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起三毒欲習是件令人難過的事,也是件快樂事之原!
原因在化解它、制止它時會產生痛苦,所以說是難過。不過,這卻也同時是件快樂之事!
因為,如同運動一般,只要不是太激烈的話,這個「痛苦生起」容易被化解,而這痛苦生起又化解的過程及其結果,是有助益修行人的道業。
若是太激烈的運動,可能當下會使人猝死!而太激烈的斷惑行為也類此,只是會使人無法化解或痛不欲生而無法產生修行利益,反而墮入惡境界。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清單 - 佛法名相、術語(含佛法千萬問)
編輯
■ 佛法千萬問
◆ 教理類
・無常空和般若空的區別?(法迄巴心得)
・自然與妄如何產生之議論(法迄巴心得)
・「我」,這種意識,從何滋生?(法迄巴心得)
◆ 佛法之「體與相用法」義齊說
・無邊有邊,無量有量,無盡有盡(法迄巴心得)
◆ 佛法之「體」義
・「體」,不需定義。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 佛法之「相用法」義
・佛還有生滅現象嗎?(法迄巴臚列)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妙法蓮華經)
◆ 唯識法相類
・第八識狀況(法迄巴心得)
◆ 修行類
・圓覺四病為何?及如何不犯?(法迄巴心得)
・有其必要斷除剎那間的相續(法執)嗎?(法迄巴心得)
◆ 實證類
・佛菩薩秘嚴世界(法迄巴心得)
・禪定之五種自在為何?(法迄巴心得)
・寂滅和死有什麼區別? (法迄巴心得)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雜阿含經、中阿含經)
◆ 實證又退墮類
・六種阿羅漢(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九無學(九種阿羅漢)(連結外網)
・菩薩不可思議,彈指頃即成佛不經日夜。亦有退墮聲聞辟支佛者(菩薩瓔珞經)
◆ 當下成佛類
・最著名的就是《妙法蓮華經》八歲龍女之開示(請自行往閱佛經開示)
・菩薩不可思議,彈指頃即成佛不經日夜。亦有退墮聲聞辟支佛者(菩薩瓔珞經)
◆ 科學類
・「四大」可能來由(法迄巴心得)
■ 名相 - 經文開示
・心(深密解脫經、解深密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持世經)
・法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菩提(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十力(維基百科﹕菩薩地持經、瑜伽師地論)
・無相(菩薩瓔珞經)
・三三昧(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佛知見(妙法蓮華經、父子合集經、楞嚴經)
・四依僧(金剛三昧經)
・八背捨1(又名八解脫)(中阿含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智度論、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八背捨2(又名八解脫)(佛說法集經)
・佛性1(大般涅槃經)
・佛性2(大般涅槃經)
・心之義理(佔察善惡業報經,深密解脫經)
・涅槃定義(大般涅槃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楞伽經三譯本)
・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經)
・涅槃定義及勝法涅槃(大乘入楞伽經...等,共三譯本)
・意生身(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四法印(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
・無生法忍(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四種法寶(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四無礙智(未來佛: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心一境性(瑜伽師地論)
・呼吸四相(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死之定義(大集會正法經)
・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上聖智三相(楞伽經三譯本)
・法身及法性(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三界眾生壽命(起世經)
・六波羅密真義(入楞伽經)
・三十七菩提分(大方等大集經)(連結)
・世界海起具因緣(八十捲華嚴經)
・如來三十七菩提分(未來佛: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三十七助道品定義(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煖法者。即是智慧(大般涅槃經)
・菩薩摩訶薩十自在(佛說法進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不退轉菩薩摩訶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有為法及無為法之定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人、我、眾生、壽者四相(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三結、五下分結、五上分結(楞伽經、雜阿含、中阿含)
・如來藏定義(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大寶積經)
・識蘊數量及種類,及諸識二種生住滅(三種譯本之楞伽經)
・十四無記(俱捨論)
・無記心,與禪波羅蜜(寶雲經)
・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雜阿含經、大般涅槃經)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雜阿含經、中阿含經)
・佛三身義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佛之三身、四身說明(法迄巴說明)
■ 名相 - 法迄巴及佛學辭典解釋
◉ 唯識知識,可以參考:
・唯識圖表:
唯識簡介(注意第六意識之圖示說明,並不恰當)、八識關係表、五位百法
-----------------------------------------------------------------------------------------------------
・七加行(又名:七方便)(法迄巴整理)
・鄰虛塵(法迄巴整理)
・時空含意 (法迄巴心得)
・十二類眾生 (法迄巴整理)
・智﹕佛法的根本是科學的(法迄巴心得)
・性(法迄巴心得)
・性之意義(法迄巴心得)
・性在作用(宗鏡錄)
・常見之佛行相(法迄巴整理)
・我執(法迄巴心得)
・五見(丁福保佛學辭典)
・心解脫(法迄巴心得)
・五蘊新解(法迄巴心得)
・十波羅蜜(佛光大辭典 )
・六種意識(法迄巴整理)
・無分別智(佛光大辭典 )
・六種阿羅漢(佛光大辭典)
・三大阿僧祗劫 (法迄巴整理)
・三明六通之差別(丁福保佛學辭典)
・前三三,後三三(法迄巴心得)
・三境、三量與三性(法迄巴整理)
・存在、常、真妄、佛(法迄巴心得)
・歌(羯)邏藍 及 暖壽識(翻譯名義集)
・十法界與三界二十八天(法迄巴說明)
・般若波羅蜜多與智波羅蜜多之分辨(法迄巴心得)
・上流般涅槃,及阿那含果五種般涅槃(莊春江《阿含辭典》、《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名相 - 諸善知識解釋、新時代知識
・四如意足(聖嚴法師)
・分身義理:分身一身本無身(宣化上人)
・分身義理:性化靈殘!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宣化上人)
■ 名相 - 世俗與佛法有關的用語
・分辨:精神、意志、靈魂、意識、神志(法迄巴心得)
・意識是什麼?(世俗科學家見解)
■ 名相 - 佛法與新時代知識交叉相關( 新時代術語、名相 )
・「業力法則」改名為「顯化法則」較恰當(法迄巴心得)
■ 佛法千萬問
◆ 教理類
・無常空和般若空的區別?(法迄巴心得)
・自然與妄如何產生之議論(法迄巴心得)
・「我」,這種意識,從何滋生?(法迄巴心得)
◆ 佛法之「體與相用法」義齊說
・無邊有邊,無量有量,無盡有盡(法迄巴心得)
◆ 佛法之「體」義
・「體」,不需定義。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 佛法之「相用法」義
・佛還有生滅現象嗎?(法迄巴臚列)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妙法蓮華經)
◆ 唯識法相類
・第八識狀況(法迄巴心得)
◆ 修行類
・圓覺四病為何?及如何不犯?(法迄巴心得)
・有其必要斷除剎那間的相續(法執)嗎?(法迄巴心得)
◆ 實證類
・佛菩薩秘嚴世界(法迄巴心得)
・禪定之五種自在為何?(法迄巴心得)
・寂滅和死有什麼區別? (法迄巴心得)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雜阿含經、中阿含經)
◆ 實證又退墮類
・六種阿羅漢(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九無學(九種阿羅漢)(連結外網)
・菩薩不可思議,彈指頃即成佛不經日夜。亦有退墮聲聞辟支佛者(菩薩瓔珞經)
◆ 當下成佛類
・最著名的就是《妙法蓮華經》八歲龍女之開示(請自行往閱佛經開示)
・菩薩不可思議,彈指頃即成佛不經日夜。亦有退墮聲聞辟支佛者(菩薩瓔珞經)
◆ 科學類
・「四大」可能來由(法迄巴心得)
■ 名相 - 經文開示
・心(深密解脫經、解深密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持世經)
・法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菩提(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十力(維基百科﹕菩薩地持經、瑜伽師地論)
・無相(菩薩瓔珞經)
・三三昧(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佛知見(妙法蓮華經、父子合集經、楞嚴經)
・四依僧(金剛三昧經)
・八背捨1(又名八解脫)(中阿含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智度論、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八背捨2(又名八解脫)(佛說法集經)
・佛性1(大般涅槃經)
・佛性2(大般涅槃經)
・心之義理(佔察善惡業報經,深密解脫經)
・涅槃定義(大般涅槃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楞伽經三譯本)
・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經)
・涅槃定義及勝法涅槃(大乘入楞伽經...等,共三譯本)
・意生身(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四法印(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
・無生法忍(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四種法寶(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四無礙智(未來佛: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心一境性(瑜伽師地論)
・呼吸四相(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死之定義(大集會正法經)
・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上聖智三相(楞伽經三譯本)
・法身及法性(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三界眾生壽命(起世經)
・六波羅密真義(入楞伽經)
・三十七菩提分(大方等大集經)(連結)
・世界海起具因緣(八十捲華嚴經)
・如來三十七菩提分(未來佛: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三十七助道品定義(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煖法者。即是智慧(大般涅槃經)
・菩薩摩訶薩十自在(佛說法進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不退轉菩薩摩訶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有為法及無為法之定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人、我、眾生、壽者四相(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三結、五下分結、五上分結(楞伽經、雜阿含、中阿含)
・如來藏定義(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大寶積經)
・識蘊數量及種類,及諸識二種生住滅(三種譯本之楞伽經)
・十四無記(俱捨論)
・無記心,與禪波羅蜜(寶雲經)
・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雜阿含經、大般涅槃經)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雜阿含經、中阿含經)
・佛三身義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佛之三身、四身說明(法迄巴說明)
■ 名相 - 法迄巴及佛學辭典解釋
◉ 唯識知識,可以參考:
・唯識圖表:
唯識簡介(注意第六意識之圖示說明,並不恰當)、八識關係表、五位百法
-----------------------------------------------------------------------------------------------------
・七加行(又名:七方便)(法迄巴整理)
・鄰虛塵(法迄巴整理)
・時空含意 (法迄巴心得)
・十二類眾生 (法迄巴整理)
・智﹕佛法的根本是科學的(法迄巴心得)
・性(法迄巴心得)
・性之意義(法迄巴心得)
・性在作用(宗鏡錄)
・常見之佛行相(法迄巴整理)
・我執(法迄巴心得)
・五見(丁福保佛學辭典)
・心解脫(法迄巴心得)
・五蘊新解(法迄巴心得)
・十波羅蜜(佛光大辭典 )
・六種意識(法迄巴整理)
・無分別智(佛光大辭典 )
・六種阿羅漢(佛光大辭典)
・三大阿僧祗劫 (法迄巴整理)
・三明六通之差別(丁福保佛學辭典)
・前三三,後三三(法迄巴心得)
・三境、三量與三性(法迄巴整理)
・存在、常、真妄、佛(法迄巴心得)
・歌(羯)邏藍 及 暖壽識(翻譯名義集)
・十法界與三界二十八天(法迄巴說明)
・般若波羅蜜多與智波羅蜜多之分辨(法迄巴心得)
・上流般涅槃,及阿那含果五種般涅槃(莊春江《阿含辭典》、《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名相 - 諸善知識解釋、新時代知識
・四如意足(聖嚴法師)
・分身義理:分身一身本無身(宣化上人)
・分身義理:性化靈殘!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宣化上人)
■ 名相 - 世俗與佛法有關的用語
・分辨:精神、意志、靈魂、意識、神志(法迄巴心得)
・意識是什麼?(世俗科學家見解)
■ 名相 - 佛法與新時代知識交叉相關( 新時代術語、名相 )
・「業力法則」改名為「顯化法則」較恰當(法迄巴心得)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普拉德‧賈尼 68年不吃不喝
法新社2003年11月24日報導,一名叫普拉德﹒賈尼的印度男子日前聲稱,在長達68年的歲月裡,他一直不吃不喝,也不大小便。這一奇人令醫生們大傷腦筋,他們很難判斷這名男子說的話是真是假。

賈尼正在印度西部一家醫院接受觀察
普拉德﹒賈尼,現年76歲,他身披紅色紗麗,戴著耳環。目前,賈尼正在印度西部一家醫院接受觀察,院方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說服賈尼到醫院來,他的神奇令該醫院的400名醫生感到困惑。
報導說,賈尼在醫院已經呆了10天, 24小時接受嚴密觀察。在這10天內,醫生們已經相信賈尼沒有說謊,他的確不吃不喝,也不大小便。但是醫生們還無法證實他在過去的68年內是否也一直如此。據印度媒體11月29日報道,從11月12日起對賈尼進行身體檢查的醫生小組解釋說,賈尼確實在長達六十餘年的時間裏沒有進食和喝水。參與對賈尼進行體檢的斯特陵醫院研究所所長蘇迪爾·沙阿則稱,這位男子整個身體系統完全正常。醫生說,他的確形成了尿,但是卻又被他的膀胱壁吸收了
普拉德·賈尼六十餘年不吃不喝的事實震撼了國際醫學界並且顛覆了正常的科學邏輯。但是,位於印度西部阿赫邁特塔巴市的醫生小組還無法解釋一個人為何能不吃不喝活到76歲。據賈尼自己說,他最後一次吃飯、喝水是在十幾歲的時候。從那時起,他只通過打坐來維持生命,目前還無法對此做出科學的解釋。

賈尼正在接受醫院檢查
賈尼正在印度西部一家醫院接受觀察
普拉德﹒賈尼,現年76歲,他身披紅色紗麗,戴著耳環。目前,賈尼正在印度西部一家醫院接受觀察,院方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說服賈尼到醫院來,他的神奇令該醫院的400名醫生感到困惑。
報導說,賈尼在醫院已經呆了10天, 24小時接受嚴密觀察。在這10天內,醫生們已經相信賈尼沒有說謊,他的確不吃不喝,也不大小便。但是醫生們還無法證實他在過去的68年內是否也一直如此。據印度媒體11月29日報道,從11月12日起對賈尼進行身體檢查的醫生小組解釋說,賈尼確實在長達六十餘年的時間裏沒有進食和喝水。參與對賈尼進行體檢的斯特陵醫院研究所所長蘇迪爾·沙阿則稱,這位男子整個身體系統完全正常。醫生說,他的確形成了尿,但是卻又被他的膀胱壁吸收了
普拉德·賈尼六十餘年不吃不喝的事實震撼了國際醫學界並且顛覆了正常的科學邏輯。但是,位於印度西部阿赫邁特塔巴市的醫生小組還無法解釋一個人為何能不吃不喝活到76歲。據賈尼自己說,他最後一次吃飯、喝水是在十幾歲的時候。從那時起,他只通過打坐來維持生命,目前還無法對此做出科學的解釋。
賈尼正在接受醫院檢查
藥師琉璃光如來(現在)
**********************************************************************************
時 間 :現在
佛 名 :藥師琉璃光如來
地 點 :東方過此佛土十恒河沙等佛土之外
願 數 :十二大願
世界名 :淨琉璃
剎 名 :
國 名 :
備 註 :
**********************************************************************************
No. 449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卷1) T14, p0401b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遊行人間至毘舍離國住樂音樹下。與大比丘眾八
千人俱。菩薩三萬六千。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阿修羅犍達婆伽樓
茶緊那羅摩呼羅伽等。大眾圍遶於前說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即從座起。偏露一髆右膝著地。向婆伽
婆合掌曲躬白言。世尊。唯願演說諸佛名號及本昔所發殊勝大願。令眾
生聞已業障消除。攝受來世正法壞時諸眾生故。
爾時婆伽婆。讚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大慈悲者。起無
量悲。勸請我說。為欲義利種種業障所纏眾生。饒益安樂諸天人故。曼
殊室利。當善憶念聽我所說。時曼殊室利童子。樂聽佛說。白言。唯然
世尊。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過此佛土十恒河沙等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淨琉璃。
彼土有佛。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
夫天人師佛世尊。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行時。發
十二大願。何者十二。
第一大願。
願我來世於佛菩提得正覺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三
十二丈夫大相及八十小好以為莊嚴。我身既爾。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清淨無復瑕垢。光明曠大威德熾然。
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若有眾生生世界之間。或復人中昏暗及夜
莫知方所。以我光故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邊無限智慧方便。令無量眾生界受用無盡。莫
令一人有所少乏。
第四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諸有眾生行異道者。一切安立菩提道中。行聲聞道
行辟支佛道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於我法中修行梵行。此諸眾生無量無邊。
一切皆得不缺減戒。具三聚戒。無有破戒趣惡道者。
第六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聾盲跛躄
。身攣背傴白癩癲狂。若復有餘種種身病。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諸根具足
身分成滿。
第七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諸患逼切無護無依無有住處。遠離一切
資生醫藥。又無親屬貧窮可愍。此人若得聞我名號。眾患悉除無諸痛惱
。乃至究竟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婦人百惡所逼惱故。厭離女身願捨女
形。聞我名已轉女人身成丈夫相。乃至究竟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一切眾生解脫魔網。若墮種種異見稠林。悉當安
立置於正見。次第示以菩薩行門。
第十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種種王法繫縛鞭撻牢獄應死。無量災難
悲憂煎迫身心受苦。此等眾生以我福力。皆得解脫一切苦惱。
十一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飢火燒身為求食故作諸惡業。我於彼所
先以最妙色香味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十二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貧無衣服寒熱蚊虻日夜逼惱。我當施彼
隨用亦服種種雜色如其所好。亦以一切寶莊嚴具花鬘塗香鼓樂眾伎。隨
諸眾生所須之具皆令滿足。
此十二大願。是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遍知。行菩薩時本昔所作。
復次曼殊室利。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諸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乃至窮劫
說不可盡。彼佛國土一向清淨。無女人形離諸欲惡。亦無一切惡道苦聲
。琉璃為地。城闕垣墻門窗堂閣柱樑斗拱周匝羅網。皆七寶成。如極樂
國。淨琉璃界莊嚴如是。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二名月
光。於彼無量無數諸菩薩眾最為上首。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之
藏。是故曼殊室利。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國土。
***********************************************
No. 449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卷1) T14, p0404c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銷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
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得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縲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時 間 :現在
佛 名 :藥師琉璃光如來
地 點 :東方過此佛土十恒河沙等佛土之外
願 數 :十二大願
世界名 :淨琉璃
剎 名 :
國 名 :
備 註 :
**********************************************************************************
No. 449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卷1) T14, p0401b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遊行人間至毘舍離國住樂音樹下。與大比丘眾八
千人俱。菩薩三萬六千。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阿修羅犍達婆伽樓
茶緊那羅摩呼羅伽等。大眾圍遶於前說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即從座起。偏露一髆右膝著地。向婆伽
婆合掌曲躬白言。世尊。唯願演說諸佛名號及本昔所發殊勝大願。令眾
生聞已業障消除。攝受來世正法壞時諸眾生故。
爾時婆伽婆。讚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大慈悲者。起無
量悲。勸請我說。為欲義利種種業障所纏眾生。饒益安樂諸天人故。曼
殊室利。當善憶念聽我所說。時曼殊室利童子。樂聽佛說。白言。唯然
世尊。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過此佛土十恒河沙等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淨琉璃。
彼土有佛。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
夫天人師佛世尊。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行時。發
十二大願。何者十二。
第一大願。
願我來世於佛菩提得正覺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三
十二丈夫大相及八十小好以為莊嚴。我身既爾。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清淨無復瑕垢。光明曠大威德熾然。
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若有眾生生世界之間。或復人中昏暗及夜
莫知方所。以我光故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邊無限智慧方便。令無量眾生界受用無盡。莫
令一人有所少乏。
第四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諸有眾生行異道者。一切安立菩提道中。行聲聞道
行辟支佛道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於我法中修行梵行。此諸眾生無量無邊。
一切皆得不缺減戒。具三聚戒。無有破戒趣惡道者。
第六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聾盲跛躄
。身攣背傴白癩癲狂。若復有餘種種身病。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諸根具足
身分成滿。
第七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諸患逼切無護無依無有住處。遠離一切
資生醫藥。又無親屬貧窮可愍。此人若得聞我名號。眾患悉除無諸痛惱
。乃至究竟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婦人百惡所逼惱故。厭離女身願捨女
形。聞我名已轉女人身成丈夫相。乃至究竟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一切眾生解脫魔網。若墮種種異見稠林。悉當安
立置於正見。次第示以菩薩行門。
第十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種種王法繫縛鞭撻牢獄應死。無量災難
悲憂煎迫身心受苦。此等眾生以我福力。皆得解脫一切苦惱。
十一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飢火燒身為求食故作諸惡業。我於彼所
先以最妙色香味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十二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貧無衣服寒熱蚊虻日夜逼惱。我當施彼
隨用亦服種種雜色如其所好。亦以一切寶莊嚴具花鬘塗香鼓樂眾伎。隨
諸眾生所須之具皆令滿足。
此十二大願。是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遍知。行菩薩時本昔所作。
復次曼殊室利。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諸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乃至窮劫
說不可盡。彼佛國土一向清淨。無女人形離諸欲惡。亦無一切惡道苦聲
。琉璃為地。城闕垣墻門窗堂閣柱樑斗拱周匝羅網。皆七寶成。如極樂
國。淨琉璃界莊嚴如是。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二名月
光。於彼無量無數諸菩薩眾最為上首。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之
藏。是故曼殊室利。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國土。
***********************************************
No. 449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卷1) T14, p0404c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銷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
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得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縲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無明與圓覺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
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
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
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
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
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
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
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
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
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
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
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
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
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
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
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
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
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
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
。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4b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
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
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
。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
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
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
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
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
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
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
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
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
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
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
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
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
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
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
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
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
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
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
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
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
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
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
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
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
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
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
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
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
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
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
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
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
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花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
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
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
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
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
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
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
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
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
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
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
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
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
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
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
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
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
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
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
。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4b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
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
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
。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
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
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
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
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
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
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
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
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
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
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
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
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
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
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
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
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
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
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
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
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
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
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
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
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
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
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
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
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
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
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
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
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
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花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一實相印及三法印
※ 引述《sjc4789 (徐正全)》之銘言:
> > 您這種繞圈子的問法,永遠也問不完,何
> > 不靜心思惟我所回覆的、或佛所說的經文
> > 呢?
> 不是我要繞圈子,而是你前後文自相矛盾,
> 那還討論什麼呢?
人類的思考模式,對某些人來說,常會有「你錯了」的見解
,但其實是自己沒有理解對方在說什麼,所以就「誤解」(這個
人類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您前前函就是這種狀況,所以我才沒
有續回應!沒回應,並不是我所說有「前後自相矛盾」的狀況。
觀察您此次的反應,看來我有必要再說明您前前函的問題,
若您再不能理解,我就不再回應。畢竟,這就如同讀一本數學或
哲學性的書籍,可能因為知識、經驗之不足,而無法理會書中的
意思,但再過幾年回頭來讀,卻有新意!對於常讀書的人,他應
該有很豐富這種經驗知道我在說什麼才是。
前前函您問:
『那你怎說永恒不變的存在,是不存在,你懷疑佛性
的存在嗎?』
回覆如下:
一、從現象上來說
目前我還找不到有永恒不變的存在,您能找的到嗎?
二、從體性上來說
說體性義理,最清晰莫如「楞嚴經」及「圓覺經」。楞
嚴經中不是說世界及虛空皆是從妄覺而來的嗎?而『妄
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註一)。
此種義理不是二乘人的根器可以接受的說法,所以佛在
阿含時弘法,只從「現象上」來說明因緣法、緣生法。
至中後期才逐漸開展般若及唯識的教導。這也是只接受
前期教育的南傳人因為無知而一直排斥北傳,而以為北
傳非佛說的原因,因為無知嘛,當然就排斥了!(不排
斥的話,我反而會覺得該人的邏輯有問題。或該人是具
有大智慧,雖已暫時被所得知的知識所蒙蔽,但卻能持
有中庸的態度)
在現象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但那已是在妄中
做活計了。只有行菩薩乘、金剛乘、佛乘者才會觸及「
妄」這個議題。
而妄的產生,就如圓覺經「患翳空花喻」(註二)。又如
緣心義理(註四)。由於妄是這種狀態,怎又有會有個
常不變的佛性存在呢?所以:
您必須要能讀得懂「註四」經文並具有它所述
的智慧。
這樣,您就「具足」能理解以下我所要說的所謂「佛性
」意義:
佛性並非永恒不變的存在,如「註五」佛經所云: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吾人知有無明才要斷無明,若無明非實有體,又
怎會產生佛性永恒不變的存在呢?若佛性永恒不
變,則妄又從那裡產生的?
我不會用「佛性是永恒不變的存在」之辭來描述
佛性。我會說:
所謂佛性,是指斷二障(理障及事障,
註六)之後不入斷滅之意思。
佛性說它是一個存在、名詞,不如說它是一個過程
、形容詞。
如果吾人要說「佛性是永恒不變的存在」也不是不行,但要
先小心設定一個「適當的前提」,以及,要承認這個假設也是在
虛妄心之下的見解,以免因此而有「法我執」。若能達到上述二
項,那我是同意「佛性是永恒不變的存在」。這個適當前提可以
是以下的方式:
「佛性是恒常不變的存在,但卻不是妄中理事之存在,
它的存在是勝義有。而妄(幻),會在佛性上產生及消
滅」
在我承認這個前提之前,我會先說:
「既然這個假設是建立在虛妄心之下,那『佛性是永恒
不變的存在』,也同時是虛妄說法。」
既然是虛妄的說法,也沒必要去承認或去否認佛性是什麼,
承認與否認的行為都是沒意義。修行人不必去知道佛性是否永恒
不變的存在,反而要知道的是「自己所有的見解都是在妄中做活
計」,而妄之意義,就如同「註一」、「註三」、「註四」所說。
若佛說法,遇到您這類人,祂就會說大般涅槃經之類經文,
但修行人不能如此就執著於「佛性常」,應「轉念」了知目前的
「現象上」都是和合義,否則就可能落入外道梵我的「常執」裡
。
其實,佛法無定法,只要能令修行人斷惑都是佛法,佛性常
可以令您斷惑,說佛性常也無妨,這叫「一實相印」,是從體上
而論。反之,若如此常義卻會障礙您斷惑,那就說因緣和合的因
緣法及緣生法,這是從相上而論,叫做「三法印」。
耑此,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後記:
一點感慨,有時不知自己又何必做這種詳細考證的行為,這
要花不少時間及去撰寫文章,以避免有誤導修行人的狀況。但回
思自己曾經發過的誓願,也默然了!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4c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
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
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
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
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5c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見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
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於空時。
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
*********************************************************
註三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4b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
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
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
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
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
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
。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
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
註四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5c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
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
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
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
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展轉妄想。
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
註五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
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
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
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
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
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
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
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
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
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
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
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
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
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
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
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
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
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
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
。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註六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6b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
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
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
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 > 您這種繞圈子的問法,永遠也問不完,何
> > 不靜心思惟我所回覆的、或佛所說的經文
> > 呢?
> 不是我要繞圈子,而是你前後文自相矛盾,
> 那還討論什麼呢?
人類的思考模式,對某些人來說,常會有「你錯了」的見解
,但其實是自己沒有理解對方在說什麼,所以就「誤解」(這個
人類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您前前函就是這種狀況,所以我才沒
有續回應!沒回應,並不是我所說有「前後自相矛盾」的狀況。
觀察您此次的反應,看來我有必要再說明您前前函的問題,
若您再不能理解,我就不再回應。畢竟,這就如同讀一本數學或
哲學性的書籍,可能因為知識、經驗之不足,而無法理會書中的
意思,但再過幾年回頭來讀,卻有新意!對於常讀書的人,他應
該有很豐富這種經驗知道我在說什麼才是。
前前函您問:
『那你怎說永恒不變的存在,是不存在,你懷疑佛性
的存在嗎?』
回覆如下:
一、從現象上來說
目前我還找不到有永恒不變的存在,您能找的到嗎?
二、從體性上來說
說體性義理,最清晰莫如「楞嚴經」及「圓覺經」。楞
嚴經中不是說世界及虛空皆是從妄覺而來的嗎?而『妄
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註一)。
此種義理不是二乘人的根器可以接受的說法,所以佛在
阿含時弘法,只從「現象上」來說明因緣法、緣生法。
至中後期才逐漸開展般若及唯識的教導。這也是只接受
前期教育的南傳人因為無知而一直排斥北傳,而以為北
傳非佛說的原因,因為無知嘛,當然就排斥了!(不排
斥的話,我反而會覺得該人的邏輯有問題。或該人是具
有大智慧,雖已暫時被所得知的知識所蒙蔽,但卻能持
有中庸的態度)
在現象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但那已是在妄中
做活計了。只有行菩薩乘、金剛乘、佛乘者才會觸及「
妄」這個議題。
而妄的產生,就如圓覺經「患翳空花喻」(註二)。又如
緣心義理(註四)。由於妄是這種狀態,怎又有會有個
常不變的佛性存在呢?所以:
您必須要能讀得懂「註四」經文並具有它所述
的智慧。
這樣,您就「具足」能理解以下我所要說的所謂「佛性
」意義:
佛性並非永恒不變的存在,如「註五」佛經所云: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吾人知有無明才要斷無明,若無明非實有體,又
怎會產生佛性永恒不變的存在呢?若佛性永恒不
變,則妄又從那裡產生的?
我不會用「佛性是永恒不變的存在」之辭來描述
佛性。我會說:
所謂佛性,是指斷二障(理障及事障,
註六)之後不入斷滅之意思。
佛性說它是一個存在、名詞,不如說它是一個過程
、形容詞。
如果吾人要說「佛性是永恒不變的存在」也不是不行,但要
先小心設定一個「適當的前提」,以及,要承認這個假設也是在
虛妄心之下的見解,以免因此而有「法我執」。若能達到上述二
項,那我是同意「佛性是永恒不變的存在」。這個適當前提可以
是以下的方式:
「佛性是恒常不變的存在,但卻不是妄中理事之存在,
它的存在是勝義有。而妄(幻),會在佛性上產生及消
滅」
在我承認這個前提之前,我會先說:
「既然這個假設是建立在虛妄心之下,那『佛性是永恒
不變的存在』,也同時是虛妄說法。」
既然是虛妄的說法,也沒必要去承認或去否認佛性是什麼,
承認與否認的行為都是沒意義。修行人不必去知道佛性是否永恒
不變的存在,反而要知道的是「自己所有的見解都是在妄中做活
計」,而妄之意義,就如同「註一」、「註三」、「註四」所說。
若佛說法,遇到您這類人,祂就會說大般涅槃經之類經文,
但修行人不能如此就執著於「佛性常」,應「轉念」了知目前的
「現象上」都是和合義,否則就可能落入外道梵我的「常執」裡
。
其實,佛法無定法,只要能令修行人斷惑都是佛法,佛性常
可以令您斷惑,說佛性常也無妨,這叫「一實相印」,是從體上
而論。反之,若如此常義卻會障礙您斷惑,那就說因緣和合的因
緣法及緣生法,這是從相上而論,叫做「三法印」。
耑此,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後記:
一點感慨,有時不知自己又何必做這種詳細考證的行為,這
要花不少時間及去撰寫文章,以避免有誤導修行人的狀況。但回
思自己曾經發過的誓願,也默然了!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4c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
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
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
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
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5c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見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
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於空時。
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
*********************************************************
註三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4b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
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
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
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
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
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
。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
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
註四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5c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
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
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
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
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展轉妄想。
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
註五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
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
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
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
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
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
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
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
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
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
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
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
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
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
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
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
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
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
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
。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註六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6b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
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
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
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似悟者之煩惱
轉貼說明:
原文問者是貼在「道板」,因為所述問題是普遍
「似悟者」的煩惱,所以值得轉貼周知!
似悟者之煩惱,本可由行入而斷離,但以行入不
足故,又因未徹悟不知「善調己心」,所以才有
煩惱產生!
*********************************************************
※ 引述《violen.bbs@ptt.cc (仙女姐姐)》之銘言:
> 如題...
> 我想要尋找的是~ 同樣在修行...
> 已經證悟到本來清靜的心...本我的人~
> 我爸是有在修行打禪坐的~ 他有悟道了(但還沒至神通境地)
> 我雖然沒打禪坐...我是在生活中修行~ 我也已經悟道了(一樣沒
> 神通)有跟我爸一同去找出家師父~ 她證實了我的確是已達小悟
> 道境界~也很高興的跟我們說~ 又一位佛祖誕生了~
> 但...小妹在今年結婚~ 跟還沒悟道的世人~ 考量點完全不同..
> 因而常常有些衝突產生...在我看來...我有些事情是很堅持己見的~
> 除非你說到能讓我信服~ 才能改變我的想法 做法...
> 雖然~ 我還是有我屬世的牽掛...我的寵物..我的寶寶..我的老公..
> 及親人其他外人的想法我都不在意~在外人面前我可以做我自己
> 想做的...但面對牽掛的事物時...變的有些事不能隨意而行..甚至要
> 努力克制~讓我感到非常不好受...也因為著我花錢的事~ 前兩天
> 一直跟我老公吵...我的觀念是~ 有錢就花~ 沒錢就省..有閒錢我
> 就會拿來做善事 公益..但他不同~ 他想要更好過的生活~ 因此覺
> 得我的花錢造成他很大的心理壓力~
> 甚至生氣到口不擇言...二度開口問我是不是要離婚=.="...
> 我說怎麼可能~ 我深愛著你...所買的也都是家裡要用的~
> 我已經十分克制自己~ 去年沒跟他在一起時~ 十樣我想要的東西
> 我十樣全買...今年這樣的情形~ 十樣我想要的~ 我只買一樣.. 他
> 仍舊覺得我亂花@@"...害我甚至想...那我乾脆自己去工作賺錢~
> 花我自己賺的~ 那就不需要凡事買之前都還要再問過他意見了
> 吧!?真的不想一直聽到錢的事....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
> 帶去~我認為夠用就好~ 也認為現在生活很好過~
> 幸好~ 透過不斷的溝通(他常常講一講又回到原點...我都快瘋了
> @@")現在~ 他不再管我花錢的事了~ 他也肯信任我不會亂花錢~
> 我所要說的是....已經悟道的人考量的點~ 真的跟世人有很大的
> 不同...想問問各位板大~ 是否有認識的一樣悟道之人~ 能讓小
> 妹與之共同討論並成長的?先謝謝各位了^^~
您的問題更適合在佛教板發問!我在這裡簡說一二。
對您的疑惑,如另一個網友所言是「行入」不足。而且在「理
悟」方面,恐怕也不一定「已徹」。
若修行人,理上已悟而卻去攀緣輪迴事(例如結婚、創業等攬事
來做),那我說若不是「業障」,就是理上還末真的徹悟。
依仁者之狀況,大約是上述的情形。至於如何對治?已理悟的
人,應該自己很清楚才對。若自己不清楚,我更要說您理上只是「
大約了解」佛道之無為義理,並不是真的悟。
對於未徹悟人之煩惱,那就是要依佛道的方法「去實踐」,所
謂實踐就是對於因緣和合之事要「看開」,要在遇事時「了了分明
」,甚至要在「念念之間了了分明」,了知當下一切「悉是和合」
,如同三木相依成紮,抽出一根紮即潰散倒地,亦如所謂「交蘆」
,雖有莖幹能成長,但其中心卻是中空。又如「旋火輪」,快速輪
轉時看似有一火輪,但停止時卻只是一團火,那裡又有輪了?若知
是和合,則能知「我的煩惱」之生滅義理,只要隨離一緣,煩惱就
不再存在了!
眾生依於「執著的習氣」,如醫學研究人眼有補償作用,可以
把「不完整圖像」自己補全,執著的習氣也是如此,在明明是諸緣
所和合的現象上,卻把它「認真」而「執以為我」,在肉體上如此
(執為人我),對所認知的義理也如此(執為法我),乃至形成了
「遍計所執性」而於表面意識不想執著時,還是不由自主的去執著
。甚至形成了「依他起性」,遇惡就恐懼,遇善就喜愛。「遍計所
執性」及「依他起性」是如同硬幣之二面同生同滅,只是依不同角
度而言就有二項。
最後,簡言一句:
您的問題主要出在實踐程度不足!
(實踐去除貪瞋痴之程度不足)
當然,我認為更有可能是因「未徹悟」,所以才影響到實踐
功夫。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原文問者是貼在「道板」,因為所述問題是普遍
「似悟者」的煩惱,所以值得轉貼周知!
似悟者之煩惱,本可由行入而斷離,但以行入不
足故,又因未徹悟不知「善調己心」,所以才有
煩惱產生!
*********************************************************
※ 引述《violen.bbs@ptt.cc (仙女姐姐)》之銘言:
> 如題...
> 我想要尋找的是~ 同樣在修行...
> 已經證悟到本來清靜的心...本我的人~
> 我爸是有在修行打禪坐的~ 他有悟道了(但還沒至神通境地)
> 我雖然沒打禪坐...我是在生活中修行~ 我也已經悟道了(一樣沒
> 神通)有跟我爸一同去找出家師父~ 她證實了我的確是已達小悟
> 道境界~也很高興的跟我們說~ 又一位佛祖誕生了~
> 但...小妹在今年結婚~ 跟還沒悟道的世人~ 考量點完全不同..
> 因而常常有些衝突產生...在我看來...我有些事情是很堅持己見的~
> 除非你說到能讓我信服~ 才能改變我的想法 做法...
> 雖然~ 我還是有我屬世的牽掛...我的寵物..我的寶寶..我的老公..
> 及親人其他外人的想法我都不在意~在外人面前我可以做我自己
> 想做的...但面對牽掛的事物時...變的有些事不能隨意而行..甚至要
> 努力克制~讓我感到非常不好受...也因為著我花錢的事~ 前兩天
> 一直跟我老公吵...我的觀念是~ 有錢就花~ 沒錢就省..有閒錢我
> 就會拿來做善事 公益..但他不同~ 他想要更好過的生活~ 因此覺
> 得我的花錢造成他很大的心理壓力~
> 甚至生氣到口不擇言...二度開口問我是不是要離婚=.="...
> 我說怎麼可能~ 我深愛著你...所買的也都是家裡要用的~
> 我已經十分克制自己~ 去年沒跟他在一起時~ 十樣我想要的東西
> 我十樣全買...今年這樣的情形~ 十樣我想要的~ 我只買一樣.. 他
> 仍舊覺得我亂花@@"...害我甚至想...那我乾脆自己去工作賺錢~
> 花我自己賺的~ 那就不需要凡事買之前都還要再問過他意見了
> 吧!?真的不想一直聽到錢的事....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
> 帶去~我認為夠用就好~ 也認為現在生活很好過~
> 幸好~ 透過不斷的溝通(他常常講一講又回到原點...我都快瘋了
> @@")現在~ 他不再管我花錢的事了~ 他也肯信任我不會亂花錢~
> 我所要說的是....已經悟道的人考量的點~ 真的跟世人有很大的
> 不同...想問問各位板大~ 是否有認識的一樣悟道之人~ 能讓小
> 妹與之共同討論並成長的?先謝謝各位了^^~
您的問題更適合在佛教板發問!我在這裡簡說一二。
對您的疑惑,如另一個網友所言是「行入」不足。而且在「理
悟」方面,恐怕也不一定「已徹」。
若修行人,理上已悟而卻去攀緣輪迴事(例如結婚、創業等攬事
來做),那我說若不是「業障」,就是理上還末真的徹悟。
依仁者之狀況,大約是上述的情形。至於如何對治?已理悟的
人,應該自己很清楚才對。若自己不清楚,我更要說您理上只是「
大約了解」佛道之無為義理,並不是真的悟。
對於未徹悟人之煩惱,那就是要依佛道的方法「去實踐」,所
謂實踐就是對於因緣和合之事要「看開」,要在遇事時「了了分明
」,甚至要在「念念之間了了分明」,了知當下一切「悉是和合」
,如同三木相依成紮,抽出一根紮即潰散倒地,亦如所謂「交蘆」
,雖有莖幹能成長,但其中心卻是中空。又如「旋火輪」,快速輪
轉時看似有一火輪,但停止時卻只是一團火,那裡又有輪了?若知
是和合,則能知「我的煩惱」之生滅義理,只要隨離一緣,煩惱就
不再存在了!
眾生依於「執著的習氣」,如醫學研究人眼有補償作用,可以
把「不完整圖像」自己補全,執著的習氣也是如此,在明明是諸緣
所和合的現象上,卻把它「認真」而「執以為我」,在肉體上如此
(執為人我),對所認知的義理也如此(執為法我),乃至形成了
「遍計所執性」而於表面意識不想執著時,還是不由自主的去執著
。甚至形成了「依他起性」,遇惡就恐懼,遇善就喜愛。「遍計所
執性」及「依他起性」是如同硬幣之二面同生同滅,只是依不同角
度而言就有二項。
最後,簡言一句:
您的問題主要出在實踐程度不足!
(實踐去除貪瞋痴之程度不足)
當然,我認為更有可能是因「未徹悟」,所以才影響到實踐
功夫。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試菩薩功德墮惡道
No. 164 師子素駄娑王斷肉經 (卷1) T03, p0392c
又念過去阿僧祇劫。釋提桓因處忉利宮。以於過去食肉餘習。變身為鷹而逐於鴿。我時作王名曰尸毘。愍念其鴿。枰身割肉代鴿償命。尸毘王者我身是也。後當作王名曰聞月。其時帝釋化為鷹者。後當作王師子素駄(註一)。
釋試我故尚生惡道。況餘眾生無慚專殺。食噉血肉無止足時。一切眾生從無始來。靡不曾作。父母親屬易生鳥獸。如何忍食。夫食肉者。歷劫之中生於鳥獸。食他血肉展轉償命。若生人間專殺嗜肉。死墮阿鼻無時暫息。若人能斷一生食肉。乃至成佛無由再食。
------------------
註一
------------------
師子素馱娑王以人嬰兒為食,前身是「試菩薩的忉利天帝釋」,所以,不要自以為有德、有禪定力就可試菩薩功德,若自己尚未斷惑(已證果)那還是會有惡報的!
**************************************************************
不同譯本:菩薩本生鬘論
****************************
法迄巴註:
菩薩本生鬘論,在說明釋迦牟尼佛初成佛時,心念是否應入涅槃
不度化眾生,而諸眾生勸請佛轉法輪之過程。
----
No. 160 菩薩本生鬘論 (卷1) T03, p0333b
尸毘王救鴿命緣起第二
佛告諸比丘。我念往昔無量阿僧祇劫。閻浮提中有大國王。名曰尸毘。所都之城號提婆底。地唯沃壤人多豐樂。統領八萬四千小國。后妃采女其數二萬。太子五百。臣佐一萬。王蘊慈行仁恕和平。愛念庶民猶如赤子。
是時三十三天帝釋天主。五衰相貌慮將退墮。彼有近臣毘首天子。見是事已白天主言。何故尊儀忽有愁色。
帝釋謂言。吾將逝矣。思念世間佛法已滅。諸大菩薩不復出現。我心不知何所歸趣。
時毘首天復白天主。今閻浮提有尸毘王。志固精進樂求佛道。當往歸投必脫是難。
天帝聞已審為實不。若是菩薩今當試之。乃遣毘首變為一鴿。我化作鷹。逐至王所。求彼救護可驗其誠。
毘首白言。今於菩薩正應供養。不宜加苦。無以難事而逼惱也。時天帝釋而說偈曰
我本非惡意 如火試真金
以此驗菩薩 知為真實不
說是偈已。毘首天子。化為一鴿。帝釋作鷹。急逐於後。將為搏取。鴿甚惶怖。飛王腋下求藏避處。
鷹立王前乃作人語。今此鴿者是我之食。我甚饑急。願王見還。
王曰。吾本誓願當度一切。鴿來依投終不與汝。
鷹言。大王。今者愛念一切。若斷我食。命亦不濟。
王曰。若與餘肉汝能食不。
鷹言。唯新血肉我乃食之。
王自念言。害一救一於理不然。唯以我身可能代彼。其餘有命皆自保存。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肉與鷹貿此鴿命。
鷹言。王為施主。今以身肉。代於鴿者可稱令足。
王敕取稱兩頭施盤。挂鉤中央。使其均等。鴿之與肉。各置一處。股肉割盡鴿身尚低。以至臂脅身肉都無。比其鴿形輕猶未等。
王自舉身。欲上稱槃。力不相接失足墮地。悶絕無覺。良久乃穌。以勇猛力自責其心。曠大劫來我為身累。循環六趣備縈萬苦。未嘗為福利及有情。今正是時何懈怠耶。
爾時大王。作是念已。自強起立置身盤上。心生喜足。得未曾有。
是時大地六種震動。諸天宮殿皆悉傾搖。色界諸天住空稱讚。見此菩薩難行苦行。各各悲感淚下如雨。復雨天華而伸供養。
時天帝等復還本形。住立王前作如是說。王修苦行功德難量。為希輪王釋梵之位。於三界中欲何所作。
王即答曰。我所願者不須世間尊榮之報。以此善根誓求佛道。
天帝復言。王今此身痛徹骨髓。寧有悔不。
王曰。弗也。
我觀汝身甚大艱苦。自云無悔。以何表明
王乃誓曰。我從舉心迄至于此。無有少悔如毛髮許。若我所求決定成佛真實不虛得如願者。令吾肢體即當平復。作此誓已頃得如故。諸天世人讚言希有。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佛告大眾。往昔之時尸毘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
時彼眾會聞是語已。異口同音咸伸勸請。昔者世尊救度眾行不惜軀命為求大法。法海已滿。法幢已建。法鼓已擊。法炬已然。機熟緣和正得其所。云何捨離一切眾生欲入涅槃而不說法。
時梵天王稱讚如來。為求法故嘗捨千頭。
佛受請已即時往趣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三轉法輪同觀四諦。三寶於是出現世間。
又念過去阿僧祇劫。釋提桓因處忉利宮。以於過去食肉餘習。變身為鷹而逐於鴿。我時作王名曰尸毘。愍念其鴿。枰身割肉代鴿償命。尸毘王者我身是也。後當作王名曰聞月。其時帝釋化為鷹者。後當作王師子素駄(註一)。
釋試我故尚生惡道。況餘眾生無慚專殺。食噉血肉無止足時。一切眾生從無始來。靡不曾作。父母親屬易生鳥獸。如何忍食。夫食肉者。歷劫之中生於鳥獸。食他血肉展轉償命。若生人間專殺嗜肉。死墮阿鼻無時暫息。若人能斷一生食肉。乃至成佛無由再食。
------------------
註一
------------------
師子素馱娑王以人嬰兒為食,前身是「試菩薩的忉利天帝釋」,所以,不要自以為有德、有禪定力就可試菩薩功德,若自己尚未斷惑(已證果)那還是會有惡報的!
**************************************************************
不同譯本:菩薩本生鬘論
****************************
法迄巴註:
菩薩本生鬘論,在說明釋迦牟尼佛初成佛時,心念是否應入涅槃
不度化眾生,而諸眾生勸請佛轉法輪之過程。
----
No. 160 菩薩本生鬘論 (卷1) T03, p0333b
尸毘王救鴿命緣起第二
佛告諸比丘。我念往昔無量阿僧祇劫。閻浮提中有大國王。名曰尸毘。所都之城號提婆底。地唯沃壤人多豐樂。統領八萬四千小國。后妃采女其數二萬。太子五百。臣佐一萬。王蘊慈行仁恕和平。愛念庶民猶如赤子。
是時三十三天帝釋天主。五衰相貌慮將退墮。彼有近臣毘首天子。見是事已白天主言。何故尊儀忽有愁色。
帝釋謂言。吾將逝矣。思念世間佛法已滅。諸大菩薩不復出現。我心不知何所歸趣。
時毘首天復白天主。今閻浮提有尸毘王。志固精進樂求佛道。當往歸投必脫是難。
天帝聞已審為實不。若是菩薩今當試之。乃遣毘首變為一鴿。我化作鷹。逐至王所。求彼救護可驗其誠。
毘首白言。今於菩薩正應供養。不宜加苦。無以難事而逼惱也。時天帝釋而說偈曰
我本非惡意 如火試真金
以此驗菩薩 知為真實不
說是偈已。毘首天子。化為一鴿。帝釋作鷹。急逐於後。將為搏取。鴿甚惶怖。飛王腋下求藏避處。
鷹立王前乃作人語。今此鴿者是我之食。我甚饑急。願王見還。
王曰。吾本誓願當度一切。鴿來依投終不與汝。
鷹言。大王。今者愛念一切。若斷我食。命亦不濟。
王曰。若與餘肉汝能食不。
鷹言。唯新血肉我乃食之。
王自念言。害一救一於理不然。唯以我身可能代彼。其餘有命皆自保存。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肉與鷹貿此鴿命。
鷹言。王為施主。今以身肉。代於鴿者可稱令足。
王敕取稱兩頭施盤。挂鉤中央。使其均等。鴿之與肉。各置一處。股肉割盡鴿身尚低。以至臂脅身肉都無。比其鴿形輕猶未等。
王自舉身。欲上稱槃。力不相接失足墮地。悶絕無覺。良久乃穌。以勇猛力自責其心。曠大劫來我為身累。循環六趣備縈萬苦。未嘗為福利及有情。今正是時何懈怠耶。
爾時大王。作是念已。自強起立置身盤上。心生喜足。得未曾有。
是時大地六種震動。諸天宮殿皆悉傾搖。色界諸天住空稱讚。見此菩薩難行苦行。各各悲感淚下如雨。復雨天華而伸供養。
時天帝等復還本形。住立王前作如是說。王修苦行功德難量。為希輪王釋梵之位。於三界中欲何所作。
王即答曰。我所願者不須世間尊榮之報。以此善根誓求佛道。
天帝復言。王今此身痛徹骨髓。寧有悔不。
王曰。弗也。
我觀汝身甚大艱苦。自云無悔。以何表明
王乃誓曰。我從舉心迄至于此。無有少悔如毛髮許。若我所求決定成佛真實不虛得如願者。令吾肢體即當平復。作此誓已頃得如故。諸天世人讚言希有。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佛告大眾。往昔之時尸毘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
時彼眾會聞是語已。異口同音咸伸勸請。昔者世尊救度眾行不惜軀命為求大法。法海已滿。法幢已建。法鼓已擊。法炬已然。機熟緣和正得其所。云何捨離一切眾生欲入涅槃而不說法。
時梵天王稱讚如來。為求法故嘗捨千頭。
佛受請已即時往趣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三轉法輪同觀四諦。三寶於是出現世間。
如來九次第定、如來解脫、如來三十七菩提分(只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簡介此經義:
此經只說到『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其餘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沒有說明。但即此三項也說的「非常清晰」,比阿含部經典清楚。另可參閱「雜阿含經・561小經」之四如意足開示。
此經只說到『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其餘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沒有說明。但即此三項也說的「非常清晰」,比阿含部經典清楚。另可參閱「雜阿含經・561小經」之四如意足開示。
若欲了知三十七菩提分,可參閱「 T13n0397_030 大方等大集經 第30卷 [ 01 or 02 ] 」。
另,此經亦有說明到「如來神通智行」、「如來解脫之相」、「如來禪定」。
要特別說明的有二,一是「如來禪定」中只說九次第定就是如來禪定。一是經中「無生法忍」從初禪就能得,這意指「某些修行人」心量與外道修行人不一樣所致,詳見圓覺經。
這裡所說「如來禪定」與一般大乘經典有異,真是奇特!不知是薩遮尼乾子(被授記佛名為:實慧幢王)此世見地不足呢,還是另有義趣?
我個人的見解是「另有義趣」!
另,此經亦有說明到「如來神通智行」、「如來解脫之相」、「如來禪定」。
要特別說明的有二,一是「如來禪定」中只說九次第定就是如來禪定。一是經中「無生法忍」從初禪就能得,這意指「某些修行人」心量與外道修行人不一樣所致,詳見圓覺經。
這裡所說「如來禪定」與一般大乘經典有異,真是奇特!不知是薩遮尼乾子(被授記佛名為:實慧幢王)此世見地不足呢,還是另有義趣?
我個人的見解是「另有義趣」!
蓋這裡所說的九次第定是個「向量義」,如同「1」,給它單位可以是一株樹、一張椅子、一個人、一隻狗。所以,若給它是二乘心,則是阿羅漢果,若給它大乘心,則是佛果。這也是經典中常出現的雙關語、隱喻,惟智者能分辨此義趣。
**********************************************************************
No. 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卷6) T09, p0348a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二
/* 如來十自在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自在?」
整個四如意足,其實就是五根及五力的簡縮版,可把它記成「信、進、念、慧」,少了一個「定」,因為,四如意足「整個就是在修定」!!
三十七菩提分之各群組中之各項目,都是有次第性,不能躐等,小學功課没學完,就不要去想讀大學。
No. 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卷6) T09, p0348a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二
/* 如來十自在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自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有十自在:一者,命自在;二者,心自在;三者,物自在;四者,業自在;五者,生自在;六者,如意自在;七者,信自在;八者,願自在;九者,智自在;十者,法自在。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法念處者,謂觀內法、外法、內外法,於是法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常以佛眼見一切法,至坐道場未曾中失,觀諸法時,不見一法,乃至一切微細諸相。離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物,不見一切法,乃至微細相。不入十二緣者,見法、非法,無非是法。
/* 如來四正勤 */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四正勤法?」
惡法者,謂非戒聚伴、非定聚伴、非慧聚伴,於四念處觀時,離諸懈怠心、五蓋煩惱覆障心眼,離於信等五種善根。是諸惡法未生不生,已生即滅,勤精進故。
善法者,謂信等善根,未生令生,已生增廣,勤精進故。是名四正勤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正勤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四如意分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如意分?」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四如意分者:一者,欲如意;二者,精進如意;三者,心如意;四者,思惟如意。如是四法,慈、悲、喜、捨而為根本。
欲者,專向彼法;精進者,成就彼法;心者,觀察彼法;思惟者,彼法方便成就。如是如意分,已能得神通,欲者莊嚴,精進者成就,心者正住,思惟者善能分別。
是四無量心常親近,常親近故,心得調柔;心調柔故,得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入諸禪故,身得輕軟;成就如是身輕心柔,入如意分;善入如意分已,即生神通,若欲、若精進、若心、若思惟。
(法迄巴註:
理解以上經文,把四如意分的結局,想成必然有成就!!
所以,精進如意,其意要想成「反復執行」所用功法門而不懈怠,那麼,最後就
必然是之後經文所云「成就」自己用功的法門,獲神通後若不懈怠繼續善用四如
意分,則漸能解脫煩惱/三界,若心量向大,乃至能斷盡無明而證佛地。
2022-04-17 補註:
本人以為,三十七菩提分(助道品)皆是「不同系統」的修行方法,依不同時間、
不同空間之眾生習氣不同而產生各類「能各自獨立」的解脫修行之對治方法!所
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本人是修行者,習慣每晨吃食前都會背誦一次三十七助道品及般若法,次第如下:
戒、定、慧、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六般若蜜、七覺支、八正道。
若自覺不足,還會反復念誦及心中再立志:一心。意指「決定」解脫煩惱!
)
/* 如來禪定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禪定?」
/* 如來解脫之相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解脫之相?」
沙門瞿曇住大悲心,善分別義,無有諍訟;隨見聞說,捨諸不善;趣於道場,心無障礙。見慳貪者,能以財施;見犯戒者,勸攝諸根;見瞋恚者,勸忍不諍;見懈怠者,勸勤精進;見散亂者,示禪定樂;見愚痴者,教修智慧,故得天眼清淨無障,是名天眼神通智行。
-- (編注:天耳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天耳,盡十方界,其中所有一切諸聲,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人、非人聲,悉能分別,及知諸佛說法之聲,菩薩、聲聞、緣覺之聲,一切耳根所能對聲,乃至地獄、畜生、餓鬼、蚊、虻、蠅、蚤所有諸聲,悉皆能聞,若諸眾生心有所緣,善、惡、無記所出音聲,一切解了,悉聞過去、未來諸聲,皆盡本際。何以故?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三
-- (編注:如意神通,比一般所謂神足通之能力更高) --
爾時世尊知彼眾會諸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 王、梵天王等心之所念諸覺觀已,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大王當知!得上甘露,名命自在;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心自在;於虛空中攬成珍寶,名物自在;遠離一切煩惱及習、無明諸使,名業自在;於深禪定、解脫三昧、三摩拔提隨意迴轉,名生自在;於一切行自然而行,名如意自在;於諸入中得自在觀,名信自在;即生心時現前成就一切諸事,名願自在;身、口、意業以智為本,名智自在;現住平等真如法界無垢實際,名法自在。」
大王當知!遠離殺生無瞋害心,是命自在因;平等心捨一切事物求大菩提,是物自在因;三業所作清淨無染,是業自在因;以菩提心攝諸善根,是生自在因;捨諸一切供養恭敬、禮拜讚嘆、象馬車乘施與眾生,是如意自在因;常說三寶教化眾生,是信自在因;稱諸一切眾生所求應時給與,是願自在因;常行法施不為利養、名聞恭敬,是智自在因;常為眾生說諸如來及諸眾生真如平等法身為體非飲食身,是法自在因。
大王當知!得命自在故,對治一切生死怖畏;得心自在故,對治一切煩惱怖畏;得物自在故,對治一切貧窮怖畏;得業自在故,對治一切惡道怖畏;得生自在故,對治一切生縛怖畏;得如意自在故,對治一切追求怖畏;得信自在故,對治一切謗法怖畏;得願自在故,對治一切心念縛怖畏;得智自在故,對治一切疑刺怖畏;得法自在故,對治一切大眾怖畏。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自在,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修正行 為利諸群生
是故諸法中 一切得自在
念護諸眾生 不行殺盜心
是故於財命 生處常自在
常行禪法施 永斷諸惡因
心業無障礙 生處常自在
常念菩提本 不惱眾生心
讚嘆三寶福 廣利諸眾生
三業依智行 心常住法界
生處意信願 智法常自在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沙門瞿曇成就如是清淨道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四念處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念處?
大王當知!遠離殺生無瞋害心,是命自在因;平等心捨一切事物求大菩提,是物自在因;三業所作清淨無染,是業自在因;以菩提心攝諸善根,是生自在因;捨諸一切供養恭敬、禮拜讚嘆、象馬車乘施與眾生,是如意自在因;常說三寶教化眾生,是信自在因;稱諸一切眾生所求應時給與,是願自在因;常行法施不為利養、名聞恭敬,是智自在因;常為眾生說諸如來及諸眾生真如平等法身為體非飲食身,是法自在因。
大王當知!得命自在故,對治一切生死怖畏;得心自在故,對治一切煩惱怖畏;得物自在故,對治一切貧窮怖畏;得業自在故,對治一切惡道怖畏;得生自在故,對治一切生縛怖畏;得如意自在故,對治一切追求怖畏;得信自在故,對治一切謗法怖畏;得願自在故,對治一切心念縛怖畏;得智自在故,對治一切疑刺怖畏;得法自在故,對治一切大眾怖畏。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自在,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修正行 為利諸群生
是故諸法中 一切得自在
念護諸眾生 不行殺盜心
是故於財命 生處常自在
常行禪法施 永斷諸惡因
心業無障礙 生處常自在
常念菩提本 不惱眾生心
讚嘆三寶福 廣利諸眾生
三業依智行 心常住法界
生處意信願 智法常自在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沙門瞿曇成就如是清淨道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四念處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念處?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四念處者:一者,身念處;二者,受念處;三者,心念處;四者,法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身念處者,謂觀內身、外身、內外身,於此身中作二種觀:一者,不淨觀;二者,淨觀。
不淨觀者,觀身不淨,穢惡充滿,誑諸凡夫故。
淨觀者,作是思惟:『我今因此不淨身故,得淨佛身、得淨法身、淨功德身、一切眾生所樂見身。』作是觀已,能淨二行:一者,無常;二者,常。
云何無常?觀身無常,畢定當死,如是觀已,不為身故造諸惡業、邪命自活,當為此身修三堅法:一、修身堅;二、修命堅;三、修財堅。如是觀已,遠離一切身、口、意曲,行正直心。
云何為常?觀無常已,得於常身,因無常故,得功德身;因無常故,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何以故?修身念處,觀察一切眾生之身,畢竟成就諸佛法身,以有法身故、作是觀故,得平等心、無分別心,不起諸漏,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不見有我及我所,住如實際,成一切智,是名身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受念處者,謂觀內受、外受、內外受,於是受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起慈悲心觀諸眾生,若受樂時生於貪心;若受苦時生於瞋心;若受不苦不樂受時生於痴心。作是思惟: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受念處者,謂觀內受、外受、內外受,於是受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起慈悲心觀諸眾生,若受樂時生於貪心;若受苦時生於瞋心;若受不苦不樂受時生於痴心。作是思惟:
『有受皆苦。畢竟樂者,斷一切受,即是常樂。』
隨所受生,常生一切慈心、悲心。若自、若他受樂受時,遠離染心,生於慈心;若受苦時,觀三惡道,遠離瞋心,生於悲心;若受不苦不樂受時,離無明心,生於捨心。觀一切受無常、苦、無我。見受樂者,即知是苦;見受苦者,如癰如瘡;見受不苦不樂受者,是不寂靜。觀於樂受,即知無常;觀於苦受,即知是空;觀不苦不樂受,即知無我,如是觀者,名受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心念處者,謂觀內心、外心、內外心,於是心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常觀者,觀於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亂,如是觀心。又觀所發菩提之心,是心性者,生已即滅,念念不住,不在內入、不在外入、不在內外入;不在陰中;不在界中,作是思惟: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心念處者,謂觀內心、外心、內外心,於是心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常觀者,觀於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亂,如是觀心。又觀所發菩提之心,是心性者,生已即滅,念念不住,不在內入、不在外入、不在內外入;不在陰中;不在界中,作是思惟:
『如是心緣為異、不異?若心異緣,則一時中有於二心;
若心即緣,不應復能觀於自心,亦如指端不能自觸,心亦如是。』
作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即知是心,非從緣生、非不緣生、非常非斷、非內非外、非有非無,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是心非色,不可見,如幻如化,無所罣礙。自觀心已,觀諸一切眾生心性,如自心性、如自心相,一切眾生心性、心相亦復如是。知自心空,一切眾生心空亦爾。觀自心平等,觀諸眾生心性平等亦復如是,是名心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法念處者,謂觀內法、外法、內外法,於是法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常以佛眼見一切法,至坐道場未曾中失,觀諸法時,不見一法,乃至一切微細諸相。離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物,不見一切法,乃至微細相。不入十二緣者,見法、非法,無非是法。
云何為法?謂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人,是名為法。
云何非法?謂我見、眾生見、命見、人見、斷見、常見、有見、無見,是名非法。沙門瞿曇觀一切法是法、非法。
何以故?觀空、無相、無願,是名一切法是法;我慢、憍慢、我及我所、攝取諸見是名一切法非法。作如是觀諸法性已,不見有法非菩提因、非出道因,悉是出法,若不如是求諸法者,是名滅法!
出者從緣,滅者從緣,如是觀時,觀於三行,所謂惡行、善行、不動行。於三行中,常
行福行,行十善法,為淨三業。
行福行,行十善法,為淨三業。
淨身業者,為求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不能害故;
淨口業者,有所說法眾生樂聞故;
淨心業者,於諸眾生其心平等,常入禪定故。
如是方便觀法念處,離諸一切障菩提垢,不著常見、不著斷見,行中道見,如是中道,世間智慧所不能見,不可宣說、不可顯示,無有相貌,無色、無處、無取、無捨,清淨寂靜,不可眼見,乃至不可身觸,亦無至處,不在世間,不出世間,不可宣說,非多非少、非常非斷、非相非非相、非覺非非覺、非虛非實、非此非彼、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行非非行、非生非死、非涅槃非作法,是名中道。
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觀法念處。何以故?如是三眼,無相貌故。是故觀法以法眼觀,而心不著、不失諸法,是名法念處。
大王當知!修四念處得四種離法:觀身不淨,出離淨倒;觀受是苦,出離樂倒;觀心無常,出離常倒;觀法無我,出離我倒。又觀身念處,離於揣食;觀受念處,離於觸食;觀心念處,離於識食;觀法念處,離於思食。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念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大王當知!修四念處得四種離法:觀身不淨,出離淨倒;觀受是苦,出離樂倒;觀心無常,出離常倒;觀法無我,出離我倒。又觀身念處,離於揣食;觀受念處,離於觸食;觀心念處,離於識食;觀法念處,離於思食。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念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四正勤 */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四正勤法?」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四正勤者,謂四種精進:遮二種惡法、集二種善法。沙門瞿曇善性成就,心住善法,未生惡法,及已生惡,不以精進令滅;未生善法已生善法,不以精進令生。何以故?沙門瞿曇於無量世常修善性,一切惡法自然不生,一切善法自然滿足。
惡法者,謂非戒聚伴、非定聚伴、非慧聚伴,於四念處觀時,離諸懈怠心、五蓋煩惱覆障心眼,離於信等五種善根。是諸惡法未生不生,已生即滅,勤精進故。
善法者,謂信等善根,未生令生,已生增廣,勤精進故。是名四正勤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正勤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四如意分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如意分?」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四如意分者:一者,欲如意;二者,精進如意;三者,心如意;四者,思惟如意。如是四法,慈、悲、喜、捨而為根本。
欲者,專向彼法;精進者,成就彼法;心者,觀察彼法;思惟者,彼法方便成就。如是如意分,已能得神通,欲者莊嚴,精進者成就,心者正住,思惟者善能分別。
是四無量心常親近,常親近故,心得調柔;心調柔故,得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入諸禪故,身得輕軟;成就如是身輕心柔,入如意分;善入如意分已,即生神通,若欲、若精進、若心、若思惟。
(法迄巴註:
理解以上經文,把四如意分的結局,想成必然有成就!!
所以,精進如意,其意要想成「反復執行」所用功法門而不懈怠,那麼,最後就
必然是之後經文所云「成就」自己用功的法門,獲神通後若不懈怠繼續善用四如
意分,則漸能解脫煩惱/三界,若心量向大,乃至能斷盡無明而證佛地。
2022-04-17 補註:
本人以為,三十七菩提分(助道品)皆是「不同系統」的修行方法,依不同時間、
不同空間之眾生習氣不同而產生各類「能各自獨立」的解脫修行之對治方法!所
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本人是修行者,習慣每晨吃食前都會背誦一次三十七助道品及般若法,次第如下:
戒、定、慧、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六般若蜜、七覺支、八正道。
若自覺不足,還會反復念誦及心中再立志:一心。意指「決定」解脫煩惱!
)
沙門瞿曇得四如意,隨其所解,如其所作,心得自在,隨意所往,善作諸業,畢竟成就一切本行,如風行空無所罣礙。得四自在:一者,命自在;二者,身自在;三者,法自在;四者,神力自在。
命自在者,為調眾生,隨所生處,若天、若人,於短命中能現長壽,於長壽中能現短壽,是名命自在。
身自在者,以自在故,隨心作身,隨心作色,示現威儀,為眾生故,若欲與諸一切眾生同其身相,悉皆能作,是名身自在。
法自在者,能知一切出世之法,示諸眾生世間之事,善知甚深十二因緣,得無礙辯,能隨種種眾生言說,令住正信,是名法自在。
神力自在者,能令四大海水合作一海,不來不去、無有動相,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合為一山,不來不去、無有增損、如本不異,於四天王、三十三天無所妨礙,欲令三千大千世界悉
作金銀七寶莊嚴,栴檀花香隨現能作,是名神力自在。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如意分,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成就如是四如意分已,能入一切禪定、解脫、神通、無礙、四無量心。
/* 如來禪定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禪定?」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有九次第定,入三摩拔提:一者,初禪;二者,二禪;三者,三禪;四者
,四禪;五者,空處;六者,識處;七者,不用處;八者,非有想非無想處;九者,入滅盡處。
--(編註:初禪)--
,四禪;五者,空處;六者,識處;七者,不用處;八者,非有想非無想處;九者,入滅盡處。
--(編註:初禪)--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行。離諸欲、惡者謂初禪。
所對諸愛染法,遠離彼法,名離諸欲。
離諸惡不善法者,謂因貪、瞋、痴起殺生等十不善業,是名不善法。遠離彼法,是名初禪。
有覺者,謂共覺故。何者是覺?依何境界隨順初禪?
是覺多種,謂知覺、思惟、觀集、定等,是名為覺。
何者是觀?即彼隨順初禪覺行,思惟觀受,欲定知覺,是名為觀。
依於厭行共彼有覺有觀而成初禪依,於厭行共彼有喜有樂而成初禪行,是名有喜有樂
入初禪行。
行者,所謂受持、念護、喜樂、知等,是名為行。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住初禪中,得無生法忍,增上欲心,是故入初禪求無生法忍,為求轉勝無生忍故,於初禪中生不堅固想,起上欲心捨彼初禪求第二禪。
--(編註:二禪)--
--(編註:二禪)--
為欲入彼第二禪故,離彼初禪有覺有觀心,滅於彼心、離於彼心、淨於彼心、寂靜彼心。內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行。
內淨者,謂對治彼障第二禪法,寂靜彼法清淨無濁,是名內淨;
心一處者,謂滅彼初禪一切覺觀,寂靜一味猶如大海,一切諸水入皆一味,所謂鹹味,入第二禪。
滅彼初禪一切覺觀,寂靜一味無覺無觀,如是名得無覺無觀三昧。依彼三昧生喜,謂於佛、法、僧中生於喜心。依彼喜心,諸善功德自然滿足。
--(編註:三禪)--
--(編註:三禪)--
為欲令彼無生法忍轉轉增勝、轉轉光明、轉轉勝妙、轉轉柔軟,得上欲心,於彼第二禪中不住、不樂,更求勝上第三禪行。生如是心:
『知彼喜心障第三禪及無生法忍,是故離喜行捨憶念,
安慧身受樂,是樂聖人亦說亦捨。』
依彼二禪無生法忍勝上欲心,離彼喜樂,入三禪行,得三昧樂。
--(編註:四禪)--
--(編註:四禪)--
厭於彼喜,生如是心:
『此無喜樂,是無常樂、是盡滅法,非常、非恆、非真實樂、非究竟樂。』
如是知已,轉更復起勝無生忍增上欲心。依彼勝忍增上欲心,不樂苦樂、遠離苦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行,得第四禪三摩拔提。
--(編註:空處定)--
--(編註:空處定)--
柔軟心、自在心、寂靜心、光明心、正直心,捨彼一切所有樂事與諸眾生,與彼眾生安隱樂時,即時得彼勝無生忍光明現前。得彼勝忍光明現前故,令行速疾,於第四禪勝妙樂中,不生樂心。遠離彼樂捨、念清淨,唯見無邊虛空現前,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種種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
如是觀色,略有二種:一者,四大;二者,依四大。
如是觀色,略有二種:一者,四大;二者,依四大。
四大者,謂地、水、火、風;依四大者,謂色、香、味、觸。
如是廣有八種色相,離彼色相、無彼色相、滅彼一切諸色相,名過一切色相。隨何等法有其色相,彼法必有所對礙相,滅彼一切所有對相,不念、不行種種異相,而能過彼種種異相,而不念彼種種異相故,唯見虛空相,是故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是故說言,過一切色相。
--(編註:識處定)--
--(編註:識處定)--
入彼無邊虛空三昧已,生如是心:
『虛空無邊,虛空無際,虛空無岸,隨何等法,以無邊等故,
彼法無有前際、中際、後際。』
如是觀一切法無前、中、後際,入如是三昧,即於一切眾生起大慈心,即捨一切法,得平等智而現在前。爾時於彼無生忍中,始得勝進光明現前,過一切無邊虛空相,現前知無邊識相,入無邊識處行。生如是心:
『是無邊虛空相,唯是識想分別。』
得如是心知一切法,唯是識相,是識無量,入如是三昧,得無生法忍,非究竟成就無生法忍。
--(編註,此定有多名:無所有處定、無少定、不用處定)--
--(編註,此定有多名:無所有處定、無少定、不用處定)--
過一切無邊識相處,現前知無所有處,入無所有少處行。
無所有者,無彼所有貪、瞋、痴等分別之心,種種分別,虛妄分別,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皆從虛妄分別心生,無彼所有故,言無所有。
少者,如向所說,法中少相、細相、微相等,名少相,無彼少相故,言無少。
少者,如向所說,法中少相、細相、微相等,名少相,無彼少相故,言無少。
過彼一切粗細相故,言無所有無所少,住是三昧,得於轉勝無生法忍光明現前。
--(編註:非有想非無想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編註:非有想非無想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為得彼勝無生法忍,而不樂彼無所有無少三昧,生勝欲心,轉求增上三昧勝行。生如是心:
『是無所有無少行相,亦是細相虛妄分別故。』
次觀非想非非想。何等是非想非非想?非想者是空,非非想者從因緣生。爾時非想非非想三昧現前,過一切無所有處少相,入非想非非想處三昧。
--(編註:滅盡定)--
--(編註:滅盡定)--
行住於彼處,生如是心:
『彼非想非非想處,無所可樂遠離彼法。』
即證諸法不生不滅三昧現前。知一切法不生不滅,見一切法自性寂滅、不行不住。爾時名得勝上清淨無生法忍,是名九種次第入三摩拔提。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定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定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解脫之相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解脫之相?」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解脫有八種:一者,有色見色;二者,內有色相見外色;三者,信淨;四者,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別異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五者,過一切虛空無邊相,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六者,過一切無邊識相,知無所有少,即入無所有處行;七者,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行;八者,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行,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行,是名八解脫。
有色見色者,有色者,皆是因緣生法,見空無壽者,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內有色相見外色者,見空無壽者,皆是因緣生法,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信淨者,若分別淨、不淨相,名為邪見,以信淨故,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別異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者,無量虛空能如
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一切虛空無邊相,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者,無量識無邊識,此無邊識,即是空,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無邊識,知無所有少,即入無所有行者。所有者,名貪、瞋、痴煩惱,入無所有行者,滅彼煩惱,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法迄巴註:依此經文判斷,真正入無所有處定者,並未解脫,但若是阿羅漢乘心量,應已證阿那含果;但若是菩薩乘心量,應已證五地菩薩位)
過無所有,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行者。非有想者,性空寂靜;非無想者,以依因緣而有,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行者,如是見:
想如陽焰,受如泡;想即是受,受即是想;無知者、無壽者,
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解脫,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神通智行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神通智行?」
/* 如來神通智行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神通智行?」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
神通行有六種: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盡通。
-- (編注:天眼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天眼,過諸一切天龍八部、聲聞、緣覺所有天眼,一切悉能明見,十方功德智慧所成,悉見十方所有形色、光明諸像,若粗、若細、若近、若遠,一切悉見明了分別,其中所有一切眾生遍諸趣中生死相續,若業業果分別諸根悉知無餘,於十方界諸佛如來所有莊嚴淨妙國土亦見,其中菩薩、聲聞、五道眾生所修行業悉見無餘。
神通行有六種: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盡通。
-- (編注:天眼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天眼,過諸一切天龍八部、聲聞、緣覺所有天眼,一切悉能明見,十方功德智慧所成,悉見十方所有形色、光明諸像,若粗、若細、若近、若遠,一切悉見明了分別,其中所有一切眾生遍諸趣中生死相續,若業業果分別諸根悉知無餘,於十方界諸佛如來所有莊嚴淨妙國土亦見,其中菩薩、聲聞、五道眾生所修行業悉見無餘。
何以故?是眼清淨,見無礙故;是眼不污,不著色故;是眼解脫,遠離諸見煩惱縛故;是眼清淨,性明了故;是眼無依,離所緣故;是眼不發,斷煩惱故;是眼無垢,斷諸惡故;是眼無翳,斷疑網故;是眼不起,斷障礙故;是眼無貪、瞋恚、愚痴,能斷一切諸結使故;是眼得明,照了法故;是眼念知,不行識故;是眼無上,究竟聖道故;是眼無礙,平等照眾生故;是眼無染,性清淨故。何以故?
沙門瞿曇住大悲心,善分別義,無有諍訟;隨見聞說,捨諸不善;趣於道場,心無障礙。見慳貪者,能以財施;見犯戒者,勸攝諸根;見瞋恚者,勸忍不諍;見懈怠者,勸勤精進;見散亂者,示禪定樂;見愚痴者,教修智慧,故得天眼清淨無障,是名天眼神通智行。
-- (編注:天耳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天耳,盡十方界,其中所有一切諸聲,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人、非人聲,悉能分別,及知諸佛說法之聲,菩薩、聲聞、緣覺之聲,一切耳根所能對聲,乃至地獄、畜生、餓鬼、蚊、虻、蠅、蚤所有諸聲,悉皆能聞,若諸眾生心有所緣,善、惡、無記所出音聲,一切解了,悉聞過去、未來諸聲,皆盡本際。何以故?
沙門瞿曇安住大悲,能聞諸聲無有障礙,斷諸煩惱、習氣滅故,是名天耳神通智行。
-- (編注:他心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他心神通智行,所有眾生、眾生所攝,如其心念,所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順煩惱心、背煩惱心、聲聞心、辟支佛心、菩薩心、佛心、天心、龍心、夜叉心、乾闥婆心、阿修羅心、迦樓羅心、緊那羅心、摩 羅伽心、人心、非人心、地獄心、畜生心、餓鬼心、閻羅處眾生心、過去心、未來心悉分別知。何以故?
-- (編注:他心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他心神通智行,所有眾生、眾生所攝,如其心念,所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順煩惱心、背煩惱心、聲聞心、辟支佛心、菩薩心、佛心、天心、龍心、夜叉心、乾闥婆心、阿修羅心、迦樓羅心、緊那羅心、摩 羅伽心、人心、非人心、地獄心、畜生心、餓鬼心、閻羅處眾生心、過去心、未來心悉分別知。何以故?
沙門瞿曇安住大悲,能知他心無礙無障,無諸煩惱故、斷諸習氣故、照一切法故,能如是解,是名他心神通智行。
-- (編注:宿命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宿命神通智行,念知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及天地成壞、無量世界成、無量世界壞、無量成壞世界、無量成壞劫,知諸眾生於是中生,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如是色像、如是壽命、如是受苦、如是受樂、如是住處、如是衣服、飲食;於是中死還是中生、於彼中死還彼中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盡過去際悉知無餘。
-- (編注:宿命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宿命神通智行,念知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及天地成壞、無量世界成、無量世界壞、無量成壞世界、無量成壞劫,知諸眾生於是中生,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如是色像、如是壽命、如是受苦、如是受樂、如是住處、如是衣服、飲食;於是中死還是中生、於彼中死還彼中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盡過去際悉知無餘。
又知過去盡過去際所有諸佛,如是眷屬、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從初發心出家求道,修集願行,供養諸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坐菩提樹成等正覺,如是名號、如是住處、如是勝坐、如是聲聞、如是侍者、如是天、如是人、如是大眾、如是外道、如是說法、如是度眾生、如是壽命、如是滅度、如是正法住、如是像法住悉能念知。何以故?
安住大悲,善解作業故;是智無惱,安住禪定故;是智無畏,善攝智慧故;是智自然,不從他求現得善知故;是智正憶,畢竟不失故;是智功德,究竟大乘故;是智善根,從波羅蜜生到彼岸故,是名知宿命神通智行。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三
-- (編注:如意神通,比一般所謂神足通之能力更高)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如意神通智行者,為欲調伏邪見剛強難化眾生,令從正法。是故沙門瞿曇能示種種神通教化,若色相、若勢力、若變化。
色相者,謂示佛色像、菩薩色像、緣覺色像、聲聞色像、釋提桓因、梵天王、四天王色像、轉輪聖王色像,及餘種種乃至畜生色像,隨諸眾生應見受化,悉能示現,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恃身強力而起憍慢、瞋恚、貢高,為欲調伏如是眾生,示現大力如那羅延,以須
彌山置一指端,擲著他方無量世界,或時斷取三千大千世界下至水際,以一手舉高至有頂,住經一劫,現如是力,令彼憍慢自大眾生貢高心息,而為說法。
彌山置一指端,擲著他方無量世界,或時斷取三千大千世界下至水際,以一手舉高至有頂,住經一劫,現如是力,令彼憍慢自大眾生貢高心息,而為說法。
變化者,以變化力能變大海如牛跡水,大海不減牛跡不大,變牛跡水能成大海。若劫將盡火災起時,應見水者即變為水,應見風者即變為風;水災起時,應見火者即變為火,應見風者即變
為風;風災起時,應見水者即變為水,應見火者即變為火,作如是等種種變化,示諸眾生令生歡喜,而為說法。何以故?
為風;風災起時,應見水者即變為水,應見火者即變為火,作如是等種種變化,示諸眾生令生歡喜,而為說法。何以故?
是神通力,信、欲、精進、禪定、智慧諸法所攝,調伏柔和,心得自在,善修集故,是名如意神通。
-- (編注:漏盡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漏盡通智行者。諸漏已盡遠離一切煩惱習氣。所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不同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得漏盡。何以故?
-- (編注:漏盡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漏盡通智行者。諸漏已盡遠離一切煩惱習氣。所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不同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得漏盡。何以故?
一切聲聞辟支佛等得漏盡已。一切生處而有障礙。不具自在教化眾生。是故有礙。沙門瞿曇無有障礙。是名漏盡智通。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神通智行。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中略) ...
授記品第十一
爾時會中諸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王、梵天王等一切大眾作如是念:
....... (中略) ...
授記品第十一
爾時會中諸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王、梵天王等一切大眾作如是念:
「如來世尊應除我等疑惑心故,隨我心信,應與薩遮善男子授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幾所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於何等劫,何等世界,何等國,何等姓,何等家,何等
眷屬,云何出家,何等樹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佛名何等,幾時住世,幾眾集會?」
爾時世尊知彼眾會諸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 王、梵天王等心之所念諸覺觀已,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文殊師利!此薩遮善男子過此賢劫,復過無量無數劫已,當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名實慧幢王,世界名善觀名稱,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名實慧幢王,世界名善觀名稱,
彼世界中無諸怨敵。」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