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觸緣偶然憶起《楞嚴經》對於五蘊之開示,忽然體會了「生滅滅已,證入空性」還仍在識邊際!
體會是比理悟至少加深一層的現象,不是純粹的理解。
何以故?就理義而言,這可依三項來判斷;就事證而言,佛已破無明根本不需多言,也不必言,以彼無二相,亦非言語可表達之故。但也不是言語不能表達,此需「具智」識所標月而不只見其手指,才行!
1、《楞嚴經》開示之五蘊義理,清楚標示「湛入合湛」是識邊際」
「湛」是什麼意義呢?可理解為清澄,如同在無污染的高山溪邊,可
一眼看到溪底,此時溪水就是「湛」之意思。也就是「實有卻透明」
之意思。
所以,雖然湛入乃至合湛,但以其仍實有(執著)之故,而仍未斷識
蘊!
這裡略說「湛入、合湛」的分別義。
⦁ 湛入
論湛入之前,要對「識蘊」有較深入的認知。主要是指第八識。
識的產生,在於根塵相觸,佛經開示須有三緣和合才生識,即根
、塵、觸。或相反的說,觸生於根、塵、識。現依人類直覺習慣
以根塵觸三和合而生識為主。
眼根、美景彼此不相干,但當眼根觸及美景時,眾生之取種種塵
及無始妄想薰(二者稱為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的習氣,而產
生分別事識。
至於現識(《楞伽經》廣說八種識,簡說二種識,即分別事識及
現識)那就是更微細的義理。
可這麼理解,現識,是電力運行到硬體(硬件)依其機制,驅動中
央處理器,去硬碟(硬盤)讀資料,再把資料載入記憶體(緩存)
的過程,全都是現識的作用,此時還没有進階的運用。
而分別事識,乃中央處理器已開始做記憶體(緩存)中的「資料比
較」的過程。
識的作用,一直在生滅!!
識的本質如同黃金,而識的作用(即行蘊)如同變相的機制,當
變相的作用不停,黃金塊就會不停的變成不同相狀。例如變金碗
(相)而它就具有盛物的功能(用),而盛物的方式,可由上而
下(法)亦可由左而右(法)。
變相也可變成金筷(相),它就具有挾物的功能(用),而挾菜
的方式,可由左向右挾(法),亦可由右向左挾(法)。
舊曰三位一體,而說體、相、用。其實更細分可得四位一體之體
相、用、法分別。雖然顯化的現象不同,但其實都是同一物。
所以,識蘊如同溪水本身,而溪水之流動現象則是行蘊,流動有
不同方法(或快或慢,或迴旋或倒流)是想蘊,溪水彼此互搏是
受蘊,於流動中映出的色彩是色蘊。說是五蘊,其實就是一個存
在的各種相而已,這個存在是:我執!
我執來自「自覺有我」,而它的產生如《楞嚴經》的開示: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當有所覺時,就有了妄,這二者如眨眼睫毛動,可說一起產生。
所以《圓覺經》有以下開示,必須「認知而養成淨習」:
「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
說隨順覺性,其實是在不覺!而其重點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也就是無欲!(註一)
因此,湛入意義,是指深入溪水的內含裡,例如令溪水變色、結
冰,這是識蘊邊際,與湛入有關。令溪水停流不動,或自我旋繞
,這是行蘊邊際。
湛入,是對溪水本質產生作用,於此過程就是湛入。
⦁ 合湛
理解了湛入含義,那麼就能了解何謂「合湛」!
簡單的說,當顏色滲透溪水時的渲染過程是湛入,而已渲染完畢
就是合湛。湛入時如同還能分出色層、階層,而合湛時就只純一
色。
雖說合湛似乎已二合一而無我,但實際仍還有極微細二相執著(
未入不二之餘習),如同整個浴缸都染紅的水,雖已没有漸層,
但仍還是有顏色存在!
湛入合湛的這種極微細執著現象,就是識蘊!這也是我以下將表達
何以八地菩薩才破五蘊之原因。因為,八地菩薩才真正達到「一切
心意識不現在前」(註二)的能所雙泯不二境界(註三,或參閱《諸
法無行經》、《維摩詰所說經》、《華嚴經・十地品之第八地》、
《楞伽經・第八地經文》)。
2、《楞嚴經》五十陰魔文,開示聲聞、緣覺是識陰區之第九、第十位
若吾輩相信《楞嚴經》是佛所說,而且內文並没被篡改,而且翻譯成
中文也能表達原意,那麼,即便南傳說阿羅漢已破無明、已斷五蘊,
而實際二乘阿羅漢仍未破無明、仍未斷識蘊!
3、《華嚴經》及《楞伽經》開示能入寂滅是在菩薩六地位
六地菩薩相當於聲聞,差別在於心量較大而已。而七地菩薩仍未破無
明,云何六地菩薩就已破無明耶?若能入涅槃的六地菩薩未破無明,
云何聲聞就已破無明耶?
若無明未破,又怎可說已破識蘊呢?所以得證聲聞所證,仍未破識蘊
。
至於緣覺、辟支佛,雖然三昧力略勝聲聞,但也勝不了七地菩薩(參
閱《華嚴經》及《楞伽經》),而七地菩薩都未破無明,緣覺當然也
仍未破。這也同時指出上述二者都未破識蘊!!
我個人之見地,以為必須到菩薩八地位才能破無明!不過......
這裡有一些極微細義理在其內須分辨。這指妄、無明、識蘊的關係到
底達到什麼狀況之意思。
如同生滅分成變易生死、分段生死,以及眾生輪迴大分為無色界、色
界、欲界,乃至分成六道,在在都顯示生滅是有層次、階級之狀況。
那麼,妄的顯化,是否也是如此呢?...我個人認同也是如此!而妄之
主要顯化為生滅,它才有變易生死、分段生死之分別。
《楞嚴經》開示:「
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
也就是說,妄還是有分層次的。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
覺(似如來)及佛地,都是不同層次的破無明。
六地開始破的是三界人我執,它也是無明(妄)的一階層。
七地至等覺或佛地等,又都是不同無明(妄)的階層。
其中,我個人以為,八地是真正證入空性,也就是真破無明(妄),
只是對於無明變相(妄變相)之運用(差別智、後得智)不夠純熟而
已,所以須啟智(由空入假)!
這在一些有提到菩薩八地的了義佛經中(例如《楞伽經》、《華嚴經》
)都有開示,菩薩八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註二),已達到究
竟涅槃。
什麼是「究竟涅槃」呢?本人以為是,真正破了無明!而無明是有多
個階層。這一層次無明是人我執(根本煩惱)的無明(註三),以及
已破二相入於不二境界。
這裡又涉及到了,若已破了無明,是否就能同時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之議題?!
要判斷並求得這個議題之解答,須真要對「無明(妄)」給予更詳細
的定義:
⦁ 無明與妄是否相等?
⦁ 若相等,則破了無明是否就等同已證佛地所證的上聖智三相?
(主要是指惟佛能證的「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我個人没上述那麼高的證境,所以從開始至現在,全都是「揣測」之
言,以下所述也同樣是揣測之言,只是盡量依「邏輯」、「佛經開示
文」而得出的判斷罷了。
◇無明與妄是否相等?
我認為「是」!
而無明有很多階。上述列示六地至佛地之階層。六地之下就是三界
,三界內亦有聖賢位。五地、三果是聖,已斷貪嗔之故;初地至四
地,初果至二果稱為賢位,以七次往返人道能破三毒,至不還就能
破三毒而得賢名。
菩薩有五十六位,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再加等覺
(似如來)(等覺與佛地,此二者境界亦可給予「等同」而論)。
所以,無明至少有五十五階!
此外還有未入菩薩位的諸輪迴眾生界,大數是二十八天界,若再加
上非天界之其它眾生界,細數、精細的數,恐怕再數出百零八界都
極有可能!像我們銀河系的這個所謂三維宇宙(物質宇宙),就被
分成十等級,現今地球文明處於0級至1級之間,大約是0.72級。
若設定無明等同於「妄」,則重點來了,八地菩薩已經「一切心意
識不現在前」,連佛心。菩提心。涅槃心都不現前,這是否已等同
破無明呢?
我個人認為「是」!
何以敝人以為「是」呢?
因為,把精細陶瓶摔破乃至碾成粉是易於從泥土製造成精細陶瓶。
愈是複雜、精細的成品,就愈難成就,但不同成品破壞時所費力氣
之差別,並没製造時那麼大!
上述說法是指,破三界我執入於無餘依涅槃易,而化現不同世界、
不同化身、消除不同業報是困難的!這就是何以入了八地位之後須
啟智,須「由入假空」之原因。
上述說法,也意指佛所證空性(根本智)是等同於八地菩薩所證。
亦等同於二乘阿羅漢(註五)。
但佛所能啟智、所能化現世界、所能化現眾生相及解除自他業力果
報之能力,大逾八地菩薩,這些差異處,都屬於生滅「相、用、法」
之上,而不在證得不二、無生之體義上
但若說,不能於相用法上自在,就不算已破無明,那麼,這個無明
的定義,與我上來所說的定義是不同的,但也没說這個定義不行!
這裡無明之定義嘛,無論是如何定義(理悟),已不影響菩薩當事者
斷煩惱後的自在(事證),所以其義理只需彼此共許即可!敝人上
述對無明之定義,您共許嗎?
◇若相等,則破了無明是否就等同已證佛地所證的上聖智三相?
(主要是指惟佛能證的「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這個問題之答案,可參閱上述前一個問題之解答。此二問題是有連
帶關係的。
這裡依入菩薩八地等同已破無明,亦等同已破五蘊(包括識蘊)來
說,破了無明並不等同亦證入佛所證之「自覺聖智究竟之相」,因
為此相,我以為是大圓鏡智,乃惟佛能證,非八地菩薩之所能證。
若依玄奘大師「八識規矩頌」之第三頌為標準:
「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則,業報必須在金剛道後才真正能空,這金剛道是等覺菩薩所證,
要到金剛道後心才能空,其意指可視為等同於入佛地才真正能空。
這業力的作用,也未免太深了,深至佛才能化空,那麼,眾生豈又
有能力,於今世,遇到過去世殺自己之眾生而能不殺呢?
若業力的作用(果報)有這麼強,眾生於當下自我作主的機率幾乎
等同於零,那麼,修行又有何意義?
因為,所有業報没有償盡前就不可能解脫輪迴(不能自作主之故,
所以須遍償所造業),而實際上阿羅漢卻能於命終入無餘依涅槃,
不受後有(過去無量劫所造業報不再受報),這又如何解釋呢?!
所以,異熟空必須在金剛道後,這只是「純粹理想值」,不是普遍
現象。這類的「所謂定業,即非定業」的現象,若仔細的觀察眾生
果報,甚至在佛經經文,在所多有,例如「註四」經文。
這如同要解脫輪迴、不受今世應受業報(定業),是很困難、幾乎
不可能的事一樣,但卻不是不能!即便如來所授記,也不必然一定
會發生,何以故?眾生不可思議之故!此說證明可參閱「註四」的
典故。
結語:
修行目的可視為二大類。一是破除三種相續(世界、眾生、業果),令
三種相續對修行人不再產生作用,如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不受後有(渙
散執著化入空)。
另一是操作三種相續(世界、眾生、業果),例如行願的如來佛(由空
起用)。
若佛法分為體、相、用、法,則前者是在證入體義(入空性);後者是
由體起相用法(由空起用)。
八地菩薩是證入體義之最後階位,以「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之故。若
要能自在起相用法,則須由空入假,這稱為啟智門。所以,若佛不予八
地菩薩啟智門,則此菩薩可能入究竟涅槃不再利益眾生!(註五)
************************************************************
註一
************
頓覺法
************************************************************
註二
************
【經文典故】
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
註三
************
【經文典故】
八地菩薩境界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
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
註四
************
【經文典故】
如來授記為王,調伏子卻中夭
************************************************************
註五
************
【經文典故】
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建議齊閱「註六」經文典故!
************************************************************
註六
************
【經文典故】
發菩提心,然後才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