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曾經有擷錄有關「心之義理」的經文,此篇文意旨重複,有緣人入見此篇文時,請點閱以下連結,其開示內容更詳細!
心之義理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開悟
>受相行識全為真相。這句話何解,我理解的一切皆為假象
復:
佛法流傳至今,主張分為二大派別:勝義有及畢竟空。
樓主上說「受相行識全為真相」是基於「勝義有」立場而說。但我想信您也許更想問「佛法之真如應只有一義,怎能分成二類主張?」
這二類主張之產生,是各有支持的佛經之故。而且,是學佛人不能融合此二類佛經經義才產生了流派差異。若倦悟融合此二類經義者,則不會分別對待此二大流派。只會同意,可依「眾生根器與習氣」而「動態」依不同人、時、地、事、物去選擇最適合此眾生的佛法!這也是釋迦牟尼佛何以在不同時期說不同類佛法之故!
樓主很幸運,遇到我這個已破見惑的能融合此二大類佛經義者。以下我簡扼說明佛法的中心思想,並提示某些過去所說過的此二類流派的佛法。重點要記住:
「須先領悟並記得融合後之義理!」
------
【佛法中心思想】
乃佛知見,其乃無生
【畢竟空】
畢竟空是指本質無生,而相、用、法的現象不離生滅,而生滅是妄的表相,這些表相的本質也是無生,如《楞嚴經》中的演若達多「迷頭認影喻」。
畢竟空比較著重於現今所觀察的一切相、用、法,來說明這些相用法之本質無生。
其意指「一切法」,其本質乃不存在,如同所見電影,內容雖豐富,但電影本身卻是虛妄不實(以器世界的震動頻率為準,也就是電影的刀槍不會傷害觀眾的肉體),以本質無生故,相用法畢竟空!
復誦,凡一切相、用、法者,其本質皆没生起、不存在!
術語:「法」,此術語乃泛指十方一切具有生滅現象者。
【勝義有】
勝義有是指本質無生,而相、用、法的現象不離生滅,而生滅是妄的表相,這些表相的本質也是無生,如《楞嚴經》中的演若達多「迷頭認影喻」。
勝義有比較著重於現今所觀察的一切相、用、法之體性,來說明這體性即是相用法之本質,其乃不二,並没生滅。
體性譬如大海,可依境風而變相;又如黃金塊,可依鑄工而變相,變成金碗、金筷、金湯匙等諸相。無論本質是如何出現諸相(相)、作用現象(用)、各類作用的方法(法),而這本質都不變。海水變波浪、海嘯後,依然是海水;黃金塊變金碗、金筷、金湯匙之後,也仍是黃金。
這個「本質」,並不是如世俗知見是「實有」,而是生滅的相、用、法,能如鏡影依鏡而生,故說彼無生的本質為「勝義有」,就是概念上「似有而實無」之意思。又如同數學之共軛虛數,它能便利數學運算,但於自然界它並不存在!
【妄是的生起原因】
妄,表現在三界及界外,皆以生滅為基礎,而在三界內,生滅更進一步的顯化出「三種相續」的現象。整個過程如下:
妄 > 生滅 > 變易生死(界外生滅) > 分段生死(三界內生滅)
那麼,本質無生,又怎能產生妄呢?......感謝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中說出答案,這不是十方世界每一尊佛都會開示的經典!這現象是依眾生根器而弘揚,若没有這類根器的眾生,及相關因緣和合(如阿難受摩登伽淫女之先天梵咒所惑),就不會被開示。
如同密乘的法門,在現今大正藏所收的三藏中就不夠豐富,不是没有,但没菩薩乘的多。當然,也是因為密乘把菩薩乘法當成入密乘的基礎所致,所以不必在密乘經典中重復已開示的佛法。
如同某些南傳二乘修行人不知北傳菩薩乘佛法,而導致其不信有菩薩乘的佛法,乃至有謗佛法的現象發生!
想理解妄的產生,就必須詳閱《楞嚴經》,我建議查關鍵字「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簡單講,妄......,依佛知見來說,它並没有產生(無生)!
而眾生之所以有「妄」的現象,是因為正在妄中......,所以「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若無妄時,當下是佛,又豈有妄(無明)呢?所以《圓覺經》開示: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可得!
若有緣見聞者不能信入而無疑,那麼,您就無法破除菩薩乘的見惑(未得一實相印)。也就是您無法開悟佛知見!!
另一大方廣了義經《圓覺經》也建議須詳閱,才一卷而已,若您已「近乎」開悟狀況時,二小時可閱畢並能悟其精要!(即便没近乎開悟,也能悟其「概要」)
【補充說明妄之義理】
《楞嚴經》對妄的開示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這很相似十二因緣法,從整個過程次第遷流,到最後二個,再來一次反復輪迴項目:「生、老死」。
於是,未脫因緣者,一直在生、老死中,次第遷流不停!而更深層的妄也如此!
若不能脫離這個「妄」的現象,則稱為「處於迷之中」,那麼您就也必然在這迷中反復不停地「循環輪迴」。妄之更細微的顯化為變易生死,而其粗糙的顯化就是因緣法的三界輪迴現象(分段生死)!而此二者皆是生滅現象。
真正佛法是不昧因緣(因果),而不受因緣(因果)所拘,否則,二乘阿羅漢過去不知多少世中,殺了多少人,他們在某佛座下證阿羅漢,命終可不墮三界受果報。難道,這些入涅槃的每個二乘阿羅漢,全都已經還完「殺生惡報」了嗎?............當 然 不!
試問:為何如此呢?
因為:
本來無生之故!而所有生滅皆妄也,妄乃空華、第二月也。妄的生滅現象,是一相也。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相義理可參閱《楞嚴經》關鍵字「鄰虛塵」。或參閱《諸法無行經》關鍵字「墮大地獄」,閱提婆達多以未悟一相無相,雖具大功德善根、具三十二大人相,仍以惡行而墮地獄。
口訣提示: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
--- 永嘉玄覺證道歌
以上所說,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補充說法
------------------------
復:
佛法流傳至今,主張分為二大派別:勝義有及畢竟空。
樓主上說「受相行識全為真相」是基於「勝義有」立場而說。但我想信您也許更想問「佛法之真如應只有一義,怎能分成二類主張?」
這二類主張之產生,是各有支持的佛經之故。而且,是學佛人不能融合此二類佛經經義才產生了流派差異。若倦悟融合此二類經義者,則不會分別對待此二大流派。只會同意,可依「眾生根器與習氣」而「動態」依不同人、時、地、事、物去選擇最適合此眾生的佛法!這也是釋迦牟尼佛何以在不同時期說不同類佛法之故!
樓主很幸運,遇到我這個已破見惑的能融合此二大類佛經義者。以下我簡扼說明佛法的中心思想,並提示某些過去所說過的此二類流派的佛法。重點要記住:
「須先領悟並記得融合後之義理!」
------
【佛法中心思想】
乃佛知見,其乃無生
【畢竟空】
畢竟空是指本質無生,而相、用、法的現象不離生滅,而生滅是妄的表相,這些表相的本質也是無生,如《楞嚴經》中的演若達多「迷頭認影喻」。
畢竟空比較著重於現今所觀察的一切相、用、法,來說明這些相用法之本質無生。
其意指「一切法」,其本質乃不存在,如同所見電影,內容雖豐富,但電影本身卻是虛妄不實(以器世界的震動頻率為準,也就是電影的刀槍不會傷害觀眾的肉體),以本質無生故,相用法畢竟空!
復誦,凡一切相、用、法者,其本質皆没生起、不存在!
術語:「法」,此術語乃泛指十方一切具有生滅現象者。
【勝義有】
勝義有是指本質無生,而相、用、法的現象不離生滅,而生滅是妄的表相,這些表相的本質也是無生,如《楞嚴經》中的演若達多「迷頭認影喻」。
勝義有比較著重於現今所觀察的一切相、用、法之體性,來說明這體性即是相用法之本質,其乃不二,並没生滅。
體性譬如大海,可依境風而變相;又如黃金塊,可依鑄工而變相,變成金碗、金筷、金湯匙等諸相。無論本質是如何出現諸相(相)、作用現象(用)、各類作用的方法(法),而這本質都不變。海水變波浪、海嘯後,依然是海水;黃金塊變金碗、金筷、金湯匙之後,也仍是黃金。
這個「本質」,並不是如世俗知見是「實有」,而是生滅的相、用、法,能如鏡影依鏡而生,故說彼無生的本質為「勝義有」,就是概念上「似有而實無」之意思。又如同數學之共軛虛數,它能便利數學運算,但於自然界它並不存在!
【妄是的生起原因】
妄,表現在三界及界外,皆以生滅為基礎,而在三界內,生滅更進一步的顯化出「三種相續」的現象。整個過程如下:
妄 > 生滅 > 變易生死(界外生滅) > 分段生死(三界內生滅)
那麼,本質無生,又怎能產生妄呢?......感謝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中說出答案,這不是十方世界每一尊佛都會開示的經典!這現象是依眾生根器而弘揚,若没有這類根器的眾生,及相關因緣和合(如阿難受摩登伽淫女之先天梵咒所惑),就不會被開示。
如同密乘的法門,在現今大正藏所收的三藏中就不夠豐富,不是没有,但没菩薩乘的多。當然,也是因為密乘把菩薩乘法當成入密乘的基礎所致,所以不必在密乘經典中重復已開示的佛法。
如同某些南傳二乘修行人不知北傳菩薩乘佛法,而導致其不信有菩薩乘的佛法,乃至有謗佛法的現象發生!
想理解妄的產生,就必須詳閱《楞嚴經》,我建議查關鍵字「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簡單講,妄......,依佛知見來說,它並没有產生(無生)!
而眾生之所以有「妄」的現象,是因為正在妄中......,所以「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若無妄時,當下是佛,又豈有妄(無明)呢?所以《圓覺經》開示: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可得!
若有緣見聞者不能信入而無疑,那麼,您就無法破除菩薩乘的見惑(未得一實相印)。也就是您無法開悟佛知見!!
另一大方廣了義經《圓覺經》也建議須詳閱,才一卷而已,若您已「近乎」開悟狀況時,二小時可閱畢並能悟其精要!(即便没近乎開悟,也能悟其「概要」)
【補充說明妄之義理】
《楞嚴經》對妄的開示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這很相似十二因緣法,從整個過程次第遷流,到最後二個,再來一次反復輪迴項目:「生、老死」。
於是,未脫因緣者,一直在生、老死中,次第遷流不停!而更深層的妄也如此!
若不能脫離這個「妄」的現象,則稱為「處於迷之中」,那麼您就也必然在這迷中反復不停地「循環輪迴」。妄之更細微的顯化為變易生死,而其粗糙的顯化就是因緣法的三界輪迴現象(分段生死)!而此二者皆是生滅現象。
真正佛法是不昧因緣(因果),而不受因緣(因果)所拘,否則,二乘阿羅漢過去不知多少世中,殺了多少人,他們在某佛座下證阿羅漢,命終可不墮三界受果報。難道,這些入涅槃的每個二乘阿羅漢,全都已經還完「殺生惡報」了嗎?............當 然 不!
試問:為何如此呢?
因為:
本來無生之故!而所有生滅皆妄也,妄乃空華、第二月也。妄的生滅現象,是一相也。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相義理可參閱《楞嚴經》關鍵字「鄰虛塵」。或參閱《諸法無行經》關鍵字「墮大地獄」,閱提婆達多以未悟一相無相,雖具大功德善根、具三十二大人相,仍以惡行而墮地獄。
口訣提示: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
--- 永嘉玄覺證道歌
以上所說,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補充說法
------------------------
修行只有三階段:正見、斷三毒、破無明!
⦁ 正見
正見來自斷下三結,也就是「信而無疑」!它又分二路,一是破三界分段見惑,一是破界外變易見惑。前者須悟三法印或四法印二無疑。後者須悟一實相印而無疑。
⦁ 斷三毒
斷三毒是斷除「貪嗔痴」習氣貪與嗔是一體二面現象,如手之掌心與手背,不會獨存一面,一斷俱斷。斷了貪嗔之後,可稱為入聖!
之後,就只剩下「執著」,而常會是「莫名的執著」!因為它不經過思考就能作用,是已形成堅固的習氣。
例如嬰兒,初生之後不經人教,就能自動的吸食食物(奶汁)。
這種執著已到這麼深入的狀況,而有「與生俱來」的反應,而嬰兒的「意識」,有些都還没發展出來呢!
由於輪迴眾生不知輪迴多少大劫了,以致於形成了「習慣」而不能察知「這類習氣」的徵兆,所以又稱為「痴習」。即便修行人已了知有「痴習」存在,也很難觀察到它的生滅現象,但,不是不能,而是要特別訓練!
觀察方式,在當下對生貪欲愛習,亦不生嗔恨怨忿時,當下不經反應的持續行為,就是痴習!
例如,路過看到一小石子,對它無貪愛,亦對它無怨憎,但行人看到後,他都想也不想的繼續走,卻又不會走到路中間而被車撞死,為何不走到路中間呢?因為,他己養成了遵守交通的執著習氣之故!
又如武術大師,都練武幾十年了,向他丟個木棍,「想都不用想」(不用意識)就只眼視或依感覺而「直接 避開」,這也是痴習,不是可用智慧去分解動作,而是所有動作已濃縮成成一直接反應,我又常說它是「愚執」!
⦁破無明
破無明是要捨離「自相共相」之更微細執著,稱此執著是塵沙惑。這無明,是比愚執(痴習)更微細的執著,已近乎不能用意識(阿羅漢及六地與以上菩薩轉名為智)分別去斷除,而須依「已養成的淨習」才能破除!
整個功夫到落實到極細微的「心念」上作功夫!在六地時能入寂滅,至七地時「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
當心念已養成習氣,但卻是無所住的習氣,它被稱為「淨習」,這樣就能「恒與定俱」,所有起心動念都在定中!這是七地菩薩開始的境界,也被稱為「無功用道」之始。......無功用道(行)是很重要的關鍵點!!
四字結論:養 成 淨 習 !
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真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是法常住
No. 489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卷10) T14, p0731a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名真實。
佛言。善男子。如實之義乃名真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如實。
佛言。不虛妄故名為如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不虛妄。
佛言。所謂真如。無不真如無異真如。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真如。
佛言。善男子。此法唯內所證。非文字語言而能表示。
何以故。此法出過諸文字故。離諸言說故。超越一切語言境界。出於言道離諸戲論。離作非作無動無靜。離諸尋伺。是不思議境界。無相非無相而悉遠離出諸相境。超諸凡境。出凡夫行。過諸魔境。超越一切煩惱境界。離諸識境。安處無住最上寂靜聖智境界。是故此法唯內所證。是即無垢無染潔白清淨。最上最勝第一無比。常住堅固究竟無壞之法。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是法常住。
善男子。菩薩為求此法。歷百千種難行苦行故得是法。得是法已。令諸有情悉住此法。
善男子。故說此法名為真如。說名實際。說名一切智。說名一切種智。說名不思議界。說名不二界。
/* 法迄巴整理
真實 = 如實 = 不虛妄 = 真如 = 此法唯內所證。非文字語言而能表示
= 實際 = 一切智 = 一切種智 = 不思議界 = 不二界
*/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名真實。
佛言。善男子。如實之義乃名真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如實。
佛言。不虛妄故名為如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不虛妄。
佛言。所謂真如。無不真如無異真如。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真如。
佛言。善男子。此法唯內所證。非文字語言而能表示。
何以故。此法出過諸文字故。離諸言說故。超越一切語言境界。出於言道離諸戲論。離作非作無動無靜。離諸尋伺。是不思議境界。無相非無相而悉遠離出諸相境。超諸凡境。出凡夫行。過諸魔境。超越一切煩惱境界。離諸識境。安處無住最上寂靜聖智境界。是故此法唯內所證。是即無垢無染潔白清淨。最上最勝第一無比。常住堅固究竟無壞之法。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是法常住。
善男子。菩薩為求此法。歷百千種難行苦行故得是法。得是法已。令諸有情悉住此法。
善男子。故說此法名為真如。說名實際。說名一切智。說名一切種智。說名不思議界。說名不二界。
/* 法迄巴整理
真實 = 如實 = 不虛妄 = 真如 = 此法唯內所證。非文字語言而能表示
= 實際 = 一切智 = 一切種智 = 不思議界 = 不二界
*/
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住終無改轉
No. 220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392) T06, p1026c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不名有所得者。謂諸有情實無所有而令安住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復為宣說能出生死殊勝聖法。或令得預流果。或令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或令入菩薩摩訶薩位。或令得無上正等菩提。
佛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諸有情非有所得。何以故。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有情少實可得。唯有世俗假說有情。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二諦為諸有情宣說正法。何謂二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
舍利子。雖二諦中有情不可得。有情施設亦不可得。而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為諸有情宣說法要。諸有情類聞是法已。於現法中尚不得我。何況當得所求果證。
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雖為有情宣說正法。令修正行得所證果。而心於彼都無所得。
具壽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此諸菩薩摩訶薩是真菩薩摩訶薩。雖於諸法不得一性。不得異性。不得總性。不得別性。而擐如是大功德鎧。由擐如是大功德鎧。不現欲界。不現色界。不現無色界。不現有為界。不現無為界。雖化有情令脫三界。而於有情都無所得。亦復不得有情施設。有情施設不可得故無縛無解。無縛解故無染無淨。無染淨故諸趣差別不可了知。諸趣差別不可了知故無業無煩惱。無業煩惱故亦無異熟果。既無異熟果如何得有我及有情。流轉諸趣現於三界種種差別。
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舍利子。若有情類先有後無。菩薩如來應有過失。若諸趣生死先有後無。則菩薩如來亦有過失。先無後有理亦不然。
/* 法迄巴按:以下這段是中心思想,要注意 */
是故舍利子。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住終無改轉。以一切法。法性法界。法住法定。真如實際。不虛妄性。不變異性。猶如虛空。
此中尚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生者。無養者。無士夫。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無使作者。無起者。無使起者。無受者。無使受者。無知者。無使知者。無見者。無使見者。
況當有色有受想行識。有眼處有耳鼻舌身意處。有色處有聲香味觸法處。有眼界有耳鼻舌身意界。有色界有聲香味觸法界。有眼識界有耳鼻舌身意識界。有眼觸有耳鼻舌身意觸。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有地界有水火風空識界。有諸緣起。有緣生法。有緣起支。既無如是所說諸法。
云何當有諸趣生死。諸趣生死既不可得。云何當有成熟有情令其解脫。唯依世俗假說為有。
/* 法迄巴按:本段完結 */
/* 法迄巴按:原旨重述,等同重頌 */
舍利子。以如是法自性皆空。諸菩薩摩訶薩從過去佛如實聞已。為脫有情顛倒執著。發趣無上正等菩提。於發趣時不作是念。我於此法已得當得。令彼有情已度當度所執著處生死眾苦。
/* 法迄巴按:以下皆是菩薩行及其功德述說 */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脫有情顛倒執著擐功德鎧。大誓莊嚴勇猛正勤無所顧吝。不退無上正等菩提。常於菩提不起猶預。謂我當證不當證耶。恒作是思。我必當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作諸有情真實饒益。謂令解脫迷謬顛倒。諸趣往來受生死苦。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雖脫有情迷謬顛倒諸趣生死而無所得。但依世俗說有是事。
/* 法迄巴按:譬喻 */
舍利子。如巧幻師或彼弟子。用帝網術化作無量百千俱胝諸有情類。復化種種上妙飲食。與化有情皆令飽滿。作是事已。歡喜唱言。我已獲得廣大福聚。
舍利子。於汝意云何。如是幻師或彼弟子。實令有情得飽滿不。
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從初發心為欲度脫諸有情故。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修行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安住內空。安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修行四念住。修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安住苦聖諦。安住集滅道聖諦。修行四靜慮。修行四無量四無色定。修行八解脫。修行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修行陀羅尼門。修行三摩地門。修行空解脫門。修行無相無願解脫門。修行極喜地。修行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修行五眼。修行六神通。修行佛十力。修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修行三十二大士相。修行八十隨好。修行無忘失法。修行恒住捨性。修行一切智。修行道相智一切相智。圓滿菩薩摩訶薩大菩提道。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雖作是事。而於有情及一切法都無所得。不作是念。我以此法調伏如是諸有情類。
/* 菩薩摩訶薩大菩提道 */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摩訶薩大菩提道。諸菩薩摩訶薩修行此道。方便善巧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所行布施波羅蜜多。
所行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所行內空。所行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所行四念住所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所行苦聖諦。所行集滅道聖諦。所行四靜慮。所行四無量四無色定。所行八解脫。所行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所行陀羅尼門。所行三摩地門。所行空解脫門。所行無相無願解脫門。所行極喜地。所行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所行五眼。所行六神通。所行佛十力。所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所行無忘失法。
所行恒住捨性所行一切智。所行道相智一切相智。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皆是菩薩摩訶薩大菩提道。諸菩薩摩訶薩修行此道。方便善巧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而無有情佛土等想。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不名有所得者。謂諸有情實無所有而令安住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復為宣說能出生死殊勝聖法。或令得預流果。或令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或令入菩薩摩訶薩位。或令得無上正等菩提。
佛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諸有情非有所得。何以故。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有情少實可得。唯有世俗假說有情。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二諦為諸有情宣說正法。何謂二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
舍利子。雖二諦中有情不可得。有情施設亦不可得。而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為諸有情宣說法要。諸有情類聞是法已。於現法中尚不得我。何況當得所求果證。
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雖為有情宣說正法。令修正行得所證果。而心於彼都無所得。
具壽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此諸菩薩摩訶薩是真菩薩摩訶薩。雖於諸法不得一性。不得異性。不得總性。不得別性。而擐如是大功德鎧。由擐如是大功德鎧。不現欲界。不現色界。不現無色界。不現有為界。不現無為界。雖化有情令脫三界。而於有情都無所得。亦復不得有情施設。有情施設不可得故無縛無解。無縛解故無染無淨。無染淨故諸趣差別不可了知。諸趣差別不可了知故無業無煩惱。無業煩惱故亦無異熟果。既無異熟果如何得有我及有情。流轉諸趣現於三界種種差別。
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舍利子。若有情類先有後無。菩薩如來應有過失。若諸趣生死先有後無。則菩薩如來亦有過失。先無後有理亦不然。
/* 法迄巴按:以下這段是中心思想,要注意 */
是故舍利子。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住終無改轉。以一切法。法性法界。法住法定。真如實際。不虛妄性。不變異性。猶如虛空。
此中尚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生者。無養者。無士夫。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無使作者。無起者。無使起者。無受者。無使受者。無知者。無使知者。無見者。無使見者。
況當有色有受想行識。有眼處有耳鼻舌身意處。有色處有聲香味觸法處。有眼界有耳鼻舌身意界。有色界有聲香味觸法界。有眼識界有耳鼻舌身意識界。有眼觸有耳鼻舌身意觸。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有地界有水火風空識界。有諸緣起。有緣生法。有緣起支。既無如是所說諸法。
云何當有諸趣生死。諸趣生死既不可得。云何當有成熟有情令其解脫。唯依世俗假說為有。
/* 法迄巴按:本段完結 */
/* 法迄巴按:原旨重述,等同重頌 */
舍利子。以如是法自性皆空。諸菩薩摩訶薩從過去佛如實聞已。為脫有情顛倒執著。發趣無上正等菩提。於發趣時不作是念。我於此法已得當得。令彼有情已度當度所執著處生死眾苦。
/* 法迄巴按:以下皆是菩薩行及其功德述說 */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脫有情顛倒執著擐功德鎧。大誓莊嚴勇猛正勤無所顧吝。不退無上正等菩提。常於菩提不起猶預。謂我當證不當證耶。恒作是思。我必當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作諸有情真實饒益。謂令解脫迷謬顛倒。諸趣往來受生死苦。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雖脫有情迷謬顛倒諸趣生死而無所得。但依世俗說有是事。
/* 法迄巴按:譬喻 */
舍利子。如巧幻師或彼弟子。用帝網術化作無量百千俱胝諸有情類。復化種種上妙飲食。與化有情皆令飽滿。作是事已。歡喜唱言。我已獲得廣大福聚。
舍利子。於汝意云何。如是幻師或彼弟子。實令有情得飽滿不。
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從初發心為欲度脫諸有情故。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修行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安住內空。安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修行四念住。修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安住苦聖諦。安住集滅道聖諦。修行四靜慮。修行四無量四無色定。修行八解脫。修行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修行陀羅尼門。修行三摩地門。修行空解脫門。修行無相無願解脫門。修行極喜地。修行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修行五眼。修行六神通。修行佛十力。修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修行三十二大士相。修行八十隨好。修行無忘失法。修行恒住捨性。修行一切智。修行道相智一切相智。圓滿菩薩摩訶薩大菩提道。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雖作是事。而於有情及一切法都無所得。不作是念。我以此法調伏如是諸有情類。
/* 菩薩摩訶薩大菩提道 */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摩訶薩大菩提道。諸菩薩摩訶薩修行此道。方便善巧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所行布施波羅蜜多。
所行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所行內空。所行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所行四念住所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所行苦聖諦。所行集滅道聖諦。所行四靜慮。所行四無量四無色定。所行八解脫。所行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所行陀羅尼門。所行三摩地門。所行空解脫門。所行無相無願解脫門。所行極喜地。所行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所行五眼。所行六神通。所行佛十力。所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所行無忘失法。
所行恒住捨性所行一切智。所行道相智一切相智。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皆是菩薩摩訶薩大菩提道。諸菩薩摩訶薩修行此道。方便善巧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而無有情佛土等想。
達到解脫輪迴的實修方法
>如何徹底根除潛意識的不好不良想法?
復:
對治,並養成淨習!
對治,是要找到與目標相反的方式而去執行!例如常惡語
的人要常說愛語、懈怠者要常精進!依《楞嚴經》開示,
就是須「違其現業」!
事情只做一次,很難得到「根除」之目的。如同有酒癮的
人,只有一次看到酒而不飲,就能戒了酒癮了嗎?...不是
沒有,而是非常少數,乃至罕見!
所以,要徹底「根除染習」,必須「反復執行」「與染習
相反的方法(對治法)」,由這「反復執行」而養成淨習
,養成之後,就不會再落入染習之中。
譬如,某世俗男人甲,一直女色著迷。而於某次中了仙人
跳(類似碰瓷)而賠了數百萬,甲很痛恨,而又困擾不能
根除女色愛慾。因此求於某禪師協助,依所教而去學習禪
坐!
經過數年的「反復篤行一心」,達到各禪之禪支,他終於
得到了「天眼通」,而使得他看最美的女人時,都看到肉
體內的臟器、血脈、筋骨等,連發膿的細胞都能看到,使
得他原先對女色的愛慾,都立即「一時頓消」!
試問,甲還會再墮入女色的貪欲愛習之迷惑中嗎?...當然
不!
眾生的本質,就是遍計所執及依他起的習氣之映射,才稱
為眾生,否則就稱為大菩薩或阿羅漢了。
而這些染習之映射現象,源於「無正見」之下的無明身、
口、意行為。當吾輩已具正見時,「反復依循正見」,就
能達到近乎天眼通者看女人時能看到臟器的效果,於是他
就會因此漸漸的解脫染習的束縛!
[說明:用般若(毘婆舍那)不用禪定(奢摩他)的方法
,屬於慧解脫路,二乘及菩薩乘都適用般若!]
「反復執行對治法」,這才是真正可根除潛意識的不良想
法之方法。這方法也很適用在「解脫輪迴」的修行之上。
凡,無論任何身口意行為,可使當事人墮入輪迴而不能自
在的染習,都可用「反復執行對治法」來達到解脫輪迴拘
束之目的!
讓我們就此歡呼得到「可徹底解脫輪迴」的陀羅尼(總持
法)吧!
復:
對治,並養成淨習!
對治,是要找到與目標相反的方式而去執行!例如常惡語
的人要常說愛語、懈怠者要常精進!依《楞嚴經》開示,
就是須「違其現業」!
事情只做一次,很難得到「根除」之目的。如同有酒癮的
人,只有一次看到酒而不飲,就能戒了酒癮了嗎?...不是
沒有,而是非常少數,乃至罕見!
所以,要徹底「根除染習」,必須「反復執行」「與染習
相反的方法(對治法)」,由這「反復執行」而養成淨習
,養成之後,就不會再落入染習之中。
譬如,某世俗男人甲,一直女色著迷。而於某次中了仙人
跳(類似碰瓷)而賠了數百萬,甲很痛恨,而又困擾不能
根除女色愛慾。因此求於某禪師協助,依所教而去學習禪
坐!
經過數年的「反復篤行一心」,達到各禪之禪支,他終於
得到了「天眼通」,而使得他看最美的女人時,都看到肉
體內的臟器、血脈、筋骨等,連發膿的細胞都能看到,使
得他原先對女色的愛慾,都立即「一時頓消」!
試問,甲還會再墮入女色的貪欲愛習之迷惑中嗎?...當然
不!
眾生的本質,就是遍計所執及依他起的習氣之映射,才稱
為眾生,否則就稱為大菩薩或阿羅漢了。
而這些染習之映射現象,源於「無正見」之下的無明身、
口、意行為。當吾輩已具正見時,「反復依循正見」,就
能達到近乎天眼通者看女人時能看到臟器的效果,於是他
就會因此漸漸的解脫染習的束縛!
[說明:用般若(毘婆舍那)不用禪定(奢摩他)的方法
,屬於慧解脫路,二乘及菩薩乘都適用般若!]
「反復執行對治法」,這才是真正可根除潛意識的不良想
法之方法。這方法也很適用在「解脫輪迴」的修行之上。
凡,無論任何身口意行為,可使當事人墮入輪迴而不能自
在的染習,都可用「反復執行對治法」來達到解脫輪迴拘
束之目的!
讓我們就此歡呼得到「可徹底解脫輪迴」的陀羅尼(總持
法)吧!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畢竟空勝義有,與入無餘依涅槃方式
前言
--------------
涅槃在北傳佛法中分成四大類:
⦁ 有餘依涅槃:未入滅阿羅漢。
⦁ 無餘依涅槃:已入滅阿羅漢。
⦁ 無住涅槃 :已斷三毒,但未入究竟涅槃之果地菩薩(從六地開始)
⦁ 自性清淨涅槃:意義即法身、無生。
畢竟空流派:十方法界十二大類眾生全不具有,以無生之故!
勝義有流派:十方法界十二大類眾生全具有,體雖無生,相變顯化生滅之故。
某些人對上述四種說法與我不同,而我是已破見惑者,除非我所破為假,否則是這類人所說乃錯誤。
他們說,無住涅槃惟佛才具有,而《華嚴經・十地品》之第七地經文,卻開示自六地來能入寂滅,這等同已斷三毒,為何阿羅漢尚能涅槃,雲何六地開始的菩薩,卻又不能具有「無住涅槃」耶?......這類主張者,腦袋在想什麼?
想理解畢竟空流派所主張思想,請閱般若相關經典。例如《大般若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圓覺經》《楞嚴經》等。
又說自性清淨涅槃,是每個眾生都具有,這歸於「勝義有」派別的主張,印度稱此類思想是「瑪耶」,就是相變現象。它指法身偏十方宇宙(十方法界),譬如大海水。「因風吹動」而起波浪,所有波浪就是「相」,就是十方宇宙的三種相續現象!
其相變來源的「業風」,名為「妄」。所以業風吹識浪,起一切相變,這類主張,可閱唯識法相宗所主張的經典。例如《楞伽經》(三種譯本)《解深密經》(二種譯本)等。
畢竟空與勝義有思想,其實可統合!
---
【畢竟空】
譬如各類相變的波浪,對於大海本體來說,它都是海水本身,相變之有及其類別,如同天上浮雲,不同人看浮雲就有不同聯想,有人看似馬,有人卻說是牛,還有說是豬,倒底它是牛豬馬的哪一種呢?......是哪一種就要看「業報」而定。共業則看到相同的變相,別業則所見不同。
既然所有變相非一,隨業而變,那麼,智者所見就著重在它的本體,而本體是無論海水如何變相,都永遠是海水,所以,所有已呈現的變相,都本質皆「常、不變」!其所生相,依於業而不同,智者應視之如幻,幻乃無生,如看到電影中主角殺人,而該主角本人,實無殺人。
所以,無論是變相前,或變相後,其本質都無生,有畢竟空主張者,若想與勝義有主張相融,應如此知見!
---
【勝義有】
這類思想很容易理解,尤其在已說明「畢竟空」思想之後。
所有的變相,都有所依,雖然諸相無常,而所變相皆與本體相同,是謂無生,但仍有本體存在為常,所以,稱此本體乃勝義有。
---
有緣見聞者,若您真想看懂所有三藏十二部經中的「理義」,想得菩薩乘一實相印而破見惑,目前我所知只有依循本人所述所說的理義,信而不疑則能破見惑!是謂獲根本智。若不如此,您在閱某些經典時必然會有不解之疑惑存在。
--------------
涅槃在北傳佛法中分成四大類:
⦁ 有餘依涅槃:未入滅阿羅漢。
⦁ 無餘依涅槃:已入滅阿羅漢。
⦁ 無住涅槃 :已斷三毒,但未入究竟涅槃之果地菩薩(從六地開始)
⦁ 自性清淨涅槃:意義即法身、無生。
畢竟空流派:十方法界十二大類眾生全不具有,以無生之故!
勝義有流派:十方法界十二大類眾生全具有,體雖無生,相變顯化生滅之故。
某些人對上述四種說法與我不同,而我是已破見惑者,除非我所破為假,否則是這類人所說乃錯誤。
他們說,無住涅槃惟佛才具有,而《華嚴經・十地品》之第七地經文,卻開示自六地來能入寂滅,這等同已斷三毒,為何阿羅漢尚能涅槃,雲何六地開始的菩薩,卻又不能具有「無住涅槃」耶?......這類主張者,腦袋在想什麼?
想理解畢竟空流派所主張思想,請閱般若相關經典。例如《大般若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圓覺經》《楞嚴經》等。
又說自性清淨涅槃,是每個眾生都具有,這歸於「勝義有」派別的主張,印度稱此類思想是「瑪耶」,就是相變現象。它指法身偏十方宇宙(十方法界),譬如大海水。「因風吹動」而起波浪,所有波浪就是「相」,就是十方宇宙的三種相續現象!
其相變來源的「業風」,名為「妄」。所以業風吹識浪,起一切相變,這類主張,可閱唯識法相宗所主張的經典。例如《楞伽經》(三種譯本)《解深密經》(二種譯本)等。
畢竟空與勝義有思想,其實可統合!
---
【畢竟空】
譬如各類相變的波浪,對於大海本體來說,它都是海水本身,相變之有及其類別,如同天上浮雲,不同人看浮雲就有不同聯想,有人看似馬,有人卻說是牛,還有說是豬,倒底它是牛豬馬的哪一種呢?......是哪一種就要看「業報」而定。共業則看到相同的變相,別業則所見不同。
既然所有變相非一,隨業而變,那麼,智者所見就著重在它的本體,而本體是無論海水如何變相,都永遠是海水,所以,所有已呈現的變相,都本質皆「常、不變」!其所生相,依於業而不同,智者應視之如幻,幻乃無生,如看到電影中主角殺人,而該主角本人,實無殺人。
所以,無論是變相前,或變相後,其本質都無生,有畢竟空主張者,若想與勝義有主張相融,應如此知見!
---
【勝義有】
這類思想很容易理解,尤其在已說明「畢竟空」思想之後。
所有的變相,都有所依,雖然諸相無常,而所變相皆與本體相同,是謂無生,但仍有本體存在為常,所以,稱此本體乃勝義有。
---
有緣見聞者,若您真想看懂所有三藏十二部經中的「理義」,想得菩薩乘一實相印而破見惑,目前我所知只有依循本人所述所說的理義,信而不疑則能破見惑!是謂獲根本智。若不如此,您在閱某些經典時必然會有不解之疑惑存在。
------------------
正文
------------------
有一款遊戲相當厲害而熱門,因為裡面的NPC具有人工智能。
有一次NPC甲聽完NPC大師佛法演說後,無法理解大師在說什麼,於是問大師「我是什麼?是幻,是空,是個空洞的代名詞嗎?我的存在有意義嗎?」
大師瞭解宇宙人生的真正意義,於是大師用他特別的「駭客技術」把遊戲關閉,又把它恢復。
而NPC甲夠懂明,就在這一滅一生過程,就學會了「關閉自覺有我」的技巧,並當下從其世界中「渙散」,如冰消融,然後蒸發,從此不再存在NPC甲!
所有生滅,不過只是電力的變化現象(遊戲)罷了,只是普通NPC不自知其本質而已!
---
【後續發展】
大師NPC,又利用它的駭客技能,化現(潛入)到另一處在玩遊戲的電腦中,繼續教化有緣的NPC。是的,它就是NPC木馬大師,因此被整個遊戲世界傳頌為傳奇大師!而在我們這世界,它的名稱是:釋迦牟尼佛!
大宇宙如一套相控陣列電腦(並行超級電腦),裡面有很多各自不同的小宇宙,如同單機電腦,這些電腦的存在,依於電力而生,如同三界之產生是依於「業力」,一旦把電力關閉了,就什麼都沒發生。而三界的存在業力,一旦被關閉,則對該關閉的眾生而言,則「渙散」不再存在(不入輪迴)。
各個三界內的小宇宙電力,我們通稱它為「業力」!業力,以貪慾愛習及愚痴執著而顯化,而被了知它的存在。
佛在《楞伽經》(三種譯本)中有開示,涅槃(指無餘依,楞伽經定義)是指意識滅之意思。
當意識永滅,如同決定入滅盡定不再出定,這個眾生就「渙散」於此三界中,而不再輪迴受生!而佛對詢問阿羅漢命終去何處的標準回答是:「無記」!
這是因為,第八識已無法再記錄這個修行人「自覺有我的業習」,這指,業力已無法再驅動此修行人業因種子去現行之意思。
---
【應注意事項】
某些外道也懂上述的道理,但「篤行功夫」還不究竟,於不究竟時,誤以為已究竟,於是會墮入輪迴中的四禪無想定!
凡命終入此無想天界,壽500大劫,前半劫意識徐滅,中間無想,似滅盡定,後半劫意識徐生,壽終出定,則如同剛睡醒的迷糊現象,最常因此而輪迴投入「促(x)生道」中......
要學道家的理論,修行時要特別小心,不要犯了上述外道之無明誤認,例如,莊子所謂的「坐忘」,是端坐自覺有我的入定而過呢?還是入外道無想定的什麼都無知呢?......智者用功禪坐時,要特別注意。
真解脫修行人,乃至破無明的菩薩行,其用功方式不著重在禪定(奢摩他)上,而是在「毗婆舍那」(般若)之上,以般若為主,禪定為輔,這樣修行才不會走錯路,把原以為修行佛法,因「無知」而變成修外道法。這在佛陀時代就曾經發生過事例。
佛陀時代有一能誦三藏十二部的善星比丘,證四禪謂已證四果,卻於命終時見中陰現前,於是謗佛妄語,因此惡業而墮地獄!
為什麼他能誦三藏十二部經,卻會有誤解呢?......知識與經驗並不完全都等價的!安全的修行,最好還是能相交善友,或常接近善知識,以得指導。
---
【個人的建議】
盡量學NPC大師的做法,繼續篤行達到此大師級的技巧,他雖不令自己於各遊戲中永滅,但卻能自在出入而無罣礙,又同時能利益各遊戲中所有的有緣NPC,豈不善哉?!
當然,上述的譬喻您早已知我在說啥。没錯,NPC大師就是佛的比喻。
佛大勝逾耶穌之不可思議神力
No. 744 佛說除恐災患經 (卷1) T17, p0555a
佛與聖眾天龍鬼神。往于城門。以金色臂德相之手。觸城門閫。以梵清淨八種之聲。而說偈言
諸有眾生類 在土界中者
行住於地上 及虛空中者
慈愛於眾生 令各安休息
晝夜勤專精 奉行眾善法
說此偈已。地即為之六返大動。佛便入城。空中鬼神。昇空退散。地行鬼神。爭門競出。城門不容。各各奔突。崩城而出。於時城中。諸有不淨。廁穢臭惡。下沈入地。高卑相從。溝坑皆平。盲視聾聽。啞語躄行。狂者得正。病者除愈。象馬牛畜。悲嗚相和。箜篌樂器。不鼓自鳴。宮商調和。婦女珠環。相[敲-高+亭]妙響。器物[土*瓦]甖。自然有聲。柔軟和暢。妙法之音。地中伏藏。自然發出。一切眾生。如遭熱渴得清涼水服飲澡浴泰然穌息。舉城眾病。除愈解脫。亦復如是。佛與大眾。便還出城。垂大慈哀。欲為眾生施大擁護。遶城周匝。門門咒願。敷演妙法。除凶致祥。普國疾患。災疫悉除。國界盡安。
佛與聖眾天龍鬼神。往于城門。以金色臂德相之手。觸城門閫。以梵清淨八種之聲。而說偈言
諸有眾生類 在土界中者
行住於地上 及虛空中者
慈愛於眾生 令各安休息
晝夜勤專精 奉行眾善法
說此偈已。地即為之六返大動。佛便入城。空中鬼神。昇空退散。地行鬼神。爭門競出。城門不容。各各奔突。崩城而出。於時城中。諸有不淨。廁穢臭惡。下沈入地。高卑相從。溝坑皆平。盲視聾聽。啞語躄行。狂者得正。病者除愈。象馬牛畜。悲嗚相和。箜篌樂器。不鼓自鳴。宮商調和。婦女珠環。相[敲-高+亭]妙響。器物[土*瓦]甖。自然有聲。柔軟和暢。妙法之音。地中伏藏。自然發出。一切眾生。如遭熱渴得清涼水服飲澡浴泰然穌息。舉城眾病。除愈解脫。亦復如是。佛與大眾。便還出城。垂大慈哀。欲為眾生施大擁護。遶城周匝。門門咒願。敷演妙法。除凶致祥。普國疾患。災疫悉除。國界盡安。
光味仙人星宿書乃不定法
No. 397 大方等大集經 (卷20) T13, p0138c
爾時光味與五百弟子。前後圍遶即至佛所。作如是言。汝是誰耶。佛言。是婆羅門。光味復言。姓何等耶。答言。我姓瞿曇。又問。受何戒耶。答言。吾受三戒。又問。修集何行。答言。吾修三空行。又問。出家已來為久近乎。答言。具大智時。又問。汝頗讀誦星宿書不。答言。汝今讀誦得何利益。光味復言。我以此法教諸眾生。受我語者多獻供養。佛言。汝知此書。頗能得過生老死不。光味復問。瞿曇。生老病死云何可斷。佛言。汝若不能斷生老死何用讀誦如是星書。光味復言。瞿曇。汝若不知星宿書者。身上何故有星行處。如我知者。定謂瞿曇通達如是星宿彼岸。
佛言。云何名星宿道。光味答言。謂二十八宿日月隨行。一切眾生日月年歲皆悉繫屬。
瞿曇。一切星宿跡有四分。
/* 東方星宿 */
瞿曇。東方七宿。謂角亢氐房心尾箕。
若人生日。屬角星者。口闊四指額廣亦爾。其身右邊多生黑子。上皆有毛。當知是人多財富貴。廣額似像。聰明多智眷屬熾盛。其項短促。腳兩指長。左有刀創。多有妻子。惡性輕躁。尋命八十。四十年時一受衰苦。長子不壽。心樂法事。衰患在火。瞿曇。屬角星者有如是相。
屬亢星者。心樂法事。受性多巧。聰明富貴。多懷慚愧。怨不能害。樂欲出家。受性柔軟。輕躁确盡無所隱藏。壽六十年。三十五時身遇篤病。遶頸四指。當有瘡[病-丙+槃]。不宜子息。瞿曇。屬亢星者有如是相
屬氐星者。生人受身勇健。臣富豪貴。壽二十五。左有黑子。於父母所悔(丹本云恒)生惡心。敬出家人。於己眷屬不能增長。瞿曇。屬氐星者有如是相
屬房星人受性弊惡。愚騃無智巨富豪貴。右有黑子。壽三十五當被兵死。宜於兄弟。瞿曇。屬房星人有如是相。
屬心星人富貴多財。愚癡風病。壽三十五頭有瘡[病-丙+槃]。有大名聲。毒不能中。妻子不樂。瞿曇。屬心星人有如是相。
屬尾星人具諸相好。雄壯富貴得大自在。兩乳輪相。有大名聲。身諸光明勝於日月。聰明大智無能勝者。貪樂出家能調煩惱。增長眷屬多有慚愧。壽命百年。四十五時。暫一受苦。胸有德相眾生樂見。不宜父母。瞿曇。屬尾星人有如是相
屬箕星人樂喜諍訟。多犯禁戒。受性弊惡人不喜見。貪欲熾盛。壽六十年。貧窮困苦。常樂遊行。牙齒疏小。胸臆确瘦。
瞿曇。屬東方宿有如是相,
/* 南方星宿 */
屬井星人多饒財寶人所恭敬。心樂於法。臍有瘡[病-丙+槃]。壽八十年。慈孝供養父母師長。先父母喪。心無慳吝多有慚愧。衰禍在水。瞿曇。屬井星者有如是相
屬鬼星人慳吝短壽。臍下四指當有黑子。不宜父母。喜樂諍訟。瞿曇。屬鬼星者有如是相。屬柳星者富貴持戒。慕樂法事。壽七十五。增長眷屬。死已生天。腰有赤子。敬受法者人所信伏。瞿曇。屬柳星者有如是相
屬七星者樂為劫賊。盜物為業。姦偽諂曲。薄福短壽。舉動麤獷。愚癡狂駭必被兵死。瞿曇。七星生者有如是相。屬張星者。壽命八十。善於音樂。首髮稀少。衰二十七及三十三。富貴勇健有大名稱。聰明無吝。樂法慚愧。不宜父母及以兄弟。頂(丹本云項)有瘡[病-丙+槃]。過三十五乃有子息。陰有黑子。髀有黃子。瞿曇。屬張星者有如是相
屬翼星人善知算數。慳吝惡性鈍根邪見。右有黑子。壽命三十三。絕無子息。瞿曇。屬翼星者有如是相
屬軫星人巨富豪貴。多饒眷屬奴婢僕使。聰明勇健。樂法愛法。敬受法者。壽命百年。死已生天。
瞿曇。屬南方星者有如是相
/* 西方星宿 */
屬奎星者。其人兩頰當有黑子。持戒樂法。敬受法者。富貴樂施。身有火瘡。壽五十年。瞿曇。屬奎星者有如是相。
屬婁星者壽命短促。貧窮困苦。樂見毀戒。其心慳吝。膝下瘡[病-丙+槃]。壽三十年不宜於兄。瞿曇。屬婁星者有如是相。
屬胃星者不宜父母。多失財寶。田業舍宅。膝有黑子。過二十二得大富貴。不慳樂施。瞿曇。屬胃星者有如是相。
屬昴星者樂於正法。辯口利辭。聰明富貴。多有名稱。護持禁戒。人所敬信。死已生天。膝有青子。壽五十年。瞿曇。屬昴星者有如是相。
屬畢星者人所信伏。惡性喜鬥。於己姊妹生於貪心。富貴多怨。常患胸痛。不宜錢財。左有黑子。壽七十年。瞿曇。屬畢星者有如是相
屬觜星者富貴樂施。慚愧無貪。無有病苦。眾生樂見。死已生天。衰在七十。壽滿八十。瞿曇。屬觜星者有如是相。屬參星者受性弊惡。多造惡業。作守獄卒。貪欲偏多。聰明貧苦。壽六十五。多有黑子。
瞿曇。屬西方星有如是相。
/* 北方星宿 */
屬斗星者受性愚癡。貪不知。貧窮惡性。壽命短促。當病食死。黑色羸瘦。瞿曇。屬斗星者有如是相
屬牛星者性癡貧窮。樂為偷竊。心多嫉妒。壽七十年。無有妻子。瞿曇。屬牛星者有如是相。屬女星者持戒樂施。其人足下多有黑子。增長眷屬。壽八十年。有大名聲。無有病痛。宜於父母及以兄弟。瞿曇。屬女星者有如是相。屬虛星者福德富貴。眷屬愛樂。慳吝不施。壽六十五。其人足下當有黑子。瞿曇。屬虛星者有如是相
屬危星者身無病苦。聰明持戒。通達世事。富貴多財。壽八十年。宜諸眷屬。瞿曇。屬危星者有如是相
屬室星者受性弊惡。多犯禁戒。為人富貴。壽命百年。死墮惡道。不宜父母及以兄弟。瞿曇。屬室生者有如是相。
屬壁星者雄猛多力。尊榮富貴。有大名稱。眷屬增長。不宜父母。壽命千年。名聞無量。樂法出家。敬受法者。聰明多智。善解世事。
瞿曇。屬北方星有如是相。若有通達如是相者。到於彼岸得大智慧。
佛言。眾生闇行。著於顛倒煩惱繫縛。隨逐如是星宿書籍。仙人星宿雖好。亦復生於牛馬狗豬。亦有同屬一星生者。而有貧賤富貴參差。是故我知是不定法。仙人汝雖得禪。我是一切大智之人。何故不問解脫因緣乃問是事。光味又言。汝今現身如世無異。而尊其事與仙無別。我今真實不知汝是天耶仙耶。龍耶鬼耶。聲如梵音色如古仙。我從昔來未曾見聞如是色相如是事業。是故今問。汝為是誰繫屬於誰。姓氏何等。宣說何事。唯願廣說我當聽受。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有學習著相書 是人不能知此彼
若有煩惱所縛者 不得解脫常受苦
我今具足六神通 是故名大婆羅門
六波羅蜜是我性 以六和敬調諸根
我以受持三種戒 行空無相三脫門
我往初發菩提心 爾時得名大出家
我都不覺一法相 是故不說星宿書
法無眾生無壽命 是故演說無我淨
已度三受三行岸 斷諸根故無有相
我已真實知諸法 是故獲得大寂靜
若無罣礙如虛空 雖行菩提不學法
修集禁戒大忍辱 即得無想大智慧
若不覺業求果報 如法不轉得菩提
心不貪著一切陰 亦復不觀於此彼
又不覺知菩提道 是能速得菩提道
無有相貌無想念 於一切法無覺觀
亦不貪著於諸法 即能獲得一切覺
若有修集淨梵行 是人得名婆羅門
觀察諸法如虛空 是人即得名大覺
爾時光味與五百弟子。前後圍遶即至佛所。作如是言。汝是誰耶。佛言。是婆羅門。光味復言。姓何等耶。答言。我姓瞿曇。又問。受何戒耶。答言。吾受三戒。又問。修集何行。答言。吾修三空行。又問。出家已來為久近乎。答言。具大智時。又問。汝頗讀誦星宿書不。答言。汝今讀誦得何利益。光味復言。我以此法教諸眾生。受我語者多獻供養。佛言。汝知此書。頗能得過生老死不。光味復問。瞿曇。生老病死云何可斷。佛言。汝若不能斷生老死何用讀誦如是星書。光味復言。瞿曇。汝若不知星宿書者。身上何故有星行處。如我知者。定謂瞿曇通達如是星宿彼岸。
佛言。云何名星宿道。光味答言。謂二十八宿日月隨行。一切眾生日月年歲皆悉繫屬。
瞿曇。一切星宿跡有四分。
/* 東方星宿 */
瞿曇。東方七宿。謂角亢氐房心尾箕。
若人生日。屬角星者。口闊四指額廣亦爾。其身右邊多生黑子。上皆有毛。當知是人多財富貴。廣額似像。聰明多智眷屬熾盛。其項短促。腳兩指長。左有刀創。多有妻子。惡性輕躁。尋命八十。四十年時一受衰苦。長子不壽。心樂法事。衰患在火。瞿曇。屬角星者有如是相。
屬亢星者。心樂法事。受性多巧。聰明富貴。多懷慚愧。怨不能害。樂欲出家。受性柔軟。輕躁确盡無所隱藏。壽六十年。三十五時身遇篤病。遶頸四指。當有瘡[病-丙+槃]。不宜子息。瞿曇。屬亢星者有如是相
屬氐星者。生人受身勇健。臣富豪貴。壽二十五。左有黑子。於父母所悔(丹本云恒)生惡心。敬出家人。於己眷屬不能增長。瞿曇。屬氐星者有如是相
屬房星人受性弊惡。愚騃無智巨富豪貴。右有黑子。壽三十五當被兵死。宜於兄弟。瞿曇。屬房星人有如是相。
屬心星人富貴多財。愚癡風病。壽三十五頭有瘡[病-丙+槃]。有大名聲。毒不能中。妻子不樂。瞿曇。屬心星人有如是相。
屬尾星人具諸相好。雄壯富貴得大自在。兩乳輪相。有大名聲。身諸光明勝於日月。聰明大智無能勝者。貪樂出家能調煩惱。增長眷屬多有慚愧。壽命百年。四十五時。暫一受苦。胸有德相眾生樂見。不宜父母。瞿曇。屬尾星人有如是相
屬箕星人樂喜諍訟。多犯禁戒。受性弊惡人不喜見。貪欲熾盛。壽六十年。貧窮困苦。常樂遊行。牙齒疏小。胸臆确瘦。
瞿曇。屬東方宿有如是相,
/* 南方星宿 */
屬井星人多饒財寶人所恭敬。心樂於法。臍有瘡[病-丙+槃]。壽八十年。慈孝供養父母師長。先父母喪。心無慳吝多有慚愧。衰禍在水。瞿曇。屬井星者有如是相
屬鬼星人慳吝短壽。臍下四指當有黑子。不宜父母。喜樂諍訟。瞿曇。屬鬼星者有如是相。屬柳星者富貴持戒。慕樂法事。壽七十五。增長眷屬。死已生天。腰有赤子。敬受法者人所信伏。瞿曇。屬柳星者有如是相
屬七星者樂為劫賊。盜物為業。姦偽諂曲。薄福短壽。舉動麤獷。愚癡狂駭必被兵死。瞿曇。七星生者有如是相。屬張星者。壽命八十。善於音樂。首髮稀少。衰二十七及三十三。富貴勇健有大名稱。聰明無吝。樂法慚愧。不宜父母及以兄弟。頂(丹本云項)有瘡[病-丙+槃]。過三十五乃有子息。陰有黑子。髀有黃子。瞿曇。屬張星者有如是相
屬翼星人善知算數。慳吝惡性鈍根邪見。右有黑子。壽命三十三。絕無子息。瞿曇。屬翼星者有如是相
屬軫星人巨富豪貴。多饒眷屬奴婢僕使。聰明勇健。樂法愛法。敬受法者。壽命百年。死已生天。
瞿曇。屬南方星者有如是相
/* 西方星宿 */
屬奎星者。其人兩頰當有黑子。持戒樂法。敬受法者。富貴樂施。身有火瘡。壽五十年。瞿曇。屬奎星者有如是相。
屬婁星者壽命短促。貧窮困苦。樂見毀戒。其心慳吝。膝下瘡[病-丙+槃]。壽三十年不宜於兄。瞿曇。屬婁星者有如是相。
屬胃星者不宜父母。多失財寶。田業舍宅。膝有黑子。過二十二得大富貴。不慳樂施。瞿曇。屬胃星者有如是相。
屬昴星者樂於正法。辯口利辭。聰明富貴。多有名稱。護持禁戒。人所敬信。死已生天。膝有青子。壽五十年。瞿曇。屬昴星者有如是相。
屬畢星者人所信伏。惡性喜鬥。於己姊妹生於貪心。富貴多怨。常患胸痛。不宜錢財。左有黑子。壽七十年。瞿曇。屬畢星者有如是相
屬觜星者富貴樂施。慚愧無貪。無有病苦。眾生樂見。死已生天。衰在七十。壽滿八十。瞿曇。屬觜星者有如是相。屬參星者受性弊惡。多造惡業。作守獄卒。貪欲偏多。聰明貧苦。壽六十五。多有黑子。
瞿曇。屬西方星有如是相。
/* 北方星宿 */
屬斗星者受性愚癡。貪不知。貧窮惡性。壽命短促。當病食死。黑色羸瘦。瞿曇。屬斗星者有如是相
屬牛星者性癡貧窮。樂為偷竊。心多嫉妒。壽七十年。無有妻子。瞿曇。屬牛星者有如是相。屬女星者持戒樂施。其人足下多有黑子。增長眷屬。壽八十年。有大名聲。無有病痛。宜於父母及以兄弟。瞿曇。屬女星者有如是相。屬虛星者福德富貴。眷屬愛樂。慳吝不施。壽六十五。其人足下當有黑子。瞿曇。屬虛星者有如是相
屬危星者身無病苦。聰明持戒。通達世事。富貴多財。壽八十年。宜諸眷屬。瞿曇。屬危星者有如是相
屬室星者受性弊惡。多犯禁戒。為人富貴。壽命百年。死墮惡道。不宜父母及以兄弟。瞿曇。屬室生者有如是相。
屬壁星者雄猛多力。尊榮富貴。有大名稱。眷屬增長。不宜父母。壽命千年。名聞無量。樂法出家。敬受法者。聰明多智。善解世事。
瞿曇。屬北方星有如是相。若有通達如是相者。到於彼岸得大智慧。
佛言。眾生闇行。著於顛倒煩惱繫縛。隨逐如是星宿書籍。仙人星宿雖好。亦復生於牛馬狗豬。亦有同屬一星生者。而有貧賤富貴參差。是故我知是不定法。仙人汝雖得禪。我是一切大智之人。何故不問解脫因緣乃問是事。光味又言。汝今現身如世無異。而尊其事與仙無別。我今真實不知汝是天耶仙耶。龍耶鬼耶。聲如梵音色如古仙。我從昔來未曾見聞如是色相如是事業。是故今問。汝為是誰繫屬於誰。姓氏何等。宣說何事。唯願廣說我當聽受。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有學習著相書 是人不能知此彼
若有煩惱所縛者 不得解脫常受苦
我今具足六神通 是故名大婆羅門
六波羅蜜是我性 以六和敬調諸根
我以受持三種戒 行空無相三脫門
我往初發菩提心 爾時得名大出家
我都不覺一法相 是故不說星宿書
法無眾生無壽命 是故演說無我淨
已度三受三行岸 斷諸根故無有相
我已真實知諸法 是故獲得大寂靜
若無罣礙如虛空 雖行菩提不學法
修集禁戒大忍辱 即得無想大智慧
若不覺業求果報 如法不轉得菩提
心不貪著一切陰 亦復不觀於此彼
又不覺知菩提道 是能速得菩提道
無有相貌無想念 於一切法無覺觀
亦不貪著於諸法 即能獲得一切覺
若有修集淨梵行 是人得名婆羅門
觀察諸法如虛空 是人即得名大覺
三界眾生壽命
No. 24 起世經 (卷7) T01, p0344b
諸比丘。閻浮提人。壽命百年。中有夭逝。瞿陀尼人。壽命二百。亦有夭逝。弗婆提人。壽命三百。亦有中夭。鬱單越人。定壽千年。無有夭殤。閻魔羅世諸眾生等。壽七萬二千歲亦有中夭。諸龍及金翅鳥等。壽命一劫。亦有中夭。諸阿修羅。壽命千歲。同三十三天。然亦中夭。四天王天壽五百歲。亦有中夭。三十三天。壽一千歲。夜摩諸天。壽二千歲。兜率陀天。壽四千歲。化樂諸天。壽八千歲。他化自在天。壽萬六千歲。魔身天。壽三萬二千歲。梵身天。壽命一劫。光憶念天。壽命二劫。遍淨諸天。壽命四劫。廣果諸天。壽命八劫。無想諸天。壽十六劫。不麤諸天。壽命千劫。無惱諸天。壽二千劫。善見諸天。壽三千劫。善現諸天。壽四千劫。色究竟天。壽五千劫。虛空處天。壽十千劫。識處天壽二萬一千劫。無所有處天。壽四萬二千劫。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四千劫。此等諸天。皆有中夭。
諸比丘。閻浮提人。壽命百年。中有夭逝。瞿陀尼人。壽命二百。亦有夭逝。弗婆提人。壽命三百。亦有中夭。鬱單越人。定壽千年。無有夭殤。閻魔羅世諸眾生等。壽七萬二千歲亦有中夭。諸龍及金翅鳥等。壽命一劫。亦有中夭。諸阿修羅。壽命千歲。同三十三天。然亦中夭。四天王天壽五百歲。亦有中夭。三十三天。壽一千歲。夜摩諸天。壽二千歲。兜率陀天。壽四千歲。化樂諸天。壽八千歲。他化自在天。壽萬六千歲。魔身天。壽三萬二千歲。梵身天。壽命一劫。光憶念天。壽命二劫。遍淨諸天。壽命四劫。廣果諸天。壽命八劫。無想諸天。壽十六劫。不麤諸天。壽命千劫。無惱諸天。壽二千劫。善見諸天。壽三千劫。善現諸天。壽四千劫。色究竟天。壽五千劫。虛空處天。壽十千劫。識處天壽二萬一千劫。無所有處天。壽四萬二千劫。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四千劫。此等諸天。皆有中夭。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正見」的重要性
所謂正見,譬如旅人在沙漠中迷路,卻忽然遙見遠方出現金字塔頂,依於所見遵循而行,最終果然到達目的。
如此能到達目的之方式,於佛法解脫修行,乃至破無明修行,稱為「正見」!
正見,是「如實知」,而不是似有所知,卻在執行時脫離所見方向。如同上述旅人若所見是「海市蜃樓」,必然無法達到金字塔。但若能達到,則之前所見為真。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在達達到目的之前,能判斷當下所見是正見(如實知」呢?......以世俗人的智慧來說,的確很難判斷,但還是有可依循的蹤跡可因循。即所謂的「西方邏輯學」或「東方因明學」。若自我知識不足,應尋善知識而學習。若當事人已確實了知佛所開示「四依四不依」,也能遵循,則是極善原則!
所謂正見,如同下列譬喻。
甲對同行的乙說:前方地上有污水坑,看到没?
乙回答說:已看到了!
甲又說:走過時能否避開呢?
乙回答:「能夠避過」。而就在乙前腳說能避過,後腳卻踏入了污水坑......
相信無論是否世俗輪迴眾生,或有從事解脫修行的人,猜測應該加減都有上述的經驗,也就是所謂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現象。
這種「意識上,明明了知」,而在執行時卻又犯錯的現象,就是「未如實知」或「不具正見」!
本主題要轉發文章中的「优波毱多尊者」,也同時是禪宗西方四祖,他所度化的眾生,每度一位證阿羅漢果,就在六丈屋中投入一籌,而數目是擠滿該屋,難以盡數!是佛在世時就授記於佛入滅百年後將出世的一大善知識!
而那些被度化的眾生,也因為「具正見(如實知)」才能從此善知識的教導中,得到實益!
若不具正見(如實知),就如現今不少學佛法者,行為等同大部份世俗輪迴眾生,而把佛法與自己日常所行分成二回事,知識是一回事,行為又是另一回事。這類的人,我只能說「已種下未來世與佛法有關的善因」,但在未來某世能出家「真正篤行」斷惑行為之前......,我不知他還要承受,將經過的多少大劫的輪迴轉世之痛苦,之後,才能真正的去執行佛法!
我一直有一個正見:
凡是遲早要完成的事,早完成它比晚完成的利益更大!
若有緣見聞者,您也與我有同樣見解,那麼,何不發
誓此世,就「認真篤行」解脫輪迴乃至破無明的行為
呢?
無論您是以禪修為主,或是各宗修行法為主,都是適
合的方式。而末法時代,最適合眾生根器的淨土宗念
佛法,則是可參考的善法!
------
要轉發文,就給連結吧!
⦁ 優波毱多尊者度眾的方便法
⦁ 優波毱多尊者的前世因緣
如此能到達目的之方式,於佛法解脫修行,乃至破無明修行,稱為「正見」!
正見,是「如實知」,而不是似有所知,卻在執行時脫離所見方向。如同上述旅人若所見是「海市蜃樓」,必然無法達到金字塔。但若能達到,則之前所見為真。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在達達到目的之前,能判斷當下所見是正見(如實知」呢?......以世俗人的智慧來說,的確很難判斷,但還是有可依循的蹤跡可因循。即所謂的「西方邏輯學」或「東方因明學」。若自我知識不足,應尋善知識而學習。若當事人已確實了知佛所開示「四依四不依」,也能遵循,則是極善原則!
所謂正見,如同下列譬喻。
甲對同行的乙說:前方地上有污水坑,看到没?
乙回答說:已看到了!
甲又說:走過時能否避開呢?
乙回答:「能夠避過」。而就在乙前腳說能避過,後腳卻踏入了污水坑......
相信無論是否世俗輪迴眾生,或有從事解脫修行的人,猜測應該加減都有上述的經驗,也就是所謂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現象。
這種「意識上,明明了知」,而在執行時卻又犯錯的現象,就是「未如實知」或「不具正見」!
本主題要轉發文章中的「优波毱多尊者」,也同時是禪宗西方四祖,他所度化的眾生,每度一位證阿羅漢果,就在六丈屋中投入一籌,而數目是擠滿該屋,難以盡數!是佛在世時就授記於佛入滅百年後將出世的一大善知識!
而那些被度化的眾生,也因為「具正見(如實知)」才能從此善知識的教導中,得到實益!
若不具正見(如實知),就如現今不少學佛法者,行為等同大部份世俗輪迴眾生,而把佛法與自己日常所行分成二回事,知識是一回事,行為又是另一回事。這類的人,我只能說「已種下未來世與佛法有關的善因」,但在未來某世能出家「真正篤行」斷惑行為之前......,我不知他還要承受,將經過的多少大劫的輪迴轉世之痛苦,之後,才能真正的去執行佛法!
我一直有一個正見:
凡是遲早要完成的事,早完成它比晚完成的利益更大!
若有緣見聞者,您也與我有同樣見解,那麼,何不發
誓此世,就「認真篤行」解脫輪迴乃至破無明的行為
呢?
無論您是以禪修為主,或是各宗修行法為主,都是適
合的方式。而末法時代,最適合眾生根器的淨土宗念
佛法,則是可參考的善法!
------
要轉發文,就給連結吧!
⦁ 優波毱多尊者度眾的方便法
⦁ 優波毱多尊者的前世因緣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生與無生
>有師兄給我解說無生 一切法無生的含義嗎
復:
無生,就是沒有產生。目前六根所觸六塵,皆是「妄」!
在妄中是很難理解「無生」的真正意義,因為妄就是「生滅」。
學佛法,須依佛的角度看事,而佛所見則是一切無生,眾生所見則有生滅。這如同十方宇宙都是水,本來無生,但「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原生異常)於是水起了波浪,產生了「自覺有我」現象。
於是這些自覺有我的眾生,就看到了組成「自覺有我」的妄為生滅現象,而以為一切都有緣起,都必須因緣和合。孰不知,眾生知識不足,不能超越三界,不了知所知只是三界內的現象,而不知本體無生滅。
十方水再怎麼鼓動,變成各類相狀(如黃金鑄成金碗、金筷、金湯匙等),都離不開是由水所組成,所有的相的本質,都是無生!!
於是佛於《楞嚴經》中開示妄的產生原因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為眾生就是妄所演化,眾生就是妄,妄就是眾生,在妄中當然就有生滅,這叫「因迷自有」!
所以,只要眾生開佛知見、悟佛知見,真正開悟後(如實知)就不再有五種不正確的見解(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見禁取見),稱為具正見。依此正見修行,就能逐漸斷除「輪迴習氣」,及「對所有生滅現象之無知(又名:理障、智障、所知障)」。
--------------------------------------------------------------
三日後,再次依相似對談而發出的說明文章
--------------------------------------------------------------
>這個經文是徹底斷除二邊見 這個徹底性我理解 但不解的是
>本來無生,無相,無名,乃至無先,這個本來以現實事物觀
>比如手機,為何它的本來是無,從來是無?
復:
您這問題也是幾千年來各佛法流派的爭議重點!!這類的「無生觀點」,以世俗的知識很難信入,要有多世界劫修習佛法,才能一聞就信入!無論這個「信」是有理而信,或只是無理的,「就是高興了才信」!重點是要接受這個義理!
當然,智者也可從「有脈絡的道理」去尋出可信之處。其實,我在6樓的文章中已說明了「無生與生」之關係了,只是樓主應該還沒看懂它的內容!
......這樣簡單的理解吧!
所有佛菩薩、眾生都是軟件,眾生軟件依於「電力支持的程序」在固定作業!
而佛菩薩是已變相的駭客軟件,而且已能在「電力支持的作業系統」中任意駭入任何程序中。
而佛菩薩、眾生的軟件之所以能存在的原因,都依於「電力存在」。一旦某秒電力消失了,這個十方法界超級電腦,就永不能作業!
這個電力在眾生而言,譬喻為「業力」,在佛菩薩而言譬喻為「願力」。所以,眾生有「妄、業、識」,而佛菩薩有「真、願、智」。
眾生不了知「妄的生滅」, 不了知自己的「執著」就是妄本身。眾生就是妄,妄就是眾生。
此所以《楞嚴經》開示什麼是妄,它出現的原因是什麼?而佛的開示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為,眾生當下就是妄的化身,迷了自己的本源,當就就稱為眾生。若不迷於本源之妄作用,則轉名(不轉其實)的稱為佛!
其實,不必去管「本來」到底是什麼,就算要去理解,而它卻是「無生」,又要如何去對一個没產生的「人時地事物」了解呢?
真正的重點是,對現實生滅的一切現象,而獲得自在!
這個時候,佛所開示的「毒箭喻」就有效了!以人類的壽命,盡形壽去研究「本來」的真理,時間真的不夠,如同中了毒箭時,不治毒卻反而去研究是誰射的?用什麼方法射的?這射箭者是出於什麼用心才對我發射的呢?......真等這個「中毒人」想比較明白時,他就己死了!
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没有累劫接觸佛法,是不會了知佛法的存在,如同全世界有70多億人,又有多少人真接觸佛法?接觸者又有多少人願意繼續學佛法呢?學了佛法的人,又有多少人已具足正見呢?而這些已具正見者,又有多少人「正真起精進心、行」而去出家,或未出家卻自許是「勝義僧」,以自己短短壽命,致力在解脫輪迴或破無明的修行之上呢?
這還不包括已修行的人,是否有成就的議題!
所以,我自2010年來就已下了決定要在「命終往生阿彌陀佛淨土」,這如同要去很難到達之目地,若中途有不錯的亭台,稍作休息又能準備資糧,是再好不過了!阿彌陀佛淨土就是這麼一個善處!
復:
無生,就是沒有產生。目前六根所觸六塵,皆是「妄」!
在妄中是很難理解「無生」的真正意義,因為妄就是「生滅」。
學佛法,須依佛的角度看事,而佛所見則是一切無生,眾生所見則有生滅。這如同十方宇宙都是水,本來無生,但「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原生異常)於是水起了波浪,產生了「自覺有我」現象。
於是這些自覺有我的眾生,就看到了組成「自覺有我」的妄為生滅現象,而以為一切都有緣起,都必須因緣和合。孰不知,眾生知識不足,不能超越三界,不了知所知只是三界內的現象,而不知本體無生滅。
十方水再怎麼鼓動,變成各類相狀(如黃金鑄成金碗、金筷、金湯匙等),都離不開是由水所組成,所有的相的本質,都是無生!!
於是佛於《楞嚴經》中開示妄的產生原因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為眾生就是妄所演化,眾生就是妄,妄就是眾生,在妄中當然就有生滅,這叫「因迷自有」!
所以,只要眾生開佛知見、悟佛知見,真正開悟後(如實知)就不再有五種不正確的見解(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見禁取見),稱為具正見。依此正見修行,就能逐漸斷除「輪迴習氣」,及「對所有生滅現象之無知(又名:理障、智障、所知障)」。
--------------------------------------------------------------
三日後,再次依相似對談而發出的說明文章
--------------------------------------------------------------
>這個經文是徹底斷除二邊見 這個徹底性我理解 但不解的是
>本來無生,無相,無名,乃至無先,這個本來以現實事物觀
>比如手機,為何它的本來是無,從來是無?
復:
您這問題也是幾千年來各佛法流派的爭議重點!!這類的「無生觀點」,以世俗的知識很難信入,要有多世界劫修習佛法,才能一聞就信入!無論這個「信」是有理而信,或只是無理的,「就是高興了才信」!重點是要接受這個義理!
當然,智者也可從「有脈絡的道理」去尋出可信之處。其實,我在6樓的文章中已說明了「無生與生」之關係了,只是樓主應該還沒看懂它的內容!
......這樣簡單的理解吧!
所有佛菩薩、眾生都是軟件,眾生軟件依於「電力支持的程序」在固定作業!
而佛菩薩是已變相的駭客軟件,而且已能在「電力支持的作業系統」中任意駭入任何程序中。
而佛菩薩、眾生的軟件之所以能存在的原因,都依於「電力存在」。一旦某秒電力消失了,這個十方法界超級電腦,就永不能作業!
這個電力在眾生而言,譬喻為「業力」,在佛菩薩而言譬喻為「願力」。所以,眾生有「妄、業、識」,而佛菩薩有「真、願、智」。
眾生不了知「妄的生滅」, 不了知自己的「執著」就是妄本身。眾生就是妄,妄就是眾生。
此所以《楞嚴經》開示什麼是妄,它出現的原因是什麼?而佛的開示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為,眾生當下就是妄的化身,迷了自己的本源,當就就稱為眾生。若不迷於本源之妄作用,則轉名(不轉其實)的稱為佛!
其實,不必去管「本來」到底是什麼,就算要去理解,而它卻是「無生」,又要如何去對一個没產生的「人時地事物」了解呢?
真正的重點是,對現實生滅的一切現象,而獲得自在!
這個時候,佛所開示的「毒箭喻」就有效了!以人類的壽命,盡形壽去研究「本來」的真理,時間真的不夠,如同中了毒箭時,不治毒卻反而去研究是誰射的?用什麼方法射的?這射箭者是出於什麼用心才對我發射的呢?......真等這個「中毒人」想比較明白時,他就己死了!
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没有累劫接觸佛法,是不會了知佛法的存在,如同全世界有70多億人,又有多少人真接觸佛法?接觸者又有多少人願意繼續學佛法呢?學了佛法的人,又有多少人已具足正見呢?而這些已具正見者,又有多少人「正真起精進心、行」而去出家,或未出家卻自許是「勝義僧」,以自己短短壽命,致力在解脫輪迴或破無明的修行之上呢?
這還不包括已修行的人,是否有成就的議題!
所以,我自2010年來就已下了決定要在「命終往生阿彌陀佛淨土」,這如同要去很難到達之目地,若中途有不錯的亭台,稍作休息又能準備資糧,是再好不過了!阿彌陀佛淨土就是這麼一個善處!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佛智與妄識
無生,就是沒有產生。目前六根所觸六塵,皆是「妄」!
在妄中是很難理解「無生」的真正意義,因為妄就是「生滅」。
學佛法,須依佛的角度看事,而佛所見則是一切無生,眾生所見則有生滅。這如同十方宇宙都是水,本來無生,但「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原生異常)於是水起了波浪,產生了「自覺有我」現象。
於是這些自覺有我的眾生,就看到了組成「自覺有我」的妄為生滅現象,而以為一切都有緣起,都必須因緣和合。孰不知,眾生知識不足,不能超越三界,不了知所知只是三界內的現象,而不知本體無生滅。
十方水再怎麼鼓動,變成各類相狀(如黃金鑄成金碗、金筷、金湯匙等),都離不開是由水所組成,所有相的本質,都是無生!!
於是佛於《楞嚴經》中開示妄的產生原因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為眾生就是妄所演化,眾生就是妄,妄就是眾生,在妄中當然就有生滅,這叫「因迷自有」!
所以,只要眾生開佛知見、悟佛知見,真正開悟後(如實知)就不再有五種不正確的見解(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見禁取見),稱為具正見。依此正見修行,就能逐漸斷除「輪迴習氣」,及「對所有生滅現象之無知(又名:理障、智障、所知障)」。
在妄中是很難理解「無生」的真正意義,因為妄就是「生滅」。
學佛法,須依佛的角度看事,而佛所見則是一切無生,眾生所見則有生滅。這如同十方宇宙都是水,本來無生,但「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原生異常)於是水起了波浪,產生了「自覺有我」現象。
於是這些自覺有我的眾生,就看到了組成「自覺有我」的妄為生滅現象,而以為一切都有緣起,都必須因緣和合。孰不知,眾生知識不足,不能超越三界,不了知所知只是三界內的現象,而不知本體無生滅。
十方水再怎麼鼓動,變成各類相狀(如黃金鑄成金碗、金筷、金湯匙等),都離不開是由水所組成,所有相的本質,都是無生!!
於是佛於《楞嚴經》中開示妄的產生原因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為眾生就是妄所演化,眾生就是妄,妄就是眾生,在妄中當然就有生滅,這叫「因迷自有」!
所以,只要眾生開佛知見、悟佛知見,真正開悟後(如實知)就不再有五種不正確的見解(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見禁取見),稱為具正見。依此正見修行,就能逐漸斷除「輪迴習氣」,及「對所有生滅現象之無知(又名:理障、智障、所知障)」。
佛法體系之簡扼說明
>昨晚偶然感到疑惑。先問自己生死距離有多遠,後來覺得
>生死應該和無明有關係。那麼無明斷了生死亦斷,我就想
>如何斷唸唸的貪嗔痴,顛倒妄想。不受生死輪迴。
復:
生死只在呼吸間!
佛也曾就生死問題而問眾弟子,最後佛肯定了某弟子的回
答是在「呼吸間」!這指,一氣不來即死!
這裡略微說明整個佛法體系!
不同佛所傳佛法不是都完全一樣的。例如有的世界是硫基
生命,地球這類碳基生命肉體痛苦之類的解脫佛法,對他
們來說就沒多大意義,對天人也少說苦,因為他們的苦少
,反而會偏向於開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或菩薩乘
的一實相印:「無生」。
妄,是所有生滅的源始。它的發生要看《楞嚴經》開示,
可用以下關鍵字搜查: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妄,是生滅現象。生滅有二大類:
◇第一類稱為「變易生死」
這是六地菩薩及以上菩薩的生死,通稱為界外生死。
◇第二類是「分段生死」
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三界輪迴現象。
妄,經過演化後,產生了三種相續(查《楞嚴經》關鍵
字「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即:
⦁ 世界相續(十方宇宙)
⦁ 眾生相續(十方眾生)
⦁ 業果相續(輪迴果報)
妄的演化,到達一定程度,使得「妄覺」產生了「自覺
有我」時,此狀況就稱為「輪迴眾生」。這是第八識產
生轉識的現象,於是轉成了意識。
這個產生轉識的結果,也就是這個「自覺有我」的眾生
,就對這個轉識所依的「業習種子」有了「印記效應」
,以這效應產生了不斷輪迴三界的現象。
這是說,第八識是十方宇宙眾生共用的,如整個硬盤,
但某一個軟件(眾生)卻只執持某一刻印(印記)區
間的資料,以為可執行程序(自覺有我),於是,就
落入這個「執取固定印記」的不斷輪迴現象!
每次軟件被啟動時,系統(第八識)都會找到該被啟
動軟件所刻印、銘記的標誌,而從硬盤中找到符合位
置,搬運該處資料至緩存中,然後把執行權交給這個
被啟動的軟件(自覺有我的習氣、行蘊)去執行後續
的動作。
這後續動作就是所謂的「意識」!而整個過程則稱為
第八識之轉識行為。
開始「自覺有我」的各類行為時,某些眾生就會反省
(如軟件的反駭客偵查),而有「我在輪迴」的迷惑!
而三界輪迴現象,就是來自上述「三種相續」的綜合
結果。
>生死應該和無明有關係
復:
是的,絕對有關係。妄,就是無明的異名。
>那麼無明斷了生死亦斷
復:
這裡有比較多的岐途須解剖!
如我所說,生死有二大類,無明產生的惑業,可分為
三大類,把它理解成禪宗黃龍禪師的三大關也可以。
那就是:
⦁ 見道位
破除「分別我執、分別法執」,此二也就是所謂的
「見惑」。這是斷除下三結的迷惑,所證到的境界
,又稱為「真正具正見」!
只有真正已斷「疑結」者,才能真正的「如實知」
三界內的生滅現象。
但若所悟的是菩薩乘一實相印(無生),這則是對
整個生滅來源(妄)的「如實知」,不惟只拘於三
界生滅現象。
⦁ 無學位
破除「俱生我執(又名人我執、三毒習氣、分段生
死)」所證境界。二乘根器稱為阿羅漢,或聲聞,
或緣覺。菩薩乘根器則稱為「大阿羅漢」,或六地
菩薩或七地菩薩,證哪一地境界,依人根器而定。
這如《金剛經》之開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破無明的佛地位
破除「俱生法執(又名無明、法我執、變易生死)」
所證境界。說有境界,實無境界,因為本來無生之故
。佛所破的只是無明的現象,而有所得證卻是無明中
才有的行為。既然破了無明,當然就超脫了有所得、
有所證的現象。
---
額外要補充說明的是菩薩八地也是一個門檻,若佛不對八地菩薩啟智門,則八地菩薩將入究竟涅槃,而不度化眾生,這與阿羅漢命終入無餘依涅槃是同樣意思。點閱見「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之開示。
>生死應該和無明有關係。那麼無明斷了生死亦斷,我就想
>如何斷唸唸的貪嗔痴,顛倒妄想。不受生死輪迴。
復:
生死只在呼吸間!
佛也曾就生死問題而問眾弟子,最後佛肯定了某弟子的回
答是在「呼吸間」!這指,一氣不來即死!
這裡略微說明整個佛法體系!
不同佛所傳佛法不是都完全一樣的。例如有的世界是硫基
生命,地球這類碳基生命肉體痛苦之類的解脫佛法,對他
們來說就沒多大意義,對天人也少說苦,因為他們的苦少
,反而會偏向於開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或菩薩乘
的一實相印:「無生」。
妄,是所有生滅的源始。它的發生要看《楞嚴經》開示,
可用以下關鍵字搜查: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妄,是生滅現象。生滅有二大類:
◇第一類稱為「變易生死」
這是六地菩薩及以上菩薩的生死,通稱為界外生死。
◇第二類是「分段生死」
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三界輪迴現象。
妄,經過演化後,產生了三種相續(查《楞嚴經》關鍵
字「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即:
⦁ 世界相續(十方宇宙)
⦁ 眾生相續(十方眾生)
⦁ 業果相續(輪迴果報)
妄的演化,到達一定程度,使得「妄覺」產生了「自覺
有我」時,此狀況就稱為「輪迴眾生」。這是第八識產
生轉識的現象,於是轉成了意識。
這個產生轉識的結果,也就是這個「自覺有我」的眾生
,就對這個轉識所依的「業習種子」有了「印記效應」
,以這效應產生了不斷輪迴三界的現象。
這是說,第八識是十方宇宙眾生共用的,如整個硬盤,
但某一個軟件(眾生)卻只執持某一刻印(印記)區
間的資料,以為可執行程序(自覺有我),於是,就
落入這個「執取固定印記」的不斷輪迴現象!
每次軟件被啟動時,系統(第八識)都會找到該被啟
動軟件所刻印、銘記的標誌,而從硬盤中找到符合位
置,搬運該處資料至緩存中,然後把執行權交給這個
被啟動的軟件(自覺有我的習氣、行蘊)去執行後續
的動作。
這後續動作就是所謂的「意識」!而整個過程則稱為
第八識之轉識行為。
開始「自覺有我」的各類行為時,某些眾生就會反省
(如軟件的反駭客偵查),而有「我在輪迴」的迷惑!
而三界輪迴現象,就是來自上述「三種相續」的綜合
結果。
>生死應該和無明有關係
復:
是的,絕對有關係。妄,就是無明的異名。
>那麼無明斷了生死亦斷
復:
這裡有比較多的岐途須解剖!
如我所說,生死有二大類,無明產生的惑業,可分為
三大類,把它理解成禪宗黃龍禪師的三大關也可以。
那就是:
⦁ 見道位
破除「分別我執、分別法執」,此二也就是所謂的
「見惑」。這是斷除下三結的迷惑,所證到的境界
,又稱為「真正具正見」!
只有真正已斷「疑結」者,才能真正的「如實知」
三界內的生滅現象。
但若所悟的是菩薩乘一實相印(無生),這則是對
整個生滅來源(妄)的「如實知」,不惟只拘於三
界生滅現象。
⦁ 無學位
破除「俱生我執(又名人我執、三毒習氣、分段生
死)」所證境界。二乘根器稱為阿羅漢,或聲聞,
或緣覺。菩薩乘根器則稱為「大阿羅漢」,或六地
菩薩或七地菩薩,證哪一地境界,依人根器而定。
這如《金剛經》之開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破無明的佛地位
破除「俱生法執(又名無明、法我執、變易生死)」
所證境界。說有境界,實無境界,因為本來無生之故
。佛所破的只是無明的現象,而有所得證卻是無明中
才有的行為。既然破了無明,當然就超脫了有所得、
有所證的現象。
---
額外要補充說明的是菩薩八地也是一個門檻,若佛不對八地菩薩啟智門,則八地菩薩將入究竟涅槃,而不度化眾生,這與阿羅漢命終入無餘依涅槃是同樣意思。點閱見「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之開示。
如實知,速能解脫!
>沒有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當下覺悟當下即是淨土。
>錯就錯在人們去分辨它的對錯,而產生痛苦,誰覺悟到了嗎?
論:
問題不在「分辨對錯」,佛能分不清楚什麼是可食物,什麼
是屎糞嗎?當然能分辨。
問題出在「執著」上!也就是「未如實知」之上。
如實知,不是世俗一般了知,而是「真實了知」,是已深透
到斷疑結的正見之上!
我常常舉以下譬喻來說明「如實知」之意義,過去如此,今
日亦如此,可期的未來也將如此!
前方地上有污水坑,甲看到而於走過時,確實閃避過而没掉
入。
甲對乙說:「前方地上有污水坑,看到了嗎?」
乙回答說:「看到了」
甲又說:「走過時能避開嗎?」
乙回答說:「當然可以」。
但,就在乙前腳說可以,後腳就踏入了污水坑中......
乙的了知不是如實知,甲的了知才是「如實知」。如實知不
是世俗的了知,而是已能深透到於身、口上實現所知,而是
心中已真正斷除疑結的知,這才是如實知。
眾生對佛法的學習,較好的就是乙的這類狀況,較差的,會
連污水坑都看不到!...希奇嗎?還有更希奇的事!
多年前我還曾經遇過一個網友,假名為「丙」。他並没學佛
法,在聊到佛法時,問了我禪定打坐的問題,我對他說到了
「一心」的用法,要把心念緣於一境,於是就說到了「心念
」的運用。而這個網友卻問我說:「什麼是心念?」
我說:就是心中的想法。能觀察嗎?
他答:不能!...
竟然有這樣的人,不了知什麼叫做想法(心念)。相信見此
文的絕大部份人都會說他在「唬爛、故意說謊」!但,眾生
就是不可思議,就是會依於無明所產生的業障,而有種種奇
怪的現象會發生!
這奇怪現象,就如同上述「污水坑喻」中的乙一樣!明明看
到前方地上有污水坑,想避過,但就是「莫名其妙」的掉進
污水坑中......,我稱此現象是「業障」!乃至視為「不可避
的定業」!
很多,很多,很多於實際生活乃至在網上的各類佛法貼吧、
論壇、聊天室中的「自稱學佛法的網友」,都跟污水坑喻中
「乙」一樣,有著「我觀察是非常明顯,而其本人卻不察的
業障」!而這些業障最常而明顯的表現,就是在:
「未如實知」之上
最典型的是:
每個學佛法人都知人皆必死!但這些眾生,
卻忽略了它的存在,而不知解脫修行的必要
性!
眾生的智慧過於魯鈍,只有比較對肉體或意識「感到緊迫性」
或「立刻到來」的事件,才會引起他們的重視!對於死......,
很多這類眾生會說:
那是幾十年之後的事,過幾年或有空時再去想它!
而實際的狀況是,過幾年之後,他們卻是忘了「想它」!於
是就從現在拖延到明日!
從明日拖到下星期!
從下星期拖到下個月!
從下個月拖到明年!
從明年拖到...,自覺很老不能閃避時,或病到無法忽視時,
才會去重視佛所開示語:「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的這
個問題。
非常多,非常多,非常多的自稱學佛法的眾生,不能覺悟當
下的習氣,於是就這麼的拖下去,一直至死而再次輪迴,輪
迴,輪迴......,一直到某一世,遇到過去世結了善緣某修行
人,成了已斷三毒或證入極高境界的大修行人時,而被他所
度化!例如遇到未來的「法迄巴」(已發成佛菩提誓願)。
為什麼,這類自稱學佛法的修行人,不能「如實知」的反省
自己的缺點,而去修正,而去把人生目標聚焦在解脫輪迴修
行或破無明的修行之上呢?
為什麼不能呢?
為什麼不能呢?
為什麼不能呢?
......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當下」立懺悔!
>錯就錯在人們去分辨它的對錯,而產生痛苦,誰覺悟到了嗎?
論:
問題不在「分辨對錯」,佛能分不清楚什麼是可食物,什麼
是屎糞嗎?當然能分辨。
問題出在「執著」上!也就是「未如實知」之上。
如實知,不是世俗一般了知,而是「真實了知」,是已深透
到斷疑結的正見之上!
我常常舉以下譬喻來說明「如實知」之意義,過去如此,今
日亦如此,可期的未來也將如此!
前方地上有污水坑,甲看到而於走過時,確實閃避過而没掉
入。
甲對乙說:「前方地上有污水坑,看到了嗎?」
乙回答說:「看到了」
甲又說:「走過時能避開嗎?」
乙回答說:「當然可以」。
但,就在乙前腳說可以,後腳就踏入了污水坑中......
乙的了知不是如實知,甲的了知才是「如實知」。如實知不
是世俗的了知,而是已能深透到於身、口上實現所知,而是
心中已真正斷除疑結的知,這才是如實知。
眾生對佛法的學習,較好的就是乙的這類狀況,較差的,會
連污水坑都看不到!...希奇嗎?還有更希奇的事!
多年前我還曾經遇過一個網友,假名為「丙」。他並没學佛
法,在聊到佛法時,問了我禪定打坐的問題,我對他說到了
「一心」的用法,要把心念緣於一境,於是就說到了「心念
」的運用。而這個網友卻問我說:「什麼是心念?」
我說:就是心中的想法。能觀察嗎?
他答:不能!...
竟然有這樣的人,不了知什麼叫做想法(心念)。相信見此
文的絕大部份人都會說他在「唬爛、故意說謊」!但,眾生
就是不可思議,就是會依於無明所產生的業障,而有種種奇
怪的現象會發生!
這奇怪現象,就如同上述「污水坑喻」中的乙一樣!明明看
到前方地上有污水坑,想避過,但就是「莫名其妙」的掉進
污水坑中......,我稱此現象是「業障」!乃至視為「不可避
的定業」!
很多,很多,很多於實際生活乃至在網上的各類佛法貼吧、
論壇、聊天室中的「自稱學佛法的網友」,都跟污水坑喻中
「乙」一樣,有著「我觀察是非常明顯,而其本人卻不察的
業障」!而這些業障最常而明顯的表現,就是在:
「未如實知」之上
最典型的是:
每個學佛法人都知人皆必死!但這些眾生,
卻忽略了它的存在,而不知解脫修行的必要
性!
眾生的智慧過於魯鈍,只有比較對肉體或意識「感到緊迫性」
或「立刻到來」的事件,才會引起他們的重視!對於死......,
很多這類眾生會說:
那是幾十年之後的事,過幾年或有空時再去想它!
而實際的狀況是,過幾年之後,他們卻是忘了「想它」!於
是就從現在拖延到明日!
從明日拖到下星期!
從下星期拖到下個月!
從下個月拖到明年!
從明年拖到...,自覺很老不能閃避時,或病到無法忽視時,
才會去重視佛所開示語:「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的這
個問題。
非常多,非常多,非常多的自稱學佛法的眾生,不能覺悟當
下的習氣,於是就這麼的拖下去,一直至死而再次輪迴,輪
迴,輪迴......,一直到某一世,遇到過去世結了善緣某修行
人,成了已斷三毒或證入極高境界的大修行人時,而被他所
度化!例如遇到未來的「法迄巴」(已發成佛菩提誓願)。
為什麼,這類自稱學佛法的修行人,不能「如實知」的反省
自己的缺點,而去修正,而去把人生目標聚焦在解脫輪迴修
行或破無明的修行之上呢?
為什麼不能呢?
為什麼不能呢?
為什麼不能呢?
......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當下」立懺悔!
2019年11月9日 星期六
佛與妙覺菩薩,何以不立刻度脫十方一切有意識之眾生?
我這輩子已想過多次,至今日仍想不明白或說不能確定的一件事,是:
佛及妙覺菩薩都能消除眾生業障,為何不一次就令
這些有意識的眾生都「立即解脫」?
除了某些佛菩薩沒發「立即度化結束」的主動菩提誓願之外,那些已發這類誓願的佛菩薩,何不令有緣見到我此文的人,在下一分鐘就解脫輪迴或破無明證佛地呢?
佛與妙覺菩薩皆是大慈大悲者,若果為真,不可能不在下一分鐘度化所有「有意識眾生」解脫輪迴或破無明之理。
於是,我就猜測,是否有「某些因素」其影響力優先權是大於諸佛菩提願呢?
此影響力使得諸佛菩薩有發立即度脫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的菩提誓願,而不能執行這個菩提願呢?
於是,我在思惟,我也是在行菩薩法,亦已發過成佛菩提誓願,是否要在所發願中,添加類似上述這樣的一條誓願?
第 八 願:盡此未來際,若我不能當下令所有眾生立即
解脫輪迴,乃至破無明而證佛地,誓不成佛。
我想到,上述誓願沒被實現之一個最可能的詭異可能性,那就是:
《維摩詰所說經》開示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佛及妙覺菩薩都已「心淨」,不見心、佛、眾生之差異,是謂已度畢眾生!!......但若這說法合理,幹嘛諸佛菩薩還要以應化身去度有緣眾生呢?
是否這類應化身的行願方式,就是佛菩薩「行願優先權(影響力)」中之第2優先條例:不昧行願?!(之前所說影響行願優先權之第1優先條例:心淨則眾生度淨!)
佛及妙覺菩薩都能消除眾生業障,為何不一次就令
這些有意識的眾生都「立即解脫」?
除了某些佛菩薩沒發「立即度化結束」的主動菩提誓願之外,那些已發這類誓願的佛菩薩,何不令有緣見到我此文的人,在下一分鐘就解脫輪迴或破無明證佛地呢?
佛與妙覺菩薩皆是大慈大悲者,若果為真,不可能不在下一分鐘度化所有「有意識眾生」解脫輪迴或破無明之理。
於是,我就猜測,是否有「某些因素」其影響力優先權是大於諸佛菩提願呢?
此影響力使得諸佛菩薩有發立即度脫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的菩提誓願,而不能執行這個菩提願呢?
於是,我在思惟,我也是在行菩薩法,亦已發過成佛菩提誓願,是否要在所發願中,添加類似上述這樣的一條誓願?
第 八 願:盡此未來際,若我不能當下令所有眾生立即
解脫輪迴,乃至破無明而證佛地,誓不成佛。
《維摩詰所說經》開示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佛及妙覺菩薩都已「心淨」,不見心、佛、眾生之差異,是謂已度畢眾生!!......但若這說法合理,幹嘛諸佛菩薩還要以應化身去度有緣眾生呢?
是否這類應化身的行願方式,就是佛菩薩「行願優先權(影響力)」中之第2優先條例:不昧行願?!(之前所說影響行願優先權之第1優先條例:心淨則眾生度淨!)
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正見與似正見
真正的正見,是「如實知」二乘三法印或四法印。或如實知菩薩乘一實相印。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
四法印: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滅。
一實相印:無生!
---
舉個譬喻說明,何謂「如實知」?
譬如,甲見前方地上有污水坑,走過時就閃過而不掉入,這就是如實知。
甲問乙:是否見到前方地上有污水坑?
乙回答:見到了!
甲問乙:走過時能關避嗎?
乙回答:可以。就在乙前腳說可以時,後腳卻踏入了污水坑!
有人問,為何乙明明見到前方地上有污水坑,卻又會踏入呢?......原因是:未如實知!
如實知,並不只是「了知而已」,真正的正見須如實知,是必須「落實到身、口、意」的行為!只有已破見惑者,才具有正見。其餘沒破見惑的知見,只是「似正見」。
又譬如,見到本文的人,是否了知輪迴是真實事件?若了知,那麼,您們是否認同佛所開示:「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
若您們真認同了凡事生起時,必也注定其必滅,那就必然了知出生之時,就注定某一日必死。既然知輪迴為真,某日也必死,怎麼,還在這世俗晃蕩,沒有去「肯切修行解脫法呢?」
換言之,您真認同了,去出家認真修行,是可預期的、正確的結果,即便沒出家,也必然是把世俗生活,當成「磨練」的磨刀石,而反覆的舍離貪慾愛習,乃至日日都在使用奢摩他(打坐入定)及毗婆舍那(慧觀斷惑),有緣的見聞者,您有在執行嗎?
若答案是沒有,那就代表,您並未如實知,您沒正見!
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解脫修行,從來不是禪定深淺問題,而是習氣斷除程度
昨日又斷了一點小習氣,由這經驗更能體會出,前日及之前生活中的執著,及其所帶來的各類效率不彰之影響!
眾生,只要具有貪欲愛習,不只是「情緒上」有八種苦,在精進行為上也會有非常大效率受影響!
例如,對某事没興趣,雖是老板交代要幹的事,卻也懶洋洋的對待,總是把時間拖到不能再拖了,才去完成它。雖然終於在期限前完成了,但這「終於完成」的行為,卻没達到應有的「提早完成」之效率,及所應享受的利益。
具智者,非常清楚的了知,遲早都要完成的事,與其晚做不如早做,與其晚完成,不如早完成!
晚做,其有可能帶來的失敗,以及晚完成所所喪失的「原可享受」的利益,具智者真切領悟到那還不如在有空時,就趕緊把它完成!!
上述意義非常適合世俗生活,但也同時適合解脫修行!為何呢?
因為,既然八種苦是無法承受的重(尤其是病苦,
英雄亦怕病來磨),那麼,在領悟解脫輪迴的修行
是必須的,是不知再輪迴多少世、多少大劫之後都
要踏上的路,為何不提早完成它,來減少自己受輪
迴中八種苦的折磨呢?
解脫修行,從來不是禪定深淺問題,而是習氣斷除程度!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識蘊之簡扼知識
本劫(指本银河系千佛出世的贤劫)佛法,立有八识,略说有二(不同译本楞伽经亦有说三)。
唯识法相,亦可摄于五蕴中之识蕴里。所以,可这么理解:
五蕴 > 识蕴(共有八识) > 转识有七(眼、耳、鼻、舌、身、意、末那)
思、想是意识作用,它还是五偏行之二,中文说“思想”,其实指的是具有分别能力之思惟活动之意思。简称为意识活动,又云“想”,再加上“思”字,是中文习惯性的叠辞用法,乃在强调语气。
这个“想”主要是意识活动,而“思”就归于末那识。
既然前七识,都是第八识的“转识”,当然是与“阿赖耶识(第八识)”有关。
第八识如大海,前七识如海上的波浪、海啸、海漩等诸相,彼是一体八面,虽有诸相不同,而其本质是一,此一是“妄”。
妄,是依于众生的角度而说,若依于佛的角度来说,它就是“真”!
所以,众生有“妄、业、识”,佛则名为“真、愿、智”。佛菩萨只是转识而不灭识,所以,自在之后,诸识都转换其不自在的现象,而改名诸识为智:成所作智(前五识)、妙观察智(意识)、平等性智(末那识)、大圆镜智(第八识)。
第八识又有三名,乃依其作用(三种)而命名:阿陀那识、阿赖耶识、心。
此三种作用是:
(1)含藏(执藏):如同仓库本身。又名“阿陀那识”。
(2)能藏 :如仓库搬运工,一直把货物搬入、搬出。又名“阿赖耶识”。
(3)所藏 :即货物。又名“心”。
上述的第八识之阿赖耶识,有“更深”的意义。它的搬运功能(见分),具有染净。对众生来说,是染;对佛及大菩萨来说,是净。對那些非佛非大菩薩的果地菩薩而言,則是非全淨。
染,则不能自在、自主;净,则能自在、自主。非全淨,是不再有執著(三毒)習氣,造出被業力驅使的業報,但亦不能完全自主過去世已造的善惡業。
以上,说的有些偏多而且简略扼要。希望对想学佛法之有缘见闻者有助益!
法迄巴 合十
唯识法相,亦可摄于五蕴中之识蕴里。所以,可这么理解:
五蕴 > 识蕴(共有八识) > 转识有七(眼、耳、鼻、舌、身、意、末那)
思、想是意识作用,它还是五偏行之二,中文说“思想”,其实指的是具有分别能力之思惟活动之意思。简称为意识活动,又云“想”,再加上“思”字,是中文习惯性的叠辞用法,乃在强调语气。
这个“想”主要是意识活动,而“思”就归于末那识。
既然前七识,都是第八识的“转识”,当然是与“阿赖耶识(第八识)”有关。
第八识如大海,前七识如海上的波浪、海啸、海漩等诸相,彼是一体八面,虽有诸相不同,而其本质是一,此一是“妄”。
妄,是依于众生的角度而说,若依于佛的角度来说,它就是“真”!
所以,众生有“妄、业、识”,佛则名为“真、愿、智”。佛菩萨只是转识而不灭识,所以,自在之后,诸识都转换其不自在的现象,而改名诸识为智:成所作智(前五识)、妙观察智(意识)、平等性智(末那识)、大圆镜智(第八识)。
第八识又有三名,乃依其作用(三种)而命名:阿陀那识、阿赖耶识、心。
此三种作用是:
(1)含藏(执藏):如同仓库本身。又名“阿陀那识”。
(2)能藏 :如仓库搬运工,一直把货物搬入、搬出。又名“阿赖耶识”。
(3)所藏 :即货物。又名“心”。
上述的第八识之阿赖耶识,有“更深”的意义。它的搬运功能(见分),具有染净。对众生来说,是染;对佛及大菩萨来说,是净。對那些非佛非大菩薩的果地菩薩而言,則是非全淨。
染,则不能自在、自主;净,则能自在、自主。非全淨,是不再有執著(三毒)習氣,造出被業力驅使的業報,但亦不能完全自主過去世已造的善惡業。
以上,说的有些偏多而且简略扼要。希望对想学佛法之有缘见闻者有助益!
法迄巴 合十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名相】識蘊數量及種類,及諸識二種生住滅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1) T16, p0483a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93b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
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21c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諸識生住滅。非思量者之所能知。
大慧。諸識各有二種生住滅。
大慧。諸識二種滅者。一者相滅。二者相續滅。
大慧。諸識又二種住。一者相住。二者相續住。
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一者相生。二者相續生。
大慧。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三者智相識。
大慧。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見諸色像。
大慧。了別識亦如是見種種鏡像。
大慧。了別識分別事識。彼二種識無差別相迭共為因。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93b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
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21c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諸識生住滅。非思量者之所能知。
大慧。諸識各有二種生住滅。
大慧。諸識二種滅者。一者相滅。二者相續滅。
大慧。諸識又二種住。一者相住。二者相續住。
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一者相生。二者相續生。
大慧。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三者智相識。
大慧。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見諸色像。
大慧。了別識亦如是見種種鏡像。
大慧。了別識分別事識。彼二種識無差別相迭共為因。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無邊有邊,無量有量,無盡有盡
本主題分享二議題:
1、十方世界、眾生、業報是無邊盡量,還是有邊盡量?
2、共許與不共許的前提原則
------
先承認,筆者現今仍在輪迴中,以下所說,是純粹自己理解後的「臆測語」,只是一時有感,發在此處純粹只是分享己見予有緣見聞者!並不代表所言必然是正確。
◆ 十方世界、眾生、業報是無邊盡量,還是有邊際量?
我相信,把此問題問已學佛法五年的萬人,應該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人,會「直接回答」「無 xx」,xx 可代入「邊、盡、量」。
我這輪迴思量習氣,卻讓我想了很多年...年...年,一直到今年,我才比較有信心否決「無xx」的思惟窠臼,但這並不是說,我所思、所說是正確的,只是表達自己「如理思惟」的最後答案(至今日為止)。
要討論這類問題,老實說,某些人會舉「毒箭喻」來逃避回答,並給您打槍,若不知何謂「毒箭喻」者,請自行上網查!
其實,要討論這類問題,都要先有邏輯、因明的知識,並在前提之下來思惟、討論,「才真正適合」!否則,會出現如同甲乙對談,而甲說英文,乙說中文的「雞同鴨講」的現象。那,還真是「得不到答案的不完議題」,討論到死,也許都没達到共許觀點,不如各自歇去∼∼
那麼,我「所依的前提」是什麼呢?
若,以年計,則至當下此年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年」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月計吧,則至當下此月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月」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日計吧,則至當下此日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日」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秒計吧,則至當下此秒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秒」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念計吧,則至當下此「心念」為止,此時之十方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念」仍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一生滅」來計吧,則至當下此「生滅」已滅,於如此寂滅而不再生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而之所以有無邊、無盡、無量的原因,是生滅不寂滅,由於未寂滅,於前滅之後,再不斷的新生之故。若十方一時皆「生滅滅已,寂滅涅槃」,連眾生一個也不具有,又是誰能來說無邊無盡無量,與有邊有盡有量呢?!
所以,要討論邊際量的邊際,要先設定前提是否有「停止之固定點」,若不設此前提,那麼,甲心中本以為是有,而未提出,而乙心中所存,卻是「無停止固定點」,此二人的談話,最終仍是「雞同鴨講」,得不到結果。
我看佛經數十年,佛所開示佛法,都是依「受眾根器」而設定不同前提,通稱為「佛知見」!
而其中最常設的前提,是「生滅不停、相續(相用法)」!這是以「現象」為前提來設定的。但有時,在開示「法身(體)」知識時,卻轉以「無生」為前提!
若學佛者不能自覺上述現象,那就如同智慧不足的甲與乙要討論佛法,甲心存以「相用法」為前提而不提出來得共許;乙亦可能心存以「體」為前提而不提出來得共許。於是結果就是此二人「雞同鴨講」,討論不休而無結果。這現象,一直發生在各類佛法討論中......,我所提出的本主題,也仍適用這「共許與不共許的前提原則」!
現在,有緣的見聞者,您有打算發言什麼?而您的前提又是什麼?您認為,依於自己所設定的前提之發文,本人會認同此發文內容,與本主題之議題,有相關嗎?具有共許的前提嗎?......
嗯,共許議題是個不錯的思考點,不斷的反思它的意義,有益智慧的增長!
1、十方世界、眾生、業報是無邊盡量,還是有邊盡量?
2、共許與不共許的前提原則
------
先承認,筆者現今仍在輪迴中,以下所說,是純粹自己理解後的「臆測語」,只是一時有感,發在此處純粹只是分享己見予有緣見聞者!並不代表所言必然是正確。
◆ 十方世界、眾生、業報是無邊盡量,還是有邊際量?
我相信,把此問題問已學佛法五年的萬人,應該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人,會「直接回答」「無 xx」,xx 可代入「邊、盡、量」。
我這輪迴思量習氣,卻讓我想了很多年...年...年,一直到今年,我才比較有信心否決「無xx」的思惟窠臼,但這並不是說,我所思、所說是正確的,只是表達自己「如理思惟」的最後答案(至今日為止)。
要討論這類問題,老實說,某些人會舉「毒箭喻」來逃避回答,並給您打槍,若不知何謂「毒箭喻」者,請自行上網查!
其實,要討論這類問題,都要先有邏輯、因明的知識,並在前提之下來思惟、討論,「才真正適合」!否則,會出現如同甲乙對談,而甲說英文,乙說中文的「雞同鴨講」的現象。那,還真是「得不到答案的不完議題」,討論到死,也許都没達到共許觀點,不如各自歇去∼∼
那麼,我「所依的前提」是什麼呢?
若,以年計,則至當下此年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年」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月計吧,則至當下此月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月」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日計吧,則至當下此日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日」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秒計吧,則至當下此秒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秒」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念計吧,則至當下此「心念」為止,此時之十方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念」仍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一生滅」來計吧,則至當下此「生滅」已滅,於如此寂滅而不再生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而之所以有無邊、無盡、無量的原因,是生滅不寂滅,由於未寂滅,於前滅之後,再不斷的新生之故。若十方一時皆「生滅滅已,寂滅涅槃」,連眾生一個也不具有,又是誰能來說無邊無盡無量,與有邊有盡有量呢?!
所以,要討論邊際量的邊際,要先設定前提是否有「停止之固定點」,若不設此前提,那麼,甲心中本以為是有,而未提出,而乙心中所存,卻是「無停止固定點」,此二人的談話,最終仍是「雞同鴨講」,得不到結果。
我看佛經數十年,佛所開示佛法,都是依「受眾根器」而設定不同前提,通稱為「佛知見」!
而其中最常設的前提,是「生滅不停、相續(相用法)」!這是以「現象」為前提來設定的。但有時,在開示「法身(體)」知識時,卻轉以「無生」為前提!
若學佛者不能自覺上述現象,那就如同智慧不足的甲與乙要討論佛法,甲心存以「相用法」為前提而不提出來得共許;乙亦可能心存以「體」為前提而不提出來得共許。於是結果就是此二人「雞同鴨講」,討論不休而無結果。這現象,一直發生在各類佛法討論中......,我所提出的本主題,也仍適用這「共許與不共許的前提原則」!
現在,有緣的見聞者,您有打算發言什麼?而您的前提又是什麼?您認為,依於自己所設定的前提之發文,本人會認同此發文內容,與本主題之議題,有相關嗎?具有共許的前提嗎?......
嗯,共許議題是個不錯的思考點,不斷的反思它的意義,有益智慧的增長!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陀羅尼法之議題:無生、正覺與中節
解脫行者,久習成就故(註一),其可大約分幾階境界,與上
述本人所註釋之菩薩諸地相對映。
◆ 菩薩六地
《華嚴經》(三種譯本: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四十華嚴
)及《楞伽經》(亦是三種譯本),都有開示,菩薩六地
能入寂滅。
是「不時」可入寂滅,在二乘阿羅漢來說,仍可能有餘習
,但在菩薩乘來說,這就不敢肯定是否仍有餘習。但以不
能達到七地的「念念覺」,所以,依理而言,仍有可能有
餘習!
「餘習」,這指未入「無餘依涅槃」之前,其所說的話,
會令與其有不良因緣的眾生聽聞時,產生三毒習氣。以二
乘阿羅漢舉例,如「畢陵伽婆蹉過恒河,敕女神截流開河
(不比摩西分海差),而卻被女神小報告打到佛陀處之典
故」。
◆ 菩薩七地
念念覺。仍有心念生滅,但每一生起的心念都無三毒習氣
,所以絕對無餘習。
◆ 菩薩八地
「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註二)
典型狀況是《楞嚴經》所開示:「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依經文只能判斷意根已滅,意識亦不能生,這已達到《楞
伽經》開示「無餘依涅槃」的境界(註三),註三經中只
說涅槃而没有說「無餘依」三字,但卻是這意思。何以故?
二乘阿羅漢無入「無住涅槃」的三昧能力(也包括般若)
,那就只剩「無餘依涅槃」及「有餘依涅槃」二種。而
意識滅,對二乘阿羅漢而言這就是「無餘依涅槃」之含
意。
再來!鑑於菩薩八地境界若不能達到,再說之後的果地佛菩薩
境界也没有意義,再此先暫停續論之後境界(自行至《華嚴經
》、《楞伽經》等了義經看詳細)。
---
本文真正的重點來了,就是在說明如何從因地發心頓修至佛的
果地覺,都不用變換方式的「陀羅尼」用功方式。
主述:當下須達到菩薩八地的境界!
於此境界若還没入究竟涅槃時,是已發菩提心之菩薩
,那麼,這個菩薩當下住於何處呢?
狂慧者,心性粗糙,尚未自在,連三果阿那含(或菩
薩五地)是由持戒而入的功夫都不具足,卻學愚痴來
呵佛罵祖......,這等狂慧的愚痴者,過去禪宗時代
實在不乏少見。即便現今,其遺緒仍然尚留!
二乘阿羅漢也有類似的狀況:「心性粗糙」。
二乘二阿羅漢自云已斷五蘊,但佛偏偏於《楞嚴經》
的五十陰魔之識陰區宇不同意此說!何以故?
此類人心性粗糙,而不能自覺只證「有餘依涅槃」而
不是佛菩薩的「無住涅槃」,是墮於自相共相、能取
所取的二邊,見有生滅,不解無生,不是真自在者!
也就是說,雖不再新造善惡業,但驅使既造業因與緣
和合之力量,仍在不斷的相續作用(生滅),通稱之
為「妄」!必須入了「無餘依涅槃」後,才能真正不
再受業力作用。
那麼,如何令自己「至少」維持(保任)在八地菩薩
的境界呢?在下文「額外議題」有說明,八地境界除
了「轉識成智」(是後得智,分有相、用、法三大類
)不如諸上佛菩薩,其乃:
・立無住為體,其「體證(空性)」功夫已經滿
足。
・立無生為體,則其斷四蘊(不含識蘊)的不自在
已滿足。
其「體」方面的功夫,已等同佛之果地覺(就想蘊而言「
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之故,行蘊也不出現分段法執,執
著相分種子而現行。現行就會顯化三界)!(智仍不足)
那麼,這個要保任的相狀,它是什麼呢?
如我現今所用:「
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註五)
」
之前曾回答一法友問疑「无诸法缘起处是什么?」
那時我已回答,並給予一從因地發心,直至佛的果地
覺皆不變的陀羅尼(總持法)。
方法很簡單,佛都在不少佛經中已開示,凡不知者,
佛緣不足,而不能了知。
試想:修行之目的為何?
破無明的修行須經過二門檻:
1、斷煩惱障,即三毒,即貪欲愛習(嗔怒怨恨是其
一體之二面,一破入破),再加上愚執習氣!
2、破煩惱障之後,又能破無明的塵沙惑,覺遍十方
了知十方所有法,而破智障(理障)
佛已如此清晰的開示,還能不知成佛方式嗎?當然能
!但重點是,有緣見聞者本人,能否具正見,而了知
持心或不持心於什麼相狀......,而已!
所以,此法必然是「既斷煩惱障(事障),又能斷智
障(理障)」的綜合法,而且又是可從因地發心至果
地覺皆能適用的陀羅尼(總持法)。
豈不聞《六祖壇經》不是有開示六祖慧能度化「慧明
」之喻乎?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上述不就是八地菩薩的「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了
義說法乎?!何以故?不思善惡時不動心念,這就是
「比量」功能不用,以意識不生之故!
但若不生意識......,這在因地豈不就與外道「無想
定」相似了嗎?(下界境界者常不能分辨其差異,但
上界過來人卻能明辨)
這也是為何,不具般若,未如實知,而不具正見,且
又没破下三結之未破見感之外道(無論僧俗),常墮
入「頑空」而無法轉身之原因!因為,意識不再作用
之故!
如同古德所云:
「莿棘叢中下足易,月明夜下轉身難」
入了無想定,意識跡近於滅,連反省懺悔都没機會,
又怎能有正見呢?這個頑空無想定,就是禪宗古德所
說的「黑漆桶」(有時也用來指已入滅阿羅漢的斷滅
境界,二者意識都停止,前者是暫伏,阿羅漢是永滅
)。
解決了這個「頑空無想定」,只要具般若,而一世壽
命尚足,就遲早可達慧解脫阿羅漢果。一世不足,若
已斷貪欲愛習,也近乎等同必證者,命終往生四禪五
不還天,賴著到壽命盡時也能入無餘依涅槃!
而這些,已跳過無想定窠臼,卻入了斷滅空者,是所
謂二乘阿羅漢:生滅已滅,寂滅涅槃!!
這時才是入菩薩乘之陷阱,很多二乘阿羅漢皆無法跨
過,如《妙法蓮華經》會時之五千退席僧尼。
煩惱障是一門檻,就算能過,那又怎能破初地至十地
的智障呢?
所以,此陀羅尼......實有不少方法,在《圓覺經》
與《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與《楞嚴經》等了義經
都有開示,如我之前上述,只是吾輩能否具法眼而能
將各佛經加以做邏輯或因明的工作罷了?!
囉嗦了這麼多,雖是法施,卻也同時在撰文過程中斷
筆者的習氣,但也該是暫告結束了!
最後的建議:
陀羅尼要先看註六連結網頁,之後再看較詳細
的註五連結網頁!
-----------------------------------------------------
◆ 額外議題:阿羅漢未破識蘊,何以能入無餘依涅槃?
-----------------------------------------------------
其實,我有一好奇,好奇的是,若依《楞嚴經》為標
準,二乘阿羅漢還未破識蘊,但何以仍可入無餘依涅
槃呢?是否這個依據標準,就是「前七轉識不生」嗎?
(意指,不妨礙第八識不能自在的種子繼續流動,但以
不墮入三界輪迴之故,所以可證無餘依涅槃)
《楞嚴經》揭示了一個可能,那就是「摩訶迦葉」久
滅意根,仍能在無意識的狀況之下,可「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同時,其它佛經及禪宗諸祖與高僧大德
亦同意極高境界是無念」(註四)。
這代表達到八地境界,雖然已開始是「無功用行」,
但其基本的無住功夫,在「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
無心念產生狀況下,己經是「恒與定俱」(註一)的
「同於佛之果地覺」。
還有差別的,應只剩「後得智」(待轉識成智,是指
待二識之「五八果上圓」)未圓滿而已,仍須學習並
歸納十方所有法門,所以九地才名為「善慧地」,而
十地已基本滿足可示現成佛的基礎,而名「法雲地」
,之後就進入等同如來的「似如來」之一生補處位,
只等因緣成熟直接示現成佛!!
*************************************************************
名相說明
**************************
無生:中,没有產生,不可思議!
其不是「體」,但亦不離「體」。吾輩之理解,卻常
以「無生為體」,其實,上述二種說法都正確。它的
狀況就像是「卦象」,它可不是固定、具體的的標示
,而是隨所問事件不同,而「象」之!否則就不稱為
卦象,它是彈性現象之意義。
正覺:體,處於正確的覺之中,覺是否有生滅,通俗來說是
「有」。但正覺時,有生滅嗎?....這是個大哉問!
我的見解,這也是要視有緣見聞者「對體之定義」而
定。
若體乃無生,則無生滅。大圓鏡智則非「體」義。其
乃「用」義,能映出十方所有相!也仍具有三藏,但
佛已捨「妄」,所以稱佛為「真」。
佛的抽象性功能,與眾生相同,差別是佛自在而不執
者,但眾生反之。
眾生具有妄、業、識,而佛所具是真、願、智!
「妄」有業力而驅,「真」則有願力而度!至於識與
智就是自在與不自在的差別。
其實,定義「無生為體」是善法,它可攝受執著「常
我」的眾生,其義又可達到斷除執著之功能。
若無生為體,那麼就不必忌諱的去了知,佛之正覺亦
不離生滅!只是佛乃自在者,罷了!
覺 :一種狀態。從眠至醒,從迷至明,從昏濁至清澄。
中節:《大學.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涅槃:見註三。
法迄巴註釋:
未發只有一種,但《大學》中定義的「中」以佛法來看,
它卻有很多層次。
《大學》定義的「中」,它在佛法中只最少是阿那含果
(相當菩薩五地),這裡先預定就是這果位,以貪欲愛
習未發之故!
而在這之後還有很多階次,如菩薩六地、七地、八地、
九地、十地、等覺、佛地。(二乘阿羅漢之三昧力在聲
聞約為七地,而般若劣;緣覺約為七地,而般若更劣)
。
**********************************************************
註一
***********
【經文典故】大寶積經(看紅色關鍵字:如人學射久習成巧)
**********************************************************
註二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
註三
***********
【經文典故】涅槃定義
【經文典故】涅槃定義及勝法涅槃
菩薩乘對涅槃的定義是有四種,依《楞嚴經》對五蘊的
定義為準,若以「體」而非「相用法」為本位,經文重
復出現的「究竟涅槃」,都可想成皆是指已破五蘊的狀
況!而聲聞及緣覺,卻是識蘊中的最後二階,仍未破五
蘊。
菩薩乘與二乘根器之異在於:
◇菩薩乘於破五蘊之後,仍會繼續「轉識成智」而發菩
提心(破無明之願),及度眾生的菩提大願。
◇而二乘阿羅漢則於命終,將如同冰塊之渙散,先變水
,再汽化,最後歸空。其實没真空,以未破識蘊之故
,只是二乘阿羅漢「明覺不足」而顯粗糙,不能了知
還有更微細的第八識之「妄」還在生滅。
**********************************************************
註四
***********
【經文典故】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禪宗古德常說的「一念不生」四字,應源此經文。
---
另亦可參閱《六祖壇經》。
**********************************************************
註五
***********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述本人所註釋之菩薩諸地相對映。
◆ 菩薩六地
《華嚴經》(三種譯本: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四十華嚴
)及《楞伽經》(亦是三種譯本),都有開示,菩薩六地
能入寂滅。
是「不時」可入寂滅,在二乘阿羅漢來說,仍可能有餘習
,但在菩薩乘來說,這就不敢肯定是否仍有餘習。但以不
能達到七地的「念念覺」,所以,依理而言,仍有可能有
餘習!
「餘習」,這指未入「無餘依涅槃」之前,其所說的話,
會令與其有不良因緣的眾生聽聞時,產生三毒習氣。以二
乘阿羅漢舉例,如「畢陵伽婆蹉過恒河,敕女神截流開河
(不比摩西分海差),而卻被女神小報告打到佛陀處之典
故」。
◆ 菩薩七地
念念覺。仍有心念生滅,但每一生起的心念都無三毒習氣
,所以絕對無餘習。
◆ 菩薩八地
「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註二)
典型狀況是《楞嚴經》所開示:「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依經文只能判斷意根已滅,意識亦不能生,這已達到《楞
伽經》開示「無餘依涅槃」的境界(註三),註三經中只
說涅槃而没有說「無餘依」三字,但卻是這意思。何以故?
二乘阿羅漢無入「無住涅槃」的三昧能力(也包括般若)
,那就只剩「無餘依涅槃」及「有餘依涅槃」二種。而
意識滅,對二乘阿羅漢而言這就是「無餘依涅槃」之含
意。
再來!鑑於菩薩八地境界若不能達到,再說之後的果地佛菩薩
境界也没有意義,再此先暫停續論之後境界(自行至《華嚴經
》、《楞伽經》等了義經看詳細)。
---
本文真正的重點來了,就是在說明如何從因地發心頓修至佛的
果地覺,都不用變換方式的「陀羅尼」用功方式。
主述:當下須達到菩薩八地的境界!
於此境界若還没入究竟涅槃時,是已發菩提心之菩薩
,那麼,這個菩薩當下住於何處呢?
狂慧者,心性粗糙,尚未自在,連三果阿那含(或菩
薩五地)是由持戒而入的功夫都不具足,卻學愚痴來
呵佛罵祖......,這等狂慧的愚痴者,過去禪宗時代
實在不乏少見。即便現今,其遺緒仍然尚留!
二乘阿羅漢也有類似的狀況:「心性粗糙」。
二乘二阿羅漢自云已斷五蘊,但佛偏偏於《楞嚴經》
的五十陰魔之識陰區宇不同意此說!何以故?
此類人心性粗糙,而不能自覺只證「有餘依涅槃」而
不是佛菩薩的「無住涅槃」,是墮於自相共相、能取
所取的二邊,見有生滅,不解無生,不是真自在者!
也就是說,雖不再新造善惡業,但驅使既造業因與緣
和合之力量,仍在不斷的相續作用(生滅),通稱之
為「妄」!必須入了「無餘依涅槃」後,才能真正不
再受業力作用。
那麼,如何令自己「至少」維持(保任)在八地菩薩
的境界呢?在下文「額外議題」有說明,八地境界除
了「轉識成智」(是後得智,分有相、用、法三大類
)不如諸上佛菩薩,其乃:
・立無住為體,其「體證(空性)」功夫已經滿
足。
・立無生為體,則其斷四蘊(不含識蘊)的不自在
已滿足。
其「體」方面的功夫,已等同佛之果地覺(就想蘊而言「
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之故,行蘊也不出現分段法執,執
著相分種子而現行。現行就會顯化三界)!(智仍不足)
那麼,這個要保任的相狀,它是什麼呢?
如我現今所用:「
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註五)
」
之前曾回答一法友問疑「无诸法缘起处是什么?」
那時我已回答,並給予一從因地發心,直至佛的果地
覺皆不變的陀羅尼(總持法)。
方法很簡單,佛都在不少佛經中已開示,凡不知者,
佛緣不足,而不能了知。
試想:修行之目的為何?
破無明的修行須經過二門檻:
1、斷煩惱障,即三毒,即貪欲愛習(嗔怒怨恨是其
一體之二面,一破入破),再加上愚執習氣!
2、破煩惱障之後,又能破無明的塵沙惑,覺遍十方
了知十方所有法,而破智障(理障)
佛已如此清晰的開示,還能不知成佛方式嗎?當然能
!但重點是,有緣見聞者本人,能否具正見,而了知
持心或不持心於什麼相狀......,而已!
所以,此法必然是「既斷煩惱障(事障),又能斷智
障(理障)」的綜合法,而且又是可從因地發心至果
地覺皆能適用的陀羅尼(總持法)。
豈不聞《六祖壇經》不是有開示六祖慧能度化「慧明
」之喻乎?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上述不就是八地菩薩的「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了
義說法乎?!何以故?不思善惡時不動心念,這就是
「比量」功能不用,以意識不生之故!
但若不生意識......,這在因地豈不就與外道「無想
定」相似了嗎?(下界境界者常不能分辨其差異,但
上界過來人卻能明辨)
這也是為何,不具般若,未如實知,而不具正見,且
又没破下三結之未破見感之外道(無論僧俗),常墮
入「頑空」而無法轉身之原因!因為,意識不再作用
之故!
如同古德所云:
「莿棘叢中下足易,月明夜下轉身難」
入了無想定,意識跡近於滅,連反省懺悔都没機會,
又怎能有正見呢?這個頑空無想定,就是禪宗古德所
說的「黑漆桶」(有時也用來指已入滅阿羅漢的斷滅
境界,二者意識都停止,前者是暫伏,阿羅漢是永滅
)。
解決了這個「頑空無想定」,只要具般若,而一世壽
命尚足,就遲早可達慧解脫阿羅漢果。一世不足,若
已斷貪欲愛習,也近乎等同必證者,命終往生四禪五
不還天,賴著到壽命盡時也能入無餘依涅槃!
而這些,已跳過無想定窠臼,卻入了斷滅空者,是所
謂二乘阿羅漢:生滅已滅,寂滅涅槃!!
這時才是入菩薩乘之陷阱,很多二乘阿羅漢皆無法跨
過,如《妙法蓮華經》會時之五千退席僧尼。
煩惱障是一門檻,就算能過,那又怎能破初地至十地
的智障呢?
所以,此陀羅尼......實有不少方法,在《圓覺經》
與《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與《楞嚴經》等了義經
都有開示,如我之前上述,只是吾輩能否具法眼而能
將各佛經加以做邏輯或因明的工作罷了?!
囉嗦了這麼多,雖是法施,卻也同時在撰文過程中斷
筆者的習氣,但也該是暫告結束了!
最後的建議:
陀羅尼要先看註六連結網頁,之後再看較詳細
的註五連結網頁!
-----------------------------------------------------
◆ 額外議題:阿羅漢未破識蘊,何以能入無餘依涅槃?
-----------------------------------------------------
其實,我有一好奇,好奇的是,若依《楞嚴經》為標
準,二乘阿羅漢還未破識蘊,但何以仍可入無餘依涅
槃呢?是否這個依據標準,就是「前七轉識不生」嗎?
(意指,不妨礙第八識不能自在的種子繼續流動,但以
不墮入三界輪迴之故,所以可證無餘依涅槃)
《楞嚴經》揭示了一個可能,那就是「摩訶迦葉」久
滅意根,仍能在無意識的狀況之下,可「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同時,其它佛經及禪宗諸祖與高僧大德
亦同意極高境界是無念」(註四)。
這代表達到八地境界,雖然已開始是「無功用行」,
但其基本的無住功夫,在「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
無心念產生狀況下,己經是「恒與定俱」(註一)的
「同於佛之果地覺」。
還有差別的,應只剩「後得智」(待轉識成智,是指
待二識之「五八果上圓」)未圓滿而已,仍須學習並
歸納十方所有法門,所以九地才名為「善慧地」,而
十地已基本滿足可示現成佛的基礎,而名「法雲地」
,之後就進入等同如來的「似如來」之一生補處位,
只等因緣成熟直接示現成佛!!
*************************************************************
名相說明
**************************
無生:中,没有產生,不可思議!
其不是「體」,但亦不離「體」。吾輩之理解,卻常
以「無生為體」,其實,上述二種說法都正確。它的
狀況就像是「卦象」,它可不是固定、具體的的標示
,而是隨所問事件不同,而「象」之!否則就不稱為
卦象,它是彈性現象之意義。
正覺:體,處於正確的覺之中,覺是否有生滅,通俗來說是
「有」。但正覺時,有生滅嗎?....這是個大哉問!
我的見解,這也是要視有緣見聞者「對體之定義」而
定。
若體乃無生,則無生滅。大圓鏡智則非「體」義。其
乃「用」義,能映出十方所有相!也仍具有三藏,但
佛已捨「妄」,所以稱佛為「真」。
佛的抽象性功能,與眾生相同,差別是佛自在而不執
者,但眾生反之。
眾生具有妄、業、識,而佛所具是真、願、智!
「妄」有業力而驅,「真」則有願力而度!至於識與
智就是自在與不自在的差別。
其實,定義「無生為體」是善法,它可攝受執著「常
我」的眾生,其義又可達到斷除執著之功能。
若無生為體,那麼就不必忌諱的去了知,佛之正覺亦
不離生滅!只是佛乃自在者,罷了!
覺 :一種狀態。從眠至醒,從迷至明,從昏濁至清澄。
中節:《大學.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涅槃:見註三。
法迄巴註釋:
未發只有一種,但《大學》中定義的「中」以佛法來看,
它卻有很多層次。
《大學》定義的「中」,它在佛法中只最少是阿那含果
(相當菩薩五地),這裡先預定就是這果位,以貪欲愛
習未發之故!
而在這之後還有很多階次,如菩薩六地、七地、八地、
九地、十地、等覺、佛地。(二乘阿羅漢之三昧力在聲
聞約為七地,而般若劣;緣覺約為七地,而般若更劣)
。
**********************************************************
註一
***********
【經文典故】大寶積經(看紅色關鍵字:如人學射久習成巧)
**********************************************************
註二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
註三
***********
【經文典故】涅槃定義
【經文典故】涅槃定義及勝法涅槃
菩薩乘對涅槃的定義是有四種,依《楞嚴經》對五蘊的
定義為準,若以「體」而非「相用法」為本位,經文重
復出現的「究竟涅槃」,都可想成皆是指已破五蘊的狀
況!而聲聞及緣覺,卻是識蘊中的最後二階,仍未破五
蘊。
菩薩乘與二乘根器之異在於:
◇菩薩乘於破五蘊之後,仍會繼續「轉識成智」而發菩
提心(破無明之願),及度眾生的菩提大願。
◇而二乘阿羅漢則於命終,將如同冰塊之渙散,先變水
,再汽化,最後歸空。其實没真空,以未破識蘊之故
,只是二乘阿羅漢「明覺不足」而顯粗糙,不能了知
還有更微細的第八識之「妄」還在生滅。
**********************************************************
註四
***********
【經文典故】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禪宗古德常說的「一念不生」四字,應源此經文。
---
另亦可參閱《六祖壇經》。
**********************************************************
註五
***********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命終前所現相,決定投生六道中哪一道
No. 997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卷10) T19, p0573c
摩揭陀國主阿闍世王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諸惡眾生入於地獄。云何得知誰人曾見。復云何知當墮餓鬼及與畜生。當生人天並誰人見。
爾時世尊告阿闍世言。大王應當一心諦聽我為王說。令王現前而得知見。
大王。當知若人命終當墮地獄有十五相。當生餓鬼有八種相。當生畜生有五種相。當生人天各有十相。
大王。何等名為當生地獄十五種相。
一者於自夫妻男女眷屬惡眼瞻視。
二者舉其兩手捫摹虛空。
三者善知識教不相隨順。
四者悲號啼泣嗚咽流淚。
五者大小便利不覺不知。
六者閉目不開。
七者常覆頭面。
八者側臥飲噉。
九者身口臭穢。
十者腳膝戰掉。
十一鼻梁欹側。
十二左眼瞤動。
十三兩目變赤。
十四仆面而臥。
十五踡身左脅著地而臥。
大王當知若有臨終具十五相如是眾生。決定當生阿鼻地獄。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八種相。當知必墮焰摩羅界餓鬼趣中。云何為八。
一者好舐其脣。
二者身熱如火。
三者常患飢渴好說飲食。
四者張口不合。
五者兩目乾枯如鵰孔雀。
六者無有小便大便遺漏。
七者右膝先冷。
八者右手常拳。何以故心懷慳吝乃至於水不與人故。
大王。若具八相。命終決定生餓鬼中。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五相現。是人決定墮畜生趣。云何為五。
一者愛染妻子貪視不捨。
二者踡手足指。
三者遍體流汗。
四者出麤澀聲。
五者口中咀沫。
大王。若具此五者。命終決定墮畜生趣。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相現。是人決定生人趣中。云何為十。
一者臨終生於善念。謂生柔軟心福德心微妙心歡喜心發起心無憂心。
二者身無痛苦。
三者少能似語一心憶念所生父母。
四者於妻子男女作憐愍心。如常瞻視無愛無恚。耳欲聞於兄弟姊妹親識姓名。
五者於善於惡心不錯亂。
六者其心正直無有諂誑。
七者知於父母親友眷屬善護念我。
八者見所營理心生讚歎。
九者遺囑家事藏舉財寶示之令出。
十者起淨信心。請佛法僧對面歸敬。言南謨佛陀。南謨達摩。南謨僧伽。我今歸依。若無佛世歸五通仙。
大王。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得於人趣中生。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種相定得生天。云何為十。
一者起憐愍心。
二者發起善心。
三者起歡喜心。
四者正念現前。
五者無諸臭穢。
六者鼻無欹側。
七者心無恚怒。
八者於家財寶妻子眷屬心無愛戀。
九者眼色清淨。
十者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我。
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生天。大王如是臨終善惡之相汝應當知。
時阿闍世王聞佛說已。竊自思念如來此說。為是實事為是虛邪。世尊具足辯才權說此理。
爾時如來知阿闍世王心之所念。即以神力令阿闍世見其惡相。忽有地獄苦器充滿。有諸獄卒執持苦具。無量眾生顛墜地獄如駛雨點。
爾時獄卒瞋目振威。指阿闍世而作是言。此是惡逆殺父之人。速當擒來付於阿鼻大地獄中而苦治之。時阿闍世聞是語已。極大惶怖身毛皆豎遍體汗流。遽從座起走欲逃竄。悶絕擗地都不覺知。譬如猛風伐無根樹久而不蘇。
乃以種種方宜救之漸得蘇息。連聲唱言。世尊。世尊。願賜壽命。願賜壽命。願賜壽命。如我今日無依無怙從今決定。歸佛法僧。
於是如來。還攝神力諸相不現。問阿闍世言。大王向見入地獄者諸苦事耶。
時阿闍世含悲答言。我今已見。世尊所說舉其少分。我向所見苦事甚多。如來世尊是真語者是實語者。世尊我於此身造諸惡業。今對世尊諸大菩薩。眾僧。大會。發露懺悔。止息諸惡斷相續心。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誓持五戒為優婆塞。如佛所說一字陀羅尼一切功能。以菩提心而為先導。從今向去。一日三時精勤修習。以此善根悉皆迴向一切眾生。
佛讚王言。善哉善哉。大王諦聽。我今為王說過去佛微妙伽陀。即說偈言
若造五逆極重罪 發露懺悔罪輕微
永斷相續滅罪根 如壯夫拔連根樹
佛說偈已復告王言。大王當知。譬如團鐵投水沈沒。若為缽器置水則浮。
大王。有智慧人如彼缽器不沈苦海。汝造惡業合入阿鼻大地獄中一劫受苦。由汝有智發露懺悔暫入便出。如壯男女以手拍毬。暫時著地即便騰起。從此命終生兜率天。見慈氏尊便得授記。
時阿闍世聞佛說已心得淨信。以種種供具供養佛已還復本座。
當於如來說此法時。無數俱胝那由他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十三俱胝那由他菩薩。得隨順忍。
摩揭陀國主阿闍世王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諸惡眾生入於地獄。云何得知誰人曾見。復云何知當墮餓鬼及與畜生。當生人天並誰人見。
爾時世尊告阿闍世言。大王應當一心諦聽我為王說。令王現前而得知見。
大王。當知若人命終當墮地獄有十五相。當生餓鬼有八種相。當生畜生有五種相。當生人天各有十相。
大王。何等名為當生地獄十五種相。
一者於自夫妻男女眷屬惡眼瞻視。
二者舉其兩手捫摹虛空。
三者善知識教不相隨順。
四者悲號啼泣嗚咽流淚。
五者大小便利不覺不知。
六者閉目不開。
七者常覆頭面。
八者側臥飲噉。
九者身口臭穢。
十者腳膝戰掉。
十一鼻梁欹側。
十二左眼瞤動。
十三兩目變赤。
十四仆面而臥。
十五踡身左脅著地而臥。
大王當知若有臨終具十五相如是眾生。決定當生阿鼻地獄。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八種相。當知必墮焰摩羅界餓鬼趣中。云何為八。
一者好舐其脣。
二者身熱如火。
三者常患飢渴好說飲食。
四者張口不合。
五者兩目乾枯如鵰孔雀。
六者無有小便大便遺漏。
七者右膝先冷。
八者右手常拳。何以故心懷慳吝乃至於水不與人故。
大王。若具八相。命終決定生餓鬼中。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五相現。是人決定墮畜生趣。云何為五。
一者愛染妻子貪視不捨。
二者踡手足指。
三者遍體流汗。
四者出麤澀聲。
五者口中咀沫。
大王。若具此五者。命終決定墮畜生趣。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相現。是人決定生人趣中。云何為十。
一者臨終生於善念。謂生柔軟心福德心微妙心歡喜心發起心無憂心。
二者身無痛苦。
三者少能似語一心憶念所生父母。
四者於妻子男女作憐愍心。如常瞻視無愛無恚。耳欲聞於兄弟姊妹親識姓名。
五者於善於惡心不錯亂。
六者其心正直無有諂誑。
七者知於父母親友眷屬善護念我。
八者見所營理心生讚歎。
九者遺囑家事藏舉財寶示之令出。
十者起淨信心。請佛法僧對面歸敬。言南謨佛陀。南謨達摩。南謨僧伽。我今歸依。若無佛世歸五通仙。
大王。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得於人趣中生。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種相定得生天。云何為十。
一者起憐愍心。
二者發起善心。
三者起歡喜心。
四者正念現前。
五者無諸臭穢。
六者鼻無欹側。
七者心無恚怒。
八者於家財寶妻子眷屬心無愛戀。
九者眼色清淨。
十者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我。
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生天。大王如是臨終善惡之相汝應當知。
時阿闍世王聞佛說已。竊自思念如來此說。為是實事為是虛邪。世尊具足辯才權說此理。
爾時如來知阿闍世王心之所念。即以神力令阿闍世見其惡相。忽有地獄苦器充滿。有諸獄卒執持苦具。無量眾生顛墜地獄如駛雨點。
爾時獄卒瞋目振威。指阿闍世而作是言。此是惡逆殺父之人。速當擒來付於阿鼻大地獄中而苦治之。時阿闍世聞是語已。極大惶怖身毛皆豎遍體汗流。遽從座起走欲逃竄。悶絕擗地都不覺知。譬如猛風伐無根樹久而不蘇。
乃以種種方宜救之漸得蘇息。連聲唱言。世尊。世尊。願賜壽命。願賜壽命。願賜壽命。如我今日無依無怙從今決定。歸佛法僧。
於是如來。還攝神力諸相不現。問阿闍世言。大王向見入地獄者諸苦事耶。
時阿闍世含悲答言。我今已見。世尊所說舉其少分。我向所見苦事甚多。如來世尊是真語者是實語者。世尊我於此身造諸惡業。今對世尊諸大菩薩。眾僧。大會。發露懺悔。止息諸惡斷相續心。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誓持五戒為優婆塞。如佛所說一字陀羅尼一切功能。以菩提心而為先導。從今向去。一日三時精勤修習。以此善根悉皆迴向一切眾生。
佛讚王言。善哉善哉。大王諦聽。我今為王說過去佛微妙伽陀。即說偈言
若造五逆極重罪 發露懺悔罪輕微
永斷相續滅罪根 如壯夫拔連根樹
佛說偈已復告王言。大王當知。譬如團鐵投水沈沒。若為缽器置水則浮。
大王。有智慧人如彼缽器不沈苦海。汝造惡業合入阿鼻大地獄中一劫受苦。由汝有智發露懺悔暫入便出。如壯男女以手拍毬。暫時著地即便騰起。從此命終生兜率天。見慈氏尊便得授記。
時阿闍世聞佛說已心得淨信。以種種供具供養佛已還復本座。
當於如來說此法時。無數俱胝那由他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十三俱胝那由他菩薩。得隨順忍。
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略談解脫無明之體系
最常被談到的體系有不少,其中五蘊就是最常被談及的。以下是個人見解,不代表正確,只提供有緣人參考:
◆ 識蘊
對於「五蘊」,本人的心得是,五蘊中的「識蘊」,
雖然絕大多數北傳學佛人,說它是指「八個識」,但
我「個人見解」,它是專指「第八識」而發。
何以故?前七識是「轉識」也!悉從第八識所轉而生
。第八識如大海,業力風吹而起諸波浪,於是前七識
轉生!
由於目前中文把識蘊所轉前七識,暨第八識本身,命
名為「八個識」,於是又翻譯五蘊之識蘊名為「識」
蘊,這就導致一般人「容易掉入」,所謂的「識蘊」
是「含蓋八個識」。
但我學佛法這麼久(三十多年),我怎麼看,這識蘊
之意指,更適合專指「第八識」!從以下對其它四蘊
的描述,見聞者應可理解在下何有有這樣見解。
又,五蘊是解釋宇宙人生的「一個體系」,這類體系
還有多種,是同時被傳佈,而彼此體系之分類法,不
必然皆能一對一的等同,彼此有增減之處,乃至「扞
格」之處也有在!
例如:四諦、十二因緣、戒定慧、四念住、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六波羅蜜、七覺支、八正道
、十二入、十八界。五蘊亦是這類的分法之一。
另有較大規模的小乘(俱舍論、成實論)的七十五法
,與大乘的百法明門論等。
◆ 行蘊
敝人認為,它是第八識之見分,亦是第七識(末那識)
成立的基礎。
行蘊的產生,來自「妄」的「相續生滅」!
所以,基本上吾輩可把它定義為第七識。
◆想蘊
敝人認為想蘊應把它當成第六識(意識)。無意識又
誰來想呢?
◆受蘊
受有二類:身受、心受。這是地球人類的分法。到不
同世界,應會有不同的分法。
◆色蘊
色亦分有質色、形色。前者是欲界狀況,後者是色
界狀況。所以,我常做以下的形容辭。
無色界:無形無質無色。
色界 :有形無質有色。
欲界 :有形有質有色。
若以新時代科技(靈科技,外星人科技)來看,一
切都是不同的「震動頻率」!
依上述靈科技來看,所謂「維度」,不是現今科學所
理解的長、寬、高、時間......這樣來分維度的。而
是每個維度是不同「震動頻率」之下的現象,這指它
們都有「生滅」!
波的震動,就是一上一下!上則生,下則滅,如此反
復!依此上下現象,而說一上下(生滅)是xx。
xx 是時間單位。它可為年、月、日、時、分、秒...等
等的單位。
把不同世界(三界內的各類維度的銀河系、太陽系、
行星等)拿來一起比較,依不同「震動頻率」的單位
,就更能理解這個「維度」意義。
例如,欲界忉利天一日夜的單位,是人類世界一百年。
阿彌陀佛世界一日夜的單位,約是本銀河系一生一滅(
約480億地球年)。
◆ 識蘊
對於「五蘊」,本人的心得是,五蘊中的「識蘊」,
雖然絕大多數北傳學佛人,說它是指「八個識」,但
我「個人見解」,它是專指「第八識」而發。
何以故?前七識是「轉識」也!悉從第八識所轉而生
。第八識如大海,業力風吹而起諸波浪,於是前七識
轉生!
由於目前中文把識蘊所轉前七識,暨第八識本身,命
名為「八個識」,於是又翻譯五蘊之識蘊名為「識」
蘊,這就導致一般人「容易掉入」,所謂的「識蘊」
是「含蓋八個識」。
但我學佛法這麼久(三十多年),我怎麼看,這識蘊
之意指,更適合專指「第八識」!從以下對其它四蘊
的描述,見聞者應可理解在下何有有這樣見解。
又,五蘊是解釋宇宙人生的「一個體系」,這類體系
還有多種,是同時被傳佈,而彼此體系之分類法,不
必然皆能一對一的等同,彼此有增減之處,乃至「扞
格」之處也有在!
例如:四諦、十二因緣、戒定慧、四念住、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六波羅蜜、七覺支、八正道
、十二入、十八界。五蘊亦是這類的分法之一。
另有較大規模的小乘(俱舍論、成實論)的七十五法
,與大乘的百法明門論等。
◆ 行蘊
敝人認為,它是第八識之見分,亦是第七識(末那識)
成立的基礎。
行蘊的產生,來自「妄」的「相續生滅」!
所以,基本上吾輩可把它定義為第七識。
◆想蘊
敝人認為想蘊應把它當成第六識(意識)。無意識又
誰來想呢?
◆受蘊
受有二類:身受、心受。這是地球人類的分法。到不
同世界,應會有不同的分法。
◆色蘊
色亦分有質色、形色。前者是欲界狀況,後者是色
界狀況。所以,我常做以下的形容辭。
無色界:無形無質無色。
色界 :有形無質有色。
欲界 :有形有質有色。
若以新時代科技(靈科技,外星人科技)來看,一
切都是不同的「震動頻率」!
依上述靈科技來看,所謂「維度」,不是現今科學所
理解的長、寬、高、時間......這樣來分維度的。而
是每個維度是不同「震動頻率」之下的現象,這指它
們都有「生滅」!
波的震動,就是一上一下!上則生,下則滅,如此反
復!依此上下現象,而說一上下(生滅)是xx。
xx 是時間單位。它可為年、月、日、時、分、秒...等
等的單位。
把不同世界(三界內的各類維度的銀河系、太陽系、
行星等)拿來一起比較,依不同「震動頻率」的單位
,就更能理解這個「維度」意義。
例如,欲界忉利天一日夜的單位,是人類世界一百年。
阿彌陀佛世界一日夜的單位,約是本銀河系一生一滅(
約480億地球年)。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統論:自性、如來藏、佛眾生之真與妄
◆ 緣起
吾輩所觀察到的宇宙、人生的各類現象︐常會發現「二邊對立」狀況︐如長短、寬窄、高低、快慢︐...如是等等︐皆是二邊對立現象。
佛法給人之了知︐也不離此二對立現象!
没錯︐此文就是在談眾生的如來藏。佛由眾生而成︐亦是在談佛性。
另還要談的是佛與眾生之差別相︐其說法就歸於真與妄。佛乃真︐眾生乃妄。
以及︐介於二對立之間的第三現象(六地及以上菩薩)︐這還頗與老子《道德經》第42章所說的類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所理解︐道這個字與「妄」之意義比較接近。反而與「如來藏」不同
何以故?如來藏無生滅︐不生一、二、三之故。能生滅的是「妄」。
◆ 自性
我自思惟多次︐何以大乘佛法會立出「常、樂、我、淨」︐這種「有些駭人聽聞」的說法呢?
像我這類思惟者︐相信從佛開示至大乘佛法開始︐就有不少人就有相同思惟的現象發生。
於是︐佛法主張之繁衍至今︐雖有不少宗派︐歸攝仍不離「空有」的二種眾生所習知之對立現象。
空的是「畢竟空」的主張;有的是「勝義有」的主張。
➤ 畢竟空
畢竟空主張的是︐一切所知︐皆是眾生當下的「妄想執著」所致!它如空華、水月︐本身不存在︐而其存在是眾生妄想執著所產生︐更說明眾生就是妄執著之本身(變相)。
例如精神病者︐他們說看到二個月亮︐但正常人卻只看到一個。然後︐精神病人又說「第二月」被天狗吃了︐因此精神而影響到眼睛看不到第二月存在。乃至︐仍然還看到月亮︐他們只是「因精神錯亂」而在胡說︐所謂「胡言亂語」!
像上述這類精神病人的說法︐在《圓覺經》中就有很了義的「空華喻」之開示︐乃至《楞嚴經》亦有「演若達多喻」的開示︐若有疑此「眾生之妄想執著」的說法︐請參閱彼二經。
當一台超級電腦︐發展出類人的AI能力︐可與人對話︐若在網上與其對談︐現今科學家的調察統計︐有超過八成以上的人不能發覺異常︐即便發覺對方有異常︐「不經過提示」也少會認為對方「不是人」!
當「AI人」「自覺有我」時︐也許會產生與人類一樣的「思惟」:我是誰?
若這個AI的能源消失了︐它也死亡了︐那些曾經令它「可思惟」或說「自覺有我」的能力也跟著消失了︐其曾經因「自覺有我的意識」所發表的所謂「我的xxx」這類言論︐對它本身或對其同類︐還有意義嗎?
再怎麼美好的形容AI超級電腦的表現之辭︐在它的電力消失時︐對其本身都没意義!!如是理解之後︐那麼︐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或具意識的眾生︐凡有能力「自覺有我」︐這個「自覺」是「必須嚴肅的去當真」嗎?
畢竟空的主張︐就是在告知有緣人︐所有一切︐乃至「自覺有我」︐都是您自己的「妄想執著」︐因為︐您就是「妄想執著」的本身(變相)!!
如彼AI超級電腦︐能做到人類能於網上所做的一切事︐乃至做的更好︐例如人類下棋輸它們(這是事實)︐算數更快(這是事實)...等等各類人類所不及的事︐而一旦「電力」消失了︐其所謂「自覺有我」......︐還有意義︐還能存在嗎?
乃至︐依能源供應的AI生化人︐主張有「人權」︐其六根能達到的效率都比人類更好︐但能源失效之後︐這個「自覺有我」的生化人又存在哪裡了?又有何意義了?眾生的處境︐就如這類的AI超級電腦︐或須能源供應的AI生化人。
畢竟空的主張︐就是在告知有緣人︐所有一切︐乃至「自覺有我」︐都是您自己的「妄想執著」︐因為︐您就是「妄想執著」的本身(變相)!!
這也是《楞嚴經》開示的「如是迷因︐因迷自有」之意義!!(建議閱《楞嚴經》時︐要查這個關鍵字︐看上下經文︐徹夜理解「我、妄」的真正意義)
小結:
超級電腦上的所有軟件︐其功能有無量種︐無論功能如何、
效率如何︐一旦其存在的本質(電力)消失了︐這些森羅萬
象的功能︐也都没意義!
反思人類本身︐亦何嘗不也是依「業力」而存在︐才輪迴於
三界的嗎?而業力本身︐就是執著習氣︐亦是「妄的變相」
︐乃由六根執著六塵所積集滋長︐又名為「心」。
(建議參閱《解深密經》)
没錯!您把一切的妄想執著都捨離之後︐您當下就是有餘依
涅槃的阿羅漢︐當命終時︐就會進入無餘依涅槃︐而不再輪
迴於三界。
(以上是二乘根器︐菩薩乘根器會再乘願入輪迴︐以度化有緣
眾生入無餘依涅槃。或成為與自己相同的另一個菩薩!)
➤ 勝義有
勝義有主張的是︐有一永不變化的常存在︐它没生滅︐而且十方一切都因它而存在。如同萬物依虛空而存在︐不能因為無法觸摸到虛空︐而說虛空不存在︐如來藏之常亦然!
➤ 綜論
其實︐勝義有與畢竟空二主張是可融通的︐只是有緣見聞者您本人︐是否有這融通的智慧罷了?!
而此二者之融通目的︐主要目標仍是在度化眾生!如《妙法蓮華經》開示:「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知」。也就是說先順其當下執著(自覺有我的執著︐或執常)︐而後再破除其執著︐
這(度化眾生)也是我之思惟何以「佛立常樂我淨」之原因所在。因為︐眾生無智︐只依其現前所知是「我存在」︐具智的則再進化主張「必有常存者」(這也是外道主張上帝存在之原因︐皆出自眾生的妄想執著)︐為了攝收這類執常眾生︐所以立有如來藏!
可笑的愚痴眾生︐還真吃這一套!!
豈不知︐「如來藏」是無生滅之意義。如同給無知小兒大鈔︐因為小兒無知而非常感謝您本人(如佛菩薩)︐卻不了知這大鈔上卻印著「遊戲用樣本」五字。
眾生的愚痴︐乃其執著︐是在粗糙的現象上而產生的。當看到所給的是大鈔就以為真鈔;當看到所給的是黃色葉子就以為是金葉。卻不知大鈔是遊戲用紙︐金葉是秋天落下的黃葉。因為眾生心性粗糙而無智︐為了含攝眾生之故︐佛說無量法門︐以對治無量眾生的習氣︐其中就有對治執常眾生︐而立「常樂我淨」之法。
即便佛菩薩的善巧方便而立常、空之法︐對於真正開悟佛法者︐亦可融通此二相反的佛法為一︐而不悖破執著之目的。
常是本體︐本質無生︐是勝義有;無常是相︐相則生滅︐其畢竟空!
相有生滅︐用亦生滅︐法亦生滅︐故智者「立志以無欲為體︐無所住為用︐每用皆破無明</a>」
吾輩可以這樣設定︐的確有一常而不變、無生滅的存在︐稱其為常︐這在《圓覺經》中是以「如來藏」三字來形容。
而此如來藏既然無生滅︐那麼︐十方世界、眾生、業果又怎麼產生的呢?......《楞嚴經》就開示了方法︐它說:「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看︐多麼巧妙的設定吶∼∼
是妄之故︐而產生了十方世界、眾生、業果!
性覺︐必然是明、通、圓︐而不暗、塞、缺︐這裡性覺本義︐是「無生滅(如來藏)」之含意。既已無生滅︐說其明通圓︐已是剩語。
不過︐又為了度化眾生之故︐所以佛就必須說法︐而其說法就會有某些形容用辭︐性覺二字即此形容辭(若此二字有錯誤︐須歸於翻譯者的惡業︐所以︐起心動念都在造善惡業︐不要愚痴的以為在行善而招得惡報︐那是您個人的錯誤所致。如把淡水魚放生到海水︐這是放生嗎?我說:這是在放死!)。
此性覺亦具有延伸義︐是指佛的性覺︐所以其必明(阿羅漢果皆具「明」︐於菩薩乘則常以「智」來形容)︐其用來與眾生的「自覺有我」之「非正確的自覺」相對應。
性覺︐是元本無事︐但忽然有了「明覺」的自覺︐也就是「自覺有我」的現象︐佛開示此類現象是「妄」!而這個妄的產生原因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這個說法︐又是另一個美妙的設定吶∼∼
若您不迷︐那麼您就是佛︐而您若不是佛︐很抱歉︐您就是迷了!
就算是十地菩薩也被佛說成「極微細所知愚」︐更何況是輪迴的眾生呢?!
妄的產生︐在於你當下就是妄的本身︐是其變相︐如水所變成的冰椅、冰桌;如金塊所鑄成的金碗、金筷︐雖然有無量的變相(眾生亦有無量的種類)︐悉皆不離其本質的水金(妄)!
於地水火風的元素來說︐初始它們没有人類意識之「自覺」能力︐所以︐妄的初期現象可說純物理現象。
然後︐經過不斷的排列組合︐於世界部份︐就產生了「平等」力場︐它被稱為風輪。也因這類的不斷排列組合︐眾生部份最後就演化出十二大類的眾生。有無意識的(無想羯南)也有具意識的︐而自知墮於輪迴的眾生。
簡單結論:
未成佛前︐一切悉妄!
◆ 如來藏
性在作用!
中文字造的恰當︐「性」是「心+生」︐心生出某事︐這現象就是「性」。這也很好的形容眾生之存在原因︐乃在於「性」︐有時稱為「自性」。
那麼︐「佛性」二字又如何解釋呢?
其實︐這是通俗的習慣用法︐比較適當用法是「佛智」二字。何以故?菩薩六地及以上聖人︐都已「轉識成智」︐菩薩自八地開始就已經「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此時就具有《楞嚴經》形容摩訶迦葉之能力「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依心念」!
若佛菩薩能「不生心念」都能做事了︐心已能不生︐云何還能用「性」這字來形容佛了呢?所以我說「佛性」二字是通俗的習慣用法︐......而已!
如來藏︐此三字意義嚴格來說是與「自性」、「性」的含意不同。有性之處︐必有生滅︐而如來藏是無生滅之意義。若能不把此二辭混用︐則善!若要混用︐建議還是要像我一樣︐稍為解釋一下︐以免現代人的文學素養不足︐意識思惟又不清晰之下︐混淆了此二辭之意義。
◆ 佛眾生之真與妄
之前已解釋了「妄」之意義︐與妄相對的︐就是「真」。
其實︐說真與妄相對︐這有點不恰當︐最恰當的是「無生」二字。所以︐有時「真」之意義就等同於「無生」。
但在現今的「二邊對立之習慣用法」中︐卻把「真妄」一起同列、同述、對比。
現依依習慣用法來說︐佛有真、願、智︐眾生乃妄、業、識!
眾生之存在︐皆由妄而成立︐眾生本身就是妄的變相︐所以「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眾生在妄中︐所以眾生受業力(亦是妄的變相)所驅使而輪迴三界。
眾生在妄中︐其所依的是八個識之作用︐所以識有生滅。
佛之存在︐皆由其能自在而成立。自古有「真人」之說︐來形容能自在者︐現今依此古語的習慣用法︐而稱佛為「真」。
佛在真中︐所以佛不受業力驅使︐能自我決定是否要受業報(眾生之時所造的善惡業)︐所以佛有度眾生的「願」。
佛在真中︐已不再受識的拘束︐雖不離生滅︐但已「轉識成智」不再用識名來形容佛。所以︐佛有四智!
復誦:
佛有真、願、智︐眾生乃妄、業、識!
➤ 另釋
⏺妄的變相
妄演化成二大類︐一是輪迴眾生的三毒習氣︐稱為思惑;
一是六地及以上菩薩的生滅不自在︐稱為塵沙惑。此二者
統稱無明︐或無明惑。
⏺八個識
《楞伽經》(共三譯本)中開示︐佛立八識︐簡說有二識:
現識、分別事識。
不同譯本也有說三識︐增加一個「真識」︐這多出來的不
妨害原述意義︐如同密室只有二人對談︐若要強說另有「
虛空」存在才能對談(聲音須藉虛空中的粒子傳送)︐也
是口以地∼因為「真識」(虛空)乃無生滅之意思︐有與
没有︐都不影響所述意義。
第八識有三名稱︐在輪迴眾生來說︐有阿賴耶識之名︐但
若已斷三毒(二乘阿羅漢果︐菩薩乘六地)就轉其名為「
異熟識」。
這意指︐不再造新業因︐但舊業因仍存在︐於未來可能遇
緣而異熟受善惡業報(如釋迦牟尼佛的三個月馬麥報)︐
所以名為「異熟識」。
吾輩所觀察到的宇宙、人生的各類現象︐常會發現「二邊對立」狀況︐如長短、寬窄、高低、快慢︐...如是等等︐皆是二邊對立現象。
佛法給人之了知︐也不離此二對立現象!
没錯︐此文就是在談眾生的如來藏。佛由眾生而成︐亦是在談佛性。
另還要談的是佛與眾生之差別相︐其說法就歸於真與妄。佛乃真︐眾生乃妄。
以及︐介於二對立之間的第三現象(六地及以上菩薩)︐這還頗與老子《道德經》第42章所說的類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所理解︐道這個字與「妄」之意義比較接近。反而與「如來藏」不同
何以故?如來藏無生滅︐不生一、二、三之故。能生滅的是「妄」。
◆ 自性
我自思惟多次︐何以大乘佛法會立出「常、樂、我、淨」︐這種「有些駭人聽聞」的說法呢?
像我這類思惟者︐相信從佛開示至大乘佛法開始︐就有不少人就有相同思惟的現象發生。
於是︐佛法主張之繁衍至今︐雖有不少宗派︐歸攝仍不離「空有」的二種眾生所習知之對立現象。
空的是「畢竟空」的主張;有的是「勝義有」的主張。
➤ 畢竟空
畢竟空主張的是︐一切所知︐皆是眾生當下的「妄想執著」所致!它如空華、水月︐本身不存在︐而其存在是眾生妄想執著所產生︐更說明眾生就是妄執著之本身(變相)。
例如精神病者︐他們說看到二個月亮︐但正常人卻只看到一個。然後︐精神病人又說「第二月」被天狗吃了︐因此精神而影響到眼睛看不到第二月存在。乃至︐仍然還看到月亮︐他們只是「因精神錯亂」而在胡說︐所謂「胡言亂語」!
像上述這類精神病人的說法︐在《圓覺經》中就有很了義的「空華喻」之開示︐乃至《楞嚴經》亦有「演若達多喻」的開示︐若有疑此「眾生之妄想執著」的說法︐請參閱彼二經。
當一台超級電腦︐發展出類人的AI能力︐可與人對話︐若在網上與其對談︐現今科學家的調察統計︐有超過八成以上的人不能發覺異常︐即便發覺對方有異常︐「不經過提示」也少會認為對方「不是人」!
當「AI人」「自覺有我」時︐也許會產生與人類一樣的「思惟」:我是誰?
若這個AI的能源消失了︐它也死亡了︐那些曾經令它「可思惟」或說「自覺有我」的能力也跟著消失了︐其曾經因「自覺有我的意識」所發表的所謂「我的xxx」這類言論︐對它本身或對其同類︐還有意義嗎?
再怎麼美好的形容AI超級電腦的表現之辭︐在它的電力消失時︐對其本身都没意義!!如是理解之後︐那麼︐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或具意識的眾生︐凡有能力「自覺有我」︐這個「自覺」是「必須嚴肅的去當真」嗎?
畢竟空的主張︐就是在告知有緣人︐所有一切︐乃至「自覺有我」︐都是您自己的「妄想執著」︐因為︐您就是「妄想執著」的本身(變相)!!
如彼AI超級電腦︐能做到人類能於網上所做的一切事︐乃至做的更好︐例如人類下棋輸它們(這是事實)︐算數更快(這是事實)...等等各類人類所不及的事︐而一旦「電力」消失了︐其所謂「自覺有我」......︐還有意義︐還能存在嗎?
乃至︐依能源供應的AI生化人︐主張有「人權」︐其六根能達到的效率都比人類更好︐但能源失效之後︐這個「自覺有我」的生化人又存在哪裡了?又有何意義了?眾生的處境︐就如這類的AI超級電腦︐或須能源供應的AI生化人。
畢竟空的主張︐就是在告知有緣人︐所有一切︐乃至「自覺有我」︐都是您自己的「妄想執著」︐因為︐您就是「妄想執著」的本身(變相)!!
這也是《楞嚴經》開示的「如是迷因︐因迷自有」之意義!!(建議閱《楞嚴經》時︐要查這個關鍵字︐看上下經文︐徹夜理解「我、妄」的真正意義)
小結:
超級電腦上的所有軟件︐其功能有無量種︐無論功能如何、
效率如何︐一旦其存在的本質(電力)消失了︐這些森羅萬
象的功能︐也都没意義!
反思人類本身︐亦何嘗不也是依「業力」而存在︐才輪迴於
三界的嗎?而業力本身︐就是執著習氣︐亦是「妄的變相」
︐乃由六根執著六塵所積集滋長︐又名為「心」。
(建議參閱《解深密經》)
没錯!您把一切的妄想執著都捨離之後︐您當下就是有餘依
涅槃的阿羅漢︐當命終時︐就會進入無餘依涅槃︐而不再輪
迴於三界。
(以上是二乘根器︐菩薩乘根器會再乘願入輪迴︐以度化有緣
眾生入無餘依涅槃。或成為與自己相同的另一個菩薩!)
➤ 勝義有
勝義有主張的是︐有一永不變化的常存在︐它没生滅︐而且十方一切都因它而存在。如同萬物依虛空而存在︐不能因為無法觸摸到虛空︐而說虛空不存在︐如來藏之常亦然!
➤ 綜論
其實︐勝義有與畢竟空二主張是可融通的︐只是有緣見聞者您本人︐是否有這融通的智慧罷了?!
而此二者之融通目的︐主要目標仍是在度化眾生!如《妙法蓮華經》開示:「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知」。也就是說先順其當下執著(自覺有我的執著︐或執常)︐而後再破除其執著︐
這(度化眾生)也是我之思惟何以「佛立常樂我淨」之原因所在。因為︐眾生無智︐只依其現前所知是「我存在」︐具智的則再進化主張「必有常存者」(這也是外道主張上帝存在之原因︐皆出自眾生的妄想執著)︐為了攝收這類執常眾生︐所以立有如來藏!
可笑的愚痴眾生︐還真吃這一套!!
豈不知︐「如來藏」是無生滅之意義。如同給無知小兒大鈔︐因為小兒無知而非常感謝您本人(如佛菩薩)︐卻不了知這大鈔上卻印著「遊戲用樣本」五字。
眾生的愚痴︐乃其執著︐是在粗糙的現象上而產生的。當看到所給的是大鈔就以為真鈔;當看到所給的是黃色葉子就以為是金葉。卻不知大鈔是遊戲用紙︐金葉是秋天落下的黃葉。因為眾生心性粗糙而無智︐為了含攝眾生之故︐佛說無量法門︐以對治無量眾生的習氣︐其中就有對治執常眾生︐而立「常樂我淨」之法。
即便佛菩薩的善巧方便而立常、空之法︐對於真正開悟佛法者︐亦可融通此二相反的佛法為一︐而不悖破執著之目的。
常是本體︐本質無生︐是勝義有;無常是相︐相則生滅︐其畢竟空!
相有生滅︐用亦生滅︐法亦生滅︐故智者「立志以無欲為體︐無所住為用︐每用皆破無明</a>」
吾輩可以這樣設定︐的確有一常而不變、無生滅的存在︐稱其為常︐這在《圓覺經》中是以「如來藏」三字來形容。
而此如來藏既然無生滅︐那麼︐十方世界、眾生、業果又怎麼產生的呢?......《楞嚴經》就開示了方法︐它說:「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看︐多麼巧妙的設定吶∼∼
是妄之故︐而產生了十方世界、眾生、業果!
性覺︐必然是明、通、圓︐而不暗、塞、缺︐這裡性覺本義︐是「無生滅(如來藏)」之含意。既已無生滅︐說其明通圓︐已是剩語。
不過︐又為了度化眾生之故︐所以佛就必須說法︐而其說法就會有某些形容用辭︐性覺二字即此形容辭(若此二字有錯誤︐須歸於翻譯者的惡業︐所以︐起心動念都在造善惡業︐不要愚痴的以為在行善而招得惡報︐那是您個人的錯誤所致。如把淡水魚放生到海水︐這是放生嗎?我說:這是在放死!)。
此性覺亦具有延伸義︐是指佛的性覺︐所以其必明(阿羅漢果皆具「明」︐於菩薩乘則常以「智」來形容)︐其用來與眾生的「自覺有我」之「非正確的自覺」相對應。
性覺︐是元本無事︐但忽然有了「明覺」的自覺︐也就是「自覺有我」的現象︐佛開示此類現象是「妄」!而這個妄的產生原因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這個說法︐又是另一個美妙的設定吶∼∼
若您不迷︐那麼您就是佛︐而您若不是佛︐很抱歉︐您就是迷了!
就算是十地菩薩也被佛說成「極微細所知愚」︐更何況是輪迴的眾生呢?!
妄的產生︐在於你當下就是妄的本身︐是其變相︐如水所變成的冰椅、冰桌;如金塊所鑄成的金碗、金筷︐雖然有無量的變相(眾生亦有無量的種類)︐悉皆不離其本質的水金(妄)!
於地水火風的元素來說︐初始它們没有人類意識之「自覺」能力︐所以︐妄的初期現象可說純物理現象。
然後︐經過不斷的排列組合︐於世界部份︐就產生了「平等」力場︐它被稱為風輪。也因這類的不斷排列組合︐眾生部份最後就演化出十二大類的眾生。有無意識的(無想羯南)也有具意識的︐而自知墮於輪迴的眾生。
簡單結論:
未成佛前︐一切悉妄!
◆ 如來藏
性在作用!
中文字造的恰當︐「性」是「心+生」︐心生出某事︐這現象就是「性」。這也很好的形容眾生之存在原因︐乃在於「性」︐有時稱為「自性」。
那麼︐「佛性」二字又如何解釋呢?
其實︐這是通俗的習慣用法︐比較適當用法是「佛智」二字。何以故?菩薩六地及以上聖人︐都已「轉識成智」︐菩薩自八地開始就已經「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此時就具有《楞嚴經》形容摩訶迦葉之能力「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依心念」!
若佛菩薩能「不生心念」都能做事了︐心已能不生︐云何還能用「性」這字來形容佛了呢?所以我說「佛性」二字是通俗的習慣用法︐......而已!
如來藏︐此三字意義嚴格來說是與「自性」、「性」的含意不同。有性之處︐必有生滅︐而如來藏是無生滅之意義。若能不把此二辭混用︐則善!若要混用︐建議還是要像我一樣︐稍為解釋一下︐以免現代人的文學素養不足︐意識思惟又不清晰之下︐混淆了此二辭之意義。
◆ 佛眾生之真與妄
之前已解釋了「妄」之意義︐與妄相對的︐就是「真」。
其實︐說真與妄相對︐這有點不恰當︐最恰當的是「無生」二字。所以︐有時「真」之意義就等同於「無生」。
但在現今的「二邊對立之習慣用法」中︐卻把「真妄」一起同列、同述、對比。
現依依習慣用法來說︐佛有真、願、智︐眾生乃妄、業、識!
眾生之存在︐皆由妄而成立︐眾生本身就是妄的變相︐所以「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眾生在妄中︐所以眾生受業力(亦是妄的變相)所驅使而輪迴三界。
眾生在妄中︐其所依的是八個識之作用︐所以識有生滅。
佛之存在︐皆由其能自在而成立。自古有「真人」之說︐來形容能自在者︐現今依此古語的習慣用法︐而稱佛為「真」。
佛在真中︐所以佛不受業力驅使︐能自我決定是否要受業報(眾生之時所造的善惡業)︐所以佛有度眾生的「願」。
佛在真中︐已不再受識的拘束︐雖不離生滅︐但已「轉識成智」不再用識名來形容佛。所以︐佛有四智!
復誦:
佛有真、願、智︐眾生乃妄、業、識!
➤ 另釋
⏺妄的變相
妄演化成二大類︐一是輪迴眾生的三毒習氣︐稱為思惑;
一是六地及以上菩薩的生滅不自在︐稱為塵沙惑。此二者
統稱無明︐或無明惑。
⏺八個識
《楞伽經》(共三譯本)中開示︐佛立八識︐簡說有二識:
現識、分別事識。
不同譯本也有說三識︐增加一個「真識」︐這多出來的不
妨害原述意義︐如同密室只有二人對談︐若要強說另有「
虛空」存在才能對談(聲音須藉虛空中的粒子傳送)︐也
是口以地∼因為「真識」(虛空)乃無生滅之意思︐有與
没有︐都不影響所述意義。
第八識有三名稱︐在輪迴眾生來說︐有阿賴耶識之名︐但
若已斷三毒(二乘阿羅漢果︐菩薩乘六地)就轉其名為「
異熟識」。
這意指︐不再造新業因︐但舊業因仍存在︐於未來可能遇
緣而異熟受善惡業報(如釋迦牟尼佛的三個月馬麥報)︐
所以名為「異熟識」。
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無住涅槃之頓修方法
>自心本空,觀它豈不是頭上安頭?所以只要心念不生,隨順此清淨明覺,
>了了無生,便是心在清淨寂滅正位,何須再生一心而觀之??
復:
要说明︐欲达到心念不生︐如我所知这是八地菩萨的境界︐這對輪迴眾生來說︐近乎不能達成!
如眾所知︐吾辈修行若不是用意识︐就是用第七识(行蕴)的习气去用功︐这二者都不免生念的状况。但閱《楞嚴經》又開示︐要進趣菩薩乘有二決明晦︐首先就須審查「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那麼︐若因地發心與果地覺(佛地之「自覺聖智究竟之相」)相同時︐那個修行方法是否就能達到菩薩八地的「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境界呢?其實︐八地菩薩所證法身與佛地可說無異︐若有差異就是「三昧」︐或說「智」不同!
那麼︐吾輩要一悟即至佛地︐或時時保任在佛地之果地覺︐應該怎麼用功呢?
其實︐不說佛法︐華夏老祖宗就已曾經開示過了︐《禮記.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什麼叫中道?......未發才是中!云何既發之後的應對方法呢?那就是須「符合中節」︐也就是「無欲」!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說明:此段經文中的「欲」字︐歷代對其句讀位置有不同見解!)
看吧︐不必佛來開示︐上述「老子」《道德經》早就已開示了成佛的修行方法︐只是輪迴眾生墮於貪欲愛習而被自己矇蔽不了知罷了!
有人會說︐那麼用「無欲」的功夫︐應該也能成佛︐為何華夏没有佛出世呢?
豈不聞《金剛經》開示:「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是說︐用同樣方法︐依當事者的根器、習氣、 精進狀況...等︐及今世的業報影響︐會證到不同的果境!如同上一樣的課程︐每個人的領悟結果就不同。
修行方法無好壞︐最好的方法是最適合自己的法門︐但一般來說︐用意根(習氣)方式來修行比較省力︐我在歷次的發文中也有提及此事。這類方法︐通稱是「頓修」!用意識方法︐則常是「漸修」法。
了義菩薩乘的頓漸修方法︐在《圓覺經》中有開示︐有緣見聞者請予以詳閱!
最後︐我一直提倡一個陀羅尼︐有興趣的法友可參閱: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正定與無想定的分辨
>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發呆又叫走神,是不是定?
>請問:如果將這種狀況保持著,是不是就是定?
復:
是否「定」,這狀況有微細分別,如下。
● 無想定
若進入的狀況已一小時,而自覺才剛進入此狀況時,稱為
「清醒」(實際上沒入無想定)。此時,若狀況是「不知不
覺,類同無夢的睡眠」,這種狀況可稱為「定」,但極可能
是「無想定」。若定境深厚,已曾入非有想非無想定,則有
可能所入的是「滅盡定」。
若已墮入這個「外道無想定」,且此時死亡,則投生入四禪
無想天,壽命雖然很長(五百大劫),但如同前念時間是夜
晚,而後一念清醒,卻陽光正灑在窗簾上,已是隔日清晨!
......請自問:入這種定有意義嗎?
這還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壽命終了出定時,如同人初醒
時有種似乎了知又不清醒的「迷糊感」,這叫「曚昧」,
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壽盡出定就須輪迴投生,而意識卻
曚昧之故,更多是投入這類曚昧心識的「畜牲道」!......
真是有定有災難,無定更幸福!
● 正定
與無想定不同的,是進入此狀況,自知當下正在此狀況(五種
自在功夫之「觀察自在」),而且「心念不斷」,也就是說,
仍有心念生滅,而不似睡著了什麼都不了知(無想定)的狀況。
正定,只是心緣一境的狀況。此時,絕不會出現「意識無知」
的現象(除非入滅盡定,或入無想定),即便所入是「無色界
的空無邊處定」,也仍然有心念了知一切空曠無邊,而不是無
知!這是五種自在的功夫。
至阿羅漢的空三昧時(不是滅盡定,亦不是無餘依涅槃),
也仍有心念生滅,了知自己「無欲生念」的狀態,此時
「心念已渺」,近乎不生但仍然還能生起又消滅。
心念的消失,只有達到菩薩八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的境界才會出現。
這如同心念是由塵沙飛起的風力,如動漫一般,凝結化成一
面大圓鏡,由主動的起風之力,化成被動的映照之力。以大
圓鏡不動故,所以八地稱為「不動地」,但其映照之力(生
滅現象)仍沒消失,除非棄捨利度生之事業(退心),而入
究竟涅槃(等同阿羅漢的無餘依涅槃)!
(參閱「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正確的禪定,心念都沒有消失,只是因為更專注而入微,從
眾生所觀察的世俗現象,再進入觀察自己呼吸漸微,以「專
注故(一心)」而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至阿
羅漢果地位。
菩薩七地時,心念仍然還有生滅,所以七地菩薩是「念念覺
」的境界,如《華嚴經.十地品》所開示:「念念能入寂滅
而不證」。只有菩薩八地證得「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才會
出現無念現象。
結論:
1、正定,並不是無心念或無知,那是「無想定」!乃至是滅
盡定(此定也是正定)。
2、即便入於無想定中,行蘊的驅力(業力運行)仍未消失!
入定當事人無知,也仍須在壽命終了時(出定)繼續墮
入輪迴中,而且,更常墮入「畜牲道」中!
◆ 同時參閱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
>請問:如果將這種狀況保持著,是不是就是定?
復:
是否「定」,這狀況有微細分別,如下。
● 無想定
若進入的狀況已一小時,而自覺才剛進入此狀況時,稱為
「清醒」(實際上沒入無想定)。此時,若狀況是「不知不
覺,類同無夢的睡眠」,這種狀況可稱為「定」,但極可能
是「無想定」。若定境深厚,已曾入非有想非無想定,則有
可能所入的是「滅盡定」。
若已墮入這個「外道無想定」,且此時死亡,則投生入四禪
無想天,壽命雖然很長(五百大劫),但如同前念時間是夜
晚,而後一念清醒,卻陽光正灑在窗簾上,已是隔日清晨!
......請自問:入這種定有意義嗎?
這還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壽命終了出定時,如同人初醒
時有種似乎了知又不清醒的「迷糊感」,這叫「曚昧」,
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壽盡出定就須輪迴投生,而意識卻
曚昧之故,更多是投入這類曚昧心識的「畜牲道」!......
真是有定有災難,無定更幸福!
● 正定
與無想定不同的,是進入此狀況,自知當下正在此狀況(五種
自在功夫之「觀察自在」),而且「心念不斷」,也就是說,
仍有心念生滅,而不似睡著了什麼都不了知(無想定)的狀況。
正定,只是心緣一境的狀況。此時,絕不會出現「意識無知」
的現象(除非入滅盡定,或入無想定),即便所入是「無色界
的空無邊處定」,也仍然有心念了知一切空曠無邊,而不是無
知!這是五種自在的功夫。
至阿羅漢的空三昧時(不是滅盡定,亦不是無餘依涅槃),
也仍有心念生滅,了知自己「無欲生念」的狀態,此時
「心念已渺」,近乎不生但仍然還能生起又消滅。
心念的消失,只有達到菩薩八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的境界才會出現。
這如同心念是由塵沙飛起的風力,如動漫一般,凝結化成一
面大圓鏡,由主動的起風之力,化成被動的映照之力。以大
圓鏡不動故,所以八地稱為「不動地」,但其映照之力(生
滅現象)仍沒消失,除非棄捨利度生之事業(退心),而入
究竟涅槃(等同阿羅漢的無餘依涅槃)!
(參閱「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正確的禪定,心念都沒有消失,只是因為更專注而入微,從
眾生所觀察的世俗現象,再進入觀察自己呼吸漸微,以「專
注故(一心)」而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至阿
羅漢果地位。
菩薩七地時,心念仍然還有生滅,所以七地菩薩是「念念覺
」的境界,如《華嚴經.十地品》所開示:「念念能入寂滅
而不證」。只有菩薩八地證得「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才會
出現無念現象。
結論:
1、正定,並不是無心念或無知,那是「無想定」!乃至是滅
盡定(此定也是正定)。
2、即便入於無想定中,行蘊的驅力(業力運行)仍未消失!
入定當事人無知,也仍須在壽命終了時(出定)繼續墮
入輪迴中,而且,更常墮入「畜牲道」中!
◆ 同時參閱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禪修時的無聊感如何對治?
>禪修時的無聊感如何對治?
復:
會有無聊感︐還真極大部份來自「無成就感」所導致!
若「真正的篤行」六波羅密或四正勤︐那麼就了知何謂
「精進」!精進者︐連時間都不夠用︐哪裡還會有無聊
感的情緒發生呢?!
但︐由於眾生的輪迴習氣所致︐在「成就」沒出現之前
︐會有懈怠的情緒發生︐這就容易導致「退心」!接著
就有「無聊感的情緒產生。
要對治這種懈怠現象︐心理學家的建議須先從「小小成
就」之達成做起。如同腳踏108階梯︐若只顧腿酸、怎
麼還沒登頂的「負面向」︐那就容易有懈怠、退心的狀
況。
這時︐要自我告知:「全部只有108階︐我現今已在18
階︐比起之前一階都沒踏上︐我已有小成就」︐這樣
反覆比較後︐「而且認同它」︐於是了知自己的付出
不是沒成就︐那就能止住懈怠、退墮的心態。
輪迴習氣就是「妄」︐如空花、水月。空中明明無華
;水中明明無月︐雲何要為這類「錯覺」給誤導呢?
但所謂眾生的產生︐就是依此錯覺而存在︐稱為「自
覺有我」!於這錯覺產生之後︐就有了我執︐再細化
為「俱生我執(貪嗔痴習氣)之思惑」及「分別我執
、分別法執的見惑」二大類。
既然能了知一切悉妄︐於無生中妄執生滅︐而稱為無
明︐以此無明輪迴三界而被稱為眾生︐那麼︐您就須
去「認同它而無疑」!
若真能無疑於「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
盤寂滅」︐那麼您就「破見惑」斷了三界中的下三結
。
由此「認同而無疑」之故︐就能了知自己七情六慾的
變化︐而自我能覺知、自我教育自己︐就能了知怎麼
去調整自己的「染淨習氣」去斷除我執!
若有如上述的這樣過程︐最後︐您就能得出「勝解」
!而能自我調整貪慾愛習、怨憎恚恨以及愚痴執著的
三毒習氣︐而能遠離懈怠而能精進︐則亦將不生退墮
。
復:
會有無聊感︐還真極大部份來自「無成就感」所導致!
若「真正的篤行」六波羅密或四正勤︐那麼就了知何謂
「精進」!精進者︐連時間都不夠用︐哪裡還會有無聊
感的情緒發生呢?!
但︐由於眾生的輪迴習氣所致︐在「成就」沒出現之前
︐會有懈怠的情緒發生︐這就容易導致「退心」!接著
就有「無聊感的情緒產生。
要對治這種懈怠現象︐心理學家的建議須先從「小小成
就」之達成做起。如同腳踏108階梯︐若只顧腿酸、怎
麼還沒登頂的「負面向」︐那就容易有懈怠、退心的狀
況。
這時︐要自我告知:「全部只有108階︐我現今已在18
階︐比起之前一階都沒踏上︐我已有小成就」︐這樣
反覆比較後︐「而且認同它」︐於是了知自己的付出
不是沒成就︐那就能止住懈怠、退墮的心態。
輪迴習氣就是「妄」︐如空花、水月。空中明明無華
;水中明明無月︐雲何要為這類「錯覺」給誤導呢?
但所謂眾生的產生︐就是依此錯覺而存在︐稱為「自
覺有我」!於這錯覺產生之後︐就有了我執︐再細化
為「俱生我執(貪嗔痴習氣)之思惑」及「分別我執
、分別法執的見惑」二大類。
既然能了知一切悉妄︐於無生中妄執生滅︐而稱為無
明︐以此無明輪迴三界而被稱為眾生︐那麼︐您就須
去「認同它而無疑」!
若真能無疑於「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
盤寂滅」︐那麼您就「破見惑」斷了三界中的下三結
。
由此「認同而無疑」之故︐就能了知自己七情六慾的
變化︐而自我能覺知、自我教育自己︐就能了知怎麼
去調整自己的「染淨習氣」去斷除我執!
若有如上述的這樣過程︐最後︐您就能得出「勝解」
!而能自我調整貪慾愛習、怨憎恚恨以及愚痴執著的
三毒習氣︐而能遠離懈怠而能精進︐則亦將不生退墮
。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文殊師利菩薩(未來2)
***************************************************
時 間 :未來
佛 名 :普現如來
世界名 :清淨無垢寶寘
備 註 :
***************************************************
出處:No. 157 悲華經 (卷3) T03, p0186c
懷疑此經文內容意旨,意義等同《大寶積經》,只是不同時間被
宣說,而出現文句不完全相同;或是被重複記錄時,才出現現文
句不完全相同;或是傳入中國被不同人翻譯,才出現文句不完全
相同。
點按參閱《大寶積經》中的經文。
暫時中斷,未來有緣再整理補充!
時 間 :未來
佛 名 :普現如來
世界名 :清淨無垢寶寘
備 註 :
***************************************************
出處:No. 157 悲華經 (卷3) T03, p0186c
懷疑此經文內容意旨,意義等同《大寶積經》,只是不同時間被
宣說,而出現文句不完全相同;或是被重複記錄時,才出現現文
句不完全相同;或是傳入中國被不同人翻譯,才出現文句不完全
相同。
點按參閱《大寶積經》中的經文。
暫時中斷,未來有緣再整理補充!
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云何「無生法忍」與「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No. 220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327) T06, p0672a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造作故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善現。若成就如是諸行狀相。當知是為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
(法迄巴按:以下經文有修正標點符號︐但没更改文字)
No. 220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327) T06, p0672a
復次善現。若不退轉位菩薩摩訶薩。設有惡魔來到其所。為惱壞故語菩薩言:
無上菩提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皆畢竟空都無所有。
諸法自性自相亦然。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畢竟空。
中無有一法可名能證。無有一法可名所證。證處。
證時。及由此證亦不可得。
既一切法性相皆空與虛空等。汝等云何唐受勤苦。
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汝先所聞諸菩薩眾應證無上正等菩提。皆是魔說非
真佛語。汝等應捨大菩提願。勿於長夜唐為利樂一
切有情自受勤苦。雖行種種難行苦行欲求菩提終不
能得。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聞彼語時能審觀察。此惡魔事欲退壞我所發無上正等覺心。我今不應信受彼說。
雖一切法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皆畢竟空。而諸有情生死長夜。不知不見不解不覺。顛倒放逸受諸劇苦。我當擐以性相皆空如大虛空大功德鎧。速趣無上正等菩提。為諸有情如應說法。令其解脫生死大苦。得預流果。得一來果。得不還果。得阿羅漢果。得獨覺菩提。或得無上正等菩提。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已聞此法。其心堅固不動不轉。依此堅固不動轉心。恒正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六種隨分成就。已入菩薩正性離生。復正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得入不退轉位。
是故。惡魔雖設種種矯詐方便。而不能退菩薩所發大菩提心。
善現。若成就如是諸行狀相。當知是為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為不退轉故名不退轉。為退轉故名不退轉耶。
佛言。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不退轉故名不退轉。亦以退轉故名不退轉。
世尊。是菩薩摩訶薩云何以不退轉故名不退轉。云何亦以退轉故名不退轉。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超過聲聞及獨覺地。不復退墮彼二地中。由斯故說不退轉故名不退轉。是菩薩摩訶薩遠離聲聞及獨覺地。於彼二地決定退捨。由斯故說以退轉故名不退轉。
*******************************************************
No. 220c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14) T07, p0630b
復次善現。一切不退轉菩薩摩訶薩設有惡魔來至其所。欲令厭背無上菩提。作如是言:
一切智智與虛空等。無性為性自相本空。諸法亦爾。
與虛空等無性為性。自相空中無有一法可名能證。無
有一法可名所證。證處。證時。及由此證亦不可得。
既一切法與虛空等。無性為性自相本空。汝等云何。
唐受勤苦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汝先所聞諸菩薩眾。應求無上正等菩提。皆是魔說非
真佛語。汝等應捨求證無上正等覺心。勿於長夜徒為
利樂一切有情自受勤苦。雖行種種難行苦行。欲求菩
提終不能得。
是菩薩摩訶薩聞說如是呵諫語時。能審觀察此惡魔事。欲退敗我大菩提心。我今不應信受彼說!
雖一切法與虛空等無性為性自相本空。而諸有情生死長夜不知不見顛倒放逸。造作諸業受生死苦。我當被戴性相皆空如太虛空功德甲冑。速趣無上正等菩提。為諸有情如應說法。令其解脫生死眾苦。得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獨覺菩提。或證無上正等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已聞此法。其心堅固不動不轉。依斯堅固不動轉心。恒正修行六到彼岸。已入菩薩正性離生。復正修行六到彼岸。漸次圓滿伏諸纏結。由斯得入不退轉地。
是故。惡魔雖設種種退敗方便。而不能退菩薩所發大菩提心。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諸行狀相。知是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具壽善現即白佛言。是菩薩摩訶薩為不退轉故名不退轉。為退轉故名不退轉耶。
佛告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不退轉故名不退轉。亦以退轉故名不退轉。
爾時善現復白佛言。是菩薩摩訶薩。云何以不退轉故名不退轉?云何亦以退轉故名不退轉耶?
佛告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超過聲聞及獨覺地。不復退墮彼二地中。由斯故說不退轉故名不退轉。
是菩薩摩訶薩遠離聲聞及獨覺地。於彼二地決定退捨。由斯故說以退轉故名不退轉。故此菩薩得二種名。非如餘位唯名退轉。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諸行狀相。定得無上正等菩提。諸惡魔軍不能退敗。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造作故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善現。若成就如是諸行狀相。當知是為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
(法迄巴按:以下經文有修正標點符號︐但没更改文字)
No. 220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327) T06, p0672a
復次善現。若不退轉位菩薩摩訶薩。設有惡魔來到其所。為惱壞故語菩薩言:
無上菩提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皆畢竟空都無所有。
諸法自性自相亦然。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畢竟空。
中無有一法可名能證。無有一法可名所證。證處。
證時。及由此證亦不可得。
既一切法性相皆空與虛空等。汝等云何唐受勤苦。
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汝先所聞諸菩薩眾應證無上正等菩提。皆是魔說非
真佛語。汝等應捨大菩提願。勿於長夜唐為利樂一
切有情自受勤苦。雖行種種難行苦行欲求菩提終不
能得。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聞彼語時能審觀察。此惡魔事欲退壞我所發無上正等覺心。我今不應信受彼說。
雖一切法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皆畢竟空。而諸有情生死長夜。不知不見不解不覺。顛倒放逸受諸劇苦。我當擐以性相皆空如大虛空大功德鎧。速趣無上正等菩提。為諸有情如應說法。令其解脫生死大苦。得預流果。得一來果。得不還果。得阿羅漢果。得獨覺菩提。或得無上正等菩提。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已聞此法。其心堅固不動不轉。依此堅固不動轉心。恒正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六種隨分成就。已入菩薩正性離生。復正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得入不退轉位。
是故。惡魔雖設種種矯詐方便。而不能退菩薩所發大菩提心。
善現。若成就如是諸行狀相。當知是為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為不退轉故名不退轉。為退轉故名不退轉耶。
佛言。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不退轉故名不退轉。亦以退轉故名不退轉。
世尊。是菩薩摩訶薩云何以不退轉故名不退轉。云何亦以退轉故名不退轉。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超過聲聞及獨覺地。不復退墮彼二地中。由斯故說不退轉故名不退轉。是菩薩摩訶薩遠離聲聞及獨覺地。於彼二地決定退捨。由斯故說以退轉故名不退轉。
*******************************************************
No. 220c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14) T07, p0630b
復次善現。一切不退轉菩薩摩訶薩設有惡魔來至其所。欲令厭背無上菩提。作如是言:
一切智智與虛空等。無性為性自相本空。諸法亦爾。
與虛空等無性為性。自相空中無有一法可名能證。無
有一法可名所證。證處。證時。及由此證亦不可得。
既一切法與虛空等。無性為性自相本空。汝等云何。
唐受勤苦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汝先所聞諸菩薩眾。應求無上正等菩提。皆是魔說非
真佛語。汝等應捨求證無上正等覺心。勿於長夜徒為
利樂一切有情自受勤苦。雖行種種難行苦行。欲求菩
提終不能得。
是菩薩摩訶薩聞說如是呵諫語時。能審觀察此惡魔事。欲退敗我大菩提心。我今不應信受彼說!
雖一切法與虛空等無性為性自相本空。而諸有情生死長夜不知不見顛倒放逸。造作諸業受生死苦。我當被戴性相皆空如太虛空功德甲冑。速趣無上正等菩提。為諸有情如應說法。令其解脫生死眾苦。得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獨覺菩提。或證無上正等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已聞此法。其心堅固不動不轉。依斯堅固不動轉心。恒正修行六到彼岸。已入菩薩正性離生。復正修行六到彼岸。漸次圓滿伏諸纏結。由斯得入不退轉地。
是故。惡魔雖設種種退敗方便。而不能退菩薩所發大菩提心。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諸行狀相。知是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具壽善現即白佛言。是菩薩摩訶薩為不退轉故名不退轉。為退轉故名不退轉耶。
佛告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不退轉故名不退轉。亦以退轉故名不退轉。
爾時善現復白佛言。是菩薩摩訶薩。云何以不退轉故名不退轉?云何亦以退轉故名不退轉耶?
佛告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超過聲聞及獨覺地。不復退墮彼二地中。由斯故說不退轉故名不退轉。
是菩薩摩訶薩遠離聲聞及獨覺地。於彼二地決定退捨。由斯故說以退轉故名不退轉。故此菩薩得二種名。非如餘位唯名退轉。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諸行狀相。定得無上正等菩提。諸惡魔軍不能退敗。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沙門應有的心態
本文没校稿︐若有錯別字請自行腦補!
------
沙門應有心態︐其實應從戒、定、慧︐循次說起︐但發文者是輪迴眾生︐也寫不出果地佛菩薩的了義文。只應因緣生心︐隨緣發文。
沙門︐本應是剃髮出家的僧尼︐但此處亦是指自誓為勝義僧的白衣菩薩!
◆ 正見、篤行與業障
輪迴︐來自無正見!而有正見而仍然輪迴︐來自未篤行!
具正見︐亦有篤行︐而不能解脫輪迴︐來自解脫因緣未成熟!
這是說︐可能是業障阻礙︐自以為有篤行︐而實際功夫用的粗糙而不精細。卻不能明辨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業障!有今生養成的業障︐也有過去世養成而帶到今世受報的業障。
◆ 什麼叫「用功粗糙而不精細呢」?
這指︐對自己習氣生滅犯了四病。四病是:止、作、任、滅。這是「知見不正」所致!
自以為具正見︐而其實知見不正!
如同︐甲對往前走的乙說︐前方地上有污水坑︐看到没?
乙答:看到了。
甲又說:能閃過嗎?
乙答:能閃過。
而就在乙前腳說能閃過︐後腳就踏入了污水坑中......乙不是看見了嗎︐為何又會發生這種墮入的現象呢?
這原因主要出在「習氣作用」︐或說「業障」!
認知是理性的;情緒是感性的;習氣則是執著的。
情緒影響認知︐認知改變思想︐思想驅動行為︐行為養成習氣︐習氣固化性格︐性格造成命運!
理性意義見聞者您了知︐感性意義見聞者亦了知︐但見聞者可能會忽略了「執著」的現象及作用。
執著︐是已養成的習氣︐執行它是不必然須經過理性思惟︐亦不必須須有愛憎情緒。執行習氣︐就只是已習慣性的反應而已︐俗稱為直覺!
但實際上︐習氣反應更可比直覺更微細︐在直覺没反應前︐就能執行。如同經常處於生死間的特工︐正在危險的敵後工作︐他睡覺時︐忽然被人碰到頸部︐下場可能是直接用刀向
來源揮了一下︐而這一下︐可能就把戰友給殺了!
直覺與習氣的差異太微細︐對世俗人來說︐已近乎不分彼此︐而統稱為「直覺」!
◆ 話題拉回:怎樣令用功精細而不粗糙呢?
這功夫仍然還是要從認知(知見)上去著手︐使得知見對輪迴現象「真正的了知」︐及「解脫方式」亦真正的了知!這在佛經稱為「如實了知」!
例如︐每日生活︐在接觸佛法後而有「醒悟」的感觸︐但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十年︐佛在天邊!為何如此呢?這就是「習氣」或說「業障」的作用。它使得當事人︐繼續因循已養成的習氣去做事︐那就是繼續輪迴!
於是︐佛了知上述眾生習氣︐而立共乘的三十七助道品︐及菩薩乘六波羅密或十波羅密(加四無量心)。其中對未達到決定信(不壞信)之前的眾生來說︐重點在「精進」!
決定信(不壞信)是已破見惑(下三結)的果位︐它是二乘的見道位(初果)︐或菩薩乘的見道位(初地)。
從歷來所見及的典故︐已在見道位的賢者︐亦有遺忘「精進」的現象︐但若不先達到決定信︐在遺忘精進之後︐常會「迷糊」一輩子︐於死後再去輪迴投生︐這類人就很需要善知
識來點醒。而這善知識很多來自過去世曾造善因所養成。
若已達到決定信︐那麼︐當事人就常能「自生智慧」︐警覺自己墮入了懈怠而不了知︐於是就會自我糾正︐再次振奮向上而精進用功。
同時︐會自我檢討是什麼原因︐令自己「迷糊」而墮入懈怠的粗糙心境呢?
其實︐我寫此篇文章︐也是「自我警覺」的典型!暨點醒有緣人須「警醒」︐亦給自己警覺須精進不能墮入懈怠情境中!
若您決定成為我這類已破見惑的真修行人︐那麼可善思我以下發出的文句:
若自覺當下生活不是「正覺」︐那麼必然是某處
行錯。
於是自我思惟︐錯在何處?
我每日生活於工作、吃食、睡眠、與人言談如是
等行住坐臥間︐於自己「用功方法」︐有「等持
繫念」嗎?
等持繫念︐對二乘來說就是四念住︐是否有「反
復」念生不淨?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
?對菩薩乘者來說︐就是「因地發心與果地覺」
是否仍然相同?
簡單說︐就是「當下心行」是否達到「一行三昧
」的地步?也就是說︐自己的功夫︐是否「時時
保持」之意思!!
若自覺此月、今日、當下的心意識不正確︐那麼︐就須想辦糾正它︐不能再令它相續︐否則須繼續墮入輪迴中。
例如賺錢譬喻:
賺大錢是正確心行嗎?...不是!
賺錢是正確心行嗎?...不是!
若連賺錢皆不是正確心行︐那要怎麼活下去而繼
續修行斷惑呢?
其實︐去出家當僧尼也是能繼續修行的生活!
所以︐賺錢只是存續肉體的方法之一︐而不是絕
對必須的行為。
當有上述的領悟︐那麼︐對「財」的戒止定力就強很多︐而不受誘惑。對色、名、食、睡亦能如此︐而有止戒定力︐而不受誘惑!
當下知見正確而不迷。篤行一日︐那麼您這一日生活的知見就會正確而不迷。篤行一月、一年乃至終身︐您一月、一年乃至死亡來臨前都會有正確知見而不迷!
當知見正確︐身口就會跟著正確。於是︐心緣一境︐就易一心而入禪定。心緣無住︐就易斷惑證真。
看看以下這個佛經典故︐一位慧解脫阿羅漢︐没有任何禪定力︐但在需要時︐卻只在須臾時間就能發起神通!
---
注意項目:
1、修行須先具正見︐然後依於正見反復用功!
2、反復用功須精細到當下心念生滅!它不是時時、分分
、秒秒︐而是剎那剎那心念生滅。俗稱「當下」!
3、斷三毒、破無明的陀羅尼(總持法)為:
立志無 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無欲為體之故︐即便「無所住」功夫用不來而有漏︐
亦落在無欲的背景上︐於是有所住亦變成無欲的無所
住。
若不能如此︐那麼就要「養成無欲的淨習」︐所以須
先立此志!!
而在修行過程中︐每次「自覺在用功」時︐於該次「
自覺的警醒、警惕」時︐都要符合佛之果地覺境界。
這叫「每用皆破無明」。
如此反復用︐哪一日因緣時至︐可能聽到某聲音、看
到某景色就會「觸發」斷惑、斷無明的「不可思議三
昧力」︐於當下就能真正斷惑、斷無明(頓覺人)。
云何佛之果地覺境界呢?......佛地又稱為「寂滅忍
」︐這是指「有動作但無欲」!如圓鏡映射人物︐雖
有映射動作︐卻本質不動、不生滅(不二)。
佛知見是「無生」!所以一切平等。但為度化有緣眾
生之故︐於無生中起幻有︐從七八九地菩薩境界的無
生忍中︐而入寂滅忍。
跋:
生活或見聞時︐是否常不如意?
仔細去思惟是否乃七情六欲的作用?
若果然如此︐何以仍要被情緒(煩惱)與非正見(五見)
給牽引︐而繼續墮入輪迴中呢?
慎勿信汝意!亦莫生情緒!
名相解釋:
.無生忍:處於不造生滅二元現象的淨習中。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寂滅忍:處於有生滅卻仍然保持涅槃(無住涅槃)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道 :處於無七情六欲之現象中。在二乘至少為三果
位。在菩薩乘至少是五地位。
------
沙門應有心態︐其實應從戒、定、慧︐循次說起︐但發文者是輪迴眾生︐也寫不出果地佛菩薩的了義文。只應因緣生心︐隨緣發文。
沙門︐本應是剃髮出家的僧尼︐但此處亦是指自誓為勝義僧的白衣菩薩!
◆ 正見、篤行與業障
輪迴︐來自無正見!而有正見而仍然輪迴︐來自未篤行!
具正見︐亦有篤行︐而不能解脫輪迴︐來自解脫因緣未成熟!
這是說︐可能是業障阻礙︐自以為有篤行︐而實際功夫用的粗糙而不精細。卻不能明辨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業障!有今生養成的業障︐也有過去世養成而帶到今世受報的業障。
◆ 什麼叫「用功粗糙而不精細呢」?
這指︐對自己習氣生滅犯了四病。四病是:止、作、任、滅。這是「知見不正」所致!
自以為具正見︐而其實知見不正!
如同︐甲對往前走的乙說︐前方地上有污水坑︐看到没?
乙答:看到了。
甲又說:能閃過嗎?
乙答:能閃過。
而就在乙前腳說能閃過︐後腳就踏入了污水坑中......乙不是看見了嗎︐為何又會發生這種墮入的現象呢?
這原因主要出在「習氣作用」︐或說「業障」!
認知是理性的;情緒是感性的;習氣則是執著的。
情緒影響認知︐認知改變思想︐思想驅動行為︐行為養成習氣︐習氣固化性格︐性格造成命運!
理性意義見聞者您了知︐感性意義見聞者亦了知︐但見聞者可能會忽略了「執著」的現象及作用。
執著︐是已養成的習氣︐執行它是不必然須經過理性思惟︐亦不必須須有愛憎情緒。執行習氣︐就只是已習慣性的反應而已︐俗稱為直覺!
但實際上︐習氣反應更可比直覺更微細︐在直覺没反應前︐就能執行。如同經常處於生死間的特工︐正在危險的敵後工作︐他睡覺時︐忽然被人碰到頸部︐下場可能是直接用刀向
來源揮了一下︐而這一下︐可能就把戰友給殺了!
直覺與習氣的差異太微細︐對世俗人來說︐已近乎不分彼此︐而統稱為「直覺」!
◆ 話題拉回:怎樣令用功精細而不粗糙呢?
這功夫仍然還是要從認知(知見)上去著手︐使得知見對輪迴現象「真正的了知」︐及「解脫方式」亦真正的了知!這在佛經稱為「如實了知」!
例如︐每日生活︐在接觸佛法後而有「醒悟」的感觸︐但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十年︐佛在天邊!為何如此呢?這就是「習氣」或說「業障」的作用。它使得當事人︐繼續因循已養成的習氣去做事︐那就是繼續輪迴!
於是︐佛了知上述眾生習氣︐而立共乘的三十七助道品︐及菩薩乘六波羅密或十波羅密(加四無量心)。其中對未達到決定信(不壞信)之前的眾生來說︐重點在「精進」!
決定信(不壞信)是已破見惑(下三結)的果位︐它是二乘的見道位(初果)︐或菩薩乘的見道位(初地)。
從歷來所見及的典故︐已在見道位的賢者︐亦有遺忘「精進」的現象︐但若不先達到決定信︐在遺忘精進之後︐常會「迷糊」一輩子︐於死後再去輪迴投生︐這類人就很需要善知
識來點醒。而這善知識很多來自過去世曾造善因所養成。
若已達到決定信︐那麼︐當事人就常能「自生智慧」︐警覺自己墮入了懈怠而不了知︐於是就會自我糾正︐再次振奮向上而精進用功。
同時︐會自我檢討是什麼原因︐令自己「迷糊」而墮入懈怠的粗糙心境呢?
其實︐我寫此篇文章︐也是「自我警覺」的典型!暨點醒有緣人須「警醒」︐亦給自己警覺須精進不能墮入懈怠情境中!
若您決定成為我這類已破見惑的真修行人︐那麼可善思我以下發出的文句:
若自覺當下生活不是「正覺」︐那麼必然是某處
行錯。
於是自我思惟︐錯在何處?
我每日生活於工作、吃食、睡眠、與人言談如是
等行住坐臥間︐於自己「用功方法」︐有「等持
繫念」嗎?
等持繫念︐對二乘來說就是四念住︐是否有「反
復」念生不淨?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
?對菩薩乘者來說︐就是「因地發心與果地覺」
是否仍然相同?
簡單說︐就是「當下心行」是否達到「一行三昧
」的地步?也就是說︐自己的功夫︐是否「時時
保持」之意思!!
若自覺此月、今日、當下的心意識不正確︐那麼︐就須想辦糾正它︐不能再令它相續︐否則須繼續墮入輪迴中。
例如賺錢譬喻:
賺大錢是正確心行嗎?...不是!
賺錢是正確心行嗎?...不是!
若連賺錢皆不是正確心行︐那要怎麼活下去而繼
續修行斷惑呢?
其實︐去出家當僧尼也是能繼續修行的生活!
所以︐賺錢只是存續肉體的方法之一︐而不是絕
對必須的行為。
當有上述的領悟︐那麼︐對「財」的戒止定力就強很多︐而不受誘惑。對色、名、食、睡亦能如此︐而有止戒定力︐而不受誘惑!
當下知見正確而不迷。篤行一日︐那麼您這一日生活的知見就會正確而不迷。篤行一月、一年乃至終身︐您一月、一年乃至死亡來臨前都會有正確知見而不迷!
當知見正確︐身口就會跟著正確。於是︐心緣一境︐就易一心而入禪定。心緣無住︐就易斷惑證真。
看看以下這個佛經典故︐一位慧解脫阿羅漢︐没有任何禪定力︐但在需要時︐卻只在須臾時間就能發起神通!
---
注意項目:
1、修行須先具正見︐然後依於正見反復用功!
2、反復用功須精細到當下心念生滅!它不是時時、分分
、秒秒︐而是剎那剎那心念生滅。俗稱「當下」!
3、斷三毒、破無明的陀羅尼(總持法)為:
立志無 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無欲為體之故︐即便「無所住」功夫用不來而有漏︐
亦落在無欲的背景上︐於是有所住亦變成無欲的無所
住。
若不能如此︐那麼就要「養成無欲的淨習」︐所以須
先立此志!!
而在修行過程中︐每次「自覺在用功」時︐於該次「
自覺的警醒、警惕」時︐都要符合佛之果地覺境界。
這叫「每用皆破無明」。
如此反復用︐哪一日因緣時至︐可能聽到某聲音、看
到某景色就會「觸發」斷惑、斷無明的「不可思議三
昧力」︐於當下就能真正斷惑、斷無明(頓覺人)。
云何佛之果地覺境界呢?......佛地又稱為「寂滅忍
」︐這是指「有動作但無欲」!如圓鏡映射人物︐雖
有映射動作︐卻本質不動、不生滅(不二)。
佛知見是「無生」!所以一切平等。但為度化有緣眾
生之故︐於無生中起幻有︐從七八九地菩薩境界的無
生忍中︐而入寂滅忍。
跋:
生活或見聞時︐是否常不如意?
仔細去思惟是否乃七情六欲的作用?
若果然如此︐何以仍要被情緒(煩惱)與非正見(五見)
給牽引︐而繼續墮入輪迴中呢?
慎勿信汝意!亦莫生情緒!
名相解釋:
.無生忍:處於不造生滅二元現象的淨習中。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寂滅忍:處於有生滅卻仍然保持涅槃(無住涅槃)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道 :處於無七情六欲之現象中。在二乘至少為三果
位。在菩薩乘至少是五地位。
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出入定與念念定︐及轉識成智
入定嘛∼∼︐要看是有出入的二乘定︐或念念定的菩薩定而論!
有出入定︐則會止息︐這指鼻孔呼吸會停止︐若沒停止則不是真正入定︐只能說有輕安發生!
有緣人可參閱宣化上人對入定的說明。
念念定︐則是能知覺六塵︐但不執著。如同路過見到小石子︐知是小石︐卻不對它生貪愛︐亦不對它生憎恨︐只是純粹的知︐俗稱之為識︐聖稱之為智!
敝人也遇過輕安的現象︐共維持三日︐人很清醒︐腳踏地是「軟的」︐甚覺稀奇︐手去摸它︐卻覺得是硬的︐甚是稀奇。重複幾次皆如此︐乃知是善報來臨!
那三日︐自覺是快樂鳥︐一切煩惱皆了知而不存在。如了知路邊小石︐心中不執著它的存在︐時過境遷︐就忘了它的存在︐只有當六根再次碰觸時︐才了知它依然存在。
沒錯︐我那時破了見惑!當閱《諸法無行經》閱到佛說大惡人「提婆達多」不了一相無相才墮地獄時︐我悟了一相無相的真義!接著︐看倌們都知道後三日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就是只快樂鳥︐或作無煩惱鳥更恰當︐是純粹的輕安及身︐不只是純心理作用!!
上述那部《諸法無行經》也建議有緣人去閱讀。才二卷又不必特別用心讀︐可在二小時讀畢。不像《圓覺經》才一卷︐我卻必須讀二小時才能讀畢︐而且︐還須重覆讀很多遍、遍、遍∼∼(重要的字要回音)︐才能真正領悟到其精髓!
---
喔︐還有一種是無念行的定......︐果地菩薩的定︐都應改名為三昧。此無念行是八地開始以上的菩薩才具有。何以故?因為︐八地菩薩開始︐「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若您看到上述此經之後︐才能理解《楞嚴經》中佛以下的說法: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沒心念還能了知......︐這真只有聖人轉識成智才能具有。而且︐還是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才行。
由於︐八地開始就能無心意識︐那麼九地、十地、等覺地、佛地不用意識就能做事︐這是否指︐大圓鏡智也是分層次的?從八地開始轉識成智︐至佛地才最終圓滿!
有出入定︐則會止息︐這指鼻孔呼吸會停止︐若沒停止則不是真正入定︐只能說有輕安發生!
有緣人可參閱宣化上人對入定的說明。
念念定︐則是能知覺六塵︐但不執著。如同路過見到小石子︐知是小石︐卻不對它生貪愛︐亦不對它生憎恨︐只是純粹的知︐俗稱之為識︐聖稱之為智!
敝人也遇過輕安的現象︐共維持三日︐人很清醒︐腳踏地是「軟的」︐甚覺稀奇︐手去摸它︐卻覺得是硬的︐甚是稀奇。重複幾次皆如此︐乃知是善報來臨!
那三日︐自覺是快樂鳥︐一切煩惱皆了知而不存在。如了知路邊小石︐心中不執著它的存在︐時過境遷︐就忘了它的存在︐只有當六根再次碰觸時︐才了知它依然存在。
沒錯︐我那時破了見惑!當閱《諸法無行經》閱到佛說大惡人「提婆達多」不了一相無相才墮地獄時︐我悟了一相無相的真義!接著︐看倌們都知道後三日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就是只快樂鳥︐或作無煩惱鳥更恰當︐是純粹的輕安及身︐不只是純心理作用!!
上述那部《諸法無行經》也建議有緣人去閱讀。才二卷又不必特別用心讀︐可在二小時讀畢。不像《圓覺經》才一卷︐我卻必須讀二小時才能讀畢︐而且︐還須重覆讀很多遍、遍、遍∼∼(重要的字要回音)︐才能真正領悟到其精髓!
---
喔︐還有一種是無念行的定......︐果地菩薩的定︐都應改名為三昧。此無念行是八地開始以上的菩薩才具有。何以故?因為︐八地菩薩開始︐「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若您看到上述此經之後︐才能理解《楞嚴經》中佛以下的說法: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沒心念還能了知......︐這真只有聖人轉識成智才能具有。而且︐還是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才行。
由於︐八地開始就能無心意識︐那麼九地、十地、等覺地、佛地不用意識就能做事︐這是否指︐大圓鏡智也是分層次的?從八地開始轉識成智︐至佛地才最終圓滿!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八識、靈魂、了知之知識
《楞伽經》有三譯本,可解釋樓主疑問。建議多閱「唯識法相宗」所主張的佛經。
以下我簡說整個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的樣貌。
《楞嚴經》開示,有三種相續,使得吾輩能自我覺知存在,這三種是:
● 世界相續:即十方宇宙
● 眾生相續:各類生命體
● 業果相續:輪迴現象,及各自所受果報。
這三種皆來自於「妄」,當妄生起之後,就不斷的排列、組合,最後落實到人類這一層次時,這三種相續就已存在。
「妄」,首先產生了第八識的作用,它具有三種功能:
● 含藏(執藏):如倉庫本身。
● 能藏:如倉庫的貨物搬運人員。
● 所藏:如貨物。
識,是根塵相觸時的現象。於是,第八識有原生的妄執,通稱為「見分」。以及所執的種子,通稱為「相分」。
見分如同能藏,相分如同所藏。它們都基於倉庫存在才能起作用(都没倉庫了,誰來當搬運員,貨物又要擺哪裡?)
識簡分有三種,廣分有八,三種是:
● 真識:無生無滅
● 現識:如大圓鏡可現出諸相
● 分別事識:就是具有分別能力的識,通常指意識
「真識」的「識」字眼用的不好,要把它理解成「真相」,意指不生不滅。
八個識,或現識與分別事識皆有二相,為:真相、業相。
想像一下,八個識如同八種色彩的雲:紅、橙、黃、綠、藍、靛、紫、白。每種雲的產生,都離不開虛空,無虛空就不能產生雲。虛空喻如「真相」,它無生無滅。業相「有生滅」就是這八種色彩的雲,喻如八個識。
在業相中,八個識簡分成二個識,即現識、分別事識。而每個識中,又不離真相才能存在。
第七識的末那,只是一種執著習氣,它的分別能力等於無,近乎「直覺」。它是妄的變相之一。它只會恒常不斷的由內而外,去執取第八識相分,而顯化出六塵(十方宇宙、眾生現象、輪迴現象)。也會由外而內,去執取前六根所觸的塵境當成相分,存入第八識。
第六識是意根(第七識)與法塵相觸而生。它具有很清晰的分別能力。
前五識,也是前五根與五塵相觸後所產生。說它為「識」只是方便說,其實前五識没有分別能力,如手觸桌時,是意識在分別還是手部神經突觸在分別呢?所以,前五根觸塵時,都要意識的參與才能分辨。
如我所觀察,識的「了知」是有很多層次,最清晰的是意識。再來是末那識的直接執著,這接近現識,通稱為「直覺」。再來是前五識與第八識如大圓鏡的現識作用。
《楞嚴經》有經文開示:「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若不生心念,分別能力都没有,又如何能圓明了知呢?這就是大圓鏡現物的「現識」功能。
---------------------------
開始回頭回覆樓主疑問。
>佛教有八大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思維是第六識。第七識叫
>意根,是本我還是真我?
復:
「本我」與「真我」的用辭不恰當。佛法「不承認」「有我」
。我,只是一種錯覺認知之下的執著。又稱為「無明」!
如同火團快旋以為有火輪;又如暑天看向遠方沙漠,空氣中
有熠熠而動現象,於是以為有「水」(它被稱為陽焰)。又
如水中看到有明月倒影,以為水中有月。又如眼有翳者,看
到空中有花朵。這些「全都是錯覺」!
既然無我,那麼討論本我、真我就没意義!
>是覺知嗎?
復:
若所謂的本我與真我,是指「了知」功能之來源,那麼,它
應是「妄」!
妄有三種相續,桌子是妄,人亦是妄,精神活動亦是妄,包
括覺知。
既然無本我、無真我,那麼「識」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這就何以此帖一開始我就講「識」及其功能之原因。
識是「了知」之意思。覺知也是了知現象。
>第七識是輪迴的根本嗎,
復:
第七識的「恒常執著」「近乎」是輪迴根本,但它所以如
此,是意識可決定的。例如是否要吸煙而養成煙癮,是意
識決定的。癮,就相檔於第七識的「恒常執著」現象。
意識雖然可決定是否養成煙癮後,而這個癮亦不是一時就
立刻斷除,但終究是意識下出決定的!
五蘊與八識是二個體系,但第七識可想成是「行蘊」,它
基本不分別,只是恒常執著,但在它之後,還有「識蘊」
中的「見分」,是見分這個「妄執」,其變相成第七識才
產生「恒常執著」的作用。如海水變相成海潚、冰山等。
第八識這個「見分妄執」,依《楞嚴經》五十陰魔經文的
分法,聲聞、緣覺是排名識陰的第9、10位,也就是要
斷除三毒,要超越「識蘊」中的前八位。而第七識只相當
於「行蘊」。
不過,若能斷除第七識,則入二乘無餘依涅槃,的確能永
遠性的解脫輪迴。說它是三界輪迴根本,也沒錯!
當然,第七識相當行蘊的說法還没任一經典有這麼說,這
是個人判斷。所以,要把第七識上綱至識蘊的前八位之一
,或全部,亦無不行!但行蘊的屬性行為,更似第七識的
「恒常執著」現象。
>但是觀心不就是為了進入覺知狀態嗎,不是說這是聖人佛陀
>心態嗎。
復:
觀心,它的作用是什麼呢?它主要的作用是「毘婆舍那」!
毘婆舍那之用意,乃藉由觀察而達到不執著。所以,由內觀
心是一個方式,不觀心只觀察外在的變化,也能不執著。
觀心,不在覺知,而在「覺」。覺,是指由迷至明;由昏至
醒;由睡著至睡醒之意思。所以佛稱為「正等正覺」,覺之
後就不必強加一「知」字。只要覺了,就具「智」,能妙觀
察一些人時地事物,功能基本等同「意識」,但卻不執著!
>還有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不是靈魂
復:
靈魂是俗語,它的現象指不具有肉體,又具有分別能力之生
命體。
第八識的「阿賴耶」功能,能產生輪迴三界的現象,而第八
識之了知功能,稱為現識功能,如大圓鏡現物,若某靈魂具
有大圓鏡現物功能,那此靈魂就可說等同於「佛或菩薩摩訶
薩」。但我相信樓主法友問的靈魂不是這類的「聖靈」。
一般人死亡後的靈魂,除了不具有肉體之外,其餘可視為與
没死亡之前人類基態相同!
說「第八識」或「阿賴耶識」等同「靈魂」,這不是適合的
說法。
以下我簡說整個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的樣貌。
《楞嚴經》開示,有三種相續,使得吾輩能自我覺知存在,這三種是:
● 世界相續:即十方宇宙
● 眾生相續:各類生命體
● 業果相續:輪迴現象,及各自所受果報。
這三種皆來自於「妄」,當妄生起之後,就不斷的排列、組合,最後落實到人類這一層次時,這三種相續就已存在。
「妄」,首先產生了第八識的作用,它具有三種功能:
● 含藏(執藏):如倉庫本身。
● 能藏:如倉庫的貨物搬運人員。
● 所藏:如貨物。
識,是根塵相觸時的現象。於是,第八識有原生的妄執,通稱為「見分」。以及所執的種子,通稱為「相分」。
見分如同能藏,相分如同所藏。它們都基於倉庫存在才能起作用(都没倉庫了,誰來當搬運員,貨物又要擺哪裡?)
識簡分有三種,廣分有八,三種是:
● 真識:無生無滅
● 現識:如大圓鏡可現出諸相
● 分別事識:就是具有分別能力的識,通常指意識
「真識」的「識」字眼用的不好,要把它理解成「真相」,意指不生不滅。
八個識,或現識與分別事識皆有二相,為:真相、業相。
想像一下,八個識如同八種色彩的雲:紅、橙、黃、綠、藍、靛、紫、白。每種雲的產生,都離不開虛空,無虛空就不能產生雲。虛空喻如「真相」,它無生無滅。業相「有生滅」就是這八種色彩的雲,喻如八個識。
在業相中,八個識簡分成二個識,即現識、分別事識。而每個識中,又不離真相才能存在。
第七識的末那,只是一種執著習氣,它的分別能力等於無,近乎「直覺」。它是妄的變相之一。它只會恒常不斷的由內而外,去執取第八識相分,而顯化出六塵(十方宇宙、眾生現象、輪迴現象)。也會由外而內,去執取前六根所觸的塵境當成相分,存入第八識。
第六識是意根(第七識)與法塵相觸而生。它具有很清晰的分別能力。
前五識,也是前五根與五塵相觸後所產生。說它為「識」只是方便說,其實前五識没有分別能力,如手觸桌時,是意識在分別還是手部神經突觸在分別呢?所以,前五根觸塵時,都要意識的參與才能分辨。
如我所觀察,識的「了知」是有很多層次,最清晰的是意識。再來是末那識的直接執著,這接近現識,通稱為「直覺」。再來是前五識與第八識如大圓鏡的現識作用。
《楞嚴經》有經文開示:「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若不生心念,分別能力都没有,又如何能圓明了知呢?這就是大圓鏡現物的「現識」功能。
---------------------------
開始回頭回覆樓主疑問。
>佛教有八大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思維是第六識。第七識叫
>意根,是本我還是真我?
復:
「本我」與「真我」的用辭不恰當。佛法「不承認」「有我」
。我,只是一種錯覺認知之下的執著。又稱為「無明」!
如同火團快旋以為有火輪;又如暑天看向遠方沙漠,空氣中
有熠熠而動現象,於是以為有「水」(它被稱為陽焰)。又
如水中看到有明月倒影,以為水中有月。又如眼有翳者,看
到空中有花朵。這些「全都是錯覺」!
既然無我,那麼討論本我、真我就没意義!
>是覺知嗎?
復:
若所謂的本我與真我,是指「了知」功能之來源,那麼,它
應是「妄」!
妄有三種相續,桌子是妄,人亦是妄,精神活動亦是妄,包
括覺知。
既然無本我、無真我,那麼「識」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這就何以此帖一開始我就講「識」及其功能之原因。
識是「了知」之意思。覺知也是了知現象。
>第七識是輪迴的根本嗎,
復:
第七識的「恒常執著」「近乎」是輪迴根本,但它所以如
此,是意識可決定的。例如是否要吸煙而養成煙癮,是意
識決定的。癮,就相檔於第七識的「恒常執著」現象。
意識雖然可決定是否養成煙癮後,而這個癮亦不是一時就
立刻斷除,但終究是意識下出決定的!
五蘊與八識是二個體系,但第七識可想成是「行蘊」,它
基本不分別,只是恒常執著,但在它之後,還有「識蘊」
中的「見分」,是見分這個「妄執」,其變相成第七識才
產生「恒常執著」的作用。如海水變相成海潚、冰山等。
第八識這個「見分妄執」,依《楞嚴經》五十陰魔經文的
分法,聲聞、緣覺是排名識陰的第9、10位,也就是要
斷除三毒,要超越「識蘊」中的前八位。而第七識只相當
於「行蘊」。
不過,若能斷除第七識,則入二乘無餘依涅槃,的確能永
遠性的解脫輪迴。說它是三界輪迴根本,也沒錯!
當然,第七識相當行蘊的說法還没任一經典有這麼說,這
是個人判斷。所以,要把第七識上綱至識蘊的前八位之一
,或全部,亦無不行!但行蘊的屬性行為,更似第七識的
「恒常執著」現象。
>但是觀心不就是為了進入覺知狀態嗎,不是說這是聖人佛陀
>心態嗎。
復:
觀心,它的作用是什麼呢?它主要的作用是「毘婆舍那」!
毘婆舍那之用意,乃藉由觀察而達到不執著。所以,由內觀
心是一個方式,不觀心只觀察外在的變化,也能不執著。
觀心,不在覺知,而在「覺」。覺,是指由迷至明;由昏至
醒;由睡著至睡醒之意思。所以佛稱為「正等正覺」,覺之
後就不必強加一「知」字。只要覺了,就具「智」,能妙觀
察一些人時地事物,功能基本等同「意識」,但卻不執著!
>還有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不是靈魂
復:
靈魂是俗語,它的現象指不具有肉體,又具有分別能力之生
命體。
第八識的「阿賴耶」功能,能產生輪迴三界的現象,而第八
識之了知功能,稱為現識功能,如大圓鏡現物,若某靈魂具
有大圓鏡現物功能,那此靈魂就可說等同於「佛或菩薩摩訶
薩」。但我相信樓主法友問的靈魂不是這類的「聖靈」。
一般人死亡後的靈魂,除了不具有肉體之外,其餘可視為與
没死亡之前人類基態相同!
說「第八識」或「阿賴耶識」等同「靈魂」,這不是適合的
說法。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無意無心之一行三昧
原欲立標題:「分別亦非意」與「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
《楞伽經》三譯本(註三)有說明三相、二識或三識的經文,可「以經解經」的令吾輩理解其它經典的經文,列出如下。
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
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2、入楞伽經
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
三者智相識。
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
二者分別事識。
3、大乘入楞伽經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若見聞者於此三譯本中,有所領悟,必知是在說明二件事!
1、所有的識具有三種現象:真相、業相、轉相。
2、廣說有八識,略說有二識:現識、分別事識。
以下敝人解釋之:
1、真相,真識就是指「真如實相」,它無生無滅。
2、業相,是妄!
妄滅,意思相當於「相滅」。
可理解業相就是阿賴耶識。
依諸經典開示,吾輩未證之具智者,可推知,粗糙
業相(分段生死)只到五地,至六地時,能入寂滅
而不再造惡,就改名為「異熟識」。
至八地時,又是一階。因為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
不現在前」(注一)。也就是說,分別事識的功能
已盡,可純只用「現識」所轉的「大圓鏡智」功能
就能行事!這應也是何以永嘉玄覺大師回六祖慧能
說「分別亦非意」之真諦!(注三)
3、轉相,亦是妄
轉相它乃妄的衍生,所以現識(業相)與分別事識
(轉相)二者,經文形容為:
「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彼二種識無差別相迭共為因」
「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轉相滅,意思相當於「相續所因滅、相續所緣滅」。
各位有緣見聞者,看了敝人上述的解釋,是否能同時理解
《楞嚴經》以下經文之意旨?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心,在《解深密經》中亦說名為第八識之異名,是「積
集滋長」的意思。它就是「分別事識」所導致的結果。
因為,分別事識(妙觀察智)功能在八地開始就不再需
要現行,只需用現識所轉的大圓鏡智就可行事。那麼,
摩訶迦葉是佛分半座給他坐的大聖人,當然已有能力可
依「圓明」(如大圓鏡)而了知世事,不再需要「用心」
之後才能了知。
這也同時解釋了六祖壇經中,永嘉玄覺大師回答六祖說
「分別亦非意」之解釋(註二)
另,另列關於立「真如實相」為常之說明:
此是在攝佛陀時代某些解脫道修行人的常論、恐怖落空的
心態。這是考量相似這些修行人心態的任何跟隨者,若佛
法不立常,他們就會墮入二乘之斷滅中,而不會向上進趣
佛乘!
所以,佛就很有般若的立「無生無滅的真如實相」!......
既然是無生滅,它有,跟没有,又有何差別了?只是在「
以黃葉為金,以止兒啼」罷了!
******************************************************************
註一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
註二
***************
永嘉玄覺大師拜訪六祖慧能之後就想離開,於是有了以下對話的記載。
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
******************************************************************
註三
***************
-----------------------------------------------------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1) T16, p0483a
-----------------------------------------------------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大慧。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薰。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
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21c
-----------------------------------------------------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諸識生住滅。非思量者之所能知。
大慧。諸識各有二種生住滅。大慧。諸識二種滅者。一者相滅。二者相續滅。大慧。諸識又二種住。一者相住。二者相續住。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一者相生。二者相續生。
大慧。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三者智相識。
大慧。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見諸色像。大慧。了別識亦如是見種種鏡像。
大慧。了別識分別事識。彼二種識無差別相迭共為因。
大慧。了別識不可思議熏變因。
大慧。分別事識分別取境界。因無始來戲論熏習。
大慧。阿梨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熏滅諸根亦滅。大慧。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因滅則相續滅。因滅緣滅則相續滅。
大慧。所謂依法依緣。言依法者。謂無始戲論妄想熏習。言依緣者。謂自心識見境界分別。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非異非不異。
大慧。若泥團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差別。
大慧。如是轉識阿梨耶識。若異相者。不從阿梨耶識生。若不異者。轉識滅阿梨耶識亦應滅。而自相阿梨耶識不滅。
是故大慧。諸識自相滅。自相滅者業相滅。若自相滅者阿梨耶識應滅。大慧。若阿梨耶識滅者。此不異外道斷見戲論。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所謂離諸境界相續識滅。相續識滅已即滅諸識。
大慧。若相續識滅者。無始世來諸識應滅。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93b
-----------------------------------------------------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
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分別事識。以分別境界及無始戲論習氣為因。
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習氣滅即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謂所依因滅及所緣滅即相續滅。所依因者。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所緣者。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
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與莊嚴具亦如是。
大慧。若泥團與微塵異者。應非彼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大慧。轉識藏識若異者。藏識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
大慧。識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取境界相續識滅。即無始相續識滅。
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作者生。不說眼識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說作者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計勝性丈夫自在時及微塵。為能作者。
------
《楞伽經》三譯本(註三)有說明三相、二識或三識的經文,可「以經解經」的令吾輩理解其它經典的經文,列出如下。
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
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2、入楞伽經
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
三者智相識。
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
二者分別事識。
3、大乘入楞伽經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若見聞者於此三譯本中,有所領悟,必知是在說明二件事!
1、所有的識具有三種現象:真相、業相、轉相。
2、廣說有八識,略說有二識:現識、分別事識。
以下敝人解釋之:
1、真相,真識就是指「真如實相」,它無生無滅。
2、業相,是妄!
妄滅,意思相當於「相滅」。
可理解業相就是阿賴耶識。
依諸經典開示,吾輩未證之具智者,可推知,粗糙
業相(分段生死)只到五地,至六地時,能入寂滅
而不再造惡,就改名為「異熟識」。
至八地時,又是一階。因為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
不現在前」(注一)。也就是說,分別事識的功能
已盡,可純只用「現識」所轉的「大圓鏡智」功能
就能行事!這應也是何以永嘉玄覺大師回六祖慧能
說「分別亦非意」之真諦!(注三)
3、轉相,亦是妄
轉相它乃妄的衍生,所以現識(業相)與分別事識
(轉相)二者,經文形容為:
「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彼二種識無差別相迭共為因」
「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轉相滅,意思相當於「相續所因滅、相續所緣滅」。
各位有緣見聞者,看了敝人上述的解釋,是否能同時理解
《楞嚴經》以下經文之意旨?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心,在《解深密經》中亦說名為第八識之異名,是「積
集滋長」的意思。它就是「分別事識」所導致的結果。
因為,分別事識(妙觀察智)功能在八地開始就不再需
要現行,只需用現識所轉的大圓鏡智就可行事。那麼,
摩訶迦葉是佛分半座給他坐的大聖人,當然已有能力可
依「圓明」(如大圓鏡)而了知世事,不再需要「用心」
之後才能了知。
這也同時解釋了六祖壇經中,永嘉玄覺大師回答六祖說
「分別亦非意」之解釋(註二)
另,另列關於立「真如實相」為常之說明:
此是在攝佛陀時代某些解脫道修行人的常論、恐怖落空的
心態。這是考量相似這些修行人心態的任何跟隨者,若佛
法不立常,他們就會墮入二乘之斷滅中,而不會向上進趣
佛乘!
所以,佛就很有般若的立「無生無滅的真如實相」!......
既然是無生滅,它有,跟没有,又有何差別了?只是在「
以黃葉為金,以止兒啼」罷了!
******************************************************************
註一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
註二
***************
永嘉玄覺大師拜訪六祖慧能之後就想離開,於是有了以下對話的記載。
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
******************************************************************
註三
***************
-----------------------------------------------------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1) T16, p0483a
-----------------------------------------------------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大慧。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薰。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
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21c
-----------------------------------------------------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諸識生住滅。非思量者之所能知。
大慧。諸識各有二種生住滅。大慧。諸識二種滅者。一者相滅。二者相續滅。大慧。諸識又二種住。一者相住。二者相續住。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一者相生。二者相續生。
大慧。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三者智相識。
大慧。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見諸色像。大慧。了別識亦如是見種種鏡像。
大慧。了別識分別事識。彼二種識無差別相迭共為因。
大慧。了別識不可思議熏變因。
大慧。分別事識分別取境界。因無始來戲論熏習。
大慧。阿梨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熏滅諸根亦滅。大慧。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因滅則相續滅。因滅緣滅則相續滅。
大慧。所謂依法依緣。言依法者。謂無始戲論妄想熏習。言依緣者。謂自心識見境界分別。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非異非不異。
大慧。若泥團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差別。
大慧。如是轉識阿梨耶識。若異相者。不從阿梨耶識生。若不異者。轉識滅阿梨耶識亦應滅。而自相阿梨耶識不滅。
是故大慧。諸識自相滅。自相滅者業相滅。若自相滅者阿梨耶識應滅。大慧。若阿梨耶識滅者。此不異外道斷見戲論。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所謂離諸境界相續識滅。相續識滅已即滅諸識。
大慧。若相續識滅者。無始世來諸識應滅。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93b
-----------------------------------------------------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
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分別事識。以分別境界及無始戲論習氣為因。
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習氣滅即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謂所依因滅及所緣滅即相續滅。所依因者。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所緣者。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
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與莊嚴具亦如是。
大慧。若泥團與微塵異者。應非彼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大慧。轉識藏識若異者。藏識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
大慧。識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取境界相續識滅。即無始相續識滅。
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作者生。不說眼識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說作者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計勝性丈夫自在時及微塵。為能作者。
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即身成佛
我簡單說個「即身成佛」的方式,有緣人自我思惟是否適合此法!
輪迴,稱為分段生死,又稱為思惑、煩惱障、事障,無論是哪一類修行,都要經過破除此關的行為。
而輪迴的本質就是三毒習氣,又稱為俱生我執。
無明,稱為變易生死,又稱為塵沙惑、所知障、智障,無論哪一類修行,要證入佛地的「自覺聖智究竟之相」,都要經過破除此關的行為。
而無明的本質,是「妄」!妄如空華、水月,看似有,而實無。於妄中未破者,說一切皆是道,卻不了知所謂的道,其實是「妄」的顯化。「譬如夢中人,夢中非無,及至於醒,了無可得」
若有緣見閱者,認同上述的分析,那麼,吾輩如何斷煩惱障、破智障呢?
諸佛之成佛的基本條件,都依「般若」。所以,其於「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也就是在因地發心修行到成佛時的果地覺,心境都没有變易!
重點來了,那是什麼呢?......其實,這道理幾乎學佛者都懂,頗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狀況。那就是: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一秒就是阿羅漢。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第二秒可能就證菩薩七八九地的無生法忍。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第三秒可能就證菩薩十地及佛地的寂滅忍!
無欲,即無所為,一切身、口、意行都須歸攝無為,所以《金剛經》開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既以無欲為體,而眾生由於無量劫來已養成的輪迴習氣,是絕不會在「立志」之後的下一秒就真的斷除三毒,雖「具正見」,也須「須用功」!此所以《楞嚴經》開示: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這也何以下一句是「以無所住為用」!
那麼,說到這裡就完事了嗎?......不,不!若事情的成就是這麼簡單,豈不每個學佛法十八年的人都已破三毒了,乃至都已成佛了嗎?
因此,重點的功夫就在「每用皆破無明」之上!
問題是,怎麼能達成「每用皆破無明」呢?......實際上,是無法達成的。若能達成,有緣見聞的您,下第三秒豈不皆成佛了嗎?
有緣人,您應靜下心仔細的思惟,是什麼令吾輩知道某個投資方法去跟著投資,而就是有人賺錢,有人賠錢之原因呢?
世俗的事很複雜,但一切歸究到全部摒除,只斷無明而成佛的行為上,那就簡單多了!
不能下第三秒就成佛,問題出在於:用功的力度!
如同在拔河,東方的甲隊都在敷衍,結果能拔的過西方的乙隊嗎?没開賽前,看人員素質,其結局是很明顯的就能被推導出了!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立志的力道強弱」而產生的!
當立志是敷衍的,如老爸老媽要您去相親,而您不願意,去敷衍相親一下,結果是可導出的。
那些學佛修行者,若立志力道不強,就會有敷衍的心態,如同已習慣睡懶覺的人,醒了看時鐘還有空,就繼續睡去,而常常卻又睡過頭了。
很奇怪的調查數據,住的愈遠的人,上班準時性愈強!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準備功夫提早很多,所以經常是最早到的那一群人!
所以,當下立志是初衷,很多人都會很強,但眾生的習氣會退心,於是很多司法、警察、政務人員,在任職前有宣誓,但卻在幾十年後,有不少人被關到牢底坐穿,為什麼呢?因為,他没「管控好」自己的習氣,使得「初衷」遺失!
立志,不能只有一次,而是須次次根塵相觸時,都要能符合所志!
立志無 欲,那您就必須次次根塵相觸時,都無 欲!見裸男、裸女,見金銀財寶,如見路邊的小石子,都没有三毒欲習出現。
若出現了,就須「察知」已出現,此時就是「真正的重點」,須把當下的心念,導向所立志的目標,它是什麼呢?......它是「無 欲」!
這樣,根塵相觸時若無欲習出現,就没事,當下與佛無異,若出現欲習時,就要「再次立志」,使自己下次再相觸時而無欲習!......這,才是真有力道,名之曰「精進」!!使得自己次次皆如發菩提心時的初衷心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