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三種譯本)開示﹕
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
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
滅。
識的生滅快到...,我個人都認為比意識了知還快,雖然沒有佛經這
麼坦白的指出意思,但,卻有各類經文可佐證。如《楞嚴經》云﹕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本。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試問﹕意根已滅,意識亦不能生,摩訶迦葉以什麼能力可了知耶?
這段文字把「心念」與「意識」等同了,這......,實在不是適合
的翻譯。
但仍可見,了知的功能,應「不惟具有意識之比較功能」,它比意識
還微細,最好的說法是隸屬於「心」(第八識)的層次,說成「心念
」更恰當。
「念」是今心,當下心的住相(反射)就是念,這大約是人類目前所
知最細微的生滅,可惜翻譯時搞砸,把「心念」二字嵌了進去.....
所以可猜測,意識之察知時,應該是由若干心念所組成才具有察知這
類亦含蓋比較功能的現象,而摩訶迦葉之了知,若没翻譯錯誤,的確
不因心念,那麼就還有比「心念反射」(應該把它理解成「圓鏡現影
」能力才適當嗎?)更微細的狀況,使得摩訶迦葉具有了知能力。
剛好,我恰巧知道還真有這能力,在「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的經
文中顯示出「
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
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
化」。
上述經文,與《楞伽經》開示諸識二種生住滅,合在一起理解,可判斷
出,了知的能力,可細微到每一識的生、住、滅程度,它的「產出了知
結果」,估計來自於與以下相差不多的過程﹕
電腦CPU藉由二暫存器來做硬件邏輯判斷,而得出
此二暫存器中,哪一個的數值比較大?
當上述結果得出,並於屏幕上顯出時,此流程的傳輸(生)、呈現(住)
、刷屏(滅),就相當於人類的意識生住滅。
略整理一下(有一些没在上述文中講解)﹕
識(智)之生住滅相
> 識(智)之現量直接反射(或等同「識之生住滅相」,
相對佛來說就是大圓鏡智的映射)
> 心念 (見註一)
> 第八識見分執著(即七、八地境界平等性智,。對眾生而言
是第七識本身)
> 痴的習氣
> 貪瞋的習氣
> 意識現量境 (習氣之微細,應該列在意識各種境之前)
> 近乎不分別的直覺
> 意識了知(心念反應。估計須幾個識生住滅才能產生。了知之過程
,如同電腦CPU得出比較中哪個暫存器值比較大)
> 意識比量境(傳統粗糙的比較、分別能力)
識生住滅、見分、心念、直覺、分別、了知、分別等各種反應的次第,這
還不是現今醫學技術乃至科技,所能分別出彼此關係時候,但估計大約與
上述次第相關。
*************************************************************
註一
****************
把心念排在末那識之思的前面,是依六地菩薩能入寂滅,卻不能念
念入,而七地菩薩卻可達成,這顯示心念在此二地之中有分層次。
這也顯示,心念之生滅,比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還要
微細。因為,五遍行只能存在有餘依涅槃的境界之內,也就是即便
三毒已斷,若沒入無餘依涅槃,仍然還是有五遍行的餘習存在。
那麼,七地菩薩念念覺,是否仍有五遍行的習氣嗎?我認為不會有
!因為,每個心念都已能無住而入寂滅,所以不會有漏而有「偏計
所執」或「依他起」的餘習存在(六地及阿羅漢才會有)。
這種寂滅,不是二乘的涅槃寂滅,反而應歸類於大菩薩的「大般涅
槃」領域,此所以七地菩薩能證無生法忍之原因吧!
又例如《楞嚴經》中所開示的「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的境界,就是屬於不可思議的大般涅槃之列
。
我現在反而好奇七地至佛地中間還有五個層次,自七地開始就已踏
入這種大般涅槃領域,那麼,五個層次的境界又不同,豈不是意指
「了知」在這領域也仍有層次的?!
因為上述「了知於大般涅槃有層次可能」的現象,於是我本人就有
了﹕究竟佛及第八識執藏功能失效的猜測
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自覺現今境界
自覺今日已入xxxx(慧解脫路,非俱解脫路),何以故?
1、已對所有一切不再感興趣
2、對女人也一樣不感興趣
不過,仍未斷貪欲愛習、也包括瞋習。
---------------------------------------------------------------------------------
2021-04-04 自述:
---------------------------------------------------------------------------------
2019-07-07 出家自述:
---------------------------------------------------------------------------------
2019-07-05 自述:
1、已對所有一切不再感興趣
2、對女人也一樣不感興趣
不過,仍未斷貪欲愛習、也包括瞋習。
---------------------------------------------------------------------------------
2021-04-04 自述:
---------------------------------------------------------------------------------
2019-07-07 出家自述:
没想到進步這麼快,前陣子觸緣已漸消習氣,已潛出家心願,於前二日才自述過一次,述歷月來的心得,07/05才心想是否該出家專修了?心念嬝繞至昨夜就已決須出家,至今日某網友善緣問「本願」時,決定公開自稱為出家人!
剃除心中煩惱絲,依於十方諸佛而為師,持戒於涅槃,
立志於十方無量佛菩薩菩提願,常行十波羅蜜道,
是為勝義僧!
本字法迄巴,號為無量願清涼菩薩!
2019-07-05 自述:
三層菩薩行:
⦁ 保 任 :內無所欲,外無所住 (果地覺)
⦁ 菩薩行 :依願隨緣了業 (菩薩行誼)
⦁ 轉識成智:處事以智 (行的累了,效率不佳,是該放手就直接放手而不執著)
------
凌晨閱《佛說未曾有因緣經》至「修菩薩道所應行法:十波羅蜜」有感,自覺習氣又薄了一分!
死,是一定會到達,那麼我活著是為了什麼呢?若不篤實用功,就會於恍忽間不察,而被七情六欲(貪嗔習氣)給轉走,遺忘活著之目的。
看了上述經文時,覺得很溫馨貼切,字字都能體會並認同,恍如當下「立志」斷無明,必可斷無明!而修行用功方法就是這個方便。
其實無論是用哪一種無為法,頓修也好,漸修也罷,都會經過不同境界。頓修如乘飛機,它再怎麼快,不經陸面,也仍是要經過同樣的空間!
二者的差別在心量、根器,上根利器者,於因地發心就同於果地覺,頓漸修及用什麼方法,都不改其無欲心(淨覺心)之保任(即內無所欲,外無所住)!
雖基於無欲心,而無所住於六塵,但已發菩提心的菩薩,仍然會「依願隨緣了業」的而「用智做事」去行願!
而做事的智慧上,遇到情緒的影響或肉體的影響,例如疲倦了,就「處事以智」而把所做事停止。雖然停止,但基於「內無所欲,外無所住」的陀羅尼之故,並不生可惜没做完的情緒,乃至因此會失去數百萬金錢之類的貪欲愛習反應!
若有上述的三毒習氣,那就是功夫用的不夠力(被三毒習氣給影響),須再精進的反省、修行!十波羅蜜就是不錯的方便法!
上一次有相似今日感覺的是2002年破見惑時,那時是整個壓力完全被釋放,輕安了三日。而今日雖然亦有輕安,卻很短暫,只有數十分鐘,時間這麼短,是否因為自己的習氣已變薄的緣故?!
我自思,十波羅蜜這類的經文,也不知看過幾次,為何這一次卻特別親切,這與近月對執著(死亡)的釋放或有關係,因為更能放得開了(指習氣)!
於是我更不執著,更能捨離。試問所有人、時、地、事、物在臨死前還有幾個愚痴人會放不開呢?修行人應該都已準備好要走了,更不可能放不下。既然已部份放下,乃至都已準備全放下,活著,還會有多大的障礙、煩惱呢?......於是必有輕安自然發生,尤其在觸緣時!而像我這類觸佛經法緣的反應,就難免會有更大利益了!
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何謂無念?
>請教:何為無念?
>六祖壇經所說無念,我的理解是,無貪嗔痴諸等之念。
復﹕
若純就《六祖壇經》中的文字來說,若樓主法友心量向大,所說
即是。
若心量等同二乘,則所說則非,何以故?六祖惠能不是從二乘角
度說無念之故。
若跳出《六祖壇經》,依十波羅蜜、十智及佛的各種三昧能力等
菩薩來說﹕
⏺菩薩六地當在有功用行的心念生滅中。
⏺七地則念念覺之常覺不住,雖能自在,亦不離心念生滅。
⏺直至八地才達「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境界。
試想﹕如同《楞嚴經》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
念。此時了知能力非心念而生,又無意根更無意識,此時
才真正進入無念的境界!
雖然菩薩境界相比二乘而較殊勝,但六祖所說法卻是頓修法門,
如同《圓覺經》開示的「如來因地法行」,本來無生,至果地時
也依然無生!頓修法門因地、果地但是同一法,稱為無為法!
《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參閱以下經文﹕
‧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六十卷華嚴經)
‧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 八十卷華嚴經)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六十卷華嚴經)
>六祖壇經所說無念,我的理解是,無貪嗔痴諸等之念。
復﹕
若純就《六祖壇經》中的文字來說,若樓主法友心量向大,所說
即是。
若心量等同二乘,則所說則非,何以故?六祖惠能不是從二乘角
度說無念之故。
若跳出《六祖壇經》,依十波羅蜜、十智及佛的各種三昧能力等
菩薩來說﹕
⏺菩薩六地當在有功用行的心念生滅中。
⏺七地則念念覺之常覺不住,雖能自在,亦不離心念生滅。
⏺直至八地才達「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境界。
試想﹕如同《楞嚴經》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
念。此時了知能力非心念而生,又無意根更無意識,此時
才真正進入無念的境界!
雖然菩薩境界相比二乘而較殊勝,但六祖所說法卻是頓修法門,
如同《圓覺經》開示的「如來因地法行」,本來無生,至果地時
也依然無生!頓修法門因地、果地但是同一法,稱為無為法!
《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參閱以下經文﹕
‧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六十卷華嚴經)
‧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 八十卷華嚴經)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六十卷華嚴經)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念佛中修止觀
>念佛一會老是想睡覺,平時沒這麼多覺啊
復:
(1)若是生理性,樓主先去睡個大覺之後再來念佛。
(2)若是心因性,須注意念佛技巧,使「口誦時,耳根須專注在佛號之上」
,若是默誦,則「佛號心念生時,第二心念亦專注在佛號之上」。
若上述太專注容易昏睡,那麼「後續心念,須做觀(毗婆舍那)」,
觀察到有佛號生起、消滅,乃至體悟「正在觀察」中,而自己念念都
須在「於所觀察的現象俱生」,這指「佛號生起時,當下立刻察知佛
號已生起」。
「毗婆舍那(觀、禪那法)」的用功方式,主要有二項:
A、於用功前先悟佛知見,了知本來無生,所有生滅是自己正在
妄中。所謂「妄」,如空花、水月,本不存在,只是被輪迴
眾生之「遍執習氣」而給執著它存在。
B、於用功時,須在「念念之間」於觀知時,而皆無所住,若當
下無所住,即是當下念生之後「而能不相續三種緣相(世界
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那麼就有「藉此觀察因緣
」觸機,而一悟至佛地!
何以能一悟至佛地呢?本來就已無生之故。無眾生輪迴,無
心生法,無佛可證,始知過去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
亦如電。
上述第一項是修止,無法斷輪迴、破無明,除非已先悟淨圓覺,而持淨覺
心用功。
上述第二項是修觀(毗婆舍那),即便於凡夫定亦能解脫輪迴,是謂心解
脫、慧解解,成就阿羅漢果,若本已發菩提心,則不證二乘果位,直接向
上破無明,於無明破時,始了知無無明可破,「本來無生,而妄見生滅之
故」。如《楞嚴經》云: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本來無事,卻於當下以為有「明覺」,而因此生出
三種相續:
● 世界相續(十方宇宙)
● 眾生相續(各類生命體)
● 業果相續(輪迴業報現象)
最後,再給有緣見聞的修行者建議,無論是修禪宗、禪定或淨土宗,功夫
須時時在六根門頭上都能用的來。若您用不來,須請教善知識!!
畢竟,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也仍然在用同樣功夫(不單閻浮提眾生只去達
到「一行三昧」)。欲行「一行三昧」之前,應該先具「一相無相」的領
悟,乃至入「一相三昧」的功夫。
理知「一相無相」,無有得三昧者,亦無輪迴者,心佛眾生不二之故,是
本來無生之故!如《圓覺經》開示: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名輪迴眾生!
所以,智者修行時,知過而不墮入無明,是則無咎!
※建議有緣人同時參閱: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復:
(1)若是生理性,樓主先去睡個大覺之後再來念佛。
(2)若是心因性,須注意念佛技巧,使「口誦時,耳根須專注在佛號之上」
,若是默誦,則「佛號心念生時,第二心念亦專注在佛號之上」。
若上述太專注容易昏睡,那麼「後續心念,須做觀(毗婆舍那)」,
觀察到有佛號生起、消滅,乃至體悟「正在觀察」中,而自己念念都
須在「於所觀察的現象俱生」,這指「佛號生起時,當下立刻察知佛
號已生起」。
「毗婆舍那(觀、禪那法)」的用功方式,主要有二項:
A、於用功前先悟佛知見,了知本來無生,所有生滅是自己正在
妄中。所謂「妄」,如空花、水月,本不存在,只是被輪迴
眾生之「遍執習氣」而給執著它存在。
B、於用功時,須在「念念之間」於觀知時,而皆無所住,若當
下無所住,即是當下念生之後「而能不相續三種緣相(世界
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那麼就有「藉此觀察因緣
」觸機,而一悟至佛地!
何以能一悟至佛地呢?本來就已無生之故。無眾生輪迴,無
心生法,無佛可證,始知過去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
亦如電。
上述第一項是修止,無法斷輪迴、破無明,除非已先悟淨圓覺,而持淨覺
心用功。
上述第二項是修觀(毗婆舍那),即便於凡夫定亦能解脫輪迴,是謂心解
脫、慧解解,成就阿羅漢果,若本已發菩提心,則不證二乘果位,直接向
上破無明,於無明破時,始了知無無明可破,「本來無生,而妄見生滅之
故」。如《楞嚴經》云: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本來無事,卻於當下以為有「明覺」,而因此生出
三種相續:
● 世界相續(十方宇宙)
● 眾生相續(各類生命體)
● 業果相續(輪迴業報現象)
最後,再給有緣見聞的修行者建議,無論是修禪宗、禪定或淨土宗,功夫
須時時在六根門頭上都能用的來。若您用不來,須請教善知識!!
畢竟,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也仍然在用同樣功夫(不單閻浮提眾生只去達
到「一行三昧」)。欲行「一行三昧」之前,應該先具「一相無相」的領
悟,乃至入「一相三昧」的功夫。
理知「一相無相」,無有得三昧者,亦無輪迴者,心佛眾生不二之故,是
本來無生之故!如《圓覺經》開示: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名輪迴眾生!
所以,智者修行時,知過而不墮入無明,是則無咎!
※建議有緣人同時參閱: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功夫使用之目的及注意事項﹕
功夫使用之目的在於達到解脫輪迴或破無明,前者是煩惱障,
二乘及菩薩乘行者皆須滿足,後者惟菩薩乘行者之目的。
功夫使用之注意事項,乃每次用功時達到「無欲」之結果。無
欲,也就是「無住涅槃」,何以故?無欲而不生之故。
當於六根觸塵時而不住,而又屢屢生起欲習,試問何時才能解
脫業力束縛而不輪迴呢?何時才能自在呢?
所以,功夫重點須在「每次用功時,皆能達到無欲」!
無欲時,而必然不貪、不瞋、不痴,至少是六地。
更甚者於無欲時,一向無事不生心念,生念時亦無欲,稱為「
無所住」,此時念念覺,這是七地位。
更甚者於無欲時,達到八地之「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境界。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
之和。
未發就是「中」,行於未發的無為法,就是中道,而不是先生
後滅才稱為中道,而是本來無生,才是中道。
這無為法,正行時實無法可得,方稱為無為法,若有法可得,
就稱為有為法,雖如此方便說,而一切本實皆「妄幻」,實無
可得!!
眾生無量劫來的習氣,就是有偏計所執、依他起的二種習氣,
即便用無所住的功夫,也是「無法斷盡生滅欲習或心念」,而
須「察知心念生起後,不斷地生心去無所住」......,這個禪那
功夫真費力!
而省力的功夫,是根本不生欲習(六地位),乃至心念皆不生
(八地位),而要達到的方式,就是本就無欲,又稱為無生!
所以,「每次」用無所住功夫時,「都必須」
(返回心源,而達到無欲)於當下立破無明!
而實際上卻達不到!但卻要有這個高標準才行
。例如考試一般的準備,預設標準不夠高,經
常在複習準備時就會懈怠,因而落下不少題目
。考完試結果,當事人經常後悔搥胸!
這就是所謂「由因緣機制而立破無明」的意涵
。也是《六祖壇經》所謂「一悟即至佛地」之
含意。
重復一次﹕
「每次」用無所住功夫時,「都必須」(返回
心源,而達到無欲)於當下立破無明!
即便無所住功夫不能當下破無明,由於此正見之故,亦可於
每次用功時,令習氣更減縛一分,使欲習更淺!
*****************************************************************
2020-08-30 推薦:
推薦閱「空與空性」
*****************************************************************
2019-07-26 補述:
輪迴,稱為分段生死,又稱為思惑、煩惱障、事障,無論是哪一類修行,都要經過破除此關的行為。
而輪迴的本質就是三毒習氣,又稱為俱生我執。
無明,稱為變易生死,又稱為塵沙惑、所知障、智障,無論哪一類修行,要證入佛地的「自覺聖智究竟之相」,都要經過破除此關的行為。
而無明的本質,是「妄」!妄如空華、水月,看似有,而實無。於妄中未破者,說一切皆是道,卻不了知所謂的道,其實是「妄」的顯化。「譬如夢中人,夢中非無,及至於醒,了無可得」
若有緣見閱者,認同上述的分析,那麼,吾輩如何斷煩惱障、破智障呢?
諸佛之成佛的基本條件,都依「般若」。所以,其於「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也就是在因地發心修行到成佛時的果地覺,心境都沒有變易!
重點來了,那是什麼呢?......其實,這道理幾乎學佛者都懂,頗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狀況。那就是: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一秒就是阿羅漢。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第二秒可能就證菩薩七八九地的無生法忍。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第三秒可能就證菩薩十地及佛地的寂滅忍!
無欲,即無所為,一切身、口、意行都須歸攝無為,所以《金剛經》開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既以無欲為體,而眾生由於無量劫來已養成的輪迴習氣,是絕不會在「立志」之後的下一秒就真的斷除三毒,雖「具正見」,也須「須用功」!此所以《楞嚴經》開示: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這也何以我所說的下一句是「以無所住為用」!
那麼,說到這裡就完事了嗎?......不,不!若事情的成就是這麼簡單,豈不每個學佛法十五年的人都已破三毒,乃至都已成佛了嗎?
因此,重點的功夫就在「每用皆破無明」之上!
問題是,怎麼能達成「每用皆破無明」呢?......實際上,是無法達成的。若能達成,有緣見聞的您,下第三秒豈不皆成佛了嗎?
有緣人,您應靜下心仔細的思惟,是什麼令吾輩知道某個投資方法去跟著投資,而就是有人賺錢,有人賠錢之原因呢?
世俗的事很複雜,但一切歸咎皆全部摒除,只留斷無明而成佛的行為上,那就簡單多了!
不能意淫第三秒之後就能立刻成佛,問題仍出在於:「用功的力度」!
如同在拔河,東方的甲隊都在敷衍,結果能拔的過西方的乙隊嗎?沒開賽前,看人員素質,其結局是很明顯的就能被推導出了!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立志的力道強弱」而產生的!
當立志是敷衍的,如老爸老媽要您去相親,而您不願意,去敷衍相親一下,結果是可導出的。
那些學佛修行者,若立志力道不強,就會有敷衍的心態,如同已習慣睡懶覺的人,醒了看時鐘計時還有空,就繼續睡去,而常常卻又睡過頭了。
以下是很奇怪的調查數據:
住的愈遠的人,上班遲到率也愈少!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的準備功夫「提早很多」,所以經常是最早到的那一群人!
所以,當下立志是初衷,很多人都會很強,但眾生的習氣會退心,於是很多機關人員,在任職前有宣誓,但卻在幾十年後,有不少人被關到牢底坐穿,為什麼呢?因為,他沒「管控好」自己的習氣,使得「初衷」遺失!
立志,不能只有一次,而是須次次根塵相觸時,都要能符合所志!
立志無欲,那您就必須次次根塵相觸時,都無欲!見裸男、裸女,見金銀財寶,等如見路邊的小石子,都沒有三毒欲習/心念出現!
若出現了,就須「察知」已出現,此時就是「真正的重點」,須把當下的心念,導向所立志的目標,它是什麼呢?......它是「無欲」!
這樣,根塵相觸時若無欲習出現,就沒事,當下與佛無異(註),若出現欲習時,就要「再次立志」,使自己下次再相觸時而無欲習!......這,才是真有力道,名之曰「精進」!!使得自己次次皆如發菩提心時的初衷心態!
【2024-12-06 補註】
這指「相似即佛」,因為與佛見地相同之故!
雖說「與佛無異」,但又因無量劫來的習氣堅固,尚未破法我執之無明,仍沒達到真正證佛之「上聖智三相」的境界!所以只是「方便說」。
之所以稱為「相似即佛」,其亦意指一事:若依此見地不停的行下去,遲早能破法我執之無明(證佛地)!!
功夫使用之目的在於達到解脫輪迴或破無明,前者是煩惱障,
二乘及菩薩乘行者皆須滿足,後者惟菩薩乘行者之目的。
功夫使用之注意事項,乃每次用功時達到「無欲」之結果。無
欲,也就是「無住涅槃」,何以故?無欲而不生之故。
當於六根觸塵時而不住,而又屢屢生起欲習,試問何時才能解
脫業力束縛而不輪迴呢?何時才能自在呢?
所以,功夫重點須在「每次用功時,皆能達到無欲」!
無欲時,而必然不貪、不瞋、不痴,至少是六地。
更甚者於無欲時,一向無事不生心念,生念時亦無欲,稱為「
無所住」,此時念念覺,這是七地位。
更甚者於無欲時,達到八地之「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境界。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
之和。
未發就是「中」,行於未發的無為法,就是中道,而不是先生
後滅才稱為中道,而是本來無生,才是中道。
這無為法,正行時實無法可得,方稱為無為法,若有法可得,
就稱為有為法,雖如此方便說,而一切本實皆「妄幻」,實無
可得!!
眾生無量劫來的習氣,就是有偏計所執、依他起的二種習氣,
即便用無所住的功夫,也是「無法斷盡生滅欲習或心念」,而
須「察知心念生起後,不斷地生心去無所住」......,這個禪那
功夫真費力!
而省力的功夫,是根本不生欲習(六地位),乃至心念皆不生
(八地位),而要達到的方式,就是本就無欲,又稱為無生!
所以,「每次」用無所住功夫時,「都必須」
(返回心源,而達到無欲)於當下立破無明!
而實際上卻達不到!但卻要有這個高標準才行
。例如考試一般的準備,預設標準不夠高,經
常在複習準備時就會懈怠,因而落下不少題目
。考完試結果,當事人經常後悔搥胸!
這就是所謂「由因緣機制而立破無明」的意涵
。也是《六祖壇經》所謂「一悟即至佛地」之
含意。
重復一次﹕
「每次」用無所住功夫時,「都必須」(返回
心源,而達到無欲)於當下立破無明!
即便無所住功夫不能當下破無明,由於此正見之故,亦可於
每次用功時,令習氣更減縛一分,使欲習更淺!
*****************************************************************
2020-08-30 推薦:
推薦閱「空與空性」
*****************************************************************
2019-07-26 補述:
輪迴,稱為分段生死,又稱為思惑、煩惱障、事障,無論是哪一類修行,都要經過破除此關的行為。
而輪迴的本質就是三毒習氣,又稱為俱生我執。
無明,稱為變易生死,又稱為塵沙惑、所知障、智障,無論哪一類修行,要證入佛地的「自覺聖智究竟之相」,都要經過破除此關的行為。
而無明的本質,是「妄」!妄如空華、水月,看似有,而實無。於妄中未破者,說一切皆是道,卻不了知所謂的道,其實是「妄」的顯化。「譬如夢中人,夢中非無,及至於醒,了無可得」
若有緣見閱者,認同上述的分析,那麼,吾輩如何斷煩惱障、破智障呢?
諸佛之成佛的基本條件,都依「般若」。所以,其於「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也就是在因地發心修行到成佛時的果地覺,心境都沒有變易!
重點來了,那是什麼呢?......其實,這道理幾乎學佛者都懂,頗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狀況。那就是: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一秒就是阿羅漢。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第二秒可能就證菩薩七八九地的無生法忍。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第三秒可能就證菩薩十地及佛地的寂滅忍!
無欲,即無所為,一切身、口、意行都須歸攝無為,所以《金剛經》開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既以無欲為體,而眾生由於無量劫來已養成的輪迴習氣,是絕不會在「立志」之後的下一秒就真的斷除三毒,雖「具正見」,也須「須用功」!此所以《楞嚴經》開示: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這也何以我所說的下一句是「以無所住為用」!
那麼,說到這裡就完事了嗎?......不,不!若事情的成就是這麼簡單,豈不每個學佛法十五年的人都已破三毒,乃至都已成佛了嗎?
因此,重點的功夫就在「每用皆破無明」之上!
問題是,怎麼能達成「每用皆破無明」呢?......實際上,是無法達成的。若能達成,有緣見聞的您,下第三秒豈不皆成佛了嗎?
有緣人,您應靜下心仔細的思惟,是什麼令吾輩知道某個投資方法去跟著投資,而就是有人賺錢,有人賠錢之原因呢?
世俗的事很複雜,但一切歸咎皆全部摒除,只留斷無明而成佛的行為上,那就簡單多了!
不能意淫第三秒之後就能立刻成佛,問題仍出在於:「用功的力度」!
如同在拔河,東方的甲隊都在敷衍,結果能拔的過西方的乙隊嗎?沒開賽前,看人員素質,其結局是很明顯的就能被推導出了!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立志的力道強弱」而產生的!
當立志是敷衍的,如老爸老媽要您去相親,而您不願意,去敷衍相親一下,結果是可導出的。
那些學佛修行者,若立志力道不強,就會有敷衍的心態,如同已習慣睡懶覺的人,醒了看時鐘計時還有空,就繼續睡去,而常常卻又睡過頭了。
以下是很奇怪的調查數據:
住的愈遠的人,上班遲到率也愈少!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的準備功夫「提早很多」,所以經常是最早到的那一群人!
所以,當下立志是初衷,很多人都會很強,但眾生的習氣會退心,於是很多機關人員,在任職前有宣誓,但卻在幾十年後,有不少人被關到牢底坐穿,為什麼呢?因為,他沒「管控好」自己的習氣,使得「初衷」遺失!
立志,不能只有一次,而是須次次根塵相觸時,都要能符合所志!
立志無欲,那您就必須次次根塵相觸時,都無欲!見裸男、裸女,見金銀財寶,等如見路邊的小石子,都沒有三毒欲習/心念出現!
若出現了,就須「察知」已出現,此時就是「真正的重點」,須把當下的心念,導向所立志的目標,它是什麼呢?......它是「無欲」!
這樣,根塵相觸時若無欲習出現,就沒事,當下與佛無異(註),若出現欲習時,就要「再次立志」,使自己下次再相觸時而無欲習!......這,才是真有力道,名之曰「精進」!!使得自己次次皆如發菩提心時的初衷心態!
【2024-12-06 補註】
這指「相似即佛」,因為與佛見地相同之故!
雖說「與佛無異」,但又因無量劫來的習氣堅固,尚未破法我執之無明,仍沒達到真正證佛之「上聖智三相」的境界!所以只是「方便說」。
之所以稱為「相似即佛」,其亦意指一事:若依此見地不停的行下去,遲早能破法我執之無明(證佛地)!!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性之意義
記得以前有隨不同法友說明過「性」之意義,此處再說一次。
(1)性是本質
性﹕目前習慣以「本質」來解釋它。而眾多法友所理解的本質,大都
不離勝義有及畢竟空二者。
⏺勝義有
主要指本體不二,但其卻能起作用,稱為變相、妙用。如同以黃金
為體,依「妄」可變相成金碗(相)、金筷(相),金碗能盛物(
用)、金筷能挾物(用)。
上述相似的譬喻遍諸佛經,有些佛經如《楞伽經》又以大海為喻。
在下也曾舉過空喻,如雲有各色,生自生與虛空無涉,滅自滅亦與
虛空無涉。
⏺畢竟空
意指本體無生(無本體),相用亦無生,而所有的生滅、因緣、自
然的這類感受,都是在無生中所產生的妄見,而何以有此妄見呢?
因為正在妄中之故。《楞嚴經》云﹕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所謂妄,如夢、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虛空花,是從沒發生的
事,所以心、佛、眾生不二,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另一種見解,卻把所有因緣和合的法、業障,當成真實、有發生,
只是其本質(本性)空亡,如同交蘆,這是二乘三法印見解,不是
菩薩一實相印(無生)正見。
(2)性是作用
性 = 心+生。從中國造字可觀察出來,性不是空亡,而是有生滅的現
象。
若把性也解釋成「本質」,此時它就是作用、生滅,這倒是符合十二
因緣法,所有一切的本質都是因緣所生法!
那麼,佛性與自性的義理又是什麼呢?......,其實在《大般涅槃經》
中已開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所以具有佛性。也就是說「能覺」才
是佛性的根本。有緣人參閱「性在作用」。
(1)性是本質
性﹕目前習慣以「本質」來解釋它。而眾多法友所理解的本質,大都
不離勝義有及畢竟空二者。
⏺勝義有
主要指本體不二,但其卻能起作用,稱為變相、妙用。如同以黃金
為體,依「妄」可變相成金碗(相)、金筷(相),金碗能盛物(
用)、金筷能挾物(用)。
上述相似的譬喻遍諸佛經,有些佛經如《楞伽經》又以大海為喻。
在下也曾舉過空喻,如雲有各色,生自生與虛空無涉,滅自滅亦與
虛空無涉。
⏺畢竟空
意指本體無生(無本體),相用亦無生,而所有的生滅、因緣、自
然的這類感受,都是在無生中所產生的妄見,而何以有此妄見呢?
因為正在妄中之故。《楞嚴經》云﹕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所謂妄,如夢、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虛空花,是從沒發生的
事,所以心、佛、眾生不二,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另一種見解,卻把所有因緣和合的法、業障,當成真實、有發生,
只是其本質(本性)空亡,如同交蘆,這是二乘三法印見解,不是
菩薩一實相印(無生)正見。
(2)性是作用
性 = 心+生。從中國造字可觀察出來,性不是空亡,而是有生滅的現
象。
若把性也解釋成「本質」,此時它就是作用、生滅,這倒是符合十二
因緣法,所有一切的本質都是因緣所生法!
那麼,佛性與自性的義理又是什麼呢?......,其實在《大般涅槃經》
中已開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所以具有佛性。也就是說「能覺」才
是佛性的根本。有緣人參閱「性在作用」。
性在作用
No. 2016 宗鏡錄 (卷97) T48, p0939a
西天波羅提尊者。化異見王。現神通力。乘雲至王殿前。
爾時大王。問乘雲者曰。汝為是邪。汝為是正。
波羅提尊者答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大王若正。我無邪正。
王又問曰。何者是佛。
波羅提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不。
波羅提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波羅提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今不睹見。
波羅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識。
王曰。師既所見云有作用。當於我處而有之不。
波羅提曰。王若作用。現前總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之。幾處出現。
師曰。若出用時。當有其八。
卓立雲端。以偈告曰。在胎曰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辯氣。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腳運奔。遍現俱該法界。收攝不出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
法迄巴說﹕
上述說法,適合進階修行者,初修者尚不知捨,聞則仍住有,空猶未悟
,云何能於菩薩法而自在耶?
但有大利根器,了知佛法不離六根作用,眾生與佛只差異於能否自在!
------
【No. 220a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1) T05, p0291c】
世尊。云何自性空。
佛言。善現。自性謂諸法能和合自性。此自性由自性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自性空。
---
【No. 220e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73) T07, p0960a】
曼殊室利。云何自性不可思議。
即色真如求不可得。離色真如求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即眼真如求不可得。離眼真如求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即色真如求不可得。離色真如求不可得。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即眼識真如求不可得。離眼識真如求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識亦爾。即地界真如求不可得。離地界真如求不可得。水火風空識界亦爾。有法真如求不可得。無法真如求不可得。是故自性不可思議。
西天波羅提尊者。化異見王。現神通力。乘雲至王殿前。
爾時大王。問乘雲者曰。汝為是邪。汝為是正。
波羅提尊者答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大王若正。我無邪正。
王又問曰。何者是佛。
波羅提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不。
波羅提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波羅提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今不睹見。
波羅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識。
王曰。師既所見云有作用。當於我處而有之不。
波羅提曰。王若作用。現前總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之。幾處出現。
師曰。若出用時。當有其八。
卓立雲端。以偈告曰。在胎曰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辯氣。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腳運奔。遍現俱該法界。收攝不出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
法迄巴說﹕
上述說法,適合進階修行者,初修者尚不知捨,聞則仍住有,空猶未悟
,云何能於菩薩法而自在耶?
但有大利根器,了知佛法不離六根作用,眾生與佛只差異於能否自在!
------
【No. 220a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1) T05, p0291c】
世尊。云何自性空。
佛言。善現。自性謂諸法能和合自性。此自性由自性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自性空。
---
【No. 220e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73) T07, p0960a】
曼殊室利。云何自性不可思議。
即色真如求不可得。離色真如求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即眼真如求不可得。離眼真如求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即色真如求不可得。離色真如求不可得。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即眼識真如求不可得。離眼識真如求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識亦爾。即地界真如求不可得。離地界真如求不可得。水火風空識界亦爾。有法真如求不可得。無法真如求不可得。是故自性不可思議。
觀與念念覺
止與觀是中文翻譯,梵語則稱為奢摩他、毗婆舍那。
不說大小乘,純就毗婆舍那的用法來說,它是《圓覺經》中三種淨觀的
禪那法(若已悟淨圓覺,並持淨覺心用功,則被稱為禪那成佛法)。而
這個方法,可在網上尋南傳「隆波帕默」比丘的《修行要領》有近似的
開示。
菩薩乘「毗婆舍那(禪那法)」通常稱為「唸唸覺」,是七地菩薩的標
准境界。
什麼念念覺呢?它也稱為「常覺不住」。八地及以上菩薩皆能「一切心
意識不現在前」,是恆與定俱,所以不必常覺而不住。
什麼念念覺呢?是每個心念生起皆察知,於察知而已覺。能覺,不必然
可達到「已覺」,所以,從因地初修至果地覺各個境界皆不同。
《圓覺經》開示成佛法至少有三種,混用則有二十五種,不必然須「單
用禪那法」,但一旦用禪那法(毗婆舍那),它就是上述的用法。
想令每個心念生起皆察知,這......很繁,也是很煩,所以是否要「單
用」,須依人根器乃至習氣而定,可能「混用」效果會更好一些,例如
在行走、工作時,很難達到效果 但在打坐時,卻效果特佳,使用這功
夫,讓修行人很為難,何以故?入手不易之故。但這個方法,卻又偏偏
是「慧解脫阿羅漢」的常用法。
不說大小乘,純就毗婆舍那的用法來說,它是《圓覺經》中三種淨觀的
禪那法(若已悟淨圓覺,並持淨覺心用功,則被稱為禪那成佛法)。而
這個方法,可在網上尋南傳「隆波帕默」比丘的《修行要領》有近似的
開示。
菩薩乘「毗婆舍那(禪那法)」通常稱為「唸唸覺」,是七地菩薩的標
准境界。
什麼念念覺呢?它也稱為「常覺不住」。八地及以上菩薩皆能「一切心
意識不現在前」,是恆與定俱,所以不必常覺而不住。
什麼念念覺呢?是每個心念生起皆察知,於察知而已覺。能覺,不必然
可達到「已覺」,所以,從因地初修至果地覺各個境界皆不同。
《圓覺經》開示成佛法至少有三種,混用則有二十五種,不必然須「單
用禪那法」,但一旦用禪那法(毗婆舍那),它就是上述的用法。
想令每個心念生起皆察知,這......很繁,也是很煩,所以是否要「單
用」,須依人根器乃至習氣而定,可能「混用」效果會更好一些,例如
在行走、工作時,很難達到效果 但在打坐時,卻效果特佳,使用這功
夫,讓修行人很為難,何以故?入手不易之故。但這個方法,卻又偏偏
是「慧解脫阿羅漢」的常用法。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若離因緣則無業報
No. 830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卷1) T17, p0875a
爾時勝思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等之法如來克證及以覺知。惟願為我開演其義。
佛言。善男子。無有一法而是如來所覺所證。何以故。於諸法中無覺無證。此是如來所證所覺。
善男子。一切諸法本無有法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本無有滅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性離二邊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本無有實如來覺證。
復次善男子。一切諸法皆從自業因緣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緣念念不住猶如電光。如是業緣如來覺證。是故我說以因緣故而諸法生。以因緣故而諸法滅。若離因緣則無業報。如是等事如來覺知。
**************************************************************
法迄巴說﹕
從上述所示經文,吾輩也能因此而領悟,何以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
可不受後有!
這指,即便今生、過去世尚有善惡因之未來果報而尚未得業報,也由
入無於無餘依涅槃,而缺乏「緣」與之和合,而無法受彼業報!
爾時勝思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等之法如來克證及以覺知。惟願為我開演其義。
佛言。善男子。無有一法而是如來所覺所證。何以故。於諸法中無覺無證。此是如來所證所覺。
善男子。一切諸法本無有法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本無有滅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性離二邊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本無有實如來覺證。
復次善男子。一切諸法皆從自業因緣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緣念念不住猶如電光。如是業緣如來覺證。是故我說以因緣故而諸法生。以因緣故而諸法滅。若離因緣則無業報。如是等事如來覺知。
**************************************************************
法迄巴說﹕
從上述所示經文,吾輩也能因此而領悟,何以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
可不受後有!
這指,即便今生、過去世尚有善惡因之未來果報而尚未得業報,也由
入無於無餘依涅槃,而缺乏「緣」與之和合,而無法受彼業報!
己所不欲勿勸他人
No. 830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卷1) T17, p0875a
善男子。汝問於我。復有何法。菩薩摩訶薩應守護者。今為汝說。
善男子。有一種法。菩薩摩訶薩常當守護。何等一法。所謂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如是一法菩薩摩訶薩常應守護。
何以故。若菩薩摩訶薩守護此法。即是守護諸佛如來一切戒藏。
如諸菩薩。自愛命者則不應殺。
自愛財者則不應盜。
自愛妻者不應侵他。
自愛實語不應誑彼。
自愛和合不應間他。
自愛正直不應邪綺。
自愛柔軟不應惡罵。
自愛止足終不於他而生貪欲。
自愛仁恕終不於他而生瞋恚。
自愛正見終不教他令生邪見。
善男子。如是菩薩發意說言。我今敬順如來正教。應當勤心守護此法。是名菩薩摩訶薩守護一法。
善男子。我見如是諸菩薩等。欲求無上大菩提者。悉為樂故而求菩提。無有為苦求之者也。
善男子。是故我說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如是等法。菩薩摩訶薩應當守護。
※ 另有別譯本,亦有上述之開示:
菩薩應除滅及守護﹔佛所克證及覺知 (No. 0437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善男子。汝問於我。復有何法。菩薩摩訶薩應守護者。今為汝說。
善男子。有一種法。菩薩摩訶薩常當守護。何等一法。所謂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如是一法菩薩摩訶薩常應守護。
何以故。若菩薩摩訶薩守護此法。即是守護諸佛如來一切戒藏。
如諸菩薩。自愛命者則不應殺。
自愛財者則不應盜。
自愛妻者不應侵他。
自愛實語不應誑彼。
自愛和合不應間他。
自愛正直不應邪綺。
自愛柔軟不應惡罵。
自愛止足終不於他而生貪欲。
自愛仁恕終不於他而生瞋恚。
自愛正見終不教他令生邪見。
善男子。如是菩薩發意說言。我今敬順如來正教。應當勤心守護此法。是名菩薩摩訶薩守護一法。
善男子。我見如是諸菩薩等。欲求無上大菩提者。悉為樂故而求菩提。無有為苦求之者也。
善男子。是故我說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如是等法。菩薩摩訶薩應當守護。
※ 另有別譯本,亦有上述之開示:
菩薩應除滅及守護﹔佛所克證及覺知 (No. 0437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悟淨圓覺 與 大般涅槃
《圓覺經》開示: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
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
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
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
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
法迄巴說﹕
佛在眾生位時,如同二乘人見有生死(生滅),可依四諦、十二因緣
而入聲聞、緣覺位,於無佛世中有能力入辟支佛果,但此佛卻在「生
死」中領悟:
若寂滅(涅槃)是無生死,那麼,一定要入無餘依涅槃
才能無生死乎?
於是彼佛,於無佛出世中欲增進果證,在心念生起中隨時可入寂滅,
而於念念之中卻皆能自在而不入寂滅,於是從二乘根器躐等進入菩薩
乘,而證七地菩薩位。
如是增上,至於佛地自證「聖智究竟之相」,領悟: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
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
故說名輪轉生死。
於是了知本來無生,一切亦無生,所以具足「大般涅槃」能力。
彼,示現成佛之後,依眾生根器而開五乘,於轉法末期於《妙法蓮
華經》揭示,乃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知,五乘歸攝於一佛乘。說法
四十九年而未曾說得一字,以無生故!
勝義有者,妄生滅中之用也;畢竟空者,本來無生之體也。若本來
無妄,心、佛、眾生亦無生,誰云有無耶?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
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
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
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
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
法迄巴說﹕
佛在眾生位時,如同二乘人見有生死(生滅),可依四諦、十二因緣
而入聲聞、緣覺位,於無佛世中有能力入辟支佛果,但此佛卻在「生
死」中領悟:
若寂滅(涅槃)是無生死,那麼,一定要入無餘依涅槃
才能無生死乎?
於是彼佛,於無佛出世中欲增進果證,在心念生起中隨時可入寂滅,
而於念念之中卻皆能自在而不入寂滅,於是從二乘根器躐等進入菩薩
乘,而證七地菩薩位。
如是增上,至於佛地自證「聖智究竟之相」,領悟: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
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
故說名輪轉生死。
於是了知本來無生,一切亦無生,所以具足「大般涅槃」能力。
彼,示現成佛之後,依眾生根器而開五乘,於轉法末期於《妙法蓮
華經》揭示,乃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知,五乘歸攝於一佛乘。說法
四十九年而未曾說得一字,以無生故!
勝義有者,妄生滅中之用也;畢竟空者,本來無生之體也。若本來
無妄,心、佛、眾生亦無生,誰云有無耶?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怎樣取滅盡定?怎樣做到坐脫立亡?
>怎樣取滅盡定?
復:
無想定、滅盡定、入涅槃,此三者都是意識停止活動!
入無想定者,並未徹底斷除分段生死的輪迴習氣,入定後在一定時間
又會自動出定,於是意識又開始活動。無想定只是四禪的境界。
入滅盡定者,已有能力入涅槃不受後有,但仍未正式入涅槃,譬如摩
訶迦葉受佛教敕在「耆闍崛山」入定等彌勒菩薩下生成佛後再出定,
他所入的就是滅盡定,《佛說彌勒大成佛經》中有記錄此事。
入涅槃者,是真正不受後有,若某甲入涅槃,永世於十方世界就不會
再出現某甲此聖者。
>怎樣做到坐脫立亡?
復:
能入涅槃阿羅漢,菩薩六地及以上,絕對可達到。其餘的,在佛經中
還沒有看到詳細經文記錄(有看到的法友,煩請寄信通知我一下)。
估計能達到者,都是具有「能中斷業報相續」之能力者!若某人能出
陽神(靈魂出竅)而不受業力牽引,再能自主回到肉體中,那麼就具
有坐脫立亡的能力!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養成覺之淨習,於動中不觀照
人類行為,簡說有行、住、坐、臥四大項。而會用功的人,他就會想辦法
在此四大項的生活中能用功,而不會只挑「坐」之時再用功,因為這樣就
缺少了3/4的功德。
因此,挑對修行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事。在此,說如何在「走路」時也能用
功的方式,那就是:
養成覺之淨習!
這個養成功夫,是在任何時候都須做,養成之後,不惟走路時適用,其它
三大項的生活中也適用。
云何「覺之淨習」耶?
由昏至醒,從迷至明,稱為覺!其過程,稱為修行。
觀照,是主動態﹔察知,須成被動態,於察知時而不住,則稱為覺!
身行、口行不離意識行,而意識之行,又不離習氣。習氣之產生,
又是由之前有納受色、聲、香、味、觸的習氣而產生,這形成了一
個惡性循環,這就是《解深密經》中所說的「心」義!這個心是指
眾生的妄心,非佛之真心。
修行人欲有所覺,也仍然是「即此用」而「離此用」!
那麼,這個用是什麼呢?......仍然還是經意識作用的習氣反應!嚴
格來說,是「作意」之後的結果。意識要產生了知、分別作用,皆
不離五遍行的「作意」。雖說如此,眾生與聖人之用,仍有差別,
其主要差別是:
⏺眾生用時有執著,稱之為識
⏺聖人用時無執著,稱之為智!
輪迴的是這個用,解脫輪迴的也依然是這個用!
當「已悟淨圓覺」,了知一切本來無生,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於
此了悟,而持不執著的「志」而行,就稱為「持淨覺心」。
因此,具智修行人,於悟後將先立志於無 欲,從始至終,從眾生
至破無明,一無到底,而無所執,在這用功的過程中,就能逐漸
的「養成覺之淨習」!
養習,這如同在學腳踏車,初學時不熟,必然是一直反覆傾倒在
地,但若意志堅定,而持續不輟,將逐漸的從略能騎一二下,至
學會騎乘,正式會騎時,就稱為已養成習。
若所養的是對解脫輪迴、破無明有助益的,就稱為淨習,反之則
是惡習。於行、住、坐、臥之淨習養成過程中,修行人就會漸漸
的能捨、無諍,而少煩惱!
起三毒習氣,乃至心動念都能察知,於察知後不相續(無事)或
不住(有事須辦),這就是「覺之淨習」。
當心中欲習愈淺時,起心動念的機率就愈少,最後常覺不住(七
地菩薩位),乃至「妙覺圓明」之八地菩薩心意識不現在前的無
覺境界。
觀照,無論是坐著或走著,對「已悟淨圓覺」而「能持淨覺心」者,都
不是正確的方法,它是未悟者費力的、須轉進的漸修法。在漸修中,於
走路時若太專注,非常有可能被車撞死!而若行於「覺之淨習養成」則
無此弊。
覺之淨習養成,須先立志無 欲,這指已下決定要捨棄貪慾愛習!
並且,在行住坐臥之中,都不執著,這又稱為「無所住」。
有在「用無 欲」功夫者,一切身口行為與世俗人無異,差別在心行,只
是不主動攀緣外塵,於被動遇緣時,皆都不執著而已,這功夫在行住坐
臥中都能用的上。
真正的修行人,您,必須詳閱《圓覺經》且悟透其開示的「如來因地法
行」之意義,這樣修行才有可能在此末法時代破執著!
若一直自覺無法舍欲,乃至「都不立志無 欲」,在下建議要轉修淨土宗
。首先鬚髮誓命終往生阿彌陀佛淨土!若同時有在用功唸佛,至少還有
機會命終往生,這總比今生不斷欲而「必然」再輪迴六道的好。
因為,再次輪迴後,將又忘記前世的修行志業,而可能不再修行,與其
如此不堪,不如專修淨土宗!凡能往生者,一律是「阿鞞跋至」(位不
退),決定可修行至一生補處位!乃至,於彼淨土就能示現成佛。
結論:
修行人,須養成覺之淨習!
首先,您須先立志無 欲!
在此四大項的生活中能用功,而不會只挑「坐」之時再用功,因為這樣就
缺少了3/4的功德。
因此,挑對修行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事。在此,說如何在「走路」時也能用
功的方式,那就是:
養成覺之淨習!
這個養成功夫,是在任何時候都須做,養成之後,不惟走路時適用,其它
三大項的生活中也適用。
云何「覺之淨習」耶?
由昏至醒,從迷至明,稱為覺!其過程,稱為修行。
觀照,是主動態﹔察知,須成被動態,於察知時而不住,則稱為覺!
身行、口行不離意識行,而意識之行,又不離習氣。習氣之產生,
又是由之前有納受色、聲、香、味、觸的習氣而產生,這形成了一
個惡性循環,這就是《解深密經》中所說的「心」義!這個心是指
眾生的妄心,非佛之真心。
修行人欲有所覺,也仍然是「即此用」而「離此用」!
那麼,這個用是什麼呢?......仍然還是經意識作用的習氣反應!嚴
格來說,是「作意」之後的結果。意識要產生了知、分別作用,皆
不離五遍行的「作意」。雖說如此,眾生與聖人之用,仍有差別,
其主要差別是:
⏺眾生用時有執著,稱之為識
⏺聖人用時無執著,稱之為智!
輪迴的是這個用,解脫輪迴的也依然是這個用!
當「已悟淨圓覺」,了知一切本來無生,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於
此了悟,而持不執著的「志」而行,就稱為「持淨覺心」。
因此,具智修行人,於悟後將先立志於無 欲,從始至終,從眾生
至破無明,一無到底,而無所執,在這用功的過程中,就能逐漸
的「養成覺之淨習」!
養習,這如同在學腳踏車,初學時不熟,必然是一直反覆傾倒在
地,但若意志堅定,而持續不輟,將逐漸的從略能騎一二下,至
學會騎乘,正式會騎時,就稱為已養成習。
若所養的是對解脫輪迴、破無明有助益的,就稱為淨習,反之則
是惡習。於行、住、坐、臥之淨習養成過程中,修行人就會漸漸
的能捨、無諍,而少煩惱!
起三毒習氣,乃至心動念都能察知,於察知後不相續(無事)或
不住(有事須辦),這就是「覺之淨習」。
當心中欲習愈淺時,起心動念的機率就愈少,最後常覺不住(七
地菩薩位),乃至「妙覺圓明」之八地菩薩心意識不現在前的無
覺境界。
觀照,無論是坐著或走著,對「已悟淨圓覺」而「能持淨覺心」者,都
不是正確的方法,它是未悟者費力的、須轉進的漸修法。在漸修中,於
走路時若太專注,非常有可能被車撞死!而若行於「覺之淨習養成」則
無此弊。
覺之淨習養成,須先立志無 欲,這指已下決定要捨棄貪慾愛習!
並且,在行住坐臥之中,都不執著,這又稱為「無所住」。
有在「用無 欲」功夫者,一切身口行為與世俗人無異,差別在心行,只
是不主動攀緣外塵,於被動遇緣時,皆都不執著而已,這功夫在行住坐
臥中都能用的上。
真正的修行人,您,必須詳閱《圓覺經》且悟透其開示的「如來因地法
行」之意義,這樣修行才有可能在此末法時代破執著!
若一直自覺無法舍欲,乃至「都不立志無 欲」,在下建議要轉修淨土宗
。首先鬚髮誓命終往生阿彌陀佛淨土!若同時有在用功唸佛,至少還有
機會命終往生,這總比今生不斷欲而「必然」再輪迴六道的好。
因為,再次輪迴後,將又忘記前世的修行志業,而可能不再修行,與其
如此不堪,不如專修淨土宗!凡能往生者,一律是「阿鞞跋至」(位不
退),決定可修行至一生補處位!乃至,於彼淨土就能示現成佛。
結論:
修行人,須養成覺之淨習!
首先,您須先立志無 欲!
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立地成佛,與即慧之時定在慧
定、奢摩他、止:心緣一境而不掉舉、不昏沈。
慧、毗婆舍那、觀:觀察所緣而不住。
要解用功的狀況,與定慧關係,就須先了知何以有世界、何以有
眾生、何以有業果輪迴之原因,而這在《楞嚴經》中依開示: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因為妄,所以有上述三種相續,而妄並沒發生,如空花、水月,
但於無生中妄計生滅,才稱為輪迴眾生。眾生,就是妄的表相,
所以,眾生亦無生。若無眾生亦無心、亦無佛,悉皆無生,所以
心、佛、眾生、妄不二!
雖然本來無生,但這領悟仍不能立刻令悟者立地成佛,所以佛
開示: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但既然本來無生,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又怎必須因次第盡呢?
所以,佛又開示: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而六祖慧能也說:一悟即至佛地!
所以,這種似乎可以立地成佛,又不能立地成佛的現象,就如
同《大般涅槃經》對定業的開示:
是故當知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
亦非不得。(註一)
這是說,一切都有可能!而至於是否令可能發生,變成必定發
生,完全要看當事人的行為而定!!
對真如本體來說,結果可如上述的現象。但若從相用來說,妄
本質就是無生,雖相上幻化成輪迴現象,若能不受幻化影響,
那麼,用止定、用慧觀皆是能解脫輪迴,乃至破無明的方法,
這也是何以《圓覺經》有三種成佛的淨觀法出現。
話題說回!
當用慧而無所住時,此時無所住效果就等同於心緣一境而不
移,所以即慧之時定在慧!
***************************************************************
註一
**********
非一切業悉定得果
慧、毗婆舍那、觀:觀察所緣而不住。
要解用功的狀況,與定慧關係,就須先了知何以有世界、何以有
眾生、何以有業果輪迴之原因,而這在《楞嚴經》中依開示: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因為妄,所以有上述三種相續,而妄並沒發生,如空花、水月,
但於無生中妄計生滅,才稱為輪迴眾生。眾生,就是妄的表相,
所以,眾生亦無生。若無眾生亦無心、亦無佛,悉皆無生,所以
心、佛、眾生、妄不二!
雖然本來無生,但這領悟仍不能立刻令悟者立地成佛,所以佛
開示: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但既然本來無生,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又怎必須因次第盡呢?
所以,佛又開示: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而六祖慧能也說:一悟即至佛地!
所以,這種似乎可以立地成佛,又不能立地成佛的現象,就如
同《大般涅槃經》對定業的開示:
是故當知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
亦非不得。(註一)
這是說,一切都有可能!而至於是否令可能發生,變成必定發
生,完全要看當事人的行為而定!!
對真如本體來說,結果可如上述的現象。但若從相用來說,妄
本質就是無生,雖相上幻化成輪迴現象,若能不受幻化影響,
那麼,用止定、用慧觀皆是能解脫輪迴,乃至破無明的方法,
這也是何以《圓覺經》有三種成佛的淨觀法出現。
話題說回!
當用慧而無所住時,此時無所住效果就等同於心緣一境而不
移,所以即慧之時定在慧!
***************************************************************
註一
**********
非一切業悉定得果
簡述六、七、八識的關係
對眾生來說,一切皆由妄所演化而現,首先演化出第八識,接續又有
現識、分別事識出現。以下簡述六、七、八識的關係
第八識:由未斷無明者之妄所化成,通稱彼為眾生,而實不只眾生能化
它的性質有三個功能:執藏、能藏、所藏。
● 執藏:如倉庫本身(自證分)
● 能藏:如倉庫搬運工(見分)
● 所藏:如貨物(相分)
第七識:簡說由第八識之見分所化成
它的性質有二個功能:
外搬六塵進倉,內搬貨物出倉
第六識:簡說由搬運工,再加上貨物所化成
它的性質:分別
上三識的關係,都是妄的化現,老八最細,老七其次,老六最大條。
現識、分別事識出現。以下簡述六、七、八識的關係
第八識:由未斷無明者之妄所化成,通稱彼為眾生,而實不只眾生能化
它的性質有三個功能:執藏、能藏、所藏。
● 執藏:如倉庫本身(自證分)
● 能藏:如倉庫搬運工(見分)
● 所藏:如貨物(相分)
第七識:簡說由第八識之見分所化成
它的性質有二個功能:
外搬六塵進倉,內搬貨物出倉
第六識:簡說由搬運工,再加上貨物所化成
它的性質:分別
上三識的關係,都是妄的化現,老八最細,老七其次,老六最大條。
無分別智
佛光大辭典
名相:無分別智
釋文:
梵語 nir-vikalpa-jna。又作無分別心。
指捨離主觀、客觀之相,而達平等之真實智慧。
即菩薩於初地入見道時,緣一切法之真如,斷離能取與所取之差別,
境智冥合,平等而無分別之智。
亦即遠離名想概念等虛妄分別之世俗認識,唯對真如之認識能如實而
無分別。
此智屬於出世間智與無漏智,為佛智之相應心品。
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種之別:
(一)尋思之慧,稱為加行無分別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
(二)正證之慧,稱為根本無分別智,又作出世無分別智、根本智,
乃道之「體」。
(三)出觀起用之慧,稱為後得無分別智,又稱後得智,乃道之「果」
。
另據成唯識論卷十之說,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無分別智屬同一種智,
惟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則靠後得智
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認識中發揮功能。
又據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八謂,無分別智遠離五種相以為自性,即:
(一)離睡眠等之無作意
(二)離二禪以上之過有尋有伺地
(三)離無心定之想受滅寂靜
(四)離色
(五)於真實義離有分別之計度
又無分別智以修慧為體,菩薩於十地之位數數修習,至第八地以後即
可相續任運。
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二亦謂,無分別與菩薩無異,無分別之自性即菩
薩之自性,菩薩以無分別智為體。
〔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八、卷九、卷十一、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大乘阿
毘達磨雜集論卷十四、成唯識論卷九〕
名相:無分別智
釋文:
梵語 nir-vikalpa-jna。又作無分別心。
指捨離主觀、客觀之相,而達平等之真實智慧。
即菩薩於初地入見道時,緣一切法之真如,斷離能取與所取之差別,
境智冥合,平等而無分別之智。
亦即遠離名想概念等虛妄分別之世俗認識,唯對真如之認識能如實而
無分別。
此智屬於出世間智與無漏智,為佛智之相應心品。
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種之別:
(一)尋思之慧,稱為加行無分別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
(二)正證之慧,稱為根本無分別智,又作出世無分別智、根本智,
乃道之「體」。
(三)出觀起用之慧,稱為後得無分別智,又稱後得智,乃道之「果」
。
另據成唯識論卷十之說,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無分別智屬同一種智,
惟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則靠後得智
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認識中發揮功能。
又據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八謂,無分別智遠離五種相以為自性,即:
(一)離睡眠等之無作意
(二)離二禪以上之過有尋有伺地
(三)離無心定之想受滅寂靜
(四)離色
(五)於真實義離有分別之計度
又無分別智以修慧為體,菩薩於十地之位數數修習,至第八地以後即
可相續任運。
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二亦謂,無分別與菩薩無異,無分別之自性即菩
薩之自性,菩薩以無分別智為體。
〔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八、卷九、卷十一、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大乘阿
毘達磨雜集論卷十四、成唯識論卷九〕
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阿羅漢有餘依涅槃知識
使用《圓覺經》禪那成佛法,或未悟圓覺之已悟三法印者,使用正確的毘婆舍那,觀察身心生滅,純粹只是生時觀察,於觀察後覺,覺則不止、不作、不任、不滅。
此故,漸漸的修行人斷了三毒思惑,證得三三昧,稱為有餘依涅槃。
此時,無事(無善、惡、不善不惡因緣來擾)時能一坐千萬年,但以肉體受之煖壽識而活存,所以仍在生滅中,於是,雖端坐而無事來擾,但心念仍伺服著,似貓伺鼠出洞,而於伺時無念,但仍在服務中,隨鼠出現則立動。
這種現象依於煖壽識而不能解,欲解只有向上入菩薩乘諸果地,或入無餘依涅槃。
補充推薦閱讀大乘文章 :
・無圓覺四病(止作任滅)
此故,漸漸的修行人斷了三毒思惑,證得三三昧,稱為有餘依涅槃。
此時,無事(無善、惡、不善不惡因緣來擾)時能一坐千萬年,但以肉體受之煖壽識而活存,所以仍在生滅中,於是,雖端坐而無事來擾,但心念仍伺服著,似貓伺鼠出洞,而於伺時無念,但仍在服務中,隨鼠出現則立動。
這種現象依於煖壽識而不能解,欲解只有向上入菩薩乘諸果地,或入無餘依涅槃。
補充推薦閱讀大乘文章 :
・無圓覺四病(止作任滅)
八背捨(又名﹕八解脫)
在南傳中說法,滅盡定被限定唯已得「八解脫」的不還果與阿羅漢能得。參考此網址的某些說法。
在阿含部之中阿含經有開示,得第八解脫即是俱解脫阿羅漢,如下經文所示﹕
參閱維基百科﹕八解脫(重要,一定要看)
**************************************************************************************
No. 26 中阿含經 (卷24) T01, p0582a
*************************************************
《中阿含經》卷24(97小經,大因經)
復次,阿難!有八解脫。云何為八?
色觀色,是謂第一解脫。
復次,內無色想外觀色,是謂第二解脫。
復次,淨解脫身作證成就遊,是謂第三解脫。
復次,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處,是無量空處成就遊,是謂第四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是謂第五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第六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是謂第七解脫。
復次,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遊,及慧觀諸漏盡知,是謂第八解脫。
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俱解脫。
**************************************************************************************
No. 22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4) T08, p0395a
*************************************************
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解脫。
淨解脫是三解脫。
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異相故。觀無邊虛空入無邊虛空處。
乃至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
(法迄巴註﹕這中間還包括「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
入滅受想解脫。
是名八解脫。
**************************************************************************************
智顗《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10
*************************************************
**************************************************************************************
《大智度論》卷21:
*************************************************
是二皆觀不淨:一者、觀內、觀外;二者、不見內,但見外。何以故?眾生有二分行:愛行、見行。愛多者著樂,多縛在外結使行;見多者,多著身見等行,為內結使縛。以是故,愛多者,觀外色不淨;見多者,觀自身不淨壞敗。
**************************************************************************************
法迄巴註釋
*************************************************
在阿含部之中阿含經有開示,得第八解脫即是俱解脫阿羅漢,如下經文所示﹕
參閱維基百科﹕八解脫(重要,一定要看)
**************************************************************************************
No. 26 中阿含經 (卷24) T01, p0582a
*************************************************
《中阿含經》卷24(97小經,大因經)
復次,阿難!有八解脫。云何為八?
色觀色,是謂第一解脫。
復次,內無色想外觀色,是謂第二解脫。
復次,淨解脫身作證成就遊,是謂第三解脫。
復次,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處,是無量空處成就遊,是謂第四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是謂第五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第六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是謂第七解脫。
復次,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遊,及慧觀諸漏盡知,是謂第八解脫。
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俱解脫。
**************************************************************************************
No. 22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4) T08, p0395a
*************************************************
云何為八解脫。
內色相外觀色是初解脫。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解脫。
淨解脫是三解脫。
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異相故。觀無邊虛空入無邊虛空處。
乃至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
(法迄巴註﹕這中間還包括「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
入滅受想解脫。
是名八解脫。
**************************************************************************************
智顗《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10
*************************************************
八背捨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是初背捨。二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背捨。三淨背捨身作證是三背捨。四虛空處背捨。五識處背捨。六不用處背捨。七非有想非無想背捨。八滅受想背捨。」
**************************************************************************************
《大智度論》卷21:
*************************************************
不壞內、外色,不內、外滅色相,以是不淨心觀色,是名初背捨。
壞內色,滅內色相;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以是不淨心觀外色,是第二背捨。
是二皆觀不淨:一者、觀內、觀外;二者、不見內,但見外。何以故?眾生有二分行:愛行、見行。愛多者著樂,多縛在外結使行;見多者,多著身見等行,為內結使縛。以是故,愛多者,觀外色不淨;見多者,觀自身不淨壞敗。
**************************************************************************************
法迄巴註釋
*************************************************
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無相
No. 656 菩薩瓔珞經 (卷4) T16, p0038b
云何為無相。
諸法寂然。澹泊無形。
諸法不起。忍諸恚怒。
諸法攝心。不起外想。
諸法定意。現已國(註一)淨。
諸法善觀。不以劫數為限。諸法樂行永離恩愛。
諸法現明。不生癡想。
諸法去貪。具足施。度無極。
諸法無有所犯。具足戒。度無極。
諸法不起恚想。具足忍。度無極。
諸法精進無有懈怠。具足進。度無極。
諸法不興亂意。攝心不起。常樂於禪。具足禪。度無極。
諸法盡除愚惑無他異念。具足智。度無極。
註一﹕「國」字疑為「廓」之誤
*************************************************************
No. 656 菩薩瓔珞經 (卷14) T16, p0122a
云何為無相。諸佛世尊所教化度脫一切不以言教。是謂無相。
云何為無相。一切諸佛於眾生本而自遊戲。是謂無相。
坐一樹下得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無相之行。
如是心智。若有菩薩摩訶薩。習持此法逮無我法者。便成無上正真之道。
云何為無相。
諸法寂然。澹泊無形。
諸法不起。忍諸恚怒。
諸法攝心。不起外想。
諸法定意。現已國(註一)淨。
諸法善觀。不以劫數為限。諸法樂行永離恩愛。
諸法現明。不生癡想。
諸法去貪。具足施。度無極。
諸法無有所犯。具足戒。度無極。
諸法不起恚想。具足忍。度無極。
諸法精進無有懈怠。具足進。度無極。
諸法不興亂意。攝心不起。常樂於禪。具足禪。度無極。
諸法盡除愚惑無他異念。具足智。度無極。
註一﹕「國」字疑為「廓」之誤
*************************************************************
No. 656 菩薩瓔珞經 (卷14) T16, p0122a
云何為無相。諸佛世尊所教化度脫一切不以言教。是謂無相。
云何為無相。一切諸佛於眾生本而自遊戲。是謂無相。
坐一樹下得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無相之行。
如是心智。若有菩薩摩訶薩。習持此法逮無我法者。便成無上正真之道。
三明六通之差別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三明
(名數)在佛曰三達。在羅漢曰三明。智之知法顯了,故名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證明,證智之境而顯了分明也:
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
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之生死相,
三、漏盡明,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煩惱之智也(漏者煩惱)。
又如次第,名為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盡智證明。然則三明者,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盡三通也。
智度論二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
俱舍論二十七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中略)名明者,如次對三際愚故。謂宿住智通治前際愚,死生智通治後際愚,漏盡智通治中際愚。」
婆沙論七十七謂:「六通中,餘三何不謂明?答曰:身如意(言神境通),但工巧,天耳通但聞聲,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三不立為明。餘三所以為明者,天眼知未來苦,宿命知過去苦,俱能厭離生死。又漏盡能為正觀而斷煩惱故。」
三明
(名數)在佛曰三達。在羅漢曰三明。智之知法顯了,故名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證明,證智之境而顯了分明也:
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
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之生死相,
三、漏盡明,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煩惱之智也(漏者煩惱)。
又如次第,名為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盡智證明。然則三明者,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盡三通也。
智度論二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
俱舍論二十七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中略)名明者,如次對三際愚故。謂宿住智通治前際愚,死生智通治後際愚,漏盡智通治中際愚。」
婆沙論七十七謂:「六通中,餘三何不謂明?答曰:身如意(言神境通),但工巧,天耳通但聞聲,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三不立為明。餘三所以為明者,天眼知未來苦,宿命知過去苦,俱能厭離生死。又漏盡能為正觀而斷煩惱故。」
阿那含果五種般涅槃方式
No. 99 雜阿含經 (卷27) T02, p0196c
(七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如上。差別者。若比丘如是修習七覺分已。當得二種果。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修習七覺分已。多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
何等為七。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
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
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
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
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參閱說明﹕
⏺上流般涅槃,及阿那含果五種般涅槃
(七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如上。差別者。若比丘如是修習七覺分已。當得二種果。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修習七覺分已。多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
何等為七。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
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
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
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
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參閱說明﹕
⏺上流般涅槃,及阿那含果五種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及阿那含果五種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
[阿含辭典(莊春江)]
五類第三果聖者之一,此類聖者先往生低階色界天,然後再到色究竟天(阿迦膩吒天,色界之頂)後,才能證入解脫涅槃的第四果,故另作「上流阿迦尼吒、上流色究竟、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南傳作「上流到阿迦膩吒者」(uddhaṃsoto……akaniṭṭhagāmī)。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駛往上游,走向阿迦膩吒領域者」(one who is bound upstream, heading towards the Akaniṭṭha realm)。按:「阿迦膩吒」(akaniṭṭha),另譯為「色究竟天;有頂天」,為色界最高天。
***************************************************************************
尋法比庫中譯《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九章·業處之概要
**************************************************
不來(不還者)已完全斷除了繫縛有情於欲界的欲欲與瞋恨兩結。他也斷除了欲漏,以及瞋、惡作兩個不善心所,而取欲所緣為目標的一切貪也不會再生起。因此他(死後)會化生到色界天,及在其地證入般涅槃。當知投生於淨居天的只有不來聖者,但並不是所有的不來都投生於該處。
聖典提及五種不來:
中般涅槃:化生到色界天之後,在還未活到其壽元的一半時,他即證得了阿拉漢道(antarāparinibbāyī)。
生般涅槃:在活了超過其壽元的一半之後,或甚至在臨死時,他才證得了阿拉漢道(upahacca-parinibbāyī)。
無行般涅槃:他不須奮鬥即能證得阿拉漢道(asaṅkhāraparinibbāyī)。
有行般涅槃:他必須經過奮鬥才能證得阿拉漢道(sasaṅkhāraparinibbāyī)。
上流至色究竟:他從一界投生至更高的界地,直至色究竟天,即最高的淨居天,然後在其地證得阿拉漢道(uddhaṃsoto akaniṭṭhagāmī)。
[阿含辭典(莊春江)]
五類第三果聖者之一,此類聖者先往生低階色界天,然後再到色究竟天(阿迦膩吒天,色界之頂)後,才能證入解脫涅槃的第四果,故另作「上流阿迦尼吒、上流色究竟、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南傳作「上流到阿迦膩吒者」(uddhaṃsoto……akaniṭṭhagāmī)。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駛往上游,走向阿迦膩吒領域者」(one who is bound upstream, heading towards the Akaniṭṭha realm)。按:「阿迦膩吒」(akaniṭṭha),另譯為「色究竟天;有頂天」,為色界最高天。
***************************************************************************
尋法比庫中譯《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九章·業處之概要
**************************************************
不來(不還者)已完全斷除了繫縛有情於欲界的欲欲與瞋恨兩結。他也斷除了欲漏,以及瞋、惡作兩個不善心所,而取欲所緣為目標的一切貪也不會再生起。因此他(死後)會化生到色界天,及在其地證入般涅槃。當知投生於淨居天的只有不來聖者,但並不是所有的不來都投生於該處。
聖典提及五種不來:
中般涅槃:化生到色界天之後,在還未活到其壽元的一半時,他即證得了阿拉漢道(antarāparinibbāyī)。
生般涅槃:在活了超過其壽元的一半之後,或甚至在臨死時,他才證得了阿拉漢道(upahacca-parinibbāyī)。
無行般涅槃:他不須奮鬥即能證得阿拉漢道(asaṅkhāraparinibbāyī)。
有行般涅槃:他必須經過奮鬥才能證得阿拉漢道(sasaṅkhāraparinibbāyī)。
上流至色究竟:他從一界投生至更高的界地,直至色究竟天,即最高的淨居天,然後在其地證得阿拉漢道(uddhaṃsoto akaniṭṭhagāmī)。
正觀正覺的禪那法(也是正確的毘婆舍那)
《楞伽經》開示,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所以,心念生起後再消滅,非常、非常、的迅速,在觀察到它生起時,當下就已消滅!!
使用毘婆舍那,須有正確的觀察方式,若先已悟二乘三法印而且認同,乃至無疑已斷下三結破了二乘見惑,以下這樣的正觀,則能導向正覺,而斷俱生我執,不是斷俱生法執!
若先已悟佛知見(無生)且已破見惑,則以下這樣的正觀,則能導向正覺,而斷俱生法執。
以下的毘婆舍那用法,等同於《圓覺經》之禪那成佛法,方法相同,差別在存心。這也何以《金剛經》開示以下原因之故﹕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禪那法是念念覺,須在起心動念時就察知,之後就沒事而不相續,稱之為覺,除非有事須辦才相續心念。
不止﹕純粹察知,不令心念止於一處。
不作﹕純粹察知,不刻意起心動念做作。
不任﹕純粹察知,心念或習氣生起時不能放任不了知。
不滅﹕純粹察知,不消滅心念令其不生(二乘人則允許有此病)。
不續﹕1、初修不自在之前,純粹察知,於心念或習氣生起時,不相續它。
2、久修漸能自在時,察知心念或習氣生起時,若是惡法,則不相續
它。若是善法,則依己所發度眾生菩提誓願,用智知此時是否應
相續它(所謂﹕處世以智)!若是善法則相續,若非則不相續它。
若先「已悟淨圓覺」,則了知本來無生,當正觀的毘婆舍那能達到已斷俱生我執之後,就同時已證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於是,漸漸的能養成「念起即知,知即覺」的淨習,而漸漸地恒與定俱,而趨向七地菩薩「無功用行」自動察知境界。
當自動察知果真已養成淨習,就能由斷三毒所證的六地菩薩位,而進入七地菩薩的「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入於無生法忍,而能正式無功用行。若再增上而漸漸愈加自在,乃至心念不生,可證八地菩薩位,則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這就正式的恒與定俱之常覺不住!
⦁ 2019-03-22 補充
云何滅盡定(滅受想定)?
保持在一樓所云「毘婆舍那」狀況即是!此時亦是同時入於
三三昧(定境)的狀態。
若於入滅盡定前,下決定不再出定,則稱為「入涅槃」。這類
修行人已先具有斷除貪、瞋、痴的能力,輪迴習氣不再生之故
,所以無攀緣心,此故心不作意,於是保持在此境界而不再有
因緣和合現象,是故不受後有。
若無能力斷除貪、瞋、痴,雖決定住於「毘婆舍那」,行蘊未
斷,卻會在一定時間之後自動脫離當下狀況,稱為入輪迴。
佛菩薩有度眾生之菩提誓願,即便入滅盡定,外顯似乎入於無
餘依涅槃中,而實際卻不住於此無餘依涅槃,這類事件可參考
以下《佛說首楞嚴三昧經》文殊菩薩之「入涅槃已還復出生」
開示。
又,莫說行蘊盡而識蘊未盡,故而不能解脫輪迴,且去詳閱
《楞嚴經》五十陰魔之識陰最後二位的經文,您會發現,二乘
阿羅漢實際並未破除五蘊,只是其智不達,自以為已破而已!
--------------------------------------------------------------------------------------------------
參閱﹕
‧即身成佛的禪那修行方式
‧禪那法使用方式
‧圓覺禪那成佛法:無欲
‧修行次第:以禪那法為例
‧養成覺之淨習,於動中不觀照
使用毘婆舍那,須有正確的觀察方式,若先已悟二乘三法印而且認同,乃至無疑已斷下三結破了二乘見惑,以下這樣的正觀,則能導向正覺,而斷俱生我執,不是斷俱生法執!
若先已悟佛知見(無生)且已破見惑,則以下這樣的正觀,則能導向正覺,而斷俱生法執。
以下的毘婆舍那用法,等同於《圓覺經》之禪那成佛法,方法相同,差別在存心。這也何以《金剛經》開示以下原因之故﹕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禪那法是念念覺,須在起心動念時就察知,之後就沒事而不相續,稱之為覺,除非有事須辦才相續心念。
不止﹕純粹察知,不令心念止於一處。
不作﹕純粹察知,不刻意起心動念做作。
不任﹕純粹察知,心念或習氣生起時不能放任不了知。
不滅﹕純粹察知,不消滅心念令其不生(二乘人則允許有此病)。
不續﹕1、初修不自在之前,純粹察知,於心念或習氣生起時,不相續它。
2、久修漸能自在時,察知心念或習氣生起時,若是惡法,則不相續
它。若是善法,則依己所發度眾生菩提誓願,用智知此時是否應
相續它(所謂﹕處世以智)!若是善法則相續,若非則不相續它。
若先「已悟淨圓覺」,則了知本來無生,當正觀的毘婆舍那能達到已斷俱生我執之後,就同時已證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於是,漸漸的能養成「念起即知,知即覺」的淨習,而漸漸地恒與定俱,而趨向七地菩薩「無功用行」自動察知境界。
當自動察知果真已養成淨習,就能由斷三毒所證的六地菩薩位,而進入七地菩薩的「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入於無生法忍,而能正式無功用行。若再增上而漸漸愈加自在,乃至心念不生,可證八地菩薩位,則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這就正式的恒與定俱之常覺不住!
⦁ 2019-03-22 補充
云何滅盡定(滅受想定)?
保持在一樓所云「毘婆舍那」狀況即是!此時亦是同時入於
三三昧(定境)的狀態。
若於入滅盡定前,下決定不再出定,則稱為「入涅槃」。這類
修行人已先具有斷除貪、瞋、痴的能力,輪迴習氣不再生之故
,所以無攀緣心,此故心不作意,於是保持在此境界而不再有
因緣和合現象,是故不受後有。
若無能力斷除貪、瞋、痴,雖決定住於「毘婆舍那」,行蘊未
斷,卻會在一定時間之後自動脫離當下狀況,稱為入輪迴。
佛菩薩有度眾生之菩提誓願,即便入滅盡定,外顯似乎入於無
餘依涅槃中,而實際卻不住於此無餘依涅槃,這類事件可參考
以下《佛說首楞嚴三昧經》文殊菩薩之「入涅槃已還復出生」
開示。
又,莫說行蘊盡而識蘊未盡,故而不能解脫輪迴,且去詳閱
《楞嚴經》五十陰魔之識陰最後二位的經文,您會發現,二乘
阿羅漢實際並未破除五蘊,只是其智不達,自以為已破而已!
--------------------------------------------------------------------------------------------------
參閱﹕
‧即身成佛的禪那修行方式
‧禪那法使用方式
‧圓覺禪那成佛法:無欲
‧修行次第:以禪那法為例
‧養成覺之淨習,於動中不觀照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大般涅槃(法迄巴)
現今佛法修行人對佛法有二大主張,一是勝義有,二是畢竟空。但令人
發狂的是,上述二種主張,都有支持的佛經,使人心無主......
因為心中無主,所以才領悟到,原來﹕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何以故?
因為有主張,就有執著,修行人管他什麼勝義有、畢竟空,須當下領悟﹕有生即有滅,無有不滅者!
既然生滅無常,使人變易生死(菩薩的生死)以及分段生死(眾生的生死),那麼,就須「無生」!!
接下來,只剩二事﹕
⦁ 如何是破執著的方法
⦁ 篤行方法的恒心毅力
我看幾千年來,修行人的對佛法老生常談議題,就只能搖頭嘆息﹕
云何不啟智耶?
無生(註一),非先有後無,亦非先生後滅才說無生,而是本來就沒有生起,才稱為無生。但問題在,目前已在生滅中,又怎可能達到無生呢,這是矛盾的見解!
無生,並沒有生滅,於生滅中永世無法達到!
能達到的只有寂滅,又名無餘依涅槃!
眾生若破俱生我執(思惑),則可入無餘依涅槃。七地菩薩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自八地菩薩開始的果地菩薩及佛,則恒與定俱而無住涅槃,何以故?
既然本來無生,即是常而不離,何需涅槃哉?
若見涅槃可入,這又落二邊,這也是二乘與菩薩乘
的見地、果證之最大差別處(註二)!
所以,具智慧的修行人,其行於「如來因地法行」(註三)之中。若修行人欲同如來因地之行,首先須「悟淨圓覺」,次「持淨覺心」用功即可。
如何持淨覺心用功耶?......《圓覺經》中有詳細開示,至少有三種成佛的淨觀法,凡未悟淨圓覺者或未悟三種淨觀法,須詳閱該經!
若依我說,能於行住坐臥中用的來的,最省力的修行方式是﹕
本帖即是善缘,希望有緣見聞者「眼觸」之下,而能得月忘指、得鱼
發狂的是,上述二種主張,都有支持的佛經,使人心無主......
因為心中無主,所以才領悟到,原來﹕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何以故?
因為有主張,就有執著,修行人管他什麼勝義有、畢竟空,須當下領悟﹕有生即有滅,無有不滅者!
既然生滅無常,使人變易生死(菩薩的生死)以及分段生死(眾生的生死),那麼,就須「無生」!!
接下來,只剩二事﹕
⦁ 如何是破執著的方法
⦁ 篤行方法的恒心毅力
我看幾千年來,修行人的對佛法老生常談議題,就只能搖頭嘆息﹕
云何不啟智耶?
無生(註一),非先有後無,亦非先生後滅才說無生,而是本來就沒有生起,才稱為無生。但問題在,目前已在生滅中,又怎可能達到無生呢,這是矛盾的見解!
無生,並沒有生滅,於生滅中永世無法達到!
能達到的只有寂滅,又名無餘依涅槃!
眾生若破俱生我執(思惑),則可入無餘依涅槃。七地菩薩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自八地菩薩開始的果地菩薩及佛,則恒與定俱而無住涅槃,何以故?
既然本來無生,即是常而不離,何需涅槃哉?
若見涅槃可入,這又落二邊,這也是二乘與菩薩乘
的見地、果證之最大差別處(註二)!
所以,具智慧的修行人,其行於「如來因地法行」(註三)之中。若修行人欲同如來因地之行,首先須「悟淨圓覺」,次「持淨覺心」用功即可。
如何持淨覺心用功耶?......《圓覺經》中有詳細開示,至少有三種成佛的淨觀法,凡未悟淨圓覺者或未悟三種淨觀法,須詳閱該經!
若依我說,能於行住坐臥中用的來的,最省力的修行方式是﹕
先立志無欲,以為體。
再以無所住,而為用(真能無欲時,必然也能用無所住法)。
何以故?三界輪迴來自貪愛二毒習氣之故,習氣是執著,所以,若徹底無欲則無執著,亦能捨痴的習氣,而破俱生我執!
於《圓覺經》中開示的「奢摩他」法,甚至可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意指大涅槃,非二乘涅槃,見註四)。
⦁ 煩惱是怎麼產生的?
當下有貪欲愛習!
⦁ 輪迴是怎麼生起的?
當下有貪欲愛習!
怎樣才能無煩惱、不輪迴呢?須立志無欲,於行住坐臥中無所住,如是功夫用久,漸養成「覺之淨習」,而輪迴習氣變薄,就漸漸能不相續世界、眾生、業果三緣......
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
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註五)
P.S.
記住,去佛法論壇之最重要目的,是在「觸因缘,而断生滅」,不是
去逞貪欲愛習而「增重輪迴習氣」。
再以無所住,而為用(真能無欲時,必然也能用無所住法)。
何以故?三界輪迴來自貪愛二毒習氣之故,習氣是執著,所以,若徹底無欲則無執著,亦能捨痴的習氣,而破俱生我執!
於《圓覺經》中開示的「奢摩他」法,甚至可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意指大涅槃,非二乘涅槃,見註四)。
⦁ 煩惱是怎麼產生的?
當下有貪欲愛習!
⦁ 輪迴是怎麼生起的?
當下有貪欲愛習!
怎樣才能無煩惱、不輪迴呢?須立志無欲,於行住坐臥中無所住,如是功夫用久,漸養成「覺之淨習」,而輪迴習氣變薄,就漸漸能不相續世界、眾生、業果三緣......
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
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註五)
P.S.
記住,去佛法論壇之最重要目的,是在「觸因缘,而断生滅」,不是
去逞貪欲愛習而「增重輪迴習氣」。
本帖即是善缘,希望有緣見聞者「眼觸」之下,而能得月忘指、得鱼
忘筌!
如此,可以永遠不必再去佛法論壇。除非,已破见惑或思惑,並已發
度眾生之菩提誓願!
************************************************************************
註一
***************
【經文典故】無生及無生法忍
************************************************************************
註二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境界 (要看六、七地經文)
************************************************************************
註三
***************
【經文典故】如來因地法行
************************************************************************
註四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8b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法迄巴說明﹕
菩薩不入二乘之「無餘依涅槃」。所以,「便入涅槃」四字,是指
「大涅槃」、「無住涅槃」,不是二乘的「無餘依涅槃」。大涅槃
意義,可參閱《大般涅槃經》以下經文﹕
【經文典故】大般涅槃
)
************************************************************************
註五
***************
【經文典故】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如此,可以永遠不必再去佛法論壇。除非,已破见惑或思惑,並已發
度眾生之菩提誓願!
************************************************************************
註一
***************
【經文典故】無生及無生法忍
************************************************************************
註二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境界 (要看六、七地經文)
************************************************************************
註三
***************
【經文典故】如來因地法行
************************************************************************
註四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8b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法迄巴說明﹕
菩薩不入二乘之「無餘依涅槃」。所以,「便入涅槃」四字,是指
「大涅槃」、「無住涅槃」,不是二乘的「無餘依涅槃」。大涅槃
意義,可參閱《大般涅槃經》以下經文﹕
【經文典故】大般涅槃
)
************************************************************************
註五
***************
【經文典故】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大般涅槃
大涅槃,又名大般涅槃。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4) T12, p0388a
迦葉復問。如佛言曰。我已久度煩惱大海。若佛已度煩惱海者。何緣復共耶輸陀羅生羅睺羅。以是因緣當知如來未度煩惱諸結大海。唯願如來說其因緣。
佛告迦葉。汝不應言如來久度煩惱大海。何緣復共耶輸陀羅生羅睺羅。以是因緣當知如來未度煩惱諸結大海。
善男子。是大涅槃能建大義。汝等今當至心諦聽。廣為人說莫生驚疑。
若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須彌山王。如是高廣悉能令入葶藶子[米*會]。其諸眾生依須彌者亦不迫迮。無來往想如本不異。唯應度者見是菩薩以須彌山內葶藶[米*會]。復還安止本所住處。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藶糩。其中眾生亦無迫迮。及往來想如本不異。唯應度者見是菩薩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藶糩。復還安止本所住處。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內一毛孔。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斷取十方三千大千諸佛世界。置於針鋒。如貫棗葉。擲著他方異佛世界。其中所有一切眾生不覺往返為在何處。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斷取十方三千大千諸佛世界。置於右掌如陶家輪。擲置他方微塵世界。無一眾生有往來想。唯應度者乃見之耳。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斷取一切十方無量諸佛世界悉內己身。其中眾生悉無迫迮。亦無往返及住處想。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以十方世界內一塵中。其中眾生亦無迫迮往返之想。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則能示現種種無量神通變化。是故名曰大般涅槃。是菩薩摩訶薩所可示現如是無量神通變化。一切眾生無能測量。汝今云何能知如來習近婬欲生羅睺羅。
善男子。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種種示現神通變化。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閻浮提種種示現。如首楞嚴經中廣說。我於三千大千世界或閻浮提示現涅槃。亦不畢竟取於涅槃。或閻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畢竟不從婬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從無量劫來離於婬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隨順世間示現入胎。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4) T12, p0388a
迦葉復問。如佛言曰。我已久度煩惱大海。若佛已度煩惱海者。何緣復共耶輸陀羅生羅睺羅。以是因緣當知如來未度煩惱諸結大海。唯願如來說其因緣。
佛告迦葉。汝不應言如來久度煩惱大海。何緣復共耶輸陀羅生羅睺羅。以是因緣當知如來未度煩惱諸結大海。
善男子。是大涅槃能建大義。汝等今當至心諦聽。廣為人說莫生驚疑。
若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須彌山王。如是高廣悉能令入葶藶子[米*會]。其諸眾生依須彌者亦不迫迮。無來往想如本不異。唯應度者見是菩薩以須彌山內葶藶[米*會]。復還安止本所住處。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藶糩。其中眾生亦無迫迮。及往來想如本不異。唯應度者見是菩薩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藶糩。復還安止本所住處。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內一毛孔。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斷取十方三千大千諸佛世界。置於針鋒。如貫棗葉。擲著他方異佛世界。其中所有一切眾生不覺往返為在何處。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斷取十方三千大千諸佛世界。置於右掌如陶家輪。擲置他方微塵世界。無一眾生有往來想。唯應度者乃見之耳。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斷取一切十方無量諸佛世界悉內己身。其中眾生悉無迫迮。亦無往返及住處想。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以十方世界內一塵中。其中眾生亦無迫迮往返之想。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則能示現種種無量神通變化。是故名曰大般涅槃。是菩薩摩訶薩所可示現如是無量神通變化。一切眾生無能測量。汝今云何能知如來習近婬欲生羅睺羅。
善男子。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種種示現神通變化。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閻浮提種種示現。如首楞嚴經中廣說。我於三千大千世界或閻浮提示現涅槃。亦不畢竟取於涅槃。或閻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畢竟不從婬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從無量劫來離於婬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隨順世間示現入胎。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除色欲的方法
>我想戒色静心
復﹕
色欲就在於迷惑於肉體之好,而實不知肉體與桌子、鍵盤一樣都
是各類元素的微小粒子所組成(佛法說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
令人疑惑的是,當自己了知肉體是四大所組成的,為何卻又仍然
有色欲呢?
人之所以有貪欲愛習(七情六欲),乃因無量劫以來之輪
迴所養成的習氣所致。
如同不會騎腳踏車的人,初次騎乘必然傾倒在地,但若不
懈於反復練習,就會慢慢的就能騎上一二次,最後就真的
學會騎。從不會至會,這就是「養成」的過程。
無量劫以來,眾生就是如上述的「養成」過程,而養成貪
欲愛習,以致於看到異性肉體就會有色欲產生。
那麼,又該如何去除貪欲愛習呢?
首先,須了解何以有貪欲愛習之原因,其因已如上述。次,須「
違其現業」,也就是「反其道而行」!無量劫來由「無明」而耽
於色欲,以致養成貪欲愛習,現在要去除,也是同樣「養成」方
式,但方向顛倒。
也就是說,首先要「立志無 欲」,其次須去篤行!當立下無 欲
決定之後,於行、住、坐、臥之間,就要隨時警惕自己身、口、
意的行為,例如﹕
看到美女,就說它是四大組成,不去執著她的美色,
一次不行就二次,二次不行就三次,如此不懈怠,次
數多了,最後就不再見美色而生色欲,如同上述不會
騎腳踏至能騎的「養成過程」!
若見美色而不再有色欲,見一切都不生貪欲愛習,擾亂吾心的現
象就會消失!解脫輪迴、破除無明而成佛,都是同樣的修行方式
。
若人已了知無明生因,卻不去篤行斷除無明的方法,那麼,永遠
都無法解脫煩惱、痛苦!更不用說是解脫輪迴,乃至破無明而假
名為佛了。
復﹕
色欲就在於迷惑於肉體之好,而實不知肉體與桌子、鍵盤一樣都
是各類元素的微小粒子所組成(佛法說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
令人疑惑的是,當自己了知肉體是四大所組成的,為何卻又仍然
有色欲呢?
人之所以有貪欲愛習(七情六欲),乃因無量劫以來之輪
迴所養成的習氣所致。
如同不會騎腳踏車的人,初次騎乘必然傾倒在地,但若不
懈於反復練習,就會慢慢的就能騎上一二次,最後就真的
學會騎。從不會至會,這就是「養成」的過程。
無量劫以來,眾生就是如上述的「養成」過程,而養成貪
欲愛習,以致於看到異性肉體就會有色欲產生。
那麼,又該如何去除貪欲愛習呢?
首先,須了解何以有貪欲愛習之原因,其因已如上述。次,須「
違其現業」,也就是「反其道而行」!無量劫來由「無明」而耽
於色欲,以致養成貪欲愛習,現在要去除,也是同樣「養成」方
式,但方向顛倒。
也就是說,首先要「立志無 欲」,其次須去篤行!當立下無 欲
決定之後,於行、住、坐、臥之間,就要隨時警惕自己身、口、
意的行為,例如﹕
看到美女,就說它是四大組成,不去執著她的美色,
一次不行就二次,二次不行就三次,如此不懈怠,次
數多了,最後就不再見美色而生色欲,如同上述不會
騎腳踏至能騎的「養成過程」!
若見美色而不再有色欲,見一切都不生貪欲愛習,擾亂吾心的現
象就會消失!解脫輪迴、破除無明而成佛,都是同樣的修行方式
。
若人已了知無明生因,卻不去篤行斷除無明的方法,那麼,永遠
都無法解脫煩惱、痛苦!更不用說是解脫輪迴,乃至破無明而假
名為佛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