則有未來生死。
有未來生死故。有未來出沒。
有未來出沒故。則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一苦聚集。
/-- 解脫輪迴方式 --/
如所說句。無所依者。則不動搖。
不動搖者。得無趣向。
無趣向者。則有止息。
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
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
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闡陀言。尊者摩訶拘絺羅。供養世尊事。於今畢矣。隨順善逝。今已畢矣。適意。非不適意。弟子所作。於今已作。若復有餘弟子所作供養師者。亦當如是供養大師。適意。非不適意。然我今日身病苦痛。難可堪忍。唯欲以刀自殺。不樂苦生。爾時。尊者闡陀即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
時。尊者舍利弗供養尊者闡陀舍利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闡陀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云何。世尊。彼尊者闡陀當至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
佛告尊者舍利弗。彼不自記說言。尊者摩訶拘絺羅。我供養世尊。於今已畢。隨順善逝。於今已畢。適意。非不適意。若復有餘供養大師者。當如是作。適意。非不適意耶
爾時。尊者舍利弗復問。世尊。彼尊者闡陀先於鎮珍尼婆羅門聚落。有供養家.極親厚家.善言語家
佛告舍利弗。如是。舍利弗。正智.正善解脫善男子。有供養家.親厚家.善言語家。舍利弗。我不說彼有大過。若有捨此身。餘身相續者。我說彼等則有大過。若有捨此身已。餘身不相續者。我不說彼有大過也。無大過故。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
如是。世尊為彼尊者闡陀說第一記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歡喜作禮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