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法友問疑:「什麼樣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
回答如下!
------
「世界」二字之意義,世為三十年,界是距離,換言之,世界就是「時空」!
可改標題名為:什麼樣的時空,才是真實的時空呢?
答案為:當下就是!
這個「當下」還是「剎那剎那不停地生住異滅」之現象!而之所以「不停生滅」之原因,在於妄!
妄,依《楞嚴經》開示,它並不存在,如空華、水月!有趣的是它演化成三種相續:世界、眾生、業果。而眾生於無生中妄執生滅,所以輪迴三界。
真正令人須深思的是,既然妄本無生,如《楞嚴經》中的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之現象,為何我們碰桌子卻感覺它的「實在」呢?
眾生就是妄所演化的三種相續之一,如同夢中所變化的人類,於夢中,「自覺」這個夢中人之六感是存在的、真實的,於夢中,眾生甲問大師乙何以觸碰桌子為何如此真實,試問大師乙應該如何說呢?
若我是大師乙,我的說法將是:「趕快醒夢」!
除了從「夢中甦醒的行為」之外,說再多,意義都不大,這也是何以佛說法四十九年而未說得一字之真諦!
這也同時何以《圓覺經》有以下的開示: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
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流轉生死。
結語:
當下自覺的一切(六根所觸六塵而產生的六識,主要是
指意識,參閱註一「涅槃定義」),就是眾生自覺的真
實世界!
所謂的自覺,其實是妄覺。如同正在做夢,可參閱
《楞嚴經》開示「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之上下經文。
眾生,就是「妄覺」所演化出來的產品,如同人造超
級AI能模擬人類情緒、智慧,而它依於電力而生,
而眾生之存在則依於業力(妄覺所演化而成的非常底
層的現象,稱為「分段生死」,再更底層則是果地菩
薩的「變易生死」)而生,一旦業力(三毒)消失,
就不再輪迴於三界!
*********************************************************
註一
***************
・涅槃定義(大般涅槃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楞伽經三譯本)
・勝法涅槃(大乘入楞伽經,等三譯本)
・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經)
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菩薩不可思議,彈指頃即成佛不經日夜。亦有退墮聲聞辟支佛者
法迄巴按1:
今人所知菩薩位之十住菩薩並不等同十地菩薩,以下經文中的「住」「地」
雜用,令人莫名所以!懷疑是流傳過程有經多人修改過!
建議可一律把「住」字理解成「地」字。「一住、八住地」等辭,可皆視
為「初地、八地」之意義,餘類推!
法迄巴按2:
以下不經八地直接成佛的菩薩,頗類似歷來禪宗諸祖、大德們的風範!
******************************************************************************
No. 656 菩薩瓔珞經 (卷12) T16, p0107b
爾時有天子。名眾首瓔珞。即從座起偏露右臂齊整衣服諸根寂靜。從先佛已來常修梵行。三處已盡果願已辦。右膝著地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所居方界去此極遠願欲所問。若見聽者敢有所啟。
佛告眾首瓔珞菩薩。善哉善哉族姓子。為眾導首發開童蒙。豎法大幢演慧光明。有所疑結今正是時。如來當為一一分別。隨問還報使得開解。
(法迄巴按:第一次提問)
爾時眾首瓔珞菩薩即白佛言。世尊。頗有一生補處菩薩。更不進修無上正真之道。得成佛不乎。
頗有一住立根德力菩薩大士乃至八地菩薩大士。更不進修無上正真之道。
頗有諸天眾行具足立不退轉。諸根具足不復人身。得成佛不乎。唯然世尊。當以方便而發遣之。
(法迄巴按:佛第一次回答)
爾時世尊告眾首瓔珞菩薩曰。善哉善哉。族姓子。乃能於如來前作師子吼。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從初發意乃至成佛。菩薩所行諸法不同。
或有菩薩摩訶薩。彈指之頃求菩薩。即成無上正真之道不經日夜。
或有菩薩。從初發意不捨弘誓。乃至六住進求佛道。便有退轉而不成就。
或有菩薩。從初發意乃至七住。進趣成佛不經八地。
(法迄巴按:第二次提問)
爾時眾首瓔珞菩薩問。
云何菩薩摩訶薩。彈指之頃發菩薩心。即成佛道不經日夜。
云何菩薩從初發意乃至六地。有退轉者而不成就。
云何菩薩乃至七住進趣成佛不經八地。
(法迄巴按:佛第二次回答)
爾時世尊告眾首瓔珞菩薩曰。若有菩薩摩訶薩。彈指之頃求菩薩道。不經日夜而成佛者。
此善男子善女人。諸根具足未曾經歷生死之難。
或從何會一旦修天。來生此間。
或從無怒佛土來生此間。
或從無量佛土。一聞如來說本末空無生滅道。便成無上正真之道。
或有菩薩摩訶薩。眾行具足得如來明慧法觀。復修如來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安般念死亡念修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聖道。親善知識。於婬怒癡不大慇懃。增益善本。亦使眾生具足善根。雖在六地心生猶豫。咄我將非七住菩薩乎。或復自念我審然不疑。
(法迄巴按:菩薩退墮原因之分析)
復為偽化菩薩。壞敗此菩薩言。汝今已得本末空慧。此菩薩聞已歡喜踊躍。我今聞神德菩薩所見證明。今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斯則不久。便於六住退轉。乃墮聲聞辟支佛道。
(法迄巴按:佛進一步補說第二次之所提疑)
佛復告眾首瓔珞菩薩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已在六地具足菩薩行。復自思惟。我今審然在八住地。當成無上正真之道。亦復不久。親近善知識方便為說八住行法。
善男子知不乎。汝今已在八住地中。莫自貢高輕餘菩薩。如是善男子。當成無上正真之道。亦復不久。
菩薩聞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隨善男子教在閑靜處一心自念。如是彼菩薩即在八住行中立不退轉。施為佛事經歷劫數成佛不久。
佛復告眾首瓔珞菩薩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薩道。復為異菩薩所見勸勉。汝今成佛教化眾生。亦復不久。
菩薩自念。我無此行。云何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將非此人使我不成究竟。執心牢固便得進前。在七住地得不退轉。是謂菩薩摩訶薩在六住中有退不退。
(法迄巴按:第三次提問)
爾時眾首瓔珞菩薩問。云何八住菩薩即得成佛。不經胞胎有是無耶。
(法迄巴按:佛第三次回答)
佛言有之。八住菩薩。觀一切法如空如幻空寂無形。所行法則亦復如空。欲度眾生亦無眾生想。往詣十方諸佛世界。聽受無量法教一切諸佛本無身想。亦當分別內外無形。遍問諸佛一切諸法無有厭倦。復當教授一切眾生。捨是就是。深入禪定。可坐知坐。可臥知臥。若化眾生不失時節。為說深法令眾生類盡得度脫。
如是菩薩摩訶薩。具如此行時。便得佛三昧。
教化眾生淨佛國土。已淨國土便入菩薩正要。已入正要便能出生一切總持法門。已具法門則能示現辯才無礙。當來過去現在諸佛所演法教皆悉具足。變化無方諸法成就各無錯亂。能淨一切眾生心垢。便得解脫無礙法慧。十方諸佛皆來擁護此善男子善女人。成就諸法十力具足悉無所畏。
菩薩如是分別眾生心識所念。一一選擇終不捨之。立一切人使獲本末空慧。無量無限十方世界安處道教。種種方面皆有離別。十方世界皆有合會。
復於十方無量世界。如來至真等正覺眾智瓔珞而現在前。
復於無量剎土。一一諸佛名號姓字。皆悉分別如一方面。無量諸佛世界分別無量諸佛姓字。十方境界諸佛姓字亦復如是。
菩薩摩訶薩。復使十方無量世界或舒或縮。如十方世界已舒已縮。
復使無量無限恒沙剎土以智慧力或舒或縮。一一名號復於無量無限見如來面。
復以慧力或舒或縮。如是無量無限恒沙諸佛剎土。分別諸佛名號。皆悉分別如是十方諸佛法界。分別名號然諸佛世尊皆來擁護此菩薩使得成就。
菩薩摩訶薩得此大乘意入本末空定。不失菩薩威儀法則。遍能觀察眾生根本。復能知諸佛心識所念。彼菩薩不當名為菩薩。當名如來。
何以故。解一切法超越眾行。於一切法不懷狐疑。行等如來。得一切如來正法。或知一生知百千生知阿僧祇。無量佛法受持諷誦。成就佛道亦不忘失。入一切智不見吾我。覺知諸佛法總持強記亦不忘失。
彼菩薩觀一切法為見光明。以智慧光照愚癡冥智不退轉。
彼菩薩摩訶薩。以善權方便教化眾生無有罣礙。
彼菩薩已得無量法。耳根清淨聞無盡法。自然應化信而不從。
彼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限使眾生身變化非一。或現無央數色還合為一。復從無色至無數色。使眾生類莫不信解。出廣長舌普覆三千大千世界復還為一。如是教化無央數眾。
佛告菩薩。若有菩薩摩訶薩。十方世界虛空邊際盡能了知此眾行者。便名為菩薩補如來處。爾時世尊復與眾首瓔珞菩薩。而說頌曰
十方聞法界 示現眾生路
修行諸佛事 人中菩薩尊
在眾成就道 遍知菩薩行
超越一切行 十力無有礙
諸佛常擁護 面見而在前
稱揚其功德 歎法無有上
-------------------------------------
搜尋關鍵字:本末空慧
******************************************************************
【法迄巴釋義】
***************************
想較詳細了解「本末空慧」意涵,推薦點閱:虛空海
這裡我簡說幾句介紹「本末空慧」之意思:
「本末空慧」在此部佛經中已有簡單開示,就看見閱者本身是否有足夠善因福緣及般若智慧而能「悟佛知見」?在此經中之提要是「本末空無生滅道」。
依於生滅現象而生之俱生執著(無明),及再依無明而生之「俱生我執」,及依俱生我執而因生的「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的三種相續之相,其皆是「妄」!
而妄之意義就是:錯覺、不存在、沒發生!如空花、旋火輪、野炎。看似存在,而實不存在。
本:根本,指第八識真相、真如
末:由妄生起的第八識,又名業識
空:代表二者皆無生、不存在生滅現象,所有生滅皆妄,如空花、旋火輪、陽炎,看似有
而實無!是眾生未入佛地前的錯覺!錯覺,就是不存在的幻想,它就是「妄」!
慧:如實知上述三種名相之意義,就稱為慧。
今人所知菩薩位之十住菩薩並不等同十地菩薩,以下經文中的「住」「地」
雜用,令人莫名所以!懷疑是流傳過程有經多人修改過!
建議可一律把「住」字理解成「地」字。「一住、八住地」等辭,可皆視
為「初地、八地」之意義,餘類推!
法迄巴按2:
以下不經八地直接成佛的菩薩,頗類似歷來禪宗諸祖、大德們的風範!
******************************************************************************
No. 656 菩薩瓔珞經 (卷12) T16, p0107b
爾時有天子。名眾首瓔珞。即從座起偏露右臂齊整衣服諸根寂靜。從先佛已來常修梵行。三處已盡果願已辦。右膝著地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所居方界去此極遠願欲所問。若見聽者敢有所啟。
佛告眾首瓔珞菩薩。善哉善哉族姓子。為眾導首發開童蒙。豎法大幢演慧光明。有所疑結今正是時。如來當為一一分別。隨問還報使得開解。
(法迄巴按:第一次提問)
爾時眾首瓔珞菩薩即白佛言。世尊。頗有一生補處菩薩。更不進修無上正真之道。得成佛不乎。
頗有一住立根德力菩薩大士乃至八地菩薩大士。更不進修無上正真之道。
頗有諸天眾行具足立不退轉。諸根具足不復人身。得成佛不乎。唯然世尊。當以方便而發遣之。
(法迄巴按:佛第一次回答)
爾時世尊告眾首瓔珞菩薩曰。善哉善哉。族姓子。乃能於如來前作師子吼。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從初發意乃至成佛。菩薩所行諸法不同。
或有菩薩摩訶薩。彈指之頃求菩薩。即成無上正真之道不經日夜。
或有菩薩。從初發意不捨弘誓。乃至六住進求佛道。便有退轉而不成就。
或有菩薩。從初發意乃至七住。進趣成佛不經八地。
(法迄巴按:第二次提問)
爾時眾首瓔珞菩薩問。
云何菩薩摩訶薩。彈指之頃發菩薩心。即成佛道不經日夜。
云何菩薩從初發意乃至六地。有退轉者而不成就。
云何菩薩乃至七住進趣成佛不經八地。
(法迄巴按:佛第二次回答)
爾時世尊告眾首瓔珞菩薩曰。若有菩薩摩訶薩。彈指之頃求菩薩道。不經日夜而成佛者。
此善男子善女人。諸根具足未曾經歷生死之難。
或從何會一旦修天。來生此間。
或從無怒佛土來生此間。
或從無量佛土。一聞如來說本末空無生滅道。便成無上正真之道。
或有菩薩摩訶薩。眾行具足得如來明慧法觀。復修如來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安般念死亡念修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聖道。親善知識。於婬怒癡不大慇懃。增益善本。亦使眾生具足善根。雖在六地心生猶豫。咄我將非七住菩薩乎。或復自念我審然不疑。
(法迄巴按:菩薩退墮原因之分析)
復為偽化菩薩。壞敗此菩薩言。汝今已得本末空慧。此菩薩聞已歡喜踊躍。我今聞神德菩薩所見證明。今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斯則不久。便於六住退轉。乃墮聲聞辟支佛道。
(法迄巴按:佛進一步補說第二次之所提疑)
佛復告眾首瓔珞菩薩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已在六地具足菩薩行。復自思惟。我今審然在八住地。當成無上正真之道。亦復不久。親近善知識方便為說八住行法。
善男子知不乎。汝今已在八住地中。莫自貢高輕餘菩薩。如是善男子。當成無上正真之道。亦復不久。
菩薩聞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隨善男子教在閑靜處一心自念。如是彼菩薩即在八住行中立不退轉。施為佛事經歷劫數成佛不久。
佛復告眾首瓔珞菩薩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薩道。復為異菩薩所見勸勉。汝今成佛教化眾生。亦復不久。
菩薩自念。我無此行。云何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將非此人使我不成究竟。執心牢固便得進前。在七住地得不退轉。是謂菩薩摩訶薩在六住中有退不退。
(法迄巴按:第三次提問)
爾時眾首瓔珞菩薩問。云何八住菩薩即得成佛。不經胞胎有是無耶。
(法迄巴按:佛第三次回答)
佛言有之。八住菩薩。觀一切法如空如幻空寂無形。所行法則亦復如空。欲度眾生亦無眾生想。往詣十方諸佛世界。聽受無量法教一切諸佛本無身想。亦當分別內外無形。遍問諸佛一切諸法無有厭倦。復當教授一切眾生。捨是就是。深入禪定。可坐知坐。可臥知臥。若化眾生不失時節。為說深法令眾生類盡得度脫。
如是菩薩摩訶薩。具如此行時。便得佛三昧。
教化眾生淨佛國土。已淨國土便入菩薩正要。已入正要便能出生一切總持法門。已具法門則能示現辯才無礙。當來過去現在諸佛所演法教皆悉具足。變化無方諸法成就各無錯亂。能淨一切眾生心垢。便得解脫無礙法慧。十方諸佛皆來擁護此善男子善女人。成就諸法十力具足悉無所畏。
菩薩如是分別眾生心識所念。一一選擇終不捨之。立一切人使獲本末空慧。無量無限十方世界安處道教。種種方面皆有離別。十方世界皆有合會。
復於十方無量世界。如來至真等正覺眾智瓔珞而現在前。
復於無量剎土。一一諸佛名號姓字。皆悉分別如一方面。無量諸佛世界分別無量諸佛姓字。十方境界諸佛姓字亦復如是。
菩薩摩訶薩。復使十方無量世界或舒或縮。如十方世界已舒已縮。
復使無量無限恒沙剎土以智慧力或舒或縮。一一名號復於無量無限見如來面。
復以慧力或舒或縮。如是無量無限恒沙諸佛剎土。分別諸佛名號。皆悉分別如是十方諸佛法界。分別名號然諸佛世尊皆來擁護此菩薩使得成就。
菩薩摩訶薩得此大乘意入本末空定。不失菩薩威儀法則。遍能觀察眾生根本。復能知諸佛心識所念。彼菩薩不當名為菩薩。當名如來。
何以故。解一切法超越眾行。於一切法不懷狐疑。行等如來。得一切如來正法。或知一生知百千生知阿僧祇。無量佛法受持諷誦。成就佛道亦不忘失。入一切智不見吾我。覺知諸佛法總持強記亦不忘失。
彼菩薩觀一切法為見光明。以智慧光照愚癡冥智不退轉。
彼菩薩摩訶薩。以善權方便教化眾生無有罣礙。
彼菩薩已得無量法。耳根清淨聞無盡法。自然應化信而不從。
彼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限使眾生身變化非一。或現無央數色還合為一。復從無色至無數色。使眾生類莫不信解。出廣長舌普覆三千大千世界復還為一。如是教化無央數眾。
佛告菩薩。若有菩薩摩訶薩。十方世界虛空邊際盡能了知此眾行者。便名為菩薩補如來處。爾時世尊復與眾首瓔珞菩薩。而說頌曰
十方聞法界 示現眾生路
修行諸佛事 人中菩薩尊
在眾成就道 遍知菩薩行
超越一切行 十力無有礙
諸佛常擁護 面見而在前
稱揚其功德 歎法無有上
-------------------------------------
搜尋關鍵字:本末空慧
******************************************************************
【法迄巴釋義】
***************************
想較詳細了解「本末空慧」意涵,推薦點閱:虛空海
這裡我簡說幾句介紹「本末空慧」之意思:
「本末空慧」在此部佛經中已有簡單開示,就看見閱者本身是否有足夠善因福緣及般若智慧而能「悟佛知見」?在此經中之提要是「本末空無生滅道」。
依於生滅現象而生之俱生執著(無明),及再依無明而生之「俱生我執」,及依俱生我執而因生的「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的三種相續之相,其皆是「妄」!
而妄之意義就是:錯覺、不存在、沒發生!如空花、旋火輪、野炎。看似存在,而實不存在。
本:根本,指第八識真相、真如
末:由妄生起的第八識,又名業識
空:代表二者皆無生、不存在生滅現象,所有生滅皆妄,如空花、旋火輪、陽炎,看似有
而實無!是眾生未入佛地前的錯覺!錯覺,就是不存在的幻想,它就是「妄」!
慧:如實知上述三種名相之意義,就稱為慧。
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修行人應具之基本知識
(1)不要畏懼「生理性(肉體)」所引起煩惱、痛苦,在貪嗔痴三毒斷盡時,
它就不再存在。
(2)不要畏懼「心理性(精神)」所引起的煩惱、痛苦,在智障(理障、無明
、妄)斷盡時,它就不再存在。
(3)眾生與修行人的煩惱痛苦,無論是生理(肉體)、心理(精神)都是剎那
剎那生滅不停,是無常,一旦斷盡其所產生之本源(三毒與妄),則不再
有相續產生現象,於是「舊的煩惱痛苦與無明,已滅,新的不再產生,之
前所煩惱的一切理、事就全消滅,是謂寂滅!」
它就不再存在。
(2)不要畏懼「心理性(精神)」所引起的煩惱、痛苦,在智障(理障、無明
、妄)斷盡時,它就不再存在。
(3)眾生與修行人的煩惱痛苦,無論是生理(肉體)、心理(精神)都是剎那
剎那生滅不停,是無常,一旦斷盡其所產生之本源(三毒與妄),則不再
有相續產生現象,於是「舊的煩惱痛苦與無明,已滅,新的不再產生,之
前所煩惱的一切理、事就全消滅,是謂寂滅!」
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止觀之目的
以下没校稿,若有錯舛、別字,請自行腦補。
---
輪迴眾生(主要指具有意識的生命體,其中以人類為主),某些雖了知了要修行,卻不離輪迴習氣(指三毒),他們「粗糙」知道要止苦,卻迷糊、無知的掉入「以樂止苦」的輪迴中。
佛云:「有求必苦,無苦乃樂」
苦與樂是一體二面,如同一隻手總是有手心與手背,是無法獨存一面,所以「有求必苦」!
若能「具智」,了知上述之弊,那就應該把功夫用在「無欲的心念上」!須先「立志無欲以為體」,但由於無法一立志就頓破無明,就必須在四威儀(行住坐臥)之中加行「無所住以為用」。用,它目的在斷無明(註一),所以在用功之時,就要求專注在「每用皆破無明」之上(註二)。
若有緣見聞者無法使用「頓修法」,那就就須認真行持「漸修法」,那就是本主題所要討論的「止觀之目的」。
◆ 止
止,要達到它目的之前,要先了解為何要止?殺害眾生不能達到止之目的嗎?行淫不能達到止之目的嗎?概要來說,從使世俗一切善惡身口意行為,不能達到止之目的嗎?
我說:
大修行人可視行惡如同行善,但上中下根器者(指一般眾生。
全球70多億人,估計大修行人恐怕不會超過70人)不適合!
所應行的是採偏善之頓修法或漸修法,而不應在行惡中達到
行善之目的。例如學禪宗六祖惠能未出世度化眾生前棲息於
獵人隊中。
止,初時是在止歇貪欲愛習,中者在止歇痴習,後者在破無明!
所以,一般人以為的「坐忘」之類的腦袋空空才是「止」之要義,這是錯誤知見。
真正的「止」,是「圓覺奢摩他」的頓修無為法,是在達到「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這叫「隨順覺性」。這指隨順佛知見,而不是無生、寂滅。
這個「隨順覺性」是指有作用的、動的,如佛菩薩的願力。它不是不再作用,不是靜的,所以它也不排斥二乘根器者用此法,其所欲達到的「不受後有」之目的,因為「刀無善惡,善惡在持用者之心」!
使用「止」依人根器有不同之目的,而修行除非決定要走二乘的路來達到「不受後有」,那麼,就應依佛知見來用功。佛知見雖然是「無生」,卻是時時觀緣,依緣之成熟度,來決定如何度眾生?!
例如某次文殊菩薩在路上走,看到一個非常醜惡的眾生,卻說「易度化」之類語,還為異常醜陋者有自卑心,有求美之心,只要循循善誘就能度化。之後文殊菩薩就化身為一更醜陋的人來與那個醜陋眾生接近,而因此逐漸的加以度化而證阿羅漢果。
我在此主題中,主要訴求是在依佛知見,來說「止觀」的用功方式。
止,它的用功方式就是《圓覺經》中的奢摩他法!也是以下《楞嚴經》中之止歇方式: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
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止,若能達到「心源」,這個止就能破無明!若不能達到則這個止就是「有為法」,之後須再「轉進」!
止,就是在達到上述《楞嚴經》經文之內容,其實它的義理並不難,就是不要再生出三種相續!也同樣是上述《圓覺經》奢摩他法的用功方式,重點全擺在前二句: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此二句能達到,後六句就不必去管它了。但若此二句不能達到時(未斷貪嗔二毒肯定達不到),則後六句的方式才能產生作用,其作用是要在「養成不妄覺的淨習」。
用世俗話說,就是「養成無覺淨習」,對智不達的修行人來說,他們會「心驚膽跳」於「不覺」...,者已不覺,那麼豈不是殺人、放火、姦淫、擄掠都不能了知了嗎?
其實,上述說的不覺,是要達到相當程度(以破貪嗔二毒為起點)來說,没達到之前,還必須繼續「妄覺」!
功夫之目的,是在達到最終的「不再妄覺」,所以要「養成隨順覺性」之淨習。這個隨順覺性,也不是明覺,而是「不覺」!有明覺就會有妄覺,此亦二相,要入不二,就是要在經過無量「切磋琢磨」功夫之後,把明覺、妄覺都拋棄,入無所入假名入不二!
何以故?《楞嚴經》早已開示:
「性覺必膽,妄為明覺」
也就是本來無事,偏要自以為「明」了,卻不了知此明之時,正入了二相,妄也隨之而生!
如同永嘉玄覺大師之證道歌所云:「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 觀
觀,是梵文「毗婆舍那」的譯文,它是觀察之意。精細的理解,是指「觀察生滅無常」!若再更精細的的理解,它在「觀察生滅而不住」之意思。
若要使用功於「觀」來達到破三毒乃至破無明,那麼,它的要旨要先見道(破見惑)!
也就是不走二乘「不受後有」路線,而依於佛知見,那麼所謂的「觀」,其用法基本如同《圓覺經》中的「禪那法」或「三摩缽提」法。
上述二法都不離「以觀為主」的用法。
菩薩乘之止、觀使用,其實彼此是互涉,於止中有觀,於觀中有止,差別是以誰為主而已。
所以,用觀也如同用止,都要先「悟淨圓覺」並「持淨覺心」來用功,若有緣人對此二義尚不了解,又願走菩薩乘路線,那麼,本人建議您先把所有佛經放下,先探究、領悟此二義理!
◆ 悟淨圓覺
《楞嚴經》經文開示: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
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
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
諾!領悟上述義理就是悟淨圓覺!!
◆ 持淨覺心
依所領悟的破無明功夫在《圓覺經》中分成三種淨觀,廣為二十五定輪。其中的「奢摩他」法,與以下《楞嚴經》開示的方法相同: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
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若已領悟淨圓覺,修行用功就是於每一當下而不失所領悟時之意境、現象、狀況,這就是持淨覺心!
◆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即便使用「無為之頓修法」・「修行仍然有歷程(次第)」,這個「歷程」是依所選用方法而異。但這個歷程是心境、證境歷程,如菩薩諸地,並不是用功方法變動的漸修法狀況。
以《圓覺經》禪那法為例,此法又名「念數門」。也就是要對每一心念產生時,皆能了知,了知之後而不住,這是七地菩薩「常覺不住」的方法,詳見《圓覺經》。
即便使用「奢摩他法」,一切者用功在頓歇之上(止),初期用功也必然會「發覺」是否處於「無欲」的狀況(觀),而發現心念已墮入三毒的現象,並依所了知而調整心態,這也是何以之前我有如下說法之原因:
「菩薩乘之止、觀使用,其實彼此是互涉,
於止中有觀,於觀中有止,差別是以誰為主而已。」
◆ 物質科學來源
現代科學從十八世紀就已「走偏」了,偏向於「物質科學」,於是所有的發展,都是物質的科技!
而所以有這現象,這跟魔波旬之類眾生有關。
「不知何故」,破無明時(這指入佛地),會出現震破魔波旬宮殿的現象,這如同地球大地震,想想,芮氏10級的大地震,把所有房屋都震倒,當事人一遇到這天搖地震時,心中是否很恐慌?!
不止地球眾生會心覺恐慌,魔波旬世界(位在欲界與色界的中間,比大自在天更上層)的眾生未斷除貪嗔,也一樣會恐慌,這也是何以魔波旬下來人間阻撓佛法弘佈之主因。
想想,地球各國若有科技,能阻止大地震發生在該國,試問能不發揮該科技來阻止嗎?
上述說法是比較客觀的說法,但為何獨獨魔波旬宮殿毀損,而未聞其它天界有毀損(但有大震動)?這是很稀奇的事!實際上,其它天界宮殿是否有毀損,我並不了知,但没看到佛經有記載,所以「愚痴的以為没有」!實際上也許欲界都有「宮殿破損」,只是各天界之主並没有波旬惱恨的惡習罷了,反之是欣喜天人師(佛)出世...,罷了!因為不知實際發生現象,所以我上述用「不知何故」來形容!
總之,魔波旬討厭導致其宮殿破損的行為,所以下來人道惱亂佛法弘佈!
吾人了知,二軍戰爭不會只有一個人在打架,那必然有非常多眾生參與,於是就有魔子孫及魔兵團參與。
現在的問題是,魔波旬在印度遇到禪宗西天某位祖師時被降服,已承諾不再來惱害佛法弘佈,但那些魔子孫及魔兵團眾生,卻已廣泛散佈於本銀河系中。
不只如此,各銀河系也有各自的魔子孫等。而問題又發生在,佛不是只有一位,而是不斷的有佛出世,魔主也有生滅,也不斷有新魔主出現,那麼,這就變成有無量的魔子孫,在各銀河系阻撓佛法弘佈了。
以上,這就是為何地球科學與科技,從十八世紀開始「被誤導」至物質科技之原因!
◆ 靈性科學之止觀
物質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若該世界没有毀於核子戰中,那麼就極可能會進階發展出靈性科學的技術。
◇止
實際上,「止」的真正意義在於「不相續」之上,而不是「不發生」之上。這二個意思非常接近,但有微細差別。
不發生就是斷滅,這是外道不實虛妄法(所主張是錯誤知見,它並不會發生),或是二乘法(不受後有之主張)。
不相續則是基本上不發生,但也不阻止發生,並於發生時不執著!(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熄滅...)
◇觀
這與一相義理有關,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有緣人曾閱過《楞嚴經》鄰虛塵的經文,就能了知色空關係。
又若已閱過該經的「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並了知該經義,就同時了知所有一切的發生,皆起於「妄覺」!
妄覺的產生,在新時代的用語就是「原生異常」,依此演化的一切,全都是異常,差別是異常嚴重層級罷了!六道眾生嚴重,三惡道眾生更嚴重!
觀,它的用意是在基於「已見道(已破見惑)」之後,在觀察一切的生滅都不離所悟(所見)的現象,這個見重依根器而不同,主要分為二乘所見,及菩薩乘所見。
二乘人之觀,一切是生滅無常!
菩薩乘人之觀,於一切皆是無常之後,還見到這個生滅起因是「妄」!也就是當下之「心動」。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靈性科學,它也是在研究所有的生滅現象,但不限於物質科學的「自囿」,對於能源之作用有更精細的理解。所謂的「維度」並不是目前物質科技現今所被誤導的理論,而是出於生滅的震動現象。
所謂平行世界,眾生已有不少人具有錯誤見解:
以為有另一個像地球一模一樣的「自我」存在,而每個人心念一動,
就會分支出另一個平行世界的這樣現象。
又如前一陣子有所謂的「地平說」之主張。人的愚痴一發作,就失去理性,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某些現象是既合理也很難從現有知識中找出破綻的現象。例如20世紀的達爾文進化論!
這個進化論本身是類似九真一假的方式來迷惑人類,因為當時科技不夠發達,所以看不出假是什麼,再加上「負面生命體之組織」從中搗亂,把跨越時代的出眾科技「掩蓋」,於是使得人類不了知其弊。目前這種弊處,已經大致所被揭露,但現今各國的生物學,卻仍「拘泥」在達爾文的進化論,而以為地球人類是從猿類進化而來...
觀,是在觀察所有生滅之結構、現象,而不執著它,這功法所觀,不違現今科學與科技所觀察到的現象,反而更精細,佛之觀察精細到了知心念生滅剎那(註三)其及原因,而能觀察到第八識之存在及其作用。這都是科學的!佛法,其實是科學的方法!
結語:
止與觀,都訴求在生滅時而能自在,只是入手方法不同罷了。
止所訴求是,既然了知一切生滅為妄、無常,就不必去觀了,
直接終止這個妄再產生,這就是《圓覺經》奢摩他法的用意。
《圓覺經》禪那法與三摩缽提法則從「觀(毗婆舍那)」用功,
來達到與「奢摩他」同樣之目的。
--------------------------------------------------------------------------------------
2020-03-17 補說:
補說上述文章含義,原文:
觀,是在觀察所有生滅之結構、現象,而不執著它,這功法所觀,
不違現今科學與科技所觀察到的現象,反而更精細,佛之觀察精細
到了知心念生滅剎那其及原因,而能觀察到第八識之存在及其作用。
這都是科學的!佛法,其實是科學的方法!
補說:
對於「觀(毗婆舍那)」之理解,要閱《楞嚴經》關鍵字「鄰虛塵」
七分之後只餘空,及《諸法無行經》之一相義理。
當觀察到所有生滅剎那剎那生住異滅之後,了知「一相」。即色不異
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並且理解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由了知一相而再深入體證「以湛性成」的類似合湛狀態,所合的是「
妄覺」而入不二,亦證得「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https://fatsiba.blogspot.com/2015/07/blog-post_5.html
」
想像一下,當下自覺(如同眼見諸色)剎那生滅不停,而這生滅現象
就是「自覺本身」,如同電腦能作用來自電力,即便軟件被設計出可
偵測電力的功能,其所察知的也是提供這個軟件能作用之所依,一旦
電力消失,則軟件也不會再產生作用,這是二俱空,也就是入不二!
又如持刀斷首,未斷之前有持刀人(能),有所斷之首(所),一旦
自斷其首,則不再有持刀人,亦無可斷之首(能所雙泯)。
所以,當自覺生滅剎那不停時,生滅就是「能覺本身」,一旦再深入
後,生滅既滅,能所雙泯,謂之不二,這就是「寂滅現前」!
********************************************************************
註一
**************
頓覺法
https://fatsiba.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58.html
********************************************************************
註二
**************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https://fatsiba.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24.html
********************************************************************
註三
**************
【經文典故】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
https://fatsiba.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03.html
---
輪迴眾生(主要指具有意識的生命體,其中以人類為主),某些雖了知了要修行,卻不離輪迴習氣(指三毒),他們「粗糙」知道要止苦,卻迷糊、無知的掉入「以樂止苦」的輪迴中。
佛云:「有求必苦,無苦乃樂」
苦與樂是一體二面,如同一隻手總是有手心與手背,是無法獨存一面,所以「有求必苦」!
若能「具智」,了知上述之弊,那就應該把功夫用在「無欲的心念上」!須先「立志無欲以為體」,但由於無法一立志就頓破無明,就必須在四威儀(行住坐臥)之中加行「無所住以為用」。用,它目的在斷無明(註一),所以在用功之時,就要求專注在「每用皆破無明」之上(註二)。
若有緣見聞者無法使用「頓修法」,那就就須認真行持「漸修法」,那就是本主題所要討論的「止觀之目的」。
◆ 止
止,要達到它目的之前,要先了解為何要止?殺害眾生不能達到止之目的嗎?行淫不能達到止之目的嗎?概要來說,從使世俗一切善惡身口意行為,不能達到止之目的嗎?
我說:
大修行人可視行惡如同行善,但上中下根器者(指一般眾生。
全球70多億人,估計大修行人恐怕不會超過70人)不適合!
所應行的是採偏善之頓修法或漸修法,而不應在行惡中達到
行善之目的。例如學禪宗六祖惠能未出世度化眾生前棲息於
獵人隊中。
止,初時是在止歇貪欲愛習,中者在止歇痴習,後者在破無明!
所以,一般人以為的「坐忘」之類的腦袋空空才是「止」之要義,這是錯誤知見。
真正的「止」,是「圓覺奢摩他」的頓修無為法,是在達到「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這叫「隨順覺性」。這指隨順佛知見,而不是無生、寂滅。
這個「隨順覺性」是指有作用的、動的,如佛菩薩的願力。它不是不再作用,不是靜的,所以它也不排斥二乘根器者用此法,其所欲達到的「不受後有」之目的,因為「刀無善惡,善惡在持用者之心」!
使用「止」依人根器有不同之目的,而修行除非決定要走二乘的路來達到「不受後有」,那麼,就應依佛知見來用功。佛知見雖然是「無生」,卻是時時觀緣,依緣之成熟度,來決定如何度眾生?!
例如某次文殊菩薩在路上走,看到一個非常醜惡的眾生,卻說「易度化」之類語,還為異常醜陋者有自卑心,有求美之心,只要循循善誘就能度化。之後文殊菩薩就化身為一更醜陋的人來與那個醜陋眾生接近,而因此逐漸的加以度化而證阿羅漢果。
我在此主題中,主要訴求是在依佛知見,來說「止觀」的用功方式。
止,它的用功方式就是《圓覺經》中的奢摩他法!也是以下《楞嚴經》中之止歇方式: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
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止,若能達到「心源」,這個止就能破無明!若不能達到則這個止就是「有為法」,之後須再「轉進」!
止,就是在達到上述《楞嚴經》經文之內容,其實它的義理並不難,就是不要再生出三種相續!也同樣是上述《圓覺經》奢摩他法的用功方式,重點全擺在前二句: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此二句能達到,後六句就不必去管它了。但若此二句不能達到時(未斷貪嗔二毒肯定達不到),則後六句的方式才能產生作用,其作用是要在「養成不妄覺的淨習」。
用世俗話說,就是「養成無覺淨習」,對智不達的修行人來說,他們會「心驚膽跳」於「不覺」...,者已不覺,那麼豈不是殺人、放火、姦淫、擄掠都不能了知了嗎?
其實,上述說的不覺,是要達到相當程度(以破貪嗔二毒為起點)來說,没達到之前,還必須繼續「妄覺」!
功夫之目的,是在達到最終的「不再妄覺」,所以要「養成隨順覺性」之淨習。這個隨順覺性,也不是明覺,而是「不覺」!有明覺就會有妄覺,此亦二相,要入不二,就是要在經過無量「切磋琢磨」功夫之後,把明覺、妄覺都拋棄,入無所入假名入不二!
何以故?《楞嚴經》早已開示:
「性覺必膽,妄為明覺」
也就是本來無事,偏要自以為「明」了,卻不了知此明之時,正入了二相,妄也隨之而生!
如同永嘉玄覺大師之證道歌所云:「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 觀
觀,是梵文「毗婆舍那」的譯文,它是觀察之意。精細的理解,是指「觀察生滅無常」!若再更精細的的理解,它在「觀察生滅而不住」之意思。
若要使用功於「觀」來達到破三毒乃至破無明,那麼,它的要旨要先見道(破見惑)!
也就是不走二乘「不受後有」路線,而依於佛知見,那麼所謂的「觀」,其用法基本如同《圓覺經》中的「禪那法」或「三摩缽提」法。
上述二法都不離「以觀為主」的用法。
菩薩乘之止、觀使用,其實彼此是互涉,於止中有觀,於觀中有止,差別是以誰為主而已。
所以,用觀也如同用止,都要先「悟淨圓覺」並「持淨覺心」來用功,若有緣人對此二義尚不了解,又願走菩薩乘路線,那麼,本人建議您先把所有佛經放下,先探究、領悟此二義理!
◆ 悟淨圓覺
《楞嚴經》經文開示: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
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
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
諾!領悟上述義理就是悟淨圓覺!!
◆ 持淨覺心
依所領悟的破無明功夫在《圓覺經》中分成三種淨觀,廣為二十五定輪。其中的「奢摩他」法,與以下《楞嚴經》開示的方法相同: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
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若已領悟淨圓覺,修行用功就是於每一當下而不失所領悟時之意境、現象、狀況,這就是持淨覺心!
◆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即便使用「無為之頓修法」・「修行仍然有歷程(次第)」,這個「歷程」是依所選用方法而異。但這個歷程是心境、證境歷程,如菩薩諸地,並不是用功方法變動的漸修法狀況。
以《圓覺經》禪那法為例,此法又名「念數門」。也就是要對每一心念產生時,皆能了知,了知之後而不住,這是七地菩薩「常覺不住」的方法,詳見《圓覺經》。
即便使用「奢摩他法」,一切者用功在頓歇之上(止),初期用功也必然會「發覺」是否處於「無欲」的狀況(觀),而發現心念已墮入三毒的現象,並依所了知而調整心態,這也是何以之前我有如下說法之原因:
「菩薩乘之止、觀使用,其實彼此是互涉,
於止中有觀,於觀中有止,差別是以誰為主而已。」
◆ 物質科學來源
現代科學從十八世紀就已「走偏」了,偏向於「物質科學」,於是所有的發展,都是物質的科技!
而所以有這現象,這跟魔波旬之類眾生有關。
「不知何故」,破無明時(這指入佛地),會出現震破魔波旬宮殿的現象,這如同地球大地震,想想,芮氏10級的大地震,把所有房屋都震倒,當事人一遇到這天搖地震時,心中是否很恐慌?!
不止地球眾生會心覺恐慌,魔波旬世界(位在欲界與色界的中間,比大自在天更上層)的眾生未斷除貪嗔,也一樣會恐慌,這也是何以魔波旬下來人間阻撓佛法弘佈之主因。
想想,地球各國若有科技,能阻止大地震發生在該國,試問能不發揮該科技來阻止嗎?
上述說法是比較客觀的說法,但為何獨獨魔波旬宮殿毀損,而未聞其它天界有毀損(但有大震動)?這是很稀奇的事!實際上,其它天界宮殿是否有毀損,我並不了知,但没看到佛經有記載,所以「愚痴的以為没有」!實際上也許欲界都有「宮殿破損」,只是各天界之主並没有波旬惱恨的惡習罷了,反之是欣喜天人師(佛)出世...,罷了!因為不知實際發生現象,所以我上述用「不知何故」來形容!
總之,魔波旬討厭導致其宮殿破損的行為,所以下來人道惱亂佛法弘佈!
吾人了知,二軍戰爭不會只有一個人在打架,那必然有非常多眾生參與,於是就有魔子孫及魔兵團參與。
現在的問題是,魔波旬在印度遇到禪宗西天某位祖師時被降服,已承諾不再來惱害佛法弘佈,但那些魔子孫及魔兵團眾生,卻已廣泛散佈於本銀河系中。
不只如此,各銀河系也有各自的魔子孫等。而問題又發生在,佛不是只有一位,而是不斷的有佛出世,魔主也有生滅,也不斷有新魔主出現,那麼,這就變成有無量的魔子孫,在各銀河系阻撓佛法弘佈了。
以上,這就是為何地球科學與科技,從十八世紀開始「被誤導」至物質科技之原因!
◆ 靈性科學之止觀
物質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若該世界没有毀於核子戰中,那麼就極可能會進階發展出靈性科學的技術。
◇止
實際上,「止」的真正意義在於「不相續」之上,而不是「不發生」之上。這二個意思非常接近,但有微細差別。
不發生就是斷滅,這是外道不實虛妄法(所主張是錯誤知見,它並不會發生),或是二乘法(不受後有之主張)。
不相續則是基本上不發生,但也不阻止發生,並於發生時不執著!(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熄滅...)
◇觀
這與一相義理有關,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有緣人曾閱過《楞嚴經》鄰虛塵的經文,就能了知色空關係。
又若已閱過該經的「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並了知該經義,就同時了知所有一切的發生,皆起於「妄覺」!
妄覺的產生,在新時代的用語就是「原生異常」,依此演化的一切,全都是異常,差別是異常嚴重層級罷了!六道眾生嚴重,三惡道眾生更嚴重!
觀,它的用意是在基於「已見道(已破見惑)」之後,在觀察一切的生滅都不離所悟(所見)的現象,這個見重依根器而不同,主要分為二乘所見,及菩薩乘所見。
二乘人之觀,一切是生滅無常!
菩薩乘人之觀,於一切皆是無常之後,還見到這個生滅起因是「妄」!也就是當下之「心動」。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靈性科學,它也是在研究所有的生滅現象,但不限於物質科學的「自囿」,對於能源之作用有更精細的理解。所謂的「維度」並不是目前物質科技現今所被誤導的理論,而是出於生滅的震動現象。
所謂平行世界,眾生已有不少人具有錯誤見解:
以為有另一個像地球一模一樣的「自我」存在,而每個人心念一動,
就會分支出另一個平行世界的這樣現象。
又如前一陣子有所謂的「地平說」之主張。人的愚痴一發作,就失去理性,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某些現象是既合理也很難從現有知識中找出破綻的現象。例如20世紀的達爾文進化論!
這個進化論本身是類似九真一假的方式來迷惑人類,因為當時科技不夠發達,所以看不出假是什麼,再加上「負面生命體之組織」從中搗亂,把跨越時代的出眾科技「掩蓋」,於是使得人類不了知其弊。目前這種弊處,已經大致所被揭露,但現今各國的生物學,卻仍「拘泥」在達爾文的進化論,而以為地球人類是從猿類進化而來...
觀,是在觀察所有生滅之結構、現象,而不執著它,這功法所觀,不違現今科學與科技所觀察到的現象,反而更精細,佛之觀察精細到了知心念生滅剎那(註三)其及原因,而能觀察到第八識之存在及其作用。這都是科學的!佛法,其實是科學的方法!
結語:
止與觀,都訴求在生滅時而能自在,只是入手方法不同罷了。
止所訴求是,既然了知一切生滅為妄、無常,就不必去觀了,
直接終止這個妄再產生,這就是《圓覺經》奢摩他法的用意。
《圓覺經》禪那法與三摩缽提法則從「觀(毗婆舍那)」用功,
來達到與「奢摩他」同樣之目的。
--------------------------------------------------------------------------------------
2020-03-17 補說:
補說上述文章含義,原文:
觀,是在觀察所有生滅之結構、現象,而不執著它,這功法所觀,
不違現今科學與科技所觀察到的現象,反而更精細,佛之觀察精細
到了知心念生滅剎那其及原因,而能觀察到第八識之存在及其作用。
這都是科學的!佛法,其實是科學的方法!
補說:
對於「觀(毗婆舍那)」之理解,要閱《楞嚴經》關鍵字「鄰虛塵」
七分之後只餘空,及《諸法無行經》之一相義理。
當觀察到所有生滅剎那剎那生住異滅之後,了知「一相」。即色不異
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並且理解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由了知一相而再深入體證「以湛性成」的類似合湛狀態,所合的是「
妄覺」而入不二,亦證得「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https://fatsiba.blogspot.com/2015/07/blog-post_5.html
」
想像一下,當下自覺(如同眼見諸色)剎那生滅不停,而這生滅現象
就是「自覺本身」,如同電腦能作用來自電力,即便軟件被設計出可
偵測電力的功能,其所察知的也是提供這個軟件能作用之所依,一旦
電力消失,則軟件也不會再產生作用,這是二俱空,也就是入不二!
又如持刀斷首,未斷之前有持刀人(能),有所斷之首(所),一旦
自斷其首,則不再有持刀人,亦無可斷之首(能所雙泯)。
所以,當自覺生滅剎那不停時,生滅就是「能覺本身」,一旦再深入
後,生滅既滅,能所雙泯,謂之不二,這就是「寂滅現前」!
********************************************************************
註一
**************
頓覺法
https://fatsiba.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58.html
********************************************************************
註二
**************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https://fatsiba.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24.html
********************************************************************
註三
**************
【經文典故】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
https://fatsiba.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03.html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生滅滅已,證入空性,仍在識蘊邊際!
今日觸緣偶然憶起《楞嚴經》對於五蘊之開示,忽然體會了「生滅滅已,證入空性」還仍在識邊際!
體會是比理悟至少加深一層的現象,不是純粹的理解。
何以故?就理義而言,這可依三項來判斷;就事證而言,佛已破無明根本不需多言,也不必言,以彼無二相,亦非言語可表達之故。但也不是言語不能表達,此需「具智」識所標月而不只見其手指,才行!
1、《楞嚴經》開示之五蘊義理,清楚標示「湛入合湛」是識邊際」
「湛」是什麼意義呢?可理解為清澄,如同在無污染的高山溪邊,可
一眼看到溪底,此時溪水就是「湛」之意思。也就是「實有卻透明」
之意思。
所以,雖然湛入乃至合湛,但以其仍實有(執著)之故,而仍未斷識
蘊!
這裡略說「湛入、合湛」的分別義。
⦁ 湛入
論湛入之前,要對「識蘊」有較深入的認知。主要是指第八識。
識的產生,在於根塵相觸,佛經開示須有三緣和合才生識,即根
、塵、觸。或相反的說,觸生於根、塵、識。現依人類直覺習慣
以根塵觸三和合而生識為主。
眼根、美景彼此不相干,但當眼根觸及美景時,眾生之取種種塵
及無始妄想薰(二者稱為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的習氣,而產
生分別事識。
至於現識(《楞伽經》廣說八種識,簡說二種識,即分別事識及
現識)那就是更微細的義理。
可這麼理解,現識,是電力運行到硬體(硬件)依其機制,驅動中
央處理器,去硬碟(硬盤)讀資料,再把資料載入記憶體(緩存)
的過程,全都是現識的作用,此時還没有進階的運用。
而分別事識,乃中央處理器已開始做記憶體(緩存)中的「資料比
較」的過程。
識的作用,一直在生滅!!
識的本質如同黃金,而識的作用(即行蘊)如同變相的機制,當
變相的作用不停,黃金塊就會不停的變成不同相狀。例如變金碗
(相)而它就具有盛物的功能(用),而盛物的方式,可由上而
下(法)亦可由左而右(法)。
變相也可變成金筷(相),它就具有挾物的功能(用),而挾菜
的方式,可由左向右挾(法),亦可由右向左挾(法)。
舊曰三位一體,而說體、相、用。其實更細分可得四位一體之體
相、用、法分別。雖然顯化的現象不同,但其實都是同一物。
所以,識蘊如同溪水本身,而溪水之流動現象則是行蘊,流動有
不同方法(或快或慢,或迴旋或倒流)是想蘊,溪水彼此互搏是
受蘊,於流動中映出的色彩是色蘊。說是五蘊,其實就是一個存
在的各種相而已,這個存在是:我執!
我執來自「自覺有我」,而它的產生如《楞嚴經》的開示: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當有所覺時,就有了妄,這二者如眨眼睫毛動,可說一起產生。
所以《圓覺經》有以下開示,必須「認知而養成淨習」:
「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
說隨順覺性,其實是在不覺!而其重點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也就是無欲!(註一)
因此,湛入意義,是指深入溪水的內含裡,例如令溪水變色、結
冰,這是識蘊邊際,與湛入有關。令溪水停流不動,或自我旋繞
,這是行蘊邊際。
湛入,是對溪水本質產生作用,於此過程就是湛入。
⦁ 合湛
理解了湛入含義,那麼就能了解何謂「合湛」!
簡單的說,當顏色滲透溪水時的渲染過程是湛入,而已渲染完畢
就是合湛。湛入時如同還能分出色層、階層,而合湛時就只純一
色。
雖說合湛似乎已二合一而無我,但實際仍還有極微細二相執著(
未入不二之餘習),如同整個浴缸都染紅的水,雖已没有漸層,
但仍還是有顏色存在!
湛入合湛的這種極微細執著現象,就是識蘊!這也是我以下將表達
何以八地菩薩才破五蘊之原因。因為,八地菩薩才真正達到「一切
心意識不現在前」(註二)的能所雙泯不二境界(註三,或參閱《諸
法無行經》、《維摩詰所說經》、《華嚴經・十地品之第八地》、
《楞伽經・第八地經文》)。
2、《楞嚴經》五十陰魔文,開示聲聞、緣覺是識陰區之第九、第十位
若吾輩相信《楞嚴經》是佛所說,而且內文並没被篡改,而且翻譯成
中文也能表達原意,那麼,即便南傳說阿羅漢已破無明、已斷五蘊,
而實際二乘阿羅漢仍未破無明、仍未斷識蘊!
3、《華嚴經》及《楞伽經》開示能入寂滅是在菩薩六地位
六地菩薩相當於聲聞,差別在於心量較大而已。而七地菩薩仍未破無
明,云何六地菩薩就已破無明耶?若能入涅槃的六地菩薩未破無明,
云何聲聞就已破無明耶?
若無明未破,又怎可說已破識蘊呢?所以得證聲聞所證,仍未破識蘊
。
至於緣覺、辟支佛,雖然三昧力略勝聲聞,但也勝不了七地菩薩(參
閱《華嚴經》及《楞伽經》),而七地菩薩都未破無明,緣覺當然也
仍未破。這也同時指出上述二者都未破識蘊!!
我個人之見地,以為必須到菩薩八地位才能破無明!不過......
這裡有一些極微細義理在其內須分辨。這指妄、無明、識蘊的關係到
底達到什麼狀況之意思。
如同生滅分成變易生死、分段生死,以及眾生輪迴大分為無色界、色
界、欲界,乃至分成六道,在在都顯示生滅是有層次、階級之狀況。
那麼,妄的顯化,是否也是如此呢?...我個人認同也是如此!而妄之
主要顯化為生滅,它才有變易生死、分段生死之分別。
《楞嚴經》開示:「
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
也就是說,妄還是有分層次的。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
覺(似如來)及佛地,都是不同層次的破無明。
六地開始破的是三界人我執,它也是無明(妄)的一階層。
七地至等覺或佛地等,又都是不同無明(妄)的階層。
其中,我個人以為,八地是真正證入空性,也就是真破無明(妄),
只是對於無明變相(妄變相)之運用(差別智、後得智)不夠純熟而
已,所以須啟智(由空入假)!
這在一些有提到菩薩八地的了義佛經中(例如《楞伽經》、《華嚴經》
)都有開示,菩薩八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註二),已達到究
竟涅槃。
什麼是「究竟涅槃」呢?本人以為是,真正破了無明!而無明是有多
個階層。這一層次無明是人我執(根本煩惱)的無明(註三),以及
已破二相入於不二境界。
這裡又涉及到了,若已破了無明,是否就能同時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之議題?!
要判斷並求得這個議題之解答,須真要對「無明(妄)」給予更詳細
的定義:
⦁ 無明與妄是否相等?
⦁ 若相等,則破了無明是否就等同已證佛地所證的上聖智三相?
(主要是指惟佛能證的「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我個人没上述那麼高的證境,所以從開始至現在,全都是「揣測」之
言,以下所述也同樣是揣測之言,只是盡量依「邏輯」、「佛經開示
文」而得出的判斷罷了。
◇無明與妄是否相等?
我認為「是」!
而無明有很多階。上述列示六地至佛地之階層。六地之下就是三界
,三界內亦有聖賢位。五地、三果是聖,已斷貪嗔之故;初地至四
地,初果至二果稱為賢位,以七次往返人道能破三毒,至不還就能
破三毒而得賢名。
菩薩有五十六位,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再加等覺
(似如來)(等覺與佛地,此二者境界亦可給予「等同」而論)。
所以,無明至少有五十五階!
此外還有未入菩薩位的諸輪迴眾生界,大數是二十八天界,若再加
上非天界之其它眾生界,細數、精細的數,恐怕再數出百零八界都
極有可能!像我們銀河系的這個所謂三維宇宙(物質宇宙),就被
分成十等級,現今地球文明處於0級至1級之間,大約是0.72級。
若設定無明等同於「妄」,則重點來了,八地菩薩已經「一切心意
識不現在前」,連佛心。菩提心。涅槃心都不現前,這是否已等同
破無明呢?
我個人認為「是」!
何以敝人以為「是」呢?
因為,把精細陶瓶摔破乃至碾成粉是易於從泥土製造成精細陶瓶。
愈是複雜、精細的成品,就愈難成就,但不同成品破壞時所費力氣
之差別,並没製造時那麼大!
上述說法是指,破三界我執入於無餘依涅槃易,而化現不同世界、
不同化身、消除不同業報是困難的!這就是何以入了八地位之後須
啟智,須「由入假空」之原因。
上述說法,也意指佛所證空性(根本智)是等同於八地菩薩所證。
亦等同於二乘阿羅漢(註五)。
但佛所能啟智、所能化現世界、所能化現眾生相及解除自他業力果
報之能力,大逾八地菩薩,這些差異處,都屬於生滅「相、用、法」
之上,而不在證得不二、無生之體義上
但若說,不能於相用法上自在,就不算已破無明,那麼,這個無明
的定義,與我上來所說的定義是不同的,但也没說這個定義不行!
這裡無明之定義嘛,無論是如何定義(理悟),已不影響菩薩當事者
斷煩惱後的自在(事證),所以其義理只需彼此共許即可!敝人上
述對無明之定義,您共許嗎?
◇若相等,則破了無明是否就等同已證佛地所證的上聖智三相?
(主要是指惟佛能證的「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這個問題之答案,可參閱上述前一個問題之解答。此二問題是有連
帶關係的。
這裡依入菩薩八地等同已破無明,亦等同已破五蘊(包括識蘊)來
說,破了無明並不等同亦證入佛所證之「自覺聖智究竟之相」,因
為此相,我以為是大圓鏡智,乃惟佛能證,非八地菩薩之所能證。
若依玄奘大師「八識規矩頌」之第三頌為標準:
「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則,業報必須在金剛道後才真正能空,這金剛道是等覺菩薩所證,
要到金剛道後心才能空,其意指可視為等同於入佛地才真正能空。
這業力的作用,也未免太深了,深至佛才能化空,那麼,眾生豈又
有能力,於今世,遇到過去世殺自己之眾生而能不殺呢?
若業力的作用(果報)有這麼強,眾生於當下自我作主的機率幾乎
等同於零,那麼,修行又有何意義?
因為,所有業報没有償盡前就不可能解脫輪迴(不能自作主之故,
所以須遍償所造業),而實際上阿羅漢卻能於命終入無餘依涅槃,
不受後有(過去無量劫所造業報不再受報),這又如何解釋呢?!
所以,異熟空必須在金剛道後,這只是「純粹理想值」,不是普遍
現象。這類的「所謂定業,即非定業」的現象,若仔細的觀察眾生
果報,甚至在佛經經文,在所多有,例如「註四」經文。
這如同要解脫輪迴、不受今世應受業報(定業),是很困難、幾乎
不可能的事一樣,但卻不是不能!即便如來所授記,也不必然一定
會發生,何以故?眾生不可思議之故!此說證明可參閱「註四」的
典故。
結語:
修行目的可視為二大類。一是破除三種相續(世界、眾生、業果),令
三種相續對修行人不再產生作用,如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不受後有(渙
散執著化入空)。
另一是操作三種相續(世界、眾生、業果),例如行願的如來佛(由空
起用)。
若佛法分為體、相、用、法,則前者是在證入體義(入空性);後者是
由體起相用法(由空起用)。
八地菩薩是證入體義之最後階位,以「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之故。若
要能自在起相用法,則須由空入假,這稱為啟智門。所以,若佛不予八
地菩薩啟智門,則此菩薩可能入究竟涅槃不再利益眾生!(註五)
************************************************************
註一
************
頓覺法
************************************************************
註二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
註三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境界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
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
註四
************
【經文典故】如來授記為王,調伏子卻中夭
************************************************************
註五
************
【經文典故】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建議齊閱「註六」經文典故!
************************************************************
註六
************
【經文典故】發菩提心,然後才能成佛
體會是比理悟至少加深一層的現象,不是純粹的理解。
何以故?就理義而言,這可依三項來判斷;就事證而言,佛已破無明根本不需多言,也不必言,以彼無二相,亦非言語可表達之故。但也不是言語不能表達,此需「具智」識所標月而不只見其手指,才行!
1、《楞嚴經》開示之五蘊義理,清楚標示「湛入合湛」是識邊際」
「湛」是什麼意義呢?可理解為清澄,如同在無污染的高山溪邊,可
一眼看到溪底,此時溪水就是「湛」之意思。也就是「實有卻透明」
之意思。
所以,雖然湛入乃至合湛,但以其仍實有(執著)之故,而仍未斷識
蘊!
這裡略說「湛入、合湛」的分別義。
⦁ 湛入
論湛入之前,要對「識蘊」有較深入的認知。主要是指第八識。
識的產生,在於根塵相觸,佛經開示須有三緣和合才生識,即根
、塵、觸。或相反的說,觸生於根、塵、識。現依人類直覺習慣
以根塵觸三和合而生識為主。
眼根、美景彼此不相干,但當眼根觸及美景時,眾生之取種種塵
及無始妄想薰(二者稱為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的習氣,而產
生分別事識。
至於現識(《楞伽經》廣說八種識,簡說二種識,即分別事識及
現識)那就是更微細的義理。
可這麼理解,現識,是電力運行到硬體(硬件)依其機制,驅動中
央處理器,去硬碟(硬盤)讀資料,再把資料載入記憶體(緩存)
的過程,全都是現識的作用,此時還没有進階的運用。
而分別事識,乃中央處理器已開始做記憶體(緩存)中的「資料比
較」的過程。
識的作用,一直在生滅!!
識的本質如同黃金,而識的作用(即行蘊)如同變相的機制,當
變相的作用不停,黃金塊就會不停的變成不同相狀。例如變金碗
(相)而它就具有盛物的功能(用),而盛物的方式,可由上而
下(法)亦可由左而右(法)。
變相也可變成金筷(相),它就具有挾物的功能(用),而挾菜
的方式,可由左向右挾(法),亦可由右向左挾(法)。
舊曰三位一體,而說體、相、用。其實更細分可得四位一體之體
相、用、法分別。雖然顯化的現象不同,但其實都是同一物。
所以,識蘊如同溪水本身,而溪水之流動現象則是行蘊,流動有
不同方法(或快或慢,或迴旋或倒流)是想蘊,溪水彼此互搏是
受蘊,於流動中映出的色彩是色蘊。說是五蘊,其實就是一個存
在的各種相而已,這個存在是:我執!
我執來自「自覺有我」,而它的產生如《楞嚴經》的開示: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當有所覺時,就有了妄,這二者如眨眼睫毛動,可說一起產生。
所以《圓覺經》有以下開示,必須「認知而養成淨習」:
「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
說隨順覺性,其實是在不覺!而其重點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也就是無欲!(註一)
因此,湛入意義,是指深入溪水的內含裡,例如令溪水變色、結
冰,這是識蘊邊際,與湛入有關。令溪水停流不動,或自我旋繞
,這是行蘊邊際。
湛入,是對溪水本質產生作用,於此過程就是湛入。
⦁ 合湛
理解了湛入含義,那麼就能了解何謂「合湛」!
簡單的說,當顏色滲透溪水時的渲染過程是湛入,而已渲染完畢
就是合湛。湛入時如同還能分出色層、階層,而合湛時就只純一
色。
雖說合湛似乎已二合一而無我,但實際仍還有極微細二相執著(
未入不二之餘習),如同整個浴缸都染紅的水,雖已没有漸層,
但仍還是有顏色存在!
湛入合湛的這種極微細執著現象,就是識蘊!這也是我以下將表達
何以八地菩薩才破五蘊之原因。因為,八地菩薩才真正達到「一切
心意識不現在前」(註二)的能所雙泯不二境界(註三,或參閱《諸
法無行經》、《維摩詰所說經》、《華嚴經・十地品之第八地》、
《楞伽經・第八地經文》)。
2、《楞嚴經》五十陰魔文,開示聲聞、緣覺是識陰區之第九、第十位
若吾輩相信《楞嚴經》是佛所說,而且內文並没被篡改,而且翻譯成
中文也能表達原意,那麼,即便南傳說阿羅漢已破無明、已斷五蘊,
而實際二乘阿羅漢仍未破無明、仍未斷識蘊!
3、《華嚴經》及《楞伽經》開示能入寂滅是在菩薩六地位
六地菩薩相當於聲聞,差別在於心量較大而已。而七地菩薩仍未破無
明,云何六地菩薩就已破無明耶?若能入涅槃的六地菩薩未破無明,
云何聲聞就已破無明耶?
若無明未破,又怎可說已破識蘊呢?所以得證聲聞所證,仍未破識蘊
。
至於緣覺、辟支佛,雖然三昧力略勝聲聞,但也勝不了七地菩薩(參
閱《華嚴經》及《楞伽經》),而七地菩薩都未破無明,緣覺當然也
仍未破。這也同時指出上述二者都未破識蘊!!
我個人之見地,以為必須到菩薩八地位才能破無明!不過......
這裡有一些極微細義理在其內須分辨。這指妄、無明、識蘊的關係到
底達到什麼狀況之意思。
如同生滅分成變易生死、分段生死,以及眾生輪迴大分為無色界、色
界、欲界,乃至分成六道,在在都顯示生滅是有層次、階級之狀況。
那麼,妄的顯化,是否也是如此呢?...我個人認同也是如此!而妄之
主要顯化為生滅,它才有變易生死、分段生死之分別。
《楞嚴經》開示:「
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
也就是說,妄還是有分層次的。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
覺(似如來)及佛地,都是不同層次的破無明。
六地開始破的是三界人我執,它也是無明(妄)的一階層。
七地至等覺或佛地等,又都是不同無明(妄)的階層。
其中,我個人以為,八地是真正證入空性,也就是真破無明(妄),
只是對於無明變相(妄變相)之運用(差別智、後得智)不夠純熟而
已,所以須啟智(由空入假)!
這在一些有提到菩薩八地的了義佛經中(例如《楞伽經》、《華嚴經》
)都有開示,菩薩八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註二),已達到究
竟涅槃。
什麼是「究竟涅槃」呢?本人以為是,真正破了無明!而無明是有多
個階層。這一層次無明是人我執(根本煩惱)的無明(註三),以及
已破二相入於不二境界。
這裡又涉及到了,若已破了無明,是否就能同時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之議題?!
要判斷並求得這個議題之解答,須真要對「無明(妄)」給予更詳細
的定義:
⦁ 無明與妄是否相等?
⦁ 若相等,則破了無明是否就等同已證佛地所證的上聖智三相?
(主要是指惟佛能證的「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我個人没上述那麼高的證境,所以從開始至現在,全都是「揣測」之
言,以下所述也同樣是揣測之言,只是盡量依「邏輯」、「佛經開示
文」而得出的判斷罷了。
◇無明與妄是否相等?
我認為「是」!
而無明有很多階。上述列示六地至佛地之階層。六地之下就是三界
,三界內亦有聖賢位。五地、三果是聖,已斷貪嗔之故;初地至四
地,初果至二果稱為賢位,以七次往返人道能破三毒,至不還就能
破三毒而得賢名。
菩薩有五十六位,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再加等覺
(似如來)(等覺與佛地,此二者境界亦可給予「等同」而論)。
所以,無明至少有五十五階!
此外還有未入菩薩位的諸輪迴眾生界,大數是二十八天界,若再加
上非天界之其它眾生界,細數、精細的數,恐怕再數出百零八界都
極有可能!像我們銀河系的這個所謂三維宇宙(物質宇宙),就被
分成十等級,現今地球文明處於0級至1級之間,大約是0.72級。
若設定無明等同於「妄」,則重點來了,八地菩薩已經「一切心意
識不現在前」,連佛心。菩提心。涅槃心都不現前,這是否已等同
破無明呢?
我個人認為「是」!
何以敝人以為「是」呢?
因為,把精細陶瓶摔破乃至碾成粉是易於從泥土製造成精細陶瓶。
愈是複雜、精細的成品,就愈難成就,但不同成品破壞時所費力氣
之差別,並没製造時那麼大!
上述說法是指,破三界我執入於無餘依涅槃易,而化現不同世界、
不同化身、消除不同業報是困難的!這就是何以入了八地位之後須
啟智,須「由入假空」之原因。
上述說法,也意指佛所證空性(根本智)是等同於八地菩薩所證。
亦等同於二乘阿羅漢(註五)。
但佛所能啟智、所能化現世界、所能化現眾生相及解除自他業力果
報之能力,大逾八地菩薩,這些差異處,都屬於生滅「相、用、法」
之上,而不在證得不二、無生之體義上
但若說,不能於相用法上自在,就不算已破無明,那麼,這個無明
的定義,與我上來所說的定義是不同的,但也没說這個定義不行!
這裡無明之定義嘛,無論是如何定義(理悟),已不影響菩薩當事者
斷煩惱後的自在(事證),所以其義理只需彼此共許即可!敝人上
述對無明之定義,您共許嗎?
◇若相等,則破了無明是否就等同已證佛地所證的上聖智三相?
(主要是指惟佛能證的「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這個問題之答案,可參閱上述前一個問題之解答。此二問題是有連
帶關係的。
這裡依入菩薩八地等同已破無明,亦等同已破五蘊(包括識蘊)來
說,破了無明並不等同亦證入佛所證之「自覺聖智究竟之相」,因
為此相,我以為是大圓鏡智,乃惟佛能證,非八地菩薩之所能證。
若依玄奘大師「八識規矩頌」之第三頌為標準:
「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則,業報必須在金剛道後才真正能空,這金剛道是等覺菩薩所證,
要到金剛道後心才能空,其意指可視為等同於入佛地才真正能空。
這業力的作用,也未免太深了,深至佛才能化空,那麼,眾生豈又
有能力,於今世,遇到過去世殺自己之眾生而能不殺呢?
若業力的作用(果報)有這麼強,眾生於當下自我作主的機率幾乎
等同於零,那麼,修行又有何意義?
因為,所有業報没有償盡前就不可能解脫輪迴(不能自作主之故,
所以須遍償所造業),而實際上阿羅漢卻能於命終入無餘依涅槃,
不受後有(過去無量劫所造業報不再受報),這又如何解釋呢?!
所以,異熟空必須在金剛道後,這只是「純粹理想值」,不是普遍
現象。這類的「所謂定業,即非定業」的現象,若仔細的觀察眾生
果報,甚至在佛經經文,在所多有,例如「註四」經文。
這如同要解脫輪迴、不受今世應受業報(定業),是很困難、幾乎
不可能的事一樣,但卻不是不能!即便如來所授記,也不必然一定
會發生,何以故?眾生不可思議之故!此說證明可參閱「註四」的
典故。
結語:
修行目的可視為二大類。一是破除三種相續(世界、眾生、業果),令
三種相續對修行人不再產生作用,如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不受後有(渙
散執著化入空)。
另一是操作三種相續(世界、眾生、業果),例如行願的如來佛(由空
起用)。
若佛法分為體、相、用、法,則前者是在證入體義(入空性);後者是
由體起相用法(由空起用)。
八地菩薩是證入體義之最後階位,以「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之故。若
要能自在起相用法,則須由空入假,這稱為啟智門。所以,若佛不予八
地菩薩啟智門,則此菩薩可能入究竟涅槃不再利益眾生!(註五)
************************************************************
註一
************
頓覺法
************************************************************
註二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
註三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境界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
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
註四
************
【經文典故】如來授記為王,調伏子卻中夭
************************************************************
註五
************
【經文典故】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建議齊閱「註六」經文典故!
************************************************************
註六
************
【經文典故】發菩提心,然後才能成佛
2020年3月4日 星期三
頓覺法
本文没一一校稿,錯舛、別字請自行腦補!
---
《圓覺經》有頓覺人的提示,也只有這幾個字而没有多說。我一直以為那都是已修行無量劫的「最後身」菩薩,由於善因具足,又能遇善緣,於是於最後身就「頓覺入佛地」,類似《妙法蓮華經》中的八歲龍女。
卻没多想,我今日卻「又再次」領悟了《圓覺經》八句偈的頓覺法(更恰當名稱是「頓修法」),真是意外!為何說「又再次」呢?因為,自察這知見在2015年就已了知,我今自思,彼時是没徹悟佛知見嗎?如今看來,彼時真没徹悟佛知見!(理悟而没實證之悲哀吶∼,拭淚!)
若感興趣我何以此次「又忽然理解」之原因,去看以下註一之第一帖,因為在找資料過程「觸善緣」,再想到註一之第二帖,就忽然「通了」,悟了此八句偈的頓覺方式,了知它的用功方式與我以前對此八句偈的想法不完全相同!!
謹此發文,以饗有緣人!
---
《楞嚴經》云:「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隨後又開示了三種相續,來說明世界、眾生、業果的由來,都來自於「妄覺」。
妄何以發生呢?......,佛在諸了義經常說「無生」!隨便都可舉出了義佛經的這類開示,為何說本來無生呢?卻又把妄比喻為「空華、第二月」的「被妄執有生滅現象的無生」呢?
有緣人應了知,二乘阿羅漢之所以不能入菩薩乘,是基於自相、共相的執著,也就是墮入二相中而不了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的一相義理(註二)。
依於無了知,所以能覺、所覺之二相對待發生。無論是去除能所哪一個,最後是連所謂的一相亦無,一相的本質就是無相!(參閱《諸法無行經》)。說一相,只是方便語!
所以,入八地菩薩的無生法忍,須把「能所」泯除,無論哪一個皆可(泯除任一個另一個也必然消失)。
當您的用功方式,是把妄念消除,最後真的進入菩薩八地的「一切心意識不現前」,那就糟了,因為,您連佛心、菩提心也都不產生,也無心利益一切眾生,佛若不啟其智門,則必入究竟涅槃。
當您已認同上述的說法時,以下我所說的才有意義!
《圓覺經》開示:
(1)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注疏:
整個八句偈的精神,都在這二句之上!
當妄念果真不起時,您已入八地菩薩境界,若不生出利益眾生之心,您會如同阿羅漢一樣命終入無餘依涅槃,只是《楞伽經》《華嚴經》稱此涅槃為「究竟涅槃」罷了,其實結果都一樣。
此二句偈有「言外之意」,您...,可起正念!
(
2015年的見解,是不妄念即可,但不夠積極。其實,若所生是「正念」也不妨害功夫之用,
畢竟,功夫使用時,對於善惡念、消極積極念,都是一視同仁...不執著!!
就是積極的心念,比較擾人罷了,修行人於此處須自思,主動起念是否對自己功夫有障礙?
畢竟,理解是一回事,篤行又是另一回事。
)
眾生所起皆妄念,乃至阿羅漢、六地菩薩、七地菩薩都不離妄念。妄,是無明的本名,或稱為別名亦可。不能自在的心念,就是妄念,而且它具有生滅現象。佛還稱十地菩薩猶有「極微細所知愚」,是的,十地菩薩已有能力「示現成佛」(某佛經的記載),猶被我們釋迦牟尼佛稱之猶有「極微細所知愚」。
那麼,如佛一般的能自在者的心念,豈不是「正念」了嗎?是的,您可起正念!但八地及以上菩薩卻有能力不用意識就能做事,稀奇吧?
又,我判斷「因地眾生」的所謂正念,其實與妄念等同,因為不離意識之故,而意識不是高位階的妙觀察智(指八地及以上佛菩薩境界之智),所以是「妄」!
不過修行就是這回事,不能要求「眾生理悟當下就入佛地」,若這是常態,《楞嚴經》開示的「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就純粹是佛在說妄語!!但佛不妄語。
行文至此,既然判斷您已理解到這地步,那麼該如何去理解此二句呢?
「居一切時」,就是任何時間之意思。
「不起妄念」,最基本就是...須無欲!這個無欲,最基本是二乘三果或菩薩五地的境界,是無貪嗔二毒的習氣。而真正的「無妄」,是必須等覺菩薩、佛地位階,因為十地菩薩猶有極微細所知愚,也就是不能與佛相等,這也是妄!
其實,我認為整個八句偈是「圓覺奢摩他法」的動態版而已。若對《圓覺經》較熟悉的人,應該了知圓覺奢摩他法是偏靜的修行法,而這八句偈,我看來卻是奢摩他法的動態版,都是可圓覺成佛的方法。只是,這八句開示把用功的心態說的比較精細些而已。
復誦:
功夫,須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
(2)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注疏:
止諸妄心生起,或於生起後令其消滅,都不是佛境界!
若您能達到《圓覺經》前二句偈的境界,您就至少是八地菩薩,乃至佛!之後的六句偈根本不必理睬,因為他們不會發生。但,我相信有緣的您是眾生而不是果地佛菩薩!
若您是因地眾生,那麼就不可能達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但仍必須把它列為目標。於是,佛就開示您其它的輔助達到目的之方式。它就是此三四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楞嚴經》二決定義之因地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之開示,標示當下修行者知見須與佛相同,這八句偈就是在教您如何相同的用功方式。
若第1、2句不能達到,於此3、4句就須達到。使得符合「無圓覺四病(止作任滅)」的現象,這樣才能與佛知見相同。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若要令它不生,只能入無想定或入無餘依涅槃,這就要造下「滅病」!
欲滅妄心的想法,這純粹是「輪迴眾生」的痴心夢幻!不能自在的輪迴眾生,於夢幻中無論是怎麼想、怎麼做,於醒來後都無意義。
若已達到前二句目的而不生妄念,哪裡又需要去管「妄心會不會產生」這個「没意義」的問題呢?對於結果是無意義的事就不必多費心,功夫只用在前第1、2句上,所以就不需要「再妄想」去管妄心是否要產生?或若已產生是否要去滅它?...等等,這類只錢令用功重點失焦的無意義問題之上。
把所有的妄心,都當做「平凡必發生的心念」,不要去把它特別化,當它不存在,發生就發生,而功夫不用在「止妄心,或滅妄心」之上。
復誦:
功夫,須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
(3)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注疏:
了知所住是否為妄想境,這不是佛境界!
這裡的意義等同第3、4句的說明。
額外要說的,也不要犯下,既然無法不起妄念,我是眾生,所以「我也可以」去了知妄心所呈現的相(妄想境)。
妄心都不需要去阻止它發生(無止病),更不必在了知它已發生後還要去滅它(無滅病),既然不必滅它,妄心所引起的諸相(妄想境),還有必要去理睬它嗎?...當然不用!
所以,無論六根產生了什麼情境,或遇到什麼境界,都把它當做不存在,忘了就忘了、不知就不知,不需要出現「自以為覺」的「妄覺」現象。
正常心態是什麼就是什麼,没有「特異感受」,如精神病人見到「空華、第二月」,也絕不要產生!眾生當下所觸六塵,就已是空華、第二月的妄覺現象,没必要再頭上安頭!
正常人怎麼生活就就怎麼生活,不要對所觸境有特別待遇,功夫不用在「了知」之上。
復誦:
功夫,須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
(4)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注疏:
於無了知,而妄覺須去分辨真假......,這不是佛境界!!
這裡的意義等同第3、4句的說明。
妄想境都已無了知,還需要去分辨真實嗎?...佛此二句開示,乃所謂「老婆仔心切」的意思。都已不去了知妄想境,還要多此一舉去「辨別真假」嗎?若這不是翻譯者出錯、亦不是印度古代的流傳出錯,那它就是「加強語氣」而已。
不過,眾生不可思議,所以也有可能出現奇怪的現象,例如有時直覺出現某些感受,於此「妄覺」中,就思惟想著哪裡肯定出了錯?而要去辨別真假、去找出奇怪感受的原因。修行功夫不用在「分辨真假」之上,莫在此用功。
復誦:
功夫,須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
(5)整理併說
當妄念產生時,於是第3〜8句的現象可能就會發生。例如張大千(大畫家,已歿)平常睡的很好,某日白天忽被人問晚上睡著時鬍子是在被子裡面還是外面,當夜他為了搞清楚此事卻失眠了!
本來没事,卻給自己找事!這就是「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功夫,須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
其它的,要養成「一切不特別對待,原因在於「一相」」,已經養成的輪迴習氣是什麼,該怎麼對待,就繼續這麼對待即可。功夫不用在後六句,而是第1、2句上。當此二句功夫用的上了,其它六句就會自動消失!
須知,《楞嚴經》有開示「鄰虛塵」之意義(建議去參閱),它是所有塵的最微細塵,再七分之後就只剩虛空。問題來了:虛空是怎麼變成塵(粒子)的?(註三)
我老實說吧,妄就是會無終止的發生與消滅,由「無中生有」,再演化產生了三種相續。產生的十方世界最後都會消失;產生的眾生全都會成佛;產生業果最終會隨世界、眾生之消失而失去作用。
真正要重視的是當下這個「自覺」!若不能自在,當下是妄覺;反之若能自在,當下是聖智。至於入於無餘依涅槃之阿羅漢,則歸於無記,如大海水泡自生後,又自消滅於水中。
本來十方這一切,就是個妄,本來無生,現在如同作夢,於是「夢時非無」,必須醒夢之後,才能悟知「及至於醒,了無可得」!
而妄中所有一切,就是《楞嚴經》對鄰虛塵開示的經文,七分之後歸空。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妄的一切,本來就是一相,一相本質是無相(無生)。所以《圓覺經》開示: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既然諸相一相,一相無相,又何必在「性覺必明」的狀態下,去「妄為明覺」呢?真正的破無明功夫,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但您「可起正念」!(正念是指為了度化眾生,而學習轉阿陀那識成大圓鏡智之意思。八地菩薩已轉六七識成智,但還没轉五八識成智,所以諸佛要給八地菩薩啟智門!否則入究竟涅槃不利益眾生)
注意,若不能自在時,小心別把正念搞成妄念!所謂「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起心滅妄。起是妄」。
總結:
想達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首先令自己無欲,這意指先斷除低階的妄
習,即是貪欲愛習,貪愛能斷除,則嗔恨也會同時斷除,此二者是一體二面
的現象。
其次,再解脫痴的習氣,它就是「愚執而無智」的現象。如同世俗人之於諸
葛孔明,顯得「暨魯執又智不達」!阿羅漢被稱為「一切智」。而已斷三毒
的菩薩則被稱為「道種智」。佛則稱為「一切種智」。
其參,則入八地菩薩的「能所雙泯」境界,真正的達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
前」的究竟涅槃境界。
最後,就是起智門,由空入假,學習怎麼度化眾生的各類方法!一直到成佛
。
其實,上述的四階段可以化為一階段,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
是「無欲到底」,就能一一皆過。如同「真正的禪定」,即便是外道也能證
辟支佛解脫輪迴一樣,就是專門的禪定,功夫深,就不怕鐵杵不磨成針!
(雖然定深比較能發慧,但還是有極多眾生達到「非有想(空)非無想(因
緣和合)定」,卻仍無法解脫輪迴)
一門深入無欲,最後就能破無明,而無明一破,又有什麼不會的呢?這包括
度化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之方法,也就是佛所證之上聖智三相(無所有相,
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主要是指「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
再次復誦功夫用法:
功夫,須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
歇後語:
妄的產生,如《楞嚴經》所開示:「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為正在妄中,所以有妄。若已證佛地,又哪裡有妄呢?
這個遞迴令人撓頭的觀念,要這樣的思惟:
譬如超級電腦的AI機械人,加上週邊可完全模擬人類的動作、
情緒,若她淒楚哭泣的問您:「我是什麼?」
試問不知她是AI機器人的眾生之正常反應是什麼呢?
想來不外是:別亂想了!
因為,此眾生認為這個AI是人類。
若此AI又問,如何終止「我執」呢?
知道她是AI的人,大約會說:「把自己電源丟掉」之類的話。
AI的疑問,來自她正在電力的作用而產生,那麼人類的疑問、
煩惱又是怎麼來的呢?......簡單說來自「業力正在作用」。而
業力是妄的表相,來自妄之所化!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
註一
****************
靈魂與身體的聯結器官是什麼?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
註二
****************
修行是一件簡單的事
****************************************************
註三
****************
大海鼓盪變化出各類相狀,無論這類相狀如何變更,皆不離「是海水」的本質。
一相喻如海水。
一相無相:
何以一相無相呢?因為,有無是從比較產生的。當無比較時,又怎會有一相存在呢?如持刀斷首,未斷首之前有能斷的刀,及所斷的首級。一旦自斷首級,以當事人已死之故,此時不可說、不可思議!
一相絕不會獨存,它必有二相比較才知一相之意義,既然只舉一相之意,那麼就了知「一相無相」。
在本文中「一相」,是指「虛空海」,參閱以下的說明!
・虛空海因由及成佛法
・鄰虛塵與虛空海
・云何如來,云何妄?
・「虛空海」涵意進一步闡釋
・世界與眾生成因
****************************************************
推薦參閱
****************
・大悟了
・大悟了之後
・無欲頓覺法
剛才發現2015-11-30 已寫了與本主題近乎相同的一篇文章「無欲頓覺法」,寫的還不錯!真可笑∼,看來這三年多來的功夫没啥長進呀,我到底活到哪裡去了?
不過,當時用功還「比較需要」輔助對治方法,現在用功,因為對於「一相無相」(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空」之一相本質)有較深刻的認知,相比就比較不需要用對治法來輔助。而較能直接無欲!...但進步程度的也非常有限,如蝸牛行走。
---
《圓覺經》有頓覺人的提示,也只有這幾個字而没有多說。我一直以為那都是已修行無量劫的「最後身」菩薩,由於善因具足,又能遇善緣,於是於最後身就「頓覺入佛地」,類似《妙法蓮華經》中的八歲龍女。
卻没多想,我今日卻「又再次」領悟了《圓覺經》八句偈的頓覺法(更恰當名稱是「頓修法」),真是意外!為何說「又再次」呢?因為,自察這知見在2015年就已了知,我今自思,彼時是没徹悟佛知見嗎?如今看來,彼時真没徹悟佛知見!(理悟而没實證之悲哀吶∼,拭淚!)
若感興趣我何以此次「又忽然理解」之原因,去看以下註一之第一帖,因為在找資料過程「觸善緣」,再想到註一之第二帖,就忽然「通了」,悟了此八句偈的頓覺方式,了知它的用功方式與我以前對此八句偈的想法不完全相同!!
謹此發文,以饗有緣人!
---
《楞嚴經》云:「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隨後又開示了三種相續,來說明世界、眾生、業果的由來,都來自於「妄覺」。
妄何以發生呢?......,佛在諸了義經常說「無生」!隨便都可舉出了義佛經的這類開示,為何說本來無生呢?卻又把妄比喻為「空華、第二月」的「被妄執有生滅現象的無生」呢?
有緣人應了知,二乘阿羅漢之所以不能入菩薩乘,是基於自相、共相的執著,也就是墮入二相中而不了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的一相義理(註二)。
依於無了知,所以能覺、所覺之二相對待發生。無論是去除能所哪一個,最後是連所謂的一相亦無,一相的本質就是無相!(參閱《諸法無行經》)。說一相,只是方便語!
所以,入八地菩薩的無生法忍,須把「能所」泯除,無論哪一個皆可(泯除任一個另一個也必然消失)。
當您的用功方式,是把妄念消除,最後真的進入菩薩八地的「一切心意識不現前」,那就糟了,因為,您連佛心、菩提心也都不產生,也無心利益一切眾生,佛若不啟其智門,則必入究竟涅槃。
當您已認同上述的說法時,以下我所說的才有意義!
《圓覺經》開示:
(1)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注疏:
整個八句偈的精神,都在這二句之上!
當妄念果真不起時,您已入八地菩薩境界,若不生出利益眾生之心,您會如同阿羅漢一樣命終入無餘依涅槃,只是《楞伽經》《華嚴經》稱此涅槃為「究竟涅槃」罷了,其實結果都一樣。
此二句偈有「言外之意」,您...,可起正念!
(
2015年的見解,是不妄念即可,但不夠積極。其實,若所生是「正念」也不妨害功夫之用,
畢竟,功夫使用時,對於善惡念、消極積極念,都是一視同仁...不執著!!
就是積極的心念,比較擾人罷了,修行人於此處須自思,主動起念是否對自己功夫有障礙?
畢竟,理解是一回事,篤行又是另一回事。
)
眾生所起皆妄念,乃至阿羅漢、六地菩薩、七地菩薩都不離妄念。妄,是無明的本名,或稱為別名亦可。不能自在的心念,就是妄念,而且它具有生滅現象。佛還稱十地菩薩猶有「極微細所知愚」,是的,十地菩薩已有能力「示現成佛」(某佛經的記載),猶被我們釋迦牟尼佛稱之猶有「極微細所知愚」。
那麼,如佛一般的能自在者的心念,豈不是「正念」了嗎?是的,您可起正念!但八地及以上菩薩卻有能力不用意識就能做事,稀奇吧?
又,我判斷「因地眾生」的所謂正念,其實與妄念等同,因為不離意識之故,而意識不是高位階的妙觀察智(指八地及以上佛菩薩境界之智),所以是「妄」!
不過修行就是這回事,不能要求「眾生理悟當下就入佛地」,若這是常態,《楞嚴經》開示的「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就純粹是佛在說妄語!!但佛不妄語。
行文至此,既然判斷您已理解到這地步,那麼該如何去理解此二句呢?
「居一切時」,就是任何時間之意思。
「不起妄念」,最基本就是...須無欲!這個無欲,最基本是二乘三果或菩薩五地的境界,是無貪嗔二毒的習氣。而真正的「無妄」,是必須等覺菩薩、佛地位階,因為十地菩薩猶有極微細所知愚,也就是不能與佛相等,這也是妄!
其實,我認為整個八句偈是「圓覺奢摩他法」的動態版而已。若對《圓覺經》較熟悉的人,應該了知圓覺奢摩他法是偏靜的修行法,而這八句偈,我看來卻是奢摩他法的動態版,都是可圓覺成佛的方法。只是,這八句開示把用功的心態說的比較精細些而已。
復誦:
功夫,須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
(2)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注疏:
止諸妄心生起,或於生起後令其消滅,都不是佛境界!
若您能達到《圓覺經》前二句偈的境界,您就至少是八地菩薩,乃至佛!之後的六句偈根本不必理睬,因為他們不會發生。但,我相信有緣的您是眾生而不是果地佛菩薩!
若您是因地眾生,那麼就不可能達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但仍必須把它列為目標。於是,佛就開示您其它的輔助達到目的之方式。它就是此三四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楞嚴經》二決定義之因地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之開示,標示當下修行者知見須與佛相同,這八句偈就是在教您如何相同的用功方式。
若第1、2句不能達到,於此3、4句就須達到。使得符合「無圓覺四病(止作任滅)」的現象,這樣才能與佛知見相同。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若要令它不生,只能入無想定或入無餘依涅槃,這就要造下「滅病」!
欲滅妄心的想法,這純粹是「輪迴眾生」的痴心夢幻!不能自在的輪迴眾生,於夢幻中無論是怎麼想、怎麼做,於醒來後都無意義。
若已達到前二句目的而不生妄念,哪裡又需要去管「妄心會不會產生」這個「没意義」的問題呢?對於結果是無意義的事就不必多費心,功夫只用在前第1、2句上,所以就不需要「再妄想」去管妄心是否要產生?或若已產生是否要去滅它?...等等,這類只錢令用功重點失焦的無意義問題之上。
把所有的妄心,都當做「平凡必發生的心念」,不要去把它特別化,當它不存在,發生就發生,而功夫不用在「止妄心,或滅妄心」之上。
復誦:
功夫,須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
(3)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注疏:
了知所住是否為妄想境,這不是佛境界!
這裡的意義等同第3、4句的說明。
額外要說的,也不要犯下,既然無法不起妄念,我是眾生,所以「我也可以」去了知妄心所呈現的相(妄想境)。
妄心都不需要去阻止它發生(無止病),更不必在了知它已發生後還要去滅它(無滅病),既然不必滅它,妄心所引起的諸相(妄想境),還有必要去理睬它嗎?...當然不用!
所以,無論六根產生了什麼情境,或遇到什麼境界,都把它當做不存在,忘了就忘了、不知就不知,不需要出現「自以為覺」的「妄覺」現象。
正常心態是什麼就是什麼,没有「特異感受」,如精神病人見到「空華、第二月」,也絕不要產生!眾生當下所觸六塵,就已是空華、第二月的妄覺現象,没必要再頭上安頭!
正常人怎麼生活就就怎麼生活,不要對所觸境有特別待遇,功夫不用在「了知」之上。
復誦:
功夫,須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
(4)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注疏:
於無了知,而妄覺須去分辨真假......,這不是佛境界!!
這裡的意義等同第3、4句的說明。
妄想境都已無了知,還需要去分辨真實嗎?...佛此二句開示,乃所謂「老婆仔心切」的意思。都已不去了知妄想境,還要多此一舉去「辨別真假」嗎?若這不是翻譯者出錯、亦不是印度古代的流傳出錯,那它就是「加強語氣」而已。
不過,眾生不可思議,所以也有可能出現奇怪的現象,例如有時直覺出現某些感受,於此「妄覺」中,就思惟想著哪裡肯定出了錯?而要去辨別真假、去找出奇怪感受的原因。修行功夫不用在「分辨真假」之上,莫在此用功。
復誦:
功夫,須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
(5)整理併說
當妄念產生時,於是第3〜8句的現象可能就會發生。例如張大千(大畫家,已歿)平常睡的很好,某日白天忽被人問晚上睡著時鬍子是在被子裡面還是外面,當夜他為了搞清楚此事卻失眠了!
本來没事,卻給自己找事!這就是「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功夫,須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
其它的,要養成「一切不特別對待,原因在於「一相」」,已經養成的輪迴習氣是什麼,該怎麼對待,就繼續這麼對待即可。功夫不用在後六句,而是第1、2句上。當此二句功夫用的上了,其它六句就會自動消失!
須知,《楞嚴經》有開示「鄰虛塵」之意義(建議去參閱),它是所有塵的最微細塵,再七分之後就只剩虛空。問題來了:虛空是怎麼變成塵(粒子)的?(註三)
我老實說吧,妄就是會無終止的發生與消滅,由「無中生有」,再演化產生了三種相續。產生的十方世界最後都會消失;產生的眾生全都會成佛;產生業果最終會隨世界、眾生之消失而失去作用。
真正要重視的是當下這個「自覺」!若不能自在,當下是妄覺;反之若能自在,當下是聖智。至於入於無餘依涅槃之阿羅漢,則歸於無記,如大海水泡自生後,又自消滅於水中。
本來十方這一切,就是個妄,本來無生,現在如同作夢,於是「夢時非無」,必須醒夢之後,才能悟知「及至於醒,了無可得」!
而妄中所有一切,就是《楞嚴經》對鄰虛塵開示的經文,七分之後歸空。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妄的一切,本來就是一相,一相本質是無相(無生)。所以《圓覺經》開示: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既然諸相一相,一相無相,又何必在「性覺必明」的狀態下,去「妄為明覺」呢?真正的破無明功夫,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但您「可起正念」!(正念是指為了度化眾生,而學習轉阿陀那識成大圓鏡智之意思。八地菩薩已轉六七識成智,但還没轉五八識成智,所以諸佛要給八地菩薩啟智門!否則入究竟涅槃不利益眾生)
注意,若不能自在時,小心別把正念搞成妄念!所謂「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起心滅妄。起是妄」。
總結:
想達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首先令自己無欲,這意指先斷除低階的妄
習,即是貪欲愛習,貪愛能斷除,則嗔恨也會同時斷除,此二者是一體二面
的現象。
其次,再解脫痴的習氣,它就是「愚執而無智」的現象。如同世俗人之於諸
葛孔明,顯得「暨魯執又智不達」!阿羅漢被稱為「一切智」。而已斷三毒
的菩薩則被稱為「道種智」。佛則稱為「一切種智」。
其參,則入八地菩薩的「能所雙泯」境界,真正的達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
前」的究竟涅槃境界。
最後,就是起智門,由空入假,學習怎麼度化眾生的各類方法!一直到成佛
。
其實,上述的四階段可以化為一階段,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
是「無欲到底」,就能一一皆過。如同「真正的禪定」,即便是外道也能證
辟支佛解脫輪迴一樣,就是專門的禪定,功夫深,就不怕鐵杵不磨成針!
(雖然定深比較能發慧,但還是有極多眾生達到「非有想(空)非無想(因
緣和合)定」,卻仍無法解脫輪迴)
一門深入無欲,最後就能破無明,而無明一破,又有什麼不會的呢?這包括
度化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之方法,也就是佛所證之上聖智三相(無所有相,
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主要是指「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
再次復誦功夫用法:
功夫,須用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之上!
歇後語:
妄的產生,如《楞嚴經》所開示:「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為正在妄中,所以有妄。若已證佛地,又哪裡有妄呢?
這個遞迴令人撓頭的觀念,要這樣的思惟:
譬如超級電腦的AI機械人,加上週邊可完全模擬人類的動作、
情緒,若她淒楚哭泣的問您:「我是什麼?」
試問不知她是AI機器人的眾生之正常反應是什麼呢?
想來不外是:別亂想了!
因為,此眾生認為這個AI是人類。
若此AI又問,如何終止「我執」呢?
知道她是AI的人,大約會說:「把自己電源丟掉」之類的話。
AI的疑問,來自她正在電力的作用而產生,那麼人類的疑問、
煩惱又是怎麼來的呢?......簡單說來自「業力正在作用」。而
業力是妄的表相,來自妄之所化!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
註一
****************
靈魂與身體的聯結器官是什麼?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
註二
****************
修行是一件簡單的事
****************************************************
註三
****************
大海鼓盪變化出各類相狀,無論這類相狀如何變更,皆不離「是海水」的本質。
一相喻如海水。
一相無相:
何以一相無相呢?因為,有無是從比較產生的。當無比較時,又怎會有一相存在呢?如持刀斷首,未斷首之前有能斷的刀,及所斷的首級。一旦自斷首級,以當事人已死之故,此時不可說、不可思議!
一相絕不會獨存,它必有二相比較才知一相之意義,既然只舉一相之意,那麼就了知「一相無相」。
在本文中「一相」,是指「虛空海」,參閱以下的說明!
・虛空海因由及成佛法
・鄰虛塵與虛空海
・云何如來,云何妄?
・「虛空海」涵意進一步闡釋
・世界與眾生成因
****************************************************
推薦參閱
****************
・大悟了
・大悟了之後
・無欲頓覺法
剛才發現2015-11-30 已寫了與本主題近乎相同的一篇文章「無欲頓覺法」,寫的還不錯!真可笑∼,看來這三年多來的功夫没啥長進呀,我到底活到哪裡去了?
不過,當時用功還「比較需要」輔助對治方法,現在用功,因為對於「一相無相」(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空」之一相本質)有較深刻的認知,相比就比較不需要用對治法來輔助。而較能直接無欲!...但進步程度的也非常有限,如蝸牛行走。
科學佛法:肉體與靈魂的聯結
某法友問疑:靈魂與身體的聯結器官是什麼?
回覆如下!本文若有錯舛、別字,有緣人請自行腦補。
(1)
現代的醫學理論、醫學科技,還未達到「靈性科學」的地步,所以不能發現「心理性的心靈」與「生理性的肉體」之連結關鍵,反而是正常現象!
(2)
《楞嚴經》有佛對阿難的「八還辨見」之開示,就已說明「能(見分)」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又怎能從現代科技所知的神經系統,找出一個聯結器官呢?!
但佛經又開示過,人類是依「煖、壽、識」三和合而存活,少了一個就會死亡。現在就此三項來分析一下它們的意義是什麼?
◇煖
煖指的是體溫。人類無體溫就死亡。
◇壽
壽指的是今世預設可存活的業報。時間一到就如人走在水上,
立刻消失(沈入水中),人壽到了應死之時,第八識中的人我執
,就會脫離原生執著而不在攀緣在死亡者的肉體中,因此就表
現出死亡的現象。
◇識
這裡的「識」,指的是帶有「人我執、法我執」的意思。而法
我執等同於未入佛地之前的無明現象,亦可稱此無明是「妄」
。
妄所化現,有很多分類法,比較著名的是五蘊分法。由細至粗
是識蘊、行蘊、想蘊、受蘊、色蘊。
所以,當妄演化至產生「人我執」時,就會不斷的攀緣(偏計
所執、依他起)而在三界中化現(對眾生而言,等同輪迴)。
化現時就被分成五大類,而眾生卻不是完全都具有五蘊。
例如眾生到達四禪時,就無色蘊,也無受蘊(指身受。心受則
要斷三毒才解脫)。
吾等可視識蘊中的「第八識」相當於大海,而且它還不是「純
粹的水」,其中有不少雜質在內,最典型的是人我執及法我執
。
這類雜質與海水(譬喻說法),也都是由妄所化現。例如,冰
塊、冰山、冰沫等。相雖異,其本質都相同。
第八識中,其雜質異相,則有
1、三界內所有結使。
2、出三界的自相共相對待之法我執(六地菩薩、阿羅漢境界)
。但已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3、乃至七地菩薩唸唸能入寂滅而不證,也還不是真正解脫第
八識雜質(法我執),只能算是已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
六七因中轉),依然有二相之能所對待。
真正可列入達到標準的是八地菩薩之「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
境界,這才是究竟涅槃!但雜質仍然還在,也就是還沒成功轉阿
陀那識成大圓鏡智(註一)。
◇整體而言
對人類來說,肉體是生理面,這很容易理解;心理面則較複雜
,含有「思想、精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綜合效應。
而實際至少要再加一個「靈性面」較恰當,這樣雖較全面,但
其實還不周全。
要說人類肉體與靈魂的連結關鍵或器官在哪裡,不更詳細去描
述,簡單說只需幾句話而已,只是比較難以令人相信罷了!
新時代靈性科技(與外星人科技有關)的分類,其實更複雜,
它對具有意識生命體(以人類為標準)的分法是:
・物質層
即所謂的肉體、身體,是物質面,是能量之濃縮現象。
三維宇宙的呈現,是濃稠能量的現象,如同有加水卻很
濃稠的牛奶、咖啡。
妄,如同大海,當某一處旋轉成渦時,就成變的濃稠,
濃稠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我們三維宇宙的物質世界。
較稀之處,形成了香水海、世界海,較稠之處,形成了
類似蓮花的現象,阿彌陀佛世界則是在華藏世界海中的
一支蓮華藏銀河星群中的第十三層(參閱《華嚴經》)
。不過,阿彌陀佛世界所在蓮華不是我們物質世界的蓮
華。
於香水海或世界海中,會出現比較濃稠的聚合,例如我
們的銀河系。再稠一些的就是恆星系。再稠一些就有了
類氣恆星或行星。再稠一些就有了類地行星,例如地球
與月球。
有與我們地球同範圍震動之世界,通稱為三維世界或物
質世界。
・電漿層
類似皮膚一樣,非常薄的一層,介於物質層與乙太層
之間。此層是目前地球善惡主要戰鬥層面之一。另二面
是物質層、乙太層。這三層面都可用比較低端的靈性科
技干預。
較高層次的靈性科技,是與意識有關。它能顯示某生命
體的過去世(類似宿命通)與未來世(類似天眼通,這
個神通應該分為二種來說,一種是即時性,一種是預知
性,改名「預知通」更恰當),例如忉利天就有這類科
技。
(忘了佛經出處。典故大約是講帝釋天王在訓誡天子們
不要只好玩,也要同時修行。說完之後,回到殿上看
了類似能預知未來的設備,了知自己過七世後就能入
涅槃,鬆了口氣放心的也去大殿後院「放輕鬆」,大
約也是玩耍了!)
・乙太層:主要是與人類情緒有關的層面。
・星光層:出體的靈魂就是這一層次。當靈魂出體,對一般眾
生而是有極限的,不是想去哪裡就能去。
即便是已證阿羅漢果的目犍連,也有能力的極限!
用宿命通,他也只能觀察到八萬四千劫之內的事。
用預知通(天眼通的一種)也只能預知八萬四千劫
之內的事。
有一次,目犍連測試佛陀的音聲否有極限?於是就
被釋迦牟尼佛給送去西方九十九江河沙之旁的光明
佛世界。
彼世界一般菩薩高度二十里,佛高度四十里,缽高
度一里,所以目犍連看起來就是一隻小小人頭蟲,
並繞著缽沿在經行!
中間經義先省略,最後此地的佛要他回到自己的世
界,他卻老實講:「回不去」,因為他不知自己是
怎樣來的。於是此世界的佛,告知他不要懷疑佛的
能力,心念釋迦牟尼佛就能回去,他就這樣的回到
我們娑婆世界(註二)。
人類眾生,出陽神是指從頭頂泥洹穴出體(可至天
界);出陰神是指從其它位置出體(除梵頂穴之外
的其它六個脈輪)。當出的是陰神時,據說會有一
條銀帶與肉體相連。
所以,我個人推測,出陰神的遠近,與所出脈輪位
置有關(有多少能力,就會從哪一脈輪出體)。從
心輪出,大約就只能在本行星內活動。並判斷一般
是由什麼脈輪出體,銀帶就與此脈輪連接。
・心智層:邏輯理解,無法與情緒(感性)分離
・智慧層:心智層之進化,已能真正理解輪迴現象,有世俗
(輪迴)智慧及出世智慧。
・意願層:在此層次決定走向二乘(自利)或菩薩乘(利他)
。個人判斷應該是在四禪天及以上天界。
・開悟層:這是中譯,應該改名為「破惑層」。這層次指的
應該是證果聖賢人的階層。
層次代表的該生命體之靈性層次、能力高低。而在人類來說,
都具有星光層。
◇總結
靈魂與肉體,該分成二類嗎?若是的話,我個人也以為只是「
器皿」之不同罷了!
肉體是物質層的器皿,而靈魂是星光層的器皿。前者可裝八個
識,而靈魂該歸於第六識(意識);後者又有很多子層,有的
可裝八個識如色界眾生,有的如初禪天人,已無鼻識、耳識。
到了二禪光音天,連說話都不用了,開口就是光!
問身體器官與靈魂之連結,不如問是什麼使得肉體能依心靈所
欲而動!或問,人類的記憶是如何由無形傳導至口能說出呢?
唯識學研究眼睛能看到東西,是需要九個緣和合才能達到,能
說話不是惟一個緣或再加一個因而達成。
若一定要說靈魂與身體什麼器官連結,我將說「問錯」!
大海中出現冰塊,再把冰塊雕成人像,試問頭髮才是水,還是
雙手才是水?還是雙腿才是水?還是哪個部位才是水呢?
答案很簡單,全部都是!
靈魂,我定義它必須有意識,所以它必須同時具意識、末那識
,及「心、阿賴耶、阿陀那」三合一的第八識功能。當靈魂附
在一塊肉骨組織(人類肉體)之上,它不會只在頭、雙手或雙
腳,而是全身都是。
這也是《楞嚴經》八還辨見的較可能的答案!不在外面、不
在裡面,也不在中間,而是全部都是!
**************************************************
註一
*********
第八識有三個現象,也對應到三個名稱,在《深密解脫經》(二種譯本)中有開示。計有「心、阿賴耶識、阿陀那識」三名。
此三名稱之意義,如同以下的舉例:
・阿陀那識:如倉庫本身
・阿賴耶識:如正在搬運的搬運工
・心:如被搬運的貨物
在六地菩薩(阿羅漢果)時就不再進貨(心不再攀緣),只出貨(阿賴識轉名異熟識)。
在七地菩薩時,仍然持續六地菩薩現象。
在八地菩薩時,則停止進出貨,只有在必須時(入三界度眾生)才出貨
。
倉庫本身(阿陀那識)功能,會在已完全棄用時被轉變用途(大圓鏡智),它會持續到入佛地破無明時才轉變。而之所以仍有用途而不是完全棄用,是因為佛與菩薩摩訶薩們(妙覺菩薩或未示現成佛的等覺菩薩),都有度眾生的菩提願力之故!
**************************************************
註二
*********
【經文典故】目犍連試佛淨音遠近
回覆如下!本文若有錯舛、別字,有緣人請自行腦補。
(1)
現代的醫學理論、醫學科技,還未達到「靈性科學」的地步,所以不能發現「心理性的心靈」與「生理性的肉體」之連結關鍵,反而是正常現象!
(2)
《楞嚴經》有佛對阿難的「八還辨見」之開示,就已說明「能(見分)」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又怎能從現代科技所知的神經系統,找出一個聯結器官呢?!
但佛經又開示過,人類是依「煖、壽、識」三和合而存活,少了一個就會死亡。現在就此三項來分析一下它們的意義是什麼?
◇煖
煖指的是體溫。人類無體溫就死亡。
◇壽
壽指的是今世預設可存活的業報。時間一到就如人走在水上,
立刻消失(沈入水中),人壽到了應死之時,第八識中的人我執
,就會脫離原生執著而不在攀緣在死亡者的肉體中,因此就表
現出死亡的現象。
◇識
這裡的「識」,指的是帶有「人我執、法我執」的意思。而法
我執等同於未入佛地之前的無明現象,亦可稱此無明是「妄」
。
妄所化現,有很多分類法,比較著名的是五蘊分法。由細至粗
是識蘊、行蘊、想蘊、受蘊、色蘊。
所以,當妄演化至產生「人我執」時,就會不斷的攀緣(偏計
所執、依他起)而在三界中化現(對眾生而言,等同輪迴)。
化現時就被分成五大類,而眾生卻不是完全都具有五蘊。
例如眾生到達四禪時,就無色蘊,也無受蘊(指身受。心受則
要斷三毒才解脫)。
吾等可視識蘊中的「第八識」相當於大海,而且它還不是「純
粹的水」,其中有不少雜質在內,最典型的是人我執及法我執
。
這類雜質與海水(譬喻說法),也都是由妄所化現。例如,冰
塊、冰山、冰沫等。相雖異,其本質都相同。
第八識中,其雜質異相,則有
1、三界內所有結使。
2、出三界的自相共相對待之法我執(六地菩薩、阿羅漢境界)
。但已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3、乃至七地菩薩唸唸能入寂滅而不證,也還不是真正解脫第
八識雜質(法我執),只能算是已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
六七因中轉),依然有二相之能所對待。
真正可列入達到標準的是八地菩薩之「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
境界,這才是究竟涅槃!但雜質仍然還在,也就是還沒成功轉阿
陀那識成大圓鏡智(註一)。
◇整體而言
對人類來說,肉體是生理面,這很容易理解;心理面則較複雜
,含有「思想、精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綜合效應。
而實際至少要再加一個「靈性面」較恰當,這樣雖較全面,但
其實還不周全。
要說人類肉體與靈魂的連結關鍵或器官在哪裡,不更詳細去描
述,簡單說只需幾句話而已,只是比較難以令人相信罷了!
新時代靈性科技(與外星人科技有關)的分類,其實更複雜,
它對具有意識生命體(以人類為標準)的分法是:
・物質層
即所謂的肉體、身體,是物質面,是能量之濃縮現象。
三維宇宙的呈現,是濃稠能量的現象,如同有加水卻很
濃稠的牛奶、咖啡。
妄,如同大海,當某一處旋轉成渦時,就成變的濃稠,
濃稠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我們三維宇宙的物質世界。
較稀之處,形成了香水海、世界海,較稠之處,形成了
類似蓮花的現象,阿彌陀佛世界則是在華藏世界海中的
一支蓮華藏銀河星群中的第十三層(參閱《華嚴經》)
。不過,阿彌陀佛世界所在蓮華不是我們物質世界的蓮
華。
於香水海或世界海中,會出現比較濃稠的聚合,例如我
們的銀河系。再稠一些的就是恆星系。再稠一些就有了
類氣恆星或行星。再稠一些就有了類地行星,例如地球
與月球。
有與我們地球同範圍震動之世界,通稱為三維世界或物
質世界。
・電漿層
類似皮膚一樣,非常薄的一層,介於物質層與乙太層
之間。此層是目前地球善惡主要戰鬥層面之一。另二面
是物質層、乙太層。這三層面都可用比較低端的靈性科
技干預。
較高層次的靈性科技,是與意識有關。它能顯示某生命
體的過去世(類似宿命通)與未來世(類似天眼通,這
個神通應該分為二種來說,一種是即時性,一種是預知
性,改名「預知通」更恰當),例如忉利天就有這類科
技。
(忘了佛經出處。典故大約是講帝釋天王在訓誡天子們
不要只好玩,也要同時修行。說完之後,回到殿上看
了類似能預知未來的設備,了知自己過七世後就能入
涅槃,鬆了口氣放心的也去大殿後院「放輕鬆」,大
約也是玩耍了!)
・乙太層:主要是與人類情緒有關的層面。
・星光層:出體的靈魂就是這一層次。當靈魂出體,對一般眾
生而是有極限的,不是想去哪裡就能去。
即便是已證阿羅漢果的目犍連,也有能力的極限!
用宿命通,他也只能觀察到八萬四千劫之內的事。
用預知通(天眼通的一種)也只能預知八萬四千劫
之內的事。
有一次,目犍連測試佛陀的音聲否有極限?於是就
被釋迦牟尼佛給送去西方九十九江河沙之旁的光明
佛世界。
彼世界一般菩薩高度二十里,佛高度四十里,缽高
度一里,所以目犍連看起來就是一隻小小人頭蟲,
並繞著缽沿在經行!
中間經義先省略,最後此地的佛要他回到自己的世
界,他卻老實講:「回不去」,因為他不知自己是
怎樣來的。於是此世界的佛,告知他不要懷疑佛的
能力,心念釋迦牟尼佛就能回去,他就這樣的回到
我們娑婆世界(註二)。
人類眾生,出陽神是指從頭頂泥洹穴出體(可至天
界);出陰神是指從其它位置出體(除梵頂穴之外
的其它六個脈輪)。當出的是陰神時,據說會有一
條銀帶與肉體相連。
所以,我個人推測,出陰神的遠近,與所出脈輪位
置有關(有多少能力,就會從哪一脈輪出體)。從
心輪出,大約就只能在本行星內活動。並判斷一般
是由什麼脈輪出體,銀帶就與此脈輪連接。
・心智層:邏輯理解,無法與情緒(感性)分離
・智慧層:心智層之進化,已能真正理解輪迴現象,有世俗
(輪迴)智慧及出世智慧。
・意願層:在此層次決定走向二乘(自利)或菩薩乘(利他)
。個人判斷應該是在四禪天及以上天界。
・開悟層:這是中譯,應該改名為「破惑層」。這層次指的
應該是證果聖賢人的階層。
層次代表的該生命體之靈性層次、能力高低。而在人類來說,
都具有星光層。
◇總結
靈魂與肉體,該分成二類嗎?若是的話,我個人也以為只是「
器皿」之不同罷了!
肉體是物質層的器皿,而靈魂是星光層的器皿。前者可裝八個
識,而靈魂該歸於第六識(意識);後者又有很多子層,有的
可裝八個識如色界眾生,有的如初禪天人,已無鼻識、耳識。
到了二禪光音天,連說話都不用了,開口就是光!
問身體器官與靈魂之連結,不如問是什麼使得肉體能依心靈所
欲而動!或問,人類的記憶是如何由無形傳導至口能說出呢?
唯識學研究眼睛能看到東西,是需要九個緣和合才能達到,能
說話不是惟一個緣或再加一個因而達成。
若一定要說靈魂與身體什麼器官連結,我將說「問錯」!
大海中出現冰塊,再把冰塊雕成人像,試問頭髮才是水,還是
雙手才是水?還是雙腿才是水?還是哪個部位才是水呢?
答案很簡單,全部都是!
靈魂,我定義它必須有意識,所以它必須同時具意識、末那識
,及「心、阿賴耶、阿陀那」三合一的第八識功能。當靈魂附
在一塊肉骨組織(人類肉體)之上,它不會只在頭、雙手或雙
腳,而是全身都是。
這也是《楞嚴經》八還辨見的較可能的答案!不在外面、不
在裡面,也不在中間,而是全部都是!
**************************************************
註一
*********
第八識有三個現象,也對應到三個名稱,在《深密解脫經》(二種譯本)中有開示。計有「心、阿賴耶識、阿陀那識」三名。
此三名稱之意義,如同以下的舉例:
・阿陀那識:如倉庫本身
・阿賴耶識:如正在搬運的搬運工
・心:如被搬運的貨物
在六地菩薩(阿羅漢果)時就不再進貨(心不再攀緣),只出貨(阿賴識轉名異熟識)。
在七地菩薩時,仍然持續六地菩薩現象。
在八地菩薩時,則停止進出貨,只有在必須時(入三界度眾生)才出貨
。
倉庫本身(阿陀那識)功能,會在已完全棄用時被轉變用途(大圓鏡智),它會持續到入佛地破無明時才轉變。而之所以仍有用途而不是完全棄用,是因為佛與菩薩摩訶薩們(妙覺菩薩或未示現成佛的等覺菩薩),都有度眾生的菩提願力之故!
**************************************************
註二
*********
【經文典故】目犍連試佛淨音遠近
目犍連試佛淨音遠近
No. 310 大寶積經 (卷10) T11, p0056c
密跡金剛力士復謂寂意菩薩。吾今普觀天上世間諸魔梵天沙門梵志諸天人民。都不能限如來所宣音響文辭。所以者何。我身憶念。如是世尊在靈鷲山。與諸菩薩眷屬圍繞。而有法典名淨音場。廣為眾生而頒宣此。時慈氏菩薩之所建立。當爾之時。賢者大目連心自念言。吾欲試知如來音響所徹遠近。
時大目連。自於其坐忽然不現。住須彌頂聞如來音。如在目前。
自以神力即遊於是三千大千世界。最在其邊。越眾須彌。諸四方域。一切鐵圍山。住在極邊大鐵圍山頂聞如來音。如故無異如近不遠。
佛自念曰。是大目連欲試如來清淨音場。吾今寧可顯其神足。於是世尊發現神足。
時大目連。承佛聖旨蒙己神足。西方界分去是懸遠。然過九十九江河沙等諸佛國土。有佛世界名光明幡。又其土佛名光明王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法。目連到彼。住其佛土。故聞佛音。如人對住聽所語辭。
其光明幡佛土有大光明。佛身長四十里。諸菩薩身長二十里。其諸菩薩所食缽器。其高一里。目連行缽際上。時諸菩薩白世尊曰。唯然大聖。此蟲何所從來。被沙門服行缽際上。於時彼佛言。諸族姓子。慎勿發心輕慢此賢。所以者何。今斯耆年名大目連。是釋迦文佛諸聲聞中大弟子。神足第一。
時光明王佛告大目連。吾土菩薩及諸聲聞。見卿身小咸發輕慢。仁當自顯現神足力。承釋迦文佛威德聖勢。
時大目連往詣光明王佛所。稽首足下。右繞七匝卻在前住。
白其佛言。又今是身我欲加趺坐此地容不。
佛告之曰。如意所樂。
時大目連踊在虛空億百諸仞。在彼寶域便作一床。加趺而坐。從其床座。垂眾名寶珠瓔億百千垓。一一珠瓔一一珠中。演百千光。一一光明各有蓮華一切蓮華現釋迦文身坐蓮華上。其所說音如釋迦文音響。清淨頒宣經典。等無有異。
時大目連。顯神足力已復往佛前。時諸菩薩得未曾有。怪之所以前白佛言。是大目連以何等故詣此世界。
世尊告曰。欲試釋迦文佛音響所徹遠近故到此土。
時光明王佛告賢者大目連。仁者不宜試如來至真音響。無限無有遠近。豈欲知限卿甚大誤假使目連仁以神足過江河沙劫西行不休。不能得知如來音響所聞。諸佛世尊音響曠遠超絕無限。巍巍無量不可為喻。
時大目連在彼世尊。自投足下自懺悔過。唯然世尊。我身不敏。佛音無量而橫生心。欲知其限所聞遠近。
其光明王告目連曰。汝雖遠來過九十九江河沙諸佛世界到此佛土。
復白佛言。甚遠甚遠天中之天。身甚勞極不能復還至其本土。
世尊告曰。於目連意。所在云何。以己神力到此世界。莫作是觀。故是世尊釋迦文佛威德所立到此世界。當遙自歸稽首作禮於釋迦文佛。其佛聖旨將仁本土。假使卿身以己神足欲還本國。一劫不至。卿既未至。到不見能仁佛滅度時。
於目連意。所念云何。我從何方。東方南西北方乎。
目連答曰。不知何方也。今以迷惑。不知本土何所在處。為在何方。
世尊告目連。釋迦文佛在於東方。時大目連右膝著地向釋迦文佛所在東方。叉手自歸。爾時頌曰
唯天人之尊 見垂力愍念
威德大巍巍 天人所恭敬
音響徹無量 其慧無邊際
願顯其國土 今欲還斯土
如是寂意。諸佛世尊音聲無際不可限量。釋迦文佛遊在靈鷲山。
時舍利弗。聞賢者大目連宣揚大音。怪之所以。
賢者阿難前白佛言。誰為於今宣揚大音遙自歸命。
佛語阿難。耆年大目連在西方境。去是九十九江河沙佛土。世界名光明幡。其土佛號光明王如來至真。今現說法。耆年大目連到彼佛土。意中欲還歸斯國土故。遙宣揚此大洪音。阿難又問。以何因緣到彼佛土。佛告阿難。大目連至當問其意。時大眾會各白佛言。欲樂得見光明幡世界及光明王佛如來至真等正覺。睹大目連遊在其國。爾時世尊。見諸眾會勸助意。時從眉間相。有大光明名俱受。照九十九江河沙等諸佛世界。至光明幡佛土。其大光明普遍眾會。悉睹其土光明王如來至真。大目連見之自投其地稱宣大音。
爾時世尊釋迦文佛。告賢者大目連。承其光明來還此土。
時目揵連依佛光明。發意之頃還到此土。稽首佛足右繞七匝。則住佛前悔過自歸。重自剋責我甚迷誤。如來音響不可限量。而欲試之。我所至到極為曠遠。所至到處聽音適等。近不覺遠。如來音響巍巍無際。
佛言。如是目連。如汝所云。如來音響徹遠。無以為喻。欲知如來音響遠近。猶限虛空欲得邊際。所以者何。猶如虛空普周無邊。如來言辭響徹無際。迴遠如是。
--------------------------------
關鍵字:人頭蟲、光明幡
密跡金剛力士復謂寂意菩薩。吾今普觀天上世間諸魔梵天沙門梵志諸天人民。都不能限如來所宣音響文辭。所以者何。我身憶念。如是世尊在靈鷲山。與諸菩薩眷屬圍繞。而有法典名淨音場。廣為眾生而頒宣此。時慈氏菩薩之所建立。當爾之時。賢者大目連心自念言。吾欲試知如來音響所徹遠近。
時大目連。自於其坐忽然不現。住須彌頂聞如來音。如在目前。
自以神力即遊於是三千大千世界。最在其邊。越眾須彌。諸四方域。一切鐵圍山。住在極邊大鐵圍山頂聞如來音。如故無異如近不遠。
佛自念曰。是大目連欲試如來清淨音場。吾今寧可顯其神足。於是世尊發現神足。
時大目連。承佛聖旨蒙己神足。西方界分去是懸遠。然過九十九江河沙等諸佛國土。有佛世界名光明幡。又其土佛名光明王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法。目連到彼。住其佛土。故聞佛音。如人對住聽所語辭。
其光明幡佛土有大光明。佛身長四十里。諸菩薩身長二十里。其諸菩薩所食缽器。其高一里。目連行缽際上。時諸菩薩白世尊曰。唯然大聖。此蟲何所從來。被沙門服行缽際上。於時彼佛言。諸族姓子。慎勿發心輕慢此賢。所以者何。今斯耆年名大目連。是釋迦文佛諸聲聞中大弟子。神足第一。
時光明王佛告大目連。吾土菩薩及諸聲聞。見卿身小咸發輕慢。仁當自顯現神足力。承釋迦文佛威德聖勢。
時大目連往詣光明王佛所。稽首足下。右繞七匝卻在前住。
白其佛言。又今是身我欲加趺坐此地容不。
佛告之曰。如意所樂。
時大目連踊在虛空億百諸仞。在彼寶域便作一床。加趺而坐。從其床座。垂眾名寶珠瓔億百千垓。一一珠瓔一一珠中。演百千光。一一光明各有蓮華一切蓮華現釋迦文身坐蓮華上。其所說音如釋迦文音響。清淨頒宣經典。等無有異。
時大目連。顯神足力已復往佛前。時諸菩薩得未曾有。怪之所以前白佛言。是大目連以何等故詣此世界。
世尊告曰。欲試釋迦文佛音響所徹遠近故到此土。
時光明王佛告賢者大目連。仁者不宜試如來至真音響。無限無有遠近。豈欲知限卿甚大誤假使目連仁以神足過江河沙劫西行不休。不能得知如來音響所聞。諸佛世尊音響曠遠超絕無限。巍巍無量不可為喻。
時大目連在彼世尊。自投足下自懺悔過。唯然世尊。我身不敏。佛音無量而橫生心。欲知其限所聞遠近。
其光明王告目連曰。汝雖遠來過九十九江河沙諸佛世界到此佛土。
復白佛言。甚遠甚遠天中之天。身甚勞極不能復還至其本土。
世尊告曰。於目連意。所在云何。以己神力到此世界。莫作是觀。故是世尊釋迦文佛威德所立到此世界。當遙自歸稽首作禮於釋迦文佛。其佛聖旨將仁本土。假使卿身以己神足欲還本國。一劫不至。卿既未至。到不見能仁佛滅度時。
於目連意。所念云何。我從何方。東方南西北方乎。
目連答曰。不知何方也。今以迷惑。不知本土何所在處。為在何方。
世尊告目連。釋迦文佛在於東方。時大目連右膝著地向釋迦文佛所在東方。叉手自歸。爾時頌曰
唯天人之尊 見垂力愍念
威德大巍巍 天人所恭敬
音響徹無量 其慧無邊際
願顯其國土 今欲還斯土
如是寂意。諸佛世尊音聲無際不可限量。釋迦文佛遊在靈鷲山。
時舍利弗。聞賢者大目連宣揚大音。怪之所以。
賢者阿難前白佛言。誰為於今宣揚大音遙自歸命。
佛語阿難。耆年大目連在西方境。去是九十九江河沙佛土。世界名光明幡。其土佛號光明王如來至真。今現說法。耆年大目連到彼佛土。意中欲還歸斯國土故。遙宣揚此大洪音。阿難又問。以何因緣到彼佛土。佛告阿難。大目連至當問其意。時大眾會各白佛言。欲樂得見光明幡世界及光明王佛如來至真等正覺。睹大目連遊在其國。爾時世尊。見諸眾會勸助意。時從眉間相。有大光明名俱受。照九十九江河沙等諸佛世界。至光明幡佛土。其大光明普遍眾會。悉睹其土光明王如來至真。大目連見之自投其地稱宣大音。
爾時世尊釋迦文佛。告賢者大目連。承其光明來還此土。
時目揵連依佛光明。發意之頃還到此土。稽首佛足右繞七匝。則住佛前悔過自歸。重自剋責我甚迷誤。如來音響不可限量。而欲試之。我所至到極為曠遠。所至到處聽音適等。近不覺遠。如來音響巍巍無際。
佛言。如是目連。如汝所云。如來音響徹遠。無以為喻。欲知如來音響遠近。猶限虛空欲得邊際。所以者何。猶如虛空普周無邊。如來言辭響徹無際。迴遠如是。
--------------------------------
關鍵字:人頭蟲、光明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