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疑未解
○ 何以心乃五塵積集,而非六塵積集耶?閉眼思惟的事,不能算塵嗎?
○ 佛與妙覺菩薩,何以不立刻度脫十方一切有意識之眾生?
○ 依圓覺經三種淨觀修行,未悟淨圓覺,由禪那法(觀心念生滅),而達到斷三毒,乃至破無明,可乎?
初解:斷三毒可也,以過去世有相關善因之故。破無明,或不可也!這程度太深,估計過去世的善因,
沒深入到破無明。除非是特殊的頓覺人投胎!
○ 小乘阿羅漢斷俱生我執(貪嗔痴)是謂涅槃,於命終後是否「永住滅盡定」?或自動昇級為大乘菩薩?
因為,祂只斷俱生我執,而「無所住」!
○ 無所住,是否就等同於「住滅盡定」?若是,則六地及以上菩薩恒住滅盡定!
此時還能有生滅現象嗎?(01)(02)
○ 不眷念此世界才可往生之「不眷念」的程度須多少比例?
○
◆ 疑似已解
○ 云何阿彌陀佛覺遍十方,卻未立刻迎接眾生往生彼淨土?
【自說】
・思惟阿彌陀佛未立刻迎接眾生往生佛淨土之原因
・成為優先被佛菩薩救渡的那群人!
○ 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諸識不生。(看最底下感概)(金剛三昧經)
【自說】佛無諸識,只有四智。所以,入智地者,果然「諸識不生」
○ 那些新時代認知者,認為「愈高維度的震動頻率愈高」,那麼,滅盡定境界超過無色界之非有想非無想定
,而住此定者,豈不是「震動頻率超高」?
【自說】未入滅盡定之前的確「愈高維度的震動頻率愈高」。一旦二乘阿羅漢入滅盡定或無餘依涅槃後,
則當事生命體的「妄執幻滅」,如冰融於水而無影無蹤,此時離快慢對待,「不適合再以有對待
的類比」而言之。如冰「融化、渙散」入於水中,永世不再能分辨其「存在印記」!
○
○
◆ 疑已解
○ 第一尊佛,如何度過無佛啟智之菩薩八地究竟涅槃?
【解疑】提示﹕
諸菩薩摩訶薩見於寂滅三昧樂門。即便憶念本願大悲。
具足修行十無盡句。是故不即入於涅槃
○ 無生是畢竟空還是勝義有?【01】【解疑】
○ 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楞嚴經)【01】【02】【解疑】
○ 慧解脫阿羅漢之修行方式
○
○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七佛傳法偈
【毗婆屍佛偈】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屍棄佛偈】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偈】
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迦葉佛偈】
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釋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屍棄佛偈】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偈】
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迦葉佛偈】
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釋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禪宗四祖對牛頭融開示曰:「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易。
」
點閱完整典故。
法迄巴說﹕
要達到四祖所開示內容「任心自在」之目的,首先須立志,志在無欲!
若已決定對此世間、對諸眾生、對輪迴各類現象,也就是說對一切都
無欲,那麼就能漸漸的令心自在!
無欲不是無所知,只是對所緣境不相續無量劫以來所養成的執著習氣
(註一)罷了,這也符合《圓覺經》的無四病(止作任滅)要求!
同時強烈推薦參閱以下的經文: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金剛三昧經)
*****************************************************************************
註一
*************
這個無量劫養成的習氣,主要有二﹕煩惱障、智障。
煩惱障是指分段生死之貪(婬)、怒、痴習氣。
智障是指變易生死之無明(妄)習氣。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易。
」
點閱完整典故。
法迄巴說﹕
要達到四祖所開示內容「任心自在」之目的,首先須立志,志在無欲!
若已決定對此世間、對諸眾生、對輪迴各類現象,也就是說對一切都
無欲,那麼就能漸漸的令心自在!
無欲不是無所知,只是對所緣境不相續無量劫以來所養成的執著習氣
(註一)罷了,這也符合《圓覺經》的無四病(止作任滅)要求!
同時強烈推薦參閱以下的經文: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金剛三昧經)
*****************************************************************************
註一
*************
這個無量劫養成的習氣,主要有二﹕煩惱障、智障。
煩惱障是指分段生死之貪(婬)、怒、痴習氣。
智障是指變易生死之無明(妄)習氣。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六種阿羅漢
來源﹕佛法大辭典
法迄巴註﹕阿羅漢都必須「慧觀諸漏盡」才能證得,若已證而又有退法狀況,
所退的只是禪定力,而不是所證阿羅漢果位。否則,已證佛地之如
來,豈不也能退耶?
當然,智者不應有「我堅持如此才正確」之愚執,而堅持阿羅漢果
可退,佛地位決不會退,否則,天主教徒「堅持上帝創造所有一切
(當然也包括如來是它創造的)」,豈非也成真了?!反正,都是愚
執!
*************************************************************
(一)退法阿羅漢,指遇疾病等惡緣即退失所得者,係最劣之種性。
(二)思法阿羅漢,指憂懼退失所得之證果,恆思自害而入無餘涅槃者。
(三)護法阿羅漢,指能自己守護所得之證果者。
(四)安住法阿羅漢,指不退不進,安住其果位者。即若無殊勝之退緣則不退其所得,若無勝緣則不轉為較優之種性。
(五)堪達法阿羅漢,指善修練根而達不動法者。
(六)不動法阿羅漢,指根性最為殊勝,不退動所得之法者。
此六種阿羅漢中,前五者皆屬鈍根,須待衣食、住處、師友等諸緣具足,方證入滅盡定等,故稱時解脫,僅能證得盡智。
不動法阿羅漢則屬利根,不待衣食等諸緣具足而能自解法理,隨時得證阿羅漢果,故稱不時解脫,能證得盡智、無生智。
此外,不動法阿羅漢又分為二:其不動種性由修鍊而得者,稱為不動法;本來生就不動種性者,稱為不退法。
此兩者合上記之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等五種阿羅漢,為七種阿羅漢,若加上慧解脫、俱解脫,即稱九無學。〔雜阿毘曇心論卷五、大毘婆沙論卷六十二、俱舍論卷二十五〕(參閱「九無學」147、「阿羅漢」3692) p1303
法迄巴註﹕阿羅漢都必須「慧觀諸漏盡」才能證得,若已證而又有退法狀況,
所退的只是禪定力,而不是所證阿羅漢果位。否則,已證佛地之如
來,豈不也能退耶?
當然,智者不應有「我堅持如此才正確」之愚執,而堅持阿羅漢果
可退,佛地位決不會退,否則,天主教徒「堅持上帝創造所有一切
(當然也包括如來是它創造的)」,豈非也成真了?!反正,都是愚
執!
*************************************************************
(一)退法阿羅漢,指遇疾病等惡緣即退失所得者,係最劣之種性。
(二)思法阿羅漢,指憂懼退失所得之證果,恆思自害而入無餘涅槃者。
(三)護法阿羅漢,指能自己守護所得之證果者。
(四)安住法阿羅漢,指不退不進,安住其果位者。即若無殊勝之退緣則不退其所得,若無勝緣則不轉為較優之種性。
(五)堪達法阿羅漢,指善修練根而達不動法者。
(六)不動法阿羅漢,指根性最為殊勝,不退動所得之法者。
此六種阿羅漢中,前五者皆屬鈍根,須待衣食、住處、師友等諸緣具足,方證入滅盡定等,故稱時解脫,僅能證得盡智。
不動法阿羅漢則屬利根,不待衣食等諸緣具足而能自解法理,隨時得證阿羅漢果,故稱不時解脫,能證得盡智、無生智。
此外,不動法阿羅漢又分為二:其不動種性由修鍊而得者,稱為不動法;本來生就不動種性者,稱為不退法。
此兩者合上記之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等五種阿羅漢,為七種阿羅漢,若加上慧解脫、俱解脫,即稱九無學。〔雜阿毘曇心論卷五、大毘婆沙論卷六十二、俱舍論卷二十五〕(參閱「九無學」147、「阿羅漢」3692) p1303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經文典故】菩薩六地能入寂滅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5) T09, p0562b
佛子。菩薩住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法而不捨離。
以轉勝心故。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
金剛藏言。從六地來。能入寂滅。今住此地。於念念中。能入寂滅。
而不證寂滅。是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4) T16, p0509a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滅正受次第相續。若善於滅正受次第相續相者。我及余菩薩終不妄舍滅正受樂門。不墮一切聲聞緣覺外道愚痴。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
佛告大慧。六地起菩薩摩訶薩及聲聞緣覺入滅正受。第七地菩薩摩訶薩。唸唸正受。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聲聞緣覺。諸聲聞緣覺墮有行攝所攝相。滅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無差別相非分。得種種相性。覺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無善念正受。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產生第一尊佛的可能來源
過去我曾經有個疑問:
有生即有滅,無有不滅者,那麼,就必然有第一尊佛產生的現象
或是
無法追溯到第一尊佛(有生即有滅,時間太久,資料自動湮滅,
導致無法追溯第一佛產生的時間),但有不聞佛法,而自行成佛
者。
導致無法追溯第一佛產生的時間),但有不聞佛法,而自行成佛
者。
我無能力回憶無量不可說劫之前的事,但我自思惟,若我出生在無佛
出世的世界,又想要解脫煩惱、痛苦時,我會怎麼做?
於是,我得到了破三毒證得阿羅漢,乃至破無明證佛地的方法,如下:
首先,我自思有苦樂原因,乃「自覺有我」,也就是西方
哲人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
意識斷滅者,不能自覺,當然也無法感受苦樂。所以,我
若是無佛出世而想要解脫苦樂者,那麼,不會想要自殺,
因為它是不可控!(可能再次輪迴而受苦樂)
可控的是,令自己意識逐漸的入靜、消滅!於這過程中,
可觀察我執也就是意識的消滅各類相狀。
於是,這個修行人就在入靜的過程中,進入了非普通人
能了知的現象--禪定。如是漸增至入四禪,依《楞嚴經》
開示,於此四禪定會出現了四條路:
1、入四禪無想定,命終出定後再輪迴
2、入無色界空處定,沒斷三毒,命終出定後再輪迴
3、入無色界空處定,逐漸深入,於深入過程斷了三
毒,證阿羅漢果,而不再增進
4、無論用哪一種方法,在已證阿羅漢果之後,會再
以處於輪迴中眾生時,同樣的邏輯去懷疑所證果
是否為究竟解?
於是去嘗試由空入假,去證各類三昧、去學會各
類方法(例如把泥土變成食物),於各層次的增
進中,更能判斷證得阿羅漢果並非究竟!如是增
進,一直到覺遍十方,破無明,假名為佛!
以處於輪迴中眾生時,同樣的邏輯去懷疑所證果
是否為究竟解?
於是去嘗試由空入假,去證各類三昧、去學會各
類方法(例如把泥土變成食物),於各層次的增
進中,更能判斷證得阿羅漢果並非究竟!如是增
進,一直到覺遍十方,破無明,假名為佛!
上述第4種方法,可視為第一尊佛產生的可能來源!
說了一些想法,但若不能斷三毒,即便了知上述所說為真,也沒
有意義,因為這只能成為世智辯聰之下的知識,它無法令吾人解
脫輪迴,更遑論說破無明,於是,所說等同於戲論!
有意義,因為這只能成為世智辯聰之下的知識,它無法令吾人解
脫輪迴,更遑論說破無明,於是,所說等同於戲論!
想解脫輪迴,乃至破無明
終究還是須先立志修行,
然後去篤行之!
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我」,這種意識,從何滋生?
某網友問﹕
>’我‘’,這種意識,從何處滋生起?
>’我‘’,這種意識,從何處滋生起?
復﹕
我,是執著習氣,又名我執(註一),不單只是意識上的認知作用而已!
簡單說﹕從無明而生起!
也就是說,經歷某事而不知它正確意義,在日積月累之後,產生了無知之下
的執著習氣(無明)。
在《楞嚴經》有開示妄的產生原因﹕「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由此之後,
不斷地演化,最後產生三種相續,其中有就眾生產生的現象,此三種相續是
⏺世界相續(產生十方宇宙依報環境)
⏺眾生相續(產生各類生命體,而令其出現「自覺有我」的現象)
⏺業果相續(產生三界內的輪迴、果報現象)
眾生,就是妄的變相!如同金碗、金筷、金湯匙皆是黃金的變相。
既然眾生是妄的變相,那麼,眾生自覺有我反而是正常現象!但這是已發
生的事實,對眾生而言了知即可,不再是須真正重點要關注的事,真正要
去關注的是﹕
如何破無明?
佛在屢次的法會中一直開示著,妄就如同空花、水月,它們看似有,而實
不存在(無生)。之所以看似有的原因是﹕
因為眾生正在妄中,而自覺有我!
所以,佛於《楞嚴經》中開示﹕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為正在妄中,所以有我執!
由佛的開示,吾人具智了知,要破除我執,首先就是須悟所有現象皆無常
、無我,其本質無生!
佛知見是無生!
當見聞者認同了佛知見,而且無疑無下三結,那麼就是破菩薩乘的見惑,
能入菩薩初歡喜地(是慧解脫路,非俱解脫)!若只能悟無常、無我且無
疑無下三結,那麼就只能破二乘(聲聞乘、緣覺乘)的見惑。
自破見惑之後,沒人要求就會自動的去修行斷我執,也會逐漸的自行去
持戒,於戒成就時,而漸漸入菩薩二地離垢地!若是二乘根器,則所入
是二果斯陀含。以上說法是依慧解脫角度而說,若依俱解脫(定慧解脫)
則修行人須有禪定力,但能入果位的,證幾禪並不是必要,因為慧解脫
阿羅漢果沒有禪定力也照樣可證。詳參閱阿含部的《須深經》。
*****************************************************************************
註一
***********
我執分四類,但統攝在三惑之中。
⏺見惑﹕分別我執、分別法執
⏺思惑﹕俱生我執,即貪瞋痴三毒,屬於分段生死。
⏺塵沙惑﹕俱生法執,即於變易生死中無法自在,且不能遍知十方宇宙
的各種方法,知道也無法執行,例如,不知把泥土變成食物
的方法,知道也無法把泥土變食物。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我執
執著簡分有三:分別執、人我執、法我執。
● 分別執
又名見惑,明細有: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又分成二乘見惑及菩薩乘見惑。
二乘見惑,在於未悟無常,而有下三結。
菩薩乘見惑,在於未悟無生,而有下三結。
● 人我執
又名思惑,即一般所謂的三毒習氣:貪、瞋、痴。
貪與瞋是一體二面,若不貪愛汽車而去買200萬名車回家,就不會
因為看到痞子刮車、拿漆潑車而產生瞋怒。不貪則無瞋!
痴,它是指極微細的執著,又名愚執!
譬如某甲對某乙說:前面地上有一污坑,看見沒?
乙答:看見了。
甲又說:能避開嗎?
乙答:能辟開。
當乙前腳說能避開時,後腳卻又踏入了污坑中......為何會這樣呢?
因為,無始去來養成的極微細執著習氣之故!又名愚執!
● 法我執
又名塵沙惑,是菩薩對於十方宇宙所有作用原因不能遍知之意思。
例如,把泥土變成可食的食物之方法不能得知,得知也做不到,
這就是塵沙惑之謂。
法我執是自菩薩六地開始要破除的執著,從此地開始,開始轉識成
智。若有一法不知、不能成就,則意識所轉妙觀察智不能圓滿!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為何修行理事可入圓覺?
某法友有如下疑問!
>為何修理事可入圓覺?
復﹕
樓主法友此問,可謂 「大哉問」 也!
理﹕知識、道理、見地、見惑(分別我執、分別法執)、所知障(智障)。
事﹕行動、煩惱、境界、三毒(人我執,思惑)、煩惱障、業障。
事障主要還是指三界內的業障,由於有三毒習氣,所以受到業力驅使而不
能自在,是以不斷地輪迴投生,是分段生死。
已斷除三毒習氣則證三三昧(空、無相、無作),若心量仍願放大向上,
則進入菩薩乘領域,所證境相當於菩薩六地位(註一),於是再進階,就
會推進至菩薩七地之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註一)之無生法忍!
佛與眾生之不同是其已轉識成智,眾生因為不能自在,所以有妄、業、識
,而佛是自在者,於是妄、業、識轉成真、願、智。
所以,自入菩薩六地位開始,所要破的就是理上的智障!也就是遍十方法
界所有方法皆悉了知,例如要懂泥土變成食物、黃金的方法等等,佛悉了
知,這才能覺遍十方,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但樓主的疑問是,這樣從修理事為何可入圓覺呢?
除了覺是由迷至醒、由無知至了知、由無明至明的意思之外,還要特別
法意 「圓」 這個字!
圓,則無缺!既然本來無缺,心、佛、眾生不二,那麼為何還要修行呢?
這就要悟入《楞嚴經》中所開示 「妄」 之真正意義,才行!
佛陀在不少經典中開示佛法,乃至吾人現今口皆能言的 「開悟」 字眼
,它就是佛法弘佈的主要訴求之二。
在《妙法蓮華經》中,佛開示出世一大因緣(註二),就是在開佛知見、
示佛知見,並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就是開悟二字的真正由來
,也是該經的主要訴求﹕佛所說法,惟一佛乘!
例如企業政府有各類階層,權力也不同,貧富收入也不同,但本質都不
離死,有人能不死嗎?在死之前一律平等!
而佛所開示一切法,即便有五乘的不同,但它終究只是惟一佛乘!如同
死是惟一不變的。但為何佛乘能成為惟一呢?
因為,佛乘就是在領悟本來就沒有生滅,所謂的妄有生滅,但這妄,它
本身就不存在,如空花、水月,眾生執著堅持它存在,但智者了知它不
存在,又如同精神病人幻視有二太陽,但醫師卻看不到。眾生如彼精神
病者,佛如醫師!
因為妄的本質無生,所以一切皆無缺,既然都無缺,它就是圓!
理上悟入了,然後去治妄病,治好後就稱為正等正覺,也就是圓覺!
修理事就是治病!惟一佛乘,就是在揭示永不變的真理,那就是本來
無生!
令人迷惑的是,本來無生,為何會有妄產生呢?......眾生就是妄的變
相,如金碗、金筷子是金塊的變相,因為妄的特質,就是不斷地執著
也稱為法我執、無明,所以眾生不能明、不能覺,以致於迷惑在妄何
以產生之上。所以,佛在《楞嚴經》上開示妄的產生原因是﹕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如同超級電腦上的AI軟體,可以說話、可思考,乃至產生執著,一
定要有充足的電力,若沒有就一定要充電(吃食),於是它也迷惑它
何以能思考,它產生的來源?
若此AI經取得了義消息(惟一佛乘的佛法),得知它所有的能力來
自電力,當電力消失之後,它就寂滅(涅槃,二乘果證)。
但,若它能把執行命令(業力)巧妙的變更在記憶體上的存放位置(木
馬技術,譬如緩衝溢位),於是它就能不再受原始所設定的執行規矩
(輪迴、無明),而能自在(破無明、證佛地),就能進一步的去行使
啟發不同電腦中的AI軟體(行願度化眾生)。它也必然明白,原來
......原來﹕
我不能自在,我產生無明的原因,就是因為,
「我」,是電力變相之下的作用!
這就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也許,見聞者又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個電力是怎麼來的?
我說﹕從您這個問題而來!
當下,須無住、須坦蕩、須無欲!(三詞同一義)
若真能如此,您就自在了,就不再有無明了,
就不會產生上述的疑問了!
*************************************************************************
註一
**************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5) T09, p0562b
佛子。菩薩住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法而不捨離。
以轉勝心故。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
金剛藏言。從六地來。能入寂滅。今住此地。於念念中。能入寂滅。
而不證寂滅。是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
註二
**************
No. 262 妙法蓮華經 (卷1) T09, p0007a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
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