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妄念的種類

以下是所觀察到的妄念種類,提出以供法友參考!


  妄念,也稱為心,粗糙的說它是分別思惟,細微的就說它是習氣。


  菩薩有五十一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佛地及妙覺不能列入),若再把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算入,那就有55個層次。我猜想,相應的妄念至少也有55層。


以下是我簡單的整理,提供參考!


◆ 第一類:思惟分別

  起邏輯思惟之演算、推理想法。或心聲發起:這是紅色杯子,那是綠色杯子。

  這是比量的範疇。


◆ 第二類:直接了知

  不生思想而能身口隨心而動。 例如,拿起紅色杯子,而不必思想那一個是紅色,於眼見之下,而能直接拿起。又如騎機車回家,不必思惟要走那一條路,而於看到應轉彎的路口就直接轉彎,而不必思惟怎麼回家。


  這是現量的範疇,不起分段式的邏輯思惟,而直接的反應。


◆ 第三類:決定

  當吾人「決定」到甲地,於是會開始找到達的方式,若是火車,就會去買火車票,然後於屆時去搭火車。眾生當「已下決定」時,就會形成一個強烈執念。


◆ 第四類:下意識執念

  有一種狀況,比「下決定」還更微細,卻是修行人不能不知的。吾人每一起心動念,其實都是在下決定,都在形成一個執念。但由於沒有浮上心頭,或是已浮上卻隱晦而沒被察知、沒被感知,所以自我就不知已形成一個執念。尤其是貪愛與瞋恨二大煩惱障所導致的執念,因為此二障在無量劫來已「變成本能」,已把非法變成了合法,所謂食色性也,就是此二障所導致的結果。


  例如,入鄉應問俗,若不反對這見解時,雖沒有下決定就一定要入鄉問俗,但由於對此觀念「產生認同」,於是就產生了個人的執念而不能自知。若這個例子改成「到劇場就要盛裝」,在認同之後,遇到聽音樂會前就在選穿衣服時,會有愛憎產生。


  本項的提出,在於警示修行人,於四威儀中,要善察己心,要無所住,不要有愛憎的欲望,不要產生分別心,即便只是極細微的認同或排斥,都會產生後續的輪迴效應。這也是佛所以要制戒的原因,使沙門不需生心,只需遵守佛戒即可。


◆ 第五類:直覺

  感受到差異。例如,某日回家時「直覺」有不對勁,但一時又說不出那裡有問題,於是走來走去的思惟、感受哪裡不對勁之後,才發現是某個傢俱被移動所致。


  提出本項,是因為吾人心中對所有六根曾接觸過的六塵,皆有一個「已形成執著的定位或習氣」。例如上述,已早把某傢俱「固執在某個位置」,所以才能有莫名的直覺產生,而能感受出差異。


  微細的染習,都是因循這種「不知不覺」的「執著習慣」,而把六塵執著為我 ,這也是「遍計所執」的習氣。


◆ 第六類:率爾反應

  這是武術家的反應。例如,遇到危險不經大腦身手就直接反應,可以說是更微細的直覺感應。這狀況已脫離分別能力,但還沒完全脫離了知能力。


  這個狀況是與「遍計所執習氣」相輔相成。由養成習氣之後,於是產生了遇到什麼狀況就有什麼反應或執著,這叫「制約」或「場地心理」,由此養成的執著,再反饋並增強遍計所執的習氣,因而形成惡性循環,當然,以武術家而言他會認為那是善的循環,這就看吾人是如何利用、操縱自己的習氣。


  一般吾人根塵相應所引起的七情六欲,也是這個範疇之內。


  在這範疇之間的反應,有的會起三毒習氣,有的並不會,這要看當初對所反應的外境之養成方法及目的,例如武術家在反應時,並不一定會有愛憎,而只是「習慣性動作」而已。


◆ 第七類:知境而不能辨

  一日我早上醒來,張開眼睛四處環顧,我似乎知道看到什麼,但又不生意識,而能判讀所看到的是什麼,可以說是茫茫然。但等意識作用之後,才知我剛才所看到的是什麼東西。這很類似昏倒後第一次張開眼的狀況,有人稱這是「現量境」,但我認為它比較接近「無想定」的現象,差別在真正無想定是不會驅動身口心,而是意識被伏住而不生。

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Kathara (11) Eckasha-Aah最高神的世界


(圖片1)

Eckasha-Aah核心種子世界 (core seed world) 包含

1. 4 Eskasha-A 頻譜 , (4x4 個時間母體 或 4x 56 = 224 個天堂) ,

2. 4x4 個 Ecka 較低世界(天堂) ,

3. 4x4 個 Eckasha 中級內部時間母體 (4x28 = 112個天堂) ,

4. 4x1 個 Ecka 世界(天堂),

5. 4x1 個 Ecka-EckashaA中級內部時間母體 ,

(包含4x7=28個 Eckasha-A較高神的世界(天堂) ,

6. 1 Ecka-Reuchea 最高內部神-種子世界,

7. 宇宙 Kathara 網格模板,

8. Cruxansatea 永恆生命梅爾卡巴場,(以後還會專章介紹 Merkaba )

9. Yunasai

由1~5項 ,一個Eckasha-Aah就有 4x4 + 4x4 + 4x4 + 4 + 4 = 56 個時間母體,(或說 224 + 16 + 112 + 4 + 28 = 384個天堂 (顯化場))

(圖片2)

在GA的分類中,人類種族位在

Eukatharista 裡的 第一旋翼(Hub)旋轉週期中,

位置是在Eckasha-Aah (Eckasha-Aah Aah-Lah 體) 宇宙地圖裡的

第3 Eckasha-A 頻譜,

第4 Eckasha 迴廊,

第4 Veca 象限 , (附圖中紅色區)

第1密度

第3維度的地球

Annunaki 則是來自

第2 Eckasha-A 頻譜,

第3 Eckasha 迴廊 ,

第1與4象限 Veca (Wesedrak 與Wesedak 母體 ,附圖中 黑色區)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菩薩發菩提心之行與學

No. 1582 菩薩善戒經 (卷1) T30, p0965c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云何名為菩提之行。菩薩若於此彼之處若學若教。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戒聞思惟是名菩提行。


菩薩摩訶薩於何處學。學有七處。何等為七。一者內義。二者外義。三者真實義。四者不可思議義。五者調眾生義。六者自熟佛法義。七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七。


云何內義。內義有十。何等為十。一者真實義。二者為他義。三者調伏義。四者安隱義。五者快樂義。六者因義。七者果義。八者現在義。九者他世義。十者畢竟義。


菩薩摩訶薩為他事故。是名內義。


真實義者。知煩惱性及對治門。


以己樂具施於眾生。志常修集無上正道。凡所求索以安眾生。既得財物心無貪吝。能以供養佛法眾僧父母師長。於千萬里求佛經典及菩薩藏。既得法已廣令流布不生祕吝。雖解深義不生高心。為生天上說持戒利。為轉輪王說布施德。為二乘道說修三昧。為得世間大果報故。教令供養佛法僧寶廣修福業。為貪心者而說貪事。為欺誑者說欺誑事。為非法人而作僮僕。菩薩摩訶薩作是事已。是名真實義。


菩薩摩訶薩所有自利悉為眾生。是名他義。


菩薩摩訶薩凡所演說。悉為破壞眾邪異見。謂無因果破戒之人不見過故。為說種種毀禁之過。為破三惡而演說法。若有退禪及善法者。為不退故而為說法。為欲增長諸善法故而為說法。欲令眾生得自在故而為說法。欲令十方世界眾生得善神足而為說法。是名調伏義。


內義者名為外義。外義者亦名內義。內外義者名調伏義。調伏義者亦名內外義。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處五智三昧。是名真實義。真實義者名內外義。


內外義者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自調。二者調他。菩薩摩訶薩善知方便。是名調伏義。菩薩所行一切善行名調伏義。


云何復名內外義。內外義者有五事。何等為五。一者淨於他身。二者長他善法。三者現在利益。四者他世利益。五者壞他煩惱。


若菩薩摩訶薩隨所修善若多若少。以教眾生同己所得。是名調伏義。菩薩摩訶薩既自安隱。復己安隱施於眾生。所謂若出世及以世間。若欲界若禪定。是名安隱義。安隱義者亦名內外義。亦名調伏義。亦名真實義。


菩薩摩訶薩內外義者。有現在樂非他世樂。有他世樂非現在樂。有現在他世樂。有非現在非他世樂。


內外義者復有四種。有人受法現世受樂他世受苦。有人受法現世受苦他世受樂。有人受法現世受樂他世亦樂。有人受法現在受苦他世亦苦。


菩薩摩訶薩若說涅槃及大涅槃八聖道分三十七品。說世間道出世間道。是名安隱義。安隱義者名內外義。內外義者名為正義。正義者名無上義無勝義安隱義常樂義。


菩薩摩訶薩受常樂者。能作內外義正義調義安隱義。


云何名快樂義。快樂義者有五種。何等為五。一者因樂。二者受樂。三者斷受樂。四者遠離樂。五者菩提樂。


云何因樂。因內外觸。因觸因緣故有受樂。是名因樂。因行善法得他世樂。是名因樂。


云何受樂。從因因緣身得增長心得安隱。是名受樂。受樂者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有漏。二者無漏。


無漏有二種。一者學地。二者無學。有漏有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有內外入故有六觸。六觸有二。一者身樂。二者心樂。五識共行名為身樂。意識共行名為心樂。


修集聖道斷諸受故。道德增長無有諸受。名斷受樂。


永離煩惱身心無患。名遠離樂。


受常樂故。名菩提樂。或有說言。無想定者名為斷樂。是義不然。何以故不斷受故。遠離樂者有四種。一者出家樂。二者寂靜樂。三者斷樂。四者菩提樂。


世間之人多有憂苦。永斷是苦名出家樂。斷欲界貪名寂靜樂。永斷煩惱名為斷樂。受常樂故名菩提樂。菩薩常能施眾生樂。名菩提樂。菩薩摩訶薩自受常樂轉施眾生。名菩提樂。


何故名因樂。是樂因故名為因樂。不名受樂。受樂者不名因樂名為性樂。斷樂者不名因樂不名受樂。以斷多樂故名為斷樂。遠離樂者不名因樂不名受樂不名斷樂。以觀生死眾過患故。名智慧樂。菩提樂者不名因樂不名受樂不名斷樂不名離樂。無邊常故名菩提樂。名無勝樂。名無上樂。亦名常樂。名寂靜樂。


菩薩摩訶薩能以如是五種之樂施於眾生。是名因義。菩薩摩訶薩常壞眾生諸惡之業示以正業。以正業故得無上道。是名因義。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受大苦惱。以受苦故能調眾生。是名因義。菩薩摩訶薩觀察善惡。能示眾生善惡之事。以開示故得大智慧。得智慧故能壞大惡。是名因義。


菩薩摩訶薩因智慧故行六波羅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果義。菩薩摩訶薩以壞貪心。壞貪心故能施眾生五種之樂。而諸眾生得是樂故。名為果義。


菩薩摩訶薩憐愍眾生。欲令一切同已受樂。是名內外義。內外義者有三種。因亦三種。果亦三種。報因報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云何名報。報有八種。何等為八。一者長壽。二者受身完具。三者得上種姓。四者得自在。五者言語微妙。六者得男子身。七者得大力。八者無能勝者。是名為八。


菩薩摩訶薩修集慈心故得長壽。是名因報。


菩薩摩訶薩樂以衣食房舍臥具病瘦醫藥施於眾生。是故獲得具足之身。菩薩摩訶薩破憍慢心。供養恭敬父母師長有德之人。是故獲得上族種姓。菩薩摩訶薩隨法而行破於非法。是故獲得自在無礙。菩薩真實不欺眾生。是故獲得言語微妙。菩薩摩訶薩常呵五欲。是故獲得男子之身。菩薩摩訶薩常樂供養佛法僧寶。是故其身獲得大力。菩薩摩訶薩常能教化一切眾生供養三寶。是故能得無能勝者。是名果報。


不害眾生。命得增長。是名報因。


樂以衣食房舍臥具病瘦醫藥施於眾生。是故菩薩得具足身。能破眾生所有憍慢故得上姓。能除眾生貧窮困苦故得自在。能壞眾生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故得妙語。讚歎男身呵責女身。以是二因得生人中受男子身。又復遠離非法欲故得男子身。


菩薩摩訶薩以清淨食施於眾生。見危懼者能為救解。是故其身獲得大力。受持正法讀誦解說。是故能得無能勝者。是為報有八種。


如是八種因三事故而得增長。何等為三。一者心淨。二者莊嚴淨。三者福田淨。


菩薩摩訶薩至心專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心淨。供養同學同法同師。是名心淨。若見若聞同學同法。心生歡喜。是名心淨。修集菩提助道之事。常樂受持書寫讀誦菩提法藏。復以此法轉化眾生。若有不受心不憂悔亦不休息。是名莊嚴淨。以此二淨名福田淨。

...(以下略,欲接續請參考「No. 1582 菩薩善戒經 (卷1) T30, p0967a」 )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果報產生原因及調伏後得菩提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40) T12, p0603a

仁者。當知定有過去業現在因緣。是故我言因煩惱生業因業受報。

仁者。當知一切眾生有過去業有現在因。眾生雖有過去壽業。要賴現在飲食因緣。

仁者。若說眾生受苦受樂。定由過去本業因緣。是事不然。何以故。

仁者。譬如有人為王除怨。以是因緣多得財寶。因是財寶受現在樂。如是之人現作樂因現受樂報。譬如有人殺王愛子。以是因緣喪失身命。如是之人現作苦因現受苦報。

仁者。一切眾生現在因。於四大時節土地人民受苦受樂。是故我說一切眾生不必盡因過去本業受苦樂也。

仁者。若以斷業因緣力故得解脫者。一切聖人不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過去本業無始終故。是故我說修聖道時是道能遮無始終業。

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應得道。是故先當調伏其心不調伏身。以是因緣我經中說。斫伐此林莫斫伐樹。何以故。從林生怖不從樹生。欲調伏身先當調心。心喻於林身喻於樹。

須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調伏心。佛言。善男子。汝今云何能先調心。

須跋陀言。世尊。我先思惟欲是無常無樂無淨。觀色即是常樂清淨。作是觀已欲界結斷獲得色處。是故名為先調伏心。次復觀色色是無常如癰如瘡如毒如箭。見無色常清淨寂靜。如是觀已色界結盡得無色處。是故名為先調伏心。次復觀想即是無常癰瘡毒箭。如是觀已獲得非想非非想處。是非想非非想處即一切智寂靜清淨。無有墮墜常恒不變。是故我能調伏其心。

佛言。善男子。汝云何能調伏心耶。汝今所得非想非非想定。猶名為想。涅槃無想。汝云何言獲得涅槃。

善男子。汝已先能呵責麤想。今者云何愛著細想。不知呵責如是非想非非想處。故名為想。如癰如瘡如毒。如箭。

善男子。汝師鬱頭藍弗利根聰明。尚不能斷如是非想非非想處。受於惡身況其餘者。

世尊。云何能斷一切諸有。佛言。善男子。若觀實相是人能斷一切諸有。

須跋陀言。世尊。云何名為實相。善男子。無相之相名為實相。

世尊。云何名為無相之相。

善男子。一切法無自相他相及自他相。無無因相無作相無受相。無作者相無受者相。無法非法相。無男女相無士夫相。無微塵相無時節相。無為自相無為他相無為自他相。無有相無無相無生相無生者相。無因相無因因相。無果相無果果相。無晝夜相無明闇相。無見相無見者相。無聞相無聞者相。無覺知相無覺知者相。無菩提相無得菩提者相。無業相無業主相。無煩惱相無煩惱主相。

善男子。如是等相隨所滅處名真實相。 (註一)
^^^^^^^^^^^^^^^^^^^^^^^^^^^^^^

善男子。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是名實相。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諦名第一義空。善男子。是相法界畢竟智。第一義諦第一義空。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無上菩提。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一生實相。萬五千菩薩得二生法界。二萬五千菩薩得畢竟智。三萬五千菩薩悟第一義諦。是第一義諦亦名第一義空。亦名首楞嚴三昧。四萬五千菩薩得虛空三昧。是虛空三昧亦名廣大三昧。亦名智印三昧。五萬五千菩薩得不退忍。是不退忍亦名如法忍。亦名如法界。六萬五千菩薩得陀羅尼。是陀羅尼亦名大念心。亦名無礙智。七萬五千菩薩得師子吼三昧。是師子吼三昧亦名金剛三昧。亦名五智印三昧。八萬五千菩提得平等三昧。是平等三昧亦名大慈大悲。無量恒河沙等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恒河沙等眾生發緣覺心。無量恒河沙等眾生發聲聞心。人女天女二萬億人現轉女身得男子身。須跋陀羅得阿羅漢果



********************************************************************
註一
*******
相滅之時,才名真實相,滅時方名為涅槃。

但,本就無「xx相」,如何又有相可滅?

所以,諸相本無生,亦無滅處,眾生顛倒,於無生中,妄執生滅。

所以,修行人只需「不顛倒」即可。

如何是不顛倒之真義?

須知,生滅來自執著。於三界內有貪瞋痴之我執;於三界外未斷無明時有法執。捨棄此二執,名為不顛倒。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由六地菩薩位,審思十二因緣

出離三界輪迴,無論是二乘、菩薩乘,皆依觀察因緣、不執著因緣和合,而終至解脫!


***********************************************************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5) T09, p0558b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五地。欲入六地。當以十平等法。何等為十。

一以無性故。一切法平等。

二以無相故。一切法平等。

三以無生故。一切法平等。

四以無成故。一切法平等。

五以本來清淨故。一切法平等。

六以無戲論故。一切法平等。

七以不取不捨故。一切法平等。

(法迄巴按:因緣和合,所以有輪迴,六地菩薩不生心造業,以無因緣和合故,無事可捨;以無因緣和合故,無事可取;所以六地菩薩「不取不捨」入於平等)


八以離故。一切法平等。(法迄巴按:諸法無生,本離生滅)

九以幻夢影響水中月故。一切法平等。

十以有無不二故。一切法平等。


菩薩以是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菩薩如是觀一切法性。能忍隨順得第六地。無生法忍雖未現前。心已成就明利順忍。


是菩薩觀一切法如是相。大悲為首。增長大悲故。觀世間生滅相。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生處。一切凡夫。常隨邪念。行邪妄道。愚痴所盲。貪著於我。習起三行。罪行福行不動行。以是行故。起有漏心種子。有漏有取心故。起生死身。


/* 十二因緣*/
所 謂業為地。識為種子。無明覆蔽。愛水為潤。我心溉灌種種諸見。令得增長。生名色芽。因名色故生諸根。諸根合故有觸。從觸生受。樂受故生愛。愛增長故有取。 取因緣故有有。於有起五陰身名為生。五陰變名為老。五陰滅名為死。老死因緣。有憂悲熱惱。眾苦聚集。是十二因緣。無有集者。無有散者。緣合則有。緣散則 無。


菩薩如是。於六地中。隨順觀十二因緣。又作是念。不如實知第一義故有無明。無明起業是名行。依行有初識。與識共生有四取陰。 依止取陰有名色。名色成就有六入。根塵合故有觸。觸因緣生受。貪樂受名為愛。愛增長名為取。從取起業名為有。業報五陰名為生。五陰變名為老。五陰壞名為 死。死別離時。貪著心熱名為悲。發聲啼哭。五識為苦。意識為憂。憂苦轉多名為惱。如是但生大苦積聚。是十二因緣。

(法迄巴按:「不如實知」就是未悟無生,且未斷見惑。若斷見惑而悟無生,即能明知六地十法,而趨向解脫道)


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使作者。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第一義中。無作者。無作事。


又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所以者何。隨事生欲心。是心即是識。事是行。行誑心故名無明。識所依處名名色。名色增長名六入。三事和合有觸。觸共生名受。貪著所受名為愛。愛不捨名為取。彼和合故名為有。有所起名為生。生變名為老。老壞名為死。


又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痴。二者為行作因。
行亦有二種作。一者生未來世果報。二者與識作因。
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受生。二者與名色作因。
名色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識起相續。二者與六入作因。
六入亦有二種作。一者能緣六塵。二者能與觸作因。
觸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觸所緣。二者能與受作因。
受亦有二種作。一者覺憎愛事。二者與愛作因。
愛亦有二種作。一者於可染中生貪心。二者與取作因。
取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增長煩惱。二者與有作因。
有亦有二種作。一者能於餘道中生。二者與生作因。
生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起五陰。二者與老作因。
老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諸根熟。二者與死作因。
死亦有二種作。一者壞五陰身。二者以不見知故。而令相續不絕。


又無明緣諸行者。無明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行緣識者。令識不斷助成識故。識緣名色者。令名色不斷助成名色故。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者。令死不斷助成死故。


無明滅故則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因滅故果亦滅。又無明愛取是三分。不斷煩惱道。行有二分。不斷業道。餘因緣分。不斷苦道。先後際相續故。是三道不斷。是三道離我我所而有生滅。


又無明及行是過去事。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事。愛取有生老死是未來事。於是有三世轉。無明滅故諸行滅。名為斷三世相續說。


又十二因緣說名三苦。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名為斷三苦相續說。


又因無明諸行生。無明滅諸行滅。以諸行性空故。餘亦如是。無明因緣諸行生。以生縛說。無明滅故諸行滅。以滅縛說。餘亦如是。


又無明因緣諸行生。是隨順無所有觀說。無明滅諸行滅。是隨順盡觀說。餘亦如是。如是逆順十種觀十二因緣法。所謂因緣分次第。心所攝。自助成法。不相捨離。隨三道行。分別先後際。三苦差別。從因緣起。生滅縛。無所有盡觀。


是菩薩隨十二因緣。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者。離作者使作者。無主屬眾因緣。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在前。滅此事餘不相續故。無相解脫門現在前。知此二種更不樂有唯大悲心教化眾生。無願解脫門現在前。

(法迄巴按:此處「無願」是指不起心做作之意思。把「無願」理解成「無作」比較恰當)


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使作者。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第一義中。無作者。無作事。


又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所以者何。隨事生欲心。是心即是識。事是行。行誑心故名無明。識所依處名名色。名色增長名六入。三事和合有觸。觸共生名受。貪著所受名為愛。愛不捨名為取。彼和合故名為有。有所起名為生。生變名為老。老壞名為死。


又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痴。二者為行作因。
行亦有二種作。一者生未來世果報。二者與識作因。
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受生。二者與名色作因。
名色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識起相續。二者與六入作因。
六入亦有二種作。一者能緣六塵。二者能與觸作因。
觸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觸所緣。二者能與受作因。
受亦有二種作。一者覺憎愛事。二者與愛作因。
愛亦有二種作。一者於可染中生貪心。二者與取作因。
取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增長煩惱。二者與有作因。
有亦有二種作。一者能於餘道中生。二者與生作因。
生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起五陰。二者與老作因。
老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諸根熟。二者與死作因。
死亦有二種作。一者壞五陰身。二者以不見知故。而令相續不絕。


又無明緣諸行者。無明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行緣識者。令識不斷助成識故。識緣名色者。令名色不斷助成名色故。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者。令死不斷助成死故。


無明滅故則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因滅故果亦滅。又無明愛取是三分。不斷煩惱道。行有二分。不斷業道。餘因緣分。不斷苦道。先後際相續故。是三道不斷。是三道離我我所而有生滅。


又無明及行是過去事。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事。愛取有生老死是未來事。於是有三世轉。無明滅故諸行滅。名為斷三世相續說。


又十二因緣說名三苦。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名為斷三苦相續說。


又因無明諸行生。無明滅諸行滅。以諸行性空故。餘亦如是。無明因緣諸行生。以生縛說。無明滅故諸行滅。以滅縛說。餘亦如是。


又無明因緣諸行生。是隨順無所有觀說。無明滅諸行滅。是隨順盡觀說。餘亦如是。如是逆順十種觀十二因緣法。所謂因緣分次第。心所攝。自助成法。不相捨離。隨三道行。分別先後際。三苦差別。從因緣起。生滅縛。無所有盡觀。


是菩薩隨十二因緣。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者。離作者使作者。無主屬眾因緣。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在前。滅此事餘不相續故。無相解脫門現在前。知此二種更不樂有唯大悲心教化眾生。無願解脫門現在前。

(法迄巴按:此處「無願」是指不起心做作之意思。把「無願」理解成「無作」比較恰當)


菩 薩修行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悲心轉增。以悲心故。勤行精進。未滿菩提法欲令滿足。菩薩作是念。有為法和合故增。離散則減。緣具故 增。不具則減。我知有為法過故。不應和合。具諸因緣。化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有為法。菩薩如是知有為法無性。離堅固相。無生無滅。與大慈悲和合。不捨眾生。 即得無障礙般若波羅蜜光明現在前。


得是智慧具足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而不住有為法。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 足無上菩提法故。菩薩住現前地。得勝空三昧。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究竟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生空三昧。如實離虛妄空三昧。略空三昧。離分別不 分別空三昧。如是等萬空三昧門現在前。無相無願三昧亦如是。


是菩薩住現前地。深心。決定心。真心。甚深心。不轉心。不捨心。廣 心。無邊心。樂智心。慧方便和合心。如是等心。轉勝增長。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論師不能傾動。入於智地。轉聲聞辟支佛地。決定向佛智。一切眾魔。 及諸煩惱。所不能壞。安住菩薩智慧明中。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專以智慧方便行助菩提法。是菩薩住現前地。於般若波羅蜜偏勝。得明上順忍。以順是法無有違逆。


菩薩住現前地。得見數百千萬億佛。恭敬供養。尊重讚嘆。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於諸佛所。聽受正法。如說修行。令佛歡喜。是人轉勝。知佛法藏。乃 至無量百千萬億劫一切善根。轉妙明淨。譬如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菩薩住現前地。以慧方便故。一切善根。轉勝明淨。餘地不及。譬如月明。能令眾生。身 得清涼。四種風吹不能遏絕。菩薩住現前地。善根轉勝。能滅眾生煩惱之火。四種惡魔所不能壞。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現前地。菩薩住是地。多作善化自在天王。 智慧猛利能破一切增上慢者。聲聞問難不能窮盡。有所施作。佈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唸佛。不離唸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 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於須臾間。得百千億三昧。乃至能示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能過是數。若干百千萬億劫。 不可計知。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諸菩薩已得 具足五地行
知諸法無性 無相無生滅
本來常清淨 無有諸戲論
諸法常離相 不取亦不捨
性空猶如幻 離二無分別
隨順如是行 得入第六地
住明利順忍 以智慧力故
觀察於一切 世間生滅相
悉知諸世間 皆從無明有
無明若滅者 則無有世間
觀察因緣法 隨順第一義
而不壞緣報 所作及假名
如實無作者 亦無有受者
如是觀有為 如雲無實事
不知真諦義 名之為無明
從是則生思 身口業行果
從行故有識 即生於名色
如是次第起 生死苦惱聚
了達於三界 但從貪心有
知十二因緣 在於一心中
如是則生死 但從心而起
心若得滅者 生死則亦盡
無明二種作 緣痴作於業
乃至於老死 壞散五陰聚
從於此事邊 具出於苦惱
是事若盡者 苦惱則亦滅
無明若具足 相續則不滅
因緣若盡者 相續則亦斷
無明及愛取 即是煩惱道
行及有是業 餘分則是苦
痴行為過去 識名色六入
觸受是現在 餘則未來世
痴業識名色 六入名為行
觸受是苦苦 餘分則是壞
痴從眾緣生 則有於諸縛
眾緣若滅者 諸縛則亦斷
從因而生果 因滅則果滅
如是觀諸法 自性則皆空
隨順於無明 則有諸世間
若能不隨順 是則斷於有
從是則有是 是無則無是
如是十種觀 甚深因緣法
因緣分次第 去來及現在
作不捨一心 分別有三道
三種苦差別 生滅於縛法
無所有及盡 能行逆順觀
菩薩如是入 十二因緣法
知空如夢幻 無作者受者
如是觀因緣 智者修於空
事滅不相續 入於無相行
知此二虛假 於中無所願
但以大悲心 愍度於眾生
如是諸大士 修習解脫門
悲心愛樂佛 無量諸功德
知諸有為法 皆從和合有
得萬空三昧 無相無願定
智慧轉增進 入於上順忍
得於諸菩薩 無礙智解脫
如是諸善根 轉勝利明淨
供養無量佛 諸佛所稱讚
於諸如來所 出家學佛道
入佛諸法藏 善根轉增長
猶以琉璃寶 瑩磨於真金
光明轉清淨 餘所不能及
如月行虛空 清涼被一切
四種風所吹 不能令遏絕
菩薩智慧光 滅諸煩惱火
四魔不能壞 其義亦如是
菩薩住是地 多作善化王
諸根悉猛利 能破增上慢
所作諸善業 皆悉隨智慧
聲聞諸問難 不能得窮盡
是佛子若欲 如是勤精進
須臾即能得 百千億三昧
見於百千億 十方世界佛
如秋清涼時 月光明淨好
如是第六地 深妙難知見
聲聞所不了 大士略說竟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 

No. 384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 (卷2) T12, p1024b
此經又名:菩薩處胎經。

佛告彌勒。汝豈不憶古昔無數阿僧祇劫。去此西北六十二恆河沙剎。佛名平等。其剎名無形。如今現在說法。無有辟支佛聲聞乘。無有日月時節劫數多少。彼佛教化盡一佛界。現界眾生。盡得成佛。更不移處他佛世界。

云何彌勒。當名彼佛為過去未來現在耶。

彌勒白佛言。亦過去現在未來。何以故。皆從諸剎往至彼土。諸緣盡眾生盡。得度脫故現有現在(注一)。

佛告彌勒。汝今現在耶。
(法迄巴釋:這是雙關語。意指,您有現在嗎?及,您已成佛了嗎?)

對曰。不也世尊。名雖現在。行不現在。前行過去。後行未至。識、念、思惟三事成就。是故無現在。
(法迄巴釋:
  所有時間、空間,都是妄的作用,成佛者不執著當下的變相,因此「現在」執著。即便「現在」
  仍然在識的流注中,被賦名為「住」,而可能產生「妄的作用」!所謂佛,即非佛,是謂佛!
 )

佛即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想幾識耶。

彌勒言。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化。非無識也。

復次。微識極微細過於微塵。此微塵識不可睹見。如來威神入彼教化皆令得度。

彌勒當知。未有狐疑(注二)。此微塵識亦受四氣亦有四生。

何以故。眾生無邊。邊亦無邊(注三)。如來亦無邊。道亦無邊。一切言有。有亦無有。無界無處無住。亦無教授化眾生者。此名逆順三昧。不住。不不住。一相無相。不著不縛亦無真際。修治道場淨佛境界。權變無數。非下劣所及。


**********************************************************************
  注釋(2022-09-22補述)
************************************
【注一】
應該是大正新脩大藏經 (或其所引用的中國藏經)的「斷句錯誤」。

原段落是:「諸緣盡眾生盡。得度脫故現有現在。」
應改正為:「諸緣盡眾生。盡得度脫故。現有現在。

要看懂它的意思,須同時理解以下經文:『
  佛告彌勒。汝今現在耶。
  對曰。不也世尊。名雖現在。行不現在。前行過去。後行未至。
  識、念、思惟三事成就。是故無現在。


法迄巴釋:
三事和合所成,是因緣法,依此因緣和合現象而被稱為「現在」。這個所謂的「現在」之認知,只是個錯覺,甚至是妄想!

實際並沒有一個真實的「現在」曾存在過!

因緣和合之剎那,它又滅了,剎那剎那的成住壞空是生滅之必然!!所以,「現在」只是個名稱,實際不存有「現在」!如彌勒菩薩所開示:『 名雖現在。行不現在。前行過去。後行未至。識、念、思惟三事成就。是故無現在。 』

識:應理解為「意識」。
念:應理解為「心」義,今心之故。
思惟:應理解為「意」,具了知、「思」心所功能。「思」偏向俱生我執(思惑);「了知」偏向分別我執(見惑)。

此三項意旨,須歸納入「心、意、意識」三項。


◆ 特別注意
  不要把識的「流注住」當成「現在」,否則就是「未悟佛知見」,是不懂佛法弘揚目的
  的傻子,或是「純抬槓」,閩語稱為「噠(咋)嘴鼓」,意指就是渣子純粹來找碴的!

  佛在《解深密經》亦有四句偈,在警愓修行人不要把「流注」現象當作「真實、我」來看待   ,四句偈如下: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佛法定義一切皆是「不間斷地生滅」,它被稱為「無常」,以無常故,所以無我!「流注住」
  有「住」義,這剎那間不就是「我」嗎?......

  佛法中對「我」的定義,是「常而不變」 ,這個我存在嗎?...當然不存在!

  但若把「常」義,延伸其義為「長期不變是謂常(即便中間有生滅)」(這是佛陀時代曾出
  現過的觀念,現今在維基百中科仍可看到這樣的解釋「常」義
),而不是「永恒不變是謂常」 ,那麼,如來藏之「體」義,就有生滅無常的現象。

例如,境風吹識浪,識浪出於第八識,於是第八識有生滅,是謂無常,但在外道的見解
,無量劫後第八識習氣瀑流仍繼續的在流注,第八識仍存在,外道以此認為「有生滅」
的第八識是常,它謂「業相」。而佛法對於第八識之常,在《楞伽經》中是定義於
「真相」,它是八不含義之常。雖然二者皆得到「泛名第八識」是常,但此常之義理已
完全不同(中共常用這一套手法偷換概念。經濟統計數字不好看就改變「統計原則」)。

由於對「常」義理解不同,佛法行者與外道就產生了爭執,這原因來自外道沒有正見所
致!這也是何以上述《解深密經》四句偈中的「不開演」原因。

  「常」義,須理解為「永恒不變」,具有八不含義。即便「境風吹識浪」,識浪是第八識
  的「變相」,但識浪的波峰或波谷,哪一處又離大海而獨立存在了呢?所以,智者論解脫
  法或佛法,須具智依「體、相、用、法」來論。論議目的,必須歸於「破執」!這是因明
  辯論之訴求。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又,有一些愚痴人搞怪,在「我」之前冠一個「真」字,稱有「真我」實在,以真我二字來
  取代真如、如如。佛菩薩真的辛苦,以無量時間調教「無明眾生」放棄我見,吾輩具智者豈
  可不知,這種「經過眾生意識所想像出來」的「真我」,也仍是「劣法」,乃屬於「見取見」
  ,並不是《大般涅槃經》中所揭示之「常、樂、我、淨」之意義。即便眾生說的跟佛一模一樣
  ,也還是見取見,以未斷「俱生我執」之故!這種說法與聖相同,卻不被佛所認可的狀況,可
  參閱右列經文的開示:「同偈語,帝釋說即非善受,阿羅漢說即善受


------
由「現在」一辭,引起我有意願說明「真常」及其與「變相」之二者關係。

「所謂相在,即非實在,是謂實在」!

相在,如同空花、旋火輪,看似存在,以本體立場而言實不存在,它只是眾生的錯覺,所以被稱為「妄」!說它「非實在」,則因為它非永恒常在,而是剎那剎那的變化不止。

就試著把它擬人化說說。

這就如同丈夫從家中外出上班,經過餐廰時就順手拿個餅乾下肚,結果老婆看到「就執著」這件事,一輩子忘不了,一直拿來嘮叨!而老公不勝其煩的說:「就是個生滅變化中一瞬間的事,過去就過去了,有必要一直執著不放嗎?」......

眾生就像這位老婆一樣的放不下!所以眾生的「妄之執」,等同這位老婆「一直把這件事反復拿出來碎碎唸」的行為。這樣一直拿來干擾老公,也這樣的輪迴不休的自我煩惱,同時可能令與她有關的其它人,因見聞此事也跟著煩惱!!例如家中的小孩。

「非實在」的意義已說,但為何又說不執著它實在,才是實在呢?這是因為,所有一切的相都是本體的變相!!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之謂也。當然說這個「變相」也等同「真相」,是從體相用法之「體」上來說的。例如,真如之海被境風吹起識浪,此變相之浪本質仍是真如之海。

想了解上述這種思想,建議參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以下舉其重點之偈文:
    悉離諸根量,無事亦無因,已離覺所覺,亦離相所相。
    陰緣等正覺,一異莫能見,若無有見者,云何而分別?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陰非在陰,亦非有餘雜。
    亦非有諸性,如彼妄想見,當知亦非無,此法法亦爾。
    以有故有無,以無故有有,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
    或於我非我,言說量留連,沉溺於二邊,自壞壞世間。
    解脫一切過,正觀察我通,是名為正觀,不毀大導師。


看完上述偈文,我只有用另一段佛語來感嘆:
  大慧,是名三藐三菩提佛陀!
  大慧,三藐三菩提佛陀者,離一切根量!

而我個人形容的常用語是:「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已破除執著就不再執著六塵的各類反應)

再續變相議題!

無論相是怎麼變,都不離本體而顯化!本體如同黃金塊,被妄力鑄成金碗、金筷子、金湯匙,碗、筷、匙不是同一相,但它的本質卻相同都是黃金。

因為「變相」的「變」之動作,是本體的生滅現象,以「相」而言,因為本體自無始以來,就永恒不斷地生滅!因此所變而產生之相,全都是本體的變相。有差別的是,眾生「自覺有我」,而執著此變相,而已斷三毒的聖人,了知變相而不執著。

這個「變相」之「變」的行為,無論是否已被眾生執著,它都是「妄」,以本體立場而言,妄不存在!而眾生及修行者為了辨識妄的現象,把導致這個「變」的動作之來源,稱為「妄」!!

依於妄,於是有諸多「實際不存在,但又存在」的各類現象(相)!到底它是存在或不存在,要依立場而言!對於有身見的執著者,佛就開示苦、空、無常、無我之四諦法,乃至十二因緣法;有常見者,開示般若;有空見者,開示大般涅槃法...,如此等等依眾生習氣、立場而有不同破法!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智者應「如實知」,看透一切表相是背後的妄所變!而「妄」則是您當下的執著!以科學觀點來說,當下執著時,量子波函數就塌陷,於是三界中的三種相續就成立!!

------
依於識蘊,以下再舉三界內的三種相續來說說!


△ 眾生相續之遞嬗意義,如下:

妄(俱生法執) => 第八識 (見分之法執 + 相分之法執) => 妄繼續演化,致第八識見分繼續執著
=> 第七識(意根)
=> 意識(意根+六塵相) => 前五識 (前五根 + 前五塵相)

△ 世界相續(十方宇宙)之遞嬗意義,如下:
妄(俱生法執) => 第八識 (見分之法執 + 相分之法執) => 妄繼續演化,致第八識見分繼續執著
=> 第七識(意根)
=> 三界;即量子波函數塌陷 (意根 + 第八識相分)


△ 業果相續(輪迴)之遞嬗意義,如下:

妄(俱生法執) => 第八識 (見分之法執 + 相分之法執) => 妄繼續演化,致第八識見分繼續執著
=> 第七識(意根)
=> 貪嗔二元化執著(人類即靈魂,非人類則為依於不同頻率而產生之生命體)
=> 具靈魂之生命體的輪迴投生(地水火風、植物與動物肉體、人類肉體,這些都不能投生)

眾生類別參閱「 十二類眾生

------
做個總結。本帖全部經文之精髓在於:
  「本體(如如)」及「本體變相(妄)」的概念!
  即,本體即一切(真常),而所有一切皆是本體的變相(真常唯心)!

性覺必明,如如本無妄!妄為明覺,奈何「自覺有我」出現眾生。三界依於「覺明」而生,以下引《楞嚴經》第四卷眾生相續的經文,說明眾生產生之原因: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再引用《楞嚴經》中引起三種相續之經文,說明所有一切真正產生的原因(三界及高於三界的法執):
  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
以下的問答有更精細的說明:
  請教:「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之真義

我個人稱如如中又出現眾生的現象,以客觀角度來說,稱其為「必然性」!即所謂的「自然」。這就何以「眾生無量」度之不盡的原因,因為本覺大海一直不斷地產生新的眾生之故!我稱此如如的本覺大海為為「虛空海」,它一直如虛空般的「常在」,卻又一直如大海一般的「生滅」!

「自然、因緣」在《楞嚴經》中被佛所否決,有這類現象乃來自眾生的「妄覺」所致!若能入佛知見,則不會認同「自然、因緣」的意義。

既然我懂這道理,又為何在上文說「必然性」呢?......這樣形容吧,眾生吃飯,佛是否也吃飯?

  若佛也吃飯,為何不墮入眾生數而輪迴呢?
  若佛也吃飯,為何不墮入眾生數而輪迴呢?
  若佛也吃飯,為何不墮入眾生數而輪迴呢?
  (重要的話要說三遍)

本想讓有緣人自己仔細反復的思考,或找尋經文來取得答案,但我不在您身邊,無法確定您真能悟得結論,因此就直接在這裡說破吧!結論是因為:

  雖有生滅相,眾生有執著,佛無執著!!

簡單興例,有緣見聞者您看電影,看到惡人被好人給殺了,心中覺得舒爽,出了電影後,您會依這個舒爽感,就去找惡人殺了嗎?......,相信正常人不會做這些反社會的事,雖然「這個社會」問題非常大!而正常人不做殺惡人之原因非常多,主要在於幾點:
  1、這是警察的工作。
  2、國家社會長久教育不允許。
  3、於心不忍
  4、不想自尋煩惱
  5、沒經驗

其它未說的因素就更多了...!簡單的歸結,那就是:「具有自我克制能力」!

  而佛的克制能力更變態,已把「克制」本身這個拘束也克制了,無無之後就是「不可說、不可思議」!
  如人以刀自然其首,未斷之前有首、刀之二元現象,既斷之後則「不可說、不可思議」。

再以佛的主觀角度來說,心生眾生生,心滅眾生滅!(「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心念寂滅,不是阿羅漢境界,而是八地菩薩的境界。因此,佛經開示,此時必須經由佛來「啟智門」,否則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建議參閱:「云何如來,云何妄?」及該文之下所附的二個推薦閱讀文章(有較詳細解釋「虛空海」之意義)。


【注二】
未有狐疑,應做「莫」有狐疑。
「未」字與「莫」字意思相近,但絕不相同。


【注三】
疑是經文錯舛,應作「識亦無邊」。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印光大師開示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行住坐臥。穿衣喫飯。從朝至暮。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唸佛外,不起別念。
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菩薩雖見空法,而不作證!

【法迄巴注】
不作證,意指不住、不取、不滿足於彼。若於空法作證,
則住二乘境界,不得菩提,無法斷妄證真。
*****************************************************
**********************

No. 220d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63) T07, p0907a

時善現便白佛言。云何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現入空定。


佛告善現。若諸菩薩行深般
若波羅蜜多。觀諸色受想行識空。作此觀時不令心亂。若心不亂則如實見法。雖如實見法而不作證。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云何菩薩
雖見空法而不作證。


佛告善現。是諸菩薩觀
法空時先作是念。我應觀法諸相皆空。而於其中不應作證。我為學故觀諸法空。不為證故觀諸法空。今是學時非為證時。是諸菩薩未入定位。攝心於境非入定時。菩薩爾時雖不退失菩提分法而不盡漏。


所以者何。是諸
菩薩成就廣大智慧善根。能自審思我於空法。今時應學不應作證。我應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諸法空圓滿一切菩提分法。不應今時證於實際。墮二乘地不得菩提。


譬如
有人勇健威猛。所立堅固形貌端嚴。六十四能無不具足。於餘伎術學至究竟。具多最勝功德屍羅。聰慧巧言善能酬對。具慈具義有大勢力。諸有所為皆能成辦善事業故功少利多由此眾人無不敬愛。有因緣故將其父母妻子眷屬發趣他方。中路經過險難曠野。其中多有惡獸怨賊。眷屬大小無不驚惶。其人自恃多諸伎術。威猛勇健身意泰然。安慰父母妻子眷屬。勿有憂懼必令無苦。疾度曠野至安隱處。彼人爾時化作種種勇銳兵仗。遇諸怨敵令彼見之自然退散。故彼壯士於曠野中。惡獸怨賊無傷害意。善權方便將諸眷屬。疾度曠野至安樂處。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愍生死苦諸有情類。繫念安住慈悲喜捨。攝受般若波羅蜜多殊勝善根。方便善巧如佛所許持諸功德。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雖具修空而不作證。深心愍念一切有情。緣諸有情慾施安樂。是諸菩薩超煩惱品。亦超魔品乘地。雖住空定而不盡漏。雖善習空而不作證。


爾時菩薩住空定中。雖於相不執而不證無相。如堅翅鳥飛騰虛空。自在翱翔久不墮落。雖依空戲而不住空。亦不為空之所拘礙。諸菩薩眾亦復如是。雖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而不住空無相無願。乃至佛法未極圓滿。終不依彼永盡諸漏。如有壯夫善閒射術。欲顯己伎仰射虛空。為令空中箭不墮地。復以後箭射前箭筈。如是展轉經於多時。箭箭相承不令其墮。若欲令墮便止後箭。爾時諸箭方頓墮落。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攝受殊勝方便善巧。乃至善根未極成熟。終不中道證於實際。若時善根已極成熟。便證實際得大菩提。是故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皆應如是。於深法性審諦觀察。若諸佛法未極圓滿不應作證。


爾時善現便白佛言。甚奇世尊。希有善逝。是諸菩薩能為難事。雖學深法而不作證。佛告善現。如是如是。此諸菩薩誓不棄捨一切有情能辦斯事。謂諸菩薩發廣大心。為脫有情生死苦故。雖數引發三解脫門。而於中道不證實際。所以者何。所欲度脫不應捨故。方便善巧所護持故。不應中間證於實際。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菩薩有大方便。真是眾生善知識

No. 203 雜寶藏經 (卷3) T04, p0461a


(二八)仇伽離謗舍利弗等緣

昔有尊者舍利弗目連。遊諸聚落。到瓦師所。值天大雨。即於中宿。
會值窯中先時有一牧牛之女。在後深處。而聲聞人。不入定時。無異
凡夫。故不知見。


彼牧牛女。見舍利弗目連其容端政。心中惑著。便失不淨。


尊者舍利弗目連。從瓦窯出。仇伽離善於形相。觀人顏色。知作欲相
不作欲相。見牧牛女在後而出。其女顏色。有成欲相。不知彼女自生
惑著而失不淨。


即便謗言。尊者舍利弗目連。婬牧牛女。向諸比丘。廣說是事。時諸
比丘。即便三諫。莫謗尊者舍利弗目連。時仇伽離心生瞋嫉。倍更忿
盛。


有一長者。名曰婆伽。尊者舍利弗目連。為說法要。得阿那含。命終
生梵天上。即稱名為婆伽梵。

(編按:阿那含果人,命終生四禪五不還天之一,但此人只生
    大梵天,這代表是外顯小乘行,內密大乘心)


時婆迦梵。遙於天上。知仇伽離謗尊者舍利弗目連。即便來下。至仇
伽離房中。


仇伽離問言。汝是阿誰。答言。我是婆伽梵。


為何事來。梵言。我以天耳。聞汝謗尊者舍利弗目連。汝莫說尊者等
有如此事。如是三諫。諫之不止。


反作是言。汝婆伽梵。言得阿那含。阿那含者。名為不還。何以來至
我邊。若如是者。佛語亦虛。梵言不還者。謂不還欲界受生。時仇伽
離。於其身上。即生惡瘡。從頭至足。大小如豆。


往至佛所。而白佛言。云何舍利弗目連。婬牧牛女。佛復諫言。汝莫
說是舍利弗目連是事。聞佛此語。倍生瞋恚。時惡疱瘡轉大如奈。


第二又以此事。而白於佛。佛復諫言。莫說此事。疱瘡轉大如拳。


第三不止。其皰轉大如瓠。身體壯熱。入冷池中。能令冰池甚大沸熱
。皰瘡盡潰。即時命終。墮摩訶優波地獄。


爾時比丘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尊者舍利弗目連等。為他重謗。


佛言。過去劫時。舍利弗目連等。曾為凡夫。見辟支佛出瓦師窯中。
亦有牧牛女。從後而出。即便謗言。彼比丘者。必與此女。共為交通
。由是業緣。墮三惡道中。受無量苦。今雖得聖。先緣不盡。猶被誹
謗。


當知聲聞人。不能為眾生作大善知識。所以者何。若舍利弗目連。為
仇伽離。現少神足。仇伽離必免地獄。不為現故。使仇伽離墮於地獄



如此之事。佛作是說。是菩薩人。如鳩留孫佛時。有一仙人。名曰定
光。共五百仙人。在於山林中草窟裡住。時有婦人。偶行在此。值天
降雨風寒理極。無避雨處。即向定光仙所。寄宿一夜。明日出去。諸
仙人見之。即便謗言。此定光仙。必共彼女。行不淨行。


爾時定光。知彼心念。恐其誹謗。墮於地獄。即昇虛空。高七多羅樹
。作十八變。諸仙人見已。而作是言。身能離地四指。無有婬欲。何
況定光。昇虛空中。有大神變。而有欲事。我等云何。於清淨人。而
起誹謗。


時五百仙人。即五體投地。曲躬懺悔。緣是之故。得免重罪。當知
薩有大方便。真是眾生善知識


佛言。爾時定光仙人者。今彌勒是也。爾時五百仙人者。今長老等五
百比丘是也。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6) T09, p0564c

菩薩亦如是。住不動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何況當生諸世間心。

...(中略)...

諸佛子。若諸佛不與菩薩起智慧門者。是菩薩畢竟取於涅槃。棄捨利益一切眾生。

------
推薦同時參閱﹕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