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清單 - 文明保留相關新聞

‧2007/02/10 挪威打造種子諾亞方舟,存300萬物種

六種阿羅漢

問:阿羅漢聖人是否會退?
答:會,但所謂退是指以下六種意義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154) T27, p0783a

阿羅漢有六種。謂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不動法。

問諸退法彼一切俱解脫耶。答應作四句。

有退法非俱解脫。謂退法不得滅定。

有俱解脫非退法。謂思法乃至不動法。已得滅定。

有退法亦俱解脫。謂退法已得滅定。

有非退法非俱解脫。謂思法乃至不動法不得滅定。

如退法阿羅漢對俱解脫作四句。餘五阿羅漢對俱解脫亦爾。如是成六四句。

如無學道有六種阿羅漢。學道亦有六種種性。

謂退法種性。乃至不動法種性。

問諸退法學彼一切身證耶。答應作四句。

有退法學非身證。謂退法學不得滅定。

有身證非退法學。謂思法學。乃至不動法學。已得滅定。

有退法學亦身證。謂退法學已得滅定。

有非退法學亦非身證。謂思法學乃至不動法學不得滅定。

如退法學對身證作四句。餘五種性對身證亦爾。如是亦成六四句。


法迄巴按:
  上述論文中的「滅定」是指滅盡定。

  慧解脫阿羅漢禪定力不足,不能入滅盡定,但命終時仍能入涅槃。

氣與解脫道

■ 氣是什麼?

 個人的經驗就是一股熱流在奇經八脈流動。
 但我想這並不是氣之完全意義。

 我們來這樣思考吧!
 1、氣在人體中產生
 2、人體是生物之一種
3、神經傳導是生化電

 所以,可以先做個小結:

「氣應該是一種生化電」

 所有的物質(不是粒子)都帶有磁力場,而
 有磁力場之處就有南北極,那就會產生電,
 有人會說地球磁場的磁力線所經過之處,也
 會產生電流嗎?我個人認為「是」,當然,
這目前仍是科學未解之謎。

 電有幾個屬性:電壓、電流、電阻
 依此而言,作用於奇經八脈而能被感受的氣
 應該是「較大電流」。作用於正經十二脈而
 「未被感受」的氣,應該是「較小電流」
 


■ 氣的作用

 個人以為氣的作用除了正經十二脈可以依中
 醫理論解釋之外,奇經八脈的氣作用應該有
 以下幾個功用:

 1、使骨頭柔軟及令身體健壯(奇經八脈)
 2、打通形而上及形而下的通道(中脈)

 第一條是共法,無論練氣、修行必然皆會通
 過。

 第二條則是具有出神、入定的能力。出神通
 稱是靈魂出竅。而入定則是修行的結果。



■ 解脫道

 行走解脫道者,要面臨以下幾個議題:


 .質礙

   這是形而下的人道問題。當奇經八脈已打
   通之後,人道中的質礙已經消除。此時已
   具有與形、形而上世界溝通的能力。



 .慾礙

   當質礙已能排除之後,若修行人不能入禪
   定,則必然落於七情六慾之中,若是行善
   者此時所能進入的世界就是所謂的欲界天
   道,它具有六天。

   其中忉利天即是所謂的玊皇大帝所居之天
   界。天界的次第是:

   四天王天 -> 忉利天 -> 須焰摩天
   -> 兜率陀天 -> 化樂天 -> 他化自在天

   解脫天道的束縛須能入禪定。



 .形礙 (含色蘊、受蘊之礙)

   這是本形之色界問題。當質礙已能排除,
   又不落入慾礙之中,則應能入禪定。此時
   所能進入的世界分有四個禪天。初禪三天
   ,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

   能入禪定是因為行者肉體已不能礙,而且
   「專心一志」能於「心性上」用功之故。
   至於用功的方法不一,在此不探討。


   解脫此礙之方式有三:

   一是入空離想,簡言之就是再入深定,以
   觀察行蘊生滅。至於何謂行蘊之意義,建
   議詳讀佛教楞嚴經之五十陰魔之行陰區宇
   。除此經之外,其他諸經及道藏不是沒提
   及,就是說不清楚。

   這條是慧劣定勝者所走的路。


   二是直接斷了三界的惑業而入滅盡定。這
   條路被稱為阿羅漢乘

   三是直接斷三界惑業,而入菩薩六地位,
   這條路被稱為菩薩乘,是慧根猛利者才走
   的來。
 

 .空礙 (想蘊)

   這是無色界之礙。有些定深慧劣者,因為
   無法脫離三界的束縛,所以就會走入這條
   路。能走此路者,是不分任何宗教,也就
   是各宗教修行人皆能走入。

   此無色界內共有四個階層:
   空無邊處天 -> 識無邊處天 -> 無所有處天
   -> 非想非非想處天

   有些行者,在此四天任一天,可能突然明
   悟而發慧,就能脫離此四處天的束縛。這
   就如在人道中的人,有的人「明悟」要修
   行,於是他就能打坐而脫離「人道質礙」

   解脫此無色界的方式,就是要斷除微細的
   貪瞋習氣,並且發慧了知有生就有滅而永
   斷無明煩惱(還有更深的無明習氣,但那是
   走菩薩乘的行者所面臨的)

清單 - 法迄巴修行手冊

編輯


序 言

本手冊乃依目前所知所見而隨手編纂而成,內容將可能會隨時變動,所以這是一部還在編纂中的作品。本來作品應該是編纂完畢並經過審查、校對後才出版,但是這可能要二年之後才有結果,所以就把能列出的資料先行陳列,以饗有緣者!


修 行 手 冊 目 錄 (編纂中)

第一章 學佛基本知識
 第一節 學佛應知

 第二節 佛法緣起

 第三節 說法次第

 第四節 大藏經內容略說


第二章 佛法原理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佛法原理

 第三節 思想如何形成物質


第三章 解脫課程及修行方式
 第一節 禪定知識
  3.1.1 禪定打坐食、睡、身、心、息調整之法
  3.1.2 知身患
  3.1.3 呼吸與經脈
  3.1.4 南懷瑾菩薩談「如何靜坐」?

 第二節  禪定身姿
  3.2.1 七支坐法

 第三節  修行方式
  3.3.1 無生法
  3.3.2 大陀羅尼門
  3.3.3 南傳四念處法中之心念處法(直接跳至「註一」看文章)

 第四節 氣脈反應
  3.4.1 奇經八脈貫通說明
  3.4.2 十六觸

 第五節 修行次第
  3.5.1 禪定至成佛次第流程
  3.5.2 三階解脫次第:從凡夫至菩薩十地 (以十牛圖為藍本)
  3.5.3 解脫課程節要

 第六節 禪定境界
  3.6.1 定學淺說
  3.6.2 欲界地與初禪未到地定
  3.6.3 四禪與九次第定,及其徵兆相狀

 第七節 斷惑加行 - 法迄巴說
  ‧妄的產生原因
  ‧立志與發願
  ‧存念與安心
  ‧如何解脫生死?
  ‧如何達到相續滅?
  ‧安那般那之用法
  ‧由氣入道

   附錄一:禪定參考經典


第四章 二乘證境
 第一節 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

 第二節 斷見惑
  4.2.1 破見惑方式及其驗證法
  4.2.2 三結、五下分結、五上分結

 第三節 斷思惑
  4.3.1 八解脫
  4.3.2 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得神足通


第五章 菩薩證境
 第一節 三乘果位比較,及菩薩乘特輯

 第二節 菩薩各地相狀簡介

 第三節 菩薩初地(歡喜地)(六十華嚴) / (八十華嚴)

 第四節 菩薩二地(離垢地)(六十華嚴) / (八十華嚴)

 第五節 菩薩三地(發光地)(六十華嚴) / (八十華嚴)

 第六節 菩薩四地(焰慧地)(六十華嚴) / (八十華嚴)

 第七節 菩薩五地(難勝地)(六十華嚴) / (八十華嚴)

 第八節 菩薩六地(現前地)(六十華嚴) / (八十華嚴)
     (定同聲聞,慧略勝,但會被緣覺問倒。能入寂滅)

 第九節 菩薩七地(遠行地)(六十華嚴) / (八十華嚴)
     (定慧皆勝緣覺,唸唸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

 第十節 菩薩八地(不動地)(六十華嚴) / (八十華嚴)

 第十一節 菩薩九地(善慧地)(六十華嚴) / (八十華嚴)

 第十二節 菩薩十地(法雲地)(六十華嚴) / (八十華嚴)

 第十三節 佛地


第六章 各類宗派
 第一節 大乘宗派

 第二節 小乘宗派

 第三節 外道獨覺派別

清單 - 求生知識

求生分級
求生設備清單

四依僧

No. 273 金剛三昧經 (卷1) T09, p0374b

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前白佛言。如來所說大乘福聚。決定斷結。無生覺利不可思議。如是之法。名為何經。受持是經得幾所福。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佛言。善男子。是經名者不可思議。過去諸佛之所護念能入如來一切智海。若有眾生持是經者。則於一切經中無所悕求。是經典法。總持眾法。攝諸經要。是諸經法。法之繫宗。是經名者。名攝大乘經。又名金剛三昧。又名無量義宗。若有人受持是經典者。即名受持百千諸佛如是功德。譬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思議。我所囑累唯是經典。

阿難言。云何心行云何人者。受持是經。佛言。善男子。受持是經者。是人心無得失。常修梵行。若於戲論。常樂靜心。入於聚落。心常在定。若處居家。不著三有。是人現世。有五種福。一者眾所尊敬。二者身不橫夭。三者辯答邪論。四者樂度眾生。五者能入聖道。如是人者受持是經。阿難言。如彼人者。度諸眾生。得受供養不。佛言。如是人者。能為眾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權實俱演。是四依僧。於諸供養。乃至頭目髓腦。亦皆得受。何況衣食而不得受。

善男子。如是人者。是汝知識。是汝橋梁。何況凡夫而不供養。阿難言。於彼人所。受持是經。供養是人。得幾所福。佛言。若復有人。持以滿城金銀而以布施。不如於是人所。受持是經一四句偈。供養是人不可思議。善男子。令諸眾生持是經者。心常在定不失本心。若失本心當即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阿難言。懺悔先罪不入於過去也。

佛言如是。猶如暗室。若遇明燈。暗即滅矣。善男子。無說悔先。所有諸罪。而以為說入於過去。阿難言。云何名為懺悔。佛言。依此經教入真實觀。一入觀時諸罪悉滅。離諸惡趣當生淨土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不可思議

No. 125 增壹阿含經 (卷21) T02, p0657a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事終不可思惟。云何為四。眾生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龍國不可思議。佛國境界不可思議。所以然者。不由此處得至滅盡涅槃

云何眾生不可思議。此眾生為從何來。為從何去。復從何起。從此終當從何生。如是。眾生不可思議

云何世界不可思議。諸有邪見之人。世界斷滅.世界不斷滅。世界有邊.世界無邊。是命.是身。非命.非身。梵天之所造。諸大鬼神作此世界邪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梵天造人民   世間鬼所造
  或能諸鬼作   此語誰當定
  欲恚之所纏   三者俱共等
  心不得自在   世俗有災變


如是。比丘。世間不可思議

云何龍界不可思議。云何此雨為從龍口出耶。所以然者。雨渧不從龍口出也。為從眼.耳.鼻出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雨渧不從眼.耳.鼻出。但龍意之所念。若念惡亦雨。若念善亦雨。亦由行本而作此雨。所以然者。今須彌山腹有天。名曰大力。知眾生心之所念。亦能作雨。然雨不從彼天口出。眼.耳.鼻出也。皆由彼天有神力故。而能作雨。如是。比丘。龍境界不可思議

云何佛國境界不可思議。如來身者。為是父母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身者。清淨無穢受諸天氣。為是人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以過人行。如來身者。為是大身。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身者。不可造作。非諸天所及。如來壽為短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有四神足。如來為長壽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然復如來故興世間周旋。與善權方便相應。如來身者。不可摸則。不可言長.言短。音聲亦不可法則。如來梵音。如來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非世間人民之所能及。如是佛境界不可思議

如是。比丘。有此四處不可思議。非是常人之所思議。然此四事無善根本。亦不由此得修梵行。不至休息之處。乃至不到涅槃之處。但令人狂惑。心意錯亂。起諸疑結。

文殊師利說入不思議三昧

No. 310 大寶積經 (卷116) T11, p0653c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所說法相不可思議。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說實不思議。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不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不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文殊師利言。若有不思議定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云何問有寂滅定乎。

舍利弗言。不思議定不可得耶。文殊師利言。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思議定者不可得相。一切眾生實成就不思議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等無分別。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於諸佛。久殖善根淨修梵行。乃能演說甚深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羅蜜中。

文殊師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羅蜜中。能作是說。即是有想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般若波羅蜜。若住於無。亦是我想亦名處所。離此二處。住無所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非思議境界。如是不思議。名般若波羅蜜住處。

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不思議。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無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

文殊師利言。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羅蜜者。則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離。即是般若波羅蜜故。

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無知無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議。無知無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體本性無所有相。云何能轉法界。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若無有物。是無處所。無依無住。無依無住即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為無為功德。若如是知則無心想。

無心想者。云何當知有為無為功德。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佛所知。亦無取無不取。不見三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議智。如虛空無此無彼不可比類。無好惡無等等。無相無貌。

佛告文殊師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文殊師利言。無作智名不退智。『猶如金礦先加鎚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復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爾乃顯現。

六根可以互用(摩訶迦葉)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3c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暗明。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
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無目而見。

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辯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六不可思議

No. 156 大方便佛報恩經 (卷1) T03, p0128a

是以如來慈悲本誓。顯大方便。運召十方一切有緣。有緣既集。
於此大眾中。敷演散說此妙經典。垂訓千載流布像法。使一切眾
生常獲大安。是故如來乘機運化。應時而生應時而滅。或於異剎
。稱盧舍那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
人師佛世尊。或昇兜率陀天。為諸天師。或從兜率天下。現於閻
浮提。現八十年壽。當知如來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業報不
可思議。眾生不可思議。禪定不可思議。龍王不可思議。

不善觀機逗教之失(舍利弗)

No. 375 大般涅槃經 (卷24) T12, p0764a

善男子。我昔住於波羅奈國時。舍利弗教二弟子。
一觀白骨。一令數息。經歷多年皆不得定。以是
因緣即生邪見。言無涅槃無漏之法。若其有者我
應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於爾時
見是比丘生此邪心。喚舍利弗而呵嘖之。汝不善
教。云何乃為是二弟子顛倒說法。汝二弟子其性
各異。一主浣衣。一是金師。金師之子應教數息
浣衣之人應教骨觀。以汝錯教令是二人生於惡邪
。我於爾時為是二人如應說法。二人聞已得阿羅
漢果。是故我為一切眾生真善知識。非舍利弗目
犍連等。

重要經文典故 - 報身及實證境界相關

編輯

◆ 境界比較

 ・成佛後十方國土將如何? (楞嚴經)
 ・一生補處菩薩不等同佛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


◆ 凡夫禪定

 ・有覺有觀初禪行
 ・十種仙人


◆ 無想定與滅盡定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及八解脫 (中阿含經、雜阿含經)


◆ 小乘斷惑證境

 ・三果阿那含亦有苦痛覺受 (雜阿含經)
 ・阿那含果五種般涅槃方式(雜阿含經)


◆ 慧解脫

 ・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間得神通
 (雜阿含經、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圓覺經、瑜伽師地論)

 ・慧解脫阿羅漢命終時,所應持的正確心態  (雜阿含經)



◆ 阿羅漢證境

 ・身證阿羅漢 (中阿含經)
 ・增上三學能證果位 (雜阿含經)
 ・阿羅漢三毒餘習未盡 (楞嚴經、大智度論)
 ・阿羅漢惟盡麤惑非是法器 (入法界體性經)
 ・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 (中阿含經)
 ・阿羅漢及辟支佛未究竟原因 (大寶積經)
 ・阿羅漢定力可退墮,慧力未退 (雜阿含經、中阿含經)
 ・優婆塞也可般涅槃,佛授第一記 (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
 ・阿羅漢自殺入滅無有去處及無記 (雜阿含經)
 ・阿羅漢入般涅槃,無法被感應其存在 (雜阿含經)
 ・尊者跋迦梨屍所持刀自殺,佛授第一記 (雜阿含經)
 ・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皆如來方便有餘不了義說 (勝鬘師子吼經)
 ・入滅盡定者,須慧觀諸漏盡知,才能證阿羅漢果 (中阿含經)

   ◎ 阿羅漢一般簡分有三大類
    慧解脫、俱解脫(定慧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無疑解脫(得四無礙辯,至少是九地菩薩示現)

   ◎ 身證阿羅漢
    證阿羅漢在南傳歸類有八種,但可統攝於上述三大類之中。
    身證阿羅漢,是身證八解脫之一而得阿羅漢果,但未得滅盡定,
    應歸類於慧解脫。

   ◎ 聲聞阿羅漢不入定,無異凡夫

   ◎ 六種阿羅漢

   ◎ 九無學(九種阿羅漢)



◆ 菩薩證境

 ・菩薩十忍品 (八十卷華嚴經)
 ・菩薩十一地 (大乘莊嚴經論)
 ・八地菩薩境界 (大乘入楞伽經。有說明何以二乘不能念念恒入寂滅之原因)
 ・初地至八地證境 (入楞伽經)
 ・菩薩諸地特質輯要 (六十卷華嚴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菩薩六地能入寂滅 (六十卷華嚴經)
 ・菩薩依地立名及其特徵 (大乘莊嚴經論)
 ・六根可以互用(摩訶迦葉) (楞嚴經)
 ・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六十卷華嚴經)
 ・無生法忍菩薩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佛說佛地經)
 ・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 八十卷華嚴經)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六十卷華嚴經)
 ・八地菩薩分別微塵智,知眾生由若干微塵所集  (六十卷華嚴經)



◆ 佛境界

 ・大般涅槃 (大般涅槃經)
 ・五種法攝大覺地(佛地) (佛說佛地經)
 ・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 )


重要經文典故 - 願力與業力相關

編輯

◆ 妄、世界、眾生

土木金石亦是眾生(楞嚴經、大悲經、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
金玉芝草,不死為靈(楞嚴經)
眾生及世界產生的原因(楞嚴經)



◆ 業力

妄稱沙門果報(中阿含經)
試菩薩功德墮惡道(師子素駄娑王斷肉經)
非一切業悉定得果(大般涅槃經)
如人然燈不為殺蟲(文殊師利問經)
嫉妒心生,神通盡失(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不善知他心墮阿鼻地獄(諸法無行經)
如來授記為王,調伏子卻中夭(央掘魔羅經)
命終前所現相,決定投生六道中哪一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 願力之示現

阿那羅王凌虐眾生,乃已得菩薩如幻解脫(八十卷華嚴經,六十卷華嚴尋
                    關鍵字「甘露王」)



◆ 願力

 ・大悲咒經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云何發菩提心(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
入涅槃已還復出生(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菩薩無菩提願住涅槃等同二乘(入楞伽經)
十方世界作魔王,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維摩詰所說經)




◆ 佛菩薩菩提誓願(含現今世界之因地菩薩)

釋迦牟尼佛菩提誓願文(過去)
阿彌陀佛(現在)
阿彌陀佛發願授記因緣(過去)
阿彌陀佛(過去)
觀世音菩薩(未來)
大勢至菩薩(未來)
文殊師利菩薩(未來1)
文殊師利菩薩(未來2)
文殊師利菩薩(現在)
文殊師利菩薩(過去)
藥師琉璃光如來 (現在)
平等佛(三世不間斷)
菩賢菩薩勸修十大願
央掘摩羅(現在)
宣化度輪菩薩十八大願
無量願清涼菩薩-法迄巴菩提誓願文
林耿銘菩薩菩提誓願文

重要經文典故 - 教理及修行法門相關

編輯

◆ 佛法原理

 ・七佛傳法偈 (景德傳燈錄卷第一)
 ・妄產生的原因 (楞嚴經、圓覺經)
 ・意識滅七種識亦滅 (楞伽經)
 ・妄產生之原因,及斷妄方式 (楞嚴經)
 ・妄元無因,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及 成佛法 (楞嚴經)
 ・因緣和合其性空,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去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來源,金剛三昧經)
 ・《楞嚴經》世界及眾生成因 (楞嚴經)
 ・楞嚴經三種相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楞嚴經)


◆ 無生義理

 ・無明與圓覺 (圓覺經)
 ・如來之意義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如來因地法行 (圓覺經)
 ・無生及無生法忍 (大寶積經)
 ・既無有我,誰受果報? (過去現在因果經)
 ・阿含經中無生義理之開示 (佛說法印經)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痴相 (思益梵天所問經)
 ・心常空寂空性無住。心無有住乃是無生 (金剛三昧經)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謂生。緣離謂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一念不生來源,金剛三昧經)

 ・真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是法常住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住終無改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心、意、念之義理

 ・心之義理 (深密解脫經等六部經)
 ・意之義理 (雜阿含經)
 ・念之義理 (善見律毘婆沙)
 ・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 (當下不存在)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 )


◆ 菩提

 ・發菩提心,然後才能成佛 (見性成佛!大般涅槃經)
 ・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 菩薩

 ・己所不欲勿勸他人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同於孔夫子說法,而更詳細)
 ・菩薩不於無形滅苦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菩薩發菩提心之行與學 (菩薩善戒經)
 ・菩薩雖見空法,而不作證!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
 ・由六地菩薩位,審思十二因緣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華嚴)
 ・清單 - 《楞嚴經》菩薩五十五位 (楞嚴經)


◆ 佛、佛性

 ・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大般涅槃經)
 ・眾生皆有佛性,但未成佛 (大般涅槃經)(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佛智,普能證知諸有情類心行差別之原因 (大般涅槃經) 


◆ 識、智、般若

 ・識與智之差別 (大寶積經)
 ・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大乘入楞伽經)
 ・無相無為六般若蜜 (金剛三昧經)
 ・深般若波羅蜜多與證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雖自明見,其力未充,而為生所留(佛說長者女庵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 唯識法相、業報

 ・識的遷移作用 (大寶積經)

 ・若離因緣則無業報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生滅,皆不能斷業種瀑流 (解深密經)
 ・果報產生原因及調伏後得菩提 (大般涅槃經)
 ・譭謗正法,業報比五逆業還重 (大般涅槃經)
 ・不設立第七識,佛法唯識系列亦完整 (解深密經,含二種譯本)
 ・若無思慮。則無生滅。如實不起。諸識安寂。流注不生 (金剛三昧經)


◆ 佛法義理

 ・三解脫門 (父子合集經)
 ・觀四諦勝義 (諸法無行經)
 ・佛制不可食肉 (大般涅槃經、鴦掘魔羅經、大乘入楞伽經)
 ・佛性為常之義理 (大般涅槃經)
 ・佛性有及虛空無 (大般涅槃經)
 ・菩提不從因緣而得 (楞嚴經)
 ・犯波羅夷仍可成佛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毘婆舍那與奢摩他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小乘果位人心行所依 (大般涅槃經)
 ・見十二緣者即是見佛性 (大般涅槃經)
 ・分別及捨法、捨非法之義理 (大乘入楞伽經)
 ・四聖諦四種分別及暖頂忍世第一 (正法念處經)
 ・非由言說而有諸法,瞪視不瞬獲無生法忍 (大乘入楞伽經)
 ・同偈語,帝釋說即非善受,阿羅漢說即善受 (長阿含經)
 ・三十七道品(只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及九次第定詳說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 頓修法門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楞嚴經)
 ★★禪宗頓教法門 (指月錄卷之六)
  ★一相﹕菩薩應除滅及守護﹔佛所克證及覺知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有二譯本)
    (
     此經文中「非己所安不加於物」,含蓋孔子以下義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更進一步含蓋義理是:己所善欲,施予人。以及,己所不欲,亦令人不墮所不欲

     例如: 己畏痛苦,則令眾生不痛苦。這不止不施痛苦於眾生,還令眾生不墮痛苦
    )
    ※ 可參閱同經文的另一連結「己所不欲勿勸他人

 ・一乘解脫成佛法 1 (圓覺經)
 ・一乘解脫成佛法 2 (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
 ・一乘解脫成佛法 3 (楞嚴經)

 ・如來因地法行 (圓覺經)
 ・如來因地心行 (楞嚴經)
 ・成佛之因地法行,及淨覺隨順方式 (圓覺經)

 ・念佛之一行三昧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一念心動五陰俱生 (金剛三昧經)
 ・楞嚴經斷無明成佛方式 (楞嚴經)  ・如幻解脫變化法(三摩缽提法) (圓覺經、四十華嚴)
 ・心常空寂空性無住。心無有住乃是無生 (金剛三昧經)
 ・若無思慮。則無生滅。如實不起。諸識安寂。流注不生 (金剛三昧經)


◆ 頓覺人 或 即身成佛

 ・菩薩不可思議,彈指頃即成佛不經日夜。亦有退墮聲聞辟支佛者 (菩薩瓔珞經)


◆ 漸修法門

 ・八解脫 (佛說法集經)
 ・四如意足 (雜阿含經:561小經)
 ・心一境性 (瑜伽師地論)
 ・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
 ・四禪八定 (佛本行集經)
 ・諸佛世尊有十勝相 (攝大乘論)
 ・奢摩他之九種心住 (瑜伽師地論)
 ・毘婆舍那之四種慧行 (瑜伽師地論)
 ・如來禪定及九次第定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菩薩乘四念處修行方式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白骨之暖法觀及頂法觀 (禪秘要法經)
 ・從初禪始至解脫三界次第 ( 佛本行集經)
 ・阿那含果入阿羅漢果方式 (禪秘要法經)
 ・煖法即智慧及得煖法方式 (大般涅槃經)
 ・文殊師利說入不思議三昧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修菩薩道所應行法:十波羅蜜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此經談到魔波旬即是他化自在天王)
 ・佛說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之成佛法 (金剛三昧經)
 ・禪定重點:作意繫緣,心一境性 (瑜伽師地論,南懷瑾解釋)
 ・斷惑方式:既無有我,誰受果報? (過去現在因果經)
 ・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得神足通 (雜阿含經)
 ・三漸次證佛位 (禁戒成就,肉眼能見十方世界) (楞嚴經)


◆ 戒律

 ・戒不壞信之七種聖戒 (雜阿含經)
 ・比丘之法。檀越與食。應先問之。此是何肉 (賢愚經)



◆ 經偈

 ・甘願偈及解脫偈 (四分比丘戒本疏、瑜伽論記、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瑜伽師地論略纂)



◆ 度眾生方式

 ・諸佛說法標準 (大乘入楞伽經)
 ・佛呵責舍利弗不善教 (大般涅槃經)
 ・菩薩有大方便。真是眾生善知識 (雜寶藏經)
 ・如來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 (大般涅槃經)


重要經文典故 - 釋迦牟尼佛相關

編輯

◆ 釋迦牟尼佛本身

 ‧大般涅槃 (大般涅槃經)
 ‧象腋經之微笑  (佛說象腋經)
 ‧釋迦牟尼佛第一次微笑 (大方便佛報恩經)
 ‧佛為放羊人之善行而微笑 (菩薩本行經)
 ‧佛面色無有精光。狀類如愁 (舊雜譬喻經)
 ‧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所至之處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 釋迦牟尼佛付囑事項

 ‧經藏付囑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 親戚朋友

 ‧淨飯王得無生法忍,往生阿彌陀佛淨土 (父子合集經、大寶積經)

.

釋迦牟尼佛第一次微笑

No. 156 大方便佛報恩經 (卷1) T03, p0127b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無諸山藪大小諸山江河池湖溪澗溝壑。其中眾生尋光見佛。歡喜合掌頭頂禮敬。心生戀慕目不暫捨。爾時世尊即攝光明。遶身七匝還從頂入尊者阿難觀察眾心。亦咸皆有疑。欲顯發如來方便密行故。並欲為未來一切眾生開其慧眼故。欲令一切眾生渡渴愛海得至彼岸永得安樂故。欲令眾生念識父母師長重恩故。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阿難事佛已來。未曾見佛笑。笑必有意。願佛示之。願佛說之。斷除如是大眾疑網

釋迦牟尼佛菩提誓願文 (過去)

No. 156 大方便佛報恩經 (卷1) T03, p0125b

爾時彼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往娑婆世界。若見彼佛應生供養恭敬難遭之想。何以故。釋迦如來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難行苦行。發大悲願。若我得成佛時。當於穢惡國土山陵堆阜瓦礫荊棘。其中眾生具足煩惱五逆十惡。於中成佛而利益之。使斷一切苦獲一切樂。成就法身永盡無餘。其佛本願如是。

釋迦牟尼佛菩提誓願文

No. 156 大方便佛報恩經 (卷1) T03, p0125b

爾時彼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往娑婆世界。若見彼佛應生供養恭敬難遭之想。何以故。釋迦如來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難行苦行。發大悲願。若我得成佛時。當於穢惡國土山陵堆阜瓦礫荊棘。其中眾生具足煩惱五逆十惡。於中成佛而利益之。使斷一切苦獲一切樂。成就法身永盡無餘。其佛本願如是。

淨飯王得無生法忍,往生阿彌陀佛淨土

No. 310 大寶積經 (卷76) T11, p0432c

(此處經段,又名「菩薩見真實三昧經」)


『大王。何謂佛法。大王。一切諸法皆是佛法。爾時淨飯王。聞此語已。即白佛言。若一切法是佛法者。一切眾生亦應是佛。佛言。若不顛倒見眾生者。即是其佛。』大王。所言佛者。如實見眾生也。如實見眾生者。即是見實際。實際者即是法界。大王。法界者不可顯示。但名但俗。但是俗數。但有言說。但假施設應如是觀。

大王。一切法無生。此是陀羅尼門。何以故。此名陀羅尼門。於此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是名陀羅尼門。大王。一切諸法不滅。是陀羅尼門。何以故。不滅是陀羅尼門。於中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彼陀羅尼門。無有相貌。無有自性。無可施設。無作無造。無來無去。無眾生無命。無人無養育。非對治。無形無狀。無纏無離。無穢無淨。無愛無憎。無縛無解。無命者。無出無退。無得無住。無定無亂。無知非無知。非見非不見。非戒非犯。非悔非不悔。非喜非不喜。非猗非不猗。非苦非樂。非定非不定。非實非倒。非涅槃非不涅槃。非愛非離愛。非見非不見。非解脫非不解脫。非智非不智。非視非不視。非業非不業。非道非不道。大王。應當以此六十七法門。入一切法。大王。是色自體。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如鏡中像。非有非無。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

大王。譬如響聲。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如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陽焰。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聚沫無有堅實。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夢中夢見國中最勝女人。是夢所見。亦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石女夢見生子。是夢所見。亦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色無所依。乃至識亦無所依。大王。譬如虛空無所依。如是大王。色無所依。乃至識亦無所依。

大王。色無有生。乃至識亦無有生。大王。色無有滅。乃至識亦無有滅。大王。如涅槃界無有生亦無有滅。大王。如是色亦無生無滅。乃至識亦無生無滅。大王。譬如法界亦無生無滅。大王。如是色亦無生無滅。乃至識亦無生無滅。如是大王。一切法是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亦是如來境界。不共法亦是如來境界。不共一切凡夫境界故。是故一切聲聞緣覺。不毀不讚。不得不失。非覺非不覺。非知非不知。非識非不識。非捨非不捨。非修非不修。非說非不說。非證非不證。非顯示非不顯示。非可聞非不可聞。何以故。大王。彼法無有如是法。可得扶舉。可得摧倒。何以故。一切諸法離自性故。大王。今可於此法中而安其心。深觀此法勿信於他。

爾時淨飯王作是念。於諸法中無法可得。無有如是法。得證是法號為佛者。諸法實不可得。佛為眾生但假言說。爾時世尊說是法時。淨飯王等七萬釋種。得無生法忍。爾時世尊。知諸釋種得深信已。而現微笑。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大雄尊導師   為世現微笑
  惟願世明炬   演說微笑事
  十力一切智   何因現微笑
  願說彼笑因   斷世諸疑網
  佛為釋眾故   而現微笑瑞
  為諸人天眾   速除諸疑網
  得聞大雄說   世間離諸疑
  其心皆欣喜   安住佛法中
  世尊諸子等   得知微笑事
  堅固住誓願   智慧必通達
  唯願尊導師   斷除大眾疑
  眾等除疑已   必得廣大樂


爾時世尊。以偈答馬勝曰

  我現寂滅笑   馬勝當諦聽
  我今如實說   釋種決定智
  諸法不可得   釋種皆得知
  是故於佛法   決定心安住
  名稱大釋種   依於無所得
  當得上菩提   曉知一切法
  人中命終已   此釋種決定
  得生安樂國   面奉無量壽
  住安樂國已   無畏成菩提
  能趣十方界   供養無量佛
  安住一佛土   能供十方佛
  愍諸眾生故   而求無上道
  遊歷諸佛國   供養彼佛等
  皆已神力到   隨佛所出處
  無量僧祇劫   供養諸導師
  以種種妙供   後當成佛道
  一一成佛已   能度無量眾
  令得成佛道   復化諸眾生
  彼國眾生輩   皆當成佛道
  彼諸世尊等   不度聲聞眾
  一一諸佛等   俱壽一劫歲
  彼佛正法住   無量阿僧祇
  彼佛滅度後   大智菩薩眾
  持法化於世   億歲阿僧祇
  彼諸佛子等   教化無量眾
  置於無上道   說法悉空寂
  令住不放逸   修集空寂法
  能得一切智   樂不放逸事
  聞是釋種趣   世尊所說者
  天人咸欣喜   志求於佛道


爾時世尊。告慧命舍利弗。舍利弗。此是菩薩見真實三昧。汝當為阿毘跋智諸菩薩說之。何以故。舍利弗。此三昧不可得說。而如來於彼三昧中不得一法。若不得者。彼不可覺。若不可覺者。彼則不可說。若不可說者。彼則不可知。彼不可知者。即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法。舍利弗。我今付囑於汝。此是菩薩見實三昧。應當受持讀誦廣為顯說。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住大乘者。經歷十劫修行五波羅蜜。離般若波羅蜜。若復有人得聞是菩薩見實三昧者。所得福德復過於彼。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暫得聞菩薩見真實三昧。若復有人得聞是菩薩見真實三昧已。為一人說者。此人得福復勝於彼。若復善男子善女人。經歷十劫聞已為他解說。若復有人。乃至一剎那間。修此菩薩見真實三昧者。所得福德復過於彼。是故舍利弗。汝應以此菩薩見真實三昧經。為諸菩薩說教示修行。舍利弗。若修此菩薩見實三昧者。當獲無生法忍。舍利弗。於此會中。我所授記無上道中諸菩薩者。悉得安住此菩薩見真實三昧中。是時一切諸菩薩。聲聞天人一切大眾。阿修羅乾闥婆人非人等。聞佛所說。欣喜奉行






No. 320 父子合集經 (卷20) T11, p0976b

大王。虛空無依色乃至識亦無所依。大王。色無有生乃至識亦無生。大王。色無有滅乃至識亦無滅。大王。涅槃界無生滅。色乃至識亦無生滅。大王。法界無生滅。色乃至識亦無生滅。大王。此法乃是如來所行。不可思議微妙境界。非取非捨非得非失。非諸聲聞及辟支佛凡夫異生之所能及。何以故。大王。一切諸法本無自性。若取若捨皆不可得。王於此法好自安意。正念觀察勿隨他教。時淨飯王聞是說已。明了通達。乃知無有少法可得不可得。時此說明。佛說是法時淨飯王
與七萬釋種。各各獲得無生法忍。爾時世尊知淨飯王悟此法已。深心
決定。即於口中放種種光。遍照無量無邊世界超過梵世。復從如來頂
門而入。




● 生極樂國(編按)

No. 320 父子合集經 (卷20) T11, p0976c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馬勝當諦聽   今放淨光明
  為利樂釋種   令見真實智
  彼等善了達   諸法不可得
  於我正法中   寂靜心安住
  釋種大名稱   了法無所依
  得離彼疑心   未來當作佛
  從此最後身   得生極樂國
^^^^^^^^^^^^^^^^^^^^^^^^^
  於蓮華化生   奉覲無量壽
  安住彼佛剎   精進無現轉
  遊化於十方   承事俱胝佛
  於一一世界   興種種供養
  為利諸有情   勤求無上道
  經一一佛剎   建立諸佛事
  如來所加持   勇悍心堅固
  於無量億劫   嚴持妙香花
  奉獻諸世尊   後當成正覺
  於彼彼佛所   宣揚助法化
  成熟諸有情   皆得心明悟
  又彼諸佛土   無緣覺聲聞
  唯有住大乘   清淨菩薩眾
  一一佛壽量   無量俱胝歲
  說化利眾生   緣盡如燈滅
  彼佛滅度已   住持諸佛子
  安住於世間   善宣空寂法
  如是弟子眾   攝化諸眾生
  調伏於自心   於空法得證
  住不放逸行   觀法自性空
  如理善修作   當成一切智
 此諸釋種等   聞法悉開悟
  諸天及世人   心生大欣慶