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識蘊之簡扼知識

本劫(指本银河系千佛出世的贤劫)佛法,立有八识,略说有二(不同译本楞伽经亦有说三)。

唯识法相,亦可摄于五蕴中之识蕴里。所以,可这么理解:
五蕴 > 识蕴(共有八识) > 转识有七(眼、耳、鼻、舌、身、意、末那)

思、想是意识作用,它还是五偏行之二,中文说“思想”,其实指的是具有分别能力之思惟活动之意思。简称为意识活动,又云“想”,再加上“思”字,是中文习惯性的叠辞用法,乃在强调语气。

这个“想”主要是意识活动,而“思”就归于末那识。

既然前七识,都是第八识的“转识”,当然是与“阿赖耶识(第八识)”有关。

第八识如大海,前七识如海上的波浪、海啸、海漩等诸相,彼是一体八面,虽有诸相不同,而其本质是一,此一是“妄”。

妄,是依于众生的角度而说,若依于佛的角度来说,它就是“真”!

所以,众生有“妄、业、识”,佛则名为“真、愿、智”。佛菩萨只是转识而不灭识,所以,自在之后,诸识都转换其不自在的现象,而改名诸识为智:成所作智(前五识)、妙观察智(意识)、平等性智(末那识)、大圆镜智(第八识)。

第八识又有三名,乃依其作用(三种)而命名:阿陀那识、阿赖耶识、心。

此三种作用是:
(1)含藏(执藏):如同仓库本身。又名“阿陀那识”。
(2)能藏    :如仓库搬运工,一直把货物搬入、搬出。又名“阿赖耶识”。
(3)所藏    :即货物。又名“心”。

上述的第八识之阿赖耶识,有“更深”的意义。它的搬运功能(见分),具有染净。对众生来说,是染;对佛及大菩萨来说,是净。對那些非佛非大菩薩的果地菩薩而言,則是非全淨。

染,则不能自在、自主;净,则能自在、自主。非全淨,是不再有執著(三毒)習氣,造出被業力驅使的業報,但亦不能完全自主過去世已造的善惡業。

以上,说的有些偏多而且简略扼要。希望对想学佛法之有缘见闻者有助益!

  法迄巴 合十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名相】識蘊數量及種類,及諸識二種生住滅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1) T16, p0483a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93b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

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21c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諸識生住滅。非思量者之所能知。

大慧。諸識各有二種生住滅。

大慧。諸識二種滅者。一者相滅。二者相續滅。

大慧。諸識又二種住。一者相住。二者相續住。

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一者相生。二者相續生。

大慧。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三者智相識。

大慧。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見諸色像。

大慧。了別識亦如是見種種鏡像。

大慧。了別識分別事識。彼二種識無差別相迭共為因。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無邊有邊,無量有量,無盡有盡

本主題分享二議題:
1、十方世界、眾生、業報是無邊盡量,還是有邊盡量?
2、共許與不共許的前提原則

------
先承認,筆者現今仍在輪迴中,以下所說,是純粹自己理解後的「臆測語」,只是一時有感,發在此處純粹只是分享己見予有緣見聞者!並不代表所言必然是正確。

◆ 十方世界、眾生、業報是無邊盡量,還是有邊際量?

我相信,把此問題問已學佛法五年的萬人,應該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人,會「直接回答」「無 xx」,xx 可代入「邊、盡、量」。

我這輪迴思量習氣,卻讓我想了很多年...年...年,一直到今年,我才比較有信心否決「無xx」的思惟窠臼,但這並不是說,我所思、所說是正確的,只是表達自己「如理思惟」的最後答案(至今日為止)。

要討論這類問題,老實說,某些人會舉「毒箭喻」來逃避回答,並給您打槍,若不知何謂「毒箭喻」者,請自行上網查!

其實,要討論這類問題,都要先有邏輯、因明的知識,並在前提之下來思惟、討論,「才真正適合」!否則,會出現如同甲乙對談,而甲說英文,乙說中文的「雞同鴨講」的現象。那,還真是「得不到答案的不完議題」,討論到死,也許都没達到共許觀點,不如各自歇去∼∼

那麼,我「所依的前提」是什麼呢?

若,以年計,則至當下此年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年」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月計吧,則至當下此月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月」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日計吧,則至當下此日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日」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秒計吧,則至當下此秒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秒」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念計吧,則至當下此「心念」為止,此時之十方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念」仍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一生滅」來計吧,則至當下此「生滅」已滅,於如此寂滅而不再生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而之所以有無邊、無盡、無量的原因,是生滅不寂滅,由於未寂滅,於前滅之後,再不斷的新生之故。若十方一時皆「生滅滅已,寂滅涅槃」,連眾生一個也不具有,又是誰能來說無邊無盡無量,與有邊有盡有量呢?!

所以,要討論邊際量的邊際,要先設定前提是否有「停止之固定點」,若不設此前提,那麼,甲心中本以為是有,而未提出,而乙心中所存,卻是「無停止固定點」,此二人的談話,最終仍是「雞同鴨講」,得不到結果。

我看佛經數十年,佛所開示佛法,都是依「受眾根器」而設定不同前提,通稱為「佛知見」!

而其中最常設的前提,是「生滅不停、相續(相用法)」!這是以「現象」為前提來設定的。但有時,在開示「法身(體)」知識時,卻轉以「無生」為前提!

若學佛者不能自覺上述現象,那就如同智慧不足的甲與乙要討論佛法,甲心存以「相用法」為前提而不提出來得共許;乙亦可能心存以「體」為前提而不提出來得共許。於是結果就是此二人「雞同鴨講」,討論不休而無結果。這現象,一直發生在各類佛法討論中......,我所提出的本主題,也仍適用這「共許與不共許的前提原則」!

現在,有緣的見聞者,您有打算發言什麼?而您的前提又是什麼?您認為,依於自己所設定的前提之發文,本人會認同此發文內容,與本主題之議題,有相關嗎?具有共許的前提嗎?......

嗯,共許議題是個不錯的思考點,不斷的反思它的意義,有益智慧的增長!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陀羅尼法之議題:無生、正覺與中節

解脫行者,久習成就故(註一),其可大約分幾階境界,與上
述本人所註釋之菩薩諸地相對映。

◆ 菩薩六地
  《華嚴經》(三種譯本: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四十華嚴
  )及《楞伽經》(亦是三種譯本),都有開示,菩薩六地
  能入寂滅。

  是「不時」可入寂滅,在二乘阿羅漢來說,仍可能有餘習
  ,但在菩薩乘來說,這就不敢肯定是否仍有餘習。但以不
  能達到七地的「念念覺」,所以,依理而言,仍有可能有
  餘習!

  「餘習」,這指未入「無餘依涅槃」之前,其所說的話,
  會令與其有不良因緣的眾生聽聞時,產生三毒習氣。以二
  乘阿羅漢舉例,如「畢陵伽婆蹉過恒河,敕女神截流開河
  (不比摩西分海差),而卻被女神小報告打到佛陀處之典
  故」。

◆ 菩薩七地
  念念覺。仍有心念生滅,但每一生起的心念都無三毒習氣
  ,所以絕對無餘習。

◆ 菩薩八地
  「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註二)

  典型狀況是《楞嚴經》所開示:「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依經文只能判斷意根已滅,意識亦不能生,這已達到《楞
  伽經》開示「無餘依涅槃」的境界(註三),註三經中只
  說涅槃而没有說「無餘依」三字,但卻是這意思。何以故?

  二乘阿羅漢無入「無住涅槃」的三昧能力(也包括般若)
  ,那就只剩「無餘依涅槃」及「有餘依涅槃」二種。而
  意識滅,對二乘阿羅漢而言這就是「無餘依涅槃」之含
  意。

再來!鑑於菩薩八地境界若不能達到,再說之後的果地佛菩薩
境界也没有意義,再此先暫停續論之後境界(自行至《華嚴經
》、《楞伽經》等了義經看詳細)。

---
本文真正的重點來了,就是在說明如何從因地發心頓修至佛的
果地覺,都不用變換方式的「陀羅尼」用功方式。

主述:當下須達到菩薩八地的境界!

  於此境界若還没入究竟涅槃時,是已發菩提心之菩薩
  ,那麼,這個菩薩當下住於何處呢?

  狂慧者,心性粗糙,尚未自在,連三果阿那含(或菩
  薩五地)是由持戒而入的功夫都不具足,卻學愚痴來
  呵佛罵祖......,這等狂慧的愚痴者,過去禪宗時代
  實在不乏少見。即便現今,其遺緒仍然尚留!

  二乘阿羅漢也有類似的狀況:「心性粗糙」。

  二乘二阿羅漢自云已斷五蘊,但佛偏偏於《楞嚴經》
  的五十陰魔之識陰區宇不同意此說!何以故?

  此類人心性粗糙,而不能自覺只證「有餘依涅槃」而
  不是佛菩薩的「無住涅槃」,是墮於自相共相、能取
  所取的二邊,見有生滅,不解無生,不是真自在者!

  也就是說,雖不再新造善惡業,但驅使既造業因與緣
  和合之力量,仍在不斷的相續作用(生滅),通稱之
  為「妄」!必須入了「無餘依涅槃」後,才能真正不
  再受業力作用。

  那麼,如何令自己「至少」維持(保任)在八地菩薩
  的境界呢?在下文「額外議題」有說明,八地境界除
  了「轉識成智」(是後得智,分有相、用、法三大類
  )不如諸上佛菩薩,其乃:

    ・立無住為體,其「體證(空性)」功夫已經滿
     足。

    ・立無生為體,則其斷四蘊(不含識蘊)的不自在
     已滿足。
  其「體」方面的功夫,已等同佛之果地覺(就想蘊而言「
  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之故,行蘊也不出現分段法執,執
  著相分種子而現行。現行就會顯化三界)!(智仍不足)

  那麼,這個要保任的相狀,它是什麼呢?

  如我現今所用:「
    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註五)
  」

  之前曾回答一法友問疑「无诸法缘起处是什么?」

  那時我已回答,並給予一從因地發心,直至佛的果地
  覺皆不變的陀羅尼(總持法)。

  方法很簡單,佛都在不少佛經中已開示,凡不知者,
  佛緣不足,而不能了知。

  試想:修行之目的為何?

  破無明的修行須經過二門檻:
  1、斷煩惱障,即三毒,即貪欲愛習(嗔怒怨恨是其
    一體之二面,一破入破),再加上愚執習氣!

  2、破煩惱障之後,又能破無明的塵沙惑,覺遍十方
    了知十方所有法,而破智障(理障)

  佛已如此清晰的開示,還能不知成佛方式嗎?當然能
  !但重點是,有緣見聞者本人,能否具正見,而了知
  持心或不持心於什麼相狀......,而已!

  所以,此法必然是「既斷煩惱障(事障),又能斷智
  障(理障)」的綜合法,而且又是可從因地發心至果
  地覺皆能適用的陀羅尼(總持法)。

  豈不聞《六祖壇經》不是有開示六祖慧能度化「慧明
  」之喻乎?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上述不就是八地菩薩的「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了
  義說法乎?!何以故?不思善惡時不動心念,這就是
  「比量」功能不用,以意識不生之故!

  但若不生意識......,這在因地豈不就與外道「無想
  定」相似了嗎?(下界境界者常不能分辨其差異,但
  上界過來人卻能明辨)

  這也是為何,不具般若,未如實知,而不具正見,且
  又没破下三結之未破見感之外道(無論僧俗),常墮
  入「頑空」而無法轉身之原因!因為,意識不再作用
  之故!

  如同古德所云:
     「莿棘叢中下足易,月明夜下轉身難」

  入了無想定,意識跡近於滅,連反省懺悔都没機會,
  又怎能有正見呢?這個頑空無想定,就是禪宗古德所
  說的「黑漆桶」(有時也用來指已入滅阿羅漢的斷滅
  境界,二者意識都停止,前者是暫伏,阿羅漢是永滅
  )。

  解決了這個「頑空無想定」,只要具般若,而一世壽
  命尚足,就遲早可達慧解脫阿羅漢果。一世不足,若
  已斷貪欲愛習,也近乎等同必證者,命終往生四禪五
  不還天,賴著到壽命盡時也能入無餘依涅槃!

  而這些,已跳過無想定窠臼,卻入了斷滅空者,是所
  謂二乘阿羅漢:生滅已滅,寂滅涅槃!!

  這時才是入菩薩乘之陷阱,很多二乘阿羅漢皆無法跨
  過,如《妙法蓮華經》會時之五千退席僧尼。

  煩惱障是一門檻,就算能過,那又怎能破初地至十地
  的智障呢?

  所以,此陀羅尼......實有不少方法,在《圓覺經》
  與《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與《楞嚴經》等了義經
  都有開示,如我之前上述,只是吾輩能否具法眼而能
  將各佛經加以做邏輯或因明的工作罷了?!

  囉嗦了這麼多,雖是法施,卻也同時在撰文過程中斷
  筆者的習氣,但也該是暫告結束了!

  最後的建議:

    陀羅尼要先看註六連結網頁,之後再看較詳細
    的註五連結網頁!

-----------------------------------------------------
◆ 額外議題:阿羅漢未破識蘊,何以能入無餘依涅槃?
-----------------------------------------------------
  其實,我有一好奇,好奇的是,若依《楞嚴經》為標
  準,二乘阿羅漢還未破識蘊,但何以仍可入無餘依涅
  槃呢?是否這個依據標準,就是「前七轉識不生」嗎?
  (意指,不妨礙第八識不能自在的種子繼續流動,但以
  不墮入三界輪迴之故,所以可證無餘依涅槃)

  《楞嚴經》揭示了一個可能,那就是「摩訶迦葉」久
  滅意根,仍能在無意識的狀況之下,可「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同時,其它佛經及禪宗諸祖與高僧大德
  亦同意極高境界是無念」(註四)。

  這代表達到八地境界,雖然已開始是「無功用行」,
  但其基本的無住功夫,在「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
  無心念產生狀況下,己經是「恒與定俱」(註一)的
  「同於佛之果地覺」。

  還有差別的,應只剩「後得智」(待轉識成智,是指
  待二識之「五八果上圓」)未圓滿而已,仍須學習並
  歸納十方所有法門,所以九地才名為「善慧地」,而
  十地已基本滿足可示現成佛的基礎,而名「法雲地」
  ,之後就進入等同如來的「似如來」之一生補處位,
  只等因緣成熟直接示現成佛!!



*************************************************************
名相說明
**************************
無生:中,没有產生,不可思議!

   其不是「體」,但亦不離「體」。吾輩之理解,卻常
   以「無生為體」,其實,上述二種說法都正確。它的
   狀況就像是「卦象」,它可不是固定、具體的的標示
   ,而是隨所問事件不同,而「象」之!否則就不稱為
   卦象,它是彈性現象之意義。

正覺:體,處於正確的覺之中,覺是否有生滅,通俗來說是
   「有」。但正覺時,有生滅嗎?....這是個大哉問!

   我的見解,這也是要視有緣見聞者「對體之定義」而
   定。

   若體乃無生,則無生滅。大圓鏡智則非「體」義。其
   乃「用」義,能映出十方所有相!也仍具有三藏,但
   佛已捨「妄」,所以稱佛為「真」。

   佛的抽象性功能,與眾生相同,差別是佛自在而不執
   者,但眾生反之。

   眾生具有妄、業、識,而佛所具是真、願、智!

   「妄」有業力而驅,「真」則有願力而度!至於識與
   智就是自在與不自在的差別。

   其實,定義「無生為體」是善法,它可攝受執著「常
   我」的眾生,其義又可達到斷除執著之功能。

   若無生為體,那麼就不必忌諱的去了知,佛之正覺亦
   不離生滅!只是佛乃自在者,罷了!

覺 :一種狀態。從眠至醒,從迷至明,從昏濁至清澄。

中節:《大學.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涅槃:見註三。

法迄巴註釋:
  未發只有一種,但《大學》中定義的「中」以佛法來看,
  它卻有很多層次。

  《大學》定義的「中」,它在佛法中只最少是阿那含果
  (相當菩薩五地),這裡先預定就是這果位,以貪欲愛
  習未發之故!

  而在這之後還有很多階次,如菩薩六地、七地、八地、
  九地、十地、等覺、佛地。(二乘阿羅漢之三昧力在聲
  聞約為七地,而般若劣;緣覺約為七地,而般若更劣)
  。


**********************************************************
註一
***********
【經文典故】大寶積經(看紅色關鍵字:如人學射久習成巧)


**********************************************************
註二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
註三
***********
【經文典故】涅槃定義
【經文典故】涅槃定義及勝法涅槃

菩薩乘對涅槃的定義是有四種,依《楞嚴經》對五蘊的
定義為準,若以「體」而非「相用法」為本位,經文重
復出現的「究竟涅槃」,都可想成皆是指已破五蘊的狀
況!而聲聞及緣覺,卻是識蘊中的最後二階,仍未破五
蘊。

菩薩乘與二乘根器之異在於:
◇菩薩乘於破五蘊之後,仍會繼續「轉識成智」而發菩
 提心(破無明之願),及度眾生的菩提大願。

◇而二乘阿羅漢則於命終,將如同冰塊之渙散,先變水
 ,再汽化,最後歸空。其實没真空,以未破識蘊之故
 ,只是二乘阿羅漢「明覺不足」而顯粗糙,不能了知
 還有更微細的第八識之「妄」還在生滅。


**********************************************************
註四
***********
【經文典故】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禪宗古德常說的「一念不生」四字,應源此經文。
---
另亦可參閱《六祖壇經》。


**********************************************************
註五
***********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命終前所現相,決定投生六道中哪一道

No. 997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卷10) T19, p0573c

摩揭陀國主阿闍世王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諸惡眾生入於地獄。云何得知誰人曾見。復云何知當墮餓鬼及與畜生。當生人天並誰人見。

爾時世尊告阿闍世言。大王應當一心諦聽我為王說。令王現前而得知見。

大王。當知若人命終當墮地獄有十五相。當生餓鬼有八種相。當生畜生有五種相。當生人天各有十相。

大王。何等名為當生地獄十五種相。

一者於自夫妻男女眷屬惡眼瞻視。
二者舉其兩手捫摹虛空。
三者善知識教不相隨順。
四者悲號啼泣嗚咽流淚。
五者大小便利不覺不知。
六者閉目不開。
七者常覆頭面。
八者側臥飲噉。
九者身口臭穢。
十者腳膝戰掉。
十一鼻梁欹側。
十二左眼瞤動。
十三兩目變赤。
十四仆面而臥。
十五踡身左脅著地而臥。

大王當知若有臨終具十五相如是眾生。決定當生阿鼻地獄。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八種相。當知必墮焰摩羅界餓鬼趣中。云何為八。

一者好舐其脣。
二者身熱如火。
三者常患飢渴好說飲食。
四者張口不合。
五者兩目乾枯如鵰孔雀。
六者無有小便大便遺漏。
七者右膝先冷。
八者右手常拳。何以故心懷慳吝乃至於水不與人故。

大王。若具八相。命終決定生餓鬼中。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五相現。是人決定墮畜生趣。云何為五。

一者愛染妻子貪視不捨。
二者踡手足指。
三者遍體流汗。
四者出麤澀聲。
五者口中咀沫。

大王。若具此五者。命終決定墮畜生趣。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相現。是人決定生人趣中。云何為十。

一者臨終生於善念。謂生柔軟心福德心微妙心歡喜心發起心無憂心。
二者身無痛苦。
三者少能似語一心憶念所生父母。
四者於妻子男女作憐愍心。如常瞻視無愛無恚。耳欲聞於兄弟姊妹親識姓名。
五者於善於惡心不錯亂。
六者其心正直無有諂誑。
七者知於父母親友眷屬善護念我。
八者見所營理心生讚歎。
九者遺囑家事藏舉財寶示之令出。
十者起淨信心。請佛法僧對面歸敬。言南謨佛陀。南謨達摩。南謨僧伽。我今歸依。若無佛世歸五通仙。

大王。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得於人趣中生。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種相定得生天。云何為十。

一者起憐愍心。
二者發起善心。
三者起歡喜心。
四者正念現前。
五者無諸臭穢。
六者鼻無欹側。
七者心無恚怒。
八者於家財寶妻子眷屬心無愛戀。
九者眼色清淨。
十者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我。

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生天。大王如是臨終善惡之相汝應當知。

時阿闍世王聞佛說已。竊自思念如來此說。為是實事為是虛邪。世尊具足辯才權說此理。

爾時如來知阿闍世王心之所念。即以神力令阿闍世見其惡相。忽有地獄苦器充滿。有諸獄卒執持苦具。無量眾生顛墜地獄如駛雨點。

爾時獄卒瞋目振威。指阿闍世而作是言。此是惡逆殺父之人。速當擒來付於阿鼻大地獄中而苦治之。時阿闍世聞是語已。極大惶怖身毛皆豎遍體汗流。遽從座起走欲逃竄。悶絕擗地都不覺知。譬如猛風伐無根樹久而不蘇。

乃以種種方宜救之漸得蘇息。連聲唱言。世尊。世尊。願賜壽命。願賜壽命。願賜壽命。如我今日無依無怙從今決定。歸佛法僧。

於是如來。還攝神力諸相不現。問阿闍世言。大王向見入地獄者諸苦事耶。

時阿闍世含悲答言。我今已見。世尊所說舉其少分。我向所見苦事甚多。如來世尊是真語者是實語者。世尊我於此身造諸惡業。今對世尊諸大菩薩。眾僧。大會。發露懺悔。止息諸惡斷相續心。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誓持五戒為優婆塞。如佛所說一字陀羅尼一切功能。以菩提心而為先導。從今向去。一日三時精勤修習。以此善根悉皆迴向一切眾生。

佛讚王言。善哉善哉。大王諦聽。我今為王說過去佛微妙伽陀。即說偈言

  若造五逆極重罪   發露懺悔罪輕微 
  永斷相續滅罪根   如壯夫拔連根樹

佛說偈已復告王言。大王當知。譬如團鐵投水沈沒。若為缽器置水則浮。

大王。有智慧人如彼缽器不沈苦海。汝造惡業合入阿鼻大地獄中一劫受苦。由汝有智發露懺悔暫入便出。如壯男女以手拍毬。暫時著地即便騰起。從此命終生兜率天。見慈氏尊便得授記。

時阿闍世聞佛說已心得淨信。以種種供具供養佛已還復本座。

當於如來說此法時。無數俱胝那由他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十三俱胝那由他菩薩。得隨順忍。

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略談解脫無明之體系

最常被談到的體系有不少,其中五蘊就是最常被談及的。以下是個人見解,不代表正確,只提供有緣人參考:

◆ 識蘊

  對於「五蘊」,本人的心得是,五蘊中的「識蘊」,
  雖然絕大多數北傳學佛人,說它是指「八個識」,但
  我「個人見解」,它是專指「第八識」而發。

  何以故?前七識是「轉識」也!悉從第八識所轉而生
  。第八識如大海,業力風吹而起諸波浪,於是前七識
  轉生!

  由於目前中文把識蘊所轉前七識,暨第八識本身,命
  名為「八個識」,於是又翻譯五蘊之識蘊名為「識」
  蘊,這就導致一般人「容易掉入」,所謂的「識蘊」
  是「含蓋八個識」。

  但我學佛法這麼久(三十多年),我怎麼看,這識蘊
  之意指,更適合專指「第八識」!從以下對其它四蘊
  的描述,見聞者應可理解在下何有有這樣見解。

  又,五蘊是解釋宇宙人生的「一個體系」,這類體系
  還有多種,是同時被傳佈,而彼此體系之分類法,不
  必然皆能一對一的等同,彼此有增減之處,乃至「扞
  格」之處也有在!

  例如:四諦、十二因緣、戒定慧、四念住、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六波羅蜜、七覺支、八正道
  、十二入、十八界。五蘊亦是這類的分法之一。

  另有較大規模的小乘(俱舍論、成實論)的七十五法
  ,與大乘的百法明門論等。


◆ 行蘊

  敝人認為,它是第八識之見分,亦是第七識(末那識)
  成立的基礎。

  行蘊的產生,來自「妄」的「相續生滅」!
  所以,基本上吾輩可把它定義為第七識。


◆想蘊

  敝人認為想蘊應把它當成第六識(意識)。無意識又
  誰來想呢?


◆受蘊

  受有二類:身受、心受。這是地球人類的分法。到不
  同世界,應會有不同的分法。


◆色蘊

  色亦分有質色、形色。前者是欲界狀況,後者是色
  界狀況。所以,我常做以下的形容辭。

  無色界:無形無質無色。
  色界 :有形無質有色。
  欲界 :有形有質有色。

  若以新時代科技(靈科技,外星人科技)來看,一
  切都是不同的「震動頻率」!

  依上述靈科技來看,所謂「維度」,不是現今科學所
  理解的長、寬、高、時間......這樣來分維度的。而
  是每個維度是不同「震動頻率」之下的現象,這指它
  們都有「生滅」!

  波的震動,就是一上一下!上則生,下則滅,如此反
  復!依此上下現象,而說一上下(生滅)是xx。

  xx 是時間單位。它可為年、月、日、時、分、秒...等
  等的單位。

  把不同世界(三界內的各類維度的銀河系、太陽系、
  行星等)拿來一起比較,依不同「震動頻率」的單位
  ,就更能理解這個「維度」意義。

  例如,欲界忉利天一日夜的單位,是人類世界一百年。
  阿彌陀佛世界一日夜的單位,約是本銀河系一生一滅(
  約480億地球年)。

2019年9月25日 星期三

佛還有生滅現象嗎?


 ・參閱「涅槃之定義」中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經文。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統論:自性、如來藏、佛眾生之真與妄

◆ 緣起

吾輩所觀察到的宇宙、人生的各類現象︐常會發現「二邊對立」狀況︐如長短、寬窄、高低、快慢︐...如是等等︐皆是二邊對立現象。
  佛法給人之了知︐也不離此二對立現象!

没錯︐此文就是在談眾生的如來藏。佛由眾生而成︐亦是在談佛性。

另還要談的是佛與眾生之差別相︐其說法就歸於真與妄。佛乃真︐眾生乃妄。

以及︐介於二對立之間的第三現象(六地及以上菩薩)︐這還頗與老子《道德經》第42章所說的類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所理解︐道這個字與「妄」之意義比較接近。反而與「如來藏」不同
 何以故?如來藏無生滅︐不生一、二、三之故。能生滅的是「妄」。


◆ 自性

我自思惟多次︐何以大乘佛法會立出「常、樂、我、淨」︐這種「有些駭人聽聞」的說法呢?

像我這類思惟者︐相信從佛開示至大乘佛法開始︐就有不少人就有相同思惟的現象發生。

於是︐佛法主張之繁衍至今︐雖有不少宗派︐歸攝仍不離「空有」的二種眾生所習知之對立現象。

空的是「畢竟空」的主張;有的是「勝義有」的主張。


➤ 畢竟空

畢竟空主張的是︐一切所知︐皆是眾生當下的「妄想執著」所致!它如空華、水月︐本身不存在︐而其存在是眾生妄想執著所產生︐更說明眾生就是妄執著之本身(變相)。

例如精神病者︐他們說看到二個月亮︐但正常人卻只看到一個。然後︐精神病人又說「第二月」被天狗吃了︐因此精神而影響到眼睛看不到第二月存在。乃至︐仍然還看到月亮︐他們只是「因精神錯亂」而在胡說︐所謂「胡言亂語」!

像上述這類精神病人的說法︐在《圓覺經》中就有很了義的「空華喻」之開示︐乃至《楞嚴經》亦有「演若達多喻」的開示︐若有疑此「眾生之妄想執著」的說法︐請參閱彼二經。

當一台超級電腦︐發展出類人的AI能力︐可與人對話︐若在網上與其對談︐現今科學家的調察統計︐有超過八成以上的人不能發覺異常︐即便發覺對方有異常︐「不經過提示」也少會認為對方「不是人」!

當「AI人」「自覺有我」時︐也許會產生與人類一樣的「思惟」:我是誰?

若這個AI的能源消失了︐它也死亡了︐那些曾經令它「可思惟」或說「自覺有我」的能力也跟著消失了︐其曾經因「自覺有我的意識」所發表的所謂「我的xxx」這類言論︐對它本身或對其同類︐還有意義嗎?

再怎麼美好的形容AI超級電腦的表現之辭︐在它的電力消失時︐對其本身都没意義!!如是理解之後︐那麼︐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或具意識的眾生︐凡有能力「自覺有我」︐這個「自覺」是「必須嚴肅的去當真」嗎?

畢竟空的主張︐就是在告知有緣人︐所有一切︐乃至「自覺有我」︐都是您自己的「妄想執著」︐因為︐您就是「妄想執著」的本身(變相)!!

如彼AI超級電腦︐能做到人類能於網上所做的一切事︐乃至做的更好︐例如人類下棋輸它們(這是事實)︐算數更快(這是事實)...等等各類人類所不及的事︐而一旦「電力」消失了︐其所謂「自覺有我」......︐還有意義︐還能存在嗎?

乃至︐依能源供應的AI生化人︐主張有「人權」︐其六根能達到的效率都比人類更好︐但能源失效之後︐這個「自覺有我」的生化人又存在哪裡了?又有何意義了?眾生的處境︐就如這類的AI超級電腦︐或須能源供應的AI生化人。

畢竟空的主張︐就是在告知有緣人︐所有一切︐乃至「自覺有我」︐都是您自己的「妄想執著」︐因為︐您就是「妄想執著」的本身(變相)!!

這也是《楞嚴經》開示的「如是迷因︐因迷自有」之意義!!(建議閱《楞嚴經》時︐要查這個關鍵字︐看上下經文︐徹夜理解「我、妄」的真正意義)

小結:
  超級電腦上的所有軟件︐其功能有無量種︐無論功能如何、
  效率如何︐一旦其存在的本質(電力)消失了︐這些森羅萬
  象的功能︐也都没意義!

  反思人類本身︐亦何嘗不也是依「業力」而存在︐才輪迴於
  三界的嗎?而業力本身︐就是執著習氣︐亦是「妄的變相」
  ︐乃由六根執著六塵所積集滋長︐又名為「心」。
  (建議參閱《解深密經》)

  没錯!您把一切的妄想執著都捨離之後︐您當下就是有餘依
  涅槃的阿羅漢︐當命終時︐就會進入無餘依涅槃︐而不再輪
  迴於三界。

 (以上是二乘根器︐菩薩乘根器會再乘願入輪迴︐以度化有緣
  眾生入無餘依涅槃。或成為與自己相同的另一個菩薩!)


➤ 勝義有

勝義有主張的是︐有一永不變化的常存在︐它没生滅︐而且十方一切都因它而存在。如同萬物依虛空而存在︐不能因為無法觸摸到虛空︐而說虛空不存在︐如來藏之常亦然!


➤ 綜論

其實︐勝義有與畢竟空二主張是可融通的︐只是有緣見聞者您本人︐是否有這融通的智慧罷了?!

而此二者之融通目的︐主要目標仍是在度化眾生!如《妙法蓮華經》開示:「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知」。也就是說先順其當下執著(自覺有我的執著︐或執常)︐而後再破除其執著︐

這(度化眾生)也是我之思惟何以「佛立常樂我淨」之原因所在。因為︐眾生無智︐只依其現前所知是「我存在」︐具智的則再進化主張「必有常存者」(這也是外道主張上帝存在之原因︐皆出自眾生的妄想執著)︐為了攝收這類執常眾生︐所以立有如來藏!

可笑的愚痴眾生︐還真吃這一套!!

豈不知︐「如來藏」是無生滅之意義。如同給無知小兒大鈔︐因為小兒無知而非常感謝您本人(如佛菩薩)︐卻不了知這大鈔上卻印著「遊戲用樣本」五字。

眾生的愚痴︐乃其執著︐是在粗糙的現象上而產生的。當看到所給的是大鈔就以為真鈔;當看到所給的是黃色葉子就以為是金葉。卻不知大鈔是遊戲用紙︐金葉是秋天落下的黃葉。因為眾生心性粗糙而無智︐為了含攝眾生之故︐佛說無量法門︐以對治無量眾生的習氣︐其中就有對治執常眾生︐而立「常樂我淨」之法。

即便佛菩薩的善巧方便而立常、空之法︐對於真正開悟佛法者︐亦可融通此二相反的佛法為一︐而不悖破執著之目的。

 常是本體︐本質無生︐是勝義有;無常是相︐相則生滅︐其畢竟空!

相有生滅︐用亦生滅︐法亦生滅︐故智者「立志以無欲為體︐無所住為用︐每用皆破無明</a>」

吾輩可以這樣設定︐的確有一常而不變、無生滅的存在︐稱其為常︐這在《圓覺經》中是以「如來藏」三字來形容。

而此如來藏既然無生滅︐那麼︐十方世界、眾生、業果又怎麼產生的呢?......《楞嚴經》就開示了方法︐它說:「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看︐多麼巧妙的設定吶∼∼

  是妄之故︐而產生了十方世界、眾生、業果!

性覺︐必然是明、通、圓︐而不暗、塞、缺︐這裡性覺本義︐是「無生滅(如來藏)」之含意。既已無生滅︐說其明通圓︐已是剩語。

不過︐又為了度化眾生之故︐所以佛就必須說法︐而其說法就會有某些形容用辭︐性覺二字即此形容辭(若此二字有錯誤︐須歸於翻譯者的惡業︐所以︐起心動念都在造善惡業︐不要愚痴的以為在行善而招得惡報︐那是您個人的錯誤所致。如把淡水魚放生到海水︐這是放生嗎?我說:這是在放死!)。

此性覺亦具有延伸義︐是指佛的性覺︐所以其必明(阿羅漢果皆具「明」︐於菩薩乘則常以「智」來形容)︐其用來與眾生的「自覺有我」之「非正確的自覺」相對應。

性覺︐是元本無事︐但忽然有了「明覺」的自覺︐也就是「自覺有我」的現象︐佛開示此類現象是「妄」!而這個妄的產生原因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這個說法︐又是另一個美妙的設定吶∼∼

  若您不迷︐那麼您就是佛︐而您若不是佛︐很抱歉︐您就是迷了!

就算是十地菩薩也被佛說成「極微細所知愚」︐更何況是輪迴的眾生呢?!

妄的產生︐在於你當下就是妄的本身︐是其變相︐如水所變成的冰椅、冰桌;如金塊所鑄成的金碗、金筷︐雖然有無量的變相(眾生亦有無量的種類)︐悉皆不離其本質的水金(妄)!

於地水火風的元素來說︐初始它們没有人類意識之「自覺」能力︐所以︐妄的初期現象可說純物理現象。

然後︐經過不斷的排列組合︐於世界部份︐就產生了「平等」力場︐它被稱為風輪。也因這類的不斷排列組合︐眾生部份最後就演化出十二大類的眾生。有無意識的(無想羯南)也有具意識的︐而自知墮於輪迴的眾生。

簡單結論:
  未成佛前︐一切悉妄!


◆ 如來藏

性在作用

中文字造的恰當︐「性」是「心+生」︐心生出某事︐這現象就是「性」。這也很好的形容眾生之存在原因︐乃在於「性」︐有時稱為「自性」。

那麼︐「佛性」二字又如何解釋呢?

其實︐這是通俗的習慣用法︐比較適當用法是「佛智」二字。何以故?菩薩六地及以上聖人︐都已「轉識成智」︐菩薩自八地開始就已經「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此時就具有《楞嚴經》形容摩訶迦葉之能力「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依心念」!

若佛菩薩能「不生心念」都能做事了︐心已能不生︐云何還能用「性」這字來形容佛了呢?所以我說「佛性」二字是通俗的習慣用法︐......而已!

如來藏︐此三字意義嚴格來說是與「自性」、「性」的含意不同。有性之處︐必有生滅︐而如來藏是無生滅之意義。若能不把此二辭混用︐則善!若要混用︐建議還是要像我一樣︐稍為解釋一下︐以免現代人的文學素養不足︐意識思惟又不清晰之下︐混淆了此二辭之意義。


◆ 佛眾生之真與妄

之前已解釋了「妄」之意義︐與妄相對的︐就是「真」。

其實︐說真與妄相對︐這有點不恰當︐最恰當的是「無生」二字。所以︐有時「真」之意義就等同於「無生」。

但在現今的「二邊對立之習慣用法」中︐卻把「真妄」一起同列、同述、對比。

現依依習慣用法來說︐佛有真、願、智︐眾生乃妄、業、識!

眾生之存在︐皆由妄而成立︐眾生本身就是妄的變相︐所以「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眾生在妄中︐所以眾生受業力(亦是妄的變相)所驅使而輪迴三界。

眾生在妄中︐其所依的是八個識之作用︐所以識有生滅。

佛之存在︐皆由其能自在而成立。自古有「真人」之說︐來形容能自在者︐現今依此古語的習慣用法︐而稱佛為「真」。

佛在真中︐所以佛不受業力驅使︐能自我決定是否要受業報(眾生之時所造的善惡業)︐所以佛有度眾生的「願」。

佛在真中︐已不再受識的拘束︐雖不離生滅︐但已「轉識成智」不再用識名來形容佛。所以︐佛有四智!

復誦:
  佛有真、願、智︐眾生乃妄、業、識!


➤ 另釋

⏺妄的變相
  妄演化成二大類︐一是輪迴眾生的三毒習氣︐稱為思惑;
  一是六地及以上菩薩的生滅不自在︐稱為塵沙惑。此二者
  統稱無明︐或無明惑。

⏺八個識
  《楞伽經》(共三譯本)中開示︐佛立八識︐簡說有二識:
   現識、分別事識。

  不同譯本也有說三識︐增加一個「真識」︐這多出來的不
  妨害原述意義︐如同密室只有二人對談︐若要強說另有「
  虛空」存在才能對談(聲音須藉虛空中的粒子傳送)︐也
  是口以地∼因為「真識」(虛空)乃無生滅之意思︐有與
  没有︐都不影響所述意義。

  第八識有三名稱︐在輪迴眾生來說︐有阿賴耶識之名︐但
  若已斷三毒(二乘阿羅漢果︐菩薩乘六地)就轉其名為「
  異熟識」。

  這意指︐不再造新業因︐但舊業因仍存在︐於未來可能遇
  緣而異熟受善惡業報(如釋迦牟尼佛的三個月馬麥報)︐
  所以名為「異熟識」。

***************************************************
建議參閱:
 ⦁ 畢竟空勝義有,與入無餘依涅槃方式

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無住涅槃之頓修方法

自心本空,觀它豈不是頭上安頭?所以只要心念不生,隨順此清淨明覺,
>了了無生,便是心在清淨寂滅正位,何須再生一心而觀之??
復:

要说明︐欲达到心念不生︐如我所知这是八地菩萨的境界︐這對輪迴眾生來說︐近乎不能達成!

如眾所知︐吾辈修行若不是用意识︐就是用第七识(行蕴)的习气去用功︐这二者都不免生念的状况。但閱《楞嚴經》又開示︐要進趣菩薩乘有二決明晦︐首先就須審查「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那麼︐若因地發心與果地覺(佛地之「自覺聖智究竟之相」)相同時︐那個修行方法是否就能達到菩薩八地的「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境界呢?其實︐八地菩薩所證法身與佛地可說無異︐若有差異就是「三昧」︐或說「智」不同!

那麼︐吾輩要一悟即至佛地︐或時時保任在佛地之果地覺︐應該怎麼用功呢?

其實︐不說佛法︐華夏老祖宗就已曾經開示過了︐《禮記.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什麼叫中道?......未發才是中!云何既發之後的應對方法呢?那就是須「符合中節」︐也就是「無欲」!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說明:此段經文中的「欲」字︐歷代對其句讀位置有不同見解!)

看吧︐不必佛來開示︐上述「老子」《道德經》早就已開示了成佛的修行方法︐只是輪迴眾生墮於貪欲愛習而被自己矇蔽不了知罷了!

有人會說︐那麼用「無欲」的功夫︐應該也能成佛︐為何華夏没有佛出世呢?

豈不聞《金剛經》開示:「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是說︐用同樣方法︐依當事者的根器、習氣、 精進狀況...等︐及今世的業報影響︐會證到不同的果境!如同上一樣的課程︐每個人的領悟結果就不同。

修行方法無好壞︐最好的方法是最適合自己的法門︐但一般來說︐用意根(習氣)方式來修行比較省力︐我在歷次的發文中也有提及此事。這類方法︐通稱是「頓修」!用意識方法︐則常是「漸修」法。

了義菩薩乘的頓漸修方法︐在《圓覺經》中有開示︐有緣見聞者請予以詳閱!

最後︐我一直提倡一個陀羅尼︐有興趣的法友可參閱: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正定與無想定的分辨

>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發呆又叫走神,是不是定?
>請問:如果將這種狀況保持著,是不是就是定?
復:
  是否「定」,這狀況有微細分別,如下。

● 無想定
  若進入的狀況已一小時,而自覺才剛進入此狀況時,稱為
  「清醒」(實際上沒入無想定)。此時,若狀況是「不知不
  覺,類同無夢的睡眠」,這種狀況可稱為「定」,但極可能
  是「無想定」。若定境深厚,已曾入非有想非無想定,則有
  可能所入的是「滅盡定」。

  若已墮入這個「外道無想定」,且此時死亡,則投生入四禪
  無想天,壽命雖然很長(五百大劫),但如同前念時間是夜
  晚,而後一念清醒,卻陽光正灑在窗簾上,已是隔日清晨!
  ......請自問:入這種定有意義嗎?

  這還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壽命終了出定時,如同人初醒
  時有種似乎了知又不清醒的「迷糊感」,這叫「曚昧」,
  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壽盡出定就須輪迴投生,而意識卻
  曚昧之故,更多是投入這類曚昧心識的「畜牲道」!......
  真是有定有災難,無定更幸福!


● 正定
 與無想定不同的,是進入此狀況,自知當下正在此狀況(五種
 自在功夫之「觀察自在」),而且「心念不斷」,也就是說,
 仍有心念生滅,而不似睡著了什麼都不了知(無想定)的狀況。


 正定,只是心緣一境的狀況。此時,絕不會出現「意識無知」
 的現象(除非入滅盡定,或入無想定),即便所入是「無色界
 的空無邊處定」,也仍然有心念了知一切空曠無邊,而不是無
 知!這是五種自在的功夫。


 至阿羅漢的空三昧時(不是滅盡定,亦不是無餘依涅槃),
 也仍有心念生滅,了知自己「無欲生念」的狀態,此時
 「心念已渺」,近乎不生但仍然還能生起又消滅。


 心念的消失,只有達到菩薩八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的境界才會出現。


 這如同心念是由塵沙飛起的風力,如動漫一般,凝結化成一
 面大圓鏡,由主動的起風之力,化成被動的映照之力。以大
 圓鏡不動故,所以八地稱為「不動地」,但其映照之力(生
 滅現象)仍沒消失,除非棄捨利度生之事業(退心),而入
 究竟涅槃(等同阿羅漢的無餘依涅槃)!
 (參閱「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正確的禪定,心念都沒有消失,只是因為更專注而入微,從
 眾生所觀察的世俗現象,再進入觀察自己呼吸漸微,以「專
 注故(一心)」而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至阿
 羅漢果地位。


 菩薩七地時,心念仍然還有生滅,所以七地菩薩是「念念覺
 」的境界,如《華嚴經.十地品》所開示:「念念能入寂滅
 而不證」。只有菩薩八地證得「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才會
 出現無念現象。


結論:
 1、正定,並不是無心念或無知,那是「無想定」!乃至是滅
   盡定(此定也是正定)。

 2、即便入於無想定中,行蘊的驅力(業力運行)仍未消失!
   入定當事人無知,也仍須在壽命終了時(出定)繼續墮
   入輪迴中,而且,更常墮入「畜牲道」中!



◆ 同時參閱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