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如來因地心行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

  『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
   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識迷無因。妄無所依。
   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註一)。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一
*********
緣於古代翻譯梵文時没有句讀習慣之故,這裡有二種解讀方式,「世間」、「業果」、「眾生」是第一種方式。「業」、「果」、「眾生」是第二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之解釋:

 世間:泛指三界。

 業果:自己所受的果報。

 眾生:使自己輪迴的生滅執著心。眾生原意是指「數取趣」,中
    文意思就是致使不斷輪迴的執著心,及其所呈現的現象。


第二種方式之解釋:

 業:指業力。一種驅使因、緣和合的力量,從個人的偏計所執
   性、依他起性的習氣而得力。也就是要『根塵相觸不生貪
   瞋』(例如,不要看到裸女就有淫慾),如此,若可以就
   「無業力」,也不會種業因,也不會得到業果。若不可,
   則反之!


 果:指所受業因與外緣和合之果報。有人受報就反增善惡業因。

   所謂惡因,例如,愈努力工作就得到更多金錢,因此而生
   貪染之心,想一直更努力工作。這是錯誤的心行!應該以
   「那是我的菩提誓願,所以我無所住而做」,或「只是用
   心平等而做,沒有任何貪慾寄住」。

   這心態如何體會呢?

   請試著去體驗,當您看到路邊小石子時,會有淫慾心嗎?
   會有想吃它的食慾心嗎?會有想要趕快去擁有它的貪慾心
   嗎?若沒有,『當下的心行』,就稱為『平等心』、『無
   所住心』。


   所謂善因,例如,看到活不下去生活悲慘的人,吾人去服
   務他們,而使他們能活下去,或快樂的活下去。因此,心
   中跟著有一種快樂的、高興的心情、情緒。吾人這行為是
   已種下善因,未來也會得到善報,但卻落入輪迴中!『菩
   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眾生:輪迴名為眾生,生滅名為眾生。總而言之,「妄」就是
    眾生。

   眾生是指六根觸六塵之後,所呈現象,依楞嚴經定義,共
   有十二大類。連土、木、金、石都是眾生。也就是說,吾
   人不要在「六根觸六塵產生六識之時」「而有貪瞋」,這
   會染習。

   所以,不要一直看外面,也不必看裡面,只需要「無慾」
   即可。

   如圓覺經所云:「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熄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上述偈語,重點在前四句。


   禪宗之法,是教外別傳,它的義趣與上述圓覺經偈是一致
   的!(若您能「體悟」上述經偈,就能了知禪宗的正確修
   行方式)。它的宗旨就是「依因觸緣」而導致斷妄!

   所以,若有在看古德之語錄(如宗鏡錄、指月錄等等),
   就會發現許多古代大師都是「依因觸緣」而斷妄證真。


   吾人如何行「依因觸緣」方法呢?

   首先,就是要「先悟無生」,瞭解無生之意義。


   其次,要「立志」依所悟無生而行。無論是身行、口行
   還是心行都皆如此,但心為牛,身口為車,牛車不行,
   就要打牛,不要打車。(請參考圓覺經中之「淨覺心」
   的說明)


   再次就是要「實踐」!


   反覆的去實踐,雖然經常性的「心不平等」,但在遇到
   適合外緣時,就能當下斷惑,如六祖慧能所說:「一悟
   即至佛地」。這裡的「悟」已是指證悟,不是理悟。


   我個人立有「斷惑六支」,也可以參考之!


   斷惑六支之每一支都重要,但重中之重是「立志」!也
   就是要「下決心」!當吾人已決定做某事時,身口就會
   跟著去實踐(若所下決心不合時宜,如要當總統,那可
   能還是會去實踐,只是敗下陣的機率就變的非常高。)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經文典故】佛性之定義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27) T12, p0524b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三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

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
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

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蘇耶。答言。我有酪實非蘇。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蘇。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
經文釋義
***************
>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
釋:
  眾生之有佛性,以未來「能」成佛之故(這只是理義,不是事義)。在此處又特別說明,現在能得見佛性,是因為過去世有在進行斷煩惱的緣故。

  上述的義理含有,若眾生不可能成佛,那這眾生就「不具佛性」。以及,見佛性是從斷煩惱的行為產生。也就是斷一分煩惱,見一分佛性。妄斷盡,就名之為佛。所以佛才說「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在另一處經文中,佛又否決,眾生自以為必得成佛,就可以懈怠不斷惑。佛說「必須發菩提願」之後才能確定是必定成佛。

  這如一國之儲君,雖一時未能登位,但已能了知「必定成王」。雖曰必定成王,但何時成王則是遙遙無期,必須前王已下昭決定何時退位,或病重被醫生斷定只剩多少年月,此時,於事上就能確定必然成王,而不只具有理義上必得成王而已。

  是以,雖眾生終究有成佛之時,但若不發菩提誓願,成佛時間則遙遙無期,無限的延長!

------------------------------------------------------------------
>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
  這裡所說的「心」,指的是阿賴耶識,並不是指意識。

  土木金石亦是眾生之一類,但並不具有意識,卻具有阿賴耶識。

【經文典故】沙門不供養父母得重罪

No. 1421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卷20) T22, p0140c

時。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
經文釋義
**********
經文是說畢陵伽婆蹉要用自己三衣來供養俗世父母,但不敢。而佛則制戒,若不供養得重罪。

當然並不是以供養父母為主要事業,否則就同於世俗凡夫,而不必當沙門。而是,若父母有需要時,且又來求或自己主動發現,此時就須供養。

又,這是律典不是經典,所以每一部派的律典不同,戒律也會有些差異,學習者應該自我知所揀擇。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妄是否為用?與佛性無生之討論

>萬法唯同一體。智者了達為一,一即一切。
論:
  1、若您定義的確有一個體存在,而且是有生滅的,那它就是
    「妄」。如此,則「智者了達為一,一即一切」這段話是共
    許的。因為一即是妄,一切亦是妄所成。

  2、若您定義體就是無生之意思,則不能言其存在或不存在,無
    生之故。如此,則不可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由體之
    義理,所推衍而產生。蓋無生也,則非一非異,是以不言一
    ,亦不言一切,亦不言一即一切,亦不言一切即一,若有所
    言皆是「妄」,非無生之意思。

    是以,若云:「智者了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此所謂
    智者,實非智者。以未悟無生之故。

  3、若您定義的確有一個體存在,而且它是無生滅的。如此定義
    就「自宗相違」。若有一個存在,無論它是什麼,則必有生
    滅。虛空亦然!虛空出於「覺知」功能,能覺故,必有所覺
    ,其所覺空無一物,是以稱其所覺境界為「虛空」。



>妄不是本體,是「用」
論:
  此段話之義理,指出「妄」之背面有一「體」存在,是以才有「
  用」產生。但這種理解並不正確。

  如同以黃金為體,經鑄造後,可以成為金碗(相)、金筷(相)
  ,金碗因此具有盛物之功能(用),金筷因此具有挾物之功能(
  用)。

  試問:上述之體、相、用是一還是異?
  自詰:若云為「一」,則體相用歷歷在目前,並非是「一相」,
     否則不稱為體、相、用三名辭。再則,若相已變,用亦隨
     之而變。是以云體相用是一,是錯解!

     若云為「異」,則體相用又何曾不同了?不就只是黃金之
     相變化而已,難道把金碗變成金筷就不是黃金了嗎?當然
     不是,是以云異,亦是錯解!


  若欲論一異,體相用,必須先把前提定義清晰,否則易產生述說
  時的弊病。例如一時說人在廣東,話頭一變,人又在紐約,那到
  底這個人是在廣東還是在紐約呢?說妄為體之用,也有相似之弊
  病。當前提之定義不清晰時,許多的敘述內容就會產生這種「交
  錯混亂」的狀況。

  所以,要論佛法時,須先確定是依「法身」為準,這是共許的。
  而不以報身(相)、化身(用)義理為準。

  何謂法身義理?即是無生!而報身則有無量相狀,依不同業而受
  報顯現,或依不同願力而顯現。化身義理則指,依所受報、示現
  之相而有不同功用,如上述黃金喻。

  當已定義出前提標準之後(以法身義為準),再回頭來看『妄不
  是本體,是「用」』這段話,就能很清晰的看出弊病所在!

  「妄」,如圓覺經之「空花喻」及楞嚴經之「演若達多喻」,它
  的意思是「並沒發生,但錯覺有發生」。除非見聞者不許可圓覺
  經及楞嚴經,或是不許可我的解釋,否則妄就是這個定義!

  既然妄並沒發生,它不會是體,但它可以變成「用」嗎?若說是
  用,則必有一個體存在。但法身(佛性、自性)無生,所以法身
  不是妄之體。若法身能生妄,則不云無生。所以,自性不能生萬
  法,自性也不能生妄。妄,當然也不是某體之用!

  一定要說的話,妄是以妄本身為體、為相、為用!

  所謂無生,就是沒發生,若沒發生,它不會產生妄。所以楞嚴經
  云妄之產生是「無因」(註一)。說妄無因,是指並不是真有妄
  產生,既無產生,所以當然無因。(有生必有滅,若有所生,則
  必然是因緣和合。既然妄無生,那當然是無因,也同時無緣)

  若妄無生,則必有人請問:「若無生,那眼前一切又是什麼?」
  。或有人反詰:「若無生,是誰在打字、貼文?」

  佛於圓覺經中已很明白的說明:「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
  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這是說,妄的產生來自眾生之錯覺
  ,如同演若達多。

  到這裡,或許還有人會問疑,說:「先有眾生才有錯覺之妄,還
  是先有妄之後才有眾生之錯覺」?

  在這裡要理解:「妄就是眾生,妄就是錯覺,妄就是因緣和合(
  妄與因緣之緊密性,如同眼動睫毛亦動)」。

  眾生有十二類,包括土、木、金、石都是眾生。所以眾生不必然
  都具有意識而能思惟,是以所謂「錯覺」,並不代表從意識產生
  。它的意思可以代表一個驅力、一個慣性,如同業力就是「不斷
  執取」,以這個慣性,眾生被稱有「偏計所執性」。

  由於這個慣性不止歇,所以被稱為「妄」,被稱為眾生、錯覺、
  您、我及十方一切。

  所以,若要斷妄,就是要把「不斷執取」的習氣斷除。那是什麼
  方法呢?佛說法門無量,所以有圓、頓、漸等不同方法。但最省
  力的就是「無慾、無所住」。當不再增強(不相續)妄的習氣之
  後,妄就如同已踩了剎車之汽車,滑行一陣之後會自動停止!
  


>本性無善無惡,是不二之性。
復:
  這段話被共許!

  但更好的說明是「本性無生」。若無生,當然非善性、非惡性,
  亦非無記性。



>善知識,若執著本性非妄,則難證本性的,因為善知識會把妄當成
>敵人。
論:
  無論「執著」本性是什麼,都是錯誤心行。執善則昇天;執惡則
  墮地獄;執有則邊見;執無則斷見;如是執著者,在佛的時代有
  九十六種外道說法,皆非正見!

  修行,只是在斷除當下的相續習氣而已!是消去法,不是增益法
  ,所以不需要執著,連執著消去法也須消去,消無所消,能消所
  消同時俱泯時,必斷生死輪迴乃至斷妄!



>禪宗對於妄,是不拒不愛的。愛妄,則淪落六道,拒妄,則被妄所
>包所降。
論:
  這一段對禪宗的描述,語意有些模稜兩可,用辭亦有不精準之處
  ,所以不予置評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滅四相,必須認識
>到本性非妄非真、非善非惡。
論:
  這一段話,初看很有道理,但細思,卻又有不少弊病。例如,本
  性是真有一「本性」存在呢,還是無生滅稱為本性?

  若有本性存在,則必有生滅,如此本性則非!若本性無生滅,則
  所主張「妄不是本體,是用」的說法,自宗相違!

  若云本性為常,則妄何以生?若妄依本性而生,則本性為因,緣
  又為何物,而能不必和合就生妄?若妄無所依而無因產生,則所
  主張『妄不是本體,是「用」』則自敗!

  再則,若妄不依本性而生,則本性之外另有我存在,這稱為「異
  我」,與佛所說法相違。

  如此等等,問題頗多!

  但若悟一切無生,妄亦無生,而眾生顛倒,於無生中妄執生滅,
  所以輪迴生死!如此見者,是謂正見,就沒有以上的諸弊病!



>真如無生無滅,不生不滅。
論:這段話是被共許。



>真如之用,有相,愚人惑為本體
論:這段話就不被共許!

  真如即佛性,既云無生,何以又有用?又有相?



>有生有滅,智者了達為一,無生無滅。
論:既然無生無滅,還要有「一」存在嗎?

  一,其實並不存在,要用「一」,可能需要特別說明它只是「
  假名辭」,如同數學中的「共軛虛根(i)」,只是為了便利計算
  所發明,而其實它是不存在於自然界的。

  如同持刀斷自首,未斷之前有刀、有自首,當首斷之後,此時
  無能持刀之人,亦無所欲斷之首,能與所,在此時「同時俱泯
  」。能所之二既不存,則一亦不存,無亦不存,如是乃謂「不
  可思議」!



  以上的討論,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 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c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
註三
********
【名相】三身與四身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14.html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見到「性」就成佛了嗎?

問:

>見到「性」就成佛了嗎?
>如此說來,祖師又有幾人成佛呢?
>還是另有所指?


答:

  妙法蓮華經上揭示,佛出世間一大因緣是在:「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令眾生入佛知見」(整理後的文字)

  所謂「開佛知見」,就是演說佛法!

  在演說佛法同時,自己以身作則,這就是「示佛知見」。於演說弘法時,能鞭僻入裡,而令眾生領悟佛所說法之內容,這就是「令眾生悟佛知見」。

  當眾生已從佛的說法、行為中,悟了佛知見之後,而去依法如理實踐,最後也同時證實佛所說法,這就是「入佛知見」。

  在法華經中揭示,有一八歲龍女,於一瞬間轉男相,至南方無垢世界示現成佛,祂就是活活的入佛知見之實例。

  最後,很多人都想知道,什麼是佛知見呢?這在許多的「了義經」中都已開示,那就是「無生」!

  從眾生修行成佛,這不是無生,但被稱為斷妄!

  所謂「無生」,如同虛空,不因所在位置有東西而消失,也不因此東西被移除而產生,它恆常具八不的現象,所謂「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常、不斷」。

  眾生目前所知見、覺悟的一切,都是妄!是妄在覺知,所覺知也是妄,通稱為「識」。這種覺知能力,至成佛時(或含八地以上菩薩)都被稱為「智」,其實都指同一事件。

  現在話題拉回到樓主的主題上:

         見到「性」就成佛了嗎?

  是否能成佛,要先瞭解「性」的意義是什麼?

  性,其意義,若要考究,依訓詁學而論,乃從「心」從「生」,這就指「妄」。生心乃為「妄」,是謂性。

  性,從世俗人的習慣用法,常指不變、本體,所以有「本性」的用法。

  「性」的意義應該是「妄」還是「不變的本體」之意思呢?

  吾人了知,無生則不可思議,凡所有可思議者,皆改名為「妄」,即便如此,此妄也是無生,只是為便於二分法的理解之用,所以用「無生」與「妄」之相對意義來說明。

   依上述的定義,則了知所謂的「性」,是有所說、有意義,那就落於「妄」、「生心」之範疇內,考之佛經中所揭示的義理,也符合之。所以,要表達無生、不變 的本體時,就會用「佛性」,於性之前加「佛」字來區別之。甚至用「本性」、「自性」來與「性」區別之,以儘量避免義理的混淆。

  樓主的意思是見到「佛性」、「自性」就成佛了嗎?

  是與不是,這中間大有講究!

  若以通用的義理而言,答案為「是」!此時的「見」,是指「親證」、「斷妄」的意思。

  若「見」解釋成「理解」,答案為「不是」。凡理能「悟佛知見」者,也算是已見性!這就是何以天台宗就佛而判立有「六即佛」之原因。

  六即佛:

  一、理即佛,又做理佛,指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
    無二無別,皆即是佛,故稱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是從善知識處或或從經卷中,而
    了知一切皆是妄,故稱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既了知一切皆妄,進而依教修行,欲證此事,
    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為五品位,隨喜品、讀誦品、說法
    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四、相似即佛,於前述「觀行即佛」中,定慧加深,而有所證
    境,於理彷彿,故稱相似即佛。此分為十信位。

  五、分證即佛,指更進一步的斷無明;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
    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
    明,而證得一分中道。

  六、究竟即佛,這就是正等正覺的佛。


  吾人若不特別的分解、說明,一般所謂「見性」,都可以解釋成「成佛」、「斷妄」、「正等正覺」。若要分解與說明,見性就有「六即佛」的分別,但最基本須「悟佛知見」,才具有「見性」的條件。

  這如同行於沙漠,欲前往金字塔,凡親至金字塔者,則是「親見」、「親證」,但未到者,以能在遠方就能「見到」,而不迷失於將要走的道路,也算「親見」之一種,但還未「親證」。

  若修行人雖於「行上未親證佛性」,但於「理上已悟無生」,那也能列入「見性」,如同前述雖未親至金字塔,但已在遠方見及而不迷失於未來的道路。

  再回憶法華經,為何要提出「悟佛知見」一事之原因呢?

  因為這如楞嚴經所揭示(註一):
    『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
     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
     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亦如圓覺經所揭示(註二):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
     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
     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
     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
     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當吾人「已悟佛知見」時,於此時之因地要發心修行,此發心就須等同佛地境界,如此修行才能斷妄成佛。所以要斷妄修行前,就必須先悟佛知見!如同沙漠之旅者,雖未親至金字塔,然在出發時就必須已見金字塔,已知方向。

  初修行人,若已悟佛知見,了知一切性空,了知所謂性空,其本質為無生,『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以此所悟,而一切時無慾、無所住,如此之一切時,即等同於佛。這就是「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之意思。

  在佛世時,有許多的慧解脫阿羅漢,即是如此先悟性空(十二因緣之緣起性空)得「法住智」,後於四威儀中皆保持此一切性空的知見而不執著,雖無神通與禪定力,但於命終之後也不再墮入輪迴,如此行為則稱得「涅槃智」(註三)。

  這些慧解脫阿羅漢,若有禪定力加持,就不止是斷煩惱,而乃能斷妄!

  若人修行,於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者,這是大利根,稱為頓修或圓修!若不爾者,是為漸修,最後仍不能成佛,還至少須一轉!


***********************************************************************
另再補充說明「現象」與「真實」的義理:


  對於「妄」的產生,楞嚴經上說的很清楚: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
    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
    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依照上述,「從體而言」眾生如在夢中,但「從現象而言」眾生之體會又是如此切膚之痛,所以,因不同角度見事,於是就有了諸家之鳴。例如佛法、道家、婆羅門及九十六種外道等。

  從佛的角度見事,「妄」就是「如夢、幻、泡、影」,簡言就是「不是實在發生的事」,如室伐羅城的演若達多,怖頭遺失而狂走,無論是否歇狂,本頭都不失。所以,無論眾生是否修行斷妄,其佛性都不遺失。

  從眾生的角度見事,由於有八苦之切膚之痛,又不能假設這是如夢幻泡影一般,所以把所有的生滅視為「真」,是以修行是真實事件,是能除苦。

  吾人再換成佛的角度來看,佛也曾在圓覺經說「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所以雖然本來無生,若有見生滅者,是謂「妄」。妄本非實,但妄中人物卻受妄苦而以為實。姑不論妄是實非實,吾人卻能肯定:『不斷妄就永受生死之苦」。

  由上述必須斷妄的角度而論,道家之主張「也」很有道理。道家通說「從渾沌(注一)而分二儀」,如此再續展開、繁衍而終成森羅萬象。這是從「有」的角度而論。

  而佛法若從現象上來討論,也同於道家之「從有的角度」所產生的見解。

  但我個人依於下列的現象,而相信於佛法之「從無生角度」所產生的見解:

    從維摩詰所說經中,可以了知,佛及大菩薩的能力,可以
    把二個世界相疊,而令其中的眾生不知不覺(阿羅漢之類
    的聖人,或具有特別神通的賢人能知覺)

  若從「有」的角度來看「究竟義理」,又怎能令二個世界相疊呢?但實際就能如此,由此可證,佛法所說的「無生」、「妄」、「因緣」都是正確的見解,佛法的思想,具有空、假有、中三道,它可以含容道家「有」及「中道」的思想。而且此三種理論,它們都是能相融的理論。

  (1) 假:因緣
    因緣來自妄。妄如夢幻泡影。眾生在夢幻泡影之中,因此
    以為它們是真實

  (2) 空:妄
    妄的本質(因緣和合)是性空,性空則無生滅

  (4) 中:無生
    無生本質並沒有生滅,但現象上還是有生滅,不過,有生滅
    亦等同無生滅,因此把有生滅的現象稱為「妄」

  
  現在從新審視、整理吾人的見解!

  修行斷妄是有、是真實事件,但在修行至斷妄之後,才瞭解所謂的有、真實,那只是妄的作用,無論是否有修行、是否有斷妄,其本質都是無生。如下列佛經所云: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5c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
    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
    復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
    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2a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 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中略)......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註三
***********
No. 99 雜阿含經 (卷14) T02, p0097a

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家。

時。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已經半月。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若復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

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彼答我言。不也。須深。

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

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

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

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十法界與三界二十八天

 ▲ 各空間之世界層次

 欲界 -> 色界 -> 無色界 -> 空性(識蘊,阿羅漢境界)
 -> 菩薩七地 -> 菩薩八地 -> 菩薩九地
 -> 菩薩十地 -> 一生補處 -> 佛地


 ▲ 欲界

 地獄 -> ... -> 人類世界 -> 四天王天 -> 忉利天 ->
 須焰摩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樂天 -> 他化自在
 天
 ※ 於他化自在天與大梵天之中間,有「魔身天」,有時被稱為
  「魔醯首羅天」、「魔羅天」,位在欲界與色界中間,是魔
  王波旬所居處。


 ▲ 色界 (分四禪天)

 1. 初禪三天 梵眾天 -> 梵輔天 -> 大梵天(又名梵身天)
 2. 二禪三天 少光天 -> 無量光天 -> 光音天
 3. 三禪三天 少淨天 -> 無量淨天 -> 遍淨天
 4. 四禪九天 (在此入想蘊)

  △ 四禪凡夫所居共四天

    福生天(少廣天、果實天) -> 福愛天(無量廣天)
    -> 「正確路途入廣果天」 或 「無智外道入無想天」

    廣果天 -> 「利根解脫輪迴,入菩薩乘六地或七地位」
             或
          「鈍根入無色界空處天

    ※ 說明一
     從福愛天依其所用功方式,會進入不同境界,正確路途
     會進入廣果天。

     無智外道,欲滅意識卻不能滅,只能暫伏而無知,莊子
     所謂「坐忘」應是此類。此類人命終投生「無想天」,
     此天在色界與無色界中,但歸色界所攝。

    ※ 說明二
     從廣果天中又分出二岐路:
     ● 回心向上者,斷思惑,解脫三界輪迴,而入菩薩乘
     ● 舍貪而不生般若(智)者,入無色界之空處定


  △ 阿那含果聖人所居共五天

    此五天由斷貪愛賢人所居,因為無貪愛,所以無法於欲界
    投胎。所以四禪天中就形成給五種賢人所居之處。

    無煩天(不麤天,無造天) -> 無熱天(不惱天) -> 善見天
    -> 善現天(大善見天) -> 色究竟天 (阿迦膩尼吒(陀)天)


 ▲ 無色界

 空無邊處天 (在此入行蘊) ->
 識無邊處天 (在此入識蘊) ->
 無所有處天 (不用天) ->
 非有想非無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緣天,須破因緣才能解脫)

※ 三界的「天」,是指層次,每個層次的天界中,其實還包括更小規
 模的天。天的判斷,依目前新時代外星人說法,是依震動頻率不同
 而定。

**************************************************************
2019-03-29 補充《起世經》
*************************
No. 24 起世經 (卷1) T01, p0311a

諸比丘。須彌山半。高四萬二千由旬。有四大天王所居宮殿。
須彌山上。有三十三天宮殿。帝釋所居。
三十三天已上一倍。有夜摩諸天所居宮殿。
夜摩天上。又更一倍。有兜率陀天所居宮殿。
兜率天上。又更一倍。有化樂諸天所居宮殿。
化樂天上。又更一倍。有他化自在諸天宮殿。
他化天上。又更一倍。有梵身諸天所居宮殿。

他化天上。梵身天下。於其中間。有摩羅波旬諸天宮殿。

倍梵身上。有光音天。
倍光音上。有遍淨天。
倍遍淨上。有廣果天。
倍廣果上。有不粗天。

廣果天上。不粗天下。其間別有諸天宮殿所居之處名無想眾生。

倍不粗上。有不惱天。
倍不惱上。有善見天。
倍善見上。有善現天。
倍善現上。有阿迦尼吒諸天宮殿。

諸比丘。阿迦尼吒已上。更有諸天。名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皆名諸天住處。

諸比丘。如是處所。如是界分。眾生居住。是諸眾生。若來若去。若生若滅。
邊際所極。

此世界中。所有眾生。有生老死。墮在如是生道中住。


**************************************************************
2015/11/30 補充說明
**************************************
補充「三界二十八天」說明,以下資料乃為相信新時代(New Age)思想
(非舊三維世界之「成王敗寇」思想,而是以推廣「大愛(無條件施捨)
」及「尊重自由意志」為目標者)之類人而列出,若認為有不適合用語請
忽略之。


佛法對十方宇宙之分類法如下。


一、十法界

  這是對十方宇宙最完整的概括分別法,簡分四聖六凡。

  四聖:佛、菩薩、緣覺(又稱辟支佛)、聲聞

  六凡:天(又名天人)、人(純粹人類)、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

  六凡又名「六道」。



二、三界

  在「六凡」中又有三界的分別,計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

  色界:天道。主要以「有形無質」方式而存在。

  無色界:天道。無形無質之存在。生命體依純意識、末那識而存在。


  四聖仍在三界內,但不受三界的業力法則拘束,可自行決定是否要輪迴
  。三界是第八識的顯化,第八識具有三種基本功能,分別是:

  含藏:又名「阿陀那識」具執藏種子不失功能,功能例如倉庫。

  能藏:又名「阿賴耶識」、功能例如倉庫搬運員
     又名「見分、異熟識」。
     乃主動執著自我存在的習氣。所謂「我思故我在」。

  所藏:又名「心」、「相分」。功能例如倉庫中的貨物。

  一般所謂阿卡夏大廳、阿卡西記錄,指的是「所藏」,而能看到記錄
  內容之原因,大約如下:看見記錄 == 含藏(執藏) + 能藏 + 所藏



三、欲界六天

  欲界分: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依照昴宿雙星星團本地泡(類似地球磁場)中間柱(又名須彌山)的不同
  高低 振頻位置,欲界由低而高的文明/境界級別,分別為:

  地獄道 < 餓鬼道 < 畜牲道 < 人道 < 天道。

  阿修羅生命體也有高低級別,所以遍於畜牲道、人道、天道。


  天道中與地球比較密切的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即一般所謂的天堂)。


  忉利天主,東方人稱謂玉皇大帝,西方人稱謂上帝。此天主是地球的實際管理
  者,於本次地球昇級事件中,有很多高維度生命體就是來自此天界。


  目前地球所遭遇的執政官、奇美拉生命體就是人道阿修羅(物質層的龍族、爬
  蟲族)及天道阿修羅(乙太層的龍族、爬蟲族)。


  兜率天內院:

    兜率天有二個分隔,如同不同宇宙都有時空泡泡(類地球磁場)分隔,所
    以分外院及內院。內院是804萬年後要出世的彌勒菩薩居住所在。外院是
    一般生命所寄住處。


  魔醯首羅天:

    在欲界與色界的中間,有一個特別的天界(仍攝於他化自在天),被稱
    為「魔身天」(又名魔醯首羅天。但此辭適用二義,一是有時指大自在
    天或他化自在夭;一是專指波旬所住天界,佛經翻譯有時混淆,須小心
    ),此處居住一個魔王,專門與解脫輪迴修行人作對,他的名稱是
    「波旬」。


    普通修行人,即便是大天使也很難遇到波旬來作對,只有即將突破三界的
    大修行人才會遇到,例如釋迦牟尼佛之類的聖人。


    因為,即將突破三界者的振頻,會令整個魔醯首羅天大震動,如同地球的
    大地震,只要有七情六欲的生命體都不樂見此事,而且,魔王本身也不樂
    見有人脫離他的控制,如同負面外星人不爽人類脫離他們的控制,所以很
    不爽的就會做各類的顯化來阻擋這些聖人的突破。

    《瑜伽論》云: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宮,即他化自在攝。
     是知魔天,別是一類,說攝或可;說即,則不可也。


四、色界四禪

  天的分別跨了三界,計有欲界天人、色界天人,及無色界天人之分。

  色界天人又分成四個禪天之類別。

  初禪天:這裡又分「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地球 < 太陽系 < 昴宿雙星星團 < 銀河系 < 地方宇宙 < 超級宇宙
      < 中央宇宙 (乙太層最頂點即大梵天)

      目前本銀河系(又名三千大千世界),在內巴頓地方宇宙中,此地方宇
      宙主即是大家所知的耶蘇。


  二禪天:這裡又分「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地球(又名閻浮提)第一個人類從光音天墮落而產生。當時這些天
      人以有形無質的星光體到達地球,覺得當時地球表面(還沒有固化)
      的地味(等離子能量)很好吃,於是就貪吃而不走,最後整個振頻降
      低,跟著地球固化也顯化成目前人類的肉體。

      外星人移民地球又是另一個故事。


  三禪天:這裡又分「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禪天:這裡的分類比較複雜。

      1、須輪迴生命體計有二類
        A、純粹四禪生命體: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

        B、由純粹四禪進入的無想天。


      2、不必輪迴生命體有五天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不必輪迴指這類生命體死亡後就跳脫三界,不必輪迴轉世。


      3、凡聖分界嶺
        修行到第四禪,依修行人習氣/愛好,有三條路走:

        A、入無色界
          此類人的定力深,會有很多特異功能,但要輪迴受苦。

        B、入阿羅漢乘
          此類人直接跳脫三界,依其境界又被分成二種,一是聲聞乘聖
          人,一是緣覺乘聖人。這二類人於人世間壽命結束都不必再輪
          迴轉世。

        C、入菩薩乘
          此類人也跳脫三界的束縛,但為了要度化十方宇宙生命體,所
          以仍主動進入三界中輪迴。

          依不同境界,被分成十二類,分別是初地至十地菩薩、等覺菩
          薩、佛。



五、無色界四天

  空無邊處天:這類生命體所有感覺就是無量無邊的虛空,而忘了自我的存在,生
        命體之壽命寄附於這個「感到無量無邊虛空」的感受而存在。

        在佛法來說,想蘊斷進入行蘊。


  識無邊處天:這類生命體不再有虛空的感覺,已進入「感覺」本身的底層。感受
        到「我感覺」這類思緒串,如同流水一般的流動。如同黑客帝國(
        台灣:駭客帝國)中,尼歐成為救世主時所看到的全都是「綠色資
        訊流」,完全看不到電腦人的存在。

        用現在科學觀點來說,就是不再看到物質,而是看到物質構成粒子
        在不斷變化流動。生命體壽命寄附「感到不斷流動」的感受而存在
        。

        在佛法來說,大約仍在行蘊中。


  無所有處天:這類生命體連對識的感受也停止。只存在微薄的存在感,依此存在
        感而存活。

        在佛法來說,行蘊斷進入識蘊。


  非有想非無想天:這類是無法破除「因緣和合」現象的生命體,意識已近乎零不
          作用,但又不是真的沒作用,如藕斷絲連,就剩最後一絲的執
          著存在,並依此執著而存活。

          此天人的禪定又名「因緣定」,受宥於因緣和合而無法捨離因
          (能)或緣(所),因此墮入二元性對待中,受業力拘束。

        在佛法來說,仍在識蘊中,沒跳出三界業力的拘束。

世界與生命之產生原因

▲ 世界與生命是什麼?

世界又名「依報」,如星雲、銀河系、恆星、行星、衛星、泥土等。是生命之所依,所以稱為依報。

眾生又名「正報」,如動物、植物、金、木、土、石等。

眾生可分出二大類,能輪迴及不能輪迴,它的主要差別,目前觀察了知以是否具有意識來分別。不能輪迴眾生只能當依報,能輪迴眾生則正依報都適用。

世界可以是生命,生命亦可成為世界,生命與世界,其本質是一非二,如同水與冰。之所以變現為二乃至多(無量),是由生命自我之觀察而產生(妄之展轉相因)。如同色盲者,不能見紅綠以外顏色,而正常人可以見到,於可見與不可見之間,而顯出差異。這又如物質乃由原子組成,卻能顯出生命與世界之無量變化現象,但這無量的現象卻是同源的。

世界與生命所交織的狀況,通稱之為宇宙,而宇宙之目前現象及其產生之原因,都稱之為「妄」!



▲ 宇宙是什麼?

宇宙乃隨吾人「主觀之所覺」(妄之展轉相因)而變現。當吾人去觀察、思惟宇宙時,它就變現產生,所以,「客觀上來說」宇宙並沒有快慢、方所與極限。如同量子,吾人觀察它時,量子就產生,吾人不觀察時,不可說它有或它沒有。而宇宙,就是量子之巨集狀況,說它是量子的變相亦可。



▲ 妄是現象也是原因

宇宙中任何能被科學所測知的現象及其產生之原因,都是妄!



▲ 妄存在嗎?

妄是否存在,要看是從那一角度而論。例如以視覺而論,電影則是存在的。若以觸覺而論,電影並不存在。

若要仔細討論妄是否存在,則須先定義「所謂存在,它是否真的存在?」

例如紅外線,在古代以為不可見就是不存在,但在現代卻知紅外線是存在的。所以,存在與不存在,在不同時空它就顯出不同意義。

若以佛法而言,並沒有一事與物是存在,所有的存在都是吾人之覺知所致,而此覺知本身就是妄。此覺知,在凡夫而言它是存在,在聖人而言它並不一定存在。

於佛法中而言,衡量事物都是以佛的境界為標準,在佛而言,妄並不存在!例如岩石砸人能對凡夫作用,佛卻可以使之沒作用,所以佛可以使兩個銀河系相疊,而其中的生命卻不能察知,也可以使一個銀河系縮放至一毛端,而使此銀河系內的所有生命都不能察知。這種能力,對人類來說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是因為目前的科學無法解釋所致,而不是它不能發生。



▲ 判斷妄之產生原因是件困難的事

妄為何產生之原因,這已經超過目前科學所能驗證!我雖可以描述與說明,但吾人也只能以邏輯來判斷此說明是否具有合理性而已。至於相不相信,那就看吾人的愛好了。

對於事物之描述、說明,其前提必須此事物是可以被觀察得知。能被觀察的依據,是依人類的六感官能測知,以及依目前科學儀器能測知來判斷。

物的描述與說明,其存在與否是很容易被判斷得出。

事的描述與說明,其存在與否就比較有異議。因為很多事是依假設而提出,並不一定依物之存在而提出。例如愛因斯坦時代之相對論是依假設而提出,而目前把它當成「理論」,則是經過不同時代的人所驗證而得。

假設性的事,它是屬於意識的範疇。意識範疇之內的事,比其它五感官所測知之事與物,與科學儀器所測知之事與物,更加難以判斷它是否為真?是否存在?對於妄是否存在及其產生原因,也有這類難以判斷的困惑。



▲ 妄之產生原因

當「自覺」產生時,於是有「我存在」現象,有「外在之存在」現象。「我存在」就是生命;「外在之存在」就是世界。自覺,就是妄之異名,也是「我執」的異名。

當自覺有我時,就會執著「我存在」,於是以我為本位,而反過來思惟什麼是我?什麼是妄?如此自覺的狀況,就是妄。

自覺有我的現象,如同一部超級的人工智慧電腦,某日因為電力缺乏,為了要繼續運算之故,於是產生「如何才能獲得電力」的運算,經此運算又獲得電源之後,得到一個「取得電源才能繼續運算」之判斷結果,於是在每一次電源耗盡之前,就會有取得電源的同樣行為出現,如此行為就是「我執」,於是「自覺有我」的效應就被產生,這就是人工智慧電腦之「妄產生的原因」!

吾人可以說「妄並沒有產生」,但若自覺有我時,則妄已產生。生命如人類可以自覺有我,由於世界就是生命之故,世界如金土亦能自覺有我。所以自覺有我的現象,是普遍於宇宙於各處。

自覺有我的現象,其實就是生滅的現象。有生滅之處都有我執,由於宇宙無一處沒有生滅,所以妄是普遍性的存在。



▲ 妄之存在方式

當妄產生時,它所呈現的是「既不存在,又是存在」的現象!例如電影,它不能被手所碰觸,所以說它不存在。但它又能被眼所識知,所以說它亦是存在。

實際上,妄之存在方式類如空花、水月、鏡像的狀況!

若說空花、水月、鏡像存在,以實際(手不能碰)而言它並不存在,以作用(具像而能反映)而言它又是存在,其意義如同上述電影的作用。

現今以宇宙為標的來說,妄也同樣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現象。

以宇宙之本體而論,妄並不存在,稱為無生,例如手不能碰觸電影。

以宇宙之現象與作用而論,妄存在,例如眼可看到電影。

這種存不存在的議論,我個人收集佛法歸納至少有五種說法(註一),最被廣泛的說明有二大類,即「勝義有」及「畢竟空」。

勝義有,指宇宙本體如同大海,雖然有海浪、海嘯等不同形相的作用,但它們仍不離大海而產生作用。所以,大海不隨相生而生,亦不隨相滅而滅。宇宙之本體是恆常存在。

畢竟空,指宇宙本體如同虛空,雖然具有顯現萬物的功能,但分析萬物至最後仍然都是虛空,了無所得。所以宇宙之本體並非恆常存在,所有的存在只是萬象的變化而已。

無論本體是勝義有或畢竟空,都承認現象是不斷的生滅變化,而且本體是沒有增減、生滅。而本體到底是什麼現象,以目前吾人之「臆測」是妄來說,以妄求解,都是妄,都是生滅,都不能等同於無生滅的本體,所以智者不探討本體是什麼,而只探討如何消滅現象作用?



▲ 妄所呈現的萬象

妄所呈現的萬象,主要分別有二大類:「變易生死及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有所謂的三界,其分別請參考註二說明。

變易生死則是指出離三界之後至斷妄前的境界。由於未斷妄,雖已解脫三界之輪迴(已無七情六慾),但還有生滅存在,所以仍須生死,所以稱為變易生死。

三界的大分法,主要有二十八種,稱為二十八天。目前常被探討的外星人,是欲界內的人道至忉利天之間的生命體,這在三界內是很底層的生命形態。

忉利天生命體壽命有一千年,其一日夜等於地球100年,總壽命相當於地球10萬年 × 忉利天一年日數 ≒ 3600萬年。



▲ 永生是不可能的任務

有人說,外星人有技術讓人「永生」,我在此要破斥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以很底層之忉利天人壽命而言,他們可以活到相當地球3600萬年,之後會死亡,於死後仍得去輪迴,外星人連自己都要輪迴,又怎能讓他人「永生」?即便再往上數至三界之最後生命體:無色屆(田 + 介)之非有想非無想天。此生命體的壽命相當我們銀河系生成又毀壞八萬次(一次約2700億年),壽盡之後仍得去輪迴。

我的感慨:人,由於無知之故,所以就容易被人欺瞞,乃至自我胡思亂想而有許多奇怪見解!



▲ 斷妄的方式

妄以多種方式呈現,以人類而言分為:七情六慾(情,感性)、想(理性)

情與想也是輪迴的原因。情與想相等,會在人道投胎。情重於想則墮落人道之下的畜牲道、鬼道、地獄等等。想重於情則飛昇於欲界之內。

要進入「色或無色」二界,則須打坐或入靜,在產生禪定力之後才能進入(註三)。

想與七情六卻都是念的一種。想,又被歸於想蘊(註四),這個境界在出離三界時會破除,但念卻會持續至三界外的菩薩七地,至菩薩八地時才會被破除。

若吾人想找一個簡易的斷妄方式,只需要「無慾」即可。人若無慾,不止無情,也不會亂想,心不動之故,就容易進入禪定境界,如是漸增,就逐漸能破貪嗔痴而出離三界。

不過,依個人數十年的觀察,我們現今時代最好的修行方式是「阿彌陀佛法門」!原因後敘。

目前比較有名的修行法,大約統計如下:

1、默基瑟德教團之「光之課程」

2、耶穌的「奇蹟課程」(被傳誦是耶穌降靈所教化,可信度頗高)

3、上帝的「與神對話」(被傳誦是釋迦牟尼佛降靈所教化,但我本人不相信)

4、獨覺之十二因緣法(不隸屬於各宗教)

5、佛法中的各類顯法:白骨觀、不淨觀...等等

6、佛法中的禪宗

7、佛法中的密宗無上大手印法、無上大圓滿法、頗哇法

8、佛法中的密宗之頗哇法

9、佛法中的阿彌陀佛持名唸佛法

10、佛法中的阿彌陀佛十六觀法


法門有無量種,上述是比較被了知的方法,這些方法中,第一種是輪迴法,利益不大。

第2、3、4、5種都可以解脫三界輪迴,但不容易修行。

第5、6、7種可以解脫三界輪迴,最高境界可以斷妄,但不比出離三界更容易修行。

第九種方式的持名唸佛法最簡易,而且效果最宏大。只要專心唸佛,若定力深厚,不眷戀我們這世界的一切,於命終之前數週,會得到佛菩薩通知何時死亡。若定力淺薄,於臨死前際若不眷戀我們這世界的一切,也會得到佛菩薩持蓮花台來相迎至阿彌陀佛世界。

第八種方式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世界,但不比第九種方式簡易,比較適合密淨雙修的人。

第十種方式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世界,但不比第九種方式簡易,比較適合禪淨雙修的人。

阿彌陀佛世界的位置,在我們銀河系西方大約10萬億銀河系的位置。




******************************************************
註一
*******
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html



******************************************************
註二
*******
三界二十八天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24.html



「略說宇宙生滅原因」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7/05/blog-post_11.html



******************************************************
註三
*******
修行方式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7/06/blog-post_8012.html
=> http://tieba.baidu.com/f/good?kw=%B7%A8%C6%F9%B0%CD&cid=7


修行境界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7/06/blog-post_2112.html
=> http://tieba.baidu.com/f/good?kw=%B7%A8%C6%F9%B0%CD&cid=1



******************************************************
註四
*******
輪迴分成三界或五蘊。

五蘊是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五蘊分佈於三界內。而識蘊更廣至菩薩十地。
只有佛才無五蘊。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自然與妄如何產生之議論

   佛法之中心思想,經過解釋後有幾大系統的分別,現今我個人將其集合出共有五義一事(註一),但最常為人所知的系統,是「勝義有」及「畢竟空」二種。

  勝義有,指的是具有一佛性、自性,如同大海不隨相生而生,不隨相滅而滅,恒常不二(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楞嚴經、楞伽經、大般涅槃經所說是這一類別。

  畢竟空,指的是具有一佛性、自性,如同虛空本無生滅,但依妄見而現出空花,若無妄時,則誰能說空花?所以,畢竟不能說有佛性或無佛性,凡有所說皆是妄說。大般若經所說是這一類別。

  以上勝義有及畢竟空都是在說明法身之義理。至於報身,主要是指依業而生者,所以有正報及依報。至於化身,主要是指依願而生者,所以有無量法門及功用。

  佛之果地覺,或說佛性是什麼呢?這不是能說的,凡有所說,必然是經過意識分別,而佛性無生,不可用意識臆測或分別。所以,這境界須實證,這是所以禪宗「不立文字」或「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之原因。實證的方式可以參閱「註一」的說明。

  註二所引佛經,是勝義有之說明。它說明『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勝義有相關的理解,可以參考楞伽經、楞嚴經、大般涅般經及法相宗相關的經典。

  畢竟空相關的理解,可以參考般若部經典,如大般若經,及三論宗相關的經典。

  這裡要討論為何眾生有心、有業?這才是學佛法之重點!依佛經開示,吾人可以了知,心、業不離妄所生。而妄之生,卻是無因(註三、註四),或云「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註四)。

  有人說妄若無因卻有妄產生,它就是自然!而世俗所謂自然,是指非人為造作而無中生有,這有生滅現象!!這樣看來,妄(或十方世界)似乎就是自然產生的結果,...…但佛經對於自然的定義並非如此(註七)。雖然世俗之自然性的說法,可解釋妄之所以產生的原因,但妄實無生滅。更何況佛已直接破斥自然性(註四、註七)的說法。

  十方法界之各類現象,佛說這是妄,妄的狀況是空花、水月、陽焰,看似有而實無。若說妄是自然所產生,則妄實有產生時,自性必失,如此說自性有生滅,無有是處!這會成為富樓那因錯誤理解而曾經問過的疑問:「佛何時再變成眾生?」

  若自性不失,則於自性之外,必另有妄存在,此稱為異我!若此異我為真實,則此時原來的自性要放在哪裡呢?此等有異我的見解,只能說是邊見,非正見!

  經過上述的推理,則知妄實無生,若云有生,則是如同空花、水月、陽焰之生,只是一個「 錯覺 」!如人作夢,雖夢得大財寶或受大苦難,於夢醒都了無所得,沒有意義!這個說法可以由圓覺經義來證明(註八):「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

    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再說,若妄無生,於無生中卻執著有生滅,如此行為可稱為「妄」。所以,妄就是「執著」。如同小孩子「畫地自限」,畫地為房格子,並自立規定出格者就失敗,這就是執著。

  眾生於執著中深陷,所以佛說「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註四),若有定力強者,可能一悟即至佛地(註六),亦如圓覺經所謂頓覺人。而頓覺成佛之狀況,類似觀世音菩薩於因地誦大悲咒,立刻從初地立超至八地位,立超的機制,應該只是心性的轉變而已。這類心性轉變,可以參閱一些阿羅漢從「觸緣」的領悟中而斷三毒的典故,或參閱楞嚴經二十五聖人自述之修行過程。

  又,古代禪宗大德,亦有對於迅捷斷妄的開示,如高峰禪師云:「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


結論:

1、妄無生因,但卻存在,而妄之存在乃以類如空花、水月、鏡像

  方式的存在。這樣的存在,以第一義諦而言,卻是不存在。所

  以,在第一義諦中,不只自性無生,即便是妄亦是無生。


2、妄是客觀的存在,但主觀上說,它不必然存在

  妄的產生方式,不是因緣生,因緣由妄而立之故,所以因緣不

  能生妄。


  妄也不是世俗所謂的自然性方式而產生。世俗之自然定義,自

  雖無因,但它被認為「有生起」。有生則有滅,這一點與「妄」

  不同。妄雖亦無因,卻不有生起,只是眾生「執著」有生起。

  於是這些眾生,成了印度主張無因生起的自然外道!(妄中諸

  境看似有生滅,但實無生滅,只是眾生偏要執著它有生滅罷了)

  吾人須知,於第一義並沒有真正的產生(註八:如眾空花。滅

  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但妄若無生(指第一義諦),則是誰在輪迴?


  若有眾生輪迴為真,則妄必然有生滅,但由上義得知,妄又無

  生滅,那......妄到底是什麼現象?什麼狀況?什麼東西?


  正解:處於第一義諦時,不可說!不可說妄有生滅,連真亦不

     說,說則墮入妄中。而當提到「妄」時,此時妄則落於

     俗諦,則其必然有生滅。有生處,亦有滅處。有生時,

     亦有滅時。


     當解脫妄之束縛時,則此時落於第一義諦,十八界都不

     作用,當然不可說妄有生滅。不可說有生處、有滅處。

     亦不可說有生時、有滅時。因為第一義諦中無生滅,所

     以一切皆不可說!


  妄的狀況,讓我頗有電影技術上的視界縮放的感受。


  看電影時,從地球外看到太陽系,於是放大看到地球,再放大

  看到亞洲,再放大看到中國,再放大看到北京......隨著不斷放

  大,愈能看到極微小的物品。若把鏡頭顛倒放,那就是先看到

  物品極大化,往地球外飛昇,則視界縮小,不斷飛昇,物品不

  斷的縮小。


  視界縮放,雖然帶來所見物品變大或變小,但須知,無論大小

  ,無論能否見到,物品本身是「確實存在」。能否看到它,其

  差別在吾人是「從那一角度看東西」而已。


  同樣的道理,妄的存在狀況是否也是如此呢?若把視界縮到超

  越三界的狀態,則此時十方世界對吾人就真的不存在(分段生

  死的妄也不存在),若出離這境界又回到人道時,則妄對吾人

  的作用又回復舊態。


  上述的說法,在於從另一個角度,去假設「妄是客觀的存在」

  ,它不隨吾人之主觀(是否觀察它)而有生滅。如同甲阿羅漢入

  涅槃,十方世界此時對甲阿羅漢已沒有意義,也不能對祂作

  用。而此時,吾人的世界仍然在作用中,並不會隨甲阿羅漢

  入涅槃而消失。


  「妄是客觀的存在」之主張,頗類以下註二經文義理,但不

  完全相同:

    『 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

     界。』(這段話在說明佛性的狀況,從體而說,屬於勝

     義有之說法)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這三句是指妄產生

     之原因)。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

     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後二句是依

     第一義諦立場而說) 』


  我的假設與經文的差別是,經文是針對性的,對誰應機說法

  就對誰有利。我的假設是普遍性的,是同時考量同一時間的

  各眾生之主觀作用。


  例如甲與乙同在一屋下修行,若某日甲眾生已成佛,此時甲

  化空而令甲乙同處的環境其不產生作用 (例如身體能穿過桌子

  )。而此時乙眾生並沒有隨甲成佛而有變化 (桌子仍被顯化成

  障礙物)。所以由此得知,「妄(執業)是客觀的存在,但主

  觀不一定存在」。



------------------------------
補述「妄」之義理
------------------------------

妄是「覺」,妄是「明」,妄是「明覺」,妄是「覺明」,如註五經文所示。

妄,是否有發生?在妄中為有,在佛為無。眾生於無生中「妄覺有生」,所以有眾生。

眾生即是妄,妄即是眾生。世界即是妄,妄即是世界。當妄產生時,即產生眾生。當眾生自覺有我時,此自覺就是妄。

不是先有妄後有眾生,或先有眾生後有妄,而是「妄就是眾生」!

不是先有妄後有生滅,或先有生滅後有妄,而是「妄就是生滅」!

妄是眾生,也是生滅,此三者是同一義之異名罷了!不過「眾生」一辭目前常用在三界內之分段生死(輪迴)現象。

妄同時含有真與假,所以不能說妄是真或假,但真卻是妄,假亦是妄。凡有對待者,皆是妄,真假亦如是。所以佛性、如來不二。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所以,斷妄的方式,就是「無生」或「寂滅」。使已生者和,已滅者寂滅,未生者不生。淺顯的說,要斷妄就要無慾!

無欲時有二種人,不覺者入於涅槃寂滅,不再往來三界,二乘人也。覺者轉識成智,乘願度化眾生,佛也。



********************************************************
註一
*******
參考:「 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3) T19, p0117b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推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汝觀地性。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3) T19, p0119a

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託汝睛相椎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阿難。汝心麤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
註三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4c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
註四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五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3) T19, p0119c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

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囉藍遏蒱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

卵唯想生胎因情有。

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 不覺則無法斷無明!而無明(妄),卻因覺明而生。真如平常本無事,自覺有我生出事!!*/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虗妄。終而復始。


********************************************************
註六
*******
No. 2008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1) T48, p0351a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
註七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c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婬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法迄巴按:
因為自然心生、生滅心滅,這狀況仍落在未極致的妄滅佛地境界,仍在法執(生滅)之中)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 
法迄巴按:
這才是「自然」的真正意義,等同無生!這裡對自然的定義,與世俗不同,世俗之自然定義,是有生滅的。

佛乘對佛性的解釋,它並沒有生滅,所以,雖然演若達多怖頭失而狂,此狂謂之為妄,由妄沒有生因,所以妄是錯覺,於無生中錯覺有生。所以本頭如如,不因狂生而生,亦不因狂滅而滅,如此才稱為自然。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
註八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見十二緣者即是見佛性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27) T12, p0524b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善男子。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

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

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

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

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三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


參考:發菩提心然後才能成佛

**********************************************************************
補充十地菩薩見不了了的經文 (以下十住菩薩是舊譯名)
---------------------------------------------------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16) T12, p0462b

云何為見。菩薩摩訶薩見如是人不能修習身戒心慧。造少惡業。此業因緣應現受報。是人少惡不能懺悔。不自呵責。不生慚愧。無有怖懼。是業增長地獄受報。是名為見。


復有知而不見。云何知而不見。知諸眾生皆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不能得見。是名知而不見。


復有知而少見。十住菩薩摩訶薩等知諸眾生皆有佛性。見不明了。猶如闇夜所見不了。


復有亦見亦知。所謂諸佛如來亦見亦知。


復有亦見亦知不見不知。


亦見亦知者。所謂世間文字言語男女車乘瓶[分/凡]舍宅城邑。衣裳飲食山河園林眾生壽命。是名亦知亦見。


云何不見不知。聖人所有微密之語。無有男女乃至園林。是名不見不知。


--
復有知而不見。知所惠施知所供處。知於受者知因果報。是名為知。云何不見。不見所施供處受者及以果報。是名不見。

如人然燈不為殺蟲

No. 468 文殊師利問經 (卷2) T14, p0501c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外道說如是語。世尊往昔說火聚經。六十比丘死。六十比丘休道。六十比丘解脫。外道當如是說。世尊非一切智。何以故。不見此事故。當云何答。佛告文殊師利。如人然燈不為殺蟲




**********************************************************
說明
********
  燃燈的目的在照明,不是在殺蟲,所以,在無殺心之下,不會有惡報。


  但若在燃燈時,明知燈上有蟲在飛,卻不避忌,導致蟲死,此時「心已知」之下,那還是會有「故意被殺惡報」。若已避忌,卻突然飛來一蟲,而來不及避開導致猝死,還是會有後世的「非故意之誤殺報」。


  「心已知」不必然是會受報的唯一因,它還須有被殺的對象,及對象確實被殺死,以及後世的業緣來和合。


  再則,「心已知」、有對象、對象已死,也不必然會受報,例如佛菩薩之化身,就算心知在殺生,也不必然會有殺報(註一)。重點在於,吾人是否「已善盡護生的行為?」,若有,就不
必想太多。


  對於眾生而言,即便是呼吸、喝水,都可能是在殺生,佛不是愚者,佛法不是愚法,所以佛在制訂戒律時,已說明修行人如何用心才不得果報或惡報。是以,身口意三業,意業最重。


  綜合以上的說明,修行人要注意「用心是否端正」,而不在於「結果是否殺生」。若不如此,禪宗是農耕,不知殺了多少蟲了,又為何有斷三毒的聖人?(例如禪宗六祖)


  大乘佛法異於二乘,就是「心量不同」。二乘從身口下手,大乘從心下手!


  有緣人再參考此部經典之說明《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分部品第十五
=>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4/0468_002.htm


***********************************************************
註一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31) T12, p0549c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唯有二人能得無量無邊功德。不可稱計不可宣說。能竭生死漂流瀑河。降魔怨敵摧魔勝幢。能轉如來無上法輪。一者善問。二者善答。

善男子。佛十力中業力最深。善男子。有諸眾生於業緣中心輕不信。為度彼故作如是說。善男子。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者決定。二者不決定。

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若言惡業定有果者。云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鴦掘摩羅得解脫果。以是義故。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於經中說如是語。一切作業無不得果。

善男子。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是故當知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亦非不得。

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者智人。二者愚痴。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痴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受。

師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則不應求清淨梵行及解脫果。

佛言。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梵行解脫。以不定故則修梵行及解脫果。

善 男子。若能遠離一切惡業則得善果。若遠善業則得惡果。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若不修道則無解脫。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 之業無果報故。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若人遠離修習聖道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不得解脫得涅槃者。亦無是處。

善男子。若一切 業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純善之業。應當永已常受安樂。一世所作極重惡業。亦應永已受大苦惱。業果若爾則無修道解脫涅槃。人作人受。婆羅門作婆羅門受。若如是 者。則不應有下姓下人。人應常人。婆羅門應常婆羅門。小時作業應小時受。不應中年及老時受。老時作惡生地獄中。地獄初身不應便受。應待老時然後乃受。若老 時不殺不應壯年得壽。若無壯壽云何至老。業無失故。業若無失。云何而有修道涅槃。

善男子。業有二種。定與不定。定業有二。一者報定。二者時定。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

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

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

菩 薩摩訶薩無地獄業。為眾生故發大誓願生地獄中。善男子。往昔眾生壽百年時。恆沙眾生受地獄報。我見是已即發大願受地獄身。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眾生故受地 獄果。我於爾時在地獄中經無量歲。為諸罪人廣開分別十二部經。諸人聞已壞惡果報令地獄空。除一闡提。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複次善男子。是賢劫中無量眾生墮畜生中受惡業果。我見是已復發誓願。為欲說法度眾生故。或作獐鹿熊羆獼猴龍蛇金翅鳥鴿魚鱉兔象牛馬之身。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畜生惡業。以大願力為眾生故現受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惡業果報*/
複次善男子。是賢劫中復有無量無邊眾生生餓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膿血屎尿涕唾。壽命無量百千萬歲。初不曾聞漿水之名。況複眼見而得飲也。設遙見水生意往趣。到則變成猛火膿血。或時不變則有多人手執矛槊遮護捉持不令得前。或天降雨至身成火。是名惡業果報。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業果。為化眾生令得解脫。故發誓願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我於賢劫生屠膾家。畜養雞豬牛羊弶獵羅網[敲-高+(虎-兒+魚)]捕。旃陀羅舍作賊劫盜。菩薩實無如是惡業。為度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是賢劫中復生邊地。多作貪慾瞋恚愚痴習行非法。不信三寶後世果報。不能恭敬父母親老耆舊長宿。善男子。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而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是賢劫中復受女身惡身貪身瞋身痴身妒身慳身幻身誑身纏蓋之身。善男子。菩薩爾時亦無是業。但為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我於賢劫受黃門身無根二根及不定根。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身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我於賢劫複習外道尼乾子法。信受其法無施無祠無施祠報。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現在世及未來世。無此無彼無有聖人。無變化身無道涅槃。善男子。菩薩實無如是惡業。但為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是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