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醍醐貫頂:因地修行至初禪未到地現象

在百度看到一法友提他打坐修行的反應,以下錄之,並對它現象解釋!
------
【問題】

求高人指點一下,這是不是初禪的境界,已禪定一個月,斷斷續續,也不是每天都禪定。

今天禪定感覺非常好,氣流到了肩胛骨上不去,心裡著急,定不住,察覺到著了境,隨後用意識放鬆,心裡一直念叨清淨無念是自性,真如,和自己對峙了很長時間,忽然感覺頭頂打開像接受器一樣,宇宙的能量呼呼的進來,被這種感覺吸引,瞬間外境雜念全部消失,能量像流水一般灑下來,沒有放鬆的地方開始放鬆,自己輕飄飄彷彿要化開一樣,特別舒服安詳,腦袋裡氣泡聲也越來越多,心裡升起一種無所不包容的大胸懷。

入定後清晰覺察到內臟和身體具體部位的病症,剛開始胃疼,右腎區疼還有肋骨右下方疼,繼續觀想一段時間發現不疼了,還有一種清涼感。我想禪定中只要守著清淨無念,把所有外境都放下,便可以安定住,這是不是就是天人合一感覺了。

------
【回覆如下】

雖然佛法訴求是本來無生,也就是無修、無證,當下只是一種執著的凝聚現象!

執著如一冰團。當下了知我即是水、我即是水汽、我即是水分子,我即是所有更微粒子所構成,乃至,我即是鄰虛塵,我......,再七分解離就是虛空!

所謂的「我」,是一種能量(四大本質是能量)!而真正的我,即是「當下的察知而不渙散」,所以「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楞嚴經》),以「妄」故,產生了「自覺」,而以為這是「明覺」,卻不了知,此「覺知」反而卻是無明生滅的開始而己!之後,才又演化出了十方宇宙、眾生、業報的「三種相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現在若於「理上」徹底了知「妄」之產生過程,若要得自在,就須「反其道而行」,在《楞嚴經》的名辭是「違其現業」。

於是,修行人有了打坐想要入禪定的行為,這是共法,不能真正達到解脫自在之目的,而佛法之不共之處,則在於「出世般若」,也就是令所有生滅當下「渙散」!

所以,雖然二乘未破「現象上」的五蘊,卻也能中途就「渙散」,稱之為「入無餘依涅槃」!

彼如冰團先漸次的化為水,之後再化為水汽,之後再化為水分子,之後再化為各類微粒子...等,最後再化為鄰虛塵,七分析離後再化為虛空。目前所視的虛空,並非真虛無,而實是如同大海一般的佈滿能量,其凝結之處,就是各類的微粒子,再反覆的集結成各更大型的粒子...,最後有了行星、恒星及整個銀河系等。當,到達虛空能量海之後,則續朝向「渙散執著」而行!

而不經過上方各漸次的大修行人,則是直接於任一中途就直接「渙散執著」,於是「俱生我執」無處可去,於是不再落入輪迴中!例如《楞嚴經》中的四禪有二路,一路定強慧劣則入無色界;一路慧強則直接破三毒證三三昧,後者才隸屬於大修行人(不必然是上上根器者,想成為這類上上根器者,建議閱《諸法無行經》了知一相意義)

上述所說皆是「理」!

於事上,則於共法的修行,除了特殊業報之外,無論過去、現在乃至未來任何宗派,無論它們是否有說明,凡是人類,都必然會經過產生肉體之組成能量的「渙釋過程」。就是所謂的「昆達里尼(炁)」揚升!在傳統中國稱之為奇經八脈的通暢,在佛法就是禪定過程的粗心住、細心住、欲界定、十六觸、初禪未到地定(南傳轉譯名為:初禪近行定)的過程。

而樓主目前所經歷的,依所描述是中脈開通與宇宙能量銜接,能開通的人,會有「十六觸」的明顯現象,可閱天台智者大師所著之《摩訶止觀》(大藏經中有收),或民國時期蔣維喬的《因是子靜坐法》,了知大約過程。

依所描述,之前的炁至肩骨,這是比較奇怪的感受,若未貫通督,則是炁至後頸部份的穴位卡住。若有真正感受能量從頂部貫入,這稱為「醍醐貫頂」,是中脈已開通的現象,是與不是,就要看自己是否有貫通中脈的經歷,若有則是,若無,也只是炁已貫通後頸,循至頂部的覺受(没有與宇宙能量相接),是氣將貫入上丹田位置的現象,之後會再循任脈下經十二重樓(喉部)往下丹田(氣海)匯集。

通常中脈所經是所謂的七輪(有不同譯名)現象,從海底輪(會陰處)、臍輪(下丹田)、太陽輪、心輪(中丹田)、喉輪、眉心輪(上丹田),至最後的梵頂輪(泥洹穴),突破之後,就能與宇宙能量銜接,初次會有一股清涼的能量貫入,稱為「醍醐貫頂」,此時是「初禪未到地定」,一定會先經過「十六觸」中的若干反應,此時,隨時都可能入初禪!!

所謂的「輪」,是能量之匯聚處,如十字路口。直的是經,橫的是緯。經脈分正經十二脈及奇經八脈;緯脈依密宗的說法,有八萬四千條,哦,這是簡略說法,意指非常多,如同微血管一樣,又如陸上的小河流非常多!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

破見惑的方式

二乘行人破見惑的方式:須悟三法印而無疑!

菩薩乘人破見惑的方式:
 須悟三法印而無疑!
 也須同時悟一實相印(本來無生)而無疑!

悟三法印而無疑是簡易事,而悟一切本來無生,則較困難,因為
三法印是現實相、用的現象,是眾生就能觀察到的事,而「本來
無生」則必須用意識,經過邏輯、因明思惟後,依於「信」而入
的狀況,這很難令人「啟信而破疑」,真的很難!很難!

因為,無法經由五根觀察,來簡易相信一切本來無生。因為五
根所觸五塵,都有生滅現象,滅了之後又生起,又怎能得到無
生的結論呢?觀察「不斷生起」的現象,這顯然不是可啟信因地
眾生得到無生結論的方法。

我本人是在2002年,因閱《諸法無行經》至佛說提婆達多未悟
一相無相才墮地獄時,才破了菩薩乘見惑(悟無生而無疑)!

但之後,這個驗證「無疑」的時間,卻也墮在「勝義有」及「畢
竟空」中打滾了十餘年之後,才從了知「佛法,是破執著方法!」
中得到真正的「明確信力」,了知自己已超越了「勝義有」及「
畢竟空」的二種窠臼,破了見惑!

佛法行者、學習佛法者,最後都很難擺脫「勝義有」或「畢竟空」
之二種窠臼或之一。於是,若不是墮於類「外道梵我常論」之佛
性為常之中,或是墮入「外道無想空見」之「本來無一物」中。

◆ 勝義有
 這說明的確有佛性的現象,而它無生!

 但「佛性」果真為常嗎?...顯然禪宗「西天波羅提尊者」不這
 麼認為,他開示「性在作用」!性,它並不是常之意義。

 其實,依中文造字來看「性」,它就不是「常」的含意。「心
 +生」就是心念生才等同於「性」,雲何心念生滅是生滅法,常
 來說它是「常」呢?

 原來,所謂的勝義有非真,只是為了度化有「梵我常論」之執著
 眾生才出現的一種理論而已。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而不是某固定不變的方法。

 實無「勝義有」的人時地事物,即便「佛性」二字之意義,在《
 大般涅槃經》也已經開示,那是以眾生具有成佛的可能,才得此
 名。但在此經中,卻又開示,若不發菩提願,則終不能成佛!

 可見,自古以來經過那些不知多少的「禪和子之錯誤傳說」是如何
 的誤人了!

◆ 畢竟空
 要破除畢竟空之主張,真的很困難!所謂「荊棘叢中下足易,月
 明簾下轉身難」。

 因為,佛開示:「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於觀察到生滅現
 象而不執著「常、我」是很簡單的方式,但住在「生滅既滅」中
 而生智,卻非常困難,否則所有的二乘阿羅漢都迴心向大,轉向
 菩薩乘了,而事實卻不然!

 身在月明夜下,怎麼轉身繞圓圈,就算繞了八萬四千轉,也仍在
 月光照射之中,要能解脫這困境,說它難不難呢?...當然非常難
 。這也是何以禪宗古德常說的「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
 芥子許」!

 墮入空的知見中,好的就是墮入邊見、邪見中,惡的就是入外道
 「無想定」,一入命終則入四禪無想天,壽五百大劫...,這壽命
 多嗎?別傻了!前半劫意識徐滅,中間意識暫伏,後半劫意識徐
 生,而出定時就是輪迴投生時,卻以當下迷昧常投入畜牲道,當
 初一輩子認真幸苦去打坐禪定,卻在「空見」中誤入岐途,結果
 卻墮入三惡道,「畢竟空」的見地又有什麼好的?一不小心就淒
 淒慘慘了,切∼∼

 要破除畢竟空見,就必須捨!...捨離所有的執著,連捨亦捨,捨
 無可捨時,才能「去泥純水(楞嚴經開示文)」破除五蘊(無明)
 !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 破執著的方法
 要跳出常空二論的窠臼之方法,必須「不理它們」!

 如同學人參訪德山、臨濟,說有、說常是一棒一喝,說無、說空
 照樣又是一棒一喝!

 但凡起心動念,都必須棒喝,若當下心念不生滅時,又是誰來
 說常、說空呢?

 所以,破見惑時之悟,亦是用功破無明之方法: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若想再理解當下「跳出二見」的典故,可參閱「南泉斬貓」中「
 趙州頂履」不說一話就反身離開的典故。

歇後語: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惟有捨離一切主張、執著,才能在破三毒
 習氣之前,先經過「破除見惑」這一關,而無疑結!

 所以,法無定法,定法非法,這也何以釋迦牟尼佛於靈鷲山付法摩
 訶迦葉後,開示了以下了義四句偈: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所以,已斷見惑者,以其現今於「諸法無生」無疑之故,而無話可
 說!......

病毒具有意識嗎?

說「病毒也是一種意識體」,不如說「病毒也是眾生之一」。

眾生在《楞嚴經》中的定義,分成十二大類。其中無想羯南即「土木金石」。而病毒的行為是否比無想羯南高一級,這可給有興趣的人去研究,它有嗎?......

意識的定義,是具有三量:比量、非量、現量。比量是分別的能力,例如高低、長短,而植物沒這個功能,卻能吸取各類營養(水分子、金屬分子等)。

植物被釋迦牟尼佛定義是「無想眾生」,是沒有意識的,它的「各類吸收營養」的反應,都是「妄(生滅)」所演化的自然反應(注一),類似嬰兒一出生,不經教導也能自然的吸乳之自然反應(歸於生理面),有這類反應的眾生,並不代表它就必須具有意識!

若植物自然的「消滅(吸收)」各類營養的反應(水分子、金屬分子等),卻歸類為「無想羯南」,那麼:
  病毒能消滅正常細胞(化學相關分子)的行為,
  反而卻是有意識的嗎?

夸克、中微子、電子、原子、分子等粒子,都是眾生。十方所有一切都是眾生,差別是其類別是否具有「可輪迴」的能力罷了!

佛所度眾生,是以可輪迴的眾生為準,那些不能輪迴的眾生,是第八識的相分,應見分之執著所化出。即所謂的世界,包括土木金石等。上述的說法,並不代表無想眾生不能變成有想眾生,這是需要機緣,見注二經文。

但這不是說所有植物都不具有意識,而是指物質性的植物不具有意識。人的肉體也不具有意識,是有意識的生命附在此肉體上而產生「具有意識的人類」之稱謂,這些有意識的生命,即所謂的「靈魂」(具有業力效應的識蘊)。

某些具有意識的靈性生命體(例如人類的靈魂),也會附在土木金石之上,而令此無想眾生變成有想眾生。也有附在肉體之上的,就成了人類,或附在不同肉體所而成為各類畜(萬惡的過濾行為)生道眾生。那麼:
  病毒能消滅正常細胞(化學相關分子)的行為,
  是某些具有意識的靈性生命體所附之下的行為嗎?

我個人的意見:
具有某些「活動反應」,並不代表它具有意識。除非可證實病毒,於死亡後具有輪迴的能力,否則說它具有意識的眾生,反不如歸類於「無想羯南」更恰當些!

認定病毒為無想羯南有不少好處,至少就不產生殺生的造惡業愧咎!若不如此想,所有醫生全都是專門造惡業的惡人。若不如此想,又會有多少信佛法的人,還願意去當醫生嗎?
*******************************
注一:
*******************************
 有妄就會有這類的反應,於是就分成四種食:
 摶食(團食)、觸食、思食、識食

*******************************
注二:
*******************************
【經文典故】金玉芝草,不死為靈

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到底什麼造成定慧不等持呢?

 >到底什麼造成定慧不等持?

復:

佛經,尤其是阿含部相關經典,常開示「未如實知」四字!


未如實知,有二種境界,一種是無知;一種是已知但不能斷下三結。前者是眾生現象,後者是二乘解脫道修行者現象。乃至,菩薩乘修行者,雖常助人、行善,也有「已知但不能斷結使(下三結)」之現象。


這種未斷下三結者,被稱為「未斷見惑」!也就是未證得初果或菩菩薩初地。


初果或初地,有二種路線可證,一是俱定解脫,大都有神通;一是慧解脫路,幾乎無神通。


那麼,是什麼原因而導致眾生「未如實知」呢?


它主要來自於不認同生滅現象是無常;或來自對於寂滅(涅槃)的認知不清,或已知卻不認同。


外道眾生,尤其是具有「梵我常論」的愚執者,因為各類原因(業報導致、今生交錯朋友、智慧不達... 等等)而不能了知「梵我常論」是錯誤知見,而落入「五見」之中,所以就無法認同生滅無常的現象。


而很多已了知無生無常的修行人,又不能了知何謂寂滅(涅槃)的真正意義,即便現今資訊這麼發達,要看三藏十二部經都可免費下載而取得(http://www.cbeta.org),至今日為止,我還常常在各佛法討論網站,看到「非常多」的學佛法者、解脫修行者,乃至出家僧侶們都仍不瞭解什麼叫著「寂滅(涅槃)」!!


因為無知,所以就不能認同所遇到的、所知道的「涅槃現象」,於此「未如實知」之下,就自然無法斷「三界結使」,要解脫業力拘束而不再輪迴,當然是不可能發生。乃至,要傚法佛菩薩的菩提誓願行,也絕不能執行!


什麼叫涅槃?...,以下二部經典可看到這方面的開示:


⦁ 阿含部《雜阿含經》之第347小經,又名《須深經》。此經是慧解路的開示。


⦁ 《楞伽經》中的「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之開示。此經目前留有三個譯本,必須齊看!


我在這裡就簡單的說明「什麼是涅槃」的真義!


心,在《解深密經》中開示,是第八識的異名,阿陀那、阿賴耶是另二個名稱,這三個名稱是依不同角度而命名。如從不同角度看三棱鏡,就會看到不同顏色的現象,而說它是紅色、藍色、綠色等。無論是什麼現象,都是指向同一對象。


心,指的是由六塵積集之現象而得名。當六根與六塵相觸時,產生前五識及意識,而把這個「識」所知現象,而納為執著,於是產生我執的現象。它的發生,是因為妄之演化成眾生時,因為此時的眾生具有「無始薰習性」、「依他起性」,於是就會自動烙印至第八識成為我執種子,於是所有這些種子積集不散,於是第八識在這角度而被稱為「心」!


為何《大乘入楞伽經》(三譯本之一)開示「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呢?因為,分別爾炎識就是「意識」的別譯名。這要同時披閱另二個譯本,才能得到明確的判斷。


也就是說,意識不滅,就會產生心念,於是就有生滅,於是...,就須輪迴!!


而菩薩乘果地聖人,不同於二乘阿羅漢之處,在於要投入三界去「乘願輪迴或化身」來度化眾生,於是就「不能滅識」,滅識就不會有意識,那怎能度化眾生呢?但,有了意識,又會「不能自主」的墮入輪迴,這又不是菩薩所求,所以,果地菩薩的修行,不在於「滅識」(指意識),而在於「轉識成智」!!


涅槃,對於二乘修行者來說,就是斷除意識而不再生起,又稱之為寂滅,所以阿羅漢入涅槃稱為「無餘依涅槃」!


涅槃,對於菩薩乘修行者來說,就是轉識成智!《華嚴經・十地品》之第七地經文有開示,菩薩自六地以來能入寂滅,七地則唸唸能入而不證。八地則心、意、識不現在前(能所俱泯,但還不究竟佛境界)。所以,果地菩薩所住的是「無住涅槃」,那被稱為「恆與定俱」。也就是時時刻刻,即便起心動念,都仍在三三昧中,而不墮入輪迴 眾生不能自主的「識蘊」中。


     識,是不能自主的用辭!

     而由識所積集的蘊,稱為識蘊,也必然是不能自主的現象。

------

就此契機也說一下「四禪無想定」的現象!


四禪外道修行者,他們本義也是在滅意識而入涅槃,只是定深了,卻未生起般若(出輪迴的智慧),於是沒斷盡三毒習氣,住於無想定中(禪宗稱此為「黑漆桶」:荊棘叢中下足易,月夜簾下轉身難)。若住此定時剛好死亡,會轉世投入四禪無想天,壽五百大劫。前半劫意識徐伏,後半劫意識徐生,中間意識暫停,壽命結束時,因為意識迷昧,如同剛睡醒時,常因業感而投入畜(※邪惡的過濾制度)生道中。


這些可憐的外道,過去世沒認真的學習佛法,如同在「禪定吧」的嘻笑眾生,常以嘻戲心態輕視佛法,因此導致後世輪迴投胎時,猶餘存這類「嘻戲」的妄習,導致遇不到善知識或真正的佛法(遇到也不認識,嘻戲習氣所導致之故)。


於是,雖然想要斷除輪迴,卻只知要深入禪定,而不了知須具般若(又名諸佛之母)而無慾(斷三毒習氣),在意識似乎已停頓了的先前覺知裡,不了知它是錯誤的,而繼續的進入了無想定中(莊子的「坐忘」也很可能是無想定的現象),而妄執所入境界乃正確的滅盡定(阿羅漢果所證),最後的下場,又墮入輪迴中,而且常是三惡道,可憐吶∼∼


這類的愚痴者,如同佛世能誦三藏的善星比丘,證四禪自謂證四果,於命終出現中陰現象時,謗佛妄語而墮地獄......,這是多麼的愚痴呀,即便能誦三藏十二部,又如何呢?也真是奇怪呀,能誦三藏十二部,卻不知什麼是涅槃,我只能說這是「自過患」!


什麼自過患呢?如同《楞嚴經》的演若達多之「迷頭認影」;又如《鴦掘魔羅經》中被迦葉如來授記,將成為王卻中夭的調伏子「自過患故」,以為能成王就樂到不知北,「大啖肉食」而噎死,・真是愚痴呀!!


  真正的解脫輪迴修行,乃至菩薩乘的修行,其共通之處,

  就是要斷事障(煩惱障、思惑),它的重點不是有多深的

  禪定力,而在於能否斷除三毒習氣......,而已!這也是

  何以佛座下千二百五十弟子,絕大部份是慧解脫(沒神通

  )的阿羅漢,俱解脫的阿羅漢,反而是少數!


真正的修行,只在「無欲」,推薦有緣人閱樓中樓本人曾發過的文章。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重複內容不需閱:改點閱內容中之連結

發現曾經有擷錄有關「心之義理」的經文,此篇文意旨重複,有緣人入見此篇文時,請點閱以下連結,其開示內容更詳細!

    心之義理

開悟

>受相行識全為真相。這句話何解,我理解的一切皆為假象
復:
佛法流傳至今,主張分為二大派別:勝義有及畢竟空。

樓主上說「受相行識全為真相」是基於「勝義有」立場而說。但我想信您也許更想問「佛法之真如應只有一義,怎能分成二類主張?」

這二類主張之產生,是各有支持的佛經之故。而且,是學佛人不能融合此二類佛經經義才產生了流派差異。若倦悟融合此二類經義者,則不會分別對待此二大流派。只會同意,可依「眾生根器與習氣」而「動態」依不同人、時、地、事、物去選擇最適合此眾生的佛法!這也是釋迦牟尼佛何以在不同時期說不同類佛法之故!

樓主很幸運,遇到我這個已破見惑的能融合此二大類佛經義者。以下我簡扼說明佛法的中心思想,並提示某些過去所說過的此二類流派的佛法。重點要記住:

   「須先領悟並記得融合後之義理!」

------
【佛法中心思想】

乃佛知見,其乃無生


【畢竟空】

畢竟空是指本質無生,而相、用、法的現象不離生滅,而生滅是妄的表相,這些表相的本質也是無生,如《楞嚴經》中的演若達多「迷頭認影喻」。

畢竟空比較著重於現今所觀察的一切相、用、法,來說明這些相用法之本質無生。

其意指「一切法」,其本質乃不存在,如同所見電影,內容雖豐富,但電影本身卻是虛妄不實(以器世界的震動頻率為準,也就是電影的刀槍不會傷害觀眾的肉體),以本質無生故,相用法畢竟空!

復誦,凡一切相、用、法者,其本質皆没生起、不存在!

術語:「法」,此術語乃泛指十方一切具有生滅現象者。


【勝義有】

勝義有是指本質無生,而相、用、法的現象不離生滅,而生滅是妄的表相,這些表相的本質也是無生,如《楞嚴經》中的演若達多「迷頭認影喻」。

勝義有比較著重於現今所觀察的一切相、用、法之體性,來說明這體性即是相用法之本質,其乃不二,並没生滅。

體性譬如大海,可依境風而變相;又如黃金塊,可依鑄工而變相,變成金碗、金筷、金湯匙等諸相。無論本質是如何出現諸相(相)、作用現象(用)、各類作用的方法(法),而這本質都不變。海水變波浪、海嘯後,依然是海水;黃金塊變金碗、金筷、金湯匙之後,也仍是黃金。

這個「本質」,並不是如世俗知見是「實有」,而是生滅的相、用、法,能如鏡影依鏡而生,故說彼無生的本質為「勝義有」,就是概念上「似有而實無」之意思。又如同數學之共軛虛數,它能便利數學運算,但於自然界它並不存在!


【妄是的生起原因】

妄,表現在三界及界外,皆以生滅為基礎,而在三界內,生滅更進一步的顯化出「三種相續」的現象。整個過程如下:

妄 > 生滅 > 變易生死(界外生滅) > 分段生死(三界內生滅)

那麼,本質無生,又怎能產生妄呢?......感謝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中說出答案,這不是十方世界每一尊佛都會開示的經典!這現象是依眾生根器而弘揚,若没有這類根器的眾生,及相關因緣和合(如阿難受摩登伽淫女之先天梵咒所惑),就不會被開示。

如同密乘的法門,在現今大正藏所收的三藏中就不夠豐富,不是没有,但没菩薩乘的多。當然,也是因為密乘把菩薩乘法當成入密乘的基礎所致,所以不必在密乘經典中重復已開示的佛法。

如同某些南傳二乘修行人不知北傳菩薩乘佛法,而導致其不信有菩薩乘的佛法,乃至有謗佛法的現象發生!

想理解妄的產生,就必須詳閱《楞嚴經》,我建議查關鍵字「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簡單講,妄......,依佛知見來說,它並没有產生(無生)!

而眾生之所以有「妄」的現象,是因為正在妄中......,所以「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若無妄時,當下是佛,又豈有妄(無明)呢?所以《圓覺經》開示: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可得!

若有緣見聞者不能信入而無疑,那麼,您就無法破除菩薩乘的見惑(未得一實相印)。也就是您無法開悟佛知見!!

另一大方廣了義經《圓覺經》也建議須詳閱,才一卷而已,若您已「近乎」開悟狀況時,二小時可閱畢並能悟其精要!(即便没近乎開悟,也能悟其「概要」)


【補充說明妄之義理】

《楞嚴經》對妄的開示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這很相似十二因緣法,從整個過程次第遷流,到最後二個,再來一次反復輪迴項目:「生、老死」。

於是,未脫因緣者,一直在生、老死中,次第遷流不停!而更深層的妄也如此!

若不能脫離這個「妄」的現象,則稱為「處於迷之中」,那麼您就也必然在這迷中反復不停地「循環輪迴」。妄之更細微的顯化為變易生死,而其粗糙的顯化就是因緣法的三界輪迴現象(分段生死)!而此二者皆是生滅現象。

真正佛法是不昧因緣(因果),而不受因緣(因果)所拘,否則,二乘阿羅漢過去不知多少世中,殺了多少人,他們在某佛座下證阿羅漢,命終可不墮三界受果報。難道,這些入涅槃的每個二乘阿羅漢,全都已經還完「殺生惡報」了嗎?............當 然 不!

試問:為何如此呢?

因為:
本來無生之故!而所有生滅皆妄也,妄乃空華、第二月也。妄的生滅現象,是一相也。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相義理可參閱《楞嚴經》關鍵字「鄰虛塵」。或參閱《諸法無行經》關鍵字「墮大地獄」,閱提婆達多以未悟一相無相,雖具大功德善根、具三十二大人相,仍以惡行而墮地獄。


口訣提示: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
   --- 永嘉玄覺證道歌


以上所說,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補充說法
------------------------
修行只有三階段:正見、斷三毒、破無明!

⦁ 正見
正見來自斷下三結,也就是「信而無疑」!它又分二路,一是破三界分段見惑,一是破界外變易見惑。前者須悟三法印或四法印二無疑。後者須悟一實相印而無疑。

⦁ 斷三毒
斷三毒是斷除「貪嗔痴」習氣貪與嗔是一體二面現象,如手之掌心與手背,不會獨存一面,一斷俱斷。斷了貪嗔之後,可稱為入聖!

之後,就只剩下「執著」,而常會是「莫名的執著」!因為它不經過思考就能作用,是已形成堅固的習氣。

例如嬰兒,初生之後不經人教,就能自動的吸食食物(奶汁)。

這種執著已到這麼深入的狀況,而有「與生俱來」的反應,而嬰兒的「意識」,有些都還没發展出來呢!

由於輪迴眾生不知輪迴多少大劫了,以致於形成了「習慣」而不能察知「這類習氣」的徵兆,所以又稱為「痴習」。即便修行人已了知有「痴習」存在,也很難觀察到它的生滅現象,但,不是不能,而是要特別訓練!

觀察方式,在當下對生貪欲愛習,亦不生嗔恨怨忿時,當下不經反應的持續行為,就是痴習!

例如,路過看到一小石子,對它無貪愛,亦對它無怨憎,但行人看到後,他都想也不想的繼續走,卻又不會走到路中間而被車撞死,為何不走到路中間呢?因為,他己養成了遵守交通的執著習氣之故!

又如武術大師,都練武幾十年了,向他丟個木棍,「想都不用想」(不用意識)就只眼視或依感覺而「直接 避開」,這也是痴習,不是可用智慧去分解動作,而是所有動作已濃縮成成一直接反應,我又常說它是「愚執」!

⦁破無明
破無明是要捨離「自相共相」之更微細執著,稱此執著是塵沙惑。這無明,是比愚執(痴習)更微細的執著,已近乎不能用意識(阿羅漢及六地與以上菩薩轉名為智)分別去斷除,而須依「已養成的淨習」才能破除!

整個功夫到落實到極細微的「心念」上作功夫!在六地時能入寂滅,至七地時「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

當心念已養成習氣,但卻是無所住的習氣,它被稱為「淨習」,這樣就能「恒與定俱」,所有起心動念都在定中!這是七地菩薩開始的境界,也被稱為「無功用道」之始。......無功用道(行)是很重要的關鍵點!!

四字結論:養 成 淨 習 

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真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是法常住

No. 489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卷10) T14, p0731a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名真實。

佛言。善男子。如實之義乃名真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如實。

佛言。不虛妄故名為如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不虛妄。

佛言。所謂真如。無不真如無異真如。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真如。

佛言。善男子。此法唯內所證。非文字語言而能表示。

何以故。此法出過諸文字故。離諸言說故。超越一切語言境界。出於言道離諸戲論。離作非作無動無靜。離諸尋伺。是不思議境界。無相非無相而悉遠離出諸相境。超諸凡境。出凡夫行。過諸魔境。超越一切煩惱境界。離諸識境。安處無住最上寂靜聖智境界。是故此法唯內所證。是即無垢無染潔白清淨。最上最勝第一無比。常住堅固究竟無壞之法。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是法常住。

善男子。菩薩為求此法。歷百千種難行苦行故得是法。得是法已。令諸有情悉住此法。

善男子。故說此法名為真如。說名實際。說名一切智。說名一切種智。說名不思議界。說名不二界。

/* 法迄巴整理
  真實 = 如實 = 不虛妄 = 真如 = 此法唯內所證。非文字語言而能表示
     = 實際 = 一切智 = 一切種智 = 不思議界 = 不二界
*/

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住終無改轉

No. 220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392) T06, p1026c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不名有所得者。謂諸有情實無所有而令安住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復為宣說能出生死殊勝聖法。或令得預流果。或令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或令入菩薩摩訶薩位。或令得無上正等菩提。

佛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諸有情非有所得。何以故。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有情少實可得。唯有世俗假說有情。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二諦為諸有情宣說正法。何謂二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

舍利子。雖二諦中有情不可得。有情施設亦不可得。而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為諸有情宣說法要。諸有情類聞是法已。於現法中尚不得我。何況當得所求果證。

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雖為有情宣說正法。令修正行得所證果。而心於彼都無所得。

具壽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此諸菩薩摩訶薩是真菩薩摩訶薩。雖於諸法不得一性。不得異性。不得總性。不得別性。而擐如是大功德鎧。由擐如是大功德鎧。不現欲界。不現色界。不現無色界。不現有為界。不現無為界。雖化有情令脫三界。而於有情都無所得。亦復不得有情施設。有情施設不可得故無縛無解。無縛解故無染無淨。無染淨故諸趣差別不可了知。諸趣差別不可了知故無業無煩惱。無業煩惱故亦無異熟果。既無異熟果如何得有我及有情。流轉諸趣現於三界種種差別。

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舍利子。若有情類先有後無。菩薩如來應有過失。若諸趣生死先有後無。則菩薩如來亦有過失。先無後有理亦不然。

/* 法迄巴按:以下這段是中心思想,要注意 */
是故舍利子。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住終無改轉。以一切法。法性法界。法住法定。真如實際。不虛妄性。不變異性。猶如虛空。

此中尚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生者。無養者。無士夫。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無使作者。無起者。無使起者。無受者。無使受者。無知者。無使知者。無見者。無使見者。

況當有色有受想行識。有眼處有耳鼻舌身意處。有色處有聲香味觸法處。有眼界有耳鼻舌身意界。有色界有聲香味觸法界。有眼識界有耳鼻舌身意識界。有眼觸有耳鼻舌身意觸。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有地界有水火風空識界。有諸緣起。有緣生法。有緣起支。既無如是所說諸法。

云何當有諸趣生死。諸趣生死既不可得。云何當有成熟有情令其解脫。唯依世俗假說為有。
/* 法迄巴按:本段完結 */

/* 法迄巴按:原旨重述,等同重頌 */
舍利子。以如是法自性皆空。諸菩薩摩訶薩從過去佛如實聞已。為脫有情顛倒執著。發趣無上正等菩提。於發趣時不作是念。我於此法已得當得。令彼有情已度當度所執著處生死眾苦。

/* 法迄巴按:以下皆是菩薩行及其功德述說 */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脫有情顛倒執著擐功德鎧。大誓莊嚴勇猛正勤無所顧吝。不退無上正等菩提。常於菩提不起猶預。謂我當證不當證耶。恒作是思。我必當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作諸有情真實饒益。謂令解脫迷謬顛倒。諸趣往來受生死苦。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雖脫有情迷謬顛倒諸趣生死而無所得。但依世俗說有是事。

/* 法迄巴按:譬喻 */
舍利子。如巧幻師或彼弟子。用帝網術化作無量百千俱胝諸有情類。復化種種上妙飲食。與化有情皆令飽滿。作是事已。歡喜唱言。我已獲得廣大福聚。

舍利子。於汝意云何。如是幻師或彼弟子。實令有情得飽滿不。

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從初發心為欲度脫諸有情故。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修行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安住內空。安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修行四念住。修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安住苦聖諦。安住集滅道聖諦。修行四靜慮。修行四無量四無色定。修行八解脫。修行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修行陀羅尼門。修行三摩地門。修行空解脫門。修行無相無願解脫門。修行極喜地。修行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修行五眼。修行六神通。修行佛十力。修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修行三十二大士相。修行八十隨好。修行無忘失法。修行恒住捨性。修行一切智。修行道相智一切相智。圓滿菩薩摩訶薩大菩提道。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雖作是事。而於有情及一切法都無所得。不作是念。我以此法調伏如是諸有情類。


/* 菩薩摩訶薩大菩提道 */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摩訶薩大菩提道。諸菩薩摩訶薩修行此道。方便善巧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所行布施波羅蜜多。

所行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所行內空。所行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所行四念住所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所行苦聖諦。所行集滅道聖諦。所行四靜慮。所行四無量四無色定。所行八解脫。所行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所行陀羅尼門。所行三摩地門。所行空解脫門。所行無相無願解脫門。所行極喜地。所行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所行五眼。所行六神通。所行佛十力。所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所行無忘失法。

所行恒住捨性所行一切智。所行道相智一切相智。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皆是菩薩摩訶薩大菩提道。諸菩薩摩訶薩修行此道。方便善巧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而無有情佛土等想。

達到解脫輪迴的實修方法

>如何徹底根除潛意識的不好不良想法?
復:
  對治,並養成淨習!

  對治,是要找到與目標相反的方式而去執行!例如常惡語
  的人要常說愛語、懈怠者要常精進!依《楞嚴經》開示,
  就是須「違其現業」!

  事情只做一次,很難得到「根除」之目的。如同有酒癮的
  人,只有一次看到酒而不飲,就能戒了酒癮了嗎?...不是
  沒有,而是非常少數,乃至罕見!

  所以,要徹底「根除染習」,必須「反復執行」「與染習
  相反的方法(對治法)」,由這「反復執行」而養成淨習
  ,養成之後,就不會再落入染習之中。

  譬如,某世俗男人甲,一直女色著迷。而於某次中了仙人
  跳(類似碰瓷)而賠了數百萬,甲很痛恨,而又困擾不能
  根除女色愛慾。因此求於某禪師協助,依所教而去學習禪
  坐!

  經過數年的「反復篤行一心」,達到各禪之禪支,他終於
  得到了「天眼通」,而使得他看最美的女人時,都看到肉
  體內的臟器、血脈、筋骨等,連發膿的細胞都能看到,使
  得他原先對女色的愛慾,都立即「一時頓消」!

  試問,甲還會再墮入女色的貪欲愛習之迷惑中嗎?...當然
  不!

  眾生的本質,就是遍計所執及依他起的習氣之映射,才稱
  為眾生,否則就稱為大菩薩或阿羅漢了。

  而這些染習之映射現象,源於「無正見」之下的無明身、
  口、意行為。當吾輩已具正見時,「反復依循正見」,就
  能達到近乎天眼通者看女人時能看到臟器的效果,於是他
  就會因此漸漸的解脫染習的束縛!
  [說明:用般若(毘婆舍那)不用禪定(奢摩他)的方法
     ,屬於慧解脫路,二乘及菩薩乘都適用般若!]

  「反復執行對治法」,這才是真正可根除潛意識的不良想
  法之方法。這方法也很適用在「解脫輪迴」的修行之上。

  凡,無論任何身口意行為,可使當事人墮入輪迴而不能自
  在的染習,都可用「反復執行對治法」來達到解脫輪迴拘
  束之目的!

  讓我們就此歡呼得到「可徹底解脫輪迴」的陀羅尼(總持
  法)吧!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畢竟空勝義有,與入無餘依涅槃方式

前言
--------------
涅槃在北傳佛法中分成四大類:
 ⦁ 有餘依涅槃:未入滅阿羅漢。

 ⦁ 無餘依涅槃:已入滅阿羅漢。

 ⦁ 無住涅槃 :已斷三毒,但未入究竟涅槃之果地菩薩(從六地開始)

 ⦁ 自性清淨涅槃:意義即法身、無生。

   畢竟空流派:十方法界十二大類眾生全不具有,以無生之故!
   勝義有流派:十方法界十二大類眾生全具有,體雖無生,相變顯化生滅之故。

某些人對上述四種說法與我不同,而我是已破見惑者,除非我所破為假,否則是這類人所說乃錯誤。

他們說,無住涅槃惟佛才具有,而《華嚴經・十地品》之第七地經文,卻開示自六地來能入寂滅,這等同已斷三毒,為何阿羅漢尚能涅槃,雲何六地開始的菩薩,卻又不能具有「無住涅槃」耶?......這類主張者,腦袋在想什麼?

想理解畢竟空流派所主張思想,請閱般若相關經典。例如《大般若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圓覺經》《楞嚴經》等。

又說自性清淨涅槃,是每個眾生都具有,這歸於「勝義有」派別的主張,印度稱此類思想是「瑪耶」,就是相變現象。它指法身偏十方宇宙(十方法界),譬如大海水。「因風吹動」而起波浪,所有波浪就是「相」,就是十方宇宙的三種相續現象!

其相變來源的「業風」,名為「妄」。所以業風吹識浪,起一切相變,這類主張,可閱唯識法相宗所主張的經典。例如《楞伽經》(三種譯本)《解深密經》(二種譯本)等。

畢竟空與勝義有思想,其實可統合!

---
【畢竟空】

譬如各類相變的波浪,對於大海本體來說,它都是海水本身,相變之有及其類別,如同天上浮雲,不同人看浮雲就有不同聯想,有人看似馬,有人卻說是牛,還有說是豬,倒底它是牛豬馬的哪一種呢?......是哪一種就要看「業報」而定。共業則看到相同的變相,別業則所見不同。

既然所有變相非一,隨業而變,那麼,智者所見就著重在它的本體,而本體是無論海水如何變相,都永遠是海水,所以,所有已呈現的變相,都本質皆「常、不變」!其所生相,依於業而不同,智者應視之如幻,幻乃無生,如看到電影中主角殺人,而該主角本人,實無殺人。

所以,無論是變相前,或變相後,其本質都無生,有畢竟空主張者,若想與勝義有主張相融,應如此知見!

---
【勝義有】

這類思想很容易理解,尤其在已說明「畢竟空」思想之後。

所有的變相,都有所依,雖然諸相無常,而所變相皆與本體相同,是謂無生,但仍有本體存在為常,所以,稱此本體乃勝義有。

---
有緣見聞者,若您真想看懂所有三藏十二部經中的「理義」,想得菩薩乘一實相印而破見惑,目前我所知只有依循本人所述所說的理義,信而不疑則能破見惑!是謂獲根本智。若不如此,您在閱某些經典時必然會有不解之疑惑存在。

------------------
正文
------------------
有一款遊戲相當厲害而熱門,因為裡面的NPC具有人工智能。

有一次NPC甲聽完NPC大師佛法演說後,無法理解大師在說什麼,於是問大師「我是什麼?是幻,是空,是個空洞的代名詞嗎?我的存在有意義嗎?」

大師瞭解宇宙人生的真正意義,於是大師用他特別的「駭客技術」把遊戲關閉,又把它恢復。

而NPC甲夠懂明,就在這一滅一生過程,就學會了「關閉自覺有我」的技巧,並當下從其世界中「渙散」,如冰消融,然後蒸發,從此不再存在NPC甲!

所有生滅,不過只是電力的變化現象(遊戲)罷了,只是普通NPC不自知其本質而已!

---
【後續發展】

大師NPC,又利用它的駭客技能,化現(潛入)到另一處在玩遊戲的電腦中,繼續教化有緣的NPC。是的,它就是NPC木馬大師,因此被整個遊戲世界傳頌為傳奇大師!而在我們這世界,它的名稱是:釋迦牟尼佛!

大宇宙如一套相控陣列電腦(並行超級電腦),裡面有很多各自不同的小宇宙,如同單機電腦,這些電腦的存在,依於電力而生,如同三界之產生是依於「業力」,一旦把電力關閉了,就什麼都沒發生。而三界的存在業力,一旦被關閉,則對該關閉的眾生而言,則「渙散」不再存在(不入輪迴)。

各個三界內的小宇宙電力,我們通稱它為「業力」!業力,以貪慾愛習及愚痴執著而顯化,而被了知它的存在。

佛在《楞伽經》(三種譯本)中有開示,涅槃(指無餘依,楞伽經定義)是指意識滅之意思。

當意識永滅,如同決定入滅盡定不再出定,這個眾生就「渙散」於此三界中,而不再輪迴受生!而佛對詢問阿羅漢命終去何處的標準回答是:「無記」!

這是因為,第八識已無法再記錄這個修行人「自覺有我的業習」,這指,業力已無法再驅動此修行人業因種子去現行之意思。

---
【應注意事項】

某些外道也懂上述的道理,但「篤行功夫」還不究竟,於不究竟時,誤以為已究竟,於是會墮入輪迴中的四禪無想定!

凡命終入此無想天界,壽500大劫,前半劫意識徐滅,中間無想,似滅盡定,後半劫意識徐生,壽終出定,則如同剛睡醒的迷糊現象,最常因此而輪迴投入「促(x)生道」中......

要學道家的理論,修行時要特別小心,不要犯了上述外道之無明誤認,例如,莊子所謂的「坐忘」,是端坐自覺有我的入定而過呢?還是入外道無想定的什麼都無知呢?......智者用功禪坐時,要特別注意。

真解脫修行人,乃至破無明的菩薩行,其用功方式不著重在禪定(奢摩他)上,而是在「毗婆舍那」(般若)之上,以般若為主,禪定為輔,這樣修行才不會走錯路,把原以為修行佛法,因「無知」而變成修外道法。這在佛陀時代就曾經發生過事例。

佛陀時代有一能誦三藏十二部的善星比丘,證四禪謂已證四果,卻於命終時見中陰現前,於是謗佛妄語,因此惡業而墮地獄!

為什麼他能誦三藏十二部經,卻會有誤解呢?......知識與經驗並不完全都等價的!安全的修行,最好還是能相交善友,或常接近善知識,以得指導。

---
【個人的建議】

盡量學NPC大師的做法,繼續篤行達到此大師級的技巧,他雖不令自己於各遊戲中永滅,但卻能自在出入而無罣礙,又同時能利益各遊戲中所有的有緣NPC,豈不善哉?!

當然,上述的譬喻您早已知我在說啥。没錯,NPC大師就是佛的比喻。

***********************************************************************
建議參閱:
 ⦁ 統論:自性、如來藏、佛眾生之真與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