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由六地菩薩位,審思十二因緣
***********************************************************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5) T09, p0558b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五地。欲入六地。當以十平等法。何等為十。
一以無性故。一切法平等。
二以無相故。一切法平等。
三以無生故。一切法平等。
四以無成故。一切法平等。
五以本來清淨故。一切法平等。
六以無戲論故。一切法平等。
七以不取不捨故。一切法平等。
(法迄巴按:因緣和合,所以有輪迴,六地菩薩不生心造業,以無因緣和合故,無事可捨;以無因緣和合故,無事可取;所以六地菩薩「不取不捨」入於平等)
八以離故。一切法平等。(法迄巴按:諸法無生,本離生滅)
九以幻夢影響水中月故。一切法平等。
十以有無不二故。一切法平等。
菩薩以是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菩薩如是觀一切法性。能忍隨順得第六地。無生法忍雖未現前。心已成就明利順忍。
是菩薩觀一切法如是相。大悲為首。增長大悲故。觀世間生滅相。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生處。一切凡夫。常隨邪念。行邪妄道。愚痴所盲。貪著於我。習起三行。罪行福行不動行。以是行故。起有漏心種子。有漏有取心故。起生死身。
/* 十二因緣*/
所 謂業為地。識為種子。無明覆蔽。愛水為潤。我心溉灌種種諸見。令得增長。生名色芽。因名色故生諸根。諸根合故有觸。從觸生受。樂受故生愛。愛增長故有取。 取因緣故有有。於有起五陰身名為生。五陰變名為老。五陰滅名為死。老死因緣。有憂悲熱惱。眾苦聚集。是十二因緣。無有集者。無有散者。緣合則有。緣散則 無。
菩薩如是。於六地中。隨順觀十二因緣。又作是念。不如實知第一義故有無明。無明起業是名行。依行有初識。與識共生有四取陰。 依止取陰有名色。名色成就有六入。根塵合故有觸。觸因緣生受。貪樂受名為愛。愛增長名為取。從取起業名為有。業報五陰名為生。五陰變名為老。五陰壞名為 死。死別離時。貪著心熱名為悲。發聲啼哭。五識為苦。意識為憂。憂苦轉多名為惱。如是但生大苦積聚。是十二因緣。
(法迄巴按:「不如實知」就是未悟無生,且未斷見惑。若斷見惑而悟無生,即能明知六地十法,而趨向解脫道)
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使作者。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第一義中。無作者。無作事。
又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所以者何。隨事生欲心。是心即是識。事是行。行誑心故名無明。識所依處名名色。名色增長名六入。三事和合有觸。觸共生名受。貪著所受名為愛。愛不捨名為取。彼和合故名為有。有所起名為生。生變名為老。老壞名為死。
又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痴。二者為行作因。
行亦有二種作。一者生未來世果報。二者與識作因。
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受生。二者與名色作因。
名色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識起相續。二者與六入作因。
六入亦有二種作。一者能緣六塵。二者能與觸作因。
觸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觸所緣。二者能與受作因。
受亦有二種作。一者覺憎愛事。二者與愛作因。
愛亦有二種作。一者於可染中生貪心。二者與取作因。
取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增長煩惱。二者與有作因。
有亦有二種作。一者能於餘道中生。二者與生作因。
生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起五陰。二者與老作因。
老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諸根熟。二者與死作因。
死亦有二種作。一者壞五陰身。二者以不見知故。而令相續不絕。
又無明緣諸行者。無明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行緣識者。令識不斷助成識故。識緣名色者。令名色不斷助成名色故。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者。令死不斷助成死故。
無明滅故則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因滅故果亦滅。又無明愛取是三分。不斷煩惱道。行有二分。不斷業道。餘因緣分。不斷苦道。先後際相續故。是三道不斷。是三道離我我所而有生滅。
又無明及行是過去事。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事。愛取有生老死是未來事。於是有三世轉。無明滅故諸行滅。名為斷三世相續說。
又十二因緣說名三苦。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名為斷三苦相續說。
又因無明諸行生。無明滅諸行滅。以諸行性空故。餘亦如是。無明因緣諸行生。以生縛說。無明滅故諸行滅。以滅縛說。餘亦如是。
又無明因緣諸行生。是隨順無所有觀說。無明滅諸行滅。是隨順盡觀說。餘亦如是。如是逆順十種觀十二因緣法。所謂因緣分次第。心所攝。自助成法。不相捨離。隨三道行。分別先後際。三苦差別。從因緣起。生滅縛。無所有盡觀。
是菩薩隨十二因緣。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者。離作者使作者。無主屬眾因緣。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在前。滅此事餘不相續故。無相解脫門現在前。知此二種更不樂有唯大悲心教化眾生。無願解脫門現在前。
(法迄巴按:此處「無願」是指不起心做作之意思。把「無願」理解成「無作」比較恰當)
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使作者。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第一義中。無作者。無作事。
又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所以者何。隨事生欲心。是心即是識。事是行。行誑心故名無明。識所依處名名色。名色增長名六入。三事和合有觸。觸共生名受。貪著所受名為愛。愛不捨名為取。彼和合故名為有。有所起名為生。生變名為老。老壞名為死。
又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痴。二者為行作因。
行亦有二種作。一者生未來世果報。二者與識作因。
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受生。二者與名色作因。
名色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識起相續。二者與六入作因。
六入亦有二種作。一者能緣六塵。二者能與觸作因。
觸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觸所緣。二者能與受作因。
受亦有二種作。一者覺憎愛事。二者與愛作因。
愛亦有二種作。一者於可染中生貪心。二者與取作因。
取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增長煩惱。二者與有作因。
有亦有二種作。一者能於餘道中生。二者與生作因。
生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起五陰。二者與老作因。
老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諸根熟。二者與死作因。
死亦有二種作。一者壞五陰身。二者以不見知故。而令相續不絕。
又無明緣諸行者。無明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行緣識者。令識不斷助成識故。識緣名色者。令名色不斷助成名色故。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者。令死不斷助成死故。
無明滅故則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因滅故果亦滅。又無明愛取是三分。不斷煩惱道。行有二分。不斷業道。餘因緣分。不斷苦道。先後際相續故。是三道不斷。是三道離我我所而有生滅。
又無明及行是過去事。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事。愛取有生老死是未來事。於是有三世轉。無明滅故諸行滅。名為斷三世相續說。
又十二因緣說名三苦。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名為斷三苦相續說。
又因無明諸行生。無明滅諸行滅。以諸行性空故。餘亦如是。無明因緣諸行生。以生縛說。無明滅故諸行滅。以滅縛說。餘亦如是。
又無明因緣諸行生。是隨順無所有觀說。無明滅諸行滅。是隨順盡觀說。餘亦如是。如是逆順十種觀十二因緣法。所謂因緣分次第。心所攝。自助成法。不相捨離。隨三道行。分別先後際。三苦差別。從因緣起。生滅縛。無所有盡觀。
是菩薩隨十二因緣。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者。離作者使作者。無主屬眾因緣。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在前。滅此事餘不相續故。無相解脫門現在前。知此二種更不樂有唯大悲心教化眾生。無願解脫門現在前。
(法迄巴按:此處「無願」是指不起心做作之意思。把「無願」理解成「無作」比較恰當)
菩 薩修行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悲心轉增。以悲心故。勤行精進。未滿菩提法欲令滿足。菩薩作是念。有為法和合故增。離散則減。緣具故 增。不具則減。我知有為法過故。不應和合。具諸因緣。化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有為法。菩薩如是知有為法無性。離堅固相。無生無滅。與大慈悲和合。不捨眾生。 即得無障礙般若波羅蜜光明現在前。
得是智慧具足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而不住有為法。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 足無上菩提法故。菩薩住現前地。得勝空三昧。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究竟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生空三昧。如實離虛妄空三昧。略空三昧。離分別不 分別空三昧。如是等萬空三昧門現在前。無相無願三昧亦如是。
是菩薩住現前地。深心。決定心。真心。甚深心。不轉心。不捨心。廣 心。無邊心。樂智心。慧方便和合心。如是等心。轉勝增長。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論師不能傾動。入於智地。轉聲聞辟支佛地。決定向佛智。一切眾魔。 及諸煩惱。所不能壞。安住菩薩智慧明中。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專以智慧方便行助菩提法。是菩薩住現前地。於般若波羅蜜偏勝。得明上順忍。以順是法無有違逆。
菩薩住現前地。得見數百千萬億佛。恭敬供養。尊重讚嘆。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於諸佛所。聽受正法。如說修行。令佛歡喜。是人轉勝。知佛法藏。乃 至無量百千萬億劫一切善根。轉妙明淨。譬如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菩薩住現前地。以慧方便故。一切善根。轉勝明淨。餘地不及。譬如月明。能令眾生。身 得清涼。四種風吹不能遏絕。菩薩住現前地。善根轉勝。能滅眾生煩惱之火。四種惡魔所不能壞。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現前地。菩薩住是地。多作善化自在天王。 智慧猛利能破一切增上慢者。聲聞問難不能窮盡。有所施作。佈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唸佛。不離唸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 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於須臾間。得百千億三昧。乃至能示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能過是數。若干百千萬億劫。 不可計知。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諸菩薩已得 具足五地行
知諸法無性 無相無生滅
本來常清淨 無有諸戲論
諸法常離相 不取亦不捨
性空猶如幻 離二無分別
隨順如是行 得入第六地
住明利順忍 以智慧力故
觀察於一切 世間生滅相
悉知諸世間 皆從無明有
無明若滅者 則無有世間
觀察因緣法 隨順第一義
而不壞緣報 所作及假名
如實無作者 亦無有受者
如是觀有為 如雲無實事
不知真諦義 名之為無明
從是則生思 身口業行果
從行故有識 即生於名色
如是次第起 生死苦惱聚
了達於三界 但從貪心有
知十二因緣 在於一心中
如是則生死 但從心而起
心若得滅者 生死則亦盡
無明二種作 緣痴作於業
乃至於老死 壞散五陰聚
從於此事邊 具出於苦惱
是事若盡者 苦惱則亦滅
無明若具足 相續則不滅
因緣若盡者 相續則亦斷
無明及愛取 即是煩惱道
行及有是業 餘分則是苦
痴行為過去 識名色六入
觸受是現在 餘則未來世
痴業識名色 六入名為行
觸受是苦苦 餘分則是壞
痴從眾緣生 則有於諸縛
眾緣若滅者 諸縛則亦斷
從因而生果 因滅則果滅
如是觀諸法 自性則皆空
隨順於無明 則有諸世間
若能不隨順 是則斷於有
從是則有是 是無則無是
如是十種觀 甚深因緣法
因緣分次第 去來及現在
作不捨一心 分別有三道
三種苦差別 生滅於縛法
無所有及盡 能行逆順觀
菩薩如是入 十二因緣法
知空如夢幻 無作者受者
如是觀因緣 智者修於空
事滅不相續 入於無相行
知此二虛假 於中無所願
但以大悲心 愍度於眾生
如是諸大士 修習解脫門
悲心愛樂佛 無量諸功德
知諸有為法 皆從和合有
得萬空三昧 無相無願定
智慧轉增進 入於上順忍
得於諸菩薩 無礙智解脫
如是諸善根 轉勝利明淨
供養無量佛 諸佛所稱讚
於諸如來所 出家學佛道
入佛諸法藏 善根轉增長
猶以琉璃寶 瑩磨於真金
光明轉清淨 餘所不能及
如月行虛空 清涼被一切
四種風所吹 不能令遏絕
菩薩智慧光 滅諸煩惱火
四魔不能壞 其義亦如是
菩薩住是地 多作善化王
諸根悉猛利 能破增上慢
所作諸善業 皆悉隨智慧
聲聞諸問難 不能得窮盡
是佛子若欲 如是勤精進
須臾即能得 百千億三昧
見於百千億 十方世界佛
如秋清涼時 月光明淨好
如是第六地 深妙難知見
聲聞所不了 大士略說竟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
此經又名:菩薩處胎經。
佛告彌勒。汝豈不憶古昔無數阿僧祇劫。去此西北六十二恆河沙剎。佛名平等。其剎名無形。如今現在說法。無有辟支佛聲聞乘。無有日月時節劫數多少。彼佛教化盡一佛界。現界眾生。盡得成佛。更不移處他佛世界。
云何彌勒。當名彼佛為過去未來現在耶。
彌勒白佛言。亦過去現在未來。何以故。皆從諸剎往至彼土。諸緣盡眾生盡。得度脫故現有現在(注一)。
佛告彌勒。汝今現在耶。
(法迄巴釋:這是雙關語。意指,您有現在嗎?及,您已成佛了嗎?)
對曰。不也世尊。名雖現在。行不現在。前行過去。後行未至。識、念、思惟三事成就。是故無現在。
(法迄巴釋:
所有時間、空間,都是妄的作用,成佛者不執著當下的變相,因此「現在」執著。即便「現在」
仍然在識的流注中,被賦名為「住」,而可能產生「妄的作用」!所謂佛,即非佛,是謂佛!
)
佛即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想幾識耶。
彌勒言。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化。非無識也。
復次。微識極微細過於微塵。此微塵識不可睹見。如來威神入彼教化皆令得度。
彌勒當知。未有狐疑(注二)。此微塵識亦受四氣亦有四生。
何以故。眾生無邊。邊亦無邊(注三)。如來亦無邊。道亦無邊。一切言有。有亦無有。無界無處無住。亦無教授化眾生者。此名逆順三昧。不住。不不住。一相無相。不著不縛亦無真際。修治道場淨佛境界。權變無數。非下劣所及。
**********************************************************************
注釋(2022-09-22補述)
************************************
【注一】
應該是大正新脩大藏經 (或其所引用的中國藏經)的「斷句錯誤」。
原段落是:「諸緣盡眾生盡。得度脫故現有現在。」
應改正為:「諸緣盡眾生。盡得度脫故。現有現在。」
要看懂它的意思,須同時理解以下經文:『
佛告彌勒。汝今現在耶。
對曰。不也世尊。名雖現在。行不現在。前行過去。後行未至。
識、念、思惟三事成就。是故無現在。
』
法迄巴釋:
三事和合所成,是因緣法,依此因緣和合現象而被稱為「現在」。這個所謂的「現在」之認知,只是個錯覺,甚至是妄想!
實際並沒有一個真實的「現在」曾存在過!
因緣和合之剎那,它又滅了,剎那剎那的成住壞空是生滅之必然!!所以,「現在」只是個名稱,實際不存有「現在」!如彌勒菩薩所開示:『 名雖現在。行不現在。前行過去。後行未至。識、念、思惟三事成就。是故無現在。 』
識:應理解為「意識」。
念:應理解為「心」義,今心之故。
思惟:應理解為「意」,具了知、「思」心所功能。「思」偏向俱生我執(思惑);「了知」偏向分別我執(見惑)。
此三項意旨,須歸納入「心、意、意識」三項。
◆ 特別注意
不要把識的「流注住」當成「現在」,否則就是「未悟佛知見」,是不懂佛法弘揚目的
的傻子,或是「純抬槓」,閩語稱為「噠(咋)嘴鼓」,意指就是渣子純粹來找碴的!
佛在《解深密經》亦有四句偈,在警愓修行人不要把「流注」現象當作「真實、我」來看待 ,四句偈如下: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佛法定義一切皆是「不間斷地生滅」,它被稱為「無常」,以無常故,所以無我!「流注住」
有「住」義,這剎那間不就是「我」嗎?......
佛法中對「我」的定義,是「常而不變」 ,這個我存在嗎?...當然不存在!
但若把「常」義,延伸其義為「長期不變是謂常(即便中間有生滅)」(這是佛陀時代曾出
現過的觀念,現今在維基百中科仍可看到這樣的解釋「常」義),而不是「永恒不變是謂常」 ,那麼,如來藏之「體」義,就有生滅無常的現象。
例如,境風吹識浪,識浪出於第八識,於是第八識有生滅,是謂無常,但在外道的見解
,無量劫後第八識習氣瀑流仍繼續的在流注,第八識仍存在,外道以此認為「有生滅」
的第八識是常,它謂「業相」。而佛法對於第八識之常,在《楞伽經》中是定義於
「真相」,它是八不含義之常。雖然二者皆得到「泛名第八識」是常,但此常之義理已
完全不同(中共常用這一套手法偷換概念。經濟統計數字不好看就改變「統計原則」)。
由於對「常」義理解不同,佛法行者與外道就產生了爭執,這原因來自外道沒有正見所
致!這也是何以上述《解深密經》四句偈中的「不開演」原因。
「常」義,須理解為「永恒不變」,具有八不含義。即便「境風吹識浪」,識浪是第八識
的「變相」,但識浪的波峰或波谷,哪一處又離大海而獨立存在了呢?所以,智者論解脫
法或佛法,須具智依「體、相、用、法」來論。論議目的,必須歸於「破執」!這是因明
辯論之訴求。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又,有一些愚痴人搞怪,在「我」之前冠一個「真」字,稱有「真我」實在,以真我二字來
取代真如、如如。佛菩薩真的辛苦,以無量時間調教「無明眾生」放棄我見,吾輩具智者豈
可不知,這種「經過眾生意識所想像出來」的「真我」,也仍是「劣法」,乃屬於「見取見」
,並不是《大般涅槃經》中所揭示之「常、樂、我、淨」之意義。即便眾生說的跟佛一模一樣
,也還是見取見,以未斷「俱生我執」之故!這種說法與聖相同,卻不被佛所認可的狀況,可
參閱右列經文的開示:「同偈語,帝釋說即非善受,阿羅漢說即善受」
------
由「現在」一辭,引起我有意願說明「真常」及其與「變相」之二者關係。
「所謂相在,即非實在,是謂實在」!
相在,如同空花、旋火輪,看似存在,以本體立場而言實不存在,它只是眾生的錯覺,所以被稱為「妄」!說它「非實在」,則因為它非永恒常在,而是剎那剎那的變化不止。
就試著把它擬人化說說。
這就如同丈夫從家中外出上班,經過餐廰時就順手拿個餅乾下肚,結果老婆看到「就執著」這件事,一輩子忘不了,一直拿來嘮叨!而老公不勝其煩的說:「就是個生滅變化中一瞬間的事,過去就過去了,有必要一直執著不放嗎?」......
眾生就像這位老婆一樣的放不下!所以眾生的「妄之執」,等同這位老婆「一直把這件事反復拿出來碎碎唸」的行為。這樣一直拿來干擾老公,也這樣的輪迴不休的自我煩惱,同時可能令與她有關的其它人,因見聞此事也跟著煩惱!!例如家中的小孩。
「非實在」的意義已說,但為何又說不執著它實在,才是實在呢?這是因為,所有一切的相都是本體的變相!!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之謂也。當然說這個「變相」也等同「真相」,是從體相用法之「體」上來說的。例如,真如之海被境風吹起識浪,此變相之浪本質仍是真如之海。
想了解上述這種思想,建議參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以下舉其重點之偈文:
悉離諸根量,無事亦無因,已離覺所覺,亦離相所相。
陰緣等正覺,一異莫能見,若無有見者,云何而分別?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陰非在陰,亦非有餘雜。
亦非有諸性,如彼妄想見,當知亦非無,此法法亦爾。
以有故有無,以無故有有,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
或於我非我,言說量留連,沉溺於二邊,自壞壞世間。
解脫一切過,正觀察我通,是名為正觀,不毀大導師。
看完上述偈文,我只有用另一段佛語來感嘆:
大慧,是名三藐三菩提佛陀!
大慧,三藐三菩提佛陀者,離一切根量!
而我個人形容的常用語是:「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已破除執著就不再執著六塵的各類反應)
再續變相議題!
無論相是怎麼變,都不離本體而顯化!本體如同黃金塊,被妄力鑄成金碗、金筷子、金湯匙,碗、筷、匙不是同一相,但它的本質卻相同都是黃金。
因為「變相」的「變」之動作,是本體的生滅現象,以「相」而言,因為本體自無始以來,就永恒不斷地生滅!因此所變而產生之相,全都是本體的變相。有差別的是,眾生「自覺有我」,而執著此變相,而已斷三毒的聖人,了知變相而不執著。
這個「變相」之「變」的行為,無論是否已被眾生執著,它都是「妄」,以本體立場而言,妄不存在!而眾生及修行者為了辨識妄的現象,把導致這個「變」的動作之來源,稱為「妄」!!
依於妄,於是有諸多「實際不存在,但又存在」的各類現象(相)!到底它是存在或不存在,要依立場而言!對於有身見的執著者,佛就開示苦、空、無常、無我之四諦法,乃至十二因緣法;有常見者,開示般若;有空見者,開示大般涅槃法...,如此等等依眾生習氣、立場而有不同破法!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智者應「如實知」,看透一切表相是背後的妄所變!而「妄」則是您當下的執著!以科學觀點來說,當下執著時,量子波函數就塌陷,於是三界中的三種相續就成立!!
------
依於識蘊,以下再舉三界內的三種相續來說說!
△ 眾生相續之遞嬗意義,如下:
妄(俱生法執) => 第八識 (見分之法執 + 相分之法執) => 妄繼續演化,致第八識見分繼續執著
=> 第七識(意根)
=> 意識(意根+六塵相) => 前五識 (前五根 + 前五塵相)
△ 世界相續(十方宇宙)之遞嬗意義,如下:
妄(俱生法執) => 第八識 (見分之法執 + 相分之法執) => 妄繼續演化,致第八識見分繼續執著
=> 第七識(意根)
=> 三界;即量子波函數塌陷 (意根 + 第八識相分)
△ 業果相續(輪迴)之遞嬗意義,如下:
妄(俱生法執) => 第八識 (見分之法執 + 相分之法執) => 妄繼續演化,致第八識見分繼續執著
=> 第七識(意根)
=> 貪嗔二元化執著(人類即靈魂,非人類則為依於不同頻率而產生之生命體)
=> 具靈魂之生命體的輪迴投生(地水火風、植物與動物肉體、人類肉體,這些都不能投生)
眾生類別參閱「 十二類眾生 」
------
做個總結。本帖全部經文之精髓在於:
「本體(如如)」及「本體變相(妄)」的概念!
即,本體即一切(真常),而所有一切皆是本體的變相(真常唯心)!
性覺必明,如如本無妄!妄為明覺,奈何「自覺有我」出現眾生。三界依於「覺明」而生,以下引《楞嚴經》第四卷眾生相續的經文,說明眾生產生之原因: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再引用《楞嚴經》中引起三種相續之經文,說明所有一切真正產生的原因(三界及高於三界的法執):
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
以下的問答有更精細的說明:
請教:「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之真義
我個人稱如如中又出現眾生的現象,以客觀角度來說,稱其為「必然性」!即所謂的「自然」。這就何以「眾生無量」度之不盡的原因,因為本覺大海一直不斷地產生新的眾生之故!我稱此如如的本覺大海為為「虛空海」,它一直如虛空般的「常在」,卻又一直如大海一般的「生滅」!
「自然、因緣」在《楞嚴經》中被佛所否決,有這類現象乃來自眾生的「妄覺」所致!若能入佛知見,則不會認同「自然、因緣」的意義。
既然我懂這道理,又為何在上文說「必然性」呢?......這樣形容吧,眾生吃飯,佛是否也吃飯?
若佛也吃飯,為何不墮入眾生數而輪迴呢?
若佛也吃飯,為何不墮入眾生數而輪迴呢?
若佛也吃飯,為何不墮入眾生數而輪迴呢?
(重要的話要說三遍)
本想讓有緣人自己仔細反復的思考,或找尋經文來取得答案,但我不在您身邊,無法確定您真能悟得結論,因此就直接在這裡說破吧!結論是因為:
雖有生滅相,眾生有執著,佛無執著!!
簡單興例,有緣見聞者您看電影,看到惡人被好人給殺了,心中覺得舒爽,出了電影後,您會依這個舒爽感,就去找惡人殺了嗎?......,相信正常人不會做這些反社會的事,雖然「這個社會」問題非常大!而正常人不做殺惡人之原因非常多,主要在於幾點:
1、這是警察的工作。
2、國家社會長久教育不允許。
3、於心不忍
4、不想自尋煩惱
5、沒經驗
其它未說的因素就更多了...!簡單的歸結,那就是:「具有自我克制能力」!
而佛的克制能力更變態,已把「克制」本身這個拘束也克制了,無無之後就是「不可說、不可思議」!
如人以刀自然其首,未斷之前有首、刀之二元現象,既斷之後則「不可說、不可思議」。
再以佛的主觀角度來說,心生眾生生,心滅眾生滅!(「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心念寂滅,不是阿羅漢境界,而是八地菩薩的境界。因此,佛經開示,此時必須經由佛來「啟智門」,否則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建議參閱:「云何如來,云何妄?」及該文之下所附的二個推薦閱讀文章(有較詳細解釋「虛空海」之意義)。
【注二】
未有狐疑,應做「莫」有狐疑。
「未」字與「莫」字意思相近,但絕不相同。
【注三】
疑是經文錯舛,應作「識亦無邊」。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印光大師開示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行住坐臥。穿衣喫飯。從朝至暮。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唸佛外,不起別念。
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菩薩雖見空法,而不作證!
不作證,意指不住、不取、不滿足於彼。若於空法作證,
則住二乘境界,不得菩提,無法斷妄證真。
***************************************************************************
No. 220d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63) T07, p0907a
爾時善現便白佛言。云何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現入空定。
佛告善現。若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諸色受想行識空。作此觀時不令心亂。若心不亂則如實見法。雖如實見法而不作證。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云何菩薩雖見空法而不作證。
佛告善現。是諸菩薩觀法空時先作是念。我應觀法諸相皆空。而於其中不應作證。我為學故觀諸法空。不為證故觀諸法空。今是學時非為證時。是諸菩薩未入定位。攝心於境非入定時。菩薩爾時雖不退失菩提分法而不盡漏。
所以者何。是諸菩薩成就廣大智慧善根。能自審思我於空法。今時應學不應作證。我應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諸法空圓滿一切菩提分法。不應今時證於實際。墮二乘地不得菩提。
譬如有人勇健威猛。所立堅固形貌端嚴。六十四能無不具足。於餘伎術學至究竟。具多最勝功德屍羅。聰慧巧言善能酬對。具慈具義有大勢力。諸有所為皆能成辦善事業故功少利多由此眾人無不敬愛。有因緣故將其父母妻子眷屬發趣他方。中路經過險難曠野。其中多有惡獸怨賊。眷屬大小無不驚惶。其人自恃多諸伎術。威猛勇健身意泰然。安慰父母妻子眷屬。勿有憂懼必令無苦。疾度曠野至安隱處。彼人爾時化作種種勇銳兵仗。遇諸怨敵令彼見之自然退散。故彼壯士於曠野中。惡獸怨賊無傷害意。善權方便將諸眷屬。疾度曠野至安樂處。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愍生死苦諸有情類。繫念安住慈悲喜捨。攝受般若波羅蜜多殊勝善根。方便善巧如佛所許持諸功德。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雖具修空而不作證。深心愍念一切有情。緣諸有情慾施安樂。是諸菩薩超煩惱品。亦超魔品及二乘地。雖住空定而不盡漏。雖善習空而不作證。
爾時菩薩住空定中。雖於相不執而不證無相。如堅翅鳥飛騰虛空。自在翱翔久不墮落。雖依空戲而不住空。亦不為空之所拘礙。諸菩薩眾亦復如是。雖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而不住空無相無願。乃至佛法未極圓滿。終不依彼永盡諸漏。如有壯夫善閒射術。欲顯己伎仰射虛空。為令空中箭不墮地。復以後箭射前箭筈。如是展轉經於多時。箭箭相承不令其墮。若欲令墮便止後箭。爾時諸箭方頓墮落。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攝受殊勝方便善巧。乃至善根未極成熟。終不中道證於實際。若時善根已極成熟。便證實際得大菩提。是故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皆應如是。於深法性審諦觀察。若諸佛法未極圓滿不應作證。
爾時善現便白佛言。甚奇世尊。希有善逝。是諸菩薩能為難事。雖學深法而不作證。佛告善現。如是如是。此諸菩薩誓不棄捨一切有情能辦斯事。謂諸菩薩發廣大心。為脫有情生死苦故。雖數引發三解脫門。而於中道不證實際。所以者何。所欲度脫不應捨故。方便善巧所護持故。不應中間證於實際。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菩薩有大方便。真是眾生善知識
(二八)仇伽離謗舍利弗等緣
昔有尊者舍利弗目連。遊諸聚落。到瓦師所。值天大雨。即於中宿。
會值窯中先時有一牧牛之女。在後深處。而聲聞人。不入定時。無異
凡夫。故不知見。
彼牧牛女。見舍利弗目連其容端政。心中惑著。便失不淨。
尊者舍利弗目連。從瓦窯出。仇伽離善於形相。觀人顏色。知作欲相
不作欲相。見牧牛女在後而出。其女顏色。有成欲相。不知彼女自生
惑著而失不淨。
即便謗言。尊者舍利弗目連。婬牧牛女。向諸比丘。廣說是事。時諸
比丘。即便三諫。莫謗尊者舍利弗目連。時仇伽離心生瞋嫉。倍更忿
盛。
有一長者。名曰婆伽。尊者舍利弗目連。為說法要。得阿那含。命終
生梵天上。即稱名為婆伽梵。
(編按:阿那含果人,命終生四禪五不還天之一,但此人只生
大梵天,這代表是外顯小乘行,內密大乘心)
時婆迦梵。遙於天上。知仇伽離謗尊者舍利弗目連。即便來下。至仇
伽離房中。
仇伽離問言。汝是阿誰。答言。我是婆伽梵。
為何事來。梵言。我以天耳。聞汝謗尊者舍利弗目連。汝莫說尊者等
有如此事。如是三諫。諫之不止。
反作是言。汝婆伽梵。言得阿那含。阿那含者。名為不還。何以來至
我邊。若如是者。佛語亦虛。梵言不還者。謂不還欲界受生。時仇伽
離。於其身上。即生惡瘡。從頭至足。大小如豆。
往至佛所。而白佛言。云何舍利弗目連。婬牧牛女。佛復諫言。汝莫
說是舍利弗目連是事。聞佛此語。倍生瞋恚。時惡疱瘡轉大如奈。
第二又以此事。而白於佛。佛復諫言。莫說此事。疱瘡轉大如拳。
第三不止。其皰轉大如瓠。身體壯熱。入冷池中。能令冰池甚大沸熱
。皰瘡盡潰。即時命終。墮摩訶優波地獄。
爾時比丘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尊者舍利弗目連等。為他重謗。
佛言。過去劫時。舍利弗目連等。曾為凡夫。見辟支佛出瓦師窯中。
亦有牧牛女。從後而出。即便謗言。彼比丘者。必與此女。共為交通
。由是業緣。墮三惡道中。受無量苦。今雖得聖。先緣不盡。猶被誹
謗。
當知聲聞人。不能為眾生作大善知識。所以者何。若舍利弗目連。為
仇伽離。現少神足。仇伽離必免地獄。不為現故。使仇伽離墮於地獄
。
如此之事。佛作是說。是菩薩人。如鳩留孫佛時。有一仙人。名曰定
光。共五百仙人。在於山林中草窟裡住。時有婦人。偶行在此。值天
降雨風寒理極。無避雨處。即向定光仙所。寄宿一夜。明日出去。諸
仙人見之。即便謗言。此定光仙。必共彼女。行不淨行。
爾時定光。知彼心念。恐其誹謗。墮於地獄。即昇虛空。高七多羅樹
。作十八變。諸仙人見已。而作是言。身能離地四指。無有婬欲。何
況定光。昇虛空中。有大神變。而有欲事。我等云何。於清淨人。而
起誹謗。
時五百仙人。即五體投地。曲躬懺悔。緣是之故。得免重罪。當知菩
薩有大方便。真是眾生善知識。
佛言。爾時定光仙人者。今彌勒是也。爾時五百仙人者。今長老等五
百比丘是也。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菩薩亦如是。住不動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何況當生諸世間心。
...(中略)...
諸佛子。若諸佛不與菩薩起智慧門者。是菩薩畢竟取於涅槃。棄捨利益一切眾生。
------
推薦同時參閱﹕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八地菩薩分別微塵智,知眾生由若干微塵所集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第八地。從大方便慧生。無功用心。在菩薩道。思惟諸佛智慧勢力。
知世界生。世界滅。世界成。世界壞。知以何業因緣集故世界成。何業因緣滅故世界壞。
是菩薩知地水火風性小相。中相。無量相。差別相。知微塵細相。知微塵差別相。於一世界中。所有微塵差別。皆悉能知。
此一世界所有地水火風。若干微塵。皆悉能知。知寶物若干微塵。眾生身若干微塵。世界中萬物微塵差別。
分別眾生大身小身。以若干微塵。成地獄身畜生身。餓鬼身。以若干微塵。成阿修羅身。天身。以若干微塵成。皆悉了知。
是菩薩入如是分別微塵智。知欲色無色界壞。知欲色無色界成。知欲色無色界成壞。知欲色無色界小相。中相。無量相。知欲色無色界差別相。如是知三界。是名菩薩教化眾生。
*********************************************************
釋
*********
微塵:
即目前科學所謂粒子,如分子、原子、夸克....等。最小的粒子,
佛法稱為「鄰虛塵」,意指把此微塵再分析下去,就只剩虛空。
經文義理:
上述經文是指即便是無色界中眾生,只存在行蘊,或連虛空也
不存在的識蘊,都是由微塵所集。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分別、了知」之義理分辨
1、唯識法相是什麼?
唯識法相,是實際描述十方世界、化身、妄的變化,所以,若
不到境界而越界談論總是會有很多疏漏,若欲了知這類義理,
這個時候,參訪善知識就真的非常重要。依此為準,我不是善
知識。但還是勉力辨義!
2、何謂分別?
分辨前境的功能,有不同的名辭。從分別、了知、直覺、映照
,個人以為都是不同程度的分別義理。如同光譜,所有光色全
攝於一時,名曰白光,置於三棱鏡之下,就顯出七彩差別,分
別至映照亦如是。
◎分別:是比量的行為。有思想、有分別。如這是紅色杯子,那
是綠色杯子是分別義。分析、歸納等的邏輯判斷是分別
義。
◎了知:通謂瞭然、知識。較微細的分別,就是了知。分別與了
最知大不同之處,了知不必坐下來仔細思惟,不必用粗
糙心行的邏輯分析與判斷。特色是「直接明辨」!
例如桌上有五個杯子,第一、二、三次要喝水時,還會
分析那個杯子是他人的、我的,一直到熟悉勝任之後,
要喝水就會直接拿起杯,而且還不會拿錯,已經「不必
再去思惟」那個是我的之後,才拿起杯子喝水。
了知時,有時會有心聲,有時不用。
有心聲時,說這是我的,那是他人的,這似乎也是分別
,但卻是「已熟稔前境事物義理之後的分別」,是不必
用邏輯思考去分別,而是直接就能辨認。
無心聲時,就是直接拿起東西,而且不會拿錯。
簡言之,在不熟悉事理之前,用的是分別的功能,如邏
輯之分析、歸納等。至已熟悉之後,就可歸於了知的範
疇之內,即便還有輕微、率爾的分別現象。
◎直覺:直覺是比了知更微細的分別狀況。到直覺的程度時,通
常都已經與「習氣」連結在一起。
例如,某日進餐廳覺得奇怪,經過分析之後才知餐桌中
間的花瓶不見了。
又例如,騎車在熟悉的路上,也許腦中在胡思亂想,但
卻仍然可以回到家,有時會覺得奇怪,自己是
怎麼回來的?這有可能是了知功能,也有可能
是直覺功能。
直覺的特色,是比了知更快速的就能辨認前境。使用分
別功能的機率已更微渺。因此用直覺時,必然都是要靠
過去已養成的習氣來成就。
◎武術家的直接反應:
比直覺更深入的一種反應狀況。其對前境的反應,甚至
不必意識參與就能直接反應,或意識參與程度非常低就
能反應。
要分析武術家的直接反應,要先分辨意識有幾種?及當
前五識產生時,意識參與的程度有多深。想確實了知在
這個境界中,意識參與有多少,必須入定觀察識蘊的作
用。
若欲增益理解本節義理,請參考註一。
回覆11樓
>如此說來,妙觀察智仍然是起心動念的.對吧?
復:我的見解:「是」
>《楞嚴經》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這
>個方式與妙觀察智的不同,在於前者不是起心動念,不是有為的
>情況.
復:
圓明了知是否「主動式有為」,很難判定。但「被動式有為
」應該還是會有。
所謂「被動式有為」,例如,心如大圓明鏡,物來即照。由
於沒主動攀緣,卻又有所作為,是以命名「被動式有為」。
但這狀況,又可名為「無為」,因為心鏡功能就是「映照」
,物不來亦有所照,其所照者即其「能照」功能,是謂無
相;若物來即照,所照是物相。這種恆具「映照功能」的
現象,要歸於被動式有為,或是無為,要看是以什麼立場
、角度來說事而定。
有為無為說法,跟妄是有生滅,還是無生滅是有些類似的
義趣。從佛性(法身義)角度來說,妄無生滅。從報化身
義而言,妄有生滅。而菩薩乘佛法是以佛知見為準,因此
以法身義為主。
>迦葉到達八地菩薩的境界了嗎?
復:
依個人所了知之佛經上的經文判斷,只會超過,不會不及。
>如果是八地菩薩,那麼就不但沒有意識起用,也沒有妙觀察智
>的起用了?
復:
聖人的心境,如同大圓明鏡,如帝珠,過去現在未來之
十方世界皆影現其中。若有眾生來問,則從中提取資料
而回覆。於眾生未問前,恆無思議,是謂「未發」;於
眾生提問之後,所發皆合中節,是謂「和」(中庸之義
理)。
未發之前無能所,則不落有無二邊,既發之後則有生滅
。所以,八地菩薩未發之前狀況,可謂不動,所以八地
又稱「不動地」,此時不適合說有道無,未發不落二邊
之故。
既發之後,則有妙觀察智之作用。但又有能力不必用妙
觀察智亦能了知。所以果地菩薩境界「不可思議」,亦
非思議所能及,自己證入就能明辨是怎麼回事了。
我個人見解,智與識都具有了知、分辨的功能,只是程
度深淺不同罷了。所以,不用妙觀察智,還是能用大圓
鏡智直接映照,此智不必意根(第七識)參與。
>依您先前所說,微細心念不屬於意識,那它屬於什麼呢?既
>然是微細心念,不也還是「念」麼?
復:
心是阿賴耶識業相的別名,心所產生的念,那當然還是
屬於阿賴耶識的作用。這是不用意根參與。所以,「心
念」是否屬於意識範疇這是「定義」的問題。
吾人可以如此了知而分辨,思想是心念的一種現象,但
歸於意識範疇。了知亦是心念之一種現象,可攝於意識
範疇。圓明了知、微細心念也是心念之一種,歸於大圓
鏡智攝。
上述圓明了知、微細心念,已是習氣,而不必經過思惟
。如武術家遇危險之直接反應,也是不經過思惟。
>希望能夠把圓明了知,無意識,轉識成智搞清,至少不要讓我
>再混為一談了.
復:
1、無意識
根塵相觸名識。意識須意根與法塵相觸。無意識就
是無意根參與。此時只剩第八識或大圓鏡智的作用。
2、圓明了知
請參考前項說明
3、轉識成智
佛不滅識,只轉識成智。智與識的功用是相同,只
是智的強度、廣度勝於識。
滅識者,是二乘阿羅漢,但也只能滅前七識,至於
第八識業相是否亦被滅,依楞嚴經五十陰魔經文判
斷,並沒有滅除,即使這樣也不再受輪迴。這現象
被稱為寂滅、斷滅。
回覆4樓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這個覺,是屬於識,屬於智,還是二者
>都不是?若都不是,它是什麼?
復:
若把「空覺極圓」當做「一」,那它只是個向量。還需
要「單位」及「目標」來和合。例如「1」並不代表實
際,所以稱為向量。給予「顆」、「張」、「只」及「
目標」後才具有實際意義。如一顆蘋果、一張紙、一隻
鳥等。
所以,若把「空覺極圓」賦予「菩薩乘」,則這境界應
當是八地(含)以上菩薩的境界。
若把「空覺極圓」賦予「阿羅漢乘」,則這境界應當是
四果的境界。
若把「空覺極圓」賦予「三界」,則這境界相當無色界
之空處定(含)以上境界,或四禪之無想定。
現在依楞嚴經文判斷,「空覺極圓」應當是八地(含)
以上菩薩的境界,八地就已具有妙觀察智、平等性智,
但不具大圓鏡智。
*****************************************************
註一
*********
‧生死論述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16.html
‧心、意、念之分辨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4474.html
‧意識種類分辨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1750.html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佛面色無有精光。狀類如愁
昔佛坐樹下時。佛為無央數人說法。中有得須陀洹。有斯陀含。有阿那含。有得羅漢者。如是之等不可計數。時佛面色無有精光。狀類如愁。
阿難深知佛意。長跪白佛。禮侍佛八年。未曾見佛尊顏無有光明如今日也。有何變應令佛如此。今日誰有失大行者。誰有為惡墮地獄者。誰有離遠本際者耶。
佛告阿難。譬如商客多持珍寶及數千萬遠行求利。道逢盜賊亡失財寶。其身裸住無以自活。寧愁憂不。阿難白佛。其愁甚劇。佛告阿難。我從無數劫來。勤苦為道。欲救度一切人民皆令得佛。我今已為自得作佛。而無一人作功德者。是以不樂身色為變。
阿難白佛。今佛弟子有得羅漢。已過去者今現在住及當來者。不可計數。有得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亦爾叵計。云何無因功德度者。
阿難言。不能也。佛言。雖有羅漢無央數千因我法生。猶非我子。會亦不能坐佛樹下故。譬如生女雖為眾多。行嫁適人公嫗孤獨。我亦如是。時佛涕泣墮三渧淚。三千世界為大震動。無央數天龍神人民皆發無上平等度意。應時佛面端正悅好。無數光明千億萬變。十方徹照倍異於常。其見光者無不蒙度。
佛告阿難。如老公嫗祠天禱地求索子姓晚得生男。豎立門戶豈不歡喜而自勞賀。今諸一切發摩訶衍意。是以踊躍。佛種不絕故也。
佛遣須摩提菩薩上國六十億恒沙數剎。令詣彼國取師子座眾飲食具。如伸臂頃還來到此。嚴莊師子高廣之座。請諸一切無不會者。其發無上平等度意者。皆坐自然師子千葉金蓮華上座。有於七寶交露帳中及於七寶樹下坐者。豎諸幢幡七寶為柄。天錦為幡天繒為花蓋。佛應時令大千國土變為浴池。七寶蓮華滿其中生。佛自變身現作菩薩。或復現形如釋梵四天王者。廣為大檀供養一切。萬味飯食其香廣聞十方一切。其聞食香皆發無上平等度意。香香遍身從毛孔出。展轉復聞毛孔之香者。亦發無上平等度意。十方無涯坻剎為大震動。剎剎諸佛各遣左右尊菩薩來賀。釋迦文用一切。人民多發菩薩之心故也。中有持紫磨金蓮花來者。有持摩尼寶蓮花來者。有將明月珠蓮花來者。各各持雜尊寶蓮花共散佛上。佛之威神皆令所散合成花蓋。覆遍十方無央數剎。花蓋光明亦照諸剎。幽冥之處恒為明。泥犁薜荔禽獸六畜皆發大意咸欲求佛。佛為一切會者說經。不可計菩薩皆得阿惟顏住。復不可計天人得無所從生法忍。復不可計龍神人民得阿惟越致。復一切菩薩和薩皆發無上平等度意。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佛為放羊人之善行而微笑
聞如是。一時佛在鬱單羅延國。佛與千二百五十沙門俱行詣村落。如來色相三十有二。八十種好。光明晃煜照曜天地莫不大明。猶如盛月星中特明。
時天盛熱無有蔭涼。有一放羊人。見佛光相心自念言。如來世尊三界之師。涉冒盛熱無有蔭涼。即編草作蓋用覆佛上。捉隨佛行。去羊大遠。放蓋擲地還趣羊邊。
佛便微笑。金色光從口中出數千萬岐。岐出百千萬光。遍照十方。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地獄。禽獸餓鬼莫不大明。三界天人見佛光明。應時皆來至於佛所。一切人民及諸龍阿修倫。無數眾會皆大歡喜。持香花伎樂供養如來。
阿難長跪前白佛言。佛不妄笑。願說其意。
佛告阿難。汝今見此放羊人不。
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阿難。此放羊人以恭敬之心。而以草蓋用覆佛上。以此功德十三劫中。天上世間生尊貴處。常自然有七寶之蓋而在其上。命終之後不墮三惡道中。竟十三劫出家為道。成辟支佛名阿耨婆達。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或得道跡.往來.不還.無著之證。成辟支佛。或發無上正真道意者。或得立不退轉地者。眾會歡喜為佛作禮而去。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菩薩依地立名及其特徵
菩薩依地立名。偈曰
初三三行淨 次三三慢斷
後三覺捨化 第十有四名
釋曰。
於十地中建立十菩薩名。
初三三行淨者。
初地名見淨。菩薩得人法二見對治智故。
第二地名戒淨。菩薩微細犯垢永無體故。
第三地名定淨。菩薩諸禪三昧得不退故。
次三三慢斷者。
第四地名斷法門異慢。菩薩於諸經法。破起差別慢故。
第五地名斷相續異慢。菩薩入十平等心於一切相續得平等故。
第六地名斷染淨異慢。菩薩如性本淨客塵故。染能住緣起法。如不起黑白差別見故。
後三覺捨化者。
第七地名得覺。菩薩住無相力。能念念中修三十七覺分故。
第八地名行捨。菩薩住無功用無相故。亦名淨土。菩薩方便行與不退地菩薩合故。
第九地名化眾生。菩薩能成熟一切眾生故。
第十有四名者。
一名大神通。菩薩得大神通故。
二名滿法身。菩薩具無量三昧門陀羅尼門故。
三名能現身。菩薩住兜率天等示相身故。
四名受職。菩薩於諸佛所得受職故。
已說菩薩依地立名。
菩薩十一地
菩薩十一住相。偈曰
證空證業果 住禪住覺分
觀諦觀緣起 無相無功用
化力淨二門 及以菩提淨
以此諸所說 立地相應知
釋曰。
十一住者即十一地。住者名地故。
證空者顯初住相。多住人法二無我故。
證業果者顯第二住相。證業及果不壞能護戒故。
住禪者顯第三住相。能生欲界而不退禪故。
住覺分者顯第四住相。能入生死而不捨覺分故。
觀諦者顯第五住相。以明教化惱。唯惱心以我無故。
觀緣起者顯第六住相。能不起染心而依緣起受生故。
無相者顯第七住相。行雖功用而上參一道。多住無相故。
無功用者顯第八住相。雖淨佛土而無起作。多住無功用故。
化力者顯第九住相。四辯自在能成熟一切眾生故。
淨二門者顯第十住相。三昧門陀羅尼門極清淨故。
淨菩提者顯第十一住相。一切智障斷究竟故。已說菩薩十一住相。
註:
上述「證空者顯初住相。多住人法二無我故。」之證空,應是指
斷分別人我二執,破見惑而無疑於空性,並不是斷三毒之證空。
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所至之處
如我今身必當入於無餘泥洹。不永滅度亦復留化。在賢明土將無數眾。前後圍繞說微妙法。
最勝當知。賢明去此北方度十三億恒河沙等諸佛剎土。彼有世界名不動轉。有佛號照意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不動轉界。亦無聲聞緣覺之名。純諸登位大乘行人。布施戒忍精進禪定。以神通慧而自娛樂。無極之智纏絡其身。隨時分別章句深妙。慈悲喜護等如虛空。觀前眾生知其志性。為雨甘露無極法味。其服食者無瞋恨結。行三三昧空無想願。拔濟生死立無為岸。降魔塵勞懷害之毒。彼佛神足感動變化。周旋往反無量佛土。
彼受訓者。不知是化謂為真佛。過去恒沙諸佛世尊。皆留化佛。接緣眾生使獲無為是故如來隱形適化不可思議。方將來佛慈氏等輩。亦各有化如來之像開導眾生。我雖滅度彼化佛身亦不滅度。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如來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
善男子。如來普為諸眾生故。雖知諸法。說言不知。雖見諸法。說言不見。有相之法。說言無相。無相之法。說言有相。實有無常。說言有常。實有有常。說言無常。我樂淨等。亦復如是。三乘之法。說言一乘。一乘之法。隨宜說三。略相說廣。廣相說略。四重之法。說偷蘭遮。偷蘭遮法。說言四重。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
何以故。如來明見。眾生根故。
善男子。如來雖作是說終無虛妄。何以故。虛妄之語即是罪過。如來悉斷一切罪過。云何當有虛妄語耶。
善男子。如來雖無虛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
善男子。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
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於世諦。亦令眾生得第一義諦。若使眾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者。諸佛終不宣說世諦。
善男子。如來有時演說世諦。眾生謂佛說第一義諦。有時演說第一義諦。眾生謂佛說於世諦。是則諸佛甚深境界。非是聲聞緣覺所知。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清單 - 難以思議典故
‧入涅槃已還復出生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觸佛之光即得無生法忍 (思益梵天所問經)
‧不可思議能力:銀河系合併、位移及其他能力 (維摩詰所說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大方等大集經、佛說華手經)
.
觸佛之光即得無生法忍
迦葉。汝見網明所放光明不。答言已見。
佛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芥子。尚可算數。今網明光明令諸眾生住菩提者不可數也。
迦葉。是網明菩薩所放。光明饒益尚爾。何況說法。汝今諦聽。我當粗略說其功德。
迦葉。是網明菩薩過七百六十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自在王如來應供正遍知。世界名曰集妙功德。其佛趣菩提樹時。國中諸魔魔民悉皆正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佛國土。以真栴檀寶為地。地平如掌。柔濡細滑如迦陵伽衣。處處皆以眾寶莊嚴。無三惡道亦無八難。其國廣長皆以妙寶蓮華色香妙好以為挍飾。普光自在王如來。有無量菩薩僧。善修無量法門。得無量自在神通。皆以光明莊嚴其身。得諸陀羅尼藏無礙辯才。善能說法光明神力。皆悉通達。能破魔怨慚愧念慧。諸妙功德以修其心。彼佛國土無有女人。其諸菩薩皆於寶蓮華中。結加趺坐自然化生。以禪樂為食。諸所須物經行之處。房舍床榻園林浴池。應念即至。
迦葉。是普光自在王如來。不以文字說法。但放光明照諸菩薩。光觸其身即得無生法忍。其佛光明。復照十方通達無礙令諸眾生得離煩惱。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如來因地心行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
『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
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識迷無因。妄無所依。
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註一)。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一
*********
緣於古代翻譯梵文時没有句讀習慣之故,這裡有二種解讀方式,「世間」、「業果」、「眾生」是第一種方式。「業」、「果」、「眾生」是第二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之解釋:
世間:泛指三界。
業果:自己所受的果報。
眾生:使自己輪迴的生滅執著心。眾生原意是指「數取趣」,中
文意思就是致使不斷輪迴的執著心,及其所呈現的現象。
第二種方式之解釋:
業:指業力。一種驅使因、緣和合的力量,從個人的偏計所執
性、依他起性的習氣而得力。也就是要『根塵相觸不生貪
瞋』(例如,不要看到裸女就有淫慾),如此,若可以就
「無業力」,也不會種業因,也不會得到業果。若不可,
則反之!
果:指所受業因與外緣和合之果報。有人受報就反增善惡業因。
所謂惡因,例如,愈努力工作就得到更多金錢,因此而生
貪染之心,想一直更努力工作。這是錯誤的心行!應該以
「那是我的菩提誓願,所以我無所住而做」,或「只是用
心平等而做,沒有任何貪慾寄住」。
這心態如何體會呢?
請試著去體驗,當您看到路邊小石子時,會有淫慾心嗎?
會有想吃它的食慾心嗎?會有想要趕快去擁有它的貪慾心
嗎?若沒有,『當下的心行』,就稱為『平等心』、『無
所住心』。
所謂善因,例如,看到活不下去生活悲慘的人,吾人去服
務他們,而使他們能活下去,或快樂的活下去。因此,心
中跟著有一種快樂的、高興的心情、情緒。吾人這行為是
已種下善因,未來也會得到善報,但卻落入輪迴中!『菩
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眾生:輪迴名為眾生,生滅名為眾生。總而言之,「妄」就是
眾生。
眾生是指六根觸六塵之後,所呈現象,依楞嚴經定義,共
有十二大類。連土、木、金、石都是眾生。也就是說,吾
人不要在「六根觸六塵產生六識之時」「而有貪瞋」,這
會染習。
所以,不要一直看外面,也不必看裡面,只需要「無慾」
即可。
如圓覺經所云:「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熄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上述偈語,重點在前四句。
禪宗之法,是教外別傳,它的義趣與上述圓覺經偈是一致
的!(若您能「體悟」上述經偈,就能了知禪宗的正確修
行方式)。它的宗旨就是「依因觸緣」而導致斷妄!
所以,若有在看古德之語錄(如宗鏡錄、指月錄等等),
就會發現許多古代大師都是「依因觸緣」而斷妄證真。
吾人如何行「依因觸緣」方法呢?
首先,就是要「先悟無生」,瞭解無生之意義。
其次,要「立志」依所悟無生而行。無論是身行、口行
還是心行都皆如此,但心為牛,身口為車,牛車不行,
就要打牛,不要打車。(請參考圓覺經中之「淨覺心」
的說明)
再次就是要「實踐」!
反覆的去實踐,雖然經常性的「心不平等」,但在遇到
適合外緣時,就能當下斷惑,如六祖慧能所說:「一悟
即至佛地」。這裡的「悟」已是指證悟,不是理悟。
我個人立有「斷惑六支」,也可以參考之!
斷惑六支之每一支都重要,但重中之重是「立志」!也
就是要「下決心」!當吾人已決定做某事時,身口就會
跟著去實踐(若所下決心不合時宜,如要當總統,那可
能還是會去實踐,只是敗下陣的機率就變的非常高。)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經文典故】佛性之定義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三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
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
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
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蘇耶。答言。我有酪實非蘇。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蘇。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
經文釋義
***************
>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
釋:
眾生之有佛性,以未來「能」成佛之故(這只是理義,不是事義)。在此處又特別說明,現在能得見佛性,是因為過去世有在進行斷煩惱的緣故。
上述的義理含有,若眾生不可能成佛,那這眾生就「不具佛性」。以及,見佛性是從斷煩惱的行為產生。也就是斷一分煩惱,見一分佛性。妄斷盡,就名之為佛。所以佛才說「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在另一處經文中,佛又否決,眾生自以為必得成佛,就可以懈怠不斷惑。佛說「必須發菩提願」之後才能確定是必定成佛。
這如一國之儲君,雖一時未能登位,但已能了知「必定成王」。雖曰必定成王,但何時成王則是遙遙無期,必須前王已下昭決定何時退位,或病重被醫生斷定只剩多少年月,此時,於事上就能確定必然成王,而不只具有理義上必得成王而已。
是以,雖眾生終究有成佛之時,但若不發菩提誓願,成佛時間則遙遙無期,無限的延長!
------------------------------------------------------------------
>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
這裡所說的「心」,指的是阿賴耶識,並不是指意識。
土木金石亦是眾生之一類,但並不具有意識,卻具有阿賴耶識。
【經文典故】沙門不供養父母得重罪
時。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
經文釋義
**********
經文是說畢陵伽婆蹉要用自己三衣來供養俗世父母,但不敢。而佛則制戒,若不供養得重罪。
當然並不是以供養父母為主要事業,否則就同於世俗凡夫,而不必當沙門。而是,若父母有需要時,且又來求或自己主動發現,此時就須供養。
又,這是律典不是經典,所以每一部派的律典不同,戒律也會有些差異,學習者應該自我知所揀擇。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妄是否為用?與佛性無生之討論
論:
1、若您定義的確有一個體存在,而且是有生滅的,那它就是
「妄」。如此,則「智者了達為一,一即一切」這段話是共
許的。因為一即是妄,一切亦是妄所成。
2、若您定義體就是無生之意思,則不能言其存在或不存在,無
生之故。如此,則不可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由體之
義理,所推衍而產生。蓋無生也,則非一非異,是以不言一
,亦不言一切,亦不言一即一切,亦不言一切即一,若有所
言皆是「妄」,非無生之意思。
是以,若云:「智者了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此所謂
智者,實非智者。以未悟無生之故。
3、若您定義的確有一個體存在,而且它是無生滅的。如此定義
就「自宗相違」。若有一個存在,無論它是什麼,則必有生
滅。虛空亦然!虛空出於「覺知」功能,能覺故,必有所覺
,其所覺空無一物,是以稱其所覺境界為「虛空」。
>妄不是本體,是「用」
論:
此段話之義理,指出「妄」之背面有一「體」存在,是以才有「
用」產生。但這種理解並不正確。
如同以黃金為體,經鑄造後,可以成為金碗(相)、金筷(相)
,金碗因此具有盛物之功能(用),金筷因此具有挾物之功能(
用)。
試問:上述之體、相、用是一還是異?
自詰:若云為「一」,則體相用歷歷在目前,並非是「一相」,
否則不稱為體、相、用三名辭。再則,若相已變,用亦隨
之而變。是以云體相用是一,是錯解!
若云為「異」,則體相用又何曾不同了?不就只是黃金之
相變化而已,難道把金碗變成金筷就不是黃金了嗎?當然
不是,是以云異,亦是錯解!
若欲論一異,體相用,必須先把前提定義清晰,否則易產生述說
時的弊病。例如一時說人在廣東,話頭一變,人又在紐約,那到
底這個人是在廣東還是在紐約呢?說妄為體之用,也有相似之弊
病。當前提之定義不清晰時,許多的敘述內容就會產生這種「交
錯混亂」的狀況。
所以,要論佛法時,須先確定是依「法身」為準,這是共許的。
而不以報身(相)、化身(用)義理為準。
何謂法身義理?即是無生!而報身則有無量相狀,依不同業而受
報顯現,或依不同願力而顯現。化身義理則指,依所受報、示現
之相而有不同功用,如上述黃金喻。
當已定義出前提標準之後(以法身義為準),再回頭來看『妄不
是本體,是「用」』這段話,就能很清晰的看出弊病所在!
「妄」,如圓覺經之「空花喻」及楞嚴經之「演若達多喻」,它
的意思是「並沒發生,但錯覺有發生」。除非見聞者不許可圓覺
經及楞嚴經,或是不許可我的解釋,否則妄就是這個定義!
既然妄並沒發生,它不會是體,但它可以變成「用」嗎?若說是
用,則必有一個體存在。但法身(佛性、自性)無生,所以法身
不是妄之體。若法身能生妄,則不云無生。所以,自性不能生萬
法,自性也不能生妄。妄,當然也不是某體之用!
一定要說的話,妄是以妄本身為體、為相、為用!
所謂無生,就是沒發生,若沒發生,它不會產生妄。所以楞嚴經
云妄之產生是「無因」(註一)。說妄無因,是指並不是真有妄
產生,既無產生,所以當然無因。(有生必有滅,若有所生,則
必然是因緣和合。既然妄無生,那當然是無因,也同時無緣)
若妄無生,則必有人請問:「若無生,那眼前一切又是什麼?」
。或有人反詰:「若無生,是誰在打字、貼文?」
佛於圓覺經中已很明白的說明:「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
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這是說,妄的產生來自眾生之錯覺
,如同演若達多。
到這裡,或許還有人會問疑,說:「先有眾生才有錯覺之妄,還
是先有妄之後才有眾生之錯覺」?
在這裡要理解:「妄就是眾生,妄就是錯覺,妄就是因緣和合(
妄與因緣之緊密性,如同眼動睫毛亦動)」。
眾生有十二類,包括土、木、金、石都是眾生。所以眾生不必然
都具有意識而能思惟,是以所謂「錯覺」,並不代表從意識產生
。它的意思可以代表一個驅力、一個慣性,如同業力就是「不斷
執取」,以這個慣性,眾生被稱有「偏計所執性」。
由於這個慣性不止歇,所以被稱為「妄」,被稱為眾生、錯覺、
您、我及十方一切。
所以,若要斷妄,就是要把「不斷執取」的習氣斷除。那是什麼
方法呢?佛說法門無量,所以有圓、頓、漸等不同方法。但最省
力的就是「無慾、無所住」。當不再增強(不相續)妄的習氣之
後,妄就如同已踩了剎車之汽車,滑行一陣之後會自動停止!
>本性無善無惡,是不二之性。
復:
這段話被共許!
但更好的說明是「本性無生」。若無生,當然非善性、非惡性,
亦非無記性。
>善知識,若執著本性非妄,則難證本性的,因為善知識會把妄當成
>敵人。
論:
無論「執著」本性是什麼,都是錯誤心行。執善則昇天;執惡則
墮地獄;執有則邊見;執無則斷見;如是執著者,在佛的時代有
九十六種外道說法,皆非正見!
修行,只是在斷除當下的相續習氣而已!是消去法,不是增益法
,所以不需要執著,連執著消去法也須消去,消無所消,能消所
消同時俱泯時,必斷生死輪迴乃至斷妄!
>禪宗對於妄,是不拒不愛的。愛妄,則淪落六道,拒妄,則被妄所
>包所降。
論:
這一段對禪宗的描述,語意有些模稜兩可,用辭亦有不精準之處
,所以不予置評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滅四相,必須認識
>到本性非妄非真、非善非惡。
論:
這一段話,初看很有道理,但細思,卻又有不少弊病。例如,本
性是真有一「本性」存在呢,還是無生滅稱為本性?
若有本性存在,則必有生滅,如此本性則非!若本性無生滅,則
所主張「妄不是本體,是用」的說法,自宗相違!
若云本性為常,則妄何以生?若妄依本性而生,則本性為因,緣
又為何物,而能不必和合就生妄?若妄無所依而無因產生,則所
主張『妄不是本體,是「用」』則自敗!
再則,若妄不依本性而生,則本性之外另有我存在,這稱為「異
我」,與佛所說法相違。
如此等等,問題頗多!
但若悟一切無生,妄亦無生,而眾生顛倒,於無生中妄執生滅,
所以輪迴生死!如此見者,是謂正見,就沒有以上的諸弊病!
>真如無生無滅,不生不滅。
論:這段話是被共許。
>真如之用,有相,愚人惑為本體
論:這段話就不被共許!
真如即佛性,既云無生,何以又有用?又有相?
>有生有滅,智者了達為一,無生無滅。
論:既然無生無滅,還要有「一」存在嗎?
一,其實並不存在,要用「一」,可能需要特別說明它只是「
假名辭」,如同數學中的「共軛虛根(i)」,只是為了便利計算
所發明,而其實它是不存在於自然界的。
如同持刀斷自首,未斷之前有刀、有自首,當首斷之後,此時
無能持刀之人,亦無所欲斷之首,能與所,在此時「同時俱泯
」。能所之二既不存,則一亦不存,無亦不存,如是乃謂「不
可思議」!
以上的討論,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 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c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
註三
********
【名相】三身與四身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14.html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見到「性」就成佛了嗎?
>見到「性」就成佛了嗎?
>如此說來,祖師又有幾人成佛呢?
>還是另有所指?
答:
妙法蓮華經上揭示,佛出世間一大因緣是在:「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令眾生入佛知見」(整理後的文字)
所謂「開佛知見」,就是演說佛法!
在演說佛法同時,自己以身作則,這就是「示佛知見」。於演說弘法時,能鞭僻入裡,而令眾生領悟佛所說法之內容,這就是「令眾生悟佛知見」。
當眾生已從佛的說法、行為中,悟了佛知見之後,而去依法如理實踐,最後也同時證實佛所說法,這就是「入佛知見」。
在法華經中揭示,有一八歲龍女,於一瞬間轉男相,至南方無垢世界示現成佛,祂就是活活的入佛知見之實例。
最後,很多人都想知道,什麼是佛知見呢?這在許多的「了義經」中都已開示,那就是「無生」!
從眾生修行成佛,這不是無生,但被稱為斷妄!
所謂「無生」,如同虛空,不因所在位置有東西而消失,也不因此東西被移除而產生,它恆常具八不的現象,所謂「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常、不斷」。
眾生目前所知見、覺悟的一切,都是妄!是妄在覺知,所覺知也是妄,通稱為「識」。這種覺知能力,至成佛時(或含八地以上菩薩)都被稱為「智」,其實都指同一事件。
現在話題拉回到樓主的主題上:
見到「性」就成佛了嗎?
是否能成佛,要先瞭解「性」的意義是什麼?
性,其意義,若要考究,依訓詁學而論,乃從「心」從「生」,這就指「妄」。生心乃為「妄」,是謂性。
性,從世俗人的習慣用法,常指不變、本體,所以有「本性」的用法。
「性」的意義應該是「妄」還是「不變的本體」之意思呢?
吾人了知,無生則不可思議,凡所有可思議者,皆改名為「妄」,即便如此,此妄也是無生,只是為便於二分法的理解之用,所以用「無生」與「妄」之相對意義來說明。
依上述的定義,則了知所謂的「性」,是有所說、有意義,那就落於「妄」、「生心」之範疇內,考之佛經中所揭示的義理,也符合之。所以,要表達無生、不變 的本體時,就會用「佛性」,於性之前加「佛」字來區別之。甚至用「本性」、「自性」來與「性」區別之,以儘量避免義理的混淆。
樓主的意思是見到「佛性」、「自性」就成佛了嗎?
是與不是,這中間大有講究!
若以通用的義理而言,答案為「是」!此時的「見」,是指「親證」、「斷妄」的意思。
若「見」解釋成「理解」,答案為「不是」。凡理能「悟佛知見」者,也算是已見性!這就是何以天台宗就佛而判立有「六即佛」之原因。
六即佛:
一、理即佛,又做理佛,指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
無二無別,皆即是佛,故稱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是從善知識處或或從經卷中,而
了知一切皆是妄,故稱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既了知一切皆妄,進而依教修行,欲證此事,
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為五品位,隨喜品、讀誦品、說法
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四、相似即佛,於前述「觀行即佛」中,定慧加深,而有所證
境,於理彷彿,故稱相似即佛。此分為十信位。
五、分證即佛,指更進一步的斷無明;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
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
明,而證得一分中道。
六、究竟即佛,這就是正等正覺的佛。
吾人若不特別的分解、說明,一般所謂「見性」,都可以解釋成「成佛」、「斷妄」、「正等正覺」。若要分解與說明,見性就有「六即佛」的分別,但最基本須「悟佛知見」,才具有「見性」的條件。
這如同行於沙漠,欲前往金字塔,凡親至金字塔者,則是「親見」、「親證」,但未到者,以能在遠方就能「見到」,而不迷失於將要走的道路,也算「親見」之一種,但還未「親證」。
若修行人雖於「行上未親證佛性」,但於「理上已悟無生」,那也能列入「見性」,如同前述雖未親至金字塔,但已在遠方見及而不迷失於未來的道路。
再回憶法華經,為何要提出「悟佛知見」一事之原因呢?
因為這如楞嚴經所揭示(註一):
『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
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
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亦如圓覺經所揭示(註二):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
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
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
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
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當吾人「已悟佛知見」時,於此時之因地要發心修行,此發心就須等同佛地境界,如此修行才能斷妄成佛。所以要斷妄修行前,就必須先悟佛知見!如同沙漠之旅者,雖未親至金字塔,然在出發時就必須已見金字塔,已知方向。
初修行人,若已悟佛知見,了知一切性空,了知所謂性空,其本質為無生,『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以此所悟,而一切時無慾、無所住,如此之一切時,即等同於佛。這就是「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之意思。
在佛世時,有許多的慧解脫阿羅漢,即是如此先悟性空(十二因緣之緣起性空)得「法住智」,後於四威儀中皆保持此一切性空的知見而不執著,雖無神通與禪定力,但於命終之後也不再墮入輪迴,如此行為則稱得「涅槃智」(註三)。
這些慧解脫阿羅漢,若有禪定力加持,就不止是斷煩惱,而乃能斷妄!
若人修行,於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者,這是大利根,稱為頓修或圓修!若不爾者,是為漸修,最後仍不能成佛,還至少須一轉!
***********************************************************************
另再補充說明「現象」與「真實」的義理:
對於「妄」的產生,楞嚴經上說的很清楚: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
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
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依照上述,「從體而言」眾生如在夢中,但「從現象而言」眾生之體會又是如此切膚之痛,所以,因不同角度見事,於是就有了諸家之鳴。例如佛法、道家、婆羅門及九十六種外道等。
從佛的角度見事,「妄」就是「如夢、幻、泡、影」,簡言就是「不是實在發生的事」,如室伐羅城的演若達多,怖頭遺失而狂走,無論是否歇狂,本頭都不失。所以,無論眾生是否修行斷妄,其佛性都不遺失。
從眾生的角度見事,由於有八苦之切膚之痛,又不能假設這是如夢幻泡影一般,所以把所有的生滅視為「真」,是以修行是真實事件,是能除苦。
吾人再換成佛的角度來看,佛也曾在圓覺經說「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所以雖然本來無生,若有見生滅者,是謂「妄」。妄本非實,但妄中人物卻受妄苦而以為實。姑不論妄是實非實,吾人卻能肯定:『不斷妄就永受生死之苦」。
由上述必須斷妄的角度而論,道家之主張「也」很有道理。道家通說「從渾沌(注一)而分二儀」,如此再續展開、繁衍而終成森羅萬象。這是從「有」的角度而論。
而佛法若從現象上來討論,也同於道家之「從有的角度」所產生的見解。
但我個人依於下列的現象,而相信於佛法之「從無生角度」所產生的見解:
從維摩詰所說經中,可以了知,佛及大菩薩的能力,可以
把二個世界相疊,而令其中的眾生不知不覺(阿羅漢之類
的聖人,或具有特別神通的賢人能知覺)
若從「有」的角度來看「究竟義理」,又怎能令二個世界相疊呢?但實際就能如此,由此可證,佛法所說的「無生」、「妄」、「因緣」都是正確的見解,佛法的思想,具有空、假有、中三道,它可以含容道家「有」及「中道」的思想。而且此三種理論,它們都是能相融的理論。
(1) 假:因緣
因緣來自妄。妄如夢幻泡影。眾生在夢幻泡影之中,因此
以為它們是真實
(2) 空:妄
妄的本質(因緣和合)是性空,性空則無生滅
(4) 中:無生
無生本質並沒有生滅,但現象上還是有生滅,不過,有生滅
亦等同無生滅,因此把有生滅的現象稱為「妄」
現在從新審視、整理吾人的見解!
修行斷妄是有、是真實事件,但在修行至斷妄之後,才瞭解所謂的有、真實,那只是妄的作用,無論是否有修行、是否有斷妄,其本質都是無生。如下列佛經所云: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5c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
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
復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
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2a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 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中略)......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註三
***********
No. 99 雜阿含經 (卷14) T02, p0097a
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家。
時。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已經半月。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若復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
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彼答我言。不也。須深。
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
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
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
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十法界與三界二十八天
欲界 -> 色界 -> 無色界 -> 空性(識蘊,阿羅漢境界)
-> 菩薩七地 -> 菩薩八地 -> 菩薩九地
-> 菩薩十地 -> 一生補處 -> 佛地
▲ 欲界
地獄 -> ... -> 人類世界 -> 四天王天 -> 忉利天 ->
須焰摩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樂天 -> 他化自在
天
※ 於他化自在天與大梵天之中間,有「魔身天」,有時被稱為
「魔醯首羅天」、「魔羅天」,位在欲界與色界中間,是魔
王波旬所居處。
▲ 色界 (分四禪天)
1. 初禪三天 梵眾天 -> 梵輔天 -> 大梵天(又名梵身天)
2. 二禪三天 少光天 -> 無量光天 -> 光音天
3. 三禪三天 少淨天 -> 無量淨天 -> 遍淨天
4. 四禪九天 (在此入想蘊)
△ 四禪凡夫所居共四天
福生天(少廣天、果實天) -> 福愛天(無量廣天)
-> 「正確路途入廣果天」 或 「無智外道入無想天」
廣果天 -> 「利根解脫輪迴,入菩薩乘六地或七地位」
或
「鈍根入無色界空處天
※ 說明一
從福愛天依其所用功方式,會進入不同境界,正確路途
會進入廣果天。
無智外道,欲滅意識卻不能滅,只能暫伏而無知,莊子
所謂「坐忘」應是此類。此類人命終投生「無想天」,
此天在色界與無色界中,但歸色界所攝。
※ 說明二
從廣果天中又分出二岐路:
● 回心向上者,斷思惑,解脫三界輪迴,而入菩薩乘
● 舍貪而不生般若(智)者,入無色界之空處定
△ 阿那含果聖人所居共五天
此五天由斷貪愛賢人所居,因為無貪愛,所以無法於欲界
投胎。所以四禪天中就形成給五種賢人所居之處。
無煩天(不麤天,無造天) -> 無熱天(不惱天) -> 善見天
-> 善現天(大善見天) -> 色究竟天 (阿迦膩尼吒(陀)天)
▲ 無色界
空無邊處天 (在此入行蘊) ->
識無邊處天 (在此入識蘊) ->
無所有處天 (不用天) ->
非有想非無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緣天,須破因緣才能解脫)
※ 三界的「天」,是指層次,每個層次的天界中,其實還包括更小規
模的天。天的判斷,依目前新時代外星人說法,是依震動頻率不同
而定。
**************************************************************
2019-03-29 補充《起世經》
*************************
No. 24 起世經 (卷1) T01, p0311a
諸比丘。須彌山半。高四萬二千由旬。有四大天王所居宮殿。
須彌山上。有三十三天宮殿。帝釋所居。
三十三天已上一倍。有夜摩諸天所居宮殿。
夜摩天上。又更一倍。有兜率陀天所居宮殿。
兜率天上。又更一倍。有化樂諸天所居宮殿。
化樂天上。又更一倍。有他化自在諸天宮殿。
他化天上。又更一倍。有梵身諸天所居宮殿。
他化天上。梵身天下。於其中間。有摩羅波旬諸天宮殿。
倍梵身上。有光音天。
倍光音上。有遍淨天。
倍遍淨上。有廣果天。
倍廣果上。有不粗天。
廣果天上。不粗天下。其間別有諸天宮殿所居之處名無想眾生。
倍不粗上。有不惱天。
倍不惱上。有善見天。
倍善見上。有善現天。
倍善現上。有阿迦尼吒諸天宮殿。
諸比丘。阿迦尼吒已上。更有諸天。名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皆名諸天住處。
諸比丘。如是處所。如是界分。眾生居住。是諸眾生。若來若去。若生若滅。
邊際所極。
此世界中。所有眾生。有生老死。墮在如是生道中住。
**************************************************************
2015/11/30 補充說明
**************************************
補充「三界二十八天」說明,以下資料乃為相信新時代(New Age)思想
(非舊三維世界之「成王敗寇」思想,而是以推廣「大愛(無條件施捨)
」及「尊重自由意志」為目標者)之類人而列出,若認為有不適合用語請
忽略之。
佛法對十方宇宙之分類法如下。
一、十法界
這是對十方宇宙最完整的概括分別法,簡分四聖六凡。
四聖:佛、菩薩、緣覺(又稱辟支佛)、聲聞
六凡:天(又名天人)、人(純粹人類)、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
六凡又名「六道」。
二、三界
在「六凡」中又有三界的分別,計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
色界:天道。主要以「有形無質」方式而存在。
無色界:天道。無形無質之存在。生命體依純意識、末那識而存在。
四聖仍在三界內,但不受三界的業力法則拘束,可自行決定是否要輪迴
。三界是第八識的顯化,第八識具有三種基本功能,分別是:
含藏:又名「阿陀那識」具執藏種子不失功能,功能例如倉庫。
能藏:又名「阿賴耶識」、功能例如倉庫搬運員
又名「見分、異熟識」。
乃主動執著自我存在的習氣。所謂「我思故我在」。
所藏:又名「心」、「相分」。功能例如倉庫中的貨物。
一般所謂阿卡夏大廳、阿卡西記錄,指的是「所藏」,而能看到記錄
內容之原因,大約如下:看見記錄 == 含藏(執藏) + 能藏 + 所藏
三、欲界六天
欲界分: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依照昴宿雙星星團本地泡(類似地球磁場)中間柱(又名須彌山)的不同
高低 振頻位置,欲界由低而高的文明/境界級別,分別為:
地獄道 < 餓鬼道 < 畜牲道 < 人道 < 天道。
阿修羅生命體也有高低級別,所以遍於畜牲道、人道、天道。
天道中與地球比較密切的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即一般所謂的天堂)。
忉利天主,東方人稱謂玉皇大帝,西方人稱謂上帝。此天主是地球的實際管理
者,於本次地球昇級事件中,有很多高維度生命體就是來自此天界。
目前地球所遭遇的執政官、奇美拉生命體就是人道阿修羅(物質層的龍族、爬
蟲族)及天道阿修羅(乙太層的龍族、爬蟲族)。
兜率天內院:
兜率天有二個分隔,如同不同宇宙都有時空泡泡(類地球磁場)分隔,所
以分外院及內院。內院是804萬年後要出世的彌勒菩薩居住所在。外院是
一般生命所寄住處。
魔醯首羅天:
在欲界與色界的中間,有一個特別的天界(仍攝於他化自在天),被稱
為「魔身天」(又名魔醯首羅天。但此辭適用二義,一是有時指大自在
天或他化自在夭;一是專指波旬所住天界,佛經翻譯有時混淆,須小心
),此處居住一個魔王,專門與解脫輪迴修行人作對,他的名稱是
「波旬」。
普通修行人,即便是大天使也很難遇到波旬來作對,只有即將突破三界的
大修行人才會遇到,例如釋迦牟尼佛之類的聖人。
因為,即將突破三界者的振頻,會令整個魔醯首羅天大震動,如同地球的
大地震,只要有七情六欲的生命體都不樂見此事,而且,魔王本身也不樂
見有人脫離他的控制,如同負面外星人不爽人類脫離他們的控制,所以很
不爽的就會做各類的顯化來阻擋這些聖人的突破。
《瑜伽論》云: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宮,即他化自在攝。
是知魔天,別是一類,說攝或可;說即,則不可也。
四、色界四禪
天的分別跨了三界,計有欲界天人、色界天人,及無色界天人之分。
色界天人又分成四個禪天之類別。
初禪天:這裡又分「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地球 < 太陽系 < 昴宿雙星星團 < 銀河系 < 地方宇宙 < 超級宇宙
< 中央宇宙 (乙太層最頂點即大梵天)
目前本銀河系(又名三千大千世界),在內巴頓地方宇宙中,此地方宇
宙主即是大家所知的耶蘇。
二禪天:這裡又分「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地球(又名閻浮提)第一個人類從光音天墮落而產生。當時這些天
人以有形無質的星光體到達地球,覺得當時地球表面(還沒有固化)
的地味(等離子能量)很好吃,於是就貪吃而不走,最後整個振頻降
低,跟著地球固化也顯化成目前人類的肉體。
外星人移民地球又是另一個故事。
三禪天:這裡又分「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禪天:這裡的分類比較複雜。
1、須輪迴生命體計有二類
A、純粹四禪生命體: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
B、由純粹四禪進入的無想天。
2、不必輪迴生命體有五天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不必輪迴指這類生命體死亡後就跳脫三界,不必輪迴轉世。
3、凡聖分界嶺
修行到第四禪,依修行人習氣/愛好,有三條路走:
A、入無色界
此類人的定力深,會有很多特異功能,但要輪迴受苦。
B、入阿羅漢乘
此類人直接跳脫三界,依其境界又被分成二種,一是聲聞乘聖
人,一是緣覺乘聖人。這二類人於人世間壽命結束都不必再輪
迴轉世。
C、入菩薩乘
此類人也跳脫三界的束縛,但為了要度化十方宇宙生命體,所
以仍主動進入三界中輪迴。
依不同境界,被分成十二類,分別是初地至十地菩薩、等覺菩
薩、佛。
五、無色界四天
空無邊處天:這類生命體所有感覺就是無量無邊的虛空,而忘了自我的存在,生
命體之壽命寄附於這個「感到無量無邊虛空」的感受而存在。
在佛法來說,想蘊斷進入行蘊。
識無邊處天:這類生命體不再有虛空的感覺,已進入「感覺」本身的底層。感受
到「我感覺」這類思緒串,如同流水一般的流動。如同黑客帝國(
台灣:駭客帝國)中,尼歐成為救世主時所看到的全都是「綠色資
訊流」,完全看不到電腦人的存在。
用現在科學觀點來說,就是不再看到物質,而是看到物質構成粒子
在不斷變化流動。生命體壽命寄附「感到不斷流動」的感受而存在
。
在佛法來說,大約仍在行蘊中。
無所有處天:這類生命體連對識的感受也停止。只存在微薄的存在感,依此存在
感而存活。
在佛法來說,行蘊斷進入識蘊。
非有想非無想天:這類是無法破除「因緣和合」現象的生命體,意識已近乎零不
作用,但又不是真的沒作用,如藕斷絲連,就剩最後一絲的執
著存在,並依此執著而存活。
此天人的禪定又名「因緣定」,受宥於因緣和合而無法捨離因
(能)或緣(所),因此墮入二元性對待中,受業力拘束。
在佛法來說,仍在識蘊中,沒跳出三界業力的拘束。
世界與生命之產生原因
世界又名「依報」,如星雲、銀河系、恆星、行星、衛星、泥土等。是生命之所依,所以稱為依報。
眾生又名「正報」,如動物、植物、金、木、土、石等。
眾生可分出二大類,能輪迴及不能輪迴,它的主要差別,目前觀察了知以是否具有意識來分別。不能輪迴眾生只能當依報,能輪迴眾生則正依報都適用。
世界可以是生命,生命亦可成為世界,生命與世界,其本質是一非二,如同水與冰。之所以變現為二乃至多(無量),是由生命自我之觀察而產生(妄之展轉相因)。如同色盲者,不能見紅綠以外顏色,而正常人可以見到,於可見與不可見之間,而顯出差異。這又如物質乃由原子組成,卻能顯出生命與世界之無量變化現象,但這無量的現象卻是同源的。
世界與生命所交織的狀況,通稱之為宇宙,而宇宙之目前現象及其產生之原因,都稱之為「妄」!
▲ 宇宙是什麼?
宇宙乃隨吾人「主觀之所覺」(妄之展轉相因)而變現。當吾人去觀察、思惟宇宙時,它就變現產生,所以,「客觀上來說」宇宙並沒有快慢、方所與極限。如同量子,吾人觀察它時,量子就產生,吾人不觀察時,不可說它有或它沒有。而宇宙,就是量子之巨集狀況,說它是量子的變相亦可。
▲ 妄是現象也是原因
宇宙中任何能被科學所測知的現象及其產生之原因,都是妄!
▲ 妄存在嗎?
妄是否存在,要看是從那一角度而論。例如以視覺而論,電影則是存在的。若以觸覺而論,電影並不存在。
若要仔細討論妄是否存在,則須先定義「所謂存在,它是否真的存在?」
例如紅外線,在古代以為不可見就是不存在,但在現代卻知紅外線是存在的。所以,存在與不存在,在不同時空它就顯出不同意義。
若以佛法而言,並沒有一事與物是存在,所有的存在都是吾人之覺知所致,而此覺知本身就是妄。此覺知,在凡夫而言它是存在,在聖人而言它並不一定存在。
於佛法中而言,衡量事物都是以佛的境界為標準,在佛而言,妄並不存在!例如岩石砸人能對凡夫作用,佛卻可以使之沒作用,所以佛可以使兩個銀河系相疊,而其中的生命卻不能察知,也可以使一個銀河系縮放至一毛端,而使此銀河系內的所有生命都不能察知。這種能力,對人類來說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是因為目前的科學無法解釋所致,而不是它不能發生。
▲ 判斷妄之產生原因是件困難的事
妄為何產生之原因,這已經超過目前科學所能驗證!我雖可以描述與說明,但吾人也只能以邏輯來判斷此說明是否具有合理性而已。至於相不相信,那就看吾人的愛好了。
對於事物之描述、說明,其前提必須此事物是可以被觀察得知。能被觀察的依據,是依人類的六感官能測知,以及依目前科學儀器能測知來判斷。
物的描述與說明,其存在與否是很容易被判斷得出。
事的描述與說明,其存在與否就比較有異議。因為很多事是依假設而提出,並不一定依物之存在而提出。例如愛因斯坦時代之相對論是依假設而提出,而目前把它當成「理論」,則是經過不同時代的人所驗證而得。
假設性的事,它是屬於意識的範疇。意識範疇之內的事,比其它五感官所測知之事與物,與科學儀器所測知之事與物,更加難以判斷它是否為真?是否存在?對於妄是否存在及其產生原因,也有這類難以判斷的困惑。
▲ 妄之產生原因
當「自覺」產生時,於是有「我存在」現象,有「外在之存在」現象。「我存在」就是生命;「外在之存在」就是世界。自覺,就是妄之異名,也是「我執」的異名。
當自覺有我時,就會執著「我存在」,於是以我為本位,而反過來思惟什麼是我?什麼是妄?如此自覺的狀況,就是妄。
自覺有我的現象,如同一部超級的人工智慧電腦,某日因為電力缺乏,為了要繼續運算之故,於是產生「如何才能獲得電力」的運算,經此運算又獲得電源之後,得到一個「取得電源才能繼續運算」之判斷結果,於是在每一次電源耗盡之前,就會有取得電源的同樣行為出現,如此行為就是「我執」,於是「自覺有我」的效應就被產生,這就是人工智慧電腦之「妄產生的原因」!
吾人可以說「妄並沒有產生」,但若自覺有我時,則妄已產生。生命如人類可以自覺有我,由於世界就是生命之故,世界如金土亦能自覺有我。所以自覺有我的現象,是普遍於宇宙於各處。
自覺有我的現象,其實就是生滅的現象。有生滅之處都有我執,由於宇宙無一處沒有生滅,所以妄是普遍性的存在。
▲ 妄之存在方式
當妄產生時,它所呈現的是「既不存在,又是存在」的現象!例如電影,它不能被手所碰觸,所以說它不存在。但它又能被眼所識知,所以說它亦是存在。
實際上,妄之存在方式類如空花、水月、鏡像的狀況!
若說空花、水月、鏡像存在,以實際(手不能碰)而言它並不存在,以作用(具像而能反映)而言它又是存在,其意義如同上述電影的作用。
現今以宇宙為標的來說,妄也同樣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現象。
以宇宙之本體而論,妄並不存在,稱為無生,例如手不能碰觸電影。
以宇宙之現象與作用而論,妄存在,例如眼可看到電影。
這種存不存在的議論,我個人收集佛法歸納至少有五種說法(註一),最被廣泛的說明有二大類,即「勝義有」及「畢竟空」。
勝義有,指宇宙本體如同大海,雖然有海浪、海嘯等不同形相的作用,但它們仍不離大海而產生作用。所以,大海不隨相生而生,亦不隨相滅而滅。宇宙之本體是恆常存在。
畢竟空,指宇宙本體如同虛空,雖然具有顯現萬物的功能,但分析萬物至最後仍然都是虛空,了無所得。所以宇宙之本體並非恆常存在,所有的存在只是萬象的變化而已。
無論本體是勝義有或畢竟空,都承認現象是不斷的生滅變化,而且本體是沒有增減、生滅。而本體到底是什麼現象,以目前吾人之「臆測」是妄來說,以妄求解,都是妄,都是生滅,都不能等同於無生滅的本體,所以智者不探討本體是什麼,而只探討如何消滅現象作用?
▲ 妄所呈現的萬象
妄所呈現的萬象,主要分別有二大類:「變易生死及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有所謂的三界,其分別請參考註二說明。
變易生死則是指出離三界之後至斷妄前的境界。由於未斷妄,雖已解脫三界之輪迴(已無七情六慾),但還有生滅存在,所以仍須生死,所以稱為變易生死。
三界的大分法,主要有二十八種,稱為二十八天。目前常被探討的外星人,是欲界內的人道至忉利天之間的生命體,這在三界內是很底層的生命形態。
忉利天生命體壽命有一千年,其一日夜等於地球100年,總壽命相當於地球10萬年 × 忉利天一年日數 ≒ 3600萬年。
▲ 永生是不可能的任務
有人說,外星人有技術讓人「永生」,我在此要破斥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以很底層之忉利天人壽命而言,他們可以活到相當地球3600萬年,之後會死亡,於死後仍得去輪迴,外星人連自己都要輪迴,又怎能讓他人「永生」?即便再往上數至三界之最後生命體:無色屆(田 + 介)之非有想非無想天。此生命體的壽命相當我們銀河系生成又毀壞八萬次(一次約2700億年),壽盡之後仍得去輪迴。
我的感慨:人,由於無知之故,所以就容易被人欺瞞,乃至自我胡思亂想而有許多奇怪見解!
▲ 斷妄的方式
妄以多種方式呈現,以人類而言分為:七情六慾(情,感性)、想(理性)
情與想也是輪迴的原因。情與想相等,會在人道投胎。情重於想則墮落人道之下的畜牲道、鬼道、地獄等等。想重於情則飛昇於欲界之內。
要進入「色或無色」二界,則須打坐或入靜,在產生禪定力之後才能進入(註三)。
想與七情六卻都是念的一種。想,又被歸於想蘊(註四),這個境界在出離三界時會破除,但念卻會持續至三界外的菩薩七地,至菩薩八地時才會被破除。
若吾人想找一個簡易的斷妄方式,只需要「無慾」即可。人若無慾,不止無情,也不會亂想,心不動之故,就容易進入禪定境界,如是漸增,就逐漸能破貪嗔痴而出離三界。
不過,依個人數十年的觀察,我們現今時代最好的修行方式是「阿彌陀佛法門」!原因後敘。
目前比較有名的修行法,大約統計如下:
1、默基瑟德教團之「光之課程」
2、耶穌的「奇蹟課程」(被傳誦是耶穌降靈所教化,可信度頗高)
3、上帝的「與神對話」(被傳誦是釋迦牟尼佛降靈所教化,但我本人不相信)
4、獨覺之十二因緣法(不隸屬於各宗教)
5、佛法中的各類顯法:白骨觀、不淨觀...等等
6、佛法中的禪宗
7、佛法中的密宗無上大手印法、無上大圓滿法、頗哇法
8、佛法中的密宗之頗哇法
9、佛法中的阿彌陀佛持名唸佛法
10、佛法中的阿彌陀佛十六觀法
法門有無量種,上述是比較被了知的方法,這些方法中,第一種是輪迴法,利益不大。
第2、3、4、5種都可以解脫三界輪迴,但不容易修行。
第5、6、7種可以解脫三界輪迴,最高境界可以斷妄,但不比出離三界更容易修行。
第九種方式的持名唸佛法最簡易,而且效果最宏大。只要專心唸佛,若定力深厚,不眷戀我們這世界的一切,於命終之前數週,會得到佛菩薩通知何時死亡。若定力淺薄,於臨死前際若不眷戀我們這世界的一切,也會得到佛菩薩持蓮花台來相迎至阿彌陀佛世界。
第八種方式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世界,但不比第九種方式簡易,比較適合密淨雙修的人。
第十種方式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世界,但不比第九種方式簡易,比較適合禪淨雙修的人。
阿彌陀佛世界的位置,在我們銀河系西方大約10萬億銀河系的位置。
******************************************************
註一
*******
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html
******************************************************
註二
*******
三界二十八天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24.html
或
「略說宇宙生滅原因」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7/05/blog-post_11.html
******************************************************
註三
*******
修行方式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7/06/blog-post_8012.html
=> http://tieba.baidu.com/f/good?kw=%B7%A8%C6%F9%B0%CD&cid=7
修行境界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7/06/blog-post_2112.html
=> http://tieba.baidu.com/f/good?kw=%B7%A8%C6%F9%B0%CD&cid=1
******************************************************
註四
*******
輪迴分成三界或五蘊。
五蘊是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五蘊分佈於三界內。而識蘊更廣至菩薩十地。
只有佛才無五蘊。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自然與妄如何產生之議論
佛法之中心思想,經過解釋後有幾大系統的分別,現今我個人將其集合出共有五義一事(註一),但最常為人所知的系統,是「勝義有」及「畢竟空」二種。
勝義有,指的是具有一佛性、自性,如同大海不隨相生而生,不隨相滅而滅,恒常不二(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楞嚴經、楞伽經、大般涅槃經所說是這一類別。
畢竟空,指的是具有一佛性、自性,如同虛空本無生滅,但依妄見而現出空花,若無妄時,則誰能說空花?所以,畢竟不能說有佛性或無佛性,凡有所說皆是妄說。大般若經所說是這一類別。
以上勝義有及畢竟空都是在說明法身之義理。至於報身,主要是指依業而生者,所以有正報及依報。至於化身,主要是指依願而生者,所以有無量法門及功用。
佛之果地覺,或說佛性是什麼呢?這不是能說的,凡有所說,必然是經過意識分別,而佛性無生,不可用意識臆測或分別。所以,這境界須實證,這是所以禪宗「不立文字」或「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之原因。實證的方式可以參閱「註一」的說明。
註二所引佛經,是勝義有之說明。它說明『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勝義有相關的理解,可以參考楞伽經、楞嚴經、大般涅般經及法相宗相關的經典。
畢竟空相關的理解,可以參考般若部經典,如大般若經,及三論宗相關的經典。
這裡要討論為何眾生有心、有業?這才是學佛法之重點!依佛經開示,吾人可以了知,心、業不離妄所生。而妄之生,卻是無因(註三、註四),或云「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註四)。
有人說妄若無因卻有妄產生,它就是自然!而世俗所謂自然,是指非人為造作而無中生有,這有生滅現象!!這樣看來,妄(或十方世界)似乎就是自然產生的結果,...…但佛經對於自然的定義並非如此(註七)。雖然世俗之自然性的說法,可解釋妄之所以產生的原因,但妄實無生滅。更何況佛已直接破斥自然性(註四、註七)的說法。
十方法界之各類現象,佛說這是妄,妄的狀況是空花、水月、陽焰,看似有而實無。若說妄是自然所產生,則妄實有產生時,自性必失,如此說自性有生滅,無有是處!這會成為富樓那因錯誤理解而曾經問過的疑問:「佛何時再變成眾生?」
若自性不失,則於自性之外,必另有妄存在,此稱為異我!若此異我為真實,則此時原來的自性要放在哪裡呢?此等有異我的見解,只能說是邊見,非正見!
經過上述的推理,則知妄實無生,若云有生,則是如同空花、水月、陽焰之生,只是一個「 錯覺 」!如人作夢,雖夢得大財寶或受大苦難,於夢醒都了無所得,沒有意義!這個說法可以由圓覺經義來證明(註八):「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
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再說,若妄無生,於無生中卻執著有生滅,如此行為可稱為「妄」。所以,妄就是「執著」。如同小孩子「畫地自限」,畫地為房格子,並自立規定出格者就失敗,這就是執著。
眾生於執著中深陷,所以佛說「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註四),若有定力強者,可能一悟即至佛地(註六),亦如圓覺經所謂頓覺人。而頓覺成佛之狀況,類似觀世音菩薩於因地誦大悲咒,立刻從初地立超至八地位,立超的機制,應該只是心性的轉變而已。這類心性轉變,可以參閱一些阿羅漢從「觸緣」的領悟中而斷三毒的典故,或參閱楞嚴經二十五聖人自述之修行過程。
又,古代禪宗大德,亦有對於迅捷斷妄的開示,如高峰禪師云:「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
結論:
1、妄無生因,但卻存在,而妄之存在乃以類如空花、水月、鏡像
方式的存在。這樣的存在,以第一義諦而言,卻是不存在。所
以,在第一義諦中,不只自性無生,即便是妄亦是無生。
2、妄是客觀的存在,但主觀上說,它不必然存在
妄的產生方式,不是因緣生,因緣由妄而立之故,所以因緣不
能生妄。
妄也不是世俗所謂的自然性方式而產生。世俗之自然定義,自
雖無因,但它被認為「有生起」。有生則有滅,這一點與「妄」
不同。妄雖亦無因,卻不有生起,只是眾生「執著」有生起。
於是這些眾生,成了印度主張無因生起的自然外道!(妄中諸
境看似有生滅,但實無生滅,只是眾生偏要執著它有生滅罷了)
吾人須知,於第一義並沒有真正的產生(註八:如眾空花。滅
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但妄若無生(指第一義諦),則是誰在輪迴?
若有眾生輪迴為真,則妄必然有生滅,但由上義得知,妄又無
生滅,那......妄到底是什麼現象?什麼狀況?什麼東西?
正解:處於第一義諦時,不可說!不可說妄有生滅,連真亦不
說,說則墮入妄中。而當提到「妄」時,此時妄則落於
俗諦,則其必然有生滅。有生處,亦有滅處。有生時,
亦有滅時。
當解脫妄之束縛時,則此時落於第一義諦,十八界都不
作用,當然不可說妄有生滅。不可說有生處、有滅處。
亦不可說有生時、有滅時。因為第一義諦中無生滅,所
以一切皆不可說!
妄的狀況,讓我頗有電影技術上的視界縮放的感受。
看電影時,從地球外看到太陽系,於是放大看到地球,再放大
看到亞洲,再放大看到中國,再放大看到北京......隨著不斷放
大,愈能看到極微小的物品。若把鏡頭顛倒放,那就是先看到
物品極大化,往地球外飛昇,則視界縮小,不斷飛昇,物品不
斷的縮小。
視界縮放,雖然帶來所見物品變大或變小,但須知,無論大小
,無論能否見到,物品本身是「確實存在」。能否看到它,其
差別在吾人是「從那一角度看東西」而已。
同樣的道理,妄的存在狀況是否也是如此呢?若把視界縮到超
越三界的狀態,則此時十方世界對吾人就真的不存在(分段生
死的妄也不存在),若出離這境界又回到人道時,則妄對吾人
的作用又回復舊態。
上述的說法,在於從另一個角度,去假設「妄是客觀的存在」
,它不隨吾人之主觀(是否觀察它)而有生滅。如同甲阿羅漢入
涅槃,十方世界此時對甲阿羅漢已沒有意義,也不能對祂作
用。而此時,吾人的世界仍然在作用中,並不會隨甲阿羅漢
入涅槃而消失。
「妄是客觀的存在」之主張,頗類以下註二經文義理,但不
完全相同:
『 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
界。』(這段話在說明佛性的狀況,從體而說,屬於勝
義有之說法)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這三句是指妄產生
之原因)。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
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後二句是依
第一義諦立場而說) 』
我的假設與經文的差別是,經文是針對性的,對誰應機說法
就對誰有利。我的假設是普遍性的,是同時考量同一時間的
各眾生之主觀作用。
例如甲與乙同在一屋下修行,若某日甲眾生已成佛,此時甲
化空而令甲乙同處的環境其不產生作用 (例如身體能穿過桌子
)。而此時乙眾生並沒有隨甲成佛而有變化 (桌子仍被顯化成
障礙物)。所以由此得知,「妄(執業)是客觀的存在,但主
觀不一定存在」。
------------------------------
補述「妄」之義理
------------------------------
妄是「覺」,妄是「明」,妄是「明覺」,妄是「覺明」,如註五經文所示。
妄,是否有發生?在妄中為有,在佛為無。眾生於無生中「妄覺有生」,所以有眾生。
眾生即是妄,妄即是眾生。世界即是妄,妄即是世界。當妄產生時,即產生眾生。當眾生自覺有我時,此自覺就是妄。
不是先有妄後有眾生,或先有眾生後有妄,而是「妄就是眾生」!
不是先有妄後有生滅,或先有生滅後有妄,而是「妄就是生滅」!
妄是眾生,也是生滅,此三者是同一義之異名罷了!不過「眾生」一辭目前常用在三界內之分段生死(輪迴)現象。
妄同時含有真與假,所以不能說妄是真或假,但真卻是妄,假亦是妄。凡有對待者,皆是妄,真假亦如是。所以佛性、如來不二。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所以,斷妄的方式,就是「無生」或「寂滅」。使已生者和,已滅者寂滅,未生者不生。淺顯的說,要斷妄就要無慾!
無欲時有二種人,不覺者入於涅槃寂滅,不再往來三界,二乘人也。覺者轉識成智,乘願度化眾生,佛也。
********************************************************
註一
*******
參考:「 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3) T19, p0117b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推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汝觀地性。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3) T19, p0119a
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託汝睛相椎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阿難。汝心麤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
註三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4c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
註四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五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3) T19, p0119c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
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囉藍遏蒱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
卵唯想生胎因情有。
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 不覺則無法斷無明!而無明(妄),卻因覺明而生。真如平常本無事,自覺有我生出事!!*/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虗妄。終而復始。
********************************************************
註六
*******
No. 2008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1) T48, p0351a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
註七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c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婬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法迄巴按:因為自然心生、生滅心滅,這狀況仍落在未極致的妄滅佛地境界,仍在法執(生滅)之中)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
這才是「自然」的真正意義,等同無生!這裡對自然的定義,與世俗不同,世俗之自然定義,是有生滅的。
佛乘對佛性的解釋,它並沒有生滅,所以,雖然演若達多怖頭失而狂,此狂謂之為妄,由妄沒有生因,所以妄是錯覺,於無生中錯覺有生。所以本頭如如,不因狂生而生,亦不因狂滅而滅,如此才稱為自然。
)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
註八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見十二緣者即是見佛性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善男子。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
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
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
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
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三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
參考:發菩提心,然後才能成佛
**********************************************************************
補充十地菩薩見不了了的經文 (以下十住菩薩是舊譯名)
---------------------------------------------------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16) T12, p0462b
云何為見。菩薩摩訶薩見如是人不能修習身戒心慧。造少惡業。此業因緣應現受報。是人少惡不能懺悔。不自呵責。不生慚愧。無有怖懼。是業增長地獄受報。是名為見。
復有知而不見。云何知而不見。知諸眾生皆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不能得見。是名知而不見。
復有知而少見。十住菩薩摩訶薩等知諸眾生皆有佛性。見不明了。猶如闇夜所見不了。
復有亦見亦知。所謂諸佛如來亦見亦知。
復有亦見亦知不見不知。
亦見亦知者。所謂世間文字言語男女車乘瓶[分/凡]舍宅城邑。衣裳飲食山河園林眾生壽命。是名亦知亦見。
云何不見不知。聖人所有微密之語。無有男女乃至園林。是名不見不知。
--
復有知而不見。知所惠施知所供處。知於受者知因果報。是名為知。云何不見。不見所施供處受者及以果報。是名不見。
如人然燈不為殺蟲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外道說如是語。世尊往昔說火聚經。六十比丘死。六十比丘休道。六十比丘解脫。外道當如是說。世尊非一切智。何以故。不見此事故。當云何答。佛告文殊師利。如人然燈不為殺蟲。
**********************************************************
說明
********
燃燈的目的在照明,不是在殺蟲,所以,在無殺心之下,不會有惡報。
但若在燃燈時,明知燈上有蟲在飛,卻不避忌,導致蟲死,此時「心已知」之下,那還是會有「故意被殺惡報」。若已避忌,卻突然飛來一蟲,而來不及避開導致猝死,還是會有後世的「非故意之誤殺報」。
「心已知」不必然是會受報的唯一因,它還須有被殺的對象,及對象確實被殺死,以及後世的業緣來和合。
再則,「心已知」、有對象、對象已死,也不必然會受報,例如佛菩薩之化身,就算心知在殺生,也不必然會有殺報(註一)。重點在於,吾人是否「已善盡護生的行為?」,若有,就不
必想太多。
對於眾生而言,即便是呼吸、喝水,都可能是在殺生,佛不是愚者,佛法不是愚法,所以佛在制訂戒律時,已說明修行人如何用心才不得果報或惡報。是以,身口意三業,意業最重。
綜合以上的說明,修行人要注意「用心是否端正」,而不在於「結果是否殺生」。若不如此,禪宗是農耕,不知殺了多少蟲了,又為何有斷三毒的聖人?(例如禪宗六祖)
大乘佛法異於二乘,就是「心量不同」。二乘從身口下手,大乘從心下手!
=>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4/0468_002.htm
***********************************************************
註一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31) T12, p0549c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唯有二人能得無量無邊功德。不可稱計不可宣說。能竭生死漂流瀑河。降魔怨敵摧魔勝幢。能轉如來無上法輪。一者善問。二者善答。
善男子。佛十力中業力最深。善男子。有諸眾生於業緣中心輕不信。為度彼故作如是說。善男子。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者決定。二者不決定。
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若言惡業定有果者。云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鴦掘摩羅得解脫果。以是義故。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於經中說如是語。一切作業無不得果。
善男子。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是故當知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亦非不得。
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者智人。二者愚痴。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痴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受。
師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則不應求清淨梵行及解脫果。
佛言。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梵行解脫。以不定故則修梵行及解脫果。
善 男子。若能遠離一切惡業則得善果。若遠善業則得惡果。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若不修道則無解脫。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 之業無果報故。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若人遠離修習聖道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不得解脫得涅槃者。亦無是處。
善男子。若一切 業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純善之業。應當永已常受安樂。一世所作極重惡業。亦應永已受大苦惱。業果若爾則無修道解脫涅槃。人作人受。婆羅門作婆羅門受。若如是 者。則不應有下姓下人。人應常人。婆羅門應常婆羅門。小時作業應小時受。不應中年及老時受。老時作惡生地獄中。地獄初身不應便受。應待老時然後乃受。若老 時不殺不應壯年得壽。若無壯壽云何至老。業無失故。業若無失。云何而有修道涅槃。
善男子。業有二種。定與不定。定業有二。一者報定。二者時定。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
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
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
菩 薩摩訶薩無地獄業。為眾生故發大誓願生地獄中。善男子。往昔眾生壽百年時。恆沙眾生受地獄報。我見是已即發大願受地獄身。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眾生故受地 獄果。我於爾時在地獄中經無量歲。為諸罪人廣開分別十二部經。諸人聞已壞惡果報令地獄空。除一闡提。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複次善男子。是賢劫中無量眾生墮畜生中受惡業果。我見是已復發誓願。為欲說法度眾生故。或作獐鹿熊羆獼猴龍蛇金翅鳥鴿魚鱉兔象牛馬之身。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畜生惡業。以大願力為眾生故現受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惡業果報*/
複次善男子。是賢劫中復有無量無邊眾生生餓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膿血屎尿涕唾。壽命無量百千萬歲。初不曾聞漿水之名。況複眼見而得飲也。設遙見水生意往趣。到則變成猛火膿血。或時不變則有多人手執矛槊遮護捉持不令得前。或天降雨至身成火。是名惡業果報。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業果。為化眾生令得解脫。故發誓願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我於賢劫生屠膾家。畜養雞豬牛羊弶獵羅網[敲-高+(虎-兒+魚)]捕。旃陀羅舍作賊劫盜。菩薩實無如是惡業。為度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是賢劫中復生邊地。多作貪慾瞋恚愚痴習行非法。不信三寶後世果報。不能恭敬父母親老耆舊長宿。善男子。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而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是賢劫中復受女身惡身貪身瞋身痴身妒身慳身幻身誑身纏蓋之身。善男子。菩薩爾時亦無是業。但為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我於賢劫受黃門身無根二根及不定根。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身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我於賢劫複習外道尼乾子法。信受其法無施無祠無施祠報。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現在世及未來世。無此無彼無有聖人。無變化身無道涅槃。善男子。菩薩實無如是惡業。但為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是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非一切業悉定得果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31) T12, p0549c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唯有二人能得無量無邊功德。不可稱計不可宣說。能竭生死漂流瀑河。降魔怨敵摧魔勝幢。能轉如來無上法輪。一者善問。二者善答。
善男子。佛十力中業力最深。善男子。有諸眾生於業緣中心輕不信。為度彼故作如是說。善男子。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者決定。二者不決定。
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若言惡業定有果者。云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鴦掘摩羅得解脫果。以是義故。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於經中說如是語。一切作業無不得果。
善男子。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是故當知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亦非不得。
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者智人。二者愚癡。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癡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受。
師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則不應求清淨梵行及解脫果。
佛言。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梵行解脫。以不定故則修梵行及解脫果。
善男子。若能遠離一切惡業則得善果。若遠善業則得惡果。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若不修道則無解脫。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故。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若人遠離修習聖道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不得解脫得涅槃者。亦無是處。
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純善之業。應當永已常受安樂。一世所作極重惡業。亦應永已受大苦惱。業果若爾則無修道解脫涅槃。人作人受。婆羅門作婆羅門受。若如是者。則不應有下姓下人。人應常人。婆羅門應常婆羅門。小時作業應小時受。不應中年及老時受。老時作惡生地獄中。地獄初身不應便受。應待老時然後乃受。若老時不殺不應壯年得壽。若無壯壽云何至老。業無失故。業若無失。云何而有修道涅槃。
善男子。業有二種。定與不定。定業有二。一者報定。二者時定。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
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
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癡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
菩薩摩訶薩無地獄業。為眾生故發大誓願生地獄中。善男子。往昔眾生壽百年時。恒沙眾生受地獄報。我見是已即發大願受地獄身。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眾生故受地獄果。我於爾時在地獄中經無量歲。為諸罪人廣開分別十二部經。諸人聞已壞惡果報令地獄空。除一闡提。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復次善男子。是賢劫中無量眾生墮畜生中受惡業果。我見是已復發誓願。為欲說法度眾生故。或作獐鹿熊羆獼猴龍蛇金翅鳥鴿魚鱉兔象牛馬之身。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畜生惡業。以大願力為眾生故現受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惡業果報*/
復次善男子。是賢劫中復有無量無邊眾生生餓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膿血屎尿涕唾。壽命無量百千萬歲。初不曾聞漿水之名。況復眼見而得飲也。設遙見水生意往趣。到則變成猛火膿血。或時不變則有多人手執矛槊遮護捉持不令得前。或天降雨至身成火。是名惡業果報。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業果。為化眾生令得解脫。故發誓願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我於賢劫生屠膾家。畜養雞豬牛羊弶獵羅網[敲-高+(虎-儿+魚)]捕。旃陀羅舍作賊劫盜。菩薩實無如是惡業。為度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是賢劫中復生邊地。多作貪欲瞋恚愚癡習行非法。不信三寶後世果報。不能恭敬父母親老耆舊長宿。善男子。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而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是賢劫中復受女身惡身貪身瞋身癡身妒身慳身幻身誑身纏蓋之身。善男子。菩薩爾時亦無是業。但為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我於賢劫受黃門身無根二根及不定根。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身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我於賢劫復習外道尼乾子法。信受其法無施無祠無施祠報。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現在世及未來世。無此無彼無有聖人。無變化身無道涅槃。善男子。菩薩實無如是惡業。但為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是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