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識只轉不滅)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94b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我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眾妙法門。此是一切諸佛菩薩。入自心境離所行相。稱真實義諸佛教心。唯願如來為此山中諸菩薩眾。隨順過去諸佛。演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有四種因緣眼識轉。何等為四。所謂不覺自心現而執取故。無始時來取著於色虛妄習氣故。識本性如是故。樂見種種諸色相故。


大慧。以此四緣阿賴耶識如瀑流水。生轉識浪。如眼識餘亦如是。於一切諸根微塵毛孔眼等。轉識或頓生。譬如明鏡現眾色像。或漸生。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心海亦爾。境界風吹起諸識浪。相續不絕。


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異。業與生相相繫深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身轉。


大慧。與五識俱。或因了別差別境相有意識生。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為因。而於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俱時而起。無差別相各了自境。


大慧。諸修行者入於三昧。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但作是念。我滅諸識入於三昧。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其餘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實行者。以智慧力了諸地相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能知之耳。


大慧。諸修行人宴處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分別流注。得諸三昧自在力通。諸佛灌頂菩薩圍繞。知心意意識所行境界。超愛業無明生死大海。是故汝等應當親近諸佛菩薩如。實修行大善知識。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等諸色   鹽貝乳石蜜
  花果日月光   非異非不異
  意等七種識   應知亦如是
  如海共波浪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動   種種波浪轉
  藏識亦如是   種種諸識生
  心意及意識   為諸相故說
  八識無別相   無能相所相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心能積集業   意能廣積集
  了別故名識   對現境說五


*************************************************************************
法迄巴 論述
**************************
開題經文之真正意義,並不是「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而是指對某些已入三昧者,自言已滅識,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滅識,因為「 以彼不滅習氣種故 」,而只是「 不取諸境 」,而自以為「 識滅 」。

要注意,這裡的「識」是指第八識。

這裡要討論的議題有二方面:

  1、一定要滅習氣種子,才算是滅識嗎?

  2、若習氣種子可滅,那麼三種相續(世界、眾生、業果)是以何為本
    而現行?

【論】
  若成佛者已滅習氣種子,那麼釋迦牟尼佛何以又受三個月的馬麥之報呢?

  雖然,自十地菩薩開始,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受報,但這前提也必須有
  習氣種子(一般唯識法派之通識)才行,若佛已滅習氣種子,則釋迦牟
  尼佛的受三個月馬麥之報,就變成為:

  1、自己把已滅的習氣種子變出來......,這說法令人覺得荒謬!

  2、習氣種子並沒有消滅,只是不現行而說為「滅」。

  3、滅習氣種子之滅,是指自在與不自在

    習氣種子依它的功能有不同屬性,分成見分種子(執著種子、習
    氣種子)及相分種子(純資料種子)。

    例如,存於電腦記憶體(內存)中的程式(程序)資料,當電力
    (喻如業力)給予作業系統執行權時,而作業系統有二個功能:

      A、把執行權交給預設記憶體(內存)的某位址,讓此位址
        裡的資料變成程式,具有執行權(見分、能)。

      B、A項的執行程式去記憶體(內存)某處(Heap or Stack)
        取出資料,這些被取出的資料沒有執行權,只是純資料
        (相分、所)。

    而佛受業報,則是自在執行權(斷無明的見分)動態決定要受報
    。所以,開題帖經文中所謂「不滅習氣種子」之「不滅」是指「
    不自在見分 」,而佛所擁有是「 自在見分 」(斷無明的見分)
    。

    開題的經文所說的「習氣種子」,是專指不能自在、可導致生死
    的見分習氣種子,變現十方世界的相分種子,則是另一類的相分
    種子。

    而且,所謂「滅」也只是指讓此見分種子能否被自在控制或不能
    被自在控制的差別。能,就轉識成智;不能,就是生死中的業識
    。對於沒入無餘依涅槃者,識是永遠不滅,只是轉名為「智」。

    不過,「有生即有滅,無有不滅者」,雖然識轉名為智,但亦不
    離生滅,又怎能說習氣種子常存而不滅耶?

    所以,在下懷疑也許習氣種子還是會滅,只是它消滅的時間要非
    常、非常、非常的久,久到比無量不可思議劫還久!而且,佛不
    會說此事,因為恐執著常樂我淨眾生會生出煩惱而不學習佛法!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楞嚴經七處徵心之心義

一、心之經例

  1、在《楞嚴經》中(註一),佛說明一切是妄的變現,而以世界相續、眾生相
    續、業果相續的把十方宇宙中的一切分類。


  2、又,在《華嚴經》的覺林菩薩又有一與心有關的了義四句偈,您應該也聽說
    過:「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3、在註二中,佛又說: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以及: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上述經例1及3,有二種解釋,一是相反意義,一是相同意義。詳見註一經文及
  本人在註一之後的說明。


二、簡述

  心,它的義理,被分派到眾生、佛之上時,它又有不同意義。以下我儘量說明之
  。


  心,它有所謂妄心、真心的分別。於眾生稱為妄心,於佛稱為真心。本人定義此
  處真心是有生滅含意。

    (另特別說明,楞嚴經中之心義經文,前後翻譯的有點亂,易令人迷
     惑,例如註一經文: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此經中說汝身、汝心,之後,又說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這段經文中有二個心義,很明顯是不同義理。

     所以,在看楞嚴經時,要特別注意上下文義,有時心是指有生滅
     含意,有時則是指無生滅含意。)


  在眾生身上,有所謂「妄、業、識」,但分派至佛時就變成了「真、願、智」。
  其實它們是同一個功能,只是有顯密、深淺、自在不自在的分別而已。

  1、當「註一」中的妄(錯覺)產生之後,於是顯化成十方宇宙的「世界相續、
    眾生相續、業果相續」三大類。


  2、而唯識法相宗所依經典,則把此妄視為第八識之業相及轉相。第八識之真相則
    無生滅。而佛經又開示,對此第八識亦名為心(註三)。

 
  3、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八識(心)可以被分成「見分(能)、相分(所)」共
    二類。(有人又多加了自證分。某些無聊人士看到自證分之後,又加了證自證
    分。其實,就見分及相分二種分法,就已能完整概括所有義理,沒必要多此一
    舉搞四分法。


    我常說,上上根人聞一空字則徹悟,對上根人還得再說「空空」,對中根人又
    得說「空空空」。如是下去,對不能領悟空義者,此空義還真說不盡......,
    上述對第八識功能做三分法、四分法就是這類不會領悟者所說。)​


  簡單又重複的說: 「所有一切」 皆是心所變現! (此處心指生滅)


三、舉例:同業共感

  那麼,某人說要把您我所看到的車子,變成一堆土,行不行? 我說:有能力則
  行。若能變且變完之後,您我果然就看到車子變成一堆土,能變化的原因,是因
  為「共業」。


  那麼,某人說要把精神病者所看到的三個太陽中的二個正常人看不到的太陽,變
  成一堆土行不行? 我說:不行。因為某人與精神病者沒有共業,除非某人也跟這
  精神病者一樣,都看到三個太陽,而且還是同樣的三個才行。


四、結論

  生滅之心在哪裡?...... 只要自覺有所了知時,了知者(能)及所了知者(所)
  就是心之所在。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0a

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

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略)...

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略)...

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2) T19, p0110c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法迄巴註:
  見此經文,請勿誤解成,身及心及山河虛空大地,皆是妙明真心所變現。它的意
  思更適合 「 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這是二個意思。前者是大海喻、黃金喻,
  後者是虛空喻、空花喻。大海喻被稱為勝義有,虛空喻被稱為畢竟空。


  大海喻是指,有一個恒常存在的佛性,但它無生滅,卻會變相。如同大海不增不
  減,卻會變出浮漚、海浪、漩渦、海牆...等諸相。又如黃金塊,可以變現金碗
  、金筷、金湯匙...等諸相。雖有變現,但本質相同。


  虛空喻是指,有一個恒常存在的佛性,但它無生滅,也不會變相。所有生滅的存
  在,都只是錯覺,如空花、水月、陽燄。例如浮雲自生於虛空,自滅於虛空,而
  虛空不隨其生而生,亦不隨其滅而滅。虛空雖無生滅,但必存在,否則浮雲無虛
  空則不能顯化。如同佛性雖然無生滅但也必存在,否則十方宇宙之一切不能顯化
  。


  以上大海喻、黃金喻及虛空喻、空花喻,都有出現在佛經中,因此才變成佛教數
  千年來的二大爭執宗派。而本人,對於佛性又舉出五義一事的說法來說明,請參
    考: 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
註三
******
No. 676 解深密經 (卷1) T16, p0692b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意識滅七種識亦滅,及入滅盡定後由心驅使出定

(1)意識滅,七種識同時消滅
 
   若意識消滅,則七種識(包括第七識)也同時消滅。所以,若意識在無想定、
   滅盡定时可消滅,則第七識(意根)也不會存在。請看註一佛經之說明。
  

 
(2)入無想定、滅盡定、眠熟無夢、昏厥時、正死位,是誰驅使生命體之意識醒轉?
 
    依我所知,是心。於非佛者是妄心,又名業力;於佛是真心,又名願力。

   --
   第七識被一般唯識法相宗派定義成恒常執著第八識見分而以為我。但它沒有分別
   能力,就是一直攀緣而已。
 
 
   第七識之所以有這種現象,它來自於妄之本質。因為,妄就是不停止之二元分化
   、對立的作用。
 
 
   因為第七識恒執第八識見分,但若無第七識,整個唯識法相體系也能成立,因為
   第八識本身就已有妄的執著習氣(心)。小乘的印度婆羅門或獨覺法門,為了物
   質五根對五塵相對應之對稱性,所以才立一個淨色根來與法塵相對。只是這個多
   此一舉的淨色根,被另命名為「第七識或末那識」。
 
   --
   不過,上述傳統對意根及意識作用的說法,從註二經文來看,先有意根與法塵相
   解後有意識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再以阿含部所開示之識的產生來說,觸=根+
   塵+識,也與傳統說法不同。意根與意識的身份,實際狀況是「展轉相因」!
 
 
   在註一經文(含註二)可以看出,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意俱我(相生住滅,
   見分)、我所執(流注生住滅,相分)也跟著生起,且二者是「展轉相因」,並
   沒有先有末那識才有意識,或先有意識才有末那識。它們就是諸識二種生住滅之
   「相」及「相續(流注),經文已說明此二者是展轉相因。
 
 
   註一有三譯本,其中《入楞伽經》譯本不同於註二之譯本,有說明「意識執著取
   境界生。生已種種熏習增長阿梨耶識」,這段經文又等同《解深密經》(註3)
   「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之開示。
 
 
   這是什麼意思呢? 是指,意俱我之意義,可以判斷出是等同於「心」之意義。
 
 
整理上述1、2大項的申論,得出:
 
 A、意俱我=心=第八識見分。
 
 B、我所執=相分。
 
 C、第七識=相生住滅。
 
 D、第六識=流注(相續)生住滅。
 
 E、第六識及第七識是展轉相因,沒有誰比誰優先出現。
 
 F、意識滅,則七種識亦滅。
  
 
*************************************************************
註一
**********
涅槃之定義

 
 
*************************************************************
註二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T16, p0605c  
 
大慧言。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耶。佛言建立。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識滅。
 
 
佛言。大慧。以彼為因及所緣故。七識得生。
 
 
大慧。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藏識為因為所緣故。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為因。
 
 
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現境界風吹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
 
  我不以自性   及以於作相
  分別境識滅   如是說涅槃
 
  意識為心因   心為意境界
  ^^^^^^^^^^^^^^^^^^^^
 
  因及所緣故   諸識依止生
  ^^^^^^^^^^^^^^^^^^^^ 
  如大瀑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註三
**********
不設立第七識,佛法唯識系列亦完整

不設立第七識,佛法唯識系列亦完整

**************************************************************
No. 676 解深密經 (卷1) T16, p0692b
****************************************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


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廣慧。若於爾時一眼識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


若於爾時二三四五諸識身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同所行轉。


廣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然此瀑水自類恒流無斷無盡。


又如善淨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為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


如是廣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


若於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


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五識身轉。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於心意識祕密善巧。


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


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   我於凡愚不開演  
  一切種子如瀑流   恐彼分別執為我 


**************************************************************
No. 675 深密解脫經 (卷1) T16, p0669a
****************************************
廣慧。彼識名阿陀那識。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識取此身相應身故。


廣慧。亦名阿梨耶識。何以故。以彼身中住著故。一體相應故。


廣慧。亦名為心。何以故。以彼心為色聲香味觸法增長故。


廣慧。依彼阿陀那識能生六種識。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識身。


廣慧。若一境界現前一識身起。無分別意識即共眼識一時俱生。


廣慧。若二三四五境界現前五識身起。無分別意識即與五識一時俱生。


廣慧。譬如流水若一緣起即生一波。若二若三乃至眾多因緣俱起即生眾波。


廣慧。而彼流水亦不斷絕。


復次廣慧。譬如無垢清淨明鏡。若有一像因緣現前即見一像。若有二三眾多像現。即能具見眾多異像。


廣慧。而彼明鏡為彼種種諸像不異。


廣慧。如彼流水明鏡像等。依止阿陀那識。住持阿陀那識。若一眼識因緣現前。即一意識共彼眼識同時取境。


廣慧。若五識身五種因緣一時現前。無分別意識即共五識一時取境。


廣慧。如是菩薩摩訶薩。依法住智。如實善知心意意識深密之法。


廣慧。而佛不說諸菩薩等是善解知心意意識深密之法。


廣慧。若菩薩不見內外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能如實知。不見阿梨耶。不見阿梨耶識不戲論心。不見眼不見色。不見眼識。不見耳。不見聲。不見耳識。不見鼻。不見香。不見鼻識。不見舌。不見味。不見舌識。不見身。不見觸。不見身識。


廣慧。菩薩不見內外意。不見內外法。不見內外意識。能如實知。


廣慧。我說如是諸菩薩等善知第一義。


廣慧。是故我說菩薩應知心意意識深密之法。


廣慧。菩薩如是解知心意意識深密法已。我說是人是真菩薩。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諸種阿陀那   能生於諸法  
  我說水鏡喻   不為愚人說 

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眾生皆有佛性,但未成佛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27) T12, p0524b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三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
建議參考: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建議參考:見十二緣者即是見佛性

諸識生滅之探討

(1)於註一經典中已說明,諸識皆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所以,每個識都
   一直在生生滅滅。


(2)而且,每個識都有三相:真相、業相、轉相。除了真相無生滅(等同佛性)之外
   ,所有的識、包括業相、轉相都有生滅。


(3)對於意識之滅,依註一經典是必然的。若要談到正死位、熟眠無夢、昏厥無想等
   意識消滅的議題,要先定義,這類的消滅於生起時,能否自覺與消滅前是同一生
   命體?


   是的狀況有二種:
     A、同眾生所自覺之「我」。

     B、同一世無我執之生命體,例如阿羅漢入滅盡定又出定,雖無我執,但能
       了知是同一世生命體。


   依上述定義,以意識能了知是同一世生命體為未消滅。那麼,意識滅只可能是正
   死位。其餘都只是暫伏。


   不過正死位,也不代表意識一定就必滅,豈不聞人死有魂魄記得死前之住處,而
   於頭七歸家探視嗎?


(4)另有比較令人疑惑的二事

  A、阿羅漢入涅槃斷滅意識,則其第八識是否仍存在?

    有神通者,能看到入滅阿羅漢過去世宿命。所以,雖然沒在佛經看到阿羅漢入
    涅槃後第八識是否還存在這開示,但以其過去六塵緣影還都存在,所以判斷其
    第八識妄習還在,或改說,第八識業相是眾生所共用,無論該眾生是否入涅槃
    或已成佛。


  B、第八識業相滅時,業種為何沒有消失?

    猜測,生滅太快,而妄習本身就是相續的異名,可以相續前失之故。如同電腦
    DRAM(快閃內存)中的資料,當電腦停電一閃又生起時,因為電路板有電容器
    ,所以能承受一閃幾分之幾毫秒(如UPS不斷電系統)之停電,使資料不損失。


*************************************************************
註一
********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1) T16, p0483a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


大慧。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薰。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


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


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


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涅槃定義

法迄巴推薦同時參閱:
 ⦁ 涅槃定義及勝法涅槃
 ⦁ 菩薩不可思議,彈指頃即成佛不經日夜。亦有退墮聲聞辟支佛者
-------------------------------------------------------------------------------------------------------
No. 220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397) T06, p1058c

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世間諸蘊諸處諸界緣起緣生緣起支等可皆是化。諸出世間波羅蜜多。

  若三十七菩提分法。

  若三解脫門。

  若一切空。

  若諸聖諦。

  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若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若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若菩薩十地。

  若五眼六神通。

 
  若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若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

  若無忘失法恆住捨性。

  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若由彼法所得諸果。

  若依彼法施設種種補特伽羅。

豈亦是化?!


佛告善現。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無非是化。然於其中

  有是聲聞所化。

  有是獨覺所化。

  有是菩薩所化。

  有是如來所化。

  有是煩惱所化。

  有是善法所化。


善現。由此因緣說一切法皆如變化。等無差別。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所有斷果。謂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獨覺地或如來地永斷煩惱習氣相續。豈亦是化?!


佛告善現。如是諸法若與生滅二相合者亦皆是化。


世尊。何法非化。


/-- 非化 --/
善現。若法不與生滅相合是法非化。


世尊。何法不與生滅相合。


善現。不虛誑法即是涅槃。此法不與生滅相合。是故非化。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如世尊說。平等法性一切皆空。無能動者無二可得。無有少法非自性空。


雲何涅槃可言非化。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無有少法非自性空。此自性空非聲聞作。非獨覺作。非菩薩作。非如來作。亦非餘作。有佛無佛其性常空。此即涅槃。


是故我說涅槃非化。非實有法名為涅槃。可說無生無滅非化。


*******************************************************************
No. 375 大般涅槃經 (卷34) T12, p0835b
*******************************************************
複次善男子。善愛念心即是欲也。因善愛念。親近善友故名為觸。是名為因。因近善友故名為受。是名攝取。因近善友能善思惟。故名為增。因是四法能生長道。所謂慾念定智。是即名為主導勝也。


因是三法得二解脫。除斷愛故得心解脫。斷無明故得慧解脫。是名為實。如是八法畢竟得果。名為涅槃。


*******************************************************************
以下楞伽經三種譯本,皆可判斷在指意識滅,名為涅槃
*******************************************************
 以下經文義理整理及補充:

 (1)佛智仍然是流注生滅

    《楞伽經》三種譯本經文皆言明「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
     是外道見解。所以,第八識永遠不會停止流注,即便成佛,也
     只轉識成智,流注也一樣 不停止,否則佛則不受業報,而實
     際不然。


 (2)下列經文說明意識滅時,則第七識亦同時滅。


 (3)至於阿羅漢入涅槃之後,第八識是否也斷滅,目前沒看到有佛經
    開示。只看到佛對問及阿羅漢入涅槃的去處,回答為「無記」!

    以後看到相關經文時,再補充其開示。


------------------------------------------------------------------------------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T16, p0496a
------------------------------------------------------------------------------
複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雲何為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


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


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


佛言。建立。


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雲何離意識非七識。


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與相
  妄想爾炎識   此滅我涅槃
  彼因彼攀緣   意趣等成身
  與因者是心   為識之所依
  如水大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T16, p0605c
------------------------------------------------------------------------------
複次大慧。涅槃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諸法自性無性涅槃。種種相性無性涅槃。覺自相性無性涅槃。斷諸蘊自共相流注涅槃。

大慧。此四涅槃是外道義。非我所說。

大慧。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
^^^^^^^^^^^^^^^^^^^^^^^^^^^^^^^^^^^^^^^^^^^

大慧言。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耶。佛言建立。大慧言。若建立者。雲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識滅。

佛言。大慧。以彼為因及所緣故。七識得生。

大慧。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藏識為因為所緣故。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為因。

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現境界風吹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我不以自性   及以於作相
  分別境識滅   如是說涅槃
  意識為心因   心為意境界
  因及所緣故   諸識依止生
  如大瀑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4) T16, p0538b
------------------------------------------------------------------------------
複次大慧。外道說有四種涅槃。何等為四。一者自體相涅槃。二者種種相有無涅槃。三者自覺體有無涅槃。四者諸陰自相同相斷相續體涅槃。


大慧。是名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


大慧。我所說者。見虛妄境界分別識滅。名為涅槃。
^^^^^^^^^^^^^^^^^^^^^^^^^^^^^^^^^^^^^^^^^^^^^^^^^^^^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可不說八種識耶。


佛告大慧。我說八種識。


大慧言。若世尊說八種識者。何故但言意識轉滅。不言七識轉滅。


佛告大慧。以依彼念觀有故。轉識滅七識亦滅。


複次大慧。意識執著取境界生。生已種種熏習增長阿梨耶識。共意識故。離我我所相。著虛妄空而生分別。


大慧。彼二種識無差別相。以依阿梨耶識因。觀自心見境。妄想執著生種種心。猶如束竹迭共為因。如大海波。以自心見境界風吹而有生滅。


是故大慧。意識轉滅七種識轉滅。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我不取涅槃   亦不捨作相
  轉滅虛妄心   故言得涅槃
  依彼因及念   意趣諸境界
  識與心作因   為識之所依
  如水流枯竭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入滅盡定者,須慧觀諸漏盡知,才能證阿羅漢果

No. 26 中阿含經 (卷24) T01, p0582a

復次。阿難。有八解脫。


云何為八。色觀色。是謂第一解脫。


復次。內無色想外觀色。是謂第二解脫。


復次。淨解脫身作證成就遊。是謂第三解脫。


復次。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處。是無量空處成就遊。是謂第四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是謂第五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第六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是謂第七解脫。


復次。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遊。及慧觀諸漏盡知。是謂第八解脫。


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俱解脫。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優婆塞也可般涅槃,佛授第一記

No. 499 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 (卷1) T14, p0768c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時有阿支羅迦葉。為營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闍崛山。遙見世尊。見已詣佛所。


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佛告迦葉。今非論時。我今入城乞食。來還則是其時。當為汝說。第二亦如是說。第三復問。瞿曇何為我作留難。瞿曇云何有異。我今欲有所問。為我解說。


佛告阿支羅迦葉。隨汝所問。


阿支羅迦葉。白佛言。云何瞿曇。苦自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作者。此是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他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苦自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他作。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佛告迦葉。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瞿曇所問苦自作耶。答言無記。他作耶自他作耶。非自非他無因作耶。答言無記。今無此苦耶。

佛告迦葉。非無此苦。然有此苦。

迦葉白佛言。善哉瞿曇。說有此苦。為我說法。令我知苦見苦。

佛告迦葉。若受。即自受者。我應說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則他作。若受自受。受他受。復與苦者。如是者自他作。

我亦不說。若不因自他。無因而生苦者。

我亦不說。離此諸邊。說其中道。

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阿支羅迦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阿支羅迦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於正法律。心得無畏。

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作優婆塞。證知我。

阿支羅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阿支羅迦葉。辭世尊去。不久為護犢牸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

爾時世尊。入城乞食。時有眾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傳說。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辭去不久。為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諸比丘乞食已還出舉衣缽洗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座一面。

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律。辭去不久。為護犢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

世尊。彼生何趣。何處受生。彼何所得。佛告諸比丘。彼已見法知法。次法不受於法。已般涅槃。汝等當往供養其身。爾時世尊。為阿支羅迦葉。受第一記。

使阿羅漢能般涅槃的原因

>使阿羅漢能般涅槃的原因是什麼?
答:
  未斷見惑者,法眼未淨,心中有疑結未斷,必難以想像慧解脫者
  無禪定力亦能般涅槃。


  般涅槃原因,以已斷三毒無人我執,而能不相續外塵,於不相續
  之當下,不住業力(驅動第八識相分)所現境界,不墮入三界輪
  迴,而能般涅槃。


  不相續之能力所依,只在心念(意識),而不在是否已曾入禪定
  。否則所有已入禪定之外道,皆能般涅槃。


  但也不否定,已入禪定者,一心(禪支)能力比較強者,比不能
  一心入禪定之凡夫,更易於斷惑。


  慧解脫者之般涅槃,以無絕對定力可以控制色身之故,必然是在
  中陰身現前時而般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