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佛知見

 佛之知見,是《妙法蓮華經》之宗旨。能通達此經唯一佛乘,則能悟佛知見。

我個人所悟,佛之知見為: 無 生

依於無生而用無為法,以一切賢聖根器不同,所證亦不同。所以《金剛經》開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No. 262 妙法蓮華經 (卷1) T09, p0007a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
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
見道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
之知見示悟眾生。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
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
種智。


**************************************************************
No. 261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卷10) T08, p0915c

誘導二乘是名方便。除斷法執入佛知見是名智慧。


**************************************************************
No. 320 父子合集經 (卷9) T11, p0944b

爾時樂變化天主。與七十俱胝天子眷屬俱。見諸阿脩羅王。乃至都史多天諸天子等。於世尊所作供養已。深生隨喜踊躍無量。復聞如來與彼授記。是諸天子。聞是說已身意泰然。得住實際。於勝義法離諸疑惑。


時樂變化天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一切諸法名為實際。名無量際。無礙際。無住際。無盡際。無二際。非際。無際。說名實際。


世尊。言實際者。不顛倒故。無量際者。非分限故。無礙際者。非和合故。無住際者。離自性故。無量際者。無有生故。無二際者。唯一相故。非際者。體非有故。無際者。本無極故。


世尊。此實際法遍一切處。有為無為通達無礙。無有一法非實際故。乃至菩提亦是實際。復以何法名為菩提。此一切法即是菩提。乃至所有五無間業亦是菩提。何以故。彼菩提法離自性故。五無間業亦離自性。


世尊。又彼五無間業即無餘涅盤界。何以故。彼諸法性離罪相故。是故無間業名為涅盤界。


世尊。住輪迴者。可求涅盤。彼實際中無有二相。無生死可離無涅盤可證。
^^^^^^^^^^^^^^^^^^^^^^^^^^^^^^^^^^^^^^^^^^^^^^^^^^^^^^^^^^^^^^^^^^^^^

何以故。自性離故。
^^^^^^^^^^^^^^^^^^^^^^^

世尊。我今於此實際理中無有疑惑。若於此法得離疑者。當知是人。已於過去佛世尊所。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是時如來。聞彼天王作是說已。欲令大眾心淨信解生歡喜故。即於座中放大光明。


時尊者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略)...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馬勝今問放光事   如來所作非無因  
  汝當諦聽無異思   今與諸天授佛記  
  化樂天王并眷屬   漸能成就一切智  
  當於天人大眾中   作師子吼摧異論  
  譬如一切山穴中   不產珠璣無有惑  
  如是化樂諸天人   決定當來得作佛  
  又如世間日沒時   不久應知月出現  
  彼諸天子達法性   自知必定成正覺  
  又如世間日中時   觀諸色像皆明了  
  彼諸天子達法性   當獲如來一切智  
  又如世間夜分時   有情咸知日不現  
  彼諸天子達法性   當得明慧悉照了  
  又如世間諸流泉   悉皆注下歸於海  

  彼諸佛子達法性   必能速證大菩提  
^^^^^^^^^^^^^^^^^^^^^^^^^^^^^^^^^^^^^^^^^^^^^^

  如以瓦礫擲空中   力盡墜地必應爾  
  彼諸佛子達法性   不久成佛無有疑  
  若人了達此法性   入佛知見離戲論  
  彼當取證大功德   往趣菩提場不遠  
  假使二十那由他   弊魔說我不作佛  
  由具正見達法性   不能退壞菩提意  
  如是彼諸天子眾   善解法性心無著  
  各各希望授記言   故我讚勵生忻慰  
  是諸天子久修習   不由他悟能入解  
  自知決定得菩提   諸有智者皆隨喜  
  馬勝比丘當了知   若求無上菩提者  
  常樂親近佛世尊   觀諸法性無罣礙  
  自能入解於正理   復令他人善通達  
  隨其力能為演說   是為第一行法者  
  設百千劫行苦行   以身血肉而布施  
  於剎那頃了法性   此福廣大復過是  
  過去所有一切佛   現在救度眾生者  
  以及未來諸世尊   無不依此而修習  
  化樂天王并眷屬   今於我前伸供養  
  已曾往昔植福因   故能了斯深法義  
  諸有世間具智者   當須修證三摩地  
  若能依止勝等持   是人得至佛行處  
  馬勝比丘當了知   此諸佛子悟法性  
  常能游戲佛境界   摧伏一切諸異論  
  是故勤修清淨業   則能遠離諸苦惱  
  常樂親近說法師   得成無上菩提道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5) T19, p0126c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如是信入,可破見惑

眾生的見惑,來自於分別我執及分別法執的習氣太深,不能令自己心柔軟,所以被自己知見所迷,而不能信入佛知見。以下將引用《圓覺經》及《楞嚴經》了義經文,說明無生、妄的義理。


  妄。它沒有生因,既然無生,妄如空花,看似有,其實不存在。
  若妄不存在,則妄中事物亦不存在。


  眾生若見有因緣和合相,皆在妄中說事,這類的眾生,須流轉於
  生死輪迴。

***************************************************************************

《圓覺經》開示: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
   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
   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流轉生死。


《楞嚴經》開示:

   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
   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楞嚴經》開示:

   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有智慧的人,一看上述二段經文,都能頓悟,乃至破見惑。有極深善因緣者,
甚至可能如《六祖壇經》所云:一悟即至佛地。


建議有緣人閱讀 無生與妄妄本無生,滅須無慾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無生與妄

● 心

心有多義。比較好的理解是:真心(佛智)、妄心(眾生識)、本心(佛性、無生)



由於古時名辭比較蹇缺,有時真心用來代表佛性,但在這裡,我特別把它定義為代表
佛智。而轉以 「本心」 二字,來代表佛性、無生。


眾生妄心,修行成佛之後,就變成真心,所以,眾生=妄、業、識;佛=真、願、智
,它們皆是生滅義,而佛性則無生。


心,在《解深密經》中被定義為第八識的異名,第八識具生滅義,它有三個功能(含
藏、執藏、所藏),且它沒有分別能力。分別能力是意識。所以,一般所謂您心中在
想什麼的 心、想 二字,實際都是指意識。


至於 「心念」 之含意,也常被用來代表吾人的想法、當下想法。但實際上以訓詁
學角度去看它,念=今心,它代表第八識識流的當下狀況,既然心無分別能力,那麼
,心的當下狀況,只是第八識的識流之二種生住滅中的 「流注住、相住」 狀況而
已(實際上所包括的範圍更廣,相當於第八識識流經過81,000生滅才等於一個心念)



● 識流速度

意識之作用,即第八識的識流,而在識流中的流注生、相生,流注住、相住、流注
滅、相滅,到底那一個才代表意識呢?......,這議題就要參考對心念作用之微小
時間的討論。


目前對微小時間的佛經開示(註一),大約:

一彈指=3.2 x 10^13  念
一念=90 剎那
一剎那=900 生滅


● 識流次第

一般人看河水流動,看到流注生就等同於相生,因為它們的速度太快,無法令人感
覺到差異,如同在看電影一般,以每秒25幀流動,人眼看來就等同是連續的。


由於佛的能力非常強大,而在《楞伽經》卻開示所有的識,皆有二種生住滅:

   流注生 => 相生 => 流注住 => 相住 => 流注滅 => 相滅


看完上述說明,是否有一種領悟:靜、不動 是不存在的!


識流的狀況,想像一下,地上噴出水,水高到一定程度,又落了下來。


剛噴出時的過程,是流注生,被人眼睛看到是相生;到最高點有瞬間停住是流注住,
被人眼睛看到時稱為相住;開始落下的過程稱為流注滅,被人眼睛看到稱為相滅。


生滅,是生住滅的簡稱。話說回來,一念之組成,是由81,000生滅(註一)而組成,
所以當「我在想」 這個心念一動時,其實它已由81,000生滅所組成。


● 習氣對治

以上述這個分析架構,吾人也可以拿來用在斷淫之對治上。


試想,裸體美女/帥男 是很吸引吾人,但再仔細的去觀想裸體,它由皮膚、血管、
血液、肌肉、筋脈、骨頭所組成,把這些裝盤放在桌上,不說明,有吃肉的人還以
為又是一美餐,哪裡還看得出所謂的美女/帥男的存在呢?


既然無美女/帥男存在,那麼所謂的淫欲又在哪裡呢?


不只淫欲如此,去觀想貪、瞋、痴的三種習氣,又何嘗不也是同樣的狀況!有貪瞋
痴三毒的習氣,它們又在哪裡呢?


● 無生與妄

由上述的識流意旨,使吾人可以了知,這十方宇宙中所有一切,無論形而上、形而
下,都沒有任何一個人事物是凝住不動的,一切都在剎那剎那生滅不停!


佛在《圓覺經》中開示: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
   了無所得。

   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流轉生死。


佛在《楞嚴經》中開示: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
   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
   迷頭認影。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
   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法迄巴註:妄想二字,把它當成一個字 妄。想,可以定位為語助詞)


看上述二段經文開示,吾人可以理解到二個重要觀念:無生、妄。


所謂無生,就是沒有發生。十方宇宙(世界相續)、所有眾生(眾生相續)、
八個識(業果相續),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沒有發生,當然也沒有消滅。


於是,有些眾生卻以目前十方宇宙存在,或眾生仍須輪迴受業投生,而執著必然有
生滅,不可能無生,所以也必然有一個導致這些生滅現象存在之原因。


這個原因......,倒還真有,它被叫做 「妄」!


在上述二段經文中都有妄的字眼。但,吾人是否理解了它的真正義理呢?


以《圓覺經》經文來說,妄,如同空花,吾人了知空花並不存在,所以可以推知
妄也不存在,如此領悟,符合無生義。


以《楞嚴經》經文來說,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因緣之和合、生滅皆
來自於妄,而妄無生。這裡所說的妄元無因,其義理是 「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這指,迷頭這個見解,如同以為有空花一般,看似有,其實不存在!


有人業重,無法解脫自己的妄想,於是認為,這個 妄元無因 四個字,是指妄
本來就存在,所以無始!他這個見解,與某些邪見宗教以為有一個上帝永遠存在
一般,落於非因計因的邪見裡。


實際上,妄元無因四個字之理解,應該是它沒有產生、它不存在。若吾人還不能
理解無生義理,那麼就墮入分別我執之妄(生滅)中,於是,他本人就有因緣,
而受業力的拘束,必須輪迴!


● 體相用法

佛法是破法,專破眾生執著之方法。所以,佛法有無量法門,但它的弘揚,大約
是分成四大類:體、相、用、法


(1)體

   是從無生之佛性、如如的角度而發。

   佛在《大般涅槃經》開示:佛性常故,非三世攝。

   佛性為何非三世攝呢?因為,佛性無生!如同虛空(體),浮雲(相)自生
   於虛空,自滅於虛空,而虛空不隨雲生而生,亦不隨其滅而滅,是以喻虛空
   無生,而佛性如虛空。

   因為佛性無生,所以也無滅,無生滅就沒有時間,所三世(時間單位)無
   法含攝佛性。

   無生代表它不變異,所以稱它為常!


(2)相、用、法

   相用法是從生滅之妄的角度而發。

   當妄產生時,於是就有生滅現象。有生滅就會有表相,例如,金塊鑄成金
   碗(相)、金筷(相),而金碗能盛物(用),金筷能挾物(用)。吾人
   可以左右手從不同方向舀湯(法),可以正面挾物、側反挾物(法)。

   雖然吾人正處於妄中,而對妄的生滅現象有切身之痛,但妄如空花,它並
   不存在,此十方宇宙也一樣不存在,若不能如此認知,則墮於妄中,而不
   能斷無明!

   所以,上述《圓覺經》經文開示: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流轉生死。


● 斷妄方式

 妄是極微細的無明,次則是思惑(三毒習氣),再次是見惑。此三者其實如
 水汽、水、冰的三態,本質相同,只是表相不同罷了。


 要一個方法,從初修至成佛都不變異,那就是:無欲!


 內存無欲,外無所住!


建議有緣人閱讀:1、如是信入,可破見惑  2、妄本無生,滅須無慾
*******************************************************************************
註一
**********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B9%E9%82%A3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名相釋義】四法印

No. 312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 (卷16) T11, p0741b

復次大祕密主如來於一切法中總略而說有四法印。何等為四。


一者諸行無常。為諸沙門波羅門及長壽天執常語者破常想故。


二者諸行是苦。為諸天人計樂想者破樂想故。


三者諸法無我。為彼執我諸外道等破其我想。


四者涅槃寂靜。為諸增上慢者起尋求行破彼增上慢故。


此言無常者。即是畢竟無有常法增語。


此言苦者。即是遠離願求增語。


此言無我者。即是空相增語。


涅槃寂靜者。即是無相作證增語。


大祕密主。此如是法。若諸菩薩深固信解勤行修習。即於善法而不減失。速能圓滿菩提分法。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名相釋義】六種意識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唯識宗將有情的心識分為八種,復將其中的第六「意識」分為四種。即:

一、明了意識,此識與眼等前五識同時俱起,緣慮分別而取境,故此識為前五識的分別依。

(法迄巴說明:此意識又被稱為五同緣意識,以與五後意識分別。)

二、定中意識,此識與一切定心相應,獨緣定境,而不與眼、耳等五識同緣,故無一切塵境作對境。

三、獨散意識,為不與五識俱起的散亂意識,即不緣五塵之境,散亂紛雜而遍計諸法,或緣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法,然其狀態,既非處禪定之中,亦非屬夢境。

(法迄巴說明:此意識就是一般所謂的白日夢的發呆現象。並沒有睡著,只是在胡思亂想,且當下五根功能暫停)

四、夢中意識,為不對諸塵而於夢中見種種境界的 意識,此係由心王性境變現而產生諸相的精神作用。

四種意識中,第一的明了意識與五識俱起,故又稱五俱意識,後三識則不與五識俱起,故皆稱為獨頭意識



● 法迄巴補充說明

意識,目前可被觀察到有六種現象,而「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之說明有弊病,缺乏二種意識。

意識被歸納成二大類:明了意識、獨頭意識。它們的分別在於是否與前五識相依。

明了意識,一般又被稱為「清明意識」,它應該有二種現象,而「唯識名詞白話新解」只說明「五俱意識」一種,還缺「五後意識」。獨頭意識也缺說了一種,是精神錯亂者專有的「狂亂意識」。


五、五後意識

五後意識是明了意識的一種。


五俱意識是與前五識同時俱起(註一),但吾人不可能五俱意識(現量)產生後就一切空白,如同被針觸到、聽到噪音,必然會跟著再想(比量、非量)下去,這個想下去的狀況,就稱為五後意識。


六、狂亂意識

狂亂意識是獨頭意識的一種。

專指精神狂亂者之意識。例如,精神病者看到虛空有美麗花朵;無魚的水中看到有魚在游 的很美妙。或一時受剌激而令意識產生錯亂見解,如同精神病者幻見、幻聽某些現象。

以佛的標準來說,祂對十二類眾生中之有情眾生(例如人類)的見解,就如同我們對精神病者的見解一樣。祂稱有情眾生有無明(妄想執著,來自於三毒),所以有情眾生有三界輪迴,而佛沒有三界輪迴。


特別說明

這裡談意識,是以有情眾生的立場去談,而不是以已斷三毒聖者的立場去談。對佛而言,不要說二心並起,就是百億心並起都能成功。

佛的這類無限心並起之作用,我個人猜測,如同已養成淨習的現象。例如,武術大家,若在路上被數十個飛鏢攻擊,則能不經過意識思惟的立刻反應,這個不經過思惟的行為,是經過無量次練習後所養成的習慣。 

而此所謂無量次練習所養成的結果,對於佛而言,就是在成佛前無量劫投生之後的執行斷無明的行為/練習 之結果。

***********************************************
註一
*********
五俱意識是大乘唯識法相系統所持的論點;而小乘俱舍宗則持不同觀點。

因小乘不認可有「二心並起」的作用,即五識不與意識俱起,故認為前五識生起之次一剎那,意識方能產生作用,所以小乘僅認可「五後意識」,不認可「五俱意識」。


--

以現今科學來看,眼所見色,純粹是眼睛的神經細胞接受光刺激的脈沖作用,然後再傳至腦部某部份,然後再由意識辨認此脈沖是什麼?依此標準,所謂的 「識」 之作用,在前五識而言就只是純粹的根塵相觸反應而已。

再反思,意識之作用,它的所謂分別,也是純理性的根塵相觸後的各種類似脈沖反應而已,如同電腦中的CPU搬運記憶體或暫存器中資料的行為罷了,這個行為中,我們有情眾生的情感在哪裡產生?

其實,所謂的情感,我個人認為也不過是某種不斷作業下之積集現象。例如,不會騎腳踏車者,初騎時必然跌倒,但學一陣子之後就能正常騎動,情感就是這個正常騎動現象,它就是我所謂的「某種不斷作業下之積集現象」。而這個「不斷作業」,就是習氣之養成的過程,如同沒煙癮的人,在不斷抽煙之結果,就產生了煙癮的習氣(與情感同義)。

心與物在最底層(例如業力作用)是一元、相同,在此底層不斷地排列組合後,於是心與物就分開獨立成不同單位。

若依上述推理,我個人承認「無二心並起的作用」!

--
心,它有特別的意義,在《深密解脫經》中之定義,它即是第八識,所以心不等於意識,但意識卻等於心。

意識是隸屬於心所衍化的一種現象,第七末那識、前五識也都是心所衍化的現象。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八地菩薩已斷五陰

長久以來,一直思考一個問題:若二乘阿羅漢仍在《楞嚴經》所開示的識陰中,
那麼,在什麼境界才出離五陰?
 
 
曾看過禪宗五祖的《最上乘論》,依其中論文所言,見到識流嘩嘩不停,猶在
十地中(註一)。破此識流才斷十地菩薩眾中障。如此說法,依《楞嚴經》十
種陰魔理論判斷,則最後一魔的境界,就含蓋八地、九地、十地三個境界....
...在下不相信!因為八地開始,就已可以不生心意識(註二)。由註二及註三
經文可以判斷,八地菩薩就已能斷五陰。
 
 
今日再次看到金剛三昧經(註三)之經文,觸動本人對於 「何境界出離五陰」
之理解。
 
 
最後判斷:
(1)禪宗五祖弘忍之弟子,記述他所說法可能有誤
 
(2)再不然,就是弘忍本人境界不夠下的誤會之說
 
(3)再不然,那就是翻譯《楞嚴經》者,誤解或誤譯阿羅漢於識陰中的位置
 
(4)再不然,就是八地、九地、十地,真的還位於識陰中的最後一魔中
 
 
上述中,比較可能的錯誤是第1項!第4項則是能圓融所有說法而不衝突,但
我個人卻不相信,因為此三地境界差異也很大。事實是否錯誤出於第1項現象
,尚需其它佛經佐證。
 
 
*********************************************************
註一
*********
No. 2011 最上乘論 (卷1) T48, p0379a
 
會是信心具足志願成就緩緩靜心。更重教汝。好自閑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懲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返覆銷融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吾更不能說其形狀。
 
 
*********************************************************
註二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_12.html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6084.html
 
 
*********************************************************
註三
*********
經文典故】一念心動五陰俱生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2/11/blog-post_4.html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佛法中心思想

(1)佛性無生,它不生諸法。
 
   佛性如同虛空,浮云它自生自滅,虛空不隨其生而生,亦不隨其滅而滅。是以,
   喻虛空為佛性,浮云及諸法為妄。
 
 
(2)佛性,以體相用法來弘揚
 
   體:說明一切根源,例如佛性,而佛性無生,如虛空。
 
   相:說明一切現象,它是生滅狀態,分析所有生起之當下,它也並不存在,所以
   剎那剎那空,現象亦無生(註一)
 
   用:說明一切相的作用,例如碗可以盛物;筷子可以挾物。
 
   法:完成作用的方法,例如盛物可以有多種盛法;筷子挾物也可以有多種挾法。
 
 
(3)妄及顛倒
 
   本來無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因為都無生!這又叫做實相無相、實相一
   相、實相、無相、一相....皆是無生之含意。
 
 
   只有無生,才能無差別,一出現顛倒就有生滅,而有因緣現象。
 
 
   何謂顛倒,就是當下不是佛(沒處於寂滅忍之中),所以,有顛倒者皆是眾生,
   皆是未證空三昧者,若含法我執,則不是佛者皆是顛倒者,包括等覺菩薩在內。
 
 
   顛倒產生原因,就是當下沒有成佛,因為沒有成佛,所以就被稱為 妄、顛倒!
 
 
   那麼,如何不顛倒呢?
 
 
   要先令己無慾!
 
 
   果真無慾者,證二乘三果或菩薩乘五地位,若再斷痴習,則能證阿羅漢果,於
   二乘是聲聞、緣覺,於大乘是菩薩、金剛。
 
 
   我長年來看大家討論的非常多,其實佛法是破法,因為汝心妄動,所以佛給予
   斷妄的方法,而眾生無量,因此法門也無量。
 
 
   會學習、有智慧的人,任它弱水三千,卻只取一瓢飲。因此,佛法在我看法是
   很簡易的方法,就只是斷除七情六慾(貪慾愛習)及痴習而已。
 
 
   我也因此見道破了見惑,而那些未深達自己貪愛習氣深層者,卻墮入了學不完
   的佛法中!
 
 
   佛法是破法,先破自己的妄執,所謂自覺。行有餘力,再破他人妄執,名為覺
   他。而佛,就是最終的標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4)貪瞋痴破法 - 貪相
 
   貪,它是什麼呢?不說是學佛者,即便是世俗人也無人不知吧,只是
   貪有很多相狀,主要是依根塵識來分別。
 
 
   其實,根塵識也可以濃縮成六根來說就行了。拍牚聲來自於雙牚合擊
   ,一個因一個緣。因緣不和合,聲響不成。根塵識也相類,所以論六
   根就行了。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塵識無根是不能產生,所以吾人要斷貪就不能滋長此六根的攀緣,說
   完!
 
 
   --
   還會有人迷惑,怎樣才算六根不攀緣嗎?......
 
 
   六根須經過意識作用才有效;而意識須經過意根作用才有效;而意根
   須第八識中有累積未平衡的業因種子才有效;而業因種子須有業力才
   有效;而業力之產生於當下業力相續!
 
 
   如同吾人之觀察,業力如河川之流水,若前水不引後水(註二),則
   後水則不動,而這之間的就是所謂的  相續 !
 
 
   相續或相續力(業力),是佛經的中心思想,因為一切皆從它而起。
 
 
   應該會有人問:為何要有相續的現象呢?(為何會出現業力?)
 
 
   業力的產生,又被稱為有妄!業力是妄的異名之一。
 
 
   業力更多用在三界輪迴說明上,對於六地及以上的菩薩就不再稱為業
   力,而是用無明,所以,無明也是妄的異名之一。
 
 
   《楞嚴經》的用辭,主要是以 相續 二字來說明妄的現象,所以有
   三種相續構成十方宇宙一切現象,那都是妄所呈現不同相狀之一。即
   所謂:世界相續、眾生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無想無情的世界先產生,於是進化成無想無情的眾生,後再進化成有
   想有情的眾生,因此,有情想意識的眾生開始輪迴,而有業果相續現
   象。
 
 
   上述的這種產生,是無時無刻在進行!從本人已看佛經而得知,從數
   不清的無量劫以來,就一直在不斷的產生,而沒有所謂初始奇異點爆
   炸(宇宙異常、妄產生),而是奇異點不斷地爆炸(以下說明純粹個
   人猜測,只供參考,不要當真,見註三)。
 
 
   妄,對於佛性來說,它也無生!如同空花、水月、陽焰,它都沒有發
   生,只是被錯覺,誤以為有發生。
 
 
   若十方宇宙所有眾生皆已成佛,想像一下,您是其中一佛,結果有什
   麼相續會發生呢?
 
 
   我說:沒有相續發生!
 
 
   既然本來無生,佛當然不相續,若佛有相續發生,則佛有妄!如此說
   者,無有是處!
 
 
   既然本來無生,包括已發生的錯覺,也沒有發生,那麼,吾人就了知
   業力也沒有發生。還有這方面疑問,請看註一經文,或參考註四說明
   。
 
 
(5)貪瞋痴破法 - 瞋相
 
   貪與瞋,如手之二面,不會獨立存在一面。貪能斷,則瞋同時斷,反
   之亦然。
 
 
(6)貪瞋痴破法 - 痴相
 
   痴,就是無智。世俗語就是不夠聰明。而痴習,卻是指這種不夠精
   細、不夠聰明的現象,已變成了習氣。例如,抽煙是無智,煙癮則
   是痴習。
 
 
   痴習的產生,在於對於一件事,養成了沒耐性於深入再深入地的去
   領悟對象(人時地事物...等等)義理的染習,於是在遇事時就潦草
   、莽撞的直接結束,如此所顯現出來的就是魯直、遲頓、無知(由
   痴的不同程度而有不同形容辭),這就是所謂的痴之習!
 
 
   破痴習的方式,佛經常用三個字: 如實知 !
 
 
   如什麼之實呢?要如一切根本之實,那就是一切無生!如此認知而
   無疑,於是信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因此無疑,就能
   破痴習!這也是沒禪定力慧解脫阿羅漢之所以能存在原因,先開法
   住智,後入涅槃智,皆由信而不疑而入!
 
 
   我回想年輕時學數學很傷腦筋,覺得頭痛。當我三十多歲時,忽然
   領悟到一件事(也算是頓悟的一種):
 
      凡已被發明的知識,都不困難,我又沒有生理性
      的學習障礙,只要有說明清晰的文件,我若不排
      斥,沒有學不會的。
 
      如此而已!
 
 
   真正的困難,在於那些未知、未被發明的,所以對於發明者、知者,
   以及把說明文件(例如教科書、說明文件...)做的深入淺出、很簡
   易被理解者,吾人都要給予他們極大尊重與獎賞!
 
 
   (所以佛法是破法,針對您的習氣來破除,它也是簡單、有效。被
    弘揚的佛法也須如此,儘量簡單、有條理、易理解)
 
 
   從此之後,我學什麼已被發明的東西,就不再有心理障礙,只要我願
   意,沒有學不會的,包括數學在內。也包括佛法在內,於是多年後某
   日我終於因此破了見惑!
 
 
(7)結論
 
   解脫輪迴,在於斷三毒。而三毒中的痴習,是縱貫眾生之業與菩薩之
   妄的主要重點。
 
 
   妄,而有無明現象;無明,而有業力;業力,來自貪瞋痴;貪瞋痴主
   要來源為痴習。其實,它們都只是粗細不同的相狀而已。如同:
 
      冰由水構成;水由水汽凝結;水汽由水分子組成;
      水分子由氫氧離子組成;離子則由少電子的原子所
      組成;原子則由中子、質子、電子組成;往下再分
      析還有夸克......最後的粒子被稱為鄰虛塵,代表
      再分析下去,就全剩虛空。
 
 
   所以,吾人要成佛的重點,是在於徹底斷除痴習,而首先要斷的就是
   貪慾愛習。於是,要先達到如實知!
 
 
   如實知已,就必然自動去斷除七情六慾。也必然會斷除痴的習氣。如
   若有徹底斷除痴的無明底蘊,那麼也必然能破無明,假名為佛,之後
   方了知,原來如同《圓覺經》所云: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
     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6/04/blog-post_38.html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5/07/blog-post_5.html
 
 
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3/03/blog-post_16.html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痴相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18.html
 
 
*********************************************************************
註二
************
(1)河水流動,科學說是重力作用
 
(2)但若沒有重力,水分子彼此之間也有弱作用力,會彼此互相牽引。若在無重力
   的真空中,對一團水拉址,沒有被拉扯到的水,也會隨著水所組成粒子成份間
   的弱作用力大小,而有若干被扯離原來空間之位置。
 
   在河川水的例子,我常說是前水引後水。
 
(3)彼此沒有相關的水分子,是否能被純重力給拉扯而移動呢?
 
   理論上,若有位差則行,如高處水往下掉。實際,我還沒看過有對單一水分子
   做受重力吸引而是否移動的實驗報告,也許存在,但我知識不足沒有看到。
 
 
以上說明,乃為吹毛求疵者而作。
 
 
*********************************************************************
註三
************
任何時空只要有生起之時,就一定有消滅之時,差別是何
時發生。這也代表,既然有生起之時,就一定有初始點。
 
而佛經沒有提到十方宇宙初始點,可能是佛也不知!!
 
何以故,我猜佛有所不知呢?
 
佛之不知,如人之不知,是無法說它存在或不存在。人之
不知是因為已超過意識之外。在佛而言,就是超過智之外
,所以佛常用  無記  二字來形容這類事件。
 
知,必須在眾生意識或佛菩薩之智所能觸及之後才產生。
 
既然不能觸及,那就已脫逸於被了知的範圍,所以問也白
問;談也白談,因此就是  無記!
 
無記也被用來形容阿羅漢入涅槃後的境界。而無記不只用
於此處,所以,研究無記所代表的人時地事物,會發現它
背後的含意很有意思!
 
 
*********************************************************************
註四
************
第八識相分顯化過程之分析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5/12/blog-post_23.html
 
 
簡說:第八識及化衍,修行斷惑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6/03/blog-post_18.html

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破解

此處破解,不是指破除某行為,而有所了解;而是破除本身所了解而達到某行為或某結果!


突破現前困境,我分析有六因緣和合:

  一是前人所受業報行:

      協助我者,其必須投入輪迴中。


  二是前人行願助我破業行:

      協助我者,其必須已發願要助我要破除業習(人我執及法我執)。


  三是前人行願助我破業決定行:

      協助我者,雖已願助我破業,但我方還沒準備好,所以其必須不
      斷地提出決斷機會,使我能藉此助緣而破。

      例如,某甲酗酒自知是過,卻又不能遠離而煩惱,善人知此事,
      卻提供去勒戒所機會給某甲,以使該人能戒酒。

      又例如,禪宗六祖惠能之所以可到五祖弘忍處去學佛法,是因為
      有一菩薩提供安家錢兩才能達成。

      此處是指,前人提供破業的最重要機會之意思。


  四是自己所受業報行:

      自己必然是仍受業力拘束還在輪迴中的眾生、修行人。有一些阿
      阿羅漢或果地菩薩雖已不受三界拘束,但仍未斷無明,仍必須受
      業報。


  五是自己不願受業之修行:

      自己已立志斷輪迴、斷妄的修改墮入無明之錯誤行為,通稱為
      修行。


  六是自己決定破業決定行:

      與第三項類似,但施作人是自己。自己恒時或當下這事件發生時
      ,都出現決定可破業的心態、行為!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

      這類人,是漸修行者,或頓修但沒有恒時有此決斷行者,所以當
      下事件發生時,剛好心態或行為已進入準備就緒狀態,所以斷惑
      證真的事件發生了!
           
            有一些禪宗上上乘根器者,恒時都保持在準備破妄的決斷狀態
            中,所以若外在助緣發生,就隨時能破業乃至斷妄於一觸、一
            悟之下就入佛地!(註一)


說明:
  1、上述第一項不一定成立,因為前人可能是佛或妙覺菩薩所現,所以只
    能是:
       隨緣依願行!而不是受業報行。


  2、上述所說的破業,也同樣指破妄。說破業只是為了通用性的措辭遣字
    。

    妄與業之意義有些不同。妄之力量,深達等覺菩薩亦不能破除。而業
    ,六地菩薩就有能力不受,可如二乘阿羅漢入涅槃不再投入三界受業
    報。


典故事例:

  1、達摩慧可:安心典故

  2、馬祖水潦:一腳踏殺典故

  3、德誠夾山:船子沈舟典故


----------------------
少因緣的行法
----------------------

因緣和合而破除輪迴、而斷無明之所需,實際上也不必上述的六因緣項目都
具足,只需其中的第四項、第六項即可,這項意義,可以參考註一說明。


這類只靠自己六根觸六塵能斷惑者,不一定是什麼根器,原始佛教中常有這
類阿羅漢。像法時期,這類人更像是禪宗中的開悟行者。現在末法時期,已
很難期望遇到幾個了,雙手都可以數完。


這類類者,常是隨時已準備好的修行者,就算不能斷惑,也要期望自己隨時
準備開悟(參考《妙法蓮華經》佛出世一大因緣)。即便不求即身成就,而
專修淨土宗者,也仍然不能捨棄斷除見惑(悟佛知見而無疑),因為往生阿
彌陀佛淨土也仍然須繼續用功斷惑。


典故事例:

  1、靈雲志勤:眼識,睹桃花典故

  2、香嚴智閒:耳識,破瓦擊竹典故

  3、無盡藏 :鼻識,嗅梅花典故


識:根+塵+觸 三緣和合而生(註二)

**************************************************
註一
**********
參考《妙法蓮華經》八歲龍女至南方無垢世界示現成佛之典故。

祂是八歲。

祂非人類。

祂是女眾。

祂不需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卻即身成佛!


有緣見聞的您,是否有想過您也能即身成佛,卻又達不到之原因否?若從沒
想過這問題,建議您可以開始想了......


歇後語:
六點,代表六波羅蜜。我不說您也許從沒想過所有六塵表相皆藏有深義的這
件事實吧?

1、香

  一支香:一心一意

  三支香:戒定慧

  七支香:七覺支

  於是,您可以點十八支香,代表決定要在十八界中斷除煩惱。要點108
  支香也行,只要您嫌自己錢多的話。


2、成佛時日

  菩薩的三大阿僧祇劫,只需深入斷除貪瞋痴就達到。阿羅漢已斷三毒但
  沒深入,所以無法迴心向大!


3、念珠

  念珠之108顆,指的是煩惱數。過一珠就是決定要斷一個煩惱。若數一
  圈至母珠已斷煩惱後,仍須返回倒數,代表入煩惱相中度眾生108煩惱。
  若數一圈還沒斷盡煩惱,不返回墮入煩惱中也不行。

  阿羅漢數到最後一珠就丟了念珠,因為祂已沒有數的必要。

  過母珠而數者,是不知佛法之愚痴人!在此祝願他們能專心念佛,而有
  善報!


......等等


又是六點!這代表您要早睡早起,不要晚於六點起床。




**************************************************
註二
**********
【經文典故】因緣和合其性空,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去處

佛法,依佛之觀點為準。世俗人以為有形、有質就有生滅。但對佛而言,
因緣和合謂之生,因緣分散謂之滅。例如聲音,諸因緣和合時有聲出,而
聲性空,其聲相無常。所以,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去處!

--
【經文典故】 既無有我,誰受果報?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妄本無生,滅須無欲

>如果一切是妄想,根據心經上無眼耳鼻舌身意,那麼世界上及花草,人,動物也是
>妄想嗎?以及無我相,人都沒了,那麼業力這些本質上也是妄想嗎?會不會頑空啊?
復:
  妄與想,在佛經中常把它們連在一起說,但若要精準瞭解佛法,最好還是把它們
  分開去理解。想,是想蘊、分別,但在這裡,把妄想二字,只以 妄 一字來理
  解。


  妄,就是沒發生、錯覺(註一)。例如眼翳而看到空花。空中實無花,之所以被
  看到是眼翳所致。眾生就是有眼翳現象,它被稱為顛倒!所以,佛常說眾生顛倒!


  其實,真正的意義並不是眾生顛倒,而是眾生就是顛倒本身(註二)。


  妄發生之後,於是在不斷地排列組合之後,起成世界,靜成虛空。這個起,也含
  帶產生眾生(所以科學發現,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所組成)。當眾生自覺有我之
  後,於是墮入我執之中,從形而上的法我執開始,漸漸的墮到人我執而墮入三界
  中輪迴。


  吾人起智去觀察,所有一切都不離因與緣的和合,例如大樹之長成亦然,不離種
  子為因,加上陽光、泥土、水、養份....等諸緣的和合而產生。


  吾人再起智去觀察,每一個因與緣,往回溯其組成因與緣,如此無限的回溯到最
  原始,都是由不斷地排列組合之妄所產生。而妄,它本來卻沒有產生,如空花!


  所以,如此思惟之後,吾人就領悟了佛之知見是: 無 生!


  若能如實知的領悟,那就有可能達到《六祖壇經》所云:「 一悟即至佛地 」


  這也是何以《妙法蓮華經》是經王的原因,它為眾生開示了: 一 切 無 生!


  這也是何以,龍女(非人且雌性)八歲(年輕)可以即身成佛(本來無生之故)
  ,是以眾生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只需要真正把貪瞋痴三大斷的徹底(註視)
  ,就能即身成佛,如彼八歲龍女。


  有人問,若本來無生,我怎會看到十方宇宙不斷地生生滅滅呢?


  想要解這疑問,請看註四敝人曾經的回覆。



>還是應當這麼認為,無眼耳這些是在本性上說的,也就比如水。真實的世界其實是
>實實在在有的,是水波的形式存在。  
復:
  當妄被認定有發生之後,於是就有十方宇宙所有生滅現象。這現象,如同一個無
  水的20歲人,在沙漠大太陽之下覺得很渴...


  這時候,不是去想如何發明一個物質產生器,使得它可以變出水來,而是要把渴
  的現象消除,活的下來有的是時間去想怎麼發明物質產生器。活不下來,就是墮
  入妄想!


  眾生,目前已在妄中,所以如同上述在沙漠中的20歲人,眾生當務之急不是去理
  解妄是用什麼方法產生十方宇宙(例如,阿彌陀佛世界一日夜是沙呵剎土(本銀河
  系)一生一滅之原因,是怎麼造成的,之類的疑問),或佛菩薩為何有一些特異能
  力等等,而是先除妄!令妄不再發生,當無明盡時,自己就被稱為正等正覺的佛
  ,什麼都知道了。


  上述的說法,也等同佛所開示的毒箭喻,中毒箭後不急著去理解毒箭的構造及是
  誰讓您中毒,首先要做的是把毒除盡。


  那麼,有緣的您可能會問,怎麼除妄呢?


  須知,妄...它本來就沒有發生,如同空花,如實知此事,就是已除妄!


  有些人會說,您說的我都瞭解,為何我還不能斷盡無明呢?


  其實,這種悟只是理上悟而已,於自己已養成的妄習,並沒有解除,仍然受妄控
  制。這是方便說,真正的意思是:

     您就是妄的本身!


  如同汽、冰都是水的本身,相雖異而體相同。


  那麼,怎麼做才能如實知呢?


  我說: 無 欲!


  我也常說:內存無欲,外無所住。此二句與無欲意義相同,只是更詳細的說明而
  已。


  試問:本來無生,又有何可欲呢? 


  有欲,必有七情六欲,貪瞋都斷不了,又怎可能解脫輪迴呢,更不用說要斷法我
  執的塵沙惑了。若不知此道理,則痴習重,若已知而認同不疑,則貪瞋痴三毒都
  可因無之故,而齊斷!(參考註三)


  所謂斷,就是不相續已養成的貪愛習氣而已,所以我說須: 無 欲!


>那麼有打打殺殺是混濁的水波,清靜的比如山就是山,簡簡單單的會以清清的水波
>存在,如果沒有波,就是明性了嗎?  
復:
  我上述所說的,您能理解就是明心見性了,明心不生,見性亦無生,簡稱:開悟!


>在我們現在有為的世界不可能沒有波,也不能馬上沒有波。所以我們要一步一步來
>,不能好高騖遠。
復:
  是的,要一步一步來,如《楞嚴經》開示: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衣服上的污垢要除盡,是要一點一點的去除,但若能知覺本在夢中,了知夢中事
  本來無生,立刻從夢中覺醒,連衣服都不存在,又哪裡需要去除垢了?


  所有的修行都是當下須保持無欲,因為一切無生,所以不見可欲!


  如此佛乘頓法能用的來,在某年月日的某因緣和合之下,就有可能藉此因緣入佛
  知見!這類藉因緣和合而大悟的典故,可以參考禪宗的指月錄或相關的語錄。


----------------
云何無欲耶?


無欲就是無七情六欲,這不是指不動心念,所以,路過可以看到小石子,理解它是石
子,但對它沒有貪、瞋的情緒。而不知所見是石子,這就是痴習重,即便已無情緒而
斷貪瞋二毒,也仍未解脫輪迴,以有痴習之故。


吾人要具智,入佛知見只有一種,就是無生!而達到無生的方便法卻有無量種!


例如聞思修而知幻即離(三摩缽提法);唸唸了知而無所住(禪那法),乃至無欲不
生妄念(奢摩他法)。再看《楞嚴經》則有二十五圓通法;再看《華嚴經》也有善財
童子五十三參,個個被參的大士也都有各自的修行法。


方便法要用哪一種是無所謂,只要有緣的您覺得對斷除妄習有助益的,都是好的方法



上述說了那些,只是要告知一件事:

  無欲的方法用的不好,也只能解脫輪迴,還不能入佛知見(成佛)!


真已無欲徹底,必解脫輪迴,但仍不能六根互用,無法離能所二元對待,這是菩薩八
地的境界。


因次第盡: 正見 => 精進用功無欲 => 斷見惑 => 斷思惑 => 心念不生
         => 斷無明,入佛知見


用了無欲的人,有些人的妄念愈來愈少,卻沒有斷除貪愛,於是墮入邪定中,此定稱
為四禪無想定。正確行者,又可能墮入二乘的能斷除意識之執著中,於命終入無餘依
涅槃。入無餘依涅槃也不能說錯誤,但不能度化三界內的眾生,如此而已!


若想要學佛度眾生,就一定要迴心向大,要先發菩提願!佛在《大般涅槃經》中已開
示過,不發菩提願無法成佛(註五)!


所以,行走佛乘頓法者,使用無欲法,解脫輪迴之後的下一關,就是心念不生!這最
基本是菩薩八地境界(註六),它又被稱為無功用行,要知此境界,請詳看
《大乘入楞伽經》(或另二個譯本)及《八十捲華嚴經》(或另二譯本)中有關八地
境界說明的經文。


吾人以為專用無欲就已徹底,而實際也是如此,只是此法用到高級地步,會入某些目
前眾生無法了知的境界。眾生不了知,不代表它不存在,如同不知隔壁住宅剛搬入一
戶,但這不代表因為不知,而該戶就不存在,眾生的智慧很淺陋,是有侷限地!


八地菩薩境界,常被形容為在夢中精進要渡河,於精進欲渡時忽然從夢中醒轉,夢中
有能所二元對待,醒轉就能所俱寂,這個境界已不是世諦語言可以形容的清楚,至少
我沒這能力,也只能引用佛經夢喻來說明而已!到八地的境界,就具有六根互用能力
,可以不用意根,也能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此二字應該被翻譯成 "意念" 而不是
心念,意念隸屬於意識,但心念就涉及到六識。八地菩薩可不用意根就能了知事情)



無欲功夫,用到最後因為不見可欲,於是妄念不生,用不好的,連正念也不生,於是
入空,若不墮入四禪無想定裡,則墮入二乘涅槃中,而無法證八地菩薩及以上聖位:

    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


建議閱讀以下二文:無生與妄如是信入,可破見惑
 
**************************************************
註一
********
斷妄方式

【經文典故】妄產生之原因


【經文典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痴相

【經文典故】因緣和合其性空,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去處


**************************************************
註二
********
簡說:第八識及化衍,修行斷惑

第八識相分顯化過程之分析


**************************************************
註三
********
【經文典故】見十二緣者即是見佛性


**************************************************
註四
********
未如實知與如實知

【經文典故】因緣和合其性空,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去處


**************************************************
註五
********
【經文典故】發菩提心,然後能成佛


**************************************************
註六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境界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如何打開你的第七感?

英文來源:http://www.collective-evolution.com/2014/11/16/your-7th-sense/
中文來源:http://hssszn.com/?p=6422

第七感

因為科學尚未先進到可以偵測並測量第6感和第7感能量場, 這樣的現象被歸類為超自然現象,甚至被嘲笑。但慢慢地,由於有需多這樣的文章在網路上出現,這樣的狀況正在開始改變。


在我們身體收集外部世界資訊普世被接受的五個感官密切交戶互動,之外存在著充滿超感覺概念和脈輪(查克拉)的形而上學世界的未知領域。一直到最近第六感才逐漸成為人類的集體意識。但是你知道你有第七感嗎?

查克拉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西元前384 -322)將人類五個主要感覺器官分類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些感覺器官包含了特定刺激的感受體,它們連結到傳遞資料到大腦、提供關於身體 及外部世界有益資訊的神經系統。激包含受容器,提供關於你的身體的/外部世界的有用資訊給你。但是你實質的/內在世界是怎麼樣呢?


佛教徒認為心智是除了五官感覺以外的另一個感覺器官。同時處理前五個感官所收集到的所有數據,心智成為一個閘道,創造一個快速地或不規則的跳躍到包含內部感覺處理系統的更寬廣概念。這感官系統已被稱為心靈領域(psychic realm)。

心靈領域

因為科學尚未先進到可以偵測並測量第6感和第7感能量場, 這樣的現象被認為是超自然現象,甚至被嘲笑。但慢慢地,這樣的狀況正在開始改變。


以前由於人類仍然是一個相對未開化的物種,第六感一直令人感到害怕與崇敬,你的幸(或不幸)取決於你所誕生的年代。如果你夠幸運的生為美洲原住民族的話,你可能會被認為有內在的潛能、是社區內尊貴的薩蠻巫師(shaman)。


但在歷史上,對多數不明白內部指引系統、或是服從於僅承認外部力量來源的文化或訓練人來說,數百年來許多因恐懼所產的生錯誤資訊已散播開來,造成了令人遺憾的社會排擠甚或死亡。


即便是在現代,具有可信度的資料仍然非常少。讓這件事更加增添神祕感的是,由於人類持續進化到更較高形式的意識時,第七感逐漸受到重視。


超越空間和時間

科學家很難收集到第六感和第七感的經驗資料是因為它們是運作於空間和時間之外。 對非科學家來說,困難的是多數的異常現象仍然被認為是如靈通、靈氣(好或壞的),外星等外部力量或物體所造成的,而不是發生在身體內部的異常經驗。


第六感經驗從直覺、既視感、預知未來到回到前世都算。人類富有意識的心智總是嘗試著根據過往的經驗創造線性故事,我們傾向找尋因果關係來解釋多層次空間事件。當我們的心智無法製造二加二等於四的情況時,我們認為它是一個巧合。


要了證明人類感官的內在複雜度,因為定義的不同,科學上甚至對感覺數量沒有共識。維基百科說,感覺區分為外感性的和內感性的。


外感性的感覺包括傳統的五種感覺,而內感性感覺則被認為是體內器官為了管控身體機能的腦部神經連結,舉例來說,呼吸機能、飽食的感覺、臉紅等等的。除了這些次群體外,尚且還有由數個感覺所總成的平衡感、痛感、溫度和壓力等。


當你瞭解到你主要的感覺與脈輪是密不可分的,某些」感覺」即可由所有的感覺組成。脈輪是一種多層次空間漩渦的能量,像不同層次的意識般,在特定的頻 率上像音階上的音符一樣共鳴。脈輪是駑鈍的生理世界與非生理世界的純淨意識的交界點。音階有七個音符,脈輪有七種,而人類有七種感覺。


越過你的物理世界

你的第六感利用你有知覺的身體通知你,你的直覺是否正對或偏離目標,你的第七感則是你由萬有之我(Universal Self)通往整體意識的入門之道。無需任何形體,可以直接接觸到宇宙間的所有資訊,相對與你的肉體世界而言。不需要任何媒介或靈通。某些人把它稱做阿卡 西記錄(Akashic records)或, 或紀錄廳(Hall of Records)。這位作者所創造的另一個詞叫做宇宙的圖書館(The Universal Library)。

萬有之我

你怎麼知道你正在使用你的第七感?每個人都會斷斷續續地使用他或她的第七感,但是大部分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當你問宇宙一個問題,接受到一個像你自己的思緒般清楚的答案時,毫無疑問地,你正在使用你的第七感。純粹的知道。


當你腦袋空空的走進一家不熟悉的雜貨店,想著義大利黑醋到底放在哪,然後你的雙腳自動帶著走向它,完全不會懷疑為什麼是向左轉時,你有可能就使用到你的第七感。


當你有意識地使用宇宙間所有可用的資源時,你就可以培養你的第七感。就字面上來說,萬物的任何部分都是無法隱藏起來的,不管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 你要做的就是與你的第七感連結並打探。


這會靜坐冥想、或保持開放好奇的狀態下發生。你仍然保有孩童的奇異能力,而你自己本身,就是通往更高知識的通道。事實上,生命的全部就是通往較高的意識或啟迪的通道: 自覺。


想要知道宇宙如何運行?或人類的真實歷史?那就問吧!資訊會以你能夠理解的程度流向你,當你瞭解程度更深入時,範圍就會更廣闊。請注意,這些資訊對 肉身層(physical plane)是一個相對比較全面的現實,但絕對不是完整的。人類的神經系統是沒有能力容納光的總體。

靈魂層

就當作是個有趣的練習,如果你想要從這篇文章開始更深入瞭解的話,那麼仔細觀察,如果你將半音算進去的話,一個音階其實真的有十二個音符,身體中有十二個脈輪,那些越來越快/不規則的個人躍進其實就我們常稱為12個種族(twelve tribes)的原型!


當你正在使用你的第七感時你能夠查覺得到嗎?每天持續專注,培養更深的覺察直到你的第七感和其他感覺密不可分為止。

**********************************************************************
三樓的說法,依照佛法角度來說,有不同的定義!


在佛法中,說明生命體有八個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第七識)、阿賴耶識(第八識)


第八識有三個功能:含藏(執藏)、能藏、所藏。


含藏如倉庫;能藏如倉庫管理員,負責物品搬入搬出;所藏如物品。


業力法則的作用,是能藏功能。它有表現在二種現象:人我執、法我執。


◎人我執

就是三界輪迴的業,它由生命體之 自我存在(臨在)、自覺有我 的執著,主要以七情六欲(愛憎)及習氣(癮)來表現。習氣是一種不經過思考就會反應的現象,如同一個嬰兒沒有煙癮,長大之後卻產生了抽煙的煙癮,所以被稱為習氣。


◎法我執

它是已解脫業力法則控制(已能出離三界輪迴)之聖人的習氣。


服務自我的生命體,死亡後就不再投入三界輪迴中,業力對祂無可奈何。


服務他我的生命體,雖然死亡,但依然還是不斷地投生於三界中,以救度有緣的生命體。由於已入三界輪迴中,所以,還是會受業力法則的控制。這是很矛盾的現象,只要不入三界就不被業力控制,偏偏要入三界而被業力控制。


有一等行於菩薩乘的聖人,通稱是八地及以上的佛菩薩,由於定力/三昧力已非常高超,即便已入三界內,也有高低不等的控制業力能力,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受業報。例如,過去世殺死A,今世遇到已投生的被殺者A,A一見彼菩薩就有衝動要殺祂,而此八地及以上之佛菩薩,就有能力使得A不想殺祂。


他們之間的業力有二種狀況:一是沒有斷除,只是被暫時隱蔽、延後而已。二是可以斷除。要做哪一種作用,依該菩薩的三昧力及狀況而定。等覺菩薩及佛可以斷除;八地、九地、十地菩薩可能沒有能力斷除,只能暫時被隱蔽、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