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入菩薩第四地「焰地」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4) T09, p0553b (六十華嚴)


  第四地


  諸佛子聞說   如是地行義

  深妙無有量   心皆大歡喜

  散眾名華香   供養於如來

  地及大海水   悉皆大震動

  天諸采女等   於上虛空中

  同以微妙音   歌頌此上法

  他化自在王   聞已大歡喜

  雨摩尼珠寶   以散於佛上

  踴躍稱讚言   善哉佛出世

  功德藏流布   利益於我等

  我今聞說此   菩薩地行義

  是事百千劫   難聞而得聞

  願更說後地   利益諸天人

  僉皆喜欲聞   得地諸行義

  解脫月菩薩   重請金剛藏

  願為諸菩薩   說至四地行 


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淨三地已。欲得第四地。當以十法明門。

何等為十。一觀察眾生界。二觀察法界。三觀察世界。四觀察虛空界。五觀察識界。六觀察欲界。七觀察色界。八觀察無色界。九觀察勝信解界。十觀察大心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地。」


菩薩住焰地。即於如來家。轉有勢力。得內法故。有十種智。何等為十。一心不退轉。二於三寶中。得不壞心。清淨畢竟。三修習觀生滅。四修習諸法本來不生。五常修習世間成壞。六修習業因緣故有生。七修習分別生死涅槃門差別。八修習眾生業差別。九修習前際後際差別。十修習現在常滅不住。行是十智心。則生佛家。轉得勢力。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是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


-- (三十七道品之四正勤,編注) --

是菩薩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勤精進發心正斷。

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勤精進發心正斷。

未生諸善法為生故。勤精進發心正行。

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修滿增廣故。勤精進發心正行。


-- (三十七道品之四如意足,編注) --

是菩薩修行四如意足。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涅槃。精進定。心定。

慧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 (三十七道品之五根,編注) --

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修行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 (三十七道品之五力,編注) --

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修行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 (三十七道品之七覺支,編注) --

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修行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 (三十七道品之八正道,編 注) --

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修行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以不捨眾生心故。行以本願助故。大悲為首故。大慈合行故。為攝一切智。為莊嚴佛國。為具佛諸力。無畏。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具足音聲。為隨順佛深解脫。為思惟大智慧方便故行


諸佛子。菩薩住焰地。所有身見等。著我。著眾生。著人。壽者。知者。見者。著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所起屈伸。卷舒出沒。推求心所行愛著。寶重所見。為歸為洲。皆悉斷滅。是菩薩轉倍精進。智慧方便所生助道法。隨所修行。心轉柔和。堪任有用。無有疲倦。轉求上法。增益智慧。救一切世間。隨順諸師。恭敬受教。如所說行。是菩薩爾時。知恩知報恩。心轉和善。同止安樂。直心軟心。無有邪曲。行正定行。無有憍慢。隨順教誨。得說者意。如是具足善心。軟心。寂滅心。忍辱心。淨地諸法思惟修行。是菩薩爾時成不轉精進。不捨精進。不染精進。不壞精進。不厭倦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猛利精進。無等等精進。救一切眾生精進。是菩薩修習如是精進。直心清淨。不失深心信解明利。善根增長。遠離世間。垢濁不信。皆已滅盡。無疑無悔。現前具足於一切佛大信解事。不厭不捨。自然習樂無量之心。常現在前。菩薩住第四焰地。能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一心聽法。能信奉持。多於佛所。出家修道。是菩薩樂心。深心。清淨信解平等。轉更明了。住壽多劫。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善根轉勝譬如上真金。為莊嚴具。餘金不及。如是菩薩住此焰地善根轉增。下地菩薩所不能及。譬如摩尼珠。光明清淨能照四方。餘寶不及。水雨澆漬。光明不滅。菩薩住焰地。下地菩薩所不能及。一切諸魔。及諸煩惱。皆不能壞。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四焰地。


菩薩住是地中。多作須夜摩天王。教化眾生。破於我心。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百億三昧。乃至示現百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諸菩薩具足   修治明地已

  觀察諸眾生   法及於世界

  虛空識欲色   無色勝信解

  大心清淨故   得入第四地

  即於如來家   增長得勢力

  不退於佛道   三寶不壞信

  觀諸法生滅   一切本來空

  知世間成敗   從業而有生

  眾生業差別   生死涅槃異

  觀法先後際   常滅不住相

  諸大菩薩等   得如是法已

  哀愍諸眾生   習身受心法

  內外四念處   依止於厭離

  亦依止寂滅   迴向於涅槃

  除滅惡法故   善法得增長

  習行四正法   修四如意足

  習行於五根   及以修五力

  修習七覺意   行於八聖道

  修習如是法   皆為眾生故

  本願之所助   慈悲心為首

  為攝一切智   莊嚴諸佛土

  成就十種力   無畏不共法

  諸音聲言說   甚深妙道法

  及無礙解脫   大智慧方便

  從身見為首   六十二見等

  眾生及我人   壽命知見者

  於諸陰界入   之所貪著處

  得是第四地   皆悉已滅離

  斷諸煩惱業   其心轉明淨

  諸所作善業   皆為救世間

  菩薩柔軟心   常不為放逸

  堪用正直意   求利於眾生

  如此所求事   皆為無上道

  大智慧職位   利益世間故

  深心敬養師   如說樂修行

  知恩報恩者   易化無瞋恨

  無有邪曲心   柔和同止樂

  修習如是法   精進不退轉

  菩薩住是地   不失深直心

  淨心與信解   增長諸善根

  世間諸垢濁   不信疑悔事

  如是等諸法   皆悉得除滅

  諸菩薩住是   第四焰地中

  得值無量佛   諮受所說法

  於是諸佛所   出家難沮壞

  如真金莊嚴   餘金所不及

  菩薩住是地   諸功德深心

  智慧及方便   所行清淨道

  乃至千億魔   皆所不能壞

  如真妙明珠   不為水雨敗

  菩薩住是地   天人所供養

  多作夜摩王   能轉諸邪見

  所作諸善業   皆為佛智慧

  其心常堅固   不可得動轉

  若勤行精進   得百億三昧

  能見百億佛   願力則過是

  如是第四地   清淨名為焰

  無量福慧者   今已解說竟 

入菩薩第三地「明地」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4) T09, p0551a (六十華嚴)

  第三地

  諸菩薩聞是   不可思議行
  心皆大歡喜   恭敬無有量
  即時虛空中   雨眾名華香
  如雲而散下   供養金剛藏
  咸讚言善哉   善哉金剛藏
  善說諸大人   護持淨戒行
  於一切眾生   深有哀愍心
  敷演解說是   二地之行相
  菩薩微妙行   真實無有異
  是諸菩薩等   清淨之行足
  為一切眾生   常求好事者
  已為具演說   第二離垢地
  天人恭敬者   願說第三地
  善示智所作   菩薩之所行
  願說諸大人   所行布施德
  持戒及忍辱   精進行禪定
  智慧巧方便   并及慈悲心
  云何行是法   淨於諸佛行
  解脫月菩薩   請金剛藏言
  菩薩入三地   當以何等心 

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淨第二地已。欲得第三地。當以十種深心。何等為十。一淨心。二猛利心。三厭心。四離欲心。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無足心。九勝心。十大心。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菩薩住明地」。

能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無我。不淨。不久敗壞。不可信相。不生不滅。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菩薩如是觀一切有為法真實相。知諸法無作無起。無來無去。而諸眾生。憂悲苦惱。憎愛所繫。無有停積。無定生處。但為貪恚癡火所然。增長後世苦惱大聚。無有實性。猶如幻化。見如是已。於一切有為法。轉復厭離。趣佛智慧。是菩薩知如來智慧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有大勢力。無能勝者。無有雜相。無有衰惱。能至無畏安隱大城。能救無量苦惱眾生。如是見知佛智無量。見有為法無量苦惱。於一切眾生。轉生殊勝十心。

何等為十。眾生可愍。孤獨無救。貧無依止。三毒之火熾然不息。閉在三有牢固之獄。常住煩惱諸惡刺林。無正觀力。於善法中。欲樂心薄。失佛妙法。而常隨順生死水流。怖畏涅槃。是菩薩見諸眾生如是衰惱。發大精進。是眾生等我應救。我應解。應令清淨。應令得脫。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所宜。應令得度。應使滅苦。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為法。深念眾生。見一切智無量利益。即時欲具佛智慧救度眾生。勤行菩薩道。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大苦諸煩惱中。以何方便。而拔濟之。使得永住畢竟之樂。即時知住無礙解脫智慧中者。乃可得此。是無礙解脫智慧不離通達。諸法如實智。無行行慧。如是慧明從何而得。當知不離多聞決定智慧。復作是念。一切佛法以何為本。不離聞法為本。菩薩如是知已。一切求法。轉加精勤。日夜聽受。無有厭足。喜法。愛法。依法。順法。滿法。辯法。究竟法。歸法。救法。隨順行法。菩薩如是方便求法。所有珍寶無所遺惜。於此物中。不生難想。但於說法者。生難遭想。為求法故。
於內外物。無不能捨。國土人民。摩尼七寶。象馬輦輿。眾寶瓔珞。嚴身之具。妻妾男女。肢節手足。舉身施與。無所愛惜。又為求法故。於說法者。盡心恭敬。供養給侍。破除憍慢。我慢大慢。諸惡苦惱。悉能忍受。深求法故。若得一句未曾聞法。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得聞一偈。勝得轉輪聖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劫住。

-- (諸菩薩因地行誼,編注) --
「是菩薩若有人來作如是言。我有佛所說法一句。能淨菩薩道。汝今若能入大火阬。受大苦者。當以相與。」

是菩薩作是念。我受一句法故。設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從梵天而自投下。何況小火。我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法。何況人中諸小苦惱。為求法故。發如是心。又如所聞法。心常喜樂。悉能正觀。

-- (聞 -> 思 -> 修。編注) --
「是菩薩聞諸法已。降伏其心。於空閑處。心作是念。如說行者。乃得佛法。但以口言。無有是處。」

-- (四禪共法過程,菩薩亦不離。編注) --
菩薩如是則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滅覺觀。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離喜行捨。成就念慧。身受樂。諸賢聖能說能捨。常念受樂。入三禪
斷棄苦樂。憂喜已滅。不苦不樂。行捨念淨。入四禪。

-- (無色界境界非是一切菩薩得報之路,但卻是應証之境界。編注) --
是菩薩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別異相。故知無邊虛空。即入虛空無色定處過一切虛空相。知無邊識。即入識無色定處過一切識相。知無所有。即入無所有無色定處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無色定處

-- (五種神通相貌。編注) --
順諸法行。而不樂著是菩薩以慈心廣大無量。無瞋恨。無惱害。以信解力。遍滿十方。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 (神足通,編注) --
是菩薩有神通力。能動大地。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現沒還出。石壁皆過。如行虛空。於虛空中。跏趺而去。猶如飛鳥。履水如地。入地如水。身出煙焰。如大火聚。日月威德。而能以手捫摸摩之。身力自在。

-- (天耳通,編注) --
乃至梵世。是菩薩天耳清淨。過天人耳。悉聞人天音聲遠近。

-- (他心通,編注) --
是菩薩以他心智。如實知他心欲心。如實知欲心。離欲心。如實知離欲心。瞋心。離瞋心。癡心。離癡心。垢心。離垢心。小心。大心。廣心。狹心。亂心。無亂心。定心。不定心。縛心。解心。有上心。無上心。如實知有上心。無上心。

-- (宿命通,編注) --
是菩薩念知宿命諸所生處。一世二世。乃至百千萬億那由他世。一劫二劫。乃至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其中諸劫。無量成壞。於諸劫中。所經因緣。悉能念知。我生彼處如是種族。如是姓名。如是飲食。如是苦樂。如是久住。我於彼死。生於此間。於此間死。生於彼間。如是種種。悉能念知是。

-- (天眼通,編注) --
菩薩天眼清淨。過天人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形色好惡。貧賤富貴。趣善惡道隨業受報。皆如實知。

所謂是諸眾生。成就身惡業。口惡業。意惡業。拒逆賢聖。受邪見教。起罪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是諸眾生。成就身善業。口善業。意善業。不逆賢聖。信受正見。行善業因緣故。身壞命終。生於善處。是菩薩於諸禪定解脫三昧。能入能出。而不隨生。有助菩提法處。以願力故。能生其中。

是菩薩住於明地。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聽受經法。如說修行。是菩薩觀諸法不生不滅。眾緣而有。於百千億劫所集欲縛。有縛。無明縛。皆悉微薄。不復積集。不積集故。斷於邪貪。邪瞋。邪癡。譬如真金。巧師鍊治。轉更精好。光明倍勝。菩薩亦如是。住在明地。不集三縛故。斷於邪貪。邪瞋。邪癡。一切善根。轉增明淨。是菩薩忍辱心。美妙心。不壞心。不動心。不濁心。不高下心。一切所作不望報心。他少有所作當生報心。不諂曲心。不染亂心。轉勝明淨。菩薩爾時於四攝法。愛語利益偏多。十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偏勝。餘助菩提法。皆轉明淨。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三明地。菩薩住是地中。多作釋提桓因。智慧猛利。能以方便。轉諸眾生。令離婬欲。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於須臾間。能得十萬三昧。乃至能示十萬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神通自在。過於此數。
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菩薩深信心   能得第三地
  清淨猛利心   厭離欲不退
  堅堪受無厭   勝大悉具足
  以如是等心   得入於三地
  智者住明地   觀有為作法
  不淨無常苦   無我壞敗相
  無有牢固性   不久念念滅
  如是思惟知   無有來去相
  見諸有為法   如病如癰瘡
  愛心所纏縛   生諸憂悲苦
  但為貪恚癡   猛火所焚燒
  從無始世來   熾然常不息
  即時於一切   三界生厭離
  惡賤有為法   心無所貪著
  但求諸佛智   無量無邊限
  甚深難思議   清淨無諸苦
  如是見佛智   無諸苦惱已
  哀愍諸眾生   貧窮無福慧
  三毒火常然   無有救護者
  墮在地獄中   無量苦所切
  放逸凡夫人   沒諸煩惱海
  盲冥無所見   失諸佛法寶
  常隨生死流   無怖空怖畏
  我於是眾生   當勤度脫之
  精進求智慧   為作饒益者
  思惟何方便   可以得救護
  唯有諸如來   深妙無礙智
  此智何為因   無行行慧生
  思惟是智慧   從於多聞起
  如是籌量已   勤求多聞法
  日夜常精進   聽受無厭倦
  讀誦愛樂法   唯法以為貴
  為欲求法故   以諸珍寶等
  所親愛妻子   隨意諸眷屬
  國土及城邑   資生諸寶物
  歡喜而施與   心無所戀惜
  頭目耳鼻舌   牙齒及手足
  肢節身血肉   心肝及髓腦
  以此等施人   猶不以為難
  若得聞正法   是為甚希有
  假令有一人   語此菩薩言
  汝今若能入   是大猛火聚
  然後當與汝   諸佛所說法
  聞已即歡喜   自投無有疑
  設使三千界   大火滿其中
  須彌梵世下   不足以為難
  若為求一句   諸佛所說法
  救諸苦惱者   得之為甚難
  從初始發心   乃至成佛道
  我於其中間   盡此諸劫數
  為欲求法故   備受阿鼻苦
  何況於人間   小小諸苦惱
  以聽法因緣   能得正憶念
  正憶念因緣   能生諸禪定
  深妙等三昧   及五神通事
  次第皆能起   自在不隨生
  菩薩住是地   能以決定心
  多供養諸佛   聽受所說法
  斷邪愛恚癡   諸縛悉微薄
  猶如成鍊金   調和得其所
  菩薩住是地   福德藏充滿
  多作忉利王   自在化婬欲
  愛佛功德故   化導無量眾
  悉能令得住   無上佛道中
  菩薩住是地   能以柔軟心
  勤行於精進   得百千三昧
  見百千諸佛   相好莊嚴身
  其心轉猛利   願力者殊勝
  常為諸眾生   勤求好事者
  分別解說此   第三明地竟

入菩薩第二地「離垢地」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3) T09, p0548c (六十華嚴)

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當生十種直心。何等為十。一柔軟心。二調和心。三堪受心。四不放逸心。五寂滅心。六真心。七不雜心。八無貪吝心。九勝心。十大心。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二地」。

菩薩住離垢地。自然遠離一切殺生。捨棄刀仗。無瞋恨心。有慚有愧。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常求樂事。尚不惡心惱於眾生。何況加害。離諸劫盜。資生之物常知止足。若物屬他。他所受用。於是物中。不與不取。離於邪婬。自足妻色。於他女人。不生一念。離於妄語。常真實語。諦語隨語。乃至夢中尚不妄語。何況故作。離於兩舌。無破壞心。於鬥諍離散人中。常好和合。離於惡口。所有言語麤獷苦惡。自壞其身。亦壞於他。如是等語。皆悉捨離。離無義語。常自守護所可言說。應作不作。常知時語。利益語。順法語。籌量語。乃至戲笑尚無所犯。何況故作。
不貪他物。若物屬他。他所攝用。不作是念。我當取之。離瞋害心。常於眾生。求愛潤心。慈悲心。離於占相。習行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緣。離於諂曲。「誠信三寶。生決定心」。

.......(中略)

是菩薩住離垢地。得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以衣被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 而供養之。於諸佛所。生恭敬心。復受十善道。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中失。是菩薩若干百千萬億劫。遠離慳貪破戒垢故。淨修布施持戒功德。譬如真金鍊之以火。一切垢盡。轉復明淨。菩薩亦如是。住離垢地。若干百千。乃至無量百千萬劫。遠離慳貪破戒垢故。淨修布施持戒功德。菩薩爾時於四攝法。愛語偏多。十波羅蜜。戒波羅蜜偏勝。餘波羅蜜。亦皆修集。隨地增長。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離垢地」

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菩薩入二地   柔軟調和心
  堪受不放逸   寂滅真不雜
  亦無有貪吝   勝大悉具足
  得是十心已   入於第二地
  菩薩住是地   成就諸功德
  常離於殺生   不惱害一切
  常離於劫盜   亦無有邪婬
  不兩舌妄語   惡口無義言
  他所有財物   不生於貪著
  不惱於眾生   直心行正見
  無有憍慢心   亦無諂曲意
  柔軟不放逸   護持諸佛教
  所有劇苦惱   地獄與畜生
  餓鬼熾然身   皆從惡心有
  我今已永離   如是諸惡事
  行於真實道   寂滅之善法
  從人至有頂   所有受樂處
  禪定三乘樂   皆從十善生
  如是思惟已   心常不放逸
  身自持淨戒   亦教人令持
  遍觀諸眾生   種種受苦惱
  如是愍念已   轉生深悲心
  凡夫甚可愍   墮在諸邪見
  心多懷瞋恨   常好起諍訟
  常樂於五欲   貪求無有厭
  起三毒因緣   我應度此等
  深覆愚癡闇   墜生死險道
  入大邪見網   墮於世籠檻
  常為諸魔賊   煩惱之所壞
  此等甚可愍   我應度脫之
  沒深煩惱水   四流所漂轉
  具受於三界   無量諸苦毒
  住五陰深樔   生我我所心
  我為度此苦   當勤修行道
  捨無上佛慧   生於下劣心
  令住佛大智   發無量精進
  菩薩住此地   集無量功德
  得值遇諸佛   承事而供養
  以是因緣故   善根轉明淨
  猶如好真金   鍊之以火力
  佛子住此地   多作轉輪王
  令諸眾生等   住於十善道
  從初始發心   修集諸福德
  願以救世間   令得佛十力
  若欲捨王位   出家行學道
  勤心行精進   得入千三昧
  得見於千佛   供養聽受法
  菩薩住此地   能示如是事
  若以其願力   示諸神通事
  度脫於眾生   過此數無量
  常為諸世間   勤求好事者
  具足解說此   第二地已竟 

入菩薩第一地「歡喜地」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3) T09, p0544c (六十華嚴) 


「菩薩發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 」生在佛家。種姓尊貴。無可譏嫌。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住菩薩法中。在諸菩薩數。等入三世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住如是法。「名住歡喜地。以不動法故。」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歡喜地。多喜。多信。多清淨。多踊悅。多調柔。多堪受。不好鬥諍。不好惱亂眾生。不好瞋恨。諸佛子。諸菩薩住是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心。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摩訶薩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念諸波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與眾殊勝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力不可壞故。生歡喜心。


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念能為利益眾生故。生歡喜心。念一切佛一切菩薩所入智慧方便門故。生歡喜心。菩薩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生歡喜心。入一切佛平等中。生歡喜心。遠離凡夫地。生歡喜心。近智慧地。生歡喜心。斷一切惡道。生歡喜心。與一切眾生作依止。生歡喜心。近見一切諸佛。生歡喜心。生諸佛境界。生歡喜心。入一切諸菩薩數。生歡喜心。離一切恐怖。生歡喜心。所以者何。「是菩薩得歡喜地。」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無生法忍義趣

作者 yuan (緣)
標題 Re: 四果阿羅漢聖者之內證和八地菩薩內證等同?
時間 Wed Aug 1 00:30:21 2007
─────────────────────────

※ 引述《shenshyh (shen)》之銘言:
> 如經說:「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在所證上
> 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差別菩薩在體證上較為廣大,故說
> :「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太虛空」,因此須知在所證
> 上是沒什麼不同的。


這義理和我提出的沒有不同, 是義理相同, 不是說文
字說法相同.


我是找不到經文, 這應該是某個論上說的, 好像沒
有經是會用 二乘 這樣的方式

來說, 不過也沒關係; 這經文應該是來自大般若經 卷
第378, 初分無相無得品第六十六之六: 文如下~~


在這裡, 無生法忍的定義~
無生法忍的定義:
能令惡不善法不生的力量;
所以智和斷德通通歸攝.

>>>>>>>>>>>>>>>>>>>>>>>>>>>>>>>>>>>>>>>>>>>
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無生法忍。
此何所斷復是何智。佛言。善現。由此勢力乃至
少分惡不善法亦不得生。是故說名無生法忍。此
令一切我及我所慢等煩惱究竟寂滅。如實忍受諸
法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事如尋香城如
變化事此忍名智。得此智故說名獲得無生法忍。
<<<<<<<<<<<<<<<<<<<<<<<<<<<<<<<<<<<<<<<<<<

聲聞獨覺無生法忍和菩薩無生法忍的差別~
>>>>>>>>>>>>>>>>>>>>>>>>>>>>>>>>>>>>>>>>>>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聲聞獨覺無生法忍。
與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有何差別。佛言。善現。
諸預流者若智若斷亦名菩薩摩訶薩忍。諸一來者
若智若斷亦名菩薩摩訶薩忍。諸不還者若智若斷
亦名菩薩摩訶薩忍。諸阿羅漢若智若斷亦名菩薩
摩訶薩忍。一切獨覺若智若斷亦名菩薩摩訶薩忍
<<<<<<<<<<<<<<<<<<<<<<<<<<<<<<<<<<<<<<<<<<
所以聲聞緣覺的無生法忍乃至阿羅漢等等若智若
斷, 皆屬於菩薩摩訶薩忍

下面是差別:
>>>>>>>>>>>>>>>>>>>>>>>>>>>>>>>>>>>>>>>>>>
。復有菩薩摩訶薩忍。謂忍諸法畢竟不生。是為
差別。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殊勝忍故。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

這裡菩薩摩訶薩所獨具的差別忍是--忍諸法畢竟
不生, 也就是一切法不生; 在有些經上, 看到無
生法忍, 所指的正是忍一切法不生的菩薩摩訶薩
忍.


比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
>>>>>>>>>>>>>>>>>>>>>>>>>>>>>>>>>>>>>>>>>>
於三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
^^^^^^^^^^^^^^^^^^^^^^^^
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
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

文中說的都是菩薩摩訶薩的無生法忍, 所以也就
是以忍一切法不生為這名詞的定義; 或者就以
"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來指稱就不會搞錯了.

在看, 同是卷二~
>>>>>>>>>>>>>>>>>>>>>>>>>>>>>>>>>>>>>>>>>>
復次大慧。煩惱障業習氣不斷故。不說一切聲聞緣
覺一乘。不覺法無我。不離分段死故說三乘。大慧。
彼諸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及覺法無我。彼一切起
煩惱過習氣斷。三昧樂味著非性。無漏界覺。覺已
復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滿足眾具。當得如來不思
議自在法身.
<<<<<<<<<<<<<<<<<<<<<<<<<<<<<<<<<<<<<<<<<<

這裡說的是因為聲聞緣覺煩惱業障"習氣"還沒
斷乾淨, 所以不說"所有的"聲聞緣覺都覺了一乘,
習氣沒斷其實就是因為還沒有得菩薩摩訶薩無生法
忍, 未覺了一切法無我;
等到他斷了煩惱習氣(一切起煩惱過習斷), 覺悟了
諸法無我(及覺法無我), 不在著於三昧樂, ( 三昧
樂味著非性。), 從無漏界中覺悟了(無漏界覺。),
覺悟了什麼?就是法無我, 悟得法無我後等到勢力
強了, 能忍一切法不生, 就是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
, 所以說, 聖智也不能住, 不然就待在無漏界中很
久很久才覺悟.

覺悟了以後, 更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 其實覺悟了
,就是法身菩薩, 沒有兩樣, 所以說"當得"如來不思
議自在法身.

///////////
結論:
不論是大般若經或是楞伽經, 說的道理還是一致,
菩薩摩訶薩和阿羅漢等忍的差別, 在於菩薩摩訶薩
無生法忍,一般經上看到這種一切不生的無生法忍,
就是這種, 所以都同樣是忍, 只是一個能忍的有範
圍, 一個沒範圍的差別.
//////////

清單 - 禪定相關知識

編輯

◆ 經文典故
  ・禪定參考經典
  ・四禪與八定
  ・三十七助道品(只說到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及九次第定詳說
  ・
  ・


◆ 說法人
  ・修行要領隆波帕默比丘
  ・禪那三原則 {有效看念頭(不是念尾)的三個原則}(隆波帕默比丘)
  ・正觀正覺的禪那法(也是正確的毘婆舍那) (法迄巴)
  ・欲界定及初禪未到地定(法迄巴)
  ・戒淫,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 (影片;標題已改) (南懷瑾) (極力推薦觀閱)
  ・

清單 - 四個禪定與九次第定

編輯

如來禪定、四禪、及九次第定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四禪與八定(八定還不能解脫)(佛本行集經)

四禪及無學法(大方等大集經)

初禪至四禪簡說(宣化上人)

禪支經論

定學淺說


***********************************************
◆ 關於四禪的各禪要訣,可以這樣記誦

 初禪:氣住
 二禪:脈停
 三禪:念住
 四禪:捨念清淨



◆ 入初禪的徵候

 - 「外呼吸」停止,也就是鼻孔不再呼吸(註一)。但會開
  始內呼吸(毛細孔呼吸,又名胎息),而且脈搏還是
  會緩緩跳動。


 - 外呼吸何時能停呢?是奇經八脈都已經打通之後。若
  奇經八脈不能通,則有身為礙,難以入定!


 - 具有五禪支(註二)才能入初禪

  覺(尋)、觀(伺)、離生喜、受樂、一心


 - 入初禪後須開始練習五種自在:

  一、入定自在:能在任何想入定的時間入定。

  二、住定自在:能隨自己意願住定多久
          (在入定前先存心念下決定要多久出定)。

  三、出定自在:能在想出定時就出定。

  四、轉向自在:能自在的轉向任何禪定。
         (例如由四禪轉至初禪)

  五、觀察自在:能辨識目前在何禪定中。


 - 有人常在問「何時雙腿不再痛」?

  如我所知,要待奇經八脈都通了,身體如嬰兒時般的
  柔軟時,才不會痛,如老子云:「專氣致柔,能嬰兒
  乎」。但通常在奇經六脈(不含中脈、帶脈)通了痛感
  就變輕了。八脈都能通就能入初禪,入了之後就不再
  感到身體存在。


◆ 到二禪時連脈搏也不跳了,但胎息仍繼續。


◆ 三禪時,念能定住而不再散亂。且有勝樂能遍全身心,
 而初禪及二禪之樂尚有不能遍之覺受。

 (初禪之樂,如久渴見到甘泉。二禪之樂,如飲入甘泉。
  三禪之樂,如飲甘泉又全身浸入甘泉中)


◆ 至四禪時,內呼吸 (出入息)也停止。



註一:呼吸有四相

  風相 (能聽到自己的呼吸聲,例如跑步完)

  喘相 (呼吸急促不順,例如處在刺激或興奮)

  氣相:呼吸平順。但分澀、滑。澀在粗心住,滑在細
     心住至初禪未到地定)

  息相:入初禪後才有,不從鼻孔呼吸,依心而生,至
     四禪才停止。
       


註二:請參考「初禪至四禪之十八禪支
.

糾正abstsai「業報迷蹤」系列文章之錯

◆ 《業報迷蹤-1》 【前言】

  此文中主張除人道眾生之外,其它道眾生不能造新業因。這是錯誤見解!實際的情形是人道眾生造業之業力比較強,所以異熟比較快。其它道眾生所造業,因為「自覺意識」(自省能力)比較蒙昧,所以異熟比較慢,而不容易被觀察出。這從他自己所貼文章之所引佛經及自己的解釋就可以了知,茲引其較後期文章之自我說明文章如下:

《業報迷蹤-28》【帝釋的隱憂】

《正法經》上是這麼記載的:
(觀天品第六之四,三十三天)(T17n0721_p0142b15)
┬┬┬┬┬┬┬┬┬┬┬┬┬┬┬┬┬┬┬┬┬┬┬┬┬
 『正法念處經卷第二十五
  觀於持戒。若有離於持戒智慧。不得生天。彼以
  聞慧。見持戒者生於天中。受天快樂。
  以有智故。命終退時。不墮惡道。』
┴┴┴┴┴┴┴┴┴┴┴┴┴┴┴┴┴┴┴┴┴┴┴┴┴

最後一行的意思並不是說天界的人就不會轉生到惡道去,
而是說天界的人如果有智慧的話知道修行,那麼等到他們
命終的時候,就可以不落入惡道。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面
還會再提到。

業報迷蹤 - 1:前言

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標題 《業報迷蹤-1》
時間 Fri Apr 15 14:04:58 2005
時間 Fri Apr 15 14:04:58 2005
──────────────────────────────

《前言》【兼答 WK同學】
>(前略)
>請問您在"藥師如來法門漫談"書中說:
>>--引言----
>>  同學們,世尊說過,只有人類能造業,人類才有自由
>>的意志造善業或惡業,天界、阿修羅、鬼神眾的天性是一
>>見面就互K,而他們是互相打不死的,只有敗的一方逃掉,
>>下次再來。那是他們的天性,無可奈何。(見本文-2)
>>(另一段)
>  惡鬼神眾捉弄人沒業報,但是咒師以惡心施咒是會有
>業報的,因為人類可以有所選擇因而會造業行,所以那些
>選擇為惡的施咒者當然有他的報應,而無間客棧是最常去
>的地方。
>>------------
>您說惡鬼道眾生惡神作弄殺害人類並沒有造業?這個和末學
>上師所提的佛經所說"造業"不同?
>天眾、鬼神也能造善業或惡業啊?他們殺人也造殺業,怎麼
>說他們不造業呢?是否請您再作說明?

不知令師所說的佛經是哪一部,就我個人所讀過的經典來看世尊並沒
有說到有任何它道眾生能像人類一樣有造業能力的。也就是像人類一
樣有善惡分別和取捨的心,您如果能告知是哪一部,定能令人大開眼
界。

它道眾生能像人類一樣造業嗎?請勿遺漏了我在書中所提的另一段文
字:『鬼神也能造業,只是由於環境使然,他們通常無法有人類那樣
【堅決的意志力】,因此世尊才會說閻浮提眾生“勇猛強記”的能力
是他道眾生無法比的。所以鬼神眾“好心作卦、歹心作卦”行善行惡
全看心情,因而要談修行是相當難。』

人類有堅決的意志力造業。這是世尊說人類勝於他道的地方,請注意
我的文字裡是說“惡鬼神”捉弄人是沒業報的,這是因為生為“惡鬼
神”的天性就是作弄人(或作弄其它眾生),就像生為獅子老虎就得吃
牛羊肉一樣。

要叫惡鬼神為善,非不為也、乃不能也。就像要獅子老虎吃草不吃牛
羊一樣的不可能,如果吃肉的眾生是繼續造殺業,那麼他們將永無出
脫殺業業報的機會,因為在他們生為肉食動物的一生中每一次開飯都
是新殺的生命,這要殺生幾次?而且在身為肉食動物的生命中並沒有
所謂造“善業”的機會,那麼就理推論,它們是持續累積殺生惡業的
“累犯”,沒有任何為善的機會,更因此無“善業因”可以得到“善
業果”轉生善道作天、作人的機會了。

當然惡業一類眾生也可能為善,或者轉變為善類眾生,例如一隻家貓
可能對老鼠會沒興趣,或者對老鼠友善,但那是特例,不能一概而論,
就像我們在《藥師經》裡讀到的藥叉大將一樣,由吃人、吃動物的惡
神轉為善神,那也是特例。又如經中所說,在地獄的眾生若能有一念
念及藥師如來的名號,當下就能出脫,那一念的善念也是特例,因為
世尊說事實上在地獄是不太可能“有時間”興起善念的。

有些傳教者常把“業報”說得太玄、也太惡意化,世尊說業有三類:
『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業報也不是直線式的報應,造善業能
得善報,但也可能得惡報,反之造惡業亦然,因此“因果業報”的譯
名最初叫“異熟”,何謂異熟?文雅的術語來說就是“種瓟仔生菜瓜”,
這是古台語,意思是種瓟瓜卻長出了絲瓜。這詞的熱狗解法就是“相
異不同的成熟果”。後來才簡單化而成為“因果”,結果很多人就用
直線式的思考,反而忽略了“因果非直線報應”的“異熟”本義,

因果異熟,但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只要仍在五道中輪迴是早晚
都會有瓟瓜業報或絲瓜業報的。

世尊說法裡,各道都有善惡兩者,善鬼惡鬼、善神惡神,人也一樣,
有善人惡人,但是只有人類有能力不作惡,而惡鬼神或獅子老虎並沒
有那種“不願為惡”的能力,這裡所謂的“惡”純是以人類的觀點所
作的批判,就惡鬼神或肉食動物而言是否同意人類的善惡標準是不得
而知的。

我們不是在提倡作善作惡沒有惡報,這樣代誌就大條了,我們是強調
要思考世尊所指出的各道眾生的實相。他道眾生為善為惡不是我們能
判定的,獅子老虎吃羊時,它不是作惡,也不是殺生,當小獅子肚子
餓吵著老爸要吃飯時,老爸獅對著小小子獅說“安靜點,有一隻午餐
走過來了”,對老爸獅而言,它們只是需要一頓午餐,並不為了想殺
生而殺生。

反觀人們為惡業並不是維持生命“必須”的行為,而只是為了作樂,
就像釣魚、打獵一樣,只是為了玩樂而殺生。

另外有一些故事值得我們思考,有一個同學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就是
世尊的前世裡割肉餵鷹的故事。世尊為何要割肉給鷹吃?難道世尊不
知道那是助長了對方的殺業嗎?世尊應該馬上說法讓老鷹吃草止息殺
業才是啊?因為鳥類能和世尊對話那也應該能聽得懂世尊說法才是。

另外一個故事《捨身飼虎》也同樣的,只要教大小老虎吃草就行了,
何必多此一舉?為何世尊不說法叫老虎吃草?老問題,非不為也,不
能也,因為只有人類才能由吃肉改吃菜,也就是由行“惡”改行“善”,
而同時世尊所說善惡業行,指的不是像吃食的天性,而是“故意”的
意志力行為。如果獅子把一大群羊先一個一個咬死,作成羊肉魯收好,
有事沒事呼朋引伴來個羊肉點心吃吃,那就是作殺生的惡業了。

惡道眾生的天性就是作惡,因為他們“生來”就沒事作,除了作惡外
沒別的事可作,也無法作其它的事,日常的作惡行為就像吃飯一樣是
他的生命現象裡的需求,所以才叫惡鬼神。就像無間地獄裡的鬼神卒
一樣,天天得把入地獄的人整得不亦樂乎才有“業績”,而業績搞不
好是他們有沒有善盡“職責”的標準咧。

所以世尊不教老虎吃草,非不為也,不能也。同學們或許會問“那麼
生作惡鬼神不就快樂的不得了?可以天天整人惡搞取樂?”那也不一
定,因為惡鬼神也是別的惡鬼神取樂的對象,就像黑道大哥另有別的
黑道大哥大大整他一樣,天天也是苦不堪言。

初學佛者只能以說法師所說為準,但是對業報的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相信很多說法師們也是語焉不詳,畢竟佛說法四十九年,眾生相又是
不可思議之多,世尊對六道種種現象所教的,在當初集結經典時並無
專經的集結,原因是世尊所說法的重點在於解脫出六道的目標,所有
關於六道的情形總是順便提起而已。

是故關於“六道及其業報”的說法古來有很多的探討文章,有執因果
不昧要人立正臥倒的忠貞論者,也有執業報虛妄無所有的斷滅論者,
總總論著令人目不暇給,對這些論題我們並不想也參一腳,但我們仍
本著由“佛經看佛法”的原則,把那些古今大德的論著請到一旁,請
精算菩薩就大正藏佛經裡和“業、報”相關的記載找查一番,提供學
者們作個鳥瞰,共同一探“業報迷蹤”。

清單 - 一般佛法文章

編輯

四聖諦
無生法忍義趣
未到地定相關事項
何謂初禪?
《業報迷蹤-1》【前言】
 糾錯:請按此
 評論:此文中主張只有人道才可造業是「錯誤見解」

清單 - 重要事項佈告


2007-05-28 修行人應具有之行誼

2007-06-01 修行人若發菩提誓願者,請寄一份給我登錄在本網誌。請
      參考連結內之佛菩薩菩提誓願。

2007-06-09 請多參閱「修行手冊」

2022-09-30 新增 法迄巴 Youtube 頻道

清單 - 本網誌資源

<空白>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心體運動

生起三毒欲習是件令人難過的事,也是件快樂事之原!

原因在化解它、制止它時會產生痛苦,所以說是難過。不過,這卻也同時是件快樂之事!因為,如同運動一般,只要不是太激烈的話,這個「痛苦生起」容易被化解,而這痛苦生起又化解的過程及其結果,是有助益修行人的道業。若是太激烈的運動,可能當下會使人猝死!而太激烈的斷惑行為也類此,只是會使人無法化解或痛不欲生而無法產生修行利益,反而墮入惡境界。

清單 - 法迄巴的哲言妙語

‧2007/11/14 心體運動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清單 - 佛法千萬問

編輯

■ 佛法千萬問

 ◆ 教理類
  ・無常空和般若空的區別?(法迄巴心得)
  ・「我」,這種意識,從何滋生?(法迄巴心得)
  ・自然與妄如何產生之議論(法迄巴心得)



 ◆ 佛法之「體與相用法」義齊說
  ・無邊有邊,無量有量,無盡有盡(法迄巴心得)



 ◆ 佛法之「體」義
  ・「體」,不需定義。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 佛法之「相用法」義
  ・佛還有生滅現象嗎?(法迄巴臚列)



 ◆ 唯識法相類
  ・第八識狀況(法迄巴心得)



 ◆ 修行類
  ・有其必要斷除剎那間的相續(法執)嗎?(法迄巴心得)


 ◆ 實證類
  ・佛菩薩秘嚴世界(法迄巴心得)
  ・寂滅和死有什麼區別 (法迄巴心得)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雜阿含經、中阿含經)


 ◆ 實證又退墮類
  ・六種阿羅漢(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九無學(九種阿羅漢)(連結外網)
  ・菩薩不可思議,彈指頃即成佛不經日夜。亦有退墮聲聞辟支佛者(菩薩瓔珞經)


 ◆ 當下成佛類
  ・最著名的就是《妙法蓮華經》八歲龍女之開示(請自行往閱佛經開示)
  ・菩薩不可思議,彈指頃即成佛不經日夜。亦有退墮聲聞辟支佛者(菩薩瓔珞經)


 ◆ 科學類
  ・「四大」可能來由(法迄巴心得)



■ 名相 - 經文開示

 ・法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菩提(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十力(維基百科﹕菩薩地持經瑜伽師地論

 ・無相(菩薩瓔珞經)
 ・三三昧(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佛知見(妙法蓮華經、父子合集經、楞嚴經)
 ・四依僧(金剛三昧經)
 ・八背捨1(又名八解脫)(中阿含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智度論、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八背捨2(又名八解脫)(佛說法集經)

 ・佛性1(大般涅槃經)
 ・佛性2(大般涅槃經)
 ・心之義理(佔察善惡業報經,深密解脫經)
 ・涅槃定義(大般涅槃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楞伽經三譯本)
 ・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經)
 ・涅槃定義及勝法涅槃(大乘入楞伽經,等三譯本)

 ・意生身(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四法印(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
 ・無生法忍(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四種法寶(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四無礙智(未來佛: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心一境性(瑜伽師地論)
 ・呼吸四相(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死之定義(大集會正法經)
 ・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上聖智三相(楞伽經三譯本)
 ・法身及法性(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三界眾生壽命(起世經)
 ・六波羅密真義(入楞伽經)
 ・三十七菩提分(大方等大集經)(連結)
 ・世界海起具因緣(八十捲華嚴經)
 ・如來三十七菩提分(未來佛: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三十七助道品定義(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煖法者。即是智慧(大般涅槃經)
 ・菩薩摩訶薩十自在(佛說法進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不退轉菩薩摩訶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有為法及無為法之定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人、我、眾生、壽者四相(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三結、五下分結、五上分結(楞伽經、雜阿含、中阿含)
 ・如來藏定義(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大寶積經)
 ・識蘊數量及種類,及諸識二種生住滅(三種譯本之楞伽經)


 ・十四無記(俱捨論)
 ・無記心,與禪波羅蜜(寶雲經)


 ・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雜阿含經、大般涅槃經)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雜阿含經、中阿含經)
 ・佛三身義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佛之三身、四身說明(法迄巴說明)


■ 名相 - 法迄巴及佛學辭典解釋

  ◉ 唯識知識,可以參考:
  ・唯識圖表
   唯識簡介(注意第六意識之圖示說明,並不恰當)、八識關係表、五位百法

 -----------------------------------------------------------------------------------------------------

 ・鄰虛塵(法迄巴整理)
 ・時空含意 (法迄巴心得)
 ・十二類眾生 (法迄巴整理)
 ・智﹕佛法的根本是科學的(法迄巴心得)
 ・業力法則改名「顯化法則」較恰當 (法迄巴心得)

 ・(法迄巴心得)
 ・性之意義(法迄巴心得)
 ・性在作用(宗鏡錄)

 ・常見之佛行相(法迄巴整理)

 ・我執(法迄巴心得)
 ・五見(丁福保佛學辭典)
 ・心解脫(法迄巴心得)
 ・五蘊新解(法迄巴心得)
 ・十波羅蜜(佛光大辭典 )
 ・六種意識(法迄巴整理)
 ・無分別智(佛光大辭典 )
 ・六種阿羅漢(佛光大辭典)
 ・三大阿僧祗劫 (法迄巴整理)
 ・三明六通之差別(丁福保佛學辭典)
 ・前三三,後三三(法迄巴心得)
 ・三境、三量與三性(法迄巴整理)
 ・存在、常、真妄、佛(法迄巴心得)
 ・歌(羯)邏藍 及 暖壽識(翻譯名義集)
 ・十法界與三界二十八天(法迄巴說明)
 ・般若波羅蜜多與智波羅蜜多之分辨(法迄巴心得)
 ・上流般涅槃,及阿那含果五種般涅槃(莊春江《阿含辭典》、《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名相 - 諸善知識解釋、新時代知識
 ・四如意足(聖嚴法師)
 ・分身義理:性化靈殘!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宣化上人)
 ・分身義理:分身一身本無身(宣化上人)


■ 名相 - 世俗與佛法有關的用語
 ・分辨:精神、意志、靈魂、意識、神志


■ 名相 - 佛法與新時代知識交叉相關( 新時代術語、名相
 ・「業力法則」改名為「顯化法則」較恰當(法迄巴心得)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普拉德‧賈尼 68年不吃不喝

法新社2003年11月24日報導,一名叫普拉德﹒賈尼的印度男子日前聲稱,在長達68年的歲月裡,他一直不吃不喝,也不大小便。這一奇人令醫生們大傷腦筋,他們很難判斷這名男子說的話是真是假。


賈尼正在印度西部一家醫院接受觀察

普拉德﹒賈尼,現年76歲,他身披紅色紗麗,戴著耳環。目前,賈尼正在印度西部一家醫院接受觀察,院方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說服賈尼到醫院來,他的神奇令該醫院的400名醫生感到困惑。

報導說,賈尼在醫院已經呆了10天, 24小時接受嚴密觀察。在這10天內,醫生們已經相信賈尼沒有說謊,他的確不吃不喝,也不大小便。但是醫生們還無法證實他在過去的68年內是否也一直如此。據印度媒體11月29日報道,從11月12日起對賈尼進行身體檢查的醫生小組解釋說,賈尼確實在長達六十餘年的時間裏沒有進食和喝水。參與對賈尼進行體檢的斯特陵醫院研究所所長蘇迪爾·沙阿則稱,這位男子整個身體系統完全正常。醫生說,他的確形成了尿,但是卻又被他的膀胱壁吸收了

普拉德·賈尼六十餘年不吃不喝的事實震撼了國際醫學界並且顛覆了正常的科學邏輯。但是,位於印度西部阿赫邁特塔巴市的醫生小組還無法解釋一個人為何能不吃不喝活到76歲。據賈尼自己說,他最後一次吃飯、喝水是在十幾歲的時候。從那時起,他只通過打坐來維持生命,目前還無法對此做出科學的解釋。


賈尼正在接受醫院檢查

藥師琉璃光如來(現在)

**********************************************************************************
時 間    :現在
佛 名    :藥師琉璃光如來
地 點    :東方過此佛土十恒河沙等佛土之外
願 數    :十二大願
世界名    :淨琉璃
剎 名    :
國 名    :
備 註    :
**********************************************************************************

No. 449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卷1) T14, p0401b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遊行人間至毘舍離國住樂音樹下。與大比丘眾八
千人俱。菩薩三萬六千。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阿修羅犍達婆伽樓
茶緊那羅摩呼羅伽等。大眾圍遶於前說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即從座起。偏露一髆右膝著地。向婆伽
婆合掌曲躬白言。世尊。唯願演說諸佛名號及本昔所發殊勝大願。令眾
生聞已業障消除。攝受來世正法壞時諸眾生故。

爾時婆伽婆。讚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大慈悲者。起無
量悲。勸請我說。為欲義利種種業障所纏眾生。饒益安樂諸天人故。曼
殊室利。當善憶念聽我所說。時曼殊室利童子。樂聽佛說。白言。唯然
世尊。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過此佛土十恒河沙等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淨琉璃。
彼土有佛。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
夫天人師佛世尊。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行時。發
十二大願。何者十二。

第一大願。
願我來世於佛菩提得正覺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三
十二丈夫大相及八十小好以為莊嚴。我身既爾。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清淨無復瑕垢。光明曠大威德熾然。
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若有眾生生世界之間。或復人中昏暗及夜
莫知方所。以我光故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邊無限智慧方便。令無量眾生界受用無盡。莫
令一人有所少乏。

第四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諸有眾生行異道者。一切安立菩提道中。行聲聞道
行辟支佛道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於我法中修行梵行。此諸眾生無量無邊。
一切皆得不缺減戒。具三聚戒。無有破戒趣惡道者。

第六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聾盲跛躄
。身攣背傴白癩癲狂。若復有餘種種身病。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諸根具足
身分成滿。

第七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諸患逼切無護無依無有住處。遠離一切
資生醫藥。又無親屬貧窮可愍。此人若得聞我名號。眾患悉除無諸痛惱
。乃至究竟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婦人百惡所逼惱故。厭離女身願捨女
形。聞我名已轉女人身成丈夫相。乃至究竟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一切眾生解脫魔網。若墮種種異見稠林。悉當安
立置於正見。次第示以菩薩行門。

第十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種種王法繫縛鞭撻牢獄應死。無量災難
悲憂煎迫身心受苦。此等眾生以我福力。皆得解脫一切苦惱。

十一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飢火燒身為求食故作諸惡業。我於彼所
先以最妙色香味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十二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貧無衣服寒熱蚊虻日夜逼惱。我當施彼
隨用亦服種種雜色如其所好。亦以一切寶莊嚴具花鬘塗香鼓樂眾伎。隨
諸眾生所須之具皆令滿足。

此十二大願。是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遍知。行菩薩時本昔所作。

復次曼殊室利。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諸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乃至窮劫
說不可盡。彼佛國土一向清淨。無女人形離諸欲惡。亦無一切惡道苦聲
。琉璃為地。城闕垣墻門窗堂閣柱樑斗拱周匝羅網。皆七寶成。如極樂
國。淨琉璃界莊嚴如是。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二名月
光。於彼無量無數諸菩薩眾最為上首。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之
藏。是故曼殊室利。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國土。



***********************************************

No. 449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卷1) T14, p0404c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銷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

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得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縲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無明與圓覺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
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
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
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
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
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
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
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
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
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
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
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
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
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
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
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
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
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
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
。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4b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
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
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
。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
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
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
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
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
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
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
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
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
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
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
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
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
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
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
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
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
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
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
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
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
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
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
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
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
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
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
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
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
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
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
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
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
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花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一實相印及三法印

※ 引述《sjc4789 (徐正全)》之銘言:
> > 您這種繞圈子的問法,永遠也問不完,何
> > 不靜心思惟我所回覆的、或佛所說的經文
> > 呢?
> 不是我要繞圈子,而是你前後文自相矛盾,
> 那還討論什麼呢?

人類的思考模式,對某些人來說,常會有「你錯了」的見解
,但其實是自己沒有理解對方在說什麼,所以就「誤解」(這個
人類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您前前函就是這種狀況,所以我才沒
有續回應!沒回應,並不是我所說有「前後自相矛盾」的狀況。

觀察您此次的反應,看來我有必要再說明您前前函的問題,
若您再不能理解,我就不再回應。畢竟,這就如同讀一本數學或
哲學性的書籍,可能因為知識、經驗之不足,而無法理會書中的
意思,但再過幾年回頭來讀,卻有新意!對於常讀書的人,他應
該有很豐富這種經驗知道我在說什麼才是。


前前函您問:

『那你怎說永恒不變的存在,是不存在,你懷疑佛性
的存在嗎?』


回覆如下:

一、從現象上來說

目前我還找不到有永恒不變的存在,您能找的到嗎?


二、從體性上來說

說體性義理,最清晰莫如「楞嚴經」及「圓覺經」。楞
嚴經中不是說世界及虛空皆是從妄覺而來的嗎?而『妄
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註一)。

此種義理不是二乘人的根器可以接受的說法,所以佛在
阿含時弘法,只從「現象上」來說明因緣法、緣生法。
至中後期才逐漸開展般若及唯識的教導。這也是只接受
前期教育的南傳人因為無知而一直排斥北傳,而以為北
傳非佛說的原因,因為無知嘛,當然就排斥了!(不排
斥的話,我反而會覺得該人的邏輯有問題。或該人是具
有大智慧,雖已暫時被所得知的知識所蒙蔽,但卻能持
有中庸的態度)

在現象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但那已是在妄中
做活計了。只有行菩薩乘、金剛乘、佛乘者才會觸及「
妄」這個議題。

而妄的產生,就如圓覺經「患翳空花喻」(註二)。又如
緣心義理(註四)。由於妄是這種狀態,怎又有會有個
常不變的佛性存在呢?所以:

您必須要能讀得懂「註四」經文並具有它所述
的智慧。

這樣,您就「具足」能理解以下我所要說的所謂「佛性
」意義:

佛性並非永恒不變的存在,如「註五」佛經所云: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吾人知有無明才要斷無明,若無明非實有體,又
怎會產生佛性永恒不變的存在呢?若佛性永恒不
變,則妄又從那裡產生的?

我不會用「佛性是永恒不變的存在」之辭來描述
佛性。我會說:

所謂佛性,是指斷二障(理障及事障,
註六)之後不入斷滅之意思。

佛性說它是一個存在、名詞,不如說它是一個過程
、形容詞。


如果吾人要說「佛性是永恒不變的存在」也不是不行,但要
先小心設定一個「適當的前提」,以及,要承認這個假設也是在
虛妄心之下的見解,以免因此而有「法我執」。若能達到上述二
項,那我是同意「佛性是永恒不變的存在」。這個適當前提可以
是以下的方式:

「佛性是恒常不變的存在,但卻不是妄中理事之存在,
它的存在是勝義有。而妄(幻),會在佛性上產生及消
滅」


在我承認這個前提之前,我會先說:

「既然這個假設是建立在虛妄心之下,那『佛性是永恒
不變的存在』,也同時是虛妄說法。」

既然是虛妄的說法,也沒必要去承認或去否認佛性是什麼,
承認與否認的行為都是沒意義。修行人不必去知道佛性是否永恒
不變的存在,反而要知道的是「自己所有的見解都是在妄中做活
計」,而妄之意義,就如同「註一」、「註三」、「註四」所說。

若佛說法,遇到您這類人,祂就會說大般涅槃經之類經文,
但修行人不能如此就執著於「佛性常」,應「轉念」了知目前的
「現象上」都是和合義,否則就可能落入外道梵我的「常執」裡


其實,佛法無定法,只要能令修行人斷惑都是佛法,佛性常
可以令您斷惑,說佛性常也無妨,這叫「一實相印」,是從體上
而論。反之,若如此常義卻會障礙您斷惑,那就說因緣和合的因
緣法及緣生法,這是從相上而論,叫做「三法印」。

耑此,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後記:

一點感慨,有時不知自己又何必做這種詳細考證的行為,這
要花不少時間及去撰寫文章,以避免有誤導修行人的狀況。但回
思自己曾經發過的誓願,也默然了!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4c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
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
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
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
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5c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見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
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於空時。
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


*********************************************************
註三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4b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
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
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
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
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
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
。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
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
註四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5c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
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
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
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
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展轉妄想。
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
註五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
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
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
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
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
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
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
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
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
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
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
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
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
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
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
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
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
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
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
。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註六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6b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
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
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
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似悟者之煩惱

轉貼說明:

原文問者是貼在「道板」,因為所述問題是普遍
「似悟者」的煩惱,所以值得轉貼周知!

似悟者之煩惱,本可由行入而斷離,但以行入不
足故,又因未徹悟不知「善調己心」,所以才有
煩惱產生!


*********************************************************
※ 引述《violen.bbs@ptt.cc (仙女姐姐)》之銘言:
> 如題...
> 我想要尋找的是~ 同樣在修行...
> 已經證悟到本來清靜的心...本我的人~
> 我爸是有在修行打禪坐的~ 他有悟道了(但還沒至神通境地)
> 我雖然沒打禪坐...我是在生活中修行~ 我也已經悟道了(一樣沒
> 神通)有跟我爸一同去找出家師父~ 她證實了我的確是已達小悟
> 道境界~也很高興的跟我們說~ 又一位佛祖誕生了~
> 但...小妹在今年結婚~ 跟還沒悟道的世人~ 考量點完全不同..
> 因而常常有些衝突產生...在我看來...我有些事情是很堅持己見的~
> 除非你說到能讓我信服~ 才能改變我的想法 做法...
> 雖然~ 我還是有我屬世的牽掛...我的寵物..我的寶寶..我的老公..
> 及親人其他外人的想法我都不在意~在外人面前我可以做我自己
> 想做的...但面對牽掛的事物時...變的有些事不能隨意而行..甚至要
> 努力克制~讓我感到非常不好受...也因為著我花錢的事~ 前兩天
> 一直跟我老公吵...我的觀念是~ 有錢就花~ 沒錢就省..有閒錢我
> 就會拿來做善事 公益..但他不同~ 他想要更好過的生活~ 因此覺
> 得我的花錢造成他很大的心理壓力~
> 甚至生氣到口不擇言...二度開口問我是不是要離婚=.="...
> 我說怎麼可能~ 我深愛著你...所買的也都是家裡要用的~
> 我已經十分克制自己~ 去年沒跟他在一起時~ 十樣我想要的東西
> 我十樣全買...今年這樣的情形~ 十樣我想要的~ 我只買一樣.. 他
> 仍舊覺得我亂花@@"...害我甚至想...那我乾脆自己去工作賺錢~
> 花我自己賺的~ 那就不需要凡事買之前都還要再問過他意見了
> 吧!?真的不想一直聽到錢的事....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
> 帶去~我認為夠用就好~ 也認為現在生活很好過~
> 幸好~ 透過不斷的溝通(他常常講一講又回到原點...我都快瘋了
> @@")現在~ 他不再管我花錢的事了~ 他也肯信任我不會亂花錢~
> 我所要說的是....已經悟道的人考量的點~ 真的跟世人有很大的
> 不同...想問問各位板大~ 是否有認識的一樣悟道之人~ 能讓小
> 妹與之共同討論並成長的?先謝謝各位了^^~


您的問題更適合在佛教板發問!我在這裡簡說一二。

對您的疑惑,如另一個網友所言是「行入」不足。而且在「理
悟」方面,恐怕也不一定「已徹」。

若修行人,理上已悟而卻去攀緣輪迴事(例如結婚、創業等攬事
來做),那我說若不是「業障」,就是理上還末真的徹悟。

依仁者之狀況,大約是上述的情形。至於如何對治?已理悟的
人,應該自己很清楚才對。若自己不清楚,我更要說您理上只是「
大約了解」佛道之無為義理,並不是真的悟。

對於未徹悟人之煩惱,那就是要依佛道的方法「去實踐」,所
謂實踐就是對於因緣和合之事要「看開」,要在遇事時「了了分明
」,甚至要在「念念之間了了分明」,了知當下一切「悉是和合」
,如同三木相依成紮,抽出一根紮即潰散倒地,亦如所謂「交蘆」
,雖有莖幹能成長,但其中心卻是中空。又如「旋火輪」,快速輪
轉時看似有一火輪,但停止時卻只是一團火,那裡又有輪了?若知
是和合,則能知「我的煩惱」之生滅義理,只要隨離一緣,煩惱就
不再存在了!

眾生依於「執著的習氣」,如醫學研究人眼有補償作用,可以
把「不完整圖像」自己補全,執著的習氣也是如此,在明明是諸緣
所和合的現象上,卻把它「認真」而「執以為我」,在肉體上如此
(執為人我),對所認知的義理也如此(執為法我),乃至形成了
「遍計所執性」而於表面意識不想執著時,還是不由自主的去執著
。甚至形成了「依他起性」,遇惡就恐懼,遇善就喜愛。「遍計所
執性」及「依他起性」是如同硬幣之二面同生同滅,只是依不同角
度而言就有二項。

最後,簡言一句:

您的問題主要出在實踐程度不足!
(實踐去除貪瞋痴之程度不足)

當然,我認為更有可能是因「未徹悟」,所以才影響到實踐
功夫。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試菩薩功德墮惡道

No. 164 師子素駄娑王斷肉經 (卷1) T03, p0392c

又念過去阿僧祇劫。釋提桓因處忉利宮。以於過去食肉餘習。變身為鷹而逐於鴿。我時作王名曰尸毘。愍念其鴿。枰身割肉代鴿償命。尸毘王者我身是也。後當作王名曰聞月。其時帝釋化為鷹者。後當作王師子素駄(註一)。


釋試我故尚生惡道。況餘眾生無慚專殺。食噉血肉無止足時。一切眾生從無始來。靡不曾作。父母親屬易生鳥獸。如何忍食。夫食肉者。歷劫之中生於鳥獸。食他血肉展轉償命。若生人間專殺嗜肉。死墮阿鼻無時暫息。若人能斷一生食肉。乃至成佛無由再食。


------------------
註一
------------------
師子素馱娑王以人嬰兒為食,前身是「試菩薩的忉利天帝釋」,所以,不要自以為有德、有禪定力就可試菩薩功德,若自己尚未斷惑(已證果)那還是會有惡報的!


**************************************************************
不同譯本:菩薩本生鬘論
****************************
法迄巴註:
  菩薩本生鬘論,在說明釋迦牟尼佛初成佛時,心念是否應入涅槃
  不度化眾生,而諸眾生勸請佛轉法輪之過程。

----
No. 160 菩薩本生鬘論 (卷1) T03, p0333b

  尸毘王救鴿命緣起第二

佛告諸比丘。我念往昔無量阿僧祇劫。閻浮提中有大國王。名曰尸毘。所都之城號提婆底。地唯沃壤人多豐樂。統領八萬四千小國。后妃采女其數二萬。太子五百。臣佐一萬。王蘊慈行仁恕和平。愛念庶民猶如赤子。


是時三十三天帝釋天主。五衰相貌慮將退墮。彼有近臣毘首天子。見是事已白天主言。何故尊儀忽有愁色。


帝釋謂言。吾將逝矣。思念世間佛法已滅。諸大菩薩不復出現。我心不知何所歸趣。


時毘首天復白天主。今閻浮提有尸毘王。志固精進樂求佛道。當往歸投必脫是難。


天帝聞已審為實不。若是菩薩今當試之。乃遣毘首變為一鴿。我化作鷹。逐至王所。求彼救護可驗其誠。


毘首白言。今於菩薩正應供養。不宜加苦。無以難事而逼惱也。時天帝釋而說偈曰

  我本非惡意   如火試真金  
  以此驗菩薩   知為真實不 


說是偈已。毘首天子。化為一鴿。帝釋作鷹。急逐於後。將為搏取。鴿甚惶怖。飛王腋下求藏避處。


鷹立王前乃作人語。今此鴿者是我之食。我甚饑急。願王見還。


王曰。吾本誓願當度一切。鴿來依投終不與汝。


鷹言。大王。今者愛念一切。若斷我食。命亦不濟。


王曰。若與餘肉汝能食不。


鷹言。唯新血肉我乃食之。


王自念言。害一救一於理不然。唯以我身可能代彼。其餘有命皆自保存。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肉與鷹貿此鴿命。


鷹言。王為施主。今以身肉。代於鴿者可稱令足。


王敕取稱兩頭施盤。挂鉤中央。使其均等。鴿之與肉。各置一處。股肉割盡鴿身尚低。以至臂脅身肉都無。比其鴿形輕猶未等。


王自舉身。欲上稱槃。力不相接失足墮地。悶絕無覺。良久乃穌。以勇猛力自責其心。曠大劫來我為身累。循環六趣備縈萬苦。未嘗為福利及有情。今正是時何懈怠耶。


爾時大王。作是念已。自強起立置身盤上。心生喜足。得未曾有。


是時大地六種震動。諸天宮殿皆悉傾搖。色界諸天住空稱讚。見此菩薩難行苦行。各各悲感淚下如雨。復雨天華而伸供養。


時天帝等復還本形。住立王前作如是說。王修苦行功德難量。為希輪王釋梵之位。於三界中欲何所作。


王即答曰。我所願者不須世間尊榮之報。以此善根誓求佛道。


天帝復言。王今此身痛徹骨髓。寧有悔不。


王曰。弗也。


我觀汝身甚大艱苦。自云無悔。以何表明


王乃誓曰。我從舉心迄至于此。無有少悔如毛髮許。若我所求決定成佛真實不虛得如願者。令吾肢體即當平復。作此誓已頃得如故。諸天世人讚言希有。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佛告大眾。往昔之時尸毘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


時彼眾會聞是語已。異口同音咸伸勸請。昔者世尊救度眾行不惜軀命為求大法。法海已滿。法幢已建。法鼓已擊。法炬已然。機熟緣和正得其所。云何捨離一切眾生欲入涅槃而不說法。


時梵天王稱讚如來。為求法故嘗捨千頭。


佛受請已即時往趣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三轉法輪同觀四諦。三寶於是出現世間。

如來九次第定、如來解脫、如來三十七菩提分(只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簡介此經義:

此經只說到『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其餘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沒有說明。但即此三項也說的「非常清晰」,比阿含部經典清楚。另可參閱「雜阿含經・561小經」之四如意足開示。

若欲了知三十七菩提分,可參閱「 T13n0397_030 大方等大集經 第30卷 [ 01 or 02 ] 」。

另,此經亦有說明到「如來神通智行」、「如來解脫之相」、「如來禪定」。

要特別說明的有二,一是「如來禪定」中只說九次第定就是如來禪定。一是經中「無生法忍」從初禪就能得,這意指「某些修行人」心量與外道修行人不一樣所致,詳見圓覺經。

這裡所說「如來禪定」與一般大乘經典有異,真是奇特!不知是薩遮尼乾子(被授記佛名為:實慧幢王)此世見地不足呢,還是另有義趣?

我個人的見解是「另有義趣」!

蓋這裡所說的九次第定是個「向量義」,如同「1」,給它單位可以是一株樹、一張椅子、一個人、一隻狗。所以,若給它是二乘心,則是阿羅漢果,若給它大乘心,則是佛果。這也是經典中常出現的雙關語、隱喻,惟智者能分辨此義趣

整個四如意足,其實就是五根及五力的簡縮版,可把它記成「信、進、念、慧」,少了一個「定」,因為,四如意足「整個就是在修定」!!

三十七菩提分之各群組中之各項目,都是有次第性,不能躐等,小學功課没學完,就不要去想讀大學。

**********************************************************************
No. 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卷6) T09, p0348a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二

/* 如來十自在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自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有十自在:一者,命自在;二者,心自在;三者,物自在;四者,業自在;五者,生自在;六者,如意自在;七者,信自在;八者,願自在;九者,智自在;十者,法自在。

大王當知!得上甘露,名命自在;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心自在;於虛空中攬成珍寶,名物自在;遠離一切煩惱及習、無明諸使,名業自在;於深禪定、解脫三昧、三摩拔提隨意迴轉,名生自在;於一切行自然而行,名如意自在;於諸入中得自在觀,名信自在;即生心時現前成就一切諸事,名願自在;身、口、意業以智為本,名智自在;現住平等真如法界無垢實際,名法自在。」

大王當知!遠離殺生無瞋害心,是命自在因;平等心捨一切事物求大菩提,是物自在因;三業所作清淨無染,是業自在因;以菩提心攝諸善根,是生自在因;捨諸一切供養恭敬、禮拜讚嘆、象馬車乘施與眾生,是如意自在因;常說三寶教化眾生,是信自在因;稱諸一切眾生所求應時給與,是願自在因;常行法施不為利養、名聞恭敬,是智自在因;常為眾生說諸如來及諸眾生真如平等法身為體非飲食身,是法自在因。

大王當知!得命自在故,對治一切生死怖畏;得心自在故,對治一切煩惱怖畏;得物自在故,對治一切貧窮怖畏;得業自在故,對治一切惡道怖畏;得生自在故,對治一切生縛怖畏;得如意自在故,對治一切追求怖畏;得信自在故,對治一切謗法怖畏;得願自在故,對治一切心念縛怖畏;得智自在故,對治一切疑刺怖畏;得法自在故,對治一切大眾怖畏。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自在,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修正行  為利諸群生
是故諸法中  一切得自在
念護諸眾生  不行殺盜心
是故於財命  生處常自在
常行禪法施  永斷諸惡因
心業無障礙  生處常自在
常念菩提本  不惱眾生心
讚嘆三寶福  廣利諸眾生
三業依智行  心常住法界
生處意信願  智法常自在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沙門瞿曇成就如是清淨道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四念處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念處?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四念處者:一者,身念處;二者,受念處;三者,心念處;四者,法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身念處者,謂觀內身、外身、內外身,於此身中作二種觀:一者,不淨觀;二者,淨觀。

不淨觀者,觀身不淨,穢惡充滿,誑諸凡夫故。

淨觀者,作是思惟:『我今因此不淨身故,得淨佛身、得淨法身、淨功德身、一切眾生所樂見身。』作是觀已,能淨二行:一者,無常;二者,常。

云何無常?觀身無常,畢定當死,如是觀已,不為身故造諸惡業、邪命自活,當為此身修三堅法:一、修身堅;二、修命堅;三、修財堅。如是觀已,遠離一切身、口、意曲,行正直心。

云何為常?觀無常已,得於常身,因無常故,得功德身;因無常故,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何以故?修身念處,觀察一切眾生之身,畢竟成就諸佛法身,以有法身故、作是觀故,得平等心、無分別心,不起諸漏,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不見有我及我所,住如實際,成一切智,是名身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受念處者,謂觀內受、外受、內外受,於是受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起慈悲心觀諸眾生,若受樂時生於貪心;若受苦時生於瞋心;若受不苦不樂受時生於痴心。作是思惟:

      『有受皆苦。畢竟樂者,斷一切受,即是常樂。』

隨所受生,常生一切慈心、悲心。若自、若他受樂受時,遠離染心,生於慈心;若受苦時,觀三惡道,遠離瞋心,生於悲心;若受不苦不樂受時,離無明心,生於捨心。觀一切受無常、苦、無我。見受樂者,即知是苦;見受苦者,如癰如瘡;見受不苦不樂受者,是不寂靜。觀於樂受,即知無常;觀於苦受,即知是空;觀不苦不樂受,即知無我,如是觀者,名受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心念處者,謂觀內心、外心、內外心,於是心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常觀者,觀於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亂,如是觀心。又觀所發菩提之心,是心性者,生已即滅,念念不住,不在內入、不在外入、不在內外入;不在陰中;不在界中,作是思惟:

  『如是心緣為異、不異?若心異緣,則一時中有於二心;
   若心即緣,不應復能觀於自心,亦如指端不能自觸,心亦如是。』

作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即知是心,非從緣生、非不緣生、非常非斷、非內非外、非有非無,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是心非色,不可見,如幻如化,無所罣礙。自觀心已,觀諸一切眾生心性,如自心性、如自心相,一切眾生心性、心相亦復如是。知自心空,一切眾生心空亦爾。觀自心平等,觀諸眾生心性平等亦復如是,是名心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法念處者,謂觀內法、外法、內外法,於是法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常以佛眼見一切法,至坐道場未曾中失,觀諸法時,不見一法,乃至一切微細諸相。離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物,不見一切法,乃至微細相。不入十二緣者,見法、非法,無非是法。

云何為法?謂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人,是名為法。

云何非法?謂我見、眾生見、命見、人見、斷見、常見、有見、無見,是名非法。沙門瞿曇觀一切法是法、非法。

何以故?觀空、無相、無願,是名一切法是法;我慢、憍慢、我及我所、攝取諸見是名一切法非法。作如是觀諸法性已,不見有法非菩提因、非出道因,悉是出法,若不如是求諸法者,是名滅法!

出者從緣,滅者從緣,如是觀時,觀於三行,所謂惡行、善行、不動行。於三行中,常
行福行,行十善法,為淨三業。

淨身業者,為求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不能害故;
淨口業者,有所說法眾生樂聞故;
淨心業者,於諸眾生其心平等,常入禪定故。

如是方便觀法念處,離諸一切障菩提垢,不著常見、不著斷見,行中道見,如是中道,世間智慧所不能見,不可宣說、不可顯示,無有相貌,無色、無處、無取、無捨,清淨寂靜,不可眼見,乃至不可身觸,亦無至處,不在世間,不出世間,不可宣說,非多非少、非常非斷、非相非非相、非覺非非覺、非虛非實、非此非彼、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行非非行、非生非死、非涅槃非作法,是名中道。

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觀法念處。何以故?如是三眼,無相貌故。是故觀法以法眼觀,而心不著、不失諸法,是名法念處


大王當知!修四念處得四種離法:觀身不淨,出離淨倒;觀受是苦,出離樂倒;觀心無常,出離常倒;觀法無我,出離我倒。又觀身念處,離於揣食;觀受念處,離於觸食;觀心念處,離於識食;觀法念處,離於思食。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念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四正勤 */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四正勤法?」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四正勤者,謂四種精進:遮二種惡法、集二種善法。沙門瞿曇善性成就,心住善法,未生惡法,及已生惡,不以精進令滅;未生善法已生善法,不以精進令生。何以故?沙門瞿曇於無量世常修善性,一切惡法自然不生,一切善法自然滿足。
  惡法者,謂非戒聚伴、非定聚伴、非慧聚伴,於四念處觀時,
      離諸懈怠心、五蓋煩惱覆障心眼,離於信等五種善根。

是諸惡法未生不生,已生即滅,勤精進故。

  善法者,謂信等善根,未生令生,已生增廣,勤精進故。是名四正勤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正勤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四如意分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如意分?」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四如意分者:一者,欲如意;二者,精進如意;三者,心如意;四者
,思惟如意。如是四法,慈、悲、喜、捨而為根本

欲者,專向彼法;精進者,成就彼法;心者,觀察彼法;思惟者,彼法方便成就。
如是如意分,已能得神通,欲者莊嚴,精進者成就,心者正住,思惟者善能分別

是四無量心常親近,常親近故,心得調柔;心調柔故,得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入諸禪故,身得輕軟;成就如是身輕心柔,入如意分;善入如意分已,即生神通,若欲、若精進、若心、若思惟。

(法迄巴註:
理解以下經文,把四正勤的結局,想成必然有成就!!所以,精進如意,其意要想成「反復執
行」所用功法門而不懈怠,那麼,最後就必然是以下經文所云「成就」彼法門,也就是解脫煩
惱/三界,乃至斷離無明而證佛地。

2022-04-17 補註:
註者以為,三十七菩提分(助道品)皆是「不同系統」的修行方法,依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眾
生習氣不同而產生各類「能各自獨立」的解脫修行之對治方法!所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
種法滅」!

註者是修行人,習慣每晨吃食前都會背誦一次三十七助道品及般若法,次第如下:
戒、定、慧、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六般若蜜、七覺支、八正道。

若自覺不足,還會反復念誦及心中強志:一心。意指「決定解脫煩惱」!

沙門瞿曇得四如意,隨其所解,如其所作,心得自在,隨意所往,善作諸業,畢竟成就一切本行,如風行空無所罣礙。得四自在:一者,命自在;二者,身自在;三者,法自在;四者,神力自在。

命自在者,為調眾生,隨所生處,若天、若人,於短命中能現長壽,於長壽中能現短壽,是名命自在。

身自在者,以自在故,隨心作身,隨心作色,示現威儀,為眾生故,若欲與諸一切眾生同其身相,悉皆能作,是名身自在。

法自在者,能知一切出世之法,示諸眾生世間之事,善知甚深十二因緣,得無礙辯,能隨種種眾生言說,令住正信,是名法自在。

神力自在者,能令四大海水合作一海,不來不去、無有動相,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合為一山,不來不去、無有增損、如本不異,於四天王、三十三天無所妨礙,欲令三千大千世界悉
作金銀七寶莊嚴,栴檀花香隨現能作,是名神力自在。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如意分,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成就如是四如意分已,能入一切禪定、解脫、神通、無礙、四無量心。


/* 如來禪定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禪定?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有九次第定,入三摩拔提:一者,初禪;二者,二禪;三者,三禪;四者
,四禪;五者,空處;六者,識處;七者,不用處;八者,非有想非無想處;九者,入滅盡處。

--(編註:初禪)--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離諸欲、惡者謂初禪。

所對諸愛染法,遠離彼法,名離諸欲。

離諸惡不善法者,謂因貪、瞋、痴起殺生等十不善業,是名不善法。遠離彼法,是名初禪。

有覺者,謂共覺故。何者是覺?依何境界隨順初禪?

是覺多種,謂知覺、思惟、觀集、定等,是名為覺。

何者是觀?即彼隨順初禪覺行,思惟觀受,欲定知覺,是名為觀。

依於厭行共彼有覺有觀而成初禪依,於厭行共彼有喜有樂而成初禪行,是名有喜有樂
入初禪行。

行者,所謂受持、念護、喜樂、知等,是名為行。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住初禪中,得無生法忍,增上欲心,是故入初禪求無生法忍,為求轉勝無生忍故,於初禪中生不堅固想,起上欲心捨彼初禪求第二禪。

--(編註:二禪)--
為欲入彼第二禪故,離彼初禪有覺有觀心,滅於彼心、離於彼心、淨於彼心、寂靜彼心。內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行。

內淨者,謂對治彼障第二禪法,寂靜彼法清淨無濁,是名內淨;

心一處者,謂滅彼初禪一切覺觀,寂靜一味猶如大海,一切諸水入皆一味,所謂鹹味,入第二禪。

滅彼初禪一切覺觀,寂靜一味無覺無觀,如是名得無覺無觀三昧。依彼三昧生喜,謂於佛、法、僧中生於喜心。依彼喜心,諸善功德自然滿足。

--(編註:三禪)--
為欲令彼無生法忍轉轉增勝、轉轉光明、轉轉勝妙、轉轉柔軟,得上欲心,於彼第二禪中不住、不樂,更求勝上第三禪行。生如是心:
  『知彼喜心障第三禪及無生法忍,是故離喜行捨憶念,
   安慧身受樂,是樂聖人亦說亦捨。』

依彼二禪無生法忍勝上欲心,離彼喜樂,入三禪行,得三昧樂。

--(編註:四禪)--
厭於彼喜,生如是心:
  『此無喜樂,是無常樂、是盡滅法,非常、非恆、非真實樂、非究竟樂。』

如是知已,轉更復起勝無生忍增上欲心。依彼勝忍增上欲心,不樂苦樂、遠離苦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行,得第四禪三摩拔提。


--(編註:空處定)--
柔軟心、自在心、寂靜心、光明心、正直心,捨彼一切所有樂事與諸眾生,與彼眾生安隱樂時,即時得彼勝無生忍光明現前。得彼勝忍光明現前故,令行速疾,於第四禪勝妙樂中,不生樂心。遠離彼樂捨、念清淨,唯見無邊虛空現前,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種種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

如是觀色,略有二種:一者,四大;二者,依四大。

四大者,謂地、水、火、風;依四大者,謂色、香、味、觸。

如是廣有八種色相,離彼色相、無彼色相、滅彼一切諸色相,名過一切色相。隨何等法有其色相,彼法必有所對礙相,滅彼一切所有對相,不念、不行種種異相,而能過彼種種異相,而不念彼種種異相故,唯見虛空相,是故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是故說言,過一切色相。

--(編註:識處定)--
入彼無邊虛空三昧已,生如是心:
  『虛空無邊,虛空無際,虛空無岸,隨何等法,以無邊等故,
   彼法無有前際、中際、後際。』

如是觀一切法無前、中、後際,入如是三昧,即於一切眾生起大慈心,即捨一切法,得平等智而現在前。爾時於彼無生忍中,始得勝進光明現前,過一切無邊虛空相,現前知無邊識相,入無邊識處行。生如是心:
  『是無邊虛空相,唯是識想分別。』

得如是心知一切法,唯是識相,是識無量,入如是三昧,得無生法忍,非究竟成就無生法忍。

--(編註,此定有多名:無所有處定、少定、不用處定)--
過一切無邊識相處,現前知無所有處,入無所有少處行。

無所有者,無彼所有貪、瞋、痴等分別之心,種種分別,虛妄分別,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皆從虛妄分別心生,無彼所有故,言無所有。

少者,如向所說,法中少相、細相、微相等,名少相,無彼少相故,言無少。

過彼一切粗細相故,言無所有無所少,住是三昧,得於轉勝無生法忍光明現前。

--(編註:非有想非無想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為得彼勝無生法忍,而不樂彼無所有無少三昧,生勝欲心,轉求增上三昧勝行。生如是心:  

  『是無所有無少行相,亦是細相虛妄分別故。』

次觀非想非非想。何等是非想非非想?非想者是空,非非想者從因緣生。爾時非想非非想三昧現前,過一切無所有處少相,入非想非非想處三昧。

--(編註:滅盡定)--
行住於彼處,生如是心:
  『彼非想非非想處,無所可樂遠離彼法。』

即證諸法不生不滅三昧現前。知一切法不生不滅,見一切法自性寂滅、不行不住。爾時名得勝上清淨無生法忍,是名九種次第入三摩拔提。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定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解脫之相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解脫之相?」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解脫有八種:一者,有色見色;二者,內有色相見外色;三者,信淨;四者,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別異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五者,過一切虛空無邊相,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六者,過一切無邊識相,知無所有少,即入無所有處行;七者,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行;八者,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行,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行,是名八解脫

有色見色者,有色者,皆是因緣生法,見空無壽者,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內有色相見外色者,見空無壽者,皆是因緣生法,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信淨者,若分別淨、不淨相,名為邪見,以信淨故,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別異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者,無量虛空能如
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一切虛空無邊相,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者,無量識無邊識,此無邊識,即是空,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無邊識,知無所有少,即入無所有行者。所有者,名貪、瞋、痴煩惱,入無所有行者,滅彼煩惱,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法迄巴註:依此經文判斷,真正入無所有處定者,並未解脫,但若是阿羅漢乘心量,應已證阿那含果;但若是菩薩乘心量,應已證五地菩薩位)

過無所有,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行者。非有想者,性空寂靜;非無想者,以依因緣而有,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行者,如是見:
  想如陽焰,受如泡;想即是受,受即是想;無知者、無壽者,
  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解脫,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神通智行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神通智行?」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
神通行有六種: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盡通。

-- (編注:天眼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天眼,過諸一切天龍八部、聲聞、緣覺所有天眼,一切悉能明見,十方功德智慧所成,悉見十方所有形色、光明諸像,若粗、若細、若近、若遠,一切悉見明了分別,其中所有一切眾生遍諸趣中生死相續,若業業果分別諸根悉知無餘,於十方界諸佛如來所有莊嚴淨妙國土亦見,其中菩薩、聲聞、五道眾生所修行業悉見無餘。

何以故?是眼清淨,見無礙故;是眼不污,不著色故;是眼解脫,遠離諸見煩惱縛故;是眼清淨,性明了故;是眼無依,離所緣故;是眼不發,斷煩惱故;是眼無垢,斷諸惡故;是眼無翳,斷疑網故;是眼不起,斷障礙故;是眼無貪、瞋恚、愚痴,能斷一切諸結使故;是眼得明,照了法故;是眼念知,不行識故;是眼無上,究竟聖道故;是眼無礙,平等照眾生故;是眼無染,性清淨故。何以故?

沙門瞿曇住大悲心,善分別義,無有諍訟;隨見聞說,捨諸不善;趣於道場,心無障礙。見慳貪者,能以財施;見犯戒者,勸攝諸根;見瞋恚者,勸忍不諍;見懈怠者,勸勤精進;見散亂者,示禪定樂;見愚痴者,教修智慧,故得天眼清淨無障,是名天眼神通智行。


-- (編注:天耳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天耳,盡十方界,其中所有一切諸聲,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人、非人聲,悉能分別,及知諸佛說法之聲,菩薩、聲聞、緣覺之聲,一切耳根所能對聲,乃至地獄、畜生、餓鬼、蚊、虻、蠅、蚤所有諸聲,悉皆能聞,若諸眾生心有所緣,善、惡、無記所出音聲,一切解了,悉聞過去、未來諸聲,皆盡本際。何以故?

沙門瞿曇安住大悲,能聞諸聲無有障礙,斷諸煩惱、習氣滅故,是名天耳神通智行。


-- (編注:他心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他心神通智行,所有眾生、眾生所攝,如其心念,所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順煩惱心、背煩惱心、聲聞心、辟支佛心、菩薩心、佛心、天心、龍心、夜叉心、乾闥婆心、阿修羅心、迦樓羅心、緊那羅心、摩 羅伽心、人心、非人心、地獄心、畜生心、餓鬼心、閻羅處眾生心、過去心、未來心悉分別知。何以故?

沙門瞿曇安住大悲,能知他心無礙無障,無諸煩惱故、斷諸習氣故、照一切法故,能如是解,是名他心神通智行。


-- (編注:宿命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宿命神通智行,念知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及天地成壞、無量世界成、無量世界壞、無量成壞世界、無量成壞劫,知諸眾生於是中生,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如是色像、如是壽命、如是受苦、如是受樂、如是住處、如是衣服、飲食;於是中死還是中生、於彼中死還彼中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盡過去際悉知無餘。

又知過去盡過去際所有諸佛,如是眷屬、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從初發心出家求道,修集願行,供養諸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坐菩提樹成等正覺,如是名號、如是住處、如是勝坐、如是聲聞、如是侍者、如是天、如是人、如是大眾、如是外道、如是說法、如是度眾生、如是壽命、如是滅度、如是正法住、如是像法住悉能念知。何以故?

安住大悲,善解作業故;是智無惱,安住禪定故;是智無畏,善攝智慧故;是智自然,不從他求現得善知故;是智正憶,畢竟不失故;是智功德,究竟大乘故;是智善根,從波羅蜜生到彼岸故,是名知宿命神通智行。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三

-- (編注:如意神通,比一般所謂神足通之能力更高)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如意神通智行者,為欲調伏邪見剛強難化眾生,令從正法。是故沙門瞿曇能示種種神通教化,若色相、若勢力、若變化。

色相者,謂示佛色像、菩薩色像、緣覺色像、聲聞色像、釋提桓因、梵天王、四天王色像、轉輪聖王色像,及餘種種乃至畜生色像,隨諸眾生應見受化,悉能示現,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恃身強力而起憍慢、瞋恚、貢高,為欲調伏如是眾生,示現大力如那羅延,以須
彌山置一指端,擲著他方無量世界,或時斷取三千大千世界下至水際,以一手舉高至有頂,住經一劫,現如是力,令彼憍慢自大眾生貢高心息,而為說法。

變化者,以變化力能變大海如牛跡水,大海不減牛跡不大,變牛跡水能成大海。若劫將盡火災起時,應見水者即變為水,應見風者即變為風;水災起時,應見火者即變為火,應見風者即變
為風;風災起時,應見水者即變為水,應見火者即變為火,作如是等種種變化,示諸眾生令生歡喜,而為說法。何以故?

是神通力,信、欲、精進、禪定、智慧諸法所攝,調伏柔和,心得自在,善修集故,是名如意神通。


-- (編注:漏盡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漏盡通智行者。諸漏已盡遠離一切煩惱習氣。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不同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得漏盡何以故?

一切聲聞辟支佛等得漏盡已。一切生處而有障礙。不具自在教化眾生。是故有礙。沙門瞿曇無有障礙。是名漏盡智通。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神通智行。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中略) ...


授記品第十一

爾時會中諸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王、梵天王等一切大眾作如是念:

  「如來世尊應除我等疑惑心故,隨我心信,應與薩遮善男子授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幾所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於何等劫,何等世界,何等國,何等姓,何等家,何等
   眷屬,云何出家,何等樹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佛名何等,幾時住世,幾眾集會?」

爾時世尊知彼眾會諸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 王、梵天王等心之所念諸覺觀已,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文殊師利!此薩遮善男子過此賢劫,復過無量無數劫已,當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名實慧幢王,世界名善觀名稱,
   彼世界中無諸怨敵。」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存在與不存在,勝義有及畢竟空

※ 引述《sjc4789 (徐正全)》之銘言:
> ※ 引述《wakalee (wakalee)》之銘言:
> > 所謂「存在」,真正的意義是指「表相變易性存在」,
> > 如同河川,流水一直的不斷變易,任何時候所見之水都
> > 不會相同,但仍有「河川」之名存在。
> > 所以,一般通謂「存在」,它本質是不存在,只是一個
> > 「連續表相」給人有「存在」之錯覺罷了!
> 你是說連存在都不存在嗎?

永恒不變的存在,是不存在!

但具有緣生性的存在,它算是存在,例如之前所舉的河川。
十方世界都是這種緣生性的存在,如交蘆、旋火輪。但當因
緣解離之後,就是空。若解離後再產生聚集,又將再成為一
個新的緣生性的存在。於是,我們稱這種存在為「無常」。

永恒不變的存在,也是存在的!

例如「空」,當緣生性之存在解離後,就是空,於再次聚集
之後的又再次解離時,空仍然在,它並不隨緣生聚集之消滅
而跟著消滅。所以,大般涅槃經上說,虛空無故非三世攝,
佛性常故非三世攝 (註一)

當因緣解離之後,而不入斷滅,就稱為如來!是勝義有之永
恒存在。因為它不是依於緣而生,所以「非世俗有」,所以
稱之為「勝義有」。這係指其性質不是世俗性之有無,而是
離了世俗有無之後,並不產生空亡、斷滅的狀況,因此稱之
為「勝義有」。這指,不是斷了三毒之後,就應該永遠消失
於此世界。阿羅漢於命終之後,不再受後有之結果,就好像
「永遠消失」一般,也的確它是如此,所以稱之為斷滅、滅
盡,但它並不是宇宙的真理,所以才會有佛菩薩存在。如同
爬山累了之暫息,那就是聲聞阿羅漢,佛菩薩知暫息不是究
竟,所以就繼續爬山。

相對於勝義有的立場,而從世俗有的立場去看它時,因為世
俗有是依於因緣而生,而因緣和合是有生、住、壞、空的生
滅性,所以說此世俗有最後都會壞滅,而稱之為「畢竟空」。

畢竟空與勝義有,是指同一件事之不同角度敘述方式,如同
站在一雕像二邊在形容它一般,雖然形容詞不同,但都指同
一雕像。


****************************************************
【註一】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37) T12, p0581c

善男子。若有說言指住之處名為虛空。當知虛空是無常法。
何以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當知虛空亦有四方。一切常法
都無方所。以有方故虛空無常。若是無常不離五陰。要離五
陰是無所有。善男子。有法若從因緣住者。當知是法名為無
常。善男子。譬如一切眾生樹木因地而住。地無常故因地之
物次第無常。

善男子。如地因水。水無常故地亦無常。如水因風風無常故
水亦無常。風依虛空虛空無常故風亦無常。若無常者云何說
言虛空是常遍一切處。虛空無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亦如兔
角是無物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是故我說佛性常故非三世
攝。虛空無故非三世攝。善男子。我終不與世間共諍。何以
故。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