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略談解脫無明之體系

最常被談到的體系有不少,其中五蘊就是最常被談及的。以下是個人見解,不代表正確,只提供有緣人參考:

◆ 識蘊

  對於「五蘊」,本人的心得是,五蘊中的「識蘊」,
  雖然絕大多數北傳學佛人,說它是指「八個識」,但
  我「個人見解」,它是專指「第八識」而發。

  何以故?前七識是「轉識」也!悉從第八識所轉而生
  。第八識如大海,業力風吹而起諸波浪,於是前七識
  轉生!

  由於目前中文把識蘊所轉前七識,暨第八識本身,命
  名為「八個識」,於是又翻譯五蘊之識蘊名為「識」
  蘊,這就導致一般人「容易掉入」,所謂的「識蘊」
  是「含蓋八個識」。

  但我學佛法這麼久(三十多年),我怎麼看,這識蘊
  之意指,更適合專指「第八識」!從以下對其它四蘊
  的描述,見聞者應可理解在下何有有這樣見解。

  又,五蘊是解釋宇宙人生的「一個體系」,這類體系
  還有多種,是同時被傳佈,而彼此體系之分類法,不
  必然皆能一對一的等同,彼此有增減之處,乃至「扞
  格」之處也有在!

  例如:四諦、十二因緣、戒定慧、四念住、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六波羅蜜、七覺支、八正道
  、十二入、十八界。五蘊亦是這類的分法之一。

  另有較大規模的小乘(俱舍論、成實論)的七十五法
  ,與大乘的百法明門論等。


◆ 行蘊

  敝人認為,它是第八識之見分,亦是第七識(末那識)
  成立的基礎。

  行蘊的產生,來自「妄」的「相續生滅」!
  所以,基本上吾輩可把它定義為第七識。


◆想蘊

  敝人認為想蘊應把它當成第六識(意識)。無意識又
  誰來想呢?


◆受蘊

  受有二類:身受、心受。這是地球人類的分法。到不
  同世界,應會有不同的分法。


◆色蘊

  色亦分有質色、形色。前者是欲界狀況,後者是色
  界狀況。所以,我常做以下的形容辭。

  無色界:無形無質無色。
  色界 :有形無質有色。
  欲界 :有形有質有色。

  若以新時代科技(靈科技,外星人科技)來看,一
  切都是不同的「震動頻率」!

  依上述靈科技來看,所謂「維度」,不是現今科學所
  理解的長、寬、高、時間......這樣來分維度的。而
  是每個維度是不同「震動頻率」之下的現象,這指它
  們都有「生滅」!

  波的震動,就是一上一下!上則生,下則滅,如此反
  復!依此上下現象,而說一上下(生滅)是xx。

  xx 是時間單位。它可為年、月、日、時、分、秒...等
  等的單位。

  把不同世界(三界內的各類維度的銀河系、太陽系、
  行星等)拿來一起比較,依不同「震動頻率」的單位
  ,就更能理解這個「維度」意義。

  例如,欲界忉利天一日夜的單位,是人類世界一百年。
  阿彌陀佛世界一日夜的單位,約是本銀河系一生一滅(
  約480億地球年)。

2019年9月25日 星期三

佛還有生滅現象嗎?


 ・參閱「涅槃之定義」中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經文。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統論:自性、如來藏、佛眾生之真與妄

◆ 緣起

吾輩所觀察到的宇宙、人生的各類現象︐常會發現「二邊對立」狀況︐如長短、寬窄、高低、快慢︐...如是等等︐皆是二邊對立現象。
  佛法給人之了知︐也不離此二對立現象!

没錯︐此文就是在談眾生的如來藏。佛由眾生而成︐亦是在談佛性。

另還要談的是佛與眾生之差別相︐其說法就歸於真與妄。佛乃真︐眾生乃妄。

以及︐介於二對立之間的第三現象(六地及以上菩薩)︐這還頗與老子《道德經》第42章所說的類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所理解︐道這個字與「妄」之意義比較接近。反而與「如來藏」不同
 何以故?如來藏無生滅︐不生一、二、三之故。能生滅的是「妄」。


◆ 自性

我自思惟多次︐何以大乘佛法會立出「常、樂、我、淨」︐這種「有些駭人聽聞」的說法呢?

像我這類思惟者︐相信從佛開示至大乘佛法開始︐就有不少人就有相同思惟的現象發生。

於是︐佛法主張之繁衍至今︐雖有不少宗派︐歸攝仍不離「空有」的二種眾生所習知之對立現象。

空的是「畢竟空」的主張;有的是「勝義有」的主張。


➤ 畢竟空

畢竟空主張的是︐一切所知︐皆是眾生當下的「妄想執著」所致!它如空華、水月︐本身不存在︐而其存在是眾生妄想執著所產生︐更說明眾生就是妄執著之本身(變相)。

例如精神病者︐他們說看到二個月亮︐但正常人卻只看到一個。然後︐精神病人又說「第二月」被天狗吃了︐因此精神而影響到眼睛看不到第二月存在。乃至︐仍然還看到月亮︐他們只是「因精神錯亂」而在胡說︐所謂「胡言亂語」!

像上述這類精神病人的說法︐在《圓覺經》中就有很了義的「空華喻」之開示︐乃至《楞嚴經》亦有「演若達多喻」的開示︐若有疑此「眾生之妄想執著」的說法︐請參閱彼二經。

當一台超級電腦︐發展出類人的AI能力︐可與人對話︐若在網上與其對談︐現今科學家的調察統計︐有超過八成以上的人不能發覺異常︐即便發覺對方有異常︐「不經過提示」也少會認為對方「不是人」!

當「AI人」「自覺有我」時︐也許會產生與人類一樣的「思惟」:我是誰?

若這個AI的能源消失了︐它也死亡了︐那些曾經令它「可思惟」或說「自覺有我」的能力也跟著消失了︐其曾經因「自覺有我的意識」所發表的所謂「我的xxx」這類言論︐對它本身或對其同類︐還有意義嗎?

再怎麼美好的形容AI超級電腦的表現之辭︐在它的電力消失時︐對其本身都没意義!!如是理解之後︐那麼︐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或具意識的眾生︐凡有能力「自覺有我」︐這個「自覺」是「必須嚴肅的去當真」嗎?

畢竟空的主張︐就是在告知有緣人︐所有一切︐乃至「自覺有我」︐都是您自己的「妄想執著」︐因為︐您就是「妄想執著」的本身(變相)!!

如彼AI超級電腦︐能做到人類能於網上所做的一切事︐乃至做的更好︐例如人類下棋輸它們(這是事實)︐算數更快(這是事實)...等等各類人類所不及的事︐而一旦「電力」消失了︐其所謂「自覺有我」......︐還有意義︐還能存在嗎?

乃至︐依能源供應的AI生化人︐主張有「人權」︐其六根能達到的效率都比人類更好︐但能源失效之後︐這個「自覺有我」的生化人又存在哪裡了?又有何意義了?眾生的處境︐就如這類的AI超級電腦︐或須能源供應的AI生化人。

畢竟空的主張︐就是在告知有緣人︐所有一切︐乃至「自覺有我」︐都是您自己的「妄想執著」︐因為︐您就是「妄想執著」的本身(變相)!!

這也是《楞嚴經》開示的「如是迷因︐因迷自有」之意義!!(建議閱《楞嚴經》時︐要查這個關鍵字︐看上下經文︐徹夜理解「我、妄」的真正意義)

小結:
  超級電腦上的所有軟件︐其功能有無量種︐無論功能如何、
  效率如何︐一旦其存在的本質(電力)消失了︐這些森羅萬
  象的功能︐也都没意義!

  反思人類本身︐亦何嘗不也是依「業力」而存在︐才輪迴於
  三界的嗎?而業力本身︐就是執著習氣︐亦是「妄的變相」
  ︐乃由六根執著六塵所積集滋長︐又名為「心」。
  (建議參閱《解深密經》)

  没錯!您把一切的妄想執著都捨離之後︐您當下就是有餘依
  涅槃的阿羅漢︐當命終時︐就會進入無餘依涅槃︐而不再輪
  迴於三界。

 (以上是二乘根器︐菩薩乘根器會再乘願入輪迴︐以度化有緣
  眾生入無餘依涅槃。或成為與自己相同的另一個菩薩!)


➤ 勝義有

勝義有主張的是︐有一永不變化的常存在︐它没生滅︐而且十方一切都因它而存在。如同萬物依虛空而存在︐不能因為無法觸摸到虛空︐而說虛空不存在︐如來藏之常亦然!


➤ 綜論

其實︐勝義有與畢竟空二主張是可融通的︐只是有緣見聞者您本人︐是否有這融通的智慧罷了?!

而此二者之融通目的︐主要目標仍是在度化眾生!如《妙法蓮華經》開示:「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知」。也就是說先順其當下執著(自覺有我的執著︐或執常)︐而後再破除其執著︐

這(度化眾生)也是我之思惟何以「佛立常樂我淨」之原因所在。因為︐眾生無智︐只依其現前所知是「我存在」︐具智的則再進化主張「必有常存者」(這也是外道主張上帝存在之原因︐皆出自眾生的妄想執著)︐為了攝收這類執常眾生︐所以立有如來藏!

可笑的愚痴眾生︐還真吃這一套!!

豈不知︐「如來藏」是無生滅之意義。如同給無知小兒大鈔︐因為小兒無知而非常感謝您本人(如佛菩薩)︐卻不了知這大鈔上卻印著「遊戲用樣本」五字。

眾生的愚痴︐乃其執著︐是在粗糙的現象上而產生的。當看到所給的是大鈔就以為真鈔;當看到所給的是黃色葉子就以為是金葉。卻不知大鈔是遊戲用紙︐金葉是秋天落下的黃葉。因為眾生心性粗糙而無智︐為了含攝眾生之故︐佛說無量法門︐以對治無量眾生的習氣︐其中就有對治執常眾生︐而立「常樂我淨」之法。

即便佛菩薩的善巧方便而立常、空之法︐對於真正開悟佛法者︐亦可融通此二相反的佛法為一︐而不悖破執著之目的。

 常是本體︐本質無生︐是勝義有;無常是相︐相則生滅︐其畢竟空!

相有生滅︐用亦生滅︐法亦生滅︐故智者「立志以無欲為體︐無所住為用︐每用皆破無明</a>」

吾輩可以這樣設定︐的確有一常而不變、無生滅的存在︐稱其為常︐這在《圓覺經》中是以「如來藏」三字來形容。

而此如來藏既然無生滅︐那麼︐十方世界、眾生、業果又怎麼產生的呢?......《楞嚴經》就開示了方法︐它說:「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看︐多麼巧妙的設定吶∼∼

  是妄之故︐而產生了十方世界、眾生、業果!

性覺︐必然是明、通、圓︐而不暗、塞、缺︐這裡性覺本義︐是「無生滅(如來藏)」之含意。既已無生滅︐說其明通圓︐已是剩語。

不過︐又為了度化眾生之故︐所以佛就必須說法︐而其說法就會有某些形容用辭︐性覺二字即此形容辭(若此二字有錯誤︐須歸於翻譯者的惡業︐所以︐起心動念都在造善惡業︐不要愚痴的以為在行善而招得惡報︐那是您個人的錯誤所致。如把淡水魚放生到海水︐這是放生嗎?我說:這是在放死!)。

此性覺亦具有延伸義︐是指佛的性覺︐所以其必明(阿羅漢果皆具「明」︐於菩薩乘則常以「智」來形容)︐其用來與眾生的「自覺有我」之「非正確的自覺」相對應。

性覺︐是元本無事︐但忽然有了「明覺」的自覺︐也就是「自覺有我」的現象︐佛開示此類現象是「妄」!而這個妄的產生原因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這個說法︐又是另一個美妙的設定吶∼∼

  若您不迷︐那麼您就是佛︐而您若不是佛︐很抱歉︐您就是迷了!

就算是十地菩薩也被佛說成「極微細所知愚」︐更何況是輪迴的眾生呢?!

妄的產生︐在於你當下就是妄的本身︐是其變相︐如水所變成的冰椅、冰桌;如金塊所鑄成的金碗、金筷︐雖然有無量的變相(眾生亦有無量的種類)︐悉皆不離其本質的水金(妄)!

於地水火風的元素來說︐初始它們没有人類意識之「自覺」能力︐所以︐妄的初期現象可說純物理現象。

然後︐經過不斷的排列組合︐於世界部份︐就產生了「平等」力場︐它被稱為風輪。也因這類的不斷排列組合︐眾生部份最後就演化出十二大類的眾生。有無意識的(無想羯南)也有具意識的︐而自知墮於輪迴的眾生。

簡單結論:
  未成佛前︐一切悉妄!


◆ 如來藏

性在作用

中文字造的恰當︐「性」是「心+生」︐心生出某事︐這現象就是「性」。這也很好的形容眾生之存在原因︐乃在於「性」︐有時稱為「自性」。

那麼︐「佛性」二字又如何解釋呢?

其實︐這是通俗的習慣用法︐比較適當用法是「佛智」二字。何以故?菩薩六地及以上聖人︐都已「轉識成智」︐菩薩自八地開始就已經「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此時就具有《楞嚴經》形容摩訶迦葉之能力「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依心念」!

若佛菩薩能「不生心念」都能做事了︐心已能不生︐云何還能用「性」這字來形容佛了呢?所以我說「佛性」二字是通俗的習慣用法︐......而已!

如來藏︐此三字意義嚴格來說是與「自性」、「性」的含意不同。有性之處︐必有生滅︐而如來藏是無生滅之意義。若能不把此二辭混用︐則善!若要混用︐建議還是要像我一樣︐稍為解釋一下︐以免現代人的文學素養不足︐意識思惟又不清晰之下︐混淆了此二辭之意義。


◆ 佛眾生之真與妄

之前已解釋了「妄」之意義︐與妄相對的︐就是「真」。

其實︐說真與妄相對︐這有點不恰當︐最恰當的是「無生」二字。所以︐有時「真」之意義就等同於「無生」。

但在現今的「二邊對立之習慣用法」中︐卻把「真妄」一起同列、同述、對比。

現依依習慣用法來說︐佛有真、願、智︐眾生乃妄、業、識!

眾生之存在︐皆由妄而成立︐眾生本身就是妄的變相︐所以「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眾生在妄中︐所以眾生受業力(亦是妄的變相)所驅使而輪迴三界。

眾生在妄中︐其所依的是八個識之作用︐所以識有生滅。

佛之存在︐皆由其能自在而成立。自古有「真人」之說︐來形容能自在者︐現今依此古語的習慣用法︐而稱佛為「真」。

佛在真中︐所以佛不受業力驅使︐能自我決定是否要受業報(眾生之時所造的善惡業)︐所以佛有度眾生的「願」。

佛在真中︐已不再受識的拘束︐雖不離生滅︐但已「轉識成智」不再用識名來形容佛。所以︐佛有四智!

復誦:
  佛有真、願、智︐眾生乃妄、業、識!


➤ 另釋

⏺妄的變相
  妄演化成二大類︐一是輪迴眾生的三毒習氣︐稱為思惑;
  一是六地及以上菩薩的生滅不自在︐稱為塵沙惑。此二者
  統稱無明︐或無明惑。

⏺八個識
  《楞伽經》(共三譯本)中開示︐佛立八識︐簡說有二識:
   現識、分別事識。

  不同譯本也有說三識︐增加一個「真識」︐這多出來的不
  妨害原述意義︐如同密室只有二人對談︐若要強說另有「
  虛空」存在才能對談(聲音須藉虛空中的粒子傳送)︐也
  是口以地∼因為「真識」(虛空)乃無生滅之意思︐有與
  没有︐都不影響所述意義。

  第八識有三名稱︐在輪迴眾生來說︐有阿賴耶識之名︐但
  若已斷三毒(二乘阿羅漢果︐菩薩乘六地)就轉其名為「
  異熟識」。

  這意指︐不再造新業因︐但舊業因仍存在︐於未來可能遇
  緣而異熟受善惡業報(如釋迦牟尼佛的三個月馬麥報)︐
  所以名為「異熟識」。

***************************************************
建議參閱:
 ⦁ 畢竟空勝義有,與入無餘依涅槃方式

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無住涅槃之頓修方法

自心本空,觀它豈不是頭上安頭?所以只要心念不生,隨順此清淨明覺,
>了了無生,便是心在清淨寂滅正位,何須再生一心而觀之??
復:

要说明︐欲达到心念不生︐如我所知这是八地菩萨的境界︐這對輪迴眾生來說︐近乎不能達成!

如眾所知︐吾辈修行若不是用意识︐就是用第七识(行蕴)的习气去用功︐这二者都不免生念的状况。但閱《楞嚴經》又開示︐要進趣菩薩乘有二決明晦︐首先就須審查「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那麼︐若因地發心與果地覺(佛地之「自覺聖智究竟之相」)相同時︐那個修行方法是否就能達到菩薩八地的「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境界呢?其實︐八地菩薩所證法身與佛地可說無異︐若有差異就是「三昧」︐或說「智」不同!

那麼︐吾輩要一悟即至佛地︐或時時保任在佛地之果地覺︐應該怎麼用功呢?

其實︐不說佛法︐華夏老祖宗就已曾經開示過了︐《禮記.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什麼叫中道?......未發才是中!云何既發之後的應對方法呢?那就是須「符合中節」︐也就是「無欲」!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說明:此段經文中的「欲」字︐歷代對其句讀位置有不同見解!)

看吧︐不必佛來開示︐上述「老子」《道德經》早就已開示了成佛的修行方法︐只是輪迴眾生墮於貪欲愛習而被自己矇蔽不了知罷了!

有人會說︐那麼用「無欲」的功夫︐應該也能成佛︐為何華夏没有佛出世呢?

豈不聞《金剛經》開示:「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是說︐用同樣方法︐依當事者的根器、習氣、 精進狀況...等︐及今世的業報影響︐會證到不同的果境!如同上一樣的課程︐每個人的領悟結果就不同。

修行方法無好壞︐最好的方法是最適合自己的法門︐但一般來說︐用意根(習氣)方式來修行比較省力︐我在歷次的發文中也有提及此事。這類方法︐通稱是「頓修」!用意識方法︐則常是「漸修」法。

了義菩薩乘的頓漸修方法︐在《圓覺經》中有開示︐有緣見聞者請予以詳閱!

最後︐我一直提倡一個陀羅尼︐有興趣的法友可參閱: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正定與無想定的分辨

>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發呆又叫走神,是不是定?
>請問:如果將這種狀況保持著,是不是就是定?
復:
  是否「定」,這狀況有微細分別,如下。

● 無想定
  若進入的狀況已一小時,而自覺才剛進入此狀況時,稱為
  「清醒」(實際上沒入無想定)。此時,若狀況是「不知不
  覺,類同無夢的睡眠」,這種狀況可稱為「定」,但極可能
  是「無想定」。若定境深厚,已曾入非有想非無想定,則有
  可能所入的是「滅盡定」。

  若已墮入這個「外道無想定」,且此時死亡,則投生入四禪
  無想天,壽命雖然很長(五百大劫),但如同前念時間是夜
  晚,而後一念清醒,卻陽光正灑在窗簾上,已是隔日清晨!
  ......請自問:入這種定有意義嗎?

  這還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壽命終了出定時,如同人初醒
  時有種似乎了知又不清醒的「迷糊感」,這叫「曚昧」,
  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壽盡出定就須輪迴投生,而意識卻
  曚昧之故,更多是投入這類曚昧心識的「畜牲道」!......
  真是有定有災難,無定更幸福!


● 正定
 與無想定不同的,是進入此狀況,自知當下正在此狀況(五種
 自在功夫之「觀察自在」),而且「心念不斷」,也就是說,
 仍有心念生滅,而不似睡著了什麼都不了知(無想定)的狀況。


 正定,只是心緣一境的狀況。此時,絕不會出現「意識無知」
 的現象(除非入滅盡定,或入無想定),即便所入是「無色界
 的空無邊處定」,也仍然有心念了知一切空曠無邊,而不是無
 知!這是五種自在的功夫。


 至阿羅漢的空三昧時(不是滅盡定,亦不是無餘依涅槃),
 也仍有心念生滅,了知自己「無欲生念」的狀態,此時
 「心念已渺」,近乎不生但仍然還能生起又消滅。


 心念的消失,只有達到菩薩八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的境界才會出現。


 這如同心念是由塵沙飛起的風力,如動漫一般,凝結化成一
 面大圓鏡,由主動的起風之力,化成被動的映照之力。以大
 圓鏡不動故,所以八地稱為「不動地」,但其映照之力(生
 滅現象)仍沒消失,除非棄捨利度生之事業(退心),而入
 究竟涅槃(等同阿羅漢的無餘依涅槃)!
 (參閱「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正確的禪定,心念都沒有消失,只是因為更專注而入微,從
 眾生所觀察的世俗現象,再進入觀察自己呼吸漸微,以「專
 注故(一心)」而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至阿
 羅漢果地位。


 菩薩七地時,心念仍然還有生滅,所以七地菩薩是「念念覺
 」的境界,如《華嚴經.十地品》所開示:「念念能入寂滅
 而不證」。只有菩薩八地證得「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才會
 出現無念現象。


結論:
 1、正定,並不是無心念或無知,那是「無想定」!乃至是滅
   盡定(此定也是正定)。

 2、即便入於無想定中,行蘊的驅力(業力運行)仍未消失!
   入定當事人無知,也仍須在壽命終了時(出定)繼續墮
   入輪迴中,而且,更常墮入「畜牲道」中!



◆ 同時參閱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禪修時的無聊感如何對治?

>禪修時的無聊感如何對治?
復:
  會有無聊感︐還真極大部份來自「無成就感」所導致!

  若「真正的篤行」六波羅密或四正勤︐那麼就了知何謂
  「精進」!精進者︐連時間都不夠用︐哪裡還會有無聊
  感的情緒發生呢?!

  但︐由於眾生的輪迴習氣所致︐在「成就」沒出現之前
  ︐會有懈怠的情緒發生︐這就容易導致「退心」!接著
  就有「無聊感的情緒產生。

  要對治這種懈怠現象︐心理學家的建議須先從「小小成
  就」之達成做起。如同腳踏108階梯︐若只顧腿酸、怎
  麼還沒登頂的「負面向」︐那就容易有懈怠、退心的狀
  況。

  這時︐要自我告知:「全部只有108階︐我現今已在18
  階︐比起之前一階都沒踏上︐我已有小成就」︐這樣
  反覆比較後︐「而且認同它」︐於是了知自己的付出
  不是沒成就︐那就能止住懈怠、退墮的心態。

  輪迴習氣就是「妄」︐如空花、水月。空中明明無華
  ;水中明明無月︐雲何要為這類「錯覺」給誤導呢?

  但所謂眾生的產生︐就是依此錯覺而存在︐稱為「自
  覺有我」!於這錯覺產生之後︐就有了我執︐再細化
  為「俱生我執(貪嗔痴習氣)之思惑」及「分別我執
  、分別法執的見惑」二大類。

  既然能了知一切悉妄︐於無生中妄執生滅︐而稱為無
  明︐以此無明輪迴三界而被稱為眾生︐那麼︐您就須
  去「認同它而無疑」!

  若真能無疑於「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
  盤寂滅」︐那麼您就「破見惑」斷了三界中的下三結
  。

  由此「認同而無疑」之故︐就能了知自己七情六慾的
  變化︐而自我能覺知、自我教育自己︐就能了知怎麼
  去調整自己的「染淨習氣」去斷除我執!

  若有如上述的這樣過程︐最後︐您就能得出「勝解」
  !而能自我調整貪慾愛習、怨憎恚恨以及愚痴執著的
  三毒習氣︐而能遠離懈怠而能精進︐則亦將不生退墮
  。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文殊師利菩薩(未來2)

***************************************************
時 間 :未來
佛 名 :普現如來
世界名 :清淨無垢寶寘
備 註 :
***************************************************

出處:No. 157 悲華經 (卷3) T03, p0186c

  懷疑此經文內容意旨,意義等同《大寶積經》,只是不同時間被
  宣說,而出現文句不完全相同;或是被重複記錄時,才出現現文
  句不完全相同;或是傳入中國被不同人翻譯,才出現文句不完全
  相同。

  點按參閱《大寶積經》中的經文。
暫時中斷,未來有緣再整理補充!

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云何「無生法忍」與「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No. 220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327) T06, p0672a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造作故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善現。若成就如是諸行狀相。當知是為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
(法迄巴按:以下經文有修正標點符號︐但没更改文字)
No. 220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327) T06, p0672a

復次善現。若不退轉位菩薩摩訶薩。設有惡魔來到其所。為惱壞故語菩薩言:

   無上菩提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皆畢竟空都無所有。
   諸法自性自相亦然。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畢竟空。

   中無有一法可名能證。無有一法可名所證。證處。
   證時。及由此證亦不可得。

   既一切法性相皆空與虛空等。汝等云何唐受勤苦。
   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汝先所聞諸菩薩眾應證無上正等菩提。皆是魔說非
   真佛語。汝等應捨大菩提願。勿於長夜唐為利樂一
   切有情自受勤苦。雖行種種難行苦行欲求菩提終不
   能得。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聞彼語時能審觀察。此惡魔事欲退壞我所發無上正等覺心。我今不應信受彼說。

雖一切法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皆畢竟空。而諸有情生死長夜。不知不見不解不覺。顛倒放逸受諸劇苦。我當擐以性相皆空如大虛空大功德鎧。速趣無上正等菩提。為諸有情如應說法。令其解脫生死大苦。得預流果。得一來果。得不還果。得阿羅漢果。得獨覺菩提。或得無上正等菩提。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已聞此法。其心堅固不動不轉。依此堅固不動轉心。恒正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六種隨分成就。已入菩薩正性離生。復正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得入不退轉位。

是故。惡魔雖設種種矯詐方便。而不能退菩薩所發大菩提心。

善現。若成就如是諸行狀相。當知是為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為不退轉故名不退轉。為退轉故名不退轉耶。

佛言。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不退轉故名不退轉。亦以退轉故名不退轉。

世尊。是菩薩摩訶薩云何以不退轉故名不退轉。云何亦以退轉故名不退轉。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超過聲聞及獨覺地。不復退墮彼二地中。由斯故說不退轉故名不退轉。是菩薩摩訶薩遠離聲聞及獨覺地。於彼二地決定退捨。由斯故說以退轉故名不退轉。


*******************************************************
No. 220c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14) T07, p0630b

復次善現。一切不退轉菩薩摩訶薩設有惡魔來至其所。欲令厭背無上菩提。作如是言:

   一切智智與虛空等。無性為性自相本空。諸法亦爾。
   與虛空等無性為性。自相空中無有一法可名能證。無
   有一法可名所證。證處。證時。及由此證亦不可得。

   既一切法與虛空等。無性為性自相本空。汝等云何。
   唐受勤苦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汝先所聞諸菩薩眾。應求無上正等菩提。皆是魔說非
   真佛語。汝等應捨求證無上正等覺心。勿於長夜徒為
   利樂一切有情自受勤苦。雖行種種難行苦行。欲求菩
   提終不能得。

是菩薩摩訶薩聞說如是呵諫語時。能審觀察此惡魔事。欲退敗我大菩提心。我今不應信受彼說!

雖一切法與虛空等無性為性自相本空。而諸有情生死長夜不知不見顛倒放逸。造作諸業受生死苦。我當被戴性相皆空如太虛空功德甲冑。速趣無上正等菩提。為諸有情如應說法。令其解脫生死眾苦。得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獨覺菩提。或證無上正等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已聞此法。其心堅固不動不轉。依斯堅固不動轉心。恒正修行六到彼岸。已入菩薩正性離生。復正修行六到彼岸。漸次圓滿伏諸纏結。由斯得入不退轉地。

是故。惡魔雖設種種退敗方便。而不能退菩薩所發大菩提心。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諸行狀相。知是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具壽善現即白佛言。是菩薩摩訶薩為不退轉故名不退轉。為退轉故名不退轉耶。

佛告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不退轉故名不退轉。亦以退轉故名不退轉。

爾時善現復白佛言。是菩薩摩訶薩。云何以不退轉故名不退轉?云何亦以退轉故名不退轉耶?

佛告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超過聲聞及獨覺地。不復退墮彼二地中。由斯故說不退轉故名不退轉。

是菩薩摩訶薩遠離聲聞及獨覺地。於彼二地決定退捨。由斯故說以退轉故名不退轉。故此菩薩得二種名。非如餘位唯名退轉。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諸行狀相。定得無上正等菩提。諸惡魔軍不能退敗。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沙門應有的心態

本文没校稿︐若有錯別字請自行腦補!
------

沙門應有心態︐其實應從戒、定、慧︐循次說起︐但發文者是輪迴眾生︐也寫不出果地佛菩薩的了義文。只應因緣生心︐隨緣發文。

沙門︐本應是剃髮出家的僧尼︐但此處亦是指自誓為勝義僧的白衣菩薩!

◆ 正見、篤行與業障

輪迴︐來自無正見!而有正見而仍然輪迴︐來自未篤行!

具正見︐亦有篤行︐而不能解脫輪迴︐來自解脫因緣未成熟!

這是說︐可能是業障阻礙︐自以為有篤行︐而實際功夫用的粗糙而不精細。卻不能明辨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業障!有今生養成的業障︐也有過去世養成而帶到今世受報的業障。


◆ 什麼叫「用功粗糙而不精細呢」?

這指︐對自己習氣生滅犯了四病。四病是:止、作、任、滅。這是「知見不正」所致!

自以為具正見︐而其實知見不正!

如同︐甲對往前走的乙說︐前方地上有污水坑︐看到没?
乙答:看到了。

甲又說:能閃過嗎?
乙答:能閃過。

而就在乙前腳說能閃過︐後腳就踏入了污水坑中......乙不是看見了嗎︐為何又會發生這種墮入的現象呢?

這原因主要出在「習氣作用」︐或說「業障」!

認知是理性的;情緒是感性的;習氣則是執著的。

情緒影響認知︐認知改變思想︐思想驅動行為︐行為養成習氣︐習氣固化性格︐性格造成命運!

理性意義見聞者您了知︐感性意義見聞者亦了知︐但見聞者可能會忽略了「執著」的現象及作用。

執著︐是已養成的習氣︐執行它是不必然須經過理性思惟︐亦不必須須有愛憎情緒。執行習氣︐就只是已習慣性的反應而已︐俗稱為直覺!

但實際上︐習氣反應更可比直覺更微細︐在直覺没反應前︐就能執行。如同經常處於生死間的特工︐正在危險的敵後工作︐他睡覺時︐忽然被人碰到頸部︐下場可能是直接用刀向
來源揮了一下︐而這一下︐可能就把戰友給殺了!

直覺與習氣的差異太微細︐對世俗人來說︐已近乎不分彼此︐而統稱為「直覺」!


◆ 話題拉回:怎樣令用功精細而不粗糙呢?

這功夫仍然還是要從認知(知見)上去著手︐使得知見對輪迴現象「真正的了知」︐及「解脫方式」亦真正的了知!這在佛經稱為「如實了知」!

例如︐每日生活︐在接觸佛法後而有「醒悟」的感觸︐但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十年︐佛在天邊!為何如此呢?這就是「習氣」或說「業障」的作用。它使得當事人︐繼續因循已養成的習氣去做事︐那就是繼續輪迴!

於是︐佛了知上述眾生習氣︐而立共乘的三十七助道品︐及菩薩乘六波羅密或十波羅密(加四無量心)。其中對未達到決定信(不壞信)之前的眾生來說︐重點在「精進」!

決定信(不壞信)是已破見惑(下三結)的果位︐它是二乘的見道位(初果)︐或菩薩乘的見道位(初地)。

從歷來所見及的典故︐已在見道位的賢者︐亦有遺忘「精進」的現象︐但若不先達到決定信︐在遺忘精進之後︐常會「迷糊」一輩子︐於死後再去輪迴投生︐這類人就很需要善知
識來點醒。而這善知識很多來自過去世曾造善因所養成。

若已達到決定信︐那麼︐當事人就常能「自生智慧」︐警覺自己墮入了懈怠而不了知︐於是就會自我糾正︐再次振奮向上而精進用功。

同時︐會自我檢討是什麼原因︐令自己「迷糊」而墮入懈怠的粗糙心境呢?

其實︐我寫此篇文章︐也是「自我警覺」的典型!暨點醒有緣人須「警醒」︐亦給自己警覺須精進不能墮入懈怠情境中!

若您決定成為我這類已破見惑的真修行人︐那麼可善思我以下發出的文句:

  若自覺當下生活不是「正覺」︐那麼必然是某處
  行錯。

  於是自我思惟︐錯在何處?

  我每日生活於工作、吃食、睡眠、與人言談如是
  等行住坐臥間︐於自己「用功方法」︐有「等持
  繫念」嗎?

  等持繫念︐對二乘來說就是四念住︐是否有「反
  復」念生不淨?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
  ?對菩薩乘者來說︐就是「因地發心與果地覺」
  是否仍然相同?

  簡單說︐就是「當下心行」是否達到「一行三昧
  」的地步?也就是說︐自己的功夫︐是否「時時
  保持」之意思!!

若自覺此月、今日、當下的心意識不正確︐那麼︐就須想辦糾正它︐不能再令它相續︐否則須繼續墮入輪迴中。

例如賺錢譬喻:
  賺大錢是正確心行嗎?...不是!
  賺錢是正確心行嗎?...不是!

  若連賺錢皆不是正確心行︐那要怎麼活下去而繼
  續修行斷惑呢?

  其實︐去出家當僧尼也是能繼續修行的生活!

  所以︐賺錢只是存續肉體的方法之一︐而不是絕
  對必須的行為。

當有上述的領悟︐那麼︐對「財」的戒止定力就強很多︐而不受誘惑。對色、名、食、睡亦能如此︐而有止戒定力︐而不受誘惑!

當下知見正確而不迷。篤行一日︐那麼您這一日生活的知見就會正確而不迷。篤行一月、一年乃至終身︐您一月、一年乃至死亡來臨前都會有正確知見而不迷!

當知見正確︐身口就會跟著正確。於是︐心緣一境︐就易一心而入禪定。心緣無住︐就易斷惑證真。

看看以下這個佛經典故︐一位慧解脫阿羅漢︐没有任何禪定力︐但在需要時︐卻只在須臾時間就能發起神通!

---
注意項目:
 1、修行須先具正見︐然後依於正見反復用功!

 2、反復用功須精細到當下心念生滅!它不是時時、分分
   、秒秒︐而是剎那剎那心念生滅。俗稱「當下」!

 3、斷三毒、破無明的陀羅尼(總持法)為:
    立志無 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無欲為體之故︐即便「無所住」功夫用不來而有漏︐
   亦落在無欲的背景上︐於是有所住亦變成無欲的無所
   住。

   若不能如此︐那麼就要「養成無欲的淨習」︐所以須
   先立此志!!

   而在修行過程中︐每次「自覺在用功」時︐於該次「
   自覺的警醒、警惕」時︐都要符合佛之果地覺境界。
   這叫「每用皆破無明」。

   如此反復用︐哪一日因緣時至︐可能聽到某聲音、看
   到某景色就會「觸發」斷惑、斷無明的「不可思議三
   昧力」︐於當下就能真正斷惑、斷無明(頓覺人)。

   云何佛之果地覺境界呢?......佛地又稱為「寂滅忍
   」︐這是指「有動作但無欲」!如圓鏡映射人物︐雖
   有映射動作︐卻本質不動、不生滅(不二)。

   佛知見是「無生」!所以一切平等。但為度化有緣眾
   生之故︐於無生中起幻有︐從七八九地菩薩境界的無
   生忍中︐而入寂滅忍。

跋:
  生活或見聞時︐是否常不如意?
  仔細去思惟是否乃七情六欲的作用?
  若果然如此︐何以仍要被情緒(煩惱)與非正見(五見)
  給牽引︐而繼續墮入輪迴中呢?

  慎勿信汝意!亦莫生情緒!


名相解釋:
 .無生忍:處於不造生滅二元現象的淨習中。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寂滅忍:處於有生滅卻仍然保持涅槃(無住涅槃)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道 :處於無七情六欲之現象中。在二乘至少為三果
      位。在菩薩乘至少是五地位。

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出入定與念念定︐及轉識成智

入定嘛∼∼︐要看是有出入的二乘定︐或念念定的菩薩定而論!

有出入定︐則會止息︐這指鼻孔呼吸會停止︐若沒停止則不是真正入定︐只能說有輕安發生!

有緣人可參閱宣化上人對入定的說明

念念定︐則是能知覺六塵︐但不執著。如同路過見到小石子︐知是小石︐卻不對它生貪愛︐亦不對它生憎恨︐只是純粹的知︐俗稱之為識︐聖稱之為智!

敝人也遇過輕安的現象︐共維持三日︐人很清醒︐腳踏地是「軟的」︐甚覺稀奇︐手去摸它︐卻覺得是硬的︐甚是稀奇。重複幾次皆如此︐乃知是善報來臨!

那三日︐自覺是快樂鳥︐一切煩惱皆了知而不存在。如了知路邊小石︐心中不執著它的存在︐時過境遷︐就忘了它的存在︐只有當六根再次碰觸時︐才了知它依然存在。

沒錯︐我那時破了見惑!當閱《諸法無行經》閱到佛說大惡人「提婆達多」不了一相無相才墮地獄時︐我悟了一相無相的真義!接著︐看倌們都知道後三日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就是只快樂鳥︐或作無煩惱鳥更恰當︐是純粹的輕安及身︐不只是純心理作用!!

上述那部《諸法無行經》也建議有緣人去閱讀。才二卷又不必特別用心讀︐可在二小時讀畢。不像《圓覺經》才一卷︐我卻必須讀二小時才能讀畢︐而且︐還須重覆讀很多遍、遍、遍∼∼(重要的字要回音)︐才能真正領悟到其精髓!

---
喔︐還有一種是無念行的定......︐果地菩薩的定︐都應改名為三昧。此無念行是八地開始以上的菩薩才具有。何以故?因為︐八地菩薩開始︐「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若您看到上述此經之後︐才能理解《楞嚴經》中佛以下的說法: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沒心念還能了知......︐這真只有聖人轉識成智才能具有。而且︐還是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才行。

由於︐八地開始就能無心意識︐那麼九地、十地、等覺地、佛地不用意識就能做事︐這是否指︐大圓鏡智也是分層次的?從八地開始轉識成智︐至佛地才最終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