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入定中,如何定慧等持?

>入定中,如何定慧等持?
復:
  定,是何意義,假設樓主已正確理解,簡單說有四禪八定的共法。

  使定慧等持,這是指要能入「滅盡定(滅受想定)」之意思。於
  一般的四禪八定中,因為「慧」的加持,使得定境而超入「滅盡
  定。

  凡能入滅盡定者,依南傳說法必須至少達到三果才能入,但依北
  傳大藏經說法,則,凡能入滅盡定者,皆證阿羅漢果。

  那麼,怎樣才能使慧與定等持呢?......

  其實,就算此二者沒等持也沒關係,只要能達到「慧解脫」就能
  解脫輪迴的束縛。

  定慧等持,於三界內大約有二個時間點,一是無色界非有想非無
  想定,二是色界四禪定。前者用慧入滅盡定,稱為與定等持。後
  者是由四禪定時,心量向大(菩薩乘)而立超三界,而稱為定慧
  等持。

  有緣見聞者,若能理解上述所說,那麼,最後就是要去理解,怎
  樣行為,才算是用慧呢?

  所謂的用慧,指的是用「毗婆舍那」法!

  「毗婆舍那」法在《圓覺經》中稱為「禪那」,又名「念數門」。
  指的是,身口意的生起,皆能了知,於了知時而不執著。在《金
  剛經》稱為「應無所住」,若能達到,就是「而生其心」,這個
  心是指「真心」,又名為「智」。

  心若無所住於身口意之所生,無論是主動的,或是被動接觸六塵
  而生,逐漸的達到就能逐漸的解脫三毒的束縛,乃至達到菩薩八
  地境界,乃至佛境界,真正解脫之後,就稱為「已生真心」,至
  少能解脫三界輪迴。

  毗婆舍那的細節用法,可點按《修行要領》(隆波帕默比丘開示)
  ,於所說法中,要注意其所說的「保持快樂」,只是一時的方便
  法,終須捨棄,若自心堅強,則保持平等心、無住心,才是正見!

※其它可參考文章﹕
 ‧佛乘禪那法 與 觀心法之差別相
 ‧正觀正覺的禪那法(也是正確的毘婆舍那)

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滅妄證真

>空間怎麼轉換為能量?
復﹕
  此問題與「眾生如何產生的」相同!

  譬如以黃金為體,可鑄成金碗(相)、金筷(相)等無量種相
  狀,而各種相皆具有其作用,如金碗可盛物(用)、金筷可挾
  物(用)。

  試問﹕現成的金碗,又如何能變成金筷呢?
  來與以下的疑問比較一下﹕空間怎麼轉換為能量呢?

  金碗,是黃金加工鑄成,現在把已鑄成的金碗,再轉成金筷。
  空間,是不止歇的妄化成,現在把現成的空間,再轉成能量。

  無論黃金變成任何相狀,各相狀又具有何種作用,其本質都
  是黃金,其成相皆經過加工才鑄成。

  無論妄變成任何相狀,相狀又具有何種作用,其本質都是妄
  ,其成相皆經過「不止歇」才化成。

  科學、醫學等各種學科,乃至科幻小說,現在我們當下的打
  字,及呈現的網絡,真的、假的、似真的、似假的,一切的
  一切都不離本質的妄!

     由黃金鑄成的各種金相如是!
     由空間轉換成的能量亦如是!

  《楞嚴經》剖析妄原因,及滅妄方法,云﹕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
    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
    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
    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
    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無限化身與二種生死

>我們凡夫的業報身,五藴幻化的肉身,為什麼只有一個呢
>,有沒有人有多個身的
復﹕
  有!

  (1)機制說明

     由妄化成眾生,而自覺有我,當下只察知我存在,是只有
     一身,也就是樓主所謂的肉身,但一身不代表只是肉身,
     天人就是化身。

     修行人深入禪定,至四禪時,或已證三三昧暨其它
     三昧時,若修習化身功能,則能有「意生身」,如我所知
     入四禪時能力弱,只能化身一個,至八地菩薩就幾乎没有
     限制。

     上述意生身如同軟體,若複製一個,就能被執行一個,若
     複製無量個,在電腦(三昧力)能負荷之下,就能執行無
     量個。


  (2)生死

     第八識中的相分,如同電腦硬碟中的資料,是所有眾生共
     有的,但不同軟體(眾生)卻在執行時,「被設定(已習
     慣)」只去執行特定部份資料,而變現成十方宇宙、六塵
     、業力報應結果與輪迴投生環境。

     而最終產生「生死效應」的(聖人的變易生死、眾生的分
     段生死(指輪迴)),如同軟體能執行的機制,其過程是
     比較複雜些,如CPU搬運資料, RAM暫存資料等,簡單來說
     ,就是「電腦硬體架構及電力」的綜合作用,而產生此軟
     體可執行的能力。

     以眾生來說,分段生死(輪迴)就是第八識中的「見分」
     。簡單來講,無論見分、相分皆來自於「妄的作用」,如
     同軟體的「電力」之作用。

     無電時,電腦不產生作用。無妄時,也就無生死(變易生
     死、分段生死)。

  佛、妙覺菩薩及等覺菩薩,已轉識成智,即是指已把「妄轉成真
  」,生死不再不自在,但仍不離生滅現象。所以眾生有妄、業、
  識,佛、妙覺菩薩及等覺菩薩則轉成真、願、智。

2019年2月3日 星期日

究竟佛及第八識含藏功能失效的猜想

(以下沒校稿,出錯處請自行腦補)

例如,佛的大圓鏡智之純映照,這功能,七地菩薩還沒把第
八識轉成大圓鏡智,肯定無此能力,這就分出大般涅槃領域
的「了知」至少就有二個階層存在。

眾生不知阿羅漢境界,而阿羅漢不知七地及以上果地菩薩境
界,這樣的下階不知上階境界,是否也有可能,一般佛之上
還有「究竟佛」存在
,只是一般佛須無量無邊時間
之無量無邊次方的恒、久、遠,才有機會能達到此境界?

而因為時間太久,久到「一般佛」也承受不了,以致於發生
第八識含藏的種子「出現遺失現象」,而使得一般佛完全不
了知有「第八識的含藏也有漏失的現象」的事,同時因為如
此而不了知有所謂「究竟佛」能被出現,或本來已知,卻遺
失了所了知的記憶種子而不記得了?!

或甚至第八識漏失的現象,發生在「究竟佛」平均所需成佛
的時間之前(例如菩薩成為一般佛,也有時間限制,須三大
阿僧祇劫的時間,但也有很快的現象,如《妙法蓮華經》的
八歲龍女即身成佛),以致無量無邊久遠大劫以來,一直沒
足夠時間出現究竟佛?!

若有上述狀況,則第八識含藏功能,也不必然是恒久遠,也
是有漏失!只是漏失所需時間太久、太久,久到它遺失了,
一般佛也不了知。乃至已知了,一般佛也不說此事給眾生了
知,以免引起眾生恐慌而不願學大乘佛法。

這如同科幻小說中的某甲穿越到過去,殺了自己父母,使得
時間線叉出新枝平行宇宙,於是回到原時間點時(已叉出的
新枝宇宙),卻沒有任何曾認識的朋友認得他,以致這個某
甲變成例外人物,而一般佛也似如此的,因為第八識漏失現
象,忘了究竟佛的存在。

像這樣由太久遠的時間,所導致的第八識種子漏失,使得一
般佛「完全不知第八識有漏失現象」,因為這個現象也被某
些佛忘掉了,而沒忘的佛又不說此事。

不過,以下的推測,一般佛又不可能不知道,若第八識種子
有漏失現象這件事:

  雖然「漏失時間點」之前的所有種子已漏失的這現象
  ,使得一般佛「無法自覺」去追究此事,但在漏失時
  間點之後的所有事件,應該也有某些與之前的事件有
  邏輯關係,若去推理,會發現如同昨日開始,之前記
  憶全消失的詭異現象,吾輩眾生對這現象都能感到奇
  異,那麼一般佛又怎可能不因此而推理出「第八識有
  漏」的現象呢?!

所以,若真有「第八識種子漏失現象」存在,而吾輩不能從
佛經中發現此類開示,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

  一般佛故意不說!

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一般佛雖然是無妄語,是真實語者,但
不說話,就沒有妄語,也依然是無妄語的真實語者。

而且,佛度化眾生解脫生死,也會只說眾生能接受的話,以
免眾生知道太多而恐慌不學解脫輪迴或破無明的佛法,不去
斷除輪迴痛苦。

再說,用佛法來攻擊佛法,「有生即有滅,無有不滅者」,
既然「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的表現出識有二
種生住滅現象,那麼又怎能說「第八識含藏功能是永遠無漏
」的話呢,因為種子一直在生滅呀!...已滅了之後,種子
還能存在嗎?若仍存在,這顆種子就是所謂的「焦芽敗種」
不再能起任何作用!但,這又算是什麼滅義?...是把滅定
義成「扭曲變直或變圓,並不是消失」是謂滅之義嗎?

這如同阿羅漢入涅槃無有去處,吾輩雖不知到底有無去處,
但卻能肯定「不受後有」,這倒推出來,就是阿羅漢入無餘
依涅槃後「永遠消失了」,寂滅,也等同是斷滅!

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念與識的次第分析

《楞伽經》(三種譯本)開示﹕
  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
  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
  滅。

識的生滅快到...,我個人都認為比意識了知還快,雖然沒有佛經這
麼坦白的指出意思,但,卻有各類經文可佐證。如《楞嚴經》云﹕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本。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試問﹕意根已滅,意識亦不能生,摩訶迦葉以什麼能力可了知耶?
這段文字把「心念」與「意識」等同了,這......,實在不是適合
的翻譯。

但仍可見,了知的功能,應「不惟具有意識之比較功能」,它比意識
還微細,最好的說法是隸屬於「心」(第八識)的層次,說成「心念
」更恰當。

「念」是今心,當下心的住相(反射)就是念,這大約是人類目前所
知最細微的生滅,可惜翻譯時搞砸,把「心念」二字嵌了進去.....

所以可猜測,意識之察知時,應該是由若干心念所組成才具有察知這
類亦含蓋比較功能的現象,而摩訶迦葉之了知,若没翻譯錯誤,的確
不因心念,那麼就還有比「心念反射」(應該把它理解成「圓鏡現影
」能力才適當嗎?)更微細的狀況,使得摩訶迦葉具有了知能力。

剛好,我恰巧知道還真有這能力,在「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的經
文中顯示出「
  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
  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
  化」。

上述經文,與《楞伽經》開示諸識二種生住滅,合在一起理解,可判斷
出,了知的能力,可細微到每一識的生、住、滅程度,它的「產出了知
結果」,估計來自於與以下相差不多的過程﹕

  電腦CPU藉由二暫存器來做硬件邏輯判斷,而得出
  此二暫存器中,哪一個的數值比較大?

當上述結果得出,並於屏幕上顯出時,此流程的傳輸(生)、呈現(住)
、刷屏(滅),就相當於人類的意識生住滅。

略整理一下(有一些没在上述文中講解)﹕
   識(智)之生住滅相
 > 識(智)之現量直接反射(或等同「識之生住滅相」,
          相對佛來說就是大圓鏡智的映射)
 > 心念 (見註一)
 > 第八識見分執著(即七、八地境界平等性智,。對眾生而言
           是第七識本身)
 > 痴的習氣
 > 貪瞋的習氣
 > 意識現量境 (習氣之微細,應該列在意識各種境之前)
 > 近乎不分別的直覺
 > 意識了知(心念反應。估計須幾個識生住滅才能產生。了知之過程
        ,如同電腦CPU得出比較中哪個暫存器值比較大)
 > 意識比量境(傳統粗糙的比較、分別能力)

識生住滅、見分、心念、直覺、分別、了知、分別等各種反應的次第,這
還不是現今醫學技術乃至科技,所能分別出彼此關係時候,但估計大約與
上述次第相關。

*************************************************************
註一
****************
把心念排在末那識之思的前面,是依六地菩薩能入寂滅,卻不能念
念入,而七地菩薩卻可達成,這顯示心念在此二地之中有分層次。

這也顯示,心念之生滅,比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還要
微細。因為,五遍行只能存在有餘依涅槃的境界之內,也就是即便
三毒已斷,若沒入無餘依涅槃,仍然還是有五遍行的餘習存在。

那麼,七地菩薩念念覺,是否仍有五遍行的習氣嗎?我認為不會有
!因為,每個心念都已能無住而入寂滅,所以不會有漏而有「偏計
所執」或「依他起」的餘習存在(六地及阿羅漢才會有)。

這種寂滅,不是二乘的涅槃寂滅,反而應歸類於大菩薩的「大般涅
」領域,此所以七地菩薩能證無生法忍之原因吧!

又例如《楞嚴經》中所開示的「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的境界,就是屬於不可思議的大般涅槃之列


我現在反而好奇七地至佛地中間還有五個層次,自七地開始就已踏
入這種大般涅槃領域,那麼,五個層次的境界又不同,豈不是意指
「了知」在這領域也仍有層次的?!

因為上述「了知於大般涅槃有層次可能」的現象,於是我本人就有
了﹕究竟佛及第八識執藏功能失效的猜測

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自覺現今境界

自覺今日已入xxxx(慧解脫路,非俱解脫路),何以故?

 1、已對所有一切不再感興趣
 2、對女人也一樣不感興趣

不過,仍未斷貪欲愛習、也包括瞋習。

---------------------------------------------------------------------------------
2021-04-04 自述



---------------------------------------------------------------------------------
2019-07-07 出家自述

没想到進步這麼快,前陣子觸緣已漸消習氣,已潛出家心願,於前二日才自述過一次,述歷月來的心得,07/05才心想是否該出家專修了?心念嬝繞至昨夜就已決須出家,至今日某網友善緣問「本願」時,決定公開自稱為出家人!

  剃除心中煩惱絲,依於十方諸佛而為師,持戒於涅槃,
  立志於十方無量佛菩薩菩提願,常行十波羅蜜道,
  是為勝義僧!

  本字法迄巴,號為無量願清涼菩薩!

---------------------------------------------------------------------------------
2019-07-05 自述

三層菩薩行:
 ⦁ 保 任 :內無所欲,外無所住 (果地覺)
 ⦁ 菩薩行 :依願隨緣了業 (菩薩行誼)
 ⦁ 轉識成智:處事以智 (行的累了,效率不佳,是該放手就直接放手而不執著)

------
凌晨閱《佛說未曾有因緣經》至「修菩薩道所應行法:十波羅蜜」有感,自覺習氣又薄了一分!

死,是一定會到達,那麼我活著是為了什麼呢?若不篤實用功,就會於恍忽間不察,而被七情六欲(貪嗔習氣)給轉走,遺忘活著之目的。

看了上述經文時,覺得很溫馨貼切,字字都能體會並認同,恍如當下「立志」斷無明,必可斷無明!而修行用功方法就是這個方便。

其實無論是用哪一種無為法,頓修也好,漸修也罷,都會經過不同境界。頓修如乘飛機,它再怎麼快,不經陸面,也仍是要經過同樣的空間!

二者的差別在心量、根器,上根利器者,於因地發心就同於果地覺,頓漸修及用什麼方法,都不改其無欲心(淨覺心)之保任(即內無所欲,外無所住)!

雖基於無欲心,而無所住於六塵,但已發菩提心的菩薩,仍然會「依願隨緣了業」的而「用智做事」去行願!

而做事的智慧上,遇到情緒的影響或肉體的影響,例如疲倦了,就「處事以智」而把所做事停止。雖然停止,但基於「內無所欲,外無所住」的陀羅尼之故,並不生可惜没做完的情緒,乃至因此會失去數百萬金錢之類的貪欲愛習反應!

若有上述的三毒習氣,那就是功夫用的不夠力(被三毒習氣給影響),須再精進的反省、修行!十波羅蜜就是不錯的方便法!

上一次有相似今日感覺的是2002年破見惑時,那時是整個壓力完全被釋放,輕安了三日。而今日雖然亦有輕安,卻很短暫,只有數十分鐘,時間這麼短,是否因為自己的習氣已變薄的緣故?!

我自思,十波羅蜜這類的經文,也不知看過幾次,為何這一次卻特別親切,這與近月對執著(死亡)的釋放或有關係,因為更能放得開了(指習氣)!

於是我更不執著,更能捨離。試問所有人、時、地、事、物在臨死前還有幾個愚痴人會放不開呢?修行人應該都已準備好要走了,更不可能放不下。既然已部份放下,乃至都已準備全放下,活著,還會有多大的障礙、煩惱呢?......於是必有輕安自然發生,尤其在觸緣時!而像我這類觸佛經法緣的反應,就難免會有更大利益了!

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何謂無念?

>請教:何為無念?
>六祖壇經所說無念,我的理解是,無貪嗔痴諸等之念。
復﹕
  若純就《六祖壇經》中的文字來說,若樓主法友心量向大,所說
  即是。

  若心量等同二乘,則所說則非,何以故?六祖惠能不是從二乘角
  度說無念之故。

  若跳出《六祖壇經》,依十波羅蜜、十智及佛的各種三昧能力等
  菩薩來說﹕
   ⏺菩薩六地當在有功用行的心念生滅中。
   ⏺七地則念念覺之常覺不住,雖能自在,亦不離心念生滅。
   ⏺直至八地才達「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境界。

  試想﹕如同《楞嚴經》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
     念。此時了知能力非心念而生,又無意根更無意識,此時
     才真正進入無念的境界!

  雖然菩薩境界相比二乘而較殊勝,但六祖所說法卻是頓修法門,
  如同《圓覺經》開示的「如來因地法行」,本來無生,至果地時
  也依然無生!頓修法門因地、果地但是同一法,稱為無為法!

  《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參閱以下經文﹕
 ‧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六十卷華嚴經)
 ‧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 八十華嚴經)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六十華嚴經)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念佛中修止觀

>念佛一會老是想睡覺,平時沒這麼多覺啊
復:
(1)若是生理性,樓主先去睡個大覺之後再來念佛。

(2)若是心因性,須注意念佛技巧,使「口誦時,耳根須專注在佛號之上」
   ,若是默誦,則「佛號心念生時,第二心念亦專注在佛號之上」。

   若上述太專注容易昏睡,那麼「後續心念,須做觀(毗婆舍那)」,
   觀察到有佛號生起、消滅,乃至體悟「正在觀察」中,而自己念念都
   須在「於所觀察的現象俱生」,這指「佛號生起時,當下立刻察知佛
   號已生起」。

   「毗婆舍那(觀、禪那法)」的用功方式,主要有二項:
    A、於用功前先悟佛知見,了知本來無生,所有生滅是自己正在
      妄中。所謂「妄」,如空花、水月,本不存在,只是被輪迴
      眾生之「遍執習氣」而給執著它存在。

    B、於用功時,須在「念念之間」於觀知時,而皆無所住,若當
      下無所住,即是當下念生之後「而能不相續三種緣相(世界
      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那麼就有「藉此觀察因緣
      」觸機,而一悟至佛地!

      何以能一悟至佛地呢?本來就已無生之故。無眾生輪迴,無
      心生法,無佛可證,始知過去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
      亦如電。

上述第一項是修止,無法斷輪迴、破無明,除非已先悟淨圓覺,而持淨覺
心用功。

上述第二項是修觀(毗婆舍那),即便於凡夫定亦能解脫輪迴,是謂心解
脫、慧解解,成就阿羅漢果,若本已發菩提心,則不證二乘果位,直接向
上破無明,於無明破時,始了知無無明可破,「本來無生,而妄見生滅之
故」。如《楞嚴經》云: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本來無事,卻於當下以為有「明覺」,而因此生出
    三種相續:

    ● 世界相續(十方宇宙)

    ● 眾生相續(各類生命體)

    ● 業果相續(輪迴業報現象)

最後,再給有緣見聞的修行者建議,無論是修禪宗、禪定或淨土宗,功夫
須時時在六根門頭上都能用的來。若您用不來,須請教善知識!!

畢竟,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也仍然在用同樣功夫(不單閻浮提眾生只去達
到「一行三昧」)。欲行「一行三昧」之前,應該先具「一相無相」的領
悟,乃至入「一相三昧」的功夫。

理知「一相無相」,無有得三昧者,亦無輪迴者,心佛眾生不二之故,是
本來無生之故!如《圓覺經》開示: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名輪迴眾生!
所以,智者修行時,知過而不墮入無明,是則無咎!

※建議有緣人同時參閱: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功夫使用之目的及注意事項﹕
  功夫使用之目的在於達到解脫輪迴或破無明,前者是煩惱障,
  二乘及菩薩乘行者皆須滿足,後者惟菩薩乘行者之目的。

  功夫使用之注意事項,乃每次用功時達到「無欲」之結果。無
  欲,也就是「無住涅槃」,何以故?無欲而不生之故。

  當於六根觸塵時而不住,而又屢屢生起欲習,試問何時才能解
  脫業力束縛而不輪迴呢?何時才能自在呢?

  所以,功夫重點須在「每次用功時,皆能達到無欲」!

  無欲時,而必然不貪、不瞋、不痴,至少是六地。

  更甚者於無欲時,一向無事不生心念,生念時亦無欲,稱為「
  無所住」,此時念念覺,這是七地位。

  更甚者於無欲時,達到八地之「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境界。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
          之和。

  未發就是「中」,行於未發的無為法,就是中道,而不是先生
  後滅才稱為中道,而是本來無生,才是中道。

  這無為法,正行時實無法可得,方稱為無為法,若有法可得,
  就稱為有為法,雖如此方便說,而一切本實皆「妄幻」,實無
  可得!!

  眾生無量劫來的習氣,就是有偏計所執、依他起的二種習氣,
  即便用無所住的功夫,也是「無法斷盡生滅欲習或心念」,而
  須「察知心念生起後,不斷地生心去無所住」......,這個禪那
  功夫真費力!

  而省力的功夫,是根本不生欲習(六地位),乃至心念皆不生
  (八地位),而要達到的方式,就是本就無欲,又稱為無生!

    所以,「每次」用無所住功夫時,「都必須」
    (返回心源,而達到無欲)於當下立破無明!

    而實際上卻達不到!但卻要有這個高標準才行
    。例如考試一般的準備,預設標準不夠高,經
    常在複習準備時就會懈怠,因而落下不少題目
    。考完試結果,當事人經常後悔搥胸!

    這就是所謂「由因緣機制而立破無明」的意涵
    。也是《六祖壇經》所謂「一悟即至佛地」之
    含意。

  重復一次﹕
    「每次」用無所住功夫時,「都必須」(返回
    心源,而達到無欲)於當下立破無明!

  即便無所住功夫不能當下破無明,由於此正見之故,亦可於
  每次用功時,令習氣更減縛一分,使欲習更淺!


*****************************************************************
2020-08-30 推薦
推薦閱「空與空性

*****************************************************************
2019-07-26 補述

輪迴,稱為分段生死,又稱為思惑、煩惱障、事障,無論是哪一類修行,都要經過破除此關的行為。

而輪迴的本質就是三毒習氣,又稱為俱生我執。

無明,稱為變易生死,又稱為塵沙惑、所知障、智障,無論哪一類修行,要證入佛地的「自覺聖智究竟之相」,都要經過破除此關的行為。

而無明的本質,是「妄」!妄如空華、水月,看似有,而實無。於妄中未破者,說一切皆是道,卻不了知所謂的道,其實是「妄」的顯化。「譬如夢中人,夢中非無,及至於醒,了無可得」

若有緣見閱者,認同上述的分析,那麼,吾輩如何斷煩惱障、破智障呢?

諸佛之成佛的基本條件,都依「般若」。所以,其於「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也就是在因地發心修行到成佛時的果地覺,心境都沒有變易!

重點來了,那是什麼呢?......其實,這道理幾乎學佛者都懂,頗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狀況。那就是: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一秒就是阿羅漢。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第二秒可能就證菩薩七八九地的無生法忍。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第三秒可能就證菩薩十地及佛地的寂滅忍!

無欲,即無所為,一切身、口、意行都須歸攝無為,所以《金剛經》開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既以無欲為體,而眾生由於無量劫來已養成的輪迴習氣,是絕不會在「立志」之後的下一秒就真的斷除三毒,雖「具正見」,也須「須用功」!此所以《楞嚴經》開示: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這也何以我所說的下一句是「以無所住為用」!

那麼,說到這裡就完事了嗎?......不,不!若事情的成就是這麼簡單,豈不每個學佛法十五年的人都已破三毒,乃至都已成佛了嗎?

因此,重點的功夫就在「每用皆破無明」之上!

問題是,怎麼能達成「每用皆破無明」呢?......實際上,是無法達成的。若能達成,有緣見聞的您,下第三秒豈不皆成佛了嗎?

有緣人,您應靜下心仔細的思惟,是什麼令吾輩知道某個投資方法去跟著投資,而就是有人賺錢,有人賠錢之原因呢?

世俗的事很複雜,但一切歸咎皆全部摒除,只留斷無明而成佛的行為上,那就簡單多了!

不能意淫第三秒之後就能立刻成佛,問題仍出在於:「用功的力度」!

如同在拔河,東方的甲隊都在敷衍,結果能拔的過西方的乙隊嗎?沒開賽前,看人員素質,其結局是很明顯的就能被推導出了!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立志的力道強弱」而產生的!

當立志是敷衍的,如老爸老媽要您去相親,而您不願意,去敷衍相親一下,結果是可導出的。

那些學佛修行者,若立志力道不強,就會有敷衍的心態,如同已習慣睡懶覺的人,醒了看時鐘計時還有空,就繼續睡去,而常常卻又睡過頭了。

以下是很奇怪的調查數據:
  住的愈遠的人,上班遲到率也愈少!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的準備功夫「提早很多」,所以經常是最早到的那一群人!

所以,當下立志是初衷,很多人都會很強,但眾生的習氣會退心,於是很多機關人員,在任職前有宣誓,但卻在幾十年後,有不少人被關到牢底坐穿,為什麼呢?因為,他沒「管控好」自己的習氣,使得「初衷」遺失!

立志,不能只有一次,而是須次次根塵相觸時,都要能符合所志!

立志無欲,那您就必須次次根塵相觸時,都無欲!見裸男、裸女,見金銀財寶,等如見路邊的小石子,都沒有三毒欲習/心念出現!

若出現了,就須「察知」已出現,此時就是「真正的重點」,須把當下的心念,導向所立志的目標,它是什麼呢?......它是「無欲」!

這樣,根塵相觸時若無欲習出現,就沒事,當下與佛無異(註),若出現欲習時,就要「再次立志」,使自己下次再相觸時而無欲習!......這,才是真有力道,名之曰「精進」!!使得自己次次皆如發菩提心時的初衷心態!

【2024-12-06 補註】
這指「相似即佛」,因為與佛見地相同之故!

雖說「與佛無異」,但又因無量劫來的習氣堅固,尚未破法我執之無明,仍沒達到真正證佛之「上聖智三相」的境界!所以只是「方便說」。

之所以稱為「相似即佛」,其亦意指一事:若依此見地不停的行下去,遲早能破法我執之無明(證佛地)!!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性之意義

記得以前有隨不同法友說明過「性」之意義,此處再說一次。

(1)性是本質
   性﹕目前習慣以「本質」來解釋它。而眾多法友所理解的本質,大都
     不離勝義有及畢竟空二者。

   ⏺勝義有
    主要指本體不二,但其卻能起作用,稱為變相、妙用。如同以黃金
    為體,依「妄」可變相成金碗(相)、金筷(相),金碗能盛物(
    用)、金筷能挾物(用)。

    上述相似的譬喻遍諸佛經,有些佛經如《楞伽經》又以大海為喻。
    在下也曾舉過空喻,如雲有各色,生自生與虛空無涉,滅自滅亦與
    虛空無涉。

   ⏺畢竟空
    意指本體無生(無本體),相用亦無生,而所有的生滅、因緣、自
    然的這類感受,都是在無生中所產生的妄見,而何以有此妄見呢?
    因為正在妄中之故。《楞嚴經》云﹕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所謂妄,如夢、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虛空花,是從沒發生的
    事,所以心、佛、眾生不二,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另一種見解,卻把所有因緣和合的法、業障,當成真實、有發生,
    只是其本質(本性)空亡,如同交蘆,這是二乘三法印見解,不是
    菩薩一實相印(無生)正見。


(2)性是作用
   性 = 心+生。從中國造字可觀察出來,性不是空亡,而是有生滅的現
   象。

   若把性也解釋成「本質」,此時它就是作用、生滅,這倒是符合十二
   因緣法,所有一切的本質都是因緣所生法!

   那麼,佛性與自性的義理又是什麼呢?......,其實在《大般涅槃經》
   中已開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所以具有佛性。也就是說「能覺」才
   是佛性的根本。有緣人參閱「性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