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云:「食、色性也」。
即便孔老夫子沒這麼說,相信絕大部份人也會這麼認同。當然,也會認同「色、聲、香性也」。但這裡的「色」是指「顏色」而不是性欲之色。
孔老夫子之所以同列「食、色」二者,是因為不食則死;無性交則無人類出生!二者缺乏最後都是人類滅亡之結局。
即便人類不滅亡,要把「顏色、聲音、香味」之欲,給蔽除掉也非常困難!
食與性欲(色)各有優劣點,隨場景不同而各占翹首。以下是本人的分析:
・食欲
通常遇到食之欲罷不能,大都以「已食」而產生。未食之前,即便有色香吸引,也只是食指大動,
還不到「很難放下」地步。但既食之後,欲又出現「很難放下」的現象,但在食用中時,味覺產生
「美味」的感受後,能放下的也不少。
・性(色)欲
性之欲,在未執行前,若對象裸身並舞蹈,或是美女且身材棒,在薄紗輕遮且化美妝之下,很輕易
引人圍觀,乃至產生性欲。若肉體已「深入探討人生意義」時,就很不容易脫身,但依然還有人能
脫。但若在「高潮」時,要求男性乃至女性停止,那真是「不可能」出現的行為,主要還是男人放
不下,因為男性高潮時間沒幾秒,要脫身很困難。女性的高潮時間比較久一些,也許有機會脫身。
從上述分析,整體來說,若是身已性交且在高潮期,則性欲較難斷除。若性交還沒高潮產生,則食欲較難脫離。因為食物美味引起而產生「貪欲」的速度比較快,而性交不是日日進行,所以在沒高潮之前,因為「進出的探討」不必然會引起「貪淫之欲」,所以脫離的可能性才比較高。
本文要分享的是,吃食時及性交時,若產生了貪欲時或產生貪欲後,又該如何脫離/斷除之方法!
一、先談食欲
在進食之前,須先存念(存心、存印記),自我告知我能在食用時,無論是否已產生美味的覺受及
欲食的貪欲,皆隨時可脫離,這叫「信心」。
使用這個方法時,須反復實踐,在心念沒產生「無疑的信力」之前,無論成敗都必須反省/檢討成
敗的原因,並修正失敗的、無效的心理反應,或失敗的、無效的行為,並列出修正的方法,並再去
執行修正後的斷三毒方法/行為,這叫「精進力」。
再來,須對這個修正後斷三毒方法/行為,「念茲在茲」一直不忘須反復執行,這叫「念心」。常
反復產生正念,就會產生力量,稱為「念力」!或在反復執行後,也會產生念力。
最後,就必須想辦法去「確定」每次用食時,皆能執行斷三毒的方法/行為,這個想辦法的心態,
稱為「慧心」,想執行的心態就叫「精進心」。而促使行為有確實執行斷三毒方法/行為,這仍稱
為「精進力」,乃至產生「慧力」。
經過上述步驟的反省/檢討而能反復執行,就會漸漸的產生執著的意志,這叫「淨習」。已圓寂的
廣欽老和尚,曾回復過相識疑問,有人說這想要斷除三毒的心念,豈不又是另一個「貪欲」嗎?但
廣欽老和尚回答說「不是」!它叫做「精進」!
這道理很簡單,用在產生輪迴的結果之事上,都叫貪欲!反之,無論是否用在人眼中是否能產生輪
果報的事上,凡是能產生不輪迴的結果的,就都一律是善的,是「淨習」!是被鼓勵執行的。其實
,佛法,自始至今皆是破執著的方法!它是結果論,而不是方法論。
又,對大修行人、上上利根者來說,任一事的斷三毒方法/行為之執行,無不都是在斷三毒,乃至
在斷塵沙惑或妄!當然,這類修行人皆是頓修行者。
當執行斷三毒方法/行為,而有淨習的增長時,於是修行人就會產生了「定心與定力」!而其餘的
四心與四力也是這樣的產生的。此故,而促使整個斷三毒方法/行為而變成善循環。此故,隨定
力的增長,使解脫輪迴的般若力量(慧力)也跟著逐步增長,這稱為「定慧等持」。
若發現定慧不等持時,就要小心自己的「心行」或「行為」,同時必須反省/檢討是什麼原因而導
致沒發生善循環呢?並於發現原因後,若惡業不夠強大到遮善時,自己慧力將促使精進力去執行改
進後的斷三毒方法/行為。
若善循環確實已在進行,所要反省/檢討的是所增進的「心與力」是否有偏慧或偏定而沒等持?!
若在反省/檢討後,發覺已偏離等持過多時,就要修正之,來產生專門的「對治法」,並去執行它
以加速沒跟上整體進度的項目,或進度已落後的項目。而所以能加速進度,這是因為對治法是所有
斷三毒方法中,最有效的方式!!
又,凡是任何斷三毒的方法/行為於執行後,感覺效果不佳,若介意此事的話,建議要兼採對治法
來執行,以加速進度(有些老禪和們心性已固化,無法變更用功的方式,所以在初始用功時,對心
性要有足夠彈性的預備,否則就要先存有「用一法,黑到底的覺悟心」)。當然,也有只採取專用
對治法來用功,這在佛陀時代很風行,而且效果很大。
那麼,就有人有疑,而問「為何不採取對治法即可」,為何要用其它方法,而在自覺效果沒達到預
期時,才兼採或改採對治法呢?......我只能說「定法非法」!
又,每個修行眾生的習氣、根器也不一致,而且還可能是「始與終不一致」,此所以「佛說一切法
,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經過上述的描述後,若真正有在執行斷三毒乃至斷妄的方法/行為,並有在反省/檢討者,則必然
已將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種入八識心田中,於未來世仍可發芽長出五力而被
使用。乃至當世就直接由五根而生出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或能逐次的增長既
存的五力!
二、次談性欲
性欲的斷除方式,類似上述的斷吃食貪欲的方法/行為,只是應用在斷性欲之上而已。整個斷除習
氣的邏輯差不多,斷三毒的方法/行為也相似,都是「先存心念以形成印記」及「脫離現場不相續」
二項!不過,觸六塵所產生的六欲之「對治法」則不一致!
而之所以要先說斷食欲,主要是個人認為「食欲比較容易斷除」!而次談性欲時,由於有了前者的
典型可被模仿、參考後,用在斷性欲之上就簡單多了!
三、個人經驗談
驗證行者所斷惑程度或所證境界,次好現象就是「已忘了」什麼是要被斷除的對象/目標,因為已無
欲或大致已無欲,自然就不會主動起心去想曾經是什麼障礙到自己(境我雙忘)。而最好現象,則是
念念了知而無障礙(見山依然是山,見水依然是水)
我個人還沒斷除三毒,但之前所談的斷除三毒的方法/行為,卻也難數已執行過多少次?基本可謂經
驗豐富,但也很糗!學佛行佛法這麼久了,竟然還沒有斷三毒,唉〜,慚愧吶!🙄😅🤔
我個人執行斷三毒的方法,從初始的日輪觀,至變更為空觀,再至安那般那,於悟佛知見後,再改為
圓覺經中的奢摩他法,後又改為圓覺經中的禪那法,之後又變更為「無欲法」,至今日,仍然還是在
用無欲法而沒改變。但有時三毒習氣太強時,就會如上所述,採納對治法來對治。現在,已有人建議
我,不如改修淨土宗,專心念阿彌陀佛,只要能往生佛淨土,則一切廓然!
唉〜,說個題外話!
其實我現今自覺已有能力轉念專修其它佛法,已能跳出固化的妄執而無障礙,只是目前正在等一個事
件發生,自認為它是我今生投胎任務之一,且先等它應發生的時間過後,再說是否須換修行方法吧?!
但也不久了,觀察事件可能發生時間,大約2025年底前就會發生。
話題拉回!
若我遇到性欲太強而無法斷除時,但又覺得很煩,就會直接以不淨觀而斷除之,從初始觀想不淨而不
能觀起,須藉取圖片輔助,至之後只要一念不淨觀,腦中就會出現不淨的影像,尤其是血肉腐爛、流
膿流血,在又兼有惡臭能被聞到時的效果最強!
到現今,只要一念想到不淨觀,心中不起影像,卻能立刻轉換習氣,而能把貪欲降伏(可惜,卻一直
斷不了三毒習氣。現今我恐懼的是,不能察知心中已生起三毒習氣,真是當局者迷吶〜),由於已經
過我的實證才能了知漸修的「對治法」效果,的確比用頓修法的效果更加有效,當然這是對我這種習
氣者而言。至於對其它修行人來說,估計應該大致應不會相差太多吧?!都是三毒習氣!
漸修法的功夫,除了是到最後階段,否則通常在因地中功夫增進到某種程度時,就比較適合變更修法
(例如入空處定時,已無內呼吸,此時再修安那般那,就不易看出效果)。而頓修法則是從因地至成
佛都用同一法。這也是我一直沒放下頓修法的原因,主要是它省力,而我又懶的動......,唉〜〜
修行人懶惰,是一件悲哀的事吶!我也常常反省自己為何懈怠而不夠精進呢?!我只能說......唉〜〜
,我慚愧到無話可說,只能嘆息!!😓😥
這也說明一點,為何我一直發表佛法文章或發表我個人的修行心得之原因!這是我企圖用這方式,來
增長我的精進力,所謂教學相長也,我這個教佛法的人,在教的過程中也能增長!......呃,強調三下
,這是真的!這是真的!這是真的!(重要的話要說三遍)😁😆😂
之前行文有談到我轉念用對治法就能立刻降伏習氣,這不只用在性欲上,用在食欲、聲欲、色塵貪欲
,乃至身觸上時,也有效!但隨個人對六根的習氣反應,各有不同效果產生。想性欲現在對我來說,
就近乎已不會去主動接觸,不是沒有性欲,而是一回想「接觸無利益」,而我又已懶到大乘階段,就
不想浪費時間做沒利益的事......,我承認,我愈來愈無情了!但這對我來說反而是好事(輪迴眾生,
多情總被無情惱)。
若從另一角度描述上述的好事反應,那就是「理性更堅固,般若更增長」!!或說,拿起後易放下。
當然,也不是每次轉個念就都能立刻降伏貪欲,有時也需起觀,把不淨的九想觀觀起來才行。猜測(
沒遇過)若真有身材及臉容乃楊貴妃之輩,竟然實地裸身出現在我肉眼前,我恐怕要一直喊「非禮
勿視」,然後學梁朝偉在蘭若寺的行為:「猛念《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才行」,哈哈〜〜😁😁😁
(呃,試問一下:為何大眾常以為高僧「不輕易起笑呢?」
難道起笑就不莊嚴嗎?若真如此,為何佛卻可日中一食呢?吃飯是很莊嚴的事嗎?還是
說佛無食欲,已不在乎,所以可日中一食!若是如此,佛吃食時仍有生滅心嗎?
若無,則仍可斷定佛吃飯時也是有生滅現象!但為何佛在生滅中,卻仍是佛呢?若是為
了示現等同眾生以度化有緣者,那麼,為何佛示現生滅現象時仍還是佛呢?
再說,佛的能力近乎無限,何不同時令當時所有願意離開五濁惡世的五眾,皆往生至佛
淨土的五眾都能往生呢?例如西方阿彌陀佛淨土。再說這些五眾者,都是與釋迦牟尼佛
佛有緣的人吶,難道,佛有大小眼,或不夠慈悲嗎?!
又,佛經記載佛不輕易笑,但也曾經微笑過(例如在靈鷲山拈花微笑),當祂起笑時仍
是佛嗎?若是,則是為何在笑時仍是佛呢?!......我這樣不斷問為什麼,像不像十萬個
為什麼的問題寶寶?🤭
我答:「所謂起笑,就是沒起笑,是謂高僧」😜......
若看不懂我之自答,我也「懶」的再解釋了,以上之解,純粹是只對我個人有利的
知識與經驗而已,若見聞者仍不理解我所說,而要於上述問題或回答中得到利益,
建議回頭去詳細參閱《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吧!
若最後仍然還是看不懂時,建議多花些時間仔細思惟,為何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
師,卻在唐朝杜順和尚時代,曾化身當過名叫「清涼子」的妓女呢?!
上述文殊菩薩行為之居心為何?這算是我給的公案!有緣人就參參看吧!
又,若想加強思惟深度,或加快理解能力,可再思惟,阿羅漢聖人無量劫來所殺眾
生、所造惡業,是否都已還盡之後才能證阿羅漢果嗎?若業報還沒盡,為何祂可證
阿羅漢果,於命終入無餘依涅槃卻又能不受後有呢?...這樣沒報盡就逃掉,這還有
天理嗎?呃〜,「一般天子證境」在阿羅漢聖人之下,的確是沒天理啊!!😆🤭
另,曾惡語過瑜伽/密宗雙修法的人可休了!若仍要說,須小心莫要再自造惡業!
當然也要看是「對誰說、什麼時間說、什麼場地說、什麼事件中說,及說時的心態
與當下所證境高低」來決定所說是否會造惡業?!
)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無圓覺四病(止作任滅)
《圓覺經》揭示有四病:止、作、任、滅。犯任一項,無法於隨順覺性時,徹底斷無明!
當行者已悟佛知見(悟淨圓覺),持淨覺心(已先立志無欲)而隨順覺性(無欲/無生)的
用功「禪那法」時,則當下應有的行誼是......
・不止
於生念後,不令心止於某一目標或固定目標,令己能了知心念已生起,或於察知後只把功
夫用在無論所產生的是何種塵境(色、聲、香、味、觸、法),而一律不執著塵境,亦不
相續執著習氣,是謂無欲!
或「頓悟」當下正在執著,或先察知心念已生起後再頓悟當下正在執著!皆須知:「有生
必有滅,無有不滅者」,了知一切悉無常,而放棄執著,是謂無欲、捨念清淨!
・不作
用禪那功夫,或能無欲故,能了知前境而不做作,不主動去串習(追念)、不被動相續習
氣、不主動攀緣任何人事地物。
・不任
用禪那功夫,於因地時能察知心念生起,乃至能了知心念之滅,而不任心念生起或消滅時,
卻不了知。是謂不任!
行菩薩乘而能無欲時,亦能了知心念生或滅或皆能了知(依所證境界而異)。
說明:
因地功夫不到家,用功於禪那法時,不必須了知念滅,必須了知的是念起!因為心
念速度太快,察知念起時,「察知」的本身就已是後念。之後再生念去察知念滅,
沒有意義,純粹是多此一舉。須知念之滅而不住,是七地菩薩念念覺(念數門)的
功夫。這功夫在已斷三毒入了菩薩六地位之後,才有必要去修學。禪那法,於因地
最重要的是,「養成念起即知,知後無為」的「淨習」。
雖然上述的禪那用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無欲」!即便二乘的阿羅漢,也沒有「
定解脫」阿羅漢這一類,反而有「慧解脫」阿羅漢這一類。主要原因是三界輪迴來自
三毒之故,所以修行重點須斷三毒欲習,而不是入深定,因此,必須無欲!!
又,上述「無為」之意義,不是無所為,亦不是無所不為。其主要指「不相續、不住
、不留滯於習氣」,亦有「視狀況再決定為與無為」,及也適合「有所不為,無所可
為」之含意。
在因地中用功,那就是「有所不為」,因為「有所」是心有所執著,必墮輪迴,為
了解脫輪迴乃至斷妄,就必須「令自己無為」,或「勉強自己無為」!
但若「已無所」時,則指已斷三毒的聖人,基本已初步跳出能所對待(實際沒徹底
跳出,須至八地位才能跳出),此時已有三明六通能力,可善觀自己過去世與對象
的因緣,再決定是否適合為之?!有善緣則善為,無善緣則看狀況再決定是否適合
引導對象眾生,或整飭目標塵物。
・不滅
有欲時,即使用禪那法,也無法滅六識。
無欲時,亦不滅六識(主要指意識)而令心念不生。亦不入無餘依涅槃,不受後有,而
無法生心念(智慧),這是二乘修行路,而菩薩乘行者不走這條路。因此,六地暨以上果
地菩薩雖皆已斷三毒,而心念(已轉識成智)卻仍能起用。如行者在定中而能了知正在
定境中的現象(若不知正在定中,那就很危險,是墮入無想定或入滅盡定)。若又能了
知是在何定中,則是五種禪定自在之觀察自在的功夫。
最後,也建議有緣人有空閒時間,可參閱《六祖壇經》,了解禪宗六祖的頓修用功方式,以下是祂的四句偈: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 推薦參閱: ・頓覺法
・無欲頓覺法
・
當行者已悟佛知見(悟淨圓覺),持淨覺心(已先立志無欲)而隨順覺性(無欲/無生)的
用功「禪那法」時,則當下應有的行誼是......
・不止
於生念後,不令心止於某一目標或固定目標,令己能了知心念已生起,或於察知後只把功
夫用在無論所產生的是何種塵境(色、聲、香、味、觸、法),而一律不執著塵境,亦不
相續執著習氣,是謂無欲!
或「頓悟」當下正在執著,或先察知心念已生起後再頓悟當下正在執著!皆須知:「有生
必有滅,無有不滅者」,了知一切悉無常,而放棄執著,是謂無欲、捨念清淨!
・不作
用禪那功夫,或能無欲故,能了知前境而不做作,不主動去串習(追念)、不被動相續習
氣、不主動攀緣任何人事地物。
・不任
用禪那功夫,於因地時能察知心念生起,乃至能了知心念之滅,而不任心念生起或消滅時,
卻不了知。是謂不任!
行菩薩乘而能無欲時,亦能了知心念生或滅或皆能了知(依所證境界而異)。
說明:
因地功夫不到家,用功於禪那法時,不必須了知念滅,必須了知的是念起!因為心
念速度太快,察知念起時,「察知」的本身就已是後念。之後再生念去察知念滅,
沒有意義,純粹是多此一舉。須知念之滅而不住,是七地菩薩念念覺(念數門)的
功夫。這功夫在已斷三毒入了菩薩六地位之後,才有必要去修學。禪那法,於因地
最重要的是,「養成念起即知,知後無為」的「淨習」。
雖然上述的禪那用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無欲」!即便二乘的阿羅漢,也沒有「
定解脫」阿羅漢這一類,反而有「慧解脫」阿羅漢這一類。主要原因是三界輪迴來自
三毒之故,所以修行重點須斷三毒欲習,而不是入深定,因此,必須無欲!!
又,上述「無為」之意義,不是無所為,亦不是無所不為。其主要指「不相續、不住
、不留滯於習氣」,亦有「視狀況再決定為與無為」,及也適合「有所不為,無所可
為」之含意。
在因地中用功,那就是「有所不為」,因為「有所」是心有所執著,必墮輪迴,為
了解脫輪迴乃至斷妄,就必須「令自己無為」,或「勉強自己無為」!
但若「已無所」時,則指已斷三毒的聖人,基本已初步跳出能所對待(實際沒徹底
跳出,須至八地位才能跳出),此時已有三明六通能力,可善觀自己過去世與對象
的因緣,再決定是否適合為之?!有善緣則善為,無善緣則看狀況再決定是否適合
引導對象眾生,或整飭目標塵物。
・不滅
有欲時,即使用禪那法,也無法滅六識。
無欲時,亦不滅六識(主要指意識)而令心念不生。亦不入無餘依涅槃,不受後有,而
無法生心念(智慧),這是二乘修行路,而菩薩乘行者不走這條路。因此,六地暨以上果
地菩薩雖皆已斷三毒,而心念(已轉識成智)卻仍能起用。如行者在定中而能了知正在
定境中的現象(若不知正在定中,那就很危險,是墮入無想定或入滅盡定)。若又能了
知是在何定中,則是五種禪定自在之觀察自在的功夫。
最後,也建議有緣人有空閒時間,可參閱《六祖壇經》,了解禪宗六祖的頓修用功方式,以下是祂的四句偈: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 推薦參閱: ・頓覺法
・無欲頓覺法
・
禪那頓漸修
・不忌坐姿
・令心寧靜且令呼吸微細,乃至於無
・當下立斷妄,是謂成佛!
呃,大步驟沒錯誤,但過程沒這麼簡略!
於令心寧靜之過程,從初修行開始,須了知:
A、可先感知呼吸浮躁、急促、粗澀,必須令其平順,然後再令它愈來愈微細,乃至於無,而入初禪定,
名曰:離,生喜樂。
B、若非A項,而功夫用在感知心念生起(註一),則令心不相續串習、不追念,扼要說,乃須「無圓覺四病」
(四病:止、作、任、滅)。
當心念愈來愈自在時,這過程就會經過四個禪定(後面會再次說明)。
須注意若心念不生,對於佛地來說,這是四病中的滅病,可能會入五個狀況之一:
・無想定:這是最可能的狀況。入時,壽命五百大劫,前半劫意識徐伏,中間四百九十九劫意識已伏
而不動,後半劫意識徐生。當然入此無想定者,因為意識的徐伏作用,很難有機會再出定
,建議欲入無想定者,先寫好遺囑!
・空處定:這是另一個可能進入的定境。
・滅盡定:此定也可能進入,但要自問是否已斷三毒?若是,則能入此定。若入此定前沒先作意何時
出定,又無五種禪定自在的能力,那麼,您一入此定,等同入無餘依涅槃,不受後有,無
法再出定。本人也建議,欲入此深定前,先寫好遺囑!
・菩薩六地、七地、八地境界
若行者有菩薩利他心,亦曾經發過菩提心,則有機會當下斷三毒,證三三昧證菩薩六地位
,乃至七地、八地位。觀世音菩薩初修大悲咒時,也是從初地位立超諸地入八地位。什麼
都有可能發生,一切唯心造之故。
・最有可能發生的第五個狀況,就是......「什麼都沒發生」!
此類「感覺」也只是感覺,或說是「妄覺」, 難聽話就是「妄想」,乃至於「般若不足之
下的虛偽妄想」。會有這類狀況,大都源於般若不足所致!
有這類「心念已不生」的自覺,最有可能是妄覺,而非真正不生念,只是自己般若不足,
無法分辨當下境界,此時要小心心念,因為已入四禪者的世界,經常是境隨念生,一念之
下,就什麼狀況都極可能發生。「什麼都沒發生」對這類行者來說已是不錯的結果。
若遇此類妄想發生,要小心邊執見乃至邪執見。如佛陀時代的無聞比丘,入四禪但誤以為
證四果,命欲盡時見四禪中陰相,因此及因般若不足所產生的惡邪見,而謗佛在妄語,最
後以此惡業感招而墮地獄。
若有上述這類「心念不生」的自覺傾向,且不能分辨善惡時,須「自行起智(般若)」,或勤訪賢聖
來開示以啟智!
因為當事人的「般若不足」,無法分辨當下己境為何,此時恐怕誤用心,不適合再入深定,而要反復
思惟自己是否已斷三毒沒有?
若無,建議直接從四禪定發菩提心,令心量向大而直接斷三毒。否則,若再入定,恐怕會入無想定,
也說不準。而一旦入的是無想定於出定時,已是五百大劫之後,出定後就會直接受業感而投生,而此
時因為意識比較矇昧,經常會投入意識矇昧的畜牲道中。
我記得佛陀曾經開示說過,過去(久遠劫前)有一梵志,因為在海邊修行,很煩海鳥喧囂鏧音而有嗔念
,於命終前入了無想定,出定後卻因最後的業感,而投生入專門捕食海鳥的畜牲道中。
若行者經過反復檢測,已經斷了三毒,且證了三三昧,或早已迴心向大發過菩提心,那麼,本人在此
向您恭賀,咱們未來一起共行佛道,廣度無量有緣的眾生!呃...,既然是「無量」那也得想辦法,
把無緣的眾生變成有緣才行😁。
若修行人才剛入初禪定,再來就應是在「意(末那識)」上用功的過程(以安那般那入定,是漸修,應在入初禪定後改變方法,或至少在四禪時改變方法),此時雖有脈息(內呼吸;胎息)的反應(至四禪定才會消失),但不管肉體的反應,只需注意用功方法專注在「意」上即可,與肉體基本上不需再交涉,畢竟一切無常,生滅不停!肉體能存在的壽命,一般人不會超過百年。
至於末那識,它是恒執的現象,內執第八識的相分,外顯成世界塵相;外執六塵納入第八識成為相分種子。
而這個「恒執」,就是「妄」!
彼如虛空海上的波浪,此波相「自覺有我」而成為眾生,而墮入輪迴。而這個「自覺」其實是「妄覺」。「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本來沒事,而因「勞久發塵」,最後產生三種相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而您若是眾生,就是在其中產生。因為您就是「妄」的本身,因為妄的驅使,而「自覺有我」,而產生了眾生,最後因此「妄執」演化,而有「俱生我執」而有三毒,因而墮入三界而受輪迴果報。其實,「妄元無因,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以下是《大佛頂首楞嚴經》中有關妄及三種相續產生之初始原因的開示經文,更詳細的請自行翻經:
『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
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
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略)
』
------
關於四個禪定意義,可參閱星雲法師四禪八定之簡略說明,除了沒正確表達二禪仍有「伺」的現象之外,其餘皆可參考。或參閱本網誌中所列的禪定相關佛經或善知識的開示。以下簡略說明之。
・初禪定(氣住;不再有外呼吸)
離(離欲界),生喜樂。有尋有伺,如上述的要感知呼吸時,須微懲其心令其平伏或無生。
或感知心念生起時,於念生時「不被動的相續習氣、不主動串習、不主動追念」,若要省事
又省力,最好是「先立志」「無欲(無生)」!
・二禪定(脈停;肉體脈搏停止)
定(定於色界二禪),生喜樂。無尋唯伺。
・三禪定(念住;觀想之心念能定在所專注的目標)
離喜妙樂。無尋無伺。
・四禪定(自覺似乎不再有心念產生,但這不是真的,只是妄覺)
捨(捨三禪之樂),念清淨!
入四禪定後又沒斷三毒者,基本有二出路及一死路。
壹、一死路
指的是入無想定,入此定之後,有五百劫壽命。
既入之後,極可能五百劫就不再能出定。於最前半劫意識徐伏,最後半劫意識徐生,中間的四百九十九劫,意識皆伏而不動,名為「無想」。想,是五遍行之一,若無想則無法出定!(想,於三界內既然是五遍行,又怎可能真的無想呢?其實,只是意識伏而不動,假稱「無想」罷了。入無想定,與入滅盡定相似!其中差別可參閱「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
因此,已能入定者,建議要先學習禪定「五種自在」的功夫。
貳、二出路
A、是入無色界,往定力中用功。
這類用功者,通常是二乘行者。阿羅漢中沒有「定解脫」者,因此慧不足以斷惑(三毒),無法解脫輪迴,若想斷惑(三毒)/解脫輪迴,則有二個方式:
・其一,是直接迴心向大,改往「直接斷惑」的路上走。
・其二,是在「非有想非無想定」時,如實知/感悟「因緣」真正意義,起慧而斷除三毒。是故,此定又名「因緣定」。
B、是直接斷惑(三毒),往慧力中用功。這類用功者,通常是菩薩乘行者。
另有一種上上根器、大智慧行者,不必然是漸修者,更多是頓修者。彼已悟佛知見,於因地中即能了知、分辨,因地與果地覺(如來)為同為異,因此定慧等持,能直接斷三毒,乃至如觀世音菩薩過去世一般,從初地立超入八地位。
這類用功者,若不退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仍可能退心,一切唯心造之故)必然是菩薩摩訶薩行者!
---
當能入初禪定後,如是漸增...,如《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所開示。
初於聞中,(法迄巴按:用功的方法,依行者心性、習氣,可頓亦可漸)
入流亡所。(法迄巴按:大約是無色界空處地,或證空三昧)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法迄巴按:大約是滅盡定。在二乘佛經中的大致開示,理解後,能入滅盡定,等同已證阿羅漢果;在菩薩乘中,則不必然!也有可能,仍有俱生我執之痴毒未盡斷。無論哪一種,其如同阿羅漢「畢陵伽婆蹉」之「餘習」,必然存在!)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法迄巴按:大約菩薩六地位。已斷三毒。若是二乘心則又能證三三昧,而不受後有)
盡聞不住。(法迄巴按:大約菩薩七地位。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又名念念覺)
覺所覺空,(法迄巴按:大約菩薩八地位。能所對待已滅,一切心、意、意識不現前!)
空覺極圓。(法迄巴按:大約菩薩十地位。八地菩薩未入究竟涅槃之故,於佛啟智門後能入九地、十地位
此故能了知「本來無生」之究竟意義。例如科幻電影,不斷深入並放大物質,過分子、過原子、
過亞原子、過夸克、過亞夸克...最後再過「鄰虛塵」,而入一無所有的「真空」,是謂空覺極圓!
二乘阿羅漢雖已證空三昧,卻仍無法入此真正空定。
)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法迄巴按:大約等覺菩薩位,在大乘佛經中,等覺菩薩通常與佛無異,只是沒示現成佛而已。另參閱
以下經文「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之開示)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法迄巴按:大約已斷妄,證如來地)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
註一
****************
因地功夫不到家,用功於禪那法時,不必須了知念滅,必須了知的是念起!因為心念速度太快,察知念起時,「察知」的本身就已是後念。之後再生念去察知念滅,沒有意義,純粹是多此一舉。須知念之滅而不住,是七地菩薩念念覺(念數門)的功夫。這功夫在已斷三毒入了菩薩六地位之後,才有必要去修學。
禪那法,於因地最重要的是,「養成念起即知,知後無為」的「淨習」。
雖然上述的禪那用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無欲」!即便二乘的阿羅漢,也沒有「定解脫」阿羅漢這一類,反而有「慧解脫」阿羅漢這一類。主要原因是三界輪迴來自三毒之故,所以修行重點須斷三毒欲習,而不是入深定,因此,必須無欲!!
又,上述「無為」之意義,不是無所為,亦不是無所不為。其主要指「不相續、不住、不留滯於習氣」,及也適合「有所不為,無所可為」之含意。
在因地中用功,那就是「有所不為」,因為「有所」是心有所執著,必墮輪迴,為了解脫輪迴乃至斷妄,就必須「令自己無為」,或「勉強自己無為」!
但若「已無所」時,則指已斷三毒的聖人,基本已初步跳出能所對待(實際沒徹底跳出,須至八地位才能跳出),此時已有三明六通能力,可善觀自己過去世與對象的因緣,再決定是否適合為之?!有善緣則善為,無善緣則看狀況再決定是否適合引導對象眾生,或整飭目標塵物。
修行人已解脫輪迴後,若不走二乘路,亦不入無餘依涅槃者,只需於菩薩六地果位中再去修學、注意「念滅」的現象即可。
・令心寧靜且令呼吸微細,乃至於無
・當下立斷妄,是謂成佛!
呃,大步驟沒錯誤,但過程沒這麼簡略!
於令心寧靜之過程,從初修行開始,須了知:
A、可先感知呼吸浮躁、急促、粗澀,必須令其平順,然後再令它愈來愈微細,乃至於無,而入初禪定,
名曰:離,生喜樂。
B、若非A項,而功夫用在感知心念生起(註一),則令心不相續串習、不追念,扼要說,乃須「無圓覺四病」
(四病:止、作、任、滅)。
當心念愈來愈自在時,這過程就會經過四個禪定(後面會再次說明)。
須注意若心念不生,對於佛地來說,這是四病中的滅病,可能會入五個狀況之一:
・無想定:這是最可能的狀況。入時,壽命五百大劫,前半劫意識徐伏,中間四百九十九劫意識已伏
而不動,後半劫意識徐生。當然入此無想定者,因為意識的徐伏作用,很難有機會再出定
,建議欲入無想定者,先寫好遺囑!
・空處定:這是另一個可能進入的定境。
・滅盡定:此定也可能進入,但要自問是否已斷三毒?若是,則能入此定。若入此定前沒先作意何時
出定,又無五種禪定自在的能力,那麼,您一入此定,等同入無餘依涅槃,不受後有,無
法再出定。本人也建議,欲入此深定前,先寫好遺囑!
・菩薩六地、七地、八地境界
若行者有菩薩利他心,亦曾經發過菩提心,則有機會當下斷三毒,證三三昧證菩薩六地位
,乃至七地、八地位。觀世音菩薩初修大悲咒時,也是從初地位立超諸地入八地位。什麼
都有可能發生,一切唯心造之故。
・最有可能發生的第五個狀況,就是......「什麼都沒發生」!
此類「感覺」也只是感覺,或說是「妄覺」, 難聽話就是「妄想」,乃至於「般若不足之
下的虛偽妄想」。會有這類狀況,大都源於般若不足所致!
有這類「心念已不生」的自覺,最有可能是妄覺,而非真正不生念,只是自己般若不足,
無法分辨當下境界,此時要小心心念,因為已入四禪者的世界,經常是境隨念生,一念之
下,就什麼狀況都極可能發生。「什麼都沒發生」對這類行者來說已是不錯的結果。
若遇此類妄想發生,要小心邊執見乃至邪執見。如佛陀時代的無聞比丘,入四禪但誤以為
證四果,命欲盡時見四禪中陰相,因此及因般若不足所產生的惡邪見,而謗佛在妄語,最
後以此惡業感招而墮地獄。
若有上述這類「心念不生」的自覺傾向,且不能分辨善惡時,須「自行起智(般若)」,或勤訪賢聖
來開示以啟智!
因為當事人的「般若不足」,無法分辨當下己境為何,此時恐怕誤用心,不適合再入深定,而要反復
思惟自己是否已斷三毒沒有?
若無,建議直接從四禪定發菩提心,令心量向大而直接斷三毒。否則,若再入定,恐怕會入無想定,
也說不準。而一旦入的是無想定於出定時,已是五百大劫之後,出定後就會直接受業感而投生,而此
時因為意識比較矇昧,經常會投入意識矇昧的畜牲道中。
我記得佛陀曾經開示說過,過去(久遠劫前)有一梵志,因為在海邊修行,很煩海鳥喧囂鏧音而有嗔念
,於命終前入了無想定,出定後卻因最後的業感,而投生入專門捕食海鳥的畜牲道中。
若行者經過反復檢測,已經斷了三毒,且證了三三昧,或早已迴心向大發過菩提心,那麼,本人在此
向您恭賀,咱們未來一起共行佛道,廣度無量有緣的眾生!呃...,既然是「無量」那也得想辦法,
把無緣的眾生變成有緣才行😁。
若修行人才剛入初禪定,再來就應是在「意(末那識)」上用功的過程(以安那般那入定,是漸修,應在入初禪定後改變方法,或至少在四禪時改變方法),此時雖有脈息(內呼吸;胎息)的反應(至四禪定才會消失),但不管肉體的反應,只需注意用功方法專注在「意」上即可,與肉體基本上不需再交涉,畢竟一切無常,生滅不停!肉體能存在的壽命,一般人不會超過百年。
至於末那識,它是恒執的現象,內執第八識的相分,外顯成世界塵相;外執六塵納入第八識成為相分種子。
而這個「恒執」,就是「妄」!
彼如虛空海上的波浪,此波相「自覺有我」而成為眾生,而墮入輪迴。而這個「自覺」其實是「妄覺」。「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本來沒事,而因「勞久發塵」,最後產生三種相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而您若是眾生,就是在其中產生。因為您就是「妄」的本身,因為妄的驅使,而「自覺有我」,而產生了眾生,最後因此「妄執」演化,而有「俱生我執」而有三毒,因而墮入三界而受輪迴果報。其實,「妄元無因,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以下是《大佛頂首楞嚴經》中有關妄及三種相續產生之初始原因的開示經文,更詳細的請自行翻經:
『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
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
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略)
』
------
關於四個禪定意義,可參閱星雲法師四禪八定之簡略說明,除了沒正確表達二禪仍有「伺」的現象之外,其餘皆可參考。或參閱本網誌中所列的禪定相關佛經或善知識的開示。以下簡略說明之。
・初禪定(氣住;不再有外呼吸)
離(離欲界),生喜樂。有尋有伺,如上述的要感知呼吸時,須微懲其心令其平伏或無生。
或感知心念生起時,於念生時「不被動的相續習氣、不主動串習、不主動追念」,若要省事
又省力,最好是「先立志」「無欲(無生)」!
・二禪定(脈停;肉體脈搏停止)
定(定於色界二禪),生喜樂。無尋唯伺。
・三禪定(念住;觀想之心念能定在所專注的目標)
離喜妙樂。無尋無伺。
・四禪定(自覺似乎不再有心念產生,但這不是真的,只是妄覺)
捨(捨三禪之樂),念清淨!
入四禪定後又沒斷三毒者,基本有二出路及一死路。
壹、一死路
指的是入無想定,入此定之後,有五百劫壽命。
既入之後,極可能五百劫就不再能出定。於最前半劫意識徐伏,最後半劫意識徐生,中間的四百九十九劫,意識皆伏而不動,名為「無想」。想,是五遍行之一,若無想則無法出定!(想,於三界內既然是五遍行,又怎可能真的無想呢?其實,只是意識伏而不動,假稱「無想」罷了。入無想定,與入滅盡定相似!其中差別可參閱「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
因此,已能入定者,建議要先學習禪定「五種自在」的功夫。
貳、二出路
A、是入無色界,往定力中用功。
這類用功者,通常是二乘行者。阿羅漢中沒有「定解脫」者,因此慧不足以斷惑(三毒),無法解脫輪迴,若想斷惑(三毒)/解脫輪迴,則有二個方式:
・其一,是直接迴心向大,改往「直接斷惑」的路上走。
・其二,是在「非有想非無想定」時,如實知/感悟「因緣」真正意義,起慧而斷除三毒。是故,此定又名「因緣定」。
B、是直接斷惑(三毒),往慧力中用功。這類用功者,通常是菩薩乘行者。
另有一種上上根器、大智慧行者,不必然是漸修者,更多是頓修者。彼已悟佛知見,於因地中即能了知、分辨,因地與果地覺(如來)為同為異,因此定慧等持,能直接斷三毒,乃至如觀世音菩薩過去世一般,從初地立超入八地位。
這類用功者,若不退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仍可能退心,一切唯心造之故)必然是菩薩摩訶薩行者!
---
當能入初禪定後,如是漸增...,如《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所開示。
初於聞中,(法迄巴按:用功的方法,依行者心性、習氣,可頓亦可漸)
入流亡所。(法迄巴按:大約是無色界空處地,或證空三昧)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法迄巴按:大約是滅盡定。在二乘佛經中的大致開示,理解後,能入滅盡定,等同已證阿羅漢果;在菩薩乘中,則不必然!也有可能,仍有俱生我執之痴毒未盡斷。無論哪一種,其如同阿羅漢「畢陵伽婆蹉」之「餘習」,必然存在!)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法迄巴按:大約菩薩六地位。已斷三毒。若是二乘心則又能證三三昧,而不受後有)
盡聞不住。(法迄巴按:大約菩薩七地位。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又名念念覺)
覺所覺空,(法迄巴按:大約菩薩八地位。能所對待已滅,一切心、意、意識不現前!)
空覺極圓。(法迄巴按:大約菩薩十地位。八地菩薩未入究竟涅槃之故,於佛啟智門後能入九地、十地位
此故能了知「本來無生」之究竟意義。例如科幻電影,不斷深入並放大物質,過分子、過原子、
過亞原子、過夸克、過亞夸克...最後再過「鄰虛塵」,而入一無所有的「真空」,是謂空覺極圓!
二乘阿羅漢雖已證空三昧,卻仍無法入此真正空定。
)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法迄巴按:大約等覺菩薩位,在大乘佛經中,等覺菩薩通常與佛無異,只是沒示現成佛而已。另參閱
以下經文「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之開示)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法迄巴按:大約已斷妄,證如來地)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
註一
****************
因地功夫不到家,用功於禪那法時,不必須了知念滅,必須了知的是念起!因為心念速度太快,察知念起時,「察知」的本身就已是後念。之後再生念去察知念滅,沒有意義,純粹是多此一舉。須知念之滅而不住,是七地菩薩念念覺(念數門)的功夫。這功夫在已斷三毒入了菩薩六地位之後,才有必要去修學。
禪那法,於因地最重要的是,「養成念起即知,知後無為」的「淨習」。
雖然上述的禪那用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無欲」!即便二乘的阿羅漢,也沒有「定解脫」阿羅漢這一類,反而有「慧解脫」阿羅漢這一類。主要原因是三界輪迴來自三毒之故,所以修行重點須斷三毒欲習,而不是入深定,因此,必須無欲!!
又,上述「無為」之意義,不是無所為,亦不是無所不為。其主要指「不相續、不住、不留滯於習氣」,及也適合「有所不為,無所可為」之含意。
在因地中用功,那就是「有所不為」,因為「有所」是心有所執著,必墮輪迴,為了解脫輪迴乃至斷妄,就必須「令自己無為」,或「勉強自己無為」!
但若「已無所」時,則指已斷三毒的聖人,基本已初步跳出能所對待(實際沒徹底跳出,須至八地位才能跳出),此時已有三明六通能力,可善觀自己過去世與對象的因緣,再決定是否適合為之?!有善緣則善為,無善緣則看狀況再決定是否適合引導對象眾生,或整飭目標塵物。
修行人已解脫輪迴後,若不走二乘路,亦不入無餘依涅槃者,只需於菩薩六地果位中再去修學、注意「念滅」的現象即可。
往生淨土、解脫輪迴、成佛之修行要件
◆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
簡說,感性的情緒上,不貪戀此所知世界美好;理性的智慧上,不對無常、無我有錯誤認知。
◆ 心
心,在佛法有特別意義,《解深密經》的定義如下:
『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
通常說「心」時,含有二意:理性上、感性上。
理性與「世智辯聰/般若」交涉;感性與「三毒情緒/塵沙惑」交涉。
理性於眾生為「分別、念、識」;理性於聖者則無人我執,只有般若上非執著之反應,名為「了知、覺、智」
(至八地則無念)。
感性於眾生為「三毒、習氣」;感性於聖者則不存在,或只能稱之為「願」,能有的,只有六地及以上未斷妄時
的「塵沙惑」(有人亦云,另有『無明惑』,本人認為是「多此一舉」)
眾生有「妄、業、識」,如來有「真、願、智」。我法迄巴認為此二者在行使時,皆不離生滅!!
(
有人不同意佛於三界內行使「願、智」時有生滅。試問用「妙觀察智」時,是否有生滅?
再問:
1、報身佛吃飯時, 若有眾生圍觀,而佛不分辨食物類別,那麼拿屎給佛吃,祂會
拒絕吃嗎?
2、報身佛吃飯時,若眾生不圍觀,佛會分辨食物類別嗎?
3、報身佛吃飯時,無論眾生是否圍觀,佛分辨食物會有生滅現象嗎?
(忘了四部阿含經中的哪一部,或哪一經典中,有舉例說明佛在樹下思惟眾生剛強
不易度時,有白象在旁,也發出群象難調適之喟嘆)
4、報身佛吃飯時,無論眾生是否圍觀,佛是否會分辨食物?
若報身佛一律改為「化身佛」,則上述四項同一問,結果是什麼?
若回答是「無生滅」。那麼再一問:尊者羅㬋羅是否為佛子?...若尊者羅㬋羅為佛子,則:
甲、釋迦牟尼佛是否化身佛?若不是,那麼《華嚴經》在妄語!若《華嚴經》無妄語,
那就是認定「尊者羅㬋羅為佛子」者在妄語!
乙、釋迦牟尼佛若是化身佛,則為何化身佛能生出「尊者羅㬋羅」?
丙、或是您認為「以幻可生幻」,所以「尊者羅㬋羅」是幻化,釋迦牟尼佛也是幻化。
那麼,什麼非幻化?若一切皆幻化,閱此文的您,也是幻化,請在閱此文時,在
我眼前幻現,讓我認識您。
丁-1、承丙項,同時再試問:您為幻化,則過去數十年有吃過東西嗎?
丁-2、承丙項,若釋迦牟尼佛非幻化,等同世俗人肉體,那麼,為何祂吃飯時「分辨食物」
乃生滅義,這哪裡有錯誤?
丁-3、承丙項,佛經開示:「有生即有滅,無有不滅者」,則釋迦牟尼佛吃飯時身、口、意有生滅,
又有何處錯誤?!
七地菩薩,能覺念生滅,亦能念念入寂滅而不證,為何到釋迦牟尼佛吃飯時,就必須把生滅
的現象給消失了?...我們只是在討論佛法,不在中共國內罵熊貓維尼,不需要「被消失」。
)
◆ 心不貪戀
指的是不生三毒現象(若心無貪嗔,心量小者是二乘不還果聖人;心量大者是菩薩乘五地聖人。
不久後即能證阿羅漢果或菩薩六地位)。可參閱此處經文。
◆ 意
此處的「意」,是意根(末那識)及意識的概括統稱。
▷ 意識的特質:比量(了知與分別)
比量是三量之一,簡分有二大類:了知與分別。此二類是同一來源,名為「妄+執」,
因「妄」而有「執著」;因「妄等同執著」,所以通稱為「妄執」。比量又分粗細,
了知為細,分別為粗。
・了知
就是直覺性的分別!如武術大師,不經由分別,能直覺了知現場是否有危險隱伏。
世俗通稱為「第六感」。
・分別
指粗糙性、分段性的了知。
意識的作用,是三界內比量現象之名稱,有意識則必然是三界內(輪迴)作用,已能解脫
三界者,所用的意識已改名為「智」。這在二乘者來說,統稱為「一切智(註一)」;在
菩薩乘來說,則被簡分為四智中的「妙觀察智(不是一次轉成,乃逐境界漸次轉換)」。
▷ 意根(末那識)的特質:妄執!
・分別執著
此本質,所指的行為是「粗糙性的分別出」「什麼是人我執、什麼是法我執」。
上述比量的行為,它的本質就是一種我執現象,分析其類別,可細分為二大類,即
「粗糙性的分別」及「微細性的了知」二大類。
-- 粗糙性的分別
指的是「俱生人我執」。粗糙性執著又名「思惑」,解脫此類執著即解脫輪迴。其中又分出
二大類!
心量小的修行者,可證二乘阿羅漢果,並解脫三界輪迴,不受後有(不再墮入三界輪迴)。
心量大的修行者,可證菩薩乘的六地境界(依《華嚴經・十地品》之七地經文為準),又
名「大」阿羅漢。亦可不受後有,但通常(註二)會「依願隨緣了業」的主動投入三界,
以度化有緣眾生解脫輪迴。
-- 微細性的了知
指的是俱生法我執,又名「無明、妄」。微細性執著又名「塵沙惑」。能斷除塵沙惑的,
個個都已斷除三界輪迴,皆是聖人!皆是菩薩乘中的修行者。
菩薩諸地所證境界,有非常廣大、不可描敘的功能,想在這個五濁惡世的閻浮提剎土了知
是有哪些的話,必須詳閱《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以及其它大乘了義的佛經。
譬如《楞伽經》(三譯本)、《楞嚴經》...等,主要指法相宗所尊崇的經論二藏之十地
相關文字。《大寶積經》《大般若經》...等,般若部相關經典的十地相關文字。
・俱生人我執(即意根/末那識的功能)
- 內執第八識(業識)相分,以顯化三界所有一切,共有三種相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 外執六塵,納入第八識(業識)成為相分種子。
或問:為何要「執著」呢?...這就是「妄」!
妄本無生,眾生卻在妄中執著,而「自覺有我」。如來藏如虛空海,波起波滅,本來無事,但於此生滅
,如是擾亂久矣,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諸波浪於此塵勞煩惱中,反覆排列組合的演化,久即產生三種相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大佛頂首楞嚴經》開示: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
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中略),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俱生法我執
阿陀那識甚深密,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法我執泛指塵沙惑,以「妄之不止息執著(妄執)」,如同漫天飛舞的塵沙一般的多,近乎不可數!此故
名為塵沙惑。
虛空海所映射的諸波相,存亦不存。存,是指相用、報化二者;不存,是就體而言,指它就是虛空海本身
,並沒因為波相而於體上「真正產生」。又如照鏡子,一像來就映一像,二三多像來亦皆同映,鏡子並不
因映射而使鏡子本身扭曲或產生所映多像(意指,若映射一蘋果,並無法從鏡子中取出該蘋果)。
********************************************************************
註一
************************
一切智是通稱的阿羅漢十智之統稱,可參閱維基十智的相關說明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維基+十智
或,直接搜尋Google「阿羅漢+智名」的相關說明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阿羅漢+智名
********************************************************************
註二
************************
「通常」的意思,是依聖者的決定而異。
有些果地菩薩,雖已發菩提心且要度化眾生,但「利他意志不夠堅定」,那就有可能在某個因緣觸發之下,就直接入無餘依涅槃,也許是六地入、七地入或八地入。最後是否如同二乘阿羅漢一般的入無餘依涅槃,仍要看是否有遇到某佛來給予「啟智門」而定!若無,則入究竟涅槃;若有,則會再向佛地奮發。
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大方廣佛華嚴經)
簡說,感性的情緒上,不貪戀此所知世界美好;理性的智慧上,不對無常、無我有錯誤認知。
◆ 心
心,在佛法有特別意義,《解深密經》的定義如下:
『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
通常說「心」時,含有二意:理性上、感性上。
理性與「世智辯聰/般若」交涉;感性與「三毒情緒/塵沙惑」交涉。
理性於眾生為「分別、念、識」;理性於聖者則無人我執,只有般若上非執著之反應,名為「了知、覺、智」
(至八地則無念)。
感性於眾生為「三毒、習氣」;感性於聖者則不存在,或只能稱之為「願」,能有的,只有六地及以上未斷妄時
的「塵沙惑」(有人亦云,另有『無明惑』,本人認為是「多此一舉」)
眾生有「妄、業、識」,如來有「真、願、智」。我法迄巴認為此二者在行使時,皆不離生滅!!
(
有人不同意佛於三界內行使「願、智」時有生滅。試問用「妙觀察智」時,是否有生滅?
再問:
1、報身佛吃飯時, 若有眾生圍觀,而佛不分辨食物類別,那麼拿屎給佛吃,祂會
拒絕吃嗎?
2、報身佛吃飯時,若眾生不圍觀,佛會分辨食物類別嗎?
3、報身佛吃飯時,無論眾生是否圍觀,佛分辨食物會有生滅現象嗎?
(忘了四部阿含經中的哪一部,或哪一經典中,有舉例說明佛在樹下思惟眾生剛強
不易度時,有白象在旁,也發出群象難調適之喟嘆)
4、報身佛吃飯時,無論眾生是否圍觀,佛是否會分辨食物?
若報身佛一律改為「化身佛」,則上述四項同一問,結果是什麼?
若回答是「無生滅」。那麼再一問:尊者羅㬋羅是否為佛子?...若尊者羅㬋羅為佛子,則:
甲、釋迦牟尼佛是否化身佛?若不是,那麼《華嚴經》在妄語!若《華嚴經》無妄語,
那就是認定「尊者羅㬋羅為佛子」者在妄語!
乙、釋迦牟尼佛若是化身佛,則為何化身佛能生出「尊者羅㬋羅」?
丙、或是您認為「以幻可生幻」,所以「尊者羅㬋羅」是幻化,釋迦牟尼佛也是幻化。
那麼,什麼非幻化?若一切皆幻化,閱此文的您,也是幻化,請在閱此文時,在
我眼前幻現,讓我認識您。
丁-1、承丙項,同時再試問:您為幻化,則過去數十年有吃過東西嗎?
丁-2、承丙項,若釋迦牟尼佛非幻化,等同世俗人肉體,那麼,為何祂吃飯時「分辨食物」
乃生滅義,這哪裡有錯誤?
丁-3、承丙項,佛經開示:「有生即有滅,無有不滅者」,則釋迦牟尼佛吃飯時身、口、意有生滅,
又有何處錯誤?!
七地菩薩,能覺念生滅,亦能念念入寂滅而不證,為何到釋迦牟尼佛吃飯時,就必須把生滅
的現象給消失了?...我們只是在討論佛法,不在中共國內罵熊貓維尼,不需要「被消失」。
)
◆ 心不貪戀
指的是不生三毒現象(若心無貪嗔,心量小者是二乘不還果聖人;心量大者是菩薩乘五地聖人。
不久後即能證阿羅漢果或菩薩六地位)。可參閱此處經文。
◆ 意
此處的「意」,是意根(末那識)及意識的概括統稱。
▷ 意識的特質:比量(了知與分別)
比量是三量之一,簡分有二大類:了知與分別。此二類是同一來源,名為「妄+執」,
因「妄」而有「執著」;因「妄等同執著」,所以通稱為「妄執」。比量又分粗細,
了知為細,分別為粗。
・了知
就是直覺性的分別!如武術大師,不經由分別,能直覺了知現場是否有危險隱伏。
世俗通稱為「第六感」。
・分別
指粗糙性、分段性的了知。
意識的作用,是三界內比量現象之名稱,有意識則必然是三界內(輪迴)作用,已能解脫
三界者,所用的意識已改名為「智」。這在二乘者來說,統稱為「一切智(註一)」;在
菩薩乘來說,則被簡分為四智中的「妙觀察智(不是一次轉成,乃逐境界漸次轉換)」。
▷ 意根(末那識)的特質:妄執!
・分別執著
此本質,所指的行為是「粗糙性的分別出」「什麼是人我執、什麼是法我執」。
上述比量的行為,它的本質就是一種我執現象,分析其類別,可細分為二大類,即
「粗糙性的分別」及「微細性的了知」二大類。
-- 粗糙性的分別
指的是「俱生人我執」。粗糙性執著又名「思惑」,解脫此類執著即解脫輪迴。其中又分出
二大類!
心量小的修行者,可證二乘阿羅漢果,並解脫三界輪迴,不受後有(不再墮入三界輪迴)。
心量大的修行者,可證菩薩乘的六地境界(依《華嚴經・十地品》之七地經文為準),又
名「大」阿羅漢。亦可不受後有,但通常(註二)會「依願隨緣了業」的主動投入三界,
以度化有緣眾生解脫輪迴。
-- 微細性的了知
指的是俱生法我執,又名「無明、妄」。微細性執著又名「塵沙惑」。能斷除塵沙惑的,
個個都已斷除三界輪迴,皆是聖人!皆是菩薩乘中的修行者。
菩薩諸地所證境界,有非常廣大、不可描敘的功能,想在這個五濁惡世的閻浮提剎土了知
是有哪些的話,必須詳閱《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以及其它大乘了義的佛經。
譬如《楞伽經》(三譯本)、《楞嚴經》...等,主要指法相宗所尊崇的經論二藏之十地
相關文字。《大寶積經》《大般若經》...等,般若部相關經典的十地相關文字。
・俱生人我執(即意根/末那識的功能)
- 內執第八識(業識)相分,以顯化三界所有一切,共有三種相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 外執六塵,納入第八識(業識)成為相分種子。
或問:為何要「執著」呢?...這就是「妄」!
妄本無生,眾生卻在妄中執著,而「自覺有我」。如來藏如虛空海,波起波滅,本來無事,但於此生滅
,如是擾亂久矣,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諸波浪於此塵勞煩惱中,反覆排列組合的演化,久即產生三種相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大佛頂首楞嚴經》開示: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
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中略),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俱生法我執
阿陀那識甚深密,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法我執泛指塵沙惑,以「妄之不止息執著(妄執)」,如同漫天飛舞的塵沙一般的多,近乎不可數!此故
名為塵沙惑。
虛空海所映射的諸波相,存亦不存。存,是指相用、報化二者;不存,是就體而言,指它就是虛空海本身
,並沒因為波相而於體上「真正產生」。又如照鏡子,一像來就映一像,二三多像來亦皆同映,鏡子並不
因映射而使鏡子本身扭曲或產生所映多像(意指,若映射一蘋果,並無法從鏡子中取出該蘋果)。
********************************************************************
註一
************************
一切智是通稱的阿羅漢十智之統稱,可參閱維基十智的相關說明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維基+十智
或,直接搜尋Google「阿羅漢+智名」的相關說明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阿羅漢+智名
********************************************************************
註二
************************
「通常」的意思,是依聖者的決定而異。
有些果地菩薩,雖已發菩提心且要度化眾生,但「利他意志不夠堅定」,那就有可能在某個因緣觸發之下,就直接入無餘依涅槃,也許是六地入、七地入或八地入。最後是否如同二乘阿羅漢一般的入無餘依涅槃,仍要看是否有遇到某佛來給予「啟智門」而定!若無,則入究竟涅槃;若有,則會再向佛地奮發。
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大方廣佛華嚴經)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 T09n0262_p0007a15(註一)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
註一
****************
1、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經號0262,第0007頁,最上列(a),直排第15行開始
2、大正新脩大藏經一紙頁共分三列(三部份):a是最上列;b是中間列;c是最下列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
註一
****************
1、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經號0262,第0007頁,最上列(a),直排第15行開始
2、大正新脩大藏經一紙頁共分三列(三部份):a是最上列;b是中間列;c是最下列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無生忍、念念覺、無欲
很久之前,我就已破見惑,但也只破見惑罷了!了生脫死的功夫卻沒有。
輪迴來自三毒,那麼,斷三毒不就是正確知見嗎?...當然是!!
一個人站在沙漠中,雖已看到城市在前方,但若佇立不動,結果也就是個死字!
悟佛知見的下一步,須:「入佛知見」。這意指須精進用功!
住在台北,了知如何到達高雄的方式,卻沒任何行動,至死也仍停留在台北,這就是何以須有六般若蜜之原因。
菩薩乘七、八、九地是無生忍,十地、佛地是寂滅忍,我認為它的翻譯顛倒了,前者應是寂滅忍,後者應是無生忍。(參閱「虛空海」相關說明)
這如同桌機作業系統與手機作業系統對於畫面上下捲的不同政策。前者是往下拉,畫面則上移;後者是往上拉,畫面則上移...,剛開始使用手機時還真不便利,但用久了就習慣,也認清此二者「自成系統」的融洽意義。
無生忍與寂滅忍也是這個狀況,看解釋者是以何角度(體相用法)來解釋它!!
佛經中對於真如的「譬喻」簡說有二大類(詳細分別有更多類別),這也是數千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二大派別:「畢竟空、勝義有」。
(本網誌有不少的相關討論,可搜尋。或另參閱五義一事: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其實,對於真正已悟佛知見者來說,即便無神通,對佛這二大類的譬喻也都沒有理解上的障礙!其實,那不過是不同角度在解釋目標罷了,如我之前舉出的電腦作業系統與手機作業系統對於畫面捲動的不同政策,即便是相反的捲動,仍能自成體系而達到目的!
---
行文拉回到標題意旨!
初悟無生時,欲令心念成就無生,但...做不到!意識理解了,不代表「識亦已轉為智」(主要指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次指各識亦轉智)。
眾生呀,總是在「試錯過程中進步」,真悲哀〜,卻無奈!唉〜
不過想想,雖然須反復撞南牆多次後才進步,但總比那些撞到頭破血流也沒進步的人好,更比那些不想撞的人好,也遠勝連撞的機會都沒有的輪迴眾生幸福多了!更不用說,相比連什麼是機會(佛法)都毫無了知的可憐眾生,好上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的好!
在領悟無生忍功夫用不起來之後,才了知要降下標準,於是降至人類智慧能分辨、了知的「心念功夫」之上,這功夫是禪那法,在《圓覺經》上有詳細開示。
心念功夫是禪那法又名「念數門」,這是在心念生滅上用功的法門。是頓修法。
人類,不離身、口、意的行為,身與口又不離「意」的作用,所以功夫焦點在「意」上用功才是正道,這也何以五遍行中有「作意」這一項。在没入無餘依涅槃前,是無法捨離「五遍行」,當然,這對「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八地及以上菩薩不適用。乃至於「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的七地菩薩也可能不適用。
禪那法的用法,主要在使自己「念念覺」。初階於生念時了知,於了知時不執著。進階在念滅時了知,於了知不追念(不續生念)。
其實,真正功夫用在「初階功夫」之上:「念生須知,知時不執」。
別看是「初階功夫」,這連二乘阿羅漢也不是次次能達到,因為二乘阿羅漢尚有餘習!如「畢陵伽婆蹉」要求恒河女神開河的典故。(沒有餘習的阿羅漢,是大菩薩的示現,所行是菩薩乘,不是二乘)
若「次次能達到」,名為「念念覺」,那就已進階成菩薩七地的境界!也許仍會有佛經未記載的「極少數特別因緣」的「辟支佛(緣覺乘)」也能達到,...依照二乘自了漢者性情來說,不應有這類聖者出現,但「一切唯心造」,除了佛及八地與之上的摩訶薩,誰又說的清呢?
能夠斷三毒,但又無法念念覺的,就是標題「無欲」之意旨!但無欲的用法,不必然只有禪那法能入,奢摩他法、三摩缽提法亦能入,詳見《圓覺經》中三定輪的開示。
我個人目前的用法,是「先立志無欲」,這屬於奢摩他法之極靜用法,因為「不動心」而立為「體(背景)」。
在體之上,於心念發生時,就如藍天上出現雲朵,它就很清晰可辨,分辨清楚它是白雲、烏雲...種種雲,而不執著。心念發生時亦如是,了知它是貪、嗔、痴...等等的那一類煩惱,而不去執著它。用著用著,定力就會慢慢增進...呃,理論上會增進!😁😅,至於能增進多少、增進多快,這與業障及今世精進力有關。
之所以說「業障」,是因過去世造惡業,會有冤債主來討或阻礙,我本人年輕時就遇到多次;而精進力,是自己用功時的專注力及用功頻率,當然若懂邏輯、因明,知推演、歸納、反省等方式,是有益斷三毒的定力!例如守戒不犯。
以上個人心得分享,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無欲:二乘阿羅漢、菩薩乘六地所證境界。
念念覺:菩薩乘七地所證境界,仍在有功用行(道)。
無生忍:菩薩乘七、八、九地所證境界。八地及之後菩薩,已入無功用行(道)。
輪迴來自三毒,那麼,斷三毒不就是正確知見嗎?...當然是!!
一個人站在沙漠中,雖已看到城市在前方,但若佇立不動,結果也就是個死字!
悟佛知見的下一步,須:「入佛知見」。這意指須精進用功!
住在台北,了知如何到達高雄的方式,卻沒任何行動,至死也仍停留在台北,這就是何以須有六般若蜜之原因。
菩薩乘七、八、九地是無生忍,十地、佛地是寂滅忍,我認為它的翻譯顛倒了,前者應是寂滅忍,後者應是無生忍。(參閱「虛空海」相關說明)
這如同桌機作業系統與手機作業系統對於畫面上下捲的不同政策。前者是往下拉,畫面則上移;後者是往上拉,畫面則上移...,剛開始使用手機時還真不便利,但用久了就習慣,也認清此二者「自成系統」的融洽意義。
無生忍與寂滅忍也是這個狀況,看解釋者是以何角度(體相用法)來解釋它!!
佛經中對於真如的「譬喻」簡說有二大類(詳細分別有更多類別),這也是數千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二大派別:「畢竟空、勝義有」。
(本網誌有不少的相關討論,可搜尋。或另參閱五義一事: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其實,對於真正已悟佛知見者來說,即便無神通,對佛這二大類的譬喻也都沒有理解上的障礙!其實,那不過是不同角度在解釋目標罷了,如我之前舉出的電腦作業系統與手機作業系統對於畫面捲動的不同政策,即便是相反的捲動,仍能自成體系而達到目的!
---
行文拉回到標題意旨!
初悟無生時,欲令心念成就無生,但...做不到!意識理解了,不代表「識亦已轉為智」(主要指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次指各識亦轉智)。
眾生呀,總是在「試錯過程中進步」,真悲哀〜,卻無奈!唉〜
不過想想,雖然須反復撞南牆多次後才進步,但總比那些撞到頭破血流也沒進步的人好,更比那些不想撞的人好,也遠勝連撞的機會都沒有的輪迴眾生幸福多了!更不用說,相比連什麼是機會(佛法)都毫無了知的可憐眾生,好上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的好!
在領悟無生忍功夫用不起來之後,才了知要降下標準,於是降至人類智慧能分辨、了知的「心念功夫」之上,這功夫是禪那法,在《圓覺經》上有詳細開示。
心念功夫是禪那法又名「念數門」,這是在心念生滅上用功的法門。是頓修法。
人類,不離身、口、意的行為,身與口又不離「意」的作用,所以功夫焦點在「意」上用功才是正道,這也何以五遍行中有「作意」這一項。在没入無餘依涅槃前,是無法捨離「五遍行」,當然,這對「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八地及以上菩薩不適用。乃至於「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的七地菩薩也可能不適用。
禪那法的用法,主要在使自己「念念覺」。初階於生念時了知,於了知時不執著。進階在念滅時了知,於了知不追念(不續生念)。
其實,真正功夫用在「初階功夫」之上:「念生須知,知時不執」。
別看是「初階功夫」,這連二乘阿羅漢也不是次次能達到,因為二乘阿羅漢尚有餘習!如「畢陵伽婆蹉」要求恒河女神開河的典故。(沒有餘習的阿羅漢,是大菩薩的示現,所行是菩薩乘,不是二乘)
若「次次能達到」,名為「念念覺」,那就已進階成菩薩七地的境界!也許仍會有佛經未記載的「極少數特別因緣」的「辟支佛(緣覺乘)」也能達到,...依照二乘自了漢者性情來說,不應有這類聖者出現,但「一切唯心造」,除了佛及八地與之上的摩訶薩,誰又說的清呢?
能夠斷三毒,但又無法念念覺的,就是標題「無欲」之意旨!但無欲的用法,不必然只有禪那法能入,奢摩他法、三摩缽提法亦能入,詳見《圓覺經》中三定輪的開示。
我個人目前的用法,是「先立志無欲」,這屬於奢摩他法之極靜用法,因為「不動心」而立為「體(背景)」。
在體之上,於心念發生時,就如藍天上出現雲朵,它就很清晰可辨,分辨清楚它是白雲、烏雲...種種雲,而不執著。心念發生時亦如是,了知它是貪、嗔、痴...等等的那一類煩惱,而不去執著它。用著用著,定力就會慢慢增進...呃,理論上會增進!😁😅,至於能增進多少、增進多快,這與業障及今世精進力有關。
之所以說「業障」,是因過去世造惡業,會有冤債主來討或阻礙,我本人年輕時就遇到多次;而精進力,是自己用功時的專注力及用功頻率,當然若懂邏輯、因明,知推演、歸納、反省等方式,是有益斷三毒的定力!例如守戒不犯。
以上個人心得分享,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無欲:二乘阿羅漢、菩薩乘六地所證境界。
念念覺:菩薩乘七地所證境界,仍在有功用行(道)。
無生忍:菩薩乘七、八、九地所證境界。八地及之後菩薩,已入無功用行(道)。
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易
今日又看到有關「易」的科普論述影片!絕不是科學,說科普也算勉強,更適合的是科學幻想、假說!
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緣於二原因:
一、過去文章「佛法與易」之聯想
除了「佛法與易」之外,又想到,新時代正義外星人地球代言人之一「柯博拉」有說過六十四卦是全宇宙通用的編碼,所以就發這個文。
其實,我就只有一句話,等同邵康節之語:「不動不占」
占,來自生;生又云為動。有生滅,三界才顯現。溯三界源,那就是生滅現象。生滅於人,就是心之動靜,所以「不動不占」。
但凡一動,所有測不準的機率波,全都坍崩而固定!
二、想到「量子測不準,而典型物理測的準」之統合論
量子測不準,是因為它的波函數沒有基準,給任一固定基準/參數就會坍崩而能測的準。
那麼,典型物理的巨觀環境上的物質現象,皆源於量子之堆積(眾多原子堆積成物質),但為何又能測的準呢?
這類同「冰是固體,為何能化成液體水?」,而「液體水又為何能變水汽?」的道理,變化之間,必有催化介質存在。
這又讓我立刻聯想到我說了多次的「大力士能拔小樹,小孩卻拔不起來」的比喻。
修行解脫輪迴乃至斷無明的方法,過程如同小孩拔樹,初時絕對拔不起來,但若有恒心毅力,從小就訓練拔樹,至年長變大力士時,自能拔起。
測不準的不可見量子,至可測準之手可移動的物質之準不準差別,其中必有一個過程,有一個變化的催化介質存在,如我之上所說的「不動不占」,心動就是催化的介質,之後當然就能占的準!
那麼,量子之測不準,至古典物理之測的準之催化介質、過程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為那是求極限數學!
就是有一個值,當它趨近極限時,就會使測不準現象而變成「偶薌」測的準,逐漸過渡,至最後「一定」測的準。
這又如同「芝諾悖論」,它並不存在!它之不存在,乃在於它就叫「悖論」。歐嗚〜,既稱是悖論,又怎能存在?能存在的就絕不會是悖論!!
所以,「䒦諾悖論」之解,就是它本身是悖論!悖論之悖論等於負負得正,所以得解!芝諾悖論絕不存在,若您仍堅持它存在,只能說您正在做夢!😁人生如夢亦如是!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二邊之人名為甲與乙,中有距離,甲每次只前進甲乙距離的一半,「依理」甲永遠無法接觸到乙,但「依事實」甲就是能按觸到乙,這是怎麼回事呢?
測不準的量子,其所堆積成的物質,卻又測的準,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上述二問之解,是相似的!
中間變化之催化介質,乃是上述這二個「原始設定之標準不同」所致!如同以下範例:
長官A訓斥學員B:「叫你往西跑二公里,可到達C地,而你卻往東跑,這永遠無法達到目的。
你腦袋有問題是不是?」
B學員回答:「報告長官,我腦袋沒問題。有問題的反而是你腦袋。往東跑地球一圈,照樣可
到達丙地,C地不是永遠達不到!」
上述這就是我所說的「原始設定之標準不同」!
出題者與答題者,彼此的標準不同,但答題者卻能以「符合邏輯的詭辯」來「不出錯並解決」出題者之問題。
這種狀況,在美國法庭中的答辯雙方間常出現!禪宗公案也常出現!
再回到甲乙問題。
甲乙是人,必然有寬高,中間的距離,雖說依數學使得二人永不能接觸,但身寬會把小於身寬的距離給排除而使得雙方能接觸。依數學不能接觸的理,依事實就不存在!所以,在生活上,人是應依理還是依事實來生活呢?
這又如同法律,判決是應依法理而執行,還是須依事情來執行呢?依法理則無情,而法律建立在國家之上,而國家存在於人類,無人則無家,無家又如何能有國?所以法律應依「事情」來執行!但實際又非,這樣是「人治」不是「法治」。也因此的難解,若智慧不足者,常會被邪惡又有點小智者給迷惑、利用!
上述舉不少設定、例子,就不多說了,以下直解,正式解法是:
1、要設定漸層
2、由最左方的純黑,至最右方的純白,中間是漸層
3、最中間數值偏黑者,是錯誤;最中間數值偏白者,是正確
4、不同類別事件,皆有一黑白橫條。但依事件性質(例如司法),有些須設定「向黑白兩邊漸層發射
的獨立中間段」及「無評價(獎罰)或極輕微評價(獎罰)之中間寬度(比獨立中間段還更小)」,
尤其是法律更適用(要審核法、理、情的適用性時很好用。例如,若惡不足,不罰以坐牢而,而以
社會/地區服務日數取代之)!
開始驗證:
驗證一:甲乙問題
1、甲乙身有寬度
2、甲乙之中的距離,大於甲乙身體的寬度時,則依數學
3、甲乙之中的距離,等於小於甲乙身體的寬度時,則依事實
驗證二:ABC問題
1、長官A與學員B,這是訓練關係(若不能理解是「訓練」關係,代表你「被文字敘述迷惑」)
2、A要求B往西跑二公里,符合人類肉體可承受的事實
3、B之說法,純粹是「辯駁」,不符合人類肉體能承受(不要說跑一圈地球,不停跑一千公里,看看能不能活)
4、若詭辯說B是能量充足的海陸雙棲機械人,能跑地球一圈。那你就是向中共奴隸國拿錢的愚執粉紅,
或是無聊的噴子。若不爽我的說法,可留言嗔我!(哦〜,偶忘了此網誌沒留言功能🤔🙄😁)
驗證三:法庭答辯問題
1、搞不清誰對的法庭法官,就是豬頭!
2、美國是被邪惡黑暗勢力所控制的國家(中共國也是,牠們都很會演彼此對立的戲,若奧斯卡有頒發國家獎,
黑暗勢力必能得獎,還是雙料將:美國一個,中共國一個)
3、專業培養豬頭法官(哦,還有貪污法官)
驗證四:禪宗公案
1、有一次,遇到某佛法書局護法師問我「佛在菩提樹下悟到什麼」,我的回答被她打槍(女相護法神)
2、我法迄巴是豬頭佛法行者!
驗證五:量子測不準,物質測必準之問題
1、量子是純黑,物質是純白
2、當震頻所帶能量,從黑漸變至白之狀態,若跨過中間值之後,落於灰色而偏向白色時,顯化的物質就逐漸能
測的準(不是每次皆準),反之則逐漸測不準(不是每次皆不準)。
3、The End
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緣於二原因:
一、過去文章「佛法與易」之聯想
除了「佛法與易」之外,又想到,新時代正義外星人地球代言人之一「柯博拉」有說過六十四卦是全宇宙通用的編碼,所以就發這個文。
其實,我就只有一句話,等同邵康節之語:「不動不占」
占,來自生;生又云為動。有生滅,三界才顯現。溯三界源,那就是生滅現象。生滅於人,就是心之動靜,所以「不動不占」。
但凡一動,所有測不準的機率波,全都坍崩而固定!
二、想到「量子測不準,而典型物理測的準」之統合論
量子測不準,是因為它的波函數沒有基準,給任一固定基準/參數就會坍崩而能測的準。
那麼,典型物理的巨觀環境上的物質現象,皆源於量子之堆積(眾多原子堆積成物質),但為何又能測的準呢?
這類同「冰是固體,為何能化成液體水?」,而「液體水又為何能變水汽?」的道理,變化之間,必有催化介質存在。
這又讓我立刻聯想到我說了多次的「大力士能拔小樹,小孩卻拔不起來」的比喻。
修行解脫輪迴乃至斷無明的方法,過程如同小孩拔樹,初時絕對拔不起來,但若有恒心毅力,從小就訓練拔樹,至年長變大力士時,自能拔起。
測不準的不可見量子,至可測準之手可移動的物質之準不準差別,其中必有一個過程,有一個變化的催化介質存在,如我之上所說的「不動不占」,心動就是催化的介質,之後當然就能占的準!
那麼,量子之測不準,至古典物理之測的準之催化介質、過程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為那是求極限數學!
就是有一個值,當它趨近極限時,就會使測不準現象而變成「偶薌」測的準,逐漸過渡,至最後「一定」測的準。
這又如同「芝諾悖論」,它並不存在!它之不存在,乃在於它就叫「悖論」。歐嗚〜,既稱是悖論,又怎能存在?能存在的就絕不會是悖論!!
所以,「䒦諾悖論」之解,就是它本身是悖論!悖論之悖論等於負負得正,所以得解!芝諾悖論絕不存在,若您仍堅持它存在,只能說您正在做夢!😁人生如夢亦如是!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二邊之人名為甲與乙,中有距離,甲每次只前進甲乙距離的一半,「依理」甲永遠無法接觸到乙,但「依事實」甲就是能按觸到乙,這是怎麼回事呢?
測不準的量子,其所堆積成的物質,卻又測的準,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上述二問之解,是相似的!
中間變化之催化介質,乃是上述這二個「原始設定之標準不同」所致!如同以下範例:
長官A訓斥學員B:「叫你往西跑二公里,可到達C地,而你卻往東跑,這永遠無法達到目的。
你腦袋有問題是不是?」
B學員回答:「報告長官,我腦袋沒問題。有問題的反而是你腦袋。往東跑地球一圈,照樣可
到達丙地,C地不是永遠達不到!」
上述這就是我所說的「原始設定之標準不同」!
出題者與答題者,彼此的標準不同,但答題者卻能以「符合邏輯的詭辯」來「不出錯並解決」出題者之問題。
這種狀況,在美國法庭中的答辯雙方間常出現!禪宗公案也常出現!
再回到甲乙問題。
甲乙是人,必然有寬高,中間的距離,雖說依數學使得二人永不能接觸,但身寬會把小於身寬的距離給排除而使得雙方能接觸。依數學不能接觸的理,依事實就不存在!所以,在生活上,人是應依理還是依事實來生活呢?
這又如同法律,判決是應依法理而執行,還是須依事情來執行呢?依法理則無情,而法律建立在國家之上,而國家存在於人類,無人則無家,無家又如何能有國?所以法律應依「事情」來執行!但實際又非,這樣是「人治」不是「法治」。也因此的難解,若智慧不足者,常會被邪惡又有點小智者給迷惑、利用!
上述舉不少設定、例子,就不多說了,以下直解,正式解法是:
1、要設定漸層
2、由最左方的純黑,至最右方的純白,中間是漸層
3、最中間數值偏黑者,是錯誤;最中間數值偏白者,是正確
4、不同類別事件,皆有一黑白橫條。但依事件性質(例如司法),有些須設定「向黑白兩邊漸層發射
的獨立中間段」及「無評價(獎罰)或極輕微評價(獎罰)之中間寬度(比獨立中間段還更小)」,
尤其是法律更適用(要審核法、理、情的適用性時很好用。例如,若惡不足,不罰以坐牢而,而以
社會/地區服務日數取代之)!
開始驗證:
驗證一:甲乙問題
1、甲乙身有寬度
2、甲乙之中的距離,大於甲乙身體的寬度時,則依數學
3、甲乙之中的距離,等於小於甲乙身體的寬度時,則依事實
驗證二:ABC問題
1、長官A與學員B,這是訓練關係(若不能理解是「訓練」關係,代表你「被文字敘述迷惑」)
2、A要求B往西跑二公里,符合人類肉體可承受的事實
3、B之說法,純粹是「辯駁」,不符合人類肉體能承受(不要說跑一圈地球,不停跑一千公里,看看能不能活)
4、若詭辯說B是能量充足的海陸雙棲機械人,能跑地球一圈。那你就是向中共奴隸國拿錢的愚執粉紅,
或是無聊的噴子。若不爽我的說法,可留言嗔我!(哦〜,偶忘了此網誌沒留言功能🤔🙄😁)
驗證三:法庭答辯問題
1、搞不清誰對的法庭法官,就是豬頭!
2、美國是被邪惡黑暗勢力所控制的國家(中共國也是,牠們都很會演彼此對立的戲,若奧斯卡有頒發國家獎,
黑暗勢力必能得獎,還是雙料將:美國一個,中共國一個)
3、專業培養豬頭法官(哦,還有貪污法官)
驗證四:禪宗公案
1、有一次,遇到某佛法書局護法師問我「佛在菩提樹下悟到什麼」,我的回答被她打槍(女相護法神)
2、我法迄巴是豬頭佛法行者!
驗證五:量子測不準,物質測必準之問題
1、量子是純黑,物質是純白
2、當震頻所帶能量,從黑漸變至白之狀態,若跨過中間值之後,落於灰色而偏向白色時,顯化的物質就逐漸能
測的準(不是每次皆準),反之則逐漸測不準(不是每次皆不準)。
3、The End
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
我自思惟!我自破執!
前二日我註記了虛雲和尚事蹟的Youtube 頻道,今晚心較清淨把它看完,以下是看完後產生的與「虛雲大師」無關的其它佛法心得。
聯想到佛經上的一偈:
戒清淨故,便得無悔。
無悔故歡,歡故生喜。
由生喜故,身得輕安。
身輕安故,便受勝樂。
樂故心定!
以上這不完整,不知多久沒想起,能回想前半段也算不容易了!更詳細偈文參閱此處!
以下錄下半段偈文:
由心定故,便能生智。 由定發慧
智觀察故,如實知見。 斷見惑得法眼淨。
如實知故,舍貪離染。 三果或菩薩五地。
由離染故,便得解脫。 斷思惑或證菩薩六、七地。
證解脫故,能入涅槃。
以上是要寫此文時「臨時的感觸」倒不是之前已想到,才來發文。
發文目的是之前看完Youtube 後的感想,這感想雖不是上述解脫偈,卻也有些相關。
我自思惟:
如何於思惟中得到解脫?什麼狀況才是解脫、寂滅的諸層次境界呢?
《妙華蓮華經》開示佛出世一大因緣,在於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開示佛之知見,是佛應做的事,而眾生則須在聞佛開示之後,須悟佛知見,並修行而證入佛知見!
話到此,我有點熟悉感,似乎以前有多次談到當下正在談的話題......
那麼,怎樣的狀況,才算是寂滅呢?
我自思惟:
悟佛知見有三種狀態,一是純粹理上悟,與世俗智慧無異。一是悟後起修。一是悟證同時。
◆ 純粹理上悟
這與學數學一樣。初不了知而無明,經過屢次的運算,終於算出答案,而感愉悅,這純粹
是世俗人的理解,不紮實,仍受輪迴!
◆ 悟後起修
這又分漸修與頓修!
漸修,有緣看此文的佛法學習者,皆了知它是何意,就不多說了!
頓修,那是因地用一法至佛地皆不變。這在不少了義大藏經中有開示,較詳細解剖的,例
如:《楞嚴經》、《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等
建議有緣人詳閱彼三經就能悟弗知見!
對我來說,從因地至果地,我只需用「無欲(註二)」一法頓修就夠了!!
因地無欲,無欲故不生三毒,而能徐斷輪迴習氣;果地無欲,無欲則無生,能徐斷變易生
死之極微細餘習(塵沙惑)!
斷貪嗔二毒,可證菩薩五地。進斷痴習,能入寂滅(無餘依涅槃,或有餘依涅槃)。
恒與定俱,常覺不住,悟得「諸法無差別相(註三)」,諸法本質、本體相同,不應起差別
相之執見,是故不墮「自相共相、能所取、善不善」之差別相中,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
是謂菩薩七地。
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是謂八地菩薩境界。
・意識,如眼根與色塵相觸而生眼識,意識是意根與法塵相觸而生,亦如是。
・意,又名意根、末那識,是意識之所依、本質,如眼根。
・心,在《解深密經》中開示,心有三名,在不同境界則有不同名。
▻ 應於分別(意識)
不斷攝取六塵入第八識,此故稱之為心。
▻ 應於業報(末那識)
於第八識中具有待平衡的「善、不善、無記」的業報種子,此故稱之為阿賴耶識。
▻ 應於根本執著
形成一識,通稱為第八識,能「執持」善、不善、無記的種子而不失,此故稱之為阿
陀那識(被末那執持而現行後,這種子就平衡了,而不再起作用,但原始的執持功
能不失,只是不再具有得業報的功能)。
第八識,在已證菩薩乘六地開始,就改名為「異熟識」。意指不再造新種子,只是
讓既有種子逐漸的異熟/現行。如銀行中的存款,永不再新存金錢,卻在不斷的往
外提領。
◆ 悟證同時
有些人已先漸修禪定,又有不錯的慧根,在聞了義法之時,於悟佛知見的同時,也同時證
入極深境界。禪宗《六祖壇經》甚至開示:
「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
(
也有可能自以為能至佛地,卻只能到八地菩薩境界!此地之上境界
,在因地中即便能說,亦難以分辨,那是實際功夫所證,不靠嘴皮
之說,亦不依輪迴心所悟之理。意趣幽渺,篤行勝於心思口言!
呃...,自七地開始證無生法忍,無功用行即可,不必篤行!!
如我用「無欲」功夫,用到最後,不在於「必須做什麼」,反而要
注意的是「做了什麼?」
有動即乖,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既然如此,又何必要做什麼?
要注意不失心而相續「世界萬象、業果輪迴、六根所觸」!
簡單說,非必須了結因緣不去主動接觸;但觸緣時,了知即可,不
續攀緣,在二六時中,於行住坐臥反復不住所觸!
)
眾生煩惱來自染習太深,若於對治法能「再用一次、再深觸一層、更深入薰習」,就有機會增進,乃至能「解脫輪迴習氣、解脫染習」而斷輪迴!
若更進一步,迴心向大,且了知果地菩薩不能破無明,亦類如眾生輪迴來自三毒染習太重,而果地菩薩則來自於餘習太深所致,而不能破無明。此時的餘習繩然不再是三毒,而是「無明」,又謂為塵沙惑,塵沙惑乃妄(無明)之衍生!
因地果地一乘對治法,就是無所住!它普遍被理解為「無生法」。
無生,自因地始就是「無欲」之意思,心中無欲,自不生諸多亂想,即便正想亦不生。但能了知若一直行下去而不改變,必入無餘依涅槃!!一乘法行到最後,卻成了二乘果,事與願違!
若想繼續斷無明而成佛,必須「具智」!應該說須「轉識為智」。以智了知一切又「不落於執」,如我常說的「處事以智」。
智,即於根塵相觸時、依願行法時,一切悉了知而不分別(註一)!最後一切身口意行為(必然是「無功用行」)就能如以下《楞嚴經》中開示:
「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
***********************************************************************************
【註一】
*******************************
了知而不分別,乃指無二乘行者有自相共相之諸法差別相的執著。
建議多分辨「了知」與「分別」之差異。
以下我依活人各類現象,簡分三種階段。可分配從了知、分別。
A、現量境(第八識)
現量是根塵相觸而未生心之前的狀態,但還不到「了知」級別。可視為「現識」的現象。
舉個剛睡醒時狀態為例。
某甲早上醒來眼已睜開,眼根與色塵已相觸,依理此時應生出「眼識」,但實際「識(分別)」的功用沒啟動等同於零。此時未起心分別,「一無所知」,不知我是誰?這是典型「無直覺性現量境」(視為帶質境的一種)。
若此時活人的「識」的功用「不准等同於零」,那麼死人眼睛與外界色塵相觸,豈不死人也與活人一樣有眼識?...死人有嗎?!
B、了知(第七識:末那識)
「了知」可視為「直覺性現量鏡」。相當於末那識的作用。雖沒有意識參與,但已比純粹一無所知的機械性轉頭、反應還「更有靈性」。
續承上例,再過一會兒,某甲能轉頭看物,了知在看物,但仍無分別心(無此經驗的人,無法了解我在說什麼!)。
但若此時有人對他說,「看看我」或「喊一大聲」,他的耳朵是24小時都被動接收訊息,此時他必能「隨聲」轉頭看他!看他之前、之時、之後,或已起「意識分別」,也或仍沒有!(起意識,並不是必然結果,因人而異)
了知,在眾生而言,能只是直覺所產生的動作/行為,有時會帶上情緒,不必然須先經過腦袋思想過(意識分別)才能動。
聞聲好奇而轉頭,不必然須先生出意識分別;恐懼而跑開,不必然須先生出意識分別;美女裸體走過,男人轉頭看她,不必然須先生出意識分別。這些,都「很直覺」!也許,之後會隨之產生進一步的意識反應,但在意識沒反應前,光是直覺就能有轉頭、跑開的行為。
但若必須定義「直覺」有覺,就是意識活動,其實也可以,但要改一下、整理一下,自己的「認知體系」!!必要時,要跟全世界宣揚,所有人都必須遵守我的體係才行,否則在討論上可能會出差錯!最好是,自己的認知體系,與佛經定義栂同,這最省力。
體系,就如交通,規定全國遵右行,大家遵守就不會產生危險,規定左行亦然。就怕是有人開車右行,有人左行,那下場就慘了!
C、分別(第六識:意識)
分別是指意識活動。具有比較、分析、推理、歸納等較活動的能力。
再承上例。睜眼、轉頭,最後才生出「意識分別」,分別我已醒,我正在看物,分別剛才有轉頭,這是典型的「分別」現象。它的產生必須先用到意識分別。
D、佛經中的「分別」(執著)
佛經中的「分別」意義,不惟只是上述C項的「分別」義理,更具有「執著」的習氣含意!!
凡無法釋然、無法渙散自己當下執著之「了知、分別」,在佛法上都須歸入「分別」的用辭義理中。但在日常的理解上,不必然須如此,重點是約定俗成即可。了知仍是了知,分別繼續是分別。
否則,依佛法來論世事,那麼「陳義過高」是必然的結果!例如,結婚生子,在佛法來說是不必須的行為,人人遵守,此世界百年後談論它就沒意義,因無人類存在可論其意義之故!。
再論執著!...執著,在佛法上分為「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俱生我執」、「俱生法執」。
「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屬於見惑,是意識上的執著。見惑可獨立斷除!但仍須七次往還人間輪迴,才有機會斷思惑解脫輪迴。
「俱生我執」屬於思惑,是末那識上的執著(一部份是情緒上的執著,在二乘三果或菩薩乘五地斷除)。沒斷此執著前,必墮三界中輪迴,沒有了期!!
「俱生法執」屬於塵沙惑,乃「非意識、非末那識」的「衍生成十方宇宙一切之本質」的執著。
「衍生成十方宇宙一切之本質」這是我臨時起用的辭,以佛法來說是「妄(無明)」在衍生三種相續之最原始的過程時,所產生的執著。
***********************************************************************************
【註二】
*******************************
・2015-11-30 無欲頓覺法
・2020-03-04 頓覺法
***********************************************************************************
【註三】
*******************************
諸法無差別相,又名真相。我又稱彼為「虛空海」。
其如同大海,當它鼓盪生滅時,變化出各類相狀,無論這類相狀如何變更,皆不離「是海水」的本質。
這些變相的海水「自覺有我」,以此妄覺不止歇,以致輪迴三界。
諸法無差別相是一相,喻如海水。
而一相是無相!何以一相無相呢?
因為,有無是從比較產生的。當無比較時,又怎會有一相存在呢?如持刀斷首,未斷首之前有能斷的刀,及所斷的首級。一旦自斷首級,以當事人已死之故,此時不可說、不可思議!
一相絕不會獨存,它必有二相比較才知一相之意義,既然只舉一相之意,那麼就了知「一相等同無相」,因此「一相無相」。
此處「一相」,是指「虛空海」,參閱以下的說明!
・虛空海因由及成佛法
・鄰虛塵與虛空海
・云何如來,云何妄?
・「虛空海」涵意進一步闡釋
・世界與眾生成因
------------------------------------------------------------------------------------
推薦閱讀:
・八識、靈魂、了知之知識
聯想到佛經上的一偈:
戒清淨故,便得無悔。
無悔故歡,歡故生喜。
由生喜故,身得輕安。
身輕安故,便受勝樂。
樂故心定!
以上這不完整,不知多久沒想起,能回想前半段也算不容易了!更詳細偈文參閱此處!
以下錄下半段偈文:
由心定故,便能生智。 由定發慧
智觀察故,如實知見。 斷見惑得法眼淨。
如實知故,舍貪離染。 三果或菩薩五地。
由離染故,便得解脫。 斷思惑或證菩薩六、七地。
證解脫故,能入涅槃。
以上是要寫此文時「臨時的感觸」倒不是之前已想到,才來發文。
發文目的是之前看完Youtube 後的感想,這感想雖不是上述解脫偈,卻也有些相關。
我自思惟:
如何於思惟中得到解脫?什麼狀況才是解脫、寂滅的諸層次境界呢?
《妙華蓮華經》開示佛出世一大因緣,在於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開示佛之知見,是佛應做的事,而眾生則須在聞佛開示之後,須悟佛知見,並修行而證入佛知見!
話到此,我有點熟悉感,似乎以前有多次談到當下正在談的話題......
那麼,怎樣的狀況,才算是寂滅呢?
我自思惟:
悟佛知見有三種狀態,一是純粹理上悟,與世俗智慧無異。一是悟後起修。一是悟證同時。
◆ 純粹理上悟
這與學數學一樣。初不了知而無明,經過屢次的運算,終於算出答案,而感愉悅,這純粹
是世俗人的理解,不紮實,仍受輪迴!
◆ 悟後起修
這又分漸修與頓修!
漸修,有緣看此文的佛法學習者,皆了知它是何意,就不多說了!
頓修,那是因地用一法至佛地皆不變。這在不少了義大藏經中有開示,較詳細解剖的,例
如:《楞嚴經》、《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等
建議有緣人詳閱彼三經就能悟弗知見!
對我來說,從因地至果地,我只需用「無欲(註二)」一法頓修就夠了!!
因地無欲,無欲故不生三毒,而能徐斷輪迴習氣;果地無欲,無欲則無生,能徐斷變易生
死之極微細餘習(塵沙惑)!
斷貪嗔二毒,可證菩薩五地。進斷痴習,能入寂滅(無餘依涅槃,或有餘依涅槃)。
恒與定俱,常覺不住,悟得「諸法無差別相(註三)」,諸法本質、本體相同,不應起差別
相之執見,是故不墮「自相共相、能所取、善不善」之差別相中,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
是謂菩薩七地。
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是謂八地菩薩境界。
・意識,如眼根與色塵相觸而生眼識,意識是意根與法塵相觸而生,亦如是。
・意,又名意根、末那識,是意識之所依、本質,如眼根。
・心,在《解深密經》中開示,心有三名,在不同境界則有不同名。
▻ 應於分別(意識)
不斷攝取六塵入第八識,此故稱之為心。
▻ 應於業報(末那識)
於第八識中具有待平衡的「善、不善、無記」的業報種子,此故稱之為阿賴耶識。
▻ 應於根本執著
形成一識,通稱為第八識,能「執持」善、不善、無記的種子而不失,此故稱之為阿
陀那識(被末那執持而現行後,這種子就平衡了,而不再起作用,但原始的執持功
能不失,只是不再具有得業報的功能)。
第八識,在已證菩薩乘六地開始,就改名為「異熟識」。意指不再造新種子,只是
讓既有種子逐漸的異熟/現行。如銀行中的存款,永不再新存金錢,卻在不斷的往
外提領。
◆ 悟證同時
有些人已先漸修禪定,又有不錯的慧根,在聞了義法之時,於悟佛知見的同時,也同時證
入極深境界。禪宗《六祖壇經》甚至開示:
「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
(
也有可能自以為能至佛地,卻只能到八地菩薩境界!此地之上境界
,在因地中即便能說,亦難以分辨,那是實際功夫所證,不靠嘴皮
之說,亦不依輪迴心所悟之理。意趣幽渺,篤行勝於心思口言!
呃...,自七地開始證無生法忍,無功用行即可,不必篤行!!
如我用「無欲」功夫,用到最後,不在於「必須做什麼」,反而要
注意的是「做了什麼?」
有動即乖,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既然如此,又何必要做什麼?
要注意不失心而相續「世界萬象、業果輪迴、六根所觸」!
簡單說,非必須了結因緣不去主動接觸;但觸緣時,了知即可,不
續攀緣,在二六時中,於行住坐臥反復不住所觸!
)
眾生煩惱來自染習太深,若於對治法能「再用一次、再深觸一層、更深入薰習」,就有機會增進,乃至能「解脫輪迴習氣、解脫染習」而斷輪迴!
若更進一步,迴心向大,且了知果地菩薩不能破無明,亦類如眾生輪迴來自三毒染習太重,而果地菩薩則來自於餘習太深所致,而不能破無明。此時的餘習繩然不再是三毒,而是「無明」,又謂為塵沙惑,塵沙惑乃妄(無明)之衍生!
因地果地一乘對治法,就是無所住!它普遍被理解為「無生法」。
無生,自因地始就是「無欲」之意思,心中無欲,自不生諸多亂想,即便正想亦不生。但能了知若一直行下去而不改變,必入無餘依涅槃!!一乘法行到最後,卻成了二乘果,事與願違!
若想繼續斷無明而成佛,必須「具智」!應該說須「轉識為智」。以智了知一切又「不落於執」,如我常說的「處事以智」。
智,即於根塵相觸時、依願行法時,一切悉了知而不分別(註一)!最後一切身口意行為(必然是「無功用行」)就能如以下《楞嚴經》中開示:
「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
***********************************************************************************
【註一】
*******************************
了知而不分別,乃指無二乘行者有自相共相之諸法差別相的執著。
建議多分辨「了知」與「分別」之差異。
以下我依活人各類現象,簡分三種階段。可分配從了知、分別。
A、現量境(第八識)
現量是根塵相觸而未生心之前的狀態,但還不到「了知」級別。可視為「現識」的現象。
舉個剛睡醒時狀態為例。
某甲早上醒來眼已睜開,眼根與色塵已相觸,依理此時應生出「眼識」,但實際「識(分別)」的功用沒啟動等同於零。此時未起心分別,「一無所知」,不知我是誰?這是典型「無直覺性現量境」(視為帶質境的一種)。
若此時活人的「識」的功用「不准等同於零」,那麼死人眼睛與外界色塵相觸,豈不死人也與活人一樣有眼識?...死人有嗎?!
B、了知(第七識:末那識)
「了知」可視為「直覺性現量鏡」。相當於末那識的作用。雖沒有意識參與,但已比純粹一無所知的機械性轉頭、反應還「更有靈性」。
續承上例,再過一會兒,某甲能轉頭看物,了知在看物,但仍無分別心(無此經驗的人,無法了解我在說什麼!)。
但若此時有人對他說,「看看我」或「喊一大聲」,他的耳朵是24小時都被動接收訊息,此時他必能「隨聲」轉頭看他!看他之前、之時、之後,或已起「意識分別」,也或仍沒有!(起意識,並不是必然結果,因人而異)
了知,在眾生而言,能只是直覺所產生的動作/行為,有時會帶上情緒,不必然須先經過腦袋思想過(意識分別)才能動。
聞聲好奇而轉頭,不必然須先生出意識分別;恐懼而跑開,不必然須先生出意識分別;美女裸體走過,男人轉頭看她,不必然須先生出意識分別。這些,都「很直覺」!也許,之後會隨之產生進一步的意識反應,但在意識沒反應前,光是直覺就能有轉頭、跑開的行為。
但若必須定義「直覺」有覺,就是意識活動,其實也可以,但要改一下、整理一下,自己的「認知體系」!!必要時,要跟全世界宣揚,所有人都必須遵守我的體係才行,否則在討論上可能會出差錯!最好是,自己的認知體系,與佛經定義栂同,這最省力。
體系,就如交通,規定全國遵右行,大家遵守就不會產生危險,規定左行亦然。就怕是有人開車右行,有人左行,那下場就慘了!
C、分別(第六識:意識)
分別是指意識活動。具有比較、分析、推理、歸納等較活動的能力。
再承上例。睜眼、轉頭,最後才生出「意識分別」,分別我已醒,我正在看物,分別剛才有轉頭,這是典型的「分別」現象。它的產生必須先用到意識分別。
D、佛經中的「分別」(執著)
佛經中的「分別」意義,不惟只是上述C項的「分別」義理,更具有「執著」的習氣含意!!
凡無法釋然、無法渙散自己當下執著之「了知、分別」,在佛法上都須歸入「分別」的用辭義理中。但在日常的理解上,不必然須如此,重點是約定俗成即可。了知仍是了知,分別繼續是分別。
否則,依佛法來論世事,那麼「陳義過高」是必然的結果!例如,結婚生子,在佛法來說是不必須的行為,人人遵守,此世界百年後談論它就沒意義,因無人類存在可論其意義之故!。
再論執著!...執著,在佛法上分為「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俱生我執」、「俱生法執」。
「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屬於見惑,是意識上的執著。見惑可獨立斷除!但仍須七次往還人間輪迴,才有機會斷思惑解脫輪迴。
「俱生我執」屬於思惑,是末那識上的執著(一部份是情緒上的執著,在二乘三果或菩薩乘五地斷除)。沒斷此執著前,必墮三界中輪迴,沒有了期!!
「俱生法執」屬於塵沙惑,乃「非意識、非末那識」的「衍生成十方宇宙一切之本質」的執著。
「衍生成十方宇宙一切之本質」這是我臨時起用的辭,以佛法來說是「妄(無明)」在衍生三種相續之最原始的過程時,所產生的執著。
***********************************************************************************
【註二】
*******************************
・2015-11-30 無欲頓覺法
・2020-03-04 頓覺法
***********************************************************************************
【註三】
*******************************
諸法無差別相,又名真相。我又稱彼為「虛空海」。
其如同大海,當它鼓盪生滅時,變化出各類相狀,無論這類相狀如何變更,皆不離「是海水」的本質。
這些變相的海水「自覺有我」,以此妄覺不止歇,以致輪迴三界。
諸法無差別相是一相,喻如海水。
而一相是無相!何以一相無相呢?
因為,有無是從比較產生的。當無比較時,又怎會有一相存在呢?如持刀斷首,未斷首之前有能斷的刀,及所斷的首級。一旦自斷首級,以當事人已死之故,此時不可說、不可思議!
一相絕不會獨存,它必有二相比較才知一相之意義,既然只舉一相之意,那麼就了知「一相等同無相」,因此「一相無相」。
此處「一相」,是指「虛空海」,參閱以下的說明!
・虛空海因由及成佛法
・鄰虛塵與虛空海
・云何如來,云何妄?
・「虛空海」涵意進一步闡釋
・世界與眾生成因
------------------------------------------------------------------------------------
推薦閱讀:
・八識、靈魂、了知之知識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