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如來因地法行與諸法

若一塊黃金,變相成金碗,這叫一法。又變相成金筷子,這又叫一法。再變相成金湯匙,這又叫一法。如是各類變相無量無邊,於是稱之為十方法界,或十方宇宙。

法,泛指所有一切。無為虛空,小至鄰虛塵,大至銀河系,乃至整個華藏世界,都是「法」!

諸法不生,指的是妄沒產生之前的現象,通稱為無生!它不是真,亦非妄,亦稱為不二!不是吾輩所用言語可描述,何以故?若有描述則為生,不二非生滅,所以不能描述,乃至不可思議,佛亦不能證,但可理知。如指標月,指非是月,但可理知其義理。

我說:
  對眾生而言,這個無生義理懂不懂無所謂,更重要的是,
  如何在生滅中自在?


  對菩薩而言,無生義理則須悟,這是菩薩乘與二乘的主要
  差別處!


二乘所悟,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以有能所之別,而有涅槃可入。


菩薩乘所悟,是本來無生,妄有生滅,所以無涅槃可入,何以故?當下生心者,即是生滅,若生涅槃可入,則此心念亦是生滅。如來因地了知本來無生,所以稱為「悟淨圓覺」,於是了知而無疑,所以斷菩薩乘見惑,在因地時就立志無 欲,心無 欲故,一切時坦蕩蕩而不住於六塵,「持此淨覺力」,日久功深,妄自止歇,歇即菩提!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參話頭方式

>誰能講講怎麼看話頭,這句話沒起來怎麼能看住。起來了也就是話尾了
復:
  參話頭有多種心態,至少有以下二種人:
  一、已悟淨圓覺(佛知見)
  二、未悟而直接用功

  古代提這個方式,乃閱經不便,及便利以簡御繁,如同一串葡萄,把
  根提著,其餘就跟著一起被拿走。

  我個人認為在現今訊息氾濫、便利取得狀況下,應該先悟淨圓覺之後
  再去用功是比較恰當方式。欲悟淨圓覺,須詳閱《圓覺經》。以下簡
  說。

  佛知見是:無生!

  若能此二字而悟入,並信解無疑,就有可能當下「得法眼淨」而破見
  惑。既破見惑之後,則習氣較能寧靜,何以故?本來無生,妄亦無生
  ,若一切皆無生,雲何還需要去生心參話頭耶?當下即與佛無異!

  不過,這種「頓覺人」大約從佛陀時代至今日就沒產生過,所以就變
  成《楞嚴經》以下的開示狀況: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若有緣見聞者自肯已悟了,先不說是否已破見惑,那麼就接著往下說。

  既然本來無生,何以心念卻不斷地生起呢?......這是無量劫以來,所養
  成的輪迴習氣所致。所以,用功方式就是要令心無 欲而坦蕩蕩,真能
  無 欲,就能在行、住、坐、臥中用功,至得力時,逐漸的破除各種惑
  業,從見惑,至思惑(煩惱障,三毒),至塵沙惑(智障),入等覺菩
  薩金剛道之後,最終將破無明,而假名為佛!

  話說回,如何參話頭呢?

  話頭,指的是心念產生之前的境界。心念生時,是生滅,心念無生時,
  那就是我所說的無 欲!雲何無 欲時,會有心念生滅呢?當然不會,除
  非「依菩提誓願」觀察過去、今世的因緣果報。

  話頭怎麼參?......對我而言,立志無 欲,於一切時坦蕩蕩無所住,就是
  在參!

  樓主看似比較像要認真修行者,可點閱「法迄巴貼吧」,看在下的「學
  佛心得」,一系列文章看下來,很多疑惑就能消除,貪慾愛習之心若止
  歇,就能證二乘三果或菩薩乘五地位。

思想不斷的產生,是從哪裡來的?

>我下一刻,要思什麼、想幹什麼,這些思想是哪裡來的?
>或者說是由什麼決定的?
復﹕
  「貪欲愛習」及「痴習」未斷,於是就會有五遍行(作意、觸、受、
   想、思)發生!

  (1)二乘慧解脫路之已無 欲者(至少已斷貪瞋)
    此類人當下的心態乃依所證境界而異,若假設是没禪定力者﹕

    ⏺若有肉體障礙之疼痛或愉悅,於了知後就不再執著,若仍持續
     也仍是持續了知之後放下,若不堪忍時,就可能有如瞿底迦阿
     羅漢而自殺。

    ⏺若無肉體障礙,那麼就可能端坐入禪定,或無心想的端坐,或
     依佛制常規做事,如誦戒、說法、乞食、經行...等等。若是未
     證阿羅漢果,則會思惟佛法(四諦或十二因緣)而達慧解脫斷
     除痴習。

  (2)二乘俱解脫路之已無 欲者(至少已斷貪瞋)
    此類人當下的心態﹕

    ⏺若有肉體障礙之疼痛或愉悅,於了知後就不再執著,若仍持續
     也仍是持續了知之後放下,若不堪忍時,就可能有如目犍連肉
     體被外道損傷而受不了,就直接坐脫立亡(未來將成佛,所以
     沒入無餘依涅槃)。

    ⏺若無肉體障礙,那麼就可能入定觀察過去因今世緣,或無心想
     的端坐,或依佛制常規做事,如誦戒、說法、乞食、經行......等
     等。

     若是未證阿羅漢果,則會思惟佛法(四諦或十二因緣)而達慧
     解脫以斷痴習,或嘗試經由奢摩他或毘婆舍那,以證三三昧來
     斷除痴習。

  (3)菩薩乘之已無 欲者(至少已斷貪瞋)
     若是走慧解脫路者,當下的心態與二乘慧解脫路行者大同小異
     ,主要之異處,不滿足於菩薩六地能入涅槃之境界,而更向
     「無生」用功,而不是向「寂滅」,而無聲聞緣覺下述弊病
     (註一)﹕
         二乘有作墮能所取。不得諸法無差別相。
         了善不善自相共相。入於滅定。

     菩薩依於所用功法有頓漸修,所以行為還是有較大差異。例如
     是從事即身成就者、專念佛往生者、弘法利眾生者...,如是依
     不同菩提誓願而有不同行誼。

     一般來說,凡已斷貪嗔,證菩薩五地位,但又仍沒入禪定者,
     則行為必然仍是專心在斷煩惱障,但會有些著重以奢摩他,或
     三摩缽提方式來開啟十力(含三三昧,但不住三三昧),何以
     故?菩薩乘自七地開始,沒有慧解脫路,必須開啟神通妙用,
     而十力中就有此用。

     假設我本人是已斷貪瞋者,那麼我的行誼則仍然在「無所住」
     的斷惑之上,何以故?已斷惑聖人,於須臾間就能生起五神通
     (註二),所以不必然須特別著重於打坐,於用功中依於輪迴
     習氣減弱,神通只在起個念,或稍為用功一下就能證得,如註
     二經文中的妙賢比丘尼。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執著任何有為法,都非了義非總持法
     ,反而易墮入執著中變成法執。所以,《金剛經》開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二乘亦能用無為法,用者依其心量大小證不同境界。

******************************************************************
註一
*************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
註二
*************
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得神足通

未得初禪是否也能解脫輪迴?

出處﹕0102
原作者暱稱﹕BBCALL
原文標題﹕未得初禪是否也能解脫?

緣起﹕

以往讀《須深經》之時,未能交叉檢視相關經義,便認為古德所說未得初禪也能解脫是為結論,今由瞿低迦聖者之事跡引發,而起詳論過往文章的草率結論。


前言:

本文主要是由於在漢傳的系統中,一般認為《雜阿含347經》〈巴利,《須深經》〉的慧解
脫阿羅漢並不需修得任何禪那。這般的定論似乎已成通說,因此,在此問題上似乎是沒有探討的必要性,然而,如果仔細再讀《347經》並交叉比對其他經論時,不得不懷疑,如果沒有正定的修持,如何「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呢?

漢譯《雜阿含1212經》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

漢譯《中阿含大品請請經》世尊告舍梨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達。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比丘得慧解脫。」

由此可知,在此五百比丘中,多數皆是慧解脫者,而這些聖者皆是「盡得無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有結已盡,而得善義正智正解脫。」,所以,在佛弟子於不得根本定,沒有神通,還是可以由法住智而究竟解脫者是佔最大多數的情形下, 未得初禪是否也能解脫的問題便顯的異常重要了。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教理與禪法傳入臺灣後,我們見到了 「純觀乘者」〈Suddhavipassan糂y
糂nika )或「無禪那慧解脫」(Paññ糂vimutta) 的修行 方法,無疑的是
代表了如同漢傳的一般看法,承認了 無禪那的阿羅漢聖者之存在,但似乎這般的方法並不
是說完全拋棄「止」的修行而只有「觀」的修持, 只能說這些方式是著重於「觀」的部分
而矣。


心解脫、慧解脫與俱解脫:

解脫,巴利語 vimutta 或 vimokkha 或 vimutti。又作木叉、木底。意謂解放,傳統的說
明是指由煩惱束縛中解放,而超脫迷苦之境地,但是考察契經,很顯然的,並不能把解脫一詞作為「由煩惱束縛中解放」的語意,而僅能作為「解放」的含意,當把此語作為煩惱束縛的解放時,事實上便容易曲解了經文的原意,而以為此語通通指涅槃或是斷絕生死原因的含意,這是不可不注意的地方。

解脫的分類本來是單純的,但在後世考究後,便逐漸形成種種分類,這裡不是本文要探討的。


《雜阿含一經》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以正知正見觀察五蘊緣生緣滅,而能對此現像悉知、如實明白,進而厭離並斷除欲貪,是心解脫的定義。

《雜阿含六八四經》世尊告諸比丘:「若復比丘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能對五蘊厭離、斷除欲貪,進而解放五蘊使其不再緣生,是慧解脫的定義。因此,當說心解脫時,並不一定能說是諸漏已盡,不受後有,當說慧解脫時,則能說是諸漏已盡,不受後有的。


為什麼說心解脫並「不一定」能說是諸漏已盡,不受後有呢?

《雜阿含四經》:「諸比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
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由這裡可知,世尊解釋了兩種層次的心解脫,其差別則是在於「若斷」,也就是說,一種是五蘊未能斷除,一種是五蘊能夠斷除的,都可稱為心解脫,能滿足五蘊能夠斷除的又可稱為「正意解脫」。本段經文另外要注意的是,由於世尊用「若」一字,所以用此段落作為心解脫的定義,是比較不甚妥當的。

心解脫與慧解脫是息息相關的,且有前後的次第,所以,在 《雜阿含九一六經》中,佛告
聚落主:

「彼意解脫不滿足。慧解脫亦不滿足。意解脫不滿足.慧解脫不滿足故。」

因此,在契經中,心解脫與慧解脫的用語,大部分皆是連帶的使用,換句話說此兩者是猶如連體嬰一般的密不可分。


關於心解脫、慧解脫,還有一個重要的說明,

《雜阿含七一○經》世尊告諸比丘:

「聖弟子清淨信心。專精聽法者。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滿足。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此蓋則斷。何等七法。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此七法修習滿足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基本上, 離貪欲是心解脫的定義,得身作證,離無明是慧解脫的定義,這裡是與一及六八
四經的解說,相互呼應的,因此,兩者的不同是可以確認的,現在問題來了,此處提到七覺支的修習能夠滿足清淨而能正信的人,就是心解脫,如此,心解脫的修持是要滿足七覺支的解釋便會與所謂慧解脫阿羅漢並不需修得任何禪那的說法,將產生極大的矛盾。 於此,先暫緩擱置,來看俱解脫。


《雜阿含九三六經》佛告摩訶男:
「聖弟子於佛一向淨信。於法.僧一向淨信。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八解脫具足身作證。以智慧見。有漏斷知。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漢俱解脫。」


同版異譯,《別譯雜阿含一六○經》佛告摩訶男:
「獲於身證具八解脫。住於具戒。以智慧見。盡於諸漏。是則名為得俱解脫阿羅漢也。」


由此,可知,所謂的俱解脫是指戒定慧三學圓滿完美的阿羅漢聖者,而與傳統的說明沒有任何歧異與紛爭了,看來要釐清的,就是心解脫、慧解脫是否沒有修得任何禪那的問題了。


無禪那慧解脫:

《雜阿含九三六經》佛告摩訶男:

「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彼知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慧解脫。」

這一段話似乎是有慧解脫並不需具備八解脫禪那的含意,不過,以此語來斷定的話,力量是稍微薄弱了一些,再看看同版異譯。

《別譯雜阿含一六○經》佛告摩訶男:
「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八解脫。」

這則是強而有力的證明慧解脫是無得八解脫禪那了。回到《須深經》,目前所傳的版本有三種版本,一是說一切有部所傳的《雜阿含347經》,一是大眾部所傳的《摩訶僧祇律》之明單提九十二事法之六,還有一部是南傳上座部所傳的巴本《相應尼柯耶》(Sa劏yutta Nik
糂ya)之《須深經》(Sus糚ma Sutta)〈元亨版,須屍摩〉,這三種版本的紀錄,大體而言皆是須深為了盜法而出家之後,遇到慧解脫阿羅漢後向佛提問關於慧解脫的疑問


關於慧解脫阿羅漢是否證得四禪那的問題,摩本與巴本較接近,因二者皆未提到四禪那,唯獨雜本中,須深依次詢問他們是否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及無色解脫,比丘們皆回答未證得。摩本中,須深詢問的是否證得天眼、宿命智、無色解脫,而巴本中則問是否得證神足、天耳、他心、宿命、天眼通及無色解脫,摩、巴兩本中皆是回答「未得」。

很明顯的,慧解脫阿羅漢沒有修得任何禪那的觀點,是出自於有部的,在大眾部與上座部中,則僅是認為慧解脫阿羅漢是沒有神通與未證無色定的。不過,在當今的巴利註釋書中,卻是普遍認為《須深經》的慧解脫阿羅漢,並未證得任何禪那〈如,《顯揚真義》〉。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南傳的承傳是依據《增支部》卷二157頁中有提到以止為先的觀與以觀為先的止,所
以便把修習者分為「止乘者」(samathay糂nika)與「觀乘者」(vipassan糂y糂nika)來
表達入手的不同方式。但這還是無法解決為何許多南傳論師會認為《須深經》的慧解脫阿羅漢未得到任何的近行定與安止定,所以慧解脫阿羅漢未得任何的禪那,然而,巴本
中並未提及四禪,因此,認為慧解脫阿羅漢未得任何的禪那,似乎是有些奇怪了,不過,大致上, 慧解脫阿羅漢使屬於「觀乘者」的修習而成就,應當是無有異議的。 【補充:當今部分南傳法師認為至少要有初禪的實力,才能先知法住】

前面所提的近行定,是指接近某禪那前的定力,安止定〈奢摩他定或寂止禪〉是某禪那之定,這兩種皆為「止」的修持,而並沒有特別針對慧觀(內明)的修持。假使,雜本中直指無得四禪那的記錄是為最為原始的,那就可以定案慧解脫阿羅漢是未得任何的禪那,但卻不能說慧解脫阿羅漢未得任何的近行定,如果,無論是摩本或巴本,只要其中一本為最原始的,那麼,只能說慧解脫阿羅漢無得無色定,但可能有得四禪那中的任何一種安止定。

在巴本《相應尼柯耶》之《神足相應》第七比丘中,記載著世尊說明慧解脫是依何而修:【元亨寺版】

「諸比丘!未來世之比丘,由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現在之比丘,由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過去世之比丘,由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住者……住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


這段經文在有部所傳的雜本中是沒有的,但是大眾部所傳的增一中,確有類似的說法, 《
增壹阿含經》結禁品:

「云何比丘將護四部之眾。於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為將護四部之眾。…………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脫。於是。比丘愛已除盡。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脫。云何比丘智慧解脫。於是。比丘觀苦諦。習.盡.道諦。如實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脫。是謂。比丘。聖賢十事所居之處。昔日賢聖亦居此處。以居方居。是故。比丘。念除五事。成就六法。守護一法。將護四部之眾。觀察劣弱。平等親近。正向無漏。依猗身行。心得解脫。智慧解脫。」

這些比較起來,大致上可能是上座部與大眾部會比較注重禪那的修持,而有部比較不注重,但關於慧解脫阿羅漢的修持,由此兩種承傳來看,說慧解脫阿羅漢不用修「止」〈定〉的話,那就是完全不正確的了。

關於巴本《增支部》提到的以止為先的觀與以觀為先的止,在有部所傳的雜本亦有記載,《雜阿含四六四經》:【巴本,缺】

「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換句話說,一位以觀乘而獲無漏的聖者,應當是有「修習觀已,亦成於止」的實力,只不過「止」的成就並不需要至無色定以上,又或者至少有初禪的近行定之實力吧!

【名相】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

***************************************************
心解脫、慧解脫
********************
No. 375 大般涅槃經 (卷34) T12, p0835b

複次善男子。善愛念心即是欲也。因善愛念。親近善友故名為觸。是名為因。因近善友故名為受。是名攝取。因近善友能善思惟。故名為增。因是四法能生長道。所謂慾念定智。是即名為主導勝也。

因是三法得二解脫。除斷愛故得心解脫。斷無明故得慧解脫。是名為實。如是八法畢竟得果。名為涅槃。



***************************************************
心解脫、慧解脫
********************
《雜阿含七一○經》

聖弟子清淨信心。專精聽法者。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滿足。何等為五。謂貪慾蓋。
瞋恚.睡眠.掉悔.疑。此蓋則斷。何等七法。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此七法修習滿足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慾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

是故。比丘。離貪慾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慾。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雜阿含九三六經》

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彼知見有漏斷。是
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慧解脫。


《別譯雜阿含一六○經》:「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八解脫。」


***************************************************
俱解脫
********************
《雜阿含九三六經》

聖弟子於佛一向淨信。於法.僧一向淨信。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八解脫具足身作證。以智慧見。有漏斷知。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漢俱解脫。


同版異譯,《別譯雜阿含一六○經》

獲於身證具八解脫。住於具戒。以智慧見。盡於諸漏。是則名為得俱解脫阿羅漢也。


***************************************************************
法迄巴說明﹕
 ⦁ 離貪瞋,身作證心解脫(證三果)。
 ⦁ 離無明(指二乘思惑之痴毒,非菩薩乘塵沙惑之無明),是謂慧解脫!
 ⦁ 身證八解脫之一,又能慧解脫,是謂俱解脫(定慧解脫)。
  (另一說法,慧解脫又「同時證得滅盡定」者,才稱為俱解脫)

參考﹕
 ⦁ 巴利註釋書的古層,第6.6
 ⦁ 未得初禪是否也能解脫輪迴?
 ⦁ 慧解脫、俱解脫、心解脫的分別
 ⦁ 《須深經》的傳本及南傳上座部對《須深經》慧解脫阿羅漢的理解

2018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妄之作用,及第八識真相、業相、轉相

回答某法友引用《瑜伽師地論》文句之疑,藉此說明妄的作用!

>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
>,阿賴耶識亦永滅故。
復﹕
  第一義,是指「無生」!沒產生時,心、佛、眾生也一樣沒產生,
  所以說「不二」,當然也「無一」!

  所謂的「一相」(一合相),其真正意義是「無相」,不二之故!

  佛在《諸法無行經》中就有開示提婆達多,因為沒有真正領悟到
  「一相無相」,所以才造業墮地獄。我本人也是在此經中悟到一
  相無相,而破見惑!

  既然第一義的無生,被建立是有的(只是假設性的建立),那麼
  不惟心、佛、眾生無生而不二,第八識也同時無生,當然,妄亦
  無生!

  這裡「阿赖耶识亦永灭故」的翻譯,並不恰當,有時吾人要具智
  去判斷某些人時地事物的「中道」、「恰當性」,否則都會被自
  己或他人給欺騙了!何以故?若「阿赖耶识亦永灭」,則必然是
  先產生,之後才有寂滅的現象,所以我說翻譯者用辭不恰當。

  不過,考量「第一義的無生,被建立是有的」,只是「假設性的
  建立」(無生非有、非無、非存在、非不存在,就只是無生而已)
  ,那麼就不難理解,阿阿赖耶识「亦永灭」的說辭!

  或是,此段義理翻譯沒錯,那麼就可能是在古印度流傳此論典時
  ,有流傳誤差,這是口誦時代常有的弊病。吾人須具知分辨之!

>所餘諸位轉識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識未永滅盡,於第一義非無
>心地。
復﹕
  第八識有三相﹕真相、業相、轉相。有時被說成真識、轉識、業
  識,用辭不同,但指的是同一義。若要嚴謹用字,建議依《大乘
  入楞伽經》開示,改用「現識」、「分別事識」。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但以眾生無量之故,而設立無量法門,
  因此法無定法,定法非善法!

  此故,為破「斷滅空」之執著,佛法中有設立「勝義有」的需要
  ,於是方便而立「如來藏、真如、如如」之類的勝義有佛法。也
  因此,識蘊中的第八識就立有「真相」!但,真相無生!

  業相是指妄的流衍、演化狀況,妄發生之後,產生三種相續﹕
   ● 世界相續(十方宇宙)
   ● 眾生相續(各類生命體)
   ● 業果相續(業報輪迴)

  而妄在最初的演化就是形成第八識的業相,又稱為「俱生法執」、無
  明,而具有三種功能﹕
   ● 含藏(又名執藏)﹕如同倉庫本身,可含執貨物不失
   ● 能藏﹕如同倉庫搬運工,把貨物不斷地搬入、搬出
   ● 所藏﹕貨物

  由於妄是動、生滅的狀況,它永不停止的演化、流衍,在形成第八識
  業相之後,仍繼續的轉變,於是第八識又具有「轉相」的功能。

  因此,釋迦牟尼佛這一期弘法,就立第八識有真相、業相、轉相三種
  意義!

  轉相的動能,常謂「業力」,它就是妄之「狂性不歇」現象,其意義
  可等同「第七識」、「見分」、「行蘊」,它具有「恒執」現象,舊
  用「恒審」二字,但現今最好不用,因為它沒有意識的審查、分別能
  力,只是一味的執著。

  於是,第七識內執第八識相分,成為獨影意識﹔外執五塵成為清明意
  識,因此稱第七識為「意根」。

  依於妄之不止歇,於「眾生相續」方面,又再演化出不同根身,而出
  現前五根﹕眼、耳、鼻、舌、身。但這不是永恒如此,例如於蝙輻之
  類生命體,卻又演化出「雷達根」,不必用眼就能辨識前境。

  其實,六根的說法,只是依娑婆世界的人類立場而立,這不指十方宇
  宙中所有生命體或人類(指具有類似地球人類的意識分別能力)皆只
  有六根。

  上述的演化現象,稱為第八識轉相!

  在人類而言,可轉出七種識,嚴格說應該只有六種識,第七識比較適
  合稱它為意根。

  於大藏經阿含部諸經中,不稱意根為第七識,只稱為「意」!其實,
  南傳佛法亦有第八識,但只稱為「心」,所以吾人常看到阿含部諸經
  中的「心意識」,指的就是北傳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

  於《瑜伽師地論》中說「诸位转识」,指的就是南傳的前六識,北傳
  的前七識。此轉識滅,名為入涅槃,是謂「寂滅」,不再有生滅,符
  合「第一義」,故名「無心地」,而阿賴耶識此時並未跟著斷滅,所
  以在「第一義」「無生」的標準而言,不能稱為無心地。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如來因地法行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
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
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
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
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
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
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

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
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修行知識及頓修方法

(一)修行知識﹕成佛法
   《圓覺經》及《楞嚴經》中皆有詳細開示,這裡就不添足續貂,請
   有緣見聞者,自行尋閱。

(二)修行細節
   若所用是「禪那成佛法」,它是念念覺的念數成就法,於念生即察
   知而覺!(覺﹕意指從迷至醒,從輪迴至自在的現象)

   先從濃重煩惱生起而察知,每個人生氣時都了知自己正在生氣(若
   戲語自己不了知,就關閉這主題吧),這是煩惱生起,必須察知,
   然後,不去相續它,這叫做「覺」!

   次從較輕微習氣生起而察知,例如輕安、愉悦、擔心、不安,察知
   之後不去相續它,這叫做「覺」!

   再次,從心念生起而察知,這類心念常不帶著情緒,它的生起,偏
   向於「主動性的遍計所執習氣」,也有不少「被動性的依他起習氣
   」,是屬俱生我執乃至法執的領域,若生起是不由自主的,那麼是
   痴習,察知後不去相續它,這叫做「覺」!

   若心念生起後,卻又能自主,它稱為由識轉智。例如察知心念生起
   後,決定不相續它,當下立即坦蕩蕩無所憶(頗有一坐千萬年而不
   動搖之氣勢,實際用功階段是做不到),乃至下一念令其不生起,
   這就是自主,這就是「覺」!

   感性的情緒控制及消除,是二乘三果、菩薩五地及其以下境界都須
   用的功夫。

   理性的思惟、心念之控制,這是二乘四果、菩薩六地、七地須用的
   功夫。至能自在的令心念消失、產生,這是菩薩八地及以上菩薩的
   境界,又名無功用行!

   其中七地比較尷尬,他已證無生法忍,也是無功用行,卻又須在「
   心念生滅上」達到不控制也能如意的程度,是柔順忍至無生法忍的
   過渡階段。八地菩薩就沒七地的弊病,因為一切心、意、識不現在
   前(註一)之故。

   注意﹕禪那成佛法,並不是不生念,而是在斷煩惱,所以注重的是
      心念生起須察知,察知後須覺!也就是自主時(沒有煩惱障
      ),可任心念自生滅。

      當功夫用熟之後,於察知時就等同於覺!乃至養成淨習,不
      再再去察知,而能念念皆不生起煩惱障,而能入寂滅,但不
      證寂滅,這是菩薩七地功夫。如是漸增,乃至心念都不生(
      註二)!


雖然,眾生各個根器不同,用功方法亦異,而斷惑的快慢,卻是由會不會
用工具的效率差別現象,來呈現!

功夫的使用,是無時無刻,行住坐臥、起心動念,無不皆在用功自覺中!

待人接物,應對進退各類人、時、地、事、物,都在用功,豈有懈怠躲懶
之時,即便生欲愚念懈怠,生死迅速,又豈從此輩之愚耶?精進行者皆如
禪宗古德所云﹕「時時猛著精采」!

又,提個重點,若想用省力的陀羅尼,不想繁複費力費時,善用以下這個
方法﹕
  無 欲

功夫用的上,則無貪、無瞋、無痴,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故知無 欲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
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又,成佛修行法不是只有一種,若欲學其它諸佛因地法行,請詳閱《圓覺
經》開示!

凡閱《圓覺經》者,必須達到「悟淨圓覺」,而能「持淨覺力」用功,若
此二項達不到,那叫做﹕功已搪捐!

若又行有餘力,也請詳閱《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及《楞嚴經》。

最後的四提示﹕
   ● 修行重點在「不相續」無明習氣!(違其現業)
   ● 用功而能察知,於察知時,須立覺!
   ● 無 欲至狂心自歇時,歇即菩提!
   ● 頓覺﹕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
註一
**********
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
註二
**********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
註三
**********
立志無 欲,亦能行無 欲法,乃至能無 欲,或已無 欲,是謂因地法行!

建議詳閱﹕禪宗頓教法門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何以心乃五塵積集,而非六塵積集耶?閉眼思惟的事︐不能算塵嗎?

《解深密經》[0692b14] 云﹕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
  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
  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亦名為心。何以故?
  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
  為何,心乃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而不是色聲香味觸「法」積集滋長故?

自解﹕
  難道色聲香味觸等之「等」,是指法塵乎?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以和合故,體性非有,故名性空。和合故,無常。性空故,無我。又以性空有二義,一是常,二是無生。性空非虛空是對待義,所以非常,因此乃知是無生義。

無生,它的意義依體、相、用、法來各自說,也可總說,可說的體系不少,例如﹕畢竟空、勝義有...等等(注一)。根據目前所悟知(非證悟),本體無生,但相、用、法卻都有生滅。

本體無生,除佛佛彼此能相印之外,對眾生而言「無生」並非共許。但就所觀察到的相、用、法,只要是正常人,都能共許它們皆有生滅,是無常。而眾生,就是生滅(又名生死)現象之一,因此眾生也必然無常!那個自覺有我這個眾生存在的「自覺」,也是生滅現象,也必然是無常,所謂的「我」,也只是生滅相續過程的現象,無常我存在!

...待續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_2018

>為啥識有讓人類思考的能力啊?
復﹕
  此問題等同在問「為何會產生妄,而有三種相續」?

  其實,妄自產生以來,就一直在演化,而識蘊,即是妄演化後
  的現象!三種相續包括﹕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現實一切皆生滅無常,修行人於無常中,卻產生思惟﹕
     現實在生滅無常中,既然有生即有滅,那麼必有個初因
     產生十方世界、各類生命體、業果輪迴現象!

  修行人於是在《楞嚴經》看到開示﹕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卻又難免思惟﹕
     本來無生,何以卻有妄產生,而有生滅呢?

  及又思惟﹕
     這個妄,一生起就是無常,而「無常是真實存在現象,
     即便只是剎那」,只是不斷地生生滅滅,而顯出無常而
     己!

  但又從佛能覺遍十方,無量遠方與此方其意同,於此處沒,可
  即時從彼處出,因此難免又產生思惟﹕
     無常之實,卻如幻!

  之後又產生思惟﹕
     何以來去十方對眾生是障礙,對那些有瞬移能力的果地
     大菩薩而言,卻又不存在呢?

  然後,他將會產生一個結論﹕
     一切是業感!眾生有共業,所以受業力拘限。果地大菩
     薩有能力不受業力拘束,所以,所有眾生以為「真實存
     在」的現象,都不能形成障礙。

     如此,所謂「無常是真實存在」,也是要依對象所證境
     界而定,並不適用所有對象!

  從這樣的等等思惟、推演中,眾生對三種相續來源,就產生了
  很多不同的見解,而畢竟空、勝義有,是大乘佛法中,存在最
  長久、信者最多的二派。

  到底,妄是怎麼產生的,及它產生是否有機制,以及產生之後
  的三種相續,雖然皆無常,但是否能視為「極短瞬的真實存在
  」呢?......如是等等無量的疑惑,都只有深入菩薩無生法忍
  ,乃至寂滅忍之後,才能知究竟答案為何?

  因此,佛就開示一個很究竟的說明,來斷除修行人的迷惑﹕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凡是有主張的,都難免受到執著拘束,當下在迷之中,就無法
  破無明。於是,為破迷因,有教外別傳之法,不立文字,悉無
  主張,專門破執著!

  如此,各類執著皆破盡,當下則無迷,之前所有疑問之答案,
  則皆能自知。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思惟阿彌陀佛未立刻迎接眾生往生佛淨土之原因

佛已覺行圓滿,乃能知十方世界眾生心念,何以某甲當下想往生阿彌陀佛淨土, 卻無法立刻得到西方三聖迎接呢?

這個疑問的真正原因,此生得知的機率,已非常非常渺小,猜測可能原因如下
1、此眾生的心志不夠堅定,雖生念欲往生,但只瞬間或不長久,或仍眷念此世界

2、阿彌陀佛認為再遲一些接迎,對此眾生未來的斷惑能力比較有助益。

3、此眾生有影響往生的定業須先解決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如何度過初修時亂想、昏沈的階段?

打坐之目在於入禪定,而「一心」禪支是入禪定之必要。

所謂「一心」,就是專心一志。例如「日輪觀」,心中有一夕陽的影像,在打坐時,就心住此影像而不妄想別的影像、事情,這叫不掉舉。同時,也不能昏沈乃至睡著。

一心的理想是一念不生,但這純理想,實際做不到,那至少是八地及以上菩薩的境界,所以,對於修行人而言,要達到的一心,如同甲專心做事,而乙拍他肩膀說﹕怎麼叫您三次都沒聽到?

當一個人專心工作時,與目標無關的六塵,他的六感官會有選擇性的感應遲鈍,乃至沒感應,而此時心念仍然動的很厲害。

打坐的一心訴求也要求須「專心」,以上述日輪觀為例,那就是專心在一個黃黃或紅紅的亮圓之上,就這樣專注在目標上,愈專心就愈快入禪定。在達到初禪定之前,身體就會有「十六觸」(不是每一觸都會發生),乃至通脈的現象發生。

若心念都是亂跑,就要再抓回專注在目標上﹔若昏沈,就振作精神,乃至下座經行、跑香、洗臉,若昏沈到想睡,就去床上睡飽之後再來打坐,硬撐沒意義,對止定、慧觀沒有益處。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禪宗頓教法門

X1578, 指月錄卷之六 [0455c02] 

◆ 牛頭山法融禪師

  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忽一日嘆曰。
  儒學世典非究竟法。般若真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髮
  。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有百鳥銜花之異。

  唐貞觀中。四祖遙觀氣象。知彼山有異人。乃躬自尋訪。

  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曰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

  祖曰。阿那個是道人。僧無對。

  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嬾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
      莫是道人麼。祖遂入山。

  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此作甚麼。師曰觀心。

  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

  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祖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

  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祖曰。何以問他。

  師曰。向德滋久。冀一禮謁。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

  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師指後面曰。別有小菴。

  遂引祖至菴所。遶菴惟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

  師曰。猶有這個在。祖曰。這個是甚麼。師無語。

  少選。祖卻於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覩之竦然。
  祖曰。猶有這個在。

  師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

  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
     汝心。

     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
     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
     。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
     別法。

     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
     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
     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
     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師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師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
     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

  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
  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
同時參閱﹕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共業與別業的差別

>整個世界跟夢境一樣得,所有你看到得東西只是個表皮,裡面的東西
>並不存在,比如人體內的結構其實並不存在,只有當你試圖觀察的時
>候才會突然顯現出來
復﹕
  上述說法不必然正確,要看適用對象而定。

  若以主觀來說,一切都是當事人的業報所感招,那麼,若投生於矽基
  的生命,就不會有人類這樣的內臟存在。若此矽基生命是特殊的,去
  觀察時,就可能動態產生新的,類似人類內臟功能的器件(器官)出
  現。

  若以客觀來說,某甲跑到火車站說,若不給我一億元,我就自殺,讓
  地球明日停止旋轉,我想,觀眾只會笑說﹕遇到傻子!

  過一日,在主觀上某甲已死亡,但在客觀的全地球70餘億人的眼中
  ,地球還是繼續旋轉!

  在業力的作用下,一切都是主觀,但在業力共振的狀況之下,各各不
  同的主觀會彼此能互相干涉,這就是所謂「共業」。此所以《楞嚴經》
  有以下這樣的開示經文存在﹕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
     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但,若當事人的業,與他人共振就會產生干涉,自己的世界消失,就
  會影像其他眾生的世界,於是,被影響的眾生就會來阻礙您解脫修行
  ,這也是何以魔波旬會阻礙佛法弘佈的原因。

  有人會認為魔波旬之類的眾生行為是可原諒的,這是基於三毒立場看
  事,但是,吾人須轉以解脫輪迴、佛知見的角度去看所有事,才是正
  確知見。

  以下就是《楞嚴經》接續上述振裂自己世界經文之後,又影響到其他
  眾生世界之經文﹕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
     通[淴-心+目]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
     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

     凡夫昏暗不覺遷訛。

     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
     裂其處?是故神鬼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
     汝。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自性佛性之本質為何?

(1)云何性?

   性之中國造字為「心+生」。心之所生,云何為常?是以了知性無常。
   然,不能粗糙的以造字來定義「性」字。

   於習慣用法上,性代表「本質」。如以黃金為體,能鑄成金碗、金筷
   ,諸相雖不同,其本質相同。

   至於這個本質是否為無常,或是常而不變,或是常而能變,或是假名
   而無生,或是不可思議...等等諸義,在以下第3項中討論。


(2)自性與佛性是一或異?

   把性套上自、佛二字之後,成為自性與佛性,則自性與佛性是一或異
   ?

   眾生有自性,這是共許義。眾生能成佛,若成佛則其自性則改名為佛
   性。所謂自性、佛性的名相不同,只依所處境界而分,而其本質是一
   。


(3)自性與佛性之本質為何?

   如第2項所述,自性與佛性為一。那麼,其本質是...
    A、無常哉?
    B、常而不變耶?
    C、常而能變耶?
    D、假名而無生乎?
    E、不可思議嗎?

   討論佛性本質是什麼狀態之前,話題仍得拉回到對「性」的認知之
   上!

   A、無常

     若信性無常,則知自性、佛性皆無常,一切法悉皆無中而生有
     ,所有皆無常,追究所有之源,並無初因,此故,因緣和合生
     一切法之說則敗,此說不具必然性。

     至於,說法(泛指一切)能由因緣和合而生,而不說一切法必
     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此說成立,以目前所觀察的現象符合此說
     故。

     佛教中二乘可勉強歸於此類,雖然其法不談或避談體性,但法
     義卻隸屬此類無常思想。


   B、常而不變

     若信性為常而不變,云何常卻生出十方一切法?若仍信有諸法
     生滅,則此諸法皆為幻,幻云非真,如空花、水月,看似有,
     而實不存在。

     主張勝義有者之中,亦有流出支派有上述主張,言性為常而不
     變,所有一切法皆是幻。這類主張者有佛教徒,亦有異教徒。


   C、常而能變

     若信性為常而能變,此是勝義有之傳統派主張,主張一切法非
     幻皆由性變化而來,這類主張又者,例如﹕

     a. 性常而能變之佛教勝義有之主張者
       譬如大海能變海浪、海嘯諸相狀,而其本質為一﹔譬如黃
       金,能鑄成金碗、金筷諸多相狀,而其本質為一。

     b. 性常而能變之印度教梵我之主張者
       這類主張者,基本與C-a項中佛教勝義有主者相同。差異
       在印度教(繼承古婆羅門教)梵我之常的知見,是由大
       梵主在初出生時只有他一個存在,而產生發言我創造所
       有一切的這類說法而演變來。

     c.性常而能變之天主教上帝為永恒之主張者
       這類主張,又是從由C-a衍變而生C-b類梵我主張,而再
       次衍變而生。

       而且所主張的上帝是具有意識的,意識乃無常,如此主張
       已墮入「等而下之」狀態,如同由白(a)變灰(b),再由灰
       變成黑的與白完全沒有相似的愚執狀況。


   D、假名而無生

     假名,意指非真實存在,只為更便利讓學習者更快速的理解目
     的訴求而設立之謂。

     這類主張者,言本體無生,離生滅、常斷等之二元對待。佛教
     傳統主張畢竟空者隸屬此類。

     有人說畢竟空,是先有生滅,而有因緣和合,以其現象無常,
     而言其性空,這類主張者應歸納入無常(A項)之類所攝,這
     是二乘法不是大乘法,非大乘佛教所主張之畢竟空。

     傳統畢竟空主張者,是龍樹菩薩之類人,此類人之主張如其於
     《中論》之偈云﹕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註一)

     由於本體無生,所有相、用、法亦皆無生,所以十方宇宙、各
     類生命體、輪迴現象,皆如夢中事、如幻中像、如空花、如水
     月、如陽焰,幻象看似有,而真實並不存在!

     所有一切幻相,皆是妄的變相,而妄實無生,主張勝義有的人
     ,都受到妄的影響,不能真實領悟所謂的勝義有,它是妄,不
     了知所有主張仍是妄中意識的分別。

     所以,眾生於無生中,妄執生滅,以致輪迴不止!

     那些不悟無生義者,不了知「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而主張
     諸法乃因緣生,但回溯因及緣無量劫,各各亦皆有其成因及成
     緣,如是追究而不可得最初因,云何有生即有滅,卻無最初生
     因耶,如此豈不自宗相違也?!

     初因不可得故,了知因緣生法之說,如彼空花、水月,看似有
     ,實非真。所主張者即是迷因,迷於無生中,妄執因緣性,「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以下再引一段《圓覺經》經文說明之﹕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
       。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
       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註二)。由此妄有。
       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
       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註三)。知是空花。即
       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自性、佛性非常,亦非無常,也不是「亦常亦無常」,亦非
     空無,其乃無生!無生不可思議,思議即乖(即有生滅),
     只能默契會入,悟者心心相印!

     (插個話﹕
      現今很多法友都已悟無生義理,但有疑結而不能自肯。不
      自肯原因是自己未斷下三結所致,或是未遇善知識給予信
      心而不能破疑結所致。
     )

   E、不可思議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開悟佛知見者無主張,不住自性、佛性、一切法義,只破自
     己及有緣前人(眼前的人)各類無明之執著,執著破盡則為
     無事人,假名為佛!

     永嘉大師證道歌﹕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炮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略)...

     若仍放不下要思議,建議詳閱以下經文﹕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我說,有緣見聞者,您現今已破見惑否?還認為自性、佛性本質是什麼呢?


*********************************************************
註一
**********
● 諸法不自生
 從過去、現在諸多觀察「共許」所得,諸法不能無因而產生,是以
 不自生。

● 亦不從他生
 若一切無自,云何有他哉?此亦是從過去、現在諸多觀察之「共許」
 所得。

 譬如甲入涅槃,我執已渙散,不受後有,也不會再於三界中,有某
 項原因,而再冒出個有我執的甲出來。

● 不共
 既然不自生,亦不能從他生,二者皆不能成就,二者相加也一樣不
 能成就。

 譬如某物甲價值100元,今持一張白紙不能買,而無甲產生,再持
 另一張黑紙亦不能買,也無甲產生,難道同時持黑白紙能買,而產
 生擁有甲的事實嗎?當然不行!

● 不無因
 這亦是從過去、現在諸多觀察「共許」所得。若無因不能生諸法
 。

● 是故知無生
 在符合上述所有條件之下,惟一能解的正確答案是「無生」!

 諸法非真,如夢、如幻,看似有,而實無。於夢幻之中,諸法可
 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但夢幻畢竟非真實,眾生愚痴,於
 無生中妄執生滅,以致墮入輪迴不可出。


*********************************************************
註二
**********
真有實花生處嗎?......空實是二元對待現象,這類現象只會在
輪迴中出現。

所以,若空花是指三界中眾生的妄、業、識,那麼,實花則必然
是指三界中佛的真、願、智!

  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


*********************************************************
註三
**********
云何上上根器?云何大修行人?......如來因地,修圓覺者是!

所以,在如來因地修行之前,即已頓悟一切如空花幻影,既無輪
迴,也絕沒有身心墮入輪迴受生死,不是已解脫輪迴才說沒有,
而是本來就沒有輪迴!本性無故。

順便再發一段經文,如下﹕無生及無生法忍

------
No. 310 大寶積經 (卷87) T11, p0500a

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無生。云何當得此無生忍


佛言。無生者。非先有生後說無生。本自不生故名無生。非先有
起後說無起。本來不起故名無起。非先有相後說無相。本來無相
故名無相。非先有作後說無作。本自無作故名無作。

非先有眾生。後說於空。眾生性空故說為空。

如是了知。無生無滅。本無所染。是名無生。

性之中國造字為「心+生」。心之所生,云何為常?是以了知性無常。然,不能粗糙的以造字來定義「性」字。
 
於習慣用法上,性代表「本質」。如以黃金為體,能鑄成金碗、金筷,諸相雖不同,其本質相同。

至於這個本質是假名而無生,或是常而不變,或是常而能變,或是無常而性空...等等諸義,就不在此討論。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合一與愛之意涵,及合一的方法

這篇文章是寫給對佛法認識不多,但相信新時代精神的一般人。對佛法「無生」義理有深入認識者,不必浪費時間看此篇文章。

***********************************************************************
2018-1118大角星人靈訊﹕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a04fea0102ymd2.html

  個人認為上述大角星人訊息的中文翻譯者,對於能量本質,或說哲學
意義,並不具有真正的理解,以致於,整個翻譯篇幅看來很像西方基督靈
性之語,而不具有深度頓悟、禪思、般若智慧意涵!


  整個篇幅中的所謂「合一」意義,應該被翻譯成「一相」,而且要特
別針對這個一相去註釋說明它的真正含意是「一相實相」或「一相無相」



  實相與無相的用辭,具有非常、非常深之實際境界含意,雖然說,我
用語顯得非常哲學性、抽象化!但這個「實際境界」是具有能影響物質性
世界的能力。


  實相與無相之具象化,若把它不斷地降頻到人類世界層面的淺層上來
形容,這個「實際境界」能如同眼見色、耳聞聲、手觸物這樣的具有實際
感觸。


  而「愛」這個用辭,又是另一個不恰當的翻譯,實際上,在這篇文章
中它比較適合用是吸引力來形容,如地球引力,它不帶有情緒,純粹只是
一個很深層、恆常不變的力場、動之含意。實際上,它有更適合的形容辭
,可把它理解成「業力」!


  喔,業力的含意又是什麼呢?這是佛法的術語,可網上去查它。簡單
的理解,它的含意具有一種能力,可把黃金變相成金碗、金筷、金湯匙等
等諸相。


  業力是十方宇宙、各類生命體、三界輪迴現象的根本、驅力!它能轉
化成無量種的變相,它如同上述譬喻中的黃金。


  大角星人所說的「愛」,不適合被理解成世俗愛憎之愛的含意,雖然
說,「愛」也是業力在某種程度上的變相。


  一相、實相、無相,真正意義都是不二的意思,也就是合一後,將跳
出二元化的對立,所以不二!所以稱為實相,所以稱其無相,如此現象,
是個現象,無以名之,所以稱其一相。而訴求符合、進入這一相境界的行
為,稱為「合一」,這些進入者,被稱為「一們」,注意不是「阿們」!


  而「愛」,卻是二元化之下具有「很強烈」含意的現象,不是大角星
人主述的吸引力意義。中文翻譯者是在行善,但是不能理解大角星人解脫
二元化之非常高層次的說明與演繹,而把「一相無相」這個不二意涵翻譯
成二元化之下的意涵,這也是敝人何以要發此文,並特別指出中文翻譯者
之人文素養不足的原因。


  所以,用「愛」這個具有強烈二元化的文字,不如用較平鋪直敘用辭
來形容,譬如吸引力、平衡性驅力(如水必然往低處流,而導致最終必然
平衡之力量,它就是業力之平衡法則)、業力!


  敝人已很多次觀察到大角星人的靈訊,是目前通靈傳出的各類訊息中
,其靈性,或說哲學性意涵,或說所演說內容,是具有最高層次、最符合
真理的靈訊。其內容通常都具有高振頻、啟發性、智性意涵。它的靈性意
涵,足以與《一的法則》中相似意涵比肩!


  我本人正式學習佛法近36年才有今日的程度,才能理解大角星人此篇
文中的訴求,以致於我發現、感悟到,要真正理解大角星人此篇文訴求,
或說理解《一的法則》訴求,若沒有先具足一定智性,及閱讀過大量相關
說明資料,是很難達到能理解的程度!哀哉~,哀哉~


  以下我儘量描述宇宙、人生、業力果報的終極含意,以利益有緣見聞
者,使能更順暢理解此篇大角星人靈訊之訴求內容,以及能讀懂未來新靈
訊。


(1)我,從哪裡產生?

  自覺有我時,了知正處於二元化的狀態中,於此狀態所形容的
  一切,都不離二元對立現象。具有智慧的人,會在別人用手指
  ,指向月亮時,把目光移向月亮,而不是看著手指說:
      手指夠髒該洗洗了! 


  有我時,就有對立二元化現象,而二元化現象是恆常就存在的
  呢,還是有起始的?


  往過去回溯,無法找到「所有我」之初始,但可找到某一個自
  我的初始。


  從無始的過去至可能無盡的未來,就像吊衣服的塑料環鏈,是
  一環接一環,從找不出初始的環,一直銜接至當下環,又從當
  下環銜接至可能無盡的未來!


  某個自我之成立,從它「自覺有我」之當下開始,如同無盡環
  鏈中的某一環,總有個開始,而以整個環鍊來說,卻又找不到
  起始環。不過,整體環鏈之「初始」與「自我」無干,只要明
  白自我從哪裡產生的就行,畢竟煩惱痛苦是自己的,別人無法
  代受,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自我,來自於當下自覺有我!


  當自覺有我時,才能領悟到我的存在,這個「如是迷因,因迷
  自有」的怪圈,被稱為「妄」!以新時代用語,稱為「原生異
  常」。


  妄產生之後,它就具有動力,於是不停地動,於是,就逐漸地
  演化出這個十方宇宙、各類生命體、業報輪迴的現象。


    沒錯,一切只有我存在!
    其它的一切都不存在。


  妄的驅力不停,於是演化出業力,而業力就演化出十方宇宙、
  各類生命體、業報輪迴的現象。但您會問:


    若一切只有我存在,發這篇文章的又是誰呢?


  這就要說到業力的功能,它具有共業及別業現象,共業就是您
  我的業力相同,於是「共振」,於是您我能彼此看到對方。


    這如同廣播電台的不同頻率,例如AM、FM
    因為頻率不同,不能共振,所以彼此不能互涉!


    收音機不調到同樣頻率,就收不到廣播內容,
    這就是無共業(無共振)。彼此都具有不同的
    業(頻率),稱為別業!


  人的一切,從形而上的精神、心理,至形而下的肉體、神經組
  織,都是妄(業力)的演化結果。


  只有共業,才能互涉。只剩別業,惟我獨存!


  能被共同辨別的十方宇宙、各類生命體、業報輪迴的現象,都
  是共業。而罪犯蒙眼被滴水入桶實驗,說成是在滴血而嚇死,
  其它沒蒙眼看到這實驗的人,卻都沒事,這是罪犯的別業。


  我的存在,來自「自覺有我」。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2)無我的方法

  有生即有滅,無有不滅者!


  要免除善惡、苦樂等二元化現象,必須無我!什麼是我已說過,無我
  的方法就是不自覺有我即可。


  自覺,是極微細的現象,如同人眼望去是一片物質,卻望不到電子的
  繞轉,電子對物質而言,就是極微細現象,自覺也類此。


  想令無我到不自覺有我,就要從目前有我的各類身、口、意上著手,
  由著入細,才有成功的可能。例如,為了斷除七情六慾達到無我的執
  著,就須無 欲!


     您已立志無 欲了嗎?
     已立志無 欲之後,有去篤行嗎?
     已去篤行,有精進不懈怠嗎?


  冥想與打坐,若不是以無慾為目標,結果雖善,卻仍落在輪迴中,下
  一世可能比今世樂,但下下世就不必然繼續樂,可能會受苦。所以,
  冥想與打坐只是助緣,幫助心念更容易止定、靜安,但不是解脫輪迴
  的主因!主因在真正無 欲!


  有上述這樣思想者,稱為具足般若。般若,是出世的智慧,不是世智
  辯聰。


(3)真正的妄,與合一的方法

  無我的方法,最終能達到跳脫二元化現象,但它只是服務自我的方法
  ,無法利益其它小我。


     更糟的是,無我有粗細的分別,而不服務他我的無我,
     無法真正合一,無法進入一相無相的境界中!


  自覺有我而我存在,而這自覺的過程是一系列的演化,從微至細,從
  細至粗,一直演化到某程度時,才產生有我的自覺,而於未產生自覺
  有我之前,演化的最初衝動,那個才是真正的妄,真正的原生異常。


  其實,這個妄並不存在......,啊~~不‧存‧在?? 怎麼可能!


  妄,如同空花、水月,空中怎會有花,水中怎會有月亮,那些執著一
  定有的,都是類似具幻視而看到二個太陽的精神病者。


     自覺有我,就是這種異常現象!


  因為,一切都只有我存在,所以,在別業中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
  想要具超能力,在手中出現十二個核聚變的小太陽都能出現。


  因為,正等正覺的覺醒者,名為佛,他們在正等正覺之後,具有在別
  業中,想要怎樣就怎樣的能力,才發現,原來,在妄的拘束下就會有
  生滅現象,而拘束生命體不能隨心所欲!


  於是佛發現:一切,如夢幻泡影!


  因為佛於實際的驗證,了知原來一切都沒發生,而那些執著有發生的
  生命體,就必須受所執著,而被業力拘束,而不斷地輪迴投生去受苦
  受樂的墮入二元化現象中。


  所謂的一,就是無生!


  合一的方法.....,仍然是無 欲!


  不斷地無(不執著)下去,會先經過知見上的執著舍離,而想去解脫
  生滅、苦樂等二元化拘束,這只是知見上的效應。


  然後,繼續無下去,會真正的改變習氣,而捨棄各類執著,於是,業
  力的拘束愈來愈弱,最後,會真正的無慾!舍離七情六慾!而解脫二
  元化中的業力拘束。


  在這個階段,住於此境界而死亡,佛法術語稱為入涅槃,也就是自覺
  有我的自覺解離,「有我」的這個執著就會渙散,已無我時,業力拘
  束能力也同時渙散而不存在!


  本來到此就是王子與公主結婚,而一切都幸福的落幕,但這不是真實
  的事,結婚後不會鬥嘴、吵架嗎?


  已無我,不代表能控制妄的驅力,如同能控制水而自由地塑成自己想
  要的冰像,但能控制水不代表能控制水分子,能控制水分子,不代表
  能控制氧原子及氫原子。


  妄,經由演化後,有不同的層次,比較粗糙而能被我們人類察覺的就
  是「我思故我在」之自覺,於是執著有我者須不斷地輪迴投生,不執
  著有我者,雖不再輪迴,但仍不離極微細的妄之控制。


  所以,佛法中把須輪迴的現象,稱為分段生死(一段段的去輪迴投生)
  ,把已解脫分段生死的,稱為變易生死(起心動念就是一個生死)。


  真正的合一,是解脫微細妄的拘束,而不再有變易生死,想要達到這
  個合一目的,大都以服務他我的方式去執行,在佛法中稱此為菩薩!
  因為,在服務他我時,要先捨棄自我的執著,所以,這是自利又同時
  利他的方法。


  在《一的法則》中說,以服務他我的方式,去舍離自我,解脫業力拘
  束的速度,是比純粹服務自我者快約七倍(1:8)!
  
  那麼,是否能由純粹的無 欲,不只捨棄無我解脫業力拘束,又能破除
  妄的拘束而不再墮入變易生死嗎?......,可以,但有微細心態上的
  不同!


  真正的一,是無生,所以要合一就必須連心念生滅也消失。那麼,吾
  人可由路過看小石子這樣的無 欲,落實在生活上,以達到無我執,
  而解脫業力拘束不再輪迴,又如何令心念不生滅,又能落實在生活上
  呢?這是說:


     我可無七情六慾的落實於生活,總不能看到小石子時無慾
     ,於看到當下我不了知它是小石子吧?


     所以,可無七情六慾,而落實於生活上,卻仍具判斷能力
     的「智」!


  智,是沒有情緒的判斷能力,但它由心念生滅構成。動智,既然不離
  生滅,那就無法合一。這該怎麼辦呢?......


  走在合一路上的修行人,當他真正達到無我時,他具有所謂的超能力
  ,具有能飛天、能瞬移、千里眼、順風耳等等諸多奇異能力,經過無
  我這一門檻後,他繼續的無下去,就會經歷各類奇異境界,譬如能了
  知物質聚合分散原理,而能點石成金。


  於是,合一行者逐漸的學會宇宙中各類形而上、形、形而下各類原理
  ,及具足控制的能力,於是,在繼續「無 欲」的方法上,最終能入於
  極靜無生滅的狀態,而達到合一境界,假名為佛!


  在合一的生活上,從動念的分別智生活,會逐漸的過渡到不動念的映
  射智生活,乃至最後的純粹映射反應,於最後的境界中,忽而一念不
  生,而能於事後自證聖境!


  要簡單的體會一念不生狀況,其實很簡單,當下坐著,不動心念就是
  了!而此時,忽然動念,要產生一個銀河系,就能在虛空中產生之!


  喔~,您產生不出來嗎?......那是因為定力不足,於分辨能力之外
  的心念動的非常厲害,但自己卻不了知之故。


  若對我以上所說感興趣,但仍覺得迷糊,而想要更清楚的去了知,在
  下建議要看二冊書,它們是佛法的經書:《圓覺經》、《楞嚴經》


跋:
  大角星人這篇對話(文章),是在用西方宗教思想及術語,來達到超
  越東西方思想窠臼之目的。


  地球現在的新時代時期,如同佛法剛傳入中國的漢朝、魏晉南北朝時
  期,都是在用舊有的思想及其術語(例如易經、道家),來理解最新
  的思想。


  所以,為瞭解釋這些新時代思想,我的很多用辭也同樣借用之前學過
  的佛法名相來用,而同時儘量的以譬喻、淺白說明來解釋這些名相意
  義,以利有緣見聞者。


P.S.
(1)無奈的凝視


  大角星人此篇文中有幾個不適當意涵的翻譯用辭,我在此處把它理解
  成:
    乃愛因斯坦級別的教授,為了教幼稚園小班的小朋
    友簡單算數,不得不放棄高深數學術語,而改用小
    朋友能理解的用辭。


  是這樣的與實際訴求不完全吻合的用辭,而令其他同級別教授看起來
  啼笑皆非,卻不得不接受、不得不假裝它不存在,而不去一一指出。


  目前我只指出二個不恰當用辭,「合一」與「愛」(猜測,中文翻譯
  者是因為英文是Love,就不意譯而直譯為愛,嗯...唉...)。


(2)合一字辭的混淆使用
  
  真正的合一,是在跳脫二元化,但有時吾人卻發現,不少人把它墮
  入二元化意涵之下來使用,以致於,混淆合一的真正意義(包括本
  人過去初期接觸這類靈訊時,也對合一真正意義產生誤解)。


  跳脫二元化,它在佛法的術語是無生!意指沒有產生,就沒有消滅
  ,也就沒有二元化現象。


  墮入二元化,它在佛法的術語是妄、無明。意指迷糊、曚昧,於不清
  醒、不覺醒狀況下的執著現象。


  以生命體角度來說,妄,表現在理性上是無知、無明;表現在感性上是
  七情六慾、愚執習氣(怎麼講都講不聽的愚魯執著,它已變成不經大
  腦之直覺反應的習氣,佛法稱此現象為「眾生相續」)。


  以十方宇宙角度來說,妄,就是所有振頻所呈現的現象,包括各類銀
  河系、星雲、恆星、行星、衛星、慧星等等,乃至虛空也是妄之下的
  現象(佛法稱此現象為「世界相續」)。


  以業力果報的輪迴角度來說,妄,演化或說變相成業力的動力,它具
  有平衡法則,如水在萬有引力之下的必然行為,一定是平衡性!


  力,具有行動的現象,如中國所說陰陽的「陽」。一旦妄變相成業力
  時,它就一定會不斷地動,以達成平衡。於是,最終對於具有靈魂的
  生命體就有所謂的業力果報的輪迴現象(佛法稱此現象為「業果相續
  」)!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菩薩摩訶薩十自在

No. 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卷6) T09, p0348a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自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有十自在。
一者命自在。
二者心自在。
三者物自在。
四者業自在。
五者生自在。
六者如意自在。
七者信自在。
八者願自在。
九者智自在。
十者法自在。

大王當知。得上甘露名命自在。
能知一切惟是一心。名心自在。
於虛空中攬成珍寶。名物自在。
遠離一切煩惱及習無明諸使。名業自在。
於深禪定解脫三昧三摩拔提隨意迴轉。名生自在。
於一切行自然而行。名如意自在。
於諸入中得自在觀。名信自在。
即生心時現前成就一切諸事。名願自在。
身口意業以智為本。名智自在。
現住平等真如法界無垢實際。名法自在。

/* 法迄巴註﹕以下少一個「心自在因」 */
大王當知。遠離殺生無瞋害心。是命自在因。
平等心捨一切事物求大菩提。是物自在因。
三業所作清淨無染。是業自在因。
以菩提心攝諸善根。是生自在因。
捨諸一切供養恭敬禮拜讚歎象馬車乘施與眾生。是如意自在因。
常說三寶教化眾生。是信自在因。
稱諸一切眾生所求應時給與。是願自在因。
常行法施不為利養名聞恭敬。是智自在因。
常為眾生說諸如來及諸眾生真如平等法身為體非飲食身。是法自在因。

大王當知。得命自在故。對治一切生死怖畏。
得心自在故。對治一切煩惱怖畏。
得物自在故。對治一切貧窮怖畏。
得業自在故。對治一切惡道怖畏。
得生自在故。對治一切生縛怖畏。
得如意自在故。對治一切追求怖畏。
得信自在故。對治一切謗法怖畏。
得願自在故。對治一切心念縛怖畏。
得智自在故。對治一切疑刺怖畏。
得法自在故。對治一切大眾怖畏。


***********************************************************
No. 761 佛說法集經 (卷2) T17, p0621b

善男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十自在。所謂命自在。心自在。物自在。業自在。生自在。如意自在。信自在。願自在。智自在。法自在。是名菩薩摩訶薩十自在。

善男子。得上甘露名為命自在。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為心自在。於其掌中出諸珍寶亦以虛空而為庫藏名為物自在。遠離一切煩惱煩惱習氣及無明使名為業自在。於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隨意迴轉名為生自在。於一切行自然而行名為如意自在。於一切入中得自在觀名為信自在。即生心時。現前成就一切諸事。名為願自在。一切身口意業以智為本名為智自在。現得平等真如法界實際無垢智慧名為法自在。

復次善男子。得命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死怖畏。得心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煩惱怖畏。得物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貧窮怖畏。得業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惡行怖畏。得生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惡道怖畏。得如意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追求怖畏。得信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謗法罪怖畏。得願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心念縛怖畏。得智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 云何(註一) 疑刺怖畏。得法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大眾怖畏。

復次善男子。遠離殺生之罪。與一切眾生無瞋害心。是命自在因。
於受樂眾生無障礙大慈。於受苦眾生無障礙大悲。是心自在因。
平等心捨一切事。及迴向大菩提。是物自在因。
入一切所作業。所謂清淨身口意業。是業自在因。
以菩提心為本。攝取一切善根十善業道。是生自在因。
以一切供養恭敬禮拜。讚歎象馬車乘捨與眾生。是如意自在因。
於三寶中教化一切眾生。是信自在因。
與一切眾生清淨身口意業。是願自在因。
遠離供養恭敬飲食貪心。能施一切眾生法食。是智自在因。
平等教化一切眾生。說一切眾生平等法界。說一切眾生諸佛如來。以為法身非飲食身。是法自在因。
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得十自在。


***********************************************************
註一
***********
比對《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之後,了知此二字「云何」是贅辭,入藏前沒有被檢查到。

疑未解,疑已解

編輯

◆ 疑未解

 ○ 何以心乃五塵積集,而非六塵積集耶?閉眼思惟的事,不能算塵嗎?

 ○ 佛與妙覺菩薩,何以不立刻度脫十方一切有意識之眾生?

 ○ 依圓覺經三種淨觀修行,未悟淨圓覺,由禪那法(觀心念生滅),而達到斷三毒,乃至破無明,可乎?
   初解:斷三毒可也,以過去世有相關善因之故。破無明,或不可也!這程度太深,估計過去世的善因,
     沒深入到破無明。除非是特殊的頓覺人投胎!

 ○ 小乘阿羅漢斷俱生我執(貪嗔痴)是謂涅槃,於命終後是否「永住滅盡定」?或自動昇級為大乘菩薩?
   因為,祂只斷俱生我執,而「無所住」!

 ○ 無所住,是否就等同於「住滅盡定」?若是,則六地及以上菩薩恒住滅盡定!
   此時還能有生滅現象嗎?(01)(02)

 ○ 不眷念此世界才可往生之「不眷念」的程度須多少比例?

 ○


◆ 疑似已解
 ○ 云何阿彌陀佛覺遍十方,卻未立刻迎接眾生往生彼淨土?
  【自說】
    ・思惟阿彌陀佛未立刻迎接眾生往生佛淨土之原因
    ・成為優先被佛菩薩救渡的那群人!

 ○ 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諸識不生。(看最底下感概)(金剛三昧經)
  【自說】佛無諸識,只有四智。所以,入智地者,果然「諸識不生」

 ○ 那些新時代認知者,認為「愈高維度的震動頻率愈高」,那麼,滅盡定境界超過無色界之非有想非無想定
   ,而住此定者,豈不是「震動頻率超高」?
  【自說】未入滅盡定之前的確「愈高維度的震動頻率愈高」。一旦二乘阿羅漢入滅盡定或無餘依涅槃後,
       則當事生命體的「妄執幻滅」,如冰融於水而無影無蹤,此時離快慢對待,「不適合再以有對待
       的類比」而言之。如冰「融化、渙散」入於水中,永世不再能分辨其「存在印記」!
 ○
 ○

◆ 疑已解
 ○ 第一尊佛,如何度過無佛啟智之菩薩八地究竟涅槃?
  【解疑】提示﹕
      諸菩薩摩訶薩見於寂滅三昧樂門。即便憶念本願大悲。
      具足修行十無盡句。是故不即入於涅槃

 ○ 無生是畢竟空還是勝義有?【01】【解疑

 ○  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楞嚴經)【01】【02】【解疑

 ○ 慧解脫阿羅漢之修行方式

 ○
 ○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七佛傳法偈

【毗婆屍佛偈】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屍棄佛偈】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偈】
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迦葉佛偈】
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釋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禪宗四祖對牛頭融開示曰:「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易。


點閱完整典故

法迄巴說﹕
  要達到四祖所開示內容「任心自在」之目的,首先須立志,志在無欲!

  若已決定對此世間、對諸眾生、對輪迴各類現象,也就是說對一切都
  無欲,那麼就能漸漸的令心自在!

  無欲不是無所知,只是對所緣境不相續無量劫以來所養成的執著習氣
  (註一)罷了,這也符合《圓覺經》的無四病(止作任滅)要求!

同時強烈推薦參閱以下的經文: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金剛三昧經)

*****************************************************************************
註一
*************
這個無量劫養成的習氣,主要有二﹕煩惱障、智障。

煩惱障是指分段生死之貪(婬)、怒、痴習氣。

智障是指變易生死之無明(妄)習氣。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六種阿羅漢

來源﹕佛法大辭典

法迄巴註﹕阿羅漢都必須「慧觀諸漏盡」才能證得,若已證而又有退法狀況,
     所退的只是禪定力,而不是所證阿羅漢果位。否則,已證佛地之如
     來,豈不也能退耶?

     當然,智者不應有「我堅持如此才正確」之愚執,而堅持阿羅漢果
     可退,佛地位決不會退,否則,天主教徒「堅持上帝創造所有一切
     (當然也包括如來是它創造的)」,豈非也成真了?!反正,都是愚
     執!
*************************************************************
(一)退法阿羅漢,指遇疾病等惡緣即退失所得者,係最劣之種性。

(二)思法阿羅漢,指憂懼退失所得之證果,恆思自害而入無餘涅槃者。

(三)護法阿羅漢,指能自己守護所得之證果者。

(四)安住法阿羅漢,指不退不進,安住其果位者。即若無殊勝之退緣則不退其所得,若無勝緣則不轉為較優之種性。

(五)堪達法阿羅漢,指善修練根而達不動法者。

(六)不動法阿羅漢,指根性最為殊勝,不退動所得之法者。

此六種阿羅漢中,前五者皆屬鈍根,須待衣食、住處、師友等諸緣具足,方證入滅盡定等,故稱時解脫,僅能證得盡智。

不動法阿羅漢則屬利根,不待衣食等諸緣具足而能自解法理,隨時得證阿羅漢果,故稱不時解脫,能證得盡智、無生智。

此外,不動法阿羅漢又分為二:其不動種性由修鍊而得者,稱為不動法;本來生就不動種性者,稱為不退法。

此兩者合上記之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等五種阿羅漢,為七種阿羅漢,若加上慧解脫、俱解脫,即稱九無學。〔雜阿毘曇心論卷五、大毘婆沙論卷六十二、俱舍論卷二十五〕(參閱「九無學」147、「阿羅漢」3692) p1303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經文典故】菩薩六地能入寂滅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5) T09, p0562b

佛子。菩薩住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法而不捨離。
以轉勝心故。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

金剛藏言。從六地來。能入寂滅。今住此地。於念念中。能入寂滅。
而不證寂滅。是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4) T16, p0509a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滅正受次第相續。若善於滅正受次第相續相者。我及余菩薩終不妄舍滅正受樂門。不墮一切聲聞緣覺外道愚痴。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 

佛告大慧。六地起菩薩摩訶薩及聲聞緣覺入滅正受。第七地菩薩摩訶薩。唸唸正受。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聲聞緣覺。諸聲聞緣覺墮有行攝所攝相。滅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無差別相非分。得種種相性。覺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無善念正受。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產生第一尊佛的可能來源

過去我曾經有個疑問:
  有生即有滅,無有不滅者,那麼,就必然有第一尊佛產生的現象
    或是
  無法追溯到第一尊佛(有生即有滅,時間太久,資料自動湮滅,
  導致無法追溯第一佛產生的時間),但有不聞佛法,而自行成佛
  者。

我無能力回憶無量不可說劫之前的事,但我自思惟,若我出生在無佛
出世的世界,又想要解脫煩惱、痛苦時,我會怎麼做?

於是,我得到了破三毒證得阿羅漢,乃至破無明證佛地的方法,如下:

  首先,我自思有苦樂原因,乃「自覺有我」,也就是西方
  哲人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

  意識斷滅者,不能自覺,當然也無法感受苦樂。所以,我
  若是無佛出世而想要解脫苦樂者,那麼,不會想要自殺,
  因為它是不可控!(可能再次輪迴而受苦樂)

  可控的是,令自己意識逐漸的入靜、消滅!於這過程中,
  可觀察我執也就是意識的消滅各類相狀。

  於是,這個修行人就在入靜的過程中,進入了非普通人
  能了知的現象--禪定。如是漸增至入四禪,依《楞嚴經》
  開示,於此四禪定會出現了四條路:

   1、入四禪無想定,命終出定後再輪迴

   2、入無色界空處定,沒斷三毒,命終出定後再輪迴

   3、入無色界空處定,逐漸深入,於深入過程斷了三
     毒,證阿羅漢果,而不再增進

   4、無論用哪一種方法,在已證阿羅漢果之後,會再
     以處於輪迴中眾生時,同樣的邏輯去懷疑所證果
     是否為究竟解?

     於是去嘗試由空入假,去證各類三昧、去學會各
     類方法(例如把泥土變成食物),於各層次的增
     進中,更能判斷證得阿羅漢果並非究竟!如是增
     進,一直到覺遍十方,破無明,假名為佛!

上述第4種方法,可視為第一尊佛產生的可能來源!

說了一些想法,但若不能斷三毒,即便了知上述所說為真,也沒
有意義,因為這只能成為世智辯聰之下的知識,它無法令吾人解
脫輪迴,更遑論說破無明,於是,所說等同於戲論!

   想解脫輪迴,乃至破無明
   終究還是須先立志修行,
   然後去篤行之!

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我」,這種意識,從何滋生?

某網友問﹕
>’我‘’,這種意識,從何處滋生起?
復﹕
  我,是執著習氣,又名我執(註一),不單只是意識上的認知作用而已!

  簡單說﹕從無明而生起!

  也就是說,經歷某事而不知它正確意義,在日積月累之後,產生了無知之下
  的執著習氣(無明)。

  在《楞嚴經》有開示妄的產生原因﹕「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由此之後,
  不斷地演化,最後產生三種相續,其中有就眾生產生的現象,此三種相續是
   ⏺世界相續(產生十方宇宙依報環境)
   ⏺眾生相續(產生各類生命體,而令其出現「自覺有我」的現象)
   ⏺業果相續(產生三界內的輪迴、果報現象)

  眾生,就是妄的變相!如同金碗、金筷、金湯匙皆是黃金的變相。

  既然眾生是妄的變相,那麼,眾生自覺有我反而是正常現象!但這是已發
  生的事實,對眾生而言了知即可,不再是須真正重點要關注的事,真正要
  去關注的是﹕
        如何破無明?

  佛在屢次的法會中一直開示著,妄就如同空花、水月,它們看似有,而實
  不存在(無生)。之所以看似有的原因是﹕
        因為眾生正在妄中,而自覺有我!

  所以,佛於《楞嚴經》中開示﹕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為正在妄中,所以有我執!

  由佛的開示,吾人具智了知,要破除我執,首先就是須悟所有現象皆無常
  、無我,其本質無生!

        佛知見是無生!

  當見聞者認同了佛知見,而且無疑無下三結,那麼就是破菩薩乘的見惑,
  能入菩薩初歡喜地(是慧解脫路,非俱解脫)!若只能悟無常、無我且無
  疑無下三結,那麼就只能破二乘(聲聞乘、緣覺乘)的見惑。

  自破見惑之後,沒人要求就會自動的去修行斷我執,也會逐漸的自行去
  持戒,於戒成就時,而漸漸入菩薩二地離垢地!若是二乘根器,則所入
  是二果斯陀含。以上說法是依慧解脫角度而說,若依俱解脫(定慧解脫)
  則修行人須有禪定力,但能入果位的,證幾禪並不是必要,因為慧解脫
  阿羅漢果沒有禪定力也照樣可證。詳參閱阿含部的《須深經》。

*****************************************************************************
註一
***********
我執分四類,但統攝在三惑之中。
⏺見惑﹕分別我執、分別法執
⏺思惑﹕俱生我執,即貪瞋痴三毒,屬於分段生死。
⏺塵沙惑﹕俱生法執,即於變易生死中無法自在,且不能遍知十方宇宙
     的各種方法,知道也無法執行,例如,不知把泥土變成食物
     的方法,知道也無法把泥土變食物。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我執

執著簡分有三:分別執、人我執、法我執。

● 分別執
 又名見惑,明細有: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又分成二乘見惑及菩薩乘見惑。
 
 二乘見惑,在於未悟無常,而有下三結。
 菩薩乘見惑,在於未悟無生,而有下三結。


● 人我執
 又名思惑,即一般所謂的三毒習氣:貪、瞋、痴。

 貪與瞋是一體二面,若不貪愛汽車而去買200萬名車回家,就不會
 因為看到痞子刮車、拿漆潑車而產生瞋怒。不貪則無瞋!

 痴,它是指極微細的執著,又名愚執!
 譬如某甲對某乙說:前面地上有一污坑,看見沒?
 乙答:看見了。
 甲又說:能避開嗎?
 乙答:能辟開。

 當乙前腳說能避開時,後腳卻又踏入了污坑中......為何會這樣呢?
 因為,無始去來養成的極微細執著習氣之故!又名愚執!


● 法我執
 又名塵沙惑,是菩薩對於十方宇宙所有作用原因不能遍知之意思。
 例如,把泥土變成可食的食物之方法不能得知,得知也做不到,
 這就是塵沙惑之謂。

 法我執是自菩薩六地開始要破除的執著,從此地開始,開始轉識成
 智。若有一法不知、不能成就,則意識所轉妙觀察智不能圓滿!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為何修行理事可入圓覺?

某法友有如下疑問!

>為何修理事可入圓覺?
復﹕
  樓主法友此問,可謂 「大哉問」 也!

  理﹕知識、道理、見地、見惑(分別我執、分別法執)、所知障(智障)。
  事﹕行動、煩惱、境界、三毒(人我執,思惑)、煩惱障、業障。

  事障主要還是指三界內的業障,由於有三毒習氣,所以受到業力驅使而不
  能自在,是以不斷地輪迴投生,是分段生死。

  已斷除三毒習氣則證三三昧(空、無相、無作),若心量仍願放大向上,
  則進入菩薩乘領域,所證境相當於菩薩六地位(註一),於是再進階,就
  會推進至菩薩七地之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註一)之無生法忍!

  佛與眾生之不同是其已轉識成智,眾生因為不能自在,所以有妄、業、識
  ,而佛是自在者,於是妄、業、識轉成真、願、智。

  所以,自入菩薩六地位開始,所要破的就是理上的智障!也就是遍十方法
  界所有方法皆悉了知,例如要懂泥土變成食物、黃金的方法等等,佛悉了
  知,這才能覺遍十方,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但樓主的疑問是,這樣從修理事為何可入圓覺呢?

  除了覺是由迷至醒、由無知至了知、由無明至明的意思之外,還要特別
  法意 「圓」 這個字!

  圓,則無缺!既然本來無缺,心、佛、眾生不二,那麼為何還要修行呢?
  這就要悟入《楞嚴經》中所開示 「妄」 之真正意義,才行!

  佛陀在不少經典中開示佛法,乃至吾人現今口皆能言的 「開悟」 字眼
  ,它就是佛法弘佈的主要訴求之二。

  在《妙法蓮華經》中,佛開示出世一大因緣(註二),就是在開佛知見、
  示佛知見,並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就是開悟二字的真正由來
  ,也是該經的主要訴求﹕佛所說法,惟一佛乘!

  例如企業政府有各類階層,權力也不同,貧富收入也不同,但本質都不
  離死,有人能不死嗎?在死之前一律平等!

  而佛所開示一切法,即便有五乘的不同,但它終究只是惟一佛乘!如同
  死是惟一不變的。但為何佛乘能成為惟一呢?

  因為,佛乘就是在領悟本來就沒有生滅,所謂的妄有生滅,但這妄,它
  本身就不存在,如空花、水月,眾生執著堅持它存在,但智者了知它不
  存在,又如同精神病人幻視有二太陽,但醫師卻看不到。眾生如彼精神
  病者,佛如醫師!

  因為妄的本質無生,所以一切皆無缺,既然都無缺,它就是圓!

  理上悟入了,然後去治妄病,治好後就稱為正等正覺,也就是圓覺!

  修理事就是治病!惟一佛乘,就是在揭示永不變的真理,那就是本來
  無生!

  令人迷惑的是,本來無生,為何會有妄產生呢?......眾生就是妄的變
  相,如金碗、金筷子是金塊的變相,因為妄的特質,就是不斷地執著
  也稱為法我執、無明,所以眾生不能明、不能覺,以致於迷惑在妄何
  以產生之上。所以,佛在《楞嚴經》上開示妄的產生原因是﹕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如同超級電腦上的AI軟體,可以說話、可思考,乃至產生執著,一
  定要有充足的電力,若沒有就一定要充電(吃食),於是它也迷惑它
  何以能思考,它產生的來源?

  若此AI經取得了義消息(惟一佛乘的佛法),得知它所有的能力來
  自電力,當電力消失之後,它就寂滅(涅槃,二乘果證)。

  但,若它能把執行命令(業力)巧妙的變更在記憶體上的存放位置(木
  馬技術,譬如緩衝溢位),於是它就能不再受原始所設定的執行規矩
 (輪迴、無明),而能自在(破無明、證佛地),就能進一步的去行使
  啟發不同電腦中的AI軟體(行願度化眾生)。它也必然明白,原來
  ......原來﹕
     我不能自在,我產生無明的原因,就是因為,
     「我」,是電力變相之下的作用!

     這就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也許,見聞者又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個電力是怎麼來的?

  我說﹕從您這個問題而來!

     當下,須無住、須坦蕩、須無欲!(三詞同一義)
     若真能如此,您就自在了,就不再有無明了,
     就不會產生上述的疑問了!

*************************************************************************
註一
**************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5) T09, p0562b

佛子。菩薩住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法而不捨離。
以轉勝心故。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

金剛藏言。從六地來。能入寂滅。今住此地。於念念中。能入寂滅。
而不證寂滅。是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
註二
**************
No. 262 妙法蓮華經 (卷1) T09, p0007a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

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